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研究

2024-05-14

应用性研究(共12篇)

应用性研究 篇1

1. 引言

希望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它是指将来的积极体验, 与乐观相似。近年来, Snyder等人发展了早期的希望概念, 提出了新的希望概念及理论。他们认为, 希望是对目标获得的积极期待, 包括三个成分:目标、路径意识和动力意识。在希望获得的过程中, 三者必不可少, 彼此间相互影响, 比如设定了一个重要的目标, 会使个人的动力得到提升, 而提升后的动力, 又会激发个体想出更多新的路径。希望概念及其理论的研究, 推动了希望的应用性研究, 发现希望可以有效地预测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和运动成绩, 希望理论可以广泛运用到心理治疗中, 通过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鉴于中国在希望应用性研究方面的匮乏, 我们对近年来国外的希望应用性研究作了回眸性总结与分析, 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新的研究视角, 以期对心理学界同仁有所启发, 提供一定的学习和借鉴。

2. 希望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预测变量

(1) 希望对影响个体身体健康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研究者一致发现, 希望与抑郁、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负相关。例如, Kwon发现, 希望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 成熟的防御方式缓冲了抑郁对希望的影响[1]。Chang和De Simone采用中介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希望与抑郁的关系。他们的研究也证实了希望对抑郁的预测作用, 且当剔除评估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后, 这种作用依然显著[2]。与此相似, Onwuegbuzie在研究中发现, 与高希望个体相比, 低希望个体体验到了更多的焦虑。在压力情境下, 低希望个体比高希望个体更可能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如问题回避) [3]。

(2) 希望与其他积极心理品质有着显著相关。Snyde的研究发现, 希望与乐观、自尊呈显著正相关, 高希望个体有更积极的生活目标、更积极的心理暗示[4]。Peterson与Seligman在一项研究中, 考察了积极心理学中的24种个性力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希望、热情、爱、好奇心和感激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指标[5]。在以青少年为被试的纵向研究中, Valle等人发现, 青少年的希望特质水平与他们在一年后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呈正相关, 希望在负性生活事件和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中起调节作用, 缓冲了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冲击[6]。

此外, 个体希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优化。Gilman等人采用聚类分析法, 将被试按照希望水平的高低分成高、中、低三组, 结果发现, 高希望者的生活满意度水平不仅显著高于低希望者, 而且显著高于中等希望者[7]。

3. 希望对个体学业成绩和运动成绩有着较好的预测力

研究发现, 学生的希望水平与其学业成绩显著正相关。该结论在大中小学生为样本的研究中得到了一致的证实[8]。在一项长达六年的纵向研究中, Snyder等深入考察了希望对学业成绩的预测力。他们测量了213名大学新生的希望特质, 记录了学生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平均学习成绩及毕业总成绩。结果表明, 希望分数可以预测大学生整个学业期间的成绩表现, 高的希望分数预示着更高的毕业分数、更高的毕业率及更少的辍学率。当入学成绩等因素被控制后, 希望水平跟学生学业成就的相关依然显著[9]。此外, 希望量表上的得分还跟学生的自我价值、社会胜任力以及创造力正相关[10]。高希望水平的学生相对于他们的低希望水平的同伴, 具有更高的学业满意度和人际满意度[8]。

在运动领域, 研究者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Curry等人发现, 高希望选手在田径比赛中的成绩显著高于低希望选手, 且当控制了先天的运动能力后, 选手的希望水平与其田径比赛成绩依然显著相关。希望特质和希望状态量表上的分数联合解释了田径比赛成绩中56%的变异量[11]。

4. 个体希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希望理论被广泛运用到心理治疗中, 旨在通过提高个体的希望水平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Klausner等人对患抑郁症的老人进行了为期10周的希望干预。被试被随机分到希望干预组 (实验组) 或生活回忆理疗组 (控制组) 。实验组接受的希望干预包括设置目标、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以及在实验者的帮助下提高实现目标的动机;控制组则被要求回顾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结果表明, 两组的希望得分都有显著提高, 但两组的显著差异在于:实验组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从22.7下降到7.6, 而控制组只从24.8下降到20.2。此外, 与控制组相比, 实验组的焦虑症状有了更大的缓和, 与家庭成员的关系都有了更显著的改善。Cheavens等人根据Snyder的希望理论设计了一项为期8周的希望团体治疗。32个被试中有18个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症状, 另外14个没有任何心理症状。所有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希望治疗组或等待治疗组。希望治疗组共参加了8次两小时的团体会议。该会议每周一次, 主要内容为提供心理教育、希望技巧训练, 创设情境使团体成员相互影响。8周后的评估表明, 与等待治疗组相比, 希望治疗组成员在动力思维 (希望思维的一个成分) 、生活意义、自尊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上升。同时, 他们的抑郁和焦虑水平也显著降低。这些研究结果都证实, 希望水平是可以通过外在的干预而提高的, 而希望水平的提高还会促进个体其他积极心理品质的增强, 有助于改善个体的整体心理机能[12]。

希望干预也适用于普通群体, 例如通过干预来提高青少年的希望水平。一些研究者已经作了眼不见为净的初步的尝试, 主要从帮助个体确立有意义的适应性目标, 培养追求目标的决心和意志, 发展各种达到目标途径的策略三方面入手。Mc Dermott和Hastings对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实施了一个希望教育实验。实验者先组织学生阅读高希望孩子的故事, 再全班集体讨论那些榜样孩子, 把希望与日常生活结合, 最后进行自我分析。在训练结束后, 这些小学生的希望水平都有了一定提高。Lopez在一所初级中学开展了希望导航项目, 该项目的活动内容为: (1) 让学生阅读高希望同伴的故事; (2) 把学生结成希望伙伴, 即高低希望水平的孩子相互结成伙伴; (3) 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练习 (如制定目标、寻找实现目标的技能) 。结果表明, 参加该项目的所有学生的希望水平都得到了一定提高[13]。

5. 问题与展望

在过去的10多年里, 希望研究已经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国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 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 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地方需要完善。

首先, 希望概念的清晰性有待提高。希望代表个体对未来的积极期待, 在概念上与乐观、自我效能存在一些重叠, 因而有研究者质疑希望与乐观或自我效能本质上是同一个理论结构。然而, 希望与乐观、自我效能究竟在概念上存在多大相似和多大差异, 分别在哪些方面存在相似和差异, 这些都是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以提高希望概念的清晰性。

其次, 当前的希望研究大部分都属于相关研究, 或采用横向相关设计, 或采用纵向相关设计, 基本还处在描述层面, 对希望影响其他变量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则研究的很少, 没有对其实质进行深入探讨。未来的研究可以试着探索希望影响其他心理变量的内部机制, 以及可考虑希望在其他变量间的调节作用或中介作用。

最后, 当前的希望研究主要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开展, 而希望特质本身也可能随文化而改变, 个人主义文化注重个体目标、个体的成功;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更强调集体目标、集体的和谐发展。因而有必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检验希望理论, 探索中国人的希望结构。

应用性研究 篇2

高二 张志刚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以实现跨跃式发展。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推进教育的信息化:一是在学校中普及和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二是推进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三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并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以此为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信息化社会对课堂教学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估和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从而真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目的。

近几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现代教学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通过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从现阶段的教育现状分析,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已列入中小学课表,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也得到普及,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软硬环境条件已有一定改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形成一定成果,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群体氛围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应用到学校教学的工作尚处于起步或示范阶段,现代教学媒体在常规教学中的潜能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没有形成体系,传统手段、传统方法仍然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体现。

二、课题的界定

1、“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的含义

教育媒体自然就是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或工具。从时代的发展和是否应用现代技术来看,教育媒体可以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根据现代教育媒体对人类感官的作用,教育媒体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缩影资料等)、听觉媒体(广播、录音、激光唱机、电子音响、电唱机等)、视听觉媒体(电影、电视、录像、VCD等)和交互媒体(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语言实验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互联网等)。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相比,有明显的特色:(1)设备先进。包括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微机、液晶投影。(2)表现形式多样。现代媒体可用图像、声音、色彩、空间等有形有声地表现教学内容。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根据我国的国情,对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作了如下定义: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育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2、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课堂教学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三、理论依据 1.系统科学理论

所谓系统科学即是控制论、信息论及系统论的统称,又称“三论”,它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系统论是把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整体上、联系上、结构的功能上,精确地考察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获得最优处理的一种方法。从系统科学角度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系统,现代教学手段是其中一要素,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激发和强化这个系统的构成要素,实现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使教学过程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加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控制论是把研究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被控系统),它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两部分,教师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与手段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以此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指出,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也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通过反馈机制循环进行。在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教育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将相应的教学内容传递给教学对象的过程。在教学这个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体传输教学信息的双向或多向动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传播主体;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又是教学的信息来源渠道。因此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双方活动的设计,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加以调整与控制,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3、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根据“刺激—反应”理论,单调的刺激,易使大脑疲劳、思维困乏;而多方面的刺激、丰富多彩的直观形式,则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感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大脑的不同功能区交替活动,产生积极学习的情绪、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多媒体教学调动了多感官参与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强调教师依托直观图像讲解,真正做到视听组合,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学生学习与认识事物的规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可以显著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最优化运用的规律 2.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教学,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从而最终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1.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如何辅助课堂教学

