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策略(共12篇)
有效的策略 篇1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 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的探索已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如充满个性的朗读指导, 基于文本的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 多样的情境下写话实践等, 但对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可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下面我就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见解与做法:
一、做好课前预习
从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来看, 学生和教师占了其中的两大因素。学生基础的有无, 准备的充分与否, 会直接影响他的听课效率。预习成了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何谓预习?就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预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预习能给接着要上的新课打好基础, 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一项调查显示: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 经常预习的学生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平均成绩, 而且差异显著。
同样的年龄, 坐在同一间教室里, 听同一位老师讲同样的内容, 但同学们对新课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原因就是不同的同学听课的起点和接受能力不同。
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 上课时才匆匆打开课本, 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 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 听天由命, 一节课下来有的听懂了, 有的似懂非懂, 有的甚至就是听天书。而有的同学听课是有备而来的, 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对所学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 对新课要讲什么, 重点是什么, 难点是什么, 做到了心中有数, 听起课来如鱼得水。介于此, 我一直倡导课前预习。有时口头布置, 绝大部分是进行书面提示, 如教学三年级《军神》, 课前给全班学生分发了预习讲义:1.给课文标上小节号。2.读一遍课文, 边读边把文后的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的注音标在课文里, 并用“———”画出这个生字组成的词语。3.再读一遍课文, 写下你读懂的内容, 标出你有疑问的地方。4.如果有条件的话, 上网查阅或向家人询问有关刘伯承的个人资料, 上课时在全班进行交流。5.提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这样的预习作业, 从读到写再到思, 学生在课前对这一课文已有较深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只需做一个会引导的思想者, 学生就会学得轻松。事实如此, 学生在学这一课文时, 个个眼放光彩, 听得专心, 读得动情, 议得深入。一节有效之课, 于学生来说, 就是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教师来说, 就是精心设计预习作业, 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师生要通过备课预习, 把身边的资源科学合理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整合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看似各有侧重, 互不关联, 实际上是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在一堂课中, 三维目标往往需要以“一维”作为突破口, 以此来实现三维的联动, 并不是面面俱到, 机械体现。教师要做文本与学生的知音, 要在把握课标, 吃透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对文本资源进行合理取舍, 有效整合, 根据教材的路径, 尊重学生的学径, 去设计、去寻找一条既能反映课标精神, 又能体现语文特点;既能彰显文本特色, 又能合乎学生实际的最佳教学路径,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沿着这条路径自由徜徉在文本之中, 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教学《春联》一文, 我紧紧围绕“让学生在与春联有关的系列活动中对春联这种中国固有文化的形态特点和意蕴有所发现和体悟, 从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目标, , 设计了“说过年、议春联———贴春联、评贴法———读春联、赛吟诵———说发现、议意蕴———拼春联、写春联”这样的五个环环相扣、互为衔接的教学板块, 让三维目标得到有效的整合。
三、关注学生发展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是课程改革的宗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 教师则做“导师”。把文本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作为切入点, 引领学生学习。如我教学《少年王冕》一文时, 以“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少年王冕是个勤奋学习、孝敬母亲的孩子”为切入点, 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2-4自然段, 边默读边圈画出关键词句, 然后组织交流, 当交流到“王冕得到了腌鱼腊肉, 他总舍不得吃, 留给母亲, 体会到王冕孝敬母亲”……我利用追问而导:“王冕还舍不得什么?”“王冕舍不得花钱买点心”。“王冕又舍得什么呢?”?“买书”……
这样一个总领问题, 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两个“舍得”, 一个“舍不得”, 整合在一起。对照问题理解, 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学习的形象, 活脱脱地站在学生的面前, 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样的对重点词语进行整合, 帮助学生选准解读的突破点。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而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走进文本, 把解读引向深刻, 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有效的策略 篇2
1、想在职场上快速晋升
答案:会增加事业发展
你积极的问题
专注于解决方案
2、这是这周斯坦
答案:在我开始解释
关于系统如何工作
当斯坦问题时
3、格薇内斯整周都在回避你
答案:A:是,因为它利用了个人诉求B:是,因为它利用了个人诉求
4、布莱恩的工作是为
答案:应该提供他在每次成功
应该通过庆祝他每次掌握
应该通过和持有积极观点
5、作为一家大型雕象
答案:我应该把精力放在当我讲话时首席财务
6、无论你的资历多好
答案:它让工作职责
它使你能够观察
它为你的事业发展
7、你对自己没有晋升
答案:我应该通过自愿
我应该通过认识
我应该通过表现
我应该追求健康
8、罗莎莉是一家刚成立
答案:A:是,因为它作出了关于
日记指导的有效策略 篇3
什么是日记?日记,就是把自己当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最难忘的和最有意义的事情写下来。要让学生从开始就喜欢写,再到会写爱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老师悉心指导,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快乐,不把它肖成一项任务,把写日记当成一种享受,有话就说、有话想说,这样日记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可是每当我在批阅学生日记时,总会发现有很多学生的日记根本没有批阅的价值,从内容上看,没有主题,从写作方法上看,千篇一律都是流水账。还有的学生写字也不规范,感觉都是在应付。
案例1:
记一次拔河比赛 宋雅娟
1月1日 多云
元旦节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于是校长决定全校要举行拔河比赛。
终于轮到我们上场了,这时,哨声一响,我们各自排队入场,迅速把地上的大绳紧紧地抓在手中,“嘀——”,第二声哨声响了,在同一时间内,裁判员把手中的小旗子一甩,我们就拉开了。好大一会儿,双方不分胜负,气氛有些紧张。拔呀拔呀,一阵阵“一、二、加油!”“一、二、加油!”的鼓励声,顿时给我增添了力量,我想:我一定要坚持到底,绝对不能松手……争取胜利,大家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瞧,那系着红色布条的绳子正慢慢向我们的反向移。就在此时,“嘀嘀”一声哨响,我们胜利了!此时此刻,我们欢呼,我们跳跃,我们的欢呼声萦绕在整个校园的上空。
点评:
这篇日记主题明确,但却没能突出主题。叙事不具体,不生动。开头部分是比赛前,不能描写出周围的环境和准备工作。拔河的过程不能很好运用各种描写再现原景,使得习作寡而无味。通过指导,新的习作如下:
案例2:
记一次拔河比赛 宋雅娟
1月1日 多云
