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堂教学创新

2024-09-13

研究生课堂教学创新(共12篇)

研究生课堂教学创新 篇1

前言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输送的主要渠道, 提高人才质量是关键。课堂教学作为高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要全面深化教育的改革,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 从课堂各方面着手, 大胆开拓创新, 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推动高职院校教学事业的发展。

一、树立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目标, 方式及教学对象等问题的认识与主张。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态度与他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条件。在当今的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都采取单一的授课方式, 学生被动的去接受知识, 缺乏独立的思考及自由发挥的空间, 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要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角色的转换, 将学生转换为教学主体, 实现教学活动的双边化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创新教学实施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在全面掌握所教授学科的知识基础上, 通过互联网、其他院校交流学校等方式, 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 从而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多元化。与此同时, 教师应积极参与相关课程的教学科研, 通过相关课程的教学科研不仅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而且教学科研的参与对于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从而有利于自己课程教学的创新。最后, 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创新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因此, 教师还应积极深入企业, 通过实地的交流学习, 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 在创新能力与良好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共同作用下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构建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 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创新的课堂教学是指对长期教学实践中优秀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创造, 并结合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制定出的新的教学方法。在科技发达, 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也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应试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而进行的, 特别是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 多数采用的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 忽略了教学技巧。往往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轨的现象, 与社会需求型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 因此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是必然选择。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明确教学目标, 老师在备课时要对课堂教学的全内容进行合理规划, 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 处理好教学态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散学生的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

(2) 充分掌握教材重点, 深挖创新点。课堂教学的创新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框架与内容知识点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要对学科标准熟悉掌握, 并理解教材编撰者的意图, 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将教材内容进行横向纵深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 促使更多学生更加专注的进行课堂学习, 并一起挖掘创新因素。

2. 注重情境教学, 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设定, 在课堂中营造出某种特定情境及情感的氛围, 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讲解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做好教学情境的设计,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意见, 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或以课堂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 让学生得以各抒已见,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轻松、和谐、创新的课堂氛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也是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

3. 注重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 高职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师要按照教学层次的不同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实践以及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等部分, 并制定对应的实训大纲, 着重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于此同时, 要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结合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4. 构建创新的学生考核评价方法

在高校中, 对学生的考核方法大多数通过考试来进行。这种考核方法往往不够全面, 以偏概全。教师应对传统的学生考核评价进行改革创新,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的的,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要将学生学习成绩及实践技能结合起来, 并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例如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课程可以采用动手操作及口语辨析的考核方式。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作为提升高职教育质量重要部分, 应引起广大高职院校教育者的足够重视。教师应从自身出发, 积极树立起创新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结合具体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散学生开放性思维。与此同时, 广大高职院校教育者要根据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对来教学进行改革创新,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 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实用创新型人才,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高职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茌庆梅.师生互动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9 (18)

[2]马德坤.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课堂教学质量保证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07)

[3]陆善兴.对高职课堂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与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2011 (05)

研究生课堂教学创新 篇2

创新是人类诞生以来最古老而又最现实的问题,创新使人类社会获得文明与友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创新是教育的结果,而创新教育走自古以来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学生苦苦思考寻找答案,到法国教育家卢梭强调要教给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反对教师的权威,到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这些思想无一不体现着创新教育的精髓。当今世界突显经济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特征炙需要把创新挥到极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创新教育迫在眉睫,成为人们的共识。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我们所说的基础教育中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已经外化的创造产品,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能动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质疑,探索中关注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掌握新知识,探索新方法,寻找新规律,从而形成具备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的人才。

创新教育是整体他的教育。需要对教学过程,课程体系,评价手段,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因素,进行深刻的变革,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把创新教有的理念贯彻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个才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的基本途径,每位教师应该自觉地以创新教育的理论为基础,根据教育目标,任务,学生特点,有针对松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形成有价值,高效率的教育谋略,思路,方法,步骤,通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师与学生便成为教学过程中主要因素,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把握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传统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斌挥,粗舰儿女人主体性,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尊重儿童自主精神,又贬低了教师的积极作用,今天的教学改革,强调建立一种新型教学关系,要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两者一方面各自发挥自主性,创新性,实现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另一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促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因此,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中的策略应该涵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一 动机激发策略

任何学习行为的产生都由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与有明确所指的目标相结合而来的动机支配,要实现课堂中学生创新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精神状态,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坚持自我创新学习的动机,意愿和要求,教育成效的大小往往以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精神力量为转移。而创新意识的形成即来自于人的天然的探索本能和求知欲望,更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理想,人生追水及社会责任感,没有这些需要作基础,学生就不会把已经观察发现的问题上升为自己主动探索研究的课题,创新思维,创新行为也就不会产生,所以,进行理想教育和社会贵仕感教育是培养创新行人才的关键任务之一。

另外创新潜质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只是有表现万式,层次水平的不同,并不是神秘莫测的,创新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可以以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经历,周围人物创新故事做榜样,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并随时注意学生中好奇心的萌芽,保护他们的探究欲望,形成人人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氛园,由被动等待教师的牵引转变为主动求新,以创新为荣。

二 设疑促思策略

创新总是在面临问题时产生的,创新始于疑问。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只是教材内容的讲技者,还应该成为问题的“制造者”。教师所要做的是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启发思维,引导探究,促成问题的解决。