2.探索优化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选择、运用及多媒体的组合 3.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等要素间的关系,把握学科教学的特点

4.培养教师现代教育思想素质,提升教师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运用意识

五、研究原则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教学因素,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为了使研究工作能顺利运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是由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这一特性决定的。我们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加强师资理论学习,在掌握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的一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教学应用上。只有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服务功能,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到实处。

2、点面结合的原则。加强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的发展进程,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但在起始阶段全面普及显然有一定的困难,也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采用“重点扶持”和“全面推广”相结合的举措,以点带面,滚动发展。

3、因“科”制宜原则。因为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一,教学的风格相对各异,所以,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运用中,力求结合学科的不同特点,与学科教学风格相吻合,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技术优势,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4、讲究实效的原则。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进行教学,务必要走出把它当作“花瓶”点缀的误区。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其主要功能并非只是刺激学生感官来调动学习气氛,而主要是拓宽教育教学的空间,提高教学效益,因此媒体的选择要从学科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科教学的效果出发,摆正媒体教学的“辅助性”位置,利用媒体的自身优势,展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拓宽教学容量,增强其实效性。

六、研究方法

本次实验对象为本校高二(1)班,高二(6)班,共100人。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综合素质培养与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在相关方面应用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及方法指导。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教学和研究需要以及学校的条件首先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参研教师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同时,课题组成员通过听课、讨论、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边实践边修改,把“行动”和“研究”结合在一起,在行动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提高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最优化运用的方法。

3、问卷调查法。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的认真程度、记忆程度、接受程度、思维影响及学习态度。

4、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和规律性。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本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要求以及第一阶段工作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着力有效地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培训工作;把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多种电教媒体上课并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写出相应的教研论文。

1、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制定本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工作计划、目标、要求和各学科的工作计划、目标、要求,使课题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在第一阶段课题研究中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2、组织成员,以自学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扎实开展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动态、目的、要求、做法,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课题组成员每月读一本或一章现代教育理论专著并写出学习心得。成员定期阅读《中国电化教育》等报刊杂志。每月组织一次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研讨,确定专人发言,交流学习经验,共同提高理论学习水平。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

是否掌握一套过硬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本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因此,课题组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确定为第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1、常规教学媒体应用技术的培训

(1)培训所有授课老师正确使用录音机、录像机、光碟机、投影仪。(2)培训所有授课教师制作简易幻灯片。(3)培训课题组成员掌握高级幻灯片制作方法、影像摄录和编辑技术。(4)培训课题组成员初步掌握常规电教媒体在课堂上应用的原则、媒体节目编排的规则和技巧。

2、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CAI)技术人才培训

(1)计算机技术基础班培训。对课题组成员及部分中青年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如下内容的培训:WIN98多媒体视窗操作系统和WORD、EXECEL等视窗应用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2)计算机技术提高班的培训。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以下内容的培训:WIN98操作提高、文稿演示软件POERPOINT的使用、利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3)计算机技术高级人才的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2名有丰富计算机应用实践经验并多年着力于CAI教学研究的两位青年教师,使他们已成为该课题项目的排头兵,为其他组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课题组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分层次的培训方法(即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使组员牢固掌握常规教学媒体的应用技术,逐步掌握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准备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开始研究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的条件下,教师进行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改进自身的教法,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通过选取不同类型的课,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进行课后调查、测试。构建不同的课型,科学和实用地开发、编制多媒体课件,按实施方案进行操作、实践、研究,中期论证。完成阶段性总结报告。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总结:

1、再现情景 诱发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影视或动画的形式创设出新颖有趣的生活情境,设置问题悬念,不受时空制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调动他们积极的情绪,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通过动画或影视展现,把事物的形成过程显示出来,提供给学生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加以比较,帮助学生归纳和掌握事物的共同特征,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实验教师樊姿老师利用多媒体从生活应用出发创设情境,从而引出了指数函数的概念;为了加强对指数函数定义的认识,她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使学生在把握了指数函数的三个特征及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对指数函数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另外通过学生自己画出有代表性的指数函数的图像,又通过计算机演示更多指数函数的图像,从而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得出了指数函数的性质;这堂课的特色是恰当运用多媒体分散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完成了对学生数形结合数学思维的培养。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

1、精心设计 挖掘潜力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动画、图像巧妙地加以组合,编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播放,有利于学生跳出书本的局限,拓宽知识面。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适当、适时和灵活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了学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突破难点的能力,拓宽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领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操作性强,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知识传授的质量。

2、扩充信息 增加教学密度

经管类应用性人才培养研究 篇3

摘 要:本文基于国务院关于加快应用型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的政策引导,在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研究发现多数高等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仍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具体落实情况并不理想。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建议通过国家、社会、企业、家庭等多方合作的方式打造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以迎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该项政策说明,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模式正向应用型人才模式倾斜。据调查发现,经管方向的学科愈加受到高校学生的欢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研究具有特色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越来越多的本科经管类毕业生将面向基层就业。其次,有利于促进地方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最后,有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化和多样化。总而言之,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起到推动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许多专家学者也对国内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相关研究。朱士中(2010)对美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模式、哈佛大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培养”模式等。韩道友(2011)借鉴了德国大学创业教育体系,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南京工程学院李平教授指出应用型本科教育从组织形式、办学机制及经费来源上应与社会高度联合;应用型本科教育从人才培养过程与模式上应高度重视与企业的深层次的全面融合。这对于我国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研究设计及现状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向北京、河北两地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包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发放问卷300份,最终回收问卷294份,经统计整理,有效问卷292份,回收率98%,有效率97.33%。

本文设计的调查问卷的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一)高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年级和专业等

具体数据分析如下:由于经管类女生偏多,所调查者中女生占73.97%,男生只占到26.03%。所涉及的专业有经济学、会计学、审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公共管理、管理学等,其中经济学、工商管理、会计学所占比重居多。

(二)现有教学内容和方式

如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现有教学方式有哪些;对现有教学方式的评价;对已学过的课程和知识能否应用到实际等。

具体数据分析如下:在所接受调查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上,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只占32.88%,剩余大部分只是简单的开设了一门创业就业的课程;现有教学方式中,理论课程占100%,案例教学占75%,校企合作占18.15%。

(三)实践教学环节

如有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有用性的评价;实践教学环节是否需要进一步增加。

具体数据分析如下:在所接受调查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上;有实践教学环节占53.77%、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占46.23%;高度评价实践教学环节有用性的占62.33%,认同实践教学环节有用性的占25.34%,高度评价实践教学环节有用性的占12.33%;认为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增加的占90.41%,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不需要进一步增加的占9.59%。

(四)校企合作

如希望选择哪种类型的企业合作;是否会考虑留在实习单位;是否愿意支付一定的实践费用。

具体数据分析如下:调查的学生当中,希望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占12.67%,希望选择证券公司的占22.26%,希望选择商业银行的占30.48%,希望选择制造类企业的占59.59%,希望选择物流企业的占17.47%,希望选择其他类公司的占28.08%;愿意支付学校实施校企合作收取一定费用的占68.15%,不愿意支付的占32.85%。

(五)家庭影响

如家庭是否支持校企合作;家庭对学生实践的支持程度。

具体数据分析如下:在所接受调查学生的家庭影响上,家庭支持校企合作的占到88.01%,家庭不支持校企合作的只占11.99%;认为家庭对学生参加实践给予支持的占到30.13%,家庭学生实践不关心占比49.66%,家庭不支持在校学生参加专业实践占比20.21%。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发现多数高校并没有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具体实处,对于校企合作等实践方式实施的并不有效。因此,通过此次研究本文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如下建议,第一,高校规划出具体可行的实践培养方案,建立以地方企业为大本营,经国家扶持,社会参与,家庭关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各方参与,共同关注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二,完善在校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在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设施的基础上,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各方的合作,迎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从而提高就业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玲艳,陈琳,陈晓凤.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

第二语言应用性学习策略研究 篇4

1.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和可应用性没有达到所需的要求。

2.由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大多在课堂内开展,学生受时间、环境、人数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得到充足的操练、良好的指导来发展其语言交际能力。

3.由于不少课本中的语言输入受母文化环境、母文化内容的影响,在异文化环境中不能得到合宜的应用,从而影响了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使第二语言不能像母语那样成功地应用和掌握。

尽管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论述与探讨有一定的结果,但至今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仍被广泛讨论。

一、语言输入

“输入”这一术语原指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被植入的信息。在语言学习中,语言输入指学习者得到的各种语言内容。如:词、词组、短语、句子及段落等。在实际生活中,无论对机器还是对人,输入的可接受程度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一旦超过了其可接受的程度,输入的信息就会受到阻挡。为此,对“得到的语言输入”和“接受的语言输入”作区别,前者被称为“input”,后者被称为“intake”。学生得到语言输入不一定全部都能被他们所接受,因为这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他们已有的知识范围相关。如果学生得到的各种语言输入不能很好地被接受,那么,这五个阶段中的最后两个阶段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功能。语言学习就易失败。这也说明为何西方一些语言研究者反复提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并强调它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的重要意义。在语言交际中,不少教师和母语使用者在和学生交谈过程中对语言输入作不少改变,尽力保证其可理解性。

很清楚,母语使用者在与非母语使用者交谈时,爱用正规的句子,爱把语言表达得清楚,因为非母语者的语言能力不如母语使用者,所以,只有使语言简单、清晰、易懂才能使双方的谈话得以进行。然而要想单纯地依靠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达到语言习得,这一做法并不完全可靠。语言学习者需要的不完全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是理解了的语言输入,因为前者重在讲话者一方(教师或母语使用者),后者才真正地作用于学习者自身。所以,我从互动这一方面即教师和学生间的语言活动,来表明这一环节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这一能力。

二、双边互动

1. 理解

成功的交流关键在于理解———自己理解别人和别人理解自己。不能很好地理解是语言交流中的一个典型困难。那么,哪些因素可以决定可理解性呢?

