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2024-05-13

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通用9篇)

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1

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摘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关键是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做到勇于创新、努力创新。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是革除陈腐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实现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集中体现。

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不少教师缺乏课堂整体考虑,导致课堂结构松散,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事实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性是依附于教学的科学性的,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只有做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实现依靠普通教师教好普通学生的愿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首先,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创新的同时,不能只重视局部的创新,而应着眼整体的创新,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形成这样一个“整体”的关键便是结构。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的个性或优势,但这些都是“局部”的优势,要想上出高效率的课,必须依靠课堂结构的整体创新。

其次,课堂结构的创新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才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善智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组织因素和教育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相适应”。课的结构和功能总是相互制约,只有当教学处于合理的课堂结构之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端正教学思想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学模式是受到一定教学思想支配的,因此,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正确地向前发展,关键在于人们对教学的研究是否深入,是否科学。在错误的教学思想干扰下的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新模式,都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加强教学思想的研究,端正教学思想,改变不科学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不端正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或结构的改革只能流于形式。

(二)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教学本身就很复杂,而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内容又非常丰富,因而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应当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与之相适应。在教育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教学的这种复杂性认识不足,教学往往固执于某一种模式,弄得很僵化。因此,我们应注意克服把教学模式绝对化和单一化的倾向。

从总体上讲,综合型模式是现代教学基本模式。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灵活掌握。我们提倡不同模式的结合,以便合乎各种模式的长处集中发挥,使不足得以克服。这也是由教学这种活动复杂性决定的。

(三)注意学生的心理规律

教学模式的研究和使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尤其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在,教师应根据不同时间段学生的思维活动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教学模式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其变化和发展总是受一定的教学思想左右的。因此,我们必须端正教学思想,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

三、教学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知能结构创新

具体的、明晰的、可测的课堂教学目标,它包括认知的容量、思想教育的要点和技能训练的重点。

课堂知能结构的创新应着重抓住准确和适当两个方面。首先,从这个学科的系统目标出发,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由此确定的知能结构一般是准确的,基本上是优化的,否则有可能出现偏差;其次,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缜密地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和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设备等方面的情况确定知能结构,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如果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处理好了,那么这堂课的知能结构就是创新的。

(二)时间结构创新

一堂课各个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合理分配,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圆满实现。既然课堂教学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那么,反映教学过程的时间无疑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结构因素之一。实践告诉我们,正确分配时间,合理使用时间,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课的时间结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课的时间结构的创新,首先要明确方向,摆正位置。在明确课的主攻方向,摆正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讲解与练习、重点与一般等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时间,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其次还必须使时间安排符合教学实际。时间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常量,它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做出安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习惯进行分配,根据教学的环境,认知的手段、教学的风格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作相应的调整。

(三)训练结构创新

规定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步骤,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训练结构的创新,首先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讲的内容,还要考虑到练的内容和方式,在设计训练上下功夫,同时又要让学生懂得训练的作用,积极配合教师搞好每一项训练;其次要抓准训练内容,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练,真正练到根本上,练在关键处,同时注意训练适当,难易适度,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总之,课堂教学结构是个整体,因此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结构创新的时候,不但要考虑每个结构的创新,而且要考虑到课堂教学系统中各个结构成分如何组成最佳结构,以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创新,研究创新,逐步形成一套适用于本校、本班的教学模式,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

[2] 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

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教学主体, 以讲授知识为教学目的,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久而久之便会觉得体育课单调枯燥, 乏味无趣, 更不愿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因此, 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以下是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几点建议。

1、加强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是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必要手段, 合作学习可以分为互动性学习和互补性学习两个方面, 拿排球垫球来讲, 互动性学习就是学生在一起共同探讨对垫球的心得与体会, 互相激励, 共同进步, 如在与他人对点过程中, 不再采用自垫球, 对墙垫, 而与他人对垫球, 一人持球, 一人做好垫球准备, 这样可以让学生被动的感受触球部位, 找到最有利的击球点, 体会击球动作, 随后二人互换, 继续练习, 最后交流经验心得, 既能培养配合的默契度, 又能加强自己的垫球技术;互补性学习则是要同学们取长补短, 在垫球中拿他人的强项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如体能好与技术好的同学就可以在合作中互补, 体能好的人可以锻炼自己的技术, 技术优异的人可以加强自己的体能。

2、合理应用自主学习模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 也是教育环节中的两个重要内容, “教”只是学校教育中阶段性的内容, “学”才是学生受益终身的本领, 作为教师, 不能只关注自己怎样“教”, 更应注重指导学生怎样“学”, 比如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的学习。例如:教学“跨栏跑”时, 让学生尝试3-5个低栏的跨越,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跨越障碍, 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 自己归纳总结“跨栏跑”中“屈、拉、跨、提、伸、压”的动作要点,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突显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实施分层教学, 做到因材施教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体育课堂通常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 教师只注重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 却忽略了学生体育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因此在高校阶段, 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个体差异和体育技能水平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 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示自我, 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 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以下策略:首先, 导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思,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导法, 指导学生运用合理的方法学习;导做, 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和灵活运用。其次, 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灵活多变, 教师应根据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学习跳高时, 设置不同的高度,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进行练习, 或采用升降法:只要成功连跳两次, 就可上升至下一高度;否则就返回。再次,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水平、场地器和材、学校所处地域的特点和季节灵活安排教学活动。例如, 如果教学内容较复杂而学生人数又较少, 就采用两组一次, 等时轮换的方式;而如果人数较多, 体育器材较少, 教学内容也比较简单, 就可以采用三组两次, 等时轮换的方式。最后, 教师应根据各个体育项目的不同特点, 进行拓展教学。如将运动保健学、运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内容引入体育课堂, 为学生播放重要的体育赛事实况 (世界杯、NBA、奥运会等) , 让大学生全面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和体育精神。

4、增加选修课比重, 满足大学生们的需要

面向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应确立以终身体育为指导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走向, 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主。新世纪随着高校真正的实现完全学分制, 体育教学模式也应该进行改革, 将必修课减少, 选修课加大, 活动课增多。这样通过选修课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锻炼的习惯, 较好的解决主动体育与被动体育的关系问题, 使大学生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加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也让大学生们都得到更好的锻炼。

总之,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只有创新,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才能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 让大学生在新的教学氛围中得到主体性的发挥,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学习和锻炼当中去,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促进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允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发展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6, (05) .

