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通用8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篇1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构建和谐德育环境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瞬息变幻的社会,怎样更好地应对时代向学校道德教育提出的各种挑战,这是我们每个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进入21世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不断冲击着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从这个角度说,学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转型时期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特殊背景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引入,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进来了,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就是青少年。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改善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既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也是关系到上亿家庭发展利益的大事。现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如何?去年,全国少工办组织了一次主题为“2020年和我”征文比赛。全国十几万的中小学生参加征文比赛,部分中小学生心目中的2020年小康生活究竟是什么?——“我雇佣了三个保镖、两个保姆,还有一个机械人”,“我当了庄园主,我有很多仆人,我说一句话就能挣一万多块钱”,“到那时我什么都不用干了,照样可以领工资,到处去旅游”,“„„这就是部分孩子心目中的小康。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未成年人今后的全面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说明在我们部分青少年思想观念中多了奢华享受,少了艰苦奋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这与我们的大的社会环境相联。在现代社会中,大量的从未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产生了,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裂变,学校德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贫富收入的悬殊,对人们的心理,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一种不平衡感,影响到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影响到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二)未成年人道德观念变化所导致的行为失范
一段时间以来,这样一些信息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惠安一名学生为几十元杀害外公,市区的尖子生中考前却拒绝考试,甚至以跳楼相逼;蟳埔社区几个初中学生为了几十元上网费用,多次抢劫“的士”„„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放到全国十多个城市的近6000份问卷调查表明:有34.6%的未成年人到过网吧;到过电子游戏厅的占39.2%;到过录像厅的占9.5%;到过歌舞厅的占7.4%;另外38.5%选择了“不知道”。当被问到“你都访问过下列哪些网站”时,24.1%的被访问少年儿童选择了“聊天室”;23.4%选择了“交友天地”;17.0%选择了“影视娱乐”;8.2%选择了“占卜星座”;7.8%选择了“成人保健”。这些事件和数据一次又一次敲响了警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那么,当前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到底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呢?归结起来,有三方面的突出问题:
1、自我中心、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问题。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镇,三名不满16岁的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辍学,抢劫一位女出租车司机,捅了女司机8刀并抛尸路边。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有辆汽车上网吧玩游戏方便。这是一个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实际上是一个“画我为牢”的人。想让世界随着他们的愿望变黑变白,在情感世界里,他们的情绪就是太阳。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进行测试,之后形成的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除了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和扭曲的人生观外,最重要的就是他“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那么,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都有些什么表现呢?专家给出了答案:不关心长辈,不做或很少做家务劳动,喜欢独占好吃好玩的东西,不断提出各种过高的要求。他们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服从于他。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唯独没有他人,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2、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问题。现在很多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反差。他们可以把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在行为上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不少学生在学校里表现良好,但一出校门却又变样。上海某所小学有个班级在新学期开学时对学生进行“个人与集体”的主题教育,学生们都表明了自己对集体主义的认识。不久,班里要改选班队干部。很多学生都毛遂自荐,踊跃竞争上岗。竞选期间,几乎所有“官衔”都很受大家重视,比如“大官”—— 2 大队长、校级学生会干部和班长等,还有“重要的官”——学习委员和一些主课的课代表等。所有官职中只有一个很不吃香,那就是劳动委员。直到所有班干部的位子上都有了人,劳动委员依然空缺。最后老师没办法,只好“违背”民主选举的原则,指定了一位老实少话的同学。可是,从他当时轻轻的一声叹气中,大家知道他也不太情愿。
知行脱节还使我们一部分青少年学生成了可悲的“两面人”。
3、耐挫力不足的问题。所谓耐挫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孟子有句古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由此可见,一个能担当大任的人才,必须要有超强的耐挫能力。像爱迪生说的那样:“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任何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宠爱孩子的父母。他们希望把世上的一切幸福都给孩子,把一切不幸和痛苦都揽到自己身上,让他们看不到失败,不知道烦恼、苦难,以致部分中小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经受不住挫折,尤其是严重挫折的打击和考验。在团中央对全国10个省市2万多名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有17.5%的孩子认为自己“经不起挫折”;北京市某重点中学一位15岁的女学生,因议论老师受到批评,跳楼自杀未遂造成终生残废;一位四川的大学生,因为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而休学在家,当接到学校要他返校学习的通知时,他不敢面对即将来临的独自生活而跳楼自尽。以上的数据和事实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思。
二、积极建构和谐的学校德育环境
怎样适应社会转型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的深刻变化,积极建构和谐的学校德育环境,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要提高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我认为还是要在“传授”、“影响”、“体验”这六个字上下足功夫。
(一)通过“传授”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一般说来,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认知的问题,要通过“传授”来帮助未成年人树立规范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掌握静态的道德规范,引导他们在日常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1、帮助孩子掌握静态的道德规范。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整个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幼儿园幼儿和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处于一种依附性很强的“家长和教师的权威”阶段,他们的行为习惯具有不 3 稳定性。通过传授可以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导向,教给他们正确的、积极的道德规范,抑制错误的、消极的行为意识,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道德的认知、评价和选择能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教育社会学研究鼻祖杜尔克姆把教育界定为“成人对那些还没有为社会做好准备的人所施加的影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我不能不认定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学校德育,尤其向未成年人传授静态的道德规范,是传播先进性思想的重要方式。青少年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学校德育传输给青少年的核心的道德内容来实现的。
2、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当前,未成年人价值意识的主体性越来越强烈,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因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且日益迫切。我们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引导,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使他们能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学校德育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为前提,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提高其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评判能力、道德价值的选择能力等等,最终实现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优化,使其道德认知健康发展成为可能。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非常强调对孩子的道德认知能力的训练。他认为,学校道德教育不应是简单地背记某些道德规则,关键是发展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当代青少年学生见多识广,善于思索,重视现实,但对于世界的认识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到这一现象的存在,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应该是对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做人教育。目前,我们有的学校德育还存在着期望值太高、目标不实的问题。德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当前我们提倡德育创新,就要以培养现代德性的理念、内容、方法、途径作为切入口,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把握好德育的历史传承性和现实性的辨证统一关系,从而解决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问题。
我们要努力避免以下三种不良倾向:
1、避免德育对象的“物化”。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生命、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学生中出现的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和道德行为上的两面性跟这样的道德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德育首先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成人们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往往很少顾及到儿童、青少年的真实想法,不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现代学校德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具有个人理性。传统的德育强调社会理性,社会需要什么,设计好后通过教育灌输学生,让学生来遵守。但是它忽略了 4 一点,那就是每个学生,每个个体,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这些规则的,他要凭自己的体验、成长、实践来理解它。不是说成人已经思考过了,就不用思考了,而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为什么一定要遵守纪律、遵守规范,制定规范的理由是什么,合理不合理?每个孩子都要有追问的权利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德育不能只让学生知道结果,而不让他知道理由。
2、避免德育方法的“非生理化”。道德教育不能“拔苗助长”,不能违背未成年人的生长规律,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成长是具有一定关键期的。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园、小学,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是中学。我们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既要相信他们的接受能力,又要正视他们的接受能力,要采取容易让他们接受的的方法。从前我们的学校德育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对小学生说“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却对大学生说“要讲社会公德,注意寝室卫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德育的悲哀。
