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思路

2024-06-05

调查思路(精选10篇)

调查思路 篇1

传统的火灾现场勘查程序, 既难以操作, 又有极大的盲目性, 在勘查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火灾现场的破坏和有关证据的灭失, 形成不了认定火灾原因的证据链, 没有确定的证明力和说服力, 导致火灾认定的证据不足, 证据之间不能相互印证等问题, 最终造成火灾原因认定不清。正如同盲人摸象一样, 只根据一两个证据, 偏面的分析, 从而错误地认定火灾原因。由此可见, 新时期提高火灾原因调查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1 目前火灾调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火灾调查执法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在: (1) 现场勘查方面, 火灾现场起火部位及起火点位置认定不准确, 火灾现场勘查仪器运用不熟练, 现场物证提取不及时、不准确, 现场保护意识不强, 保护措施不到位。 (2) 火灾现场调查方面, 询问证人时, 不能抓住重点, 对发现火灾时的火势、起火原因、火灾损失等情况有漏问、不问现象。 (3) 责任认定方面, 有“违法不究“的行为, 对符合“两罪”案件查办条件的当事者或过失引起火灾的当事者, 有怕麻烦和同情当事者“老好人”的思想, 执法不严, 能放则放的现象层出不穷。

1.2 火灾调查保障机制不完善。

首先, 大部分单位尚未落实火灾调查专项经费。一方面根据新《刑法》, 公安部对刑事案件管辖进行了分工, 明确了《刑法》第115条的失火案和第139条的消防责任事故案 (以下简称“两案”) 由公安消防机构直接办理, 据统计, 一个案件从立案侦查到移交检察院提起诉讼一般约需5万元, 这还不包括犯罪嫌疑人外逃后追捕等费用。另一方面, 一些疑难火灾原因必须要根据现场提取物证的技术鉴定的结论来认定, 一般检测费标准为1000元/个, 一起火灾现场提取的检样少则三五个, 多则十至二十个。这就需要3000-5000元, 甚至10000-20000元, 还不包括出差的各项费用。因为缺少火灾调查经费, 致使有的单位不能按照正常程序开展火灾调查, 而是能省则省。其次是必要的装备、设施得不到及时配置。除了火灾现场勘查器材外, 当前有的消防机构尚未配备提取物证存放的装备、火灾调查人员的劳保用品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等。

1.3 火灾事故调查目的模糊不清, 确定的调查主体薄弱。

火灾事故性质存在着双重性, 即火灾事故既可能是自然灾害事故, 又可能是人的因素引起的责任事故, 由于对火灾事故性质过分强调人为因素方面的责任, 没有对其客观性给予必要的尊重, 导致火灾事故调查目的模糊不清。同时, 火灾调查人员少。我国现行消防机构现役体制导致人员的增加滞后于工作量的增加, 包括火灾事故调查在内的整个消防工作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但现行调查主体过于狭小, 以至于完全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大多数火灾调查人员未经过正规院校火调专业学习, 没有系统学习火灾事故调查专业知识, 只是自己通过书本和实践中学习了一些火调知识, 边学习边运用, 磕磕绊绊的从事火灾调查工作, 加上目前干部交流快, 岗位调整频繁, 一些未取得岗位资格的监督人员也调整到火灾调查队伍中来, 导致目前这只火灾调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呈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2 提高火灾原因调查方法新思路分析

2.1 提高火灾调查执法水平。

第一, 抓好消防监督人员的火调业务培训工作。可建立火灾调查定期专项业务培训制度, 对消防监督员的火调业务分类进行培训, 对放火嫌疑案件、失火案和消防责任事故案件等消防相对生疏的业务, 可派员到相关专业部门学习培训。第二, 成立火灾原因调查专家小组。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 邀请部门骨干或退居二线的电力、刑侦、化工、金相分析等相关专业人员担任火灾原因专家组成员, 以提高火灾原因认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第三, 发挥消防整体作战的优势。一是将灭火的火情侦察与火灾现场调查紧密联系起来, 让灭火人员在扑救过程中尽量保护尸体、起火点、助燃物等重要物证及部位, 让火灾调查人员了解火灾现场内部的火势蔓延及扑救破拆等情况, 为火灾原因的认定提供有利的物证;二是针对重特大、疑难火灾调查工作量大, 工作任务重的特点, 可以抽调责任心强、火调业务精的消防监督员组成火灾调查工作组, 牵头负责具体的现场勘查、访问、摄像、核损四个方面工作, 确保火灾现场调查工作能正常有序地开展, 减少失误。

2.2 火灾原因调查主要以火灾现场勘验为主。

火灾调查访问和火灾原因技术鉴定等辅助手段来印证, 最后通过分析现场勘验提取得证据来确定火灾发生的原因。火灾现场勘验是火调工作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 由于火灾现场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以及火灾证据的系统性, 决定了火灾原因的认定必须要以火灾现场勘验所取得的证据为基础, 并将将所得证据和结论与火灾调查访问和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所得出的证据相印证, 从而得出客观真实的火灾原因。

2.3 提高消防监督员工作的主动性。

首先要依据十七大精神, 将消防监督员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围绕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 与时俱进地强化教育, 提高人员思想政治素质,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两个务必”的要求, 倡导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以树立消防监督员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其次, 要提高火调人员的待遇。鉴于火灾调查工作的艰苦性和任务的艰巨性, 在岗位津贴和职务晋升方面可以适当予以优先, 如参照中队干部待遇, 以提高消防监督员学火灾调查业务、干火调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 及时增加消防经费的预算。

目前尚未将火灾调查经费纳入消防经费的单位, 要利用下半年政府对财政经费进行追补的有利时机, 积极向当地政府及财政部门作专题性汇报工作, 及时汇报清楚火灾调查工作的重要性保证火灾调查的业务经费能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二是及时配备火灾调查工作必要的装备和设施。在加大经费争取力度的基础上, 应及时配备火灾调查工作所必需的物证提取、存放设施、人员保护用品等, 并应进一步改善火灾现场的勘查器材, 从装备和设施上保证火灾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2.5 提高认识, 健全机构, 高度重视火灾调查工作。

首先, 火灾事故调查是公安消防机构一项重要的任务, 调查、认定火灾原因, 核定火灾损失, 查明火灾事故责任, 是为消防工作做好决策的重要依据, 也是执法为民的一种体现。因此公安消防部队应高度重视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应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认真分析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结合当地实际, 研究加强和改进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新措施。其次, 加强火灾调查队伍建设。公安消防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火灾职能部门, 自上而下的建立火调部门和人员编制, 配备必要的火调器材和设备。目前省级消防总队已成立火调处, 负责全省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专业技术指导和组织重特大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并成立了火灾鉴定中心, 负责对重特大火灾事故现场提取物证的分析处理工作;市级消防支队也应成立火调科, 负责辖区火调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组织重特大火灾的调查工作;基层消防大队应确定1名兼职火调员, 负责辖区内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并参加支队组织的全市重特大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3 结束语

总之, 火灾事故调查是公安消防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开展火灾事故的调查, 是提高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的需要, 也是经济社会和消防事业发展的需要。

摘要:火灾事故调查目的就是调查、认定火灾原因, 核定火灾损失, 查明火灾事故责任, 依法处理责任者:并总结消防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提出预防对策。本文就火灾原因调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了相关的思路, 以减少或避免火灾事故重复发生。

关键词:火灾,事故,调查

参考文献

[1]王华.试论火灾调查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09, 01.

