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2024-06-13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精选12篇)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篇1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在电影中,鬼子不是戴着挂“屁帘儿”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这几乎成了日军的标准形象。

日本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参加过侵华战争),有一本研究日军钢盔的著作,叫《陆军铁帽物语》,居然有不少新的发现。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的那个“屁帘儿”,有人说,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表明,它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可以通风,虽然样子有点寒碜,但效果确实不错。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也带来了不少烦恼。

冻住脑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根据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开始让士兵装备钢盔,但一直没有正式使用。“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抵抗,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用场。

真正用上钢盔,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部作战时。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了一系列激战。

日军使用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让钢盔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车、坦克等武器,这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日军攻击马占山部所用的雷诺FT-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破袭战中非常有效;钢盔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日军的伤亡。但是日军发现,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由于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本士兵出汗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如果强行摘取,还会连皮带肉扯下来。

面对这种古怪的情况,日军不知如何处理,有人采用热水浇钢盔的办法,结果将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

宿营的时候,头皮和钢盔被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经常发出阵阵哀号。日军攻占齐齐哈尔,阵亡300余人,而因为冻伤减员近20xx人,其中不少是这种钢盔带来的“头伤”。

为此,日本士兵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样子虽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

成为靶子

诺门罕之战时,戴着钢盔的日本士兵因头部中弹而死的人数,甚至多于不戴钢盔的士兵。

难道苏联人使用带有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钢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弹片,保护头部。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如果子弹不是正面击中钢盔,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有防护作用的原理。

诺门罕之战时,头部中弹的日本士兵,多半是钢盔正面被命中,钢盔被洞穿,脑袋当然难保。苏军的枪法为何这样准?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方才真相大白。原来,日军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小红五角星。红色最醒目,苏军很远就能发现,瞄着小红五角星开火,一击必中。

诺门罕之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军,被迫取消了钢盔正面的小红五角星。

“军神”之死

饭冢国五郎,日本陆军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号称“军神”。此人喜欢顶个破钢盔,挥舞战刀,又冲又杀,十分张扬。

做到联队长,手下有几千人,按说,在第一线戴钢盔耍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有人请饭冢耍酷。这人就是日本战地记者小俣行男,他到庐山前线采访饭冢。

在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山形雄奇,道路险峻,故久攻不下。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炮弹“如同雨点从天而降”,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

与饭冢作战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粤军戴钢盔的部队,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冢连续发动15次进攻,依然无法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白白损兵折将。

由于连日苦战,饭冢被晒得极黑,眼里全是血丝,胡子多日未刮,显得相貌狰狞。

记者小俣行男建议饭冢比画几下,以便提振士气。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冢推辞不过,记者们特意选了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冢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很快,记者们拍完了胶卷。后来,从照片上看,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冢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饭冢的“外景地”虽然适合拍摄,却在中国阵地对面,那里正好有160师的一个哨所。视线内的目标太多,中国哨兵未必都能注意到。日本记者为了突出效果,给饭冢扣上了一顶钢盔。当时,日军钢盔的涂漆工艺不过关,又正值炎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时间一久,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远远地,中国哨兵发现有一个灯泡似的东西,定睛细看——哦,是个鬼子啊!虽然看见了,中国哨兵也没办法,距离太远,“汉阳造”够不着。

看着饭冢表演,几个中国哨兵越看越烦。突然,眼前一亮,几个中国老兵沿着战壕走了过来,他们背的不是“汉阳造”,而是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即日本造三八式步枪,因为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罩而得名,其射程远,射击精度高。

饭冢所在的那个高地,“汉阳造”打不着,三八大盖的射程可是正好。看到三八大盖,哨兵赶紧把几个老兵拦下,让他们看看对面饭冢的表演。

饭冢扣着一个钢盔,赤膊,几个中国老兵分辨不出他的身份,但看他耀武扬威的样子,一致觉得这赤膊鬼子太猖狂了。

老兵枪法好,把枪一端就瞄上了。那边采访已经到了尾声,饭冢一转身,正好把面门亮了出来。这时候,中国老兵也瞄好了,一扣扳机,“砰”,饭冢应声倒地。

附近的日本兵赶来救护,发现这一枪正从饭冢的心窝穿过……饭冢在101师团被称为“勇将”,他的死亡,对前线日军的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中国军队对此事的记录,来自于独9旅官兵的回忆,并不是日本方面的材料。遗憾的是,虽然有此段记载,却没有击毙饭冢的中国老兵的名字。

言归正传,钢盔反光暴露了饭冢,算是铁帽给日军带来的又一个悲剧。不过,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太平洋战争开始逐岛争夺,日军在钢盔上涂抹煤焦油,才多少降低了其反光度。

并非无用

1945年的一天,一支日本军队出炮楼扫荡,晚上找了个山村宿营。

日军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村子表面很平静,实际上却是八路军的一个重要据点。

八路军悄无声息地溜到打谷场,埋伏下来。

吃完晚饭,日军小队长吹哨,召集部下晚点名,地点就是打谷场——村里平坦的地方。

这时,一个日本新兵手忙脚乱,闹出了笑话。日军条令规定,晚上点名,穿军便服即可,而这个新兵没有记住,居然戴了沉甸甸的钢盔前来点名,引起众人哄笑。

笑声未绝,忽然,雷声炸响,电光四射——八路军战士扔出了手榴弹。

有理由判定,这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其理由有二:第一,八路军战士的投弹动作准确,肯定都是把手榴弹拉火后等上两秒钟再扔的。结果,手榴弹凌空开花,打谷场上的日本兵连杀伤死角都找不到;第二,这支八路军用的手榴弹,不是那种内置黑火药、一炸两片的边区造手榴弹,而是缴获自日军的破片卵形弹,虽然这种弹的投掷距离不如国军的德式手榴弹,可是破片多,散布广,对露天的日军杀伤力极大。