元旦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为庆祝新年,校长决定全校举行拔河比赛。
上午,老师们就忙碌起来了,准备好了绳子,红布条,还用白色油漆划分了区域。校园里到处是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
下午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二节课结束,同学们立即飞奔出了教室,排好队伍,整装待发,先是初一同学们进行比赛,我们便为他们加油助威,还汲取了不少拔河的经验。
终于轮到我们上场了,你看,同学们个个生龙活虎,浑身是劲,大家对这次比赛充满了信心。这时,哨声一响,我们各自排队入场,迅速把地上的大绳紧紧地抓在手中,使足劲,手挽手,脚顶着脚,目光集中看着对方。“嘀——”第二声哨声响了,在同一时间内,裁判员把手中的小旗子一甩,我们就拉开了。好大一会儿,双方不分胜负,气氛有些紧张。队员们一个个满脸通红,汗流浃背。两队的拉拉队在旁边大声喊着:“一、二、加油!一、二、加油!”拔呀拔呀,我瞪着眼,憋足劲,两脚使劲地往后蹬,用力拉着绳子……
几分钟后,我的手麻木了,腿也软了,真想松手歇会儿。可是,一阵阵“一、二、加油!”“一、二、加油!”的鼓励声,像进军的号角,顿时给我增添了力量,我想:我一定要坚持到底,绝对不能松手……争取胜利,绝对不能输给对方!大家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瞧,那系着红色布条的绳子正慢慢向我们的反向移。就在这时,对方的最后一位队员“噗”的一声,双膝跪倒在地上了。瞬间,绳子晃动起来,只见对方队员像失去了重心似的,一个个站立不稳,有的一下子坐在地上,有的身子向前扑去,有的坐在后面队员的脚上。就在此时,“嘀嘀”一声哨响,我们胜利了!此时此刻,我们欢呼,我们跳跃,我们的欢呼声萦绕在整个校园的上空。
同学们笑啊,跳啊,议论啊,都为今天的胜利而高兴。而且大家都明白了:好成绩不是靠一个同学夺来的,而是大家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点评:
文章写得不错,选材好,注重场面描写,写出了拔河比赛的紧张激烈的场面,点的刻画,面的结合,恰到好处。巧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我们班”的拔河队员,个个生龙活虎,摩拳擦掌,那一股团队精神更让人拍手叫绝,再加上拉拉队的侧面烘托,“我们班”更是如虎添翼!精彩!
作文的生命灵魂要求文章具有真情实感、见解独到、形式新颖、语言优美。所以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必须提升其生命灵魂,达到文如其人的境界。让学生喜欢写日记就等于教会了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指导学生写日记,是最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那么,如何让孩子写好日记呢?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素材是写作的基础,而素材的来源就在于广泛地阅读和生活的积累。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的生活经验少,观察能力较低,想象力不太丰富,一提起写日记,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要么是记流水帐,要么是几句话敷衍过去,写得很平淡,无具体内容。根据大纲要求:“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又扩大了孩子的写作范围,对校园里,上学、放学路上或家里发生的事情,进行指导,这就每人有了每人的写作对象,避免千篇一律,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这样,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的事,毫无拘束地写了出来。
二、提出写日记的要求。
在学生有了写作素材后,要对写日记逐步提出几点要求:首先是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大部分同学兴趣高,日记内容写得好,但也有少数同学名义上是一篇,却两三句一笔带过。于是,我又要求篇幅的长短,并且由少逐步增至400字以上。这就逼着他们将日记写得生动、具体,而且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大话,不虚构内容。
三、层进式引导
首先日记选择的内容要具体,不要空洞,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先从孩子喜欢做的或玩的事人手,然后就某件事引导学生,如:刚才你和谁玩了什么?在哪里玩的?什么时候玩的?先怎么玩的?再怎么玩的?玩得好吗?什么时候结束的?注意:这些问题不能一口气问到底,要问一段,让孩子写一段,逐步加长,以后养成写的习惯后一篇日记就可以一下子完成。在引导的过程中不是引导孩子关注词语的组合,而是让孩子回忆游戏的经过,形成“做事——观察体验——口语表达——文字表达”的习惯。
总之,只有用心去做,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美好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规律规范学生的习惯。相信会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使文字表达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附:学生优秀日记
一场篮球比赛 范治超
10月5日 晴
下午最后一节课,也许是因为下课将举行篮球比赛的原因,同学们个个都有些心神不宁的感觉,毕竟(2)班的实力也不容小视。同学们都在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不知从哪里露出一丝风声,说:“前天(2)班把(3)班打个落花流水,(3)班全无还击之力,简直是以卵击石,小菜一碟。”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直打哆嗦。
第一乐章
终于下课了,同学们像火箭似的跑去篮球场,观看比赛。开始比赛了,篮球场顿时沸腾起来,有加油声,有呐喊声,全都回荡在人山人海的篮球场上。噫,(2)班的人把球抢了过去,往前进攻,趁着我班同学不注意,来了个令全场人都拍手叫好的三分球。全场之中,恐怕也只有我班一言不发了。“好一个三分球!”我暗自说道。这次轮到我班接球了,可惜,前进了一小步,被一只拦路虎拦住了。忽然,背后出现了一个小矮人。是谁?原来是我班的调皮捣乱鬼张大壮。他靠身体的小巧,身手敏捷,穿过(2)班高大球员的臂下,前进个几分,一投,哇,中了!又是一个三分球。全场更加沸腾了。我想:好在有他投中的球!经过刚才一番拼搏,两队比了个平手。
第二乐章
下半场开始。不知是因为换了场地,还是怎么的,我班一上阵,就捡了个彩头。球落在了我班队员上,刚想投球,可惜!被人看穿了,被一个高个子一拍,球掉了。我想:准被人抢走了。只听见同学直喊“加油”“加油”,我就纳闷了。怎么抢球的不是自己班还这么高兴呢?带着疑惑之心,我抬起了头。哈,是我们班的大个子。我顿时傻了眼,只见他做出一个想投球的假动作,全场屏住了呼吸,好像连空气也被冻结了,一切一切都停止了。看到如此情况,对方上前抢球,不料,大个子竟把球扔到了另一处——我班另一个同学手上。趁对方还未回过神来,把球投进了篮球框中,球在铁框上面不停地转,所有的人都停住了,目不转睛地望着球的运转。呼,一声长嘘,球终于投中了。所有人心里的石头都“咚”的一声,落在地上了。一声哨响,比赛结束。我班以102比99最后12秒决杀对方!
比赛尾声
比赛虽已结束,可有大部分人还在议论,说:“(1)班真是太棒了,既懂得团结,又懂得‘声东击西’,将对方迷惑了,打倒了,真是了不起啊!”
通过这一次篮球比赛,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篮球比赛要想取得胜利,班内团队合作精神相当重要!既要班内团队默契配合,又要懂得打球的战略战术,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对方!
点评:
文章写得不错,借助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篮球比赛的激烈场面,还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晰,小标题形象有趣,很精彩!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4
那么, 该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呢?下面, 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立足学生的需求。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 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 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 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 挖掘了学生的兴奋点也就到了整个课堂的高潮, 课堂显得活泼起来, 热闹起来。比如, 在教学《比本领》的时候, 我在课的开头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太阳和风比本领, 谁会胜呢?全堂课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提假设, 找答案, 为自己辩论, 再到文中找答案。课堂气氛热烈,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 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 考虑得多么周到, 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 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 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 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 适时调控, 充分利用。