学校道德教育中,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对榜样的“圣化”。一方面,有意掩饰榜样人物的不足,剥离了榜样人物的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缺乏对榜样人物内心真实体验的挖掘,而简单的代之以成人的话语或社会的标签。对榜样的“圣化”的结果是使这些榜样人物的真实性遭到怀疑。这也是造成青少年理想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3、避免内容层次的“单一化”。当代青少年处在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不断扩展、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社会氛围中,接受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在这一开放而变革的社会大环境下,传统的灌输性教育和单一的德育目标就显得脆弱和苍白。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学校德育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不一致性。学校德育内容层次的自我封闭造成的“单一化”与时代格格不入,使我们的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
有的学校道德实施所依靠的力量不是道德自身,而是道德以外的力量。我们的教育者在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时,因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只能用管理代替教化。还有的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用政治思想与法制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在这样道德教育中,“教师的目标是不给学生的天性和自主生活留下任何东西,而是压抑学生的全部自然冲动,机械操练学生的活力使他们归于完全的平静,使学生处于持续而痛苦的紧张状态之中”。在现代日本,儿童精神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强调适应日本的文化和教育传统,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设定不同的内容和目标,鼓励儿童形成坚韧、努力、协调和自律等精神品质,成为符合日本社会需要的人。同样,只有充分尊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定德育的内容和目标,才能保证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 5 过去高喊的许多德育口号离学生实际能做到的,或者说现代教育能够达到的距离太远。
(二)通过自身和环境的力量去“影响”孩子
1、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教育成败,重在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本身就是影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很重要的“德育环境”。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当是这种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向师性”原理,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认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这就是“向师性”。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潜移默化地去震撼学生心灵。可敬的老师应该是“德行高洁而不虚伪,心地仁慈而不优柔,说话坦率,言行一致”。他们使学生能在模仿和评判中优化个性结构,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某个班级的学生要成立足球队,但任课教师怕他们这么做会影响学习,要求班主任坚决阻止。但孩子们仍然强烈要求成立足球队,自发地写了自律条款——不准不交作业,不准随意地旷课、迟到,学习成绩要不断地进步等等,如果违反条款,足球队立即解散。班主任只好同意了。可是这个平等的协议建立还不到几天,就被班主任找了一个理由给撕毁了,从此以后,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因为学生们觉得他们的老师不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2、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显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如校园内的设施设备和场景布置等等;二是指隐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其中包括了校园精神。积极的文化环境能够激发学生不断学习、进取和创新;消极的文化环境则易诱使学生消极悲观,不思进取。学生长期置身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便会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它能给人以启迪,催人以奋进,学生的人格、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人说,要让校园成为一首诗,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发挥德育功能。这是对学校德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深刻理解。确实,一个给人美感的花园,一座引人遐思的雕塑,一条催人上进的标语等,都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从中得到启示和熏陶。任何一个组织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日本松下公司就有“七精神”:产业报国精神、光明正大精神、和亲一致精神、奋力向上精神、礼节谦让精神、顺应同化精神、感谢报恩精神。这种特殊的企业文化环境给了松下公司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校园是育人之地,美好的校容校貌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对学生的精神思想起着振奋和激励的作用,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的效果。德育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它的教育观念、手段、方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现在孩子的观念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中有很多人喜欢看日本漫画、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还喜欢听流行歌曲„„怎样适应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他们融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去,受到思想教益,这值得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深思。
三、从幼儿园开始重视幼儿道德启蒙教育
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幼儿期是人一生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幼儿道德启蒙教育,首先是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其次是重视幼儿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最后是萌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幼儿道德启蒙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家庭环境、运用幼儿各种感官、幼儿园环境创设、各领域教学、家园与社区联系六个方面着手进行。
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如何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相结合,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幼儿园促使孩子在德、体、智、美的全面发展规律中,德占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等方面。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道德则是这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呈开放型、多元化走势,各类新闻、公众媒体、传播信息量大,范围广、内容多,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的接受来自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良的影响。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俗话说:“一岁看小,三岁靠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如何实施道德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幼儿的道德行表现及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1、首先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道德教育的培养应从培养儿童的社会化入手,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一个人从不知不识的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充实,从而形成个性,融于社会,成为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学习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社会上有正直善良、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有假丑恶、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事物,教师与家长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随时随地,有目的的对儿童进行教育。因为孩子从呱呱 7 落地起本身就处在社会中,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孩子通过在社会化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成人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教育跟不上,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往往会向反面的、丑恶的行为模仿,容易误入歧途。其实在更广的程度上讲,家长更是基层的教育者。孩子的社会化培养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摇篮,父母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生活中无形的为孩子做出榜样。例如:小班的一位小女孩活泼可爱,从没打过班里的小朋友,而且非常有礼貌。一天,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抢了她的玩具,还把他的脸抓破了。到了第二天,这个小女孩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时,就用牙咬这个小朋友的手,老师觉得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咬时,她却回答:“是我的妈妈教我的,我的妈妈说我打不过的小朋友就用牙咬。”同时还很滑稽的向老师表演了一番。老师听后非常的吃惊,同时也很伤心。这个例子说明: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的父母。因为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社会化的过程,如果家长的社会化程度不高,那么他的孩子更无从谈起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成员的行为对孩子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社会化程度能提高吗?我认为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本身就是道德素质教育,也是最早、最长期的道德教育。家长和老师应共同担负起孩子社会化培养这一职责,让我们的花朵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卓越的一代。
2、从小重视孩子的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黄帝”,全家的宠儿和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委屈、受挫折,从而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一位家长曾这样对我说:“我们小的时候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都满足他。”这样会导致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有艰苦奋斗的品格力量,形成了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争强好胜等不良品格,阻碍了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孔子曰:“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有一位小朋友游戏时表现得非常棒,老师奖励他一个小礼物,过了一会儿,这个小朋友由于开始顽皮,老师把小礼物收了回来,孩子受不了此打击,觉得很受委屈边哭边打老师。这个例子中,孩子的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别人得到奖品了,别人当班长了,我得不到就哭,今天你有一盒好看的彩笔或新买的书、玩具,明天我也让我妈买。老师让他分东西时,先选一个最好、最大的留给 8 自己,小的分给别人等等,有很多例子。造成孩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分享规则所至,另一方面孩子的道德意识反面残缺。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家庭中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自家的独苗身上,很少需要孩子为自己做什么,久而久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和保护,养成了孩子只知享受,不知分享和付出,唯我独尊的心理。其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幼儿在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变得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具体表现在:小朋友摔到了,没有人去扶他,玩具扔了一地,没有人主动捡起来等等行为。良好行为习惯、品格的形成应从小培养和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3、萌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江泽民总书记远见卓识提出:“要对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现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则把“萌发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幼儿园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当今的孩子一味的追求“吃好、喝好、穿好”。“爱国”对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事,甚至是笑话。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如果问他们长大后干什么?很多孩子回答:“当经理”、“当董事长”、“当警察”。他们的目的是当经理、董事长有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当警察有枪,坏人就不敢欺负我。而没有人说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过度的追求享受,而降低了对祖国的热爱,很少人想到我做这件事对祖国有利还是有害的。爱国教育应从小培养,有这样一个例子: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该幼儿园1999年5月6日,接待了一位来访的美国心理学家,孩子们围住这位来自美国的教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美国为什么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这位专家看到了各班幼儿布置的新闻角,听到了孩子们措辞严厉的质问,震惊了!如果把一些爱国教育的内容渗透生活中,孩子是可以接受的。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用丰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灌输于孩子的生活中,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和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幼儿道德培养的渠道和方法。
