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精选12篇)
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1
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磁村中学 路传新
管理也就是既管又理。管就是负责,约束。理就是梳理,协调。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程序,组织和领导他人去有效工作,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有效的学校管理就是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依据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的价值观,本着“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的原则,从学校管理层的变革和创新着手,依靠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学校管理中的核心要素,达到最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所管学校的功效,努力实现教育目标。说白了,就是要求学校的管理者能挖掘师生的潜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和展示师生的聪明才智,把学校办好。
把学校建设好,发展好,把学校经营成一所成功的学校,这是学校每一名管理人员的职责,也是管理者美好的愿望。
如何才能把学校办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成功学校呢?几年来,磁村中学秉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崇尚卓越,不断探索学校有效管理的策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我们对学校有效管理策略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师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念,是学校有效管理的灵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观念作为导向,就不会自觉地有效地去进行教育实践。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学校管理人员教育观念的转变,将对教育的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其基本功能就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进而使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体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教育教学,都应当确立以师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广大师生,解放师生思想,切实让每位教师起到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校管理的目标指向是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就是服务,即为师生的发展提供舞台、营造氛围、创造契机。新形势下,学校管理不能只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压制、命令式的行政管理,更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相应的机制,搭建一定的平台,让广大师生成为管理主体的一维。
二、加强制度建设,融合人本管理,是学校有效管理的保障。
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制度是一个企业、单位甚至整个社会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学校也是如此。学校管理者要善于用好制度,做好公正严明的“法官”。
1、要根据自己的校情制定制度。
制定适合自己校情的制度,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借鉴先进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经验,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方法。因为,每所学校的历史文化和个体元素存在差异,在具体的管理措施上也会千差万别,也绝不会千篇一律。根据自己的校情,在标准上有一个自己的尺码,别人的制度在某些方面可能要求得很严格,而自己又不可能达到,那么我们可以降低尺码。别人在某些方面要求得不够而又是我们必须克服的或要求的,也可以适当升高尺码,目的是只要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
2、制度落实要公平严明,管理者更应以身作则。管理者是制度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一个好的制度如果没有认真执行,没有认真的监督贯彻,那就形同虚设。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学校制度主要就是用来考核和评价教师教学业绩和工作纪律的。学校管理者要顶住一切压力使制度得以贯彻执行,才可能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切不可落实上打折扣,半途而废。“赏罚分明”是制度的公平所在,该罚的不罚,就是吃大锅饭,该奖的不奖,就会削弱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的领导干部在接受“罚”的时候一定要有“愿赌服输”的高姿态,自觉维护制度的威严性。
建章立制,使学校管理科学、有序,是学校管理应该追求的境界之一,但单靠制度的刚性管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融合人性化的管理,因为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们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而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使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据此,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信条;少一点“不准”,多一点民主。这种人本化的管理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将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1、要尊重每一位教师。我认为,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中,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同时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所以,我们就应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在学校管理上,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凡是应公开的内容都向教师公开,使教师心理明明白白;坚持倾听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反对的意见。念人之功,容人之过,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给教师穿“小鞋”。努力使教师与领导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我们引导教师确立“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意识,与人和睦相处,心理相容,为自己赢得良好的人际环境。
2、要赏识信任每一位教师。古语云:“士为知已者死”。作为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往往把得到他人的信任视为人格的尊重。因此,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我们以“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强者,依靠每一位教师办好学校”为信条,在工作中,我们应尽量放手让教师大胆地干,作为管理者要当好参谋,指导引导好,使他们在获得信任满足的基础上,激发起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
3、要学会激励每一位教师。要引导每一位教师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工作目标,有了目标,教师才会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去创造,才会对教师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励教师要不断满足教师的合理、健康的需求,教师合理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能充分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要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同时必须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特长,把每一位教师放在最适合发展的位臵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师潜能。
三、走精细化管理之路,是学校有效管理的核心。
精细化管理必须有三种境界:一是“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二是“管好,问好”,要求每一个步骤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三是“个性化”,通过精细化管理创建一处特色名校。
对于学校的管理者而言要树立“精心、精细、精品”的工作观念和品牌意识,事事力求“精细”,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会形成习惯。良好的习惯就会成为品质,就会把精细化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当“精细化”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一种品行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体制,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将是一种学校文化。这种文化必将对师生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精细化管理不是“人治”,而是“法治”,需要建立一套学校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上至校长,下至学生。只要有岗位,就要有职责,有工作要求,按照职责去检查工作,督促工作,考评工作。正因为有了职责,每位教职工明白了各自工作的标准,自觉地按照工作标准去做事。久而久之,精细化管理理念就会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行为准则。
精细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学校管理者要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来管理,不是说管理者要经常呆在学校,但至少应该有以校为家的精神。要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做事,做细致的微观管理工作。一个不善管理的学校领导即使天天呆在学校,也起不了多少作用,而一个能够认真分析现状、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者纵然身在千里之外也能运筹帷幄,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想,在思考。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就能做大做强,就能管理好一所学校,学校的发展才会有真正的出路。总之学校管理队伍责任重大,为学校持续发展精心策划,为学生生涯发展细心导航,为教师发展精巧搭建成功的舞台。
四、建设学习型团队,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有效管理的根基。
教师本身的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面对新课程的不断深入,面对学校发展的实际,立足于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我们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而首要的任务。
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校本研修,建设学习型组织,营造学习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校本研修, 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培养一批“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加强教师间交流和合作, 促进教师反思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五、学校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是实施学校有效管理的法宝。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执行力,而承担学校执行职能的骨干力量是学校的管理干部。管理干部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骨干分子,是学校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措施的中坚力量。管理干部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办学成绩。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的管理干部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
1、较高的政治素养。这是前提,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含糊,在原则问题上绝对服从大局,做到令行禁止。
2、学习素质。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学习,做学习表率、楷模,学好专业。书生气不可有,书卷气不可无,要博览群书。
3、人格素养。干部要人品端正,作风正派。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首先要修身。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有官德,做领导要人品端正,作风正派,最难的职业就是做人。做好事,就要做好人,好干部必须是好人,胸怀大局,事业至上,不计较个人得失,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人格素质很重要。
