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不当罪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

2024-06-29

罚不当罪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精选16篇)

罚不当罪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 篇1

罚不当罪:表示处罚过宽或过严,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称。罚,处罚;当,相当,相称。

战国后期,赵国出了一位着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人们把他的着作称为《荀子》。

《荀子》这部着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论》,是专门议论政治的。文中提出一个看法:国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样。残暴的国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汤打倒,商纣被周武王消灭等,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杀人的不偿命,伤人的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扰乱社会。有人说:“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刑(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刻涂墨的刑罚,又称墨刑)而用墨画脸来替代;不使用劓刑(古代一种割掉鼻子的酷刑),而用戴上草做的帽子来替代,这种办法在混乱的现在是行不通的。如果继续这样做,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犯罪行为将越来越多。

在阐述了上面这些情况后,荀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如果不是这样,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称,官职和才能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罚不当罪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 篇2

一开始只有“盗梦”没有“植入”

诺兰说:“我在16岁的时候就开始构思这个故事, 当时我想把它拍成一个恐怖片。”后来经过反复的思考, 大约是在10年前, 他才终于找到了一个他认为合适的形式。不过一开始的设定只是盗梦: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那位主角所率领的商业间谍团队, 通过梦来侵入毫无防备的人, 偷走他的想法。但这样诺兰觉得还不够满意, “我一直感兴趣的, 是层层穿透某个人的心理。仅仅从那里取走什么东西, 那实在不够吸引人。”所以才有了“植入意识”的想法。

莱昂纳多的动机花了十年才找到

罚不当罪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 篇3

一开始只有“盗梦”没有“植入”

诺兰说:“我在16岁的时候就开始构思这个故事,当时我想把它拍成一个恐怖片。”后来经过反复的思考,大约是在10年前,他才终于找到了一个他认为合适的形式。不过一开始的设定只是盗梦: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那位主角所率领的商业间谍团队,通过梦来侵入毫无防备的人,偷走他的想法。但这样诺兰觉得还不够满意,“我一直感兴趣的,是层层穿透某个人的心理。仅仅从那里取走什么东西,那实在不够吸引人。”所以才有了“植入意识”的想法。

莱昂纳多的动机花了十年才找到

再牛的导演也有头痛的时刻,快速写了80页后,诺兰突然觉得缺少了什么,无法继续,莱昂纳多那个角色的动机一直在困扰他。“他”的整个行动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和可以回家,但是“家”到底是什么概念,早期的诺兰还不明确。一直等到这些年下来,他成了一个丈夫,也做了父亲,才找到家的意义,“这是我所能想象的最高的情感”。于是新的情感成分被加到了主角的身上,故事又可以继续了。

在墙上画满了图表和时间线

《盗梦空间》的故事不只让一些观众觉得复杂,诺兰自己在筹划剧情的时候也觉得有点晕头转向,“我在墙上画满了夸张的图表和时间线,试图标记出电影中发生转换的地方。有好几个星期,我感觉我在把脑袋往墙上撞。”诺兰无数遍地修改着,他知道这个计划要投入制作,剧本必须更有条理,“许多不同角色在同时处于不同的危险境地。你必须坐下来,跟角色进行大量的交谈。”

至于网友讨论得最激烈的结局,诺兰说:“结局并不一定要是个大逆转式的。我一直在为情感上的必然性寻找一个很好的平衡,通过某件你看不到要来但是突然移入画面的小东西。这个,对我来说,就构成了一个最令人满意的结局。它同时满足了你的预期,并且给了你惊喜。”

汗马功劳的故事是怎样的 篇4

萧相国,即萧何,辅佐刘邦称帝的首要功臣。刘邦平定天下后,按功劳大小封赏群臣。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便封为酂侯,赐予丰厚的俸禄。而其他功臣却认为萧何的功绩不足以封侯赐地,他们向刘邦抗议说:“我们跟随您征战天下,出生入死。有的人参战多达百余次,少的也有几十阵。我们攻城略地,杀敌无数,可以说功高劳苦。可是萧何呢?他只手持笔墨空发议论,从未亲身参战,哪有‘汗马之劳’可言。但他得到的封赏却在我们之上,凭什么啊?”

刘邦解释道:“各位都知道狩猎吧?”将军们异口同声地说:“知道啊。”

刘邦说:“那知道猎狗吧?”将军们点点头,但猜不透刘邦葫芦里到底要卖什么药。

刘邦接着说:“狩猎时,猎狗负责追杀猎物,它们的行动完全按照猎人的指示。你们呢,攻城略地确实有功,但你们只是功狗而已。萧何,他是给猎狗发出指示的猎人,他是功人。而且你们多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两三人就算难得了,但萧何叫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的队伍,跟着我一同出力。他的功劳是怎么也不应忘记的!所以我给他的封赏要比给你们的厚重。”

“功狗”们听了刘邦的这番言论,无话可说。只好屈居于“功人”萧何之下,不再争闹。

罚不当罪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 篇5

小松鼠看到自己中了狐狸的诡计,死到临头了,便说:“呵,亲爱的狐狸,你这么做,也太不像你父亲以前的样子。从前,你父亲只要抓到什么吃的东西,它在开始吃之前,总要先向上帝祷告一番;而你呢,连祷告都不想做,却先忙着塞饱肚子了。”

“喔!”狐狸答道,“要是我的父亲曾这样做,那我也是能做到的。”它放开松鼠,用后脚坐着立起身来,开始赞美起上帝来了。小松鼠乘机飞也似地跳回树上。它在上面嘲笑起狐狸来,悦它是一个傻瓜。狐狸看到自己受骗了,只好咒骂自己的愚蠢,并发誓,以后一定要先吃,然后再做祷告。

罚不当罪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 篇6

小蚂蚁在心里想: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得再想想别的办法。突然它脑子灵光一现,我想到了!既然采用推的办法不行,那不如我来试试摇的办法,说不定这次就能成功呢!

说干就干,蚂蚁马上让自己趴在这粒爆米花上,它摇呀摇,摇呀摇。可是这粒爆米花还是没有多大的动静,蚂蚁唉声叹气,心想:今天这顿美食,该怎么样搬回家呢?好苦恼哦!

就在这时,突然刮起了一阵风。凑巧的是蚂蚁跟爆米花现在处的位置正好是一个下坡,一下子借助风力滚了下来,下坡的位置就是蚂蚁的家。蚂蚁心里美滋滋的想:看来老天都在帮我,终于到家了,马上就可以享用美食啦。

最后,蚂蚁不仅自己享用了美食,也成了蚂蚁家族里面的小英雄!

小荷老师点评:智慧的力量可是无穷的,小蚂蚁就用了自己的智慧,不仅得到了美食,而且还成为了英雄呢!

怎样来写我们的成长故事 篇7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习作”:通过“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吧?建议从下面的提示中选择一两项,完成口语交际和习作。……

拓展思路

这次习作,可从以下三个选项中选取一项来写。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写时既要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事情的发展过程应交代清楚,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应具体。2.从《乌塔》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1)“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2)“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用事实说话。(3)“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由此去联想,谈一谈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提出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什么。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少讲大道理。

习作提示

怎样来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呢?