调查思路 篇2

我国税收入近年来一直存在数额大、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上不规范等问题,各项非税收入大多分散在部门单位管理财政资金长期体外循环,游离于监督,政府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财政资金的收入信息,无法统筹调节其在各部门中的使用。而同时,我国非税收入审计调查工作也比较薄弱,尚未形成成熟的非税收入审计调查理论。本文拟从非税收入的概念和管理现状入手,分析非税收入审计调查的方式方法,以期对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提供思路。

一、非税收入的概念、范围

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非税收入”这个概念,各级政府文件中广泛使用的都是“预算外资金”这一概念。非税收入与预算外资金相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非税收入是按照收入形式对政府收入进行的分类;预算外资金则是对政府收入按照资金管理方式进行的分类。现在提非税收入概念,表明随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的实施)和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可以逐渐淡化预算外资金概念。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全国非税收入规模为16206.71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41.16 %.目前非税收入的主体还是预算外资金,但有相当一部分非税收入已经被纳入预算内管理,在现阶段,非税收入的范围要大于预算外资金,在非税收入中预算外资金约占63 %.我国财政部于2004年颁发的《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指出,“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同时指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不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因此,从管理范围看,我国政府非税收入是狭义概念,既不包括政府税收,也不包括政府发行债务收入。

具体从政府预算管理的角度分析,政府非税收入可以分为预算内非税收入、预算外非税收入和制度外收入三块。

一是预算内非税收入。从政府收支决算表看,预算内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教育费附加收入、排污费和城市水资源费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专项收入、土地出让金和其它收入。从1996年起,国家已将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三工程建设基金、新菜地开发基金、公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农村教育事业附加费、邮电附加、港口建设费、市话初装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等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二是预算外非税收入。财政预算外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第一,由国务院或财政部、原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没有纳入预算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第二,由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设立的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第三,由主管部门集中的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如证监会和保监会收取证券保险行业的监管费);第四,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第五,国有资产、公共资源等的租金性质收入。

三是制度外收入。既未纳入预算内又未纳入预算外的政府收费和集资,即制度外的待清理的非税收入,严格地说是没有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如《立法法》的要求)经得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正式批准,而由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凭借行政权力或垄断地位取得的收入。

二、非税收入管理现状

近几年来,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各级政府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非税收入实行专户储存,收(罚)缴分离,到收支脱钩、纳入预算管理,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但是当前在非税收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

(一)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不规范

现行地方收费主体主要有地方财政部门交通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公安司法、检查、城建、环保、教育等管理部门,每个部门都有收费名目,而且一个部门收取多种费,同时管理上职权分散,乱收费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地方和部门的收费罚款甚至没有基本的标准,由具体执行人员掌握,收多收少、收与不收弹性大,随意性强。再有,尽管有关收费规定对收入的用途有明确规定,但由于监管上的疏松薄弱,许多费用存在收用不符。

(二)分配使用不公,滋生腐败

近几年来,财政部门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对部分政府非税收入进行了政府调剂使用,但对余下的还是延续谁收费谁使用的办法,各部门对非税收入享有一定的支配权和使用权,财政无力全额调配和使用本应由政府统一安排的财力,在不同部门中形成多个等级、多种待遇。现实生活中因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因为各自非税收入丰裕程度的不同,苦乐不均,待遇相差悬殊,又由于可以利用管理中的种种纰漏谋取收费资金,改进办公、住房条件,因而相互攀比,败坏社会风气,滋生浪费与腐败现象,并导致非税收入迅速膨胀。

(三)支出管理缺位,政府调控乏力

在部门预算推行中,由于少数部门故意隐瞒非税收入基数,致使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收费单位和部门仍有较大部分资金的使用权,财政只是将资金汇集按比例进行政府调控,余下部分又如数拨给单位,财政部门对其支出监管不力,使单位和部门形成了多收多支,少收少支的局面。从而导致财政分配职能被肢解,政府调控能力被削弱。

(四)法制不健全,缺乏约束机制

目前,非税收入的管理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没有一套覆盖全国的统一、规范、系统法律法规,使得非税收入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同时,非税收入的征管和使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各地政府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不一样,非税收入管理难以规范,对违规行为难以约束。

(五)“费挤税”现象出现,减少政府财力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非税收入增长较快,有些地区非税收入增长速度已超过同年GDP的增长速度,总额已经达到或超过同期地方税收收入,高达50 %以上。由于大量非税收入的存在,出现了以费挤税现象,减少了财政收入,弱化了政府对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也降低了非税收入的使用效益。

三、非税收入审计调查的思路

针对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现状,审计调查应从收缴和支出两方面入手,收入和支出是密不可分的,既可以从收入看支出的使用分配,也可以从支出效益来分析收入分配的合理性。

(一)非税收入收缴审计

1、摸清总体情况。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数据了解地方非税收入规模和结构(预算内、基金、预算外),分部门分项目列出非税收入重点部门和收费项目的排序,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分析非税收入是否存在应缴国库却未缴库的情况,从总体管理上,对非税收入进行摸底排查。

2、审查非税收入项目的合法性。即审查各项非税收入项目的设立是否符合规定。非税收入项目应按照如下规定确立: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设定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省政府或者省以上财政、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二是政府性基金的设定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三是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设定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部门、省政府的规定;四是彩票公益金的设定必须符合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的彩票资金分配比例;五是罚没收入的设定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六是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必须经本级财政部门批准;七是其它非税收入的审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或国务院财政部门及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此外,在审计中可借助于《行政事业收费许可证》、《罚没许可证》、《政府性基金许可证》及《非税收入征收委托证》来认定其合法性。

3、审查是否有“许可证”。按有关规定执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罚没收入应办理《行政事业收费许可证》、《政府性基金许可证》、《罚没许可证》,如不办理实施收费,其行为属于乱收费行为。同时对于受财政部门或者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委托,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还应办理《非税收入征收委托证》。

4、审查非税收入的收费标准、收费范围、收费对象。审计中根据单位开出的收费票据,依据其《许可证》核对其收费标准、收费范围、收费对象,看有无擅自提高标准的问题。查阅“国务院关于第×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看有无已经取消的行政收费项目仍在收费的情况。

5、从非税收入政策执行看有无擅自批准减免非税收入、擅自延长减免非税项目期限;有无停征应征非税项目;有无随意设立非税收入项目;有无采取抵扣或降低收费标准的办法减少非税收入;有无擅自将非税收入项目转为经营性收入项目等问题。

6、从非税收入收缴审计方式来看,从账户入手审查非税收入。账户是非税收入的载体。在审查账户时一般有以下六方面:由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账户情况;向业务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审银行账簿、银行对账单;对其关联单位和下属单位进行延伸审计;由人民银行协助提供执收单位的开户银行;通过查看被审计单位代码证书了解开户情况。

(二)非税收入管理、支出审计

结合上述非税收入收缴审计的重点,选取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收费项目进行延伸调查,结合收支来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侧重如下方面的调查:

1、挪用、坐支非税收入。个别单位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不及时上缴非税收入,将收入滞留在本部门延期上缴或者不缴入财政专户,有的单位可能随意支出,形成收支在财政监督之外运行,特别是一些管理不严的小单位,需要关注。

2、国有资产占用费、资源性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管理不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特别需要关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下公司创收的问题,公司原始资本构成性质等,是否涉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在国有资源的管理上,土地出让收益的管理虽然政策比较明确,但是土地储备资金周转缓慢、土地主管部门操作不规范、执行政策不统一,不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土地出让收入擅自减免等问题仍然是非税收入管理部门的难题。

3、罚没物资及暂扣款、暂扣物品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个别单位的罚没物资和暂扣款物手续不清,有的单位为了得到更多的罚没返还款而借暂扣款形式罚款,有的甚至随意处置这些款物,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4、关注一些重点部门项目的支出违法违规及支出效益底下的问题,例如福彩和体彩公益金支出、公共卫生部门支出、教育部门支出等等。看资金使用是否存在成本支出效益低下,资金闲置,或者资金投向不合理等问题。

5、资金统筹管理未完全到位,支出安排存在随意性。地方非税收入由各执收单位自行征收,“收支脱钩”并未真正落实。财政对非税收入管理主要是采取“比例统筹”或“全额返还”等管理方式,未真正触及执收单位的利益,仍然是实行“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的办法,加上“重预算内、轻预算外”传统习惯的影响,非税收入的征管和支出安排存在着随意性。