[2]陶弥锋, 宋欧, 严财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综述[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6, (03) .

[3]邵正喜.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及重点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5, (03) .

[4]雷继红, 贾进社.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3) .

试论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 篇3

【关键词】钢琴教学 创新模式 构建方法

一、钢琴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从培养创新思维起步,创新思维是摒弃原有陈旧手段,运用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使人们的认知得到延伸的活动。我们都知道,钢琴演奏是根据既定乐谱进行的,但同一乐谱在不同演奏家指下却有着不同的视听感受,所以说钢琴教育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课程。如果在演奏乐谱时,只是单纯地照搬,难以完成在原音乐作品的再次创造,这样的钢琴演奏是得不到听众的感情认可的。因而,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乐谱,了解音乐的节律和作者当时创作的背景,还应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借助琴弦将自己内心的对音乐的理解与冲动表达出来,完成音乐的再次创造。同一个乐谱,即使原创作者进行再次演绎,也会因为环境不同、心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钢琴学习中,学生不需要刻意模仿员演奏的方式,要将自己演奏时的心境融入到对乐谱的理解中,对音乐进行再创新。因此可见,钢琴演奏具有创新性,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想培养出创新型的音乐人才,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构建一个钢琴教学的创新模式。

二、钢琴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钢琴教学是一门音乐学科,在音乐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音乐的真谛,使得学生的钢琴演奏不单纯是音乐的模仿,而是与音乐交流后自己的感情传输与音乐再创造。因此,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改革是必然趋势,具有必要性。首先,钢琴师最能表现音乐的工具,具有其独特的魅力,钢琴作为一门学科,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培养创新能力。在钢琴演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于音乐创作者的共鸣。并且,在钢琴演奏中,不仅要将乐谱所展现的音乐表现出来,还需要注重自身情绪与音乐的融合,从而使得演奏的音乐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是对音乐的再次创造。其次,钢琴作为音乐表现的载体,钢琴教学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改革,随着我国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钢琴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的钢琴人才是社会对钢琴教学提出的要求。为了从根本上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学校必须在钢琴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利用优质的教学模式,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最后,钢琴师一门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演奏的技巧,还需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领会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种演奏技巧和熟悉乐谱,还需要对演奏的音乐有深刻的理解,能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演奏效果。因此,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提高学生音乐领悟能力的必经渠道。

三、如何构建钢琴教学创新模式

钢琴教学创新模式要“以人为本”,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要丢弃传统的以“灌输”为主,单方面的知识输出,不管学生的接收需求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下,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条件之一,教师需要从传统思想的束缚中逃脱,在钢琴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制定出合理高效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引导式

所谓引导式钢琴教学模式,即先向学生传授专业的钢琴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学习钢琴必备的理论基础,进而向学生传授钢琴技巧的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式教学模式。钢琴是一门专业性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理论知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钢琴演奏技巧的学习,而且只有在熟悉掌握技巧之后,才能将音乐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启发性的引导,将学生潜在的钢琴能力激发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入到正确的钢琴技巧学习的道路,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同时也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设计式

学生独立进行音乐设计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充分理解作曲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和作品丰富的内涵,对作品进行分析,并能合理使用当前的音响设备是学生进行音乐设计的前提。音乐设计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不错的方式。在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中,教师充当着示范讲解员,学生仅是技巧的学习者,只需要跟随教师的脚步,完全不开动大脑,这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音乐设计式的钢琴教学模式,是一种逼迫学生开动大脑,进行创造性思考并独立完成创作的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探究式

在钢琴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进行音乐探究即是探究式钢琴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音乐创新能力。在我国,钢琴教学长期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进行,教师主导课堂,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在钢琴音乐上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大学钢琴教育要突破传统的限制,钢琴教师需要更新自身观念,掌握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独立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钢琴教学中运用各种创新教学手段,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學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李春晓.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思路探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3)

[2]张乔.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科技创业家.2013(09)

论我国寿险营销模式的创新. 篇4

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寿险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营销模式已被打 破,新的模式正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如何选择适当的寿险营销模式已成为推动中国 寿险业营销策略步向个性化、多元化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和推动中国寿险业健康发展的重 要课题。

一、寿险营销模式的涵义

从营销学的观点出发,寿险营销就是指通过挖掘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设计和开发 满足投保人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且通过各种沟通手段使投保人接受这种商品,并从中得 到最大满足的过程。具体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和预测,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行为研 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厘定,寿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 系列活动。

二、我国现有寿险营销模式与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现有的寿险营销模式

所谓“模式”按字面理解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具体到寿险营销模式应该是指较为成型的、大家都可运用的销售方式。论文百事通决定寿险营销 模式的因素很多,如法律因素,历史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及企业的产品、战略因素和渠 道的选择及其组织等,但我们认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渠道因素,因此本文将主要从 渠道方面探讨我国寿险营销模式。

在1992年美国友邦进入上海之前,我国的寿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营销,也没有个人寿 险的概念,业务以团险为主,销售方式主要是公司的业务员和行业代理,由于计划经济 体制的影响,这一时期寿险的销售还带有大量的行政命令手段,并至今还在产生影响。1992年友邦进入上海,将个人代理人这一行销方式引入国内,随着平安及中国人寿和太 保在全国推行个人代理人制度,这一销售方式发展迅猛,并成为国内寿险营销的主要渠 道。总体看,目前的寿险营销已经形成个人业务以个人代理人为主导,团险业务以业务 员直销和兼业代理为主导的营销模式,各公司没有明确的市场区隔目标,以圈地为主; 产品没有本质区别;营销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