首先,母语说话者对非母语说话者的发音要有很好的鉴别能力。同时,非母语说话者的语言调整能力也十分重要。学习者可以通过恰当的词汇和连接方式来进行理解,从而获得对方的语意。

关于理解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非母语说话者的理解能力。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依靠多种形式帮助理解,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暗示”(信息提示)。在面对面的谈话中,肢体语言(如点头、眨眼)或语气词(uh, huh, yeah)等都能达到这一作用。

母语说话者对非母语说话者的言语听得越多,理解就越容易,因为对特定的非母语说话者的熟悉程度,对非母语的话语的熟悉程度和对话题的熟悉程度,都可以帮助听者很好地理解讲话者的语意。

虽然母语说话者和非母语说话者在交际活动中会碰到不少困难(理解困难),但一旦他们注意了困难产生的原因,他们就会有一定的办法予以解决,帮助语言学习健康发展。

2. 互动

当流利的谈话被打断时,说话者通常通过提问来进行修补,如:“You’ve said a lot.What is it about?”或者是在交流中寻求帮助,如:“Could you spell one of those words for me?”换句话说,人们会对没有理解的部分进行提问。这种提问可以使谈话得以继续,而且使交流处于一种平等关系的状态。它能把由一方或双方口误而中断的谈话引导到原先的状态。

四、语言输出

我们已经讨论了输入的概念,也讨论了习得不到位的非母语说话者参与的对话活动,最后还有一个概念需提及一下,那就是充分理解的语言输出。

单独的信息输入有时能帮助人们理解词汇的含义。当人们听到“dog, bit, girl”这几个词时,不管其顺序如何,人们基本知道是“狗咬了女孩”而不是“女孩咬了狗”。同样,如果听到一个句子“This is bad story.”,人们也会很快地把缺少的冠词补进去。

但对语言输出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人们会强调词序。这就使学习者必须从语义处理而转向句法处理了。

充分理解的输出是指学习者不仅需要传送信息,而且要准确地、恰当地、连贯地传送。在对此概念的最近一次解释中,能理解的输出可能会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把语义的、无限的、非确定的或理解中比较流行的策略处理转换为能精确地输出信息而需要的语法处理。因此,信息输出的方法在语言的句法和形态的发展中能拥有很大的潜在作用。

那么,哪种输出方式对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呢?一般来说,以下四种输出方式对语言学习能起重要的作用。

(1)对目标语结构和意义的“测试假设”。

(2)证实这些假设的重要信息反馈。

(3)促进中介语产出的自我发展。

(4)强调以意义为基础到以句式为基础二语表达的转变。

Izumi, Bigelow, Fujiwara和Fearnow等学者专门研究了信息输出的显著功能,并对这一假设作了部分的支持。他们指出在认知和语言需求之间需保持平衡。特别是当被测试者得到的是书面语的输入,并要求对重述能起关键作用的词划线时,情况更是如此。

由于篇幅有限,这四种方式就不在此作具体细述了。但要把第二语言学好,科学的策略是很重要的。策略要有理论指导,只有从理论对其原委了解清楚,那么一切工作就好做了。

参考文献

[1]Corder, 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IRAL, 1967.5:161-170.

[2]Day, E.and Shapson, S.Integrating formal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French immersion:an experi-mental study.Language Learning, 1991, (41) :25-50.

人文素养应用研究 篇5

信息技术课程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就要跳出技术培训的陈旧框架,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审视其技术的教育本质。

如何走出计算机教学就是对计算机软件使用方法的讲解,真正走入信息技术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为人之意义与态度,实践做人之道,教会学生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问题,培养出完整的、和谐的人,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一、谋全局以求谋一域,谋一世以求谋一时

“上兵伐谋”,在这场浓重的课改竞赛硝烟中,更新理念、分析学生、快速充电是课改战场必不可缺的因素,而谋局、谋域、谋世、谋时,则是决胜千里更重要的元素。

电网企业应用集成的研究与应用 篇6

【关键词】电网企业;应用集成;SOA;集成实施

SOA(面向服务架构)服务模式是现阶段新兴的企业应用集成技术方案。它能够将分散的业务信息资源与功能集中起来,形成互动、便捷的系统整合服务。应用集成是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关键部分,在基于SOA的集成架构模式上,为国家电网各部分提出信息共享与交互的技术服务。应用集成为SG186工程中企业级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展开并万恒了集成典型设计,之后以此指导国家电网各省级公司或产业直属企业的应用集成与服务工作。电网企业的应用集成现阶段已完成了經济与法律、市场营销与管理、套装软件与生产等各部分核心业务的集成与实施,促进了电网企业的业务集成与融合。

1.基于SOA的应用集成架构

应用集成遵循公司业务集成需要,基于可扩展性、开放性、可靠性与科学性等特点,展开基于SOA的应用集成架构搭建与实施。应用集成由业务流程管理、企业服务总线、服务注册中心组成。包括下面两个部分:(1)应用集成功能设计。包括企业服务总线、业务流程、平台、服务目录等部分的管理。(2)应用集成模式设计。基于业务应用需要、SOA架构搭建集成平台,实现成熟套装软件的封装,要求其能支持SOA架构的技术标准与协议,根据接口规范封装为Web Service,并能对集成平台的相关服务进行调用。

2.应用集成项目实施方法探究

2.1应用集成工作原则

其原则应该坚持与落实在领导、规划、标准、组织实施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由统一的调度与规划管理,使得集成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国家电网应用集成实施原则如下:(1)驱动业务需求。应用集成涉及到多个业务应用和部门的很多工作,需要驱动业务需求,以业务需要来促进集成的顺利实现。根据企业实际架构与规划需要,过滤集成需求,策划实现集成的方式。在稳定、可扩充的应用集成平台上,满足企业的实际应用集成需要。在实现流程集成过程中,需要先获得业务部分的认可,之后业务与技术相关人员从技术角度对集成进行论证,在业务角度达成一致意见。(2)典型设计指导。由于接口设计、集成架构、实施流程没有统一的规范与指导,所以存在多标准接口的问题,导致集成困难。典型设计需要完成:对应用接口、技术路线的典型设计;集成实施时,从需求分析、搭建平台、接口设计、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等各方面完成典型设计,以此促进应用集成的顺利进行。(3)业务应用实现。一般情况下集成的实施商即为业务接口的开发商,由此为顺利验收,降低了接口的遵循标准,这对统一接口标准的推广起到了抑制作用。由此,国家电网企业完成应用集成将开发重点放在成熟配套软件接口规范设计上,应用集成实施重点工作位搭建、管理和运维应用集成平台。(4)应用集成由于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的业务项目与部门,所以展开应用集成会呈现出周期长、难度大、效果难跟踪等不同的特点,由此需要展开全方位、全面参与、由上到下垂直管理的应用集成方案。

2.2应用集成实施方法论

应用集成应以信息部门的工作为领头,实施需求统一/方案制定、试点展开、方案推广为阶段性步骤的集成工作。(1)需求统一/方案制定:根据不同部门的业务需要进行需求梳理与统一,统一与完善实际需要的集成方案。(2)试点展开:应用集成选择试点单位,该单位基于统一的需求与方案,细化试点应用集成统一方案。试点阶段展开平台部署、接口开发等相关工作。(3)方案推广:该阶段的责任方为推广单位,基于试点单位细化完成的建设方案,结合推广单位的实际情况细化应用集成方案。应用集成项目组展开协调与配合工作,协助推广单位完成应用平台部署、接口开发等相关工作。

3.应用集成项目组织架构分析

3.1应用集成协调小组

主要跟踪、沟通、发现并解决问题,保障资源的调配,监督项目实施进度,处理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具体工作为:(1)制定各项管理制度;(2)开发、协调与维护管理目标;(3)制定项目实施计划;(4)实时跟踪与管理项目;(5)阶段性评审、保障相关人员与部门的参与;(6)保存相关文件与数据。

