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模式活化声乐课堂

2024-09-22

创新教学模式活化声乐课堂(共11篇)

创新教学模式活化声乐课堂 篇1

摘要:声乐教学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重点,也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声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今天已经不太适用,严重阻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如何解决声乐教学中的问题,并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是现在亟需考虑的问题之一。

本文从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一些简单的看法和解决建议。

关键词:声乐教育;改革;建议;创新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极为迅猛。

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声乐专业等音乐课程,帮助学生们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声乐教育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提高声乐教育效果对改善音乐教育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声乐教育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教学方式过于老套、师资力量不够强大。

高职院校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对声乐教育进行有效的改革,不断完善声乐教学,推动音乐教育的平稳、快速发展。

一、进行高职院校声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在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再适应现代的声乐教学,非常不利于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正因为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才要去变革,正如xxx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创新,一个国家才能持久发展。”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只有不断的变革,不断的将高效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使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持久发展。

二、高职声乐教学课程体系的创新

高职声乐教学的改革,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声乐课的重要性。

并且新的改革不断影响着各大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模式等。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声乐教学的发展目标就是建设一个通过专业的训练提高技巧,理论知识提高修养,多项教学课程与内容并重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元声乐教学课程体系。

(一)声乐演唱基本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课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培养中,提高学生演唱技巧只是一方面,另外他们以后要作中小学老师,就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这是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要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还能使学生具有真正的声乐教学课外辅导能力。

(二)通过声乐作品赏析,提高学生声乐教学能力

声乐作品多如繁星,风格也大不相同,学生们要想全部演唱是不现实的。

学习声乐作品赏析这门课,通可以让学生对不同声乐作品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认识,这对他们的声乐教学是有一定程度的.帮助的。

(三)通过开设声乐艺术实践课,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知识要运用到实践当中,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完成正常的音乐教学任务,还应该搞好第二课堂的声乐活动,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多样化的声乐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增长和提高音乐修养和文明素质。

三、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一)端正声乐教学的位置

在现阶段的高职音乐教学中,许多的老师并没有把声乐教学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这个现象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这是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加强教师对声乐教学的重视程度,把声乐教学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并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进行应付,认真负责的教好每一节课。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性提高他们的声乐学习能力,要从思想上对声乐教育改革加大重视程度。

(二)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在高校建设发展中,不断要加强师资力量,同时对于硬件设备也要有所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先进技术教学,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所谓一举两得。

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大大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现代化教学设备,在进行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观看影碟、教师示范,为学生们解除疑惑,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进行学习。

教育工作者们要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们才可以更加自由的学习知识,同时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思维便开始跟着活跃调动,在越快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的展示自我。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产生属于自己独有的思维,打破传统思想,发展处理新事物关系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不单单去满足解决现有的问题,而是用崭新的理念来处理问题。

我们要培养创造型人才,不断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就需要在声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

所以,不断进行声乐教育改革,不断对教学方法创新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拓宽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

(四)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不管是哪一科目的教学,都需要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在高职声乐教育的改革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将设置教学目标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这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只是单纯的去应付作业,机械地完成老师的任务,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这对不利于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

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的放矢,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开展声乐教学。

(五)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在声乐学习中,多多与他人交流对音乐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老师要认识到这一点,鼓励学生们团结协作,引导他们探究式学习。

老师可以用分小组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配,使学生们之间可以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这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声乐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的进行教学的讲解,并且在教材的使用上,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对于一些难点的部分,采用合适恰当的形式便于学生们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提升自我,发展自己,并且培养与吸收一批年轻的教师团队,壮大教师力量,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不能固步自封,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潮流,

留给自己充足的时间用于学习和补充,对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进行严格的分析,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为学生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的思想不断跳跃与发展,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减少保守,在有限的书本知识上扩展想象,更好的展示自我。

改变传统的,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更不能宣扬迷信思想,努力的为学生们打开思想的大门,让其心灵达到释放,创新意识得到发扬,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好的蓝天。

(六)加强声乐师资建设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

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比较薄弱的,这不利于声乐教学的长期发展。

因此,要想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就要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因此,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让他们有能力胜任,还要加强他们的道德素质培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只有这样,声乐教学才能持久发展。

四、结语

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要重视声乐教学的改革,并且给它合理定位,不断的创新,不断改进,让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

创新教学模式活化声乐课堂 篇2

一、创新声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 开展声乐大课

为了切实提升对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扩大一节声乐课堂教学的受教育率, 学校可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声乐大课。例如, 在教学有关声乐理论方面的知识时, 我们可采用传统的集体授课模式来进行, 通过大课教学对全体学生进行展示和引导,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向学生展示发音器官的构造、正确的发音姿势、呼吸技巧等, 通过具体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为直观而真切地了解发音的全过程。又如发声技巧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采用大课的形式, 诸如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 如何提高演唱心理素质, 一般的发声错误与调整方法等, 让学生在演唱时更加胸有成竹。总之, 大课比较适合理论教学, 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拓展声乐课堂的容量, 有效节约了非技能共性理论的课程时间, 提升了声乐理论教学的效率。这是由于多媒体集声、光、电等效果于一体, 可以将网络上的资源、教材中的精华、教师的个人经验完美融合在一起, 不仅信息丰富而转换灵活, 有效简化声乐课堂的教学程序, 与传统的口授教学相比至少节约了15%的教学时间。所以教师就可利用节约的这些时间充分发挥自己在歌唱技巧、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长处,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多媒体的多彩画面和动态展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二) 推进分组教学

