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应用研究(精选12篇)
创新应用研究 篇1
0 引言
想必每个寒窗苦读的学子对《中小学生守则》皆耳熟能详,任何一所学校都以此为基本规范来约束学生,教师更是以此为基准,教育学生成人成才。1981年8月26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老版《中学生守则》文字简炼、目标明确,但可操作性却有些欠缺,学生多视为大道理,多数仅是背诵,并不了解其中真正的意义,很多教师也感觉到缺乏操作性。2004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教育部将原来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新守则共10条,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作为一名中专教师,从事一线教学数年,笔者研究发现熟练应用《中小学生守则》在教育教学上,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与大家作一探讨。
1 学校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1.1 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互联网及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孩子的眼界拓宽,知识面增加的同时,也有相对的一些负作用,因为处于成长时期的中学生,缺乏自己的判断力,有时盲目崇拜一些网络名人或是打打杀杀的黑社会电影中的人物,更有的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崇拜金钱至上。他们将这种思想带进校园,甚至于用这种思想处理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件,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学习。例如,我们班上有个吴同学,家境优越,父母却在外地,他和爷爷奶奶留守在家,爷爷奶奶非常溺爱,任其所求,因此,养成其为所欲为的性格。
1.2 学生缺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是非曲折、黑白对错难以分辨
比如在生活中,家长带孩子出门等公交车,车一到站,先怂恿孩子挤上车抢占座位,而且上车入座后对身旁站着的老弱病残视若不见,久而久之,孩子对事物的是非观念就有所改变,却并非正确的。还有的学生因家长经常打牌喝酒,因而自己学习上缺乏动力与主动性,因缺少与家长的沟通与关心,经常沉湎于网络游戏中,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
1.3 学生缺乏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公共措施破损严重估计是许多地方都触目可见的,这说明对中学生进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教育的重要性。爱护公物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需要,学生阶段是学习知识阶段,更是学会做人的黄金时期。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爱护校园公物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更是我们应养成的美德。学生在学校里不爱护公物,怎么能奢望他走上社会爱护公共措施?
1.4 学生缺乏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精神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精神,但是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一小部分学生不愿意助人为乐,甚至有极少一部分的还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同学嗤之以鼻,助长了不良风气在校园的漫延。有一些学生受家长的“切莫多管闲事”的说教影响,面临突发事件时缩手缩小,仅在周边旁观。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现在的学校教育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盲目;二是“强迫症”教育,学校、家长、社会一味地抓学生学习成绩,忽视了素质教育,高分低能;三是现在有些学生缺乏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怕吃苦,娇生惯养;四是受金钱的影响较为严重,痴迷当“官”的学生越来越多,扭曲了人生的价值观。
1.5 孩子缺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优秀品质
百善孝为先。千百年来,中国对“孝”道之尊崇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受“金钱至上”思想的影响,现代一些人对孝道非常淡泊,甚至是缺失。平时缺乏礼貌,不尊敬师长,不尊重父母,都表现在一部分中学生的身上。何谓“孝”呢?《尚书·洒浩》中有:“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共哀,祭则致其严。”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晚辈与长辈人之间的事奉关系。孟子也有“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等论及孝敬父母的观点。毫无疑问,古代这些丰富的孝道教育资源,对于培养我们今天的中小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仍是大有裨益的。
2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分析
那么面对上面的问题,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教育学生成人成才,做思想工作,走上成功之路,并非仅仅是班主任老师和辅导员的职责,更是每个任课教师应尽的义务。韩愈的《师说》中讲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作为一个教师,授业仅是一部分,还有传道和解惑的职责,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在教学中多作尝试,大胆创新,有如下一些心得:
2.1 有心插柳,春雨润物细无声
《中小学生守则》新版第一条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这似乎是很笼统的,如果运用于教学中,似乎也只是班主任或语文、历史、政治老师的强项。对于理科教学,似乎不太沾边。而我们教师肩负着教育引导学生,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作为一名化学教师,笔者认为教好化学肯定是很重要,而在化学教学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
在一次讲硅的氧化物SiO2时,我首先播放了一部资料片,内容为:高锟,华裔物理学家,生于中国上海,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于2009荣获诺贝尔物理奖,高锟曾经说过,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固执,否则不会成功。搞科研的人,往往既辛苦,又寂寞,当一个人静静的抚弄泥瓶,享受泥坯在手中变动着形状,按自己的审美眼光逐步走向完善走向完美,那是很有治疗作用的一种享受。大家也应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为全人类做贡献。讲完之后,告诉同学们光纤电缆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光纤电缆以没有杂质的石英玻璃介质代替了铜,一根头发细小的光纤,其传输信息量相当于一条饭桌般粗大的铜线,它彻底的改变了人类通讯模式,为当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础,使用一根电话线传输一部电影的幻想成为了现实。发明它的就是被誉为光纤之父的华人科学家高锟。这样一来,学生的爱国热情就空前高涨了。
2.2 寓教于学,随风潜入夜
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因素很多,教师应利用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以“水”为例,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明确给学生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我国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个,年影响工业产值多亿元。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据年的统计显示,我国污水排放约亿吨,其中,A源于城市污水,为工业废水。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对条河流的监测,有条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推测,每年排人海洋的污水和固体废物已超过亿吨。在讲述酸雨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其主要污染物SO是煤炭燃烧时排出的。通过化学知识与相关环保知识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化学实验的结果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在化学课讲到空气污染时。为学生讲解1952年冬天发生在伦敦的烟雾事件。由于几天都没有风,出现了妨碍空气对流的逆温层,使散布在空气中的烟尘不能及时得到扩散,引起人们呼吸困难,胸闷、喉痛、咳嗽等症状。在这起事件中年老体弱者死亡4000多人。同年美国洛杉矶的化学烟雾事件,让不少儿童和老人眼睛红肿,呼吸难,蔬菜由绿色变成黄色。
2.3 潜移默化,教之以事而喻诸德
有一段时间讲到摩擦剂时以牙膏为例,同学们对牙膏的成份很好奇,于是我首先以保护牙齿为引子。讲述牙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告诉同学们现代研究证明牙病可以引发或加重冠心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因此口腔健康不仅使人能充分地咀嚼享受美味佳肴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口腔健康不仅使人口齿清爽尽情表达自己的意愿自由地与人交流还能避免和减少“病灶感染”和冠心病、糖尿病、胃病、新生儿低体重等病症的发生。所以口腔健康使人活得更健康更愉快更长寿。然后由长寿引导学生孝顺父母和长辈,尊敬师长,告诉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各部分机能都会退化或者衰弱,比如牙齿如果保护不好就容易脱落等等。然后告诉他们什么样的牙膏有什么作用。
接下来再讲牙膏的摩擦剂的组成成分有四种:(1)碳酸钙CaCO3碳酸钙有重质和轻质两种重质碳酸钙是将岩石中的石灰岩和方解石粉碎、研磨、精制而成。轻质碳酸钙是将钙盐溶于盐酸中再通入二氧化碳得到碳酸钙沉淀。轻质碳酸钙颗粒细比重轻可用于牙膏。(2)磷酸氢钙磷酸氢钙二水盐CaHPO42H2O和磷酸氢钙无水盐CaHPO4磷酸氢钙分为二分子水的二水盐和无水盐两种。二水盐和其他成分有良好的混合性但由于无水盐硬度高摩擦力强因此在特制除烟迹的牙膏中可在二水盐中混入510无水盐。(3)焦磷酸钙Ca2P2O7焦磷酸钙是将磷酸氢钙高温处理而得到的。由于它不和含氟化合物发生反应故可用作含氟牙膏的基料。(4)水合硅酸SiO2n H2O水合硅酸是非常细的白色微粒可用于透明牙膏中。这些知识就很轻松的让同学们记在脑海里,而且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让他们周末回家的时候,帮父母选择合适的牙膏以表孝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一名化学教师也可以将这些传统教育寓于化学教学中。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不断创新研究,必定会取得更加好的教学成绩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莉.教育实践与研究,传统美德教育与化学教学的结合[J].2004,(08).
[2]戴卓华.广西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1999,(04).
[3]龙启为.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利用化学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J].2007,(06).
