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材料

2024-08-06

科技创新材料(共9篇)

科技创新材料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敬队礼)我是上杭泮境中心小学学生何丽理。

我制作的项目名称是能量转化演示装置,我个人认为此项目创新点有三个:第一.作品结构紧凑合理,外形美观大方;第二.实验效果形象逼真,易操作性能好;第三,作品容科学、娱乐、实用性于一体。

接下来让我来说说选题的缘由:我在上“电能和能量”科学课学到课本后面看到一幅有趣的图,题目是“说说能量是怎样转化的?”老师提问同学们踊跃发言;我想要是能做个类似图中的器具该多好啊!用实验来研究就知道怎样转化了!我去咨询相关人员,知道发电机、电动机及各种材料价格很贵,要做类似大的人力机器很难;于是我向科学老师提出假设帮助,老师说用你学过的科学知识能解决吗?大的不行可以用小的来代替比如你小时候玩过的玩具、装饰品什么的?经上网查新与老师交流,选定了此项目。

能量转化演示装置解决了小学科学课中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及其应用;太阳能自动钟摆还可用来研究单摆的等时性。是小学科学课“能量”单元教学非常适用的良好实验仪器。

在项目的制作过程中我针对于能量转化演示装置进行了各种实验改进,从轮带动发电机使二极管发光,由光(太阳能)转化自动钟摆摆动(机械能);电能使发声器(声能)、小风扇(风能)、电热丝(热能)工作。经过反复思考,多次实验;才得到一定的实验效果。

项目制作过程中,我体验了科学的奥秘,体会到了自己动手的快乐。同时也认识到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坚持不懈,克服许多困难后,应用自己掌握的许多科学知识才能得以解决;这次有幸参加青少年创新大赛,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光荣和骄傲的事情。项目制作过程让我收获许多课外知识,也锻炼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我的作品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得到你们的指正。最 后再次向各位评委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技创新材料 篇2

墙体材料新产品与新技术发展

近十年间, 墙体材料开发了烧结保温空心砌块、铁矿尾矿再生节能保温墙体板材、夹心复合墙体、再生骨料及其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砌块和砖、再生混凝土墙板、烧结保温砌块破碎设备和均化设备、成型设备和干燥焙烧设备、再生骨料生产设备、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应用技术与标准体系等多项新产品与新技术。

1 国家与地方科研项目承担情况

1. 1 节能新型墙体材料

我国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 实行建筑节能和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

国家863 计划列入“铁矿尾矿再生节能保温墙体板材的研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型墙体材料绿色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功能化复合墙体板材成套应用技术”研究, 这些研发项目的开展, 对我国墙体材料实现创新驱动行业科技进步, 发展节能墙体材料, 降低产品生产与应用能耗,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2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 有建筑垃圾、生活污泥、生活垃圾、尾矿、粉煤灰、煤矸石等, 这些废弃物如果大量堆存, 势必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和破坏。

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制品生产技术及其示范生产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及生产技术研究应用”与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及其示范生产线”、“城市污泥生产烧结保温空心砌块的研究”等研究课题, 成为近十年来墙体材料由资源依赖型产业转变为废弃物消纳型产业的强大动力, 相继建成大批示范生产线和产业化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 对我国墙体材料未来的发展, 开辟了一条暂新的发展之路。

1. 3 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和进步, 必须与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技术, 不可分割。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节能型复合墙体与结构材料的研究开发”、“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梁柱板组合装配结构体系房屋示范”;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节能烧结类墙体材料成套应用技术研究”等, 以及地方诸多应用类科研项目得以开展, 形成了《装饰夹心复合墙体技术规程》、《再生混凝土技术规程》、混凝土用《再生粗、细骨料》应用标准、《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应用技术规程和图集》等, 这些成果无疑支撑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和推广。

1. 4 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技术研究

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墙体材料工业, 特别是烧结砖瓦工业窑炉, 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烟气、粉尘, 以及影响大气中溴氧的温室气体。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DP) 组织的“砖瓦工业节能减排”项目, 由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实施砖瓦企业60余家, 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UNDP/GEF中国气候变化伙伴框架“煤矸石砖厂余热发电推广”项目的研究, 已取得推广和应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砖瓦窑炉大气污染物治理关键技术研发”项目, 已取得突破性成果。

1.5新型墙体材料装备的研究开发

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离不开新型工艺技术, 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工艺又需要新型装备的实现。

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新型墙体材料绿色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课题的研究, 开发了烧结保温空心砌块的成套装备, 并已在示范生产线上得到应用。特别是开展的基金项目“煤矸石烧结空心制品切码运装备研发”, 已在生产中得到大量的推广和应用, 以及多个机械厂家对码坯机器人的研发, 并成为烧结墙体材料行业装备工业化发展的重大突破, 既节约人力成本, 又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更高, 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1. 6 新型墙体材料与环境评价方法体系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 与国家政策的引导息息相关, 研究国家软课题, 开展研究调查, 为政策的推广提供切实的依据。

墙体材料行业承担国家环保总局“砖瓦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烧结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产业排污系数核算”, 地方科研项目“利用城市污泥和焚烧垃圾生产烧结砖的可行性及二恶英等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中国工程院项目《建材工业行业空间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和《墙体材料制造过程的生态化增值服务化转型战略研究》等软课题研究, 已取得重大政策性建议和成果。

2 重大技术突破

近十年间, 完成包括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建筑垃圾资源化墙材制品、污泥烧结砖等一批新产品, 及其工艺技术与装备等重大技术突破数十项。

2. 1 开发出高效节能烧结保温砌块成套工艺技术

“十一五”期间, 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型墙体材料绿色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 取得烧结墙体材料领域革命性、重大技术突破, 开发了单一材料满足建筑节能65% 的目标要求的烧结类墙材产品“烧结保温空心砌块”, 29 排孔和21 排孔的尺寸均为365 × 248 ×249 mm, 导热系数0. 19 W / m2·k, 370 mm厚墙体传热系数达到0. 381 W/m2·k, 抗压强度达到10 MPa以上, 填补国内空白,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 开发了烧结保温空心砌块原料处理设备、均化设备、成型设备与高效干燥及焙烧设备等成套生产工艺设备, 建立示范生产线。目前该产品已开始大面积推广, 推广面积已达50 万平方米以上。