现有寿险营销模式的形成有其客观基础,对推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寿险业的发展、普及保险意识等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在相当时期内现有营销模式还将继续占 居主导。但也应该看到现有营销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二)现有寿险营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渠道单一。个人代理与团险业务员在行业代理中占居绝对主导地位,而经纪、直销 等渠道所占份额微不足道,既限制了保险业的发展,又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2.以产品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现有销售模式下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产品,出现同一 客户拥有同一公司不同销售渠道的多张保单,同一公司多头服务的现象,不仅浪费企业 成本,而且影响保险企业在客户中的品牌形象,也不利于建立和培养长期忠诚客户群。不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模式还造成保险企业间的经营方式雷同,各保险企业间没有明确 的市场细分目标,产品大同小异,以同一产品应对各个层次的客户,体现不了个性化的 营销特征。

3.中介严重不发达、不规范。由于体制及观念的原因,中介特别是经纪人在我国一直 处于空白,近年虽然开始发展,但举步维艰。与国外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由于成立 时间短,经验少、规模不大,专业人士缺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部分处于求生 存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垄断因素等原因,中介的发展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如兼业代 理的强制保险、乱收手续费,经纪人缺乏合理的佣金标准等,严重扰乱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发展。在现有营销方式下,保险公司地级市以下的分支机构主要行使展业职能,与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的职能重合,形成的是一种竞争,而不是合作关系。

4.个人代理人定位不明确。从法律定位讲,个人代理人与保险公司属委托代理关系而 不是劳动合同关系,但由于个人代理人的特殊性,保险公司对个人代理人的管理方面采 取了一些类似员工的管理形式,如培训和考勤等,有的公司为了留住特别优秀的个人代 理人,还采取了代为办理养老保险的措施。这使得社会上对个人代理人的定位产生误解,加大了保险企业对个人代理人的管理难度。

5.人海战术,经营粗放。由于个人代理人队伍的增长能迅速带来保费的增长,而目前 各保险公司都采取了跑马圈地的策略。令人担忧的是,在保费快速增长的压力下,个险 盲目增员的方式也开始波及到团险队伍的发展管理,对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产生极为 不利的影响。论文百事通

三、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的思路

(一)促进中介机构的发展

日前,中国保监会发出通知,从2003年10月1日起进一步放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区 域的限制,允许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公司在辖区内开展业务。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 仅是给保险公司松了绑,更催生了保险公司营销模式的某些变革。沿袭了10余年的以代 理人制为主的国内保险营销模式正悄然生变。

放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区域,使保险公司可以结合本公司实际,根据当地业务情 况,决定是采取设立分支机构,或通过保险中介机构,还是采取组合各种销售渠道的方 式开展业务,而不是仅仅靠层层设机构、铺摊子、上人员来开展业务,这有利于保险公 司,尤其是新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拓展业务,有利于保险公司将核心竞争力转到产品设 计和服务创新上来。进一步开放保险公司经营区域将有利于鼓励保险公司走集约化、效 益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利用保险中介机构开展业务,大大地减轻了保险公司在营销管理 方面的压力。显然保监会决心要改变目前保险中介弱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过多的局面,这个政策从客观上给了保险中介天赋良机,而对一些老牌公司的老网点有较大冲击。

(二)发展网络营销

与传统保险营销模式相比,保险网络营销具有如下明显的优势。

1.经营成本低。保险公司通过网络销售保单,可以省却目前花费在分支机构代理网点 及营销员上的费用。保险险种、公司评介等方面在信息电子化后可以节省印刷费、保管 费。通过降低保险总成本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更好地吸引客户。

2.信息量大,且具有互动性。网络就如同一位保险专家,不仅随时可以为客户提供所 需的资料,而且简洁、迅速、准确,大大地克服了传统营销方式的缺陷。客户有什么要 求和问题,可以在网上直接与保险公司联系。借助互联网,顾客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系统,获得诸如公司背景、保险产品及费率的详细情况,顾客可以随意访问多家保险公司的系统,比较其产品的价格。从中选择最合适的险种。联机通讯固有的互动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保险双方的沟通。

3.节省营销时间,加速新产品的推出和销售。新产品设计出来后,几乎无需其他环节 就可以立即进网,供顾客选择。由于网络的存在,投保人也用不着等待销售代表回复电 话,可以自行查询信息,了解保险产品的情况。而且保险网络营销还具有24小时随时调 用的优势,减少了市场壁垒,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三)大力拓展其他营销渠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营销模式正试图重整游戏规则,如“媒体营销”、“电 话营销”、“方案营销”等全新的营销模式将被中国寿险界首次引入。

1.媒体营销。所谓媒体营销是指保险公司利用大众传媒等工具传递公司和产品信息的 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一改寿险业过去几乎不做广告的传统,通过高密集度的广告投 放吸引目标客户。

2.电话营销。这种方式将完全抛弃现在银行保险、个人代理和团险营销模式,而引用 “电话营销”手段。保险公司拥有庞大的电话营销队伍,营销人员将致电客户、介绍保 险并询问是否有投保意愿。

3.方案营销。传统的销售是以产品为导向。而方案则创造了一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 全新模式,即从卖产品到卖方案。客户需要买什么样的保险产品,什么的险种最适合你 的家庭,公司提供这样一个解决的方案给你。这就是所谓的“方案营销”。

虽然个人代理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位居寿险营销主流地位,但国际寿险界现有 的各种营销方式却将在中国陆续出现。多层次营销方式并存,借助科技手段营销模式创 新将成为寿险界的发展趋势。【参考文献】:

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 参考方向

引 言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近乎共享的时代,知识经济尤为重要,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创新意识;需要对我国本土人文特色进行深入客观的认识,对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做详尽的调查分析,取众家所长;更需要人才,需要懂得科学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需要有敢于创新,不畏困难的技术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将会成为人力资源发展的第一要素,将来的世界将是有德有识有技能的人的世界。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应该要被社会和企业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实施。企业若是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道路,前途将是一片光明,这样既能够夯实基础,又能够全面把握企业所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把员工的职业规划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能够很好的将寻找到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结合点;更要敢于大胆创新,有前瞻性思想,创新的开展工作,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

1.我国现阶段及未来市场经济特色

从上世纪末以来,追寻国外经济发展的规律可以总结到,当前经济的发展都是涉及到计算机,都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这也经济发展大趋势。现阶段及未来经济是集信息、网络、数字、生物和风险经济于一体为特征的经济。

2.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的特点

2.1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是知识型员工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以前的资本密集型到知识、智能和技术密集型的根本性转变,由于人才在资本增值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带来报回报的利益,所以资本疯狂追逐人才,使其为之服务,人才选择资本知识与人才雇佣资本成为必然。因此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承认知识型员工的贡献与价值,所以资本单方面参与利润分享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知识创新者和职业企业家具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

2.2 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和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导致信息网络技术在企业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已经进入了一种虚拟工作状态,从而实现了员工自身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和员工的配合程度达到很好的默契,从而可以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在工作和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由于这种关系的建立,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就显得十分重要:企业要以新的思维来对待员工,以营销的视角来开发组织中的人力资源。

2.3 人力资源管理走向全球化与信息化

当代社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因素莫过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人才流动国际化,国际化的人才交流与人才交流市场也将出现,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利用网络优势加速人才的流动与交流,新世纪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领域与重要内容。

3.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

3.1 营造创新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和时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企业的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创新文化。企业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激励型的、充满创新气氛的开放环境,以利于发明、创造和企业未来的技术研究与展望;提倡挑战性思维。挑战性思维鼓励广大员工对现实状态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和创新。设立共同的目标。

3.2 实行柔性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柔性管理,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使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3 企业与人才同成长

新经济时代的人才时刻在思考着个人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将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也让人才能够分享企业的成果,让人才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具体强化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金钱财富。

3.4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培养一种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需要一种敬业、进取和宽容的合作氛围。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基础,要努力培育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使得企业成员对企业目标和价值有着共同的理解,共同的文化意识还使得企业的发展同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现实相吻合。这方面,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普及,明显人本有的至善感恩心、责任心、敬畏心、利他心,人我一体、家国家企不二的信念。这样,人们做事没有公私混淆,假公济私者。

4.结语

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6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的重点任务与重要作用

(一)重点任务

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六大重点任务:1、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2、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3、加强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4、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5、加强城市电网建设。6、加强生态园林建设,提升城市绿地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

(二)重要作用

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与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为了全面适应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教师不仅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还要对现阶段实施的语文教学模式做出进一步优化与创新,进而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也能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基础。在实践教学中,要想全面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习效率,就必须要不断提升其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因此,对于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一、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在枯燥、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仅无法得到满足,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在削弱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制约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机械地学习相关知识,从而使得课堂学习效率一直都难以得到显著提升。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培养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设计、组织相关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首先,在为学生传授新颖、丰富学习方式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反思与激励的良好意识,帮助学生逐渐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向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向转变;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不断拓展自身的语文学习视野与知识面,并通过开展大量的阅读训练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完善教师授课方式

为了进一步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应结合实际授课需要,对自身授课方式做出恰当的优化与创新,从而在快速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保持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首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先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发展需求做出全面了解,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并尽量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或者是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的教学方法;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需求,对教学形式、手段做出合理优化,如小组合作以及游戏、儿歌教学都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与空间,以此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比如:在进行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一点一横长,一撇下西洋;夕阳两棵树,搓绳属它强”这首麻字歌来引导学生轻松掌握字的拼写,加深印象。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认知与接受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对此,要想充分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就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因材施教”。比如:在开展生字、生词的复习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自己认为的学习中的难点,并根据相关标准分好组,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新一轮的学习、巩固,之后再为学生设计出一套针对性较强的测试题,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逐步提升。

四、强化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丰富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其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加强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多设计一些实践环节,以此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从而在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知识魅力的同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五、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和自主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结构模式是在语文教学理论深入发展和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在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新型的结构方式。课程改革到具体的教学实施,其实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在于结构的变化。如果没有结构的变化,那么教学的实质就不会发生变化。例如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讲了,学生也基本上听懂了,但是学生不会学习的迁移,遇到类似的题就又不会做了。这种现象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常见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知识的发现的过程,没有在具体的情境下进行知识的发现,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换句话说,没有真正的理解,而好多看似掌握的知识,都是通过机械的记忆获得的,没有真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也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弊端。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探究体现了学习范式的变革。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加强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对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为此,在实践教学中,除了要为学生传授更加新颖、丰富的语文知识外,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特点,探索出更加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准确掌握小学生的特点与思维方式,制订出符合小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培养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时常与学生保持交流和互动,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不要一味地批评,而应采取鼓励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与动力,从而激发其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赤子(中旬),2013(8),

[2]周艾林.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J].成功(教育),2012(22).

[3]左妙云.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2014(7).

[4]李政霞.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才智,2014(18).

