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

2024-08-27

四川藏区(共8篇)

四川藏区 篇1

本刊讯“十二五”以来, 四川及国家电网实施的“点亮藏区”工程, 改变了四川藏区严重缺电的局面。

又到了旅游旺季, 记者再次来到所波大叔的旅店。旅店在四川省甘孜毛垭大草原上, 这里是骑友们翻越海拔4 685 m的海子山前, 能落脚的最后一站。

所波大叔正在用电磁炉做一锅白菜汤。记者发现, 他做饭的灶具跟以前不一样了。所波大叔高兴地向记者演示着:“用电做饭, 方便, 感觉就是好!”

所波大叔的旅店已经全部实现电气化, 电磁炉、电冰箱、消毒柜、电冰柜一应俱全, 到了晚上, 客房里也是灯火通明。

但一年以前, 情况还不是这样。一位住在旅店的游客告诉记者:“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感觉非常荒凉, 没有电, 我们要带很多的充电宝, 每个人基本上要带两三个。”

从外面看, 毛垭大草原只是多了几根电杆, 但却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电后, 所波大叔又盖了一栋房子, 原来可接待70多人, 现在增加到100多人。

面对镜头, 所波大叔激动地说:“从解放到现在, 第一次通电, 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你看, 通了电之后, 不只我们家, 这里的老百姓现在都准备把房屋再扩大一点。”

而一年前, 记者在所波大叔的旅店采访, 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个情景:

一台柴油发电机在屋外不停地尝试启动, 发出刺耳的噪声。所波大叔满面愁容, 瞅着屋内另一台发电机, 不知所措:“今天晚上, 这个发电机不动了, 哎呀, 咋个办?”

傍晚, 旅店迎来了用电高峰, 可发电机却突然坏了, 所波大叔只能挨个跟住店的驴友们道歉。

“小伙子们, 今晚上没电了, 太对不起了, 不好意思。”

他对记者说:“今天晚上太让人失望了!突然, 发电机就坏了……”

去年年底, 所波大叔家通了电, 这样的尴尬不存在了。“十二五”期间, 四川省实施“点亮藏区”工程, 国家电网投资近300亿元。到2015年7月, 四川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全面完工, 共解决藏区8万多户群众的无电缺电问题。

四川省委藏区办主任刘坪对记者说:“老百姓感觉电力天路工程给他们带来了光明, 改变了过去用酥油灯、煤油灯照明的生产、生活环境。由此, 我们藏区的老百姓、藏区的群众对党、对政府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

四川藏区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透析 篇2

四川藏区经济:深刻变化,但仍存差距

经济发展起点较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由于四川藏区经济发展起点低、增长速度相对四川其他地区较慢,经济总量规模仍然较小、在全省GDP中比重持续下降,两项指标在四川地市级城市排名中多年靠后。(见表1)

表1 四川藏区与四川省其他部分地市GDP增长对比

[地区\&1978年\&1990年\&2000年\&2013年\&GDP\&占全

省比\&GDP\&占全

省比\&GDP\&占全

省比\&GDP\&占全

省比\&四川省\&184.61\&100.00\&890.95\&100.00\&3928.20\&100.00\&26260.77\&100.00\&成都市\&35.94\&19.47\&194.09\&21.78\&1156.79\&29.45\&9108.89\&34.69\&凉山州\&6.33\&3.43\&32.93\&2.70\&144.55\&3.68\&1214.40\&4.62\&阿坝州\&3.58\&1.94\&11.09\&1.24\&35.28\&0.90\&233.99\&0.89\&甘孜州\&2.72\&1.47\&8.83\&0.99\&25.68\&0.63\&201.22\&0.77\&]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落后农业效率低下

四川藏区实现了从单一粗放经营的农牧业产业形态向农牧业、工业、第三产业共同发展产业格局的转变。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方式原始、市场化进程缓慢等因素,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仍然较低,滞留大量劳动力,阻碍了劳动力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转移。2012年甘孜州、阿坝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74.45%、57.74%,同年四川全省水平为41.50%。

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大,偏重基础设施建设

四川藏区历年获得的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支持力度远大于四川省其他地区。200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10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央对四川藏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四川省政府制定的《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把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藏区三大民生工程等建设,全面改善交通、饮水、供电、通讯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支持发展民族特色经济”。

从财政支出的结构来看,支出方向主要集中于农业、交通、教育及一般公共服务等领域。以甘孜州为例,2012年交通运输占30.68%(全省该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比为7.99%),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力度远大于其他领域。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突出

2005年甘孜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09.8元,收入比为5.34∶1,同年四川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9∶1。至2013年甘孜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41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435元,收入比约为3.94∶1,同年四川省全省收入比约为2.83∶1。藏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非农业人口数量少,大量人口滞留于农村地区。

藏区的城镇化率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见表2)。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7月30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镇化率约为42.2%,四川藏区城镇化程度与全国水平有较大差距。

表2 四川藏区与四川省城镇化率对比

单位:%

[\&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川省\&2008年\&18.90\&29.11\&37.40\&2009年\&19.00\&30.00\&38.70\&2010年\&20.53\&30.10\&40.18\&2011年\&22.39\&31.65\&41.83\&2012年\&24.41\&33.37\&43.53\&2013年\&25.81\&34.59\&44.90\&]

藏区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多元化和复合性

收入较快增长,财富来源日益多元化,但收入不确定性大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四川藏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藏区居民的收入也随之大幅上升。2005年至2013年间,四川藏区城镇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均快于四川省全省水平(见表3,表4)。

表3 四川藏区及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

单位:元

[\&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川省\&2005年\&7000\&7830\&8386\&2013年\&21418\&23115\&22368\&年均增长率(%)\&15.00\&14.49\&13.05\&]

表4 四川藏区及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动

单位:元

[\&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川省\&2005年\&1309.8\&1881.0\&2802.2\&2013年\&5435\&6793\&7895\&年均增长率(%)\&19.47\&17.41\&13.82\&]

收入的较快增长、财富来源的日益多元化都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改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四川藏区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较大,原因包括: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不畅,居民实物财富受季节影响明显等。这使得居民即使在现有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后仍会对未来收入形成悲观预期,制约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善。

消费水平提高、结构优化、质量改善、领域拓宽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财富的增长相应会提高其消费能力及水平。2005年至2013年甘孜州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分别为14.63%、16.01%,快于四川省全省水平,阿坝州则与四川全省基本持平。

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结构优化。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为例:2013年甘孜州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0.37%,比2005年下降了15.13个百分点,从贫穷上升进入了温饱阶段;2012年阿坝州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3.9%,比2005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食品支出比重的下降,为发展和享受性支出、服务性支出的增长腾出更多空间,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但食品支出比重仍高于50%,藏区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消费质量得到极大改善。衣着消费方面更加注重衣物的质地、款式,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现代化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方面的改善体现在对电冰箱、电脑、手机、家用汽车等家庭用品的消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住房消费的改善主要体现在部分农村居民从过去设施简陋、破旧的住房转为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平房中。受益于四川藏区三大民生工程之一——“牧区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牧民基本都获得了外观民族化、内部现代化、居住舒适化、结构安全化的新型帐篷。