因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 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 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 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 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效备课,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教学目标简明扼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在多次的听课中, 笔者发现, 很多无效或低效的教学主要原因来源于教师目标设定的不明确。如一位教师教学《画风》的第一课时, 教学伊始以谜语导入, 紧接着是自读课文, 读完后划出文中小朋友怎样画风的句子, 然后是利用大量的教学时间重点感悟划出的文段, 最后是教学生字。这样的教学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文本的感悟, 还想兼顾识字教学语言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一节课下来, 老师教得越来越辛苦, 学生也越学越累, 听者也自觉索然无趣。如上述教学案例, 教师想兼顾的方面实在太多, 而忽视了低年级 (特别是一年级) 应以识字教学为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读与拓展阅读巩固识字效果, 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规律, 从教学效果来看是低效的。毫无疑问, 只有以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 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 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 在组织教学之前, 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 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 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 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 更好地理解课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体现了教学切入点的简约集中: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上课时, 我们便以“背影”为切入点, 设以下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切入点找到后, 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 解决了这些问题, 学生就能理解《背影》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 找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 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 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读、写、说、悟, 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如教学《金色的鱼钩》, 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 引导学生“批注”, 写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第二个环节交流“批注”;第三个环节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可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可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也可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 还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四、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 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 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会导致师生消耗大, 学生负担重, 教学效果差, 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教会学生预习,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课堂成功的前提。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 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 对所要学的课文有了整体感知, 如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倡圈圈画画, 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 如用“———”画出关键部分, 用“ooo”画出重点, 用“~~”标出难点, 用“?”标出疑难, 在文中加旁注、批语, 写上自己的看法、感受。同时, 对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关键处给学生予点拨, 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期间, 还以学生讨论为主, 指导为辅, 应是“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课堂质疑。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 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但由于个体差异, 学生提出的问题, 水平高低各不相同, 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对于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 让学生提出来, 师生共同疏理, 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相互答疑;一时难以回答的, 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 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注重“读写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 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而最终的落脚点是书面表达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很好地融合了这一传统的读书方式, 注重对文本学习的批注, 注重把学生的感悟写下来, 从而使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真正落实这一指导思想,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勤于用笔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 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达到真正的理想效果。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为主体,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永, 张华.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 篇5
摘要:良好的课堂管理既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策略:建立积极、正向、有序的课堂规则,教师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科学合理地编排座位。
关键词:课堂管理
课堂规则
教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课堂教学及评价正渐渐地显示出其改革的意志和努力的方向,但课堂管理似乎在这场变革中显得异常“冷清”,要实践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和评价,显然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管理。下面就有效管理课堂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建立积极、正向、有序的课堂规则,积极、正向、有序的课堂规则能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具有规范、指导和约束课堂行为的效力,使学生明白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及时纠正问题行为,建立良好的课堂内部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规则具有维持功能。此外,课堂规则一旦被学生接受、内化以后,就会变成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律品质,养成良好习惯。
制定课堂规则的原则和要求:
1.首先,课堂规则应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课堂规则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由学生参与讨论而制定的课堂规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内化,从而自觉遵守课堂规则。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但在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课堂行为标准时,教师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所确定的行为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行为要求是否影响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求是否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行为要求是否切实可行?行为要求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等等。
2.其次,课堂规则应少而精,内容表述以正向引导为主。课堂规则应是所有学生均应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与要求,因此应尽量制定出最简明、最基本、最适宜的规则。一般以5-10条为宜。消极、负向的课堂规则不利于课堂学习纪律的管理。这样的规则常常会引导学生关注消极方面,反而淡化学生的积极动机与态度,从而进一步强化低水平的道德发展,无助于发展学生高水平的、具有社会价值的道德水准。因此,在制定规则时应坚持正面表述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建立良好课堂行为的积极的正向强化,这有利于产生“教师期望效应”,从而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遵守课堂规则。
3.最后,课堂规则应及时制定、引导与调整。教师应抓住一学年开始的机会制定课堂规则,并引导学生掌握如何遵守课堂规则。一学年的开始几周,在决定这一年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和教师、同学相互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
仅有课堂规则还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是复杂多变的,学生的情绪情感也是极其丰富的,在课堂上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很好的教育教学机智,具有高度驾驭课堂的能力。
1.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管理很难和有效的教学分开。如果教师的教学生动有趣,内容难易适中,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不会分心吵闹。反之,教师如果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去维持课堂秩序,也未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有科学的教学观,注重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另外,还必须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掌握详细的背景材料,制作大量的教具和展示图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等。
2.善用眼神传达警告或嘉许之意。老师要有自信,不怕与学生的眼神接触。在每一节上课开始时,先以自信关心的眼神逐一注视每一位学生,然后再开始上课;下课前以嘉许的眼神很快扫视全班然后下课。上课过程中,眼神可多停留在根据先前了解可能分心或调皮捣蛋的一些学生身上。通常,学生做出“违规行为”或从学习活动结束前会先窥视老师一眼,判断是否有被老师觉察,若是当学生看到老师时,立刻接触到老师的眼神时,他会心神一凛,就此收敛。如果学生分心前未被老师眼神捕捉到,已经出现不良行为,老师可以用警告的眼神盯着他,等待他的眼神接触,必要时提高声音诱其看老师,待眼神交接时,轻轻摇头表示不许再做。另一方面,认真专注学习的学生有时也会望一望老师,寻求注意,老师如能及时投以赞许的眼神,可使学生受到鼓舞而更加努力。
3.运用声音的变化和巡视走动来提醒学生。教师上课时,声音如单调平淡,毫无变化,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平时上课时教师应注意音调高低、速度快慢和声音大小的变化。在讲到重点时,宜减慢速度提高音量,必要时反复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遇个别学生不守规矩,则在其动作时,提高讲课音量,示意他老师已经知道,使其收敛行为。如果全班有骚动现象,可以突然停止讲课,静默片刻,通常学生会因而警觉,恢复安静。教师平时上课多半站在讲台中央,方便学生注视及必要时使用黑板,但如果学生在做练习或老师在范读时,宜在行间巡视或移动,若个别学生有问题时,即趋前帮助;学生不守秩序时,即在其身旁留驻,待其警觉收敛后再离开。
4.用随时发问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讲授是教学的主要的方式之一,配合学生适当的问答,内容系统,重点突出,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易分心,可以在讲解前提醒学生“讲完一段后,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在讲解过程中,如遇个别学生分心或不守秩序,可以向他提出问题要求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可另指一名专心学习的学生回答,答完后再要求原学生述说一遍,确定其是否已专注听讲。
5.用放大镜寻找学困生的优点。人人都有想获得赞赏的需求,年纪越小,获得赞赏的需求越强烈。在一个有四五十名学生的班级中,往往只有十多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学业上有良好的表现而时常获得老师的称赞,其他多数学生获得老师赞赏的机会很少,更有不少学生不但根本没有得到赞赏的机会,反用放大而时常受到斥责和处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聪明又有爱心的老师总是用放大镜寻找问题学生的优点。对那些缺点多的学生,我们不能“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骨头里挑鸡蛋”。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寻找其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予以扩大,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科学合理地编排座位
在学生自由选择座位的情况下,坐在前排的大多数学生是过分依赖型的学生,也许还有些学习热情特别高的学生坐在其中。坐在后排都是些调皮捣蛋者。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反应出他们对学习的情感,坐在前排的学生一般对学习持积极态度,他们认为自己有获得成功的能力,并表示要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而坐在后排的学生则对学习持消极态度,对自己获得成功的能力也缺乏信心。
教师给学生分配座位时,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师往往把纪律不良的学生分配在下列三种座位上:(1)单独一人坐在最后一排,处于孤独状态,理由是孤掌难鸣;(2)坐在两个“好”学生中间,处于夹击状态,理由是效仿榜样;(3)靠近教师的讲台,处于直控状态,理由是便于监督。因此,通过对学生课堂座位的分配和调整,能达到有效调控课堂行为,预防纪律问题的目的。在我国中小学课堂里,教师往往把纪律不良学生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且对他们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会降低学生的自尊、自信水平和自我效能感,从而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会更有意识地破坏纪律。这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在座位的安排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学生产生消极的或否定的纪律体验;(2)不能让学生养成表面遵守纪律的态度;(3)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此外,我们在分配学生座位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使得每个学习小组好、中、差搭配,不同小组大致平衡,这不仅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又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预防纪律不良行为的发生。有时让纪律不良的
学生和自律的学生坐在一起,能有效地减少纪律不良行为。总之,教师合理地分配和调整学生的座位,会有助于维持课堂学习纪律,同时也有助于有效的课堂管理。
教师能否有效地管理好课堂,能否有效地驾驭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如果失去了有效的课堂管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纠正忽视课堂管理的片面做法,不断探索新课程下课堂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新课程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和谐而生长、民主而平等、灵活而互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173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指导用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论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6