这个小队的日军没有死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个犯迷糊、戴着钢盔前来点名的新兵。钢盔挡住了大多数弹片,他只是肩部负了伤。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篇2

卓娅出生于1923年9月13日, 从她生下那天起, 就生活在列宁、斯大林所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的阳光下, 她健康而又幸福地成长起来了。在列宁的伟大思想的哺育下, 她从小就懂得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应该爱什么恨什么。她16岁那年, 就光荣地被批准加入苏联共青团。1941年卓娅从十年制学校毕业了。就在举行毕业晚会的第二天, 德国法西斯突然入侵苏联。

卓娅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立即投入战斗。她被派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活动。

1941年11月,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 她不幸被俘了。敌人开始审讯她。敌人问她叫什么名字, 她说叫“丹娘”。“丹娘”是十月革命时期著名的女英雄的名字, 敌人当然知道。敌人问她游击队在哪里, 有多少人……问来问去, 所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不告诉你”“我不说”。敌人本以为这个女孩子是容易对付的, 谁知道她却格外坚强。敌人被激怒了, 四个敌人轮流用鞭子抽打她。卓娅心里想, 在敌人面前决不能示弱, 不论敌人怎么打, 决不吭一声。敌人的鞭子在空中挥舞, 像雨点似的落在卓娅的身上、头上、脸上、手上, 鲜血直流, 但她没吭一声, 昂着头, 怒视着敌人。

敌人对卓娅毫无办法, 决定将她绞死。当敌人把她带到绞刑架前, 将绞索套到她的脖子上时, 她高声呼喊道:“你们现在绞死我, 可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两万万人, 会有人替我报仇的。胜利必将是属于我们的!”

卓娅被绞死了, 她只活了18岁, 但是她的名字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 苏联政府追认卓娅为“苏联英雄”。

战争留下的故事 篇3

在《韩非子·说林上》中记了一个老马识途的故事: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去攻打孤竹国,春去冬归,迷了道路。管仲说:“老马识途啊,我们可以利用它的智慧。”于是让老马带路,并跟着它前进,终于找到了路。

后来,人马在山里经过,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如果蟻窝高达一寸,它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派人找到蚁窝,挖下去七八尺,终于找到了水。

动物为了适应环境,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常有许多人所不及的特殊功能。在这个故事中,管仲和隰朋通过利用马和蚁的功能,帮助齐桓公的军队克服了迷路和缺水的困难。

在战争中,借助动物的特殊功能的事例,可举出很多。据说1794年深秋,拿破仑的一支军队进攻荷兰。为了阻挡强敌,荷兰人打开运河的闸门,想用滚滚洪水挡住法军。这一招果然奏效,法军面对河水无可奈何,只得下令撤退。

刚开始撤退,法军统帅夏尔·皮舍格柳(拿破仑的老师)突然发布命令,停止撤军。原因是他发现蜘蛛在大量吐丝结网。在深秋,只有强冷天气将来的时候,蜘蛛才会吐丝结网。一旦强寒潮来临,河水就会结上厚冰,军队就可以踏冰过河。

果然不出所料,不久,寒潮来临,河面上结了很厚的冰层。法军顺利地踏冰越过了瓦尔河,一举攻克了荷兰要塞乌得勒支城。

人为万物之灵,但是,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无视动物的能力,其实,动物的许多特殊功能是人所不及的:老鹰有千里眼,兔子有顺风耳,狗有灵敏的鼻子……

留意动物的特殊能力,向动物学习,也是提高人的能力的一条途径。

关于描写战争的成语 篇4

2、洗兵不用:兵:兵器。洗净兵器。收藏起来,不再使用。比喻停止战争。

3、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4、倒戢干戈:是指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同“倒载干戈”。

5、师老民困:师:;老:疲惫。疲惫,百姓困苦。形容连年战争使兵疲民苦。

6、偃武息戈:是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7、偃甲息兵: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8、首唱义兵:唱:通“倡”,带头;兵:战斗。首先发动正义的战争。

9、上兵伐谋: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10、诉诸武力:诉:诉讼。武力:军事力量。指用战争来解决冲突。

11、连天烽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12、偃武休兵:见“偃武息戈”。

13、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14、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15、矢石之难:是指矢石:箭与石,作战的武器。指在战争中受到矢石的袭击。

16、止戈兴仁: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17、犄角之势: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兵力牵制敌人。

18、龙战鱼骇:是指比喻战争激烈。

19、甲胄生虮虱:甲、胄:古代士兵作战时所穿戴的铠甲和头盔。铠甲和头盔上都长满了虮虱。形容战争持续时间很长。

20、非战之罪:是指不是战争本身的罪过。一般用来作为战争失败开脱罪责之辞。

21、归马放牛:是指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22、休养生息:是指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23、金戈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24、刀痕箭瘢:是指刀砍箭击的伤口治愈后留下的疤痕。形容战争留下的创伤。

