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的调查报告

2024-09-23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的调查报告(共11篇)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1

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推广的新思路

中国**党***委员会

自从1993年我国颁布《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以来,我市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最近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经过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农业技术推广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需要引进新的理念,开拓农业推广的新思路,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当时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和农业生产水平,决定了我国农业推广主要以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出现。今天的农村与二十年前的农村已经完全不同了,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民心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一,农业已经从计划经济全面进入市场经济,农业经济从集体生产经营的模式,变成了以千家万户农民自主生产经营的模式,可是,我们农业技术推广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技术示范 + 行政干预” 的基本推广方法,农民在被动的心态下接受乡镇安排的农业结构调整,一旦生产和销售出了问题,政府的责任就比较明显。现在推广重点过分偏向农业产中技术指导,而产前、产后和加工技术指导薄弱,不能满足现代农民在商品经济竞争中对科技、市场、金融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要求。其二,由于乡镇财政拮据,负债率高,部分乡镇财政无力支撑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事业经费开支,农技人员为了生存,“重经营,轻服务”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技人员站柜台的时间多,深入农村服务的时间少,从事经营服务的人多,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少。这样,县级农业部门与乡镇农技站脱节,农技人员与农民脱节,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停留在县级,技术难以传授到农民手中。2004年苏中、苏北部分地区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我市有的地方早有发现,可是无法组织足够的农技力量去帮助解决,以至受灾严重,部分农民损失惨重。其三,农民自主意识的提高和致富欲望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近三分之一转向二、三产业,很多农民已不再把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只将承包土地作为口粮田,不去追求更多的效益。妇女、老人统称的“3860部队”和文化素质较低的人成为农村种田的主力,向他们推广农业技术也比较困难。上述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民心理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是农业相关部门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大幅度提高农民实际收入不仅仅需要解决农业技术问题,还需要解决大量的观念问题和社会问题,这就是“农业推广”工作。“农业推广”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以实现国家农业政策的需要及农民自身的需要为目标。推广人员 1

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来促进国家农村政策的实施和农业革新成果的应用。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示范、培训、交流、研讨,从社会学、心理学、技术科学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农民。推广员的基本职责是走访和培训农民,着重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农业推广是由国家事业机构或者民间机构部署的一种有组织的职业活动,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业的国家事业机构组成的公益性服务体系,二是由民间机构组成的经营性服务体系。多年来,我们的各级政府、宣传媒体也做了很多有关农业推广方面的工作,例如向农民宣传国家的农业政策,地、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农业推广学校,组织培训乡村干部和基层农技员,创办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报刊和电视节目,各地兴办了众多的农业网站,各单位部门和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等等。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农业推广方面的工作,可是缺少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去研究它、策划它、宣传它、跟踪它、落实它,没有能够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做这项工作。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到,目前我市农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几乎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根据省政府2002年147号文件进行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又因“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没有落实而无法进展。其二,由于政策宣传、教育工作不力,信息、金融服务不及时,不到位,部分农民“无意识”的抵制土地合理流转,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的制约,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其三,农民缺少技能培训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农民缺少科学种田的理念,农药化肥施用过度,加重了农村的面源污染,严重威胁着农村的生态环境。其四,农民的综合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差,急待政府和社会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上述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更多的,难度更大的是旨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农业推广问题。

发展我市农业经济、繁荣农村社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都是农业推广的重要工作内容,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推开。我们只有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推广的新思路,采取切实措施,才能加快我市农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为我市实现 “两个率先”作出实际的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1.确立农业推广理念,加强对农业推广的领导和支持。

在我国,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尚属于比较新的思路,建议市、县党政领导按照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 “对‘三农’问题,不仅分管领导要直接抓,而且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地、县两级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 的要求,确立农业推广理念,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开展农业推广的具体政策和方法,加强对农业推广的领导和支持。

首先按照省政府2002年147号文件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尽快落实政策和资金安排,推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组织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工作中,要加强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知识的传授,宣传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诱导农民行为自愿变革,推广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建立健全农业推广领导机构和服务体系,结合实际,分步实施,积极稳妥的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建议由市、县各涉农部门联合组建市、县级“农业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在县级“农业推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各专业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其中包括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作为国家设在基层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它们分别按照各自的专业开展推广工作:向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和金融服务,帮助农民面向市场,扩大经营,增加收入;在农村大力宣传落实国家农业政策,推动土地有序的合理流转,积极培养和扶持农业企业的创建,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大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的力度,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训练农民提高民主意识,推动农民自治组织的建设,组织农民参与推广过程,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市、县级“农业推广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分阶段的推广计划,部署具体的宣传、培训、研讨、咨询等推广活动。市委市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安排农业推广工作所需要的推广事业经费。

3.发挥民间机构的独特作用,支持它们参与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各种农民技术协会、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和农副产品经营、中介组织等民间机构都可以成为农业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党和政府要支持、引导它们参与农业推广工作。支持各乡镇成立各种农民技术协会,向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农业企业可以发挥龙头作用,主动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种养大户和农副产品经营、中介组织可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传递市场信息,组织农民生产。

4.充分利用**大学农学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积极培养高级农业推广人才。

农业推广服务体系需要有一大批专业推广人员开展工作,我市要充分利用扬州大学农学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积极培养高级农业推广人才。同时可以采取培训与访问相结合的模式,即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员访问(服务)农民的模式,以形成一支农业推广服务专业队伍。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2

1 研究的背景

信息传播方式可谓层出不穷, 传统媒体, 如党报, 靠纸媒发行已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寻求新的出路, 借助新的媒介以求更好的发展已成党报持续发展的必然。有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上半年, 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9亿, 其中手机网民的数量达到4.64亿, 占比78.5%。在新媒体的强势夹击之下, 党报需要积极推进与新媒体优势互补, 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 只有为党报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下扩展党生存与发展空间。当今, 党报面临着新闻资源被瓜分, 广告市场大量失守, 报业人才大量流失的种种窘境, 以上对传统纸媒来说都是重大的打击, 只有正确认识党报的传媒角色和优势, 并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才能进一步把握党报发展规律, 有的放矢地进行战略性调整。

