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精选12篇)
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篇1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升到推动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地位, 并强调要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面向未来, 我国要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设置教育路径和促进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时, 应如何平衡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这两个核心要素, 经常是“两难抉择”。
1 学业与职业相互融通
实践中, 学历教育倾向者认为可以把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简单嫁接与复制到高职教育中, 片面追求学业化, 过分重视基本知识理论的传授, 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不会实际操作;而另一极端的表现是“唯技术技能”, 认为高职学生应重视现实就业能力的技术能力的培养, 对单一技能的过度强化训练, 而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 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因此, 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存在“两不像”的普遍现象:因缺少本科生的较高的学历素质, 文化素质偏低而不像大专生;因没有具备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弱而不像高技能人才。
与高等本科学历教育不同, 高职学生的学业, 着重于丰富的学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也不仅是限于某个岗位工作所需的, 而是多方面能力和各种素质的综合, 如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协作的能力, 组织协调的能力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此,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一是基础文化素质层面, 高职学生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高等教育, 学校应按照“学科群”的特征设置相关课程,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广博性;二是专业理论层面, 为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创意研发的需要, 强调能力与技术水平并重, 能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并且了解最新的专业成果;三是专业技术层面,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不仅要掌握所从事的岗位内的最新技术, 精通所从事的岗位需要的技术业务, 而且还能独立处理生产一线的复杂技术问题, 此外, 还具备结合专业开展一定的技术研究开发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 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交汇点是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只有统一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2 如何促进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1 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紧盯市场, 及时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 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 了解他们所需人才的技能、素质特点前瞻性地判断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及时、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结构和办学规模,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专业,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人才。对于人才市场不需要的、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应考虑逐步压缩招生量;对于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要扩大招生量。调查本地区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进程, 按照专业设置的客观性原则, 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发展规划, 充分发掘自身和社会的办学资源优势, 以面向行业的专业为基础, 努力拓展面向区域的专业。坚持加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专业设置, 整合专业资源优势, 优化改造专业结构, 努力培育和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专业。
2.2 要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要适应社会和市场、企业的需要。在明确高职专业对应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 确定职业素质结构权重与归属课程及各教学任务与分工地的基础上, 努力构建实施素质教育, 并以应用型、实用型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针对专业内课程都设置相关职业素质培养的特定要求, 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职业因素, 加强职业训导。一方面, 坚持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及教学, 理论教学的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度, 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更要重视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以应用为核心的思维习惯, 提高他们驾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 继续加大教学实践力度, 实践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实际操作、口头表达等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形成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共赢型的长效合作机制, 使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 实现学校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全面对接。
2.3 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 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利用信息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中广泛引入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大量的案例分析、业务技能仿真练习, 使学生在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把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融入课堂,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2.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要树立兼顾学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程度, 主要通过考试考查成绩来检验。要积极探索操作考试、教考分离等新的考核方式。注重对过程性的考核, 使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观念。以全面、系统、标准、可行为原则, 使考核方式更趋科学化。二是看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强弱。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实践能力考核以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成绩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主。同时结合学生的考证情况, 参加竞赛的获奖等情况综合评价。既要立足课程也要立足职业, 理论和技能必须兼顾。
2.5 重视职业素质教育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据就业调查显示, 多数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 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在决定是否聘用员工时, 他们总是首先考察他们的人品、敬业和责任感。这就是说, 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面向未来, 高等职业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 还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让学生在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进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训练, 提高他们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灵活应用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 结论
总之,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关, 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课题。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国家层面已经达成共识, 充分认识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等现实问题的重要价值。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 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也依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改革和发展, 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业教育,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邱开金.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业与职业要相互融通[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7) :22.
[2]王文涛.论“六业贯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及其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12, (3) :93-95.
[3]罗玉霞.论高职教育中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统一性[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21) :311-329.
[4]沈斐敏.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马玉芳, 王彩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研究[J].科教文汇, 2010, (35) :171-172.
[6]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 2014, (3) .
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篇2
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 先生们女士们:正如正方一辨所说,赏识教育有这样或那样的好处,我们不反对赏识教育。但是一味的赏识教育,造成孩子受不的半点委屈,所谓峣峣者易折,古住今来,凡有大成者试问那一个离的开逆境和挫折的考验。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远的不说就是近在眼前的如张海迪。身残志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可是形成鲜名对比的是我们地大学生,号称天子骄子。却屡有跳楼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从小到大,都是优秀,周围都是赞赏。全是顺境,突然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稍有挫折一蹶不振。所以说赏识教育可以有。但是挫折教育必须有。故我方观点是挫折教育比赏识教育好。下面我说一说何谓挫折教育以及挫折教育的好处。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青少年在与困难和挫折作斗争中经受磨炼,受到教育,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对付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磨难教育。请注意挫折教育不是一味的打击。而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我方认为,挫折与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挫折与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们认为挫折与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第三,我们认为,挫折与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