4、能力素质。业务要过硬,身为干部必须是教书育人的优秀者,干部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业务不过关就不可能在群众中有威信,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履行职责。要有人格感召力、亲和力、统揽全局的能力和决策能力。
此外,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务必要工作务实、清廉守节。同时要胸怀四种意识,即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
正如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所说:“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让人高效地做事,管理的艺术性在于让人愉快地做事,而管理的战略性在于让人做正确的事!”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学校文化,学校管理策略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要更好地去探索管理思路,总结管理方法,使学校管理策略发挥最大效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2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校管理,策略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改革核心是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变革。从诊断成人教育教学现状入手, 指出当前成人教育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提出构建以学员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 激发学员求学动机, 实施多种教学形式并存, 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 改善教学方法, 注重学员能力培养, 改变作业布置的时间, 改革考核办法等有效教学策略。
一、我国当代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在成人教育管理机制、办学标准等方面, 对教学的投入还不能充分确保成人教育的大力发展。以教学的投入为例, 与以往相比较, 在最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对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投入项目有所增加, 但很多时候投入经费的保障机制还是不能很完善, 没有符合成人教育实际的平均经费的标准。对成人教育的发展政策还不能够很好地落实到位。
此外, 教师管理制度不严格。一个良好的管理机构是学校进行有效办学的最基本保障。设立一些中层的办学机构 (例如:教务处、总务处等) 是有效办学的前提, 有中层领导分别主持相应的工作。办公室应该管理教师的思想活动及人事关系等社会活动:教导处则应该主抓教学工作, 例如教学设计、教学进度及计划、教学活动的检查等等;而总务处要全权负责学校的后勤工作, 学校各个部门应该各司其职, 不能有浑水摸鱼的现象产生, 这样学校才可以像机器一样正常运转, 不能出现徇私舞弊, 在招聘教职员工的过程中因为金钱利益和人际关系而不注重教师素质的高低, 从而导致学校各方面的运转出问题。只有这样学校才可以蓬勃发展, 教师管理呈现出有条不紊的局面。
再者, 学员的学习动机不强, 与其他学校的学员相比, 这些学员年龄稍大, 积极性不高, 很多人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有相当一部分人来到这里的目的是拿到所谓的文凭或是为了升职, 拿职称。因此学员也被冠以边缘化、功利化的标签。而在学风方面, 也亟待提高。这部分学员, 很多人都经历过社会的磨砺, 养成了很多相对比较时髦的习惯。而在学习方面, 他们各自都失去了原有上学期间的状态和习惯。
二、措施和策略
针对我国当代成人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 首先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教育部成教年度工作会议精神, 在继续保持中职现有发展规模的同时, 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做到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创建达标示范校, 树立特色质量校。全面准确地落实“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确保成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之所以确定这个指导思想, 就是从全国成人教育的实际出发, 首先要稳定规模, 确保成人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其次是优化布局结构, 吸收消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同时一手抓基础能力建设, 夯实硬实力, 提升软实力。一手抓质量提高, 把“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落实到教学、实习、顶岗的各个环节。采取统筹兼顾, 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 以农村为重点, 切实做好成人教育工作。
此外, 成人教育工作搞的如何, 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成人教育管理岗位的基本素质要求与现有人员的素质结构相比照, 应当承认, 国内现有的成人教育管理工作者队伍, 在整体上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
国内成人教育受普通国民教育的影响较深, 在办学方向、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乃至管理模式诸方面, 几乎都存在着“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正规教育和闭门办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的痕迹, 从而制约了成人教育按照自身特点和运行规律发展的步伐。成人教育管理也不自觉地照搬普通学校的管理模式或方法。因此, 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成为当前改革和开展成人教育的首要课题。要进行成人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岗位培训, 内容应突出重点, 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应根据岗位规范和任职资格要求以及按需施教的原则, 安排教学内容, 组织对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实际能力的综合性培训。针对在职人员担负一定的工作不能长期离开的特点, 采取分散自学与相对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培训班。把讲授、实地考察、学员研讨、交流、学习作业几个环节结合起来, 突出针对性, 体现实践性。在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组织自编教育评价方案。
不可否认的是, 成人教育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工作, 成人教育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置于社会这个大舞台, 才有新作为。如果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小天地小圈子里, 是绝对做不好教育工作的。这就要求成人教育管理工作者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办事能力, 走出去, 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 到干部群众中去, 了解社会, 按照社会需求发展成人教育, 培养人才,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要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地真抓实干。
总之, 成人教育的性质是多元化的, 如何通过教育, 帮助现代人提高综合素质, 正是成人教育管理工作者今天要面对的挑战。成人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按照终生教育的理论来指导自己, 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为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改革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周俊芳.和谐与制度双轨制:成人教育发展创新模式[J].成人教育.2009 (02)
[2]陈清洲.我国成人教育制度建设的发展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9 (05)
[3]顾根华.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规划成人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9 (09)
[4]叶忠海.《规划纲要》应体现成人教育的作用和地位[J].教育发展研究.2009 (09)
[5]谭细龙.论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8 (00)
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3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中学生,由于中考失利的挫折,家庭环境的复杂,使他们在拥有大量生活物质的同时,缺失了情感和精神的关怀,学生成长过程中缺少形成良好性格的必要环境,种种原因导致中职校的学生行为习惯较差,思想活跃,逆反心理强等特点。基于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和对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生活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我总结出以下三种班级管理方法的策略:
一、学科渗入法
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我可以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加课外活动的兴趣,从而把传授知识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行为习惯和班级管理结合起来。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的关于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理论,并运用到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去;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家庭和学校这两个教育机器中的“齿轮”,紧密地结合起来,架起一座家校沟通的桥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起完整的学生成长档案,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成长档案的建立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中职校不仅学生成绩差,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不同,有单亲的、有离异的、有陪读的,有留守家庭的,有父母教育程度很低的等等状况,这就要求班主任全面了解家庭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跟踪观察,实行动态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进行班级的辅助管理,解决了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受,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情感诱导法
当前情感缺乏已经成为班级管理乃至德育工作中的顽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干枯苍白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可见情感的投入与沟通在班级管理中有多么重要。为此我们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与其他主体进行心灵的袒露和交流。如通过阅读学生的周记、作文或随笔等渠道,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我所教班级有一位男同学,是个很调皮、贪玩的孩子,几次在课堂上公然上网玩游戏,期末计算机信息技术成绩低总评不合格,因此对我意见很大。今年不巧他被分到我这个班上,我非但没有严厉批评他,而是还以情感为纽带,帮他联系数学老师给他补习,中午则把他带到办公室亲自监督他重做数学错题,并主动关心他的生活和家庭,久而久之这位学生终于慢慢被感化,网游的恶习最终根除,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也能独立完成了,期中考试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更为可喜的是班级的事情也主动关心、积极参加了,有时中午看到同学忘了擦黑板,他会马上擦掉;看到饮水机里的水没有了,他会马上换上一桶。现在的他和过去好像变了个人一样。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实践再次证明师生之间架起信任和沟通的桥梁,是班级管理工作中非常有效并稳定的一种方法,尽管它可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功夫。
三、学生自主管理法
在班级的管理过程当中,班主任应把学生从“师道尊严”等思想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站”起来,把班级管理的权利还给学生。成功的班级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价值,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多一点儿温暖柔性的人性光芒,切实实现由重“管”轻“理”的传统模式到轻“管”重“理”的新型模式的转变。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不断弱化“管”,注重强化“理”,要把“管”放在“理”的基础之上,让“理”为“管”服务,用硬性的班纪律、班规,作为强制性的约束和规范性的导向,同时在落实之中,激发班干部的作用,发挥“以人为本”的柔性措施,真正付出感情,形成一种对学生潜在的说服力,让学生在一种被鼓舞、被信任的氛围中,自觉主动、自然而然地升华感情、养成道德,在自主管理的视域下,过去职业中学那种严重的师生对立冲突关系被一种和谐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所取代,在自主管理的理念下,学生进行自我价值的发现、自我潜力的发掘、发展目标的自我确立,从而形成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个性选择的具有班级特色的管理模式。
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4