根据孩子道德行为的表现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促使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开始: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 9 实践想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并结合节庆和教改活动,举行教师、家长、孩子同台演出和一起活动,如学雷锋义务劳动、让幼儿从中学习雷锋的优良品质。植树节的“环保小卫士”一同捡垃圾让幼儿从中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每年的“三八节”幼儿园举行庆祝三八节让幼儿为妈妈献花并唱歌祝福妈妈节快乐、“五一劳动节”让幼儿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知道劳动者的辛苦“六一节”、“国庆节”让幼儿认识国庆节萌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老人节”、师生自制红花、自带礼品到市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残疾儿童和社区老人,与台湾老年大学、市老人大学、老人活动中心、市、区老干局、离退休教师之家,举行老少同乐、联谊活动;开展师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助功臣献爱心”、“济困助残”、“春蕾活动”、“人人捐献一点钱、改善一个孩子的命运”活动。为贫困地区和灾区捐资捐物和图书教玩具一万多件。从而使孩子们具有热情、大方、守纪、好学的良好的行为和尊老爱幼,关心有困难人的情感。发动一次向贫困农村儿童捐赠旧玩具图书活动中,100%的幼儿均参加,踊跃捐出玩具1020件,图书566本。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人格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互相尊重、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10 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有条件的家庭带幼儿去旅游,去认识我国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等,使幼儿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激发幼儿从小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
3、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玲玲的草帽》中玲玲不小心草帽被风刮跑了,很多小朋友帮玲玲捡草帽,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还有《好心的小鱼》等故事,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注意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因此运用感官进行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也是最直观的德育教育。
4、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李岚清同志曾说过:“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美对个人素质的影响是很大的,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的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如:布置“家乡真美呀”、“我爱北京天门”、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实、事件等激发幼儿的爱祖国、爱家乡情感,在走廊围墙上布置一些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图片,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孩子轮流当值日生等,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的教育,使孩子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5、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了要呵护它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因此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小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或发小礼物、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 11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6、要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
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幼儿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要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填写家园联系手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可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以至开花结果。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因此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根据孩子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篇2
(一) 中西文化相互融合和碰撞。
信息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将更加激烈, 西方敌对势力的“淡化”“丑话”“腐化”等策略继续对我国西化和分化, 在强调其融合与共存的社会大背景下, 使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 信息垃圾的污染。
信息网络中充斥着反动色情、错误虚假的内容, 网上的盗窃诈骗等犯罪也容易诱导学生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为。
(三) 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 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多样化, 就业岗位和就业渠道的多样化, 必然引起人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一系列的变化, 社会上消极腐败现象及不良风气, 更直接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 使部分大学生迷茫, 困惑,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从时代和历史的高度, 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必须与时俱进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必须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又能有效掌握网络技术, 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为此,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尽快、努力使自己掌握网络操作的基本技能并逐步成为行家里手。
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的德育观念要与时俱进, 应该重新审视德育的功能观, 把德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到战略地位。既从人的发展意义上来认识德育, 又从时代的发展意义上认识德育、既考虑教育的社会价值, 又考虑德育对个性发展的尊重, 即德育的人本价值, 用现代的信息手段进行“开放式”的教育。
对青年学生加强正面引导。网上聊天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途径。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转变角色, 平等参与学生的网上交流, 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 进行有理、有利、有节、有情的分析, 进行比较和辨别, 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把“两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互支持、相互作用, 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作用。对消极有害的网络文化垃圾予以理性的批判, 作为反面材料充实教学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和改进“两课”教学, 而且拓宽了网络教育的空间, 使其成为主阵地的强有力的依托, 从而增强“两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随时密切注意网络发展的趋势和所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密切关注青年学生的网络心理和行为, 把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的新内涵,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增强抵制负面影响的免疫力。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主导性原则
培养什么样的人,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主导性原则就是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 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有机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 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 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开阔的人, 成为知行统一, 脚踏实地的人。坚持主导性原则, 首先要抓好理论课教学,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武装学生, 一是按照“新”“近”“实”的原则组织理论课教学。所谓“新”, 就是在理论课教学中, 要根据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 讲清新概念, 解决新问题。所谓“近”, 就是贴进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 如讲集体主义原则时, 引导学生从学习组集体、宿舍集体、班集体出发, 认识个人和集体关系, 懂得在集体生活中, 只有热爱集体为其他集体成员着想的人, 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戴等。所谓“实”, 就是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讲求实效。二是按照“懂”“信”“用”的要求, 提高教学质量。“懂”要使学生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关心的热点和学习难点, 认真备课, 在讲课中做深入浅出,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刻的道理浅显化。“信”要使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信不疑, 德育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标志。教之以知,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言传身教。“用”就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分清主流和支流, 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腐朽消极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暂时性, 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性。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 容易接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如果我们及时地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向他们灌输正确的科学的理论, 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起思想优势, 那么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和形形色色资本主义思想潮面前, 他们就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这样不仅能保证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且直接影响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反之, 如果我们放松或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那么他们就难免会迷失方向, 甚至堕落成为错误思想的俘虏。
四、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观念必须创新
(一) 突破常规, 与时俱进。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敢于突破常规和传统的思维模式, 把握社会思想命脉,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与时俱进。增强目标意识、创新意识和表率意识。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人才为目标价值取向, 依据转型期出现的新变化、新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发现问题要有预见性, 认识事物要有敏感性, 解决矛盾要有创造性。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新趋势, 深入调查研究, 打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思维定式, 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总结出带规律性、倾向性的新经验。