教育系和教育学 篇3
钱锺书先生有一段话,堪称对大学教育系的经典调侃:“因为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72页)
近读《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之《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偶见七十余年前陈先生对教育学的评论。该文为一九三一年陈寅恪先生为纪念清华成立二十周年所作。文章对当时中国各学科的学术研究一一做了评论,在谈到教育学时陈先生说:“教育学则与政治相通,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今日中国多数教育学者庶几近之。”(《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二○○一年版,361页)言下之意,教育学离“学术”二字尚远。
两位大师对教育学(系)的直接或间接批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教育学在大学中的学术地位。七十多年过去了,教育学作为“次等学科”的地位仍未改变。究其原因,是否还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学科本身缺乏严谨的规范和深刻的理论;另一方面,教育学人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方面或有欠缺。而后者或许正是教育学界应当努力改进的重点。
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篇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设。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遵循品德形成规律, 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 通过内化和外化, 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同时也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工作, 对中小学生坚韧品格的养成,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 具有非常深远而意义非凡的作用。青春期可以说是人生尤为重要的时期, 因为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树立起了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的形成通常代表着一个人真正的成熟, 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 自己的处事方式, 在这段时间接受正确的思想指导, 才能为今后道德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打下基础。所以说, 老师要在这个阶段里格外重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了解完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来说一下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所谓健康就是身体各个器官正常协调工作, 心理健康是否正常并不重要。其实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具体、不全面的, 甚至带了一些旧时代的思想特点, 完全和新时代、新思想脱轨。一个人只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没有一个健康的灵魂, 是不完整的。我们说一个人是健康的, 指的不只是身体上的, 必然也要包含心理上、思想上的成熟。人是有思想的, 人类之所以能与动植物区分开来, 就是因为人有思想、有灵魂, 而且要保证思想是积极的, 心理是健康的, 灵魂是坚韧的。人想拥有这样的灵魂必须接受正确积极的心理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要求老师必须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和思想教育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劳整体提高。
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一) 中国式教育下学生考试升学压力过大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教育有很多弊端, 中国式教育被视为典型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就是纯粹为了考试而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在中国, 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 都被“广泛应用”。它不比美国教育以自由、开放、快乐而著称, 只是一味地用考试检验学习成果。而这种教育模式无疑给数以万计的青少年在无形之中施加了不可估计的压力, 社会、父母、亲朋张口闭口都是成绩, 上不完的补习班, 写不完的家庭作业, 同龄人之间的差距比较, 父母的耳提面命, 如此种种都剥夺了中小学生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当我们在思考教育的时候, 往往不会考虑作为孩子的感受, 也没有考虑是什么促使青少年时期能成为人生中一个重要且宝贵的阶段。在这个宝贵阶段里最重要的东西是快乐。一个人被剥夺了快乐成长阶段又如何谈身心健康?很多教育机构在制定规则时, 通常将快乐和喜悦当作阻碍能力与责任感培养的敌人。他们认为孩子们不应该在教室聊天, 这会妨碍学习, 青少年努力的最终目标就是考大学。但是盛极必衰, 物极必反, 中小学生如此压力山大, 一些不正常、不健康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就很容易产生。比如厌学的消极情绪, 因自卑而缺乏自信, 不喜与人交流, 性情暴躁对老师、同学、家长大打出手, 痴迷网络, 沉迷游戏等。
(二) 缺少与别人的沟通
中小学生处在身体、思想发育都不是很完善的阶段, 他们懵懂迷茫, 不知道如何应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的变化, 不知道如何以更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别人的评论, 不知道怎样经营友情, 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有可能成为他们迷惘的理由。可是, 很多调查显示, 青少年很少与别人沟通他们内心的问题, 即使是最亲近的父母也不例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呢?中小学生青春期特有的敏感与叛逆是不得不说的原因之一, 但是父母与老师不能及时在孩子遇到生活中的难题时与他们沟通却是更大的原因。很多父母忙着工作, 忙着赚钱, 陪伴孩子们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在农村有一部分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即使孩子们想与他们沟通, 也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和机会。还有些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会显得特别不耐烦, 还没沟通一两句就敷衍了事。时间一长, 父母们拒绝沟通的态度会使孩子彻底丧失沟通交流的渴望。问题积压在心里, 得不到疏解, 心理压力过大, 心理问题就很容易引发。
三、如何开展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许多针对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改革措施, 学校也根据这些政策开展了一些相关活动。比如开设思想政治课, 专门解决中小学生易出现的思想问题。建立心理辅导站, 对心理偏常的同学进行诊断疏导, 及时向同学们阐明他们的心理症状,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提高与人相处、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感情和思想, 不能采用批评强制性教育, 要使他们重拾信心,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摒弃心理压力, 战胜心理问题。学校也应积极举办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 寓思想健康与心理教育于活动之中。可以开展演讲活动、朗诵比赛、讲座等宣传健康心理知识, 通过举行春游、踏青等课外活动丰富同学的课外生活, 放松身心, 调节紧张情绪, 缓解心理压力。可是最重要的就是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 关注他们的言行思想, 一旦发现学生们有任何心理偏常, 必须及时通知他们的父母, 因为父母对孩子们的影响比其他人都要大。当然老师也要多和学生们交流沟通, 与同学生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使他们完全信任老师, 依赖老师, 能对老师敞开心扉。这样在父母与老师的双重影响下, 学生们的心理状况一定会有所改善。这绝不能是说说而已, 或者只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而进行的形式主义沟通, 坚持一段时间就放任不管, 堂而皇之地继续应试教育, 把思想政治课和心理辅导站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挡板。就目前形式看, 如果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天下的父母不能将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问题放在首位, 依旧盲目追寻所谓的高分人才, 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势必会越来越严重, 最后可能会引起十分严重的后果。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一名老师需要利用自己所掌握拥有的知识学识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 带领他们丰富眼界, 提高能力。老师需要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人生经验, 为学生们答疑解惑, 不仅仅是学习, 更包括生活, 使他们信任你、依赖你, 将你视为人生的导师。可是这些还远远不够, 你不能只关注学生们知识累积得如何多, 本领增长得如何快, 身为老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建设和心理教育。为什么国家会提倡素质教育, 为什么会减轻学生负担, 为什么近年来会把思想政治课搬上教育舞台, 这都是因为意识到了思想和心理建设对广大学生成长的重大意义。我们需要的是高端人才, 但在教育过程中也要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 这一点对于中小学生老师来说尤为重要。你所教的孩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他们身上背负的责任不仅仅是修身齐家, 也是治国平天下。老师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在保证他们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积极的思想, 培养健康强大的心理, 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摘要:中小学生在几代人的关爱下成长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心理问题, 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些思想和心理问题, 如此种种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关键词: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Z].
教育的现实和现实的教育 篇5
来源:陈丹青《退步集续编》
在孩子们的眼里上学本应是快乐且多次多彩的,而如今无论对于学生本身还是家长来说,上学却变成了痛苦而艰辛的事。家长们无论是从金钱的准备、学校的选择、跟学校制度打交道等等坎坷的历程都已经让他们身心疲惫。学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制度应当往哪方面走才是正确的选择?我们也许已经不能简单得把它推卸到学校或政府制度上了。
以美国目前学校的教育体制为切入点,作者以亲身经历向大家揭开美国的孩子是如何上学的。相对温和的对美国整体教育作了宏观并且客观的阐述。
家长们可以从文章中受到美国式的教育。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本应是自由的,而不是取而代之的“上学难” „
去年给丙奇同志的《体制迷墙》作了书序,今岁他又写成新书《教育的异化》,电话打过来,逼我再写一篇。
我早已辞穷了。粗读书中历历指陈的教育现状,实在叹为观止:何等生机勃勃的荒谬啊—政策、对策分不出什么是政策是什么是对策;魔高、道高,看不清哪边是道哪边是魔。这样一笔庞大而精致的烂账,已不能仅止归因于体制,在我们能够想到的词语中,恐怕只能推诿给那个大字眼:“国情”。
说到中国的教育,我与丙奇可资分享的经验其实很有限:他从八十年代迄今全程体验了中国本土的求学过程,又当了十余年教师,三本书写下来,网络教育现状的百般弊病与前因后果;我于“文革”辍学下乡,后来只上了两年大学,说来就是过时的经验,新世纪忝为教员,虽以辞职作罢,但毕竟难从学生与家长的角度亲尝教育体制的浩荡“恩德”—在我今年的经验中,仅知道教条之苛、招生之难,丙奇书中详细问难的教育投入、高校收费黑洞、贫穷学生问题、大学生就业困境、素质教育深化、学生话语权缺失、教育改革难以推进 „ „ 这一团团教育问题的“乱麻”,我都不清楚,这篇序言该怎么写呢?