2 新背景下党报的发展现状

受到互联网、移动媒体的巨大冲击, 纸媒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令人担忧。有数据显示, 2014年以来, 国内许多报业集团陆续经历裁员与合并重组, 甚至有些报纸媒体因无力支撑而停刊。担负着政治传播重任的党报, 发展前景同样不容乐观。

2.1 党报的广告收入明显下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党报的冲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占据了党报的广告份额。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 广告主对纸媒广告的需求越来越弱。

2.2 党报的发行量锐减

移动互联网方便、快捷、人性化的阅读方式, 再加上近年来许多单位不再强制订阅党报, 造成党报的订阅量直线下降, 发行量锐减。

2.3 党报读者迅速流失

随着新媒体的强势推进与发展, 追求时尚、快捷的年轻人更多地选择用网络来浏览资讯与新闻, 而不再选择传统纸媒, 这加剧了党报的读者流失速度。

3 新时代背景下党报的创新思路

3.1 党报要坚持独家深入报道, 增加内容的真实性

新媒体时代下, 同样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人人都可以是新闻人, 但普通的信息发出者有很多只是事件暂时的目击者, 且很多时候会掺杂强烈的个人感情。他们发出的信息有效时间短, 信息量少, 特别是对大事件, 他们无法对事件进行后续的跟踪, 无法深入、详细地报道整个事件, 因而也就不能使读者了解事件的全部面貌。而党报的记者及编辑本身是专业的新闻人, 对新闻时间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追踪事件, 并深度解读与报道, 让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最后的结果, 让读者了解全面、真实的信息。打破非新闻人发出的信息量大, 真实性少的特点, 从事件发生的本身, 客观地报道事件, 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性。

3.2 巧用政策和资源优势, 并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优质吸引更多读者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 然而, 党报依然是政府高度重视的行业, 拥有其他新媒体所没有的网络新闻“采写权”。而党报就拥有这样的优质资源, 可以独家代言和发行,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应学会利用网络生态的多样性, 通过搭建丰富多样的互动与交流平台, 满足读者阅读多样化与个性的需求, 达到宣传的效果, 吸引更多读者。

3.3 推进多媒体整合传播, 拓展党报的发行量

互联网时代, 党报的发行量直线下降, 为此, 党报可以选择与移动运营商合作, 充分利用移动运营商的用户资源优势及平台优势, 通过内容植入、专题推送、今日要闻等形式进行传播信息, 帮助党报在新媒体冲击之下, 走出读者流失、阅读量锐减的窘境, 同时可以促进与合作方的双赢局面。

3.4 创新报道模式, 做好主题报道

各种新兴媒体迅速发展, 各种信息也接踵而至, 党报要围绕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重大的社会热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 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报道, 对当下发生的国内国际重要新闻也要跟踪报道。主题报道是党报的优势所在, 也是党报权威性的体现, 尤其是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的报道, 是党报的强项。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 传统纸媒所面临的媒体格局与舆论格局更加复杂, 转型已经成为纸媒谋求发展的不二之选。党报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我国整个报业的发展, 因此, 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党报的发展与创新进行研究, 对整个报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党报, 从发展现状出发, 探讨党报在新媒体强烈冲击的生存环境下改革创新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党报,发展现状,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38次) [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6.

[2]周红霞.浅析党刊如何适应媒体融合新常态[J].前进, 2015 (12) .

新时期科技管理的创新思路研究 篇3

【摘 要】科技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技管理创新提供了直接动力。本文首先阐释了新时期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性,理性反思了制约科技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技管理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新时期;管理创新;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的客观规律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对科技管理创新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在突出重点基础上务求实效,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加强统筹协调,以整合科技资源实现共享。建立科技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管理的调控作用,这对于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新时期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管理创新是一种体制创新,在管理上采取市场机制作为科技资源的配置手段,通过合理的政策调控,与产学研紧密配合,以及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使科技资源以更为合理的形式结合,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组合体。科技创新是要有良好的科研环境作为重要条件,传统的科技管理体制对科技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信息化视域下,科技管理创新就要以促进科技发展为目标,妥善解决制约科技发展的问题,为科技创新做好保障工作,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不仅依靠相对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调整,这样才能促使科技管理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制约科技管理创新存在问题的理性反思

科技管理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可能会对科技创新造成一定影响的问题。

2.1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尽管科技管理在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如停留在只注重投入产出、科研计划、组织以及协调科研中各种关系和工作的管理模式上,放缓了科技创新的脚步。所以,科技管理模式要由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变,就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原始创新,才能促进科技发展和进步。

2.2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不足

在现行的管理及考核评价机制上鼓励创新的机制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科技管理创新意识的发展,不利于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科研机构间交流不够,科研力量分散,资源整合率不高的传统科技管理方式,对发挥科研优势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3科技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技进步对科技创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形成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在科技管理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科技管理人员对科技前沿动态了解不够深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管理手段在工作中的应用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

3.新时期科技管理的创新思路

3.1建立适合于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技术创新的最大动力源是市场需要。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市场对各类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研机构对其承担的科研项目要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适应科技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要逐步引进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及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应用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产业化。在技术创新中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关键作用,企业家远见卓识、积极进取,对于某些技术以及寻找市场利润的愿望,都会使其实施创新行为。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及管理者给予重奖,充分调动优秀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体现知识的巨大价值,鼓励科研人员不断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产品。

3.2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

具统计数据显示,我省科研经费占GDP比重不高,而在发达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占GDP比重都在2%以上。科技进步才能带来竞争优势,因此要提高竞争力,就要适度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导和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投入经费用于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尤其是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如遇到资金困难的情况,科技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协调银行贷款,并在科研项目支持上予以倾斜。

