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世界(精选7篇)
战争中的世界 篇1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既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割地赔款, 卖国求荣,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社会矛盾、革命任务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鸦片战争也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 鸦片战争也客观的给中国带来了些许进步的元素, 如: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大门;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欧洲的现代文明和技术等。但是, 这没有改变中国被侵略、被压迫的命运, 中国由此进入了极其黑暗的时代。反观日本, 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天赐之鉴”, 开始积极准备与西方列强的预期接触,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加强海防、主张改革内政等。这为日本后期的明治维新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那么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 为何在鸦片战争之后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我认为这是由于两国对当时的自身和世界认识的不同, 所以也产生了后续发展的不同。
一、中日两国对本国的认识
中国地大物博, 历史悠久, 在古代历史上, 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隋唐盛世……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 中国文明为亚洲文明提供供给, 亦是亚洲文明的中心。古人很早就把中国看做是天下的中心, 把周边民族或国家称之夷、蛮、戎、狄, 产生了华夷思想。由于周边国家的臣服, 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常常是册封与被册封的隶属关系, 中国成为册封体制的中心, 外国使臣朝觐时都要跪拜磕头, 这就更强化了“皇皇中华, 四夷来朝”的思想。中国又很早形成了独立的文化体系, 并且成为文化输出国。对于中国人来说, 中国周围的地区, 往往是中国给予文化的地区。在中国古代, 虽然也有别国文化流入, 但它们不可能成为主流和改变原有文化的本质, 相反, 总要受到儒学的改造。所以, 古代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具有强烈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久而久之, 这种优越感和自信心就蜕变为夜郎自大的观念, 对外国和外来文化总是不能正确对待和虚心学习。清末, 即使中国已经落后, 本土文化已经呈现保守, 但上述传统观念依然非常强烈。顽固者自不必说。显然, 传统文化观念模糊了中国统治者的视线阻碍了对世界文明的吸纳。
日本四面环海,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 处于相对孤立的环境。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就有着很强烈的忧患意识, 为了生存和发展, 日本民族渴望了解外部世界, 吸收外部文化, 以打破孤立的倾向, 在知识方面的表现就是对外国的事物什么都想知道的求知欲。日本不是文化发源地, 在公元3世纪以前尚无文字, 在7世纪以前也没有系统的政治法律制度, 公元645年大化革新以后, 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文化, 使自己的文化迅速地产生了飞跃。大化革新后, 日本的封建制度渐趋完善, 但其封建统治者并非中国的皇帝, 而是掌握军权的幕府将军。日本的“天皇”就不可能如中国的皇帝一样孤傲自赏, 夜郎自大的。他们不断地学习, 积蓄力量, 好奇一切新的事物。之后的明治维新就是其最好的证明。
二、中日两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中国人都是以“中国”与“四夷” (即四周世界) 相对称, 也就是用“中国中心”的世界坐标轴来认识世界, 世界知识非常狭隘。
首先在地理世界观方面, 中国人仍然认为“天圆地方”, “天处乎上, 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 居天地之偏者日四夷。四夷外也, 中国内也”, 认为中国人的世界就是中国, 而中国即天下。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仅限于中国的十几个省, 疆土四面环海, 旁无大国, 对中国以外的地区不甚明确, 往往以海洋表示。这种狭隘的世界地理观念极大限制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认识的视野。
其次, 在文化上是独放异彩的, 是世界唯一的文明之国与礼仪之邦,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形影相伴的“华夷观”。依照华夷之辩, “世界”是等差有序的, 整个世界划分为华夷两极。中国是居天下之中的“天朝”, 处于万方来朝的至尊地位。夷狄通过朝贡制度定期向“天朝”朝贡, 中国则负有教化恩典蛮夷的义务, 并且“内中夏而外夷狄”是不变的天理。这种畸变的世界观更加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地理世界观, 形成了“华尊夷卑”的思想体系。[1]