如何能够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为提高教师素质服务,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有型的教科研制度
学校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科学建立有型的教科研制度和指导意见,以此促进教科研活动的规范操作。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校近年来逐步建立了教科研管理制度,教师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是落实教科研活动的基本保障。
二、任务驱动,落实教科研目标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给教师压担子,派任务。小学教师由于教学负担重,加上认识不到位,这就有一个由被动参与教科研活动到主动参与的过程,这一嬗变的过程,需要教师带着任务去参与,去落实,去完成,逐步提高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我校开展“十个一”活动,即制定一份个人年度研修计划,读一本教育理论好书,主持或参与一项教育科研课题,上一节校级以上公开课,写一份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写一篇教学随笔等。这样,久而久之,教师会说了,会写了,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也就改变了。
三、校际联合,构建教科研平台
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5
高策略
周志
一. 外来工子弟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
2.就读学校分析:
3.学生英语水平分析:
二. 外来工子弟学校如何提高学生英语成绩:
1.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2.从基础抓起,抓书写,抓单词课问的背默:
3.家校沟通:
4.学校加大投资,加强对老师的培训:
一. 外来工子弟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
总的来说,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家庭环境比公办学校学生的家庭环境要差。他们大多数都是跟随爸爸妈妈们来外地上学的,很少有在这边买房子的。他们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爸爸妈妈们忙于工作,很少有充足时间去陪伴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文化水平也不高,特别是英语,不可能去辅导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更笨不中是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去管自己的孩子。总之,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家庭条件是比较差的。
2.学校情况分析:
外来工子女大多数就读于收费相对较低的民办学校,因为他们不可能去公办学校。就拿我们东升镇来说,有四所民办小学,十四所公办学校,我们桦珑学校在这18所学校当中排第八位,算是很不错了。我们学校办校快八年了,到现在已经有学生三千二百多名,教师一百多位,规模相当大了,学校办学严谨,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开办了葫芦丝、剪纸、舞蹈、口风琴、棋类、古筝、武术、鼓号队等等兴趣班,全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教师队伍趋向年轻化,专业化,平均年龄27岁,都是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教师。从学校硬件和软件来看,是一所前景很不错的学校。
3.学生英语水平分析:
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英语课程,都是由专业英语教
师任课。在学校的同意安排和部署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英语教学,从学生的书写抓起,每年都会进行三年级的英语书写比赛,高年级每年也会进行作业展,阅读比赛等等。从历年的成绩来看,总体水平在东升镇排在前八。但是,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英语阅读不够,了解的相关信息不足,在英语阅读和写作方面比较欠缺。
二.外来工子弟学校如何提高学生英语成绩:
1.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家长很少有时间去辅导自己的孩子,所以课后基本上不可能有任何的辅导。那么,我们应该抓好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让他们在课堂上就掌握好。
2.从基础抓起,抓书写,抓单词课问的背默:
在抓好课堂的基础上,应该抓学生书写,让他们养成好的书写习惯。再就是狠抓课本单词和课文,让学生背默单词,多听些,反复听写。
3.家校沟通: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召开一次家长会,我认为很有必要。首先,家长会可以增进家长对学生在学校表现及成绩的了解,也可以增进老师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更好的去因材施教。我们喧嚣也开通了家校通短信平台,及时反馈作业和学生在校的表现。
5.学校加大投资,加强对老师的培训:
由于民办学校教学任务中,一个老师要带两三个班,课很多,所以,很少有时间去提升自己,所以学校应该加大投入,多让老师们去听课,研讨课程,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外来工子弟学校的现状就是如此,希望国家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投入,更好的引导民办学校的发展。
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6
【摘 要】现今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都应该健康全面的发展,而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没有学生参与进来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太过被动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不能深刻理解知识,产生困惑。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不仅会直接提升课堂的教学进度及质量,也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少教育工作者已经发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重要性。本文将从高中化学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新课程理念出发,针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策略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它与物理学和数学密不可分,也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化学存在复杂的元素关系和方程式,同样也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化学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好的教学方法将会事半功倍。
1.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化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并且充满色彩与活力的学科。高中化学也是重要的高考科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接受教科书上相对呆板的知识,而老师主要采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并不注重学生“学”的如何,也缺少课外的延伸,只在乎学生如何死记硬背,而化学是一门有着许多复杂的实验、化学元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科,这样的教学放法并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兴趣,很容易造成学生乏味和抵触的心理。
2.参与课堂教育的优点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进行互动,使老师抛开了传统教学所束缚的条条框框,使老师和同学之间形成了学习共同体,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了由“模式化”向“个性化”的重大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良好的互动既可以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也会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情,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有利于学业和个性的发展。
3.有效参与课堂教育的策略
3.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作为学生的指路者,就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摒弃“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老师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并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多了解国内外知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成功人士的学习技巧,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熟练使用ppt等有助于教学的软件,培养自我创新意识,勇于探索,以便提高自身水平和文化修养,顺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
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学生就必须要掌握多少,老师往往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巨大的容器,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因此,学生学到的都是课本上的呆板的知识,而对于化学这样一门生动的实验学科,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坏习惯。因此,老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为学生建立信心,也要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及其他学习中,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3.3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及课后巩固,教师可为学生提前准备预习作业,采用预习提纲等方式使学生预先了解书本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预设出充足的时间参与课堂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参与更多的活动。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只要给学生们足够的学习时间,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学好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老师也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欢乐、自主、互动的氛围下接受知识。
3.4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
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敢于发言、愿意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不固执己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与学生互动的想法,也要培养参与学生课堂的意识。老师应改变以往唯我独尊的形象,努力营造亲民的形象,使学生主动亲近。老师要在教材原有基础上主动扩大范围,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本质相连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化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让学生体会他在日常工作、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性,才不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老师也可以找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老师也应该时刻注意同学的情绪,适当运用魔术化学来调动学习氛围。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时,老师也可以采取“巧设问,形式活,不包办,师生同创”的方法来教学。巧设问,即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提出有一定思维深度而有趣的问题,训练学生参与与合作的能力,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提出假设、原理设计、实验验证等方式利用起来,灵活使用,训练学生的同时丰富课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要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老师与学生在某些方面是平等的,可以共学习,共同研究。同时老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解决并克服困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当补充课外知识,让学生学习除了书本意外其他有价值的知识,增加学生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
4.结束语
良好的教学方法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有益而无害的,实践表明,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课堂,会影响教学过程。学生有效的参与可以很大的提高教学质量,而老师的配合提升着教学相长,二者相互渗透,无懈可击。在高中化学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能使老师和学生快速的融入课堂,使教师与学生均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朱小琴。互动教学的好处[J].