6、垂直管理单位非税收入管理上存在空档现象。在垂直部门的非税收入管理上,上级部门都是下管一级,地方财政部门无权管理这些单位,上级管不够,地方管不了,使这些单位管理上流于形式,有的为了单位利益,擅自设立收罚项目,使用自制票据收罚,形成“小金库”,支出随意性大,大多用于单位福利支出。

政府应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审计,规范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把非税收入置于财政管理范畴之内,能够筹集相当规模的财政资金,支持地经济建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规范政府收费行为,进一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从而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可以从根本上抑制乱收滥支,切实减企业和人民负担,从源头上防治非税收入管理中的不正之风,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参考文献:

1、贾康。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研究[J ].税务研究,2005,4

2、李颖。强化非税收入收缴审计的基本思路[J ].地方财政研究,2006,11

3、洪军。从规费现状谈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收费管理[J ].财政监督,2007,10

调查思路 篇3

关键词:城镇地籍;地籍调查;更新调查

城镇地籍调查汇总与统计分析,为全面掌握城镇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土地利用强度等信息的重要工作途径,对实现对城镇土地利用状况的全覆盖管理,为城镇土地的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

1、地籍调查的涵义

地籍调查指依据国家的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资料,为土地注册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一项技术性工作。地籍调查按照调查区域的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农村地籍调查。

2、城镇地籍调查更新汇总的长远目标

城镇土地利用数据汇总工作以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为依托,对城镇内部的每块土地利用现状,按照“建制镇—县—市—省—国家”逐级汇交的方式,汇总形成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形成了全国703个城市、18599个建制镇连续五年(2009~2013年)的城镇各类土地利用数据成果,详细掌握了我国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

该数据汇总成果已经在“地耗”评价与监管体系建设研究、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及优化配置专题研究、全国城镇土地资产总量测算等国土资源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该数据汇总成果已经为税务部门的“以地控税”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将根据部工作安排,继续完善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数据汇总工作机制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加大数据发布力度,加强数据分析,强化数据成果在节约集约用地、以地控税等方面的应用,更好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

整合城乡土地调查、登记等各类数据,打开城镇村边界,建成自治区、国家地籍数据库,建立地籍调查信息年度(实时)更新机制,满足城乡一体化的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为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平台建设提供数据“底板”。

3、工作方法和思路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汇总内容主要包括城镇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要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全面调查或补充调查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核定后城镇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重点对原来未开展实地调查的区域或新增建设用地区域进行补充调查,对已调查但有变化的区域进行更新。宗地内含多种用途,且各种用途能计算出面积的,按各类用途进行统计汇总。

完成调查后,汇总获取镇(街道)内部细化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级类的土地利用类型与面积,利用城镇地籍调查数据更新汇总软件,以镇(街道)为最小单元,将自治区所有城市、建制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从镇(街道)-县-市-自治区逐级上报汇总。同时填报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中城市、建制镇图斑汇总面积,以此检核汇总范围的合理性。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汇总要以地籍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土地登记、用地审批等数据资料。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将更新汇总范围分为存量和增量调查范围,选择以下方法获得城镇村控制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3.1对城市和建制镇的存量调查部分,应利用地籍调查及土地登记成果进行统计汇总。即应用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及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统计汇总出存量范围内所有地块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如果地籍调查成果数据现势性较差,结合近年的土地登記、用地审批、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更新数据成果。

对存量城镇用地(即已建立城镇数据库的城市和建制镇范围内土地)更新工作,可以尽早启动,充分利用土地变更登记、旧城改造等资料,开展数据更新工作,注重工作积累,做到一年比一年精准。

3.2对城市和建制镇的增量调查部分,开展实地补充调查,细化调查地类和面积信息。并结合近年的土地登记、用地审批、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更新数据成果。

3.3对已完成地籍调查的村庄,要在地籍调查数据成果基础上,根据203图斑范围要求开展补充调查,获取203图斑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利用数据。

4、2014年度城镇地籍调查数据更新汇总特点

4.1村庄地籍调查范围扩大

今年村庄地籍调查范围发大至已完成调查的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汇总工作。查清并汇总村庄内各类土地利用现状及分布状况。

4.2新增地籍数据库整理汇交工作

开展先行地区地籍数据汇交等国家地籍数据库建设前期工作。示范县市开展地籍数据库整理,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和要求,导出以宗地为单位、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地籍数据库,通过报盘汇交至自治区,并编写地籍数据库整理汇交工作报告。

4、结束语

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保障,是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地籍调查成果是地籍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根据地籍管理发展要求,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更为有利地保证了城镇土地使用状况的现势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国家土地管理局.城镇地籍调查规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杜海平,房长根,李兴林.现代地籍理论与实践[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3]樊志全.地籍调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调查思路 篇4

1 手机报发展未突破瓶颈

我国手机报发展肇始于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的推出,当年浙江和广东两地的省级和省会报纸也相继推出手机报,手机报正式迎来发展高潮。时至今日,手机报已经成为各级报社尤其是地方党委机关报的传统产品。

然而,手机报并未成为业界期望的“第五媒体”,而是迅速被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覆盖和淹没,其内容质量、受众人数、盈利能力等均差强人意,没有成为报纸媒体成功转型的利器,而且呈现每况愈下的态势,早有研究者认为其发展需要突破瓶颈[1]。以笔者调查的广东省珠三角一地级市为例,该城市有315万人口,该报与中国移动合作手机报用户数不超过3万,即使按照全部用户每月订阅费3元的标准计算(部分用户为免费附送手机报服务),月收益不超过10万元。据该报负责人透露,手机报订户2015年以来每月都在显著减少。

2 手机报的核心优势分析

生自传统报纸,手机报不可避免地带着报纸基因,这也是手机报未能发挥其核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手机报的核心优势在于拥有手机平台这个“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手机报却没能发挥手机平台广泛性、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

广泛性是指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以上述地级市为例,单是中国移动在该城市的用户数两年前已超500万(此数含部分不活跃用户),而当地党委机关报发行量仅约8万份,如果延续报纸的思路运行手机报,难以发挥手机平台广泛性的特点;即时性是指可以通过手机平台随时发布大量信息,但手机报大多沿用了报纸每天一次的频率,且新闻多数摘自当天报纸,都是昨日旧闻,即时性无从谈起;互动性则是人们可以随时可以通过手机平台与媒体方以及手机用户间互相沟通,但手机报大多仅有发布功能,未能发挥互动性这一优势。

3 转型时机与可行性分析

2013年6月起至今,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两年多,采用更为科学的工具听取民声,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一项重要工作;对党委政府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也需要依赖广大老百姓“打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浙江省舟山定海区新建社区村民座谈时所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

这一大背景为手机报转型为民意调查工具提供了理论依据。成功转型后,手机报可以充分发挥手机平台的核心优势,成为每个人的收信器、发声器和表决器,可以有效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工作方向参考和科学反馈工作效果,特别是我国2015年推行手机实名制后,手机号码可以与人对应,大大提高了这一设想的可行性。

4 运行框架应引起业界重视

手机报的主办方绝大多数是当地党委机关报,发布调查问卷是较为传统但占比很少的一项业务,且报纸只是负责发布环节,问卷多由相关部门进行设计,当手机报转型成为民意调查工具后,可每天发布调查问卷和发布此前的调查问卷结果,问卷量大大增加,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也大大增加。因此,对手机报转型成为民意调查工具后,运行框架非常值得重视,应该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精密设计。由于目前国内尚无这方面的实践,笔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运行框架略谈三点:

(1)手机报本身的权威性是其转型的根本,转型后不可脱离原有公信力的机构;(2)运行队伍应由报社、党委政府内部的政策研究部门、问卷所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和问卷专业设计团队构成;(3)问卷本身和结果一样有导向性,因此,问卷发布和结果发布前应由相应级别的人员把关。

手机报未能突破重要的发展瓶颈,与传统报业对此投入的人才过少有关,各家报社愿意投入大量资源对手机报进行开发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与报业未充分意识到手机平台可以发挥的惊人作用有关。如各主办方对其加以充分重视,或许可以抓住机会,以自身的公信力为基础,通过收集发布民意,在新媒体平台时代分得属于自己的蛋糕。

参考文献

[1]王慧.手机报的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J].新闻世界,2011,(4).