我索性以一些家长的身份回顾女儿的求学过程,看看另一国情中的教育现实。只是说来有点话长,顾不得精炼了。
1988 年,女儿不到九岁,随母移民纽约,头等大事就是怎么上小学—除了许多私立教会学校,美国所有中小学均冠以“ Public School ”字样,即“公立”之意。美国法律规定,所有公立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任何到达学龄的孩子,而凡是美国公民、侨民和各国移民,包括非法移民的孩子一旦进入公立学校,直到十八岁,学杂费一概政府负担。
时在暑假,我所住区域的“ PS69 ”小学空无一人,就近那所公立“ 145 ”中学早已贴出广告:请当地新移民的孩子进入暑期班,以便秋季正式转学。那天一早,我与上百名家长小孩排队等候办理手续。七月骄阳照着操场上的中国内地人、港台人、以及高丽人、越南人、印度人、南美人、黑人、波兰人、苏联人、罗马尼亚人,甚至来自英国、法国、意
大利等“先进国家”的人 „ „ 手续简单得令我失落:不用出示合法身份证,不必查看成绩单,只要有当地住址(平国外来信信封),只要是个孩子(会开口说话,会眨眼睛,倘若残废,也另有就学的去处)—总之,不到半小时,几组不同年龄的孩子已经闹成一片,被领进不同的教室,弃家长而不顾了。隔着窗玻璃望进去,我看到女儿正与一位黑人女孩比划着,跳起舞来,开始了她在异国的第一堂课。
中午去接女儿,她不肯回家:原来午餐也由政府埋单,她早已和那位新识的女友成为莫逆之交了,嫌我多余了。
秋夏正式入学的经历,全忘了。只记得每天下午三点过与其他家长在校门口迎候,听孩子们放学时有如几千只麻雀同时放声高叫的集体喧闹。所谓接孩子回家,只是将他们转移到另一孩子的家,疯狂玩耍,直到天黑。
我不记得孩子的功课、分数、考试、付款,假如有过这些麻烦,我会记得—她像我一样,不是用功的好学生,我的记忆的空白是因为在那里没有中国入学的种种管卡与烦难—现在我只记得他一路玩耍看电视,转眼成了初中生。到初二,问题严峻了:不是功课、分数、考试、学费,而是班中一位与她要好的南斯拉夫籍女孩背叛了她,如所有孩子的童年龃龉那样。忽一日,她在厨房宣布她要离开公立初中,到马路另一端那座私立“圣女贞德”教会中学去。
在美国,退学上学,随时请便,因为没有转学转校的种种硬性规定。那天下午我带女儿进了教会学校安静的门厅,通报后,女校长亲自出见,带女儿进屋单独考试。大约是语文算学之类吧,十五分钟后她无事人一般出来,施施然跟我回家。才进门,校长电话到了,叫孩子明天上学。此外的细节我又忘了,只记得开始交学费,一千多美元一学期,略高于我当时的月房租。不几天,女儿穿上教会学校的统一校服:蓝格裙,黄衬衫,黑皮鞋。到她十六岁那年毕业,我与各国家长在教堂座椅前起立,看孩子们鱼贯走向圣坛,排队唱歌,当下想起我十六岁与数千名大孩子嗥嗥啼哭,在火车站与竞相悲号的亲人壮烈告别,下乡当农民。
但我心里居然找不出一点羡慕之情:我从小就不爱上学。
私校与公校有哪些差异?有的。论师资水准与教学品质,前者比后者好得远,交钱与免费,毕竟不一样的。女儿自称在私校所学远比公校多很多,亦难得多。这只要看几所名扬世界的美国大学均为私立,便不难推想,而私立中小学也一样。中国今有贫富悬殊,美国则历来是阶级分明,“贫富”与“阶级”看似一回事,实则两回事,要来说清,太费周章——女儿初中毕业,像个人模样,有意攻读艺术了。哪样艺术呢?她没主意,只并非画画,因我从不诱导她。
纽约有两所专为文艺青年建立的高中,以便未来赴大学深造。女儿择其一报名:“纽约艺术与设计高中”,又因为教会学校同学多,相偕报了另两所私立高中的名—艺术高中的所谓考试,很简单:一是当场画个人,好像是叫到学校考半天,而是画幅想象画,写篇短文,题目是描述自己喜欢的一本书,都在家里随便弄弄,送去了。教会高中的考试则在作文算学外另设专考“记忆”、“智商”的题目,一天考毕,不久便是录取通知书—这“通知”一项,私校公校均由纽约市教育机构统一办理,不是“录取书”,因通知的词语既不是考取也不是落榜,而是在你报考诸校中标出你被录取的校名,女儿一看,是艺术高中,教会高中的栏目
空白着,等于落榜了,想必是算学之类不过分数线吧?孩子耸耸肩,我也无所谓。
诸位看官:女儿考中决不是她画得好、写得好,我更是从未暗中帮她描过半根线条——她高声唱止我的任何帮助——而是:这里几乎没有落第的学生,除非你是真的白痴。考试那天清晨,我照例陪着去,一出车门,女儿躬身呕一口酸水,正像我当年下乡的那天清晨,反胃欲吐:是少年人对成长的恐惧、无知,及生理的无辜。随即我们在教堂目睹数百名新生难以遏制的羞愧和紧张 „ „ 一两年后,我观赏了孩子们自己编写的话剧,还有头一场时装设计展,记得为首踏上 T 型台的是位黑人少女,手里抱着私生的婴儿,满堂鼓掌、叫喊、响亮的呼哨 „„ 于是上大学。
美国孩子上大学,必须交付高中的成绩单,必须在高中末期训练全国统一的 SAT 考试(即作文算术之类),以便投考大学。至于艺术专业的考试内容,几乎和上高中一样:交一幅画儿(照例在家慢慢涂抹),写一篇作文(我记得是描述“你做的一个梦”),接着,又是理所当然的录取通知书。诸位看官:不因为孩子画得好,更不是我在那所大学事先拜托谁,而是大学几乎没有落第这一说,除非你是真的白痴。女儿考大学的细节,我完全不操心,甚至不记得,只记得她强烈要求离家住学校,虽然大学就在曼哈顿。
这所大学叫做“纽约视觉艺术学校”。女儿选择电影专业,头一年级就给编剧本,抬机器、拍电影、做剪接。所谓电影,长度三、五分钟。女儿自编自导弄出三个黑白片,翌年突发奇想,不干了,径自回到中国的南京大学学中文,玩了一整年,重新学会她在小学一年级早已学会的中文“大小多少”之类,同时交一帮欧美留学生朋友联袂跑了安徽、甘肃、青海、云南,在翌年,飘然回美,选了一所早先由美国左翼自由知识分子创建的“新派大学”(New School University), 学什么人文学科去,直到拿学位。毕业迄今,跟她爹一样,单干,拍点时装照,再不肯上学了。
我知道,以上所说,是中美两国孩子们无法分享的经验(凡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家长们反倒在中国的小学、中学享受过全额公费教育)。不消说,中美两国的国情几乎没有可比处:丙奇书中罗列而追问的种种现象,美国没有,美国教育的种种措施,咱们这儿也没有——或者近年也学来一点吧,但必定转换为我们可爱的国情——在女儿求学的个案中,我仍然试图寻找对应于这本书中的几个点,提呈少许可资议论的讯息。
譬如学费问题。在美国,我女儿的家境绝非富有到可以供她上哈佛、考耶鲁,也远未贫穷到依赖联邦政府的贷款与救济。她的同学大抵出身普通白领、蓝领与中低收入的移民家庭,没听说哪位家长是千万富豪,为学费倾家荡产以至死上吊的个例更是闻所未闻。她的穷同学很不少,多数单亲家庭,其中一位今已从李安的母校“纽约大学电影学校”毕业的男生乔万尼,父母离异,不久母亲得病去世,联邦政府照例为孩子办了专项助学金,包括生活费,直到十八岁。和我一样,女儿从小喜欢与穷孩子玩耍,我因此熟悉好几位她的同学的家,相当于中国都市贫民家,但那种穷法决不凄惨,事事俭朴,然而开开心心。我看不出种族歧视,更不见贫贱的自卑:她(他)们长大了,如今不论职业,都在社会上堂堂正正做事做人,那位漂亮的孤儿乔万已经和好莱坞明星混在一起拍过几回电影,要女儿给他拍了几百张油头粉面的大剧照。
再譬如校舍与所谓行政问题。女儿上小学迄今,近二十年过去了。那同一所小学、中学,已经扩建将近一倍。为什么呢,因为纽约地区的移民(包括非法移民)子女成倍增长,校舍不济,地方联邦政府不敢怠慢,持续拨款增建校舍,这是虚伪的民主制度与当地议员必须切实兑现的首要承诺之一。顺便一提:新增校舍的造型设计苦心配合老校舍的风格与规格,丝毫不曾破坏原有的景观。内部设施的现代化,则远胜于昔。至于学校的行政机构和人员,真叫做精兵简政,从善如流。美国最贵的是人工与时间,哪来闲钱琐事养一堆人。女儿一路上学的种种手续,在我记忆中都是顷刻办成的。
教学的内容与品质怎样呢? 说实话:教育的没落如今恐怕是世界性问题,举证太繁,不细说。美国有些家长不送孩子上中小学,自己在家授课;大学生抱怨教育的声音亦时有所闻。女儿即曾告知同学不满 于哪位 教授,联名告上去,那 教授翌日即被解雇。不过回想他接受教育的一鳞半爪一—真惭愧,我几乎不曾过问——依然不失为“人”的教育。譬如在她高中的历史课,竟包括中国先秦及至共和国历史,父子对话,女儿接得上来,还纠正了我的不少盲点与错误,另外居然有中国电影的专职讲师,使她对民国电影及第五代之类,如数家珍。大学时期曾专修但丁的《神曲》,老教授每讲到维吉尔天堂门前告别一节,总会热泪滂沱:此非关学问,而俨然是可敬可爱的师德了。
学生的心态怎样呢? 就我所见,美国孩子从不为“名校”问题所折磨。谁都尊敬哈佛、耶鲁,佩服那进入名校的人,但谁都明白那是家境、学费与阶级分层的问题,或不做非分之想,选择高校的态度坦然而平实;或发奋苦读,申请名校奖学金。为了恋爱、抑制及其他青春问题,校园自杀案不是没有,枪击暴力与毒品问题更是美国的社会特产,但由于落地名校而羞忿轻生的个例,从未听说过。
而美国没有“素质教育”。这句似是而非的词语,适可确证我们“教育素质”何其不堪。
先说学生的“素质”。几个微小的例:那位与女儿闹矛盾的初中女孩,一年后递个条子给她,真诚道歉。女儿高中开始恋爱,先是甩家人,后是被人甩,初尝失恋,既给前面的男友去道歉;两年后那伤了她的男孩也来了道歉信—她们既不知《论语》,也没念过“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没人教孩子们这么做,只为道歉是美国生活的日常习惯,非要追溯其因,恐怕是基督教义中宽谅与赎罪的世代渊源吧,女儿上了西方文化的当。与道歉相反的例,也说一件:我有位中国朋友的女儿在纽约头牌高中“斯蒂文森”当选学生会主席,那年海湾战争爆发,小布什纽约行,有意来校作报告。校长大高兴,可是学生头与大家一商量,说是校中各国移民孩子多,发动战争的总统来,欢迎不欢迎?于是投票,于是否决。校长恼怒,总统尴尬,结果还是听学生的,讲演取消了—这样的学生素质高不高?我看是校长总统素质还可以。
再说教师的素质,高明的个案不提,只说件小事:九十年代,纽约三个中学浑小子为了抢钱换毒品,越窗入室,杀了一位老师。事后查证,那是亿万富豪、华纳广播公司总裁的儿子,他不靠祖荫,默默当他的中学老师,平素的众生敬爱,死后,大家才获知他的出身。在各种公益职业中,我就亲眼见识过不少位大有来历的世家子弟,质朴纯净,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
此外,美国孩子从小自己靠自己:不是素质好,不是靠教育,而是天经地义,家家都如此。女儿从初中开始就寒暑假找工作,或是毫无报酬的义工,或是零星收入的小伙计。一朝上大学,父母交学费,不必开口,孩子自会去找份工。大学期间她在纽约一家古董电影
院做服务员,卖票、领座位、售爆米花,做了四五年,薪资够交自己的房租与领花,买鞋买衣服都去二手店。我的收入逐年好起来,给她钱,严词拒绝,存她账户,几年不动。这是她格外懂事么?非也,在她周围,克勤克俭的美国孩子实在多得很。克勤克俭又为什么呢,只为美国人的信条是“”上帝帮助那自助的人。
我是个随随便便的家长,功课不问,凡是由她,除了承女儿赏脸与我聊聊天,不记得对她施行过所谓教育;她也是个随随便便女儿,胸无大志,自得其乐,只一向与我同调,便是自小及大沉溺于不切实际的空谈 „„ 普天下格外优异或绝难就要的孩子,毕竟稀少,女儿如大部分初涉人生的美国青年一样,未必自信、自强、然而自在、自尊,并初告自立,此外还要怎样呢?现在将她求学的经历过一遍,无可夸耀,无可失望,与丙奇书中千奇百怪的认识对一对,她的个例,无非呈示了美国教育的常态。
中国的教育常态是什么?长久以来,我们要么感染名校的神话,似乎那才算教育的荣耀;要么痛陈教育痼疾,那是全社会难以舒解的怨气。在一位名校幸运儿与一位自杀的穷家长之间,丙奇同志的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是当今中国教育的常态,或者说,非常态,再或者说,这非常态怎样一步步变成司空见惯的常态。
我不曾在美国当过教师,对美国大学 从 教授、校长到整个教育形态,无法陈述。我所能例举的只是千万名学生之一,也即我的女儿在美国就学的经历。我之所以会想到以上美国教育的点滴现实,是因我今年亲身接受了中国现实的深刻教育——人口太多,国家太大,包袱太重,改革太难,总之,政府不容易,百姓要体谅,等等等等。在这本书中,我发现,所有问题不在中国的教育,而在中国的现实,教育问题是现实之一端。换句话说,单是追究教育问题休想改变教育,除非你改变现实。但是可能么?我们清清楚楚看到,教育根本无法改变现实,而是持续被现实所改变。
这本书的题目叫做“教育的异化”。异化的毒效,不在校园内的教育,而是转化为校门外的现实,蔓延侵蚀我们的家庭、社会、政府与国家,尤有甚者,这毒效从深处塑造着我们的集体人格与价值观—教育之所以非得改革,教育之所以太难改革,乃因我们深陷其中者全是具体而微的现实问题,而未必是形形色色的教育问题。多年来,所有部门、所有人,都在给教育拼命想办法,然而谁都拿现实没办法。这本书试图证明:层出不穷的“好办法”都用过了,都没用,都无一例外的变成了坏办法,反正,中国教育的种种新办法、老办法、硬办法、软办法,结果仍旧是没办法—如此看来,这些办法无异于伪办法,一如今日的中国教育,其实是伪教育。
据说,一个国家最长远最根本的振兴之举,是办好教育。又据说,“最大的失败是教育的失败”。当我们面对今日的教育现实,同时是在领教现实的教育:现实的教育和课堂的教育,哪边更奏效、更厉害,更其积重难返呢 ?
STS教育和机器人教育 篇6
STS是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西方对科学负面效应和科学教育危机问题的反思而发展起来的。
科学的负面效应
20世纪科学技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蒸汽机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煤炭资源日益枯竭,雾霾天气日益增多。进入21世纪,人们对这些社会问题更加担忧,迫使人们不得不考虑科学技术在带来高速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因此,科学教育不能仅仅教授科学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认知科学的另一面,理性地看待科学技术,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人的关系,通过批判性地探究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了解社会和致力于改善社会问题的科技人才,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科学技术事务的热情。
