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

2024-05-20

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精选8篇)

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 篇1

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改进 副 标 题: 作 者:王长存 责任编辑:卜晓业 栏 目:军队政治工作研究

正 文: 江泽民主席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 中明确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的思想 政治工作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 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部队思想政治教育 的创新和改进涉及诸多方面,作为基础的是教 育内容的创新和改进。因为教育内容直接体现 着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教育的形式和方 法。教育的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都是为落实 教育内容服务的。本文着重就部队思想政治教 育内容的创新和改进谈几点浅见。

一、紧紧围绕理论武装这个核心,增强邓小平理论教育的渗透力和战斗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武装官兵的头脑。整个教育内容的改革,必须紧 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特别是当前,国际国内 敌对势力极力宣扬指导思想多元化,各种反马 克思主义思潮不断泛起。我们队伍中有些人动 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些人对马克思主 义的真理性和指导意义产生了怀疑,也有人因 急功近利而降低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 趣。面对这种情况,我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地位,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武装官兵的头脑。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 克思主义e新时期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 在加强邓小平理论教育上下功夫。同时,必须注 重对江泽民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宣传教育。因为 江泽民主席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他的论述具体地运用邓小平理论分析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一 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宝库,对我们的思想和实践具有现实 的指导意义。

围绕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官兵头脑来进 行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改进,必须增强邓小平理 论教育的渗透力。就是要把邓小平理论渗透到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具体内容之中,通过多种 途径向官兵传播和灌输邓小平理论。各级政治 干部,必须提高运用邓小平理论观察和分析问 题的能力,在各项教育中都能用邓小平理论正 确解释和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邓小平理论成为各项教育内容的核心和灵魂,充分 发挥它对各项教育的指导作用,使各项教育都 能发挥传播和灌输邓小平理论的作用。

围绕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官兵头脑来进 行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改进,必须增强邓小平理 论教育的战斗力。江泽民主席指出,马克思主义 是在与各种谬误的斗争中确立、发展起来和不 断深入人心的。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与马克思主 义、社会主义相违背的思想言论时有出现。对于 反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攻击,必须进行积极的 思想斗争,不能听之任之。这一重要论述告诉我 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密切关注思想政治 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旗帜鲜明地批判和纠正社 会上流行的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和 言论。必须加大批判各种错误思想的力度,增加 帮助官兵辨是非、划界限的教育内容,增强教育 内容的原则性、战斗性。特别是要注意揭露和批 判那些打着宣传和解释邓小平理论的旗号歪曲 邓小平理论、打着宣传解释党中央精神的旗号 歪曲党中央精神的言论。因为这类错误言论具 有很大的欺骗性,其危害极大。对于我军官兵中 出现和流传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观点,也要进 行必要的批评。当然,这种批评不应像过去搞 “大批判”那样抓辫子、扣帽子、无限上纲,而应 是充分说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着眼于帮助 官兵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思想,提高辨别能 力。

二、着力回答和解决社会生活中和官兵思 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增强教育内容 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多年来,在政治干部中流传着一种观点,认 为“现在群众注重讲实惠,不爱听大道理”。其 实,群众在本质上都是需要听道理的。因为凡事 都有个道理,人们无论认识和处理任何问题都 需要搞清楚事物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犯 错误、走弯路。所以,人们都想成为一个懂道理 的明白人,不愿当不借道理的糊涂人。当前,我 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官兵感到有许多看 不清、想不通、道不明的现象、矛盾和问题,思想 上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心理上存有诸多忧虑、顾虑和疑虑。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在教育中通 过讲道理来帮助释疑难、解困惑、明是非、晓利 害、辨方向。如果我们能够把道理讲好了,使人 听后茅塞顿开,犹如雪中送炭、旱地降雨,官兵 哪有不爱听之理?现在有些官兵不爱听讲大道 理,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有些摘教育的同志没 有把道理讲好。在讲理论时,只是照本宣科,空 洞无物;在讲实际的时候则是就事论事,浅薄无 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时也只是观点加例子,作 简单的观点和现象罗列。对人们迫切需要解释 和说明的现实问题却避而不讲或讲不清楚;对 人们都听腻了的老生常谈的道理却絮叨过来、絮叨过去,使人们感到枯燥乏味,浪费了时间而 无所得。像这样的道理人们怎么能爱听呢? 江泽民主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力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敢于和善于分析、回 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题c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适 应官兵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回答官兵关心和考 虑的现实问题,使人听了感到解渴、管用,才有 吸引力和说服力。当然,这里所说的“需要”是指 客观需要而不是主观需要,“需要”不同于“想 要”;这里所说的“适应”是指积极适应而不是消 极适应,适应不等于“迎合”。我们必须切实摸清 什么道理官兵感到需要搞清而尚未搞清,什么 道理官兵在客观上需要掌握而自己还没有意识 到,什么道理官兵自认为已经懂了而实际上并 末真正搞懂或者似懂非懂,什么思想官兵自认 为正确而实际上并不正确,等等。针对这些问题 去讲解有关道理,注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 析,把抽象的理论、原则讲实在,讲具体,讲得贴近现实生活,能够帮助官兵正确认识和解决现 实问题;把现实具体问题上升到理论层次,讲深 刻、讲透彻,讲得鞭辟人里,能给官兵以理性的 启迪。