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7
1.学校责任与教师专业发展
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德兰曾说:“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自身更好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1]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教师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的发展既包括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一般发展,也包括其教学专业发展,只有这两者的融合才能真正促使教师的全面发展。这也决定了学校在教师发展方面所担负的责任不能仅仅限于管理教师的层面,还需要担负起参与培养、促进发展、提升能力的职责。合作作为促进教师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合作挖掘教师自身的经验,把教学智慧转换成共享的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作为学校,不仅应该从管理、检测的角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保障和支持,而且应该从鼓励、引领、促进的视角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学校重视教师已有的教育生活经验,并把教师的教育经验作为专业成长重要资源,建立沟通机制,在促进教师协作交流的过程中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2.建立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为教师合作提供环境支持
教师间合作行为的发生需要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支持。缺乏时间、没有合作行为所赖以发生的场所、没有可供利用的资源是有效教师合作难以实现的瓶颈。一些流于形式、低效的合作行为不仅影响了教师合作的积极性,甚至还有可能加大其工作量与负担,这就需要学校帮助教师减轻一些没有意义或者重复性的劳动,使他们能有时间参与合作。在有的学校,由于受办公条件所限,教师的个人空间既是家,又是办公场所,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行为发生没有特定的空间,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师合作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学校打破时空、资源局限,建立“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为教师合作提供环境支持。“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基本理念是:经验、信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有资源;交流、合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学校提供专门的场所,通过配置一套基本的计算机网络学习系统、卫星电视教育系统、电化教育系统和部分音像资料及图书资料,为学校以及学区所辖的所有学校教师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及合作的场所。通过建立“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教师的学习、合作、参与有了时间、空间以及资源上的支持与保障。
二、变革学校管理,促进教师有效合作
1.校长担当教师合作的促进者与引领者
“领导”与“管理”都涉及权力的概念,但是在具体怎样使用权力,权力使用的过程和效果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作为学校发展的规划者和设计者,传统的学校校长始终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具体表现为校长充当着“管家”的角色,使得校长尽量想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所有活动以不发生意外事故为目标。为实现这一保守目标,校长根据教育政策和行政命令为学校的发展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校中所有人的行为都必须按章办事,学校中所有的事务和活动都在预设的规划中有条不紊地推进。在这样按部就班、机械性的推进过程中,学校的发展只能徘徊在低水平的重复上。
而作为“领导者”的校长就不同,校长扮演的是“领头羊”角色。具体表现为校长把握住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或愿景,起到“领头”的作用,引领全体教师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共同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与过程。作为校长,不仅要为教师在一起合作学习、分享经验从而实现专业发展提供环境支持,而且校长自身也要参与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长不仅是合作过程的体验者、参与者,更为重要的是“校长要特别重视培育教师之间人际信任和有效交流的合作基础,要通过参与、协调、化解、引导等方式,在教师之间建立民主、宽容的文化氛围,使教师思想能够得到公开表达,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2]。只有校长放下“官架子”,愿意与教师共同变革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处理协调学校人际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学校文化,教师才能以一种放松而又积极的心态参与合作,也才能体会到合作的愉悦和成长的快乐。
2.构建激励性的教师评价制度
强调“制度+控制”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现得更多的是其甄别功能和奖惩机制。教师如果遵守制度,服从控制,就有可能被评价为业绩优秀者,从而得到一些实质利益的奖赏,如奖金、荣誉、晋升职称等,而教师一旦游离于体制之外,对控制有叛逆行为,将会受到惩罚。这样的评价机制本身就具有甄别好坏的标准,人为地给教师贴上了标签,而且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教师之间为了自身的实际利益,甚至不择手段进行恶性竞争,合作在这样的状态下荡然无存。激励性教师评价制度注重的是评价的导向功能和发展功能。评价导向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不是奖惩评价机制所倡导的“我一定要在和别人的比较和竞争中做到最好”的导向。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关注的是通过评价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予以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引导教师自我规划、自我反思,主动从多种渠道获取评价信息,不断调控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专业素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只有教师评价制度是为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合作的实现才有了可能。[3]
3.建立“班组制”管理制度,实现不同学科教师间的有效合作
“班组制”是以班为单位,同一个班级内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发展。之所以把“班组制”建设作为促进教师合作的基本途径,其主要原因是班组制不仅能实现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由于同一个班级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对象相同,教师之间的合作话题更为广泛,合作目的更为明确,教育的合力效应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展现,能有效地解决学科教研组内教师合作所存在的问题。
三、深化合作过程,实现教师合作的内涵式发展
1.塑造合作开放的教师群体文化
我国学者陈永明按教师的整体精神风貌特征,把教师群体文化划分成充满活力型教师文化、停滞不前型教师文化和按部就班型教师文化三种类型。[4]充满活力型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群体持有这样共同的观念:重视教师群体组织,追求教育教学革新,有积极向前发展的目标和动力,同事之间沟通良好,能自发地提出设想,相互之间合作愉快,工作态度认真且责任心强。停滞不前的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群体的观念守旧,对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前景都没有大的期望,满足现状及明哲保身的现象严重,有些教师不思进取,教师群体的气氛沉闷,教师之间缺乏合作。按部就班的教师文化具有很强的行政性和机械性,教师及同事之间多是被动合作,只有公事沟通与信息交流,缺乏主动合作。
目前,教师群体文化整体表现为停滞不前和按部就班,距离充满活力型教师文化还有一段距离。这就需要从学校到教师个体都努力,创设开放合作的环境与氛围。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一起钻研教育教学问题,积极改进教师的工作方式,提供资源,给教师合作给予资源上的保证。教师个体要主动与同事合作,首先自己要有真诚的态度、合作的诚意、大方的行为,要走出教室,走向同伴,信任同事,积极构建良好的同事关系。
2.合作内容以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为基础
教师合作行为的发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主题,这些主题要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要么是与自身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总之,它是合作行为发生的载体或基础,是教师合作的内容。有效的教师合作的内容必须能够吸引教师参与合作,合作内容必须有深度,而且能够关注与教师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但是,目前在教师合作过程中,合作局限于少具争议性的领域,合作内容仅限于集体备课、课标解读、教材研讨等活动,而避免在课堂实践层面上的合作,使教师合作内容缺乏深度,并没有触及教师教学行为最核心的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师参与合作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需要学校层面关注教师合作的主题和内容,挖掘教师合作的深层次内容,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所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为内容,以合作为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合作。
3.尊重教师个体在合作过程中的权益
