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共11篇)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1
一、创新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时代要求
人类文明史是一个由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的发现、发明、创新组成的历史,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各类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也就是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的, 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上, 因此, 全面提高和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先从教育创新入手, 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
二、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 以发展为目的, 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
在基础教育中, 创新的要求, 主要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具有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心理取向和精神状态, 能够善于发现问题, 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 并努力探索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 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校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大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释放创新激情。
创新精神主要指创新心理因素, 包括动机和情意因素。
创新能力指: (1) 敏感性, 容易从周围事物中发现新问题; (2) 灵活性; (3) 独创性; (4) 流畅性; (5) 再定义性; (6) 洞察性。
创新教育也可以围绕创新的三个层次核心内容展开:
1. 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
2. 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
3. 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探索精神培养。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 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知识的参与活动。鼓励学习中的探究和怀疑,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更重要的学习探索是对知识整体及知识间联系的把握, 这些正是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 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重新发现”的关键所在。
(2) 综合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 新组合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标志着创新。
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 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成为一种综合知识, 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 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合起来, 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
事实上,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创新发明, 都由原来事物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 产生质变后才表现为“前所未有”是“有中生有”。例如,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无非是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重新组合, 才具有了新功能和新特征。马克思继承和扬弃, 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部分重新组合, 从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马克思主义。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他们的创新能力营造基础。
(3)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面已经说过, 不再赘述。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其基本内容是向学生灌输做人的基本道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初中阶段, 要使学生初步树立做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观念、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初步懂得社会主义事业的正义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为树立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理想打下基础。高中阶段, 要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政治、经济现象, 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 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为逐步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
针对思想政治课的特点采取以下措施实施创新教育
1. 重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对学生
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创新, 明确创新方向, 这是适应未来创新社会的需要。例如, 讲“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一节, 先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中引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而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什么时候从实际出发, 什么时候就取得最终胜利, 并强调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了“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了客观”, 这样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中华民族的复兴, 关键是民族创新, 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使创新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
2. 教学中要重视思想政治史教学。
科学的过程就是创新过程, 科学成果归功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通过继承和批判前人成果形成自己的理论和体系, 从而使学生树立立志创新的精神。
3.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社会问题,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
创新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阶段, 而不注意引导学生把新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就无法提高创新品质。如果学生不善于将思想转化为某种形式的思维“产品”, 联系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际, 认识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同时不善于不断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协作精神, 那么创新学习的过程就没有完成, 创新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这就是说创新必须创效, 不能创效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而实践能力就是对中小学生实施创新教育最主要的效果和“效益”。
4.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实施创新教育就要将学生学习过程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向“探索———研讨———创造”, 更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还要着力开发学生发展的3个空间:
(1) 学生活动的空间。充分保证和扩大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 既是学生生理、心理需要, 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不是一种雕刻教育, 而是潜意识地渗透到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中的。
(2) 学生思维的空间。变知识灌输教学为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 发展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 纵向思维好比在挖同一个洞, 而横向思维则是试着到别处挖洞。
(3) 学生表现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辩论、创新性作文、扮演角色、演讲、写小论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焦作市山阳区第一中学)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2
2003-5-20 14:23:21谢业琴阅读641次
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尼采说:“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不能超越自己,则无创造可言。”数千年来,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它要求人们“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进退有礼”。这种文化氛围造就了大批缺乏个性、不敢越雷池一步、迷信权威、迷信祖宗、没有创造精神、被动接受填鸭式教育的知识“奴隶”。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教育制度中的负面因素,使得当代许多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和禁锢.
其实,求新是人的潜在能力,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只有具有高素质和高创新能力的民族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的国际竞争。
创新能力是指不墨守成规,思想解放,富于创新精神,能不断提出新问题,善于解决新问题(如新见解、新理论、新方案、新计划、新措施、新方法、新产品、新发明等等),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突破的能力。
