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力调查(共10篇)
地力调查 篇1
耕地地力是指耕地的基础地力, 也就是由耕地土壤的地形、地貌条件、成土母质特征、农田基础设施及培肥水平、土壤理化性状等综合构成的耕地的生产力[1]。耕地质量可概括为耕地物质生产力大小与耕地环境好坏两方面的总和。耕地地力与质量一直是土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近十年来我国各地相继开展了一些工作, 取得了较多成果[2,3,4]。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的试点工作, 这对查清区域各类耕地的肥力及其环境质量状况,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提高农产品质量,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农业部统一规划, 在2006—2010年对重庆市合川区耕地土壤开展了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本文是该项工作成果的部分总结, 通过与1981年全国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比, 分析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P、速效K的变化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合川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重庆主城区北部, 距重庆58 km。地理坐标在东经105°58′37″~106°40′37″、北纬29°51′02″~ 30°22′24″。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夏热冬暖, 湿润多阴, 气温高, 雨季长, 霜雪少, 阴天多, 湿度大。多年平均气温18.1℃, 年日照总时数1316.2 h, 年平均降雨量1107.9 mm, 年平均蒸发量1688.3 mm。研究区幅员面积2343.21 km2, 海拔高度在175~1407 m, 总的地形是东、北、西三面较高, 南部较低。合川区大的土地地貌类型有2种:一是低山地貌, 面积249.55 km2, 占幅员的10.65%;二是丘陵地貌, 面积2008.13 km2, 占幅员的85.70%。合川区农用耕地资源11万hm2, 其中水田6.27万hm2, 旱地4.73万hm2。合川区土壤共划分为4个土类, 6个亚类, 18个土属, 70个土种。总人口15.4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3.2万人, 农业人口12.2万人,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9.2%。
1.2 土壤样品采集
按照土壤类型全覆盖、行政村全覆盖、地貌类型全覆盖、利用方式全覆盖、样点分布基本均匀的原则进行布点。共采集土样2593个, 其中:水稻土 (包括水旱轮作) 1578个、旱地土1015个。
1.3 测定方法
土壤各主要养分指标项目测定采用《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5]中规定的常规分析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 土壤酸碱性测定采用1∶1土水比, 水浸-电位法; (2) 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 (3) 碱解氮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 (4) 有效磷测定采用Olsen法测定; (5) 速效钾测定采用醋酸铵-火焰光度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利用Excel软件和SPSS 17.0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层土壤属性现状
2.1.1 耕层土壤有机质现状
有机质是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磷的重要来源, 也是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所需营养元素的来源。合川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7.43 g/kg (见表1) , 按全国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 属中等肥力, 但从土壤类型上看, 水稻土的有机质平均 (1571个) 含量为20.35g/kg, 最高可达到59.48 g/kg, 属丰富肥力土壤, 其原因是大部分水稻土只种一季水稻, 有利于土壤的培肥, 还有的农户将稻草直接还田, 增加了稻田的有机质含量;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偏低, 平均为12.81 g/kg, 最低的为1.35 g/kg (见表2) , 其原因是一年多季种植, 没有实行用养结合, 绝大多数秸秆都被农户回收做了燃料, 也没给土壤补充有机质。
2.1.2 耕层土壤碱解氮
土壤中氮的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碱解氮常被看作是土壤易矿化氮, 其含量与土壤全氮量有很大关系。合川区土壤的平均 (2593个土样) 碱解氮为92.56 mg/kg (见表1) , 属氮较丰富的土壤。从土壤类型上看, 水稻土的碱解氮含量最高, 水稻土平均碱解氮含量104.22 mg/kg;旱地碱解氮含量相差不大, 变异性较小, 变异系数为24.19% (见表2) 。碱解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有相同的分布趋势,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碱解氮含量也高, 呈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0.624 (n=2593, P=0.01) 。
2.1.3 耕层土壤有效磷
合川区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 (2593个土样) 为7.35 mg/kg (见表1) , 肥力属中等偏下。从土壤类型上分析, 土壤有效磷含量的顺序是潮土>紫色土>黄壤>水稻土;有效磷是耕层土壤中变异最大的养分, 各类型土壤的变异系数是27.50% (见表2) , 总变异系数是98.50%, 说明人为因素对土壤有效磷含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1.4 耕层土壤速效钾
合川区土样 (2593个) 的平均速效钾含量为78.44 mg/kg (见表1) , 按1981年土壤普查标准, 属中等偏低水平;土壤中速效钾的变幅较大, 最低的为5 mg/kg, 最高的达376 mg/kg, 变异系数为52.33%。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与成土母质有关, 不同类型土壤的速效钾含量不同, 黄壤中的有效钾最高, 平均为85.11 mg/kg, 潮土的有效钾最低, 为61.18 mg/kg, 各种类型土壤的变异系数为13.76% (见表2) 。
2.1.5 土壤酸碱度分布特征
由表3得出, 整体上看, 合川区耕层土壤p H值<6.5的土壤样品占总数的58.74%, 其中主要分布在4.5~5.5的范围, 占总数的40.73%;p H为6.5~7.5的中性土仅占8.68%;p H≥7.5的土样占总数的32.59%。
水稻土和黄壤偏酸性, p H值<6.5的土壤样品个数分别占67.60%和70.0%;6.5<p H<7.5的土样最少, 仅占8.47%和5%;p H≥7.5的土样分别占23.93%和25%。潮土偏碱性, p H值<6.5的土样仅占8.33%;6.5<p H<7.5的土样占5.56%;p H≥7.5的土样占86.11%。紫色土中, p H<6.5的土样占44.37%;p H6.5~7.5的土样占9.49%;p H≥7.5的土样占46.14%。
2.2 土壤属性动态变化
2.2.1 土壤养分的总体变化
通过2593个土壤样品的化验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 目前合川耕地土壤养分现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 (1981年) 相比, 总的趋势是:土壤有机质有下降的趋势, 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见表4) 。
2.2.2 土壤有机质变化
目前合川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1981年土壤普查相比, 平均降低了2.79%。目前有机质丰富和较丰富 (>20 g/kg) 的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9.94%, 而1981年为3.76%, 目前增加了26.18个百分点;目前有机质中等 (10~20 g/kg) 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3.36%, 比1981年少了17.89个百分点;目前有机质缺乏 (≤10 g/kg) 的面积由1981年时的14.99%下降了8.29个百分点 (表5) 。
2.2.3 土壤碱解氮的变化趋势
目前合川区土壤碱解氮总体平均水平比1981年上升了60.97%。土壤碱解氮中等的地块 (60~90 mg/kg) 、较缺乏地块 (30~60 mg/kg) 以及缺乏地块 (≤30 mg/kg) 所占比例下降, 较丰富 (90~120 mg/kg) 、丰富 (120~150 mg/kg) 、极丰富 (>150 mg/kg) 所占比例均有上升。其原因主要是现在化肥用量增加, 与1981年相比, 合川区化肥用量增加了45.86%, 化肥总量中以氮肥最多, 占了化肥总用量的64.49%。随着氮肥用量快速增加, 部分土块过量施用化学氮肥, 从而使碱解氮丰富 (120~150 mg/kg) 的土块比例上升, 极丰富的土块也有了一定比例 (表6) 。
2.2.4 土壤有效磷的变化趋势
目前合川区耕地磷素含量普遍上升 (见表7) , 有效磷总体水平由1981年的4.5 mg/kg上升到现在的7.35 mg/kg。其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土壤普查以后, 广大农民根据当时合川耕地普遍缺乏有效磷的实际情况, 连年大量施用磷肥 (平均每667 m2耕地施用P2O56.82 kg) , 而磷肥的利用率一般仅为10%~20%, 从而使每年施入的磷肥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 经过多年累积, 使合川区磷素普遍有所提高。
2.2.5 土壤速效钾的变化趋势
在1981年以前, 合川耕地土壤速效钾相对丰富, 速效钾较缺乏与缺乏的面积仅占11.54%, 但近二十多年来, 随着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高耗钾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加之投入耕地土壤的有机物料和钾肥的补充严重不足, 致使土壤中钾素大量亏损。有效钾较丰富 (100 mg/kg) 以上的面积由原来的26.02%降至现在的23.00%;有效钾含量中等以下 (<100 mg/kg) 面积由原来的73.98%上升到现在的77.00%;有效钾较缺乏与缺乏的面积占18.90% (表8) , 即现在有近20%的耕地土壤速效钾缺乏或不能完全满足作物钾素需求。
2.2.6 土壤酸碱性的变化情况
第二次土壤普查时, 合川区耕地土壤以中性反应为主, 占耕地的73.28%, 酸性土壤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67%;而到了2006年开展耕地地力调查时, 合川区的中性反应土壤 (p H为6.5~7.5) 仅占耕地的19.96% (表9) , 减少了53.32个百分点;而酸性土壤面积上升到了占耕地的28.91%, 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上升了26.24个百分点, 表明合川区土壤酸化现象已经相当严重。
