行政不当行为理论

2024-09-21

行政不当行为理论(精选3篇)

行政不当行为理论 篇1

自20世纪90年代行政合理性原则引入我国之后,行政法基本上处于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的支配之下,学者们提出的其他的行政法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讲都可归入这两个原则之中。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主体不仅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而且要求行政行为要客观、适度、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但合理性原则并不能包容合法性原则,两者是两个独立的基本原则。行政不当行为是违反行政合理性原则的行为,但违反合理性原则的行为不仅包括行政不当行为,也包括行政违法行为,如滥用职权的行为,这是依据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时对自由裁量权违反的程度来区分的。

一、行政不当行为的概念

行政不当行为,有的学者称之为不当行政行为或行政失当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不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的不合理的行政行为。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的核心,由于行政事务的广泛、复杂多变,为了适应这一实际情况,且为了调动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政活动的能动作用,必须允许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有灵活机动、便宜行事的权力,必须对其在法定范围和幅度内的自由选择行为有一个容忍的“度”[1]。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可以在这个“度”的范围内,自行决定行政行为的方式、程度等,行政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最恰当的行政行为。但行政主体有时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或动机,往往违背这个“度”的目的、精神或原则,形成不当的行政行为,给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二、行政不当行为的特征

学者们对行政不当行为的法律表现形式各有其说。有的学者认为,行政不当在法律上表现为:没有明确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但实质上违反了法律的目的与精神,与法律的目的、基本原则、裁量标准不一致和相关因素考虑不相符合[2]。姜明安教授认为,不适当是指行政行为具有不合理、不公正、不符合现行政策、不合时宜、不合乎有关善良风俗习惯等情形[3]。德国学者把下列几种情形归于不适当:需要采取比较适当的方法而未予采取的行为;与行政机关部门规章不一致的行政行为;没有很好地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4]。

不管国内外学者对行政不当的表现形式或作概括的表述,或作具体的表述,对行政不当的总体特征应有一个系统的总结。参照德国行政法有关行政瑕疵的规定以及国内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行政不当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

第一,行政不当以合法性为前提,它不是一种违法行为。行政不当行为是在遵守合法性原则的前提下,就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是行政合法范围内的不当,对于合法范围外的行政不当已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违法行为首先就是对合法性原则的破坏,而行政不当是行政主体在其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所为的行为,因此它本身并不违法。

第二,行政不当虽然是法律许可的,但它是不合理的,它以行政合理性为侵害客体。一个行政行为之所以是行政不当行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违反了合理性原则的要求,即违反了法律赋予行政主体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目的、原则和精神,所作出的行政行为不公正、不适当、不合乎理性。合理性问题只发生在自由裁量行为中,不发生在羁束行为中,这与行政违法不同,行政违法侵害的客体是行政关系的合法性,而合法性问题在两种行为中均可能发生。

第三,行政不当行为是可被救济的行为,不会导致绝对无效。行政行为的无效是指行政行为具有重大、明显的违法情形,从而使其自始至终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不适当的行政行为可能是失效的行为,如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可因被撤销而失去其法律效力,或因变更而部分失效。对于不当的行政行为,可以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途径予以救济。

行政不当法律特征的分析,对区分行政不当与行政违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本身即可作为划分两者的标准。此外,对于澄清我国理论界对行政不当行为认识的混乱和实务界对行政不当行为的认定都大有裨益。

三、行政不当行为的分类

根据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容以及对自由裁量权违反的程度,可以对行政不当作出不同的分类。根据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主体不当、时间不当、地点不当;根据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权利赋予不当、义务科以不当;根据违反自由裁量权的程度,可以分为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一般不当行政行为。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第三种分类,即把行政不当行为分为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和一般行政不当行为,这种分类的依据是具体行政行为对自由裁量权违反的程度,因此这种标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此种分类在笔者看来是最有实际意义的分类方法,因为对明显不当和一般行政不当行为的分类涉及到行政责任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怎样才能确定一个行政行为是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国外学者提出了一些判断标准,如格林法官说,“如此荒谬以致任何有一般理智的人不能想象行政机关在正当地行使权力时能有这种标准”;丹宁法官说,“如此错误以致有理性的人会明智地不赞同那个观点”;迪普洛克法官说,“如此无逻辑或所认可的道德标准令人不能容忍,以致于任何认真考虑此问题的正常人都不会同意它。”[5]对此问题,国内学者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有的学者认为,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做出了不合理的行政行为;有的学者认为,明显不当是指行政的实施违反一般人的理智或违反社会公认的公平规则而使行为明显的不合理、不公正。还有学者则把明显不当的情形作了列举,如方世荣教授认为:“明显不当”一般是指用常人的眼光一看便知其不符合情理,认为“明显不当”主要表现为:责罚不适应,违反比例原则;具体行政行为畸轻畸重,行政处理与实际行为应受的结果相去甚远;一行为受到多次处罚;违反人道主义原则,行政处罚科罚无度,未考虑当事人基本生活保障,影响其生存权等[6]。纵观国内外学者们的各种判断标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社会理性人标准。由于显失公正本身无法找到确切的量和精确的比例,所以,审查者进行显示公正的判断活动实际上是内心世界的精略估计,为防止审查者以违法的自由裁量权干涉行政自由裁量权,各国通常以社会理性人为衡量标准,即行政行为的结果是如此荒唐以至于一个理智的人无法接受的标准[7]。

