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过程论分析

2024-06-02

科技创新的过程论分析(精选9篇)

科技创新的过程论分析 篇1

电视新闻采访是电视新闻报道获取素材的重要渠道, 也是每位从事新闻行业工作者的首要责任。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即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的工作技能。在具体的电视新闻采访中, 还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原则: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对象广泛性、内容突变性等。记者要想获得新闻第一手资料, 就必须学会创新, 不断地实践探索, 找到不同的采访技巧, 从而提升自身的采访水平。

1 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

1.1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对于电视新闻采访来说,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最重要的特征, 只有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 才能获得更多的观众信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一定不能因个人利益而忽略新闻的真实性, 用不真实的新闻来获取高的收视率, 这样会严重损害社会利益[1]。因此, 为了对广大观众负起责任, 新闻工作人员一定要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维护国家和社会群众的共同利益。

1.2 对象广泛性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工作人员在抓住事件的真实性, 不断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 明确分析出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同时, 还要体现出对象的广泛性。因此, 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掌握采访技巧, 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要使用不同的采访方法, 从而获取新闻的第一手资料。

1.3 内容突变性

众所周知, 所有发生的事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事件的内容经常发生着变化, 因此, 新闻采访工作人员一定要选取影响力大的事件, 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 同时还要对新闻内容进行实时跟进, 以免发生突发性事件不能提前掌握, 因此, 记者就应该平时多锻炼自身的应变能力, 从而提高对突发性内容的反应能力[2]。

2 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应用

2.1 做好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

记者要想保证采访内容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 就必须提前做好采访准备工作, 对被采访的个人信息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从而面对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做好准备。与此同时, 记者还应该对采访现场的各种设备进行仔细检查, 不能因为采访设备出现了问题就中断采访, 一定要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2.2 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有全面的掌握

在具体的新闻采访前, 记者要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有全面的掌握,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采访的质量。记者要充分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 把自身的情感通过手势等方式传达给被采访者, 保证采访者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从而使采访过程达到一种共鸣效果[3]。最后, 记者还应该取得被采访者的信任, 让被采访者能够把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复述一遍, 从而保证采访工作的质量。

3 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

3.1 报道内容的创新

现如今, 随着我国电视台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 电视台要想脱颖而出, 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要求记者对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创新, 吸引观众的视线。比如:针对一则“父亲杀女儿”的新闻报道来说, 所有的报道都在指责父亲不负责任, 但是, 另一个电视台却从另一个角度来采访, 把父亲杀女儿的整个事件都复述了一遍, 对新闻的报道内容进行有效创新, 从而体现出了父亲的无奈, 这样的报道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反响, 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观看。

3.2 采访途径和方式的创新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还应该重视采访途径和方式的创新。第一, 新闻工作人员应该针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入挖掘, 充分掌握新闻当事人的生活情况, 并取得当事人的信任, 然后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第二, 记者还应该学会察言观色, 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特征, 找到当事人的弱点, 对其打感情牌;第三, 记者不要只是针对当事人进行采访, 还应该深入了解当事人家人、朋友的情况, 根据他们的复述来了解当事人的为人[4]。

3.3 采访模式的创新

采访模式的创新也属于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一个重要创新方法。采访模式的创新主要指的就是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通过多种多样的采访模式来进行对当事人进行采访, 比如:记者与当事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记者与当事人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等。与此同时, 记者还应该重视对所提问题的创新, 要根据当事人的心理变化来提问, 不能一味地只是针对稿件进行采访。

4 结语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 它对新闻记者的综合要求非常高。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一定要遵守新闻的真实性和突变性原则。同时, 记者也要不断对采访模式和方式进行创新, 从而加强观众对新闻的信任。

摘要:目前,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给电视新闻采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新闻采访工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据重要地位, 记者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不断积累经验, 抓住采访技巧, 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采访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和采访技巧的应用, 并论述了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采访技巧,创新

参考文献

[1]张鑫, 余永兴.试分析当下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1) .

[2]梅伟.如何创新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新闻窗, 2014 (2) .

科技创新的过程论分析 篇2

一、课堂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研读教材。创新教学的任务之二是在“批判性质疑”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批判性的有质疑就是不依赖于已有过的答案和方法,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见解,通过独立的思考判断,提出独到的见解。

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这种过程更具有挑战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必将推动创新思维发展的水平。最后创新教学还应培养学生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不同的学生智力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但各有所长,都有内在的创新潜能,教学中要挖掘和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使他们各尽所能,人尽其才。

二、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创新思维有多种形式,下面就加强逆向思维训练作以说明。研究和解决问题,一般均习惯于正向思维,一旦问题稍有变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羁绊。而逆向思维就是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从对立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 反过来想一想”。如在复习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溶液的浓度等知识时,可先讲评一道题:标准状况下,336升氯化氢气体溶解在1升水中,所得溶液密度为1.17g·cm―3,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当学生弄懂后,让其练习另一题:1体积水吸收多少体积的氯化氢气体可得到物质的量浓度为11.3mol·L―1,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溶液。这样边讲边练,一顺一逆,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训练了其逆向思维能力。

三、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起点,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在创新教学中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既要勤奋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注意掌握创新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归纳和综合,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化学课堂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课本,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着眼于化学与社会、技术、工农业生产、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应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引导学生把高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当地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其对策。这样以知识为载体,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广泛地联系和应用中去发现新问题,创出新成果。