2. 2 开发了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

为了解决“512”地震后建筑垃圾处置难题, 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套生产与应用技术研究”项目, 开发了建筑垃圾处置成套技术, 包括再生骨料生产技术、二次防疫技术、建筑垃圾分离技术、建筑垃圾除渣与分离装置, 以及诸多应用技术, 如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墙板工艺技术、墙板防裂技术、再生混凝土构件生产工艺技术, 特别是再生混凝土墙板安装技术规范和图集、梁柱板砌体组合结构体系、抗震节能示范房屋施工要点与图集等一批国内首创的应用技术, 解决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吸水率高、再生混凝土墙板收缩大, 以及再生骨料替代天然沙石率低的难题。

随之, 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将这一成果进行了推广, 设计并建成陕西建新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处置200 万吨建筑垃圾与年产2 亿块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制品生产线, 并设计陕西交通集团通宇置业有限公司年处置50 万吨建筑垃圾及年产5000 万块再生混凝土道路制品生产线, 以及设计了安徽铜陵凌阳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等, 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2. 3 污泥资源化技术的发展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污泥实际年排放量已经超过4000 万吨/ 年, 并以5% 的速度递增。长期以来污泥被用于投海、填埋方式处置, 带来大量的生态问题, 已被明确禁止。焚烧是目前比较多的处置方式, 但由于焚烧成本较高, 而且易产生空气污染和飞灰等残留物。而污泥原料化学成分均是低Si O2、Al2O3含量, 但发热量在10506k J/kg ( 2550 大卡/公斤) ~14626k J / kg ( 3550 大卡/ 公斤) , 高热值、高烧失量。因此, 污泥可掺配其他原料生产烧结砖, 成为消纳污泥最好的途径之一。

墙体材料长期分布于城市周边, 可作为消纳污泥的最好途径, 既解决了污泥的运输问题, 又有效解决了污泥的处置问题, 必然会对城市发展过程提供较大的支持和保障,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 4 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的发展

生活垃圾处置长期以来困扰着城市化发展进程, 我国对生活垃圾大多采用焚烧和焚烧余热发电处置方式, 但是, 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难以控制, 并且焚烧后产生的残渣, 不能有效的利用, 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生活垃圾资源化生产烧结砖, 可以一次性将生活垃圾处置完, 实现零排放, 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主要工艺是将生活垃圾首先进行分选, 将塑料、废纸、金属等回收利用, 无机物分拣用于制砖原料。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分拣出的有机物, 可通过热解气化和厌氧发酵处理, 产出沼气和热解气体, 用于烧结墙体材料的外部补充燃料, 热解气化渣和沼渣, 可用于生产墙体材料的原料, 通过干燥焙烧, 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十三五”墙体材料科技发展展望

1 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建筑节能和循环经济为主要目标, 重点研发各类利废墙体材料, 适应建筑工业化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围绕新型城镇化, 大力发展非烧结新型墙体材料与烧结墙体材料协同处置技术, 最终实现新型墙体材料的节能、低碳、本地化和体系化、工业化。

2 重点研究方向和内容

以市场为先导, 遵循循环经济思路, 进一步加强发展节能、节地、低碳、利废环保类墙材产品, 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实现多功能和多用途; 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充分研究低品位原料生产墙体材料制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部品化构件设计、生产与应用技术, 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需要, 实现结构保温一体化, 产品模数多样化, 设计、生产和应用标准化。

创新产品需创新材料助力 篇3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很重要

转型升级首先是观念进行转变,其次是发展模式的转变,然后是具体落实执行方案的转变。纺织品的需求,消费者看重以人为本,人是中心,人在消费享受纺织科技成果的时候,还要关注与环境的和谐。

外观漂亮、舒适功能等要素越来越跟纺织品的需求融合在一起。面料的创新越来越关注什么?第一阶段是以蔽体、饱暖为目的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就是开始注重时尚、流行元素,第三阶段开始融入保健、防护等功能性元素,第四个阶段就是融入环保生命周期元素,注重环境友好、体现社会责任。

纺织创新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与集成创新,原材料创新在纺织创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材料功能设计是材料创新的重要手段。现在许多材料依赖新的技术发展,可以跟下游的很多体系去对接,然后上游企业把材料、功能要素设计进去。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很重要。第一个是完整的制备体系,实现快速反应,通过产业链的合作。第二个是要建立一个功能评价体系,比如说舒适型、抗菌、降解等,实现专业化服务。第三个,要建立展示体系,需要让消费者去认同,将产品功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起来展示。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李翼:

多学科知识交叉集成设计创新

现代高科技纺织新产品开发的特征是多学科知识交叉集成设计创新。以高性能奥运比赛以及训练服装研发为例,运动服设计根据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体项目的运动属性特征、运动生理和运动医学的需求出发,从热生理学、生物力学以及伤害预防等多角度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及设计。基于对人体各区域热量分布和生物力学的研究,产品设计结合先进的功能材料和服装工程技术,实现多项功能特性。

通过对面料物理特性测试以及对服装人体穿着实验评估,确定最终产品的热生理功能性能,生物力学保护性能。除此之外,美学艺术元素也需要根据人的心理特征需要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以实现时尚、艺术、科技以及技术的完美结合。

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钟军:

高科技产品带动商机

纺纱行业正面临着重重压力和困难:棉花种植面积在减少,品质在下降;国内外棉价差价在继续扩大;棉纺企业的竞争力在逐步丧失……这些都给纺纱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而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趋势不可逆转,蕴含无限商机,因此各种新型纤维纱线的市场前景依然广阔。新材料纱线开发的主题是新型纤维,而新型纤维的种类包括新型天然纤维、差别化纤维和高性能纤维。各种新型纤维的优势互补,优化组合所体现出的优良服用性能,讲诉差异化纱线的永恒研究主题。