3 结论与讨论
3.1 土壤酸化情况明显
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 合川区土壤p H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1) 不合理施肥, 长期重氮肥轻磷钾肥, 施肥比例不当导致土壤中残留大量SO42-导致土壤酸化。 (2) 丘陵平坝地区雨水集中, 常年灌水, 下湿田面积较大, 土壤离子交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氢离子破坏了原来的化学平衡, 其中最迅速、也是最重要的, 是与土壤胶体原来吸附的金属离子进行交换, 氢离子被土壤胶体吸附, 促进土壤酸化。 (3) 夏季高温高湿, 土壤表层钙质成份容易遭受冲洗淋溶导致土壤偏酸。
3.2 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而速效养分含量增加
目前合川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肥力水平, 比1981年稍有下降, 旱地有机质较为缺乏;碱解氮含量较丰富, 比1981年大幅增加;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较1981年有增加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合川区以浅丘平坝地形地貌为主, 耕作条件差, 耕地普遍离家较远, 有机肥运输困难, 当地群众重用地轻养地现象日趋突出, 掠夺式经营方式较为普遍, 施用化肥较多, 特别重施氮肥和磷肥, 而有机肥施用面积和豆科绿肥面积与20世纪80年代比较大幅减少, 造成旱地土壤有机质贫乏, 土壤碱解氮含量丰富。
3.3 土壤改良对策
3.3.1 缓解土壤酸化
3.3.1.1广泛推广水旱轮作
对于常年冬水田,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 逐步完善配套排灌设施, 变一年一熟为两熟或三熟;特别是深脚、冷、烂田, 采取客沙土、补施石灰, 实行分叶盛期排水晒田, 秋收后及时翻耕种植旱地作物, 以促进土壤氢离子转化, 提高土壤酸碱度。
3.3.1.2实行旱作轮作、间套作
旱地在带状种植情况下, 实行油菜、小麦、玉米、红苕、大豆、胡豆等轮作, 改变土壤酸碱度。
3.3.1.3合理施肥
尽量少施含硫酸根离子的化肥, 如硫酸钾、硫酸钙以及硫酸钾型复合 (混) 肥等;尽可能施用中性或碱性磷肥, 少施或不施过磷酸钙等酸性磷肥。
3.3.1.4工程措施
实施冲沟田改造, 完善蓄、灌、排设施, 降低地下水位, 促进排湿排涝;对黄泥田、黄沙田、白鳝泥田等土壤实施客土改造, 沙土掺泥, 泥土掺沙, 促进土壤形成较好的结构, 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
3.3.2 改良施肥措施
3.3.2.1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量
因地制宜, 多形式、多途径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 推广稻秆覆盖、机械化碎秆技术, 通过扩大豆科绿肥种植、堆沤农家肥、秸秆沤肥等方式, 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以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平衡, 持续培肥耕地。
3.3.2.2适当控制氮肥、磷肥用量, 减少钾肥用量
目前合川区耕地土壤速效氮含量比1981年有所上升, 氮素化肥应适当控制总量, 按照不同区域、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确定合理的氮肥用量。
有效磷 (7.35 mg/kg) 含量 (平均) 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有所增加, 但目前总体上处于偏高水平。因此, 磷肥用量应视土壤含磷量 (测定值) 及当地作物产量而定, 在少部分缺磷的耕地上可适量增加。
土壤速效钾含量普遍较高,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 耕地土壤速效钾总体水平由60.20 mg/kg增加到78.44 mg/kg, 作物缺钾现象不明显, 部分地块钾含量较高, 适当减少钾肥施用量已成为今后合川农业粮食作物生产中的一个方向, 但是高产区和高产作物可适当增施钾肥。
3.3.3 积极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与作物需肥规律而制订的科学施肥技术, 可在土肥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制订配方, 积极推广, 实现用地养地结合, 确保合川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将重庆市合川区2006年土壤调查数据与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对比, 分析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P、速效K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合川区耕地土壤有日趋酸化的趋势;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有所下降;碱解氮含量总体水平有大幅度提升, 含量处于较丰富水平;有效磷含量总体水平大幅上升, 但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速效钾含量增高趋势明显, 处于中等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认为应采取有效的对策缓解土壤酸化, 改进施肥措施, 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 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关键词:土壤,耕地地力,品质,调查,评价,重庆市合川区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耕地地力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郭宗祥, 左其东, 李梅, 等.江苏省太仓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土壤p 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EC的变化[J].土壤 (Soil) , 2007, 39 (2) :318-321.
[3]贾树海, 韩璐, 周德, 等.基于GIS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辽宁省瓦房店市北部5乡镇为例[J].土壤通报, 2008, 39 (3) :485-489.
[4]陈科, 吕晓男, 张培杰, 等.基于GIS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 2009 (5) :1028-1030.
[5]杨剑虹.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8.
给我抓地力(上) 篇2
为什么要四驱?
最早的四驱技术出现在1903年荷兰制造的军用侦察车上,不过由于当时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转向干涉的问题,所以没有大范围推广四驱技术。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美国为了增强前线步兵和指挥官的机动灵活性,军方为吉普威利斯加装了一套分时四驱系统,需要时候可以把发动机动力平均分配给所有四个车轮,这就大大提高了车子的通过性能。
可是,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如果汽车的4个轮胎平均分配发动机的动力,在直线道路上绝对没有问题。可一旦汽车要转弯,车身内外侧的轮胎由于在转弯时候所要走过的距离不同,因此会产生动力干涉的情形,这种动力干涉对汽车的伤害非常巨大。通常,我们汽车上的差速器会自动消除转向过程中内外侧车轮的转速差,将更多发动机动力传递给阻力较小的一侧。
目前看来,转向的问题解决了,可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一旦车身的一侧车轮行驶在抓地力很小的湿滑、泥泞路面,普通的差速器(不带锁止功能)就会将几乎全部动力传递给打滑的轮胎,抓地力较大的一侧轮胎反而分配不到足够的动力,车子就会陷在不良路面上难以摆脱困境。
科技总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限滑差速锁(带锁止功能的差速器)适时诞生。可以在单侧轮胎打滑时候锁住差速器,将发动机动力平分地分配给两侧的车轮,这样就可以让抓地力良好的一侧车轮获得充足的动力来继续前进。这就是所谓的50:50动力分配(左右侧),受限于差速器结构的制约,抓地力较大一侧轮胎最多也只能获得50%的发动机动力。
以上是目前主流汽车四驱系统的基本特点。在这个特点之上,各大汽车车上都分别开发出了自己的四驱系统。虽然这些技术各自原理不尽相同,但是都围绕着共同的核心而开发得来:差速锁止(或者说动力分配)。这些不同的四驱技术有着各自独特的设计,其各自的优缺点也各不相同。
奔驰4MATIC技术
奔驰旗下的四轮驱动技术4MATIC,最早应用在奔驰G级越野车上面。那时候的4MATIC可以被粗略地称为第一代技术(大约1987年左右诞生),采用了分时四驱技术,通过车子前轴处的多片式离合器来接通或者切断前轮的动力。在正常行驶的时候,汽车仅使用后轮来驱动,车载电脑控制前轮处的离合器保持断开状态。在汽车转弯的时候,车载电脑根据方向盘的转角来计算出前后车轮的转速差,然后与轮端传感器收集到的信号进行对比。如果两者的差距过大,电脑就会认为车子的轮胎存在打滑现象,进而发出指令将发动机35%的动力传递到前轮。如果打滑仍然存在,电脑就会发出指令采取上面提到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4个轮胎平均分配动力,也就是50:50的前后动力分配。
1999年,第二代4MATIC推出。与第一代4MATIC相比,第二代的结构改进不多,不过却加上了一套全新的控制方法——“4EIS”技术。前面提到过,不带锁止功能的差速器面对单侧车轮陷入困境的状况无能为力,反而会加剧身陷绝境的危险。第二代4MATIC增加的4ETS技术,可以利用ABS的制动功能,对正在打滑的轮胎单独施加制动力。接下来,正如上面分析的,打滑的轮胎一旦被锁止就成为行驶阻力很大的一侧,发动机的动力自然就全部转移给其他的轮胎,充分利用抓地力较大的路面帮助车子摆脱困境。最令人叫绝的是即使汽车有3个轮胎同时打滑,发动机也能传递尽可能多的动力给尚未打滑的那个轮胎。
前两代4MATIC的成功让奔驰更充分认识到四驱技术的光明前途。2003年,第三代4MATIC技术问世,奔驰同时启动四驱发展计划,不断扩展四驱技术的应用范围。其主要改进在于将车身主动式安全系统与4MATIC结合了起来,针对车轮的抓地力瞬间变化,及时地做出调整,避免车辆失控。相对于ESP系统那种失控后不断调整的方式,4MATIC的调整更加迅捷、有效,而且可以提高车辆的过弯性能以及物理极限。
2007年,经过重新设计的第四代4MATIC已率先在全新S级轿车上得到应用,它采用的行星齿轮式桥间差速器能够确保动力始终按照设计的前后扭矩比例分配,并且也能和4ETS、ESP、ASR(加速防滑系统)以及ABS等系统更好地协调工作。
4MATIC最大的特色,在于其通过单独对打滑车轮进行制动的方式,来将发动机动力传递给尚能抓地的车轮。这就带来了非常好的越野性能,但是频繁制动车轮势必会浪费发动机动力,并且加剧制动系统的热衰退,这就导致4MATIC在公路上的行驶性能大打折扣。行驶路面的抓地力越好,4MATIC的介入就对传动系统的伤害越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由于4MATIC使用电控液压的控制方式,存在稳定性方面的问题,因此4MATIC并非在公路行驶中的绝佳选择。
奔驰4MATIC
公路性能:★★☆
越野性能:★★★★
安全性能:★★★★☆
响应速度:★★★
可靠性: ★★
价格优势:★★☆
综合评价:★★★