四、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操作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不论是老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要把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这里的创新并非要求学生去发明什么,而是强调一种思维的方法和习惯,让他们通过尝试各种实验方法来弄清他们未知的问题,达到激发创新动机,发展创新潜力的目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是学生观察的引导者、发现的帮助者、创新的鼓励者。当学生在观察中提出“为什么”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去完成实验,得出结论。所以实验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欲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功能,还可以尝试将一些模拟实验、验证性实验重新设计成探索性实验等。

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营销创新 篇3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营销手段单一落后

我国众多企业的信息化营销方式一般是采用广告推销的方式, 片面的认为做好企业广告就决定了企业宣传, 可直接拉升了产品知名度, 这种方式虽在短时间内会有销量上的提高, 但并非所有的广告都有收到应有的效益, 广告做的不好反而给企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而且广告投入成本较大, 给企业增加了很多额外的经济负担。甚至有的企业在信息化营销过程中采用推销方式, 通过招聘大量推销员来获取销量, 以谋取短期经济效益。但是, 人员较多的实际情况会给企业管理增加不少难度, 成本的提升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总而言之, 企业单一的营销机制在信息化建设中, 未能对信息化网络营销引起足够重视, 二者相结合的程度不够, 以至于经常出现营销不达预期标准的现象。

2. 企业安全信息管理体制不健全

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世界上大约80%的五百强企业于1998年建立CIO机制, 后来逐渐被世界诸多国家广泛接受。据我国经贸委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核实的五百二十家骨干企业中有76%点建立信息管理机构, 有近70%的企业有高层管理员专门管理。但是, 传统管理机制的影响依旧对对于企业信息体制的建立有深刻影响, 灵活性较差, 与其余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效果不明显, 很难在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起到引导作用。与此同时, 国内关于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人才多数是来自于各部门之间的临时抽派, 对于企业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够, 复合型人才匮乏。

二、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营销创新

1. 电子定货系统 (Eos) 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对于电子订货系统的应用大大增强了网络营销的安全性。EOS通过收集整合订单信息, 汇总后进行上报, 为物流配送地提供便捷。配送人员进行一对一核实派发不仅提高了网络订货销售的安全习惯, 而且方便了零售店进行资源进出调整。在应用范围上, EOS的网络安全销售功能还体现在批发商, 产品制造商等方面, 其销售优点主要体现在订单时间缩短, 成本下降, 人为因素的干预减少提高了机动安全性。动态数据之间的便捷传送可以大大提升运转效率, 数据的共享也在你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错误的发生, 防止库存出现爆积压现象。库存管理效率的提升有方便了网络销售对客户满意程度的统计, 对生产数量不断进行调整, 滞销, 生产, 运送等网络一体化服务, 企业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发挥了关键作用。

2. ERP技术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中对于ERP系统的引进与大规模推广, 对于网路安全采购和信息技术研发有着重要影响。ERP系统综合了销售三端的实际需求,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成本。ERP技术采用独到的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对资源进行最优化管理, 成为现代网络安全中的的一项重要应用技术。ERP技术基于整体去统筹计算机运行管理, 流程统一在一个规则之下, 并且对计算机内部运行的管理进行了外部拓展, 对信息系统运行进行集成管理。ERP系统设有多项目分类, 主要包括订单下发, 采购单核算结账, 意见反馈, 后期维护等等。随着各大企业网络安全中对于ERP技术的应用, 管理者对该系统该也提出更高要求, ERP时代发展中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 电商对自身要求的提升, 要求ERP系统综合其它先进网络安全管理软件实现突破, ERP网络安全采购技术的进步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结语

营销既需要具备市场意识、营销理念、营销能力的专业人才, 也需要具备信息化创新能力的人才。因为营销观念对企业发展有关键作用, 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但是, 传统营销模式严重制约了企业进步。在信息化时代, 企业只有摆脱传统营销观念, 紧跟时代步伐, 学习最新的信息化营销观念, 才能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企业营销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仅凭市场营销的传统观念很难再让企业发展壮大。在当代市场经济活动下, 企业竞争方向更多的表现在了营销策略创新方面, 营销创新离不开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本文针对企业信息化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论述了新时代下的营销创新策略。

关键词:营销,模式创新,企业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彭东博.BSG公司“冰川时代”天然矿泉水营销策略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 2012, (09) :11-13.

[2]陈守则, 单红之.长白山矿泉水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8) :121-122.

科技创新的过程论分析 篇4

[摘要]目的探讨对孕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在分娩过程中对产程和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通对102例临产初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以孕产妇为中心,运用现代护理心理学手段,对孕产妇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并观察在分娩中的临床指标变化。结果通过心理护理的孕产妇明显消除恐惧、焦虑情绪,其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等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分娩心理准备,处世表现是影响产妇产前心理状态最主要的因素,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是对对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孕产妇:分娩:护理干预

分娩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然而在人类,分娩往往构成重大的应激事件,尤其对初产妇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变化。由于没有生产体验和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由于面对特殊的产房氛围、宫缩阵痛、疲惫和对分娩预后的担忧等多种应激源的刺激,出现整体的反应模式,即包括机体的生理、生化和心理的反应。并进而导致失眠或食欲不振等,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本研究通过心理干预为主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对产妇进行护理,探讨对产妇产程和产后出血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妇产科自2008年2月至201 1年3月收入住院的102例孕妇初产女作为观察组,年龄19-41岁,平均27.4岁,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为主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普通护理分娩的初产妇102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1~42岁,平均28.6岁。