3.2应用集成典型设计组

主要目标与责任为整体把握应用集成的整体架构,为开展应用集成工作而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具体工作为:(1)不断跟进与完善应用集成的典型设计,为完成集成提供技术规范;(2)审核制定的技术方案;(3)对集成落实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技术障碍展开研究,提供排除策略。

3.3应用集成需求统一组

主要任务为梳理总部集成需求、制定集成方案,分阶段完成集成工作,信息化管理部门提供需求梳理需要的资源与支持。具体工作为:(1)对集成蓝图进行整体规划,不断完善与补充;(2)梳理集成计划、制定集成方案;(3)协调信息部门完成试点、推广审查等工作。

3.4集成推广落实组

主要完成试点集成、推广单位的落实,具体的工作任务为:(1)根据实际需要落实集成需求,策划网省公司的集成实施方案;(2)协调各相关部门完成应用接口开发与协调工作;(3)开展具体的应用集成项目;(4)实施接口测试、监控网省公司应用集成的实际情况;(5)落实后续的集成维护。

4.电网企业应用集成规划与应用

药学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改革研究 篇7

关键词:药学,制药工程,应用性教学,教学改革

药学是化学系制药工程专业的主要学科,也是学生们入学时能很快产生兴趣的学科。在当今社会,药学的应用性亦显现出来,展现了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药学主要包括药理、药分、药剂、药化、药事管理五门科目,这些科目也是执业药师考试的必考内容,都是技术或应用性很强的专业[1]。 正因为药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技术性,药学系学生才对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从本科院校的教改转型来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国内众多普通院校的教学正在从注重 “理论研究性人才”转向培养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 “应用技术型人才”,高校教学改革开始把培养学生的 “应用性”能力,拓展学生的就业范围为主要目标。顺应这种潮流,教师就要一改传统的纯理论知识的灌输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内容都要强调 “应用性”[2],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是是高校教师应当思考的内容。本文对在药学课程中如何实现 “应用性” 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对药学的应用性前景要有正确认识

药学的发展一直是伴随着高新技术的涌现而不断发展的, 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有非常广阔的应用性。进入高校学习药学的学生,很大程度是由于对药学前景的向往来选择这门专业的。在进入大学前,他们所学习的知识都和药学无关,最接近的学科也就是生物、化学。但由于日常生活的亲身经历和见闻,让他们认识到的药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朝阳学科,药物可以奇迹般地治疗疾病,增强人体健康,因而对药学产生了好感,并选择了该专业。可是当他们一旦进入高校学习药学,马上发现有着大量枯燥的,乏味的内容需要记忆,一些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为了避免这种 “围城”思想的情况发生,教师就要少用呆板的、教条的的照本宣科的讲授法,多用活跃的,更有情趣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求知欲[3]。首要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这门学科具有广阔的 “应用性”前景,例如,我国的执业药师这样的高级人才缺口达100万,而药品零售、使用领域的药学服务业务必须而且只能由执业药师承担,不得由他人替代。因此和医学一样,药学亦是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实现 “中国梦”的长盛不衰、永不过时的专业。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已的知识贮备,把书本的理论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多学一点实用的东西,当学生了解到自已所学的知识是对人对已都非常有用的,学的越多,益处越多,他们自然就会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2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应用性”的知识

为了适应未来的社会、在将来的社会中能够自立,学生来到高校的学习动机普遍都带有功利性,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谁都想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将来能胜任工作,这就负于教师很大的责任。高校 “应用性教学”的方法研究也就是以此为目标的[4]。但如何把书本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用的、具有 “应用性”的知识却不是容易的事情,首先这就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为了阐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工作或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师要翻阅大量的文献。要改进教学,教师对课本上的知识要全面掌握,这不仅是要懂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是要了解如何融会贯通,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关联,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的东西,体现出应用性,这样就可以方便对知识的记忆,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除了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知识贮备,还要到图书馆、网络上查阅相关的专业文献,然后教师还要有这种把这两种知识融会贯通的禀赋,这不一定要与生俱来的本事, 因为这种能力是能通过大量的锻炼得来的。例如,平时学到实际知识来源可以不仅来源于课本,也可来源于生活,还要来源的实验科学研究,还要平时的博览群书,包括自然、历史、人文、时政等等,这就需要长期的知识累积。学生是对当今所发生、新流行的事物最为感兴趣的。这们所教师就要想方没法把课本上的内容与当今的时事相联系,例如讲解 “禽流感” 和 “明星吸毒事件” 所涉及到的相关药物,这样能接才能 “地气”,学生才想听、愿听。除了要通过灵活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外,教师还要积极和学生进行平等、有效地沟通。 在师生的相互探讨中,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并能解决学生所产生的疑惑。在交流争论中,可以碰发出多样的观点,深化所学到的知识。

3理论教学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在学校的实验教学和在企业单位的工作实习。经过多年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们都较乐于上实验课,因为实验课比理论课堂有更多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习赶来更加直观,更 “有意思”。实践出真知,而实验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同学们思想更加活跃, 他们相互探讨,相互合作,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没有实验课, 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了空洞的知识。实验教学可以包括平时安排的课堂实验课,也可以是学生各自的毕业论文课题实验。药学下设好几门学科,教师可以主导参与同学们的学科兴趣小组,也可以组织参加校级、省市级的科技作品竞赛。为了完成实验的目标,学生们通过群策群力,相互协作, 广泛查阅资料文献,组织讨论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药学的应用性也就能够展现,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另外去药厂、药检所、医院等单位实习也是应用性教学的主要模式。与企事业合作,校方把学生输送到生产岗位一线, 通过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在药学工作岗位上的学习和锻炼,学生可以提前了解、熟悉制药工艺流程和检测方法,懂得生产管理规范,通过长期的历练,最终才有可能精通药学知识、成为技术人才。在这种模式下,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对口人才的问题[5]。

在这方面的工作,我校化工系部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建立了学校内的大型制药模拟车间和中试车间,让学生对药品的生产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还和校外的正清、正好药业和市药检所等单位进行了常年的合作,拓宽学生的实习范围,这些都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更好适应社会、 市场的发展。

4加强药学的应用性研究

药学是应用很强、发展很快的学术性学科。在其教学改革中,科学研究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 不可或缺的。科学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我们普通高校,应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为应用性研究。从事药学专业的教师需要动手参与科学研究,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更加立体,自己的学术水平才能提高。实践出真知,教师长期地、亲自开展应用性研究,应用性教学水平就会相应获得提高,其能力也会得到学生认可,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性能力。应用性研究对高校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离不开应用性科研[6]。和理论性研究不同,应用性研究成果能马上转化成现实的效益,这对普通高校的生存发展及学生对的知识的学习都会产生激励作用。学生们都想学一些实用性的东西,教师也不能对这种功利性思维给与过多批评。但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师生不共同努力参与应用性科学研究,老师的水平不会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就只能会停留在操作工的水平,若是如此,读大学也显得没有必要。进行应用性研究最重要的模式就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研究院所的合作,合作的模式绝不能停留在将学生送到单位进行短短几天的实习,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应用性科学研究,优势互补,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 能把企事业单位的难题解决,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在我国普遍的情况是,企事业单位在工作中碰到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方法,生产效率低下,又不愿与高校合作,不相信高校或学校里的 “毛头小子”能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学校师生也无所作为,不愿去找本专业对口的、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导致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无法利用。这种情况和我国应用性研究缓慢不无关系。我认为,高校和企业都应该加强沟通,开辟有效的途径提高应用性研究的发展,例如学院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可共建开放性实验室,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不光是实习,还要积极参与企业,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擅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校企双方的合作发展共赢性、可持续的; 另外我校药学系也可以扩展药物研究生产车间,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利益。这样不但校师生也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而且也做出了名气,让地方企业也愿意与高校洽谈合作、 解决问题,这对双方面单位、人员来说都各有裨益的。虽然在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还在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例如本系的大量的博士教师都已经和自已的读博期间的研究单位积极协作,互通有无,并让学生一起参与到学科研究项目上来,各取所长,不仅解决了科学研究单位基层人力短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也为我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

5结语

应用性研究 篇8

一.原竹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优劣性

(一).原竹建材的优势

1.取材便捷。竹子是森林资源之一。全球竹类植物约有107多属1300多种,主要遍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中国的竹林面积约500万hm2,大约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4%,占全球竹林面积的25%;其中自然分布最为丰富的是中国云南,不完全统计有26个属220余种[2]。2.低碳节能。二氧化碳吸收量竹材大约比普通树木的高出3倍,既经济环保又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竹子作为建材,成本相对低廉,原竹(以下皆以毛竹为例)4~5年即可成材,耐用性尚可,结构所占建筑面积大大降低,空间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并且竹材属于可降解材料,迥异与钢材、混凝土等传统建筑材料会遗留千年而不被降解。3.造型优美。竹材属于木材分类中的一大支,可传承中国古代各类建筑风格屋顶形式,例:歇山、硬山等。4.抗震性能稳定。因为自重轻和可塑性好,所以竹材具有显著的抗震功能。即使竹材在弯曲强度方面尚显不足,但换一角度却可说是优点。竹子密度通常在500-800千克/立方米之间,具有很高的强度,尤其抗拉强度,竹材被称为“植物钢铁”[3]。在抗击台风和地震中,竹材的弹性能够使竹楼发挥作用。例如,在1991年哥斯达黎加发生的里氏7.7级地震中,位于震中的30座竹房屋安然无恙,而周边许多混凝土房屋和旅馆难逃一劫,全部倒塌[4]。5.满足工业化批量生产要求。装配预制式施工如同搭积木一样,所用构件都可在工厂事先完成。