奥迪quattro技术
25年来,quattro一直都是奥迪的骄傲。在残酷的WRC、DTM赛事考验中,早期的quattro技术为那些动辄超过500hp的速度机器提供动力传递,这就比当时那些后驱的赛车更加可靠、更加容易全部发挥赛车的实力。
在赛场上所向披靡的quattro技术,随后被奥迪广泛应用于量产汽车当中,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稳定的驾驶感受。
quattro最核心也是最具特色的部件当属它的中央差速器。这个差速器采用托森式行星齿轮结构,发动机输出的动力经过变速器之后,直接传递到托森差速器中,并根据前后轮的不同载荷自动分配所需的动力。尤其值得赞赏的是:quattro系统完全都是机械结构,没有采用电子或者液压等控制手段,可靠性非常高。起码你不会因为某个小小的电子元件失效或者液压管路泄漏,而让整辆车都趴在路上。
quattro系统采用的托森差速器虽然和普通的汽车差速器同属于行星齿轮结构,但是托森差速器的行星轮采用涡轮一蜗杆的啮合方式。涡轮一蜗杆独特的自锁功能正好可以充当差速器的锁止机构,当有车轮失去抓地力时,扭矩感应式的蜗杆齿轮会立即锁死,减小传递给打滑车轮的动力,将更多动力自动分配给仍然有抓地力的车轮。这就刚好克服了不带锁止机构差速器的天生缺陷,而且打滑越厉害的车轮,得到的动力也越少。
当然,quattro系统也有它自己的缺点。最明显的就是蜗杆一涡轮的齿轮啮合角度,这一角度直接决定差速器为两侧车轮分配动力的依据,也影响着扭矩分配对地面阻力变化的敏感程度(也就是汽车的过弯性能)。以奥迪A6L 3.2L quattro为例,其身上装配的托森差速器,就根据这款车的最大功率、整备质量、前后轴载荷分布和转向半径等参数进行了最优化设计,来发挥这款车的极限性能。也就是说,虽然你看到的A6L和A4都标注有“quattro”字样,但是它们的quattro系统性能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个中奥妙,也只有奥迪自己最清楚了。
奥迪quattro
公路性能:★★★★★
越野性能:★★★★☆
安全性能:★★★★☆
响应速度:★★★★★
可靠性: ★★★★★
价格优势:★★★
地力调查 篇3
1 调查研究方法
根据工作底图确定取样点位, 结合地形图, 到实地确定采样地块, 若图上标注点位不具典型性, 可通过实地调查与走访, 另选典型点位, 并在底图上标明准确位置, 取样点位确定后, 利用GPS定位仪确定经纬度, 并与取样地块农户或当地技术人员座谈, 进行实地调查, 填写样田面积、种植制度, 近3年的平均产量、作物品种, 生产管理和投入产出等调查表格, 同时了解当地土壤结构、剖面构型、成土母质、灌溉方式、水源保障等农田基础信息[1,2,3,4]。取样一般在作物收获前后, 用竹铲和不锈钢土钻等工具采样, 采用“S”法均匀随机采取15个点土样, 混匀后用四分法留取1 kg土样装袋以备分析, 取样深度为0~20 cm土层。
2 土壤养分丰缺度现状
此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工作, 共化验分析土样3 894个 (有效样点3 654个) , 测定土壤的基本肥力指标, 包括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 结果如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9.13~20.00 g/kg, 平均为14.55 g/kg;碱解氮含量为17.82~58.58 mg/kg, 平均为37.46 mg/kg;有效磷含量为12.10~47.09 mg/kg, 平均为27.05 mg/kg;速效钾含量为82.35~345.81mg/kg, 平均为205.35 mg/kg。
通过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田间肥效试验资料和采集的田间土壤农化样品测试结果分析与整理, 按照极高、高、中等、低、极低5个等级, 制定出兴平市小麦和玉米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表1) 。
由于作物不同, 土壤养分的丰缺涵义有一定差异。因此, 针对兴平市2种不同的农作物 (小麦和玉米) , 在耕地地力调查以及田间试验基础上, 依据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分别进行丰缺度分析。
2.1 土壤碱解氮丰缺情况
因小麦和玉米碱解氮丰缺分级是完全一致的, 故只针对其中一种农作物进行研究分析, 便可获知兴平市耕地对2种农作物的丰缺情况。以小麦为例, 根据小麦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该区土壤碱解氮含量大于40mg/kg的耕地有12697.30hm2, 占全市耕地的30.91%, 主要分布在兴平市的中间靠近城区的地带, 该部分耕地土壤的碱解氮含量能满足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另外, 土壤碱解氮含量小于20 mg/kg的耕地仅占全市耕地的0.03%, 位于赵村镇的前进村和桑镇的祝原村, 该部分耕地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极低水平, 完全不能满足小麦的生产需要;其余69.05%耕地的碱解氮含量均介于20~40 mg/kg, 小麦的生产基本需要相对不足, 主要分布在店张街道办、南位镇、马嵬镇、赵村镇、桑镇、汤坊乡和丰仪乡等兴平市的四周乡镇。因此, 在兴平市绝大多数耕地中, 其土壤碱解氮含量相对小麦生产需求相对不足, 前进村和祝原村内碱解氮极低水平区耕地需要进行培肥, 提高碱解氮含量。其他相对不足的耕地需要根据当地实际缺氮量进行精准施肥, 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2 土壤有效磷丰缺情况
兴平市耕地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幅较大, 高含量区主要集中在店张街道办、南位镇、西吴镇、汤坊乡、桑镇和西城街道办。兴平市耕地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变幅较大, 平均含量为27.05 mg/kg, 最高为47.09 mg/kg, 最低为12.10 mg/kg。有效磷含量主要介于20~30 mg/kg, 面积为23 643.01 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57.56%, 丰缺程度为中等水平, 基本可以满足小麦生长需要;其次, 30~40 mg/kg的耕地面积为11 980.28 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29.17%, 丰缺程度为高等水平, 完全可以满足生产需要;10~20 mg/kg的耕地面积为4 918.69 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11.97%, 丰缺程度为低等水平, 主要位于庄头镇、丰仪乡、阜寨乡和店张街道办, 需要适当培肥, 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40 mg/kg的耕地面积为531.81 hm2, 所占比例小, 仅为1.29%, 主要分布在南位镇、南市镇、西吴镇和田阜乡, 其丰缺等级为极高, 这些耕地磷素极为丰富。综合分析, 兴平市耕地磷素含量较高,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平均含量13.13 mg/kg相比较, 耕地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
玉米相对小麦, 对磷素要求较低, 其有效磷含量水平集中在15~35 mg/kg, 耕地面积为36 685.04 hm2, 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9.31%, 其中处于15~25 mg/kg, 耕地面积为14 585.11 hm2, 占35.51%, 其丰缺程度为中等水平, 基本满足玉米的正常生长;处于25~35 mg/kg的耕地面积为22 099.94 hm2, 占53.80%, 其丰缺程度为高等水平, 分布最广, 可以充分满足玉米生长需求;有效磷含量大于35 mg/kg, 表现为极高等级丰缺程度, 耕地面积为3 816.88 hm2, 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29%, 这些耕地磷素极其丰富;此外, 含量在10~15 mg/kg的耕地面积仅为572.87 hm2, 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39%, 丰缺程度为低等水平, 主要位于庄头镇、丰仪乡和南位镇, 需要适当培肥, 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总体上看, 在兴平市进行玉米种植, 磷素不是一个限制因子。
2.3 土壤速效钾丰缺情况
兴平市耕地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变幅较大, 平均含量为205.35 mg/kg, 最高为345.81 mg/kg, 最低为82.35 mg/kg。速效钾含量主要>200 mg/kg, 耕地面积为21 989.91 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53.54%, 丰缺程度为极高水平, 完全满足小麦生长需要;其次, 150~200 mg/kg的耕地面积达13 012.79 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31.68%, 丰缺程度为高等水平, 完全可以满足生产需要;100~150 mg/kg的耕地面积为5 984.34 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14.57%, 丰缺程度为中等水平, 主要位于阜寨乡、庄头镇、丰仪乡和汤坊乡, 基本可以满足农作物需求, 可适当施有机肥, 增加速效钾含量, 提高土壤肥力;70~100mg/kg的耕地分布最少, 面积为87.75 hm2, 仅占总耕地面积的0.21%, 主要分布在阜寨乡、庄头镇、丰仪乡、汤坊乡和西城街道办, 其丰缺等级为“低”, 需增加施肥, 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 增加土壤肥力。综合分析, 兴平市耕地磷素含量较高,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平均含量13.13 mg/kg相比较, 耕地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
3 建议
通过对兴平市耕地土壤的养分丰缺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可知, 该市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 相对小麦和玉米而言, 不存在缺乏问题, 基本可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在今后农业生产过程中, 可以少施甚至在钾、磷素丰富区域不施。而对于兴平市土壤的碱解氮而言, 大部分耕地这种养分基本不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 且有少部分地区其含量水平达到极低的水平, 低于作物对土壤有碱解氮的需求水平。因此, 对兴平市的耕地, 应合理施肥, 尤其是注重有机肥的投入, 按照缓急相济、长短结合的原则, 有效提高耕地有机质和氮素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在利用上建立合理的轮作套种制度措施, 进一步提高部分耕地土壤氮肥水平[5,6], 同时要加强配方施肥的技术储备, 包括提高化验人员素质, 改善实验室设备条件, 强化测土技术的先进性和及时性, 逐步建立全市土壤养分动态数据库, 并在此基础上, 加强配方施肥试验网点, 详尽了解各种土壤的肥效反应, 积极利用本次调查成果, 研究开发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专用复合肥, 将技术和成果物化到产品中, 从而解决以往农民施肥盲目、配方难等问题[7,8]。
参考文献
[1]李仁岗.肥料效应函数[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8.