1.2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法,在产前门诊由经专门训练的护师在统一指导语的条件下,先对孕妇作必要的解释,然后由孕妇独立地完成问卷调查。创造有利于产妇心理安定的环境条件,产妇从病房送到分娩室前,首先选入待产室,待产室的条件与病房大致相同,再进分娩室,便会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这对产妇适应环境能力形成很有必要。在分娩室里,在每张产床之间均设屏障相互半隔音,使产妇之间不能直视。在接产和进行处置时,尽量不让产妇本人看到过多的手术器械,不让其看到流血。送护人员即使在抢救时,也要保持镇静,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使产妇对医务人员产生充分的信任感。对哭喊不止的产妇,要耐心解释说明哭喊对本人是消耗体力,影响产程进展,对其他产妇则是一种不良刺激,影响她们休息并引起精神上的厌烦和紧张。如仍哭喊,我们就要做具体检查及分析,仔细观察有否头盆不称,产程进展是否正常,有否潜在其他异常等,如排除产科情况我们对哭喊的产妇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t检验,F检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全部分析用SAS统计软件完成,P<0.05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产前心理总体状况

汉米顿抑郁量表平均分为(3.95+0.29)分,可能有抑郁症状者5例(总分8-20分),占5%。汉米顿焦虑量表平均分为(4.92±0.442)分,其中严重焦虑者1例(总分>29分),占1%。可能有焦虑者5例(总分为7-20分),占5%。症状自评量表平均分为(7.75±6.678)分。3组量表得分之间相关性良好(P<0.001)。

2.2产前心理状态单因素分析

对可能有影响临产妇心理状态的70项因素与症状自评量表得分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处世表现(X8),情绪控制(X10),有无流产史(X17),与父母关系(X45),对分娩心理准备(X51),家庭角色充当(X69)6项因素与临产妇心理状态有显著相关性(P<0.001,表1)。而常为人们关注的因素,如婚次,智力,月经史,医疗费用支付,住房情况,婆媳关系,夫妻感情,对胎儿性别期望等,则未见与其心理状态有相关性。

2.3产前心理状态多因素分析

为比较各因素对产妇产前心理状态影响程度,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以症状自评量表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X=0.05水平上共选入3项因素,依作用程度大小(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依次为X45,X51,X8,且均呈正相关。

3讨论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孕产妇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了解临产妇的心理活动对做好临产妇的心理护理,减轻产妇生产过程中的痛苦,缩短产程,使胎儿顺利娩出,保障母婴健康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孕产妇在临产前顾虑重重,精神负担很重,存在非常突出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原因及表现为:抑郁、紧张、恐惧、担忧的心理。国外Kitamura等报道,孕期产生焦虑抑郁症16.5%。国内韩蓁等报道,产前抑郁症25.5%。本研究显示,产前有抑郁症状者5例,占5%。严重焦虑者1例,占1%。有焦虑症状者5例,占5%。产前出现焦虑抑郁者共11例,共占11%。本研究与国外报道的发生率基本一致,但较韩蓁的报道为低,可能与病例多为城市产妇有关。担心分娩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疼痛,担心分娩是否顺利,是否出现难产,以及分娩需要多长的时间,还有的孕妇由于怀孕期间身体状况较差,曾发生某种疾病等原因,担心孩子发育是否健康。有些临产妇由于缺乏必要的生理卫生及生育知识,对即将到来的分娩过程不知所措,所有这些心理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临产妇的分娩过程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分娩过程中要产生疼痛,但每个产妇对疼痛程度的感受却是不相同的,这是因为这种疼痛除了生理原因外,还有心理因素的影响。痛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损伤的本身和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联系,心理因素影响着人的痛阈,临产妇由于精神上的恐惧,可导致机体交感神经系统的紧张,使交感神经的功能超过副交感神经的正常抑制功能,造成枘本对疼痛的敏感度增加,即痛阈降低:另一方面,产妇若把注意力过分集中于对疼痛的感受时,痛觉也可能增大。因此,形成了一种恐惧产生紧张,紧张引起疼痛,疼痛更加重了恐惧的恶性循环。而与此同时,精神紧张导致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衡,必然产生子宫肌肉收缩功能的紊乱,结果子宫被动扩张,部分宫颈肌肉收缩高度紧张,最后出现难产。此外,由于产妇在临产期间,精神状态不同而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情况,也对分娩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科技创新的过程论分析 篇5

一、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运用

(一)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完成所提问题的归纳

要做好电视新闻采访工作, 首先我们应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了解到被采访者的个人资料, 并作出采访过程中的实施方案, 包括对采访问题的规划。其次, 在采访计划的制定中, 要对在新闻采访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预测, 并制定好防范措施以备不时之需。然后, 在开展新闻采访工作之前, 还需检查采访现场的设备情况, 以保证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与完成。若在采访中对某一件突发事件没能做好预防工作或了解, 可以通过近期的新闻来收集重要的信息, 以弥补自身所得信息的不足, 使得新闻采访更为的顺利, 进而更好的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二) 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 做好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在新闻采访中, 记者掌握好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将有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 使记者更容易地挖掘出有吸引力的新颖的新闻主题。而要掌握好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 则需要从被采访者的生活背景、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解与分析, 从而得知被采访者的性格特征, 以便更好的交流。另外, 非语言符号的使用能够使得采访者从被采访者的心理状态出发, 掌握其心理变化, 并通过自身的神色、状态、手势等非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而使得受访者放松身心。在采访过程中, 一旦被采访者减轻了心理压力, 将会发自内心的与记者进行交谈, 而不是敷衍了事, 这样能够使新闻工作者更加顺利的掌握有利的新闻线索, 从而有利于新闻采访水平的提高。