虽然在历史上外来文化也曾对中国产生影响, 但终非主流, 久而久之, 中国上自统治者下至士大夫皆认为中国文化是天下最优秀的, 形成了体系化、理论化的对外观念, 这种模式的不断确认与推广, 最终又形成了中国人一元世界观的思维定势, 而不愿接受多国并存的多元世界观及国际观念。这种支配从中国统治者一直到普通人的思维定势, 对近代之初世界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与中国文化的自创性特征相比较, 日本文化的确“不该骄傲”, 但与此同时却使其表现出了“周边性”与“摄取性”。[2]日本自古以来就作为文明古国中国的周边国家, 孤悬海外。直至公元前3世纪为止, 在漫长的8000年中, 日本一直处于缓慢的绳纹文化发展当中。“当我们的祖先聚居在日本列岛上, 长期停留在石器文化阶段而裹足不前时, 大陆的汉族却很早就迎来了金属文化时代, 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汉族向四周地区的扩展引人注目, 其部分势力也达到了日本列岛, 给日本带来了金属文化和农耕技术”[3]是大陆的中国文化给日本带来了飞跃的发展, 日本社会从采集文化转为农耕文化、从旧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青铜器与新石器并用的金石时代。日本民族喜爱与渴慕优秀外来文化。善于摄取外来文化。
在日本, “华夷”史观也有过发展, 但在近代, 攘夷运动失败以后, 轻视西方的思想从根本上受到批判与纠正, “开国论”支配了思想界。在中日华夷史观的演变中, 中国本来走在前面, 魏源的《海国图志》、《圣武记》输入日本, 对日本对外观的演变发生过很大的影响。[4]
明末清初西方传来的世界史地知识在中国长期被绝大多数士大夫排斥, 然而传到日本之后却广为流行。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世界史地知识水平反不如明朝末年, 而同时期的日本却推出了世界史地集大成的代表性著作, 水平明显高于中国。鸦片战争后, 两国先进思想家都致力于传播世界地理知识, 介绍西方政治历史概况, 探讨御侮自强之道。但是, 中国的研究从50年代后呈退潮趋势, 而日本的研究从鸦片战争后到50年代经历了两次高潮。从社会传播角度来看, 世界史地著作在日本社会流传和影响的程度都明显地高于中国。得益于此, 日本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 对世界有更为良好的认识, 对打破传统有利无弊。[5]
综上所述, 中日两国对当时世界及本国认识的不同, 使其后续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当时, 中国故步自封, 日本却学以致用;中国唯我独尊, 日本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接触西方文明相距仅十余年, 但迈向近代化的速度与结果的差异却是如此惊人的。中国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 用了近70年, 才完成了近代化的一部分, 这期间, 中国丧权辱国, 走上沦为半殖民地的扭曲发展道路。日本则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 就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150—200年走过的道路, 20世纪初日显世界强国端倪。这固然也有当时中日两国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不同, 中国所遭到的殖民侵略的压力远大于日本的原因, 但其思想认识的不同产生历史的必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教训, 值得我们好好地去思考。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日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受列强压迫的社会, 而日本却逐渐兴起成为亚洲列强,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 文章旨在分析中日两国对当时的本国及世界的认识。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日,本国,世界
参考文献
[1]盛邦和.中日华夷史观及其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6.
[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3]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商务印书馆, 1992.
[4]盛邦和.中日华夷史观及其演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6.
[5]田毅鹏.鸦片战争前后中日两国世界史地研究比较论[J].社会科学辑刊, 1993.
战争中的世界 篇2
假如没有战争。日本广岛那么多可恨却无辜的人民会被原子弹后遗症缠绕多年吗?中国人命会如此仇恨日本大和民族吗?不会,这些都不会。战争啊!你让两个国家之间结下仇恨。
假如没有战争。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经济损失会达到70亿至420亿美元吗?全球的石油价会疯狂上涨吗?不会,这些都不会。战争啊!你阻碍了全球经济发展。
战争,万恶之首,请你退隐在蓝天白云之间。让和平鸽在蓝天自由飞翔,不要让战争的硝烟模糊了和平鸽的眼睛,扰乱了和平鸽飞翔路线。
人类不需要战争,人类需要和平。请贪婪的发动战争者收起你们可恶的嘴脸,让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和平吧!