人是产品开发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拥有一支专业素质强大的团队也是做好新材料纱线产品开发的重中之重。要有专业的技术队伍、创新的开发思维,要有成熟的管理队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要做好新材料纱线技术的开发,还要有很多技术的支撑。

科德宝集团Purtex大中华区销售经理 郭宇鹏:

绿色纺织是一种责任

环保助剂产品,主要用来赋予织物的柔软触感,提高织物的坚固耐用、耐磨、防水和防紫外线性能,用于户外服装和工装领域。

与行业目前普遍使用的含氟表面活性剂相比,Purtex聚氨酯乳液不含溶剂,是100%水基产品,可令织物具有触感柔软、坚固耐用、耐磨、防水和防紫外线等性能,相比普通竞争产品全氟化合物具有强大优势。产品开发过程中将环保、安全生产水平和消费者保护视为重中之重,而且应在选择原材料时严格禁用任何有争议的成分,以此保护环境、消费者和纺织工人。

农业科技创新交流材料 篇4

1、提供平台,加速信息化建设措施。打造信息平台,疏通农业科技信息渠道,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传达的信息化程度。一是要创立平台。县政府可以结合农业科技部分,结合各镇农业产业,坚持具有针对性、有当地特征的农业信息网站,综合有价值的产业科技信息,借助财务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查询系统,为偏僻农民供应参阅平台,增加农民获取农业技能信息的有用路子,切实保证农务疏通,助农增收。二是要拓展平台。长途教育是提高农民综合本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手段,要充分运用长途教育收集进行信息传达和教育培训,针对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工作特点,采取灵敏方法,按期组织乡村党员干部、群众观看学习国表里先进农业技能、乡村适用技能、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艺、市场信息等内容的节目,切实发扬长途教育收集的辐射功能,使广大农民学习把握各类种养技能。三是要丰富平台。除以会代训、宣传册、播送等惯例性的信息宣传方法外,对农家信屋、村村通、村务公开栏等宣传方法施行绑缚运用,发扬结合效应。特别是村务公开栏,作为民主治理、为民服务的一个主要窗口,受到村民的高度关注,对其开发的农业科技专版,要做到实时更新,内容要符合村情、易懂实用,让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第一时间通报到群众手中。

2、积极探究,坚持技能创新推行新系统。大力履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式,坚持多元化推行服务机制。一是要切实增强科研机构、农技学校、科技主管部分、涉农企业协作共建,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升级,要举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项目招商、农业科技引进活动,对农业科技项目在土地运用上、资金担保上执行倾斜。二是逐渐履行市场机制,把农业新技能推行、新种类使用、新常识普及,由纯真依托行政手段改变为依托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并鼓舞和支持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协作社等开展农技推行服务。三是施行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工程,选派专业技能人员到新农村建设点进行技能服务,制订优惠政策,鼓舞他们以技能承包、入股的方式和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好处共享”的一起体,推行运用新种类、新技能、新效果,把最新的科技常识和适用技能送到乡村,送给农民。

3、配齐要素,供应农业科技创新和推行前提。优化装备科技创新要素,坚持人才和投入的保证机制。一是培育引进人才。要高度注重广大乡村科技人才的培育,增强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效果,努力培育一多量种养妙手、农机功课妙手、乡村生意人和专业协作组织领办人等农业乡村经济发展急需的适用人才和新型农民。二是鼓励人才创新。要完善能进能出、尽显才干的选人用人机制;能表现岗位绩效、顺应分级分类治理的收入分派机制;有利于人才锋芒毕露、勇于创新的鼓励机制,选准人,选强人,留住人,坚持一支学术造诣精深、敬业精神突出、实践才能超强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具体提高农业人才兴农才能。三是加大投入。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能发展规划大纲》若干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大科技方案经费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行的投入支持。增加本级财务预算,积极对上争夺科技攻关项目和经费支持。四是拓宽投入渠道。要指导和鼓舞涉农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增加投入,构XX县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行投入格式。

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先进集体材料 篇5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步入良性轨道 我校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政教处、团委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以班为单位的科技活动小组和科技学科兴趣小组,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各类科技教育活动,逐步形成学校科技教育体系,使学校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逐渐步入良性轨道。

二、扩大宣传,以科技传播行动为载体,强化科技活动氛围 1.我校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广播、橱窗等多种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2.定期举办科普宣传系列活动,如“节水、节粮科普知识宣传”、“防冻抗灾科普知识宣传”、“生活小知识科普知识宣传”、“防癌防病健康知识宣传”、“中国航天之路”、“物理百年”、“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知识展览”等大型图片科普展,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受到科普知识的熏陶,促进了他们科技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3.加强各学科的科学实践教学活动,重视对学生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每年安排学生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三大主题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科学教育。

三、精心组织,认真辅导,科技创新大赛成绩斐然。

近几年来,我校针对全校青少年的创新素质教育特点,认真组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我校加强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业务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培训,将科技辅导员业务进修的课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档案中,极大地调动了科技辅导员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我校科技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

2.学校成立了大赛领导小组,建立以班为单位的科技活动小组,班主任担任班科技辅导员,学校设有学科兴趣小组辅导员,组织学生有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3.每年定期举行学校科技节,开展科幻画制作、电脑知识、实验能力竞赛以及小发明、小制作展示等科技实践活动,收集评价学生的科技作品和科技论文,并精选部分作品参加上级评选活动,获奖作品的学生与辅导老师分别给予综合素质加分和奖励。

学生科技创新标兵胡超事迹材料 篇6

胡超,系西安工程大学10级电子信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02)班的一名学生。走过的大学一年是我逐步充实的一年,是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对我专业的兴趣越来越强烈,一直以来我都努力的学习我的各门基础知识,从大一开始就努力的学习我们电信学院各个专业的知识,不分专业、不分年级,只要是专业方面的都尽可能的学习。通过一定知识的积累能进行一些相关的实验与制作,并且把自己的经验应用到他的工作中,争取带领全院的同学学习科研创新方面的知识;我也努力的参加各种相关赛事,通过比赛为学校、学院增光。