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文化消费日益充实。藏区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娱乐方式多元化,茶楼、KTV、咖啡厅、酒吧、度假村、游泳馆等文化消费场所和设施的建成、增加,居民文化消费得到极大充实。以娱乐休闲为目的而进行的新兴旅游消费也日益增长。

社会保障基本完善,低收入人口比重大

2012年四川藏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征缴率均达到94%以上(其中,阿坝州生育保险征缴率为90.4%),与四川全省水平基本持平甚至更高,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基本完善。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甘孜州2012年低保人数占总人数比重约为24.58%,阿坝州约为24.45%,四川全省约为7.69%。四川藏区低保人数比重与四川全省水平差距悬殊的原因一方面是四川藏区人口基数较小,另一方面则是该区域低收入水平人口多。

城乡二元化突出,消费提升受多重因素制约

中心城镇对农牧区经济辐射作用小。四川藏区中心城镇的功能更偏向于政治性而非经济性。城镇化缺乏工业化进程,使得中心城镇的经济吸引力、聚集作用、辐射带动作用小,对劳动力吸引力不足、吸纳能力弱,农牧区劳动力不愿流入城镇,藏区城乡相互割裂,无法建立起紧密的经济联系。

藏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于四川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使得四川藏区城乡居民在消费能力方面的二元化特征也更为凸显。从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绝对额和支出比值来看,2013年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6343元、农村居民为6127元,二者支出比为2.67∶1;甘孜州三项指标分别为14917元、3852元、3.87∶1;阿坝州为14163元、4058元、3.49∶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全省差距大于城镇居民与全省的差距,使得藏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二元化特征更为明显,农村居民收入难以大幅增长、巨大的消费需求难以释放。

消费具有显著民族区域特色,物质与精神文化消费相互渗透

四川联通大力推进藏区通信发展 篇3

本刊讯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工作部署以及省通信管理局有关要求, 四川联通公司认真落实甘孜州、阿坝州以及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通信网络建设规划, 适应藏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十二五”期间, 四川联通已投资8.7亿元用于藏区通信网络建设。移动网络已覆盖藏区所有县城、重点乡镇和重点景区, 基站数量达到2704个, 其中4G基站114个。光缆和传输系统已覆盖阿坝州、甘孜州全部县城城区, 传输设备数量达到1936端, 光缆皮长1.54万公里。

根据规划, 2015年至2017年期间, 四川联通将投资2.97亿元, 加快藏区基础通信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移动宽带建设和信息化应用, 有力提升藏区信息化水平、网络安全性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为改善藏区民生、维护藏区稳定、促进藏区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督查藏区通信 篇4

本刊讯 按照工信部和省委的要求, 省通信管理局组织有关基础通信运营企业, 成立由副局长林建祥为组长的藏区通信工作督导组, 于3月13日—16日, 深入甘孜、阿坝州对当地通信企业进行督查和慰问, 各通信企业省公司分管领导及部门领导随同前往。

督导组一行拜访了当地党委政府, 并与当地通信企业进行了座谈, 听取了关于近期工作的汇报。林建祥代表督导组对长期奋战, 特别是春节期间加班加点坚持在一线的通信行业广大干部员工表达了亲切的慰问和感谢, 他鼓励当地通信企业再接再厉, 积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 争取地方更大的支持, 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多成绩。林建祥还要求各通信企业省公司在经营考核和人员经费方面对甘孜、阿坝地区进行倾斜。

四川藏区 篇5

一、葡萄园的建园技术

1. 园地的选择

(1) 气候条件在川西高原的干热河谷地区种植酿酒葡萄, 宜选择海拔为1 600~3 000m的地段, 且4~9月份日照时数达1 200小时以上, 生长季 (4~9月) ≥10℃的有效积温为1 100~1 800℃, 年降雨量300~800mm左右, 无霜期>160天的地区。

(2) 土壤条件酿酒葡萄适宜生长在土层厚、肥力足的河谷中低坡 (梯) 地上, 土层厚度一般以80cm以上为宜, 土壤10~15cm表层中有机质含量丰富, 土壤pH值为6.0~8.3。

2. 品种选择

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与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需求来综合确定。红葡萄酒品种可选用赤霞珠、品丽珠、媚丽、嘉年华、梅鹿辄等;白葡萄酒品种可选用爱格丽、霞多丽、贵人香、赛美蓉等;桃红酒葡萄品种可选用果香型较浓、成熟快的媚丽、佳美等;起泡酒葡萄品种可选用以果香浓、单宁含量较低的霞多丽、黑比诺、佳美等。

3. 园地建设

(1) 园地要求栽植区按30~100亩为1个单位小区;道路按主干道宽5m、支道路宽3.5m设置, 作业道2m, 路路相连;合理设置灌水系统、排水系统, 保证灌水方便, 不积涝。

(2) 土地平整土层不足50cm的要加厚至80cm, 深耕50~60cm, 加深活土层。山顶平地要求相对平整;坡地梯田要在坡度较平缓的地带沿等高线修筑梯田, 宽度视坡度而定, 每块梯田应该平整, 内侧设置排水沟;坡地栽植带应在坡度较大的地带沿等高线修筑栽植带, 宽度为120m, 外高里低, 相邻栽植带中线间的水平距离为150cm, 内侧设置排水沟。在道路和沟壑两边的梯田、栽植带应在同一等高线上。

(3) 苗木定植株行距为100cm×150cm, 每亩栽444株。行向取南北向, 但在土地南北向坡度大或主害风为正西风或东风的则取东西向。

(1) 放线、打桩将线拉直, 放线方向视地形地势而定。梯田 (平地) 用石灰按行距150cm进行划线;坡地沿地势走向在中心位置划线, 相邻栽植带中心线水平距离150cm。在每行的两端打上木桩, 木桩正好位于沟的中心线上, 行间木桩间距150cm。带状栽植则按地形走向确定。

(2) 挖沟 (坑) 沟深50cm, 宽度50cm, 将表层土 (熟土, 地表约25cm) 放一边, 生层土放另一边。土壤回填时, 将腐熟农家肥或油渣 (每株1.0~1.5kg) 与表土 (或行间熟土) 混匀后填入沟内 (下部2/3) 。准备足够长的绳子若干条, 每间隔100cm做一个标记 (如涂上红漆等) 。将绳子拉直固定在两端的木桩上, 按照绳子上的刻度标记挖定植坑。

(3) 定植时期带根苗在冬季无严寒的地区, 在秋季落叶后至次年萌发前均可定植;在冬季严寒的地区可选择在冬末春初定植, 即土壤开冻、土温回升 (10cm土层温度稳定在10℃以上) 以后、葡萄伤流期以前定植。营养钵苗在整个葡萄生产季节均可进行定植, 但要避开当地最干旱的时期。