战争中的世界 篇3
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1931年9月18日,农历八月初七。这一天,日本关东军突然向驻守北大营的中国东北军进攻,这一战,就是14年。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世界大战在西方爆发。而这一天,距离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已近8年,距离“七七事变”两年又55天。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1948年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从日本入侵东北的那天起,中国军民的抵抗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叫嚣“三个月解决支那事变”。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疯狂入侵,中华民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后的淞沪抗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以及武汉会战中,使日军遭到重创。日军不得不放弃战略进攻,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因此,正是由于中国顽强抵御着日本的百万大军,才推迟了德、意、日三国同盟的缔结,使日本在欧战爆发时未能在军事上配合德国,从而大大减轻了英、法在远东所受到的压力,也为日后同盟国反法西斯的共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驻京部队老战士座谈会讲话中所指出的:“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伟大抗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英雄史诗。”
二、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二战初期,德意横扫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几乎侵占了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国家。如果没有中国,法西斯的铁蹄也许真的能踏遍世界:向南,日军攻打澳大利亚、锡兰(今斯里兰卡),可与德军会师印度洋;往北,日军与苏联开战,可使其因被迫两线作战而实力大减……
“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国性抗战,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共进行了22次会战,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在敌后战场,创建了大批抗日根据地。中国战场牵制着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直到抗战末期,还有112万日军被牵制在中国关内战场上。
对于中国战场为欧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二战中的风云人物,都曾有过高度的评价:
1942年春,罗斯福曾庆幸地对自己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区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中国战场的顽强抵抗,不但打破了日本“北进”的战略,而且迟滞了日本“南进”的计划,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侵略图谋,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卫国战争和美英盟军对日作战,在大国元首的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中国战场,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赢得了世界大国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击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14年的抗战,中国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3587.9万余人,其中军人伤亡413万余人,民众伤亡2249.9万余人,被侵华日军强掳的中国劳工800余万人,香港同胞10万余人、台湾同胞115万余人被日军致死、致病残等。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中国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军民的顽强抗战,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中国终于从任人宰割的弱国变为受人尊重的国际大国,二战后期的许多重大国际事务大都有中国的参与,1945年4月25日,美英苏中共同发起召开并领导了旧金山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国获得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的一个席位,并拥有否决权;同时在6月26日联合国宪章签署仪式上,因中国在大战中的贡献特准为第一个签字国,这是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公正评价,是对中国大国地位的最终确认。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永垂青史!
参考文献:
[1]日本历史学研究会.太平洋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2,4:150.
[2]罗斯福见闻秘录.新群出版社,1949:49.
(作者單位 福建省晋江市侨声中学)
战争中的世界 篇4
辽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抗战时间最久、战争最残酷的地区之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展览以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为依托,全景式真实再现了辽宁人民14年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
《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辽宁省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 共分为6个主题单元,通过600余份档案史料、图片和实物,深刻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在武力入侵东北、炮制伪满洲国、实行法西斯统治的侵略罪行,生动展现了东北抗日武装和辽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下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 的光辉历史和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奋勇抗争 、自强不息的伟大抗战精神。
参观中,省档案局馆长赵焕林特别详细介绍了此展览首次公布的关于日本关东 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档案及东北人民顽强抵 抗日军侵略等内容的上百件档案史料。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就是辽宁省档案馆馆藏 满铁档案中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伤亡人 员名册, 其中明确记载了每名伤亡日军姓名、 伤亡时间、 地点及伤亡人员总数。 从1931年到1938年4月,东北人民击毙日本关东军4425人,打伤7700多人,战果巨大。
辽宁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陈求发等省领导对此次展览充分肯定,并指出此次展览作为辽宁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重点活动之一,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提供了重要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阵地。 同时号召全省党员干部表示要从历史的艰辛奋斗中汲取力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抗战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为不断夺取新一轮全面振兴新胜利,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凝聚新的力量。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教案 篇5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伴随着战争和古代帝国的扩张,先进的文化也得到了交流与传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过程与方法
探讨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的联系,掌握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人文素养增强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难点: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长距离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介绍马拉松长跑的来历。启发学生议论:这项比赛的设立,有什么历史作用?
