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性思考

2024-05-14

策略性思考(共12篇)

策略性思考 篇1

2011版江苏语文新课标颁布实施已经两年多了, 新课标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广大语文教师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同时, 又进行了努力的探索。我校也多次组织教师展开新课标的学习、讨论, 大家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理念在长期以来中国的关注不够, 在教学阅读中“二度创作空间在现在的学生进行创造想象的几乎没有, 更没有不同见解和发自内心感悟的自由”。因此笔者认为, 语文阅读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会用现代思维解读文本。

怎样才能让学生用现代思维去解读文本, 新课标实施以来, 我主要从两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创设条件鼓励学生自主解读;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

一、创设条件鼓励学生自主解读文本

现代教学论认为, 人的发展必须靠主体性的发挥来获得, 人的主体地位也是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来呈现的。多年来, 我们虽然在教学理念上一再强调要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受教育者是教学活动中认识的主体, 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但是在教学实际中, 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 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和地位往往重视不够, 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法的钻研。学生的个性发展被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一般都是学生听老师讲, 基于这种情况, 学生的课堂应该多一点时间读书, 多一点时间思考, 让学生可以去品读文章, 在阅读中思考,

在课堂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只有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将文本中的各种潜在、显在的意义揭示出来。而诸多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积累、兴趣爱好等, 势必形成不同学生对同一篇作品的不同的理解。

“学生个性的差异要得到尊重, 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要重视,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是在新的语文大纲“讨论式阅读”中提出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个性, 充分发扬民主。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语文教学, 特别是阅读教学, 有很多环节就属于感受性质, 比如情感陶冶依靠感受, 而感受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著名的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旧曾说过:“在社会学习中, 没有正确的答案。”所以我们应允许学生根据他们自身不同的知识背景、性格特征、社会经验等, 对同样的文本做出丰富的个性化的解读。

这学期, 我校的王莉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孔乙己》。她在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这方面给全体听课老师作了很好的示范。老师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自主提问, 全班同学共提了39个问题, 其中有16个同学提了同一个问题即“孔乙己的结局是什么?如果已经死了, 他死于什么原因?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吗?”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 老师让同学们先自己去品读, 再分组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 争先恐后地发言, 各抒己见, 自主回答。这节课上学生“见仁见智”, 学生与学生之间得到了充分交流。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也使得学生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二、多角度引导学生解读本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 学生的阅读书评和阅读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老师应恰当引导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解读文本。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 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

(一) 把文章还原到历史之中, 站在叙述者的角度阅读文本

要想成功解读文本, 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以及情感体验。如在教学《春望》一文时,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 (公元757年) , 以长安陷落为背景。当时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 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 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作者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 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 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 不禁触景生情, 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了解背景之后无需过多分析诗句, 学生就能很快体会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二) 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读出个性化的见解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 文质兼美, 作为语文老师, 首先应当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 和文本对话, 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 做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高屋建瓴, 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章。在教《背影》时, 我抓住一个“攀”字,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与努力, 想象那一瞬间父亲的面部表情, 从而挖掘出父亲背影中蕴含着的对儿子深沉的爱;在学习《幽径悲剧》时, 我抓住“微笑”一词, 我引导学生想象:茂盛的藤萝“下面被人砍断, 只留上段悬在空中, 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 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 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学生可以想象出以后几天里鲜艳的花朵是怎样一点一点地枯萎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深爱着紫藤萝的把它当作精神支柱的作者, 看到这一幕, 是多么地痛心!在想象出来的情景中,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紫藤萝的不幸。

(三) 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解读文本

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那么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应该是简约的, 要在教师的适度引领下进行, 这样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才可能更高。所以教师要抓住文本的核心, 精心设计一两个有层次、有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如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时,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找到“伟大”, 说说鲁迅是怎样评价藤野先生的, 引导学生切入文章;探究“伟大”, 说说自己对藤野先生的评价与感受, 引导学生品读文章;深化“伟大”, 引导学生联系鲁迅出国的初衷、弃医从文的经历, 从而站在鲁迅的视角来看藤野先生, 认识到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这样有层次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对人物的解读, 读懂了藤野先生, 也读懂了鲁迅。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会用现代思维解读文本。怎样才能让学生用现代思维去解读文本。教师应积极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 加强学法指导, 使学生乐学、会学,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地位,自主解读,多角度解读

策略性思考 篇2

9月25日,注定是一个令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师们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微课程研究者——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对全区600名教师进行了一整天的微课程体验式培训,那场景真正体现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体验式培训让老师们有种久违的冲动,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纷纷展示,大家找到了解决课堂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平生第一次了解了什么是微课程,怎么去做微课程,如何用微课程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了现代科技手段的魅力。

微课程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新路径。如何用微课程助推区域课改?如何以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因校而异进行微课程研究?

校本微课程研究的策略

校本微课程研究有三个要素:“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是教学问题,是自己教室里发生的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的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教师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把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而去专门研究。

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为了改进自己的工作,打算追踪解决某个小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小课题,再将课题付之于行动研究,提出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在“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开展研究。

问题:关键问题课题化

微课程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真实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能上升为课题意识。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是自下而上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设计:用高效课堂理论助推

其实,教师一直在与研究打交道,比如备课、写教案等。微课程研究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行动,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育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动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探索,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研究。当教师以学生立场、生命立场来设计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就是“教学即研究”的理念。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原来的那种“少、慢、差、费”的无效教育而言的,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高效课堂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学生直接面对教材,将教材还原为“生活”,关键是主动学习;二是将教材还原为课程资源,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形成高尚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日常的教学小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转化为研究课题,而设计就要选择高效课堂的模式。

微课程研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更强调高效课堂理念的支持。教师选择何种理念将决定教师选择何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周围的同伴对话、与校外的专家对话,也需要必要的理论充电。

行动:既要执行,更要再创造

教学行动是指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如果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展示,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展示。就教师的展示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能否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灵活调整方案。

就合作者而言,展示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微课程研究不仅要设计方案,而且更要注重再创新。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希望通过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这个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学生、创意者、合作者共同再创造的过程。

反思:用“我口”说“我心”

在微课程研究的过程中,反思是贯穿始终的。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合作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个体的自主独立的思考。微课程研究既需要教师与同伴之间、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发表”既包括在各种报刊上的公开发表,也包括了教师与同伴之间或教师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对话。

教师的“发表”是重要的,所有的合作研究都以教师个人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为前提。教师要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或实践性语言,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喜悦或困惑,这就是用“我口”说“我心”。

“发表”自己的教学故事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对合作者而言是共鸣与分享。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如何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