3.3建立科研人员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的基础是人才,要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尤其是市场经济需求,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加大对研发应用技术的支持力度,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制度,调动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建设鼓励科技创新人才机制。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可设立科技奖励基金,对在技术创新中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及管理者予以重奖,尽可能地保护科研人员合法权益。要制定比沿海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引入更为优惠的政策,在工资、职称评审、住房等方面给予引入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极大方便,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不断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发挥出科技创新发展的潜力。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以政府为主体,创造吸纳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以项目带动投资,以科技研发求发展,以事业发展吸引留住人才的良好局面。留住现有人才,引进外部人才,通过有形资源与智力资源紧密结合,使我省成为招贤引智的人才聚集高地,通过人才优势带动科技发展,不断创造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同时,也要调整高校办学结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为重点,集中力量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部分企业劳动技能较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大量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变为生产力,一流设备和原料只能生产出二流或三流的产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造成很大浪费。因此,必须提高在岗职工的业务水平和从事高新技术生产的劳动技能,加强对在岗职工的知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在岗职工参与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能力。通过适度有效的管理制度创新,针对不同情况,创建有利于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其产生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大科技引资力度,发挥科技创新潜力,不断推动科技健康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将全社会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变革,并对科技管理机制不断优化,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机制,从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荣平,刘刚海等.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红亚.企业科技投入产出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4

创新工作思路,多措并举加强科技信息宣传

高邮市科学技术局

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

2010年,我局紧紧围绕本系统内科技创新和机关建设等各方面有价值的重要信息,及时整理稿件,通过市委办、政府办以及省、市科技部门的政务信息渠道,和《今日高邮》、《扬州日报》、《科技日报》等新闻媒体渠道及时发布。2010年本局对外宣传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全年在各类报刊、快报、网站发表信息153篇,其中,科技系统采用66篇,市委、省委采用74篇(4篇信息被省委办公厅采用),8篇信息被《今日高邮》采用,‚高邮强势推进产学研合作‛、‚高邮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高邮兴农富民工程进展顺利,现代高效农业稳步发展‛、‚科技创新‘照亮’工业转型升级路‛等4篇信息被《扬州日报》录用;‚‘红土地’上谱新章 ——高邮市依靠科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纪实‛被《科技日报》选用。全年我局信息报送数量和质量在全省排名也大大提高,被省科技厅表彰为‚2010全省科技宣传及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总结过去一年的科技信息宣传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一条主线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我市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 1

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高邮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这一主线,将科技信息宣传作为反映和展示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的重要载体,为市委、市政府指导决策科技工作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推进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信息‚高邮市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被省委办公厅采用。

二、突出两个重点

2010年的科技信息宣传始终以服务决策、推动工作为目标,既突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又突出反映科技各项事业的发展。把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工作作为科技信息宣传的重点和方向,集中力量攻坚,集中智慧破难,深度挖掘,广泛宣传,切实把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和科技工作的新经验、新做法、新成效反映出来,报道出来。信息‚高邮市四项措施坚持科技创新壮大‘三新’产业‛被省委办公厅采用。

三、抓好三个并重

一是数量和质量并重。上报信息的数量是做好信息宣传工作的基础,信息数量固然重要,但是信息的质量更为重要,‚数量反映工作,质量代表水平‛。我们既追求数量,更注重质量,力求写出有价值、有深度、有思想、有新意的信息稿件。同时,科技信息宣传工作坚持实行领导审核制度,严把信息质量关,提高信息采用率,从而保证了信息宣传工作在‚数量‛和‚质

量‛上双达标,有突破。7月14日一天就有三篇科技信息文章被《扬州日报》——财经新闻版选用。

二是信息与报道并重。在注重抓好政务信息宣传的同时,加强与《今日高邮》、《扬州日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单位的交流合作,密切沟通联系,建立了宣传报道共同体和工作机制,畅通信息宣传渠道,形成了科技信息宣传合力,提升了科技信息宣传层次。

三是撰写与调研并重。2010年的科技信息宣传工作改变了‚闭门等、靠、想、要、编‛的做法,主动出击,学会了‚潜泳‛,深入基层调研,善于捕捉‚亮点‛,为撰写信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而确保了信息宣传的真实性和及时性。12月6日调研文章‚‘红土地’上谱新章 ——高邮市依靠科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纪实‛被《科技日报》——创新江苏版选用

四、发挥四种力量

信息宣传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泛的信息来源。我们注重了充分发挥各乡镇科技助理、企业、机关各科室、新闻媒体四个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一个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信息网络,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科技信息宣传工作局面。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5

一、发挥优势,积极搞好新技术的推广市蔬菜技术推广中心过去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一套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技术推广体系,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需求不断加大,市里将他们改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针对这种情况,他们认为,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坚持服务农民这个中心,充分尊重市场在技术推广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巩固好长期以来在技术推广中形成的组织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就一定能实现成功转型。为此,中心确立了以高新技术占领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的经营思路,先后与国内多家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联结全国的技术信息网络,并不断完善科技推广网络,真正发挥在技术推广中的龙头作用。围绕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成功引进推广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浅池藕秸秆栽培技术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成熟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受到广大农民的赞誉和欢迎。同时,也为中心自身的发展增加了活力,走出了一条蔬菜技术推广的新路。