新时期我军官兵面临的现实具体问题很 多,其中最突出、最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主要有两 个:一是在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严重挫折的 情况下,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也就是理想信念 问题;二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 何处理实现个人利益与发扬牺牲奉献精神的关 系问题,也就是军人道德问题。这既是当前我军 官兵普遍关心和感到困惑的问题,又是直接关 系我军能否确保“打得赢”、“不变质”的精神支 柱问题。

关于上述的第一个问题。当前,容易导致理 想信念动摇的因素很多,官兵思想上的迷悯、困 惑也很多。例如:如何认识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遇 到的挫折7如何认识苏东演变的原因?如何认识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的经济为什么能够稳 定地发展?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 不朽”的现象?如何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 优劣对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不是促进生产力 发展的好制度?我国如果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 能否富强起来?我国学习借鉴西方国家一些管 理经验和企业组织形式是不是与资本主义趋 同?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如何看待我国 当前存在的贫富差别和分配不公现象?如何看 待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等等。这些都是对理想信念具有直接影响的问 题。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科学地回答这 些问题,才能有效地帮助官兵树立坚定的革命 理想信念。

关于上述第二个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官 兵的牺牲奉献精神遇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革 命军人的职业是牺牲奉献的职业,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是我军的惟一宗旨,自觉的牺牲奉献 精神是我军精神支柱的本质特征。军人不仅在 打起仗来的时候要流血牺牲,就是平时卫国戍 边和执行任务,也要比普通社会成员作出更多 的自我牺牲。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 增强了人们的个人利益观念,官兵的个人利益 问题也比计划经济时期明显突出了,市场所固 有的自发性、盲目性、趋利性,又容易诱发拜金 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面对这些情况,如何处理军人个人利益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关 系?要求军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不容许 军人关心和考虑个人利益?军人怎样才能做到 既无私奉献又能实现和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 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是不是必然要吃亏?应不应 当让牺牲奉献精神强的同志吃亏?等等。所有这 些,都是官兵普遍感到困惑的现实问题。思想政 治教育只有对这类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才能 真正有效地帮助官兵树立自觉牺牲奉献的精 神。

三、把理与情统一起来,带着对群众的深厚 感情搞教育,增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感化力

江泽民主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 固树立群众观点,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多年来,一些单位的思想政 治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有些同志对 教育对象缺乏真挚深厚的关爱之情。有的搞教 育只是一味要求教育对象牺牲自己的利益,而 不注意关心和帮助教育对象解决切身利益问 题;有的误把革命道理理解成无情之物,一讲道 理就冷冰冰地板着面孔训人;有的虽然也讲以 情动人,但只是把它当成一种艺术、手段和技 巧,而不是把感情视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的基本要素,在教育中往往是“无情也要装有 情,看似有情实无情”。这样表示出来的“情”给 人一种虚假做作之感,当然难以打动人心,也就 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需要明确,感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不 可少的构成要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看,我 们对群众进行教育,就是为群众服务,帮助群众 认识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利益。这就要求教 育内容必须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理与情的统 一。从思想的内涵看,任何思想都既包含对客观 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又包含着对人的需要 的关心和对事物好恶的态度,都是知与情的统 一。我们常说的思想认识、思想感情、思想动机、思想作风,都属于思想范畴的内容。由于人民群 众利益与社会发展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在社会 科学领域,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就不可能找到 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民群众没有感 情,就不可能讲出真理。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看,不仅要提高官兵的思想认识,也包括培养官 兵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从教育效果看,感情是 沟通思想认识的桥梁,是增强教育吸引力、说服 力的必要条件。通情才能达理,人情才能入理。感情能温暖人心、化解矛盾、消除隔膜、疏通思 想、增强信任。