(三) 学会聆听被采访者的讲述, 注意所提问题的方法

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 新闻工作人员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引导者, 要将受访者快速的带入采访主题中, 让受访者把采访工作当做一场谈心, 并认真聆听受访者的讲述。当受访者放下了自身的心理防线, 接受采访时, 工作人员则需要在此过程中根据受访者所讲述的内容总结出重要的信息资料以便还原出事情发生的始终。接着, 受访者讲完后, 采访者需要提出重要的问题, 让受访者解答。如果受访者碍于诸多原因而拒绝采访, 这时新闻工作者可采用旁敲侧击的提问方式与受访者进行沟通, 以完成采访工作, 获得重要的新闻信息。

二、新闻采访技巧的创新分析

(一) 要做到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

作为一名记者, 创新是工作内容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 只有创新的报道内容才能吸引到大众的眼球, 引起受众的兴趣, 从而更好的实现新闻报道的价值, 提高新闻报道的收视率。而做好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并不是一件难事, 只要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当今社会,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 记者只有认真关注现实生活, 了解人民群众之所想, 那么在采访中才会获得新的报道角度, 实现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

(二) 要做到采访途径与方式的创新

在新闻采访中, 常常会出现受访者不愿被采访的情况, 甚至对新闻工作者敬而远之, 而这情况的出现归根结底是采访者所使用的采访途径与方法不合理。因此, 我们需要创新采访的途径与方法, 以保证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 在采访中, 工作者应在第一时间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从而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 并采取“投其所好”的采访方法与受访者进行沟通交流, 以达到采访的目的。其次, 在对人物进行采访时, 应通过察言观色来选择适合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 从而减少受访者拒绝采访的状况, 有效的提高采访效果。最后, 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 应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 保持自身的穿戴整洁适宜, 这种做法可以提高记者在受访者心目中的亲和力, 更易与受访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三) 要做到采访模式的创新

所谓的新闻采访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采访者与受访者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在此环节中, 采访者应充分调动自身的技能, 通过采访中受访人的心理感触以及现场环境的面貌, 做到主动的把握好采访的主题讨论以及对采访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状况进行防范与应对, 从而改变传统一问一答的采访模式。在这种新型采访模式的实行中, 新闻工作者在与受访者交流时应时刻注意着受访者的心理状态的变化, 从而注意自己在进行采访时对所提问题的选择。同时, 在采访中, 要照顾受访者的情绪, 对于受访者伤心的事件尽量减少提问的次数, 以实现采访报道的人性化, 从而促进采访报道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薇.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探究[J].新闻传播.2013 (10)

科技创新的过程论分析 篇6

伴随着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 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而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应当引起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关注。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 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大量的基础知识, 而且还承担着小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说,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对策措施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科学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1、营造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才会将自身的创造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散自己的思维。因此, 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当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能够非常简单的将所要学习的语言文字加以理解, 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一来, 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还可以消除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抵触情绪, 使学生的创造力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2、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我们加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就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如果学生们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或者人云亦云, 就很难有所创新。只有充分展现自身个性, 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才能够不断发现、不断创新。小学生的个性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精心爱护与培养, 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树立起以创新为骄傲的科学理念。这样一来, 就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具有独创性、发散性以及个性化的创新思维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现有教学结论的基础上敢于质疑,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要勇于对老师说“我不这样认为”, 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不断探求能够展示自身个性的观点。也许学生的回答同课文的主旨观点有所冲突, 但是也应当看到其所阐述原因中的可取之处。教师应当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立场上, 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3、激发学生大胆创新意识

我们进行新课程标准改革, 就是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教育, 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综合能力的提升, 而且还包括意识领域的觉醒。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摈弃传统的那种将教学结论直接传达给学生的落后方式, 而是应当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思考、集体讨论,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使学生的探究空间不断拓展, 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离不开教师对其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以及积极有效的鼓励。小学生们在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迸发出一些比较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有时候甚至超出了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 脱离了教材的“标准答案”, 这就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对此, 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这种“求异”的思维进行启发与引导, 使学生能够逐步树立起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思维习惯。比如, 在“狐假虎威”一文的讲解过程中, 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狐狸非常聪明”的观点, 这一在教材看来违反常理的“反面论调”对于小学生来说, 其能够进行反向思维, 也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应该及时加以肯定, 并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加倍爱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4、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行为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自己手动、脑思、眼观察, 自己讨论, 自己推理, 学生所得才是真正的所得, 才能够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扩大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培养学生以创新意识学习、运用学科知识。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从实践操作着手,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观察、分析、提炼, 从而培养自身能力。比如, 在生字词教学中, 让学生小组合作, 小组内识字, 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大家各抒己见, 相互交流, 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生字;对文学作品的教学, 教师应该充分发掘作品中富于想象的语言材料, 抓住作品中值得思索的、符合学生“奇思妙想”心理特点的因素, 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感悟, 以自己的心灵去领会, 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比如: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去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幻想到与奶奶一起奔向光明和快乐的情景以及《翠鸟》中像箭一样飞过去的动作, 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实践, 不仅培养了小学生获取信息, 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们进行自我探究, 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的精神, 使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我, 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 我们可以看到,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式方法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 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力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在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状, 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符雪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探》,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3 (01) 。