个人事迹:

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妥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个人素质,我学会:做人,要认真负责;做事,要讲究原则。作为一名大一的学生,争取成为五四十佳青年科技创新标兵,是我大学第一年的总结,是对自己大学表现的一个考核。现将主要事迹介绍如下:

一、学习方面:

有句话说“学生以学为生”。确实,作为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学生必须以学业为重,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用知识武装自己,而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则是为国家贡献力量。在进入大学以来,我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因为只有牢固的专业知识才是我今后工作的根本。能够端正态度,很好的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平时我也注意学习和自我调整,提高自我的约束能力,在自我努力学习的同时,积极开展有利于专业知识和多方面知识拓展的活动,以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明确学习重要性建设良好的校园学风。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我意识到新时代大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丰富见世面,增强自己多方面的理论水平特别是学生工作的相关知识,我经常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阅相关的资料。我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

二、综合素质

态度未必决定一切,但端正的态度能带领人走向正确的道路!我经常会关注新闻联播中的国内外的大事新闻,学习着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的应用,以及学习报道中多位杰出先进工作者们。进入大学我积极参与校内各类关于人文或科研的活动。通过聆听老师的讲座,我获得了以前不曾了解,不测关注的信息,学会用一个理性的态度去思考一个科学问题,去考虑自己的前途,去从另外一个角度思索自己的价值

所在,思索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虚心,坚持,学会适应也是一直以来我以此严格要求自己的标准。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都尽量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在班内我会经常帮助同学解决疑难,并把握在各方面学到的经验哥他们分享,也带动了同学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交流,做好团圆的模范作用。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将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表明自己的决心,努力成为入党积极分子。这与同学们对我的支持,老师对我的肯定是离不开的。在思想上我积极要求进步,保持着较高的思想觉悟,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永远保持与时俱进,坚持我国关于科技方面的方针与政策,时刻关注国内的科技发展形势以及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并随时准备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自己为学校争光,以做到学有所用。

三、生活之路

进入大学,除了学习还必须懂得生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是我生活的态度,也是我对待科学的态度。在西安工程大学,我享受着浓厚的学习氛围,严谨的科教环境,我感觉自己很幸运能成为工程大广大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我也会尽自己的能力学好科学知识,不辜负老师和学校对我的教育与栽培。

总之,我的生活、学习都是与我的专业密切相关的,我时刻在努力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科研实践创新本领,每个暑假、寒假、五一、十一他都在学校多呆一段时间来学习其想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可以说这是我生活最重要的部分。我表示在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要在以后的各种科技大赛中努力拼搏,争取获得我自己和学校在科技方面竞赛的荣誉,这也是我大一时就有的信念!在剩下的三年里我将有更多的时间专心地学习专业知识,争取早日完成自己在方面所定制的目标。

参选人:胡超

浅析日用陶瓷材料创新 篇7

关键词:日用陶瓷,设计观念,综合材料

一、日用陶瓷功能和作用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之中, 还是在人类文明的悠远历史中, 日用陶瓷都占有其一定的地位。就现代日用陶瓷产品而言, 已经不再局限于食器的单一功能, 它也是一个信息载体并且富有时代特征。日用陶瓷是经人们劳动所创造出的产物, 它首先必须具备实用功能, 满足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需求。同时, 它还需上升到美化人们生存环境和增加使用情趣, 愉悦人们的心情, 以此满足人们的审美和精神多方面的需求。总而言之, 现代日用陶瓷产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求, 还要满足精神生活需求, 它们不仅是生活的基本必需品, 还给人以情感的寄托和心灵上的享受。

日用陶瓷的功能, 一般情况下多看作为使用功能。如果从陶瓷材料特性和文化内涵来研究, 我们可以更加整体、多方位的角度对日用陶瓷的物质功能和文化功能进行探讨和理解。

日用陶瓷的物质功能是由陶瓷自身的材料特性所决定, 它主要是指区别于其他材料制品, 所呈现出优秀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便利和改善的作用。

日用陶瓷的物质功能属性及作用:

1. 生物化学功能的耐蚀性——日用陶瓷制品这方面的功能要优于铜、铁、铝和其他金属, 一定程度上能承受酸、碱、盐等的侵蚀, 不会有生锈、变质和老化现象。

2. 耐热、保温隔热功能——日用陶瓷传热较慢, 用来盛放热水和食物, 短时间内外部温度不会特别高而导致烫手。

3. 耐磨性的力学功能——器具与硬物摩擦时, 不易受损。如西餐中, 可以在碟盘上直接使用刀叉切割取用食物。

4. 耐急冷、急热的性能——如在微波炉和冰箱中使用时, 陶瓷器皿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日用陶瓷的文化功能, 又称文化价值, 它是指日用陶瓷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

日用陶瓷的文化功能属性和意义:

1.人文性——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经历了早期的陶器时代, 陶器的历史, 就是人类关爱本身、大众及社会的历史。

2.象征性——日用陶瓷制品通过其形态、色彩、装饰和标志等形式反映出象征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审美的倾向, 象征或代表某一阶层或个人的价值观、社会地位等。

3.美学性——通过对材料、结构、形态、色泽、肌理和装饰等多方面因素特定的使用, 尽显日用陶瓷传达给人的美感。

通过对日用陶瓷功能的全面了解, 我们可以知道, 正是因为日用陶瓷优越的物质功能和文化功能, 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二、日用陶瓷设计中材料的演变与发展