江泽民主席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 中指出,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 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现实 问题引导群众提高精神境界,增强群众对党和 政府的信任。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都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有 困难的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所有这一切,都属于 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感情贵在真诚,惟有真情才能感人动人,惟有诚意才能赢得信 赖和尊重。在教育中必须用真情、持诚意、讲实 话、办实事,绝不能搞虚情假意。装模作样的虚 假感情,即使一时哄骗了别人,事后一旦对方醒 悟,就会造成长朗的负面效应。《红楼梦》里有个 曲子:“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 是符合生活辩证法的。教育者一旦给教育对象 造成虚情假意的印象,今后即使再用真情,也易 被对方视为虚情假意。我们许多政治干部都注 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方法和技巧,这是 必要的。但必须明确,任何艺术、方法和技巧,都 必须建立在真诚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发挥 其积极作用。“巧诈不如拙诚”。在思想政治教育 中,建立在虚假感情基础上的方法、艺术和技 巧,还不如建立在真诚基础上的笨办法有效。

四、通盘考虑,全面规划,增强教育内容的 系统性和规范性

多年来,不少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 个突出问题,就是内容多、乱、杂。布置教育内容 随意性大,变动频繁,政出多门,交叉重复,且所 有内容都“一刀切”地要求下面保证时间落实、人员落实,搞得基层手忙脚乱、应接不暇、不堪 重负。于是,下面不得不被动地应付凑合,搞形 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使本应搞好的教育也落 实不好。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和 改进,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增强教育内容的系 统性、规范性,避免设置教育内容的随意性。

所谓增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并不是说把 所有教育都搞成系统教育,而是指对包括系统 教育、经常性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在内的整个 教育内容要通盘考虑,长远打算,全面规划,使 之井然有序、密切配合,避免教育内容杂乱无 序、交叉重复、相互冲击干扰。所谓增强教育内 容的规范性,指的是设计规划教育内容必须经 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具有可操作性,教育规划一 旦定下来,就应具有权威性并保持相对稳定,确 保落实,一般不要随意改变。具体地说,思想政 治教育要区分层次,根据各级各类不同教育对 象的不同情况和特定需要,对教育内容分别作 出相对稳定的统筹规划。时事政策教育的具体 内容事先无法确定,需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安排,但必须在各年度预定的占用时间内实施,不能 任意冲击其他教育内容所需时间。经常性教育 的内容,应由上级政治机关提供原则性、服务性 指导,由基层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和需要自主 确定,灵活掌握。

五、增大教育内容中科学文化知识的含量,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科学文化教育紧密结台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是密切关 联、相互贯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来就是在吸 收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创 立的。我军官兵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直接受着 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制约。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 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 极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大量事实表明,有些人在思 想政治上上当受骗、误入歧途,就是由于科学文 化素质低下导致的。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 速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广泛运用的情况下,只 有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才能有开阔的视野,才能具有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方法,为正确认 识和对待思想政治领域的问题奠定科学基础。因此,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改 进,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增大科学知识 的含量。根据具体教盲目的的需要,尽可能地把 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现代高科技等科学技术知识 和经济学、法学、文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介 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知识,有机地渗 透进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 同科学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注意 通过这种渗透和结合,引导官兵增强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

(作者为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教授 责任编辑:卜晓业)主题词:军队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 篇2

根据国内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 大多数大学生精神生活是积极的, 健康的, 向上的。但是同时大学生在信仰、心理等精神生活层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失序、失落现象。[1]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两极化和矛盾化的特征, 即积极的与消极的并存。

( 一) 自主意识增强与精神家园失落相矛盾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 是人们精神的依托和行动的指南。”[2]当前, 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增强, 表现在学习上的求知意识增强, 生活上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许多大学生重视学习, 渴望成功, 励志成才。但有的人信仰却出现多元化、功利化、世俗化。有的人以金钱作为人生的理想追求, 有的人则以谈恋爱作为生活的终极目标。大学生精神家园存在失落现象, 有理想信念但急功近利, 有较强的求知欲但精神动力不足。