[2]颜腊荣:《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科学》 (中学教师) 2010 (02) 。

[3]周延芳:《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实践与研究》 (A) 2010 (08) 。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比较分析 篇7

1.1 技术推动模型

技术创新是由科学技术推动的, 技术创新或多或少的是一种线性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经过生产和销售而最终将新技术引入市场中。西方发达国家最开始的技术创新大多数都是这种由技术推动而进行的创新形式。如无线电、晶体管、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大量创新都属于这种情况。

1.2 市场需求拉动模型

该模型是从生产需要或者市场需求开始, 经过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 将创新引入了市场中。有相关研究表明, 有超过60%的创新行为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 因此, 对于大部分的企业和科研单位来说, 市场需求拉动型的创新在实际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在市场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模型中, 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机会, 而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拉动的最终结果。

1.3 交互模型

该模型认为, 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两者的共同作用所引发的, 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和新的技术能力都可以导致新构思的产生;同时, 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创新与市场需求以及技术进展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的关系。在与技术推动模型和市场拉动模型相比较, 技术创新过程的交互模型加强了市场与技术的连接, 这就说明企业的创新管理是要将市场需求和新的技术能力进行匹配的。

1.4 链环模型

该模型比较侧重于对创新过程的描述, 整个模型分为科学研究、知识库和创新过程三个部分, 它将技术创新过程与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已有的知识库联系起来, 这样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反馈出来。可以说, 链接模型是对技术创新过程更科学、更详细、更合理的解释。

1.5 综合模型

以上四种模型基本上都没有涉及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过程, 而技术创新的综合模型则将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融入过程模型中, 并表明了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与企业的研发部门、销售部门之间的联系。技术创新的综合模型依然是以线性过程模型为主体, 将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和环境以及企业的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融入模型中, 并建立了各创新阶段、企业的管理部门与外部的市场需求、科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模型比起上面四种模型来, 更侧重于对创新过程的管理。

2 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比较分析

上述是对五种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介绍, 主要反映了人们对技术创新过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 这每种模型都有自己的特征。

技术推动模型只是比较简单的一个线性过程, 在该模型市场中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几乎没有参与创新过程的能力;市场拉动模型比起技术推动模型有所深化, 市场拉动模型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市场纳入到创新的过程中, 认为创新的过程是由市场拉动的;交互模型综合了前两个模型的特点, 它存在一定得反馈回路, 市场、技术研究和创新已经互相结合并进行反馈;链环模型将技术创新活动和现有的知识存量联系起来, 将各个环节的关系更好地表现出来;而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综合模型更侧重于过程的管理。传统技术创新过程的五种模型的详细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各种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提出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主导作用, 并能满足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符合政府的政策, 并且能够提升和保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表2所示。

3 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型的构建

通过前面对企业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研究分析, 结合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特征和原则, 来构建企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该模型与前面提到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最大的区别是在模型中加入了生态的观念, 整个模型是以考虑整个生态环境为起点, 也是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终点。

在构建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型中, 我们就是以对创新产生的影响为起点, 到消费者消费的过程, 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在该模型中, 从创意产生到销售表示整个生态技术创新过程实现了一样的经济效益;从创意产生到生态环境表示整个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实现的生态效益。同时, 该模型主要反映了企业中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两个重要的部门在创新过程中的管理环节, 以及外部环境 (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 对创新过程的作用环节。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 以此将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更好地结合起来, 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又能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为了有效利用企业有限的各项资源, 避免创新过程中的失误给企业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对企业前途产生的危害, 就需要根据创新的进展情况进行各种决策。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以此主动适应政府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

摘要: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技术创新过程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过程的模型。本文主要对具有代表性的五种传统技术创新模型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以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为完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提供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生态化,创新模型的差异,建议

参考文献

[1]王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2]尹艳冰.面向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及其测度研究[D].天津大学, 2008.

[3]谢杜萍.设计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东华大学, 2012.

[4]赵国杰.企业技术创新优势测度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5]廖志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4) .