1.抓住“成长”写故事。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现在,天天都在成长:今天比昨天身体长高了,知识增多了,不再耍脾气了,明白事理了,这些都是成长的标志。成长路上有喜悦、有欢笑、有成功,也有忧愁、有悲伤、有失败……有许多难以忘怀、对自己触动很大的事,选取其中一两件写,让读者看到我们的进步和成长。

2.故事“过程”要清楚。写故事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也就是讲清故事的起因、发展过程、最后结果;如果写了几件事,应做到一线串珠,脉络清晰;情节要有起伏波折,这样才能引人入胜,爱不释卷。在例文《我是勇敢的“女汉子”》中,小作者以“勇敢”为线索,选取了登高、爬树、摸蛇三件小事,一波三折,并把每件事都介绍得清清楚楚,从而把一个无所畏惧的“女汉子”形象,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罚不当罪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 篇8

“咳嗽。”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咳嗽并不是一种疾病,只是一种症状,任何疾病都有可能伴随咳嗽。咳嗽分为内伤咳嗽和外感咳嗽。一般孩子的咳嗽属于外感咳嗽,也就是指外邪侵入体内而导致的咳嗽。中医把“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称为外邪,虽说外邪侵入五脏六腑皆可致咳,但肺为娇脏,最容易被风寒所侵。这也是为什么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孩子特别容易咳嗽的原因。

一味想着快速止咳,很可能会导致反复咳嗽。从医多年的中医儿科专家王永胜为你纠偏宝宝咳嗽时的日常家庭护理方法。

先止住咳再说?NO!

很多父母一听到宝宝咳嗽就马上给他吃止咳药,以为咳止住了,病就好了。和感冒时打喷嚏一样,咳嗽也是自身排邪的表现。过早止咳,只是暂时把咳嗽的症状消除了,但并没有把体内的邪气驱除出来。由于体内的病没有治好,过一两天,宝宝又会咳嗽,甚至可能更严重。因此,宝宝咳嗽,首先要让医生诊断是什么病引起的,先治病,病好了,咳嗽自然就没了。

病未好,咳嗽就很难停下来。如临床中最常见的过敏性咳嗽,只要遇风或疲劳,病人就会开始咳嗽,而且会咳很长时间,反反复复。主要原因是肺里面有风寒痰,如果只是吃感冒止咳的药,外邪始终没有宣发出来,一有风吹草动还是会咳。这种情况下需要长期调养,让宝宝的体质好起来,不那么容易过敏。除了吃对症的药,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很重要,如不吃寒凉的食物、早睡早起等等。

吃点川贝炖雪梨?NO!

川贝炖雪梨经常被误当止咳神药,这种被认为“没有毒副作用”的食疗法,被广泛采用。然而,给咳嗽的宝宝吃川贝炖雪梨,不仅止不了咳,还有可能让宝宝咳得更厉害。

前面说过,一般宝宝的咳嗽属于外感咳嗽,也就是指外邪侵入肺脏而导致的咳嗽。川贝和雪梨都是润肺的,有收敛的作用,会把外邪收住宣发不出来。没生病的时候吃没问题,有外邪侵入的时候吃,不单不治病,还可能致病。孩子病了,先听听医生怎么说,别急于食疗,对于咳嗽的孩子,川贝炖雪梨吃不得。

不就医,自己喂点药?NO!

孩子一咳嗽就必须就医吗?不一定。可以根据咳嗽的频律或时间来判断是否需要马上就医:如果感冒发烧伴随着咳嗽,说明感冒不在表面,已经入肺了,这种情况最好及早就医;如果只是偶尔咳几声,没有其他症状,那么不就医也可以,但不要乱吃药。不就医,表明你给宝宝身体一个自愈的机会,但乱给宝宝吃药,等于让一个没有行医资格的医生给你家宝宝治病—— 没错,说的就是你啊。

在病不太重的情况下,家长需要让宝宝多喝水早睡觉,好好休息。如果宝宝晚上咳得厉害,导致他没法睡着,而就医又不是很方便,家长也不要心慌,煲点姜水给宝宝泡泡脚,泡到宝宝微微出汗。注意,水可以稍热一点,但宝宝的皮肤幼嫩,要注意安全,以免烫伤。泡脚不一定能马上止咳,但肯定会有所改善,比吃任何止咳药都要好。

中药越吃越咳,说明无效?NO!

有一种情况家长要知道,那就是吃了对症的中药,很可能会使咳嗽加重,但这种情况只会持续一两天,所以不要慌。一旦宝宝咳嗽了,就要想办法驱除体内的外邪,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尤其是那些经常咳嗽的宝宝。对症的中药吃下去以后,会帮助身体把积聚已久的痰和寒驱除出去,这个过程仍然借咳嗽来完成,所以有那么一两天会咳得更厉害些。家长不要过于紧张,等邪气驱除出来之后,再为宝宝调理身体,就会慢慢好起来。当然,如果吃了中药还是一直咳嗽不停,久不见好转,那很可能是治疗不对症,需要换医生了。

要多吃水果?NO!

咳嗽会让喉咙很干燥,多吃点水果润一润?千万不可,宝宝咳嗽期间,尽量少吃水果,特别是偏寒性的水果,比如西瓜、雪梨、香蕉等。有些人认为,水果寒,加热了或炖着吃 ,就不寒了。不是这样的,比如雪梨炖了吃,仍然是寒的。

病句与成语不当 篇9

班级姓名

一、病句的类型: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经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缺主语:删去“经过”或“使”)

(2)缺宾语:救援物资迟迟未到,他们很难克服粮食紧张,淡水缺乏。(在“缺乏”后面加“的困难”)

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②动宾搭配不当。如:“减负”后,我们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开设”与“活动”搭配不当,应改为“开展”)

3、语序不当

①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②关联词语序不当。

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4、前后矛盾

(1)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2)否定多余。为了防止猪流感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防止”含否定意义,与“不再”连用,双重否定表肯定,应删去“不再”

(3)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展馆就会看到,所有关于奥运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图片”。)

5、重复哆嗦

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6、表意不明(歧义)

如:记者到学校采访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到底是“许多位张老师”还是“张老师的许多事迹”:应改为“记者到学校采访了张老师的许多事迹”)

二.把握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修改病句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以改通顺、改正确为原则,不作语言润色,可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的字词)、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字词),但绝不能改变原意。方法

一、提取主干、分析枝叶法

采取紧缩法,先看“主干”再看“枝叶”是否有毛病——成分是否残缺或多余;

1搭配是否妥当;修饰是否恰当;包含正反意义的判断是否前后呼应关联词语是否误用。

方法

二、分析句意是否合乎事理、语言习惯

三、实战演练:

(一)改病句

1、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老红军的报告。

2、他对我的批评基本上完全正确的。

3、经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4、是否有“以农民为本”的理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5、即使一直没有试验成功,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

6、只要我们领会了书中的精华,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防止驻伊美军免遭汽车炸弹的袭击,这是美国政府头痛的问题。

8、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9、谁也不会否认珠江不是向东流的。

10、有关部门严肃处理了某些加油站擅自哄抬汽油价格。

(二)、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

1、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

2、农业生产必须走现代化。

()

3、一进入会场,我们就看见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

()

4、我们把教室布置得干干净净。

()

5、不管科学的道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但他还是勇往直前。

()

6、只有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

()

7、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解决问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8、我将来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

9、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

()

10、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

11、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

12、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

1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14、我们没有理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

15、尘土太厚,这又怎能不让卫生检查团的人不皱眉头呢?