纵观人类历史, 器物造型是随着人对物的需求而产生的, 最早的原始陶器设计便是如此。远古时的中华先民, 为了满足简单的生存需要, 根据自己朴素的审美意识制造出实用美观的陶器, 日用陶瓷的雏形便是如此诞生 (图1) 。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 陶器从最初的存贮器皿, 发展到不同样式的餐饮器具、祭祀物品等, 材质也由原始素陶发展为精陶。现在很难去评判陶器最早出现于哪个文明古国, 但是中国最早进入瓷器时代是无可厚非的。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便出现了原始青瓷, 到东汉晚期瓷制品趋向成熟, 至宋代, 瓷业更是得到空前发展, 瓷质器皿取代陶器在日常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图2) 。现代社会, 日用陶瓷设计呈现出多样性, 材料的开发与运用方面也受此影响。正如丹麦设计师克林特所说:“运用适当的技艺去处理适当的材料, 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需要, 并获得率直和美的效果”。

材料的运用在日用陶瓷设计中, 不管是陶瓷材料自身还是非陶瓷材料的应用都不断的在创新, 从早期传统陶瓷到特殊陶瓷材料的应用。特殊陶瓷材料拥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材料特性以及其应用范围都远远超越了传统陶瓷。诸如纳米陶瓷、金属陶瓷等新型陶瓷材料的创新增加了陶瓷材料的延展性并极大地提高了日用陶瓷的性能 (图3) 。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单一的材料应用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已经不能满足产品的多样化设计风格和内容。日用陶瓷设计也不例外, 综合材料的运用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日用陶瓷的设计空间, 同时也逐渐成为时代的潮流和趋势。随着人们对日用陶瓷设计中材料运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非陶瓷材料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日用陶瓷设计中。金属、竹材、玻璃等非陶瓷材料在日用陶瓷产品中的应用, 完善了日用陶瓷产品中所缺乏的视觉感受, 使其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得到优化和提升。Sputnik设计工作室设计的陶瓷器皿 (图4) , 结合了陶瓷与木材两种不同质感的材料, 给日常用品带来了新的视觉感受。

三、日用陶瓷设计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一般来说“设计观念即设计观, 是人类进行设计活动的指导思想”。在人类悠久的历史进程中, 日用陶瓷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设计观念直接反映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在它的引导下, 留下了大量经过历史洗涤散发出璀璨光芒的日用陶瓷作品。陶瓷产品的设计活动可以追溯至原始石器时代, 在水、火、土的交融之中, 它引发人类无穷的想象与灵感。随着时间的淘洗, 日用陶瓷产品呈现出的形式以及文化内涵, 真切地反映出日用陶瓷的文化史也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从人类最原始的设计观念——为了满足汲水、贮物、烹饪和其他不同的生存需要, 设计和制造出具有相应的功能的陶器器皿, 到如今形式和功能多样化的工业制成品, 都是人类设计观念直观的反映。当然, 人类的设计观念是从初级到高级, 单纯到繁复, 不断创造与发展过程的综合。

设计观念的变更与发展对日用陶瓷有着深刻的影响。日用陶瓷产品每一种新形式的出现都是其设计观念改变、发展的呈现。19世纪末期, “工艺美术运动”主张师承自然, 追求自然清新的装饰风格深刻影响着日用陶瓷产品的设计观念, 这一时期的设计重点在于创作出精美、典雅的日用陶瓷。Paul Revere陶瓷花瓶、陶瓷碗 (图5) , 是美国20世纪早期的陶瓷器皿, 具有典型的工艺美术运动特征。

20世纪20年代, 包豪斯学院成立, 它注重产品功能与理性的设计观念对现代设计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功能至上的设计观念, 经过大量的实践, 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对各类设计及设计理念都有决定性的作用。日用陶瓷的设计观念也深受其影响, 过去日用陶瓷设计所注重的精致装饰的设计观念受到质疑与批判, 设计观念走上了功能大于形式的轨道。Marguerite Friedlaender所设计的茶壶正是这时期日用陶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图6) 。

富足的物质生活, 使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 日用陶瓷产品千篇一律简单的几何形态已经难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人们对日用陶瓷的要求不仅是要有良好的使用功能, 而且还具有新颖优雅的外观形式。如此境况下, 衍生出日用陶瓷产品功能与形式并重的设计观念。科拉尼1974年为罗森塔尔公司设计的茶具 (图7) , 突破了先前单一的几何形态, 通过顺畅的流线形态增加产品的趣味性, 而且此套茶具具有明显的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特点。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兴起, 受此影响, 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用陶瓷产品的设计观念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除了美观实用之外对日用陶瓷产品的诉求还蕴含了多元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需求。因此形成功能与形式人性化的设计观念。特雷西.威尔金森设计的陶瓷花盆 (图8) , 陶瓷与藤的结合, 满足实用与审美的同时, 还散发出淡淡的自然气息, 满足了人们向往自然的情感需求, 增加了产品和人之间的互动。总之, 从满足生存需求的原始陶器到现在赏用结合的人性化日用陶瓷产品可以看出, 日用陶瓷的设计观念经历了由最先的功能到形式再到人的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或是层次的界限, 是一个逐步发展、逐步递进的过程。

四、新的设计观念对日用陶瓷材料的重新审视

设计观念是人类设计活动的指导思想。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 人们对日用陶瓷产品有了更多的要求, 除实用功能之外还有心理的、精神的需求。日用陶瓷设计观念由实用美观原则演变为人性化设计。日用陶瓷设计观念的发展, 使设计形式趋于多样化, 设计创作中单一材料的运用已经不能满足日趋多样化的现代日用陶瓷产品的表现方式及内容。在日用陶瓷设计中, 设计师应该了解和掌握材料特性, 时刻关注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趋势, 使用适当的技术处理相应的材料, 使材料各自的特性得到最大发挥, 将所应用的材料呈现出最完美的结合, 让人们体会到一种自然、亲切的全新感受。比利时Fou de Feu设计工作室设计的一系列陶瓷器皿 (图9) , 灵感来源于旧式的工业化工厂, 并将陶瓷与枫木两种材料完美结合, 丰富产品表现力的同时, 也使得产品与人更为亲近。

