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旅游局(精选12篇)
四川省旅游局 篇1
摘要: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 借助微博进行旅游营销方式的创新, 将会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四川省旅游局官方网站的微博分析, 探讨了通过微博进行旅游资源的创新方式, 为微博时代的旅游营销提供借鉴并促进其更好发展。
关键词:微博,旅游,营销方式,四川省旅游局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互联网在我国网民中的运用越来越广。2011年, 微博年增长率为296%, 其中, 使用率上升了24.9%, 而新闻使用率下降了35.7%。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对互联网最敏感的行业之一, 也是最应该发展网络营销的行业[1]。创新营销方式将会对其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其中, 旅游产品具有不可存储性, 这就要求目的地能够提供相关信息及与交通、接待等具体信息, 以便他们及时调整价格及市场竞争对策;同时, 旅游还具有季节性, 为保证游客的满意度, 避免过度拥挤, 通过相关信息的及时传达, 能有效地缓解拥挤现象, 更能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旅游业要求的信息传递方式必须具有异地、全面、快速、方便等特点。
本文将以四川省旅游局官方微博 (新浪网和腾讯网) 为例, 对其进行现状调查及分析, 为微博时代的旅游营销形式的创新提出对策。
1 四川省旅游局官方微博现状分析
1.1 基本情况分析
四川省旅游局的微博开通于2011年3月7日, 截至2012年4月16日, 共发布1 505条微博, 共有粉丝346 429人, 微博关注的对象有42人。
首先对关注四川省旅游局官方微博的粉丝及听众进行分析, 其粉丝群体主要以四川省内为主, 其他分布较多的省份包括重庆、湖南、广州、上海及北京等, 根据2011年12月四川省旅游统计数据显示的旅行社接待国内游客的来源省份位于前列的广东、上海、广西及北京基本相符。另外, 在关注四川旅游微博的粉丝中, 通过了认证的机构及个人所占比例较少, 主要包括福州市马尾区旅游局、张家口市旅游局、九如山瀑布群等;旅行社方面包括青岛阳光168国旅;还有部分通过了个人认证的名人关注, 其他都为个人关注。
其次, 对四川省旅游局关注的类型进行分析,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其他旅游局微博, 包括绵阳和重庆永川;二是景区微博包括海螺沟、四姑娘、成都大熊猫基地等景区;三是新闻媒体类, 包括华西都市报和中国经营报;四是名人微博, 包括张小娴、孙燕姿等;四是地方微博, 包括微内江、微青白江等;以及其他未通过认证的微博等。可以看出, 当前, 四川省旅游局的官方微博关注的类型主要还是以景区、旅游局为主, 但是由于开通时间不长, 尚处于成长阶段, 其关注的对象没有很多, 也主要以省内为主, 但是缺乏一些重要的世界遗产景区及5A级景区, 如九寨沟景区等, 局限性很强。新闻媒体的关注方面, 目前也只有对两家媒体进行了关注, 没有突出微博与传统新闻媒体传播相结合的作用。
1.2 内容分析
微博活跃度的评比, 主要是以微博粉丝数、微博发布条数及转载数量等为评比依据。四川省旅游局微博发布以来, 以“行摄365”为话题共发表微博274篇, 照片分享65次, 发布最新的旅游咨询246次, 其他经常发表的信息还包括旅游活动、旅游快讯及优惠促销政策等。根据其内容的分析来看, 四川省旅游局官方微博大部分的操作仅限于信息发布阶段, 持续关注的粉丝比较少, 与粉丝和听众间的互动性不强, 比较缺乏借助活动、事件、话题等方式刺激用户和粉丝的情感神经, 使得用户难以与关系链上的好友通过转发、点评、私信等方式进行互动。与粉丝互动的沟通需要加强。
1.3 旅游者感知情况
在四川旅游局微博中, 比如当网民搜索含有“四川旅游”的微博内容, 如果有其他微博用户分享了来四川旅游的内容, 旅游局官网应很快评论回复。特别是发现有名人通过微博说要到四川旅游的消息后, 还会立即转发相关的微博。这将不断强化四川旅游在旅游者心中的感知利得, 并传递正面信息。
2 微博时代旅游营销特征
关于微博营销模式的探究, 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 不同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姚茜、卜彦芳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对微博营销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从战略层面看, 强调微博搜索和转发产生的强大传播效果, 以体现“联、深、快、准”战略;战术层面则应发挥病毒式传播的优势, 与客户进行便捷的沟通。同时, 发挥广告平台、公关沟通、搜索引擎、活动营销和电子商务的作用[2]。莫琳 (2011) 则认为目前微博营销模式主要有微博促销、品牌宣传以及活动广告[3]。凌守兴 (2011) 基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拉格姆 (Stanley Milgram) 的六度分隔理论提出了企业微博营销建构的战略模式和操作模式[4]。惠平平 (2011) 以“美好生活@中粮”为例对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营销模式进行了探析。本文重点结合了旅游业的行业特点, 以四川省旅游局的官方微博为例, 试分析旅游业微博营销的创新模式。
2.1 最新沟通渠道进行整合营销
整合营销是将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系统化结合, 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 把各个独立的营销综合成一个整体, 以产生协同效应。它是旅游营销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微博, 能够将旅游目的地与广大网民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更有利于发掘潜在旅游者。通过微薄对资源的整合主要是指旅游市场整合和旅游信息整合, 为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一方面, 通过微博转发、搜索的功能刺激潜在旅游者, 并激发其出游欲望。但是旅游微博这种宣传模式无法取代传统的旅游营销方式, 即使在网络非常发达的美国, 仍然有人通过传统的报纸、电视、旅游杂志来获取旅游信息和资讯[5]。因此, 微博对于旅游营销来说, 其快速的信息发布及沟通是最有利于进行整合营销的。
2.2 口碑营销平台促进病毒式营销
病毒营销并非真的以传播病毒的方式开展营销, 而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 网络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 利用快速复制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受众[6]。微博对于病毒传播是一个非常好的介质和平台。其中, 微博的关注“@”及转发功能是最有利于这一营销方式的。一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图文并茂的旅游信息及内容来提升微博的关注度, 以大量获取粉丝, 扩大受众面;二是通过自身关注一些名人微博及影响力大、排名靠前的微博, 借名人效应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宣传, 开发潜在用户;三是通过微博转发量的提升, 快速对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资源进行传递和复制。
2.3 信息发布有利于事件营销
目前, 旅游市场竞争相对激烈, 在这种形势下, 旅游市场推广的手段必须不断创新, 才能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具有吸引力和创意性的活动或事件, 使之成为大众关心的议题, 从而吸引媒体的报道与消费者的参与, 进而达到营销的目的[7]。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 可以重点抓住目前旅游热点话题, 有效吸引网民关注与共鸣。通过事件与活动的参与, 让网民加入其中, 并实践其旅游活动。
2.4 微博营销的快速性要求进行规避风险
微博即时、便捷、开放的传播特点和裂变式的传播方式, 使信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地进行传播;同时, 因为微博的自媒体特性, 使多元化意见得以表达, 话语权向“多数人”回归, 并开始影响舆论走势。这决定了我们无法像使用传统媒体那样对微博上的讯息控制自如, 而作为新兴媒体, 微博应该处于舆论安全体系引导、监管之下。因此, 在借助微博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时, 要注意规避风险, 并即时对于旅游危机进行有效化解。
3 结语
本文以四川省旅游局的官方微博为例, 对其进行了分析, 并得出了旅游微博营销的创新形式。总的说来, 微博不仅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声、充分展示的平台, 更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营销战场。随着微博用户爆发式增长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其营销特点将被更多地利用, 并不断的规范化发展。微博信息发布应该遵循合理而科学的计划, 同时更要根据企业的营销战略制定旅游微博营销的长远战略。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对策[J].现代营销, 2011 (3) :44.
[2]姚茜, 卜彦芳.基于影响力研究的微博营销模式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12) .
[3]莫琳.微博客, 大影响——浅析微博营销模式及其价值[J].海峡科学, 2011 (4) .
[4]凌守兴.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的企业微博营销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服务业, 2011 (10) .
[5]程铭.旅游微博营销蛋糕有多大[N].北京商报, 2010-9.
[6]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0.
[7]马成.事件营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 :7.
四川省旅游局 篇2
PATA首席执行官会见四川省旅游局局长
亚太旅游协会大中华区主任常红、亚太旅游协会首席执行官贵马田,四川省旅游局局长郝康理、四川省旅游局市场处处长袁世军
2013年7月5日,亚太旅游协会(PATA)首席执行官贵马田在成都岷山饭店会见了四川省旅游局局长郝康理。双方就今年九月即将在成都举行的PATA旅游交易会(PTM2013)的会前准备工作交换意见。郝局长表示,成都已为迎接来自全球的游客和展会代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来自成都的业界和媒体代表120多人出席了近期在成都岷山饭店召开的“2013PATA旅游交易会‘Pop-Up’热身会”。在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博览局和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热身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代表不仅获取了有关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与动向,而且还进一步了解了即将在成都举办的2013PATA旅游交易会的筹备情况,包括展会规模及国际买家代表的报名情况。
新疆旅游局举行旅游之夜颁奖盛典 篇3
预计到2015年,新疆将实现接待国内游客800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0亿元,占新疆GDP比重8%,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20%。旅游从业人数力争达到50万人以上,带动200万人就业,迈入中国旅游强区的行列。(邵洪涛)
“美丽石城幸福家园”冰雕城开城
1月8日晚,“美丽石城,幸福家园”冰雕城开城仪式在石河子西公园举行,当天吸引了上千名市民前来观看冰雕。
冰雕城以“美丽石城,幸福家园”为设计主题,以“城”为表现形式,以“冰”为建筑元素,由兵团之窗、民族团结爱情篇、幸福家园、游乐世界四个部分,近200座造型别致的冰雕组成。冰雕城内的军垦第一楼冰雕作品长30米,高6米,是所有冰雕中用冰量最大的一座冰雕。(管美凡)
新疆喀纳斯举行第六届冰雪风情旅游节
中国新疆喀纳斯第六届冰雪风情旅游节2013年1月1日在银装素裹的喀纳斯禾木景区举行,本届冰雪风情旅游节活动主题为:欢乐雪乡,喜迎新年。
喀纳斯冰雪风情旅游节自2008年举办以来,已成为新疆乃至中国独具魅力的节庆之一。2011年,在第二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上,中国新疆喀纳斯冰雪风情旅游节荣膺最具特色民族节庆,被誉为“中国六大乡村古镇”之一的禾木哈纳斯蒙古民族乡禾木村以其大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景观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新疆滑雪之乡”等美誉。
2012年,喀纳斯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6.8万人,增长17.8%;实现门票收入1.12亿元,增长16.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8650元,增收1030元。喀纳斯景区顺利通过5A级景区综合检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喀纳斯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正式挂牌,喀纳斯金秋国际摄影节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民族节庆”、禾木哈纳斯蒙古民族乡禾木村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乌鲁木齐红山公园邀您看冰灯
第十届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期间,红山公园里的65座冰雕都亮了起来。同中的65座冰雕里,数20米长5米高的迷你版会展中心最受欢迎。在乌鲁木齐第十届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开幕当天,水磨沟区分会场红山公园冰雪游园活动也相继启动,在水磨沟公园还有银装素裹的大型树挂以及小年夜灯会。
与此同时,来自乌鲁木齐的200多位的哥的姐们,免费体验滑雪、泡温泉,在维斯特滑雪场享受冬季的悠闲时光。
冬季带你去温泉体验冰雪风情
2013年元旦,温泉县西域温泉滑雪场的投入运行填补了温泉冬季旅游项目的空白,让冬季的温泉更具魅力。
滑雪场距离温泉县城不到1公里的路程,这里各种滑雪器具齐全,还有教练随时指导。你可以滑雪、滑冰、滑雪圈,还有小朋友最爱的抽冰尜(陀螺),而开上雪地摩托驰骋在茫茫雪原那是勇敢者的游戏。在这里你还能参加惊险刺激的雪地赛马。(肖俊扬)
泽普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打造南疆风情演绎胜地
《新疆泽普县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提升总体规划与5A创建计划》通过专家评审,不久后,想要体验民俗风情旅游的游客到新疆泽普县就可以体验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瓦孜等精彩的民俗节目表演。
新疆伊犁第七届冰雪旅游文化节开幕
2013年1月2日,新疆伊犁第七届冰雪旅游文化节在伊犁州新源县举办,活动将持续到2月28日。
据了解,在跨新年元旦、蛇年春节和元宵节的旅游文化节期间,活动将囊括滑雪表演、马拉松长跑、冰雪趣味娱乐活动、社火狂欢、元宵灯会、焰火晚会、旅游形象大使评选等内容。
新疆伊犁因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被称为“塞外江南”。而承办此次活动的新源县那拉提拥有中国最美的草原,本次冰雪旅游节的主题突出“江南舞冬韵,雪恋那拉提”,旨在集中体现当地人文、民俗、历史、传说等文化要素,在前六届已经形成的特色冰雪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伊犁冬季旅游魅力。
四川省旅游局 篇4
一、旅游的发展历程
从古典时期、中世纪到大旅行时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行为模式、消费模式和旅游价值取向。火车在19世纪早期的出现使旅行变得比以往更便捷,并随收入提高,更多人渴望出国旅行,从而促成了全新旅游模式的产生。直到20世纪汽车产生,突破了地理限制,汽车的兴起有效拓展了乡村郊野的游观空间。到20世纪末,旅游业在全世界范围得到显著发展。以后随着航空业的发展,跨国游的发展也日益增长, 例1950年跨国游(不包括1日游)总消费约2 520万左右,到1997年增到6.128亿,国际旅游收入从21亿美元增到4 437.7亿美元。旅游业也促进了交通技术的改进。今天旅游业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局面,以电脑和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为代表的21世纪,人们的选择机会会更多[1],如今太空旅游也在召唤人们前往,旅游的消费也在不断增长,大大促进了国内、国际的经济发展。
二、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因素分析
作为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潜在因素,由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所决定,而涉及的变量包括收入、税收、可支配时间、旅游产品价格等因素。拥有可支配收入,导致了潜在度假者度假行为的产生,人们的度假行为是多种动机共同促成的, 并受收入及家庭成员需求的制约。
1.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经济因素
随着人们对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渴望日益强烈,游客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游客已逐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已把旅游看成一种经济活动。旅游是游客的一种需求,也是为游客提供食宿和其他服务的一种供给,从而形成消费,创造收入和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游览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
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经济因素包括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及汇率等,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从追求物质生活上升为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从旅游中获得新的体验。
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可见,旅游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由多因素决定,可表达为
在用经济模型预测旅游消费的增长,仅用收入是不能完全解释旅游量变化的。要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收入变化和旅游消费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一表述,即每一年的旅游消费函数组成了长期的旅游消费函数AB。例图中有三根分别是某三年的旅游消费,组合成长期的旅游消费函数AB。
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会导致较高的度假消费。旅游消费与个人总收入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而“可自由支配”收入与旅游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相关的。