我们的创新教育应该注重塑造具有个性的创新人格。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把人类一切创新潜能都解放出来,培养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课堂教学必须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以教师自主发挥和传授为基础为以学生自主发现和创新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既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么重要,那么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呢?美国创造性研究专家托兰斯在1965年提出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教育观念:(1)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2)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出内心喜悦和自豪;(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和学生真诚相处,创造使学生感到亲切和理解的环境;(5)不把集体或个人意见强加给某个学生。根据托兰斯的精神,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营造和谐的情景是进行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教育要特别重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离开环境无激情,离开激情无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培养学生情感,创造一个崇尚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才能达到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思想水平的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富有情趣的讲解,准确漂亮的板书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思维的灵感。为此,每节课我都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创设情景,增强情感色彩,营造课堂气氛。教学情景有形象情景、问题情景、故事情景、音乐情景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形象情景教学。形象情景就是教师利用录象、电影、模型、漫画、小品、事物等形象手段,把学生引进科学知识的殿堂。通过创始形象情景,激起学习欲望,渲染课堂气氛,开拓学生视野,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综合提高的目的。如在讲到《青少年依法保护环境的义务》一课时,让两位同学表演“老虎和人打官司”,通过老虎的控诉人类任意捕杀破坏了生态平衡,最终人类也将自掘坟墓这一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同学们意识到以前和父母一起捕鸟、捉青蛙等行为都不对的,从而从觉悟的提高上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我们教育的落脚点。录象、电影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是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课上来,改变以往只知道书本,课外什么也不知道的局面,让他们关注更形象的东西,促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问题情景教学。问题情景就是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情景的设置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兴趣,提出他们知又不知的问题,或者设计他们知道的情景故事,从他们熟悉的例子来引出问题,使学生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
(三)故事情景教学。故事情景就是教师选用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历史典故与教学有关的民间传说消化作为情景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去接受事物的本质几规律,提高创设故事情景,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司积极性,如在讲到地主和农民生活天壤之别时,引用了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又引用了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名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通过这些名句丰富了他们文学修养,又拓宽了他们的思维。
二、鼓励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求异思维。
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又称发散性思考问题。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没有“求异发散”也就没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子,鼓励学生多发问,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也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要善于发现他们思维的浪花,要从积极的方面去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㈠多提供感性丰富的材料给学生,引导他们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而感性认识的获得来源于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靠平时老师多多收集积累。为了说明书上的知识点,材料要贴切,要能说明知识点,要具有实效性。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既共存又斗争时,我列举了中美两国的很多事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我把美国总统小布什上台以来在外交上对我国的频频撞击一起展示给学生看:4月1日在我国东南沿海撞毁王伟驾驶的军事侦察机;4月20日在世界人权大会上提出反华议案;5月又出售给台湾军事武器。同时我也把中美贸易方面的实例讲给他们听:美国飞机和小麦的最大买主是中国,中国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通过这些实例,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中美应该建立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总之教师要想办法多渠道地搜集材料给学生,而不能死照书本讲理论。
㈡“引而不发”,让他们自己思考。
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课老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抓住学生思维这只“小鸟”,同时又不让它感受到束缚,从而唱出美妙而动听的歌声。这就要求
教师的讲解设疑是“引而不发”,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
“引而不发”体现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教学开始时导语激发学生的情感后,学生渴望知道得很多,这时教师不要急着讲答案,让他们自己先思考,或者择举一二,余者让学生自己探求;教学过程中讲到教学的紧要之处时,教师停止讲解,而是启发学生讲述后文,学生就会大胆创新;课堂小结之时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故意留下,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钻研,无疑也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㈢质疑问难,多提问题,激活思维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一些有利时机,提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问题,就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关于创造性的质疑问题,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集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创造性思维发问技巧的“十字口诀”,即“假、列、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假”——“假如”的问题,即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情景加以思考,可用人、地、事物的假设发问;“列”——“列举”的问题,即列举出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举的越多,说明理解知识点越深;“比”——“比较”的问题,即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或事物比较其异同,通过对比学生对两个概念都加深认识了;“替”——“替代”的问题,即用其他的字、词、事物、含义或观念取代原来的资料;“除”——“除了”的问题,即针对原来的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成规,寻找不同的观念,在政治开放性试题中就是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可”——“可能”的问题,即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做回顾与前瞻的了解;“想”——“想象”的问题,即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里于未来的事物;“组”——“组合”的问题,即提供学生一些资料(字、词、事物、图形等),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资料;“六”——“六w”的问题,即利用英文中的who(谁)、why(为什么)、what(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哪儿)、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类”——“类推”的问题,即将两项事物观念或任务直接比拟,以产生新观念。
三、用联系的观点去处理教材,解决问题。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但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㈠老师应以联系的观点组织教材,认真分析每个教材的内在联系,如在讲到《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时候,教材的顺序是先讲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特点后讲生产力的定义三要素。老师可以从一张书桌的制造需要哪三个要素引导学生得出生产力的三要素,然后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原始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情况、劳动工具情况、劳动对象范围如何。通过这样的组织安排,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寻求答案。
㈡在讲授知识点时,要把学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连贯起来,通过对比法,让他们发现相同点,从而很好地掌握了这两个知识点。如在讲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把前面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都拿出来,让他们比较,通过剥削基础、剥削方式、阶级关系和剥削特点等的具体分析,深刻把握了这三个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教师把这些要点进行创造性的组合,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新旧知识的实质联系。
㈢列举事例时,把古今中外有联系的材料都列举出来,通过这些互有联系的材料,让学生很容易找到事物的本质。如在讲到“工业革命”时,我出了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先是列举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70年代相继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成就,后我又找了我国当代关于这方面的材料,举了“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的例子,讨论袁隆平所发明的杂交水稻平均亩产之所以能在原来水平上提高400多斤,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从而真切体会到了“我国要重视科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
四、多采用讨论、辩论等实践课的形式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一定要克服老师“满堂灌”的弊病,而是要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平常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将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入课堂。在讲解“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时,我列举了两种观点:一是“奴隶社会开始有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所以是历史的退步”;一是“奴隶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通过激烈的讨论和辩论,同学们明白了虽然奴隶社会有了人剥削人的现象,但是奴隶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体会到要判断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关键在于这种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的建立能否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践课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的好途径。思想政治课的许多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借助实践的途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是产生理论的源泉,是发展理论的动因,因此恰当的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我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去感受2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变化,然后再结合书本理论,去思考取得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这样既了解了社会,又在实践中提高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管锥之见,仅供同仁批评指正。