随着时代的进步, 生活品质的提升, 单纯的功能主义或形式主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日用陶瓷产品的需求, 日用陶瓷产品需要达到人性化的功能与艺术化的形式以及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完美结合。Pia Wustenberg设计的“Stacking Vessel”系列花瓶 (图10) , 木质、玻璃、陶瓷三种不同材料的结合运用, 呈现出有别于以往花瓶的视觉感受, 更是功能与形式、技术与情感完美融合的直观表达。人们需求内涵的不断拓展, 单一的陶瓷材料很难满足日趋复合化的日用陶瓷产品的表现内容, 综合材料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突破现有框架的设计方式。日用陶瓷产品中虽然陶瓷材料在占主导地位, 但是仍然有结合其他材料进一步拓展的创作空间, 使得日用陶瓷产品富有时代气息的同时, 更加符合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 大量新型材料被开发出来, 如有机玻璃、复合金属材料等, 为日用陶瓷设计中材料的使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通过材料的综合运用, 衬托了陶瓷材料的自然特性, 形成不同的质感, 使日用陶瓷产品打破单一的形式, 带来丰富的视觉和触觉享受。

参考文献

[1]朱铭.设计—科学与艺术的结晶[M].山东美术出版社, 1989.

[2]汤重熹.新设计对传统陶瓷设计观念的冲击[J].中国陶瓷工业, 2002 (2) .

[3]王建梅.日用陶瓷设计中材质的创新运用与感觉特性[J].佛山陶瓷, 2009 (7) .

材料创新与家具虚空间 篇8

关键词:虚空间 材料创新 家具设计 空间 实体

黑格尔说“天地万物无不在自身内兼含存在与虚无两者”,虚与实是辩证存在的,在家具设计中,家具所形成的虚空间与实空间构成了空间的整体。家具设计已经从设计家具本身延伸到家具虚空间的设计的研究。材料作为家具的构成物质基础,在虚空间的设计上是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家具的虚空间

1.1 虚空间定义

虚空间,又被称之为“空白空间”或“负空间”,虚空间是相对于造型实体所占的空间而言的。造型的空间感受是借助于形体而获得的。被形體所限定的空间,可以说是形体占有的实际空间区域,称之为实空间,也就是形体的本身。形体之外,与形体相关的空间区域,是由于形体的扩张感或构件之间联系形成的空间,称之为虚空间,也叫作心理空间。虚空间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所代指的意思有所不同,在版面设计中是指被设计中的其它一些要素所包围的空间。

1.2 家具中的虚空间

在家具空间中,虚空间与实体空间断续相连,虚空间由于其易被感知的通透性和镜面材料的写实性映像实空间,所以虚空间与实体空间是统一的。家具中的虚空间由三个元素组成:a、阴影:灯光下的家具产生了阴影,在家具设计中,阴影不是呆板的,阴影能产生了奇幻的视觉效果,成为设计的元素之一。因此在家具设计中,阴影构成了家具中的虚空间,这种虚空间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这种虚空间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b、空间的组合:家具实体的组合、交叉产生了丰富的实体空间,而实体空间所包围的空间则形成了虚空间。在家具设计中,设计师通过材料的属性,会形成很多有趣的实体空间外半遮半掩的虚空间。c、视错觉:人的视觉可以感知实体空间,不能感知虚空间。但是人的认知具有—种思维的定势,人们往往通过以往的经验来认识某种事物。

在家具设计中,合理使用家具虚空间可以丰富空间感受。虚实结合,虚空间与家具实体空间二者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二、家具材料创新与虚空间的形成

2.1 家具材料创新

家具材种类很多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本身的特性。家具材料的创新设计包含两个内容,—方面是家具新材料的开发设计,另—方面是家具材料的二次创造设计。新材料的开发对企业和市场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新材料的开发指传统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如在传统材料金属、橡胶、纸、玻璃加入植物叶子的丝状纤维等。

家具材料的二次创造,是指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或设计需要,对家具材料经过再加工和再创造,把现代艺术的抽象、空间、夸张、变形等艺术概念,融入家具材料之中。家具材料二次创造设计常用的方法有:变形设计一一如打皱、折裥处理,挤压定型;材料的破坏性处理一一如剪裁、镂空、打磨等;叠加、贴片、涂色、缝线等。家具材料创新是影响家具艺术性、技术性、实用性、经济性和流行性的关键因素。

2.2 材料创新与虚空间的关系

家具材料是家具风格中最具视觉效果的体现,家具材料的不同色泽、质感、工艺处理的材料构成了家具丰富的造型和空间感官。材料创新对家具“虚空间”的阴影、空间分割、视错觉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家具虚空间的空间变化和家具材料的应用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好的虚空间必定是合理运用材料的结果。合理掌握的的材料创新的方法,可以起到增加虚空间的空间动态、增加空间动态、丰富空间感受的作用。

(1)新材料形式与虚空间

材料的形式对“虚空间”的阴影、空间分割、视错觉等元素起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同的材料都有自己特有的特性,也直接影响到家具造型以及虚空间的视觉效果。材料的创新使产品的表现形式有新的表现,从而产生出丰富的虚空间。如图1日本设计师Shinn Asano设计的“Sen”系列线性家具作品,设计师使用红色的特殊加工的钢条作为材料,以线为主题,将二维的平面线条演绎出三维的立体效果。坚韧的材料和柔软的光影虚空间,形成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2)新旧材料多元化搭配与虚空间

新旧材料的多元化组合丰富了家具虚空间的视觉效果。传统家具材料十分丰富,从木材、编藤、纺织物、金属、合成材料等,设计师所致力的是把创新材料结合到传统家具材料的质感中求取最完美的结合表现,给人一种自然、舒适的视觉与触觉感。不同材料的交叉运用可使观者在面对家具时得到不同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选择倾向和产品认知程度,也使设计者能够据此断定空间的适用性,让使用者在心理上拥有足够的拓展空间或未被占用的虚空间。