可自由支配收入是受食物价格、交通费和通货膨胀等变量影响的,还要考虑税收,利率的影响。同时要分析旅行成本 (交通成本、食宿成本、各种活动成本)。一方面经济变量决定了游客的出游能力,另一方面旅游地的物理属性和过去旅游经历的评价共同影响了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
旅游消费、旅游支出与旅游团的出游时间、停留天数,团的规模以及成员构成有密切联系。
总之,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经济要素有总收入、可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收入、旅行成本,货币汇率、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国的通货膨胀等因素。目前,大力提倡旅游文化创新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大大促进了旅游需求及消费[2]。
2.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社会因素
收入增加刺激了旅游需求及消费的增长,同时,闲暇时间的增加,也是刺激旅游需求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例带薪休假的增加,弹性工作制度的引入也使人们延长周末以获取较长时间休假成为可能,当然旅游的需求及消费也要有相应的收入水平才能实现。
人口因素对旅游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老年人、未婚、已婚但无子女的游客群体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也使旅游消费市场不断增长。
3.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心理因素
心理需求因素包括娱乐、放松、学习、购物、社会交往、自我实现、自我发现、实现个人梦想。
旅游作为产品不仅能让人暂时摆脱日常琐碎生活,还能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旅游不是有形商品,而是作为游客获得体验和实现梦想的途径,它的价值是无形的[1]。旅游往往不是一个自发的决定,它很可能是家人、朋友共同的决定,从而实现人的自尊、自重和自我实现。以上分析归纳至图2。
三、旅游产生的各种影响
1.旅游的经济影响因素
旅游的经济价值在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把旅游业当作脆弱经济体系带来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的一种手段,吸引投资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可将闲置土地再生变成繁华区域的手段。
旅游带来了经济收益,它包括了旅游消费给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带来了税收,给旅游服务、旅游投资企业带来商业利润,帮助小企业获得规模效益,并创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也给运输业带来了很大的利润。
游客数量越多,人均旅游消费越高,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游客停留时间和住宿性质是决定旅游收入的关键因素。可通过建立旅游纪念品商店,提供购物机会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游客净支出决定了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度,为达到以上目标,必要的条件是目的地要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有较好的交通可达性及旅游设施。
2.旅游的环境影响因素
旅游业受到现代生活和生产方式引起的环境污染的影响(例如超负荷发展耗尽了被关注地区的环境质量),间接威胁到那些地区旅游业的收益。为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利益,应联合起来保护高质量的景观,许多旅游业经营者也已充分意识到加强景观建设对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性。很多旅游企业也不断在寻求与环境相协调的旅游设施,以提高现有景观的吸引力。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以提高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扩大旅游的影响和吸引力。随时适合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变化,产品的开发要基于消费者的需求,经充分的市场调研,进行制定和规划产品功能,最大限度实现旅游者的消费预期,以羸得广阔的旅游市场,创造理想的经济效益。
保护好旅游环境,不能完全依靠游客自身对其行为进行约束,要有行为守则帮助人们进步,还必须制定严格的环境保障措施,同时需要经营者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好的保护环境。要提倡生态旅游,一方面要尊重当地文化,另一方面要满足消费者期望,以求真实的市场推广和促销。
从管理技术上也要采取分流措施避免在主要旅游区发生过度承载的情况,同时,使更多地区享受旅游业带来的效益。为打造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假期和游客,要鼓励绿色政策,致力于保护环境。需要在品牌化经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管理,抓住品牌的核心、特色和定位[3]。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旅游企业必须以满足旅游者 (顾客)需求为本。
3.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从宏观上看,旅游给人们带来乐趣,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使人们身心放松。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性质的看法是很重要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很多就业机会。其中旅游者对接待情况的满意度影响对当地旅游服务的评价。游客的“示范效应”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影响当地人,形成文化的互相渗透。
旅游与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手工艺品、服饰、建筑、美食等具体的表现出来。旅游会引起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关注,通过艺术形式的商品化开创了一个新的市场,为生产部门带来收入,同时,旅游业能迅速将传统设计转化为一种具有市场价值的营销手段。旅游业的出现为传统服饰生产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机会,直接将产品推向旅游市场,推出有地方图案的纪念性服装。旅游可以引起人们对传统服饰的兴趣,从而影响人们的穿着。
如果旅游是社会变化的一个动因,对于旅游产业的建筑式样和建筑物,也反映了旅游者活动类型和变化过程,是旅游地社区吸引游客的表现形式。
在美食方面,旅游业不仅对传统食物提出了需求,同时也渴望新颖食物的不断创新。
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形成相互影响和相互理解。旅游客源地社会是产生旅游需求的源泉。目的地除了现实的旅游资源外,对待游客的态度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游客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先来的游客会影响到后来的游客,旅游信息除通过营销渠道、媒体等方式传递,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实际的运作及游客的体验。对已到过目的地的游客,通过过去形成的体验,以及对吸引物,整体环境和价值的评价来间接地影响潜在游客的出游意愿[1]。
游客体验来自于一系列的旅游行为,它由游客的社会经济条件、认知水平以及对目的地的感知所共同决定,同时,目的地本身的交通、通讯、设施等实际条件也会影响游客的行为。在今天旅游体验受旅游需求、旅游消费、旅游服务及管理水平所影响。旅游产生的影响由图3可见。
最终,实现收益最大化,损耗最小化,促进经济发展,使消费者、经营者均满意。
四、旅游需求及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需要树立一个正面的旅游形象以吸引游客。形象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游客体验、促销信息、实际自然状况和服务相互作用的结果。加强旅游区的管理不只是为了旅游促销,主要是要增长旅游体验,实现接待地收益最大化和损耗最小化。旅游区犹如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它反映了社会变化的走向,同时,旅游本身也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消费活动,比其他的经济活动更引人注目。
总之,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和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省旅游局领导致辞 篇5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河南省旅游人才交流大会”,这是促进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求职人员就业的一大途径,也是促进我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我代表省旅游局、大会组委会向出席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6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364.1亿元。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共有A级景区267家,共有星级饭店566家,共有旅行社1133家,加上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旅游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众多大中专院校纷纷开设了旅游专业教育课程,越来越多的大中专学生选择了旅游专业,如何拓宽就业渠道,引导这些大中专毕业生理性择业,为我省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这已成为省旅游局、教育厅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搭建好旅游人才与旅游企业互动共赢的平台,从开始,我省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全省旅游人才交流大会,省内外近300家旅游企业、50多所旅游院校、6500多名求职人员参加了现场招聘会和网上人才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前,随着《旅游法》的出台和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上升到国家战略,我省旅游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这一机遇,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为此,省旅游局将继续培育旅游人才市场,努力实现旅游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持续开展旅游人才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我省人才队伍素质。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大会的规模和影响必将不断扩大,形成品牌,必将更好地为全省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四川省旅游局 篇6
关键词:绿色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
1.绿色旅游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深入化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日益严重。这样给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此时人们开始认识到破坏自然的危害性以及和自然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因此“绿色革命”1的提法随之出现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就是希望能够建立一种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平共处的“绿色文明”2,。而“绿色旅游”的概念也由此提出,绿色旅游是一种提倡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行为、坚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种旅游方式。
绿色旅游的概念有广义旅游与狭义旅游的概念之分。狭义的是指远离喧嚣和污染、亲近大自然、获得健康的精神乐趣的一种时尚旅游,这种时尚旅游是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前提的,狭义的绿色旅游通常指的是乡村旅游,也就是发生偏远地区的一种旅游活动。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旅游业提供的在能够亲近环境的同时还能具有环保功能的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绿色旅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是用一种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在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同时并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它概念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概念有相似之处,绿色旅游是用一种绿色的概念融入进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了人与周围自然环境和平共处的一种思想和理念。因此,绿色旅游也即是说包括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的参与的各个环节都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以实现旅游的健康、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了解绿色旅游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绿色旅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绿色旅游是一种在整个旅游活动中都要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二,绿色旅游充分体现了人类与周围自然环境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一种思想;第三,绿色旅游是一种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生态旅游
Ceballos Lascurain(1983年)最早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Ceballos Lascurain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就是旅游者到干扰和污染相对其他地方较少、较低的自然地区,专门为了了解、欣赏和学习这些地方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当地存在的文化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在Ceballos Lascurain提出生态旅游概念以后,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就生态旅游的概念做了不同的表达和阐述,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还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认知。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做了界定: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与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游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游还有一种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的定义:旅游活动要尽可能的降低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在确保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同时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活动。
3.低碳旅游
2009年5月份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一份《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报告首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显示如下数据:旅游业的碳排放量占世界总碳排放量的百分之五,旅游业中的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到百分之二,另外百分之三的碳排放量是纯旅游业产生的。2009年11月份在深圳举办的“2009两岸三地旅游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低碳旅游”作为一个概念明确被提出。
随着低碳旅游的概念提出,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对低碳旅游的概念内涵做了相关的阐述,比如:蔡萌、汪宇明(2010年)认为低,低碳旅游就是通过采用采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等手段,为了使旅游者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质量,并确保旅游业的三大经济效益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的、绿色的旅游发展模式。魏小安则认为,低碳旅游即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尽可能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种旅游方式。
总结一下旅游业界对低碳旅游概念的相关表述,本文将低碳旅游的概念定义为:
低碳旅游,即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是在旅游活动中计算碳排放量并且采取行动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是一种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环保旅游。