教学案例研究的知识创新过程分析 篇8

一、知识创新理论与教学案例研究的价值

日本学者野中 (Ikujiro Nonaka) 曾对知识转移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他看来, 知识创新过程, 实际上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一互动过程由四个子过程组成, 以教学知识的创新为例, 这四个过程应是这样的:

1. 社会化 (socialization) 过程。

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经历共享”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如学校的教学观摩活动, 就实现教师个人隐性教学经验的共享, 教学经验向教师群体的扩散。教学经验的“社会化”, 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 而不是语言, 因为教师的经验是难于言传的隐性知识。

2. 外显化 (externalization) 。

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隐性知识难于言传, 怎样将它以显性的方式展现出来呢?专家建议采用比喻、类比、情境再现等方法, 如学校在教学观摩后, 借助图示、影像等方式, 分析和展示教学观摩活动中授课教师的经验点滴, 在更大范围内以显性知识的方式展现教学经验。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3. 组合化 (combination) 。

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特定方式, 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 例如, 教学观摩所传递的是某个教师个人的教学知识, 但如学校将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在教学观摩活动传递的经验进行整理和组合, 并以此为基础, 概括提升成为学校教学特色的过程可视为组合化。

4. 内在化 (internalization) 。

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 例如通过组合化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新教师吸收、消化后, 再到实践中去应用并有所创新, 就可以发展新教师的隐性教学知识, 这些知识类似组合化中包融的学校教学知识, 但又有不同之处, 因为教师内在化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创造。

这一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学校教师教学知识与经验的创新过程。学校中存在着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的教学知识经验, 这些经验从教师个体出发, 经过教师个人和学校层面之间的四种相互作用过程, 最终, 教师难言的隐性教学知识与经验得以在学校共享, 并融入学校教学特色知识中。

在以上四个过程中, 将隐性的教学知识转化为显性的、可分享的教学知识是一个关键点。因为隐性知识难言的特性, 它需要情境性的载体来展现, 教学案例正是这样一个载体, 教学案例首先表达特定的教学情境, 并将具体的教学知识经验隐含于教学情境中, 因此, 教师的隐性教学经验, 可以通过教学案例来传递。因此, 案例研究的作用不仅在于记录和展现教师的隐性知识, 更重要的是促成学校新教学知识的创生, 教学案例的知识创新功能是其生命力所在。

二、案例研究的知识创新流程

基于以上理解, 我们从知识创新角度, 可将校本教学案例研究历程划分为与之匹配的领悟、表述、共享和创新四个阶段, 学校教学案例研究应在这四个阶段的不断循环之中展开校本教知识的创造。案例的撰写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教师个人的案例研究只有和校本教学机制有效结合, 才能实现教学案例的共享与创新。如下图:

1. 教学案例研究的领悟阶段:教师的隐性教学经验是案例的来源

这一阶段对应社会化过程, 教师发现和确定可能的教学案例研究选题, 选定研究案例, 并在与教学案例的情境的互动过程中分享隐性知识。这是教学案例的开发阶段, 用于观摩的案例素材中包括了隐性的知识, 在教学观摩、教学分享活动实现了转化, 教师不仅感受到了授课过程的乐趣和困难, 而且依赖自己的教学知识对案例素材中隐性知识进行感悟, 从而实现了学校教师间隐性教学知识的转移, 教师需要针对特定的课堂教学案例, 通过观察、模仿、体认来感悟教学案例中隐性的教学知识, 这一过程常常体现出潜移默化的特点。

2. 教学案例的表述与创作阶段:教师的实践智慧通过案例来表达

这一阶段对应外显化过程。在表述阶段,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将案例知识清楚表述出来, 例如通过案例的讨论、撰写等研究活动, 可使隐性教学知识显性化;进行案例研究的教师, 以案例的形式, 表述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事实, 并表述自己对所观察到的教学活动的质朴感受。其中具体事实的表述, 构成了教学案例的情境部分, 质朴的感受则是对情境中经验的理解。教师需要在领悟阶段潜移默化中所得的教学含义、诀窍表达出来, 不仅仅通过案例的文本形式, 教师可以通过对话 (Dialogue) 、讨论方式, 将案例中包含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

3. 教学案例的共享阶段:以案例为载体的教学经验总结

这是学校案例研究的重要阶段, 如果缺少这一阶段, 教学案例研究就仅停留在教师个体研究的层面。这一阶段对应组合化过程。在共享阶段, 学校各学科教师的案例进行汇集、整理 (如学校在案例研究中分类、整理出版教师案例研究成果) , 并提供教师共享的平台, 发展学校本位的教学知识, 使案例隐含的教学知识可为更多的教师共享, 为进一步创新隐性教学知识提供条件。

这一过程还实现了教学个人知识的提升和创造。不同学科的教学案例在共享过程中得以充分的交互, 不同的案例经验经组合, 可以形成学校的特色知识———校内教研体制的一个重要功能, 就是将不同教师在案例研究中呈现的显性教学知识进行分类整合。

4. 教学案例的创新阶段:从学校教学知识出发的教学经验再创造

这一阶段对应内在化过程。案例研究转入到案例学习过程, 学校教师将所学到了的教学案例知识融入自已的教学知识系统, 并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出有价值的新知识、新经验———这些知识又成为教学案例研究的新素材。案例中的显性教学知识得以转换为更复杂的隐性教学知识。这是教学案例的价值得以真正得以实现的阶段。

学校教学案例的最终归宿, 不是将其发表后束之高阁, 而是要教师经过案例的学习后, 将其应用于新的教学情境中, 在案例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与创新。

由此可见, 教学案例不应只看成是一个案例的写作过程, 而应被看成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 当教学案例研究经历了“社会化”、“外显化”与“组合化”, 教师可以在案例研究中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其他教师的隐性教学知识, 通过案例研究历程, 最终“内化”到教师的个人隐性知识系统中, 并产生更具创意性的联结, 教师在新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又会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肇丰.试说教师的案例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8) .