(3)材料加工技术科技化与虚空间

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出现为家具虚空间提供活力的源泉,使空间的分割更加灵活和多变。材料负责承载设计的功能、创建产品的个性,工艺则是设计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新材料的出现使虚空间传达出设计师的语义。如图2拉脱维亚设计师Maffam Freeform的家具设计作品一一火山玄武岩镂空黑色紧凑花纹家具,家具的有机造型和鸟巢式包裹的内框形态时刻传达环保,亲近自然的信息,使人感受到安全和放松的感受。家具的材料是由玄武岩纤维结合生态树脂来创造出极其轻便和高度耐用的材料,这种玄武岩是一种通过火山活动很快进行自我更新的岩浆岩,是一种家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新材料。同时为了达到最大的舒适效果,材料仿照天然植物的形式进行编织,最大程度增大了椅子的弹性。使椅子特殊的环保材料和虚空间(鸟巢式包裹的内框)的体验,其魅力远远大于产品本身。新工艺也使虚空间得到重新分割。如图3:2013年米兰展荷兰设计师的作品,通过新的数控技术,对桌子的一边做了镂空处理,从空间的角度,桌子通过空间分割被分成功能性空间和以外的装饰性空间,桌子的虚实空间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和完美的结合。

三、结语

科技创新材料 篇9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邓小平同志也提出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为此,做为教育培养人的场所——学校,更应在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培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结合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以转变观念为先行,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校为本,深化管理改革;从改革课程设置入手,全面提高活动质量和效益,争创科技特色学校。

一、指导思想

以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打造地区特色科技活动品牌,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为今后学生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活动的开展来探索并完善科技发明创新教育理论体系,在科技创新教育实践中,探索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提升创新能力的具体办法,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国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科技创新特色学校的创建,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和科技教育能力,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有特长,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竞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性格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学校资源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三、推进措施

(一)确立科技教育的办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以创建科技特色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并把创建工作写入学校的规划中,成为我们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的学校办学方向之一。在我们每一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里,都将科技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计划和部署。例:本学期的工作计划中,我们这样规划科技工作“以研究课和拓展课”为方式,开展科技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科技艺术特长,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将科技特长教师固定化。以一个教师带一队或带数队的方式,开展学生的科技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使学生学有所长,个性得到弘扬。

(二)加强领导,健全管理体制

我们认为,确立以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关键是领导思路要清,方向要明,立足于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着重抓了三步工作:

1、健全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机构网络。

为了强化对学校科技教育的领导和规划,我们成立了校长、分管领导、科技总辅导员组成的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在科技领导小组之下,我们组建了以科技总辅导员为负责人的学校科技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科技辅导员),同时发动全体教职工支持科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科技活动。

2、明确职责。

学校根据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需要,明确了相关领导和教师的职责,并尽量使各自的职责明确化,使相关的领导和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职责履行责任,保证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例如校长职责是完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保证经费投入,学校订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对在科技创新方面获奖的教师与学生实行奖励。分管领导的职责是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各组工作到位。总辅导员的职责是调整活动形式,组织好科技材料的征订,组织各类竞赛,制定科技节的方案,进行技术方法的指导等。科技辅导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好学生开展自己承担的科技活动,使学生得到教育。

3、建立科技教育活动会议制度。

每学期开学初举行研讨会,制定出一学期的科技活动计划,布置工作、研究对策。在每一次学校的大型科技活动开展前,学校都要召集有关人员开会研究,以确保每一次活动的正常开展。

4、设立科技教育活动奖励制度

为了对科举教师的工作能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激励科技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建立了《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使对科技教师的奖励有了制度的保证、和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

(三)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有一支较强的科技教育师资队伍。我们认为搞科技关键要有教师的积极性,尤其要有乐于奉献的一大批教师,我们是这样做的。

1、挖掘人才,形成队伍。我们根据教师的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挖掘科技辅导教师。例如,唐平登老师思维敏捷,具有极强的设计和对手能力,担任总辅导员一职;蒋剑中老师,动手能力很强,安排辅导“科学实验与制作小组”,并负责环保制作小组;陈素平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科幻画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就这样我们先后挖掘了多位有一定特长的教师作为校级的科技辅导员,我们在不断发现人才、不断使用人才中形成了一支精干的校级科技辅导教师的队伍。

2、注意培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为进一步提高科技辅导教师的素质,购买了很多科技类书籍供教师阅读和参考;学校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市、县的各类培训及业务进修。如:选派部分老师参加各种培训等。

(四)多角度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拓宽科技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渗透

学校从两个方面在相关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第一形成了二种常规课型,第二开发拓展课程。二种常规课型是:常规性渗透,即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活动课程,包括外出参观、组织讲座,每两周一次的科技广播讲座,每学期一次的考察活动(社会实践);学科性渗透,利用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语文、数学、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科普普及教育,另一方面是拓展课程,拓展型课程是学校安排的选修课,我们有专门的科技课,有固定的科技活动时间。

2、举办科技活动节,以带动学校科技活动的全面开展。

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能够因地制宜,根据学校自己的情况和学生的兴趣举行一些科技类竞赛和科普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举办科技节,在学校领导和科技辅导员们的大力宣传和努力下,进行全民动员,全体学生和所有的老师都投入其中,大大提高了科技活动的普及率。如2010科技节,我们围绕区科技节的主题,积极开展活动:我们在三个年级开展了科普幻想绘画比赛,还举办科技调查活动(调查秸杆焚烧的问题),两次的科技节活动学生们都是兴致勃勃,趣味盎然,最后科技节在全校师生的一片掌声中圆满结束。然而,科技节虽然结束了,但学生们对科技的热情之火却已燃起,科技活动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我校的科技活动带动了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

3、积极参加各类市、区科技教育活动项目。

近几年,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如“科创创新大赛”、“电脑制作”、“小发明、小制作”大等,并多次在省、市、区获奖,在全校师生及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

4、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科普宣传。

学校组织外出参观访问考察,做到定时、定点、定年级、定内容,有序列的活动。例:组织学生去参观蔬菜大棚,了解各种植物的特点;去参观土陶艺术,体验古老的传统文化等等。从而保证了100%的学生有序地开展科技社会实践。