要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建立机制,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氛围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探讨校本教研的具体开展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逐步建立校本微课程研究的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方面为校本微课程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要坚持这样的策略: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理论上弄清微课程研究的定位、实施的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订、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认识到校本微课程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第二,体验培训,建立队伍。每一学科都要开展有关微课程研究的培训和研讨活动,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建立微课程研究的基本力量。第三,典型示范,整体推动。选择基础好、教研气氛浓、教师素质好的学科作为工作重点,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微课程研究具体开展的方式、途径,建立本学科微课程研究的工作机制。在学科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校本微课程研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微课程研究的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学校要制定翔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要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促使微课程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 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

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师徒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只有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找出解决办法,才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微课程。对于典型的小课题,可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方案的方式,由专业人员制作成PPT,再转换成微课程,在教学中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最有价值的小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例如,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实验之初,教师往往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学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处理教师指导与开放式教学的关系呢?备课组以此作为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反复尝试,摸索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在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的交替循环过程;第二,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对学生而言,可以先预习课文、查找资料、自制教具等;对教师而言,需要课前认真备课,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中随机应变,课后注意反思和总结。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

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况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的学生反应进行比较,一方面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另一方面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还可以把有代表性的课例或教学设计做成微课程放到网站上展示,供大家自由讨论。

3. 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反思应贯穿于微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之中: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策略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

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微课程后记。在后记的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微课程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用微课程记录自己教学故事,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之,微课程研究是一种校本研修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班级管理的策略思考 篇3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铃响了,老师已经站在讲台上了,可学生却听而不闻,仍在兴致勃勃地说笑,直到老师怒发冲冠,拍桌大叫,方可静下来。此时的我们情绪激动,又怎么会有好心情上课呢?

就拿我们班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吧,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特别好动,纪律意识很差,铃声响了,还很难进入上课状态。自从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以来,我就用经典《弟子规》导行。即:上课铃一响,孩子们一边背着经典,一边准备上课的用具,随着准备好的人越来越多,背《弟子规》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齐。此时,孩子们的目光已集中在老师身上,等待老师叫停,每当这时我只挥手示意,之后才开始上课。这种做法很奏效,比老师大声叫喊管用得多,现在已经不用我去亲自管理,只要铃一响,有专门负责的学生,便带领大家边拍手边诵读,等我走进课堂,孩子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短短5分钟,推动了经典诵读活动,维护了课前秩序。孩子们喜欢,老师轻松,何乐不为呢?

二、巧用小小印戳

相对而言,中年级的作业要比低年级多一些,那些本来就不爱写作业的孩子可愁坏了。一到双休日,作业就有写不完的,有的即使完成了,质量也很差。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不想办法管理,必将后患无穷。光靠检查、督促效果不明显,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引进了可爱的小红花印戳。作业全对,字迹工整者,我直接把小红花印在语文书扉页上。全对的毕竟是少数,本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原则,我按作业的质量依次划分等第优或良,为了激励孩子,无论哪科得5个优都可印一朵小红花,得10个良也可印一朵小红花。一到下课,孩子们就查呀,数呀,你得多少个了,他得多少个了?我还差一个就可印小红花了。获得20朵小红花就可得到一张小奖状。小红花已经送走了好几批毕业生,每届毕业生对小红花印戳都情有独钟。因为我定的目标低,孩子们只要用心去做,都可获得这份荣誉,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现在孩子们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孩子为了这朵小红花,课余时间还主动搜集资料,诵读儿歌、唐诗等。小红花引领孩子们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再把学习当做苦差事。正如美国的拿破仑·希尔说的“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会让他们受益终生的。

三、活用课堂评价表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随意性强,想干啥就干啥,课堂上也不例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给每个班配备了课堂评价表。于是我把班级所有成员分成了5个小队,为了增强小队的凝聚力,实行了加、减分制度,每个队员表现好,就可为自己的小队赢得1分,评价表中的项目有倾听、自学合作、积极性、纪律、卫生、备品摆放等。孩子们严格要求自己,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小队争光。每当加1分,全小队的人都为他喝彩,他自己就甭提多高兴了。有了这个评价表,孩子们变化很大,纪律好转了,学习努力了,班级也有凝聚力了,集体荣誉感更强了。

四、妙用雏鹰争章手册

中小企开拓市场策略性思考 篇4

一、中小企业的经验特点

1、投资少, 收效较快。

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 但凡是小企业, 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经营, 使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完全体现在经营者的积极性上。由于经营者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反应灵敏, 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 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 又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其次, 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 组织结构简单, 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轻易被识别, 因而便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 不像大企业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中小企业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可以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 从中获得新的发展。

2、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 但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

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 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 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但是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小生产的生产方式, 规模较小, 很难达到我国对于上市企业的要求, 所以大多中小企业不能通过上市来融资。事实上, 大多中小企业更希望通过银行借贷的方式来进行融资, 然而在商业银行方面, 更愿意贷款给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 许多中小企业被各种严苛的条件拒之门外。据不完全统计, 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遭拒率达56%。

3、经营范围的广泛性, 但成本较高。

一般来讲, 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 但大批量的单一品种只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 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 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因此, 面对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 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虽然中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 但从整体上看, 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 它们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 因此, 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非凡是在零售商业领域, 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千家万户中小企业灵活的服务方式得到满足。

4、科技创新力量成长最快。

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着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非凡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 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大企业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或者大学教授, 他们经常集治理者、所有者和发明者于一身, 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付诸实践。

二、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的策略

1、把握国家政策, 选准目标市场。

作为中小企业, 首先要了解"九五"期间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产品政策, 把握国家调整结构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并借助行业协会和有关高等院校的帮助, 有针对性的将其纳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在这一点上, 国内有些省市的中小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他们在一些高校的帮助下, 将国家政策、产品政策的调整趋向与企业的产品定位相结合, 使产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企业效益也大幅度提高。其次, 在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时, 要努力避开行业内的大企业、大公司的主要市场, 选择他们不愿从事或易于忽视而又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产品。目前, 市场需求的细分正向纵深发展, 缝隙市场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一个企业, 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 在满足市场需求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为其它企业进入该市场提供了机会。企业可以根据产品销售地域的不同细分市场, 也可以根据顾客的年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及产品的特殊性能等许多方面来进行市场细分, 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

2、进行市场调查, 提出可行方案。

企业要有所创新, 就必须进行市场调查, 并善于在调查中运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借助前人的数据成果, 不断开拓新市场。国内许多中小企业决策者缺乏远见卓识, 也不进行市场调查, 总是在看到某种产品俏销的时候一哄而上, 这种追随市场的行为只能造成产品积压, 企业亏损。中小企业应当确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策略, 根据顾客需求确定项目, 组织生产, 这样才能不断创造新市场。