(二)教授新课
1、出示课件《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全盛版图》,学生识图,直观地形成下列历史概念:波斯发源于何处?波斯帝国的疆界有多大?它曾包括哪些地区?
2、指导学生观看课件、教材内容,归纳希波战争中,波斯对希腊共发动过几次战争?结果如何?
3、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概括马拉松战役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
4、思考、讨论:希波战争中,希腊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5、希腊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希腊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抵抗侵略的战争,这样就促使希腊内部各城邦紧密团结。
6、这场战争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东方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与压迫,客观上导致不同文明的交流。而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也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7、曾一度辉煌的希腊,在公元前4世纪时,也开始走向衰落。而这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后来居上,开始强大起来。
8、简单介绍亚历山大大帝。指导学生看图并阅读教材,直观地形成下列历史概念:亚历山大帝国起源于何处?它怎样扩充疆界?
9、理解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过程中,提出的“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的含义。
战争索赔与世界和平 篇6
对此,苑爽博士所著的《“战争与和平”视阈下的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这部专著尝试做出回答。她以美国解密的外交档案资料为依据,从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的机制、特征及其演变中,探讨世界走出战争、重获和平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令人关注的是,作者在讨论时,引入了“战争与和平”的理论,即强调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战争索赔”而言,它既属于战争的组成部分,因为没有战争,便无所谓“战争索赔”;又应被归类于和平举措,因为其目标是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由此,“战争索赔”带有战争与和平的双重属性,为我们呈现了战和之间的复杂关联。
在二十世纪的战争史上,美、德两国都是值得一提的国家。它们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交战方,美国两次成为战胜国,德国两次成为战败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德索赔政策并未阻止德国重新发动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德索赔政策却最终塑造了一个“和平德国”。这种惊人的反差,既非仅仅由时间来决定,也不能单单归功于某类人群的特别贡献,而是牵涉到“战争与和平”视角及其背后一整套运行机制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外交在巴黎和会上铩羽而归。“十四点方针”所坚持的“无兼并、无赔偿”的原则不得不让位于英法两国的惩罚性索赔策略,甚至连美国自身也提出了总额为四点二五亿美元的索赔要求。此后,德国的赔款问题始终成为欧洲政治起伏不定的源泉,乃至让本意抽身而退的美国再次卷入其中,以“道威斯计划”与“杨格计划”来主导索赔进程。然而问题在于:这些举动既无法完全满足英法期待,又为德国右翼复仇主义者提供了足以煽动民众的借口,而且实际上也让美国当了“冤大头”。由此,索赔困境反而成为当事各方彼此怨恨的源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学术界和决策层在反思此前索赔政策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索赔设想:强硬派主张通过大规模赔偿拆迁来实现德国的“非工业化”,温和派则要求以“重新融入”和“民主改造”德国为目标。在盟军占领实践和冷战启动的背景下,这两种方案相互交锋,最终形成了一种以务实和理性为旨趣的索赔方针。对此,联邦德国予以了积极配合。历届政府不仅真诚表示忏悔,还主动予以物质赔偿。据统计,到二十世纪末,德国的赔偿总额已经超过一千四百亿马克。
当我们比较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对德索赔政策时,成效高下一目了然。一战后,美国索赔政策之所以无果而终,甚至起到负面作用,多半由于交往各方总是立足于战争角度来思考索赔问题,以致离和平反而渐行渐远。二战后,美国反其道而行之,首先立足于“如何维持世界和平”这一终极问题,且恰好在痛定思痛的联邦德国那里得到了正面回应,方才实现索赔历史上相对融洽的局面。从这一点而言,唯有认识到索赔政策的双面属性,特别是立足于它通向和平的意义,我们才能驱散战争阴影。
当然,我们无法抛开具体的历史背景,如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对杨格计划的打击,或冷战爆发对德国地位的影响等,来谈美国对德索赔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事实上,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往往极大改变了索赔政策的行动空间。不过,进一步的问题在于:怎样的机制,能够调节索赔政策始终沿着和平旨趣前行,以避免它落入极端民族主义的鼓动窠臼?