相对于普通中等院校的学生而言, 双语中职学生底子差, 汉语水平良莠不齐, 普遍在学习基础与接受能力等方面比较弱,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 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与水平差异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分组教学的模式是在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应运而生的, 就其优势特点分析, 分组教学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中职专业声乐教师在数量上的缺乏现状, 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教条式的一对一教学模式, 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 营造了良好条件。

在分组阶段,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 依据学生的声乐基础、接受能力和演唱能力等, 把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然后,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小组共性, 把不同层次的问题交给不同小组的学生讨论, 接着在小组间进行统一的讲解, 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信心。练习曲目时也同样如此, 各小组练习不同难度的曲子, 按照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的原则, 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营造出齐头并进, 融洽的学习氛围。不仅如此, 教师在小组教学内也不应放松对个体的辅导, 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优势给予不同的指导建议, 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所学音乐的节奏, 分析节奏构成, 提炼节奏型, 鼓励能力强的学生自主编写节奏乐谱, 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性。

分组教学不仅延续了“一对一”教学在因材施教、突出学生差异性上的优势, 同时也能兼顾小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保证个性化教学的基础上提升了声乐教育资源利用率。

(三) 强化“一对一”教学

在积极开拓新的授课模式的同时, 也不能放松对原有的“一对一”教学的研究, 应继续保持并强化。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根据声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职学生的音乐学习特点及个体差异, 有效推进因材施教与差别教学。比如, 真假声的混合技巧这一难点的教学, 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难掌握, 经常会出现学生用假声唱高音、用真声唱低音的现象, 所以营造出一种两个人在演唱的错觉, 影响观赏。因而不妨指导学生将混声的技巧运用到演唱中, 用“吸气”或“半打哈欠”的方式拉下稳定喉头, 并有意识地打开咽腔, 形成发声的基本通道, 从而发出有气息支持的流畅而饱满的声音。这样使声区统一融洽, 才使得演唱变得连贯而流畅。再则, 好的歌唱都与中声区的正确发音分不开, 而且幼师学生毕业后的大部分教学曲目所属的音域正是成人的中声区, 因此在“一对一”的教学中教师应格外重视对学生中声区的声音训练。使学生建立规范的中声区形象, 为其声音的进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传授技巧的同时还不忘关注学生一些常犯错误, 善于抓住典型的错误, 及时给予纠正, 以免养成习惯, 一错再错。

二、观摩课与汇报课相结合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声乐的学习也同样如此, 学生听得多了, 看得多了, 自然也就能体会出一些表演的技巧和方法, 再加以模仿、练习, 必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所提高。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观摩实践活动, 定期安排学生观摩大师的音乐作品, 领略名家的表演风采, 让学生领略到不同演唱声部的风格, 并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关注分析不同演唱家在舞台表现力、演唱经验和作品处理艺术等方面的异同;或是把同年级的学生召集到同一个教室, 观摩一些进步较快的同学演唱, 抑或是让低年级的学生观摩高年级的学生演唱, 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管是水平高于自己还是低于自己, 多看多想总是好的。另外, 教师还可以鼓励演唱风格相近的同学互相结成对子, 平时多聚在一起合作学习, 从彼此的身上汲取知识, 捕捉灵感, 促进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 引导学生共同进步。通过组织观摩活动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讨论兴趣, 在欣赏、鉴别和思考中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提升演唱能力和舞台展示能力。

汇报展示活动就是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 以一个具体的、客观的形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眼前,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声乐的快乐和成就感, 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汇报的周期不限, 可有周汇报、单元汇报、期中汇报、期末汇演等, 期末汇演比较大型和隆重, 可邀请校领导和家长以及校内外的专业人士来做评委, 提升汇演的专业性和正式性, 从而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和期盼, 促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更为专心。而在每次的汇报展示后, 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评价, 可与学生一同观看汇报演出的视频, 一起讨论每一个节目的优点和不足, 总结经验作为下次汇报演出的借鉴, 不断在改进中提高演唱实力。通过汇报展示活动, 我们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登台表演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战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渐露锋芒。

有些哈族学生天生具有表演天赋, 对舞台表演情有独钟。给每个学生创造表演机会是一举多得的高效教学方法。学生只有不断地接触音乐作品, 才能增强对声乐教学理论的理解, 正确地运用理论。也只有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 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 自觉加强学习。

三、开展多种声乐实践活动

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登台演唱的实力和良好的声乐表现力, 将理论转化成实际。演唱实践活动是缩短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舞台、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 促进声乐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所以, 中职教育的声乐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演唱实践活动, 如合唱排练、歌手大赛、公益演出等, 在实际的演唱活动中磨砺自己的能力。

1.文艺汇演。学校每学期的文艺汇演活动都是声乐系的学生一展才华的好机会, 通过参与各种独唱、领唱、合唱等的排练活动, 学生提升了自我的艺术修养与艺术鉴赏力, 强化了集体发声的能力, 还培养了协同合作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十分有益。另外, 在文艺汇演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把声乐生派分到不同专业的班级中去, 做他们的节目指导, 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艺术才能,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也能实现歌唱常识在其他专业的推广和普及。

2.歌手大赛。歌手大赛是声乐学生展现才艺、推荐自我的发展平台,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歌手大赛, 省市级歌唱比赛, 甚至是全国性的歌手大赛, 让自己的所爱所学有用武之地。当然, 参加比赛应具有“败不馁, 胜不骄”的平和心态, 客观对待评委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和打分, 逐渐积累丰厚的舞台经验。并暗暗比较自己与其他选手之间的差距, 善于取长补短, 努力提高自身实力。