微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篇3
关键词:微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记者》期刊2010年第13期针对传媒工作者及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超过2/3的人已经开通了微博。根据我们问卷调查,西安高校中微博的使用者数量在迅速增加。由于微博超越了“博客”对用户的种种限制,其强大的功能受到了知识水平较高、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強的大学生的追捧。在微博以其强大的功能将大学生引入到网络言论自由天地的情况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面对挑战,利用微博的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此,研究微博及其特点、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讨利用微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一、微博——个人言论发表的重要渠道
1.何为微博。“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140字左右)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以此实现即时分享。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网页、手机短信、即时通讯软件、电子邮件等,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进行传播。微博也可以发布多媒体,如图片、视频等。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分享以及获取平台。
国际上最早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目前国内著名的微博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Follow5、职场微博、唠叨网、嘀咕、摄雅图片微博、随心微博、大围脖、叽歪、同学网、品品米、茶缸儿等。
2.微博的特点。与传统的手机短信、网络论坛、博客等比较,微博几乎融合了各种媒介的优势。微博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草根性很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形成自己独特特征。
首先,微博信息传播方便快捷。在微博上,140字左右的限制,使微博比起博客来讲,非常轻松,随时都可以发感言。一个用户发表信息之后,它的粉丝随时都可以转发,它的传播模式是1-N-N的模式,就是说,理论上讲,可以是无限的。在传统的社交网站和博客里面,需要加好友才能传递信息。然而微博只需要关注对方,成为对方的粉丝就可以随时接受到对方的信息。而且,更新微博甚至不需要登陆网站,通过手机等便携通讯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发布信息。
其次,微博的即时互动性很强。微博可以实现即时的互动交流,它具有“一对一”的人际传播的特点,同时它也可以进行“一对多”的交流,并且通过转载、复制等形式实现瞬间的海量复制。在微博上,对你关注的对象可以留言,只要对方在线,即刻能收到你的留言,同时对方的留言也可以即时收到;可以与有相同教育背景、共同兴趣爱好或有共同关心话题的人一起讨论相关问题;关注每个人的发言都能相互看到;可以发起投票,对投票内容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
最后,微博信息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在微博上,人们不仅记录文字,更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记录当下的感受。由于微博的简短和登录的方便快捷,人们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上传信息,这样使得微博内容非常丰富,如“井喷”状爆发。
二、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大学校园的延伸和拓展。微博已经成为一个比传统媒体更迅速地提供信息的信息传播载体。调查发现,大学生每天花在电脑前1小时的比例为47.98%,占被调查对象的一半以上。71.58%的学生承认网络是他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在微博上,信息简明扼要,以类似于“小道消息”的形式传播,使大学生更乐于从微博上获得信息。可见,微博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之一。
2.大学生交流的网络平台。大学生在微博上获取各类新闻信息的同时,把微博作为交流信息的平台。由于学习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往往需要通过虚拟空间里的社交活动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以缓解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很多大学生因害羞、内向等心理原因而不愿倾述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可以在微博中提出,并得到交流和理解。在倾诉之后,也许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但因为有了宣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微博中的用户身份是相对真实的,可以给倾诉者一种真实感与安全感,而不用担心无端招致匿名论坛上的那种冷嘲热讽。同时,比较活跃的同学在微博上也可以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当下的时事热点就某一问题开展热烈讨论。这样的讨论是开放式的,互相之间形成平等的讨论氛围,不必受到身份等的束缚,从而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3.大学生网络自律的挑战。在微博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生产大量的信息,因此管理员的地位实质上被削弱,甚至缺失,因而会造成信息的泛滥甚至信息的污染。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甚至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人类的消极价值观念,甚至是包含暴力、色情等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也夹杂其中,给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了冲击,学生长期受不良思想影响,会混淆价值观念,削弱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微博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式的设备登陆,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通过手机实现虚拟的交流。一部分学生受网络吸引,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社交,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微博上,无暇顾及现实世界的交流,远离同学和老师;更有甚者,混淆了真实社交与虚拟社交的界限,真实人格与虚拟人格产生激烈冲突,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交往的异化。个别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用手机登录微博,影响了学习。
三、利用微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弃微博这个信息交流的新载体,微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观念就会占领大学生的头脑。只有充分利用这个功能强大的微博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行使其职责,并且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因而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完全必要的。
1.高校有应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西安高校大学生中,33.5%的学生有电脑,98%的学生有手机。拥有电脑的学生,100%应用电脑上网,拥有手机的学生,94%定制了包月上网套餐。基本上实现了微博终端的全覆盖。利用微博的即时交流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即时将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学生手中。由于直接与移动电话绑定,只要所有在微博平台上注册的学生都互相“关注”并“关注”教育者,就可以不受空间、平台的限制进行交流,每一学生都可以即时接受教育者发布的信息。也就是说,利用微博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同时与每一个教育对象进行交流,解答某一对象问题的同时,其他对象也可看到,这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工作的覆盖面,从而增强其效力。而涉及学生隐私的问题,则可以通过由教育者对学生的“关注”而得到很好的解决。
2.利用微博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学校可以通过微博,不断发布校园新闻、校园动态、活动信息、服务咨询等,为同学们提供信息服务。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微博,与同学们实现课外的交流,走下严肃的讲堂,走到同学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难题;也可以通过微博,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微博信息的字数限制,可以利用超链接的形式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此便可发挥网络的在线即时点播功能。如在政治理论学习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微博即时发布热点新闻、政策及理论学习心得的网络地址链接,提供理论学习资料网址等;另一方面,可在微博上针对热门话题发起讨论,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持引导讨论,让教育对象畅所欲言。这种讨论能使其大胆发表意见,克服面对面的拘束,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讨论中学习并获得提高,有效培养青年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其学习政治理论的自觉性。
3.利用微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实践。
(1)建立学校微博平台,使其成为校内信息交互工具,发挥微博服务学生、改善学校管理的功能。高校作为人才库,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校园微博平台。中南大学建立的“云麓拓客”微博平台,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与手机、QQ、网络虚拟社区的即时联动。“云麓拓客”对中南大学师生开放注册,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党员为主,构建了第一批微博信息员队伍,通过微博平台发布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同时,有的同学利用这个平台发起了为患白血病的同学全校捐款的活动。
(2)注册门户网站微博账户,宣传引导学生“关注”,利用微博平台发布各类信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2010年11月2日,华中农业大学在新浪微博上开辟全国首个大学生红色微博“华中农业大学红色微博”。作为全国第一个以学生党建为背景的大学生在线交流平台,旨在塑造大学生的纯净心灵,提高文化素养,用好新媒体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思政教师、辅导员建微博,与大学生网上交朋友。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政教师、辅导员因势利导,利用微博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积极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互动,在看似无关痛痒的言谈和生活碎片中,和学生探讨诚信,探讨人生的职业规划。利用微博为学生进行“网上导航”,借助于微博,大学生和思政教师、辅导员可以成为亲密无间的“网友”“博友”。
参考文献:
[1]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2010,(4).