(二)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体现着民族力量, 是立国安邦的强大精神支柱, 具有巨大的感召力。我们始终紧紧抓住爱国主义这一主题,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比如, 举行专题报告会, 组织知识竞赛、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请老革命老党员做革命传统教育等。通过这一列教育使学生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前途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 从而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激发了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积极性, 坚定了为国家建功立业, 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三) 搞好时事、政策教育。
把时事政策教育渗适于德育课教学, 专题辅导报告、指导阅读、报到宣传、校内广播、收听收录广播电视, 课前五分钟时事专题等。为了促进学生关心改革开放和时事政策学习, 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地举行时事政策知识竞赛和大型时事政策报告会。通过这些教育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增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提高了运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观察、分析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而且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
(四) 要深化大学生的“三观”教育。
在经济多元化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人们的思想也不再单纯和唯一,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不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但存在于社会之中, 同样侵蚀到了大学校园, 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一些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 价值取向功利化, 对于倡导的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等主流价值观嗤之以鼻, 甚至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因此, 高校应继续把对大学生的“三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继续把“两课”教育真正有效地开展下去,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五) 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只有走上法制的轨道, 才能健康、深入地发展。因此, 拥有健全的法制意识有助于大学生适应国家和社会人才素质的要求,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属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它蕴涵着大学生的法律认识、法律情感、法律评价等内容, 法律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 只有通过学习和培养才能获得。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地把深入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摘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时代主旋律。当今社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 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必须与时俱进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坚持主导性原则, 创新观念, 以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篇3
就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看,从总体上讲是好的,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已成为当代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乘隙传播,也给一些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就我校来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少数教师的育人观、家长的成才观和学生的价值观存在误区;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对一些“德困生”的教育管理亟待研究和改进,这些问题都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大的普通高中,省一级重点中学。加强高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就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加快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广大学生增强爱国情感,树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一、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
课堂教学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作用,就要制定并实施学科渗透德育的指导意见,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和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教师应积极改变旧的教育方法和形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的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体、音、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把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进方法,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道德教育工作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如积极利用“五一”“元旦”等法定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領袖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七一”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学生的入团、成人宣誓仪式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实践五爱要求,争做四有新人”及“学习成就未来,创业造就人生”等主题教育活动,继续开展在高中学生中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认真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根据不同学生的认识层次,举办不同的读书班,即每学年开办一期学生干部或学生积极分子参加的少年团校班和学生业余党校班;由某些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所参加的“座谈会”“对话会”“劝学班”等。
三、抓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确定德育内容与要求:对学生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他们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人生坐标。把理论灌输、思想指导同行为规范养成训练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学生的生活、活动领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贯彻新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基本道德观念、道德知识和礼仪、礼貌、礼节教育,注重养成,注重体验。通过大力加强基本道德教育与实践,培养学生在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等方面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我校政教处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基本要求和规章制度。这些基本要求和规章制度,汇编成《学生手册》,既便于学生自我约束,又便于教师指导。
四、深入开展阳光心语行动
针对高中学生心理特征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以“关爱生命,自尊自强”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国防知识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自救教育、健康卫生教育和禁烟禁毒教育,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开展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要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通过报告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开设“别人的分数一分不要,自己的分数半分不丢”的主题班会,开展“两心”(爱心、责任心)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诚实待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言行一致,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言必信,行必果,勇于承担责任,知错就改。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的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均体现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理念,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不断加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条件建设。如在优美的校园中,竖立着十二座古今中外名人的半身铜像,铜像的座身刻有他们留给世人的名言警句;学校办有《大中报》《大中教科研》《大中文化》《稚鸽》《大中团讯》等校内报刊,学生所学的知识,思想的感受、体验等都可以得到展示;充分挖掘校史中的人本德育资源,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本校的创建者、辛亥革命志士当地教育家陆翰文和一批校友,分别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技术人员等等,是学生仰慕的对象,新中国双烈士——二级战斗英雄徐灵江、人民卫士杨海升是学生熟悉的身边榜样。
总而言之,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要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四项原则,才能提高教育效果,也才谈得上真正地关爱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篇4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精神,去年8月以来,明仁街道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视察调研活动,就如何形成有效机制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部署进行探讨,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我街现有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000多人,约占全街道总人口的八分之一。近年来,我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各级党委的重视下,各有关部门的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下,取得一定成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
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依托基地,在未成年人中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了以“诚信洮北”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和以“三讲一树”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制定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具体措施,主动与洮北十几所中小学校联系,订立了共建德育基地协议书。坚持每年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参观活动,让青少年了解东北革命先烈为新中国成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追求真理的革命历史,感化、教育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成为祖国未来栋梁之材的志向。区关工委还经常派员到我街讲解白城人民革命斗争故事,培养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道德情操。针对近年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的趋势,各社区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法制宣传,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是努力创造条件,丰富未成年人业余文化生活。有关部门努力抓好少儿文化艺术培训,通过培养未成年人的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爱好,用健康有益的活动占领未成年人的思想阵地,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社区学校,与文化活动相对贫乏的社区学校结对子,进行社区学校交流互动。
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实效。积极开展家校共建活动,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相互沟通,完善家长协会、家长学校接待日制度和家访制度等,避免“问题孩子”行为加剧,并将一些违法犯罪的苗头遏止在萌芽状态。各社区学校还重视与当地驻军、武警以及交警、消防、公安部门开展共建活动,开展“特别管护区”等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社区学校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和育人的环境。社区学校通过联合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及严打整治工作”图片巡回展、“十六大精神”巡回宣讲活动、“消防在我心中”、“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主题征文活动、图片展览、禁毒教育巡回讲座等,切实增强了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四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运用网络等传媒手段,在全街青少年中开展“阳光上网”活动,广泛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断优化舆论环境,引导青少年走好“网路”。结合社区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有关部门和老同志在进一步净化育人环境、帮扶未成年人工作上,共同做出了努力。