[2]张福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3]陈新平, 张福锁.通过“3414”试验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 2006 (4) :36-39.
[4]陶帅平, 蒋建华.测土配方施肥持续发展的途径探析[J].中国农技推广, 2008, 24 (2) :34-35.
[5]周宏美, 宋晓, 张彦玲, 等.豫东潮土区耕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培肥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3) :68-71.
[6]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9) :61-63, 67.
[7]贾兰, 刘庆学.化肥安全使用及肥料混施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9) :35.
宁静的心是有“地力”的土壤 篇4
土地是要休息的,如人一样。
当季节将一床雪袄冰被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知道,这是让土地好好休眠。累了几个季节,长了几季庄稼,也该歇歇了。于是土地在冰封的河流下,在厚厚的雪被里,慢慢进入了梦乡。瘦了的土地,在梦中渐渐恢复了地力。一觉醒来,又以蓄足了的精力,去催生万物。是啊,没有“地力”的土壤,任何种子也找不到生命的方向。
人也是需要休息的,还需要宁静。宁静是一幅画的底色,单一而纯清,你可在上面演绎色彩的故事;宁静是一块土地,肥沃而平坦,你可以在里面播撒智慧的种子。宁静可以致远。要想让自己促狭的心胸变得宽阔,人必须在宁静中拓展自己思维的疆土。
苏东坡踌躇满志时,虽也是才华横溢,但在尔虞我诈的朝廷,写就的文章也不过是应景之作。当其绚丽的生活堕入谷底,瞬间只剩下一片灰暗之色。无车马之喧,也无恭维之言。宁静,宁静得没有半声问候,只闻自己的心跳;沉淀,沉淀得没有一丝亮光,只有泥土的颜色。于是思维在漫长的宁静中,发酵成地力旺盛的土壤,渐渐有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达观豪放,也就有了《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不朽华章。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我们如果有颗宁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能感受被时间的脚步踩过的心田,接通了地气与天光,思想怎能不生出万丈光芒。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他小说中的奇妙想象,得益于当年放羊的牧场。偌大草场只有他和十几只羊。他躺在辽阔的草地上,是牧场上唯一的主宰。蓝天下、宁静中,风在动,云在飘,他的思绪也在飞。是宁静激活了他奇特的想象,是宁静积蓄了他生命的能量。
可现代许多人,在物质富足的时候,却越来越难以让自己宁静下来。生活的快节奏,让心疲于奔命;物质的强欲望,让心痛苦不堪。于是人们将心灵寄托在热闹之中。在觥筹交错中,喝着热闹的酒;在霓虹闪烁里,唱着嬉闹的歌。没有宏大的布置不算排场,没有雷动的掌声不会说话……不闹点响动,人就不踏实,就如走夜路,故意吹着口哨给自己壮胆。可叹的是,想在喧嚣里求取,想在纷闹中扩充,只能得一时之满足,最后心灵反遭紧缩包围。到头来,生存的土壤日益变浅,地力渐渐消失,上面只能长些浅根杂草了。
星云大师说,愿望太多就增加烦恼,烦恼多了心就无法宁静,就更空虚。在名和利上,不要过份追求“拥有”,要用宁静的心去感受“有”与“无”,“有”带来的安乐是有限的,“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腾出物欲空间,让宁静驻在心中,你就能修炼得内心强大,修炼得百毒不侵。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楼台雾锁。正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没有了宁静,也就没有了灵感,文思枯竭,智慧长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经。大智者莫不是气定神闲,如得道之高僧,在慌乱的小沙弥面前,依然镇静自若。心有宁静,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因为明白,来的终究要来,去的终将要去。宁静筑就了心里强大的基石,承载着大德、大智与大勇。所谓急中生智,也只不过将脑中一切无关的事,快速调为“静音”状态,顿时生出化解危难的智慧。
静能修身, 静能生慧。因为宁静的心,是有地力的土壤。
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技术 篇5
一、秸秆还田改土培肥
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有机质, 培肥地力的主要技术途径, 也是高产培肥的必由之路。秸秆还田一般分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等方式:堆沤还田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 待作物秸秆发酵后施入土壤;过腹还田是用秸秆饲喂牛、马、猪、羊等牲畜后, 以畜粪尿施入土壤;一般采用秸秆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普遍, 该方式比较简单, 方便、快捷、省工, 还田数量较多, 以每亩折干草150~250kg为宜。直接还田又分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 翻压还田是在作物收获后, 将作物秸秆在下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 如水稻秸秆还田, 机械收获水稻, 机械粉碎秸秆抛撒在田中, 放水泡田后补施氮肥, 然后用反转旋耕灭茬机或水田旋耕埋草机或水田驱动耙等水田埋草耕整机具进行埋草整地作业;覆盖还田是将作物秸秆或残茬, 直接铺盖于土壤表面, 如稻草覆盖栽培油菜、小麦、小麦秸秆覆盖栽培水稻等。
二、测土配方施肥改土培肥
根据作物需肥特性及田块调型改造后的实际肥力, 提倡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使用, 采用氮、磷、钾、锌等养分全面且配比合理的活性生物有机复合肥、配方肥及叶面肥。生物有机复合肥、配方肥能达到养土、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 而叶面肥则能因缺补缺, 达到改良土壤、改善作物品质的目的。推广配方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应实行“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 推进化肥使用向复合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能实现氮磷钾三要素和中、微量元素养分全面且配比合理的配方, 大幅度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达到养地并改良土壤的作用。
三、农家肥改土培肥
中国农村“地靠粪养、苗靠粪长”的谚语,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施用有机肥料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增施农家肥料, 如人粪尿、厩肥、堆肥、土渣肥、沼气肥等有机肥料, 对提高土壤肥力有特殊作用。农家肥可改良土壤的理化形状及耕作性能, 丰富植物营养元素, 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 有利于保水保肥, 增加通透性。
四、利用生物改土培肥
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调节雨量, 减少水、旱灾害, 为培肥土壤建立稳固基础。通过种植绿肥压青还田、稻田养鸭稻鸭共作等方式提升土壤有机质, 培肥地力, 也是用地养地、改良土壤理化性状的有效措施。
五、多种种植方式轮作改土培肥
为加速土壤改良培肥, 田块调型改造区以水旱轮作方式为主, 促进土壤熟化。作物布局上, 前期种植对土壤要求不高、易生长且能改良土壤的作物, 如种植蚕豌豆、黑麦草、紫云英、毛豆等绿肥和经济作物, 通过根瘤菌固氮、压青腐熟,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结构。正确的轮作可使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得到合理利用, 充分发挥生物养地培肥增产的良好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病虫对作物的危害, 促进丰产丰收。
六、客土改土培肥
调型改造后粘性田块增施塘坭、沟渠坭、垃圾坭、表土等, 可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七、科学施肥改土培肥
要采取各种途径, 加强对改造区内农民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工作, 引导农民掌握、使用先进适用的施肥技术, 帮助农民逐步改变盲目施肥、单一施肥、偏施氮肥等不配方、施酸性化肥等不合理的施肥方式, 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水平, 以确保改造田块土壤不沙化、不板结、不酸化、壤质好。
镇平县耕地地力等级评价 篇6
1 不同地力等级的属性分析
一等地地形平坦, 灌溉保证率基本都在75%以上, 排水系统较好, 土壤种类为浅位粘化洪冲积黄褐土、深位粘化洪冲积黄褐土、粘复砂姜黑土、壤复砂姜黑土, 耕层土壤为中壤和重壤土, 土壤结构及保水肥能力都比较好;质地构型多为均质中壤、均质重壤, 土壤理化性状好, 肥力较高。耕层养分平均含量:有机质16.40 g/kg, 全氮1.01 g/kg, 有效磷18.2mg/kg, 速效钾116 mg/kg, 有效锌为1.04 mg/kg, 有效铁26.6mg/kg, 有效锰41.7 mg/kg, 有效铜1.73 mg/kg, 有效硫21.6mg/kg, 水溶态硼0.28 mg/kg。
二等地地貌大部是平原和少部分谷地, 地势平坦, 排灌条件较好, 土壤质地为重壤土、重黏土和砂壤土, 土种类型主要为浅位粘化洪冲积黄褐土、深位粘化洪冲积黄褐土、青黑土、厚层硅铝质黄棕壤性土、粘复砂姜黑土。耕层土壤养分平均含量:有机质14.82 g/kg, 全氮0.95 g/kg, 有效磷14.38mg/kg, 速效钾107 mg/kg, 有效锌为1.03 mg/kg, 有效铁25.9mg/kg, 有效锰40.3 mg/kg, 有效铜1.65 mg/kg, 有效硫20.7mg/kg, 水溶态硼0.27 mg/kg[1,2]。
三等地地貌类型大部分为平原、丘陵和垄岗, 有很少一部分谷地。该区灌溉保证率基本都在55%~95%, 耕层质地重黏土、重壤土和紧砂土, 土种类型主要为深位钙盘砂姜黑土、粘覆砂姜黑土、浅位粘化黄土质黄褐土、青黑土、浅位多量砂姜黄土质黄黄褐土、浅位少量砂姜黄土质黄褐土。耕层养分平均含量:有机质16.2 g/kg, 全氮1.01 g/kg, 有效磷14.1mg/kg, 速效钾112 mg/kg, 有效锌为0.95 mg/kg, 有效铁22.6mg/kg, 有效锰36.2 mg/kg, 有效铜1.57 mg/kg, 有效硫20.7mg/kg, 水溶态硼0.28 mg/kg。
四等地地貌类型多样, 主要为垄岗、丘陵和低山。该区灌溉保证率基本都在55%以下, 耕层质地大部分是重黏土、紧砂土和松砂土, 土种类型主要为薄层钙质粗骨土、薄层硅铝质中性粗骨土、浅位粘化黄土质黄褐土、青黑土、中层硅铝质黄棕壤性土, 其中浅位粘化黄土质黄褐土面积最大。耕层养分平均含量:有机质14.34 g/kg, 全氮0.93 g/kg, 有效磷13.8 mg/kg, 速效钾106 mg/kg, 有效锌为1.02 mg/kg, 有效铁21.5 mg/kg, 有效锰38.2 mg/kg, 有效铜1.6 mg/kg, 有效硫20.9 mg/kg, 水溶态硼0.24 mg/kg。
五等地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该区灌溉保证率都在55%以下, 耕层质地为松砂土, 土种类型主要为薄层钙质粗骨土、薄层硅铝质黄棕壤性土、薄层硅铝质中性粗骨土、厚层硅铝质中性粗骨土, 土体浅薄, 保水保肥性能差。耕层养分平均含量:有机质13.25 g/kg, 全氮0.83 g/kg, 有效磷12.8mg/kg, 速效钾80 mg/kg, 有效锌为1.43 mg/kg, 有效铁32.7mg/kg, 有效锰43.8 mg/kg, 有效铜1.85 mg/kg, 有效硫20.00mg/kg, 水溶态硼0.30 mg/kg[3]。
2 耕地地力等级在不同地貌类型上的分布情况