[2]范芸芸,毕莹.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围上一条温暖“围脖”[J].科技教育,2010,(21).
[3]曾嘉翟,文茜.浅论微博客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J].军事记者,2010,(6).
[4]申诗逸.论“微博”的传播特点与推广[J].青年文学家,2010,(14).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4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1.网络“垃圾”腐蚀中学生的道德灵魂,阻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网络好比一个“万花筒”,存在着海量的信息,有健康的、科学的信息,但难免也充斥着不健康、伪科学的信息。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到处传播他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三观”尚未完全建立,道德观念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容易滋生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削弱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1]另外,中学生涉世未深,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防范能力弱,辨别能力差,过滤功能低下,加上难以抵制的好奇心,很容易上当受骗,甚至使得中学生受到心灵和身体的创伤。如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色情信息或进行网络诈骗等,网上的各种案例并不罕见。
2.封闭、灌输、等级、单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挑战
网络开启了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放开眼界,解放相对封闭的思想观念,让思路走向世界。鲁洁在《德育新论》中提出:世界近百年的德育理论和实践比较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2]他们认为:灌输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对这些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也没有机会把这些观念与其他的观点进行比较。所以人们普遍不认可灌输的教学方式。[2]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直接的灌输教育显然不太奏效。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该“化灌输为引导”,对中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网络舞台,人人平等。网络为现代民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学生的知识信息量显著增大,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饱受挑战。在此背景下,教师以“朋友”的新面孔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服务,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的平等性。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中,教师经验丰富和权威的地位正在弱化,传统的单向传授经验式的教育早已不能满足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需要。双向式的“传导教育”意味着削弱了赫尔巴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育观,它意味着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分享理念,可以实现平等对话。[4]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还原网络一片清新的“树林”,为中学生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互联网的普及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但是我们可以净化网络环境,还给中学生一片空气清新的“网络树林”,让中学生可以在“网络树林”中尽情地畅游呼吸。如我们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立学校“环保”网页——“绿色氧吧”,作为学校宣传校园文化、教育学生的重要思想道德窗口。在我们的“绿色氧吧”网页中,我们可以设置“微传播”“校园风采”“心灵港湾”“智慧树”“教师电子邮箱”等栏目。所谓“微传播”,就是依靠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为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微传播”以内容短小精悍、形式鲜活便捷而受到大家的青睐。[5]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校园网页中的“微传播”栏目,向同学们播放“微视频”“微电影”等,引导同学们有效鉴别和过滤网络不良信息,提高自身对于网络灰色信息的“免疫力”。借助于网络“微传播”的功能,开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体、更实效,为学生树立了网络垃圾信息的“绿色保护膜”。通过“校园风采”栏目,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心灵港湾”栏目,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业繁重时,通过与同学互动,与老师互动,给自己的心灵打造一片“栖息地”。通过“智慧树”栏目,可以让同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电子邮箱具有匿名的特点,极大地拉近了学生跟教师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这一渠道毫无顾虑地向老师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对症下药,做学生的“心灵导师”。“绿色氧吧”的建立,不仅净化了网络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意义重大。
2.多媒体技术让中学思想政治课如虎添翼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倾向于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储存器”,教师站在三尺讲台,面对的是待装的“容器”。[4]我们身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网络化的浪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由封闭的观念朝着开放的思想转变;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启“引导教育”的新征程;摒弃师道尊严的等级观念,借助于网络平台,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从老师一个人站在台上唱“独角戏”向大家一起上台“表演”进行转变,实现“杜威式”的民主教学。当然,传统教学手段虽然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启发性,但是传统教学也有自身的特色,如黑板板书教学。由于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文字性较强,所以好的板书一下子能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板书虽然比较浪费时间,但是教师板书的过程却给学生提供了思考、消化、整合、吸收的余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而多媒体课件展示知识框架,虽然能节省时间,但是难以企及黑板板书之妙用。[7]多媒体技术进课堂,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们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艺术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课时,思想政治课教师就可以在课堂的导入部分给同学们播放《大宅门》中七爷放口风说要购买1000斤黄连的视频,并巧妙设置问题“七爷为什么要放口风说还需1000斤黄连”,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自我探索,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再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究“造成挫折”的因素时,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汶川大地震”的视频或电影《中国合伙人》的片段,通过生活或影片中的案例来给学生展示造成挫折的诸多因素,让学生寓思考于影片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有限的课堂内将大量的信息传播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媒体技术辅助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企及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传统教学的可取之处,不妨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让多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新载体,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了一把“双刃剑”,它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但也对学生的思想方面产生了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勇于迎接挑战,及时转变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科学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创新
参考文献
[1]赵静.互联网时代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J].学术探讨,2016(12).
[2][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461,464.
[4][6]阎明宇.论网络环境下德育观念的转变[J].攀登,2006(6).