( 二) 心理需求强化与心理承受力弱化形成反差

大学生处在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性断乳”期。在面对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现实问题, 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多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尊重, 期待关注, 但缺乏个性差异认同。他们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有时只能快乐共享, 不能压力分担。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往往我行我素, 个性张扬。在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时, 自尊心得不到满足, 又缺乏有效途径排解时, 情绪波动较大, 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种反差容易导致大学生精神生活陷入孤单、空虚、寂寞的境地。

( 三) 精神生活形式丰富与精神生活质量不高并存着

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 如上网、旅游、阅读、听音乐、看电影等, 但是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并不是很高, 体现在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有的忙碌于微信等虚拟社交平台; 有的痴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 有的依靠于网络小说、电影电视剧等消磨时光。使得大学生自我理性意识减退, 对未来感到困惑迷茫却又无法排解。精神生活质量不高成为了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责任担当

马克思曾高度概括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即人的本质 ( 社会属性) 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 ( 自然性需要与精神性需要) 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这突出地体现为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引, 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负责。通过教育的方法与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振奋精神, 崇尚真理, 提升境界。

三、提高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

(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 铸造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4 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阐释了当代人应该具备的价值取向, 更应成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指南。因此, 必须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以丰富和改进。一方面,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 经常性地开展以“服务人民, 回报社会”等主题的公益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大学生寻求个人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共同点, 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实现个人精神生活与社会精神文明的有效整合。

( 二) 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平台, 建构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建构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大学生的精神与心灵。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校园文化主动向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领域拓展, 从满足大学生的实际精神需要出发, 开展积极向上、形式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 达到优化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目的。同时, 要注重人文关怀, 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 素质拓展和生涯规划设计等活动。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最后, 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大学生自我成长, 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

( 三) 以“把握网络时代脉搏”为抓手, 改良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当今影响和决定大学生精神活动的宏观环境中, “互联网+ ”的网络概念是很重要的因素。首先, 建设一批有思想性的“思政网站”, 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其次, 要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 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最后, 经常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 提高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品位。改良大学生精神需求, 避免不良思想文化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渗透。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美化大学生的心灵, 激发大学生的灵感, 开启大学生的智慧。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 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 大学生精神生活却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在新形势下, 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对提升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万美容, 曾兰.“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 2014 (6) .

[2]祖嘉合.试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J].教学与研究, 2011 (4) .

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 篇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离开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主体力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努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对最根本的社会发展动力的激发,是对最关键的社会发展主体的塑造,构成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成为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提出来,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等等,生动地体现了我们是在以人为本的新的基点上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的。这一新的理念的形成是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落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创新,要融入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即坚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在人的素质构成中的重要性,强调学校教育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实践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中具有根本性作用,强调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内在构成的多样性、层次性与整体性,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要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

当今各国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里说的人才,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培养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能够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站稳脚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努力实现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最富有生机、最富有活力、代表著国家和民族未来和希望的社会群体之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明显提高,在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明显提高中具有示范作用、辐射作用、推动作用,是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的重要方面,是全民族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并对“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着力对国内外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进创新,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境遇、新课题,作出科学的探讨和回答,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新的理论指南。

这些新的课题如:在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的条件下,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敌对势力更是进一步将“西化”、“分化”的目标锁定在中国。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新的很大的发展;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为指导,引导他们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引导他们自觉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再者,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实践者和创造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引起当代大学生思想信息接受方式和内涵的深刻变化。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思想文化,包括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思想文化纷至沓来、相互激荡。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思想文化的与时俱进,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在大学生群体发生明显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新变化,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坎上。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构成日益呈现规模扩大、来源多样、组织多型。在心理发展方面,他们明显地表现出心理矛盾增多、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发等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根据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实际,及时拓展教育内容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建构富有针对性的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模式。在思想方式方面,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因素日趋多样,思想的关注点日趋宽泛和分散,思想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在大学生思想活动影响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并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坚持并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思想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价值取向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他们对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接收与接受的主动性、自觉性;必须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高扬远大的理想风帆、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为现阶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要求。

四、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中,有些地方、部门和高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甚至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中,没有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不能始终坚持把引导大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或者盲目挤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空间。我们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际和特点,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理论定位,从教书与育人、教育与自我教育、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教育与管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等基本原则的高度,明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则和基本方法。

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系统论述,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任务更具体。在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发展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建设还比较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适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还不明确,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成效还不显著。《意见》和“讲话”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课题,精辟、集中地概括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项任务的明确阐述,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全面推进。