镇平县地貌复杂, 有低山、丘陵、垄岗、平原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地貌耕地地力差异较大。由表1可知, 一级地主要分布在平原上, 面积是22 374.92 hm2;二级地分布在平原和谷地2个地貌类型上, 面积分别为15 456.63、1 403.63 hm2;三级地、四级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垄岗上;五级地主要分布在山区。
(hm2)
3 耕地地力在不同质地上的分布情况
由表2可知, 镇平县紧砂土耕地面积4 025.94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4.99%, 耕地地力等级在三、四级中分布, 面积最大的是四级地, 为2 492.56 hm2。轻壤土耕地面积1 211.33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1.5%, 主要分布在三、四级地中。砂壤土耕地面积1 141.98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1.41%, 在该县分布最少, 耕地地力等级为二级、三级、四级, 各级面积分别为168.11、529.07、444.80 hm2。松砂土耕地面积3 230.69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4.0%, 耕地地力等级集中分布在四级地和五级地, 面积分别为1 432.66、1 552.69 hm2, 2项合计占松砂土耕地的92.41%。
中黏土耕地面积1 686.60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2.1%, 耕地地力等级主要为三级和四级, 面积分别为871.11、785.67hm2, 2项合计占中黏土耕地的98.23%[4]。
中壤土耕地面积18 377.61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22.76%, 耕地地力等级主要为一级和二级, 面积分别为11 467.35、6 728.00 hm2, 2项合计占中壤土耕地的99.01%。重黏土耕地面积29 326.17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3.50%, 在该县分布最大, 耕地地力等级为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 三级、四级面积分别为16 114.74、10 587.27 hm2, 分别占重黏土耕地的54.95%、36.10%[5,6,7]。重壤土耕地面积21 752.32 hm2, 占耕地总面积26.94%。耕地地力等级主要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地, 面积分别为10 907.57、7 417.27、3 427.48 hm2。
(hm2)
参考文献
[1]李继红, 韩雨良, 陈秀娟.松嫩平原北部农牧复合区耕地地力质量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 (7) :104-107.
[2]吕雄杰, 苏丽娜, 宋治文, 等.天津市东丽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 2012 (3) :42-45.
[3]蒋孝松, 丁文斌, 蒋建华, 等.江苏省溧阳市耕地地力分级及生产利用建议[J].农学学报, 2012 (3) :17-20.
[4]吴向海, 张光列.彭水县耕地地力现状与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 2012 (5) ;9-12.
[5]张炜, 韩师洪, 闫海菊, 等.天津市北辰区耕地地力评价与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 2012 (2) :12-15.
[6]张宏成.宽甸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2 (3) :9-11.
解析林地地力的维持和保护 篇7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地最多的国家, 人工林健康稳定的发展对林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工林的不断壮大, 人们不断的开采林木和自然灾害造成的迹地, 加上人工林地经营不合理, 我国的林地正面临着地力衰退的威胁, 生产力不断的下降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潜在的诸多问题。
随着国家对林业生产投入的不断加大, 人工林地的营造也随之大量出现, 特别是纯人工林。人们对林木的开采, 造成土壤中的养分不断的被带走, 土壤的养分越来越稀薄, 造成林地地力衰退。如何科学有效的持续性维持林地的生产力, 回归被带走的土壤养分, 合理地利用林地资源, 维持和保护林地地力, 让林地能持续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木材等林产品, 维持林地生物的多样性, 营造良好地生态环境, 都是广大林业生产工作者要面对并解决的重大课题。
2 林地地力衰退原因分析
2.1 林地树种单一和针叶化
林地单一化的针叶植物群落结构简单, 其坠落物在土壤中不易分解, 林木间密度较大, 郁闭导致光照不足、温度过低、湿度不足不利于其他植被的生长和发育, 影响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 导致土壤的微生物活性降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导致林地系统自肥能力差, 地力衰退, 甚至可导致成片树木枯死。
2.2 土壤酸碱度的改变
土壤中H+和Al3+含量增加, 消耗了土壤中的阳离子库, 无机酸中和容量下降, 还会引起盐基离子淋溶, 土壤的养分丢失缺乏。其中有些重金属的活化, 会伤害植物的根系, 人工增加氮素的含量导致土壤中养分不合理分布, 菌根数量减少, 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植物在酸碱度失调的土壤中生长、发育和繁殖都会受到阻碍, 种间的相互作用也发生转变, 植物对恶劣环境的抵抗降低。
2.3 人工林地经营不合理
树木连栽和不合理的营林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病虫日趋严重, 暴发周期缩短, 危害面积日益增大;火灾发生日益频繁, 林地的抗危害能力也逐渐的减弱, 林地地力退化, 生产力减低。不合理的采伐树木可导致林区水土流失, 采伐活动降低了林地土壤的含水率和持水量, 降低了林地土壤的毛管孔隙, 同时, 大量的开采林木, 森林的覆盖率严重下降, 新的水土流失会使成林地肥力的下降。
3 林木对土壤的要求
(1) 林木要良好的生长, 其根系就必须能被土壤很好的固定且需要足够的空间使其充分的伸展, 这就要求土壤既要有一定的厚度和层次又要有适宜的结构及松紧度。土壤的厚度不足、结构混乱、松紧度不合理都对林木根系的固定及伸展不利, 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
(2) 土壤中要有充足的养分, 能适时、适量地为林木的生长提供全面的养料。土壤不仅需要有较充足的养分, 还具有良好的保持肥力, 供给肥力的性能, 让林木在施肥少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的生长, 在肥料施放过多的情况下也不会徒长, 使之有效合理的利用养分。
(3) 土壤能够满足林木对水、气、热的需求,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 土壤中三者组合应该协调, 能够满足林木良好生长发育的需求。
(4) 土壤能缓冲外来酸碱物质, 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功能, 满足林木的酸碱度的要求。能净化进入其中的污染物质和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在自我调节能力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时, 易人为调节。
(5) 土壤还需耕作性能良好, 在耕作后土壤要松散, 容易被耙碎, 松紧度和缝隙状况适宜林木种子的发芽和出苗, 甚至后期良好的生长。
4 林地培肥的有效方式分析
将林地中土壤内部的属性和外部环境进行统一是土壤的肥力能够得以形成并且得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从对土壤所在的环境条件进行改造、土壤内部属性进行研究这两方面入手将林地土壤进行培肥。
(1) 对林地进行基本建设。
通过对林地生存现状的了解可以看出, 对林地开展建设工作的核心是治水以及改土。但是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形势、地形条件和气温气候, 所以导致土壤也不同, 对土壤进行限制的因素也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比如针对山丘地区进行的治水和改土就应该将因为春旱和秋涝形成的干旱以及流失的水土作为核心和关键。因为盐碱、低洼黄泛等因素已经对土壤的培肥工作造成了限制, 所以针对这类林地进行治水改土的主要方向就应该是放水、放盐等方式。除此之外还应该多栽植一些能够耐湿的植物、碱性含量大的植物或者是耐盐抗盐的植物。比如红树、紫穗槐等。在遇到了暴雨降雪等天气之后, 要对苗圃的积水情况进行及时检查, 防止出现积水的情况。
(2) 扩大植被覆盖的面积, 增加绿肥种植的数量。
森林其自身具有很多方面的能力, 比如对水土进行保持、对水源进行涵养、对小气候进行调节、对干旱等自然灾害进行缓冲等。所以就可以在林地的空余处栽种蚕豆、黄豆、豌豆等植物, 把绿色植物的秸秆还给林地, 这些绿肥的种植就可以对土壤在理化上的状态进行一个改良。对绿肥进行翻压可以将有机物质稳定在一个水平线上, 并对土壤中磷、钙、钾等有效养分进行明显的增加。这些绿肥植物其具有的根系非常强大, 对土壤进行穿插和挤压的力度非常大, 对改善土壤结构的帮助十分明显。对绿肥多加种植, 让其可以更大面积地对地表进行覆盖, 以此达到减少流失水土量的目的。而蚕豆、豌豆等豆类绿肥其根瘤菌也对土壤中含氮量的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
(3) 轮作制度应该更加合理化。
对土壤进行增肥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建立和该土壤所在气候相吻合的轮作制度, 也是将养地和用地有效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措施。因为树木在生物学上的特征并不相同, 所以对土壤营养上所具备的条件、环境上所具备的条件和对耕作进行管理的措施都有所差别。浅根树木和深根树木进行轮流栽种的时候, 应该对上下两层土层的水分和养分进行充分的利用, 以此来对上下两层的水分和养分进行增加, 同时也对上下两层的土层在腐殖质上进行了增加。在生产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将土壤肥力和树木之间的关系加以充分的利用, 使养地工作更具有积极性。在对植物进行栽种的过程中, 应该根据不同的地理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栽种的植物应该进行合理的搭配, 将长短不一的植物结合在一起, 用短的作物养长的作物, 在保证了复种指数的基础上对土壤的肥力进行提高。
(4) 对客土的引用。
针对那些在土体的构造中参入了障碍层次或者过黏过砂的土壤, 如果只是用增加施有机肥或者耕作等方式进行培肥改土的话, 那么在短时期之内想要获得成效是不太容易的, 所以就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土地结构采取不同的方法, 比如客土换土。进行客土的时候正常情况下应该将土质中的比例控制在泥、砂比为4:6或3:7砂的情况下, 在构造质地的时候最好采用上粗下细的结构。换土这项工作指的是把会对土体中的作物产生不好影响的障碍层次进行排除, 再用好土换上, 以此达到使土地的结构更加良好合理的目的。
5 防治措施
5.1 遵循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正确的处理好森林3大效益的关系, 在防治地力衰退的同时, 也要加快森林后续资源的培育脚步, 合理安排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统筹兼顾当代和未来的发展, 利用资源的同时培育资源。目前应正视地力衰退这一现状, 改变林业传统的意识, 采用科学的方法实现用地养地, 实施治理和保持林地退化的措施, 预防其地力衰退。让人们的经济目标在其干预下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 使林业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的结合, 达到最终的受益。