二、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和全面对外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正面临着转型期社会环境带来的多方面影响:新的道德规范没有建立健全,传统道德在许多领域被金钱与权力冲击的衰弱不堪;全面对外开放,频繁的国际交往,无孔不入的商业文化影响;互联网络迅猛发展,网络市场监管不力;独生子女家庭的封闭式生活环境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的影响;提前到来的竞争与巨大的学习与就业压力;浮躁的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对未成年人缺少足够的宽容;社会阴暗面的诱惑、陷井与罪恶;道德建设自身未能与时俱进等等,都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影响。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我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未成年人犯罪已从80年代的盗窃、打架斗殴、流氓滋扰等轻微犯罪行为向抢劫、重大盗窃、杀人、吸毒、强奸方面发展,甚至出现持刀抢劫、绑票、结伙作案等成人化的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行为。据明仁街道派出所统计,从2002年1月至2004年8月,少年罪犯的基本年龄为16、17岁,最小的14岁;案由打架斗殴、故意伤害的占20%,偷盗、抢劫的约占57%。
二是社会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产生很大误导。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国外的一些腐朽思想也腐蚀着人们的心灵。“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蔓延,污染了社会风气。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权力腐败、司法腐败、教育腐败等社会不良风气,以及社会公信度降低,造成许多成年人怀疑道德的力量和价值,更加看重权力和金钱,甚至羡慕腐败,崇拜贪官,认为“道德是虚的,金钱是实的,权力是硬的”。这种负面影响对未成年人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是极其明显的,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由于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模仿能力,但又无法辨别是非,在缺乏外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极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有的青少年对异性、毒品等充满神秘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寻求刺激;有的青少年则是因为长期处于不健康的家庭生活之中,父母各种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并进而模仿。犯罪和吸毒低龄化问题,不少是未成年人盲目好奇、消极模仿导致的。
三是一些文化娱乐场所成为毒害未成年人的染缸。大量出现的电子游戏厅、录像放映厅、歌舞厅、网吧等,吸引了很多未成年人。尽管法律明确规定限制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的娱乐场所,但在金钱的作用下,经营者仍以各种名目吸引未成年人进入。而这些宣扬色情、凶杀、暴力的游戏、录像,对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起到了极坏的教唆作用。不法网吧不仅毒害了社会风气,更摧残了少年的身心健康。轻者学习无心,学业滑坡,重者旷课逃学,成为犯罪团伙的猎物,昼夜泡在“一条龙服务”的地下网吧,吃喝玩乐,久不归家。
四是不良出版物和影视中的不健康内容侵蚀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书刊发行界有一批经营者见利忘义,不顾国法和行规,出版、销售、出租淫秽书籍,毒害孩子们的心灵。不少黄、非出版物仍然大有市场,屡禁不止。目前,在不少中小学生中流传着一种巴掌大小的“口袋书”。这种书多是男欢女爱、卿卿我我的“爱情小说”,充斥着露骨的性描写。仅看《引狼入室》、《老牛吃嫩草》、《引诱勾魂》这些书名,就可想而知内容如何了。这种书封皮印刷精美,价格低廉,每本售价仅2至5元,颇受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欢迎。影视中的打打杀杀、过多地渲染不道德思想,也给未成年人的思想蒙上了阴影。经常接触不良内容的书刊、音像制品与导致他们违法犯罪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五是为未成年人服务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数量、布局和规模都难以满足需要。从我街布局看,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基本上集中在文化、明仁等几个社区。此外青少年活动场所几乎空白。且社区现有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不健全,文化体育设施不能满足青少年需求。经常向青少年免费开放的文化设施几乎为零。
六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当引发的问题较多。有些溺爱型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重心,从德才兼备向“注重学习成绩”偏转,淡化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只要学习好,花钱在所不惜,孩子从小养成诸多不良习惯。有的暴力型的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打骂能成才”。缺乏对子女的言传身致和应有的宽容和关爱,使孩子从小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滋长了反抗和复仇的心理,极易产生“问题小孩”。加上现有大部分学校教育功能上被“考试指挥棒”所累,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一些“双差生”和“自留生”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简单地采取停课、劝退、开除等方法,使这些学生失去了受教育的信心和机会,有的中途辍学,有的破罐子破摔,从而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拉拢成为犯罪团伙的成员。有的学校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使得未成年人从小不能正确树立法制意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更不知如何正确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我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建议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中央、省、市、区的会议精神都很足,关键在建机制抓落实,我们认为应该努力做到“六有”:
一是有领导在总协调。要理顺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应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的位臵,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担负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政治责任。由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和许多部门,因此,街道要有一名领导专门协调、检查、督促这项工作,促使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常检查、常评比,形成浓厚的齐抓共管氛围。
二是有机构人员在策划。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脱离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来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思想道德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要有强有力的班子来组织专家和有识之士,不断的研究探讨在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如何落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措施办法,策划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系列活动,并就建立工作制度、加强沟通交流、形成整体合力以及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方面为党委政府出谋献策。
三是有队伍在抓落实。有关职能部门应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落实“守土有责”,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安排一定的人员力量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社区要在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上积极探索,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资源和力量,坚持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着力推动“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应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一套工作运行机制,坚持专兼结合原则,培养造就一大批教书育人的专家学者,建设一支形象良好、素质优良的辅导员和少儿文艺工作者队伍。加强师德教育,明确新时期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应强化社区的功能,发挥社区中有威望老同志的作用,促进监管到位,解决未成年人在学校、家庭之外无人监管的空档。
四是有一定财力建活动基地。仅靠一个青少年宫是难以满足广大青少年的活动需求的,且目前青少年宫的功能又不完善。因此,各级政府应把涉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投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层次经费投入的新路子,鼓励全社会增加对未成年人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各个社区的青少年中心。同时,学校应创造条件创办并开放校园网,避免学生到校外去上“黑网吧”,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方便广大青少年参加的青少年活动网络。
五是有完善制度在约束。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列入考核部门和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办公室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工作协调会议制度、情况通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专题工作研讨制度,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评估较差的街道及时给予通报批评。要建立健全社区学校德育工作责任制,社区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本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负总责;社区学校校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负领导责任。各社区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实施方案,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各种途径,发挥社区学校主渠道作用,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要求。各社区学校每年要对兼职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专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存入职业道德档案,考核结果同教师的评先评优、职务评聘挂钩,对考核结果达不到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六是有德育的新理念和办法在引导。新时期的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言传身教并运用行之有效的办法,才能使未成年人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树立德育工作新理念,充分尊重关怀未成年人,坚持平等原则和参与原则。针对未成年人自制力不足、心智不成熟的特点开展教育。其次,应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入手,循序渐进,建立起科学的德育目标体系。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有切合未成年人的认识特点和接受水平,才能取得成效。第三,力戒空洞说教和短期效应。思想道德教育应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让未成年人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第四,应该正视社会现实,贴近社会生活。我们要敢于让未成年人看到真实,看到负面。告诉他们,面对变革中的社会,我们成年人有时也彷徨、迷惘、困惑,让他们与我们一起努力,重塑道德。并通过组织参观、访问等活动引导他们如何看待转型期的社会现实,通过一些生动的现实例子来教育未成年人,使未成年人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篇5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工 作 总 结
134团第一中学
2008---2010年134团第一中学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
134团第一中学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举国关心的民心工程,更是建党兴业的固本工程。从2008年到2011年134团中学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各个领导、任课教师、年级主任、班主任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切实负起责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履行好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工作职责。