25、龙血玄黄:是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26、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27、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28、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29、干戈满目: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30、金革之声:金革:兵器和铠甲。兵器与铠甲相撞击的声音。指战争。

31、止戈散马: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指结束战争。

32、载戢干戈:载戢:装运收藏;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引申为战争。将武器收藏起来。指不再诉诸武力。

33、白骨露野: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34、战争贩子:挑起战争的人。指依靠煽动战争而从中牟利的人。

35、止戈散马: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谓结束战争。

36、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37、龙战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同“龙血玄黄”。

38、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39、介胄之间:介胄:古代作战时将士们穿戴的铠甲和头盔。借指在战争中或战场上。

40、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41、破斧缺郑菏侵父、郑泛指兵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42、以战去战:指用战争消灭战争。

43、鼓衰力尽: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44、启羞兴戎:启:开;戎:战争。因说话不谨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

45、破斧缺郑骸妒・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帧!备、郑泛指兵器。后以“破斧缺帧毙稳菡秸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46、有事之秋:是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

47、干戈满眼: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48、鼓衰力竭: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49、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50、减灶之计:是指在战争中隐瞒自己的实力来麻痹敌人。

51、兵戈抢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52、磨盾之暇:暇:闲暇,余暇。指在战争的余暇。

53、兵祸结:指战争、灾祸连续不断。同“兵连祸结”。

54、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55、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56、流血浮丘:是指流的备可以把山丘漂起来。比喻战争中死伤的人极多。

57、矢石之难:矢石:箭和W石,古代作战的武器。难:不幸的遭遇。指战争中的危难。

1.描写战争的成语大全

2.关于描写英雄的成语大全

3.关于描写天气的成语大全

4.关于描写秋天的成语大全

5.关于描写春天的成语大全

6.关于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大全

7.关于描写马的成语大全

8.关于描写动物的成语大全

9.关于描写春天成语大全

关于战争的诗句、名言、成语整理 篇5

关于战争的诗句

关于战争的诗句

1、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7、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8、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己亥岁》

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11、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1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群黄金台上意,但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1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1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15、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1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7、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8、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杜甫《石壕吏》

关于战争的名言

1、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2、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3、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4、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5、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6、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7、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8、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9、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10、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11、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12、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13、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5、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16、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17、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18、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19、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20、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21、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 东西(伯恩哈迪)

22、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23、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24、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25、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26、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27、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28、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29、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30、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31、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32、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33、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34、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35、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36、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37、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38、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39、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40、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41、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42、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43、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44、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45、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46、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关于战争的成语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围魏救赵、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步步为营。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再衰三竭、打草惊蛇、坚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余勇可贾。乌合之众,枪林弹雨;硝烟弥漫;

战争的成语及故事 篇6

【黩武穷兵】:黩:随便,任意;穷:竭尽。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伐罪吊人】: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人”当作“民”,因避太宗讳改。同“伐罪吊民”。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非战之罪】:不是战争本身的罪过。一般用来作为战争失败开脱罪责之辞。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风尘之警】:指战争或骚乱的警报。

【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烽火四起】: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锋镝之苦】:锋:刀或剑的尖端;镝:箭头。指刀砍箭射的痛苦。形容遭受战争的苦难。

【甘为戎首】:甘:情愿,甘愿;为:做;戎:军事,征伐;戎首:挑起战争的人。甘愿当战争的主谋。

【干戈满地】: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干戈满目】: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干戈满眼】: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构怨连兵】:构怨:结怨;连兵:交战。因结怨而发生战争。

【鼓衰力竭】: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鼓衰力尽】: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汗马之功】:指战争中立下的功绩。

【化干戈为玉帛】: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犄角之势】: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兵力牵制敌人。

【甲胄生虮虱】:甲、胄:古代士兵作战时所穿戴的铠甲和头盔。铠甲和头盔上都长满了虮虱。形容战争持续时间很长。

【减灶之计】: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来麻痹敌人。

【介胄之间】:介胄:古代作战时将士们穿戴的铠甲和头盔。借指在战争中或战场上。

【金戈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金戈铁骑】: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金革之声】:金革:兵器和铠甲。兵器与铠甲相撞击的声音。指战争。

【久经沙场】:指长期经历战争的考验。

【来好息师】: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连天峰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连天烽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流血浮丘】:流的备可以把山丘漂起来。比喻战争中死伤的人极多。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龙战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同“龙血玄黄”。

【龙战鱼骇】:比喻战争激烈。

【磨盾之暇】:暇:闲暇,余暇。指在战争的余暇。

【破斧缺斨】:斧、斨,泛指兵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启羞兴戎】:启:开;戎:战争。因说话不谨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

【勤兵黩武】:黩:轻率。滥用武力,肆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轻动干戈】:轻:轻率;干戈:古代兵器。轻率地动武挑起战争。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穷兵极武】:穷:竭尽;极:用尽。极力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戎马倥傯】:指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

【戎首元凶】:戎首:挑起战争的首犯;元凶:制造祸端的大头目。指挑起战争的罪魁。

【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师老民困】:师:军队;老:疲惫。军队疲惫,百姓困苦。形容连年战争使兵疲民苦。