[5]王明芳.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创新--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5(19).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5
1.是应对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引发了社会观念、运作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同时也使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学校传统思想教育载体变得相对滞后,而且由于效率低下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再加上学生信息渠道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常常处于同一个“信息平台”,由此弱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和感召力。另外,信息网络空间存在良莠不齐现象,各种文化、观念等在此相互交织、渗透,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面临严峻挑战。
2.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工作不同,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有感情和有意识的,这种感情和意识又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服务服从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当代青少年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成长愿望强烈、竞争意识、自强意识普遍有所增长,并呈现出更加务实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应该更多地涉及学生的实际利益,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学生思想和认识的困惑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客观实际在人脑里的反映。离开社会环境,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同时注重外在环境的改进,注重多种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综合运用。当前学生学习、生活以及认识社会的途径、渠道较之以往要丰富得多,这种丰富多彩的生活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4.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空前广泛,一方面为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一些消极因素也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有的学生在遭遇挫折时,表现出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否定,甚至轻视生命,还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焦虑和心理冲突,再加上竞争的压力、情感的困惑、发展的期望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心理上的失衡往往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为了保证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其保持平衡稳定的心理状态,迫切要求拓展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遵循的原则
1.创新载体要与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相结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在载体创新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不同年龄段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需求和特征,也包括品德发展的不同时期,这样才能把握时机,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其发生质变或飞跃,引导学生品德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中学阶段是学生由幼稚状态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对青少年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以培养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相适应、能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有不断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现实需求和个体差异等情况的变化,才能不断推动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创新载体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知行脱节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弊端。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体主动的心理建构过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社会意识、道德观念等的内化将无法实现。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选择一些诸如演讲、参观、访谈、文艺演出等活动载体,把学生置于自己作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用探究、讨论等方法代替灌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应以从活动中学为主,并注重活动的生活性、寓教于乐性和全员参与性。
3.创新载体要强化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体验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青少年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摆脱思想的束缚,放眼社会课堂,从而不断提高其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学会做人处事、生存与发展。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是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社会实践中要改变原有课程实施片面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青少年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青少年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式各样的夏令营、农村社会调查、参观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都是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好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实践载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体验,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化与创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体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载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不断与时俱进,逐渐优化创新。
1.发挥各种载体的优势,优化组合,形成合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靠单一的载体会导致效率低下,因此必须积极利用各种载体的优势,优化组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充分发挥载体的功能,还要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载体,使多种载体优化组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
2.积极开发并有效利用虚拟载体,占领学生的思想高地
虚拟载体主要是指以电子传媒为主的网络载体,如QQ、E-mail、BBS、手机短信、飞信、微博等等。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到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57亿,手机网民超过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青少年学生作为重要的互联网用户,其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模式、政治态度、心理发展等都不同程度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时代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是多层次、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往往呈现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状态。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做到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网络载体发挥正效应,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不断拓展隐性载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隐性载体是相对显性载体而言的,是指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间接的手段与教育对象互动的活动形式,如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会实践等隐性载体。由于这些载体是隐性的,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因此能够规避学生的逆反心理,起到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突出显性载体的作用,也要充分利用隐性载体,全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载体的拓展,不仅要着眼于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而且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使思想政治教育以多样化的渠道取得殊途同归的教育效果。
4.关注学生闲暇生活,开拓生活化载体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少年学生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闲暇生活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闲暇生活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在闲暇的自由状态中能体会自己的道德存在,但也可能会在闲暇生活中出现道德失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和研究闲暇时间的育人效应,对闲暇生活中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与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现实产生了严重脱节。因此,必须拓宽学校教育的层面,挖掘学校教育的有效方式。而青少年学生的闲暇生活包含着对社会、生活、人生、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许多在正规的课堂教育中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往往在闲暇教育的特定环境中能够迎刃而解。许多学生中的个别问题,以闲暇教育灵活性的特定方式去解决,往往能取得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 岳金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
[2] 曾茂林.论个性化和社会化中的幸福感与幸福教育.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5).
[3] 孙家红.从心理学视角探索如何提升人的主观幸福感.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4).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6
1. 是应对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由此引发了社会观念、运作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深刻变化, 同时也使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 学校传统思想教育载体变得相对滞后, 而且由于效率低下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再加上学生信息渠道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 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常常处于同一个“信息平台”, 由此弱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和感召力。另外, 信息网络空间存在良莠不齐现象, 各种文化、观念等在此相互交织、渗透, 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面临严峻挑战。
2. 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工作不同, 是做人的工作, 而人是有感情和有意识的, 这种感情和意识又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 服务服从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当代青少年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 成长愿望强烈、竞争意识、自强意识普遍有所增长, 并呈现出更加务实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应该更多地涉及学生的实际利益, 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学生思想和认识的困惑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 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 而是客观实际在人脑里的反映。离开社会环境, 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必须同时注重外在环境的改进, 注重多种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综合运用。当前学生学习、生活以及认识社会的途径、渠道较之以往要丰富得多, 这种丰富多彩的生活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 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4. 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空前广泛, 一方面为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一些消极因素也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有的学生在遭遇挫折时, 表现出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否定, 甚至轻视生命, 还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焦虑和心理冲突, 再加上竞争的压力、情感的困惑、发展的期望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 心理上的失衡往往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为了保证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引导其保持平衡稳定的心理状态, 迫切要求拓展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遵循的原则
1. 创新载体要与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相结合,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在载体创新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 包括不同年龄段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需求和特征, 也包括品德发展的不同时期, 这样才能把握时机, 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其发生质变或飞跃, 引导学生品德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中学阶段是学生由幼稚状态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 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计划有目的地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 对青少年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以培养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相适应、能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有不断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现实需求和个体差异等情况的变化, 才能不断推动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 创新载体要突出学生的个性,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知行脱节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弊端。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体主动的心理建构过程, 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社会意识、道德观念等的内化将无法实现。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选择一些诸如演讲、参观、访谈、文艺演出等活动载体, 把学生置于自己作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中,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 用探究、讨论等方法代替灌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应以从活动中学为主, 并注重活动的生活性、寓教于乐性和全员参与性。
3. 创新载体要强化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体验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使青少年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 摆脱思想的束缚, 放眼社会课堂, 从而不断提高其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其学会做人处事、生存与发展。由此可见, 社会实践是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社会实践中要改变原有课程实施片面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青少年学生主动参与, 勤于动手, 培养青少年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式各样的夏令营、农村社会调查、参观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都是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好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实践载体,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体验, 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化与创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 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载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从而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不断与时俱进, 逐渐优化创新。
1. 发挥各种载体的优势, 优化组合, 形成合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青少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靠单一的载体会导致效率低下, 因此必须积极利用各种载体的优势, 优化组合,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 充分发挥载体的功能, 还要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载体, 使多种载体优化组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 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
2. 积极开发并有效利用虚拟载体, 占领学生的思想高地
虚拟载体主要是指以电子传媒为主的网络载体, 如QQ、E-mail、BBS、手机短信、飞信、微博等等。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 到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57亿, 手机网民超过3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而青少年学生作为重要的互联网用户, 其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模式、政治态度、心理发展等都不同程度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时代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是多层次、多方面和多角度的, 往往呈现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状态。众所周知,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既有积极影响, 也有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做到趋利避害, 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使网络载体发挥正效应,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 不断拓展隐性载体,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隐性载体是相对显性载体而言的, 是指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间接的手段与教育对象互动的活动形式, 如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会实践等隐性载体。由于这些载体是隐性的, 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因此能够规避学生的逆反心理, 起到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突出显性载体的作用, 也要充分利用隐性载体, 全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载体的拓展, 不仅要着眼于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 而且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 使思想政治教育以多样化的渠道取得殊途同归的教育效果。
4. 关注学生闲暇生活, 开拓生活化载体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青少年学生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 闲暇生活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闲暇生活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 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在闲暇的自由状态中能体会自己的道德存在, 但也可能会在闲暇生活中出现道德失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和研究闲暇时间的育人效应, 对闲暇生活中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与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现实产生了严重脱节。因此, 必须拓宽学校教育的层面, 挖掘学校教育的有效方式。而青少年学生的闲暇生活包含着对社会、生活、人生、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认识, 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许多在正规的课堂教育中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往往在闲暇教育的特定环境中能够迎刃而解。许多学生中的个别问题, 以闲暇教育灵活性的特定方式去解决, 往往能取得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岳金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 (12) .