4.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辨析
从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和研究倾向可以看出,旅游业界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研究与探讨。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探讨和研究都在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低碳旅游也是如此,它和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主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概念内涵是一样的,我们不能把三者混为一谈,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三者有着许多相同点,通过对三者概念相同之处的研究,一是有利于我们把研究成果加以深化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三者的研究上相互借鉴经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相同之处表现为:
第一,指导思想相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都是在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而产生的旅游发展模式。
第二,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要求相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都要求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要有极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环保理念的指导下作出环境保护的行动。
第三,本质和目标相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都是环境保护的旅游,都是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
(2)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三者概念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象与范围不同。从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上看,绿色游与生态游都是有载体的旅游方式,要么是以自然资源为载体,要么是以特定的文化资源为载体,而低碳旅游则不同,低碳旅游没有特定的资源类型的限制,任何类型的旅游资源都可以进行低碳化建设。因此,低碳旅游的概念要比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范围宽泛。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探讨过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种,由此可见,在范围上来说低碳旅游包括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而生态旅游又是绿色旅游的一种。
第二,是否可以量化不同。低碳旅游是一种计算碳排放量的旅游,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旅游,而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却不可以量化,这是一个较大的不同之处。
通过计算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即是低碳旅游,低碳旅游为旅游业实现低碳化发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而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只是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模式的界定,绿色旅游在旅游发展模式界定的同时也提供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和可以量化的措施。显然,低碳旅游才能承担旅游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托,也可以说低碳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佳定位模式和发展模式。(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注解
①绿色革命是指在环境学科、生态学科等基本学科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并与环境和谐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
②绿色文明是一种能够使人类持续感觉到幸福感的文明。
参考文献
[1]Ceballos-Lascura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1987(2):13~14
[2]魏小安.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9(2)
四川省旅游局 篇7
自20世纪以来, 中国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红色旅游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也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现在旅游市场面临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最大化的双重要求, 迫切需要有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 共生理论被学者从生物学领域引入到旅游的行业, 与红色旅游的结合更是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评价旅游共生发展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所以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及红色旅游共生绩效的发展和机理进行述评, 以期能够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个参考。
2 概念
2.1 红色旅游
根据2004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纲要》对红色旅游进行定义, 认为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此概念对红色旅游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包括旅游活动、活动特点、吸引物旅游影响、旅游的意义等方面, 受到研究红色旅游学者广为认同。很多学者在提出此类概念时, 都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扩充。如张勇刚和游细斌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追求人类民主、独立公平的正义事业的各国革命党的纪念地、纪念物, 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遗迹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各国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1]。
2.2 红色旅游共生
“共生” (Symbiosis) 被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首次在1879年提出, 再由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20世纪之后, 共生理论逐渐被引入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共生概念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协同与合作是共生的本质, 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2]。旅游共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 (或局部) 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3], 它的基本内涵是指各个旅游共生单元, 包括产业内产业外等, 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发展, 寻求各方的共存和互惠共赢, 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红色旅游共生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人正式提出, 作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 红色旅游共生是指在红色旅游市场环境下, 红色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为促进整个 (或局部) 的发展, 实现市场总体目标, 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
2.3 红色旅游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 其解释包括“成绩;成效”[4]、“功业;成绩”、“效果;功用”[5]。在我国学术研究中, “绩效”基本都以组合词形式出现, 包括管理绩效、工作绩效、生态绩效、绩效考核等[6]。随着旅游研究的发展, 相关的“绩效”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一些研究者并未对“绩效”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 认为绩效主要指效果、成效。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对“绩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只是少量的从研究空间上来概括。结合相关研究, 作者认为“绩效”应为“成绩、效果”之意, 是对过去某个时间段针对某一问题在采取一定措施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或效果。
红色旅游绩效的概念还没有被正式提出, 但是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不同, 对不同的红色旅游绩效进行了阐述, 如李亚钦提出红色旅游景区组织绩效是指红色旅游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特定发展目标的程度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7]。方世敏和曹红春提出红色旅游经营管理的绩效, 是指在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所取得的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有效产出, 它主要是运用数学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 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 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有效产出做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8]。
3 发展历程
3.1 红色旅游
通过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整理, 截止至2013年底。以“红色旅游”为关键字搜索出7661篇文献, 如表1所示, 反映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研究的规律。红色旅游研究以2005年为界, 此前研究红色旅游的成果非常少, 自2005年起, 人们对研究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甚至没有很明显的起步期, 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段。2000年以前都是非常少的, 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到2001~2004年才有所增多, 到2005年红色旅游的研究迅速升温, 每年都是到达600篇以上的数量。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分段研究, 并提出了每段的特征。
3.1.1 萌芽时期 (1984~1999年)
在这个阶段, 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正式提出, 只有少许几个在研究其他行业中提到红色旅游这个词, 没有对红色旅游内涵进行研究, 又或者在研究旅游资源中有提到这类文化旅游, 如李坚诚在研究井冈山市和宁冈县的旅游开发中就提出了“再现红色政权革命胜迹, 开发绿色天地自然风光”的理念[9]。
3.1.2 过渡时期 (2000~2004年)
2000年之后, “红色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张敏和诸新民在中国旅游报正式提出红色旅游这个概念, 这是学术界第一次有人提出红色旅游一词, 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这个阶段, 学者们纷纷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过渡时期, 以江西红色旅游区的研究为主, 研究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发展也展开了序幕。
3.1.3 发展时期 (2005~2013年)
2005年后红色旅游研究进入了高潮, 在这个阶段, 学者们继续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过渡时期的简单探索相比, 发展阶段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加的丰富, 涉及的行业也较多, 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 研究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如余凤龙、陆林、陈志永和李育等对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的发展大有前途, 但是又存在许多的问题, 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10]。第二, 怎么样进行红色旅游的发展, 提出了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王亚娟和黄远水对在红色旅游发展之初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纳,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1]。第三, 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发展阶段学者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红色旅游发展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些学者对整个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有些学者针对不同的地区发展形势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探讨, 如毕剑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 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红色演出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红色主题公园模式、体验参与模式[12]。第三, 红色旅游的产品和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想法, 如何开发红色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研究红色旅游的过程中, 学者也对红色旅游的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如戴欣欣对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途径、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13]。
3.2 红色旅游共生
以“红色旅游”+“共生”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笔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从2004~2013年底, 仅仅只有21篇, 数量很少, 如表2。目前红色旅游研究虽然较多, 但是共生的理念引入旅游研究时间较短, 红色旅游与共生概念的结合也只是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2004~2009年期间, 学者们只是在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提到了共生的一词, 认为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和谐共生的发展, 如杨效忠和王庆斌等在研究皖西红色旅游发展中就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 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14]。但是没有对红色旅游概念进行阐述, 2010年后, 共生的理念被广泛的运用到旅游行业, 红色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也继续发展, 共生已经在旅游界进行了明显的阐述, 但是红色旅游共生的机理还是没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在旅游共生研究的基础上, 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也有其自身的成果, 有些学者利用共生理念对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区域的构建、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如何海斌和王荣林利用共生理论, 分析长治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提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三个层面, 即同质共生层、异质共生层与外部竞合层[15];叶甬渝结合自然界的共生理论分析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条件, 并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发展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对策[16];高科和刘海洋通过对共生理论和红色旅游的研究回顾, 从产业、区域、产品、管理、利益、文化等6个方面构建了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路径[17]。
3.3 红色旅游绩效