()

16、开刀的是他父亲。

(三)、考考你。

1.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一项。()

A、为了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要加强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

B、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C、不管科学的道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但他还是勇往直前。

D、中学时代的那些同学的愉快笑容和爽朗的歌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2.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一项。()

A.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充分作用。

B.难道你能否认水不是往低处流的吗?

C.老师慈爱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时时浮现在他的眼前。

D.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禽流感疫情慢慢地被控制住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奥运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B.事实证明,经过艰苦生活磨炼的人更善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C.庆祝“国庆”演讲比赛将于今晚七时半在学校大礼堂开始举行。

D.今年学校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成语使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本书印刷不够精美,但内容还差强人意。....

B、我们年轻的班主任老师虽然工作很繁重,但看起来精神矍铄。....

C、刚建成的三峡大坝真令人叹为观止。....

D、大自然馈赠给了攀枝花人民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矿产资源,难怪邓小平爷爷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窗》的结尾别有用心,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B.陈水扁公然宣布中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无疑是玩火自焚。....

C.同学之间一定要和谐相处,相敬如宾。....

D.泰州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B.北京电视台的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显示出编导很有水平。....

C.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D.教育部进一步放宽高校招生报考条件,各高校对大龄考生和应届生等量齐观。....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武警官兵多日奋力扑救,云南森林大火得到基本控制,因而不再生灵涂炭。....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C.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D.扬州茱萸湾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举办了“隆力奇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选手们的表现成为许多观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B.2010年6月,令广大球迷梦寐以求的世界杯足球赛在南非拉开帷幕,历时一个月的64场精彩比赛将使球迷们大饱眼福。....

C.大学生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事迹令人感动,他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真是可歌可泣。....

D.当记者来访震惊全国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假药案的几位药检人员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居然都是非药学专业并从未接受过专业上岗培训的。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去年10月12日至17日,历经5天5夜115小时,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太空之旅。

B.“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在对比中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C.美国总统布什和到访的英国首相布莱尔5月25日在华盛顿公开承认,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犯有无可非议的错误。....

D.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对课文条分缕析,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

形成,也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7、下面句子中成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A、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长达四个多小时的2006年春节晚会伴着新春的钟声和人们的祝福销声匿迹了。....

B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他们讳莫如深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察,....

对人生万象的感悟。

C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空前绝后的成就。....

D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因沦落 ....

深山而自弃。

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其中有一批被穷苦的村民扣留了,他怒不可遏。....

B.他踽踽独行,走了一程又一程,涉过了冷水滩,又趟过了冰凌湖。....

C.邓稼先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D.走在上学的路上,我经常萍水相逢一些老朋友。....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B.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C.在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各种活动课应运而生,给语文课增添了勃勃生机。....

D.每一朵盛开的鲜花又像是一个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1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李东真的别出心裁,制作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B.春节晚会上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令人叹为观止。....

C.这些豆蔻年华的小伙子,也许在没有喝酒前想也不敢想能干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

罚不当罪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 篇10

月全食是怎样形成的

在农历十五、十六,月亮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月食时,对地球来说,太阳和月球的方向相差180°,由于太阳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分别称为黄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约有5°的交角,因此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有机会形成一条直线,产生月全食。

月全食示例

月全食是怎样发生的

月全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初亏: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标志月食开始。

月全食示例

食既: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

食甚: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生光: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

怎样辨析成语的误用? 篇11

汉语里的成语古已有之。例如“众口铄金”就出现在《国语·周语下》《战国策·魏策一》《邓析子·转辞》《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等多部古籍里。《国语·周语下》:“故谚日:众志成城,众口铄金。”《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记之也。”这两条语料在“众口铄金”的前面标明了“谚”或“闻”,可见在当时已是广为流传。在中古汉语里,成语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但是古人对成语的研究却开始得较晚。宋代无名氏著《释常谈》中收入了“鹬蚌相争”“文过饰非”“胶柱鼓瑟”等条目,可是还没有“成语”这个名称。清代钱大昕著《恒言录》开始设“成语”类,收入了“一败涂地”“花言巧语”。民国时期,成语的研究和著录进展不大,成果也不多。新中国建立后,成语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发表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论文,但是成语词典的编写和出版仍旧滞后,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1958年暑假,北大中文系1955级语言班的同学集体编写了《汉语成语小词典》,用现代汉语解释成语的意义,并有显示用法的例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那只是薄薄的一小本,算不了什么,可是在那时却是雪中送炭,出版后受到社会的欢迎。改革开放以来,成语词典的出版一改过去的贫乏状况,短短的几年间有了几十种,而且还有了全面考源、释义、引例的大型词典。有了这么一大批讲解成语的辞书,使得人们学习成语、查考成语方便多了,可是人们在使用中逐渐发现这些词典对用法却讲得不多,而用法恰恰是人们使用成语时遇到的重要问题。吕叔湘先生说:“成语之妙,在于应用。”当前各种媒体里误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成为汉语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们对现有的成语词典并不满足,期待着能有突出讲解成语用法的词典问世。《辨析》的出版正是适应了这种形势。

《辨析》与一般成语词典的显著不同就在于它不但解释了常用成语的意义,而且重点突出了成语的应用,分析了造成误用的原因,指明了避免误用的方法。造成成语误用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使用者对成语的意义不了解,这当然会用错,可是一般成语词典对意义都有解释,查一查就能解决了。另一类是使用者虽然了解成语的意义,但是对成语的色彩,使用的条件、范围、对象等不了解,结果也会用错。遇到这类问题时去查阅现有的成语词典,常常得不到满意的答案。这些成语词典对这些方面不是完全不讲,就是语焉不详,而《辨析》恰恰是在这些方面作出了重要改进。讲用法当然不能不管意义,所以《辨析》是联系用法讲意义,重点在讲用法。它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搜集了大批典范的和误用的例子,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辨析》的每篇短文都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交代成语的语源,举出典范的用例分析成语的意义;后一部分是辨析常见的误用。我们知道许多成语的用法前人并没有作出过仔细的研究,所以《辨析》的分析具有开创性,这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辨析》的特点和它对成语研究作出的贡献。

下面我们把《辨析》里有关避免成语误用的意见归纳为十个方面作一些介绍,供读者参考。使用成语时,注意这十个方面就一定会大量减少成语的误用。这十个方面的前三个在语文辞书里多有涉及,而后七个则鲜有论述。