3、抓住市场时机, 迅速组织生产。

当企业看到一个市场机会时, 必须果断、迅速地进行开发。商场如战场, 战机稍纵即失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 如今都是危机四伏, 机会的"窗口"一会儿便关上了, 竞争对手可以利用你的失误, 占领你发现的市场, 取得成功。辽宁省一家生产柴油机配件的小型企业, 经过市场调查, 发现小型标准紧固件是国内大企业不愿生产而市场需求量又很大的产品。可是, 由于该企业没有及时组织生产, 耽误了时机, 结果被南方一家同类企业领先投入, 产品畅销于沿海市场, 从而使自己看准了的项目也落了空。美国硅谷的Dynabook计算机公司完全可以成为第一个向市场推出笔记本电脑的企业, 但由于设计过程和技术上的问题, 耽误了很多时间, 当一切就绪的时候, 市场的"窗口"已经关上了, 公司的技术只好以几百万美元卖掉。可见, 进人市场的时效性也是企业在创造新市场时所必须注意的。

4、寻找一切销售机会。

通过调研在确定目标市场之后, 还要进一步分析在各种营销因素中, 对应于本企业的资源状况, 我们还有什么机会, 这有可能就是我们下一步低成本快速切入市场的机会点:如产品结构机会、终端展示机会、经销商机会、二批机会、渠道创新机会、促销机会、价格机会等, 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一切机会开拓市场并稳固市场。

5、制订区域营销规划方案。

分析了企业在区域市场的机会后, 就需要将这些思考形成区域营销规划方案, 一套完整的区域规划方案要能阐述区域市场拓展的完整模式, 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思考工具如5W1H, PDCA,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4Ps等等, 它的关键点在于说服力强 (低成本、快速启动) 、可操作性强。

6、拓展成果的持续巩固。

区域拓展的成果其实是非常脆弱的。我们也许通过多种努力把产品铺进了各级渠道, 铺货率上来了、超市也进场了, 可是如果没真正被消费者“消费”掉, 形成再次进货的循环, 这种成果都还是没有“兑现”的。比如由于销售表现不佳, 超市根据淘汰制, 两个月后就可能让你清场, 那些夫妻小店的货若滞销不动抑或让这些小老板亏了几毛钱, 你也不容易再把货铺进去了。所以区域拓展不仅是把产品铺进市场, 更重要的是通过后期维护巩固, 实现再次进货的循环。中小企业在产品铺进市场以后, 可以针对区域市场重点客户 (如重点经销商、重点商超系统等) 考虑集中销售费用, 打造样板。从产品销量、市场表现、市场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确定样板标杆, 一来是做给众多的经销商和小商超看, 我们的产品是可以销的很好的, 增强他们的信心, 同时也可以总结提炼更具体的成功模式得以复制推广。

商战无情, 智者唯尊。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经营者之间智慧的较量, 谁能有所创新, 开辟和占据新市场, 谁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顾客, 取得商战的胜利。中小企业只有善于把握时机, 善于创造市场, 企业才有广阔的前途和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瑞军, 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策略探讨, 商业时代, 2010 (04)

××市公路的战略性思考 篇5

××市公路的战略性思考2007-02-10 16:48:0

3×市公路的战略性思考

常德是湖南较发达的地区,公路整体水平在全省已处于领先位置;但是,与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经济强市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全市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主要在总量公路不足资金缺口巨大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常德公路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是搞好公路建设的关键。常德市委书记程海波、市长陈君文曾多次给省交通厅主要领导建议:由市财政每年拿出

万元,省交通厅每年补助万元,建立公路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公路建设。用至年的时间,使常德县、乡、村公路发展水平有一个整体提高,彻底改变干支线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常德公路发展要适度超前,需要巨额资金,仅靠现有的资金来源是远远不够的。建立一种全新的投资机制,实现多元化投资新格局已迫在眉睫。建立这种新机制靠什么?当然靠政策,而国家现有的各种政策,已具备了条件,关键是怎样挖掘、利用。常德目前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一是作好收费站收费权的转让、拍卖工作。常德市现已设收费站个,遍布全市各区县市,再设更多的站已不现实。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收费站,对现有收费站的转让、拍卖,省里已出台鼓励政策。关键是常德要有自己的优惠政策,鼓励外资、私企老板、上市公司来常德投资、经营收费站。每个站拍卖、转让期限可视情况而定,年、年均可。要学会用今

后的钱办现在的事,要有“你发财,要发展;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战略眼光。

二是发行公路股票。利用证券市场的优势,把现已建好、发展前景看好的优良品种,组建股份公司,尽快争取上市,将募集的资金投放到新的公路建设项目。这是一条前景非常广阔的路子。

三是严格公路超限运输车辆的治理工作,从根本上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近些年来,公路部门经常莫名其妙地打官司,当被告,疲于应付,并且一打就输。仅年全市公路系统当被告就不下次,赔偿金额达数十万元,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影响了公路正常发展。凡是在公路上发生的问题,总是能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把公路部门扯进去,且公路部门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在人才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来应对这种新问题。应对不好,公路部门将会陷入巨大的被动,给公路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一定要认真应对。一是要大力宣传、贯彻《公路法》,切实维护路产路权。建议市

政府尽快颁布适合常德市情的《公路法》实施细则,给公路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公路部门要充分作好人才上、心理上的准备。人们能够拿起法律武器告公路部门,这是一种进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准备好。公路部门应在较短的时间内配备一支懂法用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应付自如,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不仅如此,还要拿起法律武器,向一切毁损公路的行为讨回公道,维护合法权益。三是要加快公路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公路设施。要想尽一切可能争取资金,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适度超前的要求把公路建设搞上去。

央视广告投放策略思考 篇6

几乎每家企业都知道央视广告的价值所在,但是令人惊诧的天文标价难道真的是每家企业都能玩得起的吗?让我们先看看央视历届标王(见表)的情况:步步高、秦池酒、孔府宴酒、爱多VCD,这几家企业都已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而娃哈哈、蒙牛两家却如日中天。

看来央视广告并不是企业占领市场的灵丹妙药,但大家也没有必要为每一个标王的经营忧心忡忡,我们不该片面强调央视广告的作用,因为就整个企业运作和营销环节而言,广告媒体投放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企业的成败要看企业的整体操作状况。央视品牌顾问路长全表示,过分依靠广告,其他系统没有跟进、昏天黑地打广告的企业许多都步入困境。

选择央视这一媒体投放广告的企业,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企业在投放广告时应该考虑企业的整体资源,包括渠道、分销、人员等诸多因素。路长全说,中小企业是否选择央视应该看其产品的市场布局、定位和广告覆盖区域是否相匹配。央视的收视覆盖率几乎遍布全国,尤其对二三级市场的效果更为显著。那么,投放央视的企业,其产品市场最少要覆盖全国面积的1/4以上,否则就无异于浪费。企业不能迷恋于央视的传播价值,更要注意整体营销系统的跟进。

李嘉曾经告诉记者,他们在全国有13000家店,1300个一级经销商,销售网点遍布全国。企业借助央视将品牌传播到二三级市场,当地消费者一旦看到产品,就可以向当地的经销商购买。如果没有很好的销售网络,即便顾客看到广告也买不到产品,这样的广告还有什么意义?