民生保障现状调查和今后发展思路 篇5

劳动和社会保障救助工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渠道,是将改革发展的伟大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将党的十七大精神及十七大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贯彻好、落实好,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的关键性的基础工作,是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推动富裕文明和谐新××建设的重要动力,是提升××整体实力、增强对外综合竞争能力,将我县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

结合我县实际,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宏伟发展目标,及贯彻好、落实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地委十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县委十二届七次全委会议精神,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发展的角度来看,要统筹兼顾、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大力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牧区实用技能等级考证制度的推广,提高社会富余劳动者素质,保证广大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收入,增加财富,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和再生产能力;二要加强指导、依法行政,强化协调劳动关系,加强劳动和社会救助保障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公平;三要加快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确保全体社会成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伤有所救,使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高速、健康的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社会文明和社会祥和;四要转变指导劳动就业的工作思路,以“打规模、打品牌、。

基金仅于2005支出4.29万元。

4.职工失业保险方面:

①2003年参保人数2870人,2004年2651人,2005年2383人,2006年2400人,2007年2473人;

②2003年失业保险金实际征缴63.3万元,2004年87.8万元,2005年120.6万元,2006年17.2万元,2007年39.3万元;

③2003年发放失业保险金9.9万元,2004年54.5万元,2005年91万元,2006年70.1万元,2007年26.6万元。

5.社会就业方面:

①2003年登记失业人数169人,2004年523人,2005年598人,2006年653人;

②2003年新增就业人数351人,2004年123人,2005年282人,2006年386人,2007年405人;

③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2004年4.12﹪,2005年4.1﹪,2006年3.97﹪,2007年3.41﹪;

④2003年职业培训人数213人,2004年628人,2005年320人,2006年640人,2007年1491人;

⑤2003年职业介绍人数146人,2004年189人,2005年132人,2006年374人,2007年843人;

⑥200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25892人,2004年1100人,2005年10709人,2006年9009人,2007年11214人;

⑦2004年技能鉴定人数39人,2005年98人,2006年22人,2007年416人。

6.就业安置工作方面

2003年安置大中专毕业生人数89人,2004年78人,2005年133人,2006年220人,2007年211人。

(二)社会弱势群体保障与救助方面

1.社会救助工作不断深入

2003—2007年,共下拨救灾救济款物折合人民币747.4万元,154987人次灾民得到救济;农牧区特困户救助从4822人增加至现在的5000人,每人每年发放面粉100斤,共计50万公斤。

2.城镇居民最底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

截止2007年12月底,共为2987户、5271名低保对象兑现保障金2273万元,人均月补贴106元。同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使用专户,资金支出严格按照《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办法》执行,资金到位率、兑现率均达到100%。给城镇低保人员报销医疗费69万元。2007年给新录取的45名特困大中专生发放资助金10万元。

3.积极开展农牧区居民最底生活保障工作

①全县有1487户、5000名农牧区特困群众被纳入农村牧区低保范围,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8%。以“一卡通”方式兑现上半年农村低保补助资金99万元,年均保障标准396元。其中,分类施保总户数1377户、3654人(60岁以上的老人908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281人,常年患病卧床不起的242人,无劳力的家庭人口2223人),救助金18万余元。

②近期开展的农村牧区低保提标扩面工作中,低保人数增加至7500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13%。最低保障线提高到960元。并且,对享受农村牧区居民最底生活保障政策的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患病不起一年以上的人员,无劳力的家庭成员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在补助100元。

4.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建设

①保销低保人员医疗费226万元。

②为2987户低保家庭每年发放110万元的取暖救助金。

③投入医疗救助金70万元,有效缓解了低保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④认真实施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自2004年起,累计向省人民医院、高心所、天津泰达心血专科医院送治手术适应症孤残儿童334名,接受免费手术治疗,现已全部康复出院。

⑤扎实开展教育救助,全面实施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856户1630名低保家子女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总计补助2565元,免除学杂费15562元。

⑥全面贯彻落实《青海省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工作暂行办法》,五保户由原来的61名增加至现在的267户293人。供养标准由年人均580元,提高到现在的人均1138元,年发放供养资金33.3万元。

⑦2007年,筹措资金34.2万元对381户因灾损坏房屋的重灾户、五保户、特困户及重点优抚对象实施重建家园。

⑧投资362万元的社会福利院、民族殡仪馆已建成,总投资463万元的热贡敬老院正在建设中,年底可投入使用。

⑨认真贯彻执行优抚安置政策。2002—2007年,共安置退伍转业人员65人,安置率达100%。

(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方面

1.参合率达到预定目标,继续参合积极性稳步提高

2003年底全县共有47174人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84.9%;2004年底共有49408人参加,参合率达87.5%;2005年底共有51524人参加,参合率91.2%;2006年底共有55314人参加,参合率达96.7%,2007年底共有56659人参加,参合率达97.9%。其中自2004以来特困户(五保户)参合金由民政部门资助支付,特困人口(五保户)参合率达100%;

2.新型合作医疗筹资基金足额到位,收支略有节余

2003—2004新型合作医疗筹资基金收支呈现结余;2005基金收支略有透支,2005大病统筹基金超支12万元,超支部分从2004年结余资金中弥补,尚未动用风险基金;2006、2007基金收支基本平衡。

3.参合农牧民受益面高,得到实惠

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补偿政策,采取对住院患者降低起付线,提高补偿比例,扩大用药范围等新举措,同时实施二次医疗救助,累计再次医疗救助166人,共计补助27.6万元,有效地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出现,使参合群众收益率不断提高。

4.简化医药费用报付手续,积极实行住院费用垫付直报制

调查思路 篇6

一、基本情况

(一) 大豆生产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兴安盟大豆生产发展迅速, 种植面积从1991年的88万亩, 增加到2010年的168.7万亩, 这期间年种植面积平均递增。2010年全盟大豆种植面积占到了全盟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2.7%。2008年全盟大豆播种面积134万亩, 总产大豆14.83万吨, 平均亩产110.7千克;2009年大豆播种面积179.4万亩, 总产大豆15.47万吨, 平均亩产86.23千克;2010年大豆播种面积168.7万亩, 总产大豆13.85万吨, 平均亩产82.1千克。2008年、2009年、2010年3年来兴安盟大豆总种植面积482.1万亩, 总产44.15万吨, 平均亩产91.6千克。虽然个别年份遭春旱、夏旱, 秋早霜等自然灾害, 但大豆主产区高产创建百亩攻关田、万亩示范田仍然出现了平均亩产236.3千克和单产169千克的好产量, 说明兴安盟大豆增产潜力大, 只要提高抗灾能力, 优化栽培措施, 全盟大豆平均产量有望达到150~180千克。2011年兴安盟大豆播种面积112万亩, 目前长势良好, 丰收在望。因大豆单产相对较低, 所以占粮食总产的比例不大。2008年、2009年、2010年大豆产量分别占全盟粮食作物总产量的5.9%、7.2%、5.2%。

近年推广的主栽品种主要是:2100~2300℃积温区域为黑河27、东农46、合丰46、合丰40、垦鉴豆25、黑河38、蒙豆12、蒙豆9、疆莫豆1号等;2300~2500℃积温区域为蒙豆14、东农46、合丰40、蒙豆12、东农48、绥农14等;2500~2700℃积温区域为黑农37、垦农18、抗线2号、绥农14、东农46、兴抗线1等;2700℃积温区域为合丰41、吉林35等。品种选用主要以适应性强, 增产潜力大, 高产、优质、多抗、耐密植、抗倒伏为主, 脂肪含量≥21%、蛋白质含量≥38%的优质高效高产品种为主。