作者认为,美国的决策机制与反馈机制的演变,推动了对德索赔政策的合理化。一战后,美国之所以在索赔政策上束手束脚,是同其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密切相关的。国会是一种“多中心的权力机构”,它可以反映一定的民意,但因其延宕性而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二战后,美国外交决策中心转移到以总统为代表的行政机关,特别是财政部对索赔政策的影响力加强。此外,利益集团也通过各种游说渠道,积极参与其中。这使得美国的赔偿决策“比较科学、全面、高效,可操作性强”。与此相对,国会与国务院作为两次索赔政策的不同反馈中心,体现出完全相异的特征:前者短视、狭隘、缺乏灵活性;后者远虑、开放、便捷。正因如此,二战后的美国索赔政策“既纷争多变,又多元高效”。
反之,作为战败国,德国如何理解战胜国的索赔政策,也直接影响到赔偿效果。一战后,《凡尔赛和约》有关战争发起国的罪责条款,虽然看上去是为赔偿义务提供法律依据的,但实际上却成为德国右翼政治家们拒绝赔偿的理由之一,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成王败寇”式的逻辑。二战后,联邦德国自视为纳粹德国的法理继承人,自愿承担向侵害对象进行赔偿的义务。此举虽不乏国际政治方面的考虑,但其结果却十分正面,反而成为德国正常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同盟军推行的非纳粹化与再教育等措施息息相关。
一言以蔽之,战争索赔既依赖于人们对战和复杂关系的认识,也同交战双方的机制变迁相关。简单地提高或强化索赔额度,不仅无法实现“万世太平”,反而会导向新一轮冲突,乃至战争。以和平为旨趣的战争索赔政策,则必须建立在行动能力强、决策迅捷、回馈及时的机制之上,并辅以有效改造之措施。这是美国对德索赔政策带来的重要启示,同时也为我们当下如何理性处理相似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案。
战争中的世界 篇7
游戏的基本玩法和《使命召唤OL》等FPS游戏相似,笔者重点介绍下游戏“一切皆可拆”的特点。在传统FPS游戏中,环境物体是否可破坏,常常成了玩家判断游戏引擎水平高低的凭据之一。
而在《枪的世界》中,所有玩家可以见到的物体、建筑都是可以破坏的。这就是说,如果玩家愿意,可以对着地图里的城堡一个方块一个方块地拆了,甚至地面都可以挖下去。也就是说,你的敌人会在任何可能的地方突然出现然后给你一枪,甚至是地下??
角色与地图自定义
《枪的世界》中人物DIY的功能和《使命召唤》有些类似。除去外观的选择之外,游戏提供了包括突击手、侦察兵、狙击手等职业选择,但是玩家也可以重新设计自己的职业风格。游戏支持玩家自定义包括主副武器、近战武器、连杀奖励等各种设定。地图编辑功能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玩家发挥想象力DIY地图,并且作为对战地图邀请其他玩家进来一同游玩。不过目前地图编辑功能中,可用的材质模型还比较少,有待后续内容更新。
结 语
怎么样,这样一款FPS游戏是不是让你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环境破坏功能,让跑地图成为一件非常刺激的运动,也许大家会发掘出更多的战术,比如地道战??现在游戏已经可以在国外玩到,大家有条件的话不妨去试试,比较遗憾的是国内暂时没有代理的消息。
【战争中的世界】推荐阅读:
6古代世界的征服战争06-01
让战争消失让世界和平初中作文06-12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09-10
宣传在战争中的作用09-07
战争中的孤儿初中作文07-30
中越战争中的震撼场面09-29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06-17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