5.2 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对林地土壤污染制定预防措施的时候必须要符合法律要求和相关部门提出的政策和规定。建立用于检测土壤污染源的系统, 并且能够对其进行评定和预报。在保证了研究林地土壤背景值的前提下, 对土壤中实施的质量调查、预报和掌控等工作力度应该进行加强。生产的过程应该更加清洁, 对污染灌溉的管理应该进行加强, 建立起一个处理污水的设施, 并不断加以完善。使用农药化肥的数量应该加以控制, 根据不同的土质、土壤、植物施加不同量度的化肥, 并且能够分析出最有效率的施肥措施。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 应该采用毒素较轻、安全度高、没有公害危险、实用性强的农药, 对那些含有巨大毒素的农药应该取消使用。在生产的时候, 对含有化学物质的除草剂应该进行合理的使用, 严格禁止将药液用到苗木或者植株上面, 会导致农害的出现。这样才能够减少进行人工除草的压力, 以此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5.3 科学研究和指导
增加人工林地的基因多样性, 为林地提供品质优良数目众多的壮苗, 保证人工林地能够高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快对抗病抗虫等优良品质的树种的研究和培育。同时还要建立土壤化验室, 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土壤进行肥力的调查及其理化性质的分析, 科学的种植树种, 适地适树;长期定位监测土壤, 随时掌握其动态的变化, 为林地的防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以采取最合理最科学的措施。
6 结语
在生态环境的条件下, 对林地地力进行维持和保护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土壤又是林地地力的关键, 所以对土壤中养分的使用要合理有效, 并且争取每次带走后都能及时归还。 在培肥栽植等方面都应该制定良好有效的措施, 使其工作既能产生效率又不会损害林地地力。发现问题如侵蚀水土流失时要及时进行解决, 并且制定预防措施, 以此来达到维持和保护林地地力的目的。
摘要:指出了林地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林木对林地的要求、回归林地土壤养分的途径、引起地力衰退的主要因素及防护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为广大的林业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林地地力,衰退,维持和保护,人工林地
参考文献
[1]杨学峰.林地地力的维持与保护[J].安徽林业, 2010 (3) :44~45.
[2]沈勇强, 程爱林.我国林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华东森林经理, 2011, 25 (1) :1~4.
[3]启明.林地管护有了重要依据[J].农村工作通讯, 2010 (14) :48.[4]张锡.刍议林地管理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35) :557.
[5]徐淑艳.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之我见[J].科技文摘报.教育周刊, 2011 (2) :129~130.
[6]叶充, 胡庭兴, 黄从德, 等.我国人工林地力衰退与维护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 2005, 26 (4) :50~55.
[7]王延平, 王华田.连作人工林化感效应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 2008, 21 (4) :25~30.
景宁县果园地力培肥措施 篇8
1 改良生产条件
相比平原、低丘盆地而言, 山地果园的生产条件较差, 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部分农户在建园时急于求成, 缺乏科学合理的园地规划设计, 园地内的水平种植带整地不规范, 机耕道路、作业便道、水利设施建设不配套, 给果园的施肥管理、抗旱、农事作业用水造成了诸多不便。因此, 应进行水平种植带的合理整修;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多渠道集资, 有效发挥扶持资金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 合理有效地开展园地机耕道路简易运输索道、作业便道建设, 并注意做好道路边坡的绿化护土工作, 以免造成水土流失;根据果园位置, 水资源禀赋条件, 通过引、蓄、提、现代化微滴灌等综合协调措施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 积极推广节水农作技术, 为果园运输、施肥管理、园地套种、园内养殖、抗旱、农事作业用水提供便利条件[4,5,6]。
2 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
充分挖掘有机肥资源, 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 可有效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 增进土壤对水分的吸收, 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平衡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供应, 促进植物健壮生长, 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7]。随着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增施土壤有机肥, 不仅是培肥土壤基础肥力、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的需要, 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景宁县地处山区, 有机肥资源较为丰富, 常年有7万t以上食用菌废弃菌棒、11.5万t的作物秸秆、101.24万头 (只) 的畜禽粪便均是上好的有机肥资源, 加之山区地带丰富的青草、嫩枝叶资源, 烧灰补钾的优良农作措施, 近几年来国家推行的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项目支持, 当地果园化肥施用量较大, 不是有机肥资源不足导致的, 而是多数农民为了图方便, 偏向于施用化肥, 而对现有资源未加以充分利用。长期偏好施用化肥, 给土壤地力培肥造成了不利影响, 以致造成土壤基础肥力的衰退。因此, 在今后的果园施肥管理实践中, 应当改变偏施化肥的不良习惯,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创造条件, 广辟肥源, 增加果园有机肥投入, 有效提高土壤基础肥力。为果树健康生长、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提高产出效益、实现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条件[8,9]。
3 实行果园生草栽培
果园生草栽培就是在果园内留置原生地矮生杂草或套播种植非原生地草类、绿色、豆科等养地作物, 并加以适当培育管理, 使草类、养地作物与果树形成协调共生关系的一种生态种植模式。该模式具有增加地表覆盖、缓减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有利于提高果园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益天敌资源;增加土壤有机养分投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培肥地力;优化果园生境, 如实行果园养殖, 还能增加饲料来源, 减少种养成本投入等方面的生态经济学意义。各地在果园生草栽培, 尤其是果园套种白三叶草、黑麦草、紫云英、紫花苜蓿, 幼龄果园套种大豆、花生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果园栽培管理实践中应予以积极推广应用。另外, 果园内的二月兰、败酱草、天胡荽、夏至草、蓬垒、鹅冠草、马齿苋等原生地矮生杂草对优化果园生境、培肥土壤地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果园管理中应规避以往“光秃”除草的不良行为, 除挖除园内灌木、高大恶性杂草外, 应留置原草地矮生杂草实行生草栽培, 以便更好地优化果园生境, 有效发挥地力自然培肥的积极作用, 为实现果园生产节本增效以及生态农业发展拓宽渠道[10,11,12]。
4 推行果园生态养殖
果园生态养殖是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降低生产成本投入, 优化果园生境, 提高果品、畜产品质量和单位产出效益的一种生态种养方式。随着人们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升和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 果园生态养殖的生态种养方式在各地已悄然兴起。针对山地果园, 因其山高坡陡, 道路交通较为不便, 实行果园生态养殖不能仅局限于某种单一的种养方式, 应因地制宜根据果园地形位置合理选择配置, 对于处在交通道路附近的缓坡地段, 可以尝试选址建立适度规模的养猪场, 实行猪—沼—果生态种养;也可以在适当位置搭建鸡、鹅棚舍, 实行园内放养。对于陡坡或上坡果园, 由于管理较为不便, 也不太适宜鸡、鹅等禽类活动寻食, 可在较为平缓坡处建造棚舍, 发展活动力强、善于爬坡的山羊养殖, 以便管理和合理配置资源。实行果园生态养殖, 通过套种白三叶草、黑麦草等牧草或园内留养矮生杂草, 一方面可为畜禽养殖添补饲料来源,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利用畜禽排泄物肥地, 为实现省力化种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的多赢目标提供了捷径, 为生态效益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添加新的内容[13,14,15]。
5 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
当前, 以畜禽粪便、食用菌废弃菌棒为原料加工商品有机肥厂家企业在浙江大地得到了快速发展。省政府为了加快商品有机肥的推广应用步伐, 专门发文出台了扶持政策, 我们应把握这一良好机遇, 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激励农民朋友们大力推广应用养分齐全、使用方便、有利于培肥土壤肥力的商品有机肥, 以期消减长期单一施用化肥的不利影响。
6 结语
在实际生产中, 要避免为了贪图方便而放弃资源充分利用的自然循环农业的优良传统农作方式, 以避化学农业之短, 扬传统循环农业之长, 将传统生态循环的良好农作措施与现代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有效地融合于果园栽培管理实践中, 使之成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生态效益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摘要:山地果园由于受地形地貌的限制, 道路交通较为不便, 给果园的施肥管理带来不便, 农户们为省工、省力、图求方便, 大多偏向于对化肥的使用, 长期单一地施用化学肥料, 不仅有碍于果品质量的提高, 更是加重了环境污染负荷, 造成果园地力衰退, 唯有通过适当的措施改良生产条件, 充分挖掘利用有机肥资源, 实行果园生草栽培和发展园内生态养殖, 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等综合协调措施的应用, 才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生态效益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嘉鱼县耕地地力变化状况与利用 篇9
关键词:耕地:土壤养分变化;改良:利用
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164-2