(4) 苗木处理自根苗与嫁接苗木定植前, 要先将苗木根系剪留15cm, 用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1%硫酸铜对苗木消毒, 再用50mg/kg萘乙酸溶液浸泡苗木根系12小时后栽植。营养袋苗直接定植。

(5) 定植技术定植时挖20~30cm深的定植穴或20~30cm深的定植沟栽苗。坑的底部作成小丘状, 苗木根系应自然伸展, 向四周分开, 分布均匀。先填入部分土, 轻轻提苗, 然后填土至与地面平。踏实灌透水, 待水渗入后, 再将周围的土壤填入坑面, 进行培土, 呈馒头状, 高于地表3cm, 收拾平整后覆膜, 10~20天内再灌1次水。

(4) 架式与设置宜选择单干双臂形树形, 采用篱架式栽培。篱架柱高160cm, 架面高180cm, 主干高60cm, 每株2个臂。葡萄行内每隔5~6m设立一水泥支柱 (或石支柱) 。中柱粗 (8~10) cm×10cm、长2.3~2.5m, 埋深50cm;边柱粗10cm×12cm、长2.5~3m, 边柱顶制直径1cm通孔, 埋深60~70cm;地面柱高1.8~1.9m。架面铁丝采用10号或12号。距地面60~80cm拉第一道铁丝, 以上按柱高均匀分布横拉3道铁丝。铁丝在边柱 (上面一道铁丝穿过顶) 处用紧拉器拉紧。

4. 新建园的管理

(1) 灌水覆了地膜的5月份可不进行灌水, 以利膜下地温升高, 加快生根;6月中旬后可根据天气、地墒情况每月灌水1~2次;8月中旬后, 除非在地墒特别低的情况下进行适量灌水, 一般不再灌水, 以利枝蔓老化, 芽子充实饱满。

(2) 立杆紧贴苗木插入1根竹竿 (或木杆等) , 高度1.5m, 便于苗木垂直生长。

(3) 中耕除草视杂草多少及时锄拔, 土壤板结时应进行全面中耕。

(4) 施追肥6~7月追肥1~2次, 每次每株施尿素50g、过磷酸钙50g, 也可结合灌水、中耕时施入。

(5) 绑蔓整形6月份, 当新梢长到15cm时, 每株只留蔓1个, 其余摘除, 并对枝蔓进行绑缚, 使其沿杆生长;当新梢长到80~100cm时摘心, 以后上部只留1个副梢让其生长, 过高时适当短截;下部副梢只留1片叶子进行反复摘心, 促进枝蔓加粗生长。

二、生产管理

1. 树体管理

(1) 冬季修剪

(1) 一年生树体秋冬季葡萄落叶后, 当年萌发成熟的枝条留80cm进行修剪, 即为预留主干。春季萌芽前 (避过伤流期) 进行复剪。主干留60cm (见图1) 。修剪后伤口封蜡。

(2) 二年生树体12月至翌年2月进行修剪。在主干顶部选择2个一年生成熟枝条 (沿铁丝相反的两个方向) , 分别留3~4芽进行短截。修剪后所有伤口封蜡。

(3) 多年生树体12月至翌年2月进行修剪。每个臂上只留2个结果母枝, 尽量靠近主干, 近主干部位的结果母枝留2~3芽修剪, 远主干部位的结果母枝留5~8芽修剪。整形完成后, 每个臂上每年留2个结果母枝, 一长一短, 每株共有4个结果母枝。以后冬季修剪方法相同。修剪后所有伤口封蜡 (见图2) 。

(2) 春季管理

(1) 复剪在萌芽前 (避开伤流期) 进行。将越冬后树体上干枯的枝条 (枝段) 或未修剪完全的枝条进行复剪, 并将多年生枝条绑缚在铁丝上。

(2) 抹芽在芽萌发但尚未展叶时进行。抹掉树体两个臂基部以下主干上萌发的嫩梢、结果母枝上的并生枝及多年生枝上萌发的无用的萌孽枝 (嫩梢) 等。

(3) 定枝当新梢长到15~20cm, 能分辨出有无花序时进行。对于新梢垂直引缚的单篱架, 枝距一般为6~10cm。除去的多余新梢一般应为营养枝。

(4) 绑缚当新梢生长超过第二道铁丝以后, 应及时对新梢进行绑缚, 要求新梢间的距离均匀。

(5) 摘心第一次摘心的最佳时期为开花盛期或开花末期。对于已经带有12片叶以上的结果枝, 摘除梢尖及2~3片幼叶。以后的摘心则应根据新梢的长势和所须达到的目的进行。

(6) 定产按照单位目标产量计算每个植株的产量, 确定每个植株应保留的花序数 (或果穗数) , 疏除多余的花序 (或果穗) 。花序数 (果穗数) =800 000g/ (果穗平均重g×444) ×1.2 (安全系数)

(3) 夏季管理

(1) 副梢处理主梢摘心后, 对所有副梢都留1片叶摘心, 同时抹除该叶的腋芽, 使其丧失发生二次副梢的能力。或者主梢摘心后, 对所有副梢采用“隔一除一”的摘心方式, 所留副梢保留2~3片叶进行连续摘心。

(2) 剪枝 (截顶) 在果实进入转色期以后进行。当新梢生长高于预定叶幕层顶部时 (即超过顶层铁丝20~30cm) , 将超出部分完全剪除。叶幕层超过预定厚度时, 将多余部分剪除。

(3) 摘叶在果实进入转色期以后进行。摘除果穗周围光合能力弱的老叶, 以促进果实的着色和成熟。摘叶若为便于采收, 则应在采收前进行。

2. 土壤管理

(1) 生草覆盖提倡葡萄园种植豆科绿肥或作物秸秆覆盖, 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根颈部地面覆盖地膜或膜下滴灌均有利于保墒节水, 防止表层土壤板结。1~3年幼树行间可套作宽度≤1m作物, 套作作物要求矮秆 (高度低于50cm) 、根系浅, 生长前期需水多, 8月以后需水少, 消耗土壤肥水少, 与葡萄没有共同病虫害。4年生以上成龄树不再进行间作。

(2) 深耕翻在新梢停止生长、果实采收后, 结合秋季施肥进行深耕, 耕深20~30cm。秋季深耕施肥后及时灌水;春季深耕较秋季深耕深度浅, 春耕在土壤化冻后及早进行。

(3) 清耕在葡萄行和株间进行多次中耕除草, 保持土壤处于疏松和无杂草状态, 减少病虫害。

(4) 开沟对易积水的园地, 应开深、宽各30cm中沟, 降低地下水位与土壤湿度, 提高根际土壤气体交换能力, 以利于根系生长。

3.施肥

肥料应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保持和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活性, 并根据葡萄的需肥规律与土壤肥力状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1) 基肥秋季果实采收后及时施肥, 以有机肥料为主。1~3年生葡萄每亩施用农家肥1~1.5m3 (每株5~10kg) , 4年生以上成龄树每亩施用农家肥2m3 (每株10~15kg) 。根据土壤情况可配合施入葡萄基施型专用配方肥50~60kg (每株0.2kg) 。施用方法可选用环状施肥 (幼树) 或地葡萄行间、株间、隔行开沟施肥, 要求沟深50cm、宽4cm, 肥料与土拌匀后施入。