创新应用研究 篇2
2011年10月25日,创新方法研究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方法应用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创新方法研究会秘书长周元,安世亚太集团总裁、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国明,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调研员马晋并,北京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岳以及来自全国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60余名代表出席了成立大会。
会上,周元秘书长宣读了国家民政部对设立创新方法研究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方法应用分会的批复意见。
周元秘书长在大会上致辞,介绍了我国当前高新技术企业中创新方法的应用情况,并对创新方法研究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方法应用分会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认真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特征和规律;二是深入研讨创新方法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实施的有效途径,进而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推广应用模式;三是打造面向全国的创新方法交流平台,实现多层次、多领域的宣传和交流。
随后,周元秘书长和张国明总裁共同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方法应用分会揭牌,并与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在随后召开的创新方法研究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方法应用分会第一次全体大会和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分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以亿维讯总经理林岳博士为理事长的常务理事会机构。黑龙江省共有三名同志当选为理事和常务理事:东北林业大学校长助理范德林教授当选常务理事;东北林业大学付敏副教授、于慧伶副教授当选为理事。
周元秘书长为与会代表做了“创新方法工作——背景、进展、展望” 的专题报告。报告首先阐述了我国国企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制造创新方法链的不同环节中对创新方法的需求是不同的,并通过新奥集团、一汽轿车、中铁二院、天冠集团、中国农机院等企业的实例表明创新方法的应用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是确实有效的,而在企业中推广创新方法将是“十二五”期间创新方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其后的工作研讨中,分会理事长林岳介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并提出了分会下一步工作方向。
创新方法研究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方法应用分会的成立,将在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方法的基础研究、推动创新方法在高新技术企业的推广应用、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创新应用研究 篇3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驱动发展;协同创新;系统耦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2-0090-0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coupling model and the latest enterprise panel data in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Shenzhen, the southeast coast, the southwest and the northeast of China during 2010-2014, an empir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at there is synergy between the education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degree of synergy may vary.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vergence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e elevated to a new height and the projects on which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may cooperate should be diversified. Besid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do more to support the the coordinated innov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creating a more friendly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education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coupling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于2006 年,国家便将区域创新建设纳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引导各省市为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而努力奋斗。2012年,十八大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明确将其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地位。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高校作为科研基地和人才输出中心,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一般情况下,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尝试:对内提升自身研发投入和研发绩效,对外依靠外部创新活动溢出效应。无论是何种尝试,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企业实现对先进技术的独占,从而获得核心市场竞争力[2]。
应用型高校以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以自己的办学特色,发展应用技术专业,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发展目标。近年来,高校在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高校在合作态度上未能展现积极主动的一面,没有看到校企合作的重要作用;即使与企业开展了合作,高校的研究成果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过于理想化的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距离,阻碍了高校与企业的长期深入合作关系的发展[3]。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之间的协同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方面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频率,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可以帮助其提升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研发更多具有现实需求的产品,从而促进高校发挥其应用型职能,做到实至名归,也可以为应用型高校获取更多高水准的合作机会;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和地方获得更高层次的外部创新活动溢出效应,从而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4]。基于此,本文建立了高校与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利用不同区域2010~2014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开展实证分析,通过耦合模型评估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协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企业产学对接的政策建议。
二、高校与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指标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分属于不同的社会体系,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之间毫无关联。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研发的成果正是企业实现转型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而企业又可为高校的教育研发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二者相互影响,在动态循环中相互促进。基于此,本文为考察应用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这种动态协同关系,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在构建各自的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应用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耦合度,以此实现对二者协同性的定量分析。
(一)应用型高校评估指标
本文在设计应用型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各类评价指标均围绕高校自身的创新能力展开,避免加入过多指标影响研究的可信度,这也是本文在指标选取上与以往研究不同之处。本文认为,应用型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总共包括三类指标,分别是创新人才指标、科研成果指标和产学研成指标。为避免不同高校间人数、规模等方面的影响,各类指标尽可能采取百分比形式给出。具体而言,如下表1所示。
创新人才指标细分为四类指标,即创新创业型大赛获奖人数占比(市级以上)、重大课题参与人数占比(市级以上)、自主创业人数占比、校企合作培养人数占比。其中,创新创业型大赛获奖人数占比(市级以上)是指2010~2014年间(以下简称近5年内)高校师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获奖人数占全校师生总人数的比例;重大课题参与人数占比(市级以上)为学校近5年内师生参加市级以上重大基础研究和科学研究项目的总人数占全校师生总人数的比例;自主创业人数占比是指近5年间学校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校企合作培养人数占比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培养学生人数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比例。总而言之,创新人才指标旨在从学校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活跃程度上考核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5]。
科研成果指标细分为三类指标,包括课题完成总数占比(市级以上)、专利数和科技成果数转化率。其中,课题完成总数占比(市级以上)为近5年内完成的市级以上立项的研究课题总数占课题总数的比例;专利数是指学校5年内所获得的专利总数;科技成果数转化率指近5年内学校所拥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内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总数与科技成果总数之间的比例。
产学研成指标也可细分为三类,包括校企合作科研经费占比、专利出售占比和自主衍生产业销售总额。其中,校企合作科研经费占比是指近5年内与企业合作进行的校企合作科研获得的经费总额占学校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的比重;专利出售占比是指近5年内通过专利出售或者转让获得的收入占学校收入的比重;自主衍生产业销售总额是指学校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之后,企业以此开发产品后获得的总收入金额。
(二)企业评估指标
在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指标问题上,本文主要选取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类指标,具体如下表2所示。企业对创新产品的投入程度可衡量企业的创新需求程度,从创新产品的市场表现可看出其实际效果。
创新投入指标中包含了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人数占比、创新产品研发专业人员占比和产品创新研发经费占比三个指标。其中,本科及以上员工占比和技术人员占比相对于企业全体员工而言,用以衡量企业在人力上的创新投入;而研发经费占比是指企业用于产品研发的费用占公司产品生产的总成本的比重,衡量的是企业在财力物力上的创新投入。
创新产出指标包含专利获取总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和利润增长率。专利获取总数与上文中高校的专利授权数相对,指企业在5年内获得的专利总数;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是指5年中每年新研发的产品投入市场后所获得的销售收入占当年总销售收入的比重的平均值;利润增长率指5年中企业利润增长率的均值,进一步从更宏观的角度衡量新产品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6]。
三、模型搭建与实证分析
(一)耦合度模型
1.功效函数。如上文所述,本文为考察应用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这种动态协同关系,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在构建各自的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应用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耦合度,以此实现对二者协同性的定量分析。
3.耦合关联度模型。根据上文所建立的“高校—企业”系统耦合度函数,可初步判断“高校—企业”之间处于何种相关状态之下。但是其功能有限,若想深入考虑应用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性,仍需建立“高校—企业”系统耦合关联度模型。具体而言,如下式(4)所示:
(4)式中,a、b 为参数项,为体现实证结果的客观性,本文设置为0.5。T表示“高校—企业”系统关联指数,D 即为耦合关联度,可用于衡量“高校—企业”之间的协同性。与“高校—企业”系统耦合度函数类似,本文参照目前的常规做法,将“高校—企业”系统耦合关联度划分为5个区间,具体如下表3所示。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往的研究中,大多选取一对一的高校——企业单个案例或者全国总体统一作为研究对象,为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导致研究成果不具有代表性,且缺乏说服力。在全国范围内,不同省、市地区在自然、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例如,广东省以轻工业和高新科技产业为主,人口偏向于年轻化;东北三省则是我国传统重工业基地,人口外流较为严重。因此,如果笼统的将这些省市放在一起进行考量,将无法真实客观的反映实际情况[7]。对此,本文在借鉴王鹏等[8]做法的基础上,依据各地区企业在样本期间内累计5年的专利和发明申请总量两项项指标,使用欧式距离和聚类分析方法,从经济、地域、创新能力三个维度将创新型企业的所在区域分为四类,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特大城市构成的北上广深区域;以杭州、南京、厦门市为代表东南沿海区域;以四川、重庆省为代表西南区域;以沈阳、天津市为代表东北区域。分别对每个区域内的应用型高校和企业之间创新能力的耦合性进行实证分析,以实现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良好对接。在时间跨度上选取2010~2014年间各个目标高校和企业面板数据,二者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表4和表5所示。
上述表4和表5中各年份的数据为各高校和企业的平均数据,对文中所划分的四个区域中,北上广深和东南沿海区域分别选取了8所高校和12家企业作为样本,西南区域选取了5所高校和8家企业,东北区域则选取了3所高校和5家企业。应用型高校样本数总计24所,企业共37家。
(三)实证结果
由于高校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指标繁多,在使用耦合度模型进行评估之前,先使用主成分分析获取高校和企业各自创新能力指标的主成分。其中,对于各区域内高校的提取了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其主成分分析结果如下表6所示。至于各区域内的企业,分别提取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其主成分分析结果如下表7所示。
根据表6和表7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到高校和企业各自降维后的创新能力评估主成分指标,结合第二部分给出的耦合度模型,利用SPSS软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协同性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如下表8所示的实证结果数据。
从表8中显示的评估结果来看,北上广深区域和东部区域高校—企业的耦合度等级均为协调,但北上广深区域的协调度相对较高。而西南部区域的耦合度等级刚刚达到协调,东北部区域则为失调。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北上广深和东部区域的高校——企业的创新发展协同性良好,应用型高校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企业为高校进行创新教育提供财力物力支持。与此同时,四川、重庆等西南部区域高校—企业之间的协同性开始显露,可以加以利用实现和谐共生。至于东北部区域高校—企业之间的协同性较差,出现轻度失调的局面,需要对失调的原因进一步加以分析,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二者的协调。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不同区域2010~2014年间最新的企业面板数据开展实证分析,通过耦合度模型评估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协同性,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大部分区域“高校—企业”系统耦合协调度等级显示应用型高效与企业创新发展之间之间存在协同性。其中,北上广深和东南沿海区域的高校—企业耦合度较高,在这些区域中,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创新能力具有协同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提升企业的专利产出,拉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第二,不同区域“高校—企业”系统耦合协调度不同。尽管北上广深和东南沿海区域的协同性表现良好,但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关注东北区域的耦合度失调问题,在该区域内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发展还任重道远;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西南区域四川、重庆等地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协同性,积极引导促进该区域高校—企业协同性的进一步提升,实现协同创新发展。
针对上述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实现应用型高校与企业成功对接的基础上,力求让企业与应用型高校的合作水平上升到新的台阶,并努力实现合作内容的多元化。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即使是协同性较强的北上广深和东南沿海区域,其耦合度等级也未能达到高度协调,高校—企业之间的协同性目前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对此,建议企业通过招标的方式来加强与应用型高校的合作,这样既可节约企业的合作成本,也可提高高校资源在企业中的配置效率和配置精度。反过来招标形式的合作也可以调动高校的研发积极性,保证研发成果的质量。应用型高校在与企业对接的过程中,高校应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让来自于一线的企业项目为应用型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在实践中培养其创新能力,这无疑是提高高校科研成果实际价值的有力保证。此外,高校还应对接企业资源,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联动,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建立机制探索合作开展项目开发,技术攻关,成果转让等长效机制[9];积极与企业进行协商沟通,明确高校在企业创新产品开发项目中的潜在贡献价值,提高自身的市场需求度,缩短与企业合作的磨合期,从而提升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协同性。
第二,政府可适当加大对高校—企业产学研协调创新的支持力度,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创新产品项目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政府可鼓励企业与应用型高校进行对接,提升企业的创新型人才储备水平,获取更多的高校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应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应用型高校的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提供展示平台,促进应用型高校和企业之间更广阔更深入的合作[10]。
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主动融入地方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立足地方企业、融入地方企业、服务地方企业、共享地方企业[11]。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加强高校企深度合作,加快引领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早日实现应用型高效与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和谐共生。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6(9):7-37.