3.公益演出。教师可积极组织声乐学生参与相关部门组织的公益演出, 为退休老干部、农村群众等演唱, 带去节日的问候, 丰富他们的生活。在为他们送去精神食粮的同时, 学生也逐渐成熟起来, 具备了歌唱演员应有的素质, 是一个双赢的好活动。此外, 我们还可在课后组织各类声乐社团, 或是借助节假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社会节日表演等实践活动, 尽量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帮助他们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演唱能力。

四、结语

中职声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有所成, 学有所用。所以中职声乐教师要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在课堂和舞台的双重磨炼中成为一名具有一定声乐素养的双语教师。

摘要:声乐俗称歌唱, 是中职音乐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兼具艺术性和技术性, 需要教师的科学教学和对学生的精心栽培。而本文立足中职教学改革, 为提高声乐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和规范学生歌唱技巧, 为社会培养优质的歌唱人才。

关键词:中职教育,声乐教学,教学模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李婷减.谈如何上好中职学校音乐课[J].华章, 2010, (24) .

创新教学模式活化声乐课堂 篇3

【关键词】高中学生 生活化 课堂教学 创新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为了结合课堂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基于此,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就成为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大特色。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都和现实经历的生活存在差距,课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生活和课堂教学,学生从课堂之上领会不到生活带来的感悟。因此,课堂教学如何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改革的必然和迫切要求。

1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非“生活化”教学的表现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为按照既定秩序进行机械运动的个体,但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成为一个能够在充分体验政治生活的同时实现对道德生活的实践,并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的饱满生命热情的个人。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知识,并没有把思想政治知识区别于科学知识,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背诵记忆来理解和掌握具体内容,这就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隔绝,学生认为所学的思想政治内容知识死板的教条,根本感受不到生命所给予的触动和生活的感悟。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化主要体现在学习思想政治的过程中要始终以理想主义的思维去理解所学知识,所传授的思想政治内容多是完美华丽的,但是却空洞不切实际。例如政治课本上常用的“树立无产阶级革命的人生观”,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内容让大部分学生都感觉难以达到,这种观点只适合仅有的小部分英雄任务,而不是自己。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政治内容,就很难将所学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去。这种脱离现实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逐步趋向冷静和理智的时代,只会让学生感到反感,内心对思想政治内容产生抵制。

2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非“生活化”教学的原因

2.1 重视应试,忽略素质培养和生活体验

为了适应应试教育体制,教师和学生更加注重的都是掌握具体知识考取好分数,于是大多数学生都会机械记忆政治学习内容。此外,部分政治教育工作者狭隘理解政治教育观念,把政治教育当做课堂说教,死板地教授学生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教师和家长对学生道德状况的了解,也只是让学生们记忆知识条文,在考试时通过试卷和成绩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将成绩告知家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会死记硬背知识内容,这样不但不能产生情感体验的深刻震动,而且还会让学生从内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2.2 重视文化传输,远离现实生活

这属于教学方式上的不足,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也只是高调宣讲教学内容,学生没有学习热情,被动接受知识。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解就是,教师讲解学生记忆,老师划重点学生死记硬背,一起应付考试。这样的教学没有任何一处能够触动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根本不能够让学生把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教师向学生讲解集体主义观,学生只知道个人主义不能有,要向集体主义看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向集体主义看齐呢?学生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一种意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远远脱节,在学生眼里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3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探索

3.1 教学目标向“生活化”方向转变

之前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进行书本知识的传授,虽然教学过程也比较重视能力培养,但是这种能力也都偏重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解题能力。而“生活化”课堂教学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放在过程、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将生活化作为贯穿于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理念,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思想政治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师要在传统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在学生了解知识内容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获取分析、判断和决策力,并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关系的能力。比如在讲解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时,让学生在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具体说明个人主义泛滥导致集体受到伤害的例子,并展开讨论。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政治学习和现实生活是相联系的,所学知识能够给生活以帮助和指导。

3.2 教学方式转变为师生对话、学生自主建构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师生授受为主,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这就好比是在岸上教授儿童如何学习游泳,不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学生对掌握的知识只是空洞的理论。所以,在教学方式方面,顺应“生活化”课堂教学,要实现新的转变。“师生对话”方式可以让师生之间的关系转向民主、和谐,精神上的平等交流更能够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生活智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例如,学习政治内容“一国两制”时,教师要能够首先脱离教材,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国两制”展开评论分析,教师要做的就是针对学生评析中的问题进行调整和引导,并最后对知识内容进行串讲。师生对话,学生自主建构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够对所学知识具有清晰、系统的概念和理解。

4 小结

面对思想政治课堂的沉闷气氛,“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是政治学习的创新。非“生活化”教学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学生教条接受知识,学生所学和现实生活也是完全隔离,根本不能够对学生产生感情触动,“生活化”教学法在教学目的上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立,并以师生对话、学生自主建构的教学方式为介质提升学生能力。“生活化”教学法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适应了新课改和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温恒福.关于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教育探索.