关键词:有效教学;评价;互动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改革的重点。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教学呢?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四点:有效备课、有效提问、有效互动、有效评价。
一、有效备课
不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现代教学论,我们都主张,“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也就是说,实现有效备课,要做到三方面:
1.关注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所授课题的研究,而应从整体进行分析研究。只有全面了解系统教材的内容,明确教学内容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里有底且得心应手。
2.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
我们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教学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特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3.关注学生
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是有着敏感心灵和强烈求知欲望的青少年,他们的兴趣、关注以及性格特点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一节课上得到不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有效提问
教师在教学中同样应该有目的地去选择问题。过低的要求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而过高的要求,远远脱离其原有的思维结构和水平,又会使他们“望而生畏”,不仅产生不了学习和思考的愿望,只有那种略高于学生原有思维水平,经过他们努力后,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恰当的要求。
课堂上问题的设置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注重问题的新颖性、有序性、阶梯性和灵活性。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动手、动脑的训练,也要加强对学生动口能力的培养。
三、有效互动
教育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搭建互动的平台。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呢?
1.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这是课堂有效互动的前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做到师生平等,才能真正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设立合理的预期目标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预期目标。只有事先设立合理的预期目标,才能使教学中的互动不会流于形式,才能使互动的过程有序化。
(1)生生互动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间的互动大致可按内容分为三种:一是数学知识的交流互动,二是学习体验的交流互动,三是解决问题途径的交流互动。这种同伴间的交往涵盖了合作、鼓励和竞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师生互动
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又分为教师与个别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与部分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互动。在互动中,教师才能看出和想象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即学生是如何跟从教师的引导,以及他们在认知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讲解、练习,才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有效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情况、运用能力,以及学生在课堂协作互动中的表现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内容。当然,教师要做到有效评价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的语言要从笼统、简单向具体、多样转变
由于课堂口头评价具有分散性,无记录性和评价效果不易测性的特点,所以,以前出现了评价用语单调,评价指向不明等问题,这样就会导致课堂缺乏活力、缺乏感染力。只有当我们的评价用语丰富,评价针对性强,才能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2.把握好评价的时机
课堂评价时机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适时的评价会给一节课增色添彩,不适时的评价也会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在课堂上,我们要用好即时评价,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也要用好延时评价,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3.评价形式要多样化
评价的形式不仅局限于语言评价,更可以通过教师的眼神、动作、手势、微笑等肢体语言来表达。另外,还可引入自评、他评、互评等环节使学生获得被同伴认可的心理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只有抓好以上几点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在一节课结束后,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增加继续探索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7
一、有效体验,注重问题情境中的互动性
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其中学生纯粹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其对于知识的理解、内容的把握往往停留在一知半解或者懵懵懂懂的状态,还没有从实质上去把握。而要真正让学生把知识从字面理解进行内化,变成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最根本的还需要数学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出问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交流中来。
【例题】1.作出函数a=3b+7在坐标中的图像,并且通过图像:(1)求出3b+7=0的解;(2)求出3b+7>0的解;(3)若b的范围是[-1,3],求a的具体范围。
2.某学校食堂桌子是4人方桌,若人数超过4,就将方桌拼在一起,2张桌子能坐6人,请依此规律列出具体数值。
【简析】从问题内容来看,主要与一次函数有关,但是从学生主动性考虑,激发程度不一样,其结果自然也不一样。第一个题目比较直接,相对抽象,直接将问题呈现出来,至于其中所蕴含的生活知识或者联系却很小,而且语言比较平实,因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而第二个题目却更多关注到题目中所蕴含的情感,是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采取情感激励法将问题抛出,这种方法就将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了,这个过程让学生因为其中的生活性而对该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而主动和教师进行探究活动。
可见,从学生情感体验出发,尽可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而最佳途径就是互动,在小组合作、分组探究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互动沟通师生情感,推促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强化师生互动过程,从而有效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向和基本思路。
二、有效评析,注重问题评析中的两面性
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成型期,由于学生的思维局限性,其对解题能力和技巧并没有完全掌握,而且,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也并没有真正培养起来,所以很容易在解题时出现误差甚至走入误区,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评价式教学活动,对初中生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技巧进行综合性评判。通过数学推理、模拟判断等方式营造演示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观察与评析,从而完成论证疑问、准确判断、科学推理的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问题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例题】在梯形ABCD中,已知BC∥AD,NC=DN,BM=AM,求证:CB∥NM,2NM=AD+CB.