总结前几年来的工作,总的来看,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现了一个很好的开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学校领导和全校教职工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校长、书记亲历亲为。学校领导主持召开行政会议,提出贯彻落实的要求。我校政教处先后给班主任召开了4次专题会议加以推进。二是工作思路清晰对头。根据我校实际,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不断完善、最后形成的“四三二一”的工作思路。“四”,是始终明确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三”,是紧紧把握“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建设“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二”,是正确回答“净化”和“建设”两大课题;“一”,是全面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这一思路,使全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向明、重点清、措施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为此,学校在全团进行了广泛动员,各有关方面也都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以各种方式热情地参与其中。团教育中心大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团综治办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社政科、宣传办在主题活动中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作用;妇联通过“母亲课堂”、“关爱女孩”活跃家庭教育,并全面推进家长学校建设;团基建科正准备宿舍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站通过开设专栏、组织专访、综合报道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了“为了孩子,为了未来”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尤其是我学校退休教师姜宁老师3年如一日关心、关注、关爱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团里“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老干部符水曹,也是十几年如一日,时刻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还有老职工、老教师等,也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和突出作用。由于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大力开展主题教育,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充满活力
1是利用好教育基地,抓实学生校外活动。每年举办“元旦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陶冶青少年思想情操。组织开展舞蹈、美术、声乐等4项兴趣活动;开展了朗读、手抄报、画画、篮球、拔河等12项竞赛,整个假期共有200多名学生参与军训。
2在青少年中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开展此项活动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举措,我校政教处每年3月认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各项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3月组织团员、少先队员参加了“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青少年通过团队的组织形式,开展学雷锋、植绿护绿、环保清洁、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等系列活动,把民族精神的深刻主题和丰富内涵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牢记党的性质、任务、宗旨,进一步坚定“三个离不开”思想,加强了对青少年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民族精神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学生的内心。
3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反分裂、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党支部、政教处、团委抓住“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结合青少年特点,适时开展系列庆祝纪念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受到深刻教育,收效良好。4规范青年志愿者活动。自2005年以来我校抓好青年志愿者活动,每年开展以“学习雷锋好榜样 美丽青春献社会”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号召全校学生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志愿者积极开展了义务宣传专业知识、免费咨询、散发宣传单、展示宣传画等系列活动,广大学生团员、少先队员积极开展了打扫街道、清洗公共设施、为孤寡老人、残疾人送温暖等活动。日前我校学生60%加入志愿者行列。
5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几年来134团中学针对各个年级学生的年龄、个性和群体特点,开展了以荣辱观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培养了中学生的自我维护意识,增强了少先队员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加强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聘请了下野地检察院、司法办、法院业务精、素质高的同志担任了我校的法制副校长;组织学生到法院参加现场开庭,到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教育和犯人的现身说法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中学生法制受教育面达100%;
6政教处大力开展青少年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将《反邪教警示教育宣讲提纲》下发至各个班级团队组织,并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同时还张贴了图文并茂的“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单”,取得良好收效。
7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养成注重素质、学会创新、勤奋好学、努力实践的良好风气,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教学、管理之中去。
8我校在2005年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兼职教师吴文英老师,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障碍,据统计,已有近一百多名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全校学生中普遍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和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学生特别是有心理困惑的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学生的国防教育和审美教育。
9班级成立互帮互助小组;领导、党员和后进生、失亲生建立一帮一对红;将各班后进生的帮教工作落实到人。通过促膝谈心,解决具体困难,促使其进步。由于学校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上环环相扣,事事有人理,时时有人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理念,使他们在学校健康成长。
10在文明创建活动中,强化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将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创文明单位的起点,常抓常新。新生一进校,向学生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的贯彻与落实。每班的教室都悬挂《 规范》、《守则》。政教处要求人人熟知,并要求每个年级学生对照《规范》制定个人计划和班级文明公约。为了更好理解和执行《规范》,学校开展了“创双优”活动,即将做、创、建文明集体及个人的活动分解落实到每个班级、每个个人身上,努力创造精神面貌好、教育质量高、校园环境美、管理规范的良好育人氛围。其次,学校健全学生会和值周班制度,黑板报、卫生、宿舍管理的检查制度,加强了文明礼仪岗、文明监督岗,实行了胸卡佩戴制度,通过“《规范》检查情况一览表”黑板及时予以反馈公布落实情况,评比打分。正是因为常规管理的及时到位,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成效才能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得以充分体现,才使得青少年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
五是完备教育系统。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互动式教育,建立有时代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和德育实践活动课模式,结合杰出人物、英雄模范事迹等,自行设计了演讲会、读书会、辩论会、演唱会等载体,开展形式新颖、内容鲜活,寓教于乐的活动,加快了学校学德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六是发挥好家长学校作用,抓实学生家庭教育。对一些先进典型的家教材料进行宣传,并将其做法和经验进行推广。家长学校每学期必须召开两次以上家长会,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健全好家访制度,建立班主任家访档案,切实抓好学生的跟踪管理
七是整治好文化市场,抓实监督与管理。加大文化市场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派出所、公安、文化等职能部门在取缔中小学校周围200平方米范围内的网吧、台球室等经营性场所,保持了对非法经营活动的高压态势。学校政教处、后勤和综合治理办公室坚持好巡查制度,抓实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确保了学校校内及周边安全。
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是学校德育教育还没有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力度还不够,德育课程改革和创新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2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特殊问题,学生厌学、上网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离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如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等等。另外,在资金保障、学校文化场所建设等方面基础性工作还不够健全,随着工作的深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还会不断出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按照具体工作部署和安排,突出工作重点。在继续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上,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不断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持续发展。
二是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典型班级、典型学生、典型事例的推选和宣传工作。
三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沟通与交流,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同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促进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篇6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学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为扎实推进我校思想道德教育,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成立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杨昌军
副组长:李佐军、付叶、姜华
成员: 潘年温、顾永能、文玉业、各个年段段长、各班班主任
下设办公室(政教处:文玉业)
二、德育目标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重点进行基础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确立公民意识和培养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富有爱心、公平正直、遵纪守法等道德品质;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逐步养成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重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以及个人和社会、权利和义务、主观和客观、自由和必然、幸福和牺牲、理想和现实等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观察社会现象;形成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和劳动观念、群众观念、法纪观念等;形成自强自主,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并对是非、美丑、善恶有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把他们逐步地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
三、德育内容
七年级:
1、利用荣誉室、校训等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度中的优良传统,组织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赏郎中学在校学生一日常规要求》等,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教育,抓养成教育,形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实现小升初的平稳过渡。
2、共青团、班集体通过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学习目标的教育。
3、结合学科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教育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使他们懂
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八年级:
1、做好心理转换期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强化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包括: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训练。
2、抓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社会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强化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3、结合学科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国家荣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九年级:
1、以理想前途教育、健康心理教育、人生观教育为重点,端正升学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实现义务教育的目标,争做“四有”新人。
2、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初步懂得用生产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群众的观点观察社会,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3、进一步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高一年级:
1、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赏郎中学在校学生一日常规要求》等,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教育,加强现代交往礼义教育与训练,以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军训为主的劳动及社会实践锻炼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教育。
2、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常识教育,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志向。
3、了解中国人民斗争史、革命史、创业史,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二年级:
1、注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克服不良思想情绪和不良行为习惯,增强搞好学习的紧迫感。
2、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逐步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青春期心理健康、友谊、恋爱观、家庭观的教育和行为指导。
高三年级:
1、把国家的发展、繁荣、昌盛和个人的前途理想结合起来,激励学生刻苦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升学与就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现象,提高参与政治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做一名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3、加强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做好高考前“心理调试”。
四、实施途径
1、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
以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抓住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契机,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开展“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六个系列活动,即:以“弘扬民族精神,诵读千古美文”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活动、以“微笑待人,善待他人”为主题的“礼仪、礼貌、礼节”教育活动、以“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和 “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体验式教育活动、以“集体的事,大家一起干”为主题的班会和团队活动、以“按规则办事,说了就要做到”为主题的“告别网吧、远离‘三厅’、抵制不良口袋书”的活动、以“体验教育净化心灵,志愿行动带动他人”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
2、做好道德模范的学习宣传活动。继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的推荐、评选活动,切实把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评选、推荐活动,作为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学习、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过程。评选表彰一批“校园文明之星”,树立文明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感化群体,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3、开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活动。
学校坚持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切实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业务优势,主动邀请他们为学生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在全体学生中广树正面型,努力弘扬正气,引导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五、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组织开展“师德建设年”系列活动。定期进行“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和教师评优评先活动,树立师德典型,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教育厅制定的《福
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将师德师风列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争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楷模。
2、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要依照《福建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严格班主任的待遇与选聘,明确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保障广大中小学班主任的待遇与权利。在队伍培训、业务进修等方面为班主任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形成长效促进机制,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建成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道德品质好,专业素养高,善于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班主任队伍。
六、努力创新思想道德教育载体。
1、切实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和网络行为规律,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和信息技术等课程。针对如何控制上网时间、警惕网络陷阱、拒绝“网吧”、反对“黑客”,做合格的网民等问题,组织开展“网络道德大家谈”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网络,正确使用网络,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广泛开展绿色上网承诺,签订《学生网络文明自律公约》等活动,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意识,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不进入营业性网吧,不登陆不健康网站,不玩不良网络游戏,防止网络沉迷和受到不良影响,在校园营造浓厚的文明向上、绿色健康的网络道德养成氛围。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贯彻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重点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行为,教育学生拒绝使用侮辱性、猥琐性、攻击性语言,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慎交网友,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针对性。
2、大力推进“绿色网室”建设。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广校园“绿色网室”,开放学校现有电脑、网络设施供学生课余上网,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读书竞赛、网络教学、网页制作竞赛、校园文化氛围设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远离网吧,戒掉网瘾,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要建立完善部门协作机制、登记报备机制、领导负责机制、督查激励机制,促进校园“绿色网室”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3、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聘请专业心理教育教师一名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落实好教材、课时和教学计划。针对学生实际需要和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援助,制定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特别注重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成立学生不良行为心理矫正小组,建立帮扶学生联合会诊,强化预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
发展。
4、抓好留守孩子、残疾孩子、低保户子女等特殊群体的德育工作。进一步健全助学体系,充分发挥助学联合会作用,发动全社会助学,发动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献爱心、结对帮扶,确保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继续强化对留守孩子的关心关爱,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抓好学籍统一联网管理和学生变动情况统计,使留守儿童同在蓝天下共同健康成长。
5、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可操作性强的学生品德行为综合评价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道德行为的考核,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七、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凝聚力
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提炼学校办学理念,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营造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重视抓好学生社团工作,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落实好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要求,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积极开展“班班有歌声”活动和团队、第二课堂等活动,深入开展 “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和“诚信示范学校”创建,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八、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研究制定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龙头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更好地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动走进家庭、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及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对家长进行教育,提高家长教育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校外“五老”的继续深化学校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全过程。继续深化社会教育,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满足未成年人的校外文化生活需求。继续深化家庭教育,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家庭教育和各种咨询宣传活动,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赏郎中学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篇7
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1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改变了个人和社会的组合方式,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对外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方式,扩大了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跨文化交往,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冲击,给大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也容易造成合作意识、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改革开放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创新意识,也容易造成政治信仰迷茫;网络的发展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也容易造成学生精神空虚、沉迷网络、网上犯罪等问题。
另外,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很多独生子女缺乏人际交往训练和现实生活的磨炼,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耐挫能力较低和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
1.2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完全适应新情况
面临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完全适应。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不稳定,数量还不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不是很丰富,手段和方法很较为单一,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形势还存在不足,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2.1 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学生
人是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充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就必须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相结合,扩展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其过程、目标都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着想,要突破过去的“以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首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在法律上保护,道德上尊重和心理上理解和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是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政治取向和政治态度,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注意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出现的问题不要一味的批评和惩罚,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对不合理行为进行纠正。