问题的设计与思维过程紧密相联系,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突破口。问题的提出是依从于一定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这个问题应是对学生有意义的。一方面具有可接受性,即学生愿意解决这种问题,并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有的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头脑不灵活,对教师的提问启而不发,难以落实教学目标。其实有很多时候“问题”本身存在问题,即没有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回答不上泉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问题具有挑战性,对于解答者来谈及有可直接解决的方法,不能或很难运用已有知识,不能核现成的程序或常规套路去解决,必须思考,探究,寻找处理方法。这类问题具有发散性,探讨性,发展性特点。

不同的教学时段提问的目的有所不同,初使的问题在于诱发思维,集中注意力,不必追求“难”“怪”,而在于“顺”“快”以利于导出新课;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水到渠成的解诀重难点;教学结束时可提出带有总结或延伸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创新,需要注意问题是面对每一个学生的,要充分考虑到个别差异,面向全体,有所针对。

三 参与探究策略

创新教育注重学生的研究与探索,强调主动求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首先教师要押碍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教学的个程中。改变教学的封闹状态,教师“的一言堂”,建主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学生有充分的“参与权”,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制定,到作业布置可以由师生共同协商来确定。

探究学习中注重“实践”以获得亲身体验是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不止是外化于行为上的“玩玩做做”更多的体现出“思维实践”的特点。学生头脑中思维活动的积极活跃仿佛比外化的行动表现更为重要,是主动实践参与的内在机制,教师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彩,思维加工过程,要改变那种只强调结论,重视结果的做法,认识到学习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着力引导学生注意学习过程本身。要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材料,这些知识之间应该是具有内在必然联系又不能拿来就用的,需要重新加以组织,而且能从中发现新知的。学生的探究体现在以自已对教材内容的独立领会,背景材料的独特解读,解决方式的缜密思考。通过观察,调食,实验,查阅资料等具体方法,形成关于新知识的初步体验。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帮助不可忽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并不是教师轻松自在,不闻不问,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新教有中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一方面体现在对探究过程整体走向的把握,密切注意学生思维的脉络,适时加以引导,使探究活动不会天马行空,偏离目标,去之甚远。另一方面体现在,通过时知识形过程的展现,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具有结构性,普遍性,迁移性的高效率知识体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加蚀本学科中的概念,定理,公式,规则的教学,使学生熟练记忆,明确他们在何种条件下才能运用,另一方面要在潜移默他的渗透中巧妙的展现学科的知识结构,落实到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单元之中,要把每一部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关键,加以提炼总结,使学习走向纵深,促进知识的迁移。

四 交往互动策略

教学过程中人际交往的特点形态是教学过程本质的表现之一,其中身即具有教育性,一个具有爱,鼓励,平等,安全,合作,分享的教学过程必然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师生之间的有效交往需建立在安全,自由的氛围之中。教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以平等的眼光接受与已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无条件接受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才会乐于承担敢于表达自己不必顾虑犯错误而遭到批评的风险,不会担心老师舍审视我,会嘲笑我,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创新的种子找到了沃土。

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起到相互学习,彼此互补,寻求共识的的作用。在互动式的学习中,具有相同知识背景又具有独特个枯的学生彼此敞心扉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他人分享,同时又在不断吸收不同的思想观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范围;而且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问题,增加了解他人的机会;更重要的在互动中加强储感上的沟通与交融,有利于形成友爱,积极,互助的集体,提高创新的整体效应。

五 学会学习策略

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成为具有持续学习能力会学习的人是教育的长远目标,是培弃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习策略的主要功能在于她,可以通过学习者自我监督调控,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灵活处理学习情景中的特殊情况,促进学习进展,提高学习效率。策略受制于人,造成学习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于自身学习活动的监控性。

关于策略的知识是对学习的概括性规律性的认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普遍的指导意义。如记忆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几乎在每一门学科中都要用,因此一般性策略。外讲授是有必要的,他可以便学生对策略有初步的感知,但仅有这些远远不够,学习策略与学习内容相结合更容易收到实效,因此有人提倡策略“学科化”。

策略的形成不是靠知识教学就能掌握,几节课就能形成的,策略很重要的特点在于实践性,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密不可分,在这一过程中的重点之一是寻找学科问答与策略的最佳切合点,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选用不同的策略加以训练;教学中教师要有策略教学的意识,经常性的变换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在不同情景下运用策略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自身特点灵活运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感受策略如何使用;在与教师讲授和同学之间的比较中,归纳总结寻找属于自己的“最优化”策略,真正做到个性化,创新性的学习。

六 评价激励策略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往的评价是教师关注学生的成绩,分数,与不足,是着眼于“过去”,这样的评价使学生感到焦虑,担心,害怕,使其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现代教学评价更多的着眼于未来,以改善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教育性,发展性”成为现代教学评价的本质属性。

评价活动是仗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效果手段。一方面把学生的学业达成情况和进步情况反馈给学生,以满足自我肯定的需要,增强信心,另一方面把存在的问题及要改进的地方反馈给学生,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制定可行性的激励目标。

评价是考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评价不仅是最后的分数,还包括学习努力程度,学习的方法是否得当,学习效率如何来自己过去相比较的进步等全面情况。