目前大豆的主推技术有:大豆“垄三”栽培技术, 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技术, 大豆根瘤菌生物固氮技术和大豆沟垄轮种留茬免耕技术等。

(二) 大豆生产效益分析

2009年平均每种一亩大豆需投入种子31.17元, 化肥39.85元, 农药12.17元, 机械作业、排灌作业及间接生产费用46.24元, 合计129.38元。按2009年全盟大豆平均亩产86.23千克计算, 每千克生产成本1.50元, 2009年全盟大豆市场收购价格平均每千克3.45元, 亩产值297.49元, 去除生产成本每亩可得利润168.10元。投入产出比为1:2.30。2010年种植大豆平均每亩投入种子35.93元, 化肥投入47.13元, 农药19.44元, 机械作业、排灌作业及间接生产费用51.66元, 合计154.16元。2010年全盟平均亩产大豆82.1千克, 每千克生产成本1.88元, 市场收购价格平均3.68元, 亩产值302.1元, 去除生产成本每亩可得利润147.94元。投入产出比为1:1.96。

二、兴安盟大豆生产的特点

第一, 大豆生产发展速度快。兴安盟的大豆生产比东北三省及呼伦贝尔市起步晚, 但发展很快。从1991年的全盟大豆种植面积只有88万亩, 发展到2008年的134万亩, 2009年的179万亩, 2010年的168万亩。产量也由当年1.5亿斤上升到目前的3.0亿斤左右。

第二, 大豆种植区域集中。目前兴安盟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科右前旗中北部和扎赉特旗大部。2009年科右前旗大豆种植面积58万亩, 扎赉特旗大豆种植面积85万亩, 两旗大豆种植面积占全盟大豆种植总面积的79.7%。2010年全盟大豆种植面积168.7万亩, 其中科右前旗近57万亩, 扎赉特旗85万亩, 两旗大豆种植面积多达全盟大豆种植总面积的84.17%以上。

第三, 大豆单产水平低。2008年大豆平均亩产110.85千克, 2009年平均亩产86.23千克, 2010年平均亩产82.1千克, 这样的产量不但无法与国外比较, 更较东北三省及呼伦贝尔市相差很大。看得出兴安盟大豆生产的整体水平较低, 而且近几年有单产下降趋势, 提高大豆整体种植水平成为提高兴安盟大豆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前提。

第四, 大豆生产的基础条件好。大豆主产地远离工业区, 农业资源几乎不受污染, 发展绿色食品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开发潜力较大。

三、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不强。

由于兴安盟属于浅山丘陵区, 大部分耕地是山坡地, 尤其是农民种植大豆的耕地更是以山地为多, 农田基本建设跟不上, 节水灌溉和机械化条件较低, 加上多旱少雨, 十年九旱, 基础设施与抗灾能力的不足已成为严重制约兴安盟提高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

(二) 种植品种繁多, 优质品种应用较少。

2008年134万亩大豆种植面积中优质高效大豆面积不足37万亩, 占总面积的27.6%, 2009年只占17.7%, 2010年比例提高到42.4%。主产区农民仍存在互相串换用种现象, 有的农户自留种一种就是几年, 退化现象比较突出。优质高效大豆品种种植面积没有形成规模, 农民的认识与新品种更新速度相差很大。

(三) 耕作粗放, 栽培水平低。

虽然近年也陆续推广了一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如: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技术、大豆根瘤菌生物固氮技术和大豆沟垄轮种留茬免耕技术等, 但由于大豆生产的历史原因及农民长期养成的种植习惯, 加上人少地多, 农户投入能力不足等情况, 有些技术在各地的推广面积不理想。大部分地区仍沿袭着广种薄收的生产经营模式, 投入低, 栽培管理粗放。还有个别地区重迎茬现象比较严重, 大大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四) 产业化程度低,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产后销售和加工环节比较薄弱, 不能有力拉动和促进大豆产业全面发展。高利润、高附加值大豆产品偏少, 导致大豆收购价格偏低严重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四、大豆生产的发展潜力

(一) 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大豆主产区气候温和, 光照充足, 大多地区无霜期90~130天, 降水量适中, 土壤类型和土质均适宜种植大豆。

(二) 生产潜力大。

大豆生产具有单产提高潜力、面积开发潜力、规模经营潜力等。良种、机播、化控等新技术的应用, 为大豆实现稳产、高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三) 技术队伍不断扩大。

通过近几年“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推广”和“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实施, 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 为大豆生产提供了技术服务。

五、大豆生产发展思路及前景

(一) 基地项目建设, 带动全盟大豆生产发展。

2011年4月, 扎赉特旗国家大豆良繁基地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这个项目的建设实施, 为进一步培植和提高优质大豆良种繁育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继续在大豆生产适宜区内, 选择生产条件好、种植面积大、商品量多的旗县、乡镇做不同类型的优质大豆生产基地, 带动全盟大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进程, 逐步提高全盟大豆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兴安盟大豆生产的发展, 达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 改善品质, 推广优质新品种, 推广新技术。

加大对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力度, 逐步加强适合本地区生态条件的主栽品种推广力度, 形成新技术推广态式。

(三) 开发生产绿色大豆。

利用兴安盟开发建设时间晚, 资源破坏程度轻的良好自然条件, 开发和生产绿色大豆。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质量都发生巨大的变化, 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市场将越来越大。紧紧抓住这一机遇, 充分利用兴安盟的自然优势和大豆生产优势, 开发、生产绿色大豆, 将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 由粗放栽培向集约栽培转变, 提高产出率。

兴安盟的大豆生产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 平均亩产单产100千克左右。但是, 每年都有一批大豆高产典型, 这些高产典型的特点就是综合管理, 精管多收。因此, 实行集约栽培是大豆生产实现高效的基本条件。

(五)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提高种子纯度。

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提高种子纯度, 防止品种混杂现象发生。

(六) 扶持地方龙头企业, 发展订单农业。

调查思路 篇7

1.1 化学工艺专业总体现状

西北工业学校办学史悠久, 师资力量雄厚, 在实验实训条件、设施等方面, 一方面满足了化学工艺专业教学的需要, 另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培训, 以及考证的需要。

1.2 化学工艺专业招生与就业情况

西北工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现在在校生人数200多名。多年来, 专业招生人数和就业率等指标均保持较高水平。由于社会对化学工艺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 学生就业出口畅, 形成了招生进口旺, 为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

1.3 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化学工艺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该校一直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这种教学模式侧重学科的体系性, 各门课程都按照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教学, 失去了学科之间的连续性, 造成彼此之间的不衔接, 最终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2 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方法

目前, 该校采用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对化学工艺专业进行教学, 学生入学后, 先进行理论知识学习, 然后安排学生到相应的实训场所进行实习, 对于现代职业教学来说, 这样的教学方法早已不能完全适用。

1.3.3 化学工艺专业教材使用情况

在教材选择方面, 该校一直选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对于这些教材来说, 由于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难度系数比较大, 并且自成体系, 结构庞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普遍反映学时不够, 学生普遍听不懂。

1.3.4 化学工艺专业实训条件情况

该校化学工艺专业建有6000m2的化工实训基地, 拥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分析、仪器分析、化工仪表、化工原理、化工仿真、化工单元操作、釜式反应器等多个实验、实训场所, 设备总值超过1000万元, 能够满足校内外化学工艺专业学生实验实训需要。存在的问题是校外实训基地有待加强。

1.3.5 专业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专业教学的教师中, 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一部分教师头脑中依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 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观念。二是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使得专业教忙于教学, 没有时间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 同时也没有时间深入企业参与实践。三是理论与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普遍缺乏。

2 西北工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为使该校化学工艺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更好的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必须对化学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及改革。为更好的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 该系部分教师在陕西陕化化肥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东莞市盛和化工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浙江龙盛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用人企业进行了调研;另外也对省内外的部分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考察, 得出了以下指导性建议。