其次,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社会主流的要求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情感纽带,以促进大学生正确选择取向的形成。
2.2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从事着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前沿的工作,故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高尚的复杂劳动,在短期的时间里其精神和物质价值难以显现,容易使辅导员的工作缺乏及积极性、创造性。因此要充分认可其努力工作的意义,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使辅导员能安心的工作,使此职业成为具有竞争力、令人羡慕、受人尊重的职业。
其次,要严格执行评价标准,可以吸收一部分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辅导员队伍中来,要注重对辅导员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考察,要保证选拔有较强责任心、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志于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学历人才,选拔要严格按照笔试、面试和公示等程序进行。
最后,要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体和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对辅导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自身的知识储备也逐渐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目前辅导员外出学习的机会很少,因此学校应鼓励攻读更高学位,以及在职培训等方式来提高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
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发展的精神动力,又是潜移默化育人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教育是依靠特定的环境来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渗透力中提高自己的影响。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青少年学生心理情感的特点,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情感倾向。大学学者和优秀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思想、贴近师生的平凡事迹中,挖掘出的精神和品格是大学生心理情感中倍感亲切的东西。这种精神和品格会有更大的感染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优良的学风、校风、教风正是大学生倍感亲切的东西相互感染形成的。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学校的主导教育观念为导向,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比如可以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讨论,或者是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或者是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成果展,为大学生提供表达思想、展现自我的机会,把德育、美育、智育、体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产生提升思想境界的愿望,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篇8
一、处理好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中小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能否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腑,使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茁壮成长,而且关系到将来他们走向利: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成败,所以理论上的掌握与成熟是他们思想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是学生德才兼备的前提条件。
中小学时期是他们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学习,他们不仅要学习前人通过社会实践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而且还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授与引导,尽管这项工作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时显得枯燥与呆板。现在,存在于一些学校中的忽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放任自流或利用其他工作代替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做法是很危险的,也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排斥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世界观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可以说,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主要依靠社会实践,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产生的真正根源。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社会实践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而像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假期中间,学校组织他们到工厂、到农村、到利:区、到科研院所和部队去做一些必要的社会调查,参与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到基层去、到红色教育基地去,开展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实践中消化理解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在实践中去检验他们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在实践中去丰富他们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促进他们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实践表明,社会实践的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理论学习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只有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并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并检验学到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收到扎实有效的成果。
二、处理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关系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在学校进行,但是社会与家庭的教育影响绝对不可忽视。实践表明,只有学校、社会和家庭互相配合,密切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校为主导,这不仅是因为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和学习于学校中,学校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且还因为学校的教育资源更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更高,教育整体实力更雄厚一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学习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校为主导,并不等于将学生禁锢在学校中,实践证明,这也是根本做不到的。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深刻的社会变革都会给他们思想上带来强烈的冲击,产生强烈的反映。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里,这种特点会越发显现。这些冲击与影响有些是积极与进步的,有些则是消极与落后的,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强有力的互动机制,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互动局面。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每个家庭成员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阶层当中,他们的思想意识都有很深的社会烙印,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影响也是巨大的。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情感性、亲和力都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比拟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学校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应建立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机制、定期联络机制和教育互动机制,从而形成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合力。
三、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方法创新的关系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已经积累起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有许多做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不能轻易将它放弃,好的传统我们必须坚持和继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状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个纷繁复杂的过程中,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种思潮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就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我们过去所不曾遇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如何在继承思想政治教育光荣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手段与方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从更高起点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建设步伐,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上创新。在工作思路的确立上应正确处理加强与改进、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努力将工作思路呈现出整体性、针对性和主动性的特点。所谓整体性就是不零打碎敲,不随意安排,而是从全局上进行总体谋划,在整体上全面安排,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计划性与目标性,形成总体思路清晰,阶段性目标明确,一环紧扣一环,前后衔接,相辅相成,相互照应的机制与体制。所谓针对性,就是要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在当前条件下思想观点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扎实有效。所谓主动性就是针对学生自立自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有效的自我教育模式。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创新。新形势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避免空谈说教和简单粗暴,要由显性教育向显隐结合转变。即在搞好显性教育的同时,有意识的传授和无意识的熏陶相结合,开展隐性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先进的思想意识传授给学生。要由单一的传授转变为双向的交流,要在传授方法、效果上有所创新,重在引导,由公开教育转变为渗透性教育。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还应该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当中,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环境育人出发,统筹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上创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单一的教育手段,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活泼、扎实有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手段的作用。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受教者的自主选择,以及受教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网络中的多元化信息的渗透。网络教育所具备的教育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可以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在网络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具有空前的自由度和极强的渗透性,这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推荐阅读: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06-05
关于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调研报告11-03
利用新媒体方式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10-16
浅议如何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08-30
加强和改进措施08-10
改进和加强舆论监督08-11
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