评价是双向的。教师要允许学生随时监督,评价自乙的教年情况,不断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们目结合的多样性评价方式,并且逐步加大自评的分量,提供反思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善于观察自己,逐步提高“自省意识”,形成自我评价一调整规划--自我监控--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总结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l世纪,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歌向的教育实践。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中学阶段对学生进厅正确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因为中学时代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身心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最主要时期,这时应该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这阶段的创新教育中,创新教育的重点和方式应符合中学生的特点。

一、要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建立良好、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察。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武。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当今实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则是创新的前拐、,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问题。而教师应由单纯的解答问题转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会逐步增强,问题意识才能逐步养成。

二、激发学生的柬知役和创新欲。

求知欲和创新欲是指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是推动人们求知和发现新关系的力量,这种力量大的学生往往对新事物格外敏感,垂青言行的独到之处。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时,这样开场:“同学们,你们有谁能简单地测出一座山的直径吗?今天这节课我将教给你们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这样一下子就将学生成功地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它的突出表现是质疑问难。鼓励学生的好奇心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能什么问题都问,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当好奇心转向探求科学知识的时候,好奇心便会升华为求知欲。求知欲是一种对知识追求的内在驱动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实际获得知识)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学习动机。学生的内部动机水平高,就会主动地提出问题、提出任务,在活动中坚持不懈,努力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即使有外部刺激的干扰,学生仍会保持开放心态。在解决问题时敢于冒风险,并能觉察到情境中那些与问题毫无关系的重大线索,从而创造性地将问题加以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和从事活动的内部动机。宜根据教材和学生实精选择素材设疑置景,以引发发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人。举一个事例,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当然学生不难作出回答,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了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学生就感到茫然了,趁学生构成忌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机切人新裸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又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向学生介绍:“早在十五世纪人们就采用“+”和“-”这两个符号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一”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

激发学生的未知欲和创造欲,常用的策略有二:一是提供相应信息价发创造需要,通过课堂和其他活动形式,向学生提供人类亟需哪些方面的科学发明的信息,有关科学家或青少年创造发明使社会进、。个人发展更好的信息,以及有的青少年克服重重困难攻克科学难关取成就的信息等,使学生由感动到羡慕再萌出需要。别人可为,己亦可为,进而形成合理前提下的“为别人所不为”的愿望,二是组织、争活动,激活创新动机。…竞争激励上进。在谈堂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机,适当组织一些竞赛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良品格。

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组织抢答竞资。如“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等内容都可以组织竟赛,要求做到准确。迅速,为了突出教学难点,也以组织竞赛活动,让学生能熟练地分解因式是一个教学难点,对此,可组织“因式分辨对抗赛”。竞赛分三轮。第一轮是小组之间的对-抗,第二:轮是班级间的对抗,这两轮的试题由教师提供;第三轮也是班级间对抗,但试题由各自的对手提供。在竞赛活动中,同学们情绪高涨,学习兴趣倍增。为了出好一”份给对手的试卷,各班的课代表的组织下,层层推荐,认真挑选…表现出了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初中代数第一册下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又例如初中代数第二册Pl35上的例题:“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16X-2都有意义?解答本例题的思维方法是排异法:要找到使该分式有意义的值,我们先找到那些无意义的值而排除掉,于是剩下的数便是有意义的值了。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领域,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的解法,而且学习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传授知识是我们教学重要目的之一,但不能算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自我再学习、应用和创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而是培养学生丰富、独到的良好思维品质,教师的思维必须善于发散求异,使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开发思维引伸,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有独到见解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个方向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这方面训练时要做到:其一,选择有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想容易缭绕在“一棵树”上,无法散开;其二,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工夫,其三,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的可能性越大。良好的学习惯则指主动自觉独创性地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以及用脑卫生的习惯等。一个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生受益,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青年学生的成才过程中起着一分重要的作用。学习中诸如观察的细致性,思维的严谨性,作图的精美性,书写的规范性等品质主要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新课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工夫进行这方面的示范,并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训练。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

创造过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强烈时情感活动过程。那些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伟大发明和发现始终伴随着崇高的情操。“创造涵容着为推进人类文明进化而选择的崇高性、独特性兼备的创新目标,涵容着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投入创新过程的高尚情操,涵容着为增进利他精神而尽情发挥的开拓风貌,涵容着为优化个体的创造性社会功能而认真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涵容着为追求永恒的价值目标而把自我短暂的人生化为人类文明序列的磊落胸怀。”可见,没有伟大的情怀,就没有巨大的动力来推动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造目标的实现。

除创新情感外,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创新成就的大小。创新个性一般来说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课堂模式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课堂模式;创新

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课堂教学模式,都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即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活动操作程序和教学评价等。其中,教学指导思想是建立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模式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中居于重要地位,也是教学评价的尺度;教学条件是课堂教学模式达到其功能和目标所需的各种条件,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组合等;教学活动操作程序即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步骤,其关键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安排;教学评价就是对在该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与教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 “以教师为中心”,突出了教师的主要作用,混淆了“主导”与“主体”的区别,以纯理论知识传授的态度对待各学科教学,虽然在短时间内见效快,能系统地教授知识,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1 教学思想、教育观念落后,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传授”、“灌输”的方法已经不受学生的欢迎,也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要么“口述”,要么“填鸭”,手段简单,没有考虑到学生内心的需求及差异,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做不到因材施教;教学活动操作程序机械,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很难了解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基本信息。