[2] 解学梅. 企业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与协同程度多维关系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 2015(2):69-78.
[3] 巩丽霞. 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43-46.
[4] 王翠霞. 国家创新系统产学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4.
[5] 王景.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J]. 经营与管理,2015(6:)146-149.
[6] 王长恒. 企业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性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38-41.
[7] 白俊红,蒋伏心. 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J]. 经济研究,2015(7):174-187.
[8] 王鹏,张剑波. 高校创新投入、产学合作与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产出——基于我国十三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0):59-67,161-162.
[9] 刘德安,田水承,王璐.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4):301-304.
[10] 杨晓慧.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11] 许霆. 论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J]. 教育发展研究,2012(17):64-69.
企业绿色会计应用与创新研究 篇4
关键词:绿色会计,会计核算,绿色环保
过去, 企业在生产时会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污染大量的水资源, 这些全民共用的资源被企业占有, 为企业创造了财富, 而这些资源却未被系统的纳入到成本计算中。
一、企业绿色会计应用的概念
会计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出企业经营的成果。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核算的内容为企业投资的成本与创造的收益, 它只能计算出经济方面的变动, 却不能核算出其它资源的损耗, 这种资源是企业投入的成本之一, 有些资源成本甚至是不能再生的。为了准确的计算出企业投入的实际成本, 包括使用的其它资源, 与所有的成本创造出的收益, 评估出企业经营的成果, 人们提出绿色会计核算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自然资源使用和环境污染计算纳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中讨论企业创造的效益, 这种核算方法能够让企业减少自然资源的利用、减少环境资源的污染, 让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绿色会计的体系由绿色财务会计与绿色管理会计两个部门构成。第一个部门的职能是反映出企业在运营时利用自然资源的情况、环境污染的情况、其它成本投入的情况及环境负债、环境风险、其它经济效益等。第二个部分负责给出绿色的经营决策信息。
二、企业绿色会计应用的现状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 人们提出了绿色资源即一种生产成本的计量方法, 并提出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名词, 绿色会计核算即这种成本计量方法应用的一个范围。2001年, 我国建立了“中国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 该会副部长王军提出绿色资本核算的方法、指数、考核方法, 这种会计核算方法初成体系。2007年, 北京大学王立彦教授邀请日本绿色会计研究专家国部克彦教授在ISO14000环境管理会计交流会上共同探讨绿色会计的体系。这套系统是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禅述了绿色会计核算系统。
虽然“环境管理核算”系统较为严密, 然而这一系统是否能够应用在各行各业中、各个地区中, 还有待实践检验。特别是我国的绿色会计准则还有待完善和补充。而这一问题, 则是本次研究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三、企业绿色会计应用的分析
1. 企业绿色会计实用性的问题
目前一些学者谈到绿色会计计量方法时, 一般应用市场价值法、资产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现有的会计计量方法, 却忽略了绿色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使绿色会计计量方法缺少实用性。如果要让绿色会计计量方法具有针对性, 需根据我国现有的环境资源进行分析, 做好会计信息与股票、货币、非货币之间信息的对接工作。
2. 企业绿色会计披露性的问题
会计的职能之一, 即披露财务运作的信息。目前绿色会计这一概念产生的时间较晚, 目前没有一套完善的体系, 应当如何披露信息, 国外没有一套标准的方案。由于绿色会计核算没有标准的披露信息准则, 企业可能会只披露对自己较为有利的信息。
3. 企业绿色会计规范性的问题
由于绿色会计核算体系还不够完整, 应当如何执行这套体系目前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达成共识, 所以我国相关的部门还没有提出与绿色会计核算体系配套的法律法规。如果绿色会计核算体系被应用, 就会缺少法律支持。
4. 企业绿色会计技术性的问题
目前我国绿色会计核算仅系仅被相关领域的人熟知, 企业会计目前不了解绿色会计核算体系, 由于缺少相关人才的培养及相关知识的推广, 因此目前绿色会计体系难以在企业运作中实施。
四、企业绿色会计应用的创新
1. 提高企业绿色会计应用的实用性
目前国外的绿色会计应用比我国完善, 我国可借鉴国外绿色会计体系应用的经验, 将它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第一个类别为利润类及损益类别, 该类别需增加与环境相关的利润、收益、损失等项目。第二个类别为成本费用类增加“环境成本”的类目, 该类目要根据煤炭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第三个类别为负债类科目, 与环境污染相关的费用可列入该类目中, 可将“废弃物排污费”“应付个人排污费”等列为二级类目。第四个类目为资产类, 该类目要将自然资源的损耗计入该类目中。
2. 规范企业绿色会计应用的规范性
绿色会计应当以怎样的准则披露信息较为公允, 是目前相关学者正在讨论的问题。本次研究提出, 在绿色会计体系没有完善以前, 可先制定报表、附表、注释的披露标准。依然以煤炭企业的绿色会计核算来说明, 可将“环境收益”列入到损益表中, 将“资源资产”列入到负债表中。会计在披露的过程中要详细的附注企业生产时应用的自然资源、采取的环保措施。
3. 加大企业绿色会计应用的宣传性
我国相关的部门要做好绿色会计核算系统的推广工作及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应用的培训工作, 让企业会计能够了解这一会计体系的原理及应用方法。相关的部门要做好环保意识培养、绿色会计理论培养、专业技能培养这三项工作。
五、总结
关于绿色的财富应当如何折算的问题, 本次研究提出绿色指数计算法这一设想, 即将与环保有关的财务计算用一种绿色指数的方法来表示, 能对财富进行标准的评估。在绿色指标评估的基础上, 对企业的绿色绩效进行考核是一种对企业绿色行为评估的方式。如果能够在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中应用这两项设想, 就能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监督。
参考文献
[1]杨晶照.环境会计与绿色会计辨析[J].经济师, 2003 (09) .
[2]李芳.试论“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建立[J].财会研究, 2003 (03) .
[3]孙新章.浅谈绿色会计[J].江苏商论, 2003 (09) .