二、做好示范,引导农民自觉采用新技术为做好新技术推广工作,中心坚持“先搞试验再建基地,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推广方法,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通过扎扎实实地工作,使一批批农民脱贫致富,被农民群众誉为架起科技与农民之间桥梁的使者。2002年,中心在实验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浅池藕秸秆栽培技术过程中,针对该技术科技含量高、操作规程细、种植要求严的特点,为使农民群众尽快掌握这项技术,先后在商河、长清、济阳、天桥等县区建立了15个科技示范大棚,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试验种植黄瓜、樱桃番茄、小型西瓜、香瓜等20多个蔬菜品种,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明显。商河县杨庄铺乡王尔玉村王洪胜将该项技术用于日光温室甜椒生产后,节省化肥50%,减少农药70%,节约投入300多元,成熟上市期提前15天,而且甜椒个头、色泽及口感均好于其他未采用该技术的农户,亩增产量3000公斤,亩增效益5000元;长清区孝里镇米庄村利用作物秸秆栽种浅池藕,平均亩产治理发愣功0公斤,比传统栽种模式增产一倍多,节省人工50多个。这些示范户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中心因势利导,扩大推广范围,在槐荫、商河、济阳、章丘等县(市)区先后建设了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基地,在长清建设了浅水藕秸秆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2003年4月在商河县召开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现场会,2004年11月在长清区召开了浅池藕秸秆栽培技术推广现场会,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使这两项技术在全市得以迅速推广。目前已推广生物反应堆技术面积5000亩,浅水藕秸秆栽培面积500亩,采用该技术的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中心计划在2~3年内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8万亩,消化秸秆50万亩,其中沿济南地区高速公路两侧和机场周围推广2万亩;推广浅池藕秸秆栽培4万亩,消化秸秆100万亩,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阻碍交通的问题。

三、抓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的实际,中心坚持走技术推广与科技培训一体化的路子,做好“三个结合”,切实搞好技术培训。一是分散指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科技人员常年深入到田间地头、温室大棚,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对于一些共性问题,采取分乡镇集中组织培训的办法,及时解难释疑,把好经验传授给农民。二是办班培训与召开现场交流会相结合。根据农民对不同季节、不同蔬菜品种的技术需求,中心定期不定期举办不同范围和层次的技术培训班,以科技示范户为例,讲解实际操作知识,培训基层技术服务人员。每年有重点地选择2-3项投资少、见效快、发展前景好的成熟技术,以召开现场会的形式予以重点宣传推广,有效地加快了新技术推广步伐。三是“科技热线”和“科技下乡”相结合。中心设立了“蔬菜科技服务热线”,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形成了连接科技人员和农民朋友的知心线、连心桥。每年组织科技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发放宣传材料,接受农民咨询,提供技术服务。2004年,共组织培训班10余次,培训基层科技人员及科技示范户2000多人;选派技术骨干到各县(市)区组织培训班150场(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0余份。通过下基层搞培训、搞服务,不仅树立了中心良好的社会形象,也锻炼了一支技术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技术队伍,先后有4名科技工作者分别被评为市拔尖人才,1人被授予市劳动模范。

四、创新服务,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由于过去技术推广单纯以创造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科研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从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来看,都要求中心走出一条市场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为此,中心多年来坚持用市场化思维开展工作,努力探索促进农民增收与中心自身发展实现双赢的新途径。一是探索技术有偿服务模式。与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对经过试验阶段已经被农民广泛认可的新技术和常规性技术

服务,实行有偿服务。近年来,中心发挥技术优势,先后在章丘、历城、济阳、商河等县(市)区的20多个乡镇,开展了以提供技术、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承包,科技人员常年深入农村联系菜农3万多户,指导种植大棚4万多个,平均亩产值达万元以上。二是不断拓宽服务领域。由过去单纯提供技术服务向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拓展。为让农民用上放心优质种苗,中心依托种苗公司实施了工厂化育苗项目,并在长清农高区租用了温室育苗,去年共育苗200多万株,增加收入20万元,不仅使种苗公司走出了困境,也增强了中心自身造血功能。三是建立利益激励机制。中心实行了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绩效定酬的分配制度,调动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质量,走上了以服务促发展、以发展促服务的良性发展轨道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6

【摘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下,我国事业单位在新时代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其中,档案管理事业占据了事业单位管理的主要地位,只有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因此,相关管理部门人员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 档案管理 创新思路

前言:在我国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但降低了管理的效率,并且影响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各单位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要对当前情况提出有效措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发挥档案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法存在缺陷,缺乏重视程度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管理制度过于陈旧,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引进先进的技术,仍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的进度。部分部门领导也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单纯地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将各种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相应的重视,以致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质量严重下降,进而导致大量的材料无法进行有效地分类归总,加大了管理人员查找资料的困难,人力物力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除此之外,档案管理机制较为落后,事业单位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也没有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收集的多项材料并不能直接使用,管理过程缺乏一定的规范性[1]。

(二)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管理工作不健全的情况,大部分管理部门还出现制度缺失、管理混乱的现象,导致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无从下手。从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有近80%的事业单位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因素:首先,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机制不能跟上现代化进程的脚步,仍使用原始的管理方式,短时间内无法对资料进行有效调整,不仅增加了工作时间,还增加了错误率;其次,事业单位存在的管理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导致档案材料得不到有效地收集;再者,事业单位管理部门缺乏一定的奖惩制度,导致部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不认真对待工作,一旦上级组织对档案进行审查,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再补救为时已晚。

(三)管理人员整体综合素质偏低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是最根本的原因,事业单位管理部门选人用人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有些部门甚至聘用非专业人员进行档案管理,降低了工作效率,再加上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综合素质过低,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耐心和定力,不能认真对待管理工作,整理的档案资料并不能及时派上用场,给其他部门的工作也带来了困难,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薪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少量的工资无法吸引专业管理人员进入事业单位进行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单位内部也不能为职工提供一定的培训条件和培训场所,无法提高大部分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新时期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

(一)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的重视度

在新时期内,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创新档案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树立档案管理的全新理念,上级领导要加大对管理机制的宣传工作,从而保证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有效运行。比如:领导人员要对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创新,借鉴他国或者我国成功的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将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积极改进管理模式,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事业单位的电子档案,从而减少了?质材料的使用,也能最大程度减少纸质材料的破损带来的信息缺失,令档案资料更加具备完整性;领导也要加强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所有职工的工作激情和对档案的重视程度,设立一定的奖惩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职工给予表扬和鼓励,为事业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实现职工自身的价值,提升管理工作的水平;在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领导要以身作则,建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减少档案管理的风险。