2.投放央视广告要量力而行。路长全认为销售额在10亿以上的企业更适合投放央视广告。

成熟产品的营销成本占销售总额的5%-10%;新产品的营销成本占销售总额的15%,在理论范围内的广告投入即是合理的。以蒙牛为例,其2004年中标额为3.1亿。蒙牛集团2002年销售额21亿;2003年50亿;2004年必保80亿、目标100亿,按保守方法计算,2004年中标额占销售额的3.75%。由于蒙牛的营销策略是向强势媒体集中,那么即便附加上其他营销费用,这一比例也在理论上的合理范围内。

只有合理的广告投入比例,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比例过高的广告投入,势必会影响企业其他环节的发展。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今年国际性客户的投标额为投标总额的14.35%;国字头客户的投标额为16%。这两个群体的壮大,在央视广告投放上,给民营中小企业制造了更大的压力。

3.多种电视媒体广告的配合投放。央视虽然有较强的影响力,但具体到个别区域,则有的是境外媒体或省级地面频道的天下。专家建议在媒介的组合上,能够配合一些地方电视媒体是很好的办法,这可以弥补一些区域的覆盖。

策略性思考 篇7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策略

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 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社会不良风气, 新旧观念的冲突,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而, 在基础教育阶段, 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 广大教师应及时总结经验, 采取有效方法。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标准的更新, 是否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高低, 而且已成为社会选人用才的重要标准。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他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对小学生来说, 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学会一些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 那么, 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可见, 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地方, 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忽视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现状来看, 这已成为一项新的课题。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为人和处事, 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幸福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因此,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把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当做一项教育立人的奠基工程, 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教育机构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有些学校还将此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即使如此, 我们仍然发现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 我们应重视这些问题。

第一, 教育观念的落后, 习惯养成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 在家长的眼中, 始终将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经调查, 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 孩子只要学习好, 将来就会有出息, 其他方面都不重要。

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心态, 导致某些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 将所有精力集中在知识的教育上, 彻底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例如在某市的一所实验小学, 由于学生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车上下学, 每天早晨7:30至8:00和下午4:00至5:00公交车上很拥挤, 即使在拥挤的环境中, 学生还经常在公交车上嬉戏打闹、大声喧哗, 他们丝毫没有顾及周围乘客的感受, 而且这部分学生还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此类现象, 除了家庭教育原因以外, 与教育者认识上的偏差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 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一直将学生的成绩视为教育的生命, 导致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成为空谈。

第二, 教育方法的陈旧, 习惯养成教育缺乏一定的实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育市场的需求。以往, 我们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面, 方法陈旧, 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表现在具体的方法上, 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

同样我们还以某市的实验小学为例, 进入学校的教学楼时, 我们发现教学楼走廊两侧挂着许多宣传文明礼仪的宣传画, 这是一种环境布置, 目的是为了时刻提醒学生们要注意讲文明, 懂礼貌。然而我们走访时发现, 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随机抽取了四年级200名学生进行交流, 有135名学生表示不怎么关注这些宣传画, 65名学生则干脆表示平时课程太多, 没有精力去关注礼貌问题。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不是主课, 只要学好数学、语文和外语就行。

在走访学校的老师时, 数学、语文和外语老师几乎一致认为, 让学生掌握数学公式、理解语文古诗词、打好英语基础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也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品行教育没有足够重视, 单靠课堂上粗略的讲解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时讲得多了, 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带来负面效果, 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手段是否科学, 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进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 学校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在道理的接受方面远远不如高年级的学生, 但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并且好动, 因此, 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 尽可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参与热情, 比如通过游戏节目, 表演课本剧, 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等,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互助意识和合作精神, 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比如, 在植树节开展有关保护地球的活动, 在母亲节开展“我为妈妈做好事”的活动等, 让教育活动生活化和实践化。此外, 我们还可以跟社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教育平台, 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 感动自己, 感动他人,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 明确教育的重点, 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应明确教育的重点, 并围绕重点展开教育活动。由于学生成长各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 在设计教育方案时, 我们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分解教育目标,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学生分层要求, 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层次性。如低年级学生, 侧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中年级学生, 侧重点放在不当行为的调整上, 这样效果会更好。

综上所述,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占据重要的位置, 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不能仅仅将养成教育定位成一般意义上的教育, 而应该将其提升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 从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使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深化, 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永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 2011 (10) .

[2]李宏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浅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11 (05) .

[3]郭明阳.浅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 2011 (01) .

[4]王坤.浅析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J].群文天地, 2011 (16) .

[5]陈武珍.浅析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J].读写算, 2012 (62) .

策略性思考 篇8

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 (上) 第63~64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

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 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实物投影仪、作业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列举策略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华阳公园, 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景。

华阳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 小红口袋里有两张5元, 五张2元, 两张1元的纸币。小红可以怎样付10元门票钱呢?

师:你能列举出几种付钱方法?

生:两张5元;五张2元;一张5元、两张2元、1张1元;4张2元、两张1元。

揭示课题。

师: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今天, 我们用这种策略解决新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体验策略

1. 引发列举需要。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公园。

公园里工人叔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的景点, 供游客休闲和拍照。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 动手操作。

师: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做什么事情? (指名回答)

师: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 它的周长是多少?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下面以4人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1) 确定研究方法, 合理分工。

2) 团结协作, 积极交流, 推荐代表发言。

(2)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 重点关注不同的研究方法。

1) 汇报交流:选择遗漏、无序和有序的方法重点交流。

2) 师:运用摆小棒寻求答案感觉怎样?如果是180根栅栏用小棒摆又会怎么样? (用小棒摆很麻烦, 答案可能有重复和遗漏)

2. 运用填表列举。 (1) 出示表格。

师:用表格列举长和宽的和会怎样?拿出课前准备的表 (教材P63) 。

师: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到表上吗?动手做做看。

(2) 师:一共列举出多少种围法?

师:集体订正列表, 各拿一份按顺序列举的和没有按顺序列举的表在实物展示台上让学生去比较, 哪种好? (板书:有序)

3. 小结。

在列举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 这样答案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4. 反思列举方法。

(1) 如果你是工人叔叔你会选择哪种围法?为什么? (因为第4种围法围成的长方形花圃最大)

(2) 什么时候面积最大? (周长一定时, 长和宽越接近, 面积就越大;长和宽相差越大, 面积就越小)

三、解决问题, 运用策略

走进公园, 小美、小丽和小东三人都想照相。

1. 出示题目。

小美、小丽和小东三人来到公园照相, 有多少种不同的照法? (调换顺序算一种)

师:你们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 打算分哪几种照相的情况?