一、准确理解成语用字的文言义

许多成语都有很长的历史,它的字有不少用的是文言义。如果用现代白话的意义来理解这样的字,必然要产生差错。例如“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可是经常被误解为“不能令人满意”。例如:“反腐斗争上投入了不少成本,花了不少力气……天天反腐时时倡廉,但效果却差强人意。”《辨析》指出:

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因为把“差强人意”中的“差”,同当“不好”讲的“差”混为一谈了,很多人把这条成语读成chàqiáng-ren yì,便是证明。“差”是多音多义字,读chā时,在古汉语中有一个副词义,相当于“颇”“稍微”。例如《汉书·匈奴传下》:“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差难。”宋·张实《流红记》:“有一脱叶,差大于他叶。”又如“差可”就是尚可,“差堪”就是还能够,“差愈”就是稍微胜过“差强人意”中的“差”正是大体、稍微的意思,可见一个关键词理解错了,整条成语的意思便弄反了,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不慎

二、准确理解成语里关键词的含义

《辨析》以“首鼠两端”为例说明理解关键词的重要性:

理解这条成语的关键在“首鼠”二字“首鼠”是双声联绵词,义同“踌躇”“犹豫”“首鼠两端”就是犹豫于两者之间。 有人没有弄清这一点,把“首鼠两端”误解为“言行不一”其实这两条成语毫无共同之处一“言行不一”音,其行是真,早已确定无疑,其言是假,实为掩人耳目,根本不是犹豫于言与行之间难以决定此类误用在媒体中并不罕见,例如:“当奥巴马与中国的握手还余温未散之时,美国国务院就在本月初发出消息说政府将开展新一轮对台军售行动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如此首鼠两端、朝三暮四,怎能不令世人惊讶”行文中“首鼠两端”与“朝三暮四”连用,更足以说明作者确实是把“首鼠两端”误解为“言行不一了”。

三、弄清成语里包含的典故

有些成语来自典故,不明典故,成语的意义自然也难于明了。《辨析》在“举案齐眉”条指出:

“举案齐眉”这个成语语出《后汉书·逸民传》:“[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说的是东汉人梁鸿受雇为人舂米,每次收工回来,他的妻子孟光都为他准备好饭食,把托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以示对丈夫的敬重(案:古代端饭菜用的矮脚托盘)。后遂用“举案齐眉”形容妻子敬重丈夫,泛指夫妻互敬互爱。……有人不了解“案”是什么,误以为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举得同眉毛一般高,就叫“举案齐眉”。例如:“倘若选个日子海峡两岸,世界华人一起祭祖……大陆十三亿对岸二千万一起举案齐眉,共同纪念一个老祖宗,应该更有意义。”此例当然不会是说海峡两岸的同胞都是恩爱夫妻,似乎是想说“举‘香’(祭祖时点燃的香)齐眉”,或“举‘香案’(放置香炉的长桌)齐眉”。如果我猜得不错,那就是把”举案齐眉”用成“举X齐眉”了。

四、全面理解成语的结构,不要断章取义

《辨析》在“不绝如缕”条里指出:

“不绝如缕”原作“不绝如线”,语本《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意思是就像只有一根细线连着,差一点就要断了

后来写作“不绝如缕”(缕:细线)……理解“不绝如缕”的关

nlc202309030236

键,是要弄清它所描绘的状态,既不是已断,也不是不断,而是将断未断,随时可断……现在有些人恨苓没有读懂这条成语,错误地把它同“接连不断”“连绵不绝”“络绎不绝”混为一谈例如:“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在外经商的中国人受到驻在国官方和民间双重侵害的新闻报道不绝如缕”所以误用,是因为只看到“不绝”,而忽略了“如缕”

这种类型的误用,可以称之为“断辛取义”,即只看到成语中某个字的意思,便误认为是整个成语的意思,而所忽略的往往恰恰是最关键的字

五、全面理解成语的意义,不要望文生义

《辨析》在“目无全牛”条里指出:“‘目无全牛’语本《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无全牛’比喻对事物的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已经了如指掌,因而处理起来极为准确熟练。”《辨析》接着举出了误用的例子,如“这种‘目无全牛’的‘零件主义’带来的恶果就是:作为市场最重要的主体的消费者却被忽视,产品设计缺少人性化,价格偏离产品价值本身,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并分析说:“以上诸例的作者显然都没有弄懂什么叫‘目无全牛’,而是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才把它同‘失于偏颇’‘支离破碎’‘以偏概全’‘零件主义’等等相提并论。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是理解和运用成语的大忌。”

六、区分成语的褒贬色彩

许多成语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这种色彩是语言社会约定俗成的,个人不得随意改动。常见的误用是褒义成语用于贬义。《辨析》指出“‘方兴未艾’也作‘方昌未艾’‘方盛未艾’。‘兴’‘昌’‘盛’都是兴旺、昌盛的意思。显然这是一条色彩鲜明的褒义成语,不能用于贬义。有人没有注意到它的感情色彩,不管什么事物正在发生、发展,都拿来使用,以致造成误用。请看例句:‘新流感方兴未艾,出现了第一个死亡病例,震撼全岛。’”也有的就是贬义成语用于褒义。《辨析》以“罄竹难书”为例分析说:“2006年5月20日,陈水扁在一个公开集会上赞扬台湾志工(义工)的贡献时说:‘有很多我们的志工团体,不管是政府代表或者是民间企业帮忙等等,这些都是罄竹难书,非常感人的成功故事。’”这条成语从它一出现,就带有明显的贬抑色彩,尽管过去间或有人用于褒义,但发展至今,其为贬义成语早已约定俗成。因此陈水扁用来赞扬‘志工’,‘教育部长’杜正胜为之辩解,在台湾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传为笑柄,绝非偶然。……令人遗憾的是,类似陈水扁这样的误用至今在大陆依然时有出现。”

七、遵守成语的使用条件

每条成语在使用时都有一定条件,不过有的条件明显,有的条件不十分明显。对那些使用条件不十分明显的成语,人们容易用错。《辨析》在分析“投鼠忌器”这一成语时指出:

“投鼠忌器”的“鼠”是投掷的对象,比喻要打击的坏人;“器”是鼠身旁的器物,比喻打击对象身边的人,特别是他所依附的或无辜的人,但绝不是投鼠者自己。……之所以造成误用,同某些辞书释义不到位不无关系,例如《中国成语大辞典》把这条成语释为“比喻有顾虑,想干而不敢干”,《中华成语词典》释为“比喻做事有顾虑,不敢放手干”,既没有落实到“鼠”,更没有落实到“器”,这样就很容易对使用者造成误导《现代汉语词典》比较好,释为“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落实了“鼠”,但还没有落实到“器”。《现代汉语学习词典》释为“比喻想打击坏人,又有所顾忌,怕会伤害别的无辜的人和牵涉别的事”,便比较准确了。

八、把握成语的适用范围

《辨析》在“济济一堂”条里指出:

理解这条成语关键在“济济”一词。《尚书·大禹谟》:“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日:济济有众,成听朕命。”孔安国传:“济济,众盛之貌”“众盛”就是人多气势大的样子。《现代汉语词典》把这条成语释为“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实为确诂。由此可见,“济济一堂”主要形容人才很多,扩大一点也可以形容人很多,但是绝不能形容事物很多。不恰当地扩大它的使用范围,就会造成误用

《辨析》举出的误用的例子是:“各地的奇瓜异果,特色小吃济济一堂,市民大饱口福。”这个句子里“济济堂”用来形容瓜果和特色小吃很多,是不恰当的。

九、认清成语的适用对象

《辨析》在分析成语“反戈一击”时指出:

理解和运用这条成语一定要注意,“反戈一击”的对象必须是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只有背叛了原来的营垒倒向敌对的一方,才有可能回过头来反戈一击,它同“反击”恰好相反,反击的对象是攻击过自己的敌对的一方,而不是自己的一方。现在有人没有弄清这一点,把“反戈一击”同“反击”混为一谈,以致造成误用

……下面句子里的“反戈一击”应该改为“反击”:“足球就是这样,你不进球,别人就会反戈一击。”

十、辨析近义成语

对同义词或近义词进行辨析,大家都很熟悉,而对于同义成语或近义成语的辨析,人们做的较少,《辨析》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辨析》对“弹冠相庆”和“额手相庆”这两条成语作了比较,指出:

“额手相庆”同“弹冠相庆”只差两个字,但是区别恰恰就在这两个字上:“额手”的意思是双手合掌加额,是古人表示敬意或庆幸的习惯动作;而“弹冠”并非敲锣打鼓、手舞足蹈之类通常表示庆贺的动作,它具有特定的含义,即掸掉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做官所以“弹冠相庆”表示的不是一般的“相庆”,而是因即将掌权或得势而“相庆”,有些人只看到“相庆”,而没有理解“弹冠”,以致把两条成语混为一谈

《辨析》在另个地方指出:

形容费尽心思的成语很多,如褒义的有“殚精竭虑”,中性的有”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千方百计”,贬义的有“挖空心思”“费尽心机”等等。这些成语感情色彩不同,意思大同小异,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选用,不要抱着一个“处心积虑”不放。多掌握些近义成语,使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了。

总之,《辨析》这本书的出版有意义,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有价值。从实用的角度说,它可以弥补当前成语词典释义的不足,帮助读者正确使用成语;从研究的角度说,作者重视成语的应用,并作了有益的探索,对成语的教学和成语词典的编写都有参考价值。不论是专业语文工作者还是其他方面的工作者,读读这本书都会有所得。

呼应教师是怎样发生的 篇12

——周菁

晓是今年刚开始当园长的, 半夜梦到幼儿园醒来, 睡不着了, 于是和我隔着太平洋, 有了这段“微”聊。

【呼:晓对幼儿园的关心, 驱使着晓不断地思考;晓的思绪累积到一定的程度, 激发了她强烈的分享意愿。】

【应:李博士的好奇心和对晓的关爱, 驱使着她选择用当时当下最适宜的方式与晓对话, 虽然这样的“微”聊没有面对面交流的便捷和畅快, 但是文字交流让对话变得更审慎, 也让原汁原味的记录对话过程成为可能。】

“李老师, 我有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我觉得呼应老师是呼应儿童的前提。因为老师是最直接和儿童互动的人, 如果她们得不到呼应, 或者根本没有呼应的权利, 又怎么会去呼应儿童呢?”晓说。

我追问道:“你所说呼应老师的含义是?”

【呼:晓提出了她正在发展的一个理论, 有关呼应老师和呼应儿童之间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是晓和李博士共同关注的, 也是驱使她们共同参与这次对话的内驱力之一。】

【应:李博士激发晓进一步厘清自己对“呼应老师”这个词语的理解, 即自己给“呼应老师”下定义。】

“和呼应儿童是一样的。首先要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这里的安全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安全, 这是前提。老师在安全、接纳的环境中, 才会表现真实的自己, 比如不会就是不会, 困惑就是困惑, 观念存在误区就是存在误区。”晓一口气说道。

“还有, 可以冒险 (做没有做过的事) , 在学习中可以犯错。”我加了一句。

“是的。”晓说。

我还不过瘾, 说:“你说的接纳非常重要 (需要说三遍了) , 就是领导、同事不要抱着评判的态度 (being judgmental) 。”

“但是, 现在我们的幼教动态就是批判幼儿教师。”晓说。

“那如何可以改变呢?”我紧追不放。

【如果说前几段中的呼和应比较容易区分, 那么, 在这一部分的对话中, 呼应就难以很明确地区分了, 晓和李博士在相互呼应, 这使对话有可能成为互惠式的对话。晓在阐释自己正在发展的理论, 回应李博士的观点。李博士不仅认同晓的观点, 还对关键点加以强调, 同时对晓提出进一步的挑战。】

“我现在的想法就是首先我自己能做到的是在我的幼儿园里, 我愿意接纳、肯定, 让老师们体验到呼应。我要给我这个幼儿园里的168 个孩子寻找好的老师, 好的教育环境。其实就是用对待儿童的思维对待老师, 在发现老师的需要的同时, 有一点我感受特别深刻, 关注个别差异, 不做横向比较。还有一点, 我认为是最最重要的, 就是尊重。”晓强调道, “这个尊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学会尊重并得到尊重。早前老师、儿童、家长间互动较少, 比如老师们彼此间很少打招呼, 甚至有一次还遇到过一个年轻老师大声指派保育老师做事情。几次观察之后, 我认为‘不打招呼’不仅仅是一种现象, 而且是一件大事。我就在想为什么她们会这样, 我就把她们转化为儿童去思考原因。这样事情就清楚了, 她们没有被打招呼、或者被合作的经验。换句话说, 她们已有的经验就是见了面不打招呼, 做事情就被呼来喝去。”

“那你怎么办?”我问。

“既然没有, 那就让她们获得有益的新的经验。我每天早上和放学都站在幼儿园门口, 和家长、小朋友打招呼, 询问小朋友开不开心, 询问家长有什么问题。有一天, 一个家长忍不住问我:‘园长你怎么每天都站在门口?’我回答说:‘我想见到你们, 知道你们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然后, 我每天都会主动和所有的老师和孩子们打招呼, 并且夸老师, 夸孩子有礼貌。”晓接着说:“一个月的时间, 我们幼儿园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比如, 大家不知不觉间相互微笑、谈论, 甚至还相互帮忙班上的事情。孩子们见到老师和别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会主动问好。而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 不是外部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家长包括很多爷爷奶奶都会主动和小朋友打招呼。”

【大段的表述正是晓这些日子思绪的累积, 是让她半夜梦醒的原因, 也是她想要和李博士对话的原因。终于有了抒发和表达的途径了, 多畅快呀!晓思考最多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看上去是什么样的, 而呼应可能是表达“ 尊重”的一种方式。】

“你不觉得你很强大?一个有意识的举动, 带来这么大的变化。”我说。

可是晓说:“我真的没有觉得我强大。用呼应儿童的思维, 老师们和孩子们本来就是强大的。她们只是需要有一个人先迈出一步, 就是做‘呼’的这个人, 而我恰巧就成了这样一个人。”