1.2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傳统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哪一科目的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虽然校园生活相对简单,课堂教学的组织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妨碍教师实践教学的开展,更不能忽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在相对单一、闭塞的环境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拓实践教学空间,拓展社会实践环节,是增强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合理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发展,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刚好把这一点略过。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提问式、情景式、案例研讨式、对话参与式等,其中对话参与式最为有效,最受学生的欢迎。情景式是以教师将学生带入创设的场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2.1 引导认知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提供的教学来完成。教学的视觉效果、互动性、时间长度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来引导主题的要点,帮助学生构建内容最丰富的学习平台,同时也要考虑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师教学时,注意如何使得知识的内容添加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

2.2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学习主体缺位的状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把学生带入课堂中去,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主张先自己理解后实施教学、先思后问、先问后讲;要求找出既符合目标任务又同为师生所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注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2.2.1 独立研究

独立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从个体的发展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作为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他们的实际情况。

2.2.2 成果互换

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者小组的成果集锦。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分享作品制作的成功和喜悦。成果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举行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除在课堂直接进行汇报之外,还可翻转汇报过程,学生在课余将自己汇报过程进行录像,上传至网络平台,老师和同学在观看完汇报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评价。

2.2.3 课后反馈

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与传统课堂的评价完全不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评价应该由专家、学者、老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共同完成。评价的内容涉及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反思日记等的内容中的表现。

2.3 合理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由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师主体地位,增加了学生参与的空间,学生变成了与教师平起平坐的主体和主角,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实践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后,特别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验,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是教师引导学生尽情体验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共同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得到了“实惠”,其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关于课堂模式研究还有待我们不断探索研究,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必将对我国的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电芝主编:《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六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篇4

关键词: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当前, 社会不断发展, 对中职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中职英语教师也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脚步,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中职英语教育教学的规律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研究。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强化学生基本的技能, 还需要强化学生的英语能力, 实现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使中职英语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工作,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现良好、高效的中职英语教学效果。

1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 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普遍比较差, 很多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很差, 更不用说英语基础, 很多学生上课根本听不懂英语, 因此他们就会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 比如睡觉、玩手机等。学生英语基础差, 英语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不高, 很多学生认为英语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关系,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存在着对于像英语这种与专业课不相关的知识就可以不用学的心理。 (涂冬秀, 2011)

还有些中职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比较差, 也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对于英语考试通常是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单词、语法, 教师的指导也不到位, 英语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 时间久了就会对英语产生厌恶、抵触的情绪, 不愿意学习英语。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 当前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对英语知识进行灌输, 照本宣科, 学生对英语单词、课文等进行死记硬背, 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模式中, 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启发,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英语问题, 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还会限制学生英语学习的思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中职英语教学课堂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台上讲得大汗淋漓, 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 (姚红霞, 2011) , 严重影响中职英语教学效果和水平的提升。

中职英语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都比较差,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其实并不注重学生各项英语技能的培养, 英语考试时, 教师会将考试的范围划给学生, 学生只需要复习教师给出的范围就能够通过英语考试, 这就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逐渐丧失。

2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创新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首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进行换位思考,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不断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以人为本就是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 学生能够有实际应用英语知识的机会, 英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 鼓励学生完善英语知识结构体系的建设。 (宋德丽, 2013)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沟通、合作学习的平台, 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使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2) 创新英语教学活动

当前, 创新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英语课堂是教育的主要场所, 英语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 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积极性, 英语学习效果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英语教学中, 要使学生一直保持兴奋的状态, 就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中职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按照生动、趣味性以及实用的原则进行, 从而实现良好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创设多样化的场景,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 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圣诞节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圣诞歌曲、展示圣诞图片, 为学生准备圣诞帽等,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一起学唱圣诞歌曲、学习圣诞节的英语问候等。 (谢雄英, 2012) 通过模拟场景, 学生能够感同身受, 不仅能够掌握圣诞节的相关英语知识, 还能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 还可以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开展英语教学, 中职阶段英语教材中会有很多对话等内容,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教材中的人物, 然后利用教材中的对话内容进行表演。通过表演, 学生能够对英语对话知识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等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锻炼学生的胆量, 使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得到增强。表演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在合理的情况下对表演内容进行增加或者删减, 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提升, 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

(3)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

中职英语教学是以就业为指导的, 中职学校以及教师应转变现有英语课程的设置, 强化中职英语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 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以及能力的训练, 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在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岗位上的重要作用。例如对于导游专业的学生,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与导游相关的英语知识学习。对于导游来讲, 英语口译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能力, 在导游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知识, 并且会面对很多突如其来的对话等,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技能,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更多的指导与训练, 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4) 提高中职教师的素质能力

中职英语教学的顺利推进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职英语教学效果的实现, 中职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具备较强的语言艺术技巧, 在教学时应使用一些优美的语调, 展现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英语运用能力。 (高恒, 2015) 中职英语教师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这是促进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中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 分析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促进中职英语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从而使中职英语教学高质量得以实现。

3结束语

中职教育教学中, 英语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 是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当前中职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学生、教师以及教学观念、模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职英语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 因此中职英语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教学中, 使他们能够掌握专业、扎实的英语知识, 实现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恒.论述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J].科技展望, 2015 (1) :194.

[2]宋德丽.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 2013 (1) :122-124.

[3]涂冬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0) :38-39.

[4]谢雄英.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 (4) :60-61.