科学教育危机
为了培养各领域精英人才,西方科学教育过分强调科学体系内在的逻辑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却忽视了学科相互关系、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背景和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这种类似于灌输的教育模式造成了很多问题:学习者对科学失去兴趣;参加工作后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社会情境。科学教育现代化改革促使人们对科学教育进行反思,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应该进行整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普通公民能够面对未来的科技社会,积极参与科技事务,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STS教育的内涵
STS教育是在反思科学负面效应和科学教育危机时产生的一种观念,并不存在某一种具体的形态。所以,目前对STS教育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1988年在德国举行的世界科学与技术研讨会上,将STS教育解释为“在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可靠范围内教授科学内容”,我国教育家杨明全阐述了STS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改变科学教育通过强化科学概念和基本科学原理而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的精英主义传统,去关注科学和技术在具体社会情境中的综合运用,使科学教育服务于大众的科学素养、价值、态度和道德的和谐发展。由上述解释归结STS教育内涵的基本特点。
综合性
传统科学教育过分注重学科内部知识结构,忽视了学科间的联系。现实社会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利用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解决,这就需要不同学科内容相互补充,相互联系。STS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不仅要在科学技术知识间进行综合关联的思考,还应对科学技术进行哲学和社会学的反思,以深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及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作用。STS教育向学习者全面、系统、综合地展示了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应用图景,从而引导学习者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世界。
多元化教育目标
传统科学教育注重对知识基本概念的讲授,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STS教育不再注重学科内在结构,转而强调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就学习者目标而言,要发展学习者的科学素养,提高个体所学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个体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对科学问题进行社会学反思,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在一定学习情境下进行探究的教育方法
STS教育注重结合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最终给出解释。学习者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具体情境中,个体经历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唤醒了学习主体的自我意识,能自主地探究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发现科学知识与社会问题的联系。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导向激发了学生参与科学事务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STS教育对机器人教育的启示
2013年2月,比尔盖茨预言:“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是机器人”,机器人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未来中国社会需要拥有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参与科技事务决策、有创新能力的机器人学科人才。机器人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为了信息时代的要求,培养智能时代国家、民族发展所必需的竞争人才,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而兴起的教育。由此可见,机器人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我国机器人教育起步较晚,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标准))中首次在“通用技术”科目中设立“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随着各类机器人竞赛活动的蓬勃发展,机器人教育的影响也日益广泛,很多基层学校也逐步开展起来。虽然机器人的发展日益扩大,但各级领导及老师对机器人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即只注重比赛成绩而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忽视了在机器人教育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忽视了在机器人教学中渗透机器人技术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能全面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实际问题。我认为,机器人教育应该与STS进行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目标。
机器人教育内容应具有综合性
机器人教育,不能像传统教育那样仅注重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工程、机械、传感器和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学科性内容,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这样学生便会失去兴趣,使本来会很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得不到发展。机器人教育应该注重借助具体的社会问题来分析机器人技术能够带来哪些改变,比如,在讲机器人基本特点中的人机交互性时,我便会提到现实生活中的导游机器人,人类可以和机器人自主交流,机器人能方便的为游客指引方向。这样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机器人技术是如何来促进人类生产生活的。在看电影《机器人9号》后,学生们看到机器人占领了地球,人类被自己创造的机器打败了,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理性思维,需要进行哲学和社会学反思,不能够无限制的发展。综合性的机器人教育,能够使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
以学生为本,注重自主探究与实践
我国的科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课程基本理论而忽视了学生个体需要,忽视了培养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不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教师的知识讲授,学生则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时代人才的发展需要注重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双重目标,绝不能忽略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因此机器人教育当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成长的发展规律。
机器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通过“做中学,玩中学”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机器人教育,应当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活动空间,教师作为引导者创设教育情境,设置递进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和分析。通过学生不断地建构、试验、探究和思考,学习和掌握机器人的搭建技术和编程技巧,最终形成对机器人的认识,并进行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收获了机器人知识,更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承受挫折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创设机器人教育情境,以问题为导向
合理的教育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情感目标,解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 篇7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是指教育者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的作用, 一方面是把社会和阶级的政治原则和立场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 从而进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另一方面是抵制对立思想的影响, 占领思想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社会的再造, 它规定着学生的精神面貌, 指引着学生的政治方向, 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
(二) 高校素质教育
高校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所以高校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 培育好祖国的花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对高校素质教育起着推动作用, 同时又受到高校素质教育的制约, 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相辅相成统一于高校的教育当中。没有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等高校素质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依靠, 同样, 脱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素质教育这个整体就会失去方向。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对高校素质教育具有导向作用