(二)完善档案管理机制

在档案管理运行的过程当中,要完善档案管理机制,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有效性,这也是部门运行的重要条件。比如:事业单位领导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从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增加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并在其中引入人性化的理念,要求工作人员做好相关的资料保密工作,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期整理,加强电子网络的防护制度,禁止黑客的人侵,有效保护我国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保证档案管理工作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从实际工作中加强管理人员和领导的工作意识;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适合新时期发展的管理模式,从而推动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鼓励职工的工作热情,对于那些恶意篡改资料的职工进行惩罚,提高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进程。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想要有效提高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进程,首先要加强我国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从而有效的推动我国新时期档案管理的发展进程。比如:政府部门要选拔优秀的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的管理工作,在内部为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竞争氛围,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定期为职工进行阻止培训,利用网络的技术结合管理工作,加强职工的基础管理技能,通过培训来提高管理水平,并设立考核制度,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都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促进我国新时期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2]。

结论:在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在新时代的影响下,我国要坚持创新思路,提高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宣传管理的全新理念,强化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从而真正的提升管理质量,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科技资源,整合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福建

科技资源整合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手段, 科技成果转化是整合科技资源的实践结果。科技资源整合是将项目、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和组织等科技资源通过重组、共享或转移等调控手段向企业集聚和流动, 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整合科技资源能够将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部门的创新资源导向到企业,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整合后的科技资源如何应用于科技创新过程, 这就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 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是判断科技资源整合情况的标准, 若将科技资源视为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 那么, 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则是科技发展的直接表现形式,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多要素、多主体在不同转化阶段的合力, 是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体现, 是真正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与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

1 整合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导向

2012年党中央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系”的新要求, 福建省相继系统提出“突出一个重点、把握五个坚持、实现五个主要、促进两个落地”的科技工作新思路[1] (以下简称“1552”思路) 。以此为发展契机, 从更大空间集聚整合科技资源,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提升福建区域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 转科技要素为经济优势, 实现全面发展与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无论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还是新出台的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决定都更进一步地明确了企业的主体地位, 强调了协同创新与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性, 这其中也凸显了整合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突出地位, 新阶段福建省所提出的“1552”思路更是将其明确化、凸显化和实践化。在福建科技工作的新导向中明确提出“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1]”等实在目标。旨在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专业机构扶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统筹整合, 整合集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各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 以充分利用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为保障,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目标, 合理组织研发和投资, 实现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 为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社会生产转化的各个阶段提供资源要素支持, 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由此可见, 在新导向下最大限度的整合共享科技资源, 极大提升了区域的科技竞争力与创新力, 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充分连接了科技成果的基础研发和市场化与产业化等各阶段, 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环节, 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

2 福建省整合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以及平潭开放开发逐渐列入国家战略, 福建在把握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 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整合资源, 在完善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前进,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不仅在全国首创高位嫁接科技资源的“科技特派员制度”, 在全国甚至国外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福建模式”———“6·18”项目成果交易会, 在全国开展首个国家创新基金创新产业集群试点并加以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立企业研发经费专户管理制度、企业法人科技项目负责制度等[1]。同时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科技工作新思路———“1552”思路。

然而,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2012年全省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距全国平均水平仍相差0.9个百分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 2012年福建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仍低于全国60.28%的平均水平;在2011年科技活动投入增多了1.67%且科技进步环境明显改善的情况下, 科技活动产出、技术成果市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指标却分别下降了15.64%、43.89%和3.2%[2]。

2.1 科技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充分

科技资源作为科技活动的主要条件, 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要素的集合。不仅包括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财力、人力、物力和知识信息等资源, 也包含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产出即科技成果[3]。

现阶段, 福建省依然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资金支持科技投入, 投入仍然不足且增长率缓慢, 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同时,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及高水平、高科技成果相当匮乏, 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依然主要依靠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带头组织参与科研项目, 大量的科技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集中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内。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 其主体地位还未完全确立, 企业研发人员在创新过程中创造性与积极性不高, 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依然未形成协同共享的意识, 科技资源流动缓慢, 高投入和低产出比例失调, 科技资源散乱、重复和浪费现象严重。另一方面, 地域上的资源分布不均现象严重, 山区等设区市资源甚少, 高科技人才、重大科技专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科技资源大都分布于福州和厦门两地, 这也导致了各科技创新的参与主体未能从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充分利用科技资源。

2.2 科技成果创新不足、转化率不高

科技成果的高效落地转化一直是加速科技创新发展与提升区域综合水平的催化器。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不仅需要不断的协同创新, 同时也必须满足市场需求, 科学研究、科技成果与市场三者之间应有效互动、紧密联系。然而由于当前福建在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引进、高水平研发平台的建设、更灵活的融资方式的扶持、协同创新的中介服务链的支持上还存在不足导致了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少且转化率不高。

目前, 福建省高水平科技成果比重偏少。2012年, 全省专利授权30 461件, 但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只有2 977件, 所占比例仅为9.7%[4]。科技中介服务等技术市场发育不全, 虽然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在逐年递增, 然其规模小, 引导力度不够, 服务能力仍然不强, 服务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交易磋商、经纪服务等层面, 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服务薄弱, 对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服务仍是短板。从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模式来看, 目前仍然存在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资本运作仍有较大风险、资本进入与退出仍不太顺畅、融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在科技部统计报告中, 相较于2011年, 福建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从第9位下降到11位[2]。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与产业化效益均呈现下降趋势, 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技术成果市场化指数, 由74.14%下降到30.25%[2], 共下降了13位。这也暗示了福建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展的滞后。