以“红色旅游”+“绩效”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作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从2007~2013年底, 仅仅只有16篇, 数量很少, 如表3。红色旅游与绩效的研究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个阶段主要以研究湘潭为主,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绩效进行探讨, 曹红春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文献的基础上, 试图将服务质量理论应用到红色旅游景区中, 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期望服务水平、感知服务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与景区顾客即游客满意度的关系, 并构建研究模型, 从而为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制定措施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建议、对策[18];邹艳基于功能视角, 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法, 从绩效评价出发, 对红色旅游节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19];阎友兵和殷建立基于社区居民视角, 从政治、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含有13个测量指标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指标权重, 并对韶山展开实证分析[20]。
4 旅游共生的研究内容
26年来, 我国旅游共生研究内容丰富, 多样, 本文通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后整理得出, 至今为止我国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讨论以及个案研究3个方面。
4.1 旅游共生的理论研究
4.1.1 关于旅游共生的内涵
对共生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定义, 是研究共生问题的基础之一。共生理论 (Symbiosis Theory) 最先发展于生物学领域, 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对共生进行明确的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 是一起生活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200多年前, 经济学家也发现现实经济中也存在共生的现象, 时至今日, 共生理论的研究也渗透到其他各领域, 但不同的领域对共生的界定也不同。就旅游行业而言, 由于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实际研究中运用“共生”概念的目的各有不同, 所以“共生”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目前学者们对“共生”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对旅游“共生”进行界定, 认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 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形成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 如《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吴泓、顾朝林, 2004) 、《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研究》 (张健华、陈秋华、余建辉, 2008) 等。二是认为共生内涵包括同质共生和异质共生两个层面, 如《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钟俊, 2001)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 (黄细嘉、邹晓瑛, 2010) 等。
4.1.2 关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是共生的三个基本的要素, 学者们对旅游共生的探究都是从这三个要素着手。班倩倩 (2013) 对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的要素进行了阐述, 从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 共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的分析[21]。唐仲霞、马耀峰和魏颖 (2012) 对青海和西藏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22]。陈玉涛 (2011) 对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进行探索。[23]。孙长青和孙冬玲 (2012) 选取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旅游资源、人均GDP、人均旅游产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四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选取理念、活动、视觉三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象参量, 对其进行共生单元的定性、定量分析[24]。黄细嘉和邹晓瑛 (2010) 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研究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理想共生模式, 对构建互动合作共生模式的城乡红色旅游区进行探讨[25]。共生研究发展至今, 学者们对共生模式的相关研究是最多的, 共生单元的研究没有单独的研究, 许多成果也只是作为一些模式研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他研究竞合机制中的一部分, 单纯研究共生环境几乎是没有, 仅仅少数只是在文章中有所提及, 如朱德亮和张瑾 (2012) 在研究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中, 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的共生环境[26]。
4.2 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关近年来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者通过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 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复杂, 多样, 杂乱, 研究的热点较多, 如区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共生空间结构、旅游共生机制、古村落旅游共生、利益相关者共生、旅游与环境共生等都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研究成果, 选择目前几个比较热点的问题进行分析, 如下所示:
4.2.1 区域旅游共生问题
目前区域旅游对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经济的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因此区域旅游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学者引入共生理论, 作为旅游同质共生研究类型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点, 近期学者们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讨较多。王东红 (2009) 打破前人仅从经济学角度诠释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惯例, 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探讨研究[27]。在探讨如何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共生均衡的最理想状态, 袁尧青和文红 (2011) 认为其措施与途径主要有:强化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合理分工;整合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品牌与形象, 共拓市场, 提高整体吸引力;加强共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激发区域旅游发展创新, 强化区域旅游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网络, 完善旅游发展调控机制。为了解决由于“政区分割”产生的旅游发展问题[28]。张慧霞和刘斯文 (2006)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点、线、面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促进该地区旅游共同发展[29]。
4.2.2 乡村旅游共生问题
现在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 导致我国城市人口众多, 虽然城市资源丰富但是毕竟人均占有资源较少, 为了减轻城市压力, 也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成为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学者们煞费苦心寻求多种解决之道, 如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近几年研究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共生”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邹统钎, 陈序桄 (2006) 考虑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 针对外来经营者和本土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提出乡村社区和外来企业“双赢”的经营者共生模式, 主要包括共享机制、协调机制、一体化机制[30]。易开刚和俞富强 (2010) 基于共生视角, 针对“农家乐”经营不规范、卫生不达标、服务质量欠缺等问题, 对“农家乐”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股份+合作社”式的“农家乐”新型经营模式。
4.2.3 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问题
班倩倩 (2013) 以旅游景区和节点城市为基本共生单元, 以水陆空交通网络为共生界面, 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分为4个阶段:发展初期 (1992~1997) 、发展期 (1997~2003) 、成长期 (2003~2009) 、后三峡旅游时代 (2009年以后) , 此外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 认为主要有自然演化, 发展干预两个因素。陈志军 (2008) 分析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并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划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牟红和雷子珺 (2013) 对旅游共生的空间结构成因有类似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原生轴、共生廊、构造带、基底圈在内的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空间时序结构, 并根据空间共生要求, 以强化共生边界为目的, 构建了长江三峡“点-轴-圈-网”的旅游共生空间要素结构[31]。
4.2.4 古村落旅游共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而非物质遗产大部分都存在于一些偏远的古村落群中, 所以有关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赵红莉 (2013) 为了解决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开发商与村民利益冲突等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出共生模式来实现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并提出一体化共生是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理想组织模式[32]。毛长义、张述林和田万顷 (2012)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类型古镇旅游, 根据现实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 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 (线) 带动下的“古镇 (村) -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 (村) -古镇 (村) ”共生模式, 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 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 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33]。刘仕瑶 (2012) 明确的提出近年我国的古村落是旅游开发的热点, 还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当前古村落旅游开发所面临的矛盾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建立保护式开发的途径, 以促进旅游开发与古村落保护的共生。
4.3 旅游共生的个案研究
旅游共生研究中利用共生理论分析案例的文章占了论文数量的很大部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金伟和王士君 (2010) 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为例, 构建包括产业共生、区域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文化共生和环境共生6个方面的黑色旅游共生模式[34]。郭文和王丽 (2008) 在理论界所公认的“无锡模式”一体化共生的基础上, 对依托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及文化同存的“四位一体共生”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管理共生、产业共生、区域共生和文化共生4个方面[35]。杨桂华 (2005) 利用共生理论构建包括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4个方面在内的生态旅游四维目标模式。邹统钎和陈序桄 (2006) 从共生理论入手, 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范畴, 基于共生理论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之“经营者共生”战略。在此基础上, 结合北京怀柔区北宅村的情况, 以鹅和鸭农庄为例, 对“分工共生”和“合作共生”两种经营者共生模式进行深入探讨[36]。
5 结语
四川省旅游局 篇8
关键词:数字旅游,虚拟旅游,智慧旅游
一、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概述
1、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的定义
(1)数字旅游的定义
数字旅游的主要内涵是:以“3S”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它主要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监管与服务,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形象展示、产品销售等功能, 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综合性的服务。
(2)虚拟旅游定义
目前普遍认为:虚拟旅游是以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触摸屏、360度全景体验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为基础,区别于现实旅游,让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模拟真实旅游场景内容,感受到旅游风光的一种全新旅游体验活动。
(3)智慧旅游定义
一般认为智慧旅游是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智能数据挖掘、高性能信息处理、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旅游体验活动中的应用,为旅游业各主体包括旅游者、景区、 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提供相关旅游信息的一种新兴旅游形态。
2、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和智慧旅游的特点
(1)数字旅游的特点
数字性。数字旅游的技术支撑有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等空间信息技术与网络/Internet、计算机技术等信息化技术。
整体性。数字旅游涵盖了政府、各级旅游企业、旅游者;同时数字旅游是以旅游信息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涉及旅游活动全部要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实时性。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时更新旅游信息、服务信息,为旅游政府、企业、旅游者提供最新的旅游动态。
客观性。数字旅游基于GIS技术的数据信息等具有客观、公平性。
(2)虚拟旅游的特点
虚拟性。游客感受到的景点是由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合成的,人们只是通过互联网欣赏一个模拟的场景。
自主性。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根据自己的喜好、时间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和旅游方式。
经济性。虚拟旅游系统,让游客不受时间、天气等的影响,不用在吃、住、行等方面花费时间与金钱。
安全性。一是不存在游客旅游安全问题。二是旅游景点的文物、设施等不被旅游者破坏。
(3)智慧旅游的特点
智能性。智慧旅游的主要应用对象有智慧政府、智慧企业、智慧景区、智慧游客。这四者能充分说明智慧旅游的智能性。
及时性。游客通过智能客户端及时获取相关旅游信息并互动;同时,政府、企业、景区的旅游信息能够及时传递。
个性化和人性化。智慧旅游能为每一个旅游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而且比较注重全程体验,充满人性化。
二、关于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和智慧旅游的异同点比较