《意见》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环节和措施的部署,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体制,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作的新机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发展中的主要缺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够健全,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亟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力度还不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还没有体制上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还缺乏支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孤军奋战的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所有教师、所有管理人员、所有教育环节、所有课程都担负着育人重任的责任意识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意见》和“讲话”根据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充分吸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条件创设、内容拓展、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环境营造、组织领导等过程和环节,构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主要方面和实践路径,形成了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新思路。

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 篇4

一、根据上级部门颁发的法制教育,法制宣传规划和文件精神制定本学校内法制教育,法制宣传的规划和计划,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常规学期工作计划中。各部门的学期工作计划,均要有法制教育,法制宣传内容,并有具体措施和安排。

二、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综治领导小组,设立法制副校长,明确各部门、成员的职责,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工作,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

三、教职工法制教育为重点,通过教职工再抓学生教育。每学期均要组织教师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至少两次,每次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活动后要有记载,要有反馈,活动形式要多样,内容要详实,效果要明显。每年对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评测考核,成绩优秀者在学校各类评比中优先考虑,不合格者不得评”优秀”。

四、新教师岗前培训法制教育、师德教育学习时数不得低于6学时,上岗后要指定德才兼备的老师进行师徒结对。

在职教师培训法制教育学习时数每人每年不得低于四十小时。同时要根据各时期和各阶段的新要求,组织开展班主任、辅导员、品德、政治老师等进行法制专题培训。

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 篇5

华定鹏

论文正文

【内容提要】我国在册吸毒人员有130万之多,浙江省在册吸毒人员就占据了5万余人,我国的实际吸毒人数正日益增,复吸毒的情势更十分严峻。目前应该改革戒毒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劳教戒毒,重视对劳教人员的心理、行为矫正,确立以课堂化教育为主导地位的我国劳教戒毒新模式,创新对吸毒人员再教育的方式、方法。【关键词】劳动教养 吸毒 戒毒矫治 课堂化教育 创新 正 文

一、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和我国吸毒人员的现状。

(一)劳教制度的发展

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建立于1955年肃反运动期间,发展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2年1月21日,国务院转发了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其中规定:“劳动教养,是对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①劳动教养,就其性质来说,是对被劳教的人员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行政措施,这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不同于罪犯的劳动改造。②1991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禁毒的决定》,③明确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由此,所谓的“毒品复吸,复用人员”开始成为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

(二)我国吸毒的情势和吸毒人员的现状

我国当前实际吸毒人数已经远远超过鸦片战争前夕的吸毒人数,吸毒的危害盛于瘟疫,吸毒问题已经“涉及中华民族的兴亡”(江泽民语)。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已超过130万人,其中滥用海洛因人员为84万。浙江省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已超过5万人。④其中滥用摇头丸、氯胺酮及其他麻醉药品、精神药物的实际人数继续呈上升趋势。国内少数歌舞娱乐场所存在着容留贩卖、吸食海洛因、摇头丸的问题,新疆及部分沿海大中城市存在滥用大麻的问题。目前,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已成为沾染毒品的主要人群,占总数的72%。毒品泛滥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以每个吸毒者每天吸食0.3克海洛因计算,仅全国登记在册的逾百万海洛因滥用者每年至少消耗270亿人民币。毒品问题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稳定,诱发大量违法犯罪活动。一些地区的抢劫、抢夺和盗窃案件中有60%甚至80%是吸毒人员所为。毒品导致疾病(特别是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1990年以来,吸毒死亡人数累计达3.9万。据卫生部测算,目前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约为84万,在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中,约有55.3%是因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的。⑤毒瘾的顽固性等原因,使中国国内吸食冰毒等新型化学合成毒品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因此,中国的禁毒形势依然严峻。(三)吸毒人员的特征

绝大多数吸毒者染毒的起因是好奇、赶时髦、摆阔、治病、赌气等,少有危害国家兴衰、祸及民族安危或者破坏社会秩序等加害动因。一项对426例吸毒成瘾人员的调查表明:吸毒的原因仅为好奇心驱使(65%)和他人影响赶时髦(19%)的,即占了84%的大多数。吸毒在理论上被视为一种无被害人犯罪,吸毒者本身也是毒品的受害者,有些吸毒者还是被引诱、教唆、欺骗或强迫而染上毒瘾。可以说绝大多数吸毒者都是欲罢不能。对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长期反复吸毒的人员进行研究,从近年来劳教机关收容教育改造吸毒劳教人员的实践观察,吸毒劳教人员作为劳教人员中的一个新类型,他们的违法原因、思想表现、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与普通劳教人员有较大区别,尤其是在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与普通人员明显不同。⑥因为长期、反复吸毒,吸毒劳教人员大都食欲不振、体质很弱、抵抗力差。心理问题上存在较多的猜疑、嫉恨,报复社会的心理,易怒。改造中表现虚伪。劳教戒毒工作的这些新特点,要求采取相应的,当然也是不同于普通劳动教养工作的管教工作模式。