“你不仅呼, 你也应了。”我迫不及待地指出。

【这是一段承上启下的对话, 李博士既回应了晓的思考, 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自己的角度, 既呼又应的园长。而在这次对话中, 李博士也让晓看到了一个既呼又应的对话者是什么样的。】

晓说:“嗯, 这两个字真的是太奇妙了。呼应是一种良性循环, 永不间断。” (这也是对呼应本身一种生动的描述, 我想。)

“这种良性循环就建立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 是一切可能的教育的基础。”我忍不住加了一句。

“李老师, 你上课的时候讲到过, 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就是教育, 就是关系。”晓说。

“我那是从瑞吉欧学的, 加上自己的体会和实践。”我赶紧申明。

“其实, 我觉得有时候我们的古人也不输于瑞吉欧。”晓继续说道, “有一句古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儿园里有三个年龄段:儿童、教师、保育老师。我们幼儿园的保育老师都在五十岁左右, 差不多像我们妈妈一样的年龄。我对她们就像对自己的妈妈一样尊重、关心, 同时也一起探讨幼儿园的事情, 幼儿园的重大决策, 也请她们参与。而我和老师们一样处于中间年龄段, 我就用古人的话要求自己, 努力让我的同伴感受到, 并且成为她们的经验。我这段时间的感受就是, 园长更重要的一个角色是呼应者。其实, 这个角色适应于每个人, 因为它是在关系中产生的。”

【在建立与自身已有知识间的连接, 与自己文化间的连接, 与他人观点间的连接, 以及与自己过往经历间的连接的过程中, 晓不断深入认识自己、他人、周围世界和自己所置身的环境间的各种关系。】

我难抑兴奋, 说:“你今天睡不着, 引发的分享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想在同学们中发起一个讨论, 用具体事例说明教育中的呼应。因为我觉得, 人们往往抓住一个新的理念或想法, 但如不继续思考和实践, 好好的东西, 也可能变成空洞的口号。”

【李博士为什么会“难抑兴奋”, 可能是因为晓的所思所想是对李博士上课内容的积极回应, 这样的回应给李博士带来了满足感, 也让她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 并且激发了她思考如何进一步拓展关于“呼应”这个话题的探究, 将这样的思考和理解拓展到其他同学中, 拓展到教育实践中。】

“我觉得除了可以分享工作中的呼应, 也可以分享生活中的呼应, 包括亲子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 有关系存在的地方, 不都有呼应存在吗?”晓有点像个哲学家了。不过, 教育本来就是少不了哲学的呀。

【受李博士启发, 晓继续拓展自己的思想, 让李博士和她自己发现了另一个可能的自我:一个有哲学思考的教育者。】

真没想到, 夜半微聊, 晓从一个园长的角度, 在她的环境中, 用她的思考和实践, 对“呼应儿童”和“呼应教师”做出这么丰富、深刻和独到的诠释。春天的种子, 在秋天结出果实。我相信和期待着, 晓和同学们还会有更多的分享。谢谢你, 晓。

【这是一次有呼有应的互惠式对话。Margaret Carr等人认为指向互惠的心智倾向包括投入到他人的对话中, 探讨共同的感受和兴趣, 与他人沟通, 提出自己的观点, 考量他人的观点, 分享责任, 交流观点, 对自己作为和成为群体中的一员非常重视。Margaret Carr等人还认为, 能够给学习带来持续动能的社会性互动有一个特征, 那就是互惠, 是力量和温暖的平衡。在晓和李博士的这次越洋“微聊”中, 我们能看到互惠, 能体会到温暖和信任的关系, 还能读到那些能够提高互惠可能性的语言, 如:李博士聚焦又开放的提问;接纳、肯定的语言, 而不是评判或批判性的语言;当然更重要的是晓思绪的累积且不断地深入具体, 还有她想要分享的意愿和对孩子、幼儿园乃至幼儿教育的情感, 让我们得以从她的一次“午夜梦回”中受到启发, 也激发了我们的思考。谢谢你, 素昧平生的晓!谢谢你, 我亲爱的李博士!】

注释

小儿药物剂量是怎样折算的? 篇13

药物说明所标示的剂量, 大多是成人的1次剂量, 小儿剂量往往未标示。为此, 制定了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按每公斤体重多少 (毫克、克、毫升) 计算, 此法是较准确, 但应用十分不便。另一种方法是按成人剂量折算, 以下是《中国药典》制定的《老幼剂量计算 (折算) 表》可供参考。初生至1个月, 成人剂量的1/18~1/l4;l个月至6个月, 成人剂量的1/1 4~l/7;6个月至1岁, 成人剂量的1/7~l/5;l~2岁, 成人剂量的l/5~l/4;2~4岁, 成人剂量的1/4~l/3;4~6岁, 成人剂量的1/7~2/5;6~9岁, 成人剂量的2/5~l/2;9~14岁, 成人剂量的1/2~2/3;14~1 8岁, 成人剂量的2/3~全量;1 8~6 0岁, 全量或3/4;6 0岁以上, 全量的3/4。以上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基本规律, 但由于药品剂型、制剂工艺等的不同, 许多药品是不能按以上比例折算服用的, 特别是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的人群, 由于其智力、身体素质发育还不完全, 因此他们的用药更要小心谨慎。如药品中没有儿童用法用量, 最好向医疗专业人员请教, 或直接购买专为儿童准备的药品。

爱情是怎样“复活”的 篇14

爱情也是如此。两个人原本已经走到了离婚的边缘,却又出乎意料地被“拽”了回来。

爱情“复活”,有时仅仅是因为一个迟到的顿悟。

感谢那一场车祸

文/蔷薇

结婚5年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我成了怨妇,天天对着老公发脾气。

走在一条看不见希望的路上,我的失望一点点膨胀,挫败感一天天积聚。奔三的年龄,不敢生孩子,不敢想将来。于是,我想到了离婚。

不知道怎么走到了今天,原本相亲相爱的两个人,如今只剩下争吵和冷漠。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我曾经以为选择了这个一贫如洗的男人,是最纯粹不过的爱情,可是面对现实的打击,我开始有了悔意……老公沉默的脸上,满是难以言表的无奈。

就在我提出离婚的当天,在上班的路上,我被一辆逆行的汽车撞倒,造成左臂骨折,身上多处挫伤。

我当时的第一个念头是,人要是倒起霉来,喝凉水都塞牙呀。可是,事实上,我真应该感谢那一场车祸。

在我住院的半个多月里,老公精心地照顾着我。从来不做饭的他整宿不睡觉,只为了给我熬一锅骨头汤;怕我在医院里太无聊,他买来一大堆我喜欢的杂志,还下载了许多韩剧给我看;一向大男子主义的他竟还为我洗内衣……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我浓浓的爱。

是的,是那一场车祸使我顿悟。原来,我们的爱依然还在,只是,我被房子蒙蔽了眼睛。我终于明白,只要有爱,只要相爱的人健康地在一起,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至于房子,我们住在哪里,哪里便是我们幸福的港湾。