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 篇8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在中小学、普通高中开始实施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为手段的素质教育,从而拉开了各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帷幕。我们说,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学生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此,高中历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高尚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文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发展、变革与创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一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依据传统的讲授法,采取强化记忆、理清线索为主的“本本主义”教学模式;第二个阶段是从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这一阶段高中历史教学开始有限度超越教科书的“标准”,设置新情景,采取“重归纳、深分析”的实验训练法,形成“依据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为特征的教学模式;第三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一阶段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寻找关联点的综合教授法,采取“本学科为主,提高综合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模式。虽然这三种教学模式各具特色、重点不一,但它们都没有摆脱以高考大纲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以获取高分为最终目的,教师则以把握高考命题组思路为中心,学生和老师都忽视了高中历史的素质教育功能,高中历史教学始终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基于此,本文将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弊端、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以及这种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证如何使高中历史教育充分发挥其素质教育的功能。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1.“灌输式”教学模式

“灌输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这一模式思维下,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历史知识的完整性,而是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高考大纲的要求。学生在整个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状态,课堂思维也紧紧围绕教师的教学思路展开。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教师提问、学生发言、举一反三和中外史实对比等环节,但这一切均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框架中进行,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主要以教师备课的标准答案为依据,以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为中心。为引导学生排除选项干扰、获得最佳的解题方法,教师往往会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精心选出部分历年的高考真题,或者自编模拟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这一过程中,完全忽略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教师们关注的仅仅是应试。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分数,因此,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仍然主要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

2.“论证式”教学模式

“论证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一切以教材的现成结论为依据,采用归纳法或分析法来论证历史结论正确性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在对历史知识的讲解时采取“照本宣科”的做法,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在学生的强化记忆下收效也快,所以,在以应试为目标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例如,在对晚晴改革派与保守派的讲授中,教师只会按照既定的历史事实与传统的史学观点,去论述慈禧太后是如何顽固而残忍地去镇压改革派,进而说明封建王朝的反动性,而很少去广而扩之地讲述晚晴政府当时面临的内外形势,以及制度变革的渐进性等常识,缺乏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所有问题的答案始终只有一个,学生根本不能有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即使个别同学有不同见解,也难以在正式的书面考试中表达出来。经过这一模式训练出来的学生,答题模式以及正确答案如出一辙,缺少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会有对既定历史结论的质疑精神,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差之甚远。

3.“表演式”教学模式

“表演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在讲台上“表演”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讲课之前会反复“彩排”,争取以最佳的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像一个演员一般按照事先背熟的教案循序渐进,甚至就连提问的问题也是提前设定好的,很少有临场发挥的发生。由于“表演式”教学模式在应对上级检查和听课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因此,这一模式更多地被运用于历史公开课。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不仅失去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忽略了对史实的思辨与探究。这一教学过程基本没有教与学的互动,而且教师成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则充当了配角的角色。

这些当前存在的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以“预习——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复习”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点,而忽视了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与更新。“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知识不仅是极其有限的,而且也并不都是完全正确的。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更应该强化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途径,从课堂以外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与思考能力。

第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分离,都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讲课以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为目的,而经常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课下则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兴趣都不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不利于以后的教学进程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传授知识的同时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教师在灌输知识的时候,没有有效地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因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却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四,问题答案化束缚着学生的想法与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去寻找别的可能性,也不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总是要求学生同自己的想法一致。这样的教学造成学生毫无创新意识,也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今天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创新,而不是已有知识的重复使用。

第五,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忽略实践活动,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是在加大作业量、增加考试上下功夫,把考试得分多少作为衡量学习质量与效果的唯一标准。

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性,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需要改变这种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知识和教方法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来完成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四方面创新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1.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都回归主体的地位,在师生或学生之间开展互动研讨,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明晰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因为在教师备课中,他们不仅要理清历史事实,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认知情况;教师在授课时,既要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需要根据既成的历史事实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从而发现新的历史问题和形成新的历史认识。在“灌输式”教学模式占主导的情况下,互动教学模式是我们实现教学主体转换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2.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历史信息实物如课本教材、历史博物馆等所蕴含的情景内容,借助生动的语言叙述或质感的历史实物触摸,主观创设出各种体现历史特点的生动画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契合教材内容的氛围中。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既有我们崇拜敬仰的英雄豪杰,又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而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恰好也代表了一种历史观,或发人深思,或引人叹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些历史人物或事件入手,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学习,直接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历史博物馆等地方进行情景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开放教学模式

开放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历史有深入了解。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自我意识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始终把握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灵活选择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某个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感兴趣,或者是对西方的文明史感兴趣,抑或是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史感兴趣,都要积极加以引导,提供相关方面的资料。开放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实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4.多样化教学模式

多样化教学模式是指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研讨游戏法、参观日记法、自由论坛法等。但不管是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然后富于它多种形式,从而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为,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对课堂教学普遍不满意,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教师则认为历史课主要是照本宣科,没有多少自由发挥的余地,教学形式过于死板。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历史。其次,它可以适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史学思维的能力。因为,创新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源泉,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件益国益民的大事。最后,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作为初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有其严密的结构体系与特殊的教育功能。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智力。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优化历史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教育体制角度来说,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概念,它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实施教育。应试教育的外延则相对要小得多,其目标比较单一,主要以取得高分为目标,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相比,本文所提到的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模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思维拓展方面表现出独到的优势,能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更多扩展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采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只有这样,教育体制才能更加完善,学生才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社会才能因此而进步。

参考文献

[1]侯涧平.试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新选择[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4,(1)

[2]邵秀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景教学发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2,(1)

[3]张正贵.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4]沈占地.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例谈[J].科技向导,2010,(5)

[5]何四英,胡蓉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文教资料,2010,(4)