1、对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的相异点辨析
(1)提出背景不同
数字旅游是在戈尔1998年提出“数字地球”的大背景之下产生的,其概念也来源于“数字地球”。上个世纪90年代,虚拟现实技术与旅游业迅速结合,虚拟旅游也应运而生。国外并无智慧旅游的提法,它是我国学者基于“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的。
(2)涉及主体不同
数字旅游的主体是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各企业和旅游者为辅。其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了政府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
在虚拟旅游活动中,游客通过虚拟旅游网站获得现实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和知识;旅游企业则将景区产品设计展示出来,让游客感受,并获取反馈意见,并做进一步的改善。
智慧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泛, 主体也多,因此需要政府主导。其主体包括了旅游政府部门、景区、企业、游客等。
(3)技术支持不同
数字旅游的关键技术包括有宽带网络和电子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多元数据库技术、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技术、多种软件集成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等。
虚拟旅游的主要技术支持有以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触摸屏、360度全景体验技术、三维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智慧旅游的技术基础包括云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Web2.0技术、三网融合技术)、3G、4G移动通讯技术、传感技术、云计算、物联网、高速无线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
(4)研究层面不同
数字旅游服务可分为政府层面、旅游景区层面、旅游企业层面、消费者信息获取平台层面等。政府部门把握着一个地区的数字旅游发展方向,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旅游电子政务。
虚拟旅游的研究层面主要包括了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者。旅游企业建立虚拟旅游场景,旅游者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活动。
智慧旅游包括智慧政府、智慧景区、智慧企业、智慧游客四大部分。
(5)应用范围不同
数字旅游的研究重点包括了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消费者等,它是对旅游信息化理论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一个初步构建,以旅游电子政务建设为主。
虚拟旅游让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饱览天下美景,把 “景点搬回家”,是对传统旅游的颠覆。它主要以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企业网站的建设为主。
智慧旅游是在数字旅游、虚拟旅游二者的基础上再发展的,是旅游信息化的发展高潮,涵盖旅游电子政务建设、 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企业网站建设等宏观和微观各个层面。
(6)旅游者旅游方式和所需费用不同
数字旅游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旅游的方式。游客可通过平台检索信息及相关资讯、预定门票、酒店等。
虚拟旅游足不出户但仿佛身临其境,不会有交通费、 住宿费、餐饮费、娱乐费等费用产生。
智慧旅游在这一层面与数字旅游比较相似,方便了旅游者活动,也会发生旅游费用。
(7)涉及旅游要素不同
数字旅游、智慧旅游都是现实旅游活动,必然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而虚拟旅游活动中,不会涉及到食、住、行、游等要素。
(8)对旅游环境影响不同
同理,数字旅游和智慧旅游或多或少对旅游环境会造成一些影响;虚拟旅游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2、对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相似点研究
(1)终极目标相同
这三者都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结果。虽各有侧重,但它们的发展终极目标都是为使旅游业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2)研究方式相近
三者的发展路径和研究方式极为相似。学术上都是从概念、内涵,再到建设框架体系及对旅游行业发展的意义和积极作用等开始研究。
(3)技术基础相似
都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
(4)都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决策有重要影响
信息化使旅游者面临更多选择,网络技术和旅游平台都在影响旅游消费者的决策。
(5)都对旅游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者都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对信息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1、政府应加强网络信息旅游的建设
政策方面,规范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网络方面的法规,同时积极支持旅游信息化发展。资金人才方面,我国的信息技术不先进,主要原因是研究资金不足和人才缺乏。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信息化研究的资金支持,加强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世界各地人才。 宣传方面,政府应该利用媒体等各种平台,积极宣传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促进旅游信息化的发展。
2、以游客为中心整合旅游信息资源
智慧政府、企业、景区与智慧游客相互沟通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以游客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系统,满足游客各种需求,使旅游活动变得更加便利。
3、提升旅游景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鼓励景区管理部门对旅游设施进行改造,提高旅游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为游客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鼓励大型旅游信息服务运营商根据游客身份特征、经济条件、兴趣爱好、地理位置等自动编排并推送有关信息,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旅游信息服务。
4、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开发出更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四川省旅游局 篇9
一、四川彝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
(一) 自然资源种类丰富
1. 凉山州彝族自治州。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全州幅员面积6万平方公里, 辖17个县 (市) , 总人口448万, 其中彝族224万、占总人口的50%, 是全州最大的彝族聚居区。2011年凉山州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0.46亿元, 比上年增长24.28%;接待国内游客2 201.74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24.2%。
凉山地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腹心地带,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绚丽多彩, 现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 是全国十大旅游线路和四川八大风景名胜区之一。目前主要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集中在两块区域: (1) 西昌阳光休闲度假旅游圈, 包括西昌市、普格县、德昌县, 有邛海—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重点旅游景区。 (2) 西部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 包括盐源县和木里县, 有泸沽湖风景区、木里洛克九百里线路。
2. 乐山彝族地区。
(1)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 地处乐山、宜宾、凉山三市州结合部, 全县幅员面积2 383平方公里, 总人口18万, 其中彝族人口占37%。2011年马边全县累计接待旅客人数54万人次, 同比增长15.8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 同比增长26.54%。由于马边旅游业起步晚, 加上受地理位置、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 发展也较缓慢, 资源优势未转变成产业优势, 各景点还处于原始状态。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大约有301.64平方公里, 距成都市300公里, 距乐山大佛160公里、峨眉山140公里, 有植物种类约两千多种, 珍稀植物达数十种;除此以外, 还有树木葱郁、动植物资源丰富的黄连山森林公园, 水质优良、矿物含量丰富的沙腔温泉, 洞内有千姿百态钟乳石的水碾坝凉风洞。 (2) 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小凉山区, 全县幅员面积2 395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15万, 其中彝族人口占32%。峨边县距成都市219公里, 距乐山市98.6公里、峨眉山市65.2公里。2012年“十一”黄金周峨边县旅游旺季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 比全年去年同期增长36.36%;旅游收入达1 255万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47.64%。目前, 峨边主要集中力量建设、宣传黑竹沟景区。黑竹沟风景区核心景区面积575平方公里, 景区有大小景点73个, 它不仅产生了诸如指南针失灵、信鸽迷路、科考队员失踪等神奇现象, 更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象景观, 这里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生态群落之一, 景区内有动植物5 000余种, 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30余种。另外, 峨边还有钟乳石玲珑剔透、保存完好五渡溶洞, 林木葱茏、其岭脊造型酷似头部西枕的女儿山, 平等清溪园石林景观, 绝壁千仞的团岩景区, 剑峰刀岭的老鹰嘴景观山。 (3) 金口河区位于四川西南部峨眉山南麓、小凉山脉腹地, 距乐山中心城区138公里, 598平方公里, 总人口53 371, 其中彝族人口5 000余。“十一五”期间, 金口河全区旅游综合收入近2亿元, 旅游人数达70万人, 每年以15%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目前, 金口河区正在加紧各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金口河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被誉为“地质天书”的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总面积56平方公里, 长约26公里, 谷宽70米~150米, 落差1 000米~1 500米, 最大谷深2 690米, 集“雄、奇、壮、险、秀、美”于一体;被誉为“自然生态博物馆”和“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的大瓦山天池省级湿地公园。
(二) 人文资源底蕴深厚
1.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文旅游资源包括:
(1) 红色旅游:主要集中在南部历史文化旅游板块, 包括会理县、会东县和宁南县。以会理古城、红军长征遗迹、龙肘山—仙人洞风景区等为依托, 形成连接攀枝花和昆明旅游的纽带, 已进入全国百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的有彝海结盟遗址、红军长征纪念馆、皎平渡旧址、会理会议遗址。红军长征在凉山州境内足迹遍及八县一市, 总行程达800余公里, 占红军长征总里程的6.8%, 具备建立红色旅游基地、红色旅游名城、红色旅游精品景点的基础和条件。 (2) 卫星基地旅游:享誉中外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唯一商用发射场, 被誉为东方的“休斯敦”, 已破土开工的金沙江溪洛渡巨型水利工程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三, 其坝高为世界第一。
2. 乐山彝区人文旅游资源。
(1) 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一寺三名、一寺三教、一寺三族、一寺三朝、一寺三功的明王寺, 古式建筑东皇殿, 木板房和吊脚楼保存完好的荍坝古镇, 造型优美、面目慈祥马边站佛, 镌刻古迹的石丈空。 (2) 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人工修筑的蓄水百万立方米的夏家沟水库, 由龚嘴水电站大坝拦河而成的一个高峡平湖———龚嘴水库。 (3) 金口河区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铁道兵博物馆, 是全国第一座铁道兵博物馆;关村坝车站和国内少见的“桥上车站”———金口河火车站, 它既为旅游景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环境, 同时也是景区令人震撼的人文旅游资源。
(三) 民族风情异彩纷呈
四川彝族地区有丰富的原生性文化资源、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和舞蹈、灿烂多彩的民族节日、独特的民族风俗、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它们构成了令人流连难忘的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大小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世代繁衍生息的聚居区, 有着深厚独特的彝族文化积淀。奴隶社会文化、毕摩文化、火把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选美文化, 对世人均有着不可替代的或独具魅力的吸引力。被誉为母系社会最后一块活化石的泸沽湖畔摩梭风情和社会遗风, 神秘而唯一, 为世人所神往。木里的藏民族风情是“香格里拉”的主要载体。此外, 凉山还有世居的回、傈僳等少数民族, 其文化风情各具特色。这些活动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演变而来, 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和古朴性, 通过它可以了解到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民风民俗等奇异而独特的文化特征, 这些都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 很有吸引力, 将会成为彝区旅游开发的重要项目。另外, 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民族结构汇聚繁衍出了特别的民族民间文化, 有深居幽谷的彝家山寨、妙趣横生的彝族婚礼、风情浓郁的彝族新年、绚丽多彩的彝族服饰、多样化的传统摔跤、狮子灯、龙灯、达体舞、秧歌、柳连柳、三雄夺魁等民间活动, 独具特色的彝家风味坨坨鸡、坨坨肉和特酿泡水酒, 将为景区增添了独特的饮食和民俗风情文化。
二、四川彝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 开发规划缺失
目前, 四川彝族地区个别区县有较为完善的旅游发展整体规划, 多数没有完善的旅游整体发展规划, 也缺乏区域间旅游合作意识。表现在:一是每个景区的开发都各行其是;二是只重视景区核心部分, 对周边资源没有实行综合开发或联合开发;三是缺乏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这些导致景区开发盲目、混乱, 很多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被开发者和当地居民破坏, 部分景区周围建了很多与环境很不协调的建筑, 各类污染物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处理。这样的开发建设不仅破坏了四川彝族地区在游客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 服务设施滞后
近年来, 四川彝族地区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比自己的过去有了较大进步, 但是相对于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来讲, 差距仍然很大。第一, 交通仍然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几个重点旅游景区公路虽然都通了公路, 但公路等级尚低, 各市县之间、各景区之间道路状况都较差, 这不但影响了景区的可进入性, 还延长了旅途时间, 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从整体而言, 彝区目前的交通状况还无法达到使游客舒适、安全、便捷旅游的要求。第二, 基础设施亟待进一步改善。在一些景区通讯覆盖面有限, 信号不稳定。部分景区沿线, 尤其是在分岔路口没有明显的景区到达标识。第三, 服务设施还不完善, 四川彝族地区旅游景区的旅游饭店、旅游住宿、旅游商品、旅游导游、旅游管理、旅游娱乐等内容档次还比较低, 综合管理水平也比较低, 不能体现景区的特色, 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质量。设施的不完善和接待能力的不足导致四川彝族地区的这些精品风景区声名在外, 却不敢大肆地宣传, 阻碍了彝区旅游业的发展。
(三) 产业体系落后