江泽民主席曾经说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德育首位的思想, 而且突出了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所在, 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在思想支配下完成的, 高校教育也不例外。学校教育学生是有自己目的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是否端正, 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方向。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会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素质教育具有导向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 利用互联网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
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定要切合实际, 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杜绝纸上谈兵。根据学生的特点, 采取相对应有效的方法, 实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样才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展开。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资源可以得到共享, 使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到公共资源, 且具有形象化、趣味化等特点, 高校学生容易接受,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来拓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多元性和灵活性, 这样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正是由于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上面什么信息都有, 再加上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鉴别力等方面的不足, 所以学生在面对混乱的网络信息时候, 有一部分学生滋生了不良的思想, 这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从而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因此学校要把网络工作当成日常工作一样常抓不懈, 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 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 因此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过程当中, 一定要以人为本, 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视学生的主体要求, 倡导寓教于乐、因材施教。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以灌输为主, 让学生死记硬背, 不考虑学生是不是愿意学和学习了多少。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过时了, 已经不能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高校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 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着信任人、尊重人、完善人的思想, 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因材施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来,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来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
在校园内应该设立专门的咨询部门和宣传部门, 以方便学生在遇到思想困惑的时候能找到咨询的地方, 能够更好的解决自己的思想困惑, 这样才能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使学生的思想回到正轨, 才能更好的学习。高校应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牢记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些良好风尚的带领下来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拼搏奋进, 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倩.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实践与探索, 2008.
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篇8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绘画艺术教育,要有一个均衡的知识结构,即要在绘画艺术知识、绘画艺术能力和绘画艺术精神三方面均衡施教,而重点要放在艺术精神上。其实,无论是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还是作为专业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最高境界都是对绘画艺术精神的领悟和把握。作为素质教育的艺术绘画教育,就应当把艺术能力和艺术精神作为重点。而作为绘画艺术教育的核心所在,同样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美术教育的趋势,不单因为人的素质直接影响作品的品位,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今后将通过其作品产生社会效应,有的甚至是明日的美术教育者,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质量。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修养的画家如何进行创作或者对学生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那么,我们又将如何通过教学进行素质的培养呢?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美和艺术的理解,是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多接触艺术,包括了解艺术史。正如一位国外艺术家所说的,一个人不懂得本国的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就不能说他懂得艺术。经验证明:人们对于美的鉴赏和理解力,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是知识之所赐。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强调对艺术史的学习。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是在教学方法中建立美术鉴赏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根据。建立同美术史相联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规范下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师主动运用美术史上的知识,总结出某些流派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法,找出倾向性,确立具体的教学方法,从题材内容、形式表达到观察方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尽可能丰富地对学生进行诱导,并力图以极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创造学习美术史的良好契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加强绘画艺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就要有一个均衡的知识结构,通过对艺术史的学习铸成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学科性质之一,这种对美术学科性质的确定至少说明了两点问题,其一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长期停留在以技能教学为主的层面上。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技”的层面和“道”的层面。作为“技”的层面是指美术作品创作的方法,在美术教育中就是技能的教学和训练,美术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处于浅层次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部分,这是因为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受着应试教育的主宰。其二是说明教育者对美术学科的认识逐步由“技”入“道”。这里“道”就可以指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将美术学科上升到人文学科的高度,从狭义的美术走向广义的美术。这是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期体现在教育领域内的人文自觉的必然结果。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时,其恶果便显现出来,严重影响了一代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素质教育”便被提了出来,“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全面的发展。美术学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素质教育”的春风,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开始兴起,美术教育的人文性质逐渐被人们重视。
任何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所有造物或绘画都属于美术范畴,我们人类所知的历史就是由文字和古人所遗留的美术作品所组成。文字带有主观性和政治性,而美术作品给我们的是一个更真实可信、更直观具体的历史还原。我们解读每一件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都可以从历史学、文学、美学、风俗学、地理学、心理学等任何人文学科的角度去揭示一种客观存在,它与周围一切构成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我们无可回避美术学科所彰显的人文精神。美术教学中人文性的贯彻,使学生能感受到跨越美术所带来的巨大人文传统,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潜移默化,是一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必要手段。
融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于一体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学,体验式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才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一节, 仅仅依靠心理健康辅导员根本就达不到目的。思想品德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 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通过让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扩展知识技能, 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这就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学科的相通之处。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融合于一体呢, 下面我浅谈几点自己的随想。