有效合作的实现首先是对教师个体的尊重,尊重教师已有的个体经验和智慧,尊重教师个体在合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布莱克和穆顿告诫我们“合作的失败往往是由于在合作过程中不重视个体的经验和个体的表达……”[5]作为一个合作者,在教师的合作活动中,应该认识自己不仅是一个参与者,更应融入同事的合作群体之中,成为一名支持性的、有帮助的、友善的一员。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公正地对待其他教师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允许每位教师在合作过程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把合作的过程搞成报告会,成为一个人的舞台。
四、以校本行动研究作为促进教师合作的主要途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劳动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6]但苏霍姆林斯基这条“幸福的道路”的实现是有前提条件的,即教师想做研究,想做与自己的教学和生活相关的研究,研究本身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给教师带来身心上的愉悦。而校本行动研究就是这条“幸福的道路”,这是因为校本行动研究不仅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研究的是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而且研究过程就是通过教师间的有效合作来不断改进与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校本行动研究不仅是教育研究的革新,更是对学校教育中传统教师关系的一种挑战与颠覆。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中,研究者的研究是一种“俯瞰”,是自上而下、游离于实践之外的[7],当然更游离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之外,教师之间的关系延续了孤立、冷漠、对立的状态;在校本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有了合作、共享的机会来解决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合作的过程,它为具有不同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反思提供了一座桥梁,使学校层面原本沉寂、孤立、冷漠的教师关系出现了转机,教师在此过程中通过合作汲取同伴的经验与智慧,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滋生新经验、新智慧,从而不断促进其专业发展。
摘要:教师合作有助于将学校建设成专业学习共同体,从而变革学校组织氛围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学校管理层面专业引领的教师合作往往缺乏有效性,需要从学校管理的视角理解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责任,为教师合作提供环境支持,变革学校管理与评价制度,深化合作过程,以校本行动研究来促进教师间的有效合作。
关键词:教师合作,学校管理,校本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3.
[2]李瑾瑜.学校应当成为专业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8-03-25(6).
[3]郭文刚,董志明.国内教师评价体系的探索和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39-41.
[4]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5]DAVID W JOHNSON,ROGER T JOHNSON.领导合作型学校[M].唐宗清,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5.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94.
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8
摘 要: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校长是小学教育的领导者和方向,对小学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主要对小学校长有效加强学校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小学校长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校长;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和谐氛围
学校是人才教育的场所,而校长是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者和主持者。学校管理质量的好坏与校长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个学校的校长在本校的管理及教学工作方面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求学校管理与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相适应,小学教育也不例外。但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当前小学校长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办学理念落后
办学理念是小学校长进行学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的先进与否对管理效果的好坏有重要影响,秉持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保证管理质量。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中,很多学校都存在办学理念落后的现象,一方面阻碍了校长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对物质文明建设过于重视
小学是对每位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起步阶段,因此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换句话说,就是学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中,很多学校都过于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对教学环境进行适当改善是有必要的,但过犹不及,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3.民主机制建设不健全
在我国目前的小学管理体制中,大部分学校都是校长管理
制,学校事务由校长决定。这样一方面容易导致学校决策不正确,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容易滋生腐败及独断,打击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本校师生对学校管理工作及荣誉等的关注度也不高。
二、小学校长有效进行学校管理的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素质教育对学校的教育及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及管理理念。小学校长在管理过程中也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师生的需求为本、师生互相尊重两方面。在以师生需求为本方面,学校首先要满足师生的基本需求,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工作的目标;在要求师生互相尊重方面,只有二者互相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2.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能够为小学校长进行有效管理提供较大帮助。只有形成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才能使领导层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从而从整体上带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现今各个学校之间实力的竞争,除了将成绩作为标准之外,精神文明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首先要积极地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改善师生的教学及学习环境;其次在制定校园制度时,要以尊重及维护师生利益为前提;最后要向师生灌输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思想,使其深入人心,指导师生在思想及行为上以文明意识为指导。
3.创新管理方式
在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的今天,各行各业都要不断进行创新,如此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小学管理也不例外。小学校长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使其更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以及师生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可以适当下放权力,使民主思想在管理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将一人决策制改为三人决策制,降低决策错误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实行透明管理,同时扩大参与管理的人群,使更多师生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增强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最终提高管理质量及成效。
4.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校来说,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而良好的教学质量又能反作用于管理工作,使其更加容易进行。因此小学校长要多与副校长、其他领导以及教师、学生等进行交流沟通,全面听取各个层面的意见,了解本校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终促进本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的质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小学校长管理工作的成效对小学教育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小学校长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本校管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建平.刍议小学校长学校管理策略[J].学周刊C版,2014(1).
[2]平宝柱.论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理念的创新[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51).
[3]吴阳兵.试论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4).
[4]拉木九.小学校长有效进行学校管理经验谈[J].读与写:上,下旬,2013(23).
[5]李险峰.浅析小学校长管理艺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3).