笔者认为,判断一个行为是明显不当的行为还是一般行政不当行为,不能仅靠一个标准,应兼采其他判断标准,在此,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行政相对人的身心承受能力。如行政主体做出了一个行政行为,在常人看来属于一般不当行政行为,但对于某种特定的人或群体来说,可能已经超过其身心承受能力,那么,这个行政行为便不宜看做一般不当行政行为。如行政机关基于某种原因对一个生活确有困难的老人处以50元的罚款,对一般人来说50元的行政处罚算不上什么,但对这个特定的老人来说明显已超过其身心承受能力,可能会严重影响到其以后的生活,此时行政机关的这种处罚行为便是明显不当的。明显不当行为的表现形式前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至于一般行政不当行为,个人认为是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尽合理注意而又考虑不周所致,它一般不会影响相对人的工作和生活,相对人对此反应正常。一般行政不当行为应包括不正确的行政行为,如打印错误、计算错误、自动化设备出差致使行政行为错误、某些错误的省略等。

四、行政不当行为的效力

有关行政不当行为的效力问题,我们认为,除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外,一般来说与行政责任并无必然联系,一般的不当行为仍具有法律效力,只有明显失去公正合理的不当行为,才因撤销而失去效力或因变更而部分失效。任何有瑕疵的行政行为都应具备法律救济手段,否则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充分获得保障。对行政不当的救济可以通过权力机关的“撤销”、行政机关“撤销”和“改变”或司法机关的“变更”来实现。对因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不当行为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的,国家是否应当负赔偿责任,《国家赔偿法》对此并未作具体的规定,但从《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八条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到,因行政不当给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实际损害的,国家应予赔偿。但国家并不是对一切行政不当所造成的损害都负赔偿责任,对一般的行政不当行为,国家是可以免责的,但对明显不当(包括显失公正)的行政行为,国家应当负赔偿责任。

在此,一个特别注意的问题是笔者认为滥用职权的行为应归为行政违法行为,与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是都属于可撤销的行为,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滥用职权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在职务权限范围内严重违反行政合理性原则的自由裁量行为,它是一种违法的行为,是从根本上对法律赋予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目的、原则和精神的否定。明显不当虽然也是对合理性原则的违反,但其程度远不如滥用职权,它本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两者是不同性质的事物。有的学者认为,明显不当或显失公正往往与滥用职权联系在一起,是滥用职权在行为结果上的极端反映。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明显不当(包括显失公正)和滥用职权有各自的判断标准和表现形式,虽然两者都是对自由裁量权的违反,但它们违反的程度是不同的。前文已经提到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主体不仅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而且要求行政行为要客观、适度、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因此,违反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职权的行为应然会导致行政违法行为的发生。如果把明显不当作为滥用职权在行为结果上的反映,那么,《行政复议法》就根本没有必要把滥用职权和明显不当并列作为可撤销的情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行政不当行为违背了合理行政的原则,特别是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势必会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加大对行政主体行使自由裁量权行为监督审查力度,在保证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法律的权威和政府的公众形象。

摘要:对行政行为的研究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不乏对行政不当行为之探讨,但大多没有对此进行深入或系统的研究,对不当行为的认识也不一致,还存在着很多误区。深入研究行政不当行为对于行政责任的认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目的而对行政不当的概念、特征以及效力作了分析与探讨,以期使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行政不当,明显不当,自由裁量权

参考文献

[1]石佑启.几种特殊类型的行政侵权责任探讨[J].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0,(4).

[2]吴雷,赵娟,杨解君.行政违法行为判解[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90.

[3]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1.

[4]胡建淼.比较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91.

[5]威廉.韦德.行政法[M].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79.

[6]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428.