分步出示表头和三类情况。

(1) 列举时可以用老师提供的表格, 在表格里打勾。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列表, 还可以怎样列举所有可能的照相情况”, 并尝试用字母、数字、符号或其他形式表示这三种照相情况, 列出所有可能的照相情况。

2. 反馈交流。

师:你是怎样列举的?

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并说说理由。

3. 小结:在一一列举时, 有时要根据需要先把各种情况进行分类, 然后有序列举。

四、比较反思, 感悟策略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工人叔叔围长方形花圃的景点和照相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之处?想一想, 我们都是怎么得到答案的?

将解决问题的所有答案都列举出来就是“一一列举”。 (补充板书)

师:例1和例2在列举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要得到全部答案, 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指出:要按一定顺序列举, 才能做到既不重复, 又不遗漏。当情况比较复杂时要先分类, 再列举。列举时可以列表, 也可以用文字或符号、字母等来表示。总之, 要把每一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 并且要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表示, 让人一看就明白。

五、拓展知识, 巩固策略

观看表演。

师:精彩的动物表演马上又要开始了!已经表演了4场:9:00、9:40、10:20和11:00。现在是11:15, 我们还能赶上下一场表演的开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下面的哪个时刻正好是一场表演的开始时间?

出示:13:0014:4015:4016:00

分析:动物表演, 每隔40分钟举行一场表演比赛。

师:你能按照每间隔40分钟再一一列举出表演的时刻吗?

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一一列举策略, 具体是如何应用的。

教学反思

1. 选择有趣的生活素材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用栅栏围长方形花圃的景点、照相这些生活素材, 一方面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能力, 主动开展列举活动, 体会列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并逐渐掌握这种策略。

2. 填表列举, 加强数学思维。

学生在摆小棒列举的活动中, 会感到这种方法比较麻烦, 既费时费力, 还得把每种围法及时记录下来, 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于是产生优化列举活动的愿望, 这些对操作的体验是继续填表列举的思想基础。通过摆小棒, 学生清楚地看到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教师适时提出“先求出长方形长、宽的和, 再列表填一填”的要求, 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列出的算式18÷2=9 (米) 能使填表顺利地进行。

3. 重实质, 不拘泥于形式。

列举作为一种策略, 用来解决问题时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实际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列举的表现形式灵活、可变。在表格里列举是形式之一, 它的好处是有助于思考, 能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各种答案。学生可以设计表格进行列举, 也可以不画表格,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开展列举活动。

中学课堂高效呈现策略思考 篇9

一、高效呈现的提出

高效课堂是个大课题, 面对它, 研究它, 我们要善于化大为小, 找准切入口。我听过一堂课, 在黑板上抄写题目先后就花了近10分钟, 这样耗时费力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肯定不能产生高效。毫无疑问, 只有高效的呈现方式, 才有可能产生高效的课堂。教学内容何时呈现, 哪些必须呈现, 呈现出多少来, 这是考验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的问题。我们不妨以课堂教学的高效呈现为切入口, 来敲开高效课堂的大门。

二、高效呈现的原则

课堂呈现首先必须遵守四个最基本的原则, 否则, 高效也就无从谈起了。

首先是准确性。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准确是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查对, 小心求证, 确保在课堂上呈现的内容是准确无误的。其次是针对性, 要有助于解决问题, 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或者学生思维的盲点呈现相关内容。所呈现的内容必须是有助于解决某某一一教教学学问问题题, 游离于教学之外的东西不要呈现, 与课堂无关的东西无须呈现, 学生都知道的东西不必呈现, 导向性不好的东西不能呈现。再次是直观性。呈现教学内容时, 要以生为本, 考虑他们的接受实际。教学内容的呈现是显性呈现, 越直观越省时, 越直观越清晰, 越直观越受关注, 越直观就越有效。最后是形象性。教学内容是科学的、严谨的, 但呈现的方式可以更形象些。形象的东西更容易吸引学生, 更容易引发关注, 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高效呈现的策略

以高效呈现来打造高效课堂, 必须研究三个问题, 即呈现什么的问题, 用什么来呈现的问题, 以及如何呈现的问题。

⒈呈现什么的问题研究

高效课堂不是教师即兴表演的舞台, 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高效课堂应该是一座桥梁, 连接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连接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所以, 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 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预习情况, 通过复习、回忆、铺垫、引申等方式, 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 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桥梁”, 让学生走上知识自主更新、能力自动升级的学习之道。比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 不妨先复习“氧气的制法”, 呈现出“反应装置选择原理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来决定”的这一旧知, 这样就会使这堂课变成已学知识的延伸, 学生学习起来效率就高多了。当然, 如何从旧知中寻找可供呈现以引出新知的内容, 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研究教材, 研究学情了。

此外, 高效课堂对呈现的内容是有选择的。课前预设的东西可以呈现, 需要课堂去生成的东西就不必呈现, 比如学案上不要呈现方法解说、解题过程;课件上不要呈现讲解性语言、教学语言。有些教师将什么都呈现在课件上, 然后一张张幻灯片地播放下去, 一张张幻灯片照本宣科地读下去, 这样的课堂绝不可能受学生欢迎, 也绝不可能成为高效课堂。

⒉用什么来呈现的问题研究

用什么来呈现似乎是一个物质手段的问题, 但对于高效课堂来说, 这很重要。全凭老师一张嘴, 或者全凭黑板和粉笔来呈现教学内容, 既疲倦也低效, 应该综合运用多种呈现手段来打造高效课堂。呈现的手段有很多, 如:

(1) 纸质呈现。包括用学案呈现, 用教辅资料呈现, 用试题呈现, 或直接用教材呈现。其中学案呈现要体现出班级的学情, 不同层次的班级应该使用不同的学案。一般文章、练习、资料链接等适合这样的呈现方式。

(2) 多媒体呈现。主要包括用课件呈现, 实物投影仪呈现。课件呈现主要是教学过程的一种预设, 期间也可包含少量文字、练习题、图片、音乐、视频等内容;实物投影仪主要可用来呈现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 既直观, 又有针对性。

(3) 板书呈现。画龙点睛的教学内容, 总结性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盲点、易错点等内容, 以在黑板上板书的形式呈现。板书呈现讲究精炼、扼要、醒目、美观, 便于学生整理和识记。

(4) 实物呈现。主要指利用教具来呈现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 如地球仪、物理化学生物演示仪器等, 直观而具体, 让学生印象深刻。