【矢石之难】:矢石:箭与石,作战的武器。指在战争中受到矢石的袭击。

【手中败将】:在战争中被自己打败或在竞赛中输给自己的人。

【首唱义兵】:唱:通“倡”,带头;兵:战斗。首先发动正义的战争。

【诉诸武力】:诉:诉讼。武力:军事力量。指用战争来解决冲突。

【息兵罢战】:停止或结束战争。

【洗兵不用】:兵:兵器。洗净兵器。收藏起来,不再使用。比喻停止战争。

【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休养生息】: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宿将旧卒】:指久经战争的将领和士兵。

【偃革倒戈】: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偃甲息兵】: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偃武櫜兵】: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同“偃武息戈”。

【偃武息戈】: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偃武休兵】: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同“偃武息戈”。

【燕雀处帷幄】:比喻战争的时间很长,军帐上都筑起了鸟巢。

【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以逸制劳】: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以战去战,以杀去杀】:去:消除。用战争去消灭战争,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以战养战】: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有事之秋】: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篇7

关键词: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失败,斯巴达

一、战前的斯巴达和雅典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约公元前1000 年前后, 斯巴达人的祖先多利亚人侵占了南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肥沃的欧罗塔斯河流域. 灭亡了原先的城邦。从此这些多利亚人被称为斯巴达人 ( Sparta erson) 。 (1)

斯巴达的地理位置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使斯巴达人形成保守的思想传统, 教育上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而由国家控制, 把儿童视为国家所有, 家庭几乎不承担教育任务。教育上注重军事体育的训练, 全力把年轻人打造成完美的战士。斯巴达人认为: “未来的武士可以没有学问, 但必须勇敢而守纪律, 并会说简单扼要有内容的话。” (2) 由于这种教育注重长期严格有序的军事训练而不重视人的智慧的发展而造成全社会对文化教育产生鄙视的心态, 再加上斯巴达人对文学艺术及自认科学的轻视, 致使斯巴达较早的告别了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雅典位于阿提卡半岛, 从公元前9 世纪晚期到8 世纪初, 雅典已有贵族的豪华墓葬, 铁器和青铜生产也发展迅速, 达到建立城邦———早期的奴隶制国家的程度。 (3) 公元前6 世纪初期, 执政官梭伦进行的改革措施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 为后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紧接着在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正式确立, 公民的政治权力空前扩大; 而发展到伯利克里执政期间被称为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公职人员可以领到政府工资, 甚至可以得到“观戏津贴”。民主权利达到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有机会担任一切官职商定城邦重大事务的程度。

教育在雅典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儿童教育, 得到政府及其他社会各阶层的大力援助和支持。在雅典, 与斯巴达不同的是儿童的教育主要由家庭负责。雅典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上马杀敌, 下马议事的公民。正因为雅典在教育中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使得它在科学、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多方面都远远超越了斯巴达。比如在艺术方面出现了米隆、坡里克利特等著名艺术家以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图、苏格拉底等。 (4)

二、雅典失败的内因

( 一) 雅典民主政体自身的弊端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非常奢侈的, 它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数量庞大的工资以及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而发放的“观剧津贴”等各项开支的来源不仅依靠对国内奴隶、外邦人的削剥, 而且依赖各同盟国家的贡款。本来各城邦已经承受压力巨大的各种贡款, 还要继续承担名不副实的公职津贴, 最终使得各个城邦不堪重负, 为了逃离压榨纷纷投向斯巴达。

雅典为了体现民主决定推行轮流执政, 一切公职人员的产生都要经过抽签决定。政治生活中的抽签选举和轮流执政过分过于注重民主而忽视集中, 大大限制了选民的选择余地, 也忽略了被选举人的能力问题, 很难将具有领导才能的人物推向合适的工作岗位, 最后致使难以民主决策。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手段, 大大降低了国家的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由于公民大会的判断“是容易受到任何一个想造成成见的狡猾演说家的影响的。” (5) 从而使国家的管理机能失去约束力, 因此少数别有用心的政客便利用群众情绪操纵公民大会通过的错误决议在战争期间给雅典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 二) 雅典经济的不稳定

首先, 雅典的地理位置促使工商业高度发达, 但粮食生产不足。位于阿提卡半岛的雅典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湿润多雨, 不适合农耕的发展, 因此粮食往往供应不足, 需要大量的进口。但却盛产橄榄和葡萄等经济作物, 再加上丰富的陶土资源以及有利于发展海外贸易的优良港湾, 适合发展工商业。因此, 雅典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发展对外贸易, 将邦内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远销海外, 用来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由于自己邦内粮食生产的不足, 粮食作物需要大量的进口, 用来满足邦内日常生活的需要。正因为如此, 雅典的经济体系异常脆弱, 很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战争爆发后, 雅典在赫勒斯滂附近的贸易地区和运粮通道被斯巴达切断后, 导致雅典粮食缺乏, 经济实力急剧下降。

其次, 战争中雅典财政的入不敷出。战争开始之前, 伯利克里自以为雅典有强大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赢得战争胜利那是早晚的事, 为此, 伯利克里大感自豪, 信心百倍的投入战争。但战争期间巨大的军费开支很快使雅典的经济不堪重负。与此同时, 由于战争初期雅典采取的防守战略导致良田被大量荒废, 粮食减产, 饥民数量增多, 可是各方面的支出却不断增加, 这进一步加重了雅典财政的负担。“为了应付战争的巨大开支, 雅典人开始对输出和输入雅典的一切货物征收5% 的关税, ” (6) 但是这又破坏了雅典本也十分脆弱的经济基础, 加剧了财政的危机。可以说经济的困窘加速了雅典的失败。