论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 篇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弊端甚多,却是不争的事实。周正逵先生认为,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有二,一是认识上的模糊。主要表现是,将中学生的作文写作等同于文学创作,将作文教学简单地等同于文本教学。二是训练上的盲目。指的是中学作文教学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系统的训练内容,周密的训练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些见解是很深刻的。根据我们对教学实践的分析发现,作文教学存在这二种弊端,后果是严重的。认识模糊的作文教学往往超出学生身心发展阶段,部分学生望而生畏或弃而不学。而从文本出发的作文教学往往运用文章文本写作教学的许多经验,如: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结构;议论文的写法,记叙文的写法,说明文的写法,材料作文的写法,小作文的写法,等等,非常详实地教给学生。作为写作的第一步,这些是非常必要的,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他们只是懂得了文章的基本要素,掌握了行文的基本规范,能写出比较规范的文章,但大多是千篇一律的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训练上盲目”的作文教学经常处于自流状态,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意性。轻视者,率由旧章,敷衍了事;重视者,强调“以多取胜”,盲目加大运动量,结果也是费力不小,功效不大。此外,我们认为,传统作文教学在评价上也有很大弊端,表现为,教师思想上对文章追求完美,评分上留有余地。这种作法的结果是,忽略学生的创新点,学生少有成功感,写作文缺少积极性。

根据当代研究者的共识,要让学生顺顺当当地写好一篇文章,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笔杆子”,必须具备五种能力:确定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摄材能力、思考能力;安排文章的组织结构,有结构能力;运用语言表达,有言语能力;提高文章的质量,有修改能力,这样就能运用书面语言交际,通过“写作关”了。由于认识上的模糊、训练上的盲目、评价上追求完美,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忽视文字书写训练,造成学生文字书写能力低下,“提笔忘字”,甚至“错字连篇”。

第二,忽视积词炼句训练,造成学生语汇贫乏,语言呆板,言不及义。

第三,忽视联句构段训练,造成学生构段能力欠缺,思路混乱,文理不通。第四,忽视必要的章法和程式训练,造成学生不大懂得写作的一般“规矩”,盲目地追求所谓“写作方法和技巧”。第五,忽视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差异性,不注意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经常是使用一两把“钥匙”,开几十把“锁”,结果只能是少数可见成效,多数不尽人意,学生的作文能力得不到普遍的迅速的提高。

为了消除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走一条高效益的作文教学新路,必须: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 中学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我以我手写我口,只要能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如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各项工作所必要的一种基本技能。作文教学一定要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中学生的年龄、思维、知识、语言和表达能力当作作文教学出发点和参照系。写作,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研究学习对象的特点,应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我们总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可见人是本,是根。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写作者)的转化。然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转化。无论是第一转化,还是第二转化,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写作能力。因此,作文的根本出发点是人,应该从人本出发,而不是从文本出发。所谓作文教学从人本出发,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视作文写作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写作文的积极性,又注意培养他们的写作素质和能力,包括观察、记忆、认识、思维、想象、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这每一个方面,都涵盖有丰富的内容。如以思维来说,它就有经验思维、创新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作文教学从人本出发,还有另一个含义,这就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方法、写作实践都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生活、思维、心理、能力的实际,使他们面对作文写作感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二、组织目标明确的作文训练 经验表明,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是这样。他们从不会写字(即写作能力等于零),到学会作文(即能写文理通顺的文章),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为了解决作文教学中的第一、第二问题,即通过文字书写训练,培养文字书写能力。通过积词炼句训练,培养运用语言能力。我们强调以语言训练为重点,加强文化的积累和运用。

1、“语言为支撑,文化来提升”。这应该是中学生作文创新的基本规范。对于中小学作文教学来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没有这一条,其它几种能力都无从说起。正如小孩子学说话,接触到的词汇、语句首先要能运用才是第一追求。这对小孩子来说,就是创新。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含量的多少,反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程度。文章是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的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最能体现文章的特色,体现作者的个性,因而,文章中应尽可能多的增加文化内涵。具体说,文章中应多有几个“一”,即,一句名言(或格言、警句),一则故事(或寓言、童话),一个实验(或科技规范),一组对比,一处修辞(如比喻、排比、析字、仿词、仿句等),一段语言艺术品(如对联、词曲文妙句、现代歌词等)。当然,在行文过程中,这些“一”并非只能用一次,只要用得好,每一项都可多次运用或交错运用。这决不是引导学生走入“卖学问”或“掉书袋”的泥潭。朱光潜先生反对的是文学创作中的“套板反应”。中学生写作以学习和运用语言为宗旨,“化用”、“巧用”是基本的创新。这几个“一”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例如:“仿词”往往以反义联想为基础,使两种事物相互映衬,常能深刻有力地突出事物的本质,并富于幽默感和讽刺意味。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诗文等为自己的说理、记叙、描写服务,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或者在驳论中引进对方的言论加以批驳。对偶形式对称,节奏鲜明,章节和谐,前后词语互相映衬,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排比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比喻,能使所表达的事物更鲜明、生动、具体,帮助人深入理解,也使议论形象化。熟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其中许多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成语言简意赅,形式整齐,可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于感染力和韵律美。名言警句出自名人名家或摘自书籍诗文的富有深刻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语句。能给人以生活的启迪、处世的训诫和言行的劝告。格言凝练,深刻,多从下面总结经验,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深受求知者喜爱。对联(偶句),由骈文和律诗的写法演化而来的,它讲究对仗工整、意思相应,它是能公之于众的具有极强概括力、极丰富内涵的艺术品。它们的作用是:反映时代风貌、宣传正气、抨击黑暗、讴歌进步、抑恶扬善、催人奋进、启迪智慧、娱悦身心。这里还要谈谈与“创新作文”有紧密关联的“新概念作文”。“新概念作文”是以创新为宗旨的,其中的文章绝大部分仍遵循“语言为支撑,文化来提升”的原则,与作文的基本要求是相符的。手法不拘一格,语言表达求新是其共性。与这些作文相伴而来的“思想”,有些较为成熟,有些显出别样,有些敢闯“禁区”。或许正是这些东西,获得了学生的好感,得到认同,尤其是“韩寒现象”的出现,似乎让想走捷径的学生找到了榜样。要知道,“韩寒”是以牺牲其他专业素养来形成“反叛”的,他走的“参赛获奖入大学”的捷径,仍是在应试教育范畴内的努力。对于大多数想在应试中有所作为的同学来说,各学科要平衡发展,就难以走“韩寒捷径”。应试作文的评判,仍是以“规范的语言表达”为原则的,那种生活漫笔式的作文,一定要有“文化来提升”,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否则,你的“个性”倒是有了,文章质量却不高。“戴着镣铐跳舞”或许仍然是应试作文创新的形象表述。为了解决作文教学中的第三、第四个问题,通过联句构段训练,培养联句构段能力。通过布局谋篇训练,培养布局谋篇能力。通过思辨立意训练,培养思辨立意能力。