目前, 在吃、住、行、游、娱、购方面存在的问题, 反映了四川彝族地区旅游产业体系还不完善, 辐射作用不明显的问题。许多极其丰富的民风民俗、民族文化典型内容都还有待挖掘、加工, 特别在游、购、娱几个要素中互动性项目少, 缺乏一种整体的营销策略, 凉山游客散客较多, 团队优势没有得到突显, 很多旅游只是停留在简单观光旅游上, 游客参与性不强, 值得特别留念和回味记忆的活动少。彝族地区地广物博, 资源富集, 旅游商品潜力巨大, 可供开发的旅游商品品种很多, 但实际开发出来的商品却很少, 产业链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 (1) 旅游项目缺乏特色。作为少数民族地区, 彝族特有的风貌展示不充分, 独特的项目开发严重缺乏。游客在多数景区仍然是传统的观光旅游, 设置的少量旅游娱乐活动也是喝茶、打牌、唱歌、跳舞等大众化娱乐项目, 缺乏新意、特色和吸引力, 对彝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项目开发不具备较强的吸引力。 (2) 产品缺乏品牌效力。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主动开发彝族或是地方特色产品的意识, 其品牌效应还主要局限于各市州内, 产品特色不鲜明, 技术含量低, 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具有鲜明彝族民族特色的饮食、服饰、装饰等产品的开发还是空白。例如, 凉山彝族漆器既是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用具, 也是美观大方的工艺品。目前凉山漆器的生产工艺落后, 产品粗糙, 远远未达到精品的程度, 本地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 旅游者购买的不多, 而外地市场未形成规模, 只有个别有关博物馆如云南楚雄州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设有凉山彝族漆器销售专柜, 但总体销量也不理想。
(四) 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 四川彝族地区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当地主要旅游景点的宣传, 但是宣传的定位不够准确, 宣传的范围还不够广, 宣传的方式还比较传统, 宣传的平台档次还不够高, 还没有形成长期的轰动效应和整体效应。风景区的宣传片还仅仅是制作成电视短片或光碟, 而没有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进行广泛的宣传。景区的宣传推介会还只是偶尔、零星的行为, 而没有长期的计划和实施步骤, 也还未采取区域联合宣传的合作手段。例如, 在对外宣传上, 目前凉山州除了国际火把节前夕在四川电视台对火把节进行宣传促销之外, 一般没有在电视媒体上进行纯粹的促销活动, 宣传凉山旅游资源的电视短片光碟销售渠道不畅通, 一些报刊杂志网站对州内旅游资源的介绍单一。
(五) 投资融资不足
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 四川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地方财政收入状况比较差, 政府能投入到旅游业上的资金微乎其微。另外, 乐山个别彝区开放程度出于安全的考虑受到国家限制, 优惠政策不配套, 竞争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 彝区旅游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一定的市场与规模, 难以吸引资金发展旅游业, 银行贷款的门槛则更高。加上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支持和引导不够, 没有统一对外招商引资或促进股份联合, 这样就难以实现多渠道的资本积累, 导致发展旅游业的资金短缺, 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
(六) 缺乏专业人员
人才问题是制约四川彝族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一大因素。目前, 由于资金短缺, 景区开发不充分, 景区无法请到足够的专业管理人才, 只能就近聘用综合素质还不高的人员参与景区日常管理和维护。培训教育体系也不尽完善, 旅游从业人员规范化、标准化有待加强。旅游服务人员很多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 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总体偏低, 现有培训机构与培训能力又严重不足, 所以旅游行业总体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都较低。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的管理以及服务水平层次都还较低, 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加快四川彝区旅游业转型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对策措施
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素质, 加快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迫在眉睫。四川彝族地区旅游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各彝族地区必须及时调整旅游业发展战略, 把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把建设国内外重点旅游区作为发展目标,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全面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 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培养国际知名旅游景区。
(一) 以科学规划为前提, 实现各自为政向协同合作的转变
1. 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合理地编制景区旅游规划。
四川彝族地区要按照《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凉山州、乐山市的旅游总规划, 结合县市区本地旅游资源的情况, 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 将旅游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水利等相关规划衔接。旅游项目建设、规模应当符合所在地区土地利用等规划和建设用地指标要求, 并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 充分发挥科学规划对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的指导促进作用, 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 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2. 整合旅游资源, 打造旅游圈。
随着成昆铁路新线的建设、雅西高速公路的通车以及各区市县公路改造升级, 彝族地区的交通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 四川彝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更是要紧紧依靠乐山大佛—峨眉山—攀枝花—丽江—泸沽湖—西昌—乐山为核心的旅游圈, 与其共同形成旅游吸引合力, 进一步扩大到城区周边区、市、县景点, 形成错落有致、分布合理的旅游系统。 (1) 加强区域合作。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基础上, 乐山彝区要积极融入其中, 加强外部沟通、联系、合作, 共同把大小凉山建成“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门户和枢纽”。目前“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内的滇西北、川西南、藏东南三大区域, 没有循环旅游线路, 三省区各自为政, 游客只能单向往返。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把大小凉山建成“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门户和枢纽”, 成为辐射滇川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旅游中心、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各旅游环线的中转中心, 让大小凉山旅游区成为游客双向流动、循环流动的枢纽, 带动川滇藏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2) 彻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落后的发展观念, 以区域发展和现代旅游经济圈建设为核心, 加强协同宣传, 树立协调、协同、携手的新观念, 实现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3) 设立大小凉山旅游论坛, 召开年会, 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 加强对彝族旅游区的研究和探讨, 为决策提供咨询和智力保障。
3. 以城市建设来辅助提升旅游的总体发展。
现代旅游的发展不再仅仅是景区的建设, 而是以实现景城共同促进为目标。 (1) 城市的发展要给未来的发展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2) 打造城市景观, 建设独特的市容市貌。独特的城市风格是城市旅游的名片, 各个县城要以地区文化为导向, 利用城区特有的自然山水资源建成公园、广场、建筑开辟了城市旅游的新景观, 在城镇布局、城市装饰上挖掘彝区独特、差异的文化, 把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地方风情、优雅的城市环境融为一体, 例如西昌把打造邛海湿地公园和完善城市休闲功能结合起来。
(二) 以设施建设为抓手, 实现由功能完善向智能高端转变
1.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 加快道路建设。一是加快京G (京昆) 高速公路全程贯通, 加快成昆铁路新建双线建设, 完善洛克九百里、小相岭景区道路建设, 尽快启动公母山、龙肘山、中所水镇文昌故里大槽河景点、马湖景区的道路建设。推进西昌—泸沽湖高速公路建设。二是加快连接省内其他市州的高速公路, 把乐山、凉山州与区外联成一个整体。要以西攀高速公路为骨干, 加快乐汉高速的建设, 构成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强的方便、快捷的交通骨架, 使大小凉山旅游圈成为四川省南翼最大的旅游集散地。三是加快市州境内旅游交通的建设:搞好西昌至各主要旅游县城、景区以及旅游县城与景区之间的高等级旅游公路建设, 要重点建设乐—马 (边) 、乐—峨 (边) 公路, 打通乐山至马边大风顶、乐山至峨边黑竹沟的直达公路, 并提升公路等级, 以增加乐山新的旅游景点, 并为今后发展两地的休闲度假旅游作好准备。加快西昌这个四川西南部综合交通枢纽与次级枢纽县和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衔接的道路建设, 基本形成以西昌为中心、联通十大旅游区点重点城镇1~5小时的交通圈。四是加强景区道路建设。如峨边黑竹沟景区公路全长约17公里, 路基8.5米, 目前应抓紧设计, 抓紧建设, 此公路建成通车对黑竹沟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2) 实施旅游线路开发。以雅西高速公路等为载体, 倾力打造提升旅游精品线路, 将高速公路通达周边县市打造成为省级风景道和自驾车游的示范带。以良好的山水生态、温泉疗养休闲、民族风情、红色文化、水电博览、农业观光等资源为依托, 进一步完善凉山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和自驾旅游服务体系、旅游信息体系, 并统筹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度假酒店、特色乡镇和乡村旅游地及服务节点, 建立合理布局沿线加油站、旅游咨询点、自驾车营地、旅游厕所、旅游购物、旅游标牌、旅游安全等, 使廊道全面带动沿线旅游经济发展, 促进产业要素均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目前, 重点是要高标准抓好五条旅游线路建设:一是建成成都—西昌—昆明的民族风情观光旅游和红色旅游线;二是建成成都—乐山—西昌—盐源—木里—丽江川滇金三角香格里拉生态游和民族风情旅游线;三是建成宜宾—雷波—美姑—乐山的生态观光旅游线;四是建成境内民族文化、三国文化、金沙江峡谷、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线;五是建成成都—西昌—攀枝花的阳光之旅休闲度假旅游线。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 改善配套设施。重点风景区要加强供电、供水、通讯、卫生、绿化、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 改善接待条件。一是通讯设施:加快移动通讯站建设。在各景区周边选址修建和完善移动通讯发射塔, 使手机信号覆盖各景区。加快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和绿卡网建设;完成汇兑资金清算、邮运、速递、邮购等系统建设。景区引进、安装数字化指挥系统, 要尽快组建涵盖景区、旅行社、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相关要素一体化的旅游信息平台, 从而实现网上查询、网上预约、网上订购、网上投诉、网上监察、网上宣传、网上营销, 实现景点游客容量、交通组织、安全管理的随时监控和调度, 提升景区智能化水平, 改善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配套建设, 改善接待条件。加快实现所有重点景区美景在线观看, 完善旅游综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全面构建旅游景区防灾监控系统, 强化景区资源管理和保护, 大力建设数字化景区, 实现美景面对面。通讯方面应改善设备, 加强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图像传真业务, 增加通讯服务网点。启动智能化系统, 构建数字化体系, 采用信息化、数字化科技手段管理景区, 主要包括电子售票、电子验票、数字影视介绍与电子监控等子系统。安装可支持网上预订和现金购买等多种售票方式的系统, 让更多的游客轻松购票、安全购票。二是供电设施:加快各景区通电设施的完善, 旅游接待地和游览点的所有电线均埋地铺设, 避免对景观造成视觉影响。尽快普及以电代柴, 服务接待区集中使用电能或液化石油气。三是供水设施:旅游区其他景点给水可采用管网水源或安全可靠经简单处理的地表或地下水, 但必须确保水源质量达标和持续供给。四是污物处理设施:在景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 达标后排放, 避免污染环境和破坏视觉景观。各景点的固体废弃物统一收集送乡镇处理厂填埋处理。合理设置景区内的厕所数目和比例。 (2) 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强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图像传真业务, 增加通讯服务网点。加快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编制《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 科学制定旅游信息服务标准、旅游行业信息发布标准以及旅游信息化建设标准;构建旅游与交通、建设、林业、文化、环保、国土、工商、卫生、公安、气象、体育、通讯等部门的涉旅信息采集、交换共享协作机制, 高水平完备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在凉山州和乐山范围内率先构建起州、县 (市) 、企业“三级一体”旅游政务网应用服务体系, 构建统一的旅游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以提升供出产品质量及核心竞争力与改善游客体验为目的的营销支持应用服务体系, 建立旅游目的地国内门户、海外门户网站, 景区、酒店营销销售管理系统等;建立以围绕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旅游信息港、自助自驾游服务体系统筹。
3. 加快改善服务设施。
加强对景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 通过高水平的管理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营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 树立彝族地区旅游新形象。一是住宿设施:旅游住宿设施规模适当、档次超前。充分发挥彝族民居的特色吸引力, 适当发展一部分民居接待。新建和改造的住宿设施其建筑风格应与周边自然环境和地理文脉协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的饭店集团和著名管理公司投资建设管理宾馆饭店。二是餐饮娱乐设施规划:加强景区及附近餐馆的旅游定点管理, 所有餐饮单位必须卫生达标。挖掘彝族传统饮食文化, 推出风味美食一条街。依托各宾馆饭店, 普遍开展、引导当地传统特色娱乐活动, 提高娱乐档次和节目质量, 推出内涵丰富、参与性强的歌舞艺术节目。在彝乡或景区设置晚间定点演出场所 (包括露天演艺广场) , 以展示地方民族艺术, 吸引游客参加和体验。招聘和培训本地民间艺术家组建专业演出队, 在传承传统民族歌舞艺术同时加大创作力度。三是景区内部休息点规划:根据游客游览线路和时间需求, 在景区内部合理设置休息点, 供游人短暂休息。休息点规模大小不一, 结合地形和自然环境可采用多种类型, 或石筑, 或小木屋, 或亭子等, 都有棚, 以避风雨冰雹。休息点提供吸氧、和小食品等。四是自驾车保障体系规划:目前大小凉山自驾车旅行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为此需要尽快配备功能完善的自驾车保障设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县城和景区沿线设置自驾车咨询服务中心, 功能包括加油、检修、租赁、向导车等;设立汽车旅店及餐饮点。在进入景区的沿线设置旅游导游牌 (位置、公里数) , 在主要通往各景区的公路上设置足够数量的清楚、准确无误的路标;编制大小凉山自驾车旅行手册, 内容有景点介绍、服务设施 (位置、功能) 、公里数、所需时间、线路设计、所需花费、天气、注意事项等。五是综合防灾规划。大小凉山旅游区雨季极易发生洪水暴发, 给旅游者带来威胁。因此, 有必要在旅游区建立气象站, 通过各种方式 (网站、电视台旅游区天气预报) 向游客发布中短期气象预报, 以便游客根据气象预报做出适当的旅游行程安排, 避免遭遇洪灾, 选择适当天气旅游。六是建立紧急救援系统。为了防止洪灾、滑坡、泥石流、高山反映、森林火灾等这些灾害对旅游者造成重大人身和财产损失。各景区要分别建立气象站, 定期发布天气预报, 当灾情逼近时, 发布预警信息。在县城建立防灾救灾指挥中心, 保持信息畅通。当发生灾情时, 县城指挥中心能及时得到真实信息, 做出全面部署, 抢险救灾。
(三) 以产业培育为支撑, 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
1. 开发民族旅游特色项目。
一是利用独特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为旅游服务。彝族地区应当合理开发及利用彝族风情、彝族文化为旅游服务, 在设计旅游项目和推出旅游娱乐时, 应当紧紧围绕“彝族”二字, 在一些纯自然景观的旅游点, 增添人文风情类的内容, 建议在彝族腹心地带, 有选择地将一至二个村庄作为对外开放的“彝族旅游村”, 完善一些基础设施, 让游人来此地后, 可与当地人一同食宿, 在景区的标志、装饰、饮食等上充分展示彝族元素, 加强游客对彝区的印象。二是利用传统的节日、习俗为旅游业服务, 如火把节、彝族年、彝族的婚俗等。推出一系列的旅游项目, 与国际旅行社联手, 利用独有的民族旅游资源, 扩大客源市场。在旅游业的经营上, 积极组织旅游者参与并体验具有彝族特色的活动项目, 如:火把节、彝族年、喜背新娘、彝家七日游等项目。在开发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时, 还应当注重彝族旅游文化的开发工作, 从深层次上开发彝族文化, 把彝族的历史地理、建筑、天文、美术、音乐、舞蹈、工艺、美食、故事等等, 通过文化文物工作者与旅游工作者的努力, 有选择地编辑书籍、灌制光盘、上传视屏、发送微博等现代的手段更好更快地传播彝族旅游文化。
2. 打造特色旅游商品体系。