嘉鱼县现有耕地面积27800hm2,其中,旱地17300hm2,水田10240hm2,农作物播种面积69060hm2,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0000hm2,蔬菜播种面积34667hm2,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县粮食、蔬菜也在大幅增产,在农作物增产肥料大量施用的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农民普遍感觉到土地的胃口越来越大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不断探索我县耕地地力变化的规律,探索适合我县农作物种植的科学的施肥方法。从1988年开始耕地地力监测工作,根据湖北省土肥站的安排,我们建立了一个部级耕地地力监测点和一个省级监测点,并坚持长期定位监测,根据监测点的作物产量变化,施肥情况变化以及耕作层及不同层次的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分析总结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1998年开始测土配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2006年我县被农业部确定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通过三年的项目实施和两年的巩固实施,共采集化验分析土样9600个。化验分析数据60600个。通过耕地地力监测和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县耕地土壤的养分现状,逐步改变了群众的施肥习惯和施肥方法,改善了施用肥料的品种结构和比例,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方法
1.1通过耕地地力监测了解耕地土壤养分的变化状况
在建点时测试耕作层和犁底层土壤养分含量及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以后每年作物收获后测试耕作层土壤,犁底层土壤每五年测试一次,每个监测点设二个处理:1.不施肥处理;2.常规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连续三年不施肥了解土壤的基础养分含量和基础产量情况。通过施肥情况,作物产量情况和土壤养分情况的综合分析,了解监测点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情况。
1.2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调查,了解土壤养分变化
把大量的土壤测试结果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测试值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耕地地力的变化情况及耕地质量状况,根据耕地地力的变化状况,提出合理的改良利用耕地土壤,改造中低产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科学的施肥方法和措施。
2结果及分析
2.1根据两个地力监测点多年的土壤养分测试结果
以及历年监测点的施肥情况,及作物产量情况进行分析,表现如下变化:
2.1.1监测点作物产量变化根据对施肥区平均产量统计、两个监测点的作物产量如:水稻、棉花、油菜、蔬菜等除个别年份略减外,其他年份基本上是逐年提高。
2.1.2肥料施用变化有机肥施用在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呈上升趋势,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仍不合理。
2.1.3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状况①PH值:从两个监测点多年测试值看,PH值变化不大,较稳定。②土壤有机质量含量两个监测点均呈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呈加快趋势。说明随着产量的提高化肥使用量的加大,耕地质量却在下降。③全氮含量较稳定,
2.2.1耕地面积的变化与二次土壤普查比嘉鱼县耕地面积减少了7950.73公顷,减少24.03%,其中,水田、旱地分别减少了3180.49公顷和4042.24公顷。
2.2.2耕地地力等级的变化与二次土壤普查比,一等地增加了3.1%,二等地減少了4.17%,三等地减少了9.56%,四等地增了10.17%,五六等地增加了3.08%。这表明:农田水利建设和耕地改良技术推广,提高了少部分耕地质量。化肥用量的增大,不合理施肥和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耕地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中低产耕地面积呈上升趋势。
2.2.3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①碱解氮的变化:我县耕地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13.18mg/kg,其中:水田平均含量为113.8mg/kg,旱地为112.4mg/kg,水田比旱地高1.46mg/kg,差别不大。与二次土壤普查比(表4)碱解氮含量明显增加,二次普查水田碱解氮含量主要分布在60 150mg/kg三个级别,占到89.16%,本次调查显示水田碱解氮含量90 150mg/kg两个级别最多,占到97.61%,旱地二次普主要分布在30 120mg/kg,三个级别,占到93.56%,本次调查碱解在90 150mg/kg,两个级别最多,占到93.76%,上述数据说明我县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显著提高,这与近年来化肥的施用量增大,偏施氮肥有关。
②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13.1mg/kg。其中水田平均含量为12.98mg/kg,旱地平均含量为13.46mg/kg,旱地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高于水田0.48mg/k。与二次土壤普查比(表5),土壤有效磷含量有大幅度增加的趋势,二次土壤普查有效磷含量差别较大,在0 10.Omg/kg三个级别都有一定面积,占90.59%。本次调查土壤有效磷含量基本集中在10 20mg/kg一个级别,占97.88,说明近年来通过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增施了磷肥,磷肥施用基本合理。
③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111.84mg/kg,其中:水田平均值为113.9mg/kg,旱地平均值为109.45mg/kg,水田比旱地高出4.45mg/k,与二次土壤普查比,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大。本次调查也主要集中在50 150mg/kg两个级别,占97.45%,说明嘉鱼县推广配方施肥成效明显,促进了钾肥的施用,钾肥施用基本合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基本保持平衡。
④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全县耕地土壤有机平均值为21.38g/kg,其中水田平均含量为21.69g/kg,旱地平均含量为21.08g/kg,水田比旱地平均高0.61g/kg,与二次土壤普查比,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略呈下降趋势,二次土壤普查主要集中10 40g/kg及以上三个级别占90.45%,本次调查结果主要集中在10 30/kg,两个级别,占99.87%,说明近30年来重化肥轻有机肥,有机肥施用不足,耕地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
⑤土壤PH的变化:PH值平均值为6.52,其中水田平均值6.58,旱地平均值为6.46,水田比旱地高0.12。与二次普查结果比土壤PH值酸化趋势比较严重。二次普查PH值主要集中在5.5 7.5以上三个级别,占91.36%。本次调查耕地土壤PH几乎全部集中在
5.5-7.5两个级别,占99.98%。耕地PH值整体下降约一个级别。这说明近30年来施用肥料偏酸,低浓度含氯肥料使用偏多。
3讨论
通过耕地地力监测和测土配主施肥耕地地力调查结果显示,我县耕地土壤的解碱解氮有效磷,速有效钾,含量都有所提高,这是多年来,我们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应该注意这也是近年来化肥的施用量增加和施用比例的不合理造成的,我县耕地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有所提高,并不代表耕地土壤不缺这些养分,由于我县种植水平和产量的提高,加上我县是蔬菜大县,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大,对土壤养分的需求量也比较高,尤其是对钾、磷的需求量较大,适当增施磷钾肥有利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我县现有的耕地养分水平,相对高产的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对耕地土壤养分的需求来说仍是缺乏的,尤其是钾肥是缺乏的,在施肥上,要做到有机无机相配合,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潜在养分,合理控制化肥施用量。
4对策与建议
(1)针对我县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的现状应加快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提高耕地土壤质量,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与利用,针对不同的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根据土壤养分动态变化趋势,科学合理平衡施肥,大力发展绿肥生产增施有机肥。
(2)針对我县耕地土壤PH值下降土壤酸化的现状。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高浓度复合肥料,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尤其是减少酸性肥料的施用量,可通过撒施石灰,配合施用有机肥,施用氨盐类生理碱性肥料来逐步调节土壤PH值,使其能够达到作物生长的合适范围里。
(3)针对土壤碱解氮含量增高的现状。应调整氮、磷、钾肥施用比例,改变农民长期偏施氮肥,过量施氮肥的习惯。施肥时应做到少量多次,提高肥料利用率。
提高长顺县耕地地力的建议 篇10
1 完善排灌渠道建设
对水源丰富的山区, 要改善灌溉条件, 消除串灌、漫灌。在水源缺乏地区, 通过建设排洪沟渠, 整修、疏通河 (溪) 道, 加固河 (溪) 堤, 堵塞渗漏, 确保洪水不进田, 肥水不出田。同时推广节水农业技术, 提高抗御旱灾能力;通过兴修、维修、改造田间小型排灌站, 恢复和提高工程排灌能力, 提高干旱地区排灌标准。对田间土沟渠进行硬化补砌、疏浚、渍淤扩挖及防渗处理, 适当新建田间排灌渠道, 以保证排灌水系的畅通。
2 因地制宜加大土壤改良措施
长顺县坡度大于25°的耕地有7 175.32 hm2,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8.82%, 而坡度15~25°的耕地面积为6 366.75 hm2,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70%。坡地大于25°的耕地按规定应退耕还林还草, 而坡度15~25°这部分耕地多半是山地中上部和坡度上中部、低山中上部和低山缓坡等区域, 土层浅薄, 水土流失严重, 属于长顺县低产耕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对粮食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 长顺县粮食生产面临巨大的压力。为此, 日益完善农田基本建设, 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和实施, 逐步改善土壤条件, 消除耕地土壤障碍因素, 建成高标准的水田、旱地成为必然[3]。
长顺县潜育型水稻土有2 105.24 hm2、脱潜型水稻土297.91 hm2, 其中包括鸭屎泥田477.17 hm2、苦鸭屎泥田580.26 hm2、干鸭屎泥田297.91 hm2、浅脚烂泥田588.15 hm2、深脚烂泥田459.65 hm2。其他有白胶泥田46.77 hm2, 白鳝泥田337.99 hm2, 黄砂泥田76.43 hm2;黄砂土1 740.59 hm2, 幼黄砂土552.97 hm2, 诸如此类耕地都属于长顺县低产耕地, 这些都是制约长顺县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 欲达到很好的利用效果, 必须进行改良。