(二).原竹建材的劣势

1.竹材节点之间连接困难。原竹属于空心木材,竹材由于本身特性,各节直径密实度都不一致,相应造成杆件之间拼接较难,同理节与节之间的搭接整体稳定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势必依赖其他建筑材料。2.不易防火。原竹建筑难逃木材建筑的通性,不宜耐火。竹材356°燃点高于燃点240°C的木材;但竹材空心含水略低,一旦引火,则水分蒸发,火势极难控制,而且由于承载和围合都是竹材,受火灾的原竹建筑将是毁灭性的。3.容易劈裂。原竹属于上小下大空心锥形圆柱体, 由于尖削度偏高,中空、薄壁, 所以易遭受霉变开裂等缺陷, 由于上述原因原竹不能作为现代建筑的承载构建,而需要利用重组技术手段对原竹进行加工改良改性, 使其满足新形势新技术下赋予的使命。4.结构可靠性差。天然竹建筑的材料力学性能不稳定。目前还没有可以进行定量设计计算模型和理论,因此,在中国建立原竹作为主要承载构建的标准会很难,也很难得到批准。5.耐候性较差。影响竹子的耐候性的主要是阳光,木材热胀冷缩较钢筋水泥明显,一旦开裂,虫子等不利因素将加剧影响竹木。6.造价偏高。浙江安吉盛产竹子,当地有较多竹制品生产企业,同时也经营生产预制的竹屋、竹别墅,建筑造价一般竹别墅每平方米1300元左右。例:杭州临安锦南街道横岭村民居委会,景观建筑1600元/平方米(2012年建成含竹地板+含税)。竹建筑一层为宜,目前在造价上没有经济优势。

二.原竹建筑的施工工艺

(一).原竹材料甄选

1.原竹所选至少为5-10年生质地密实、表面光滑、形态笔直的成竹。2.承载受力梁柱所选原竹直径不下于10cm。3.围和(外墙、栏杆扶手、拉结构建等)所选所用原竹直径不下于6cm。4.相邻构建节与节之间的原竹直径最大误差小于2cm。5.室内装潢所选竹片应平直光滑,壁厚、长宽宜在选取前做到排布测量,尽量做到同一墙面统一尺寸。竹片壁厚误差鉴于2-3mm之间,长宽误差同理,所用竹片色调要统一均匀。6.喷漆等其他工序应符合国家相应规范要求,这里不作赘述。

(二).基坑及独立结构柱

1.基础坑容积不小于50cm×50cm×50cm。2.原竹作为独立柱应插入基座坑的正中心,埋深不小于40cm。3.基础坑浇筑标号不小于C25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捣实均匀,表面平整4.竹建筑内立柱直径误差不大于3cm,水平间距控制在3米为宜。5.独立柱应笔直坚挺,垂直度左右偏差值应小于0.5%。

(三).梁柱搭接

1.下横梁开口做企口状,与立柱穿套其中,企口保证大小适中,既满足立柱顺滑插进,又满足间隙缝不大于2mm。2.梁与柱交接部位应用其他构建进行稳固处理。3.柱头部位开口,横梁紧密插入柱头,间隙缝不大于2mm。4.交接部位应用洋钉、铁丝绑扎等固定;5.梁柱杆件同样笔直坚挺,偏差值不大于0.5%。

1 | 防锈螺钉锚固 来源:何礼平,任晓.永恒与瞬间——“竹建构”的意义创造与解释[J].建筑师,2014(01).

(四).屋架

1.追寻“梁强于柱子,节点更强”的原则。2. 屋面要承载较多荷载(风雪等),应设置联系梁,加强屋架的整体性。3.杆件拉结部位应采取适中的企口搭接,型号大于12号钢丝或铁丝进行辅助绑扎。4.屋架起翘部位应符合审美弧度要求,杆件弯曲自然,严禁硬拉硬折弯曲的现象,屋架四角起翘弧度方式应保持统一。4.上述原竹建筑跨度一旦大于3米,应采取钢材加以辅助。

(五).竹瓦

1.竹材作为瓦屋面竹瓦长宽度、壁厚、间隔应保持统一。2.阴阳瓦有序排列,阳瓦可气钉直接钉在阴瓦之上;而阴瓦则可使用排钉钉在檩条上。3.竹节的空腔应处理干净。4.檐口竹瓦应平整,出挑长度一致,做到自然美观。5.原竹建筑顶面内须至少设置3-4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一道。

(六).装饰围栏、栏杆

1.围栏、栏杆彼此缔连,应做企口,企口光滑平整,间隙不大于2mm。2.企口处应气钉链接,气钉必须打入竹内,钉头超出竹面的部分应进行平整处理。3.企口处应该光滑干净,如遇开裂应及时更替,毛刺应立即剔除。4.所用装饰竹栏符合审美需求。

(七).竹墙体

1.竹墙采用中间泡沫夹心保温板两面竹胶板。2.夹心板厚度为5cm左右(具体看当地保温要求),竹胶板厚度控制在3mm。3.竹墙严密铺满设置,竹墙-夹芯板-竹墙应接缝错开,严格控制通缝漏风现象。4.预留的门窗孔洞,四边用4cm-6cm方木封边,方便门窗安装;门窗洞口偏差不大于5mm。

(八).竹材贴面

1.外墙贴面竹片宽度为5cm左右的,内墙和吊顶贴面竹片为3cm左右。2.竹材可现场拼接再清漆二道,也可工厂预制成品。3.贴面前对竹片进行分拣筛选,选取规格、色调基本统一。4.饰面竹片可用气钉固定于木龙骨上,钉头埋入龙骨深度适宜,露头部分应磨平处理。5.竹片目测绝不出现明显的凹凸不平现象。6.墙面图案拼凑可按图纸要求进行现场测量比对。

(九).清漆

1.在喷油漆前,竹片应做清尘、去污等简单处理。2.现场手动喷漆应均速、有效碰过竹片,保证不漏喷、不出现过密或过稀现象。

(十).原竹建筑常见的搭接处理方式

1.古建筑的榫卯交接技术。2.榫卯处再用其他材料稳固措施(例:防锈螺钉锚固。如图1)

三.原竹作为建筑材料的未来之路

(一).原竹建筑材料亟需解决的诟病

竹建筑在世界建筑业中是一个非常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但是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常规建筑问题亟需克服:1.竹建筑防水、隔声、气密性、保温隔热等功能方面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升。2.竹建筑目前以手工加工为主,工业化建造模式正需要研究。3.节点构造、防火和耐候性等需要在改良改性方面进一步探索研究。4.作为文化遗产的原竹建筑技术和艺术需要系统化总结、保护、传承和推广。

(二).原竹建筑材料的发展前景

应用性研究 篇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书中,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被定义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达成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征, 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简言之,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达到预期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或教育机构采取的系列教学活动及其组织方式的总称。它不是固定的某一套模板或框架, 而是一个动态组织过程, 贯穿于学校的整个培养过程, 包括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以及人才培养评价等四个基本要素。

应用性人才, 是指能够将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中的技能型人才。所谓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人才培养过程紧紧围绕培养对象的技能和能力而展开, 注重培养对象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评价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

1中国教育的“功名为本”与印度教育的“能力为重”

人是意识性动物, 人类活动的具体实施总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进行。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 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对中印两国教育思想和教育传统的比较, 可以让国人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走过的教育历程。

在中国, 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 成为读书人的神圣逻辑, “功名为本”在现代依然是很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封建社会时期, 统治者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 为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 有励志诗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鼓励广大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在这种官职权势、金钱物质的外在诱惑中, 众多读书人尤其是贫寒学子将所有的未来期望都寄托在科举考试上, 希望“一跃龙门”从而改变自身及家族命运。在这种功利性教育中, 少部分人成功走上仕途, 绝大部分成了孔乙己、范进类“怀才不遇”的“酸秀才”。现代社会, 在“官本位”体制影响下, 鲜有人再去专心学术研究、专心人才培养, 学术腐败丑闻层出不穷, 然而“大学官僚化是比学术腐败更严重的腐败”[2], 高校里削尖脑袋望官、媚官、跑官和争官的现象比比皆是, 学历、职称成为一块“敲门砖”。