2.3 政策效用不明显、体制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 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创新型省份建设, 福建省相继出台的大量政策法规和实施意见, 虽然内容涵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多角度, 然而其实践性、引导性和操作性并不强。政策法规多是基于政府宏观层面把握, 对于具体的实施细则、配套措施、引导指示与规范推进等缺乏深入而详细的推进管理, 导致信息的不对称, 政策无法及时有效的落实, 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影响。

当前, 福建省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 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 其主体地位不突出, 科技型企业群尚未建成, 多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效用未充分发挥,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缺乏高水平科技成果。据统计在我国100强创新型企业中, 福建仅有3家[5]。

3 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路

3.1 总体要求

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为重点, 把握市场导向, 协同创新, 服务发展, 打造创新平台, 进一步规范化的统筹集聚整合科技资源, 推进技术、人才、资本等科技资源要素的紧密结合,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 激发科技发展内生动力, 促进科技成果与高水平研发机构落地转化, 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资本化、产业化, 突出创新导向聚焦发展需求, 制定具有针对性、引导性和战略性的政策法规, 引导支持, 以更开放的态度、更灵活的方式和更完善的保障为科技成果高效的转化提供科技引领和支撑, 提升区域特色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3.2 主要任务

以整合、集成、共享和提升科技资源为保障, 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 整合集成各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 立足于科技资源的共享, 提升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强化技术市场体系建设, 把握市场需求, 整合优化各级技术市场机构的科技信息资源, 统一发布标准、实现功能互动, 鼓励探索多样化服务模式,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创新, 保障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社会生产转化的各个阶段都能充分且合理利用科技资源。着力营造更加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集聚跨区域、跨平台的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阶段, 以灵活多变的方式示范、广泛的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重大且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等创新资源要素落地福建。

同时, 结合区域自身特点与发展形势, 从不同角度切入, 深入研究制定各类宏观引导性政策和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 从政策措施层面进行创新, 加大激励和保障, 扩大政策的受惠面、影响面和激励效果。从政策法规上、管理制度上、体制机制上给予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保障, 以政策的有效供给支持和引导以及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区域科技创新的特色发展,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整合共享科技资源、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局面。

3.3 推进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策略

3.3.1 统筹要素投入体系, 集聚创新资源

科技成果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的全过程都离不开人力、物力、信息、技术等一系列资源要素的投入, 合理的要素投入能够带动科技资源向区域内有序聚集, 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切实保障。科技资源要素的投入要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按比例和需求在各部门和各环节分配, 各要素之间要相互沟通和衔接, 确保要素使用的高效化[6]。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需要依靠集聚统筹各类资源要素, 因此, 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加速聚集和优化配置显得极为重要且迫切。

进一步引进、培养和储备一批高素质和复合型人才, 将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创新人才、团队以及高水平研发机构视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驱动力;进一步发展科技型企业群, 依托项目、平台、基地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构建面向市场、服务企业、支撑产业的各类创新平台和中介组织, 围绕布局的优化和资源集成、共享的要求, 根据福建产业的结构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 统筹不同行业、部门和区域的科技资源, 搭建技术成果与信息的供需对接、发布与交流的权威公共性平台, 实现多渠道、多层面引进优势资源与合理配置;进一步把握“新三板”扩容机遇,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以国家科技金融战略整体框架为借鉴,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 深化科技金融创新。

3.3.2 突出企业创新导向, 构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力求实现政府财政投入经费主要投向企业, 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建在企业, 高层次人才主要引向企业, 全社会研发投入主要由企业完成, 科技奖励主要由企业获得的工作格局,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1]。”这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所提出的新思路, 也是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新导向。围绕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新导向, 着眼于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发展全过程中资源要素的整合优化, 以企业作为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主体,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动员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举办研究开发机构, 或者采取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经济实体和产学研战略联盟等方式, 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构建基于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资源集成共享服务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制机制。

3.3.3 研究落实政策法规, 营造良好环境

从宏观角度进行总体把握、高起点出发的政策法规以其独有的科学性、引导性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面对科技发展过程中新的要求、新的导向和新的思路, 在宏观调控时正确把握政策的切入点, 体现以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的目标诉求和战略突破点, 降低介入风险。注意与区域发展实际相结合, 针对企业、市场、高校以及金融机构等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中的各个参与要素, 在实践环节中所反应出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特点等进行综合评价后研究制定涉及引导扶持、资源统筹、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相关专项政策或具体配套措施, 形成整套的政策体系, 有效落实, 并定期对所制定的政策法规给予评价, 根据现实发展情况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 以制度创新来服务管理创新, 从政策法规上、管理制度上、体制机制上给予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保障, 营造多元化支持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郑庆昌.坚持新导向新思路开创福建科技工作新局面[N].福建日报, 2012-08-07 (13) .

[2]中国科技统计.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2013) [EB/OL]. (2013-03-28) .http://www.sts.org.cn/zlhb/2013/hb5.1.htm#_13.

[3]杨子江.科技资源内涵与外延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2) :213-216.

[4]福建省统计局.2012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3-02-25) .http://www.fujian.gov.cn/zwgk/tjxx/tjgb/201302/t20130225_568759.htm.

[5]游建胜, 谢开飞, 林祥聪.创新要素向着企业"集结"[N].福建日报, 2013-01-22 (02) .