( 三) 党争以及任命不合实际的领导者

首先, 雅典内部的党争对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产生了十分负面的影响。其中, 雅典的党争发展到最为激烈时候是以厄菲阿尔特、伯里克利为首的民主党和以西门为首的贵族党之间的竞争。民主派在党争开始时居于优势地位, 但由于民主派在西西里战场上的失败, 贵族派便乘机煽动民众发动政变建立寡头统治。更为可悲的是伯利克里感染瘟疫死亡之后, 民主派由于内部矛盾分裂为主和派和主战派。这直接影响到雅典在战争期间的内部团结, 他们的争端导致公民大会不计后果地任命分别代表不同派系的亚西比德、尼西阿斯和拉马卡斯领导全局, 致使公民大会犯下致命的错误表现在下面这三个方面: 第一, 尼西阿斯是主和派的领袖, 他主张采取和平的方式解决战争, 因此他对远征持反对态度, 没有做好远征前期的准备工作, 正因为他对远征所持有的这种消极态度直接导致了远征军的失败; 第二, 属于主战派的亚西比德积极主张远征, 由于他挥霍无度造成其日常开销早已超过他的财产限度, 他想通过这场战争来弥补由于他奢侈的生活造成的巨大亏空, 而一旦远征成功就会使他个人同时得到财富和荣誉, 任命这样野心勃勃的人作为将军无异于将雅典引向绝路; 第三, 尼西阿斯与亚西比德历来政见不一, 但在公民大会的错误操作之下, 两人共同率军远征, 两人在远征中的军事意见达不成一致, 这是远征军失败的一个很重要因素。雅典内部斗争削弱了雅典的对外力量, 给伯罗奔尼撒同盟提供可乘之机。正如修昔底德所说: “从一开始整个城市中就潜伏着民主政治和寡头的专政分裂趋向, 正像在一块铁板上也可能出现裂缝一样”; 也正是“因为他们自己内部的斗争, 毁灭了他们自己, 他们最后被迫投降”。 (7)

其次, 任命不合实际的领导者。在战争后期, 雅典主要领导人的错误举动发展到空前严重的地步。雅典此时掌权的独特人物导致的种种派系争斗深深的危害了他的城邦, 这个人就是“独特的人物”亚西比得。其本人具备年轻、英俊、才气不凡、能言善辩等个人特质再加上他从小接受伯里克利的监护时对伯里克利娴熟的政治技能耳濡目染, 这对他将来的政治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显赫的家世和自身具备的才华使其政治野心不断膨胀, 希望自已有朝一日可以超越伯里克利。所以他很快被众星捧月似的选为民众领袖, 挑战以尼西阿斯为首的温和派, 紧接着他又煽起了远征西西里的狂潮。然而, 他行动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政敌有力的攻击, 在远征前夕因被指控有亵渎神的嫌疑而迫使他逃亡斯巴达, 为了个人私利背叛城邦, 为祸祖国。米利都战役之后, 斯巴达人觉得亚西比得可疑, 他们写信给斯巴达海军大将阿斯泰奥卡斯, 要他把亚西比得处死。这样一来亚西比得在斯巴达和雅典都没有容身之地, 后来他辗转投奔到小亚细亚的总督替萨斐尼之处安身。糟糕的是雅典在战争灾难的重压之下以及取得塞西卡斯海战短暂的胜利之后, 亚西比得于公元前407 年又被召回雅典, 并且让他统领海陆两军, 使其权力达到顶峰。但最终还是由于资金的匮乏和肆无忌惮的个性再度将他推向绝路。公元前406 年3 月雅典在诺丁姆战败的噩耗传到公民大会之后, 亚西比得的敌人立即操作公民大会剥夺了他的指挥权, 致使他再度背负耻辱逃亡, 更为严重的是使他的同伴受到牵连。在公元前406 年, 当雅典人得知雅典将领没有营救被敌击沉的战舰上的官兵以致其溺毙时, 很快通过处死全部凯旋的将领的提案, 使大部分军事将领被处死, 该提案在最关键的时候分裂了雅典人。可以清楚地看到, 雅典后期政局的急剧动荡很大程度是因为亚西比得这一关键性人物。雅典人之所以给他超乎寻常的权力, 就是因为期望他能创造奇迹, 但亚西比得不是天才, 只是个二流的军人, 其野心远远超过了他的才能。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任命亚西比得这一不合实际的领导人导致了雅典的失败。

( 四) 雅典在战略战术上的错误

首先, 雅典在西西里战役中错失良机。西西里战役中雅典的失败不是偶然, 与领导军队的将军们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消极的作战态度有关。在前文中叙述过, 率领雅典远征军的将领之一尼西阿斯属于主和派, 他在远征过程的消极态度直接导致雅典海军多次贻误战机, 失去最佳的进攻和撤退时机, 为此雅典海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雅典远征军在西西里的主要对手是叙拉古, 当雅典军队到达西西里时, 叙拉古认为雅典海军不会进攻西西里也就没有做应战准备, 此时如果雅典军队立即进攻的话, 打败叙拉古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但雅典远征军的将军们错失良机, 没有果断出击, 这样一来反而使叙拉古有充足的准备时间谴使求援。此时雅典既然不打算进攻, 那么在叙拉古的援军没有到来之前可以安全撤军, 但由于雅典海军将军的优柔寡断而断送了撤退的良好时机, 直到港口完全被叙拉古封锁, 雅典海军被包围导致全军覆没。此后, 雅典一蹶不振, 士气低落, 再也不能组织有生力量主动进攻, 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有利形势全部被斯巴达所占有, 为斯巴达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西里之役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由胜而衰的转折点。