在印度, 教育界用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来教育和培养学生, 学生们充分了解“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竞争的先决条件”, 将自身能力的培养与锤炼视为竞争取胜的唯一要素。在高校行政管理上, 与我国“官本位”不同的事, 印度高校拥有较为独立的办学自主权, 如印度理工学院在成立之初, 政府就定位为一个符合现代大学办学要素的意识, 政府行为实际是以“无为无不为”的方式介入学校管理, 从而没有产生像中国“行政教育”带来的系列通病, 读书人也从未有读书谋权得势的意识。这也是其成功所在和特色所在。

2印度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具体”, 中国目标则“包罗万象、定位不清”

中国和印度在总的教育方针和目的上基本一致: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中国和印度均于上世纪中期前后开启国家发展的新历程, 面临的都是国家百业待兴、急需各领域专业人才服务发展的困难局面。1957年,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建国后党对教育目的的科学表述。随着时代发展国家虽做出过修订和补充, 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贯统一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I958年, 印度政府颁布《科学政策决议》, 就科学研究与发展提出6大目标, 其中与高等工程教育有关的两点是:保证在国内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科学家, 并视其为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快执行各种培训科技人员计划, 以满足国家在科学、教育、工农业、国防等领域的需要。

从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到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极大影响, 表现出重德轻智、重文轻能、重人轻物等特征。古代强调培养“贤者”、“君子”, 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道德的完善。而道德教育与政治理想又总是交叉而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众多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古代“文以载道”、“观物比德”, 总是借自然之物来比喻人生的哲理导出政治、道德的结论, 极少涉及自然现象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在传统文化影响下, 教育的普遍特点就是“多说道理, 少说知识, 多说人生, 少说宇宙”, 导致了德力 (智) 分离, 培养了大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 更重要的是, 忽视对自然与物的认识和研究, 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在科技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后来的教育发展过程中, 又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识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成绩轻素质等偏差;20世纪末教育领域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运动, 由于其主要针对“应试教育”, 所以在高等教育领域并没有引起像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那般积极回应和强烈反响。

印度一开始就确定了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目标, 将学生能力摆在首要位置, 并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这与其“优胜劣汰”的竞争教育思想高度一致。这一目标具体明确, 且在教育过程中一以贯之, 落实得力。

简而言之, 中国要培养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印度要培养的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文化内涵过于丰富, 难以把握, 而能力水平可以评估, 易于培养。由此可见, 教育要取得显著成就, 明确目标和清晰定位非常重要。印度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其应用性人才培养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中国地大物博, 人力资源充足, 这是我国的优势, 而也正是这一优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成为阻碍国家科技进步的劣势。我国招商引资, 引来的多是技术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看中的是我们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 而印度则引去了众多国际大型高科技企业, 如IBM、Motorona等, 他们则冲着印度优秀的科技人才而去。

二中印人才培养过程的比较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载体, 而课程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印度的软件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非常重视数理能力, 对基本理论的要求较高, 学生6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专业教育为主, 专业课程比例最高, 另开设一系列跨学科课程, 突出人文素养课程。注重隐性课程。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曾经非常重视数理化基础教育,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转变为“学好数理化, 不如有个好爸爸”, “官本位”“钱本位”的思想逐步浮出水面, “我爸是李刚”虽是个别事件, 却突出反映了“官本位”思想的嚣张气焰。中国教育有特殊国情, 在目前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中, 政治理论教育和英语教育所占比重较大, 极大冲击了专业学习的地位。

2教学形式与方法

近年来, 中国高校教学形式日益多样化, 但仍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印度在课堂教学方面与中国基本一致。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 他们做得更好的在于他们的实践教学。这一点将在下文予以阐述。

3学业要求与评价

印度对学生学业有着较高的要求和较严格的管理, 基本实行“精英教育”模式。印度理工学院每年有20%的学生因为考试不合格或承受不了极大的学业压力而被无情淘汰。孟买分院有一位老师被学生称为“暴君教授”[3], 他的评分方法别具一格:不论全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 他只会评出一个A、一个B, 其他的人, 不管成绩究竟怎样, 都只给CDE, 甚至F。这位教授的理由是:IIT是英才云集之地, 不能让这些人成为三流货色。马德拉斯分院有一位雷迪教授, 评分方法苛刻至极:每道题目的答案, 要求准确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算不准, 得零分。就这样, 吃“鸭蛋”变成常事, 有的学生甚至由年头吃到年尾。正是这种严格的要求, 才催生了的高质量。

中国历来有“严师出高徒”的传统, 扩招之前的“精英教育”模式也为国家各行各业的建设培养输送了大量应用性人才, 这些“天之骄子”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引领和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之路。然而,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随之而来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伴随着“以人为本”、“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的冲击, 中国高等教育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强调普遍的“合格”而忽视了“优秀”, 给予了过多的“关怀”而忽视了基本要求。中国在人才选拔和考核方面历来重视“以考为主”, 以分数论英雄, 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高等教育倡导学业评价的多样化, 如推行考察、作业、小论文、面试等方式, 如果教师要求不高, 审查不严, 很容易带来学业评价的低要求、无标准和随意性。尤其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 存在着为了让大部分 (95%~99%) 学生达到毕业资格而灵活设定毕业资格条件的现象, 力求多途径多方面弥补学生考试不合格、学分不足等问题。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不当人性化关怀”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培养标准的缺失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三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与实践教学

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最核心的就是培养学生从事专业领域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搭建学生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之间必不可少的纽带和桥梁。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适应工作岗位并快速创造成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校时是否接受了有效的实践教学。而最有效的实践教学无疑是与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紧密合作。早有前辈指出, 高校与企业合作能够实现双赢:高校从企业获得不菲的经费, 改善教学和科研质量, 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 从而促进知识的创造:企业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在一些高技术领域获得优秀毕业生, 从而提升员工素质, 减低企业研发方面的投入, 并争取到政府的支持, 保持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用[4]。

印度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 源于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指导。1984年印度前总统拉·甘地就提出了“要用电子和教育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 印度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 如要求高校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工作, 并通过减少高校拨款的方式督促高校寻求企业合作与支持, 建立大学科技园, 促进产学研结合等等。目前, 印度高校已设立有约50个创业发展中心, 建立了数十个科技创业园, 以为高校师生产业提供创业环境, 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印度各界政府还在高校、公司企业及政府内部设立了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 一些科研机构赫赫有名, 如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政府依托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印度艾哈默德巴德管理学院、印度国家设计学院等著名院校建立了1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5]。

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成功离不开实践教学。印度高校非常重视实践, 在课程设置方面, 实践与理论比例为6:4。实践教学的实施尤为注重依托知名大型企业行业公司, 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接受最新技术的实践机会, 如企业行业在学校设置实验室或实践教育基地, 接受学生到公司观摩学习, 挑选学生到企业内部接受实践锻炼, 或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授课, 甚至有些课程直接是由公司工程师根据企业需求研究开设并授课的。

近年来, 中国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也一直提倡强调实践教学, 但推行和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由于几千年来科举制度的影响, 重视书本理论学习的传统和习惯根深蒂固,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有很大发展进步, 然而,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和实践“两张皮”,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应用性人才是高校和企业共同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印度, 各大世界性企业包括外来企业都非常乐意并趋之若鹜地争取学生到企业内部实习, 或定期到高校为学生开展企业推广课程, 或挑选优秀工程师到高校为学生授课。但是在中国, 企业则不太愿意接收学生到企业内部实习, 也不太愿意自己的工程师到高校兼职授课。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一则担心对他们的人身安全负责任, 二则认为他们会降低公司的运转效率, 如果有企业或公司积极到高校寻求实习生, 那么他们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廉价劳动力”。目前高校所聘请的企业或行业人士到学校授课, 大多都是个人行为, 且并不是为了传递最新行业知识、技术或相关动态, 而是为了“挣外快”。归根究底, 还是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追求较大的经济回报, 而目前我国还不完善的校企合作体制, 使得企业利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和有效回报。

四启示及探索

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的力量对教育的影响巨大且涉及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实践教学等方方面面。中国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开展了各项改革, 初衷甚好, 但过程和结果却不尽人意, 究其根本, 我们认为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首先必须要转变思想, 其次是抓关键, 再次必须抓落实。

1转变“功名为本”的学习观和“以考为本”的评价观及思维方式

教育改革必须彻底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否则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只会是表面、框架和结构上的敲敲打打, 无法触及深层内核。必须改变“功名为本”的学习观和“以考为本”的评价观及思维方式。英语应用性学习, 注重学生听、说、阅读、翻译等能力的培养。

2将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准确定位到“能力”培养与提升上

目前我国较为认同的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内化于心, 即为素质;素质外化于行, 即体现为能力。显然, 能力是更高层次的概念, 一个既有知识积累, 又有素质支撑的人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人民是创造世界的主体, 而人民的劳动才是创造世界的根本力量, 所以能力才是立足竞争不败之地的最关键因素。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的具体实践者, 对改革是否深入、能否取得实效起关键作用。高校在抓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 应抓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激发教师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积极性, 让教师好教乐教善教, 积极思考教育教学改革、主动参与教学改革实践, 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 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

4积极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 校企合作要抓落实, 相关项目要抓建设

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起大力推行的“战略性新兴 (支柱) 产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就是为了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紧缺人才, 引导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我省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2010年至今, 已有多所高校共197个专业获批立项, 第一批学生将于2014年6月毕业, 毕业生是检验教学的重要标准, 目前我们还无从检验。但从实施过程来看, 进度和深度并不如人意。通过百度搜索“战略性新兴 (支柱) 产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出现相关记录452万条, 主要包含三类:一是省厅的文件通知, 二是相关学校上传的项目申报书, 三是项目成功获批后学院的相关新闻报道。关于专业联合企业推进相关合作, 共同制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并实施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等相关工作的记录为零。

要切实改变“只重申报, 不重建设;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的现象。切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行业企业, 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鼓励高校在相关行业领域内寻求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要求高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发课程、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共同培养行业紧缺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慧敏.印度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改革的经验、问题与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2) :80.