(2) 追肥每年3次, 第一次在萌芽前, 以氮肥为主;第二次在开花前或开花后1周, 氮肥磷肥配合施用;第三次在果粒膨大着色前, 以钾肥为主。根据土壤情况可选择施用葡萄专用配方肥。施肥量结果树一般每生产100kg葡萄追施纯氮 (N) 1kg、纯磷 (P2O5) 0.5kg、纯钾 (K2O) 1~1.2kg。施肥方法是行间沟施, 开沟深度20cm, 施肥后及时浇水。

(3) 叶面喷肥在葡萄缺乏某种营养元素、需肥量最大时的早晨或傍晚喷施。最后一次叶面施肥应距采收期30天以上。花前1~2周喷施硼肥;花后10天、20天左右的幼果期、套袋前分别喷施钙肥;坐果后至果实成熟前, 以磷钾肥及微肥为主, 喷施3~4次。

4. 水分管理

葡萄萌芽期、浆果膨大期和入冬前需要良好的水分供应。灌水总体原则实行“前促后控”。花期不灌水, 采前视土壤情况10~30天禁止灌水。每年灌水5~10次, 分别在萌芽前、花前、新梢速长期、果粒膨大期、秋施基肥后等时期进行。灌水方法有沟灌、畦灌等。沟灌、畦灌灌水量一般沙质土每次40m3/亩, 壤质土每次50m3/亩。灌溉水的质量应符合NY/T 5087标准规定。

5. 病虫害防治

四川藏区干热河谷地带葡萄病害以霜霉病、白粉病为主;虫害以葡萄短须螨 (红蜘蛛) 、蚜虫、绿盲蝽为主, 有零星的葡萄透翅蛾、金龟子、天牛发生。

病虫害防治应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 生物防治为中心, 按照病虫害发生规律, 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 有效控制病虫害。做到秋季彻底清园, 剪除病虫梢、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冬芽萌发前1周 (绒毛期) , 全园喷一遍波美3~5°石硫合剂;葡萄生长季及时夏剪、引缚枝蔓、中耕锄草, 并喷1∶0.5∶200的波尔多液进行综合防治;经常观察, 发现病虫害后及时喷施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农药使用要科学、安全、环保。具体防治技术见 (表1) 。

三、果实采收与装运

1. 葡萄果实采收期

根据不同品种的成熟时间及酿酒对葡萄质量的要求, 在采收前每3天采样分析含糖量和含酸量, 在糖度达到本品种应有的糖度、pH值达到3.0~3.2时分批采收。

2. 果实要求

剪除果穗上的病粒、虫粒及杂质;剪除果穗上不成熟的小粒。

3. 感官要求

果穗基本完整;果粒大小整齐、发育良好;成熟度好;破碎率≤2%;病虫果≤1%;无杂质 (叶片、葡萄枝等) 。

4. 装运

四川藏区 篇6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不同区域之间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差异的客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区域经济非均衡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间呈现出较大的发展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焦点与热点。国内学者借鉴西方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和方法,〔1 ~ 3〕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开展了系统性、多元性的学术研究。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创新和数据精度增加,研究尺度由从宏观尺度逐步转向县域、乡镇单元等微观尺度,〔4 ~ 7〕更为清晰的反映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县域是度量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单元,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落脚点。基于县域单元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进行研究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减少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有关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也日趋成熟,量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主要有塞尔指数、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ESDA (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是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8〕它根据空间数据特点选择适当模型,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的描述和可视化,发现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揭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从而克服了传统测度方法的局限性。〔9〕近年来,已有学者运用ESDA技术探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10 ~ 13〕但这些研究重点关注了省域、市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以及某一省域内( 如福建、江苏、浙江等) 县域的空间差异情况,〔14 ~ 16〕鲜有研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索民族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问题。〔17〕

目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阶段,民族地区扶贫减贫的地位及作用更加突出。未来几年里,国家将重点把民族聚居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减贫工作的重点开发区域。〔18〕可见,探索民族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差异,厘清其空间格局演化机理,对加快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保持发达地区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以四川藏区为典型案例,使用ESDA方法,并以2004 年、2008 年和2013 年作为时间断面,分析四川藏区32 个县在2004 年~ 2013 年期间经济增长差异在空间上的演变状况,探讨其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并提出民族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增长政策建议。

二、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区域

我们以四川藏区32 个县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分析的基本研究单元。四川藏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区,与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省接壤,是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集民族地区、汶川地震灾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生态敏感区于一体,还是国家确定的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四省藏区之一,也是四川省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研究四川藏区县域经济空间演变特征对于揭示民族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及空间演变规律有重要意义。四川藏区范围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全部县域( 18 个县)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全部县域( 13 个县) 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共计32 个县,幅员面积达24. 59 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总面积的51. 6%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7°22 ~ 104°27'、北纬27°45 ~ 34°27'之间。2013 年末,户籍总人口216. 0 万,其中农业人口177. 7 万,占总人口的82. 3% 。

2. 数据来源

我们选取了四川藏区32 个县2004 年~ 2013年人均GDP作为基础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自历年的 《四川统计年鉴》( 2004 ~ 2014)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 2004 ~ 2014) 和 《中国县( 市) 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2004 ~ 2014) 。

3. 研究方法

空间自相关是检验某一现象是否显著地与其相邻空间单元的现象相关联的重要指标,包含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我们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意在探索四川藏区县域经济的空间效应。

( 1) 全局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反映空间邻接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性,常被用于分析区域总体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不适用于验证局部区域存在的空间异质性,通常用Global Moran’ s I指数进行度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I ( d) 表示整个研究区域内空间相关性的总体趋势; Xi表示在i处的属性值( 此处为各县的人均GDP综合得分) ; 表示算术平均数; S2表示方差,; Wij是指对称空间权重矩阵( 本文采用邻接矩阵) ,表示n个位置的空间邻接关系,当i和j邻接时,Wij= 1,否则Wij= 0。Moran’ s I取值一般在[- 1,1] 之间,当I > 0 表示正相关,其值越趋近于1,表示县域经济单元空间集聚性越显著; 当I = 0 表示负相关,越趋近于- 1,则意味着县域经济单元空间趋异性越显著; 当I = 0 表示县域经济单元间相互独立,则为空间不相关,呈随机分布状态。