创新应用研究 篇5
摘要: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借鉴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的特点,进行《WEB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创新设计,践行尖子生培养模式,实现个性化教学,使学生掌握WEB开发实战技能和职业规范,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关键词:Web技术;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105-02
Web技术是IT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是互联网上各种应用开发的技术基础。随着网上应用系统、企事业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需求的增加,使用Web方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应用系统开发已经成为主流发展趋势。《Web技术应用基础》涵盖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主干技术,也涵盖了IT行业中信息应用与处理的主流技术,课程可面向各行各业中信息技术工作岗位。课程是兼具技术基础课程与技术实践课程双重特色,是一门综合性强,既涵盖了常用的信息应用概念,又综合了大多Web应用系统技术的实际操作的具有相当复合程度的课程。《Web技术应用基础》是面向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培养学生基于WEB系统开发的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有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编程逻辑和数据库技术等。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实战能力,通常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对于学生就业有极大的助推力。
一、课程教学创新思路
《WEB技术应用基础》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得“形象思维强,逻辑思维较差”的高职生精通Web站点构建技术,较好地掌握Web编程技术和数据库信息发布技术,同时具备项目需求分析、功能分解的能力,接触系统开发设计规范、项目设计方法,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课程改革创新思路是实践校企双主体模式,以企业WEB开发人才的用人标准和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服务主体,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培养高端职业技能为核心,理论实践并举,突出课程的职业型、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课程改革创新实践
1.“阶梯稳打-螺旋递升”课程体系构建[2]。“阶梯稳打-螺旋递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高职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强的特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项目,将其划分为能够覆盖课程核心知识点的系列迭代阶梯式小目标,遵循项目开发工作流程,以阶梯目标为引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进度,不断增强软件项目的功能,最终实现项目开发的阶段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同步进行直至教学任务完成和项目的验收[2]。“阶梯稳打-螺旋递升”以工作任务及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了阶梯递进的创新课程体系。在《WEB技术应用基础》创新教学实践中,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群的能力标准,以市场主流技术、实用技术和成熟技术为主,兼顾先进前沿技术,确定采用JSP2.1技术[2]。采用JSP2.1教学,利用标记简单易学的特点,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如何开发一个中小型WEB系统。本课程将教学项目进行任务分解,串联核心知识点,依据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确定了九个能力教学单元,课程创新教学体系的整体设计如表1所示。其中No 1~No 5为基本技能和知识单元,以完成“用户登录”、“鲜花显示”、“鲜花搜索”和“鲜花分页”四个阶段项目的设计为核心。No 6为标记文件的应用,要求学生熟悉标记文件的配置与应用,若Java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深入学习自定义标记的开发。No 7~No 8是数据库的综合应用,要求全体学生必须熟悉SQL查询、增删改的技术,并且能够按照项目进度要求和具体指标推进项目逐步完善。No 9是集中训练环节,在“学校BBS讨论区”、“基于WEB的网上书店”、“旅游资讯管理系统”和“作业在线管理系统”中任选一项并,重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能够反映学生完成项目的独立性、学以致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做一体化。根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报告》中调查对象的94.3%对基本技术技能训练课程感兴趣,78.1%对专业理论知识课程感兴趣,可见在高职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要齐头并进,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够用”的地步,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拓展和可持续发展。本课程创新教学以“网上花店”为项目载体,借鉴迭代项目教学法[1],将项目合理分解为九个能力单元,覆盖课程核心教学知识点,做到融理论于实践,以具体任务指导实践,推进项目进度,有效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该课程借鉴企业团队负责系统开发模式,营造小组开发的开发环境工作格局,由专任教师与企业能手组成指导团队,让学生实现“学中做,做中教,做中学”,按照项目进度指导手册,高效有序地完成实战教学项目。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不断积极主动地构建自身的技能和知识体系,真正实现了“趣在求是”的教学出发点,实现了理论实践齐头并进,真正践行了教、学、做一体化。
3.尖子生人才的培养。在创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尖子生[3]”的高技术高技能培养,能够充分发挥“尖子生”领头雁的特点,引起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潮,推动整个课程教学的教学内涵品质。尖子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于,尊重学生原有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化的特点,本着对每一个学生高度负责的教学态度,使得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可行性目标,在原有的层次上分批次迈向新的台阶,共同提升WEB开发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推行“尖子生培养”模式,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有效途径。以《WEB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网上花店”为例,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特定任务,如“系统登陆的安全防范、文件上传与下载、图片上传处理,自定义标记的应用”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改革的成果与展望
《WEB技术应用基础》于2014年成功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我们将会按照《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依据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原则继续完善该课程共享资源的精品化,实现课程的基本资源免费共享,拓展资源有条件共享,以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为服务主体,保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便捷获取和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科技创新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Computer Teaching Science
Li Qunying
(Computer Schoo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637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era of network,computer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a major component of training objectives.Application of computer based goa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omputer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proposed teaching reform of university computer programs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 ideas.
Keywords:Computer teaching;Technology innovation
一、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计选题不够开放。优秀的课程设计选题方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在课程设计中做出一定的成绩。但是很多学校在选题上存在一下几个问题:选题没有新意,每年都是同样的几个题目,有些同学直接把师兄师姐们做好的东西拿来照抄,这种选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跟上发展的要求;题目过大,比如飞机订票系统,火车订票系统。这些选题看似很不错,能够锻炼学生的开发能力。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选择这么大的题目,学生也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题目;题目呆板,选择余地太少。有些学校只提供了两三个可选题目,而有的同学又不具备某方面的知识,或者是没有兴趣去做这方面的系统。所以进行开放性题目的实践探索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途径,让学生自主选题,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创造性,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课程管理复杂,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在大部分学校,数据库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是与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一样的,但是数据库课程设计本身更注重实践更贴近实际的特点使它不能跟其他课程同等对待。
二、改革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针对以上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我们结合本校教学研究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探索经验:
(一)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科研态度。严谨的学习研究态度是我们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脊梁,背负着重要的责任,一个没有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的人,是不可能担当这个重担的。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出现的应付了事,抄袭他人的现象反映了他们学习浮躁、投机取巧的学习态度,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它反映了一个学校近期的整体学习风气,从表面上看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从深层次上看,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学科教师的科研治学态度问题。老师要求不严格,没有加以合理的引导,也会促使这一现象的产生。
所以,我们必须先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做起,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基本素养教育,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无形之中具备了一名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严谨、科学的学习科研态度,无论对他们课程设计的完成,还是以后的科研学习,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放式教学方式,增强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长期以来,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由于课时少时间紧,在选题上,大部分老师提供固定的题目供学生选择,这样可以更方便的进行指导与管理,但在另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不大一致,对课程的理解也参差不齐,所以有必要让学生自由发挥,自选题目,自由选择开发工具,只要完成所要求的设计内容即可。例如在数据库选择上,可以选择SQL Server,Oracle,Mysql等,在开发平台上,可以选择Power Builder,Delphi,.NET,J2EE,这些内容是需要学生自己选择的,而老师不能指定某个平台。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来。
在人员分工组织上,很多情况下还是一個人完成系统所有的开发任务,这样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在公司里面几乎没有哪个软件是由一个人负责开发完成的。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表达能力,而课程设计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合理进行项目的分组。比如每个组里面各包含一个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语言书写能力较强的同学,这样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同学的长处,又可以避免有些分组几个人都只擅长同一样东西,课题无法很好完成的现象。另外如果有条件,可以模拟公司的开发环境,组织每个小组进行团队开发,让他们掌握如何进行团队开发时的软件版本控制问题,这些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积累很好的经验。
(三)规范化课程管理。在课程管理环节,我们采用了以下流程:确定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系统验收,课程设计答辩,提交设计报告。通过规范化管理模式,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找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课程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确定选题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进行分组,确定题目,描述系统要实现的功能,为开题做好铺垫。
开题是整个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要给学生以良好的指引。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系统边界,建立业务模型,对具体的业务流程给出图表,确定各个业务功能模块之间的联系。之后根据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抽象出业务实体,进行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画出E-R图,描述各个实体的属性、联系。这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详细设计的完成。
中期检查是对学生上一阶段的设计情况做一个总结,解决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进度是否符合要求等。
系统验收是对整个完成后进行的系统正确性、可用性、合理性、性能,实现的情况是否与初期设计目标一致进行的一个检查。这一验收结果是对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质量的主要依据,比如系统是否能够完成基本的数据查询、更新,是否使用了视图机制保护数据库的安全,是否使用存储过程提高系统的性能,是否有完整的日志系统以保证系统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系统界面是否符合操作习惯等。
参考文献:
[1]曾华燊,窦军,张新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问题初探[N].中国教育学报,2007,11
[2]罗德里克•弗雷.大学教师考核要教学科研并重[N].中国教育报,2006,7
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篇7