[2]王晓华.大学官僚化是比学术腐败更严重的腐败.http://blog.ifeng.com/article/25214719.html

[3]黄俊伟, 俞贵邦.厚积薄发——印度理工学院成功之谜[J].2004 (3) .

应用性研究 篇10

一、关于高校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

高校绩效评价的关键是指标建构,指标构建的关键是确立表达高校绩效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依循应用性的指向,建构高校绩效的投入、产出指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体现高校绩效评价在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范围、评价使用等方面的特指性,并且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将这些具有特指性的概念性指标进行可采集的度量化。

首先,进入高校投入和产出范畴的指标是对高校办学活动过程的整体特质提取,需要相对全面地反映高校办学在输入与输出两方面的活动内容。作为高等教育实施机构,高校的输入与输出都不是可以用单一的资金或统一化为资金来计算。就输入而言,还需要把资金输入转化为一系列中间输入,如转化为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结构、层次、类型的建设;转化为学校基本建设,包括图书馆、实习场所等。这些中间输入整合之后才能抵达输出终端;就输出而言,高校的输出包括培养的人才、科学研究的成果、社会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也都不是可以直接用资金的方式来计算的。因此,在选取高校投入与产出指标时,需要尽量充分地考虑到高校办学在输入与输出两方面的活动内容、过程及其特殊性,尽可能相对全面地涵盖高校投入产出的全过程。

其次,高校投入、产出指标的量化是对高校办学整体特质的数量描述,需要充分考虑所选择指标的可采集等约束条件。采用投入产出法衡量办学绩效,必须遵循指标能够量化、指标数据可以采集等原则,将概念化指标转变为有效的操作性指标,并且指标数据是可采集的。尽管可采集并不是指标提取的最本质依据,但却是指标建构的“短板效应”依据,是评价指标得以施行的最大约束力量。有些指标尽管在理论范畴内是有意义的,但由于自身无法衡量或指标数据难以采集,就无法进行数量描述而被纳入到高校办学绩效指标体系中。为此,需要充分考虑指标选择的约束条件,尽力寻找相应的替代指标以满足绩效评价的目标要求。

为了力图较为全面地反映高校办学活动输入、输出要素,中央教科所进行的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将投入指标划分为人、财、物三类,重点反映高校办学在人力、财力、物力三方面的投入;将产出指标划分为教学、科研、服务三类,重点反映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方面的产出。

二、有关2009年高校绩效评价的意见

综合社会各界对2009年中央教科所开展绩效评价研究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从中可见人们也多是从应用性角度关注绩效评价的。

第一,应该进行绩效评价。绝大部分地方政府、地方评估机构、高校、学者对高校绩效评价持赞同意见。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应该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的观点越来越获得共识,并且许多地方政府将高校绩效评价作为管理高校结构与质量、促进高校生态发展的手段,并作为对高校拨款的重要依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省市。还有许多高校也加强了对本校的绩效评价研究工作。

第二,绩效评价的指标还可修正,尤其是产出指标。对绩效评价的意见主要集中于指标的确定,而对指标确定的意见主要集中于产出指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产出指标中科研的分量过重,反映人才培养的指标不足;二是规模数量的指标偏重,反映质量的指标不足。

第三,绩效评价的周期可适当拉长。由于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所以,并非当年投入就能反映在当年产出中,比如基建等投入。采用3年时间内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绩效评价似乎显得时间量不够,还应拉长。

第四,绩效评价还应对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有所反映。

三、关于2009年高校绩效评价的调整

针对这些意见和建议,结合2009年度绩效评价试测结果的分析,2011年我们调整产出指标、拉长评价年限、沿用以往评价方法,分别进行了相同指标不同年限(2009年指标;3年、5年)、不同指标相同年限(2009年指标、2011年指标;5年)的试测分析,考察在指标、年限两个要素不同组合条件下,评价结果的稳定性或一致性情况,进而为指标、年限的选择与确定提供依据。通过2011年的指标改进研究与试测分析,总的来看,绝大部分高校的绩效状况在三套试测中保持稳定,表明指标的修订并未造成绩效评价结果的巨大变动,反映出两套指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与一致性。理工科类高校的变动数量略大,且更多反映在年限调整的试测中,可能与理工科投入的大小年有关。另外,个别产出指标可能仍需调整。

为了突出关注资源利用、不指向排序的绩效评价目的,也为了更便于比较以及观察学校的投入与产出关系,2011年的绩效评价中,我们将各校投入排序与产出排序的差值作为绩效评价的归类标准形成三类绩效评价层次,同时,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每个学校的绩效状况进行个性化分析,以有利于高校对2011年绩效报告的使用。

应用性研究 篇11

关键词: 应用语言学    研究领域    英语应用语言学    教学研究

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应用语言学一直被看做语言实践、学习、测试的研究领域,随着80年代卡普兰的图书出版,人们发现以往看待应用语言学的眼光过于狭隘,相关专家学者应该使用更开阔的眼界看待这一领域的研究。本文将对相应研究领域进行说明,同时对我国英语应用语言学教学研究提出一些建议,望为有效推动英语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一、应用语言学概述

首先,应用语言学是一种语言知识的探索,能够产生相应的研究活动,其研究结果也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更好的联系。其次,虽然应用语言学是语言知识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能够对应用语言学起到帮助的学科,除了语言学,其他学科也可以对其起到一定帮助作用。再次,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这些学科或者某一部分与语言学研究之间的实际关系。第四,应用语言学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研究要在人类活动领域内进行开展。最后,应用语言学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和语言有关的一些问题,完善与语言相关联的活动[1]。

二、应用语言学研究范围

(一)语言教学

虽然应用语言学自出现以来就对语言教学和实际学习有一定帮助,但是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应用语言学不是外语教学。因此,即使完全不了解应用语言学的教育工作者,也能成为非常优秀的语言教师,而教学方法的进步,一部分是由不具备应用语言学知识教师完成的。因此,对于优秀教师一定要掌握应用语言学知识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应用语言学是语言教学的理论纲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原则性。

(二)语言政策和计划

随着世界格局的改变,人口的迁移、政治的独立等都可能涉及应用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织。应用语言学能够对这些复杂的形式和格局、经济、语言、文化等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同时是各学科之间进行协作的中心,避免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而产生冲突,出现不必要的后果。语言计划不仅涵盖了国家官方语言和地域性语言等实际问题,还促使一种国际语言更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种语言就是英语。

(三)语言通讯研究

语言通讯研究除了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寻找相关专家进行求助以外,就是如何才能实现一条电话线中兼容多个对话。语言学家的参与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并有效地推动了语音自动识别、合成、翻译、人机通话、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发展[2]。

(四)专业用于

应用语言学在各领域对专业语言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例如,航空航天、海洋无线通讯技术等。因为根据国际相关规定,飞行员在驾驶飞机及指挥人员对飞机飞行进行指挥时,都要使用专业的英语进行对话。因此,官方语言不是英语的国家就给予了一定的关注程度,并对应用语言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五)翻译

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转变成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输出的过程。但是,实际翻译目标很难把握,因为自动翻译缺少相对的情感,上下文的衔接不恰当、一些俗语的使用等问题,这些情况就决定了自动翻译以后还要使用人力编辑,进行修改和校对。

(六)语言和职业

在职业领域,对语言进行深入研究,就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因为语言错误而发生信息表达有误的现象发生。

(七)语言治疗

语言失调病症治疗和恢复是来自演说术、发音教学及NORMAL VOICE AND SOEECH这门学科中的一些概念。通过应用语言学和一些相关课程的有效结合,治疗患有语言失调病症的人,同时对病人的后期培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价值。

三、我国英语应用语言学未来发展及思考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外语院系就已经开设了应用语言学的专业,其主要培养的对象是可以教授大学外语的师资力量。部分有远见的学校已经开始招收一些理工科学生进入其中进行学习。随着时间推移,部分英语语言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开始和计算机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合作。我国在英语教学理论上已经有一定的积累,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方法和体系,在英汉互译方面已经达到商品化的水平。我国外语院校在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不仅充分利用自身的英语知识,还找到了应用语言学和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的结合点。但是在对其的研究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由于英语不是我国国语,缺乏现实研究意义,因此想要在这些领域上获得良好研究成果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英语应用语言专业研究人员要充分利用自身知识对英语语言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3]。

四、结语

长时间以来,应用语言学是建立在英语语言学基础上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汉语语言的使用也是非常庞大的。英语应用语言学专业人员要负起自身的职责,利用自身知识加强对英语应用语言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晋秋.基于语料库的应用语言学学术语篇发展趋势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9-113.