二、对吸毒劳教人员进行课堂化教育的创新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集体教育形式,在我国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在劳教所早期的课堂化教育中,已有开展。由于条件简陋,往往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单凭老师“一张嘴、一本书。” 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员填鸭式地被动接受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今,司法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劳教办特色推进管理工作改革的意见》(2004.12.13)中明确提出了“以课堂化教育为主导,提升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和“确立课堂化教育的主导地位。不断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教育挽救质量”的要求。对吸毒人员的课堂教育水平要和社会接轨,方式方法更要有所创新。戒毒劳教所紧紧围绕这个中心, 更新了教育理念,进行了改革创新。从教师为主的授受式课堂教育,发展到以学员为主体的主动式课堂教学形式.更加注重教师的教与学员的学之间的互动与互通,激发劳教人员的学习兴趣和改造内动力。

教育作为一种手段,注重的是对被教育者根本性的影响,也就是用教育者的思想决定性地影响被教育者,使被教育者能够按照教育者所教育的行为。课堂化教育作为改造劳教人员的一种方式,就是指通过授课,有目的、有系统的进行教学与训练,让劳教人员对毒品危害和法律常识、道德等加以认识,调动劳教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矫治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搞好课堂化教育的创新,必须对以往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有条不紊的分析和解决,摒弃陈规,创造出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现阶段对吸毒劳教人员开展课堂化教育的不足之处。

1、经济基础薄弱,硬件设施滞后。由于历史和现行财政保障体制等原因,场所教育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和配置硬件从未得到足够的投入加以改进和完善,教学楼的建立、教室和教学设备在一些场所内还仍然欠缺。

2、民警教师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主要由原劳教所干部和大专院校毕业的民警组成,受过教育专业教育培训的较少、有一定教育技能和经验丰富的人员为数不多,教师授课“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缺乏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够科学有效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民警更是捉襟见肘。

3、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研究活动不够,上课效果评价困难。在“三课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上,有的内容较为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教师授课标准不统一,教育效果难以评价。在维持劳教工作正常运转等问题上,民警“生产任务重”,教育质量和教研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

(二)对吸毒劳教人员课堂化教育的创新策略

课堂化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是凭借 ,“教学”是手段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 ”是目的。对劳教人员的课堂化教育的创新正是为了能培养其较好的行为养成和今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课堂化教育的创新。

1、完善财政保障体系。按照“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总体要求及目的,首先应该积极理顺财政体制,加大财力投入,逐步建立足额财政保障体制。只有这样,劳教场所才能彻底摆脱经济困境,民警的思想压力才能得到缓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硬件设施,扩大教育成果,提高挽救质量,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2、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师队伍,形成专业对口模式。第一要加强民警的专业化分工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干一天、学一天、钻研一天”的思想,加强培训,用“请进来”(请专家、教授来内讲课),“走出去”(派出高校学习深造)的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适应创建现代化文明劳教所和创办劳教工作特色的需要。

3、科学设计教学构架。改革现行教材和教育内容,增加心理学矫正、法律常识(案例)等课程,进行有规律性地教研活动,经常开展观摩教学、说课比赛、座谈交流、专题研讨等教研活动,互相切磋交流,促进共同提高,着力培养复合型与专家型相结合的新型警察教师。