一、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 知识和科学技术是重要的推动力。社会对从事工程项目或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 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逐渐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 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 包括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北京郊区农业信息化现状调查、用人单位需求调研等。通过调研了解到:从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 更多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高校毕业生大多数都去了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工作;虽然高校培养的学生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 但是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是对接的不太令人满意。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考核, 有些单位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历, 很多企业也在为寻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而苦恼。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09年, 为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 教育部推行了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采取学术型、应用型分类培养, 部署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增加招生的工作, 逐渐将硕士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重视与加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就是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为国家各个地区、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高级应用型人才分析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 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构成的。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 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 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 高等教育培养的相同层次的人才可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专业学位 (professional degree) 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 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处于同一层次, 培养类型不同, 培养规格各有侧重, 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硕士学位按学科设立, 以学术研究为导向, 偏重理论和研究;而专业硕士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重视实践和应用, 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过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业领域理论知识转化、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领域专业性紧密结合, 获得专业学位的人, 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 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 如工程师、兽医师、规划师等。按照高级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的任务不同, 专业硕士学位与学术性硕士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 因此, 在培养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是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 提出新的思想、观点、方法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习与实践, 而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胡思乱想。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社会需求是创新的动力。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定位, 明确其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 并适应特定领域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同时也需要进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 既包括基础知识或基础理论创新、应用知识或应用理论创新, 也包括技术、手段、工具和方法创新, 还包括操作技艺和操作技巧创新。因此, 无论是学术型人才, 还是应用型人才, 均需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是侧重不同。
四、加强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
我们从研究市属高校学科发展建设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需求的关系出发, 针对当前农业高校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点进行了《农业信息化导论》等领域主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以课程建设促进培养人才的质量, 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农业信息化方向科学研究和服务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的作用。
1.更新教育观念。结合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我校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的办学定位, 重点研究并建设专业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主干课程《农业信息化导论》等课程。创新课程内容, 将各门领域主干课的总学时均由原来的40学时减为36学时,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研究与实践的时间;在《农业信息化导论》课程的36学时中, 将原来40学时的纯理论课, 改为26学时的理论课, 实验课为10学时, 由5个实验构成, 增加了实践环节。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等特点, 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 增加了物联网新技术、人工智能、推理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内容。
2.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本文认为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指:研究生具备掌握不断更新的计算机与信息知识技术的能力;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参加科研的实践中, 利用已掌握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已经具有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经验, 新颖性地解决学习与农业信息化领域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产生有价值的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通过在实验课中增加创新实验项目、在课堂讨论中为创新性见解加分、课程论文评分中增加创新性分数等方式,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农业信息化导论》课程的5个实验包含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动力与压力, 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转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舞台。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系统, 或建立与农业生产过程相关的数学模型, 这样的实验任务需要联系所学过的多门专业课知识, 有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与开放性。学生从中锻炼了自己, 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了创新能力。
3.自主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并将反转课堂等引入教学过程之中, 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上课的过程中, 教师重点讲解一些关键概念、重点知识, 并向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与问题。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组织上面, 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 调动学生思考以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学习与研究不确定性推理时, 结合模糊推理理论的学习,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中的哪些问题可以用模糊推理来解决呢?结合病虫害的识别过程, 怎样设置推理的条件?又如, 在讲授农业生产中的建模时, 分析树木的生长量数学模型、动物种群的繁衍模型等都可以用函数迭代生成的系统进行描述, 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用混沌理论来描述与分析。而且, 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会出现“蝴蝶效应”, 分析这个初始条件, 找到奇异吸引子, 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体会建立农业模型的过程与成就感, 促进了学生转化理论知识、创新应用能力的提高。例如, 学生独立地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入侵检测规则, 设计了一种新的智能家居系统, 建立了一种新的蔬菜生长数学模型等。通过教学改革, 我院研究生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3篇, 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
五、结语
几年来, 我院重点研究并建设专业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主干课程《农业信息化导论》等课程, 进行了相应的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及教学改革的实践。硕士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自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和创新活动, 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 指导的2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中, 一人获得学术创新奖, 一人获得百伯瑞科研奖。本教学研究为提高培养的研究生质量做出贡献。今后, 还要继续进行教学改革,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21) :15-16.
[2]丁雪梅, 甄良, 宋平, 等.实施分类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2) :1-4.
[3]http://www.jyb.cn/high/wtjd/200903/t20090303_245484.html
[4]刘长宏, 张恒庆, 王刚, 等.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5) :552-554.
山地光伏支架基础创新研究及应用 篇8
太阳能作为一种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且可永久利用的可再生能源, 其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持续增大, 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1]。截至2015 年9 月底, 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795 ×104k W, 1 ~9 月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990 ×104k W, 装机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十三五”我国将持续壮大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规模, 初步规划“十三五”光伏装机规模目标将达1.5×108k W, 即每年新增约2000×104k W, 光伏发电容量占能源供应的比例进一步加大, 市场前景极为广阔[2,3]。
随着用于光伏电站开发的平地资源越来越稀少, 山地光伏的开发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对于平地光伏而言, 山地光伏场区地形起伏蜿蜒, 坡度坡向各异, 若按平地光伏布置方式进行光伏系统布置, 为保证组件东西向在同一平面内势必会增加支架型材截面和用量, 同时为避免组件间的阴影遮挡势必会加大阵列南北向间距, 增加单位建设容量的占地面积, 工程造价将大幅提高。因此, 山地光伏系统布置一般采用依山就势、顺坡布置的方式, 即组件南北向倾角按照项目所在地最佳倾角布置, 东西向倾角顺山势坡度控制在12°角度范围内。组件南北向、东西向倾角通过支架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 因此, 基础与支架立柱连接要求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受限于地形和坡度的影响, 山地光伏支架基础往往作业面较小, 无法进行大规模机械化施工。同时, 由于山地光伏场区地表多为强风化砂砾岩、片岩等较为坚硬的地质条件, 导致山地光伏支架基础较平地光伏施工难度大、成本高, 施工周期也更长。
2 传统光伏支架基础
光伏支架基础受项目场址建设条件及施工环境影响较大, 量多面广, 施工周期长, 是光伏电站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和环节之一。目前, 广泛应用的光伏支架基础型式主要有钢制螺旋地锚基础、微孔灌注桩基础、预应力管桩基础、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等[4~7]。
钢制螺旋地锚基础在钢制地锚钢管上以一定螺距、倾角焊接一定数量和直径的叶片, 形成螺旋型桩体, 通过螺旋锚钻井机将螺旋地锚基础旋进地基砂土, 多用于粉土、粉质黏土等表层土地区。因钢制地锚钢管直接与地基土接触, 需采用热镀锌防腐工艺来延长螺旋桩使用寿命, 基础成本相对较高。
微孔灌注桩基础为圆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 桩身较长, 基础开挖土石方量较大。基础施工工序包含采用专业机械设备钻孔机进行成孔, 绑扎制作钢筋笼, 钢筋笼定位固定, 桩身混凝土浇筑及振捣等, 工序繁琐且施工工艺较复杂。
预应力管桩基础在混凝土浇筑前, 采用先张法张拉钢筋, 产生预应力后再浇筑混凝土预制成桩。管桩需采用沉桩机压桩施工, 对施工作业面、机械化程度要求较高, 适用于以人工填土、软土、黏性土、粉土、粉砂、细砂、中砂为覆盖层且密实耐打的地质条件, 应用有限。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多为阶梯形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 基础开挖土石方及回填工程量大。为避免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多用于地基承载力高的场区, 不易调整基础高度。同时基础施工需要进行基础定位、基础开挖、模板制作、钢筋绑扎定位、混凝土浇筑、养护、拆模等工序, 施工工期长。
上述传统光伏支架基础型式在山地光伏项目建设中应用受限, 无法解决山地光伏地形和地质条件下基础工程量大、基础投入造价高、施工周期长、支架不易调整等的难题。本文根据山地光伏特点, 对支架基础进行创新设计, 提出一种适用于山地光伏的新型支架基础型式———机械成孔钢管地锚基础。
3 机械成孔钢管地锚基础创新设计
3. 1 机械成孔钢管地锚基础结构型式
机械成孔钢管地锚基础桩身呈圆柱体, 现浇素混凝土, 直径一般为130~150mm之间, 桩身长度一般不超过2m, 桩身全部埋入地表以下, 如图1 和图2 所示。
基础顶部预埋1根轴对称直缝镀锌圆形钢管, 避免了角钢、方钢等截面不易旋转调整的弊病, 有效解决了山地条件下基础施工定位不易、质量控制难度大的问题。支架立柱与基础预埋钢管采用承插式定位连接, 支架立柱可以在基础钢管里自由伸缩调整高度, 满足了山地光伏支架角度的调整需求。立柱与基础钢管通过紧固螺栓和对穿螺栓进行固定, 如图3和图4所示, 其中紧固螺栓用于立柱高度和支架倾角调整前的临时固定, 对穿螺栓用于调整完成后的紧固连接。采用螺栓机械连接, 质量稳定可靠, 操作方便, 不需要焊接或现场电源, 不受气候条件影响, 施工效率高。
光伏组件及支架系统为朝南布置, 主要荷载为南北向风压及组件自重[8,9]。针对基础荷载特点, 基础中预埋的镀锌钢管沿其主受力方向 (南北向) 焊接2 根带肋钢筋, 并下引至桩身底部, 见图2。钢筋长度根据基础成孔深度及桩身长度灵活选取, 钢筋与预埋钢管之间采用满焊焊接, 基础钢管和下引钢筋采用场外集中批量加工方式, 生产效率高, 可有效提高支架基础施工效率。
3. 2 机械成孔钢管地锚基础的优势
基础钢管沿其主受力方向焊接下引带肋钢筋, 有效提高了基础的抗拔性能, 增加了基础钢管与混凝土的锚固长度, 减小了基础钢管的长度。得益于机械成孔钢管地锚基础良好的力学性能, 基础所需成孔直径和深度较小, 有效降低了支架基础的工程造价。
支架立柱钢管可以在基础钢管里面自由伸缩调整高度, 有效解决了山地光伏支架倾角调整要求高、立柱高度调节不易的问题, 对地形变化适应力强, 可广泛应用于低山丘陵、地表障碍物 (基岩) 出露、局部坡度 (高差) 变化剧烈等复杂地形区域。
基础施工采用履带式液压潜孔钻机配合空压机进行沉孔, 穿透力强, 可适应强风化砂砾岩、片岩等坚硬地质条件, 可施工性强。履带式钻机抓地性能好, 能适应山地起伏、坡度较大的施工作业面要求。采用机械化流水线沉孔作业, 单机单日可沉孔100~200 个, 人工成本低, 施工效率高。
3. 3 机械成孔钢管地锚基础的工程应用及效益分析
机械成孔钢管地锚基础已在某设计院的多个EPC总承包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工程中得到应用, 项目建设区域覆盖了云南、新疆、湖北等地, 地形为山地、戈壁滩、丘陵, 地形及地质条件复杂, 如图5 所示。采用该型基础有效节约了工程造价, 工程应用效果显著。
云南施甸木瓜山30MWp光伏发电工程共2760个一级阵列,每个阵列14个基础,较该项目可研阶段原设计方案钢筋混凝土地锚基础,共计约工程造价193.2万元,如表1所示。
新疆阳光温泉一期30MWp光伏并网发电工程共2 940个一级阵列, 每个阵列16 个基础, 较该项目初步设计阶段提供的钢筋混凝土微孔灌注桩基础方案, 共计节约工程造价141.12 万元, 如表2 所示。
湖北随州淅河100MWp光伏发电工程共18 520 个一级阵列, 每个阵列8 个基础, 较该项目可研阶段原设计方案钢筋混凝土地锚基础, 共计节约工程造价518.56 万元, 如表3 所示。
4 结论
山地光伏发电项目市场前景广阔, 光伏支架基础量多面广, 施工周期长, 是光伏电站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和环节之一。本文提出的机械成孔钢管地锚基础力学性能好, 工程造价低, 施工方式灵活, 机械化施工效率高, 能有效适应山地光伏复杂地形和地质条件, 对于传统光伏支架基础有较大优势, 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有效节约工程造价, 效果显著, 可在行业内大范围推广。
摘要:针对山地光伏复杂地形和地质条件下光伏支架基础工程量大、支架调整难度大、基础工程造价高、施工周期长的难题, 在传统支架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提出了一种可适用于山地光伏的新型支架基础型式, 该型基础力学性能好, 工程造价低, 施工效率高, 能有效适应山地光伏应用环境, 可在行业内大范围推广。
关键词:光伏支架基础,山地光伏电站,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乔俊强, 李世民.全球光伏市场动态与展望[J].太阳能, 2015 (4) :1216.