1 教师须有健康的心理
青少年学生的模仿能力强, 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才能因势利导, 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 来实现对学生人格的直接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 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 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 只有健全教师的人格, 才能造就大批健全人格的学生。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他们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 不断进步, 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剖析教材, 选择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环节, 创设课堂气氛。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 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 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也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 在教学中他们愿意学习,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 努力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有所创新, 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有研究表明, 学生喜欢某位教师, 一般都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 而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中小学生的厌恶学习、恐惧学校, 有些情况下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使用过激的语言, 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 处理事情不公平等, 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要不断充电, 完善自我
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 甚至是一条河。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尤其要重视对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把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 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 才能担负起教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任。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 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 难解的怨气, 无名的惆怅, 保持平常心态,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自我充电,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 不断学习新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教师的自我充电有助于产生新的教学理念, 防止产生油尽灯枯的感觉, 重新唤醒教师对教学的激情。
正确看待和关爱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在他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提升, 这也是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尤其要正确对待“学困生”, 给他们找优点, 寻路子, 让他们也能体会集体和老师的温暖。一个有用的人才不一定都必须得是研究生、博士生, 我们需要画图纸的, 同时我们也离不开铺路架桥的。我们教师本着这样的教育心态和理念去教育我们的学生, 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3 进行体验式教学
3.1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在体验式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 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或者音乐作品、故事诗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 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 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 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 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 并能够从情境当中找出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 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 对情境提出看法谈出自己的感觉。这时候, 教师应变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 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消失, 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情境, 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3.2 融入情境, 启发联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导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 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 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 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唤起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 教师可以运用图文、小品、游戏等手段, 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 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做想象性投射, 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 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 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 感悟其中的道理, 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3.3 超越情境———解决问题, 获取创造性情感体验
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 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 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 学习到知识点应用于情境, 解决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甚至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创设有利于知识点学习的情境来, 才能达到情境中学习, 在情境中提高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思想品德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传授知识, 而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情境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 通过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经过亲身感受和直觉体验的内化过程, 施加积极影响, 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感悟、内省和评价自己, 从而促进自我认识、自我成长。因此, 思想品德教师平时应尽量创造机会或借助课本中设置的活动, 通过开展体验式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思想, 解决由于片面追求升学而带来的焦虑、紧张、忧郁、孤僻等心理问题, 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篇10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杜威,生活教育,差别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 生活教育是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 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部分组成。
从理论来源上看,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离不开杜威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 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观点, 而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 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 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重要组成部分。杜威教育的着眼点是学校里的儿童。在他看来,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的重心不在长远的、理想的未来, 而在当前的、具体的现在, 因此, 学校里的一切设施都应从当前着眼, 以儿童为中心, 呈现现实社会的生活。显然, 杜威的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 有其合理性。但这种教育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当时的中国, 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为此, 陶行知大力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 力图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无知的状态。基于这样的考虑, 他将杜威的思想“翻了半个筋斗”, 提出“生活教育”的口号。