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课堂;教学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属于必修课程,经过实际教学得知,声乐教学模式能够影响到学生演唱方法与水平,学生所学内容也会对幼儿园音乐教学带来影响。

1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现状

1.1声乐个别教学模式

声乐个别教学通常被称为声乐小课,其教学模式为一对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声乐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自身演唱条件,还能明确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程度,最终实现因材施教。尽管声乐个别教学灵活性、针对性较大,但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乏音乐基础,对于音乐的领悟与理解较差。

1.2声乐集体教学模式

声乐集体课就是进行集体教学,将一个班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实施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模仿大班理论教学模式,在一定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减少了教师对同一内容多次讲解情况,不仅有助于教学效率提升,还缩减了办学成本,更有效解决了教学师资不足情况,增加了学生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应用对象为音乐基础差、无论是歌唱能力还是歌唱水平都相对低的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得以提升,因此,声乐集体课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学前教育中。

1.3声乐小组教学模式

声乐小组教学模式与声乐个人教学模式、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都不同,它在相同的教学时间中,人数相对于声乐个别课要多,但又比声乐集体课少,同时学校方面也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人数。声乐小组教学模式将声乐集体教学模式与声乐个别教学模式优点融合在一起,有效解决了声乐集体教学模式难以关注学生个性培养的缺陷,对于学生所出现的不足,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指导。但由于学前教育教学师资与设备不足,也导致声乐小组教学模式发展受到限制。

2限制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因素

2.1招生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阶段依赖于学生文化课成绩,看其文化课是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尽管声乐教学属于学前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但在招生阶段却并不存在任何相关考试项目,这样一来就导致招生与实际培养目标出现严重不一致情况[1]。

2.2专业师资队伍缺乏

为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各大院校纷纷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声乐教师却存在严重不足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前教学专业声乐教学发展。通过调查研究得知,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工作都是由音乐专业声乐教师来担任,但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注意到学前教育专业与音乐专业之间的差别,会将学前教育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同等看待,很容易出现缺少有针对性教学的情况,并不利于学期教育专业学生成长与发展[2]。

2.3专业声乐教材不足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离不开教材的应用,但能够被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材却很少,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选取一些适于学生学习的曲目,这样一来导致学生所学曲目具有随意性,降低了声乐教学质量。由于得不到声乐教材的支持,教师教学很容易迷失方向,教学活动也会受到限制。

3做好学前教学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方法

3.1建立健全招生机制,重视招生录取

由于受到招生机制的影响,导致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乏音乐底蕴,招生与录取培养目标不一致,学生在毕业以后也难以胜任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为做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应建立健全招生机制,严把招生质量关。可以以现有招生机制为基础,增设一定的音乐测试,歌唱合格者进入学前教育专业,以此保证被录取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同时也可以强化他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使其能够胜任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

3.2强化教学师资队伍

学生学习离不开教师指导,教师自身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对学生歌唱能力有直接影响,因此,应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师资队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与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两者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学校方面也要看到差别,为学前教育专业配备专业素质过硬、懂得学前教育声乐学习重点的声乐教师,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3强化与幼儿园教学实际的联系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与幼儿园实际不相映衬的情况,学校方面应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让教师或学生参与到幼儿园教学中,了解现代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从幼儿园实际出发,调整教学内容、更显教学理念,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更适应幼儿园工作。3.4重视教材建设由于教材缺少影响了教师教学进程,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一定要重视学前教学专业声乐教材撰写,编制与出版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使用的声乐教材。同时,多数学前教学专业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就可以全面了解音乐作品含义,在编制学前教学声乐教材时可以将适于儿童歌唱的曲目以及中外经典曲目融入其中,并注重与现代音乐生活联系,将带有赞美性质与歌颂性质的作品作为学生学习内容。

4构建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声乐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教学模式:在第一学年中,应每周至少有两节声乐集体课程,主要教学内容设定为浅显又有共性存在的歌唱方法与音乐知识,降低教学内容重复率,强化学生学习质量。同时,伴随着每周一节的声乐小组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在第二学年中,学生的学习内容逐渐深入、个性化特征逐渐显著,声乐集体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就应减少集体教学模式的开设,应以小组教学模式为主,侧重培养学生个性,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第三学年与第四学年中,通过学校与幼儿园建立的良好关系,让学生走进幼儿园,在实践学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及时与声乐教师沟通,让教师帮助自己改掉不足。构建这样完善的声乐教学模式可以保证声乐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幼儿园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

作者:蒲晓冬 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声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篇5

一、多媒体教学是声乐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多媒体技术为声乐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思想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切实让教师与学生体会到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用性以及先进性与科学性。先进的教学媒体需要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前提条件,以便为教学提供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思想观念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赋予其灵魂,使得教学思想更加先进与科学性。如果只是一味的沿袭传统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机械的进行媒体交换,只能够将人为灌输转化为电脑灌输,仍然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缺陷。然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水平以及应用价值等对现代声乐教学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声乐教学对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使用情况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与效果。教师通过对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利用,可以为声乐教学实践改革提供先进、科学的指导思想,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多媒体教学顺应声乐实践教学改革的需求

在教育领域中,现代教育的思想以及理论等均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制定的。在声乐教学中,社会对声乐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声乐教学急需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促进声乐教学改革。其中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是声乐实践教学改革的需求,由于在当今知识与信息快速更新换代,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为现代教学提供基础条件,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教育领域中,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个性化、信息交流等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将被动转变为主动教学,这些均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来完成,并且使得声乐实践教学改革成为可能。