[2]国家能源局.2014年光伏发电统计信息[EB/OL].http://www.nea.gov.cn/2015-03/09/c_134049519.htm, 2015-03-09.
[3]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zfxxgk.nea.gov.cn/auto87/201503/t20150318_1891.htm, 2015-03-16.
[4]杨文, 田富银.泰国某光伏发电示范工程支架基础选型设计探讨[J].低碳世界, 2014 (22) :105-106.
[5]闫健, 刘健全.大型光伏电站扰动区支架基础选型的探讨[J].太阳能.2013 (23) :36-39.
[6]Umberto Desideri, Pietro Elia Campana.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a concentrating solar and a photovoltaic power plant[J].Applied Energy.2014, 113 (8) :422-433.
[7]Brandon Duquette, Todd Otanicar.Comparative Economic Analysis of Concentrating Solar Technologies[J].J.Sol.Energy Eng.2013, 135 (2) 145-150.
[8]GB5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9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国家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依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标准和要求, 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 按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和特点, 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个目标而形成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要素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与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清楚地知道,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一个刚出现不久、需要继续发展完善的概念, 在当前, 要给出一个科学的界定, 被人们所公认还为时尚早。但是在操作层面上, 只能暂且给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勾勒出一个大概的雏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确定的关键要素。
培养目标: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
培养内容: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 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培养过程:注重基础教学, 加强实践环节, 实施个性化培养。
培养制度:为保证各个环节正常有序的进行, 制定相关的制度给以支撑。
培养评价:重点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的考评, 检验培养出的人才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建立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
特色理念: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案设计
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CDIO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 也是教育创新的一种体现。本着“创新源于实践, 始于问题”的认识, 将CDIO融入创新教育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掌握各种基本技能的同时, 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而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CDIO教育理念, 围绕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四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整体地系统地建构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系统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与规格+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精心全面的培养过程+严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培养评价=“知识系统+能力突出+质全面”三维一体的培养目标实现=人才的高应用力、高创新力、高就业率。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基本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是围绕其基本要素的整体性、系统性创新。
以CDIO为基本环境,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和程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 (知识分析、能力分析、素质分析———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生产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职业行动领域、任务核心能力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 (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 (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学习行动领域、核心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 (素质课程系统、基础课程系统、能力课程系统———专业核心课程) →证书考核评价 (基本能力培养———英语、计算机等证书考核, 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教学进度计划安排。
三、结语
应用技术型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需要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更广的知识面, 具备更强的创新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因此, 应用技术型学院的培养方向应该由以上对人才类型、人才层次的需求和利益相关者提出的建议来确定, 引入CDIO先进理念和标准, 进行顶层构思设计, 明确培养方向、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等。办学思路应注重“开放、合作、创新、品质”。即进行开放性办学, 注重校合作和工学结合, 整合资源创新教育和培养, 办出学校特色和品牌效益。专业面向定位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的培养为本位, 立足地方, 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切入点, 在完善原有现代服务业领域专业的同时, 根据社会行业一线的需要, 整合已有资源设置新专业, 达到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基于市场需和利益相关者的建议总结而来, 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5) :78-87.
[2]廖志豪.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107-111.
创新应用研究 篇10
关键词:水泥企业,管理创新,模糊综合评判法,绩效,评价,对策
1 企业管理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逐步步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时代。虽然企业管理经历了科学管理、现代经营管理、系统管理等历史发展阶段, 但是在企业管理方面, 仍然与生产需求有很大差距。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 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旧体制的管理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 新的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同时由于改革的不系统和渐进性, 导致了这些问题更加突出[1]。缺乏对企业管理进行总体规划和长期安排;缺乏适应全球化的体制、机制安排, 仍然是会议—文件—检查—总结的工作方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自上而下决策与管理, 缺乏管理创新。
2 企业管理创新评价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 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特点, 由于各企业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企业要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 决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是人才和科技的管理优势, 而决定人才、科技管理优势的是企业的管理创新[3], 一个企业部门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 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拥有自己的竞争, 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 创造新价值, 才能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只有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
3 实例分析及求解
作品按照业务组织的系统的分类方式, 构建了管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把管理创新划分成九个一级指标, 将反映一级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二级指标 (观测点) , 并把对一级指标的反映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现以对洛阳市某公司的考核为例。运用MATLAB[4]编程将9个一级指标战略创新 (μ1) 、风气创新 (μ2) 、结构创新 (μ3) 、模式创新 (μ4) 、分配创新 (μ5) 、流程创新 (μ6) 、控制创新 (μ7) 、文化创新 (μ8) 、标准创新 (μ9) 这九个子因素集。考核情况如表1。
设专家设定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权重为:
二级指标权重为
对各个子因素集进行一、二模糊综合评判得到
将上述计算结果转换为评语集,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认为对该管理创新绩效的评价为良好。依照同样的方法, 可以对其他企业的管理创新绩效作出评价并做等级划分。
4 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建议
4.1 推动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
(1) 管理观念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在当今全球化时代, 时代环境变了, 社会形势变了, 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变了, 价值观、审美观也变了, 企业核心管理层迫切需要解放思想, 创新观念。进行管理思维的变革, 要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 更新观念, 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 建立全球化的经营管理新思维。
(2) 要做到企业经营观念不断更新。企业应当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观念[5], 把经营目标从以盈利为中心转向强调社会责任, 把企业利润最大化转向社会和谐, 建立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新思维, 走出政企不分和粗放经营的模式。积极引领企业经营思路创新, 在企业中建立起浓厚的管理创新意识和氛围。
4.2 企业价值观要突出以人为本
(1) 建立激励以人为本的创新体制。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创新型人才是管理创新的主要承担者, 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和育才、聚才机制。完善奖励制度, 同时创造适当的人才工作环境, 用全新的视角来改善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 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是员工的集合,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树立“以事就人”, 以人为主, 人适其所, 人尽其才, “人才决定企业前途”的经营理念, 建立一支在管理、开发、营销等方面富于开拓精神, 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才队伍。
4.3 调整组织结构
(1) 组织结构的优劣是反应企业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6]。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效益最大化的经营战略, 对企业内部的各类组织重新设计、规划, 实现管理组织的创新, 对管理的低效率的部门采取精减。将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
(2) 企业要获得成功, 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富有经验的专业性管理。建立企业制度, 产权关系的明确,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使企业具有经营自主权的市场主体, 促进企业更好地学习、消化、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不断进行完善, 对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进行整合。
4.4 经营战略和运营模式开放整合[7]
选择合适的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管理创新中的首要任务。经营者需要具备市场意识和对环境与管理的敏感性, 采取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的步骤, 通过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比较, 建立产品策略。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要从橄榄型向亚铃型管理模式转变。在遵循企业的战略目标前提下, 采用多种定价策略。在分销渠道的选择上,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实力来选择渠道策略, 从而促进经营战略和运营模式的协作运行。
4.5 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新特点、新规律, 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 从增强企业的整体功能着眼, 按照体系化的思想来设计和规划, 建立具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
4.6 加强文化建设
(1) 企业文化作为创新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贯穿于企业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是衡量一个企业迅速而有效地实现目标能力的指标之一。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 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等, 当问及他们长盛不衰的原因时, 他们的答案是企业文化。
(2) 重视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而且要努力培育出灵活适应型的企业文化。从而塑造内部员工行为, 维系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凝聚力, 有力地支撑企业的健康发展。
5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赢得市场、赢得未来的必要条件。企业要适应市场并谋求领先, 就必须根据瞬息万变的信息, 不断调整, 不断强化企业管理方面的意识, 密切关注企业管理发展的最新动向, 学习和借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 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企业只有不断地通过管理创新, 才能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杨崇轩.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时代文学, 2009 (4) :198.