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从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阐发和他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地的教育实践来看, “生活教育”与杜威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从理论出发点看,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其出发点是教育, 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 其出发点是生活, 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 不局限于儿童。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出发, 杜威提倡“从做中学”, 主张把各种“实际作业”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从“做”中获得知识。陶行知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出发, 提倡“教学做合一”。从表面上看, “教学做合一”与“从做中学”并无多大差别, 但深究之, 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其一,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形成有一个过程, 并非简单地将杜威的思想中国化。1919年, 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便提出了相关观点。1925年, 他在南开大学讲演时, 还是以“教学合一”为题, 当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岭先生提议将题目改为“学做合一”, 这使他大受启发, 逐渐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到1926年, 他便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 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指出这一思想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 一是教育的工具问题, 即教什么?这就需要好的教材;二是教育的方法问题, 即怎样教?他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是对传统的“因材施教”的补充和发展;三是教育的对象问题, 即教谁?教需要知识的广大群众, 并且“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 即教给群众以能力;四是师资培训问题, 即谁教?他的建议是, 应该训练那些有才能并对教师职业有兴趣的人做教师。可以看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结合中国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实际, 根据经验逐步总结出来的。
其二, 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艺术即经验”, 经验是其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 他所鼓吹的“从做中学”, 实际上就是“从经验中学”, 这种经验主要是直接经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一方面不排斥直接经验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主张将直接经验上升为理论, 同时还主张接受直接经验以外的间接经验, 这就不是单纯的“实用主义”所能涵盖的。
其三, 杜威强调学生从“做”中学, 从而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求教师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根据来组织学生的学习, 因此, 他又否定了传统的教育经验, 反对学校中的“分科教学”, 这导致学生很难系统地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与此相反, 陶行知既重视教材工作, 又注重师资培训, 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际工作。
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篇11
关键词:幼儿 挫折教育 赏识教育
一、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由于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挫折应该说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它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乃至人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个体对挫折的理解、态度和对策不同,其影响的性质与程度就不相同。面对同一类挫折,具有较强抗挫折能力的人可能面对挫折而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最终战胜挫折;抗挫折能力较低或经不起挫折的人可能就会一蹶不振,而被挫折彻底战败。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抗挫折能力,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并化挫折为动力,不断升华自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心理需要和高级心理需要,人类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还要有归属、爱及获得尊重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鼓励、尊重及支持等的需求;并且人被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这就从心理学解释了为什么人渴望被赏识的心理基础。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的教育,从而树立其信心,促进其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的教育模式。
二、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阶段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正常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情感教育目标。
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格及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幼儿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表扬及认同。正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将直接会影响到其成人心理素质成长发展过程,甚至会现某些心理缺陷,如:自信心不足,社交障碍、焦虑过度等。
挫折教育是这一时期一个重要教育内容。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是人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抗挫折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赏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教育者以一种赏识的态度看待儿童,对儿童进行积级的评价和引导,一定可以引起儿童对自身优点的肯定,会对自我充满信心,并体现在积极的行为改变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对于儿童而言,那些来自外部的期待、积极的暗示和赞许,能激起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增强孩子自信心有重大意义。所以在个体儿童时期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并直接为儿童将来成人后的心理及身体成长发展做好铺垫
三、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策略
1、家校合作策略。做教育的实际表现来看,在学校中的教师对于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的观念与行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却存在着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合作起来,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和赏识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成功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正因为挫折是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也是人生真实生活一部分,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渴望得到赏识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幼儿也是如此,如果幼儿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易建立起幼儿的自信心和其社交能力的提高。
2、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策略
对幼儿的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有利于幼儿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主动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水平。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则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特别是当幼儿在其心理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成功的提高了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之后,其自我认同、自我赏识、自我纳悦的心理层次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措施中,教师要力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例如:老师在布置活动作业时,其难度水平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幼儿不能立刻完成活动任务,使其产生一定的挫折感,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幼儿重新思考练习,重构自己的认知策略。当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最终成功的完成了活动任务后,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实际上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在此基础上,老师对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这件事进行赞扬和鼓励,进行赏识教育,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高其信心,进一步增强其抵抗更高一级挫折的能力。
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篇12
关键词: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媒体
在教育文献中, 人们常见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媒体等概念术语。尤其在教育技术学的文献中, 这三个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却常常被交互使用, 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学科, 不断出现新的名词概念是必然现象。同时, 规范和界定这些名词概念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故本文分别从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角度, 对这三个概念关系给予分析。