2.1 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以企业发展需要为导向, 明确培养目标。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为主的专业顾问委员会, 对企业需求及变化给予及时准确的把握, 以此为出发点对培养目标进行确立, 以及进行动态的调整, 进而为教学改革奠定基础和提供保证。

2.2 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同时做到: (1) 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以市场实际情况为风向标, 在进行教学改革时, 坚持“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 (2) 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 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岗位知识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引进现代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 (3) 将专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生产现场的实际操作, 制定专业的实训方案, 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实训与培训、学业与就业之间的紧密性, 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2.3 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按照国家规划教材的管理原则, 教育部组织开发和编写培训教材。根据具体情况, 学校可以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 丰富教材形态, 进而建立课程和教材体系, 同时确保该体系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突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 开发并推广与现代工技术相适应的综合性、案例性教材。

2.4 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 专业不同采用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化工专业来说, 需要突出实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在基础文化素质方面比较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同时突出个性,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性学习, 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工具的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5 建设专业师资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了提升现有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 定期组织教师到化工企业进行学习和实习, 对此地方、学校等要为教师的实践实习等创造条件。另外, 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对于有条件的化工企业来说, 可以借助职业学校的平台, 组织专业教师培训班、接收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技术资料等,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2.6 实训条件及配置建议

目前, 该校化学工艺专业建有的化工实训基地, 拥有设备总值超过1000万元, 能够满足学校化学工艺专业学生现场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的需要, 以及学生参与考证培训的需要等, 在总体上, 确保框架、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 同时为学生独立自主实践营造良好的条件。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需要满足教学需要, 积极营造职业氛围, 确保实践基地具有仿真性、综合性, 同时确保技术的先进程度与行业的发展趋势相互匹配。

2.7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一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设置课程过程中, 一方面设置基础课、专业课, 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的相关课程,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培训就业技巧, 规范就业流程。对于职业学校来说, 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需要设置就业指导中心, 同时安排专职的就业指导员。以学生素质教育课为中心, 帮助学生掌握应聘技巧, 进而为就业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三是提供就业渠道。职业学校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校企挂钩或校企结合的机制, 一方面建立和疏通学生就业渠道, 形成适合化工专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学生就业推荐模式。

摘要:西北工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办学历史悠久, 但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对于化学工艺专业教学, 该校在改革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同时调整了课程设置, 进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化学工艺专业,现状调查,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赵统臣.上海医药行业发展对医药职业教育需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04) .

[2]饶春平.高职医学营养专业学生供需情况的调查[D].苏州大学, 2011 (10) .

[3]吴应霞.技工学校药剂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探索与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 (05) .

调查思路 篇8

由于农村地区的土地管理体系中存在漏洞, 宅基地的地籍管理有突出的缺位问题, 致使当地居民的地籍权益受到相应的不利影响。但因为宅基地的确权利益和广大农村家庭、人口有十分重要的联系, 增强农村地籍确权及相关管理工作, 有利于构建一个系统而健全的农村土地信息管理体系, 帮助农村地籍的所有者更好地维护宅基地使用权。

1 农村宅基地

1.1 含义分析

从宅基地归属权方面展开探究, 农村地籍物权是具有独立性的用益权利。农村地区的集体化经济组织旨在保全当地居民的生存、生活物资, 按法律制定保障居民在合法宅基地中搭建庄园、院落、牲畜棚等设施的法规、条例, 并对侵犯、妨害地籍用益权的各类行为展开追究和处分。农村地区的宅基地物用权兼具严谨确权性、永久归属性、无偿运用性等限制特征, 为此, 在农村中实行地籍调查的相关工作, 涉及多个项目的研讨管理问题, 例如, 地籍勘测、权属调研、数据整合等, 详细流程同于图1。

1.2 调查精度的具体标准

按国家国土资源的相应规定, 在对农村地区的宅基地展开地籍调查的过程当中要遵循以下几点精度标准: (1) 在对边界址长展开调查时, 一类限差要低于10cm, 二类限差要低于15cm; (2) 若宗地勘测的实际落注点分布于1:5000DOM影像中, 其平面上的位移不可超出0.5mm; (3) 房屋的勘测精度标准是1:1000比例尺或1:2000比例尺; (4) 选择勘丈方法时, 首推专业智能化测量和全野式外勘丈量等操作法, 此类勘测法的精准度、效率度都比较高, 因此, 所得成果能充分满足实际要求。

2 各类调查、勘测资料的汇集和整理

(1) 划分农村村落、街道等的勘测顺序时, 要严格参照当地集体地籍归属权的相关数据。

(2) 勘测的范围要以当地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为基准, 不可超出农村建设征用地的范围水平线。

(3) 地权材料包含基地附加物归属凭证的复印资料、原宅基地证明材料、地籍权属及来源凭证和批准类证明等。

(4) 策划资料指的是, 规划农村基地的相关部门对居民住房的实地构建进行批准的凭证类文书 (或图像文件) , 当中囊括了农村地区在新时期的建设策划指标、思路及具体范围等多种内容。

(5) 审批类资料涉及用地部门所批准的关于建设使用地的相关文件、凭证和材料, 待这些审批资料整理完后, 要汇总出当地已被审批的建房户主名单与建地相关指标。

(6) 调查过程当中需要地籍法人的身份资料, 基地使用权凭证、土地注册 (或登记) 的申请文书、用房审批文件等物权凭证资料。

以上全部数据、材料都要经过整理和综合评估, 进而把每个村的审批用地、建房主名单、经审批用地的大小、坐落格局等统计清楚, 形成完备的基地权属调研根据, 同时高效开展权属调查的一系列工作。

3 勘测方法及成果检测

3.1 勘测方法

(1) 智能化的测量绘图法。以JXCORS系统完成碎部的控制设计, 运用小棱镜、全站仪进行相互配合, 实现全野式的野外实地勘测。此法的精准度比较高, 且勘测成果能和房屋的实际状态、情况相一致。 (2) 勘丈绘图法。借助飞行器勘测相应区域, 采取摄影勘测、住房矢量化等方式开展实地测量操作, 此法勘测点位的准度不够高, 房屋外形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 但住房的实际面积较为准确。 (3) 车载制图方法。以车载中导航系统作为实测的辅助工具, 并按野外实情调改勘测的具体参数, 此法效率高, 但精准度比较低。通常情况下, 勘测者都以全野式智能化的测量绘图法作为首选, 如果在信号弱或不能收到信号的区域中勘测时, 要配合实地影像开展操作。

3.2 成果检测

3.2.1 检测勘测点精度

在全站仪的导向下, 对界址点的勘测比例、精度进行检测, 然后对比校正成果与原来结果, 并记录下界址勘测点的分析结果, 推算出解析点位的误差值, 记作m, 公式如下:

3.2.2 检测勘测量边精度

借助钢尺勘丈界址点同邻近地点间的实际长度, 而且要校正不同测站所得的勘测点, 然后记录下界址点和碎部的周边长度, 推算出解析点位的误差值, 记作m, 公式如下:

当中, 允许的误差范围是

3.2.3 检测图根点设置情况

基地图根点的布局设置要遵照制图相应标准, 根据实地大小设置图根点的数量。每1km2内的图根点要在64个以上, 且应均匀设定, 每个村中的埋石点要达三个, 形成“两两通联”的效果。按农村地区地籍调查的相关条例、规程施测, 借助全站仪测出图根导线的周边长度、水平角度等, 并于全站仪中获取水平面上的具体距离, 最终结果要符合表1中的相应标准。

3.2.4 检测细部数据

开展权属调查的过程当中, 要注重汇集测量区内的地物要素及有关数据, 以全站仪作为引导, 对界址点和附近地区的有效地物信息进行收集, 包括地基位置、面积大小、权属情况、地形状态等方面要素。勘测界址点时要联合运用交会法与极坐标法, 以突出街道外围的所有界址点和街坊内的一些显著界址点, 图根及控制设置点中要设置站点, 量距不能多于30m, 测距不能多于80m。