[2]张杰路.浅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商业, 2010 (8) :148.
[3]高旻翔.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探讨[J].现代物业, 2012 (2) :47~49.
[4]司守奎, 孙玺菁.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2.
[5]马骏.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探讨商场现代化[J].经营与管理, 2010 (8) :53.
[6]李小梅.紧紧把握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点[J].学术纵横, 2010 (6) :104.
创新应用研究 篇11
[关键词]翻转课堂起源概念特征教学模式初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31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国外最早于2000年,美国Maureen Lage, Glenn Platt and Michael Treglia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时采用“翻转教学”的模式,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翻转课堂式”或“翻转教学”的概念。2000年,J.Wesley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了论文“The 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并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便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更具开创性的是,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他们由此提出了“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的理念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翻转课堂式”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并推动了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的模式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并引发争论。
2011年春季,可汗学院的创办人Salman Khan在TED上的演讲《用视频再造教育》,更引发大众对翻转课堂的关切热潮。萨尔曼·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自此这种模式在美国各地中小学兴起,目前北美洲已经有上千所中小学开展这一新型教
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的定义和特征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中或课外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
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学”变为“技术支持的学—教”。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技术支持的学”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教”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2.教师角色的导师化
“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应该运用新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但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但他们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行为的强化者逐步转变为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多元智能的开发者、学习过程的建构者。这不仅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3.学生角色的主动化
“翻转课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并且是需要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学生是翻转课堂的主角。在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中,学生成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者,他们可以控制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选择,可以控制学习内容、学习量。在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以扩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它发展了学生安排学习的能力、思维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树立起学习自信心。
三、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建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英语教育应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够学会如何学习,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有效的督促手段,因为这一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它会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
(2)新的英语课程同时强调要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和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教师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为学生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同时,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微课程资源作为这种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手段,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它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基础,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应深入开展“微课程”设计与研究,将它与课堂教学相整合,提高初中英语课程质量。
四、翻转课堂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理念已形成,但实践研究不够
相较于国外在基础教育中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应用,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践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对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讨论与研究较多,但是实践应用相对谨慎。直到2011年,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才相继实施“翻转课堂”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国内基础教育领域“翻转课堂”实践的一面旗帜。今年以来,继山东济南7所中小学试行“翻转课堂”后,我国江苏、广东、四川等多省市中小学陆续开始了“翻转课堂”教育试点。另外,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目前也是在美国发展和使用得最好,但英语是美国的母语且国外开展试验的学科多为理科类课程,所以在互联网上还搜索不到与我国初中英语教材及教学相配套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介绍或论文等。
2.支撑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成功实施的开放教育资源研究和制作还不够
对教师而言,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是整个翻转课堂的开端。国外微课资源网站的建设相对新颖和完善,并已应用于日常教学中,而国内微课资源在教学上的实践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当然,制作视频不是实现翻转的唯一手段,其他方式如提前阅读讲义、导学案、课本及补充材料等亦可达到同样的目的,但视频是最直观、最受欢迎的方式。目前国外有不少优质的开放教育资源,如哈佛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TED视频等,就“可汗学院”而言,它的视频数量浩大,从数学的基础核心课程,如算数、几何、代数、微积分等,到物理、生物、化学、金融,再到“拿破仑战争”、“外星人绑架揭秘”,内容非常广泛。现正在添加更多领域的教学视频,比如会计、信贷危机、SAT和GMAT考试等。国内也有中国国家精品课程、大学公开课等,教师可选择与自己的教学内容相符的视频资源以整合到教学实践中,但适合基础教育特别在初中英语课程方面的教学视频很少。
五、初中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1.充分利用微课程资源,培养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前提。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认知方式、生活环境和学习习惯,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依据人性化学习理论,把学习的内容制作成高质量的视频,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然后再由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学生内化、拓展。微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自我教育,老师成功地培养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是最值得骄傲的。微课程具有技术上的很大优势,可以反复播放,可以自主相应选择适应自己的练习,可以自主选择课程。
2.关注课堂合作探究模式,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初中英语课程已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即走向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教育。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课前的微视频自学来高效地完成,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则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相应的技能。而英语语言的教学,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展示、辩论、讨论与交流的使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思辨力和表达力,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创建有特色的英语“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之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二者不可偏废。即英语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其目的是让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此同时陶冶学生性情,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人文性内容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学相结合,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平台,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的提升,而且需要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观点的交锋、情感上的沟通才能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预先录制好语法课程和聊天话题,这样可腾出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练习和应用语言,诸如英语口语对话、戏剧表演、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用英语写故事等。
4.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初中英语课程质量
“翻转课堂”凸显教育技术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离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根本谈不上个性化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和PPT,可以多次暂停,倒带,做笔记或阅读。然后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深入的科学实验或完成原本的家庭作业,教师在学生需要时给予个性化互动式指导,帮助学生弄清楚他们不懂的概念。多媒体技术有着许多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它是教学发展和改革的趋势,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应该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英语教学视频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5.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大班制授课的中国课堂翻转的有效性
中国课堂普遍人数过多、空间拥挤,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若推行“翻转课堂”,如何确保每位学生都提前观看视频或阅读指定材料?如何有效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如何组织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漠视旁观、滥竽充数?如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给“翻转课堂式”英语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翻转课堂效率的提高。