( 2) 局部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用于反映某个县域与周边县域之间经济增长的相似性,主要用于验证局部县域间存在的空间异质性。采用Local Moran's I指标来测度县域单元i与j之间空间要素的异质性,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Zi、Zj为县i和县j属性值( 人均GDP) 的标准化值,表示各县人均GDP与均值的偏差程度; Wij为空间权重; ∑nj≠1WijZj为相邻区域人均GDP偏差的加权平均值。从公式中可知,Local Moran 's I指标的计算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Zi( 局部i县域人均GDP的标准化值) ,二是∑nj≠1WijZj( 相邻县域的空间滞后向量) ,将变量Zi与其空间滞后向量∑nj≠1WijZj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散点的图的形式加以描述,则构成Moran散点图。其中横轴对应变量Zi的所有值,纵轴对应空间滞后向量∑nj≠1WijZj的所有值。Moran散点图划分为4 个象限,对应于不同的四种经济联系类型,第一象限为HH类型,第二象限为LH类型,第三象限为LL类型,第4 象限为HL类型。其经济地理意义分别是:

当Zi> 0,∑nj≠1WijZj> 0 时,县域i位于第一象限,说明县域自身和周边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二者呈正相关空间关系,具有 “近朱者赤”的特点,该类县域可称为 “扩散型”( HH类型) 。

当Zi> 0,∑nj≠1WijZj< 0 时,县域i位于第四象限,则表示县域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周边县域较低,二者呈负相关空间关系,表现为“中心高而四周低”的经济空间格局,此类县域可称为 “极化型”县域( HL类型) 。

当Zi< 0,∑nj≠1WijZj> 0 时,县域i位于第二象限,即说明县域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周边县域相对较高,两者的空间差异程度相对较大,在空间上呈现出 “中心低而周边高” 的负相关联特性,可称为 “沉陷型”县域( LH类型) 。

当Zi< 0,∑nj≠1WijZj< 0 时,县域i位于第三象限,则表示县域自身和周边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均较低,二者空间差异程度较小,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空间上具有 “近墨者黑” 特征,可称为“传染型”县域( LL类型) 。

三、四川藏区县域经济空间全局自相关性分析

通过运用Geo Da软件,计算四川藏区32 个县2004 年~ 2013 年人均GDP的全局自相关系数Moran's I ( 如表1) 。

从图1 Global Moran's I的变化曲线可知,2004年以来,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总体上呈不断增大趋势,四川藏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2004 年以来,四川藏区县域人均GDP的全局Moran's I逐渐增大,说明藏区扶持政策( 如扶贫政策) 强化了该区域县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2008 年起,因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四川藏区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程度出现收缩。到2013 年,四川藏区经过灾后重建,县域经济水平得到普遍恢复发展,县域经济总体差异下降。比较四川藏区县域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CV) 与Moran's I ( 如图1) ,其变异系数与全局Moran's I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这进一步表明在四川藏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较高的空间集聚往往会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

四、四川藏区县域经济空间局部相关性分析

从四川藏区县域空间关联类型及空间分布上看,2004 年~ 2013 年,四川藏区县域空间关联类型以传染型与沉陷型为主,占县域总数的2 /3 以上,特别是低经济水平的县域数量在过去12 年间基本未发生变化,如表2。我们以2004 年、2008年和2013 年作为时间断面,分别展示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及其增长差异在空间上的演变状况。

1. 2004 年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分析

2004 年,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见表3。空间差异较小、县域自身和周边水平都较高的HH集聚区,主要集中在阿坝州,并形成以大九寨环线为发展轴的增长极格局,说明大九寨旅游圈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较大推动作用。同时,HH区域的两端及甘孜州西北部分布有大量空间差异小、县域自身和周边县发展水平均较低的LL类型县域; 马尔康县、康定县为州府所在地,经济格局属HL类型,表明这些县域虽然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但自身对周边地区涓滴效应强度还比较弱。

2. 2008 年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分析

2008 年,由于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四川藏区各县域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见表4) 。原经济热点地区除康定县外,其他县域经济增长都呈负增长状态,特别是汶川、茂县等极重灾区尤为明显。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灾后恢复重建推动了四川藏区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进而减小了地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2013 年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分析

2013 年,四川藏区通过灾后重建恢复经济增长动力,康定县、马尔康县、九寨沟县等经济集聚区逐渐恢复,九龙县、汶川县、理县、茂县等是全局空间自相关的较大贡献者( 见表5) 。甘孜州受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量小质弱,发展差距极大,致使2013 年形成范围更大的LL集聚区。从总体数量上看,2013 年,四川藏区HH类型县的数量呈增加的趋势,而HL型、LH型县域的数量减少。2013 年的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演变说明,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差异呈现两级分化趋势,县域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1. 研究结论

上文运用Geo Da、Arc GIS软件及ESDA分析方法,以县域人均GDP为研究对象,对2004 年~2013 年四川藏区县域经济的时间和空间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空间全局自相关、空间发展趋势及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得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利用其分析四川藏区县域空间分布特征,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第一,2004 年~2013 年间,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现出扩大趋势,但四川藏区县域经济的总体格局变动较小,热点与冷点经济地区相对集中,总体呈现空间贫困固化态势。

第二,四川藏区各县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聚集趋势,并有先增强后减弱之势,这说明藏区扶贫阻力较大,经济增长需注入新活力。

第三,四川藏区经济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这种 “核心—边缘”结构在研究时段内未发生较大空间变迁。HH类型县市均分布在由机场、旅游环线组成的区域交通轴圈上,而石渠县、炉霍县、甘孜县、色达县、道孚县等交通偏远地域形成集中式LL类型集聚区,表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及公路交通条件在四川藏区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 政策启示

( 1) 地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县域经济总体格局演变规律显示四川藏区呈现贫困空间固化态势。鉴于民族贫困地区致贫因子及地理环境差异性,民族贫困地区应选择因地制宜的地域政策,探索差异性扶贫模式,建立扶贫绩效评价体系,规范空间扶贫秩序,形成合理有效的空间扶贫开发结构,从而降低扶贫成本,提高扶贫效率。〔19〕地域政策制定关键是要精确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社区( 贫困人口) ,特别是瞄准空间贫困固化的LL类型集聚区,消除民族贫困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首先,依托地域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扶持产业发展。如充分挖掘民族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其次,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民族贫困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力度,降低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地域影响。最后,从贫困社区的区位交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辨析贫困社区特征和主导问题,划分减贫分类区域,制定差异发展型减贫政策。

( 2) 制定全局发展政策。研究显示,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呈现空间不均衡发展趋势,贫困县域扶贫阻力较大。需要修正地方政府的 “功利化” 思想和最大化本地经济增长的政治逻辑,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互补性与协调作用出发,制定全局的发展政策。首先,要制定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产业融合强调市场化的介入和产业链的合作延长,以实现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突破 “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 的旧格局,引导城市非农产业和资本进入农村地区,农民和农村地区能够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收益,在城乡之间建立起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其次,增强县域经济政策的指向性,通过资金的集中使用来为县域经济发展与民生的改善创造条件。通过更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构建贫困社区利益分享机制,实现资金的集中使用和产业的集中发展。