5、形成校园文化,营造科普教育氛围。

如我们每学期都有科普宣传的黑板报评比;每学期两周一次的环保科技宣传,以及专家讲座等,制造了学校浓郁的科普教育舆论氛围,形成了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

四、组织保障

我校将创建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成立仁湾镇学校创建“科技创新特色学校”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长:黄熙春 副组长:蒋剑中

唐平登

成员:黄文林、欧阳中、胡立青、钟许元

成立由黄熙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蒋剑中副校长任副组长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科技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计划、安排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别为各处室、各教研组、年级组的负责人,并吸收理化生老师参加。科技领导小组统管学校的各项科技教育工作和活动,并做到了“三到位”,领导到位,议事到位、经费到位。真正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依靠辅导教师队伍贯彻学校科技活动,并进行集体研讨、互相交流、保证科技教育有质量的开展,也充分发挥了教师们开展科技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工作落到实处。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强化各级职能,为特色学校的创建保驾护航。我们成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讨解决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的多种问题,并在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以保证特色学校创建的顺利实施。同时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创设特色学校的质量考评机制、管理保障机制和教师激励机制,在教育管理中,改革完善教学工作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创建特色学校的积极性,设立相应奖励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教育工作的主体意识,并逐步完善,保证特色学校建设的正常运转。使特色学校创建具备科学规范的运行体系。

五、争创科技特色学校,凸显办学成果

在开展科普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教研组也各自形成了有组内特色的科技教育项目和竞赛指导教师,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成绩斐然,在参加的多项科技竞赛以及科技节和交流活动中充分展示出我校科技教育的成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开展科普教育的实效。

几年的实践使得仁湾镇学校的“科技创新”特色显著,不断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并频频荣获大奖,教师队伍不断成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浓郁,在各级领导的关注的下,在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引领下,我们期待着仁湾镇学校“科技创新”能够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个品牌,使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创新型人才!

附:近几年获奖情况: 2009年:

罗军老师指导左华同学的作品《套洗袜》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蒋剑中老师指导邓旭琪同学的作品《可以缠绕电线的插座》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欧阳中老师指导唐剑锋同学的作品《挂在洗手盆里的香皂盒》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罗军老师指导刘甜甜同学的作品《准确书签》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罗军老师指导王杰同学的作品《拖把鞋》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罗军老师指导周文杰同学的作品《短时间应急灯》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蒋剑中老师指导邓云同学的作品《家用方便夜光拖鞋》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胡立青老师指导龙倩同学的作品《手机充电方便器》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罗军老师指导唐群同学的作品《圆规固定架》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罗军老师指导邓云同学的作品《乒乓球捡球器》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陈素平老师指导唐红锋同学的作品《方便螺旋升降桌》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何积伦老师指导邓婷婷同学的作品《简易日光灯清洁器》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屈菲菲老师指导邓云同学的作品《简易干湿两用抹布》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陈素平老师指导陶婷同学的作品《唇膏模板》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何积伦老师指导陆星廷同学的作品《家用方便如意塑料门档》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欧阳中老师指导唐红锋同学的作品《方便晾挂衣架》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屈菲菲老师指导唐玲同学的作品《我们一家》获区第七届电脑制作二等奖。

欧阳中老师指导蒋婷婷同学的作品《环保周报》获区第七届电脑制作二等奖。

唐平登老师指导周灵芝同学的作品《梦之轩》获区第七届电脑制作二等奖。

何积伦老师指导唐玲同学的作品《昨天、今天、明天》获区第七届电脑制作三等奖。

蒋剑中老师指导唐鑫同学的作品《保护地球》获区第七届电脑制作三等奖。

唐平登老师指导刘霓虹同学的作品《学生报》获区第七届电脑制作三等奖。

2010年:

唐楚倩的作品《自制防雾眼睛》获永州市十五届科创新大赛三等奖。左华的作品《自卡线器》获永州市十五届科创新大赛三等奖。姜艳的作品《带口袋的茶杯》获永州市十五届科创新大赛三等奖。唐金鑫的作品《带拉环的插头》获永州市十五届科创新大赛三等奖。廖峰的作品《通用开瓶器》获永州市十五届科创新大赛三等奖。黄文林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软件《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获区三等奖。欧阳中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软件《两圆的位置关系》获区三等奖。钟许元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软件《三大战役》获区三等奖。蒋剑中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软件《春》获区三等奖。

胡立青老师执教的《多用实验管》实验课,获区化学实验创新竞赛三等奖。

2011年:

蒋剑中老师指导唐军豪同学的作品《多线路标志卡线器》获区第十六届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欧阳中老师指导廖峰同学的作品《自制指南针》获区第十六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陈素平老师指导蒋舒婷同学的作品《日光灯清洁器》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欧阳中老师指导左辉同学的作品《方便式水果削皮器》获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陈素平老师指导周灵芝同学的作品《天涯共此时》获区第九届电脑制作三等奖。

蒋剑中老师指导唐玲同学的作品《永远的春天》获区第九届电脑制作三等奖。

欧阳中老师指导唐鑫同学的作品《仁湾镇学校环保报》获区第九届电脑制作三等奖。

2012年:

欧阳中老师指导姜艳同学的作品《春天来了》获区第十届电脑制作三等奖。

陈素平老师指导蒋文怡同学的作品《我家门口的小池》获区第十届电脑制作三等奖。

回顾我们多年来所走过的科技教育之路,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既有收获累累硕果时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我们作为农村一所薄弱学校,经费问题一直是阻挡我们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的绊脚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好科教工作,使我校的科技教育特色永葆青春。

鉴于我校在科技育方面开展的活动和取得的阶段成果,现向区教育局提出申请,成为冷水滩区“科技创新特色学校”,希望通过评比使我校的科技教育更上一层楼,请专家给予审议。

上一篇:节约用水倡议书精选五下一篇:当我与世界不期而遇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