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的科技新思路 篇8

对于安全生产事故来说,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有管理、技术、客观环境等诸多的因素。但是随着科技装备和技术的提升,科技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漏洞,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

2012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杨栋梁走马上任。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杨栋梁的一把火,就烧到了科技这个点子上。他认为,“很多事故都源于科技落后”。所以,杨栋梁担任总局局长后,很快就提出了“科技强安”战略。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2012年7月14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安全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要求加快组织实施“四个一批”项目,提升安全科技支撑保障能力。

说起“四个一批”项目,它可以算是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科技强安”战略的重要助推器。“四个一批”项目指的是,一批当前急需的科研课题、一批可转化为现实安全保障能力的科技成果、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一批重点示范工程。

在杨栋梁的局长办公会上,“四个一批”绝对是一个“明星”。

在首批项目实施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就有三次局长办公会,是专题研究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在其中一次办公会上,杨栋梁就指出:“安全生产要从源头治理,‘四个一批’项目就是完全从源头上抓。”

杨栋梁的决心和思路让安监总局的一众同仁都感受颇深并且非常认同。

“近年来,安全生产的事故率一直在往下降,可以看出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是重要的支撑。”国家安监总局规划科技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科技的提升促进了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的建设和完善,随着技术标准升级,企业的装备水平、管理方式也跟上来了,又提升了他们安全管理的水平,以及抗风险的能力。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而最终的结果就是遏制住了一些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安全生产率。

创新思路求发展打造和谐新农村 篇9

创新思路求发展打造和谐新农村

黑埠村位于江苏省新沂市阿湖镇政府驻地,三县交界之处,323省道从境内穿过,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全村总面积1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 300亩,人口9 000人,辖17个村民小组、4个党支部、18个党小组、186名党员.

作 者:鲍如友 石盛 李德勇  作者单位: 刊 名:山西农业 英文刊名:SHANXI AGRICULTURE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 关键词: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10

供决策依据,现将我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园区的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中卫市现有各类农业园区385个,其中中卫城区156个,中宁214个,海原15个。按园区级别分,区级科技园区2个(中卫城区、中宁各1个)、市级科技园区16个(中卫城区8个、中宁5个、海原3个)、县级园区125个(中卫城区26个、中宁87个、海原12个)、乡镇级园区242个(中卫城区、中宁各121个);按园区类型分,种植业132个(中卫城区35个、中宁94个、海原3个);养殖业231个(中卫城区110个,中宁112个、海原9个);其它22个(中卫城区11个,中宁8个、海原3个)。经济效益好且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有122个(中卫城区26个,中宁90个、海原6个)。

(二)基本作法

1.领导重视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卫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确定了我市枸杞、草畜、蔬菜、鸡、猪、西甜瓜、马铃薯、优质米等八大特色产业,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专门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去年市财政在镇罗观音无公害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和宣和养鸡科技园区共投入资金400万元,市直机关干部借对帮扶为园区农户担保贷款2369万元。另外,市上专门抽调了70名农牧林业科技人员深入优势产业园区实行技术承包或开展创业行动,有效地增强了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同时,有关镇(乡)也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强化对科技园区建设的领导,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园区建设的发展。观音、瑞应、宣和、永康、枣园、舟塔、大战场、高崖、海城等科技园区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协调,切实做好“三通”、作物列段调田等基础性工作,提高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加快了科技园区的建设步伐。中宁县为了推动奶牛园区建设,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关于百项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同时县上每年拿出50万元扶持发展奶产业,并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加快了奶牛园区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有奶牛园区13个,奶牛存栏数量从2000年的1000余头增加到2004年7000余头。

2.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为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拓宽投资渠道是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程的有效保障。从农业科技园区投资机制分析,镇(乡)投资为引导性扶持,以农户投资为主体,龙头企业和大户参与,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金融部门的支持,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据统计我市城区2003年确定的农业十大科技园区共投入资金5727万元,其中国家、自治区和县上投资276万元,占总投资的4.8;镇(乡)村投入(包括物资折款)459万元,占总投资的8.0;农户、企业和经营大户共投资4992万元,占总投资的87.2。文昌镇蔡桥科技园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达128万元,占园区总投资的14.2。瑞应、观音、杨滩、宣和等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引导农户参加园区建设,农户投入超过园区总投资的85以上。中宁县农业科技园区2004年共落实资金6856万元,进入园区经营农户2000余户,其中:舟塔乡康滩万亩枸杞科技示范园区投入资金400.2万元,其中区厅拨专项资金40万元,占投资的10;县、乡共投入140万元,占总投资的34.9;农户、企业共投入220.2万元,占总投资的55.1,形成了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户投资为主体、龙头企业参与促壮大的新格局。

3.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配套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11

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

科技进步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基础,科技创新加速了人类城镇化的进程

城镇化与工业化及科技创新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科技进步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推动城镇化的决定性力量是科技创新所引发的科技革命。目前全世界50%以上人口生活在城镇, 70%的GDP和85%以上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都来自城镇,90%以上的高等学校和科研力量也集中在城镇。随着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新的工业革命启动和深化,将带动各国城镇发展格局发生深刻、丰富而不对称的变化。

城镇化发展具有阶段性,随着城镇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提升,科技创新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城镇化的发展,从最早的物资的聚集,到生产要素的集聚, 再到创新要素与网络的集聚,从生产型城市到消费型城市,再到生态型城市的过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城镇进一步向低碳生态型、可持续型发展,以及多级多层次开放城镇体系的形成,在产业发展、城镇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宜居宜业、城镇治理与规划等方面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科技创新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对城镇化的推动是政府与市场相互作用的过程,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引导作用

传统的城镇化过程是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的自然集聚过程, 科技创新发挥作用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伴随着现代城镇化的发展, 科技促进城镇化已从传统的、方式单一的工具性支撑逐渐向全方位和多元化发展,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融合带来大社会技术系统的发展。各国的城镇化进程都表明,城镇化是一个复杂和综合的过程,无论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的一份报告,未来全球增加的城镇人口近94%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趋势将会重塑世界的面貌。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即在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以城镇为中心形成内生性的财富增长循环机制,在保证正常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水平基础上侧重强调科技投入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

科技创新支撑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了2011年底的近7亿,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曾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意味着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由量到质的转变阶段。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城镇健康、快速、和谐发展,切实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科技工作成果卓著