其次, 阿哥斯波培米海战雅典的彻底失败。阿哥斯波培米海战如出一辙, 雅典人继续推行保守的防御战略, 以及将领之间政见的分歧影响海军的团结和战斗力, 斯巴达乘雅典内讧, 以逸待劳, 最终拖垮雅典海军, 这次战役使雅典的170 艘船舰全部被俘, 3000 名雅典俘虏也全部被处死, 雅典海军从此丧失殆尽。 (8) 斯巴达对雅典实行海陆大封锁, 逼迫雅典投降, 双方达成协议: 自毁雅典城至海港的“长城”; 只允许雅典留12艘警戒船只, 其余舰船全归斯巴达所有; 让所有流亡者回国; 解散提洛同盟, 雅典的海外领土也由斯巴达统一安排; 雅典的主权完全丧失, 完全服从斯巴达的领导, 不得产生反抗情绪, 也不能成立反抗组织。 (9) 雅典如果在远征中一开始就采取积极主动的进攻措施的话, 也不至于如此一败涂地, 在将领的消极战术影响之下, 雅典的海军犹如一条困在浅滩遭虾戏的无力巨龙, 海军优势丧失殆尽, 最终遭到斯巴达的围歼。

三、雅典失败的外因

( 一) 雅典瘟疫的爆发

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军队于公元前430 年夏初侵入阿提卡此后不久, 在雅典人中首先发生了瘟疫。据修昔底德描述: “身体健康的人突然头部发烧; 眼睛变红, 发炎; 口内从喉中和舌上出血, 呼吸不自然, 不舒服。其次的病症就是打喷嚏, 嗓子变哑; 不久之后, 胸部发痛, 接着就是咳嗽。以后就是肚子疼, 呕吐出医生都有定名的各种胆汁。这一切都是很痛苦的。大部分时间是干呕, 产生强烈的抽筋; 到了这个阶段, 有时抽筋停止了, 有时还继续很久。” (10) 瘟疫给予了雅典同盟以双重打击, 雅典人既要应对与斯巴达的战争, 又要面对可怕的瘟疫, 处于悲惨交加的境地。修昔底德详细地叙述了这场瘟疫带来的灾祸, 认为瘟疫是导致雅典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 瘟疫严重影响了雅典军队的战斗力和民心士气。雅典爆发瘟疫, 对军队战斗力极为不利。“雅典大瘟疫导致了雅典一半以上的居民和四分之一的城邦军队的死亡。”1○1修昔底德在作品中提到哈格浓的重装步兵有4000 名, 但40 天左右的时间里因瘟疫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了1050 人。1○2士兵和居民的大量死亡势必会影响雅典的军事实力, 而补充兵源也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最可怕的是, 瘟疫带给雅典的不仅仅是人员的损失, 它还严重影响了居民和军队的战斗士气, 进而导致民众失去理智的判断, 陷入一片恐慌, 使他们失去同斯巴达的战斗的信心。雅典民众开始将不满转发泄到他们的领导者伯里克利身上, 最终伯里克被免去将军职务, 这对雅典军队的战斗力必然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二, 瘟疫造成了雅典严重的社会恐慌和混乱, 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雅典社会的每个阶层的人都无法逃脱瘟疫带来的死亡的恐怖。修昔底德在书中真实地描述道: “那些生来就身体强壮的人不见得就比身体衰弱的人更能抵抗这种疾病, 弱者和强者同样地因这种疾病而死亡, 就是那些医疗得最好的人也是一样。”1○3雅典的领导者伯里克利同样也没能在瘟疫中幸免, 他在复职后不久即染病去世。造成雅典的统治阶层的激烈动荡, 直接影响了雅典的战争决策, 使雅典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局面。在瘟疫灾祸面前, 人力显得是那么渺小。由于瘟疫造成雅典大量居民死去, 很多人因此陷入绝望当中, 而人们的心理防线一旦崩溃就丧失了一切抵抗力量。雅典人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秩序, 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瘟疫的流行雅典的综合实力被全面削弱了, 可以说雅典瘟疫全方位地影响着雅典历史的进程, 导致雅典的局面全面恶化。在众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 战争胜利的天平逐渐倾向伯罗奔尼撒同盟一方。

( 二) 波斯对斯巴达的援助

波斯对斯巴达及其盟邦的财政援助是斯巴达赢得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西西里雅典的惨败导致雅典舰队损失惨重, 但要彻底击败雅典, 斯巴达需要建立一支舰队, 以摧毁雅典海上优势。但是, 建立海军需要大量资金, 斯巴达国王也认识到这一点: “在战争中, 金钱比军备更为重要, 因为只有金钱才能使军备发生效力, ”1○4斯巴达的盟邦只从兵源上进行援助, 于是斯巴达向波斯申请援助。波斯对斯巴达的财政援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 波斯的财政资助使斯巴达可以不断扩充舰队; 另一方面, 波斯的财政支持也会提升斯巴达一方的民心士气, 增强其取得战争胜利的自信心。相反, 如果失去波斯的财政支持, 斯巴达舰队将会解体, 而无法彻底击败雅典。虽然雅典也向波斯寻求援助, 波斯人权衡利弊, 最终倾向于斯巴达。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修昔底德著, 谢德风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上)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05.