以上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取长补短, 综合使用。随着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教学设备的不断提升, 课件教学开始成为课堂教学的宠儿, 有些教师完全把课堂交给课件, 自己只充当课件播放员, 无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观能动性, 更无视学生的学习个性, 一切都在课件的预设中, 很少考虑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 这是很不好的。高效课堂是生成的, 不是预设的, 这只是懒人教学。同样, 仅有学案或仅有板书也是不够的。

我听过一堂历史课, 讲美国的南北战争, 这位老师综合运用了学案、课件和板书来呈现教学内容, 效果很好。在学案中, 主要印了南北战争前后的一些数据表格, 历史文献片段, 当时的报纸上的漫画, 惠特曼诗歌《我的船长》等内容, 教师以此作为上课时的一个主要的内容载体;课件上主要是针对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设计了内容包括视频材料以供教学突破, 板书则画龙点睛的呈现出整堂课的教学流程, 三者互不交叉, 各尽其用, 有效结合, 从而打造出了一堂高质量的高效课堂。

⒊如何呈现的问题研究

如何呈现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 更是一个教学理念的问题。确定好了需要呈现的内容和目标, 就需要设计好呈现的方法。教无定法, 呈现的方法也一样, 不应拘于某一种。下面只是谈谈高效呈现可以怎样来实施。

(1) 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呈现。教材内容常常是以平铺直叙的陈述状况呈现出来, 我们可以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后再呈现在课堂上, 这样更能够激疑促思, 提高效率。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重知识的灌输, 重“结论”轻“过程”;我们的学生也已习惯于老师讲、自己记, 缺乏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 致使很多学生知识水平高, 而动手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低, 人才质量不高, 特别是难以出现原创型人才。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 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 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以唤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内容问题化呈现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 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原动力。

例如, 一位青年教师将上大型公开课《囚绿记》, 该文章为青年作家陆蠡所写, 发表于1943年。作者是一位爱国青年, 因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遭日本宪兵逮捕, 被严刑拷打而牺牲。文章写他喜欢绿色, 有一次到北平以外的地方办事, 便把自己所钟爱的一个盆景移到屋内, 当他回来时发现盆景已经变得枯黄, 却有一枝藤叶倔强地伸展开去, 透过窗子上的破洞, 迎接阳光……这位老师在许多环节上都表现出自己独到的创意, 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尤其在导入环节, 他从“囚”字入手:它是一个会意字, 意思是拘禁一个人, 使之失去自由, 作者“囚绿”, 难道是与绿为敌吗?倘若不是, 他为什么还要“囚绿”呢?这样一来, 直抵课文主干内容及核心:因爱而“囚”, 因“囚”而释。问题化呈现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思维激活了, 课堂推进也因此而更加高效。

(2) 教学内容的情境化呈现。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 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 将它全部吸收了。盐只有溶于汤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对于知识, 跟汤对于盐的道理一样。我们的高效课堂提倡教学内容的情景化呈现。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开发的过程, 需要教师依据教情和学情进行巧妙的构思设计, 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分析教材, 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在此基础上, 有效运用影像资料、案例、素材、背景等教学资源, 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氛围。

有一个物理老师是这样来呈现一个教学内容的: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 你站在窗前, 心里非常惆怅, 感慨万千。曾经彷徨过, 曾经仰望过, 曾经失落过, 但一切的曾经都代替不了现在的行走, 活在当下, 曾经终究不是未来。水滴一滴滴从屋檐自由落下, 你的思绪也随它荡漾开来, 突然发现它通过屋檐下高为1.4m的窗户时, 用时0.2s, 空气阻力不计, 取g=10m/s2。求此窗户离屋檐的距离?这一道题用了一大半的文字来设置情境, 然后引出教学内容, 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有时候, 教学内容的情境化呈现与问题化呈现有机结合, 更有利于课堂的高效。

(3)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呈现。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呈现, 就是要充分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现代科技、工农业生产等方面联系, 教学内容呈现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实社会。比如高三语文的高考复习课, 讲到新闻短评的写法, 有的老师就会从报纸上寻找最新的新闻和时评来作为课堂教学时呈现的对象, 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掀起的“莫言热”你怎么看?又如, 星巴克进驻杭州灵隐寺景区后引起了社会热议, 你持什么观点?这些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呈现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从而使课堂走向高效。

高中时政教学策略思考 篇10

一、汇萃“时事要闻”。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特别是网络技术广泛的应用, 造就了当代中学生“身在校园, 心系天下”, 他们关注着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 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传统的政治课堂以教本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的教学、教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 政治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依托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 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 把丰富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课前五分钟的汇萃“时事要闻”, 即课前师生一起聊聊五分钟“我所知道的今日时事”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它好比一个“知识窗口”, 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到中国发展、了解世界动态;它好比一顿“营养快餐”, 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实了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科技、国际关系等信息。

实践证明, 通过这个窗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汇萃“时事要闻”活动使学生讲新闻、谈国事、论形势、议政策蔚然成风, 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自觉收看电视新闻、读书看报的习惯。在搜集材料过程中, 学生们博览群书, 大大增长见识。通过这个窗口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教学效果。汇萃“时事要闻”活动变枯燥乏味传统说教为师生同台演讲、寓教于演的课堂活动, 使学生每堂课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 使学生觉得政治课很有情趣、别开生面, 使他们学得轻松、记得扎实。通过这个窗口发挥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汇萃“时事要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辨别事物的能力, 便于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 从而帮助学生端正认识、解放思想、提高觉悟。

二、评说“新闻热点”。

近年来, 政治高考显现出时政化、生活化的趋势, 诸多社会热点问题、时政新闻成为试题背景材料。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 作为评估教育质量的导向, 命题已由原来的知识立意型向能力立意型转变, 由过去的理论知识记忆向现在的实际问题分析转变。这对于政治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如何适应高考变化趋势, 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把时事评论引入课堂, 值得倡导, 它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 如何把“楼市升温、楼价飞涨”的社会关注热点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 课前学案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分组进行社会调查“连云港市房价现状和走势”并写一份调查报告。课堂上, 1.学生展示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是什么力量在催生“楼市升温、楼价飞涨”;2分组辩论“楼价飞涨对GDP的增长是利还是弊;”3.请为政府将如何平抑房价提几点建议。

通过设置疑问和悬念, 经过学生交流与展示, 学生求知欲倍增, 产生急切地“愿闻其祥”的心情, 教师抓住教学契机, 适量点拨, 使学生在情境中接受新知识和受到教育, 实现了教学目标, 优化了教学效果。