4 权属调查

4.1 预备工作

对农村地区的宅基地展开地籍调研, 其目的、任务在于调查清楚物权归属, 进而实施关于确权的相关工作。这种调查不同于以往简单的确权工作, 勘查者和调查人员都要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个细节的相关操作, 避免出现难以补救的工作漏洞。同时, 调查人员在开展实地调研之前, 要对当地宅基地、地籍审批的情况有大致了解, 如此才可在调查中正确判定数据、信息的准确度, 还要查清楚工作底图及有用材料, 每个业内人要随身携带测量尺、三角板等工具。

4.2 确证权属调查有关材料

对各地籍子区的室内、外进行巡视检测, 探查调研宅基地归属问题的相关资料是否真实、有效, 填报权属表时, 要求按照规范方式, 当中的内容必须完整、正确, 并和实际地区的情况相符合, 所有权源资料、权属划分依据都要合乎法律标准, 按国家农村地区的地籍调查规范展开实地工作。

4.3 整合数据的相关事项

对住房的勘测数据进行整合处理时, 若发现“共边”状况, 要及时开展抓点的相应处理, 使住房制图得以闭合, 同时删掉多余的构图边线。制作权属的边界线条时, 要按照外业所得数据和成果进行制图, 得出宗地图样。在这个过程中划出界线时, 要勾勒住房的角点, 防止勘测数据进库时出现拓扑性误差, 此外, 要确保地基面积接近于内业校正之后面积值, 标上注记时要检查可有混乱现象存在, 杜绝人员因素方面的错误。

5 结束语

对农村中的宅基地开展确权调研工作, 不仅涉及到广大基层地区的地籍归属问题, 而且调查项目的范围、任务量都较大, 当中牵涉到多级单位、部门, 因此, 工序繁复而系统。为全面保证此种调查工作得以有序进行、所得成果准确, 工作者要按当地政策、地域实情、土地管理情况等选择最为合适的调研法, 以高效、优质的勘测绘制法实施各环节操作, 提升权属调查、实地测量等项工作的效率性和可信性, 切实维护农村居民的各项权益。

参考文献

[1]尹瑜, 黄道伟.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方法·流程的创新研究——基于乌兰县的地籍外业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1) :338~339.

[2]白宇.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以昌图县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11 (8) :1~7.

调查思路 篇9

1.1 城镇地籍的特性

城镇地籍的对象是城市和建制镇的建成区的土地, 以及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工矿企业、铁路、交通等的用地。作为地籍中的一个类别, 城镇地籍具有地籍自身的一些特性, 如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1) 地籍的空间性。

地籍的空间性是由土地的空间特点所决定的。土地的数量、质量都具有空间分布的特点。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地界的变动, 必然带来土地使用面积的改变, 同时, 各种地类界线的变动, 也一定会带来各类面积的增减。所以, 地籍的内容不仅记载在簿册上, 同时还要标绘在图纸上, 并力求做到图与簿册的一致性。

(2) 地籍的法律性。

地籍的法律性体现了地籍图册资料的可靠性, 如地籍图上的界址点、界址线的位置和地籍簿上的权属记载及其面积的登记等都应有法律依据, 甚至有关的法律凭证还是地籍的必要组成部分。

(3) 地籍的精确性。

地籍的原始资料和变更资料一般都要通过实地调查取得, 同时还要运用先进的测绘和计算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 用以保证地籍数据的精确性。

(4) 地籍资料的连续性。

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建设规模的扩大, 以及土地权属的变更, 都会使地籍数据失实。所以, 地籍信息不是静态的, 而是必须要经常更新, 保持资料的记载和数据统计的连续性, 否则难以反映它的现势性。

1.2 城镇地籍的功能

建立地籍的目的不同, 相应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最初建立地籍的目的是为课税服务的, 因此它主要反映的是纳税人的有关姓名、地址和纳税单位的土地面积以及为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等。随着经济的发展, 土地买卖日益频繁和公开化, 促使税收地籍向产权地籍 (亦称为法律地籍) 发展。于是, 产权地籍的最主要功能是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防止土地投机。现代地籍 (亦称为多用途地籍) 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其目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登记服务, 更重要的是为政府部门制定土地开发利用计划、经济发展目标、土地管理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土地使用制度等宏观决策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概括起来, 地籍具有以下功能。

(1) 地理性功能。由于应用现代测量技术的缘故, 在统一的坐标系内, 地籍所包含的地籍图集和相关的几何数据, 不但精确地表达了一块地 (包括附着物) 的空间位置, 而且还精确而完整地表达了所有地块之间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地籍所具有的能提供地块空间关系的能力, 称之为地理性功能。这种功能是实现地籍多用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经济功能。该项功能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用于土地税费的征收, 这是地籍最古老的目的, 也是地籍产生的最初原因。利用地籍提供的土地及附着物的位置、面积、用途、等级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状况, 结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 为以土地及其附着物为标的物的经济活动 (如土地的有偿出让、转让, 土地和房地产税费的征收, 防止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等) 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

(3) 产权保护功能。地籍调查和管理是国家政策支持下的依法行为, 所形成的地籍信息具有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现势性等特征。因而, 使地籍能为在以土地及其附着物为标的物的产权活动 (比如调处土地争执, 恢复界址, 确认地权;房地产的认定、买卖、租赁及其形式的转让:解决房地产争端和处理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不公现象等) 中提供法律性的证明材料, 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上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避免土地产权纠纷。

(4) 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功能。为各类土地规划活动 (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规划等) 提供基础资料, 加快规划设计速度, 降低成本, 使得规划的实现变得容易。另外, 它还能鉴别错误的规划, 从而避免投资失误。

(5) 决策功能。这里所指的决策是指国家制定的土地政策、方针, 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决策, 也包括国家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等方面的决策以及个人或企业投资等方面的决策。地籍所提供的多要素、多层次、多时态的土地资源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 是国家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制定各项规划的基本依据, 是组织工农业生产和进行各项建设的基础。

(6) 管理功能。地籍所提供的有关土地的类型、数量、质量和权属等基本资料, 是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据。土地使用状况及其经界位置的资料, 是进行土地分配、再分配及征拨土地工作的重要依据: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其颁和变化规律是组织土地利用,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

另外, 由于地籍存在地理性功能和决策功能中分析的原因, 在公安、消防、邮政、水土保持和以土地及其附着物为研究基础的科学研究和管理等部门可充分利用地籍资料为他们的工作服务。

2 变更地籍调查的特点

一般说来, 变更地籍调查是变更土地登记和经常土地统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变更登记的内容不涉及界址的变更, 并且该宗地原有地籍资料是用解析法测量的, 则经地籍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意后, 允许不进行变更地籍测量, 而沿用原有的资料。

整体上来看, 变更地籍调查方法、原理与初始地籍调查基本相同, 但又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1) 目标明确、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

地籍变更工作是在初始地籍信息系统建立之后进行的, 是日常地籍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 不同于初始地籍时的统一调查, 而是局部的宗地在统一调查完成后进行的变动, 调查和测绘的范围是特定的待变动或己变动的宗地。

(2) 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

初始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 在系统精度、成本、工期等诸因素的综合考虑下, 采用的地籍测量方法往往是全解析法、图解法和部分解析法的综合运用, 采用的仪器设备有GPS、全站仪、经纬仪等, 虽然满足了建立地籍信息系统的精度要求, 但从整体上讲, 系统的精度不均匀、不够高。地籍变更则要求精确地测算出变更后宗地的各界址点坐标和面积, 所要求的测绘技术和方法都要比统一调查时的要高 (至少不能低于初始地籍的精度) , 有利于逐步提高地籍管理系统的整体精度。