6.尊重差异,逐步推进“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发达地区,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而在西部农村地区一所学校也只有几台电脑。这就使得“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实施必须采取尊重差异、稳步发展的策略。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名校名师积极探索,开发微视频,可以较早获得课堂翻转的经验。中西部农村地区可主动接受名校名师的辐射,利用微视频,让学生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没有网络条件,人们可以为农村学校提供光盘或U盘,学生可以提前学习微视频。
[参考文献]
[1]The flipped classroom[EB/OL].http://digitalsandbox. weebly.com/flipped-infographic.html.[2012-03-16].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金陵. “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
[4]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创新应用研究 篇12
广东省政府提出建设幸福广东的理念, 也正式发布了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和方案的文件。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十二五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要求, 中国电信广东公司承建并运营“广东省物联网应用孵化扶持基地”。发展物联网与中国电信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综合信息服务商战略目标高度吻合, 广东省物联网应用孵化扶持基地将在省经信委的指导下, 立足长远, 持续投入,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重点加强在物联网技术研究、物联网应用孵化、物联网应用推广等方面工作, 与社会各界鼎力合作, 助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推进“智慧广东”建设。
广东省物联网应用孵化基地为我省物联网产业提供物联网技术支持和公共技术服务的平台。一是做政府物联网信息化推广支撑工作, 协助省经信委作好规划、组织评测、产品展示、企业扶持等工作, 协助其他机构作好协同扶持工作。二是聚集全省物联网应用, 引入和孵化合作伙伴, 培育广东省物联网应用, 促进物联网应用产业化、商业化, 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通过物联网应用孵化基地和物联网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打造有利于广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开放合作平台, 形成社会创新机制, 促进产业发展。同时通过物联网应用孵化基地聚集广东省物联网产业链, 培育有潜力的物联网应用, 促使成功孵化的产品尽快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高效地推动物联网应用发展, 尽快形成物联网应用的优势。
2 物联网应用孵化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物联网应用孵化基地是围绕支撑“建设智慧城市, 助力幸福广东”开展工作, 也是中国电信与广东省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物联网应用孵化基地依托中国电信网络优势和平台优势, 以应用为驱动, 按“合作、开放、创新、共赢”, 联系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单位, 研发资源, 创建一个物联网应用孵化扶持基地, 促进我省物联网应用的市场化运营及试点推广。
广东省物联网应用孵化基地的创新机制主要是在中国电信广东公司行业信息化孵化基地的基础上, 向物联网企业合作伙伴开放技术研发、业务咨询等资源, 创建社会创新平台, 引导、帮助合作伙伴快速找到业务创新点, 共同培育有潜力的信息化应用, 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打造长期开放的合作平台与产业链, 聚焦商业模式创新, 探索物联网内容、应用、服务产业化和运营的商务创新模式。
开放:资源共享, 为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研发合作环境平台, 增强物联网应用研发能力, 提供网络、平台、运营等服务。充分利用中国电信应用运营支撑的优势, 采用合作运营的商业模式, 围绕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需求进行产品深度整合, 形成一批粘性高、复制性强的产品与服务, 提供一揽子服务方案。通过物联网应用孵化基地可以共享固移融合的高速互联网, 畅享高质量的信息/通信服务;通过物联网应用孵化基地可以共享电信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引擎是一个电信级的信息服务和通信服务汇聚平台, 合作伙伴可以通过标准接口, 灵活快速调用电信业务能力, 实现快速应用开发, 增强产品竞争力, 同时也可参与共建引擎能力, 共享收益;通过物联网应用孵化基地可以共享电信综合平台, 搭建企业一揽子信息/通信解决方案;通过物联网应用孵化基地可以共享丰富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获取行业经验和最佳实践;此外, 通过物联网应用孵化基地还可以共享众多的行业商圈资源, 与行业共同成长。
合作:广泛吸纳优质的合作伙伴, 完善的SI管理机制, 提供便捷的服务支持, 共同推进物联网应用的合作运营大发展。通过引进物联网产业优势合作伙伴, 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 形成我省物联网应用合作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整合各种资源, 促进各合作伙伴发挥优势, 推动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整体突破, 支持和积极承担各项物联网技术相关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创新:建立我省物联网应用为驱动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应用需求为牵引, 利用合作项目研发, 鼓励和引导产业链加大自主创新投入, 联合高校和研究机构研制的市场潜力、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应用和产品。支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支持和鼓励基地合作伙伴积极参与物联网产业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
基地打造孵化功能的五大中心: (1) 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 与技术联盟、院所或技术中心合作, 推进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研发,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2) 联网演示体验中心:展示物联网技术和应用, 让人们体验到物联网丰富应用, 成为政府和社会宣传窗口, 形成强大的产业引导示范效应。 (3) 物联网培训中心:物联网知识的普及, 基地人才发掘和培育。 (4)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联系企业, 开展物联网合作与交流;组织主办国内外物联网定期峰会和不定期论坛。 (5) 物联网应用评测中心, 结合广东研究院的人才、实验室、应用评测优势, 为我省物联网应用提供测试评估服务。
基地功能的定位是突破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 以行业应用为主, 重点切入、有效投入、合作共赢, 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应用。基地创造良好的物联网应用研发环境, 成为物联网应用发展和市场化的孵化器和助推器。基地重点加强对RFID、传感器、云计算等物联网相关的技术研究, 为物联网发展提供高层的技术支撑;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项目研发模式, 实现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以应用为导向, 重点开展物联网在制造、交通物流、智能家居、环保、金融、医卫、教育等领域示范应用。
3 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情况
3.1 物联网四个层面的研发思路
广东省物联网应用孵化基地研发总体思路, 突破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 以行业应用为主, 重点切入, 有效投入, 合作共赢, 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应用, 如图2。
终端层方面: (1) 、加强终端协议和规范研究, M2M终端诊断模块研发; (2) 、条形码、二维码、RFID标签的通用化应用; (3) 、行业应用终端关键技术研究及中间件研究, 与终端生产商、应用开发商形成技术联盟, 重点在车载、定位、支付、POS机、应用中间件、传感器等方面进行应用研发, 再推动行业应用规模发展; (4) 、重点加强物联网手机功能测试和规范编写;重点加强进行智能家居通信中间件技术研发。做好车载定位终端技术规范制定和产品选型测试工作;做好关爱e通的哑终端和5家PDA选型测试和技术规范制定;完成电力DTU抄表功能测试和数据模组技术规范。
网络层方面:加强M2M终端可控可管的网络接入;网络层IPV6的研究及M2M网关适应性的管理;根据物联网应用的不同业务特征, 合理选用有线无线的网络综合承载方案。关注无线网络的技术特征, 做好物联网应用的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 实现无线资源的合理使用。
物联网管理平台 (M2M) :管理平台与接入终端控制及交互接口的标准化, M2M终端的接入及管理方法;M2M管理流程的梳理, M2M业务平台与管理平台、业务平台与终端的业务流程梳理与规范;与领航平台制定接入接口规范, 实现领航平台对M2M管理平台的相互能力调用;随着我省M2M行业应用规模发展, 分步实施终端运营平台建设, 在网络架构上作为M2M能力接入网元, 构建基于云计算的M2M融合业务和终端运营平台;在功能上针对终端管理、终端业务开放运营、与外围平台接口标准化等方面进行完善, 建设物联网的M2M接入能力提供平台。
应用层方面:在有效监管M2M业务终端的基础上, 通过聚合自身资源和第三方资源, 为最终用户提供端到端的业务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研发有潜力的物联网应用, 通过“工商e通”和物流e通”等示范应用运营来推广物联网产业链发展。合作研发和推广物联网行业应用。
3.2 基地对物联网三个层面的关键技术
平台技术研发方面主要的工作是提供管理平台与终端接入控制及交互接口的标准化;提供管理平台与业务平台、能力平台的流程接口规范;提供业务处理引擎:业务数据分析和处理, 有效支撑M2M业务发展。
M2M终端关键技术主要的工作有优化和完善MDMP标准和协议, 从行业应用的终端研究出发, 制定定位和食品监管等行业终端;M2M终端诊断模块终端诊断模块;提供了可自定义的M2M业务应用扩展能力;制定基于物联网的标准化中间件, 提供运营商对机器进行运营管理的能力。
应用和能力开发等研发的主要工作有与中国电信领航平台制定接入规范, 实现领航平台对M2M管理平台的相互调用;制定与电信能力的调用接口:定位、支付、短信、CTD等能力的融合;制定各合作伙伴应用的开放接口, 提供一站式的合作运营服务和应用孵化机制。
4 基地应用重点研发情况介绍
基地主要结合广东省政企重点行业应用, 构建开放的业务模式, 推进产业整合, 进行有效益有规模的产品研发。重点加强对政务监管、交通物流、翼机通、全球眼、智能家居等可形成规益的行业应用进行研发, 通过物联网应用规模化发展来推动物联网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4.1 食品溯源项目:工商e通
针对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问题等关系民计民生的社会热点, 结合工商信息化发展趋势, 不同主体的需求, 开发重要商品监管与移动执法系统及终端产品。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 采用条型码、RFID、二维码等标签传感技术和网络平台技术形成了一套已全省推广的广东工商食品溯源系统, 为工商部门搭建重要商品监管和移动执法工作平台, 如图3, 图4。目前广东全省已有3万左右的标签数据采集终端设备上线。
4.2“翼定位”物流e通解决方案
研发了基于物联网管理平台以定位能力为主的物流e通应用, 通过与M2M终端管理平台结合, 提供统一的终端管理能力, 采用API调用方式, 提供定位、短信、语音调度、GIS接入, 门户接入等能力, 可快速通过二次开发部署到各个定位类行业中, 形成企业生产流程平台。利用了中国电信CDMA强大的定位和网络优势, “物流e通”提供快速智能调度、便捷的任务管理、精准的实时定位、方便的条码扫描、车辆调度、车辆监控等核心功能, 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 高效率”的企业管理目标。09年开始研发试点推广, 目前广东共有近4万用户。
4.3 智能社区
基地抓住“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发展的有利时机,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研发基于EPON接入的智能社区系统, 如图5。可提供四个方面的功能: (1) 具有PON光纤接入的高带宽网络, 光纤一步入户, 使住户侧信息通道宽带化、高速化, 易于智能应用向住户侧延伸; (2) 使及时准确的信息资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触手可及; (3) 提供家庭保健、智能家电、远程看护、家居安防、视频监控等业务; (4) 完善的社区管理, 提供社区安全保障, 使社区服务更及时周到。目前通过组织合作伙伴在智能家居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在珠江新城保利花园、东莞光大花园进行了试点推广。
5 结束语
依托应用孵化基地, 利用电信网络和业务平台等优势资源, 结合我省现有交通物流、先进制造业、电子商务、视频应用、智能家居和安防等行业应用经验, 从物联网络、终端、平台、应用四个层面探索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 广泛联系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 搭建开发合作平台, 推动物联网业务的合作模式创新, 实现我省物联网技术的自主创新, 快速高效推动物联网应用, 促进我省的物联网产业优势, 共同打造物联网信息化新时代, 助力智慧广东的建设。
参考文献
【创新应用研究】推荐阅读:
创新应用能力08-23
创新应用与表现07-16
盾构商品砂浆应用创新06-18
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06-02
桩基新技术创新应用07-28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08-31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09-25
移动互联网应用之创新05-13
应用文教学创新之浅见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