[2]徐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层面理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6.-6.

奥尔夫英语音乐教育的应用性研究 篇12

教育是我国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但原先我国的“教学方法多以句型训练、语法翻译、以汉语来讲英语的字母、单词、句子的老一套为主,教学趣味性差,不太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所以教学效果欠佳”[1]。目前,中国正大规模地推广一种新式的音乐教学方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方式将枯燥的音乐教育音乐化、情景化,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儿童的潜能,开发儿童的右脑,同时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旨在寓教于乐。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音乐教育的主流,可以说这是一种十分成熟的创造性教学方式。前人的研究表明,幼儿英语教育音乐化是可行的,能够广泛地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语音的敏感度,但并没有明确地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我将该教学方式应用于儿童英语教学,实践后取得了异常出色的效果和成绩,有效解决了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适合在中国大范围推广。我主要探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英语早期习得中的作用,以及把奥尔夫教育中的优势运用到儿童英语早教中去。

儿童双语教育被认为是能启发儿童,开发儿童智力,帮助儿童树立另一种世界观,最终儿童成长为国际性人才的有效教育手段。而如何让孩子们习得英语也是我国一直在摸索的。国内儿童双语教育市场各式各样,有中国教师主持,亦有外国教师主持;有各类兴趣班,亦有各类辅导班;有亲子教育,还有家教式教育。但林林总总的教育方式普遍存在着英语环境严重缺失、语音标准化困难、母语控制强、儿童兴趣缺乏及“哑巴”英语等问题,这些问题正在挫伤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使得很多儿童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反思我国儿童英语教育的现状,总的来说,无非是两类形式。其一,过于强调语言习得。部分教育模式仍长期使用以单词、老师上课一字一句解析学习英语的陈旧模式,忽视了学生对英语及音乐的热情和环境对他们学习的影响,忽视学生在通过游戏音乐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吸收的能力。其二,过于强调兴趣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传统模式是单纯地教唱英语,强调音乐性,缺失音乐的律动性、情境性。学生主要是模仿着老师的发音等,很被动。这类教育短期内,学生有一定的兴趣,但长期则无法提高语言习得能力,即学生只是简单地学会唱英文歌而已。这样单一的兴趣培养因为语言习得的缺失而丧失了长效性。在这两类教育中,更具有负面影响的是,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均一味地追求出成绩,严厉地对待学生,若学生不能达到期望就将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由于每个人在学习能力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就我国原有的课程目标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老师的预期目标很远,于是他们自然对英语教学敬而远之,教师也无能为力。这正阻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步伐,导致每个人都学过英语却一直停留在初期阶段。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的,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完全获得知识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元素性”音乐教育,“元素性”包含了音乐的入门各要素,又包含音乐作为一个人自生生态平衡、人格全面发展的不可缺的因素这一重要原则。[2]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是旋律和节奏,而是儿歌等不同艺术形式的有趣的游戏。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声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音乐教育体系。它与传统的教育方法完全不相同,因为这其中把音乐融入了教育中。奥尔夫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学生“动”起来学习音乐,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有很大的出入。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课堂上,教师的音乐引导会让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游戏中,他们不知不觉地接受着英语氛围的熏陶。“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小朋友们在音乐游戏中无意识地学习英语。这不仅不会让他们对学习有不开心的印象,反而会使他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不少,培养孩子的认知、体格及语言能力、韵律节奏感,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对英语、音乐的热爱。

“幼儿感知能力发展较快,除各种音程外,还可听辨一些简单的和弦;可以记住八到十六小节的乐曲;可以完整地演唱、演奏一般的乐曲。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增大”[3]。“奥尔夫英语音乐教育法”则是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应用于儿童英语教育之中。“并且大部分儿童的模仿能力较强,在听到一个新的句子或词之后有一个几秒中的沉默期,这之后便能基本准确地发出听到的音”[4]。这个教学方法的应用,综合考虑了儿童的生理构造、儿童心理学、二语习得等各个领域所提出的儿童英语教育存在的现状和提出的问题。在该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以下五点是特别需要引起教学者注意和重视的。

1. 合适的音乐

根据语言习得的图式理论,奥尔夫音乐英语教学法中,首先要选取的就是节奏简单、具有重复性、耳熟能详的音乐。所以英文歌曲的选择应该为经典儿歌歌曲,歌词不必太难,只需要有几个关键词的出现就可以了。《快乐游戏》这本教材即具有以上特点。教材中的英文歌曲音乐动听,层次分明,在美国风行几十年,家喻户晓。在一遍一遍重复的音乐下,孩子会不自觉地跟着节奏拍手,会跟着音乐哼唱。儿童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忽视的,只要他们重复几遍就可以完全记住音乐的旋律。旋律熟悉后,英文的词汇和句子马上就会习得。

2. 相符的游戏

“对于幼儿来说,玩耍和游戏都是他们积累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玩耍中快乐成长,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和能力”[5]。如果孩子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法真正融入英语学习中。“奥尔夫音乐教育”不仅强调好的音乐,更强调好音乐的参与性,即游戏和情景。因此,在教学之前,应设计好本次与音乐相符的游戏动作。比如一首简单的英文歌曲《Follow Me》,可以设计了七个动作(包括拍手、小花、兔子、翻手腕等),让小朋友一边哼唱一边跟着做动作。这些动作都是比较简单的,在平时小朋友们上幼儿园的时候也会接触到。一开始只有手或者脚的动作,一会以后换成难度稍大一点的手脚并用的动作。游戏中,大多数小朋友可以在几次重复之后一边唱一边跟着老师做动作并且在重复的单词“follow me”上声音比较清晰明亮,从而使他们在游戏中明白“follow me”的意思。

3. 变化

儿童注意力集中问题也是儿童教育中一个很难攻克的课题。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变化是吸引儿童注意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儿童的注意力大概只能集中半个多小时。一旦教学时间过长,孩子就会坐不住,并且可能使教学场面变得混乱。所以在教学之前,必须让小朋友们做好各项准备,比如上好厕所,尽量中途不出现各种突发状况。一旦中途停止教学很有可能会无法再次上课。音乐虽然可以吸引他们,但重复会让他们觉得乏味。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游戏和情景启发则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有效手段。

4. 重复回忆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无疑,这在儿童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在每次上课前及上课后都应重复弹奏一下以前学过的歌曲。小朋友们一听到熟悉的音乐就会自觉地唱起来,这不仅可以让学过的英语单词更加牢记,还能帮助小朋友们纠正可能错误的发音。在一次一次的重复中,小朋友们可以不用音乐起调就自己唱出歌来,这时就可以不再重复前面的歌曲了。

5. 乐器

现在国内英语教育正在大力宣传“多媒体”设备,强调电脑、电视、触摸屏的应用,甚至在很多教学中,大家都是直接放录音,但有些设备播放的歌曲模糊,反而对孩子造成错误的指导。这样的教育手段完全不符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宗旨。电子设备的应用固然有其优势,但恰恰是儿童心理所不喜爱的。儿童喜爱可以直接触摸到的、能自己实践的教具,所以在“奥尔夫英语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选择用钢琴或者吉他来伴奏。这样一来,好处显而易见。其一,音乐不会失真。儿童的音乐分辨能力得到提高。其二,儿童的参与性提高。孩子们能直观地看到老师弹琴的样子,对音乐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老师甚至可以鼓励孩子进行触摸弹奏,同时强化教学内容。其三,因材施教。器乐教学方式是真正考虑到儿童习得能力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速度得到控制,并随时根据孩子的习得程度进行调节。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压力大大减少,能轻松地跟上老师的节奏。

在实践教学中,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对改变我国儿童英语教育的现状及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缺乏兴趣培养的英语教学的状态大有裨益。音乐是属于右脑习得记忆的,英语却是左脑记忆,右脑记忆很早就是公认的最佳记忆。“奥尔夫英语音乐教育法”正是利用了人类的生理习得功能,同时结合语言习得教学法、儿童心理学等,旨在让孩子在轻松愉悦地环境下进行有效的二语习得。

参考文献

[1]廖道胜.论中国幼儿英语教育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S3) .

[2]刘云松.浅谈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的认识[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4 (04) .

[3]王丽红.儿童音乐心理学浅说[J].大舞台 (双月号) , 2008 (02) .

[4]张晓晴.当前中国儿童二语习得现状[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

[5]李妲娜.奥尔夫教学法 (Orff-Schulwerk) 在中国[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95 (03) .

上一篇:策略性思考下一篇:创新开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