二、以多媒体教学来促进声乐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1.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一对一琴房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自身的参照物,通常是对教师的示范以及光盘等参照物来教学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确保学生的演唱状态以及学生演唱的灵感等,并且使得简单的模仿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无法独立思考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表演水平较低,无法根据原唱的表演氛围以及情境等来了解歌曲的内在情感与表现力。然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视频、影音等形式来了解声乐的知识与技巧。

2.多媒体教学在声乐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声乐技能教学

首先,对歌唱器官影像以及发声原理动画进行演示。在对歌唱器官影像进行演示的时候,可以通过扫描教材上描绘的各种形态的歌唱器官生理解剖图进行分析,通过多媒体软件制作,将其制作形成专门的影像资料以及图片,将其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歌唱器官的部位进行了解与分析,使其更快的了解人体歌唱器官的不同发声以及变化情况,更好的掌握声乐技巧。在发声原理动画演示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实物以及图片进行展示,或者通过自身示范的方式来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以便让学生具体、生动以及真实的了解发声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让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歌唱器官以及模糊的发声原理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来展现出来,使得学生简单易懂的了解歌唱技能与发声原理,更好的掌握知识。其次,通过多媒体对学生歌唱效果进行录音。由于主观与客观听觉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通过生理学与物理声学等知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一定的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歌唱效果进行录音,通过对录音进行分析,了解其差异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状态下发出几种典型的声音,并对其进行录音,之后教师逐一播放,让学生回忆主观监听效果,并倾听自己的录音效果,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了解主客观听觉的差异性,提高教学质量。再次,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抽象声音进行直观波形图分析。由于声乐属于听觉艺术,其具有特殊性,使得学生在学习声乐技巧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抽象的声音,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发音问题并且及时纠正,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分析抽象声音直观波形图,将其抽象的声音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对其进行了解与对比分析,更好的掌握声乐知识与技巧。

(2)利用多媒体教学模拟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教室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欣赏著名音乐家的声乐教学资料,了解各种人声声部的特点以及各种教学方法,同时丰富声乐曲目。让学生仔细观察优秀音乐教师的课堂情况以及教学环境等,之后可以让学生上台模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总结预评价,以便针对各个学生的不足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纠正与更改。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录音、录像、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此环境中提升自身歌唱技巧与水平。

三、总结

创新教学模式活化声乐课堂 篇6

由于目前声乐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落后,导致高等师范院校声乐课程存在一些弊端。文章针对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将重唱教学引入高师声乐课堂的方法,从教学形式、具体效果与实际运用几方面论述这一声乐教学方法的优势,以期使这一教学模式得到指导。

关键词:重唱教学;高师;声乐教学

一直以来,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声乐教育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较为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招生到大学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都特别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教学技能的培养方面尤显单薄。事实上,这种授课方式并不适用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笔者认为,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小学、初中和各种教育机构的音乐教师。作为一位长期工作在高师一线声乐教学的教师,笔者深知目前声乐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教学效果普遍较差。许多考入师范专业的学生,往往声乐底子比较薄弱,有的人经过半年到一年的“突击培训”考入大学;有的人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声乐学习,以其他民族乐器或西洋乐器为主专业考入大学。根据各学校情况的不同,声乐课程在本科一、二年级往往采用一对二、甚至是一对多人的小组课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弥补高校扩招后师资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教学资源能够合理利用,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然而,小组声乐课程虽然从形式上看可以弥补诸多不足,却没有从本质上改善高校声乐课堂中产生的问题。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学生往往习惯被动地学习知识,不会主动进行思考,不能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日积月累,就会对声乐课失去应有的兴趣。另外,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比较明确,认为选择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原因,就是为今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因此对于声乐的专业要求并不高。相对而言,他们更加热衷于学校的各种社团、比赛、晚会编排等活动,并认为这样对于日后的教学质量、组织能力的提高会有所帮助。因此,学生花在声乐方面的时间少之又少。然而,声乐是一门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微见成效的学科,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用各种方法调整学生的声音,但课后学生却不练习、不巩固,使得声乐专业水平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受到打击。

二、将重唱教学引入高师声乐课堂

如何才能将高师声乐课程变成教师与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课堂,如何提高声乐课程在高师教育中的实用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重唱,是声乐演唱的形式之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演唱表演者,根据自己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浅层次和低难度的,可以是对唱、齐唱、轮唱,也可以是歌曲简单的和声组成;深层次和高难度的,在歌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等。几个不同的角色按照各自特定的情绪和戏剧情节同时歌唱,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如歌剧《弄臣》中知名的四重唱、《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六重唱等。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与研究,认为将重唱教学引入高师声乐课堂,可以弥补目前声乐课程的许多弊端。首先,从形式上看,将“重唱”运用于高师声乐课堂,可以打破声乐教学一直以来以独唱为主的演唱形式,多人参与、团队合作,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声乐在“发声方法论”上的束缚,从而协调各发声器官的配合,做到“以情带声”。教师在此基础上略加指点与提醒,可大大提高歌唱的效果。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发声时,应尽量避免把学生引入“发声方法”的禁锢中,应该使用“旁敲侧击”或是比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受正确的歌唱情绪。比如,在气息练习中,有的教师强调“气息下沉”,反复让学生关注气息的运用,反而会造成学生歌唱状态僵硬、不灵活,适得其反。其实,歌唱气息是歌者本身就有的基本发声状态,歌唱实际上需要找到一种适合的歌唱情绪,情绪有了,状态自然就会兴奋,气息运用就可达到要求。同时,学生一旦提高了兴趣,就会在课后勤加训练,有助于巩固教学成效。其次,从教学效果上看,要想在重唱中完美配合,每位学生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重唱”这一演唱形式对于学生的音准、节奏等音乐素质都提出了严格要求。每位学生要倾注所有的力量来配合其他学生,因为一点点音准、节奏的错误就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歌唱进行与声响效果。这在一定强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整体把控能力。另外,从实际情况看,有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看到教师给其他学生布置咏叹调等大作品,希望教师也为自己布置大歌。遇到此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明白声乐“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教导学生耐心打好基础,正确把握大作品,避免产生高音喊叫、喉位不稳定等发声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明确将重唱教学引入声乐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可有效避免学生之间“攀比歌曲作品大小”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习声乐,最终形成正确的歌唱评估体系。再次,从实际运用上看,重唱作品由易到难不等,可以适用于各种程度的学生。最基础的作品包括《对花》《河边对口曲》等;稍有难度的作品包括《洪湖水浪打浪》《阿拉木汗》等。对于声乐基础好的学生,可以为其布置《举杯吧朋友》《猫之二重唱》等作品。将重唱教学引入声乐课堂,可以契合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分层次的需要,同时,每一首重唱作品经过训练,都可以直接搬上舞台。这不仅打破了“独唱”这一表演形式只能给少数学生提供登台表演机会的现状,而且可以避免学生的怯场心理,体现教育的公平,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将声乐教育用到实处,为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声乐教学引入重唱形式应注意的问题