( 3) 区域发展与片区扶贫联动。区域联动发展强调是缩短经济距离,打破经济分割。从历史经验来看,人类发展从未离开人类社会与 “距离专制”的斗争。经济距离的缩短,为原来位于区位劣势的地区提供了可以改变脱贫致富的途径。四川藏区因基础设施落后和制度障碍产生了经济距离,因此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贫困乡镇、贫困村交通条件改善) ,消除不同县区间的市场壁垒、贸易壁垒、行政壁垒。民族贫困地区各级政府需要立足全局发展,制定合理的兼顾效率和公平的产业发展政策,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社区也能够分享经济集聚带来的福利。

摘要:基于四川藏区32个县2004~2013年间的人均GDP数据,运用GeoDa、ArcGIS软件及ESDA分析方法,重点探讨了民族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演变状况。研究表明:四川藏区县域经济总体格局呈现空间贫困固化态势,县域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区位条件、资源赋存及公路交通体系在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四川藏区 篇7

四川藏区位于四川的西北部, 幅员辽阔。牧民主要分布居住在三个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总面积约为四川省总面积的51%, 是我国藏族第二大聚居区, 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四川藏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中的一部分至今仍在维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所谓游牧, 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生活形态。逐草而牧、傍水而息是游牧民族在传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里孕育出来的, 与我国现今快速的发展不匹配。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 在尊重民族习惯的前提下尽可能改善游牧民族居住建筑形态, 提高牧民生活质量, 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由于相对封闭, 其原始文化保留较好, 如何基于其地域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来构建新型居住建筑形态, 这在建筑学研究中是较易被忽视的一块,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生产生活概况

目前, 四川藏区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大致可划分为:纯游牧、半定居式游牧、农居三大类, 以前面两种为主的牧民生活条件最艰苦, 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纯游牧和半定居式游牧的游牧民族。

纯游牧主要指以单家独户的游牧为主, 没有长久的定居点。牧民分不同季节逐草而牧, 傍水而息, 草场有冬季草场和夏季草场之分, 夏季草场是牧民从春季开始到夏季结束用以放牧的场所, 而冬季草场在夏季时用围栏加以保护, 确保在冬季时为牲畜提供干草。一般来说, 4月份春季开始的时候牧民就将牲畜赶往高山牧场找背风的地方放牧。到了9月份, 牧民就会从山上下来, 将牲畜赶往冬季草场。冬季时, 牲畜则完全在冬季草场度过。每户牧民只能在属于自己的草场内放牧, 以避免放牧时因为资源引发的矛盾纠纷。牧民主要以青稞、酥油茶为主食, 此外在放牧过程中从事牧业生产, 将生产出来的牛奶、酸奶以及牛羊等送到市场上卖掉换取粮食。纯游牧牧民主要居住在帐篷内 (见图1) 。

半定居式游牧是指严寒季节在山沟或平坝上低洼临水的地方有临时定居点, 当地人称之为牧民冬居, 而在暖季到地势较高的草场放牧, 帐篷就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住所。在冬季, 传统的干打垒石头房就成为牧民的住所, 一般选址在山沟、山坳地带的冬季牧场, 选择靠山、背风、向阳的地方。冬居建筑较简陋, 平面形态一般为方形或矩形, 面积比帐篷大, 以乱石或树枝围合为院子 (见图2) , 院子通常作为牲畜栖息、堆放饲料的地方。这种建筑布局紧凑, 面积不大。

三、现有居住形态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经验的总结

1. 环境保护

游牧作为一种生产方式, 除了很好地适应草原气候以外, 它对于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不构成太大的压力和破坏, 游牧的流动性缓解了草原的环境压力。传统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使得牧民自古以来就养成了质朴的生态观, 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已经积淀到游牧民族的潜意识之中, 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保护传统。

2. 因地制宜

牧民选址多松散、自由, 布局形式由其生产方式决定。牧区生产活动以家庭为单位, 独立性强, 为了方便看管、安置自家牛羊, 帐篷间距较大, 布局上自由、松散, 临时性很强。牧民冬居建在草场靠近水源、向阳、避风的山间坡地或平地上。牧区民居多选择于草原近水源处, 这样有利于人与牲畜的饮水。

3. 就地取材

川西高原牧民以牧业为主, 因为受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的限制, 往往就地取材, 形成本地特有的建筑文化。居住建筑多用牛毛、棉布、木材、草泥作为建筑材料。在寒冷的夜晚, 帐体会紧缩起来, 发挥抵挡风寒的功能;在炎热的天气, 帐体会变得松弛, 从细小的孔隙透进的风, 或将帐幕脚掀起, 利于微风吹入使得空气流通。白帐篷多为夏季游牧临时使用, 他们的构造基本是黑帐篷衍生范式, 帐体是用优质的棉布制作的, 用蓝布镶边, 中间织有如意花饰或宗教题材的纹饰, 这也是白帐篷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见图3) 。石、土、木房, 通常就是牧民冬季收牧的临时居所, 建造形式较为简单, 墙体按照就地取材的原则采用石材或木材、生土等材料。由于宗教信仰的影响, 冬居屋顶上插有经幡 (见图4) 。

4. 节约能源的传统生产生活形态

传统的游牧民对草木有着天生的保护意识, 这从他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 牛、羊、骆驼粪便是他们烧火取暖的全部材料。传统的牧民牛羊圈是由牛羊粪便垒起来的, 一方面为牲畜挡风保暖或起隔离作用, 另一方面它又是烧火材料的储存形式。牲畜粪便这种物质经过利用后变成了灰烬, 这种对草木生长极为有利的肥料再返回草场后, 既没有污染也没有浪费 (见图5) 。

(二) 存在的问题

1. 定居点分布分散, 联系不便

四川藏区海拔高、气候异常, 且牧区面积大, 人口分散, 牧民沿袭着游牧的生产方式。夏秋和冬春要实行大迁移, 大部分的牧民没有定居住房, 造成了分散的生活方式, 各个定居点分布广, 平面距离较大, 联系极为不便。

2. 房屋建设面积小, 建筑质量差

目前已建成的定居点住房大部分为简易住房, 房屋简陋狭小, 大多数房屋无地面层, 室内潮湿, 不洁净, 大部分房屋还不能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 (见图6) 。

3. 卫生状况恶劣

游牧民族全家人共处一室, 待客吃饭、休息都在这一个地方, 使用起来非常不便。牧民常年在草地上迁移, 卫生条件差, 没有上下水, 简陋的厕所、人畜混居, 村里缺少医疗站、教育机构等, 这成为了四川藏区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4.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牧区绝大多数在高海拔地区, 公路建设难度大, 多数牧区不通公路, 大多数牧业村没有电网 (见图7、图8) , 没有独立的村级电站, 能用上电的牧民仅仅是当地乡政府附近的牧民, 绝大多数牧民靠点酥油灯照明。通讯方面, 由于地理位置和投入不足等因素, 绝大多数牧业村不通电话, 造成信息渠道不通畅, 牧民的牧副产品滞销。