[2]曾茂林.论个性化和社会化中的幸福感与幸福教育.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 (5) .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7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红色旅游, 主要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 实现学习革命精神,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有以下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一) 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也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旅游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陶冶性情、增长学识的教育手段。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 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 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 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二) 红色旅游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程和教育工程,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
“红色精神”是革命之本、建国之本, 是推进发展和改革的不竭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弘扬这一“主旋律”。加强对青少年的“红色”教育, 更关系到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 精神文明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创新, 需要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 并与时代并进、与国际趋势接轨。“红色旅游”实现了传统的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的有机结合, 寓教于游、寓教于乐, 宣传的是政治内容, 采取的是市场手段, 满足的是人民群众需求, 实现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 在推进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需要,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真正使“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三) 红色旅游有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 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民族独立、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从而创建丰功伟绩, 留下许多动人事迹, 并且具有直观生动, 感染力强的特点, 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取向, 以及求知欲、探求欲强的身心发展特征。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对革命前辈光辉业绩的深深缅怀, 景仰的心态, 才成为他们接受和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内在动力;也正因为如此, 红色旅游才能够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 树立崇高的理想,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培养爱国爱党情怀;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实现和创造自己有价值的辉煌人生。
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旅游发展方式现状
据统计显示, 2006年, 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13405.8万人次, 同比增长20.19%;旅游综合收入525.28亿元, 同比增长25.54%。2011年, 陕西红色旅游接待国内游客18135.3万人次, 同比增长26.34%, 旅游收入1, 240亿元, 同比增长35.3%;旅游总收入已占全省GDP的11.04%。同年, 延安入境游客2, 050万人次, 综合收入110亿元人民币, 分别较上年增加43.4%和44.1%。如此庞大的游客数目, 为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基础。但是, 思想政治教育又不同于科学文化教育, 不仅仅是理性的接受和学习, 而是要达到心灵深处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即理性接受和感性认同的统一, 使之能将革命传统、革命作风、革命信念内化为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信仰。所以, 红色旅游在发挥其政治教育功能的方式上应进行必要的有效性选择。
当前, 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采取的主要形式, 还局限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的展示以及粗略的解说, 跳不出“展板加橱窗”的模式, 讲解上走不出“一幢房子、一根棍子、一个话筒子”的老路。
事实上, 如果仅仅是这样参观旧址、看图片、听讲解、拍照留影的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他们对曾经的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缺少感性认识, 难以自发地产生游览兴趣。而要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热情, 就必须采用他们所能够接受的更为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感的方式。
三、红色旅游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一) 红色旅游知识进课堂。
高校思想教育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 将红色旅游知识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大力推进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途径, 亦是一种有效形式。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 可以充分地把教学内容和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结合起来, 把红色旅游知识渗透进教材, 让它走进课堂。
(二) 将红色资源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
为了更好地和课堂教育相互促进, 高等院校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要注意将红色旅游资源和校园环境建设有效地结合, 在校园内人群流动性大的地方, 如教学楼、宿舍区、餐饮点放置革命先烈塑像和红色景点牌幅, 随时进行教育引导。组织学生在塑像和牌幅前开展纪念活动、召开主题班会或组织党团活动。另外, 在校园文化墙、展牌定期张贴图片介绍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革命英雄人物事迹, 在学生各党支部、分团委和学生活动中心设置革命史知识和红色景点宣讲专栏。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 建立红色教育基地, 用红色资源装点校园环境, 从而营造出自我启发教育的氛围,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得到心灵的感化和哲理的启迪。
(三) 组织红色社团,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
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应组织红色社团, 把这些红色社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如充分利用红色资源, 开展红色文化征文, 播放红色经典影像, 举办“红歌会”、文艺演出、演讲、辩论、摄影比赛等, 特别是将社团活动与 “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纪念活动有效结合, 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缅怀革命先烈、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等, 从而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 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使他们具有内在动力, 朝着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前进, 达到育人的目的。
摘要:本文在论述红色旅游的概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旅游发展方式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红色旅游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红色旅游,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卓.论陕南红色旅游开发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价值工程, 2011, 35
[2].李志.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旅游方式创新[J].求实, 2010, 3
[3].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编.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8
一、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一) 教育环境方面
在教育环境方面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 高职院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虽然很多院校已经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 但因为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的, 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技能教育, 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 从而阻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学失衡的现象极为普遍; 第二, 学生的家庭背景存在差异。在对高职学生进行价值观的调查中发现, 由于学生之间的家庭收入的不同, 导致学生之间的价值观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而且由于高职院校的收费相对较低, 所以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的学生人数占大多数, 这就间接对思想政治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 二) 师资力量方面
老师是在高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 所以师资力量的高低会对院校的思想政治的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教师之间的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些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相对不足; 另一方面, 老师对于育人观念的重视程度不足, 错误的认为只要是按照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就可以了, 并没有过多的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与政治觉悟方面的培养, 导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提升一直较慢。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建议
( 一) 对思想政治的教学观念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要正确认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要合理分配专业技能教学与思想素质教学的比重, 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投入。尤其是任课老师, 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一执行者, 必须改变原有只是将思想政治教学作为教学任务的片面想法, 要在教学时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并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学生毕业之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与素质基础。
( 二) 对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以往在进行政治思想教学课时, 都是采取以老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 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多是以老师单一方向的提问为主,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也没有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 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质量, 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是很有必要的。老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1. 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老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将单一的提问互动变为师生 ( 老师和学生之间) 、生生 ( 学生和学生之间) 的互动形式, 可以在上课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老师要放下“架子”, 真正加入到学生之中, 将学生被动式教学, 改为学生共同探索的模式。除此之外,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提升学生们的政治觉悟, 老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解决问题, 从而切实提升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水平。