2、“读写结合,创造性地学习优秀习作” 作为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提高的过渡,应十分注意积累和作文中的创新意识的培训。现代脑生理学和脑神经化学研究经研究认为,记忆是一个意识过程,记忆作为人脑实现接收、熟记、保质和再现客观信息这一系列过程的能力,与认识客观信息有关,与认识规律有关,又同记忆载体——人脑这个前提物质基础的功能有关,这样就为我们摸清记忆规律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一方面能提高显态智力功能,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大脑潜思维智能的激发,尤其对于定向性研究课题意义更大。可见,强化记忆法是调动潜意识、开发大脑潜在智能的最佳方法。“相似”理论是一种提示形象思维运动规律的理论。从人类的认识发展史上看,人类最早萌发的思维形式就是形象思维。人的认识一般都是从具体开始,然后上升到抽象,再回到具体上来,这样循环往复,才使人的认识得到升华。相似诱导法,就是采用与追求目标相关的因子反复激发大脑,使大脑信息做“相似”集中,并在联想过程中受到启迪,最后实现目标最优的方法。在“相似诱导”的刺激下,最易引起注意力、情绪、情感等因素的变化,进而促进原信息与新输入信息相容,在新旧信息交叉相容的过程中,极有利于激活大脑的潜在智能。作为强化记忆法和相似诱导法的综合表现形式,写作教学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习作。因为这些作文多为同龄人所作,是同龄人所感知的生活,很容易唤起学生心中的共鸣,具有十分自然的可比性和启发性,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一本作文精品选就像一座综合起来的思想、知识、生活、思维、语言的富矿。阅读优秀习作比老师空讲作文技巧有效,但阅读优秀习作不讲方法,又会养成拼凑、空洞等举着拐杖走路的习惯。作文教学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性地学习优秀习作的步骤有: 审读题目,自列提纲。拿到任何一篇文章,首先读题目,仔细审题。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迅速判断此文的体裁、内容、限制、主题,可以选择的材料,如果是我来写,我将如何组材,如何立意,如何深化主题,用3-5分钟构思,在草稿纸上按你的思维列出作文粗纲,不须精雕细刻,大致的框架(包括文章的中心)即可。初读文章,把握立意。列好提纲后,将文章通读一遍,把握主要内容,用最快的速度找出文章的立意。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它直接决定文章的优劣,大凡获奖的文章,都是在立意上见一番功底的。再读内容,分析选材。材料是作文的内容。作文中讲选材,实际上是指在写作中,选择运用材料表现主题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吸引读者,让人爱不释手,这里面的诀窍就在于选择是否另辟蹊径,做到新颖独特。而这一点又与立意有着密切,立意的高远,决定于材料的典型,新颖。那些写出新意义的,别人写得少的,能给人以启发的要特别留心。理清结构,研究组材。将手中的文章再读一遍,理清结构层次,分析谋篇布局,也列一份提纲,不过这次是按作者的思路。品赏美句,背诵段落。再读文章,品味其中的美句美段,或场面描写,或大段排比,或大段比喻,或精彩的片断,或肖像描写,或动作描写,或语言描写,或心理描写,或环境描写,或大段议论抒情,或哲理性的话,都可以成为涉猎的目标,甚至其中的一则故事,一幅对联,一处仿写,一项实验等。了解简评,学习鉴赏。文后短小的简评往往容易让人忽视,学生多半垂青于精彩的作文,殊不知简评这一方小天地中,寥寥数语恰如一盏明灯照亮你摸索此文的道路。文章优劣何在,一经老师指点,一目了然,优者学之,劣者避之,可以成为自己作文的指导,同时对于自己的鉴赏力也是一种评估,可促使自己在今后的阅读中逐步提高。精读开头,细看结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犹如一个人的帽子与鞋子,搭配得好,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比提纲,找找差距。读完文章及简评,便将你列的提纲同例文提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你与文作者的差距。这一步工作犹为重要,失去这一步,整个阅读就失去了意义,参照以上几点,研究例文,也许只有其中几点尤为突出,也许你也有一两点比较独到,在综合思考时,将你的差距列成几点记在两份提纲下,以后努力的方向就清清楚楚了。阅读的实践证明:有比较的阅读,可以最有效地发现自己所需要吸取的东西,同龄人的习作,最容易得到立意、选材、构思和语言等方面的启发。读的目的是为了写,我们可以用真情去读,达到用真情去写。“读写结合,以用为主”,在操作上主要是仿写,以所读内容进行改写、扩写、续写以及根据所读内容进行定向写作训练。茅盾说:“‘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模仿的目的。宇宙间存在着一个普遍相通的原理——相似原理,谁能发现事物间的相似特点,如性质相似,形状相似,结构相似,功能相似,过程相似,等等,谁就进入了创造发明之中。模仿,从本质来说,就是寻找相似。模仿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新。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指出:“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多写,才能熟练掌握写作方法、技巧和语言。“入妙文章无过熟”,只有多写,才能进入写作自如的境界。不少同学爱看书,不爱动笔,胸中有构思千百,人生经历丰富,笔下却无法表达仍是对写作实践认识不足的缘故。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实践除了开拓生活视野外,很重要的是要“多写”。多写,首先要保证认认真真地完成每学期规定的6-8篇作文。如果是不需要作课外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的作文,都应该在规定的课内的时间完卷。这种保质保量的严格的作文训练,是多写的起点。多写,也指从课内作文扩而大之的课外练笔。它包括写日记、写札记、写放胆文,写自由文等,用种种形式的练笔,只要有事可叙,直言其事,有感可发,直抒胸臆,坚持动笔就行。篇篇可以不拘长短,但每次都要像课内作文那样认认真真地写,养成多读多写的习惯,熟中生巧,作文创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当然为了写出新鲜生动的文字,要留心观察,善于提炼;要学用别人的语言,发展自己的语言。书写→用语→构段→谋篇→立意,这是中学生写作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发展过程也可以说是写作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它们互相衔接,紧密联系,但又各有特点,先后有序。应该把握这些规律,稳扎稳打,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有效地促进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