一是开发有特色、有内涵的旅游商品。彝区旅游产品设计主题要突出, 凸显本土文化内涵、传统工艺和民族元素符号, 要创意新颖独特、便于携带、时尚性强, 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 使其成为既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又有纪念价值的精品环保旅游商品。开发以民族饰品、服饰、工艺品为主的一组风情系列, 以山野菜、保健品为主的绿色系列, 以编织品、动植物标本为主的艺术品系列的旅游商品, 将各类资源综合开发。二是加快建立四川彝区旅游商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在乐山师范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西昌学院及重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建立旅游商品的研发中心, 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重点挖掘、研究和开发具有彝族特色和鲜明地方特征的工艺美术品、绿色风味食品、药用保健品、土特产品、旅游文化纪念品、旅游日用品系列, 整合大小凉山旅游商品企业资金、人才、设备等优势资源, 多家联合, 深度开发, 实现大小凉山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三是建立和完善旅游商品营销网络。要高度重视商品的包装 (包括内外包装) , 设计出和商品风格统一形式各异的精美包装。依托乐山、峨眉山、西昌等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区位优势和市场主导作用, 加快四川彝区旅游商品批发市场、交易市场建设, 同时, 选择若干有发展基础和潜力的重点旅游城镇建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旅游商品集镇, 进而逐步形成覆盖面较广、物流量大、体系比较完善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点网络。
3.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一是旅行社。推进大小凉山旅行社批零体系和网络化经营格局建设, 促进大型旅行社发展。强化旅行社年检和导游IC卡年审工作, 充分发挥旅行社在市场开拓、客源组织及接待等方面的作用, 积极推销彝区旅游精品、名品、新品旅游线路。二是旅游饭店业。进一步调整四川彝区各州、市及县市区旅游饭店总量、类型、档次和布局, 市区以提高现有饭店管理与服务水平为主, 各县 (市) 根据各自情况适当新建或改造一批旅游饭店;大力推广绿色饭店、青年旅馆、农家旅馆和城市家庭旅馆;积极引进外资和世界著名饭店管理公司, 同时大力培育本市品牌饭店。推行分时度假、产权式公寓酒店等国际度假饭店经营模式, 基本形成国际化的饭店行业。弘扬传统的食品制作工艺, 开发具有彝族特色的美食系列, 同时加强管理和促销, 最终形成酒店餐饮、社会餐饮、特色餐饮相结合, 融美食、文娱、休闲于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加大地方餐饮文化的开发力度, 充分挖掘彝族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不断创新, 形成特色。全面吸收中外餐饮文化, 满足各种游客的口味。重点发展西餐、川菜、民族三大特色餐饮系列。
4. 培育特殊优势产业。
(1) 生态农业。大小凉山光热丰富, 雨量充沛, 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农业和生物资源极具特色, 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根据自然形成的区位特色和景观资源, 一是有条件的区县可以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和现代农业开发成就形成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区, 例如西昌市综合利用邛海—泸山风光, 发挥西昌山湖城一体化的优势, 精心打造湖边景区, 合理设置周边农家乐和休闲场所;二是培育花卉苗木产业, 逐步形成农业风情休闲区;三是利用冕宁樱桃、会理石榴、西昌樟木樱桃节、川兴蜜桃采摘节,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活动。 (2) 银色产业。凉山独有的气候优势将为潜力巨大的老年人健康旅游市场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彝族地区将来的生活形态以及多样发展的格局必将吸引国内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来养老, 这将构造出银色产业。银色产业需要医疗、保健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 (3) 休闲房地产。如果凉山能打响全国新的避寒之地的品牌, 就必然会刺激当地的房地产业为之服务。随着旅游形式由观光旅游、商务旅游升级到休闲旅游, 旅游度假产品也会相应的升级换代, 对旅游的充分挖掘将不再局限于旅游业本身。
(四) 以宣传营销为手段, 实现由口碑推广向树立品牌的转变
1. 加强区域间联合发展。
利用乐山大佛—峨眉山—西昌—攀枝花—泸沽湖—丽江的优势, 加强区域联合, 建立一条的旅游经济走廊, 清晰、翔实地梳理出这一线上的自然、人文资源, 形成旅游发展的规模优势, 提高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强化每个景区的总体规划和管理, 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每一环都要突出自己的特性。大量增加一些可视性的新内容, 激发游客自愿延长在这一条线上的游览和逗留时间, 从而有效地扩大旅游规模并逐步实现规模效益。以旅游业和文化业的互动发展为纽带, 以多种跨区际的彝族文化旅游产品设计营销为载体, 大力加强大小凉山与云南经济文化交流, 面向整个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 探索彝族文化保护开发的新模式, 把大小凉山建成彝族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心。
2. 实施品牌战略。
对旅游目的地而言, 城市间的竞争体现为品牌实力的竞争。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航天城、月城, 泸沽湖是女儿国, 黑竹沟是“中国的百慕大”等均是极具潜力和价值的区域性旅游品牌, 找准定位, 加大对大小凉山和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这一核心定位的宣传, 扩大自身影响。
3. 做好景区形象设计。
(1) 视觉设计。旅游地标徽是旅游形象的浓缩, 是最集中的表达, 建议进行专项招标设计。纪念品代表旅游形象和吸引物形象的纪念品:背包、T恤、玩具、纪念章、明信片、手工制品等。户外广告应成为旅游地景观的一部分, 在选址和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特别是在核心形象区。服务人员的服饰, 要体现自然及地方特色等。 (2) 行为形象设计。旅游地人的行为是旅游地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居民是旅游目的地中人数较多的一类, 他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服饰、活动行为等会成为旅游者眼中彝区旅游的一部分, 是与风景同样被欣赏, 被观察的对象。因此, 景区工作人员和附近的居民都要积极加入景区的建设中。 (3) 形象建设。不论是进入彝区的主要入口, 如高速路口、汽车站、地界等, 还是核心印象区, 如旅游区的大门、游人中心等, 都要充分体现景区自然和人文的融合统一, 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加大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
要按照统一规划和整体促销的原则, 集中宣传彝区旅游的整体形象, 除了采用印刷宣传手册、编制主题歌、组织各类商演外, 可以采取以下促销策略: (1) 价格策略。建立灵活的价格体系来增强吸引力和缩短旅游淡季, 制定一个完整的季节性折扣政策, 同时推出相应的淡季旅游产品, 如温泉度假、冬季阳光、民俗节庆及各种专项旅游等, 以缓解淡季客源供给不足。与交通等部门做好协调, 以制定合理的淡季价格。同时也可考虑成立不同类型会员俱乐部, 推广VIP计划。 (2) 促销策略。充分利用国内外政府官员、文化名人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为大小凉山旅游促销。宣传促销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多种新闻宣传媒介进行;在成都、昆明、重庆等地设立彝族旅游促销点;利用各种媒体、参加旅游交易会、邀请客源产出地的旅行商代表和新闻媒体代表、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等;在成都、重庆、昆明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及繁华地段设置大标语、大广告、招示牌等。 (3) 销售渠道策略。一是在成都、重庆、昆明等地直接设立销售代理点。二是同旅行社合作。目前大多数旅游者都是通过旅行社来购买产品的。只要抓住旅行社, 就抓住了大部分的客源。可以采取特许经营大小凉山的某一类旅游产品。三是同独立的零售商合作。尤其是与远程市场 (主要指海外市场) 上那些组织特殊兴趣 (生态旅游、神秘文化考察、科考、摄影等) 的零售商合作, 通过他们销售大小凉山高质量、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来提高知名度, 扩大市场份额。四是与在四川、重庆、云南有业务往来的航空公司合作, 可考虑把他们提供的优惠机票作为推销产品的一部分, 争取在航空公司的航班上, 免费提供宣传册和播放大小凉山的产品介绍。
(五) 以机制创新为保障, 实现由单一投入向多方合作的转变
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本着“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突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界限, 进一步扩大旅游业招商引资规模, 多方吸纳民间在内的一切可利用资金投入到发展旅游建设上来。要拓展开放发展旅游的思路, 拓宽旅游融资渠道, 创造宽松环境, 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外资资本投资大风顶建设, 实现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加快旅游资源商品化、景点开发市场化步伐;对旅游开发投资商要采取政策优惠, 包括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 解决资源开发的资金不足问题, 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
2. 增加投融资渠道。
随着国内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金融机构的资金存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投融资能力不断提升。旅游业作为投资的热点, 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 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辟融资渠道。具体的融资方式包括: (1) 门票质押。以未来门票或连同其他收费权作为质押, 向银行贷款。 (2) 景区开发经营权抵押。景区的开发经营权作为一项资产当作质押进行信贷。 (3) 土地抵押。将国有的土地使用权抵押项目信贷, 尤其是由于旅游相关开发引起大幅度增值的景区周边的土地。 (4) 建筑物抵押。将相关建筑物的所有权作为抵押进行贷款。
(六) 以人才培养为载体, 实现统一培养向特色培养的转变
四川省旅游局 篇10
一、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分析
1. 观光旅游(sightseeing tour)
在《旅游服务基础术语》中规定,观光旅游是“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在观光过程中,可以陶冶性情、学习知识、锻炼体力和磨砺意志。
“观光”一词出自《易经》“观国之光”,即巡游其他地区以扩大见闻,了解实情。观光旅游是目前最基本的一种旅游形式,它是以观览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社会风情、博物馆等景观和文化设施,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国外称之为“单纯的观景旅游”。
在进入小康社会之前,国民旅游目的主要是观光。一个人长期封闭在一个环境里(主要是城市),就产生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欲望。由于受到时间、收入、信息和交通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其选择就必然是有限的几个最精彩的地方,如故宫、长城、黄山、桂林、九寨沟、张家界、兵马俑、少林寺等等。这些地方都具备较高的知名度、较强的观赏性和较为良好的可进入性。
在观光旅游中,旅游者的目的性很强、很明确,他一定要看到某些具体、有特色的东西,如绵延的长城、遍布奇松怪石的黄山、如梦幻般仙境的桂林山水。正因为在那个时代里一生中能观光的机会屈指可数,因此每次出游前都是精心策划,游程中不辞艰辛,旅游结束时满载而归。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国民的旅游主要是以这种观光式的旅游为主,在整个旅游消费构成中,观光旅游带来的收入也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2. 度假旅游(vacation tour)
度假旅游是“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旅游消费活动”,是指旅游者在长期工作或劳动之余,以休假、疗养等方式来消除疲劳、增进健康的一类旅游方式,所以有人也习惯性的把它称之为休闲旅游。
人们选择度假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休闲度假,旅游者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在旅途中,他们对景区不需要太多人多雕琢的东西,也不是因仰慕所谓的“大手笔”来看热闹,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和、宁静、舒心的意境,让自己真正得到精神的调整。“这种旅游,本质上可以说根本不存在明确的目的地,只要达到改换环境、接触自然的要求,去哪儿都可以。”
3. 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的交融
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是相互关联的两个不同层面的旅游形式。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度假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虽然度假旅游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观光旅游相比,度假旅游具有很大的独特的个性。旅游教科书概括旅游是“求新求异”实际上是指观光旅游。从心理学的深度剖析旅游需求,观光旅游追求的是“刺激”,即通过“求新求异”获得刺激,从而获得与日常生活全然不同的体验。“刺激”越大,体验越深刻,旅游效果越大;而度假旅游的根源就是“刺激”过度影响身心平衡,因此,度假旅游追求的是“放松”,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放松”,从而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平衡。
为什么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观光旅游开始兴起,而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度假旅游开始出现?众所周知,旅游发展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可自由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以后,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条件形成并逐渐成熟,休假制度使闲暇时间有了制度的保障,人们有能力暂时摆脱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通过“求新求异”感受多彩生活的乐趣。人均GDP增加后,旅游条件更加成熟,人们就渴望走得更远,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新、异”的“刺激”,获得更多的心理体验。由于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引领着经济发展,城市居民尤其是大城市居民早于农村居民首先在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时,而高度拥挤嘈杂污染的城市环境和工作的巨大压力造成了对城市居民过多的“刺激”,“刺激”过度的城市居民急需“放松”,度假旅游就是放松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因此度假旅游应运而生。
中国旅游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正在验证这个规律。改革开放之后,最先发展的是入境旅游,主要产品形式是观光旅游。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开始兴起,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初期的主要形式。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观光旅游业开始大发展,旅游业发展大好形势引起各个省市的重点关注,国内已经有20多个省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和城市居民,人均GDP已经接近或超过3000美元,除了观光旅游发展更加深入以外,多种形式的休闲度假旅游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旅游业重要的一支力量。
二、过度阶段的旅游消费特征
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并不是说发展到了度假旅游阶段之后,观光旅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作为现在的中国旅游市场来说,正处在一个由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休闲型旅游转轨或过度的时期,对于刚刚步入小康的人们来说,过去游历较少,所以对观光旅游很感兴趣,观光旅游仍有很可观的市场;但是以休闲和度假为目的的旅游也已经崛起,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正处在一个齐头并进的局面。在我国,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将在长时期内并存,观光旅游产品与度假旅游产品是不同的旅游产品表现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替代的关系,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都可以发展到极致。
对于处在多种旅游形式交融阶段的旅游消费者来说,他们在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 旅游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一般性的观光旅游将会逐步减少,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有特色的旅游将越来越多,旅游的文化内涵将越来越丰富。随着人们旅游消费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除了通过观光旅游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外,还会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