2. 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思想政治的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而另一部分就是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在对学生评价的方面, 应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做出全面的评价, 不能只是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要将思想政治课的成绩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考试成绩, 而另一部分就是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 老师在教学中只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应对其进行肯定的评价; 在对老师的教学方面, 为了提高老师上课的积极性, 各大院校可以将老师的教学质量与老师的等级考评挂钩, 从而促进老师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 三) 对教学的载体进行创新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的, 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的教学之中, 应该对教学的载体进行扩展, 要将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以及社团活动中去。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途径之一, 对思想政治教学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它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个性化, 教学效果十分显著。社团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能够使学生产生荣誉感和责任感, 进而有效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水准。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使我们了解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以及对课程教学进行创新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门教学学科, 更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 能够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强, 孟学英.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1:23-26.
[2]张国威, 张雅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9, 02:81-84.
[3]张永春.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优化[J].教育与职业, 2009, 03:80-82.
[4]李人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12:59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9
人具有认知、情感、意志、表达等方面的需求, 由此所衍生出来的文化就是人的文化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人是教育的主体, 也是教育的受体, 更是文化的存在方式, 所以对于人的独立意识的培养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存在方式, 所衍生出来的文化也会不同, 所以在不同的文化交流过程中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文化存在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方式, 所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产生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的传播促进思想文明政治建设, 这是人的文化存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第四个创新方面, 通过以点概面, 隐形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结合方式促进社会思想文明政治建设。
一、独立意识培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文化存在首要的因素就是“人”, 人在人的文化存在发展中有关键的作用, 文化随着人的活动而产生, 所以人的文化存在带有人的意识和独特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尊重人的独立意识,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文化的产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实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主要是对于人的思想、政治、意识、文化进行引导和教育, 运用丰富合理的教学内容对于人的心理进行干预。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第一, 对于个人意见的保留,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个人的意见代表了人作为个体, 个人意见是人的文化存在表现方式, 证明人这个个体的文化存在, 所以在教育中要保留人的意见和观点。第二,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人的选择保持自由, 个人的选择是人的文化存在的独立意识, 有保持自由选择的权力, 不能强制性的要求人的思想政治选择, 在教育的过程中, 进行引导是重要的方面, 但是思想禁锢是绝不能采取的。独立意识是人的文化存在的重要方式, 所以尊重人的独立意识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
二、文化交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存在文化不仅是人的存在, 还有文化存在, 所以文化交流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文化之间能够实现多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对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提倡个人意见交流和不同文化的教育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个人的文化存在主要就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结合人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总结出来的文化理论, 所以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 人的意见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通过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新的文化, 这样能够促进思想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交流是文化发展和壮大的重要途径, 由于不断地交流融合, 可以取长补短, 实现优势互补, 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提倡人的意见交流。应多注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多样化教育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文化存在是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的, 在人的文化存在理论中, 人与文化是重要的方面。人产生文化, 文化又会促进人的发展, 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而且文化主要就是作用于人, 对于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 由于人作为个体的独特新, 所以每个人的存在文化都是不同形式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针对人的文化存在的独特性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更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在实践过程中, 沟通和渗透是主要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文化存在, 采取不同的沟通教育方式, 这样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渗透将人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 激发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快速成长,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深远影响。
四、文化传播促进思想文明政治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促进社会文明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人的文化存在就是将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从人的方面入手, 从细节源头入手, 这样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产生实际的作用。文化的交流传播是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式, 交流传播主要的媒介其中也包括人, 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 也是教育的实践途径。以独立意识培养实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交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最后都要归于实践, 通过文化的传播实现人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实践的过程中践行思想政治教育, 将隐形教育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保证社会文化的和谐, 促进个人的成长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在人的文化存在发展过程中促进思想文明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1]韩庆祥, 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2]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1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生长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随着大学生的改变而发生了改变,在新环境下,为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这样才能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59-01
前言
人的发展与环境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于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其形成过程也和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对于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形成过程的客观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进行优化,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从当今社会环境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我国市场改革的顺利进行,对大学生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其他声音,如西方的“分化”、“西化”;网络环境中的暴力、黄色等,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极大的冲击,使得很多学生缺失理想信念,严重的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新环境下,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是由于市场主义的一些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等,使得大学生缺失集体观念,社会凝聚力减弱。从学校环境看,学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能力、思想品德等发生的变化。在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中,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必要性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主要是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调整,对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优化,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对环境进行改进,从而更加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在新环境下,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如消极思想、网络不良文化、社会不良习气等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注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创新