研究生课堂教学创新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才能发展。在我国创新性人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就笔者的教育实践来看,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就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小学的数学课堂枯燥而且严肃。很多学生上数学课的时候,自然感到负担很重,从而提不起对于数学的兴趣。恶性循环下,小学对于数学课程的排斥让很多学生到了中学仍然厌恶数学。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小学数学的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在科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情况下,对小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一、教师转变教学思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在分数为上的应试教育下,很多数学教师仅仅为了学生分数而对学生进行大量机械性的做题训练,或者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将知识用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学生可能在勤奋地训练当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比如关于乘法口诀表的教学,很多教师仅仅在讲解完简单的乘法概念以后,便开始让学生盲目背诵乘法口诀。虽然,学生最后都能够使用乘法,也能够明白乘法的真正内涵,但是教师却忽视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时机。在讲解时钟的小时、分、秒的时候,假如一味干瘪的阐释,学生根本无法提起对于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维,不能够只是针对数学考试而进行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深入浅出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转变意识以后,才能够在课堂的设计当中真正将创新融入,才能在教学实践当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二、重视课堂导入,重视创新思维训练

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排斥,课堂呆板、无趣,知识量大是主要的原因。中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丰富,难度不小,教师尤其是应该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其中,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将学生真正带进课堂当中,教学才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课堂导入还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设计。只有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够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多学习关于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互相交流,寻求一种科学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一个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人,往往不受传统观念束,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关键。逆向思维、多维发散等思维方法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当中需要重视创新思维训练,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猜想,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方法。课堂当中或者课后,教师还应该重视创新思维训练的反馈,注重引申练习,基本了解教学效果。

三、营造合作交流学习氛围

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教师必须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不能够急功近利,对学生采取强行的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小学的数学教学作为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往往都是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而逐渐消失,也有一些同学,能够在课堂上听懂老师的教授,做题的时候却不能够举一反三,无法找到正确的方法。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沉重的教学氛围。上文已经详细说明了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只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才能够学会和掌握对于知识的运用。而要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宜于创新思维养成的自由空间。教师不能够一味为了教学进度,忽视对于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学生的反馈。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勇于探索和发现,在不断探求最为科学的方法过程中,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也能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自由和平等。创新思维一定是在好的氛围下形成的,当学生们不再谈数学而“色变”的时候,他们便会更加享受思维训练的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高效课堂的构建在于真正转变教学思维,只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才能够转变知识为能力,而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却在于不断在实践当中探索创新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才能真正改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屡传楼.浅析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J].学生之友:小学版,(11):46.

[2]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7(06):70.

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研究 篇6

一、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对高中历史课堂进行创新,就要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就要打破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课堂格局,就要改变教师“一人堂”的落后形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以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激发和带动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究。例如,在初中历史《秦始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和合作辩护之中真切地认知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和重大过错。

二、情境结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将知识寓于情境之中,不但可以改变知识的死板性为动态性,还可以丰富知识的内在性,让知识以生动、形象、多样的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无比。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历史知识的内在特性进行情境创设,以情境展现历史文明,以情境突显历史事件,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在瞬间被激化。例如,在高中历史《鸦片战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会有毒品危害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对于毒品我国是要进行严厉打击的。那么你们知道在古代毒品的另一名称是什么吗?古代人又是怎么样治理的呢?等等,以此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有效的调节。

三、整合技术,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多媒体技术,以多媒体技术的视听形式为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全新体验,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历史画面中感悟古代文明的悠久、感受现代文明的发达。例如,在高中历史《五四爱国运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式进行中国共青团团歌的播放,以歌曲展现共青团昂扬的斗志,以歌曲引入五四爱国运动,让学生在歌曲的激发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快速进入五四爱国运动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中。

总之,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就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探索,就要在学生主体发展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结构和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整合,以此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王欣.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研究生课堂教学创新 篇7

1. 课堂创新教学现状分析

从创新学习的角度看, 面向过程动态地掌握知识才具有创新的价值。而财会专业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式学习”是面向过程动态地掌握知识的体现, 因此, 笔者对财会专业课堂教学中“讨论式学习”开展情况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

(1) 调查内容。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听课、收集听课实录、进行自我反思等方式, 了解当前中职财会教学的现状, 并对具体的教学个案进行分类, 从而了解目前常见的教学过程, 为后面的归因、评价作准备。

(2) 调查分析。笔者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式”学习实验, 开始两周仅提出“按照其他学科的小组讨论模式进行合作学习”, 进行了分组后, 便在课堂上使用这一模式。通过这些了解目前常见的“讨论式学习”过程, 发现在讨论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下列几个问题: (1) 为议而议, 流于形式。实验开展约4周后本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小组讨论”式学习情况调查中:学生选择“偶尔”的约占68.7%, 而选择“经常”的仅占10.8%参加小组讨论的次数更是少之又少。综合分析个别学生和老师的访谈及平时周围教学实际情况发现, 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有教师平时很少组织课堂讨论, 只有在公开课中才会采取这一形式。但我们只要静心倾听, 不难发现学生在热闹之中却毫无意见交融的活水, 更无思维撞击的火花。 (2) 不思就议, 急于求成。经常可以发现课堂上教师一提出问题之后, 学生缺少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思维过程没有经过整理加工, 马上就相互交流、讨论, 其讨论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 (3) 只议不听, 疏于交流。调查显示, 当别人在发言时能够“倾听别人的观点, 如有不同意, 等会再提”的学生约占23.4%, 而“只听不说”“抢着说”的学生占了多数。在小组发言中, “总是那几个人发言, 其他人不参与”的占了66.7%。可见, 学生在讨论中经常会以自我为中心, 只顾自我表现而不愿去倾听别人的意见。由于每个学生都急欲把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表达出来, 往往会造成“大家都抢着说, 却什么也没听清”的后果。