[2]冯克诚, 田晓娜主编.世界通史全编 (上中下)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01.

[3]杜平.雅典与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军事谋略比较[J].零陵学院学报, 2003 (3) .

[4]潘振华.人类史上历次大瘟疫[J].观察与思考, 2009 (11) .

[5]刘耀星.浅析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原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6]胡虹霞.斯巴达的公民道德建设模式初探[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1 (1) .

[7]刘榕榕.试析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瘟疫问题[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关于甲午战争的几个争议 篇8

争议一:慈禧真的搜刮北洋海军的经费了么? 不少人将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失败归咎于慈禧动用海军经费修三海、颐和园。真的是这样吗?作家叶曙明撰文以为,海军经费不等于海军军费,海军经费相当于海军衙门的办公费用。李鸿章买军舰的钱本来就不是从户部划拨给海军衙门的“海军经费”中出。其次,修园所费260万两也并非户部每年划拨的固定经费,实则为经过李鸿章动员,由两江、两广、湖广、四川省的四位总督和湖北、江西两省巡抚共同报销的。虽然海军衙门说,用这经费修园子是要“恭备皇太后阅看水操”(頤和园昆明湖畔有两个水师学堂),但封疆大吏也是心知肚明。当然,这笔钱若是不修园林,也能多买两艘军舰,但若不是给皇太后修园林,封疆大吏们是不是还会积极筹款呢?

这笔钱在很大程度上是各省以“海军军费”为名义筹集,而实质上就是给慈禧办寿的。

争议二:甲午战争是在海上战败的? 提起甲午战争,人们总是首先想到北洋水师,似乎这场战争就是败在海上的。事实上,清朝和日本在海上只发生过两次海战和一次舰队保卫战:丰岛海战是一次规模不大的遭遇战,黄海海战是一次惨烈的交锋,而其胜负学术界今日仍有争议,第三次则是北洋水师被围困在威海军港逐渐被消耗最终全军覆灭的过程。甲午战争中的陆战则有成欢之战、平壤之战、鸭绿江防之战、五次海城之战、盖平之战、牛庄之战、田庄台之战等多次重要战役。在战役次数、投入兵力和直接影响等方面,陆战都超过海战。

争议三:北洋舰队是亚洲排名第一吗? 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此时它有25艘舰艇,旅顺、威海、大沽三处主要基地,军队训练水平不亚于西方的远东海上劲旅,其中“定远”、“镇远”2艘一等铁甲舰称雄亚洲。然而清政府不懂得海军是一个需要连续投入、不断更新的军种,此后就紧缩开支,甚至严令禁止再添购新的舰、炮、军火,最终北洋海军的主力只剩下8艘军舰。

反观日本,其近代海军几乎和清朝从同一道起跑线上出发,始终呈现着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的形势,而到了战前日本性能优异的战舰吨位已经超越清朝。日本海军为了与清国海军作战,对舰队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合并,组成临时“联合舰队”。此时日本海军共拥有可出海作战的主力军舰31艘,其中包括专门为克制中国的“定远”、“镇远”铁甲舰而设计建造的3艘“松岛”级军舰,还有同时代全世界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和北洋海军军舰动辄5年以上的舰龄相比,日本海军1891年后服役的全新军舰多达9艘,其中有2艘甚至是1894年刚刚服役的军舰。

中外战争的故事 篇9

1942年3月,中国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4月17日,中国远征军前往解救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的英军。经过激烈战斗,中国军队收复仁安羌,解救了7000余被围被俘英军及500余名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一次主动进攻日军取得的重大胜利,英军脱险被称为是“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

仁安羌大捷,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惟一的大胜仗,同时更是一个奇迹。因为新38师113团在劣势情况下,竟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救出十倍于我军的友军,这十足表现出中国军人作战精神的英勇与坚强。

战争的故事作文350字 篇10

当时上海是一座热闹非凡的城市,但是有一次日本的统治者说:“我们有一个日本兵来你们上海旅游,就在你们上海走丢了。”而日本就是想要挑起战争。我们说:“我们根本就没有见到过你们的日本兵。”后面就挑起了一场战争,而这次战争就是发生在上海火车南站。

忽然天空中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日本投下了数不胜数的导弹。上海火车南站一瞬间成了一片废墟,那次轰炸只有少数的幸存者。那个时候,地面上的铁轨被炸的稀烂,天桥被炸了一半,很多小孩子和人都已经逃走了。

好不容易逃走了的人们有一种心理阴影。战争就是战争,是一种极为残酷的报复方法。只要没有战争,就不会有报复,也不会有欺骗。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篇11

关键词:外蒙古独立;雅尔塔;苏联

中图分类号:K2621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23-01

外蒙古独立的原因

外蒙古从团结走向分裂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民族分裂势力在外蒙古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外蒙古第二次独立到国民政府承认其合法地位,民族分裂分子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一次次使中国的北疆告急,最终帮助苏联成功分裂中国领土。外蒙古上层王公分裂活动深刻影响到外蒙古民众,这是导致外蒙古独立的最根本原因。但是,国民政府在处理外蒙古主权问题上的种种谬误,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直接加快了其分裂进程。