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 篇9
校长在参与小学学校管理时, 应注重更新管理思想, 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 制定人性化的.管理体制。校长在执行校园管理决策时,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 包括学生情况、教师情况, 灵活调整管理方案, 保证校园管理体制更具有说服力。同时, 校长虽然是校园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但是在平时学校管理时, 应注重采纳来自教师、学生的意见, 并针对自身管理工作具体情况, 合理优化和改进, 从而提高小学学校管理效果。
2.2 加强小学生安全管理
小学生安全问题, 是校长校园管理工作重点内容, 校长应当针对小学生人身安全, 建立完善性的管理体制。加强小学生安全风险分析, 并引进先进保护措施, 加强小学生安全管理。其中, 体育课程存在的风险因素很多, 对小学生身体健康可能造成损害[2]。因此, 校长应加强体育设施引进与更新力度, 完善体育设施与保护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小学生校车管理, 活动管理, 保证小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此外, 对于小学生住宿环境管理, 校长也应当加强重视, 建立完善性住宿管理体制, 以及食堂卫生管理体制, 保证小学生健康安全。
2.3 建立依法治校管理体制
校长在进行校园管理时, 应适当融入依法治国理念, 构建依法治校管理体制,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 开展校园管理活动。校长应合理利用法治体制监督和管理学生、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讲, 依法治校管理体制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有效杜绝一些私自补课、私自收费的现象存在。同时, 校长在落实依法治校管理体制时, 应该以身作则, 规范自身言行, 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作用。同时, 依法治校对于构建和谐、健康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有效杜绝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2.4 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小学校长在进行校园管理时, 应注重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3]。首先, 小学校长应当结合学校办学条件, 优化教师薪资待遇, 以及职业晋升评价标准, 从而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与小学教育工作当中, 提高小学教育整体质量。同时, 校长应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工作, 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从而实现课程教学创新, 促进小学教育实现深入改革。此外, 校长应定期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活动机会, 加强教师队伍职业规划, 从而激发小学教师工作动力。校长应鼓励教师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不断学习先进教学思想, 创新先进教学模式, 从而促进小学教育实现素质改革。
2.5 健全小学教育工作考核体制
小学校长应注重健全小学教师工作考核体制, 通过落实责任制管理体制, 加强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核。校长应当将教师教学态度、课堂设计能力, 学生整体成绩, 作为教学素养考核指标。同时, 为了保证考核评价工作更加准确, 校长应丰富评价参与主体, 鼓励学生家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评价工作当中。以便教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教学领域中存在的不足, 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改正。此外, 校长应当合理引入信息技术, 构建电子评价系统, 建立教师工作电子档案, 以及学生电子成长档案, 从而实现小学校园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
3 结论
综上, 小学校长主要工作负责主导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 并在小学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顺应素质课改要求, 小学校长应注重优化学校管理体制建设。通过有效落实人性化管理思想, 加强小学生安全管理, 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并健全依法治校管理体制, 以及工作考核体制, 从而保证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全面, 为小学教育实现素质改革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安庆林, 曹君.小学校长如何做好学校管理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 , 3 (24) :117.
[2]曹建民.小学校长如何实施学校个性化管理[J].西部素质教育, , 2 (11) :25+37.
浅谈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篇10
浅谈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作为一名山区教育工作者我首先感到的是自豪,因为我从事的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是最强调艺术性的工作,它不是一般意义的劳动,而是融合了艺术与美的特殊形式的劳动。我们的劳动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我们劳动的成果不是产品,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我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几年里,我一直努力探索、寻找能够提高班级管理有效性的策略,因为学校就是社会,而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下面我就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谈谈如何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对有效学校会议的思考 篇11
一、有效学校会议的意义
学校会议的形式和规模各异:有的会议是精心组织和非常正式的,所有的与会者都要求按职位排序依次轮流发言,严格遵照会议议程;有的会议则没有正式议程,也没有明确的主持者;有的会议也许有多个正当目的,但也有很多常常既没有目的也没有任何结果的会议,且占用了所有教师很大一部分课余时间。不管会议形式如何,如果做到有效,就会形成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达成共同的教育目标。大型的会议,如,全体教职工会议,通常是为了落实决策的执行,或是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这个时候,主持会议的是校长,有时候也可能是校党委书记,不管是谁主持,都希望与会者能保持会场的安静,使整个开会的过程比较严肃。尽快将会议的精神进行传达并要求落实。如,每周的学校例会。开会就是为了布置任务,总结前期的工作,知道还有待完善的地方,部署今后工作内容(常是近期的,时间的强度比较小)。这些会议只要教师“带人”来就行,至于听多听少都无关紧要,关键是与会教师听到自己要做的工作。即使没听到,会后还可以问问同教研组的教师,或同学科的教师。这些会议对于学校领导者来说,是了解教师整体情况,加强集体团结的必要方式。
2.有利于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学校工作犹如机器,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是这架机器上面的一颗螺丝钉。哪里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因而学校越大,大大小小的会议越多。这里面除了一些可开可不开的形式上的会议以外,多数会议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很多时候,除了校长及主管副校长召集开会以外,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也会在有些问题发生时,召集相关教师开会。如,政教处接到群众举报,说昨晚十二点后有学生翻围墙出去上网了。那么政教处必然要召集各班班主任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班速查半夜翻围墙出去的学生,并制定相关措施,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然后由班主任传达到各班,并由班主任具体落实。
3.有利于引起教师对工作的重视。从学校领导的角度考虑,再没有作用的会议,开总比不开强。如,有些教师近来总是上班早退,作业不及时批改,要不要强调一下。要,不仅要,而且还要大力强调,提醒注意,下周请教务处安排一次教学大检查。目的不是批评部分教师,而是提醒,注意时间,作业要改,备课要备,上课要精心准备。这是借会议对教职工的工作提出督促。
4.有利于平衡教师的心理。有些棘手的问题不好定夺,又关涉教师利益,如,分房、住房公积金、教师职称的评聘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事,领导不想一个人拍板引起部分教师的不满,完全可以借会议来集体参与决策,平衡好教师群体的心理,不至于教师就某事来议论学校领导,造成不好影响。
不管是怎样的会议,总归是学校正常工作开展的必须。学校文化越浓厚,发展前景越好,组织的大大小小的会议往往越多。开会时,无论会议主持人正式与否,其一项重要的职能是,保证参会的教师所要关注的主题有意义,所组织的会议是有效的。
二、有效会议的影响因素
在教职员工大会上站起来说话的教师会让人不屑。因而,学校会议上,只有领导讲,教师是不愿讲的,而会后却是边走边讲,大讲特讲。学校召开较大规模的会议时,如,全体教职工大会,或更大规模的学校的班主任会议,都会发现诸如以下的现象:教师三五成群,彼此之间因爱好、年龄等因素坐在一起或坐在一排。从领导开始开会起,他们就在底下小声地开起了自己的会议,闲扯些与会议内容无关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偶尔也会就领导刚刚宣布的某项工作,低声评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影响会议有效进行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议内容会直接影响教师对会议的关注。开会的时候,教师本人是想从会上听到一些有益的东西的。如,某项研究成果进展得如何了,教学检查时教务处对我的工作的评价如何,总务处是否提及教师福利的问题等。对这些问题,教师开会时比较关注。相反,如果是上面问题的反面,对与会的教师而言,就会有怨情,会后会嘀咕上好几天。举个例子,如果现在召开高三毕业班工作会议,参会教师为全体毕业班授课教师及相关领导,在会上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言,都要针对上次模拟考试及后期的复习工作谈意见。那么,这个时候全场肯定会秩序井然,因为大家都有自己要说的内容,就会格外关注别的教师的发言。
2.发言人过多和利用时间过久的会议,常会对教师产生消极作用。一次会议,常常是主要领导讲了,其他领导总是说,我来补充说两点啊。口上说两点,实际上就用了三十分钟。结果,有的教师故意打开手机,频繁的开关,时不时上上QQ聊天;有的故意咳嗽,和他人说两句;有的故意起哄,附和几下掌声。当然,主要领导又总会说,请同志们保持会场纪律啊。结果,讲的是什么,多半没有听到。李世轩著文把这种用时过多而引起极不耐烦和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可以看出,超限效应在学校会议中时常发生。但结果肯定是既耽误了教师的时间,又没起到开会的作用。
3.会议主持人的职业意识形态,也会决定会议的影响力。因为学校会议的主持人通常是校长,所以这里所说的也就是校长的领导力问题。如果一所学校的校长提供的是民主和谐共生的会议场域,那么开会的时候,不管会议的内容是不是真正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对于参会的教师而言,都会乐意参加会议。当然,如果校长本人又恰好是某个领域的权威,且一直带领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进行忘我的研究,那么,这时候的会议就不仅只是有吸引力,更多的时候,教师会视其为教育艺术的探讨,甚至会觉得是教育教学问题的“会诊”。原因只有一个,大家会认为跟随这样的校长在一起,随时会有新鲜的“活水”流淌出来。
三、建构有效学校会议的建议
学校会议是进行决策、交换信息、解决问题的手段。如果听会人把它当作了负担,那么就说明会议组织上有问题,其结果是不能起到会议的有效作用,这样的会议还不如不开。埃弗拉德等人认为,判断会议有效性的主要标准是:会议成果与消耗的时间是否成正比?同样的投入能否有更好的成果?是否根据会议的成果行动?如果细化上面三条标准,可以进一步明确:参与人员是否都明确会议的目的?是否为会议作了充分准备?时间上是否合理利用了?会议达到了目的没有?具体需贯彻落实的事情是否都有清晰的界定?