2. 提出课堂创新教学的对策

(1) 在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在“小组讨论”的教学中, 首先, 对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分工。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因素, 实行小组角色分工。还可以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转换, 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 全面锻炼能力。其次, 精心选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问题”, 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 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 这些内容往往是容易产生争论的问题, 具有较高的讨论价值。最后, 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讨论。在小组讨论前, 一定要给每个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准备发言, 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提纲。这样, 在进行小组讨论时, 他们就会有话可说了。

(2) 在讨论的过程中, 努力做到面对全体学生。教师要因人而异, 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每位成员参与的机会均等。在讨论中, 当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发言持反对意见时, 应鼓励学生敢于争辩, 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说出理由, 摆出令人信服的事实。

(3) 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笔者可以通过学生的情绪来作出判断, 随时把控学生的讨论内容, 对于不恰当的讨论及时加以引导或终止, 避免浪费时间。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 告诉学生“真理”, 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 以问题为线索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讨论中, 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 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 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 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 能最大限度地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能真正使课堂焕发活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创新、大胆运用, 就一定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独特作用。

摘要:新课改下的教学是全面创新的教学, 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措施, 培养创新思维,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既要注意对知识的传授, 更要注意提高自己教学的创新能力。本文着重对中职财会专业课堂创新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研究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思路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不仅包括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 而且包括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等。而初中义务教育又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 所以必须强调课堂教学的创新工作。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理科学探究过程, 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积极参与与科学有关的活动, 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 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注重学科的基础性、实践性以及时代性, 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 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 在肯定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还需要确保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就要求物理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 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 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 要让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以及探索者。这样做对于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索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非常深刻的领悟, 才能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养。

(二) 理论联系实际, 让物理教学更加生活化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 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将抽象的物理学知识用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例如, 在讲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这一章时, 教师可通过列举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不同物质来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并且以实验的方式, 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 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 能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丰富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并注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让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探究式教学是将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 从而自主完成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理解以及掌握的过程。进行探究式教学时, 教师需要将物理知识点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这个教学活动当中。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进行辅助性的指导, 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将学习的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尽可能多地提出意见和想法。相比较传统灌输式教学而言, 探究式教学法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育方式,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

(四) 以评价改革为导向, 关心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 教师在课堂上应以评价改革为导向, 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教学体系, 注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形结合,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建立评价体系的作用主要是对教师教育工作以及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一种客观体现, 所以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理念建立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表现有全面的了解, 用科学发展观去判断学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并且结合学校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案,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 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能力。

综上所述, 初中物理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能够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跨入新时代的今天,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其中, 充分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 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通过互相间的交流、分析以及思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物理学知识。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资源, 并且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思维创新, 并将物理知识更好地融入到日后的学习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顾琦.初中生物理学习准备的调查和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2]袁丽.中学物理课程中数学知识的支持性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3]吴海荣.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4]黎泳建.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才智, 2010 (1) .

研究生课堂教学创新 篇9

1 云课堂

1.1 云课堂的定义

云课堂是基于互联网,采用云计算技术,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创新课堂,是基于移动互联环境满足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互动与即时反馈需求的移动教学课堂。云课堂由云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组成。教师通过移动终端或平板电脑安装云课堂客户端,登录云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创建班级,课程等。学生采用ipad,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安装云课堂客户端,利用教师提供的邀请码进入课程。在课堂上,师生就可以轻松有趣地进行互动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互动、资源分享和学习评价的课堂,同时该课堂也支持学生课外学习。

云课堂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开展课堂互动,融入微课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等教学模式,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教学。教师使用云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可以向学生的移动设备推送课程、微视频、音频、图片、课件、教案、文档等学习资源,在课堂内外,教师还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讨论、答疑等教学活动,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讨论和分享。

1.2 云课堂结构

云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是服务器端,采用租赁方式,租用云服务器(如阿里云,百度云等)来搭建的资源平台(也可以由教师所在学校来搭建云教学资源服务器,只是相对成本会有所提高),该平台提供班级创建,课程创建,课程资源上传和管理等功能。教师创建班级,把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中的相应课程里,加入该课程的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此平台,进行学习。移动终端是指智能手机,i Pad和笔记本电脑等,在这些终端上安装客户端,就可以访问云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用户访问权限大小依据用户等级来设置,不同权限用户访问到的资源不同。云课堂结构如图1所示。

2 云课堂教学

由学校或者企业管理云教学资源平台(服务器),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云课堂客户端登录云教学资源平台,创建教学课程,并且可以把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作业、课程要求等)上传到平台,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学习。课堂上,教师通过移动终端开启课堂点名,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在极短的时间内(大约1分钟)实现签到,还可以实现课堂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测验等教学环节,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置每个资源(课堂作业,课堂讨论和课堂测验等内容)的经验值,用经验值的形式来表示学生参与程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云课堂设计结构如图2所示。