新闻热点评论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见解的空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共同参与的机会, 引起思想共鸣。教师适时点拨,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 “激”活了课堂, 使学生在愉悦中提高了学生思辨的能力, 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升起了自信的彩虹, 调动了学政治的积极性。

三、透析“新闻背景”。

学习的实质在于“掌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就高考命题趋向而言, 什么是考点?专家认为考点就是时政热点与教材重要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以热点问题做背景、为线索, 有同一模块内部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也有经济、政治、哲学和文化生活四模块相关知识串连式、辐射式的联系。就高考试题分析来看, 高考试题往往是通过设置新情景、新问题, 呈现出多角度、宽领域、多层次的特点, 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 教学中师生应共同探究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即透析“新闻背景”。之后教师点拨学生依托各模块知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并解释社会热点问题。近年来全国高考政治试题38题、39题明确展示了综合能力测试的特点。可见, 透析“新闻背景”, 作好“时事专题”报告是推动素质教育、提高有效课堂的有力措施。

如:走进互联网时代的2011年全国两会, 彰显出亿万网民的力量。两会中“我有问题问总理”、“网民议事厅”、“有话网上说”、“我为政府献一策”等, 实现了从“精英决策”走向“民主决策”。专家分析认为, 以往的“精英决策”模式, 忽视民意, 甚至导致好心办坏事。而今的网络问政体现了“自上而下”的精神贯彻与“自下而上”的民情诉求相结合, 形象地说就是“让民意领跑政府”。教学中, 我们以“民主决策”知识为支撑、网络问政热点为话题, 组织学生收看中央新闻频道、浏览人民网, 聚焦两会———“视听两会”、“图说两会”栏目。在学生对时政热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我们巧设问题 (1)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专家倡导的“让民意领跑政府”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自然地将“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政府宗旨、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的职能和民主决策的意义”等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问题 (2) “将自上而下的精神贯彻与自下而上的民情诉求相结合起来”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水到渠成地将哲学知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知识串连起来, 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通过这几个层次的分析, 学生不但了解了“网络问政”的来龙去脉、方方面面, 而且学会了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当今的国内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 体尝到学以致用的喜悦,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于阅读策略的一些思考 篇11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知识信息无限扩张,人们已经来不及慢慢地消化学习接受到的每一个信息,于是西方的学者开始研究阅读的方法,如何在庞大的信息中进行筛选,如何对不同的信息进行对比,如何对同类的信息进行整合。然而我们的语文课中更多的还是朗诵、感悟、体会。笔者这里并不是要批判我们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中文的学习,感悟、体会、朗诵是必不可缺的,但是我们应该增加一些阅读策略的教学,以应对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对比、统整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不是简单知识的积累,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那么,阅读策略到底是什么呢?阅读策略其实是跨越所有语言、跨越不同的文本形态的,就是说只要是认可阅读是从文本当中提取观点的话,那么所有的语言,只要是化成文字符号的,那它就一定有阅读的策略。一些常见的阅读策略有:预测、已有知识经验、联想、提问、图像化、推理、找出主旨及重点、综合、检视理解、作者的观点等等。

對于阅读策略的教学,我有以下建议:

一、教会具体方法

我们在教阅读策略的时候,要教会学生具体的方法,而不是教一个概念。比如,教学“整合”时,你告诉学生整合是什么,但是你教具体的方法,学生还是没有学会。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你可以提供一篇文本,引导孩子怎么略去与主题不相关的资料,怎么略去重复的信息,怎么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如何找到中心句或者总结句等等。用这样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来带领孩子学会阅读策略,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传授概念、含义、意义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对于概念的学习,也许可以放到学生掌握了“渔”之后的自学。

二、学会系统的语言

在教学阅读策略的时候,老师要学会使用一套系统的语言。而且老师要在孩子的面前,大声地说出这些系统的语言。国外把这种方法叫做“大声思维”,大声思维也就是把你或者孩子的思考的过程大声地说出来,当老师大声地说出这一思考过程的时候,其他孩子更能够掌握或者学习到这一思考方法。比如说,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大声地说出某一孩子是如何通过画线,如何通过排除法找到正确答案的,其他的孩子听了以后就会也用这种方法来尝试学习,这样孩子就掌握到了另外一种方法。老师通过声音,把思维的过程传递了出来,但是这并不表示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随便说,蒋晶军老师曾经总结过这样一些话,可以用到阅读策略的教学当中去。

我觉得好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之前看过这个字

这一点都不合理

我最好把这部分重读一遍

难道这个问题不管了?

我该怎么办呢?

我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对了,我可以这么做

你知道那会让我想到……

我现在在想……

我的脑袋里出现了一个画面……

三、把阅读策略图形化

图像化就是一边读一边想画面,一般来说是静止的画面,比如说一首诗,有时候是动态的画面,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补充很多的图片呈现给孩子,孩子的思维就会定格在这个画面中,从而限制了孩子思维,可以先让孩子在读完诗之后对诗意的理解画一画,画出所理解的诗歌,再提供图片给予帮助。国人在语文课堂上更强调感性思维,但是现在一种叫做“思维导图”的东西正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更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到“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其实就是把学生的思考过程、思考形式画到了纸上,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让老师很直观地看到学生思维的路径,便于对学生进行指导。思维很有逻辑的孩子,他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就会很有规律,思维导图看起来很清晰。而差一点的孩子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就表现得不是很清晰,而且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孩子更容易提取文本当中的信息,帮助孩子理解文本。建构阅读策略的图像并不困难,但也要有文本背后的信息。对建构形象的对象越了解,那越容易建,这与生活经验相关。但是我们要尽量让建构图像与生活经验保持距离(这样对生活经验少的孩子来说比较公平),而是回到文本信息,文本信息中提供的是什么样子我们就把图像建构成什么样子。我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文本信息的描述,这是具体的,文本怎么描述形象的你就怎么建构图像。二是理解图像。理解图像是根据文本信息,理解抽象的信息和环境、故事情节,在头脑中形成的文本信息背后的象征画面。

阅读策略的教学任重而道远,阅读策略的教学并不是万能的,我们要辩证地对待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结合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用到我们的教育当中。

参考文献:

[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沙永玲,等,译.海南:南海出版社,2012.