4、不仅如此,课堂化教学的创新更应体现在教学人员理念的创新。民警教师首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员提出的观点、问题,鼓励学员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鼓励和评价学员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员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如在戒毒矫治课上,不少学员知道吸毒的“心瘾”难戒,但当民警教师提问“到底什么是‘心瘾’?为何难戒,自己应如何去面对克服”时,很少有学员能够直接回答出来。通过让其认识某戒毒所医院对一例吸毒成瘾者的从复吸、犯瘾、身心遭摧残的整个过程的症状报告,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促发其学习知识、了解科学的兴趣。在民警教师的引导下,学员通过多媒体观看毒品对人体作用、犯瘾、伤害的过程,让学员自己展开讨论,阅读科学、医学资料,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通过课堂发言,各抒己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找到症结所在。因此能培养其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学习的印象,触动其悔过的心灵。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创新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员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在课堂上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课堂教育,虽然以教师为中心和组织者,但也不能忽视“师生间语言和思想的互动作用”。教师既是组织者同时也可从参与讨论的角度介入,尽可能让学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更可以讨论、争论,让其畅所欲言,从而抓住问题实质,使劳教学员得到针对性的教育。鼓励学员对知识的研究,赞赏学员对已学知识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是教师给予劳教人员身后的一种动力,不失为一种课堂教育的一种优化。创新课堂化教育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我们常说要改革劳教工作方式、方法,创办劳教工作特色。课堂化教学是一个关键,有了个性,才能体现创造,体现特色。

民警教师要基本了解每一个学员的心理状况。吸毒劳教人员心理上大多存在着疾病,偏激、易怒、猜疑等心理疾病这些都是可以“治疗”的。要如何培养其个性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呢?戒毒所劳教人员管某在听课时,常常精神萎靡不振,也从不发言,提问时也唯唯诺诺,不会回答。诸如此类劳教人员对事都漠不关心,心情消沉度日,存在着心理障碍。教师了解到其学过舞蹈和设计,有特长,只因吸毒而误入歧途,便把一切看得消极悲观,做事漫不经心,不思进取。民警教师和他作心理谈话,和中队里开会商量让其担任队里的文艺组长,让他组织、排演队里劳教人员节日等活动的节目。他十分高兴,能当上文艺组长施展自己、表现自己的才华了。后来的日子他改造非常积极,排小品、练歌舞、出黑板报,很多活动都积极参与,学习十分主动,象换了一个人一样。所以教育吸毒劳教人员要针对个性,善于正面引导,善于因材施教,他们中也具有潜能,也是完全可以重新塑造的。这些问题,有时看似在课堂之外,但始终离不开课堂里教师的细心发现和必须的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再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所在,并擅于用科学的方法鼓励和训练劳教人员;要掌握心理,利用他们个性发展进行培养,不管他以前受到了多少不良的影响,教师都要帮助他们重塑人格,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做好准备。课堂化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项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

课堂化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进行教育创新。对吸毒劳教人员的教育是一种有别于社会教育的特别的再塑教育、戒断教育和再社会教育的活动,在课堂教学策略中,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民警教师要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

笔者认为,事物总是在创造中发展的,课堂化教育的教育创新,就是要做前人未想的方式、方法,帮助教育劳教人员认识错误,抚平心灵创伤,树立信心和确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通过辛勤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和孜孜不倦的实践追求,“创新课堂化教育” 才能达到提高劳动教养工作的整体水平,为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①夏宗素,《劳动教养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②载《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继续办好劳动教养》,载《人民日报》1980年2月26日第一版)。

③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禁毒的决定》第八条,北京,1991年12月。

④载自2005年9月24日《法制文萃报》

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 篇6

来源:吉林日报

在全球化浪潮中,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信息化的前沿阵地,大学生受社会信息、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强烈,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经受“强势信息文化”的大规模洗礼。一方面,各种思潮、观念相互激荡,意识形态多样化倾向日渐加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重新审视,一旦大学生发现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自己的社会经验与理性认识不符,就会疏远甚至于排斥这种主导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中外文化、意识形态的碰撞过程中,大学生获得了新的价值参照系,一些迥异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难免会被一些大学生所接受和推崇。同时,当代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面临着休闲文化、网络虚拟文化、流行娱乐文化和不容忽视的宗教渗透文化的挑战。在这样一个环境形势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要不要创新的问题,而是怎么去创新的问题。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应该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加强在现实条件下对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规律的认识,深刻反思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使得我们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技术传播手段的形势下、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化条件下,有一个现实的反省和转化。如何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使得我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形式通俗化、传播方式形象化、渠道手段现代化,如何从一个课堂的显性的到更多的通过氛围和渠道性传播加强我们的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教育,是我们工作收到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解教 师话语霸权,促进学生话语权的回归及话语权分流的机制;二是重视主体间的话语差异,加强话语沟通机制,避免坠入“话语裂谷”;三是推进话语和谐共生的机制等。具体包括:第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和谐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话语权的回归,重视主体间的话语差异,加强话语沟通机制。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进行的对象性和指向性的思考,切实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其心理距离的问题。第三,充分利用大学生常用的传播媒介话语和大学生的时代话语,了解大学生活的心理世界,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大学生能接受的话语形式转化成为大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理念,深深地切入大学生的心灵中。大学生对感性的知识接受很快,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转化为他们的德性,转化为他们的理想,转化为他们的行动,这种效果远胜于走向社会以后再灌输。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培养自己的话语表达能力和转化能力,学会用大众文化的话语方式、民族文化的话语方式、校园文化的话语方式、网络文化的话语方式、学术文化的话语方式去开展我们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适性与大学生群体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兴趣点和语言风格的和谐统一,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