一是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列为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对城镇化发展的科技工作统筹布局,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科技需求,围绕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镇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绿色节能与绿色建筑、城镇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镇信息平台等重点任务,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二是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三化同步”和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 三是依托高新区等园区建设,形成城镇化发展的“创新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产业化工作体系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业技术创新环境,聚集创新资源,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四是通过人口健康、资源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民生科技的发展,对于我国城镇发展质量提高、各个城镇发展特色的形成、城镇现代化快速推进具有决定性作用。五是在试点城镇启动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太阳能光伏发电(金太阳)、半导体照明(十城万盏)、下一代信息网络(3TNet)等一批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工程,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型城镇化需要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向转变,而“创新驱动”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工作任重道远

城镇化包括人口结构城镇化、产业结构城镇化、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景观城镇化及人口整体素质的城镇化。过去30多年,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主要来源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做出的巨大贡献。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以创新为驱动力、能够集成应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符合城乡发展实际的道路。新型城镇化将为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而科技创新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 实现从重视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向重视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其核心是“科技创新”。

新型城镇化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与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科技工作大有可为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从2001—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7.66%提高到51.27%,平均每年提高1.24%,远高于1978—2000年年均提高0.86%的平均水平,更高于改革开放之前年均提高0.28%的平均水平。而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健康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效支撑和引领,如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审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居环境、城镇住区、 水系统循环、节约能源、大城市交通、土地合理利用、防灾减灾以及新的城镇规划体系等,是一批急需在原有水平上作出重大突破的科技问题。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三化”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城镇知识、智力和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大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信息服务及文化创意等技术支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城镇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总量、质量、结构和效益并重的产业供给,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实现城镇化的和谐发展。

加强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动态监测

加快城镇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城镇的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基于感知网、智能化技术的网络体系,提高城镇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宜居城镇

加强能源高效转化、建筑节能与节能新材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等技术,实施食品安全科技工程、国民健康科技工程等,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需要在“四化”同步发展中把握好一系列战略定位,形成一整套战略引导体系和支撑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长效作用机制与模式,科技工作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转变、资源配置整合、生产力布局优化、人口大量转移、利益关系调整、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其问题的复杂性和涉及的广泛性决定工作的综合性,必须要通过系统性措施探索解决,科技工作需要在其中把握好一系列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支撑引导城镇化发展还远远不够,城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偏低,仍然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如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对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科技创新作用缺乏规划;标准建设滞后,强制性规范少,科技发挥作用的渠道不通畅;科技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等推进力度不够等等,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克服。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的系统性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实现方式是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作用,通过多领域、多部门的公共政策综合作用,共同引导社会经济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的动态性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是一项动态性工作,其实现过程具有时间上的阶段特征和空间上的层次特征,不同时期、不同空间范围的工作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一个关键是形成和有效发挥科技支撑的长效作用机制。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是一项探索性工作

创新驱动城镇化工作需要立足全面科学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别分析,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制定适宜性政策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不同地域范围的任务和重点不尽相同,不同空间层次的工作重点会随着地域、时间差异发生变化和转移。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分析不同阶段的工作特点,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在战略规划层面,加强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

理清资源结构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尽快摸清科技系统已有的工作基础和资源结构,梳理相关支撑工作,加强对相关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集成力度,做到心中有数,配置得当。另一方面,加强统筹, 建立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设立各部门联络员,形成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组织体系,统筹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科技工作。

提前规划部署

在战略层面要有前瞻性的通盘考虑,提前规划部署,形成科技创新支撑城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在城镇化“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并举”的推进过程中把握好一系列战略定位,着力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城镇化的转型,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和谐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长效作用机制和典型模式。同时,建议将科技支撑引领城镇化发展列为下一个科技中长期规划的专项规划,并出台有关指导意见。

强化规划衔接

加强与各宏观管理部门的联动和协调,推动规划之间的衔接,提高和充分发挥科技规划在今后城镇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部门会商机制,共同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做出整体规划和安排。在城镇建设规划中明确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使科技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决策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

构建与新兴城镇化相适应的技术体系

依据现有科技研发部署和成果积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布局,加强市场引导,推动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

切实有效的解决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一些新难点和新问题,同时需要因地制宜,注重归纳总结,形成和有效发挥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长效作用机制和典型模式。

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在计划项目上予以支持,开展技术攻关,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路线图编制

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产出效益好的产业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推进电动汽车、清洁可再生能源、三网融合、 物联网、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生物医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通过标准等政策的制定和应用来引导科技创新

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作用的渠道并不通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标准建设滞后,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激励性政策不足,对推广应用新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缺乏补贴和信贷优惠措施性措施。因此,需要加强城镇化建设中的建设标准,设立阶段性目标,加强执行力度。 加大新技术应用的补贴力度,加强强制性规范性等措施。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全面延伸绿色和强制性节能标准。

进一步推动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点示范和需求面政策引导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城镇建设中开展了一些科技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在推动科技产业化应用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规模和辐射作用仍有一定的局限。建议深入开展科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关试点和专项行动。一是选择不同主题,结合已经开展的各类园区建设,以创新型城市(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高新区、农业科技园等为载体进行试点示范,包括现代农业体系示范、新能源应用示范、信息网络应用示范、新型智能交通体系示范、生态宜居科技示范、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示范等。二是通过重点项目和工程,如“绿色奥运”、“低碳世博”,更好地推进节能减排、控制环境污染,促进绿色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全面提高居民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培育科技理念与创新文明。 三是针对中国区域不同城市格局的特点,如都市区、城市群、散状城市等特点来进行科技规划示范。

调动地方尤其是基层科技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四化并举”,扎实做好各项推进工作

用科技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促进新农村建设,这其中基层科技部门将有着更为广阔的作为空间。例如:聚焦本地区新农村城镇化科技创新的新需求、新趋向,作为与外部创新资源对接的重要纽带,实现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与市场链有效链接;推动建设村镇科技试点,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生态化集中,推进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联动调整、梯度提升等。

重视和加强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

上一篇:员工服装管理规定下一篇:16班级口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