科技创新的过程论分析 篇9

关于农业科技企业界定的研究。王文昌、白桂梅、田春(2006)认为农业科技型企业是指那些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并且具有较高技术与管理水平,以盈利为目的,依法成立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1]。褚保金、吴川(2001)认为,农业科技企业是指主要依靠自身力量、以推动或从事农业技术创新为主要业务,并且在研发上投入较多资源以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商业化的企业[2]。高启杰(2004)将目前的农业科技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研发机构拓展为科技产业或者转制而形成的科技型企业,另一类是由现有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通过前向一体化加强技术创新活动而形成的科技型企业。两者都具有研发的资源与能力,集研发、生产和市场营销于一体,而且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3]。综上所述,并参考浙江、江苏等省份发布相关文件规定的农业科技企业的认定标准与条件,界定本文研究的农业科技企业是指以一定的研究开发资源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农林牧副渔业相关产业为主导、以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为手段、以盈利为目的、依法成立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Soo Wook Kim、Kanghwa Choi(2009)通过分析研发和产品商品化之间动态的互惠关系,提出一种综合方法以探求技术创新如何促进公司竞争力重建;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调查研发投资推动技术知识积累的封闭反馈循环结构中动态因素的变化,以明确知识积累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之间的动态关系[4]。Fernanu E García-Muia、Eva Pelechano-Barahona、JoséEmilio Navas-López(2009)分析了技术创新中知识汇总对于西班牙生物科技部门渐进创新的影响,还提出与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系统的合作措施[5]。陈劲(1998)以系统的观点,从战略的高度和组合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系统框架,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6]。何郁冰(2007)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及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要求企业内外创新要素的系统集成和企业不同形式的有机协同[7]。李岳云、卢中华(2008)提出:波特“五力”模型的引入,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共同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网络优化框架[8]。陈波(2014)从系统开发视角审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概念、边界,并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有效性及其输入输出问题[9]。

关于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肖更生、姚琼、李崇光(2010)构建了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因素识别的二维模型:过程维和风险维,通过对广东农业科技企业的调研,运用t统计检验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10]。姚琼、许美思、张泳(2015)利用314家农业科技企业的一手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农业科技企业背景下技术创新模式对资源整合和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与合作创新模式相比,自主创新模式和模仿创新模式下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11]。

综上,可以看到,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研究已经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已经展开,但关于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及其运行机制与模式、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尚需深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对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结构及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探求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维度,并提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2 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内涵及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相互作用,并与系统外部环境存在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提供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目的的综合体[9]。

2.1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系统的一般属性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由管理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及转化子系统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个子系统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系统平台的建设时,应注重各部分协同建设、共同发展。此外,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系统性,强调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按照创新系统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其中,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开展技术创新的广泛合作。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种开放系统,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2.2 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特征

农业科技企业的产业范围包括农林牧副渔业,所涉及的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领域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设施装备技术,农业循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等。因此,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不仅具有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一般属性,还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

第一,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综合性。农业科技创新过程参与主体多,包括以企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主体。系统构成需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研究。在建设此系统的原则上,要注意综合考虑各个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充分保障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

第二,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农业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农业成果转化的市场性、技术创新收益分配的模糊性以及制度环境的多变性共同决定了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较大风险。

第三,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更重视创新的时效性。农业技术创新不仅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而且还受自然环境变化规律与各类不同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的制约,创新周期长而且过程复杂,创新系统设计要考虑时效性。

第四,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更强调社会资本的投入。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的政策导向、与其它社会组织的协同创新是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一大特色。

3 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是指从静态的角度把握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状态。技术创新各要素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包括资源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社会资本子系统和转化子系统。它们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技术创新的研发系统、支持系统、知识系统、社会资本系统及绩效系统。

3.1 资源子系统

在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资源子系统包括技术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资金和科研基础设施,是技术创新的硬件条件,构成了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相比,它是系统的基础结构。人才是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系统的智能,引导和协调着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向,是资源子系统的智力资本。资金是技术创新研发系统中的血液,贯穿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是资源子系统的价值资本。科研基础设施是研发系统的骨骼,支撑着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是资源子系统的物质资本。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系统是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制开发中心,更是农业科技人才的吸引和培训中心。

3.2 技术子系统

在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技术子系统包括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技术创新的软条件,形成了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的技术系统。信息是技术创新的技术资源,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水平。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与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方向相关的农业科技信息或情报的采集、查询、分析、处理、传输和数据的挖掘等服务功能。知识是技术创新的中枢,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决定因素。知识管理主要负责农业科技知识的获取、共享、挖掘和整合,通过知识管理,在农业科技企业内部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和隐性知识的激活,挖掘潜在的创新资源,为创新主体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开发服务。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各个阶段互动并双向循环的组织化学习过程,是信息流动与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融合过程,从本质上说,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在获取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与创造。

3.3 管理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是指农业科技企业运用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等管理手段调控技术创新过程。管理子系统的功能体现为战略提升、组织架构、机制保障及文化建设。创新战略作为技术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统领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创新组织是管理子系统的基本架构,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各要素的效益和效率;而创新机制作为管理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技术创新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决策、组织、控制创新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各项活动;企业内部形成的创新文化以一种创新价值观和激励理念融合在企业开展创新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管理子系统的建立,对于技术创新活动中各种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有效监控技术子系统中的技术路径,从而保障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