在声乐教学实际操作方面,如何将重唱引入高师声乐课堂是个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在授课模式方面进行调整。首先,要采取“一对一”的单独授课与“一对多”的集体授课穿插交替进行的上课形式。“一对一”的单独授课重在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发声状况进行调整。由于每个人的发声器官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对于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十分必要。但在授课中,教师应将个别授课融入到集体授课之中,以集体授课为主,个别授课为辅。“一对多”的集体授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二至多人不等的小组来进行授课。在上课时,教师首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共性的集体“开声”练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重唱作品的学习与演唱。而演唱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歌唱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发声上的单独辅导,其他学生可以继续练习重唱作品,也可以听教师授课。这种做法类似于短时间的“教学观摩”,一方面,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针对发声问题,学习如何进行日后的教学,这充分体现出高师教育的“师范”特征。其次,将重唱教学引入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和音乐基础进行准确的把握。有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喜欢与别人交流,教师容易掌握其发声感受,从而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比较内向,缺乏自信心,教师要更加细致与耐心,鼓励学生,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引导他在声乐学习中敢于表达和表演。另外,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状况的同时,还必须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例如可在时间上进行调整,把几节课结合在一起,并让个别授课与集体授课交替进行,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保证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将重唱教学引入高师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近几年,已有不少高校教师开始尝试在声乐教学中采用“重唱”的形式,并且取得了相应成效。但无论是从教学大纲,还是从教材运用方面,这一教学模式还缺乏权威性的指导。笔者期望经过专家的认证和实践考察,可以让“重唱教学引入高师声乐教学课堂”的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谈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意识 篇7

在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要注重体现时代精神,并运用最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打破以往的常规的教与学的两点一线的教学模式,多加尝试学生讨论、主题研究、比较分析等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规律的课堂模式,将真正有效率和能够体现时代性的方式带到课堂上去。在教学时,要注重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方式的不断变革,声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要以最新的实践为基础,探索新的声乐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将最先进、最具有时代性的声乐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材的编订和选择上也可以体现出时代性,声乐课程的教材要常用常新,不能持续使用一套教材而不知翻新,毕竟声乐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学生对于教材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合理选择教材,合理编订教材, 也是在声乐教改中体现时代性的必由之路。

转变教学观念的声乐教学应该推崇创新的观念和形式,应该不断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建设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我寻找,摸索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类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歌曲的创作能力要在较强的基本理论知识的配合下完成。所以应该从基础抓起,在学生不断巩固基本能力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从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第二课堂大胆延伸教学内容,拓宽思路。另外可以安排自行设计演唱,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演唱经验。

二、声乐教学创新内容

加强学科综合声乐教学应该站在多学科的角度展开教学,充分加强学科综合,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不受单一学科的局限,深层次咀嚼音乐作品的内涵。第一,可以加强声乐教学与整个音乐学科之间的综合。其中包含与曲式课程的综合,从曲子的结构安排与曲式课程的综合,从曲子的结构安排声乐。还有与音乐审美课程的综合, 通过聆听,感受声音的不同韵味。另外也可以与和声课程综合,通过伴奏品味和声中的层次、强弱等信息。第二,可以加强声乐教学与姊妹艺术间的综合。比如,影视、舞蹈、文学、美术、戏剧等门类的综合,将很大程度上拓展声乐教学的宽度,使声乐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内容。第三,可以加强声乐教学与历史、哲学、地理等学科的综合。例如:教唱《二泉映月》时,通过讲述盲人阿炳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命运与人生、正义与邪恶的思想内涵。

三、声乐教学创新方法

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以中国著名民歌《茉莉花》为例,歌曲中姑娘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表达了作者对茉莉花的眷恋之情,更表达了人们对纯真情感的一种向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给学生介绍《茉莉花》的创作背景、作者情感,学生才会掌握歌曲的精髓。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以技巧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应该先从情感入手将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讲述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会该歌曲要表达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隐藏在传统音乐中的精髓与灵魂。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也是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要重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增强民族凝聚力。高校作为最具活力的声乐教学的前沿阵地,其在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因此,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体现时代性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是声乐教学体现时代性的最为基础和最为直接的点,声乐教学要体现时代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课堂细节处下功夫,将时代性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摒弃以往不符合时代特征和被淘汰了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通过新形势与新内容的探索,将课堂变为声乐教改体现时代性的传声筒和前线阵地。