一、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教育环境”是指与教育这个中心有关、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或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 是教育活动一旦产生就被抛入其中的一种文化氛围。从宏观上看, 它包括教育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从微观上讲, 它又包括为具体教育活动展开所创设的种种条件[1]。“教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被教师和学生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 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设备、人员和场所等。狭义上的教学资源指资料、设备和场所。而“教育媒体”就是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存储、呈现、传递信息的工具, 它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 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教育环境包含教育媒体和教育资源, 而教育资源又包含教育媒体, 也就是说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的范围依次递减 (如图1所示) 。
(1) 教学资源包括教育媒体。从对教育资源的界定可知, 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 是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教育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或加工、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 明显的, 教育媒体属于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可见, 教育媒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媒体和教学资源密不可分, 将不同的教育媒体综合运用于教学之中, 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 它们就成了教学资源。因此, 如果说教育媒体反映了教学材料的客观属性、技术属性, 那么, 教学资源则侧重于教学材料的实用属性, 即教学材料是干什么用的, 为谁用的。
(2) 教育环境包括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根据定义可知教育环境是围绕着主体并对主体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因此, 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媒体, 它们都是围绕于学习者周围的, 都不外乎精神方面的和物质方面的, 因此, 他们都包含于教育环境的范围之中。
二、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
若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 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三个概念就有了新的特定含义, 与教育学的角度就有所不同了。
教育技术学所说的教育环境, 实际上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学生如何学好知识, 增强能力, 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环境。[2]在学校中主要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数字电视教学系统、数字语音学习系统、电子阅览室等。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环境相比,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更加注重的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物质层面的教育环境, 即我们关注的是教育学角度下教育环境的一个方面。
而教育技术学所指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产生的, 它是指信息内容、材料和信息渠道, 既包括教育信息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的载体, 还包括了信息的表现形式, 是信息及其载体的综合。教育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信息资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现代生活中的信息资源, 指师生在所处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事物、现象;二是由各种印刷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 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报刊、杂志, 等等;三是各种视听材料和多媒体、数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来源, 即广义教育信息资源的第三部分。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把教育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处理, 以多媒体方式呈现, 以超文本结构连接;网络技术又将教育信息进行大规模、集成化的传播和交流, 因而, 此类教育信息资源就显得格外重要起来。[3]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重点就是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 主要是对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开发。
教育媒体, 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教育技术学则重点放在“现代教育媒体”, 它是指教育中应用的现代视听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媒体和技术, 是以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工具。值得说明的是媒体具有复合性的特点, 任何媒体都是由硬件设备和软件材料两部分组成的, 即由设备和载有信息的材料复合而成。仅有硬件设备而无相关的软件材料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媒体。因此, 现代教育媒体不但包括基于电子、光学、机械等技术的视听媒体, 基于电子、数字技术的互动媒体和技术, 而且包括载有教育信息的相关软件材料等。现代教育媒体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教育技术学角度来看, 通常所说的教育媒体即特指现代教育媒体。依据前述的含义, 即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现代教育媒体的含义, 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新的界定。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物质层面的教育环境, 在学校里基本上是指六室 (普通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微型电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 和三大系统 (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 , 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4], 而现代教育媒体是指教育中应用的现代视听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设备和相关的软件材料。换句话说, 现代教育媒体既包括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的内容也包括了相关的软件材料。因此, 不难看出, 现代教育媒体的范围要大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教育信息资源不仅仅指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信息内容, 而且包括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呈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材料等, 如影视材料、课件和网络等, 也就是说教育信息资源包含两部分内容, 即教育信息及教育信息的物化载体或表现形式。目前, 教育信息资源的物化载体或表现形式有:试听教材 (如幻灯片、电影片、电视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 、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和教育网站等。从这个角度来说, 现代教育媒体包含了教育信息资源中呈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材料, 但却没有包含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信息内容, 因此, 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资源是部分交叉的关系。
由此, 我们可以总结出, 现代教育媒体包含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而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资源在内容上是部分交叉的关系, 如图2所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教育学中, 教育环境范围最大, 教育资源次之, 教育媒体最小。在教育技术学中,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现代教育媒体在范围上有所缩小, 但是在名称及其内容上都更加具有教育技术的学科特色, 因此本文认为不会出现一者取代另一者的情况, 并且每个内容都需要学者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范玉秋.教育环境的哲学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5) :124-126.
[2]张明.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创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28 (2) :282-284.
[3]李康.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推荐阅读:
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05-20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教育目的的关系07-20
青年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和主题教育07-30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06-02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说07-07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10-23
试论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01-04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