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快速访问教师发布的课程资源(课堂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测验等)学习模块,还可以及时查看自己的签到情况,以及在班级成员中的学习排名(以获得的各项经验值之和来排名)。

依据移动终端的特点,教师们还可以联合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移动互联教材(数字化教材),在移动互联教材中融入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实现生动,互动的教学课堂。

3 云课堂的优势

3.1 资源整合,永久利用

云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类似于国家资源库平台的教学平台,就是要集中精力把一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做好,做精,然后上传到平台,并不断完善,成为精品课程,给学习者提供永久学习的方便。学习者在课堂上学习了这门课程,进入了这个平台,在课外甚至是毕业后仍然可以享受这门课程的学习服务,仍能得到这门课程的更新资源,实现终身学习。

3.2 增进课堂互动

教师可以设置课堂分组讨论,让不同组的同学讨论不同的问题,还可以设置课堂答疑,布置作业,对回答表现好的学生可以点赞,可以和学生互动讨论问题,增进课堂师生互动,扭转课堂“睡一片”的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3 促进移动互联教材开发

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采用流式数字排版技术,内容中插入精致图片、画廊、音频、视频、动画、3D等富媒体内容,设置视听学习、情景测试、自我评测等交互功能,提供书签、笔记、标注、百科、字典等辅助学习功能,提供笔记分享、社交学习、云同步、云端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云服务功能。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保障,高校云课堂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高效、互动、有趣,同时结合微课、翻转课堂为一体的教学形式的新型课堂。云课堂能进一步提供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丹.高校“云课堂”建设及应用对策[J].信息系统工程,2015(4).

[2]周莉萍.“云课堂”资源建设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11).

初中音乐创新教学现状研究 篇10

在现当代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形势下, 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 要善于更新教学观念, 以推动初中音乐教学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教师要认清当今的音乐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当前学生的音乐学习呈现出两种背离的现象, 一种是学生只会唱而不太了解音乐的常识, 因为这种学生拥有良好的唱的天赋;而另一种则是只了解常识而不会实践。因此, 教师在音乐的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全面了解音乐的学生, 要更新教育观念, 在时代经济的指引下提高我们初中音乐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教师要调整教学计划

A、增加乐理知识的部分内容

基于学生要学习乐理知识的愿望以及他们对乐理知识不太了解的现状, 适当的增加了部分乐理知识, 如节奏, 音的长短, 音名和唱名, 曲式结构等等。这些乐理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唱歌曲、欣赏音乐、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等。

B、增添部分流行音乐及通俗音乐

我们的音乐教材上的内容包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交响乐、合唱曲目、西洋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歌剧音乐等等, 都是比较经典和严肃的音乐, 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几乎是空白。因此很多学生对于音乐课没有兴趣, 有些学生上课甚至不愿带着课本来, 加入了这部分内容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学生求知的需要, 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C、增加学生自己的演出欣赏

学生的书本上往往都是一些名家的作品, 这些作品固然优美, 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可是往往使学生觉得离他们的距离很远, 有些学生很想学习音乐, 但总觉得没有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增加了部分本校学生的演出欣赏, 通过欣赏、分析身边人的作品, 缩小他们与音乐的距离, 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得很好。

三、教师要改进教学策略A、加强师生互动

学生最怕的是教师的“一言堂”, 音乐课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如在乐理课上:我会加一些节奏练习让学生加上身体动作拍奏, 通过身体的动作让每位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加强了对节奏的掌握。在声乐课上:我会加进许多有趣的练声方法, 把深奥的声乐练声生动化, 让学生觉得学习唱歌原来可以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在音乐欣赏课上:我加进让学生模仿表演的机会, 通过学生的自身的表演体会作品的内涵。

B、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初中音乐欣赏虽然有一些配套的音乐磁带, 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欣赏需要, 为了让音乐欣赏更加吸引学生, 我常常加入很多多媒体手段, 如寻找DVD录像, 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课件制作中插入很多视频, 即满足了学生的欣赏需要, 又增强了上课的效果。

C、拓展音乐教学的空间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如:如:一年一度的金秋音乐会, 校园十佳歌手大赛, 才艺展示赛等等。在课堂中结合这些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和动员, 为个别参赛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也更加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D、教学评价的创新

教学评价的创新是以发展性评价为目标,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以人本主义思想和发展性教育理论为指导, 从激励学生热爱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出发点, 运用等级制的记分方式, 通过音乐会的形式, 进行强项评价、综合评价等手段, 充分显示了教育评价的民主性和公开性, 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特长, 改革“统一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为创新性人才的成长提供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四、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

课堂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 是建立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教师爱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 学生也会信赖教师, 进而“亲其师, 信其道”, 在师生感情的交融中, 愉快地完成音乐学习任务。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需要作出学生概述所需要的认识功能, 而且需要监控获取的大意, 以使问题切中要害。

五、结束语

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 它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它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可见更具很强的导向性。但音乐教学的创新和改革也比较复杂, 既有观念问题、又有技术问题等等。我愿继续学习、认真思考、加强实践, 为构建创新音乐教学体系而积极努力。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创新能力和创新教育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音乐知识的积累和音乐技能的形成, 关注音乐教学的情感体验过程, 加强音乐审美教育的理论学习, 是我们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所必需的, 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课堂放光异彩, 才能达到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创新,音乐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温钧涵:《浅谈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创造与创新》中小学教育2002年7月[1]温钧涵:《浅谈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创造与创新》中小学教育2002年7月