[7]朱新力.行政法律责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0.

行政不当行为理论 篇2

周同学:

看你憋屈的样子我真的很难受!我后悔当初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让你远离那个会给你伤害的人。相反,我唆使你去用你的心做赌,赌他会一直给你幸福。对不起!

其实我也是看他还蛮诚实守信的,虽然看上去是坏,但是可靠,至少不会像那个倒霉蛋样莫名其妙地就会丢下你不管。他对你太好了,好的我都分不清是真是假。看你委屈了那么多年,我真的只是想帮帮你,让你可以忘记以前,重新拾回你单纯的笑容。可是事与愿违,他还是就那么突然,莫名地放手了。

我是个不称职的梁同学,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我没考虑到同一类型人的风险性,以前那么大个例子摆在面前我却没有吸取教训而不去相信,他们都一样,尽会说!

我记得他鄙视过另一个人的天马行空语,那么现在他也应该要鄙视自己了。

亲爱的周同学,请你别怪我了好吗?你看我也不是那么可恶,我不想完全承认他,因为我就是担心他会这样对你,所以找了个借口忽悠下;我这一次没让你付出那么多,就是不能完全确定他那么值得。只是你的心抢在了前头去认可,你的心太好,受不得别人一直付出而无动于衷。这点,你的心也有责任,都还没经过我老大的同意。

多说不益,我知道你这下是被彻底的摔碎了,想重新让你那么期待幸福是不可能的。你已经变得谁都不信任了,我都不知道你活在谁的世界里,整天就一副惨淡的笑容。几次我都看着难过的哭了。

我知道我没有资格再要求你做什么,我只是想说,纵使冷漠也好,千万不要丢失自己的心。心丢了,你就真的连惨淡的笑容都没有了。

我知道你懂事,所以你应该知道你不是一个人,所以你也要为你所珍惜的`和珍惜你的人笑。再说,你那么喜欢帮助别人,看到别人的笑脸,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快乐,那拿什么让别人幸福?

周同学,你笑起来其实很好看!回忆起你以前的笑脸就是我现在最开心的事!什么时候再让我看到一次?

我知道你可能恨透我了,但是,我所能为你做的也只有这些。我只剩下惭愧和内疚,我只剩下希望你幸福的想法,我只剩下想安慰你的想法,我剩下的只有让你勉强维持那血肉之心不变得被冰冷封印的能力。

行政不当行为理论 篇3

书中列举了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不少问题:有教师的师德问题,如语言暴力问题,对学生的偏爱问题,惩戒无度问题,不给学生自信心问题,对学生无亲和力问题,有偿补课问题等等;有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而造成的问题,如为教教材而不用教材教,“三维目标”严重脱节(或生硬结合),课堂教学设计不科学,课堂教学不真实、花哨作秀,不注重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无差异化教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不注重转换教学活动,提不起学生的注意力,合作学习走过场,重“文本”轻“人本”等等。

掩卷后,我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现主要列举以下三个:

1.拖堂。有时,因为教材内容多,我在备课时没有做好剪裁取会,怕学生不会,于是非抓紧时间说完不可;有时,对课堂节奏、时间调控把握不足,不得不拖个三、五分钟……完全不顾学生想利用短短十分钟休息一下或去厕所放松。其实是完全不把学生的感受放在心上,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很喜欢上海一中学的“三段式铃声”治拖堂奇招,“预警(15秒)——缓冲(20秒)——下课(25秒)”,15秒的预警铃声是一段柔和舒缓的舞曲,接下来,则是一段20秒的空白间歇,最后的25秒由颇具气派的进行曲来收尾,节奏急促、强烈,仿佛在向老师传递信号:“现在必须下课了!”“三段式铃声”既留给老师弹性的收尾空间,又提醒老师要准时下课。

2.不懂得问题设计。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改指出,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问题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用精巧的课堂提问活跃课堂气氛,发散学生思维,融洽师生感情。可是,由于我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把学生估计得过高或者过低,造成设计的问题不当。问题的难度过大时,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使全场沉默无言,不得不把问题分解,显得总是非常琐碎;而有时为了保证教学顺畅,我把教学内容肢解成许多小问题,师生一问一答,表面上看,我问得从容,学生答得流畅,实质上很多问题没有思维价值。而这些虚假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维,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书中,张媚芳老师提出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能启发学生思考,既不能过于浅白,又不能太艰深。太浅白,没有思考的空间,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学生无从学到新知识,只能“原地踏步”;太艰深,新旧知识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下手。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

上一篇:参数校核下一篇:社保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