1.不必要的会议尽量少开。学校前提工作是教学,是育人,所有工作都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上级部门那么多,除了教育主管部门以外,学校相关部门还有很多。每个部门,只要是上级,或名义上的上级,都可以对学校下达红头文件。表面上看,每件事都要布置,要开会落实。但从学校和教师实际来看,事事开会是不可能的,我们完全可以将几件事并在一起,开一个会,除非事情特别紧急。对学校领导来说,会议应该是多多益善,因为领导大多的思想、理念都要靠会议来传达,会议无形之中就成了学校领导决策、主见、办学理念的传播器;但是,对教师来说是不是这样呢?显然不是,因为会议多是在教师正常工作的时间之外进行的。如,下午放学后的时间或早上晨读时间,因为这时候教师不会在教室上课,即使在教室,也可以先把手头上的事情放下,等会议结束后再来处理。可是,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会议要占用教师很多时间,所占用的这些时间段又都是教师可能最忙的时候。如,放学后的时间,教师都会急于回家,因为要接孩子,要做饭,要伺候老人。于情于理,教师都不愿为着牵扯自己一点点利益的会议而耽搁太多的属于个人的时间。尤其是女教师,对会议的时间特别敏感。两下权衡一下,我们就知道了,学校的会议不是越多越好。
2.开会的目的必须要明确。这就要求开会前要准备充分。不能因为忙不作会议准备,以至于本来一次会议就能讲完落实的,非得还要开第二次会议。开会的时候,作为领导要多为教师考虑,不能因为是领导而非得显露一下口上功夫。实际上,就那么三两件事,讲清楚,谁今后负责,应履行什么样的职责,拟定检查执行的机制就行了。没必要那么细,对常规性的工作点到为止。看到有些教师坐不住了,就要灵活机智地结束自己的讲话。特别要提到的一点是,如果开会,那么会议的议程就要作好准备,让每一位教师心中有底,包括会议的时间、地点及预计持续的时间,与会人员及角色,有关会议的议题都要提前告知一下,这样教师就可以预先做准备,将家里家外的事作好妥善安排,可以在领导主持开会的时候,心里没有杂念,从而安心地听会并融入到会议之中。
3.建立有效的会议结构。对工作的布置,可以想办法多渠道解决,必须开的会尽量少开,可开可不开的会尽量不开。对于具体要做的工作,可以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像一周工作安排、工作要点或作业检查等完全可以用通知的形式张贴在公告栏里。教师经过时注意一下就行了。对于会议上布置要落实的工作及与会教师的建议,可以在办公室的活动挂图上或白板上记录重要的观点、信息或建议,供所有人观看,避免因个人可能没有通过会议听到或想到而重复观点,浪费时间。这样一来,对于规模大的学校,所提供的会议议程因为是真实需要的记录,又由于是与会教师的意见,开会时,因为自己的意见被纳入了会议议程,可想而知,肯定会全身心地参与所有讨论。
4.建构民主的会议风格。一般而言,召开学校会议是校长和学校领导的专利,通常都是领导讲,教师听。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会议期间,会形成冷场的现象。因为对于教师而言,总会觉得会议的内容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是爱听爱不听的。而且,都是知识分子,总觉得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不是某某说的那样,这样就更不想听下去了。那么,如果试着让我们的教师在会上多讲点,效果会是怎样的呢?就像在课堂上,尽量把说话的权利移向我们的学生一样,结果是不是不一样呢?事实上,如果我们的校长经常自己出现在闪光灯下,也就意味着教师出人头地的机会少,那么从教师的心理来说,就少了为学校考虑的意识,反正心里想着“肉食者谋”,对于学校会议上可能要讨论的有关学校未来发展的大事,其第一印象应该是不关我多少事,有领导呢!可是如果让教师多多摘取胜利的果实,让教师多多在闪光灯下露面,让教师在会上多讲,让教师直接参与学校的大小管理,让每一个教职工都成为会议的赢家,就不会是这个局面了。因为是这样的话,等于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成为了学校的主人,对每一个人来说,利益均等,学校的发展关乎每个人的未来,就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而对于校长来讲,却是大赢家,因为学校发展好了,最终的成绩还是归功于校长。
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有效策略 篇12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 学习成绩较差, 缺乏自信心, 对待学习没有热情, 得过且过, 目标不明确, 没有钻研精神。他们的信息来源广泛, 热衷于游戏、网络、追星等事情, 心思没有放在学习技能和未来就业方面。
2情绪不稳定, 自控能力较弱
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有些学生情绪不稳定, 容易冲动, 缺乏理智和对是非判断的能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很多学生情绪躁动, 经常和老师、同学发生矛盾, 甚至发生激烈的争执。还有的学生情感冷漠, 对他人怀有敌意或戒心, 对人对事的态度非常冷淡, 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 漠不关心, 置身于外。
3有较强的表现欲
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 普遍具有较强的虚荣心, 在他人面前表现的欲望较强。一些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 就寻找其他机会表现自己, 以求心理上的平衡, 有的学生甚至做出违反纪律的举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以免自己在集体中遭受冷落。
4动手能力强, 适应性强
职业学校学生虽然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较差, 但学生的智力素质不差。他们一般都头脑聪明, 思维敏捷, 动手能力较强, 对一些新观念接受较快, 适应性较强。而且他们追求时尚, 追求新事物, 要成功的梦想比较强烈。
二职业学校班主任有效工作的策略
1班主任的教育必须是爱的教育
由于社会上一些人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偏见和不重视, 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职业学校的生源不多, 生源的质量也偏低, 曾经只有尖子生才能就读的学校, 现在只有分数低的学生才考虑就读。职业学校几乎成了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 这样的情况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此, 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 必须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心理, 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 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们, 爱护他们, 关心他们, “爱是师德的灵魂”。因为班主任只有爱学生才能真正的接受学生、理解学生, 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是师生的双向沟通和交流, 如果没有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只是强加和被动的教育, 那是不会有理想的教育结果的。班主任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不歧视学生,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 帮助他们找到自信, 正确面对自己的职校生活。
2培养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班级是一个社会小群体, 班级里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学习基础、个人素质、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班主任要协调好班级的人际关系, 建设团结向上、积极健康的班集体。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首先就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是班主任教育获得成效的根本保证。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在班级的定位很重要, 班主任要调节好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既不能失去教师应有的尊严, 又要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同时, 班主任还要做到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心系学生, 能用平等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 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情感, 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进而才能“受其术”。此外, 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还必须要注意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 不随意发号施令, 充分信任学生, 发现他们身上具有的潜能。