5. 公共服务设施匮乏

大多数牧区缺乏引水设施, 牧民长期饮用河水、溪沟流水, 草场缺乏灌溉设施, 致使产草量低, 导致草场退化和沙化。另外, 大部分牧区无医疗设施、学校。

四、牧民定居点案例规划研究

(一) 甘孜州德格县错阿乡绒岔村日泽达牧区

绒岔村位于德格县境东部, 雀儿山以东地区, 距县城133公里。以牧为主, 平均海拔为3693米。日泽达牧区位于德格县错阿乡绒岔村, 地处317国道和玉曲河以北高山上的一处坡地 (见图9) , 基地面积约8.33平方公里。场地最低海拔3980米, 最高海拔4070米, 高差近100米;场地地形坡度较大, 地形坡向以东南向为主。定居点现状20户56人 (其中8户, 每户5人, 其余为僧侣单户) 共有建筑物28栋 (包括山顶寺庙建筑2处) 。存在的问题如下:

布局非常随意自由, 人口分散, 平面距离较大, 联系极为不便。居住建筑开间为15米, 进深5米, 内部功能简单, 由厨房兼客厅的厅堂和卧室组成, 厅堂置于中间, 卧室置于两侧。没有储藏功能和盥洗功能 (见图10) 。建筑面积小, 质量差, 局部在雨天有漏雨的问题。牧民希望增加储藏和盥洗这两项功能空间;另外, 房间数量较少, 不能满足多人居住需求, 希望能增设一些居住空间。

1. 平面设计思路

优化改造设计后的平面布局 (见图11) , 开间16米, 进深7.5米。平面中最大的房间为厨房兼客厅, 尊重牧民的生活习惯, 中间围有火塘, 它可以与牧民现代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可以在上面烧水、做饭, 牧民边看电视边围着火塘吃饭, 避寒取暖, 其乐融融。火塘、炉灶是藏族民居的核心, 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此外它本身就是主室空间的中心, 影响着居住建筑的平面形态。

经堂设在靠房间偏里面, 开间3米, 进深2米, 是住宅中最庄严、神圣的地方, 是牧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它与火塘反映了藏族人日常生活中精神和现实两方面的需求, 是牧民居住形态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元素。

室内卫生间兼有杂物间功能, 开间3米, 进深2米, 纠正了原有设计图纸中卫生间尺度过小的问题。

现有建筑风貌 (见图12) , 三面为土坯, 一面为木材, 平屋顶, 一般为一层;建筑与建筑之间有较大的间隔距离, 外立面多处理为材料的本色, 保持了冬居的单纯性, 没有过多的装饰。

2. 建筑风貌设计思路

藏民的居住建筑, 多采用独院式, 2—3层, 建筑层高在2—2.3米。建筑多采用木构架承重, 墙体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 木板、竹篱、柳条篱亦为多见。民居充分体现出就地取材的特点, 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与风格的传统性。以当地代表性的民居为设计参考依据, 在装饰图案、立面细部构造、色彩等方面进一步改进修饰, 形成具有德格当地风貌的牧民定居建筑风貌特色 (见图13) 。

(二) 阿坝州阿坝县哇尔玛乡铁穷村

铁穷村牧区位于哇尔玛乡政府北侧, 紧邻乡政府和村小学, 用地现状为缓坡地, 现有碎石路和土路通往各村。铁穷村海拔相对德格县绒岔村较低, 经济状况较好, 所以居住建筑室内空间划分也较为丰富, 一层为院坝、圈舍以及储藏间, 二层主要为卧室和厨房, 卫生间位于墙上一侧, 造型十分特别, 悬挑在楼层室外, 在挑出厕所的下方挖一坑接存粪便, 这种厕所当地人称为挑厕。整个居住建筑形制较为完善、规模较大。

铁穷村定居点地形现状为缓坡地, 南低北高。目前铁穷村用地内有较分散的数十户牧民住宅和一所小学, 除一栋为砖木结构外, 其余均为土木结构, 土坯墙为围护墙, 内部木结构承重, 层数约2—3层。住宅除3户质量较差外, 其余质量完好。

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滞后, 定居点分布分散, 联系十分不便, 居住建筑破旧不堪, 室内卫生状况恶劣, 人居条件极度差, 牧民牲畜草料、棚圈等配套设施更是不健全。

设计思路:用地内有40余户现状住宅, 除3户已严重破损予以拆除外, 其余均予保留。新规划住宅可分为5个组团, 均结合保留的现状住宅布置, 符合其灵活自由的布局特色。规划形成5个各具特色的牧民生活组团, 每个组团内部又有自己的生态绿地和小型广场 (锅庄坝) , 以提供组团内部的交流和休闲空间, 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条件。组团与组团之间均有大量的片状绿化、水体景观镶嵌和渗透, 使每户牧居均有非常开阔的生产生活场地及良好的景观视觉。组团中心是保留的小学和大面积的中心公园、锅庄坪坝以及村民活动中心、村委会等公共活动的空间。以最短的交通流线方便各组团参与公共活动, 享受休闲生活。5个组团均向外自由拓展, 像高原上盛开的一朵格桑花, 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 (见图14—18) 。

五、结论

让长期生活在马背上的牧民, 享受到现代文明, 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及生活质量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牧民定居点规划建设需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尊重当地牧民的意愿和他们在定居规划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各级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当地牧民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社会发展道路,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不因新居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而破坏当地的本土文化资源, 并争取使之转化为可以为当地人带来福利的经济资源, 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水平, 并使当地牧民切实体验到他们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摘要:本文对四川藏区牧民定居规划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四川藏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传统居住形态中积累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基于尊重地域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生产生活形态的前提, 对甘孜州和阿坝州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定居点牧民新居案例进行研究, 解决现有牧民居住建筑形态存在的问题, 充分尊重草原牧民的传统习俗, 使他们的人居条件和生活质量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耀东.中国藏族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李春生.藏族民居.重庆出版社, 2007.

[3]塔双江.穿越在阿坝安多藏族民居之间.草地文学双月刊, 2006 (5) .

[4]宋磊.游牧民族人居环境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 2003.