[2]郭声建:《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现状管窥》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6月[2]郭声建:《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现状管窥》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6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创新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场所,而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极大的困境,本文针对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一)以故事为主体的问题创设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将有趣的课外内容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的教学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东西作为依托,如《喜洋洋与灰太狼》,“有一天,羊村开会进行食物的分配,有一个饼,懒洋洋跟美羊羊都想要那个饼,但是怎么分才能使得两个人都有同样多的饼呢?”学生回答“一人一半”,此时,教师让学生用数来表示一半,学生愣住了,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学生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教师正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来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从而有效地增强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创设课堂实验,调动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根据课本中的一部分具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亲手进行制作实验,从而让学生从亲自动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营造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竞争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地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比赛来营造竞争情境,如知识竞答、算术比赛之类的游戏,并将新知识融入到游戏竞赛中,通过游戏竞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更大的动力和更广阔的空间。除此之外,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多多鼓励学生,用竞争情境的创设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从而消除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的缺点,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教学价值

小学数学是一门相对较难学的学科,其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以外,还具有实际运用性的特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实际运用性。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拉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更多的乐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数学理论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数学在学生眼中更加具体化,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从而突显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

三、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从而促进学生的高效优质的发展,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加减法时,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行安排工作任务,并对该知识点进行共同探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促使优生更优,差生变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品质。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进行师生交流、学生间互动的重要场合。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思考,从而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进而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反思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任何一堂课后,教师连同学生都应当进行充分的教学反思。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掌握教育教学的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而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中进行学习,能有效地促进自身养成良好的课堂反思习惯。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地引导学生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反思,以此来获得最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反思,然后在下节课上课时进行总结交流,并注意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改善,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根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寻求学生的真实需求。因而,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根本依据进行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密切联系实际、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加强教学反思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叶仁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杨洁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高中历史教学教法创新研究 篇12

一、课前预习法指导学生提前介入学习

充分的预习能够为历史学习获得较多的基础性知识。有的教师不重视课前预习, 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漫无目的, 老师提出问题后, 无法形成有效互动。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课前预习法, 让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做好充分准备, 上课时, 师生就能够进行有效互动。例如, 在教学“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 可以先要求学生认真查找与抗战相关材料, 从抗战中中国军民英勇反抗侵略者的著名战役, 到抗战中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从而对学习内容具有初步的了解, 这是学好历史的一项重要基础。教学的实际成效证明, 课前预习法是行之有效的, 能够有力促进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注重积累总结, 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并要求学生养成自觉的习惯, 使课前预习成为历史教学一个基础性的前置环节, 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这一目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自主权, 也让教学活动更加活跃。在合作探究教学中, 教师在教案设计时要进行精心考虑, 将相关知识点和学习要求浓缩在思考题之中, 特别是设计一组前后连贯、逐层深入的思考提纲,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研究、独立思考。例如, 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中, 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最初构想提出的原因, 一国两制在中国成功的实践表现在哪些方面, 以及运用自己的观点对这一政治创造进行点评。这样的思考题脱离了单纯知识点传授的范畴, 不仅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修正、完善、补充和提升,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学习结论, 这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三、质疑讨论法集聚学生集体学习智慧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能单纯听讲接受, 还要进行互动。不仅要接受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分析, 还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特别是针对一些观点不一致的内容进行质疑讨论, 从而达到明晰道理、加深理解、准确认知的综合目标。例如, 在“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中, 有的学生在对我国建国初期打开国际外交局面相关内容讨论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生提出亚非拉国家与中国关系密切, 除了在政治上相互信任之外, 还有中国给予了大量的援助。这一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正确认识我国同拉丁美洲等国家建立的良好关系。首先, 让学生明白这是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人民建立深厚友谊的根本基础。其次, 中国作为一个较大的国家, 对拉丁美洲贫困落后国家给予帮助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援助体现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乃至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这是一种无私的援助、全方位的帮助。第三, 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友谊是建立在爱好和平、维护公平正义基础上的深厚友谊。学生的质疑道出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内心的想法, 针对这样的质疑,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答疑惑, 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专题辩论法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和个性化特点, 每一段历史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也有需要引以为戒的地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专题进行辩论的方法,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思维分析能力。例如, 在“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斯大林这一颇具争议的人物设置专题讨论。学生按照各自的观点形成相应的团队, 在课堂上通过辩论, 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学生分析辩论的过程中, 要充当好启发者、引路人的角色, 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裁判。通过这样的方法, 让学生思维有了交锋的阵地与平台, 将内心的疑惑表达出来,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也增强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法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空间, 借助于课外专题活动、研究活动, 自主拟订计划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调查研究, 验证历史发展的规律, 寻找与我们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地方, 在认真学习研究过程中达到巩固认识, 提高学习成效的综合目标, 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摘要:创新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深入开展的重要举措, 历史教师应当潜心研究各种教学方法, 从课前预习、当堂探究、质疑讨论以及课外拓展等方面着手, 以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历史教学成效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改进突破

参考文献

[1]奚秀真.新课程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方法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何四英, 胡蓉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文教资料, 2010 (04) .

上一篇:粉体喷射搅拌法下一篇:呼吸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