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8

关键词:大学音乐 革新 教学

在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下,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大学音乐教学是同学们最后一个系统学习的阶段,只能继续改变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才能适应今后的发展。音乐教学在大学各科专业中是一门必须课。如何提高大学音乐教学中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是对每一名老师的考验,新时代的大学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创新的意义,大学音乐教学能否成功创新,然后开花结果,教育出当今环境下需要的新型人才,是大学音乐教学进行创新性教育的一个必经之路。本文从如何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创新,从而改变和完善当今的教学体系, 不断进行大学声乐教学创新而努力。

一、创新教育的本质

创新教育就是在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教育方式。其核心是培养同学们对陌生事物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吸引学生,然后进行教学。解放孩子是创新教育的希望,创新教学就是以学生为基本,坚持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为目标,通过开展不同的、符合人体逻辑思考方式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修养。影响创新教学的因素有多个,教育机构、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的教学环境、学校的硬件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逻辑思考能力,学习积极性等。

二、音乐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自从学校开始重视音乐教学以来,面对老套的音乐教学方式,同学们难免会出现厌学、对付等心理,面对这样的状况,只能进行改变,才能使同学们喜爱音乐、接受音乐,最后希望进一步的学习音乐,进行创新教育才能使音乐教学继续传承下去。学生是创新性教学最大的获益人,通过创新性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革新能力,开拓了学生们的逻辑思考能力,对音乐作品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对帮助学生创新自己的作品也有所提升。在授课当中进行适当的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性也丰富了老师教学经验,进而达成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局面。

三、大学声乐授课近况

大学音乐课是大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修课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大学音乐教学并没有完全跟国际接轨。中国内部还有许多高校保留着传统、老套的教学方式,老师单方面教学,没有与学生们的互动环节,无法满足当代大学音乐教学的需求,学生也是单方面的接受,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想法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们不会对其感兴趣,老师也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想法,对于大学音乐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大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对于大学生音乐水平提高是十分重要的。

四、创新性教学如何在大学音乐授课中成长

在日常教学当中,老师应该鼓励和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个别同学的独到观点。当中的内在,并将这些内在的东西加以利用,尝试创新性的教学。教学不应该局限于教课书上的内容,也可适当的添加我国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国外音乐等,加入不同的音乐元素,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创新带来灵感的同时,教学内容也应该符合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大多数同学可以理解,以此来培养同学的鉴别、欣赏、表演等能力。对学生的跳跃性思维给予肯定,提高学生们自信心,可以给学生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如校园活动、电台比赛等,这样才能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五、结语

音乐教学课程是大学音乐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是长期的目标,欲速则不达,中国的音乐教育大多是古板传统的,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教学当中注意与学生之间的配合,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革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使用独唱、合唱等多种方法。授课方法也可以多元化的。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使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与同学们互动。此外,大学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积极配合,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实现角色的互换,对于师生之间的角色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实现心灵的沟通,彼此相互鼓励,增强协作互助精神。给学生带来优质的视觉、听觉、效果,这样才能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创新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力华.教育体制改革中创新教育实施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2]夏芳.创新型教师成长与发展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创新教学模式活化声乐课堂 篇9

一、互动教学在声乐课堂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声乐学习的主动性与投入性,增强创造力

声乐课堂中互动教学能够更好地提供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如与教师,与同学进行讨论、投入唱歌等。互动教学能够鼓励学生尽情地发挥自身的才能,展现自己的歌唱能力,从中体验到参与活动带来的肯定,强化积极自我评价,增强歌唱的信心。同时教师也能够在互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声音特点、歌唱能力等,并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表现能力、接受能力与歌唱能力)的差异,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表现自己。此外,在声乐互动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参与、表现、交往与合作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并在歌唱学习中进行借鉴、理解、更新与再创造。

2.有利于学生声乐课堂中主体意识的`提高

在声乐课堂的互动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声乐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知识传授信息反馈的交换上,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与观点,鼓励新的尝试,进而培养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学生声乐学习中主体意识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教师进行歌唱交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歌唱,使学生的学习情趣进一步滋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声乐学习中。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声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从学生身上也能够受到许多的启发,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也是学习的过程。例如,布置作业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进行作品选择,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大量资料进行翻阅,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各名家翻唱对比等,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无形地积累了大量的文学艺术知识。同时,声乐教学不仅需要讲解与范唱,教师还需要具有较好的钢琴伴奏能力为学生唱歌进行伴奏,进而烘托出歌曲气氛,帮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歌唱欲望。

二、声乐课堂中互动教学的实现策略

1.情境创设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选择难易程度合适、分量适当的歌唱技巧与知识进行讲授;讲授的内容要新异,不能仅将声乐教学认为是唱歌,还需要选择多方面题材,对不同歌唱方法进行讲解,使教学内容有新意,提高学生歌唱兴趣;教学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从美学的角度来设计,进而增强声乐课堂的艺术性,使学生感受到声乐教学的艺术美,积极参与到声乐学习中来。其次,教师在声乐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应运用清晰流畅、委婉、精练的语言,让声乐课堂显得轻松愉快,进而提高学生声乐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常用的情境创设包括疑点情境创设、表演情境创设、自主情境创设等。