关于离婚,我们谁都没有再提起,就像从来没人提起过一样。如今,我们依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但是我感觉很幸福。

弯下腰,才能枝繁叶茂

文/庄佩金

阿尔卑斯山脉延伸到法国境内时,有一个奇异的景观引得很多科学家纷至沓来。在一处南北走向、海拔约一千多米的山谷里,多年间都是枝繁叶茂的树木,这一年却突然发生了变化:东侧的树木只剩下孤独的雪松,而西侧风景依旧,松、柏、女贞一样不少。按常规说,东西两侧海拔相差无几,属同一种气候,是什么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差呢?科学家百思不解。

揭开这个谜底的,却是一对婚姻濒临绝境的中年夫妇。

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属于郎才女貌的那种。他们是大学同学,曾经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志向。多年间,经过艰难的打拼,两人由结婚时的一穷二白,渐渐有了房子、车子、票子,成了富裕人家。这一切虽然都有了,但他们并不觉得幸福。两人总是时不时地互相讽刺挖苦,女的嫌对方能力差,没有爬上更高的职位;男的埋怨女方家里底子薄,没有给他带来好运。一种比上不足的苦恼一直困扰着他们。

在他们决定离婚的这天,两人达成一个共同的愿望:好歹夫妻一场,最后再到初恋的地方过上一宿,也算是最后的一次浪漫之旅。

于是,他们带着帐篷、棉被,来到这座山谷的东侧。当时,西风正盛,大雪弥漫,两人望着飘扬的大雪沉默不语,回忆着昔日枝繁叶茂的山谷,如今只剩下孤独的雪松,顿生苍凉之感。就在这时,一个奇异的现象把他们吸引了。只见雪松像玩魔术一样,隔段时间就弯下树枝,直到上面的积雪从枝头滑落,然后又“倏”地弹起来,等大雪再次落满枝头,就又弯下腰,如此反复地弯曲,雪松的树枝却完好无损。

这一发现,让他们顿时明白了:原来,气候变化使得这里大雪不断,而大雪总是伴随着西风,那些柏树、女贞等树木因为不会弯腰,所以被大雪压垮而消失了。只有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树枝保护了自己,让自己成了这里唯一的幸存者。西侧的山谷则因为没有受到大雪的侵袭,所以风景依旧。

转而,两人想到了自己:婚姻,不就像一棵大树吗?你追求的东西越多,身上的压力就越大,如果不像雪松那样,及时释放重负,不也会遭受被压断的命运吗?

在婚姻的风景里,做一棵雪松吧,理智地释放自己,婚姻之树才能天长地久、枝繁叶茂。

铃声唤醒了我的迷茫

文/詹华

一晃4年过去了,婚后的生活平淡而枯燥。对这种索然无味的日子,我感到越来越厌烦。于是,我向老公提出了离婚。

老公沉默良久,说:“如果离开我,你会过得更幸福,那我……祝福你!”望着老公,我心里闪过一丝歉意。

对这个家我已了无牵挂。财产我不要半分,只要能找到真正的爱情,我什么都可以放弃。我很快与老公办完了离婚手续,由于暂时没有新的住处,于是我与他协商,能否让我再住一段时间。前夫点点头,并把卧室让给我,自己到客厅去住。

一天夜里,我突然发烧,感到头痛、恶心,在频繁去了几次卫生间之后,我知道是肾炎的老毛病又犯了。我慌忙吃了药,然后心烦意乱地躺在床上,泪水莫名地流了下来。

因为生病的缘故,我每晚都要好几次穿过客厅去卫生间,我不好意思开灯打扰前夫的睡眠,于是便摸着黑前去,有一次差点摔倒。幸运的是,接下来的几天,我每次去卫生间时,客厅里的灯都亮着,前夫正在灯下忙着整理资料,见我出来,他满脸歉意地说:“打扰你了吧?没办法,这些资料要得很急。”

几天后,我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的病已经完全好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是前夫单位里打来的,说他在工地检查工作时,由于疲劳过度,不慎摔了下来,已经被送进医院。

我连忙赶回家中,找了几件前夫的衣物,准备带到医院去。无意中,我在他的床头发现了一个床铃,顺着线,床铃竟然连着我卧室壁灯的开关。我顺手打开开关,客厅里有铃声轻轻响起,我突然明白,这几天晚上,他并不是在整理资料,而是我起床时一开灯,他客厅的铃声就会响起,于是他便起来为我打开灯,然后装做整理资料的样子。想到每天夜里容易失眠的他,为了给我开灯,反复起床多次,根本无法休息好,以致白天工作时受了伤,我不由地泪流满面。

我还在客厅的茶几下发现了一包新开的治疗肾炎的药,上面有一张字条写着:“小华,我发现你的药快吃完了,就顺便买了一些回来。”药是前夫买的,还没有来得及告诉我。

其实,我早就拥有了幸福,只是从来没有用心体会过。是铃声唤醒了迷茫的我,让我得以重新审视幸福的含义。■

(摘自《解放日报》)

(责编 达溪河)

我是怎样教高三作文的 篇15

“教作文, 收效甚微”, 这涉及到一个世界性的有争议的问题: 作文能不能教?很多人认为作文不能教。我个人认为作文也不是绝对不能教, 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想教作文, 不知该如何教”, 这涉及到作文的教法问题, 做了多年的语文教师, 对于这个问题, 我有自己的一点认识,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不妨在这里谈一谈。

一般来说, 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作文训练, 学生都能够写出像模像样的记叙文和议论文了, 高三作文教学要做的无非就是在此基础上, 重点训练学生的考场作文能力。考场作文是作文, 但它确实有别于平日的作文, 比如说它要讲究时效性, 它要吸引人, 它要取悦于人, 它只能写好不能写坏……所以, 考场作文应该有也必须有它独特的教法。

但教作文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 讲如何作人物肖像, 如何描写环境, 如何结构, 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橘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作文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从文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把他的 课叫做“各体文习作”, 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 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文, 讲他们的得失。教师先讲一套, 让学生照猫画虎, 那是行不通的。

那要让高三学生写什么作文呢?这是让很多高三语文教师犯难的一个问题。要我说, 写当年的高考作文就很好。

写当年的高考作文,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网上找到若干篇范文, 或者叫满分作文。满分作文, 从文学角度来看, 或许算不上好文章, 但满分作文绝对算得上是优秀的考场作文。既然是优秀的考场作文, 备受高考威胁的高三学生就应该毫不客气地把它们拿来作为借鉴。

但这个借鉴要在学生写了这个作文题目之后。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有近二十个, 教师得从中精心挑选有训练价值的作文题目, 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一般说来, 选五个作文题目就足够了。题目选好后, 教师还要做的一件事, 就是在网上为挑选出来的训练题目分别找5至10篇满分作文, 并将这些作文题目及其相应的范文编辑打印出来。