其一,国力羸弱是主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外蒙古独立是抗日战争末期中苏外交斗争的结果。不幸的是,在这场斗争中,中国失败了,同时也彻底失去了这片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中苏除了面对共同的敌人外,还存在着巨大差异,最显著的就是实力上的反差。实力是外交的基础,大国为维护自己利益往往用强大的国力作倚仗,以牺牲他国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在苏联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主要谈判代表蒋经国所回忆:“当说到中国不能放弃外蒙古时,斯大林干脆地说:‘今天并不是我要求你来帮忙, 而是你要我来帮忙。倘使你本国有力量, 自己可以打日本, 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 还要讲这些话, 就等于废话。’后来他不耐烦了,直接地表示‘非要把外蒙古拿过来不可。’”[1]不难看出,苏联赤裸裸的威胁是建立在中苏不平等的基础上,这种不平等主要来源于双方力量的差距,也就是说,在战争时期,谈判桌上的主动权完全取决于国家力量的强弱。相反,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年代,先是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紧接着十年内战生灵涂炭,再后来日寇侵略国破家亡,中国已经沦落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弱国。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私自协商,无视中国的存在,实际上是把中国当作一块任由他们宰割的肥肉。而中国作为战争胜利国,不但没有获得参会资格,反而成为同盟国瓜分的对象。这段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身为弱国要想生存就必须变成强国,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其二,强权干涉是重要原因。按照国际惯例,外蒙古事务是中国内政,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但实际上,早在1927年蒋介石上台后,苏联就曾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的独立,遭到国民政府严词拒绝。1941年4月13日,斯大林甚至不惜与日本法西斯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条约附有一个简短而极不寻常的声明:“苏联和日本相互尊重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2]1945年,斯大林也曾对蒋经国毫不掩饰地说,苏联需要外蒙古独立, 是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由此可见,苏联是推动外蒙古独立的幕后黑手。如此说来,美、英就是苏联联瓜分中国领土的两大帮凶。二战末期,美、英、苏秘密签署《雅尔塔协定》,1945年6月15日,杜鲁门拒绝了中国政府索还领土的合理要求,强调:雅尔塔协定必须遵守──而且准确地遵守,并指示赫尔利尽最大努力,迫使国民政府前往莫斯科与苏联缔约谈判。总之,苏、美、英无一不奉行强权政治,即:奉行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外交政策;以“利己主义”“民族主义”为原则随意插手他国内政;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侵略他国。虽然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把本国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优势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干涉和侵略。强权当道,危害重重。只有善于团结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勇于向世人揭示其真实面目,敢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不退缩,才能确保国家利益不受强权威胁。正是因为国民党没有做到这一点,才导致强权国家的阴谋得逞。

其三,私利至上是直接原因。作为与广大人民利益根本对立的官僚地主政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这一本性在外蒙古独立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1945年五、六月间,美国政府为了诱使蒋介石同意协定内容,派霍普金斯访苏,与斯大林在支持国民党执政问题上达成一致:1.苏联将尽一切可能促进中国在蒋介石领导下统一;2.这种领导在战后继续下去……[3]。除此之外,据史料记载,蒋介石决心向苏、美屈服,主要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1.美国提出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2.抗战胜利后,美国仍支持国民党独裁掌握权力。3.利用苏联红军协助国民党收复东北。4.对苏联妥协,可以在消灭中共的内战中降低苏联的干预。5.促使苏联尽快对日出兵,减少同盟国包括中国的伤亡,尤其是美军伤亡,以期获得美国的更大支持。可见,蒋介石同意外蒙古独立的根本原因,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思想在作祟,即为了一党私利、消除异己,不惜在国家领土主权等重大问题上向苏、美作出让步,以换取对自己的支持。事后,蒋介石也深刻认识到私利至上的严重后果。在1952年10月13日召开的国民党七大四次会议上,蒋介石公开承认同意外蒙古独立“实在是一个幼稚的幻想,决非谋图之道,但在我当时,对外蒙问题惟有如此决策,或有确保战果,争取建国的机会。这是我的责任,亦是我的罪愆”。[4]因此,我们不难推断,假如蒋介石集团视国家领土主权为最高利益,抵制住苏、美的威逼利诱,那么外蒙古必然不会这般轻易地分裂出去,也就不会有共产党面对这一既成事实无奈的一幕。

虽然外蒙古独立已成过往,但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斗争并未结束。当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野心仍是昭然若揭。“台独”“疆独”“藏独”分裂势力人还在,心不死,分裂祖国的危险依然存在。我们要认真汲取国民政府在处理外蒙古独立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提供智慧。

注释:

[1]刘红.蒋经国全传(上卷)[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106.

[2]王铁崖.中外旧约汇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423-424.

[3]王真.动荡中的同盟──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0.

[4]李敖.我来剥蒋介石的皮[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229-230.

抗日战争十大名将的故事 篇1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驻守北平的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28日,一三二师中将师长赵登禹和他的老上级二十九军中将副军长佟麟阁在永定门外大红门一带的对日作战中,相继战死,壮烈殉国。

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赵登禹将军身高一米九,勇猛异常,冯玉祥在《公祭征文启》中说他“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赵登禹将军率领的二十九军大刀队所向披靡,让日本人吃尽了苦头。他还曾只身打死一只猛虎,被誉为“民国武松”。

上一篇:观千手观音读后感作文650字初中作文下一篇: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