2.激情激发

声乐教师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还应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与激情,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解,包括声乐作品的背景、蕴含的感情等等,声乐教师在传授专业声乐演唱前,可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与故事,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帮助学生声乐学习中情感的加入,有利于声乐的练习。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声乐课堂互动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通过合作与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相互间进行帮助,学习环境变得宽松,教学变得民主化。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形式为分组进行,声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音乐水平与能力进行分组,如《故乡的亲人》声乐课堂上,学生可自由组合形成小组,进行小组唱的编排和表演,并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通常小组成员为5~8人。

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声乐课堂中的互动教学,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将自身个性充分地发挥,并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使得课堂上学生具有良好的体力与状态。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歌唱激情,有利于声乐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树敏。声乐课堂中互动教学的作用及其实现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12)。

[2]吴继彬。互动教学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大观,(11)。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篇10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从而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所以,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新课程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就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等,给学生提供生活化、时代化的课程资源,实施富有生活情趣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目标生活化

罗素说:“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生活。”教学目标生活化强调培养人的生活品质,完善人的生活状态,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学生过上美好生活。这需要全体教师立足于培养学生现实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素质,坚守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向未来生活而又回归生活”,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形成科学的、正面的、积极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快乐成长,走向美好未来。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多元文化理解力,以树立各民族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意识,在哲学部分教学中加强辩证思维的培养克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看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避免无端恐慌等等。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并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地去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知识给学生讲清就了事。

二、知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所以,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善于把“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衔接,着意架设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才能使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部分教师有认识误区,认为新教材已充分体现知识生活化,只需照本宣科就可以了。这种“唯上唯书”的思想导致很多教师缺少创新精神和主动意识,意识不到教材仅仅是一个范例和媒介,展示的是一种静态的和普适性的知识,必须进行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补充和整合。

例如,学习英语离不开社会生活情境,对于城市学生,我们可能选择购物、逛公园、开车等,而对农村学生就不这样选择。又如,过去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教学生浏览和建立网页技术、资源搜索、下载方法等,那么现在就必须教会学生“微博”技术,同时引导学生不要成为“微博控”。所以,将生活引入教学,赋予教材以广阔的现实背景,及时将社会信息

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以及课堂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被引发出来,从而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统一。

三、情境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儿童来说,经验比知识更有生命价值,经验总是先于知识、先于价值判断、先于分析思辩,却能促进知识的生成和教育的养成。基于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情境生活化关键是真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如提供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DV技术展示、新闻视频、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等。这样,课堂由“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当然,情境创设要注意自然而然,不要为了“贴标签”而“情境”,不要为了活跃氛围而“情境”,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延误教学时间,不要破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整体性。

四、过程生活化

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就要求课堂成为学生探求未知,获取真知的模拟场所和实践场所,即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质疑释疑,从而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社会适应力和自我发展力。

传统教学过程以传授间接知识经验为主,以灌输讲授为主,无形中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而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求和主体建构,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还处于知识的权威地位,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过程就由传统的师生授受的传输教学向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转变,于是教师注重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作业生活化

活化课堂,优化教学 篇1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千方百计地牵着学生往那一条道上走,来不得一点变通,容不下一丝意外。于是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实则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和灵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预留探索创新的时空,要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让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突出重点,精简教学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解题,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正音、正字、解词,然后划分段落,分析课文,概括中心。有些教师每篇文章都这样教学,不肯漏掉任何环节。其实这样面面俱到、环环不漏的教学,往往会蜻蜓点水还挤占了学生主动创新的时空。因为在这面面环环中肯定有一些内容是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感,学生听来有耳无心,也不必怎么动脑筋,连思维都难以集中,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有吸引学生思考的亮点,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特别是要削减那些浅表性的活动,改变教学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只有流动的思维,才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如一位教师教学《林海》一课时,着重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了解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二是紧扣关键句子,理解人与山的密切关系。三是激发学生想像,领会大兴安岭“兴国安邦”的含义,整个设计教程简洁,主线突出。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思考、质疑、解难,不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得到落实,而且学生学得主动。课堂上,学生如果懂了,他的思维就要向纵深展开,而教师如果还是喋喋不休地讲,等于拉住他的思想不让其往高处走、深处流,学生的创新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支撑和发展的机会。

二、合理安排,调整答距

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深浅把问题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微解答距,学生看书即可回答。二是短解答距,答题与课文内容有些变化,不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三是长解答距,它需要综合有关知识来解题。四是新解答距,要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答案有一定的创造性,有较高的难度。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解答距、短解答距的问题,要求学生静心听,齐声答,而且希望学生都按教师事先想好的答案来回答,就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所发展的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应答性行为”,与我们所要培养的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探究性行为”的人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适当提高解答距的等级,多设计一些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提问,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循序渐进,提问的解答距始终应控制在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或者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把较长解答距的提问分解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靠学生的努力,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

三、多元引导,创造机会

精简课堂的提问,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并不是意味着教学设计变得粗线条了,因为在这疏旷的背后,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主动探究思考,是以学生创新的细密来充实教师提问的疏旷。

1.预留质疑的时间。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时,当一个学生把自己认为还不十分理解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时,他已经弄明白了问题的一半,原来当他把问题用外部语言整理出来的同时,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

2.创造讨论的机会。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出这些蕴含着创新潜质的关键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使这些求异的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创新的亮点。

上一篇: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下一篇:幼儿园小班音乐优秀教案《小小交通警?》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