低产耕地的改良, 一定要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先易后难, 逐年改良。重点要放在培肥地力上。对“黏、酸、瘦”田土, 要采用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渗砂客土, 施放石灰等措施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 活化土壤结构, 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提高作物产量。对“冷、烂、锈”水田, 应推广垄稻沟鱼新技术或开理“三沟"排除渍水, 做到“洪水不进田, 冷水、锈水排出田, 冷泉水、锈水不浸困, 肥水不成田”, 以达到防止山洪冲刷, 排除冷、锈水, 降低地下水位, 提高泥温, 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之目的。通过坡改梯、完善排灌系统、客土、排涝、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后, 原有耕地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逐步成为标准粮田, 为长顺县确保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3 科学施肥
3.1 控制氮肥
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 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但如果农作物氮营养过量, 会造成作物生长过于繁茂, 腋芽不断出生, 分蘖过多, 而且妨碍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 以至推迟成熟, 叶呈浓绿色, 茎叶柔嫩多汁, 体内可溶性非蛋白态氮含量过高, 还易遭病虫为害, 容易倒伏, 禾谷类作物的谷粒不饱满, 秕粒多;薯类薯块变小, 豆科作物枝叶繁茂、结荚少, 作物产量降低。
3.2 增加磷肥
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 改善作物品质, 加速谷类作物分蘖和促进籽粒饱满;促使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的开花结果, 提高结果率;增加油菜籽的含油量[4,5]。长顺县各乡镇耕地的有效磷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因此, 需要在全县各乡镇加大宣传, 让农民清楚地认识到土壤缺磷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改变农民“重氮、轻磷钾”的施肥习惯, 增加磷肥的施用量, 以提高全县耕地土壤磷素含量水平, 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
3.3 补充钾肥
钾肥对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提高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病虫害侵袭有极显著的作用。
由于长期生产习惯的原因, 长顺县土壤有效钾含量自第2次土壤普查以来, 由原来较为丰富的状态转变为目前的中等水平, 对全县各乡镇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因此, 需要攺变农民“重氮、轻磷钾”的施肥习惯;同时加大钾肥市场投入, 努力提高本县耕作土壤钾含量。
3.4 增施有机肥
一直以来, 长顺县具有种植绿肥、增施圈肥的习惯, 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这对平衡土壤养分, 提高地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还要继续保持这一生产习惯, 同时还要加大秸秆还田的力度, 减少焚烧, 增施各种有机肥, 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 为提高耕地地力、扭转钾肥和磷肥失衡状态发挥作用。
4 合理配置耕地资源,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1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划定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区, 将水利条件优、土壤肥力条件好、自然生态环境适宜的耕地划为粮食生产基地, 禁止占作他用。必须坚持基本农田总量平衡的原则。同时, 在耕地资源配置上, 要以粮食生产安全为前提, 以农业增效、增收为目标, 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调整种植业结构, 推广优质农产品, 应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 提高耕地利用率。耕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是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和无公害生产的基础上, 合理配置粮食种植面积和其他作物占地比例。针对长顺县农产品生产区域, 在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 准确把握区域耕地地力、耕地质量的基础上, 提出耕地资源合理配置、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适宜种植、科学配方施肥及土壤退化修复的意见和方法。
4.2 搞好区域布局
长顺县耕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以水田为例, 处于平缓地势的坝田自然条件好、土层深厚、水源充足、土壤性状良好;处于山坡上的梯田零星分散、地块小而多、水源缺乏、土壤厚薄不一、肥力偏低;槽谷田地势开阔, 地块集中, 自然条件好, 土壤性质优良, 部分分布于谷地, 水源缺乏。因此, 针对不同类型的耕地, 要有针对性地布局作物, 发展多样性种植结构, 合理配置已有的耕地资源。在河谷沿岸等地, 应以水土保持防护林为主, 林、农、牧结合。25°以上的坡地应逐步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建成防护林带, 防止水土流失, 发展果木类等经济林, 缓坡地带种草发展畜牧业生产。25°以下的坡土应逐步改坡土为梯土, 适当调整作物布局, 干旱缺水田水路不通走旱路, 发展经济作物[6]。
4.3 实行集约化经营
所谓集约化经营, 就是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 投入较多的劳力、技术和肥料, 使之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农作物产量的高低, 一是依靠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 促使作物生长对光、热、水、肥、气五大因子的充分利用;二是采取多种途径, 增加适量的物质能量的投入, 特别是要合理布局绿肥、增施有机肥、钾肥、磷肥和微肥, 以保持地力不衰, 持续增产, 达到种地养地的目的;三是发挥充裕的劳动力资源, 发扬精耕细作的传统耕作方法, 对耕地实行深度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以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四是认真总结经验, 不断探索高产栽培技术, 推广间作套种、地膜覆盖、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 以提高复种指数;搞好农作物病虫防治, 加强横向经济技术联系, 探索一条因地制宜、因土种植、适合长顺县农作物高产的新途径。
5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
5.1 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管理
一方面在全县范围内根据不同种植制度和耕地地力状况, 建立耕地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网点, 建立和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预警预报系统, 对耕地地力、墒性和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 对耕地地力进行动态监测, 分析整理和更新耕地地力基础数据, 为耕地质量管理提供准确依据。另一方面, 建立和健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耕地土壤调查, 进一步细化工作单元, 增加耕地资源基础信息, 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5.2 加大土地用途管制力度
土地用途管制是依法对土地的使用和土地的用途变更的管理与限制,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其目的在于限制农地转为非农用地, 特别是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农用地用途使用土地。严禁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转为其他用地;严禁陡坡开荒, 切实保护脆弱的山区生态环境;严禁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开发。
5.3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为进一步遏制耕地环境质量状况恶化的趋势, 一方面是要对污染的耕地进行治理, 另一方面应对耕地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 同时在利用耕地进行生产的过程中, 应加强对耕地投入肥料、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的用量及使用方法的管理, 严格控制农村生活垃圾、废气、有机物向耕地环境的排放, 预防耕地环境的污染, 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良好耕地环境的需要。
摘要:阐述了提高长顺县耕地地力的建议, 包括完善排灌渠道建设、因地制宜加大土壤改良措施、科学施肥、合理配置耕地资源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等内容, 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关键词:耕地,地力,建议,贵州长顺
参考文献
[1]邱桂凤.青田县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2) :109, 113.
[2]朱建祥.石嘴山市惠农区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5) :272, 276.
[3]董亮, 孙泽强, 王学君, 等.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型中低产田概况及改良增产技术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14 (2) :62-66.
[4]张英鹏, 李彦, 于仁起, 等.山东省主要耕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及空间变异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8, 23 (B10) :310-314.
[5]周宏美, 宋晓, 张彦玲, 等.豫东潮土区耕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培肥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3) :68-71.
【地力调查】推荐阅读:
培肥地力08-03
对游客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07-04
物流市场专题调查调查课程简介07-23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查问卷08-08
大学生调查报告《情感调查》09-01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总结:残疾人生活调查06-03
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的调查报告10-05
5高中语文复习情况调查与思考调查表10-07
食堂调查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