(3) 变更同步、手续连续。进行了变更测量后, 与本宗地有关的表、册、证、图均需进行变更。

(4) 任务紧急, 程序连贯。

3 变更地籍调查的准备

变更地籍调查的要求与初始地籍调查相同。变更地籍测量前必须充分检核有关宗地界址点点位, 并利用当时己有的高精度仪器, 实测变更后宗地界址点坐标。所以, 进行变更地籍调查之前应准备下述主要资料。

(1) 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 (2) 原有地籍图的复制件; (3) 本宗地及邻宗地的原有地籍调查表的复制件 (包括宗地草图) ; (4) 有关界址点的坐标; (5) 必要的变更数据的准备, 如宗地分割时放样元素的计算; (6) 变更地籍调查表、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及指界委托书; (7) 本宗地附近测量控制点成果, 如坐标、点的标记或点位说明、控制点网图。

4 基于长沙地籍调查实践的变更地籍调查实施方法

变更地籍的实地调查包括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和变更地籍测量。

4.1 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

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初始地籍的权属调查基本相同, 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是依据土地权属变更的形式和内容而进行的。当前土地权属变更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征用集体土地; (2) 划拨国有土地; (3) 出让、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4) 继承土地使用权; (5) 交换土地使用权; (6) 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7) 承包集体或国有土地使用权; (8) 土地分割; (9) 土地合并; (10) 土地权利人更名; (11) 城市改造拆迁; (12) 土地权属界址调整。

此外, 还有已设定的他项权利的变更, 如抵押、出租等。在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中, 应着重检查和核实以下内容。

(1) 检查本宗地及邻宗地指界人的身份。

(2) 检查变更原因是否与申请书上的一致。

(3) 全面复核原地籍调查表中的内容是否与实地新情况一致, 如土地使用者名称、单位法人代表或户主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土地坐落、四邻宗地号或四邻土地使用者姓名、实际土地用途等。以上各项内容若有不符的, 必须在调查记事栏中记录清楚。遇到疑难或重大问题时, 留待以后调查研究处理, 待有了处理结果再修改地籍资料。

4.2 变更地籍测量

变更地籍测量是在变更权属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为确定依法变更后的土地权属界址、宗地形状、面积及使用情况而进行的测绘工作。包括更改界址的测量和不更改界址测量。在工作程序上, 可分两步进行, 一是界址点、线的检查;二是进行变更测量, 其具体方法如下。

4.2.1 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测量

(1) 界址点检查。

1) 这项工作主要是利用界址调查表中界址标志和宗地草图来进行。检查内容包括:检视界标是否完好, 复量各勘丈值, 检查它们与原勘丈值是否相等。按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如下。

(1) 如果界址占丢失, 则应利用其坐标放样出它的原始位置, 再用宗地草图上的勘丈值检查, 然后取得有关指界人同意后埋设新界标。

(2) 如果放样结果与原勘丈值检查结果不符, 则应查明原因后处理。

(3) 如果发生分歧, 则不应急于做出结论, 宜按“有争论界址”处理:设立临时标志、丈量有关数据、记载各权利人的主张。如果各方对所记录的内容无异议, 则签名盖章。

2) 若检查界址点与邻近界址点间或与邻近地物点间的距离与原记录不符, 则应分析原因按不同情况处理。

(1) 如果对原勘丈数据有把握肯定是明显错误的, 则可以修改。

(2) 如果检查值与原勘丈值的差数超限, 经分析这是由于原勘丈值精度低造成的, 则可用红线划去原数据, 写上新数据;如果不超限, 则保留原数据。

(3) 如果分析结果是标石有所移动, 则应使其复位。

(2) 变更测量。

(1) 宗地分割及调整边界时, 可按预先准备好的放样数据, 测设新界址点的位置, 设立界标;也允许在有关方面同意的情况下, 先设置界标, 然后用解析法测量界标的坐标。在变更界址调查表 (包括宗地草图) 中注明做出修改。

(2) 合并宗地及边界调整时, 要销毁不再需要的界标, 并在原界址调查表 (包括宗地草图) 复制件中, 用红笔划有关点或线。

4.2.2 不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测量

(1) 界址点的检查。

包括界址点位检查, 以及用原勘丈值检查界址标志是否移动。具体内容同“更改界址的变更界址测量”。

(2) 变更测量。

一般是用当时已有的高精度仪器, 实测宗地界址点坐标。具体内容除没有分割、边界调整及合并宗地时设置新界址点及销毁不再需要界址点的工作外, 其他与“更改界址的变更界址测量”基本相同。

5 结语

本文分析研究了城镇变更地籍调查的相关流程和方法,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王鸣飞.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研究[M].江苏测绘, 1996 (3) :2~7.

[2]林增杰, 严星, 等.地籍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调查思路 篇10

一、现在职业院校中, 学生礼仪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能发现, 学生礼仪情况不容乐观, 在下面几点上存在严重的问题。首先, 学生的道德意识比较淡薄;其次, 学生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礼仪知识的重要性, 学习的渠道也比较少;最后, 学生进行礼仪践行的能力比较差, 这也导致了我国职业院校中, 学生礼仪现状不甚乐观。

二、职业院校中, 礼仪教育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在进行礼仪教育实施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由于父母和长辈的宠爱, 这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 往往将自己当成中心。这和我国礼仪文化是相违背的, 这也导致了在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2. 在基础教育中, 礼仪教育比较的缺失。

我国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 对升学率都过度的重视。这导致了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对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不甚重视。并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是将自己的时间都用在了知识学习方面, 和同学以及社会的交流都比较少, 所以礼仪修养存在一定的问题。

3. 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比较的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行, 我国的传统礼仪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现在很多的职业院校学生都对传统礼仪不认可, 这对礼仪教育的进行是非常不利的。

(二) 职业院校的礼仪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1. 礼仪教育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

职业院校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所以其在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 过分重视适应社会, 而对中国传统的礼仪重视程度不够。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急功近利, 没有真正地将礼仪教学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结合在一起。此外, 在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对交际手段比较重视, 表面化、简单化以及工具化的情况比较明显。

2. 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 没有深入的进行教学研究。

礼仪课程在职业院校中并不是一门主要的课程, 所以这也导致了对礼仪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3. 教师的素质需要提高。

礼仪这门课程综合性非常的强, 这要求老师本身的利益素质比较的高。但是很多职业院校的礼仪老师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而是根据学校的需要进行礼仪教学。这些老师本身的传统礼仪知识比较缺乏, 创新意识也比较差, 礼仪教学的效果也没有保证, 所以必须提高老师的礼仪素质。

三、怎样更好的做好职业院校礼仪教育

(一) 转变教育理念

在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 老师必须真正认识到传统礼仪的重要性, 只有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 才能够更好地和人们进行交流。所以, 学校在进行礼仪教学的时候, 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 重视礼仪教学, 并将其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去。

(二) 对礼仪教育内涵进行丰富

1. 知礼。

在进行礼仪教学的时候, 老师应该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 让学生真正的明白什么是美丑和善恶, 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做到知礼。

2. 重礼。

在职业院校中进行礼仪教学的时候, 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风度的人, 这样在平时的交流中, 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个人魅力的展现, 在交往的时候才会尊重他人, 这对更好地进行交流交往是非常有利的。

3. 习礼。

老师在进行礼仪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学生的礼仪实践, 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更好地理解礼仪, 还能够更好地应用礼仪。

4. 守礼。

职业院校的礼仪教学应该将职场和生活中应遵守的礼仪传授给学生, 这样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够真正做到守礼。

四、结语

职业院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而做好礼仪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社会和生活中更好地和人交往,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将来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老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做好礼仪教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礼仪的重要性在不断的增加, 在职业院校中, 礼仪也进入了教育中去, 但是礼仪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主要对职业院校中学生的礼仪教育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根据实际的需要找到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希望能够改善职业院校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职业院校,礼仪教育,现状,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金云霞.当前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32) .

[2]袁溧.安徽高职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现状实证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0) .

[3]文雯.浅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应对措施[J].广西轻工业, 2010 (26) .

上一篇:RFID标签下一篇:挤压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