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篇7

(一) 变化的国际趋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得以在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开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创新。当今世界, 各国经济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其综合国力的强弱, 所以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重点。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 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各国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也在政治上谋求自身的地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国际化的交流, 可以吸收国外的有利于我国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教育内容, 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摆脱老面孔, 紧密联系时代的发展, 面对新问题, 提出新办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 国外的一些腐朽思想会侵入我国,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在经济上处于强势的国家, 为了达到其经济或政治目的, 会以经济作为其思想侵入的先锋, 这是我们应高度警惕的。

(二) 新时期的国内局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中很多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根据变化的形势和人民思想的新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就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这是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就是在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 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 要解决这个基本矛盾不是一朝一夕的, 在发展生产力以解决基本矛盾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个别地区, 个别群众的局部利益受损的情况, 但是我们的政策是为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要增加群众对政策、路线、纲领、方针的认同感, 要紧密结合群众的实际生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 我们的发展还很不平衡, 地区差异较大, 而且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像能源消耗过大, 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逐渐突出。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展开, 增强说服力, 提高有效性, 大力倡导科学发展。

(三) 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要求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自身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为实现其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而对人们有意识、有计划地施加政治思想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就要求人们的实践活动要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其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也同时发生着改变, 一定的阶级或群体为了自身的种种利益, 必然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 不断调整对人们施加的思想影响。所以, 作为影响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 也必然不断进行自身创新,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生命力所在。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具体要求

(一)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对国际国内形势, 党自身肩负的历史任务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为了经济建设服务的, 因此其创新也要密切结合经济建设中的新问题, 提出新的办法。我国现在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小康也是文化的小康,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加强文化的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用优秀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也要与文化相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创新要密切关注群众在新时期的思想和文化需要,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对群众的思想发展加以引导。此外,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坚持以人为本, 在引导人民群众思想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 要注意满足群众自身发展的需要, 要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 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 这样才会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转化为群众自觉的行动, 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 工作中要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创新。

第一, 在内容上要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教育内涵。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接触的外来传入的东西越来越多, 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 同时面对新鲜事物思想上的变化也越来越多, 这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创新要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创新, 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吸收新的实践成果和实践经验, 要敢于面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正视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难点问题, 反对照本宣科, 反对讲空话和大话, 把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能够丰富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粮吸纳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中, 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在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网络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还是依靠传统的灌输的教育方式, 如开会做报告等是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的, 有时候反而会让教育对象产生抵触情绪, 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应当主动采用网络等新的教育手段, 让单一的方式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第二, 在工作中要把先进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在整体上要求群众要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水平, 但在具体工作中应当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和水平采用不同的要求, 阶段性的提高各自的水平, 从而达到总体提高的效果, 切忌不顾对象的实际, 一刀切地开展工作。在坚持先进性和层次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把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不坚持党性原则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偏离方向。实际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弘扬主旋律, 坚定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要注意, 受教育者是有血有肉的人民群众, 如果只注意呆板的灌输教育, 不和群众拉近距离, 增加感情, 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要注意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 把握工作的灵活性, 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 使群众认识到,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空洞的说教, 还能真正为自己的实际生活服务,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起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 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还要不断推进制度改革, 建立有战斗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要逐渐完善健全党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机制, 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 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 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节, 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强化对工作的管理, 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通过教育者来完成的, 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者队伍是不断创新的关键因素。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首先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局势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对工作有责任感和事业心, 敢于迎难而上, 提出新问题, 找到新办法。

总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挥其“生命线”的重要作用, 就要根据变化的实际, 紧密结合自身的特点, 不断推进工作的创新, 这样才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不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梅, 傅绍刚.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J].青年思想家, 2004, 1

[2].张静芳.创新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8

实践活动

创新意识

上一篇:关于猫的初二写物作文600字下一篇:新年经典短信祝福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