然后是学生作文, 教师批阅作文, 最后是作文评讲课。

作文评讲课最为关键。下面着重讲讲它的流程。首先,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范文分发给学生。因为是同题作文, 学生看范文的兴趣是浓厚的, 感慨是良多的, 教师可以乘势对学生加以引导, 要求学生做到: (1) 从范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篇, 认真阅读, 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优化自己的作文思路。 (3) 将优化后的作文思路, 诉诸文字, 形成自己的“格”。

这里的“格”, 是我们的一个专有名词, 特指每个高三学生在高考中将要呈现的一种独特的作文风格, 它具有包容性、丰富性、发展性。

因为每个学生的喜好不同, 所以他们的“格”也各不相同。这好比李白的豪放飘逸, 杜甫的沉郁顿挫;周树人的犀利深刻,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举例说明一下。

本届学生, 进入高三后, 我拿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作了他们的第一次作文训练题目。平心而论,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是比较开放、灵活的, 这则“蝴蝶与探险者”材料的“含义边界”是: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和谐, 美;大与小, 互动, 等等。但我们的学生, 在审题时, 大都把材料的含义界定在“注重细节”上, 思路不开阔, 思想僵化, 作文质量自然不高。针对这种情况, 我找了16篇文质兼美的范文给学生看。这16篇范文从几十万篇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带着各自睿智的思想、飞扬的文采, 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学生, 他们一边阅读着, 一边感叹着, 一边反思着。在高三伊始, 这样的感叹、反思是多么地重要啊!之后, 学生都会老老实实地按照老师的要求, 从16篇文质兼美的范文中挑选出自己最欣赏的一篇范文, 反复阅读, 仔细揣摩它的写法, 然后结合自己的写作特点, 初步勾勒出自己的作文的“格”。

作家汪曾祺在谈到沈从文先生教他们创作时说:“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 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 学生写了一个作品, 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 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 自己是怎样写的, 对比借鉴, 是会有长进的。”这番话无疑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我也用作文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番话是有道理的。

第二次作文训练, 我让学生写2013年湖南省的高考作文题目。学生作文时, 我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格”写。出乎我的意料, 较之第一次作文, 两个班的学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文科班的学生, 个个写得精彩, 我将他们的作文统统拿去作了理科班学生的范文, 这是我从教以来不曾有过的事。即使是这样, 我还是给学生发了8篇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学生这次看范文和上次看范文的要求是不同的, 这次看范文主要是为了完善自己的“格”。除了要求不同外, 收获也不同, 学生这次看范文的收获不再只是感叹、反思, 更多的是自信、喜悦。学生在总结这次作文时说, 有了“格”, 作文时心里亮堂了;有了“格”, 作文时手中的笔像生出了翅膀。

第三次作文训练, 我让学生写2013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题目。学生写作文, 看范文, 这和上两次作文没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是要求变了。这次作文的要求是:巩固自己的“格”, 完善自己的“格”。

然后是写浙江的高考作文题目、江西的高考作文题目, 要求和第三作文训练相同, 不再赘述。

经过四到五次这样的训练后, 学生的作文就有了自己的格, 有了自己的形, 这为学生写出又快又好的考场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诸如“各种类型作文题目”等训练就容易多了。因为这好比盖楼房, 已搭好了框架。

在这里, 不妨把学生的“格”展示一个:

我的高考作文的格 (程志敏)

1.题目要求。形象生动。闪亮登场。

2.引出观点。用饱含哲理或俏皮的语言引出观点。开场锣鼓。

3.精点材料。精练地点一下作文题中的材料。精彩回眸。

4.阐释观点。语言要简洁, 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到的见解。牛刀小试。

5.论述观点。正面说, 反面议。援引的例子要有意思, 要典型确凿、新颖凝练。重磅出击。

6.论述深化。由此及彼, 由小到大, 将论述引向深入。境界提升。

7.收束全文。用诗句或名言或隽永的小故事总结全文, 给文章挽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在高三作文教学中, 除了训练学生的“格”外, 我还做了以下几件事:

注重阅读。阅读对于高三学生来说, 是一件奢侈的事, 但为了高考, 为了学生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人格的提升, 为了学生长远的发展, 我从十分有限的语文课中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阅读课上学生阅读的作品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为了 提高阅读效果, 我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每周交一次; 读书交流, 每月做一次。此外, 我还不时地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好的文章给学生, 让学生拓宽视野, 提高认识。

片段练习。片段练习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譬如, 让学生写一个任课教师, 写完后读给大家听, 让大家猜猜他是谁;又如, 给学生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 等等。正所谓“先得学会车零件, 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做一些这样的片段习作, 是有好处的, 这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功。

写作交流。我教作文, 写的比说的多 , 我常常写“下水作文”, 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评语, 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评语有时评析本文得失, 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 谈及文学、写作的问题。

手机是怎样诞生的 篇16

第一通移动电话

1973年4月3日是一个值得人类永远铭记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一个45岁的美国人走上了街头……啊,不是,他走上街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走上街头的时候,手中拿着一个巨大的塑料盒子,盒子上还带着一根筷子一样的天线。然后,他用这个带天线的盒子打出了世界上第一通移动电话——嗨,尤尔,我正在用一部真正的移动电话和你通话,是一部真正的手机哦,亲!

嗯,这就是人类第一部手机首次发声时的情形,而这位打电话的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劳伦斯·库帕。

遭遇挫折

马丁生于1928年,曾是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此之前,他曾经希望能够在当时美国最著名的通信技术公司求得一个工程师的职位,并且他们当时正在研究移动电话的技术。马丁对这个崭新的技术领域十分着迷,他为此专门拜访了贝尔实验室研发移动电话的负责人尤尔·恩格尔。

但是……事情往往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顺利。马丁的求职申请被无情地拒绝了。他们觉得,马丁这么一个在无线电通信领域毫无经验的毛头小子,根本就没资格与自己共事。而对方的蔑视,也刺激了马丁,他发誓要成为第一个研发出手机的人。

开启紧急任务

此后,马丁加入了摩托罗拉公司,提出了发明手机的设想。摩托罗拉公司十分重视这一项目,因为当时已经有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和贝尔实验室展开了相关研究,如果不抓住这种代表未来的新技术,将失去今后的通信市场。

此后,贝尔实验室的技术发展遇到了瓶颈,止步不前。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思路上走进了死胡同——他们竟然认为人们需要的是一种只能装配到汽车上的庞大、笨重的移动电话!

看看,这就是马丁的机会呀!摩托罗拉公司下了死命令,要求马丁在6星期内做出手机的原型机。

“砖头”诞生

6个星期实在是太短了。最终,马丁带领团队,用了3個月时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手机——Dyna TAC。当时,共有5个工业设计小组设计了这款手机的外壳,这些设计原型本都不大,但当时的无线电通信元器件实在太大,导致为了装下所有部件,手机的尺寸不得不一再放大。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Dyna TAC手机非常落后,根本就是一块儿“大砖头”。别的不说,充电10小时,只能打35分钟电话,你会用吗?但,它的确是人类划时代的一项科技产品,从此,电话号码对应的不再是地点,而是人。

上一篇:市 中学暑期防汛抗洪工作情况汇报材料下一篇:天光海岸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