在组织数学思维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评价教学法”先对这一证明题的具体求证过程进行预设,然后对学生间的评价进行引导,之后师生共同对解题过程进行辨析互动,这一过程能够保证师生间的互动式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将对试题的评价、辨析过程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和转化,使其最终转化为对数学思想、数学素养的积淀过程。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问题教学”的评析环节,这是对学生解题过程的展示,是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互评活动的引领,它能使学生在相互评析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素养,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成为师生间互动提升的过程。
三、有效指导,注重问题探究中的双边性
互动式教学是新课改的主要探究方向,他特别强调了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新的双边教学关系。著名心理学教授罗杰思曾言:“进行创造的基本条件就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可见,在问题教学中,教师不能如传统教学一般,直接将所有问题都丢给学生,然后直接开讲,而应当通过自身的有效点拨,给予学生解题方法指导,做到灵活掌握解题方法,并在解题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解题。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即是师生间的彼此信赖、共同提升。
【例题】在△ABC中,∠C是90°,BC=4,AC=3,⊙O的半径为2,(1)当点C和圆心O重合在一起时,AB和⊙O的位置关系是什么?(2)如果点O在AC上移动,OC为何值时,⊙O和AB是相切关系。
在讲这道题时,教师应该坚持“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指点”的教学方针,先将“该问题是哪一方面的数学问题”“这个问题中的条件都有哪些”“这些条件之间都有哪些联系”“这个问题的解答能用到哪些学过的知识”“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等具有引导性的问题直接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经过小组自主学习后,了解到这是一个和“直线和圆间的位置关系”有关的问题,在接下来的问题解答过程中,大部分人都知道了解决这类问题可以从两者间位置关系的特性入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解答。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多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最后,通过问答的方式,师生共同总结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为:通过一次函数的相关定义、性质和图像,运用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找到其中的关系进行解题。
在讲解该题的过程中,教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与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自主完成解题过程,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顺利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是适时地给予指导,让师生的双边活动真正成为对问题内涵的探究、对解题思路的掌握,从而提高解题的技能。
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8
策略一:多一些发散,多一份“感悟”
在设计《飞向月球》这篇课文教学时,我对文本的解读不再囿于科学说明文,而是充分挖掘其中情感的因素,读出了鲜明的形象——语像感,读出了鲜活的语言——语意感,更读出了至诚的情感一语情感,读出了至真的感悟——语境感。就拿读“人类终于登上了千百年来心驰神往的月球。”这句话来说吧,学生很容易从语感的角度把握住关键词“终于”、“心驰神往”,读出逻辑上的重音,达到了一般的教学要求。但我总觉得即便从“终于”读懂了登月的不易,从“心驰神往”读懂人类对登月的向往和探索精神,也读不透文字背后所有的内涵,也只能算是低效的训练。这跟学生的心智水平决定的阅读能力有关。此时教师应适当点拔,从表达情感角度的朗读上提升阅读的深度。于是,我为学生们设计了激情洋溢的导读:
“是呀,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到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再到沿袭至今的中秋节,无一不显现着人们千百年来对月球的无限憧憬。”(生读)
“是呀,这一句是万般慨叹,慨叹人类千百年来的努力的艰辛。”(生读)
“是呀,这一叹是深情倾吐,倾吐人类终于登上月球的喜悦之情。”(生读)
“是呀,这一句是自豪的宣告,宣告今天人类征服太空的壮志豪情!”(生读)
弹奏出“心驰神往”之潜在“情”弦,读出人类对探月的无限憧憬,读出人类坚定不移的探月精神和无比艰辛的探月历程;读出人类终于登上月球的喜悦之情,更读出征服太空的壮志豪情,从而有效地催发了学生语感的滋生,把朗读引向了纵深。从阅读能力训练的深度上扎实地实现了训练的有效性,达到了训练的高效性。
策略二:多一些机智,多一份“灵动”
《学会查“无字词典”》(苏教版第五册)课文开头这样写到:“暑假到了,爸爸带聪聪去青岛旅游。聪聪背着包,蹦蹦跳跳地走在路上。”一开始,我没有任何朗读方法的指点,只是提问:“谁能把聪聪的心情读出来?”因为我以为这么提问其实已经点拔学生了,只要顺着思路,找出关键词品一品就行了。结果呢,两个学生只读出逻辑重音“暑假”“青岛”“蹦蹦跳跳”,就是悟不出聪聪开心的心情。我只得换个思维角度,提问“谁知道‘蹦蹦跳跳’是怎样的一种走路姿势?表演给大家看好吗?”三年级的孩子特爱表现,呼呼啦全举手了。这动作当然简单,哪个三年级的孩子不会?我此举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呀。表演完后,我又引导了:“你平时在什么时候会‘蹦蹦跳跳’呀?”孩子们兴趣极高,“被老师表扬了,我蹦蹦跳跳的。”“妈妈帮我买好吃的、好玩的,我蹦蹦跳跳的。”“考到一百分,我蹦蹦跳跳的。”水到渠成,可以收网了,我点拔:“大家发现了,当我们心情怎样时会忍不住蹦蹦跳跳的?”“高兴!”接下来,三个问题一气呵成,“噢,那你们想想聪聪这时心情怎样?”“他为什么这么开心?”“现在,你们能读好这两句话吗?”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我也窃窃自喜。感情朗读后,我又抓住这生成的契机,指导学法,让学生懂得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其实这也是本课查无字词典——生活中的学问的方法之一。这不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实践中学语文”吗?
策略三:多一些留心,多一份“创意”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苏教版第十一册)一文中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英年早逝的波兰音乐家肖邦,在临终时再三叮嘱姐姐要把他的心脏送回祖国。这位曾受到世人无数赞美之词的爱国音乐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典范。
在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看着书上的肖邦画像说说自己最想对肖邦说的话,再顺学而导,师(下转6页)(上接7页)激情导语:“或许这些都无法表达我们此时此刻复杂的心情。就让我们用诗来尽情讴歌我们心目中永远的英雄吧!”