四川藏区 篇8

今天, 当我们看到一个个手持移动电话的藏族同胞笑容满面地向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报送佳音、传递祝福时, 甘孜联通人自豪地说:香巴拉的福音到了!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甘孜联通成立之初, 面临着内外不利因素的“双重夹击”。内部, 机制残缺不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外部, 受藏区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投资不足的制约。如何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并逐步壮大考验着全体联通人。“越是困难的时候, 越要沉住气, 寻找突破口。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办法总比困难多。”总经理汪建红多次给大家打气鼓劲, 亲力亲为建章立制, 规范管理, 走基层、到一线, 传、帮、带快速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钢七连”;采取集中优势兵力的策略, 利用有限的投资首先把全州各县城、主要乡镇、交通干线以及风景区网络建设好, 然后再逐步扩大网络。短短几年, 甘孜联通的网络就在15.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铺开了, “让一切自由连通”的梦想在康巴高原上实现了。

可是, 甘孜联通人不甘平凡。“现在已进入了3G时代, 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打造3G精品网络, 让藏区同胞们享受到更多的通信服务, 得到更多的实惠。”

更喜联通送温暖, 3G开通尽开颜

江巴村, 位于康定县塔公乡以西32公里, 地处高寒地区, 海拔3800米, 年平均气温10℃。该村是纯牧业村, 是四川藏区牧民定居行动示范点。2008年以前, 这个原始群落里的人们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没有公路、没有自来水, 也没有电灯, 更没有通信。

“江巴村是牧民定居示范点, 我们要在那里快速建设起通信网络, 让牧民兄弟们好好体验移动通信的方便与快捷, 让他们融入现代生活, 也为其他地区定居行动树立榜样、增添信心。”2009年, 公司通过了在江巴村建设通信基站的方案后, 网络建设战线的同事们信心百倍, 豪言一个月内改写江巴村没有通信的历史。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 建设中的困难一个接一个, 而且个个都是“硬骨头”。牧民们一听外来人要在他们的地盘上建基站, 死活都不肯。说基站会产生辐射, 会赶跑庇佑他们的神灵;挖土会破坏他们的风水和草皮, 影响到牲畜。还没等向他们解释, 几十个人立刻就把施工人员围堵起来, 还手持藏刀说谁要敢动一块草皮就和谁拼命, 谁要再敢踏进村子, 就让他有去无回……

刚开始就吃了闭门羹。回来的路上, 有几个人开始泄气了:“我们好心好意给他们建基站, 他们却持刀相向, 太吓人了, 整不好连命都没了。”工程负责人老张依然沉着, “没关系, 这样的情况太正常了。回去后好好合计合计, 下回找懂藏语的泽仁来帮我们协调, 再请求政府给予支持, 我想问题应该不大, 大家要有信心。”

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后, 建设人员第二次开赴江巴村。但这次依然与第一次一样, 无功而返。“没办法, 牧民们根本什么都听不进, 领头的人又找不到。”这样, 三次、四次……直到第六次, 毫无进展的协调终于出现了转机——找到了村落领头人呷让甲。

在呷让甲的解释下, 牧民们终于肯让建基站了。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牧民们漫天要价, 要求支付高额的征地费、房租费和电力引入费。建设成本本就紧张的工程一下子又陷入了泥潭。时间已过了半个月, 工程还未动工, 怎么办?“只能智取。”蹲在一边猛抽着烟的工程负责人老张立即把烟熄灭, 跟哥几个嘀咕了几句, 便分头行事了。

协调晚宴上, 平时喝酒的小杯变成了大碗, 中餐变成了藏餐, 白开水换成了酥油茶。老张第一个站起来, 端起满满一碗酒对大伙说:“牧民兄弟们, 我们建基站不会破坏你们的风水, 也不会赶跑庇佑你们的神灵, 只会给你们带来方便和实惠, 让你们及时了解各类信息, 让你们的牦牛卖上更好的价钱!”“我先干为敬。”话音刚落, 一大碗酒咕噜咕噜就下肚了。“好!”牧民们被这个个头不高的外地人的豪爽深深打动了, 个个都竖起大拇指, 吼出赞美声。

这晚, 连老张自己都记不清喝了几碗, 因为他彻底喝醉了。第二天早上, 当老张睁开醉眼朦胧的双眼时, 见兄弟们一个不少地都在床边围着。“你们围着我干什么, 合同都签下来没?”老张急不可待地问。“都搞定啦!”听到这句话, 不惑之年的老张一下子像小孩子一样振臂高呼“终于成功啦!”“大哥, 我们从来都没见你像昨晚那样豪爽过。”“跟牧民兄弟们打交道, 那就要以心换心, 敞开胸膛让人家看明白我们到底有多少诚意。”

挖坑、立杆、放线、装站……十月的江巴村已经开始下雪了, “我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完工, 让牧民们过一个不一样的元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高山上施工, 饿了, 吃上几口自己带的锅盔;渴了, 喝两口矿泉水;累了, 坐着抽根烟歇会就又上阵了。40天后, 工程完工了, 江巴村没有通信的历史就此改写。

电话开通那天, 已是村支书的呷让甲第一个买了一部手机, 他激动地说:“政府给我们建房子、修路、建自来水, 你们给我们建基站, 我代表全村牧民兄弟们谢谢你们。”从此, 牧民们别在腰间的除了藏刀外, 还多了一样东西——移动手机。

纵观世界风云, 风景这边独好

十二年, 弹指一挥间。十二年, 甘孜联通人默默地坚守, 无悔地付出, 让几乎“与世隔绝”的康巴高原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中。目前, 联通网络已经覆盖了甘孜州各县城、乡镇、主要交通干道、风景区、牧民定居点, 通信不仅给藏区带来方便、实惠, 而且还带来了幸福、安宁。

九龙县湾坝乡盛产虫草、贝母等药材以及牦牛、花椒等农副产品。过去电话不通, 每到收获季节, 村民们都要赶到110公里外的县城打电话四处联系收购商。有时因长期联系不到收购商, 错过了销售黄金期, 价格就一落千丈。这些村民们看在眼里, 痛在心里。2008年, 联通基站开通后, 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闭塞给湾坝乡群众所带来的困难, 村民扎西顿珠高兴地说:“现在好了, 我们在家就可以用手机与收购商联系, 再也不用担心我们的产品卖不上好价钱。”3年来, 湾坝乡正悄悄地发生着巨变:电话通了, 村民们的产品不仅价钱卖得好, 而且还卖到了成都乃至全国各地。不仅如此, 村民们还通过便捷的信息了解市场行情, 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产品结构, 使产品越来越适销对路, 收入也逐年增加。“过去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0元, 现在都超过4000元啦。我们的收入提高了, 不少人家都买了农用车, 有的还买了小轿车, 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通信带来的不仅是方便和实惠, 还有和谐与安宁。“我们村用手机的几乎都开通了《手机报》, 经常收到政府有关防灾、防诈骗、交通管制等短信, 我们的损失小多了。”“现在过年过节打电话都快out了, 我们90后都用微信送祝福。”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 远在巴塘县的桑姆阿妈深有体会:“我的女儿在成都上大学, 回家一趟往返要4天, 只有寒暑假才能见上一面。以前没开通电话, 都是写信, 有时候一个月都收不到, 真让人担心。”“现在有了3G手机, 直接开视频, 一眼就能看她胖了还是瘦了。隔三岔五地给家里报个平安, 我们也就放心了。”

“我们取得的成绩是阶段性的, 也是微不足道的。建设和谐甘孜、平安甘孜、幸福甘孜的时代要求赋予了我们更重的责任。”全体甘孜联通人将以更高的追求、更强的信心、更好地服务为藏区通信事业和早日实现甘孜藏区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编后语

从烽火戏诸侯到五百里快马, 从写信到“大哥大”。今天, 当看到人们用手机了解信息、传递祝福时, 甘孜联通人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他们说, 这就是香巴拉的福音。

上一篇:网站信息可视化下一篇:温馨助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