流通企业经营策略思考 篇12

1 流通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大规模投资,进口的和本土生产的“洋货”大量涌入,使国内市场上出现了“国际商战”。当前,国内市场上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1.1 流入外资参与市场竞争的目的发生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港澳台为主,资本流入的目的主要是利用低价的劳动力和优惠政策,从事两头在外的“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与国内的市场的关系以互补为主,对国内市场影响较小;90年代进入我国的外资主要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进入我国的主要是看重我国巨大的商品市场,而与国内企业的关系是竞争对手的关系。

1.2 竞争的形式和激烈程度发生了变化

20世纪80年代是国内企业相互竞争为主,并有港澳台参加,竞争的各方实力相当;在90年代,跨国公司的资本,以直销倾销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以其资本、技术和营销优势,抢占国内市场。

1.3 竞争的领域和手段发生了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以密集型产业为主,90年代后是各行各业竞争的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竞争的手段上发生变化,由“回扣”、“杀价”、“仿制”等低级手段,变为近年来的跨国公司以资本垄断压垮对手,以控制市场和先进技术挤垮对方。面对这些变化,竞争的双方准备不同,跨国公司是经过全方位的准备后,有备而来,而我国的流通企业则由计划经济转型过渡,曾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由于“三角债”、资金、体制、观念等问题的困扰,自身举步维艰。跨国公司以其固有的优势、战略围攻和各个击破,其结果是除少数有实力的国内大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纷纷败下阵来。再加上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各自利益不能统一,国有生产厂家产品在市场占有份额,以及国有物资企业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在不断下降。

近年以来,流通企业的经营环境虽然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上还远远不够。

2 现代流通产业的重心分析

流通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产业,但由于长期受“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影响,流通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随着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能力的增强,各种商品资源大量涌现,“买方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求发展系统化的现代流通结构。

2.1 以连锁业为重点发展零售组织结构

流通是“四大流”的集合体,因此如何进行四大流的融合是流通产业必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即组织结构问题。现代流通的主要目标是将商品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地到达顾客的手中。连锁经营作为一种先进的经营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在现代流通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连锁经营的主要特点即“统一管理、统一配送”,解决了现代流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目前在我国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连锁经营企业,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无论是在整体规模,还是企业规模上都相对较小,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2.2 以信息化为手段发展商品流通导向功能

信息化是“四大流”进行整合的基础,从当前国内外发展趋势看,现代流通已成为现代化大生产的先导,即所谓的“流通先导”。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不断提高流通的信息化程度,是建立发展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强化流通结构先导功能的重要手段。我国商品流通业信息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90年代连锁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但问题突出:其一是其整体发展水平不平衡,大型企业建立相应的系统管理网络,而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实行;其二是信息管理不系统,财务管理等系统发展快,而决策、营销、质量管理、售后等环节信息化程度低。

2.3“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企业信息标准、业务流通管理不统一,企业间信息数据共享少,制约了流通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3 流通企业经营策略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有条件发挥国有流通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因此需要研究确定现代流通企业的经营策略。

3.1 集团化经营策略

面对我国市场变化的格局,当务之急,是发展大型流通企业。发展一些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流通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起新型的工商关系。大力发展大型的连锁店,这样在消费品流通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实施流通企业集团化经营。

3.1.1 建立现代物资企业集团

我国现在已经成立了一些物资企业集团,但组建得很不规范,还存着有待于研究和解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目前已成立的物资企业集团,大多数是由物资厅、局改制而来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集团。因为,第一,组织企业集团是企业行为,是企业依据发展需要自愿结合,而现在的做法是政府行为,把企业集团当做管理企业的一级组织机构。第二,企业集团应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但现行的企业集团没有建立起内部资产联合关系,集团总公司和分公司还是行政隶属关系,集团缺乏有效的凝聚力,没有联结成利益的共同体,集团的优势根本没有得到体现。第三,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由于集团公司和局两块牌子同时存在,可能因职责交叉,政企不分,出现管理混乱,效益下降。因此,可能物资企业按照国家的要求,发展综合商社的试点,发展大型物资企业集团。可以先从黑色金属材料总公司和中国汽贸总公司抓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这些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比较大的改革,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在产权制度、外贸体制、金融体制、工商关系等方面,争取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为物资企业集团发挥主渠道作用创造条件。建立以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为核心,以股权和债权关系为纽带的具有多功能,多层次的经济联合组织,即现代物资企业集团。

3.1.2 发展流通企业集团化经营

物资企业集团是适应企业集团生产的集中对流通环境的要求而产生,组建物资企业集团有力地提高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为满足生产企业集团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提供较好的条件,同时可以凭借物资企业集团的自身实力,增强流通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和调控市场的能力,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有利于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建立资产联系纽带。集团总公司主要从事资产经营,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实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防止和杜绝国有资产流失。作为分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确保企业的发展。政府职能是信息引导,实现宏观调控、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企业集团以盈利为目的,参与市场竞争,做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以产权管理代替行政管理,集团公司按《公司法》建立完善机构,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在集团章程的指导调控下,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自主经营、不断发展的有机体。

3.2 资本经营策略

国有物资企业,习惯于传统的生产资料经营,而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上应从传统的老路子中解脱出来,树立资产经营发展战略。所谓资产经营,是指企业通过资本的形式,对资产的存量和增量进行管理监督、转让和交易,使资产在短期内最大限度地增值,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传统观念认为,把企业资产看成是一种账面上的存量,它主要用于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资产本身是一种商品,它除了本身内在价值外,还有因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当资本市场的结构、资金流向、投资者偏好、市场氛围和信心、流行概念的组合等不同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同样的市场价值会有不同的市场价格。有效地利用这种资产价格和资产价值背离的市场条件,可以将全部或部分存于账面上的资产价值迅速变成企业急需的货币资金,再投入生产和经营,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增值,从而增强企业的实力,实现资源优化和合理配置。

资本经营是个长期的过程,需从长计议,逐步开展。开展资本经营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即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从外部讲,必须具备充裕的资金市场,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完善,条件将日臻成熟。从内部讲,必须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经营机制上得到根本转变。目前资产经营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最普遍的做法有:(1)股票上市,利用上市筹集资金,具有快捷、量大和投资者共担风险等特点。(2)买壳,是指购入已上市公司的控股权。这要特别注意保护国有资产,聘请最有信誉、最好的会计师,客观科学地估算壳价。(3)收购合并,通过具有不同优势或特点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股权或资产合并,形成一种新的、组合的企业优势。(4)分拆一个公司,将其部分企业从母公司中独立出来,单独上市,母公司仍掌握控股权,但子公司的风险由社会投资者共同承担。如上市理想,母公司还可以透过子公司的分拆上市获得可观的资本溢价。市场竞争是企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应该转变观念,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资本经营的行家,有意培养具备资产经营技巧的专门人才。

摘要:近年来,我国流通企业经营环境形势严峻,由于“三角债”、资金、体制、观念等问题的困扰,再加上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各自利益不能统一,自身举步维艰。因此,流通企业必须采取对其有利的集团化和资本经营策略以求生存。

关键词:流通企业,集团化,经营策略

参考文献

[1]周立公.企业经营战略与策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2]张效廉,张世贤,等.市场经济与企业战略[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上一篇:中职生诚信缺失现状下一篇:应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