然后多媒体出示课题旁放大的肖邦像,同时播放一段舒缓而深情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回忆课文填诗:
《我读懂了你》:第一眼看到你,便深深地被你吸引:是什么使你双眼如此深邃?我急切地走近你,啊!我终于读懂了你——那是悲伤的眼睛,________;那是愤恨的眼睛,____________;那是悲愤的眼睛,;那是忧虑的眼睛,_________;那是焦虑的眼睛,;那是坚定的眼睛,____________;那是牵挂的眼睛,_________;那更是深情的眼睛_______……啊!我终于读懂了你——一颗火热的心脏,这颗心脏永远与祖国在一起!在一起!
这一设计在升华了情感的同时不但理清了课文潜在的情感线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有效复述的一般策略 篇9
苏教版中高年级八册教材中, 有复述要求的课文占到总课数的20%左右, 其中六、九、十二册有四分之一的课文要求能复述。复述的具体要求不大相同:有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如《大作家的小老师》《虎门销烟》等;有朗读课文, 讲讲这个故事, 如《孙中山破陋习》《三袋麦子》等;有当小导游介绍景观, 如《烟台的海》《记金华双龙洞》等;有分角色朗读课文, 再演一演, 如《小稻秧脱险记》《半截蜡烛》等;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演讲, 如《学会合作》等。
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小学语文学习是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的初级阶段。在学生的说话过程中, 没有文字材料的依托, 学生即兴表达, 既要动口, 又要动脑, 无疑对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 使学生望而生畏。复述熔理解、记忆、表达、积累于一炉, 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下大力气地去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 从而更好地实现在课堂上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复述训练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需而异, 一般按照先详细再简要后创造的顺序开展训练。复述既是读的训练, 又是说的训练, 它可以检查学生掌握课文的程度, 促使学生积累词汇, 锻炼其语言的精确性、生动性和连贯性, 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发展思维能力。
一、了解复述的基本形态
1. 详述
适用于整篇课文的复述, 这样的训练既能帮助学生把书本中规范化的语言转换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又能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 增进了学生运用语言的信心。
2. 简述
即概括性复述。简要复述要抓住原文的中心和重点内容, 进行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讲述。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按课文的顺序, 把课文中的重要词句有机组织起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删去次要的、解释性、描述性的部分。这种复述虽然不强调引用原文, 但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应当加以运用。简要复述有一定的难度, 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扩展复述
在原文复述的基础之上, 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扩展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行复述。在进行扩展复述时, 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 挖掘出文本未能完全反映出来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4. 创造性复述
课堂上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根据课文内容, 用多种方式改写课文, 使内容更生动、更个性化地表达出来。要求对课文中没有明确叙述的内容有选择地作一些创新, 内容必须和文章内容相吻合, 不能发生矛盾, 即想象要合理。创造性复述提倡六个改变, 即改变人称、改变词句、改变体裁、改变结构、补充内容、改变事件的评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创造性复述是教师应该时常运用的复述方法, 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有效复述的一般策略
合理安排学生复述课文, 形成有效的复述策略, 可以帮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形成了以下策略:
1. 以提纲引领复述
在指导学生复述的初始阶段, 教师可拟出具体的复述提纲, 让学生对照提纲复述。等学生较为熟练掌握之后, 就让学生自己编写提纲。如《菩萨兵》一课的复述, 先指名概括课文四个部分的段落大意, 编段落提纲, 然后, 按“自由练习—同桌互述—小组尝试复述—指名复述”的程序进行复述练习。再如,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故事内容较多。复述时, 先根据段落层次编写小标题式的复述提纲:晓行夜宿, 察访药材;错过客店, 夜宿古寺;借助月光, 啃食干粮;冒险品尝, 记载草药;山风呼啸, 苦中作乐。再让学生参照小标题复述课文。这样,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 以表演促进复述
() 分角色表演复述。如《云雀的心愿》一课的复述,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然后四人一组结合, 一人做小云雀, 另一人做云雀妈妈, 一人叙述, 另一人做导演, 合作完成表演复述, 学生兴趣盎然。
(2) 个人表演复述。如《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 在指导学生读好对话后, 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 然后指名加上动作、神态, 练习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出来。
为了讲好故事, 学生必须先读好故事。学生明确了要求自学, 故事讲不好时, 教师因势利导, 抓重点句段, 让学生在与文本、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中, 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读中, 引燃情感点, 生成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情感纽带。通过萧伯纳和小姑娘语言的比较体会人物性格。我在屏幕上出示两段话:“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 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请你回去告诉你妈妈, 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然后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读好这两句话。这两句话看似简单但是耐人寻味。因此出示这两段对话后我让学生细细地读, 认真地读, 有什么发现。这一比较朗读, 对于句子的理解, 对于人物的特点清楚起来, 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小女孩的天真可爱以及萧伯纳的自夸。读好了, 讲好故事对学生来说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故事讲好了, 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 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 走进了人物的心灵, 透过文字体会到人物的情感。
(3) 课本剧表演复述。《祁黄羊》《九色鹿》《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课文的复述,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所以我专门抽了一节课时间进行这篇课文的课本剧表演比赛。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 我要求学生以一大组为单位, 先改编剧本, 然后制作道具, 排演课本剧, 最后参加比赛。