许多拥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的地区除了利用本身资源优势搞好观光旅游外,还结合本地特点开展了很多有特色的参与性旅游活动,例如森林采摘旅游、沙漠探险旅游等,都别开生面,饶有特色。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不少地区,不但具有较富吸引力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很有特色。例如我国一些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充分利用我国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展示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歌舞,吸引了很多旅游者。一些有特色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专项旅游,将越来越为国内外游客所喜爱。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旅游消费的内容将越来越丰富多彩,文化层次不断提高。
2. 旅游消费的个性化
旅游消费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旅游消费模式,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许多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开发,都开始注重满足游客的个性化要求,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内涵。像登山、探险、采摘、温泉、民族服饰与歌舞、具有传统特色的风味饮食都融入到旅游产品之中,使游客在旅游消费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消费项目。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自得其乐的度假旅游者在极为普通的一片森林、一泓清泉、一块草原、一条山沟游憩,对于他们来说,每个地方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度假休闲之地。
3. 旅游服务消费多样化
在这种观光旅游与度假休闲旅游并存的形式下,旅游者对于旅游服务的消费选择也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导游服务的弱化。对于度假旅游者来说,休闲就是彻底的放松。在许多情况下,游客也不需要导游喋喋不休的解说,不想增加大脑记忆和思想的负担,因此传统导游带团式的服务逐渐被弱化。
(2) 自选服务增加。度假服务完全不同于传统团队程式化的服务。从游览、停留、餐饮,到住宿、购物,不同休闲旅游者会有各不相同的要求。游客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服务项目。比如在餐饮方面,餐饮有时已经不再是只是一种团队餐,而是有点菜、个人套餐、快餐和野炊等多种选择。
(3) 个性化服务的强化。个性化服务比自选服务的内容要广泛。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服务要求,这也是在目前阶段旅游者消费方面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以前传统死板的服务项目,有了自己的个性化的要求,他们不会在意这种可以满足自己个性化服务需要而作出的支出。
4. 对“通俗景观”的选择
“通俗景观”,是指那些根本名不见经传、甚至都还没有好好开发的景点。许多城市近郊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人潮似涌,其原因就是人们呼朋唤友,出门换换环境聚一聚,图个轻松快乐和情感交流。这些目的地,实际上就是大自然,就是农村,就是青山绿水,就是田园风光。山东、四川等城市的“农家乐”旅游搞得热火朝天,就是离开城市,把吃饭、喝茶、打牌、摆龙门阵这些本来在城市里就有的日常活动搬到了农民家里。
5. 散客旅游消费逐渐增加,家庭消费成为主流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旅游经验的丰富,传统的团队程式化旅游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一些旅游者,散客旅游者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度假旅游活动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团队大旅游形式已经不适应度假旅游者,他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多的是家庭、朋友式的出游为主。在现在的旅游消费构成中,这部分散客旅游消费已占有一定比例,而且呈继续上升的趋势。
6. 滞留性旅游为主,重游率较高
人们的旅游活动不再是以往的快餐式旅游消费,以数量的多少代替质量要求,而是以享受性的休闲度假活动为主要功能,以某一目的地做基本的停留点,展开对周边地区的消费活动。他们在旅游形式上已经实现了从以往走马观花式的巡游到现在下马观花式的滞留性旅游方式的改变
对于旅游者来说,对已经熟悉而改变不大的人文景观再次光顾的兴趣不大;而对容易到达的自然景观,由于从中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纷繁与变化,又能放松身心,因此重游的机会较大,度假休闲旅游者的重游率也相对来说较高一些。
总之,我国旅游正处于从单纯观光向度假、休闲并进的过度时期,而旅游消费也已经成为我国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必须要客观、科学的分析这一时期旅游者的消费特征,采取恰当的方法、措施,保证我国旅游业平稳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旅游服务基础术语
[2]王大悟:论小康社会的旅游转型[J].旅游科学, 2004 (, 6)
[3]田里:旅游度假区的市场定位与开发方向[J].思想战线, 1998, (6)
[4]任国才: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N].中国旅游报, 2004
[5]王德刚:旅游学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
泉州市旅游局 篇11
进补是第一要义
每年春节未到,泉州人已经开始为新一年吃什么张罗了起来。悠久的历史和港口文化的兴盛让当地的饮食丰富多彩,每近除夕,家家户户开始舂粞磨面,光是制作的点心就有七八样之多,碗糕、菜头粿、珍粿、菜包、芋圆、米圆子,从它们的名字里可以听出泉州人的日常饮食结构。除却除夕,泉州的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要数元宵节,泉州人习惯称之为上元节。泉俗素有“上元小年兜”之谚,蒸糕、做上元圆都是泉州人为上元节额外增添的热闹。泉州传统的上元圆有固定的馅料,将炒好的花生仁、黑芝麻捣碎,蜜冬瓜、金桔子、果饵剪细,拌以白糖、油葱花、熟猪油、香蕉水,最后掐丸为馅,蘸水放入糯米粉中团滚如乒乓球大小。上元圆煮熟后捞出带汤同食,香甜而不腻。
上元节过后,清明、端午纷至沓来。每到节气变换时,便是泉州人进补的好时节。什么时候吃什么菜,这是最能体现泉州人讲究进补的一点。这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每年的正月十一、立夏以及立冬。在闽南地区,正月十一这一天,少不了听到这种说法:“正月十一,吃什么补什么。”要说吃什么最好,那可能是山上刚刚长好的野菜,口感鲜嫩。相比之下,立夏、立冬的进补显得更有针对性。泉州方言中“夏”与“虾”音谐。立夏日中午,城乡居民以鲜虾、面条烹煮为膳,称吃“夏(虾)面”,据说如此便可减少夏日疾病。立冬那天,人们则要吃油水多的食物,猪牛羊鸡鸭鹅等均可,借以御寒强身。泉州老市民的概念中,如今还有立冬这一天要到水门巷进补的习俗,到水门巷最上好的是吃顿狗肉,讲究的是温补。而一般来说,百姓家中以鸡鸭与中药“四物”合炖最常见,另外也有种说法认为这一天进补效果最佳,“即使喝水也补”。
海蛎煎和土笋冻的老家在泉州
泉州以海鲜为食材的小吃,有两样最广为人知,但很多人不见得会把它归入泉州一地,它们是海蛎煎和土笋冻。带着好奇心品尝海蛎煎的外地食客多数会听说,这种地瓜粉和着鸡蛋、海蛎一起做成的美食,最初传说是来自于郑成功的军营。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它是厦门小吃,这实在是个误会,厦门作为知名旅游城市,是让海蛎煎为全国游客熟知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是海蛎煎的原乡,因为历史上泉州的发展在先,若从郑成功算起,那海蛎煎定是先落到泉州再传到厦门。
比起海蛎煎这个闽南地区的共同小吃来看,土笋冻可是确确实实有以自己的产地泉州、晋江、安海冠名,现在即使在泉州以外的地方也会看到一些专业的商家打出安海土笋冻的招牌吸引食客,当然另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晋江安海人真的过来开店了。泉州五叔土笋冻是第一家泉州安海土笋冻连锁品牌,在这儿可以吃到地道的安海土笋冻。土笋冻取海里的沙虫制作,见过的人都知道沙虫的长相真不是唬人的,不仅很多外地人无胆尝试,就算是闽南人也并非个个都敢食用。但吃过的人却愿意一吃再吃,QQ的口感吃起来并无异样,更重要的是爱美的女生都知道这种胶质食物最适合美容养颜了。
吃到鱼卷和石花膏你就算资深了
想要吃到只有泉州才有的食物,那就要吃崇武鱼卷和石花膏,大概是这两种小吃来之不易,很难被模仿。石花膏在泉州地区流传甚广,夏季在市区随便逛逛就能吃到,在泉州已有上百年历史,至今仍广受欢迎。石花膏的原料最为奇特,是以一种生长于海底的天然植物石花草为原料,采摘极为不易。做好后的石花膏像果冻,透亮清澈,吃起来又脆又嫩。佐石花膏的料有很多种,莲子羹、红豆沙、绿豆沙、银耳、枣糕、仙草蜜、芋丁、鲜果丁等,随意搭配几种,再舀上一勺蜂蜜水,不仅美味还可清凉降火。
四川省旅游局 篇12
1 马太效应综述
1.1 基本介绍
“马太效应” (the Matthew effect) 在英汉词典中的解释为“a phenomenon i n specif ic ci rcles whereby one's accomplishments and reputation tend to snowball, and those with meager accomplishments have greater difficulty achieving accomplishments”, 是指好的更好、坏的更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个现象。它的名字来源于《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中提到的一则寓言,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是有的, 还要给他, 叫他多余;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都要接管过来”。
在1968年, 美国科学史研究学者罗伯特·金·莫顿 (Robert K.Merton) 先生首次提出这一术语, 用于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他以学术界为例, 指出在学术界高名气学者在名誉和成果方面显示出的优势积累。最后, 莫顿将其归纳为“任何个人、群体或者地区, 如果在某一方面的成功和进步, 就会产生一个累积的优势, 这将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于是社会学家便以此引申出“马太效应”的概念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1.2 相关领域的应用
以马太效应为术语的新名词后来为经济学界引用, 用来反映“穷人更穷, 富人更富”或“赢家通吃”的经济收入分配中不平等的一种经济现象。在社会其他如学术研究、收入分配、教育机构、品牌资本等领域。“马太效应”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2 马太效应在景区发展中引发的相关现象
本文作者曾就外省游客对四川旅游景区认知程度做出调查, 以分析旅游景区的马太效应现象, 结果显示:四川省省级以上的旅游景区中, 游客仅对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青城山、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这几个景点的熟知度最高, 平均占到84.3%;对其他的旅游景点熟知程度不到20%;对于游客印象最深的景点, 结果显示:九寨沟、武侯祠、杜甫草堂、峨眉山这几个景区高居榜首;而稻城亚丁、四姑娘山等一些景色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景区虽近几年也开始被部分游客熟知, 但相比起以上的景区, 所占市场份额却很少;那么像蜀南竹海、三苏祠等这些景区虽然景色优美或文化底蕴深厚, 但毕竟规模小, 特色不够明显, 其知名度仅限于省内范围。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四川, 它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这使得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效应难以形成。
2.1 由于马太效应的影响, 非热点景区势必处于热点景区的“阴影”之下
关于“阴影”学说目前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如“阴影区”理论、“灰度区”理论、“遮蔽” (“屏蔽”) 效应理论、旅游形象确立时间优势理论等。本文认为, 这些理论与文中提及的马太效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知名度高的景区在强大的品牌效应下, 优势更大。而低知名度的景区在同等竞争条件下, 就变为了劣势, 从而陷入了高知名度景区的阴影之内。根据调查, 旅游者如果参团前往旅游地, 其停留时间是由旅行社的行程所决定, 在有限的时间中, 旅游者不愿意把宝贵的旅游时间和金钱花在那些非热点旅游景区上, 他们大多都会选择那些久负盛名的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样, 旅游者在时间和金钱上的限制因素便促使了屏蔽现象的发生。而处于被屏蔽的景区如果不主动采取可行的措施, 那么它将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并继续衰落下去, 最终形成马太效应。
2.2“多元剥夺”导致的旅游景区劣势积累
英国经济学家Peter Townsend曾经提出过“多元剥夺”的说法。多元剥夺指的是几种剥夺的相互重合。比如一个人由于收入低, 就只能居住于穷人社区, 于是就鲜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并且健康也会遭到威胁。
同理, 知名度低的旅游景区因为其处于高知名景区的阴影之下, 受到旅游者的关注就低, 其经济收益就小, 从而就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景区品牌宣传和资源开发, 其形象就更不会深入人心, 那就更谈不上景区盈利了。
弱势群体往往是某方面基础不好, 他们需要额外的关注。而造成劣势积累的原因往往是他们非但没得到帮助, 却遇到了各种阻碍, 当机会被剥夺后, 就更无法脱离马太效应的劣势积累。
2.3 旅游热点景区的环境问题
单从热点地区的经济效益来看, 其客源的持续旺盛为当地获取了不小收入, 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其一, 大量的游客在游览中的无意识行为对热点景区的资源破坏;其二, 大规模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造成的负担;其三, 超容量的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除此以外, 超负荷的旅游接待也会使景区的管理受到制约, 甚至出现一些安全隐患。2008年的“十一”黄金周, 前往乐山大佛景区的游客在各景点分布不均, 大都在凌云寺段排队等候下九曲栈道看大佛全貌, 排队高峰期时, 碑林到九曲栈道起点的瞬间游客容量为3200人次, 极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由于景区一些景点未得到充分利用, 核心景点处于严重超负荷运行状态, 给景区管理造成了极大压力。
3 处于阴影下的旅游景区应对策略
3.1“错位”营销形象导入
所谓错位营销, 就是旅游景区在对外宣传和经营时进行的一种差异化形象导入, 这种差异化形象导入有利于被屏蔽的景区增加“卖点”, 起到吸引旅游者的目的。
3.1.1 明确的市场定位
在旅游景区的营销策略方面, 首先要做的是找准市场定位。对内, 要找出本景区在“产品特性”方面的核心优势。对外, 要分析区域市场内的“竞争态势”和“需求现状”, 并且找出本身跟竞争景区间的“关键差异”, 从而把这种核心优势和关键差异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2 定位后的差异化宣传
旅游景区在定位后的宣传营销中, 应根据不同的市场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比如说都江堰的虹口旅游景区, 针对年轻人市场, 其宣传主导应是当地的漂流和户外拓展等的体验性旅游资源;针对于老年人, 其宣传主导应是当地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气候条件;针对中年人, 其宣传的主导就应是当地的农家乐等休闲设施和特色美食。
3.2 旅游市场的细分策略在旅游景区的运用
旅行社一般是按照传统观光游的模式打造大众化的旅游线路, 是为了满足普通大众的口味。线路普遍较单一, 很少去细分市场。但是, 随着旅游者需求多样性的增加, 传统的旅游方式将会慢慢被新型的旅游方式取代。
针对目前团队旅游还占据主导地位, 而自助游又面临巨大潜力的趋势, 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营销:
一方面是与旅行社合作, 因为景区的客源大多由旅行社提供, 如果旅行社在销售中能把旅游景区与旅游线路相结合, 推出适合不同旅游需求的旅游线路, 那么就容易实现经济效益的双赢。以阿坝州的旅游景点为例, 阿坝州除了九寨沟、黄龙景区外, 很多旅游景区鲜为人知, 如果旅游者以常规旅游线路游览, 那么其他旅游景区便不可避免的处于九寨沟和黄龙景区的阴影下。如果我们把市场细分, 根据不同的旅游者需求, 推出多条旅游线路, 效果将会大不一样。
另一方面是自助游的异军突起, 也为一些不太知名的旅游景区提供了商机, 根据自助旅游者的特点, 他们旅游一般会避开热点旅游景区, 那么这些非热点旅游景区可在一些旅游论坛或是自助游杂志上进行形象推广, 使其形象深入人心, 从而激发自助游客前往该地的兴趣。
3.3 运营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旅游景区要寻求可持续性的发展, 除了以上几点外, 在景区的运营方式方法上也应有所创新, 在此列举四川雅安的“碧峰峡模式”, 概括地讲就是“在一个风景区内, 由政府统一规则, 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独立控制和管理, 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建设, 统一规范有序经营, 追求“永续发展”。该景区在1999年因为民营企业万贯集团投资景区开发成功后, 不仅为公司创造了经济效益, 也极大地带动了西部闭塞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当地拥资产业值2个多亿, 相关就业人员1万多人, 并使得景区周边500多农民脱贫致富。同时由于碧峰峡的成功示范, 使雅安招商引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综上, 马太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 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领头羊后, 即便你的投资回报率相同, 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在残酷的竞争现实中如果旅游景区要使自己摆脱马太效应的劣势影响, 那就要努力做大做强, 尽快走出被“屏蔽”的阴影, 跻身于马太效应中的强势队伍之列。
摘要:社会生活中的“马太效应”是一个常见现象, 相关论文较多, 但旅游行业中对“马太效应”的研究却较少, 令人欣慰的是, 旅游行业以外的一些相关研究资料对“马太效应”的研究分析趋于成熟, 因此, 本文主要是在现有领域的“马太效应”及相似现象研究基础上进行一些参考和借鉴, 并结合一些四川典型旅游景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并就该效应引发的现象提出相应的整合措施和方法。
【四川省旅游局】推荐阅读:
【四川传媒学院排名】四川传媒学院特色专业-四川传媒学院录取分数线06-07
四川论文: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07-28
四川省高校08-24
四川省高温补贴10-22
四川通江05-23
四川崇州05-25
四川资中05-27
四川泸州06-03
四川铁塔06-10
四川会理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