学习基础差是职业学校生源的一大特点, 很多学生在之前的学校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受到老师的冷落, 没有被老师关心和重视过, 学生因此缺乏自信心, 不愿意主动和班主任沟通交流, 致使师生之间很容易出现隔阂。有的学生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 在家里家长却十分娇惯, 因此不少学生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 有的学生甚至公开和老师作对。他们觉得哪里的老师都一样, 都不喜欢成绩差的学生, 都只会批评。班主任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和认识, 就要有耐心有诚心地去了解学生, 关心学生, 热爱学生, 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只有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 班主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有宽容善良的心, 还要有容纳百川的宽阔胸怀, 对发生在班级和学生身上的事情坦然处之, 只有对学生施以持之以恒的爱, 才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 建立融洽的生生关系
职业学校学生的独立性较强, 需要受人尊重, 需要友谊, 需要交往。这种需求引起了学生人际关系和交往对象的重大改变。他们既希望找到能够坦言相告的好朋友, 又不想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向老师和父母敞开。针对这一情况, 班主任不能只单纯地充当严加管教的角色, 而要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 走进学生的内心。现在学生的个性都比较强, 自我表现意识都很突出, 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文艺、体育、书法、摄影及各种技能比赛等) ,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在班级内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理解, 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自我需求和自我尊严。并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结、拼搏的进取精神, 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团结的、有凝聚力的、积极健康的班集体,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体验融洽相处的和谐氛围, 从而建立起融洽的生生关系。
3细化班级管理
优秀的班集体一定是有良好的班风做基础的, 良好的班风可以制约、影响学生, 规范学生的行为表现。班主任要分析班级学生的特点优势, 有目的地开展班级活动, 引导正确的集体舆论, 培养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
(1) 培养过硬的班级干部队伍
团结向上, 积极健康的班集体需要有过硬的班干部队伍, 班级有坚强的管理核心, 班主任有得力的班干部队伍, 班级管理才能顺利开展下去。班主任要挑出责任心强、遵守纪律、学习成绩相对优异、热心助人、热爱劳动等方面表现好的学生作为班干部的培养对象, 让这些学生成为班级建设的带头人和积极分子。班主任要把他们中间表现突出的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为他们在班级里树立威信、增强自信, 而班干部的威信和自信又能督促他们更好、更自觉地为大家服务。
(2) 制定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是班主任管好班级的根本保证和重要依据。班主任要制定学生认可的、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 并且按照班级管理制度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量化管理, 奖罚分明, 公平公正。班级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中, 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纪律、学习、卫生、间操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做到每周有小结, 每月有总结, 突发事件及时解决。如果学生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 班主任要查清原因, 及时引导教育,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引导教育时还要注意讲究方法, 心平气和, 以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对待学生。
(3) 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班刊让那些擅长写作、擅长设计、擅长绘画及擅长书法的同学发挥特长, 体现个人的优势, 使他们增强学习自信、生活自信。班主任结合时事用班刊作舆论导向, 设计主题, 渗透德育。在教室里悬挂励志名言,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给学生以激励和鼓舞。
4坚持理想信念教育
由于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就业难”已成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有科学的就业观和职业观。班主任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奉献社会、崇尚实践、热爱劳动的教育, 培养他们的择业意识和创业意识。在进行德育教育时, 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表面说教上, 而要用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理论思想真正地指导学生, 找一些对他们就业创业有帮助和促进作用的事例。班主任还要给学生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意识, 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最看重的是看一个人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学历。
5进行道德法制教育
道德观念是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基础和动力。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活跃, 自我意识强, 逆反心理严重, 言行错误、行为不道德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往往就是缺乏是非观念或道德无知造成的, 因此, 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让学生明辩是非曲直, 把握正确行为准则。学生处在青春期, 心理、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辨析事理的能力差, 可塑性较大, 行为习惯不易养成, 容易反复。因此, 教师要严格要求, 督促养成。首先, 班主任要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标准,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 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规章制度和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 构成完整而有序的管理秩序, 并在具体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细化, 通过反复宣传教育, 认真落实行动。其次, 班主任要坚持反复抓, 长期抓。在宣传教育的方法形式上生动活泼, 有创新。第三, 重点放在落实践行上, 班主任要检查督促, 千万不能言而不行, 行而不果。另外, 对个别学生要配合单独辅导、单独交流, 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 抓好后进典型的转变。只有经过反复的培养教育, 长期的检查督促, 定时的总结评比, 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有序稳定的品行秩序。
综上所述, 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 学生入校的基础素质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又缺乏刻苦学习的动力和行动, 对未来的就业盲目, 充满困惑, 信心不足。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 同时也是沟通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 要求班主任必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抓住学生的心理, 付出更多的努力, 寻找更合适的方法,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作用, 高效务实地开展班主任工作, 为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国林.浅谈如何做好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J].职业教育管理, 2011 (5) .
[2]张祥宝.浅谈职业教育的班主任管理[J].中国职业教育, 2012 (9) .
【学校有效管理策略的思考】推荐阅读:
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06-07
学校有效管理09-05
小学学校有效管理10-10
关于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策略10-20
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有效策略10-20
学校高中化学有效教学09-04
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策略优化06-26
班级管理有效策略05-08
精细化管理有效策略05-23
有效的策略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