3、创设和谐的作文教学氛围

(1)尊重、鼓励,建立良好教学情景。一般的作文教学或强调观察,或强调写实,或强调创造,这些都是对的。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他们观察的事物有限,知道的现实有限,而每次作文又一味强调创造,强调写实,或强调技法。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威压。“倘若畏惧心理超过正常程度或者发展到严重地步时,便会妨碍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罗杰斯)从主观上看,老师在布置作文、评改作文和讲解作文时,要么一人说了算,要么用文学创作的原理和规律教导学生。让学生形成一种无法企及,无法自由发挥的困境。学生常常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中,只要考试分数,不主动积累研究作文。总之,在专制的教学环境中作文,学生既无心理安全,也无心理自由。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这两者如罗杰斯所说恰恰是“发挥创造力积极作用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失去了它们,如何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呢?要改变常规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关键在老师。海特纳曾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鼓励学生的作文创新,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自我,削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增强他们的信心,努力创造出良好的创造性作文的氛围。办法有:尊重,鼓励,师生互动,放手。教师的尊重、鼓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力量,他们往往由“信任”得“安全”,由“安全”获“自由”,时时产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冲动。师生互动的最直观办法是,提高批改作文的时效,加大学生作文与语文教学的联系。互动合作容易造成和谐、平等、宽容的氛围,能与学生形成共同的语言的情感,尤其是相互交流、彼此辩驳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火花。而放手让学生作文意义更为重大,海特纳指出:“凡欲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他们应该在一定限度内自由行动和独立负责试验”。“同时,教师还要促使学生做出决定。”

(2)激励学生的写作动力 激励,指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促成个体在追求既定目标时所具有的愿意投入的程度及实现目标的动力。人是有需要的。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理论。从人的成长出发,有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三种。从作文教学来看,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感到有写作的需要,使学生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写出来不可。这样的情形中写出作文就是一种最佳境界的作文。为使学生感到有写作的需要又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励学生的写作动机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以新激趣。兴趣是促使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积极的特殊倾向,常由新异的刺激所引起,因而新的学习内容、新的教学方法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引导学生写新人新事、展示社会新风尚,用新材料,出新题目,让学生耳目一新,愿写爱写。以疑激趣。兴趣有一种令人探索的特点,有疑就能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惊疑,启疑开窦,让学生想写爱写。以奇激趣。人的本性好奇,用奇能激发兴趣。如调动学生对写作对象的好奇,写别人意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东西。以美激趣。“美”的事物的刺激是激发兴趣的心理条件。学生渴求美、爱美,在感受美的时候,就得到审美愉悦的精神享受,增加兴趣。如从美的角度人手,把学生带入作文情境之中,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让学生爱美、寻美、写美,用最新最美的文字来表情达意。以情激趣。兴趣同人们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带有浓厚情绪色彩。动情的东西令人向往,热爱的东西能产生兴趣。“情者文之经”,“夫缀大者情动而辞发”,激发学生的感情,让他们情动手中而言于外。用心理能力的发展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为写作智力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激发情感和情绪是作文训练的突破口。人的感情在常态下是内蕴的、潜在的,只有通过激励,才能使学生的感情爆发出来,转为动态。学生作文的情感调动起来,作文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从新、疑、奇、美、情方面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运用,还可综合运用,最终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因地制宜地运用教学策略 因地制宜地运用教学策略,这是作文教学创新的核心。根据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各方面内容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内在发展规律可以设计和运用多种写作训练的策略。前文已介绍了积词练句、阅读、模仿训练的一些思想和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作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作文创新的教学策略。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深课文,研究其思维内容,分析、探讨写作技巧,以获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我之独见”,形成求异思维品质,进而在求异中仿写、改写,进行求异尝试,求得“我之独异”。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即使是不大符合常规要求,教者也给予人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孩子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应加以保护和培植。开放中心,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教会学生立意,只要不违背题意,都要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所想到的角度立意成文。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先不谈立意高下,只求言之成理。就事论事,就景写景,只要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就要肯定他的一得之功;思维出现了偏差,只要有可取之处,哪怕是一点‘亮光’,都予以肯定。同时,为了这类同学开“小灶”,帮助他们缩小差距。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极地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教师指定一定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命题作文,或根据某一阶段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要求和开展活动的情况,放手由学生自由命题作文。通常可以用周记(或日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地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主见品质也得到培养。回头品味。一是学生作文由教师直接批阅,改为教师标上约定符号,配以眉批揭示引导,启发学生修改;二是由单纯给佳句优段加圈子加点,改为优处圈点,劣处划横线,让学生自我审阅,悟出道理。学生回头细想、品味、深思、讨论、修改的过程,就是主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质料就必须向生活所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感性、理性的认识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上海《语文学习》的封面上标示着:语文的外延和生活水平的外延相等就是方法的提示。

上一篇:其二海棠,其二海棠柳永,其二海棠的意思,其二海棠赏析下一篇:《暮雨乡愁》阅读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