3.4 环境子系统

相关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及运行模式影响重大。农业科技企业运用长期积累形成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资源共享的社会资本,不仅可以获得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取新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关系学习、动态能力及制度环境三方面内容。关系学习是指农业科技企业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等创新合作伙伴间不断交流技术和市场信息,更快地感知市场发展导向,增强其竞争优势,这种交流与合作建立在企业伙伴间相互良好合作的基础之上。动态能力是指农业科技企业通过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和吸收能力相互作用不断促进技术创新。制度环境是指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制度安排。恰当的制度安排是创新发展实现的基础,也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前提条件。

3.5 转化子系统

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转化子系统是将研发成果与企业经营活动衔接起来,实现研发成果商业化的过程,这要求农业科技企业建立一个与其技术创新成果相适合的生产结构。因此,一方面,转化系统是对技术创新可行性的检验;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同时考验转化系统,在完成某一项技术创新时,需要对现有产品生产系统进行改造和革新,甚至打破和淘汰原有生产系统,建立新的生产系统。

4 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过程分析

4.1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结构系统,还是一个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系统。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指从创新构思产生到创新商业化实现的过程,涉及研究与开发、技术管理与组织、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其主要功能是形成一个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政府计划为导向,政策法规为激励,中介服务为桥梁,金融、科研、人才培育机构为支撑,运行有效的创新机制。从系统观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过程不仅包括创新构思产生、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创新活动,而且还涉及技术、生产、营销及组织管理与运作;技术创新不仅受经济因素影响,还受环境、制度、社会及政治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技术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政府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创新的有机整体(见图1)[12]。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各主体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具有差异性,因此,各主体之间既排斥又融合、既竞争又合作、既互相促进又彼此制约,系统主体间这种互动互应关系形成系统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创新实体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能量与信息的交换,需要不断学习、调整、寻找新的结构和行为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与环境的互动互应关系中获得系统发展的外在动力。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过程涉及多主体相互作用过程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有序的从一种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的非序列过程[12]。

4.2 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过程模型

在研究一般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动态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建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过程模型,以明确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创新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农业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成果是产生新农产品及农业生产、加工、装备、生物、农用材料等各类新技术,保证新产品、新技术在投入市场之后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农业科技企业不断积累创新资金,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更加完善,从外部获取创新的动力来源更加广泛,然后,再根据国家的农业科技政策和对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分析,制定或者调整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和决策,依次不断循环往复。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过程综合模型见图2。

原始创新过程。原始创新是企业内部科研机构通过大量的研究开发活动,进一步挖掘开发技术中的隐性知识,整合、激活内外部知识,形成新的能力平台,实现技术变革的过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大多来自于技术的推动,特别是新发现或新技术易于引起关注,并激发研究人员为之寻找应用领域。原始创新过程起始于创新思想的产生,通过前期的项目评价和决策,在创新激励及创新文化的影响下,鼓励与刺激研发人员利用现有知识、信息,整合各项创新资源,进行知识创新,组织企业内部现有的人财物各种资源进行研发,经过生产和销售将新产品新技术成果引入市场,实现技术创新的商业化价值,市场一般是原始创新的被动接受者。这一过程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也为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推进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活动。

集成创新过程。集成创新(也称合作创新)本质上是创新组织和相关合作者之间实现知识学习、知识转移、知识整合、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的过程。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决定农业科技企业要拓宽技术合作领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吸收知识系统中的显性知识,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技术创新系统中的社会资本维度的各种要素,与相关的科研机构进行联合攻关,共同开发。同时,企业还必须对技术创新加强过程管理,整合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各项资源,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引进吸收再创新过程。引进吸收再创新一般是源于市场的需求信息,然后在技术市场上寻找满足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在需求拉动的引进吸收再创新过程模型中,强调市场是R&D构思的来源,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农业科技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成果,在揭示引进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和完善引进产品和技术,研究开发出引进产品的新功能,引进技术扩展到新的领域,以满足自身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要求,以更优质更完善的产品去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研究开发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

摘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相互作用,并与系统外部环境存在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提供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目的的综合体。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既具有一般属性:系统性、开放性、动态调整性;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即综合性、较大的风险性、重视创新的时效性、强调社会资本的投入等。在分析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涵及特征基础上,探求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静态结构,包括资源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及转化子系统,并描绘出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过程模型。

关键词: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结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文昌,白桂梅,田春.基于现代农业目标的农业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优势与有效组织[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5):333-336.

[2]褚保金,吴川.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状况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1(5):22-25.

[3]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国际经验与趋势[J].世界农业,2004(1):14-16.

[4]SOO Wook Kim,KANGHWA Choi.A dynamic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sing system dynamics[C].Poms 20th Annual Coference,2009:1-2.

[5]FERNANDO EGarcía-Muia,EVA Pelechano-Barahona,JOSEmilio Navas-López.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cces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panish biotech compani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09,76:141-153.

[6]陈劲.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系统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1999(3):66-73.

[7]何郁冰.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全面观[J].技术经济,2007(4):30-32.

[8]李岳云,卢中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成、演化与优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1):142-149.

[9]陈波.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概念、边界及有效性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4(3):46-48.

[10]肖更生,姚琼,李崇光.技术创新的风险识别:农业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89-96.

[11]姚琼,许美思,张泳.技术创新模式、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3):8-12.

上一篇:肾综合征下一篇:汽车点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