(一)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在营造良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优秀的传统文化占据重要地位,该种文化能让学生正确面对西方文化。并且,该种文化还会指引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团体组织,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广泛参加社会主义实践活动,提高自身政治觉悟,最终形成良好的政治信仰。除此之外,还应通过优秀的文化指引大学生积极参加政治性学习,并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于外来文化,应该吸收其精髓,摒弃其糟粕,以此来满足学生多元文化的需求。在新环境下,还应该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传承给大学生。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课堂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其具有具体和直接的特点,获得的效果较为显著。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形势的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介载体,进而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将校园BBS作为媒介载体。从实际状况出发,尽可能建立一个内容丰富、自由开放和互动性较强的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交流提供平台,并让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积极同学生交流沟通。(2)丰富学生思想交流手段,将手机短信作为媒介载体。基于大学生喜欢用文字交流,且手机短信交流不受限制,能加强交流。在采用打电话方式交流时可能会比短信更为直接和方便,但是短信在编写过程中给人充分的思考和思索时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同大学生交流沟通更能深入情感交流,进而获得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构建良好校园文化。高校相关人员应尽可能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学习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从校园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建设校园景观,为学生提供和谐的、舒适的物理环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学生关爱社会和自然的优良情操。同时,高校相关领导人员还应加强资金投入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医疗设备和生活设施。高校中设施的完善对学生和教师主人翁意识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能有效的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好坏。与此同时,良好的设备也能提高教学效果,丰富课堂形式。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加强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为校园文化建设,该种建设对高校大学生审美修养、人生观、内在素质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并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最终让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有效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四、总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中,要不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志成.试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原则[J].文教资料, 2015(01):60-62.
[2]刘海涛,张月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 2015(05):78-79.
[3]王炎斌.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与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141-143.
[4]左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小作家选刊, 2015(31):132-133.
作者简介:黄铖(1989-)男,汉族,山西太原市人,研究生在读,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管理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去组织、协调和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与信息, 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活动秩序, 使整个教育过程达到协调化、高效率与最优化。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决策、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作用。那么, 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一、更新管理理念, 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是管理过程的指导思想, 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导航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滞后, 将导致创新的缺乏,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欲速则不达。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今天,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能像过去那样, 为教育而教育, 为管理而管理, 必须树立新的理念, 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更为科学的指导思想。
(一)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服务”的理念。
“服务”乃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最高理念。其主旨在于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为提高全民思想政治素质服务。从现代管理活动的本质来讲,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过程, 就是为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机制保障、提供服务的过程。
(二)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理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 我们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预测、决策和实施进行的管理, 但几乎没有评价管理这一环, 即使有, 也是不科学的。强调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理念, 也就是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管理,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其效果作出评价与判断, 以便全面了解思想政治工作决策的执行、落实情况, 科学地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得失, 积累经验, 纠正偏差, 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方向, 调整或重新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的计划与有关政策,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管理,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水平, 确保工作“卓有成效”, 杜绝像过去那样为教育而教育、从不问教育工作是否有成效的现象。
(三)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成本效益”理念。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只顾工作和投入, 却很少问及投入之后的产出效益。这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问题, 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的问题。只有在管理制度上加以完善, 树立起“成本效益”理念,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延伸到效益阶段, 而不是完成“操作”就算完成任务, 这样才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去追求投入之后的最大产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成本效益”理念, 就是要杜绝那种只管“种”不问“收”, 没有效益意识的现象。
二、完善运行机制, 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很多, 如机构设置多、分工细, 却配合不够, 总体投入大, 但形不成合力, 管理观念落后, 创新不够, 管理缺位等等。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必须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一) 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个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尽管为具体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框架, 规范了总体原则, 但还需要我们根据新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革、充实、创新和发展, 逐步形成党委全面领导, 以各级党组织为政治核心, 党、政、工、团、妇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互相协调, 齐抓共管的领导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 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突出重点, 多做工作:一是要努力加强党的建设,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加强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干部的骨干作用。三是各方面要密切配合, 形成党政、工、团、妇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格局。
(二)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机制。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机制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价、领导能否得到贯彻落实,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重在建设, 除了培养和选拔两个环节外, 更重要的还要做好管理工作。
(三)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保障机制。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法规制度保障和人财物力的保障。一是法规制度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 应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衔接、与青少年成才成长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 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各责任单位都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完成自己的任务, 既做到各负其责, 又保证协调一致地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任务, 真正做到依法教育。二是人财物力保障。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 合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科目, 列入预算, 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级党政机关及其他法人单位要为开展全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 不断改善条件, 优化手段。
三、转换管理模式, 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开拓有效途径
(一) 从灌输型管理转向渗透型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双向过程。一方面,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 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又发挥着主体作用。
(二) 从单向型管理转向全员型管理。
随着现代社会思想的多元化, 传统的单向管理模式显得力不从心, 促使我们转向全员型管理, 全方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统一管理格局。各级党政部门还应健全广泛的管理育人网络, 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只有把单向管理转为全方位、上下左右互动的全员管理, 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真正有实效。
(三) 从训导型管理转向民主型管理。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该抛弃过去“专制”、“训导”式的管理, 那种管理模式只考虑集体的权威, 很少考虑被管理者的感受。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思想交流、思想管理的三者合一, 管理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或方式去说教, 极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
(四) 从经验型管理转向规范型管理。
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要求管理者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从管理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 遵循思想活动发展规律, 在管理过程中遵守科学的程序规范和方法规范, 确保用公认的客观准则, 分析判断事物, 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能协调有序地顺利运行。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08-07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思考10-07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探索10-16
2008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05-15
当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09-02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08-08
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关系08-10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09-17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与对策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