3. 以关键词语润色复述
如《天鹅的故事》一课的复述就先从课文片段入手, 要求学生叙述课文的重点段落天鹅破冰的片段。即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板书“寒潮降临”“讨论破冰”“勇士破冰”“天鹅群齐心破冰”“胜利地呼唤”等关键词复述课文的精彩部分, 学生在有效突破复述难点后, 利用关键词语进行的连段成篇的复述更加精彩。
4. 以课文插图想象复述
如《虎门销烟》一课主要讲述林则徐销毁鸦片的故事。复述课文时出示课文上的两幅插图让学生感受课文描写的壮阔的场景, 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九色鹿》一课也有两幅鲜明的插图, 在看图进行复述时同样可以让心飞翔。
5. 以填空题串联复述
如《陶校长的演讲》复述时, 可作如下填空式引导:第问, 有没有进步?有, 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这样的填空式引导可以使学生将课文的脉络有机地串联起来, 逐步生成来自学生的精彩。
6. 以顺序词语安排复述
如《推敲》一课复述时, 抓住时间顺序的词语“一天”“第二天”“这时”“接着”, 学生有了这些抓手可以更加顺利地回忆起课文内容, 然后在复述中会更加有条不紊、层次清晰。
7. 以关联词语组织复述
如《虎门销烟》一课复述时, 学生用“只见……先……再……然后……顿时……”的句式复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过程。在复述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对情节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让学生再次体会到林则徐爱国的赤胆忠心。
8. 以主要内容精要复述
(1) 读懂课文, 理清思路, 简要复述。如:《天火之谜》,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部分:长期以来, 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开了“天火之谜”;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 发明了避雷针。复述时告诉学生把这三部分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简单的复述, 这是概括能力的训练之一。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中心, 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行简要复述。
(2) 分清主次, 留主删次, 注意衔接。分清主次的标准是看课文各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系。《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课文依次安排了“小红马嘲笑小骆驼—小骆驼委屈地找妈妈—妈妈带小骆驼走进沙漠—小骆驼感到自豪”的故事情节, 其中骆驼妈妈、小骆驼沙漠之旅是全文的重点, 在指导复述时我让学生抓住这个部分详细说说, 其余部分简单概括。这样的简单复述, 从内容上留梗概, 删细节, 但应特别注意删减后的衔接过渡, 使复述内容连贯。
在学生有效复述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适当地评价学生的复述情况。复述课文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 要抓出实效来, 不能走过场。那么,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复述给予的恰当评价, 将会随时激起孩子爱复述、创新复述的浪花。教师除了看其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声音是否洪亮, 语言是否准确生动, 明确其优点外, 还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增进评价的多元与互动。这样一来, 学生都崇尚能说会道的人, 学生都能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于是复述便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单词记忆的有效策略 篇10
一、创设情境, 使之具体化
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 单词是枯燥的。教师如果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 那么单词将成为孩子英语学习中望而生畏的“拦路虎”, 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单词教学应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用大脑去思考, 并毫不费力地表达出来。当单词只是作为一串字母的组合时, 对学生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学生要想识记也很不容易。可一旦把它具体化,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识记简单化了。
二、编儿歌加动作, 使之表演化
儿歌因其词句简单、内容生动、形式活泼、韵律优美,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如学完“running, swimming, fishing, rowing, jogging”等单词后, 我让学生一边说一边做动作, 并把它们编成:running, running, I like running.Swimming, swimming, I like swimming.……明快的节奏, 优美的旋律, 抑扬顿挫的语调, 像哗哗流淌的流水, 给人快感, 再加上手舞足蹈就调动了孩子们所有的感官, 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单词。
三、趣味游戏, 使之游戏化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记单词, 他们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但无论什么形式的游戏都要为教学服务, 对学生的学习有利的游戏才是好游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用以下几种游戏, 效果非常好。
1.Guess (猜) 。对于未知事物, 人们总是充满好奇, 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急于知道答案, 此时是进行教学的最佳契机, 我们要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猜的活动。如复习单词时, 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猜, 如是玩具可以摸摸猜猜, 如是饮料可以闻闻猜猜。学新单词时, 可以看教师的口型猜读音, 看动作表情猜意思。
2.Praise (奖励) 。学生总是希望得到奖励的, 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来组织我们的教学, 其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无论是在巩固还是新授单词中, 如果我们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加快记忆的速度。如在学习五官这些单词时, 我就使用了touch (碰) 的游戏, 哪一组学生能全做对就能得到奖品, 这样他们在准备部分就非常认真, 结果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记住了这些单词。
3.Change (改变) 。这个游戏主要是帮助学生复习和识记单词。如我们在学习nurse时, 我就提醒他们能不能改变某个字母而把它变成另外一个单词, 经过思考, 他们马上就想到了purse, 这样一来, 不仅复习了旧单词, 而且他们一下子就把nurse记住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英语里有很多, 如tap—cap, bear—pear, bed—red等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四、改变节奏, 使之韵律化
1.可以改变音的长短。这项练习结合句子操练更好, 如:“Apple, apple, this is an apple.” (教师边说边有节奏地拍4次手) , 同一句说3-4遍, 第一遍比正常说话速度要慢, 然后逐渐加快, 比一比谁说得又准又快。这样训练可以改变中国学生逐词说英语和拖调的习惯, 并通过朗读让他们体会弱读、失去爆破等情况。
2.可以改变音的高低。如一对反义词big和small可以这样操练:big, big, big (声音越来越高) , small, small, small (声音越来越低) , 同样可以加上动作, 如tall, tall, tall (声音越来越高, 用手演示越来越高 ) , short, short, short (声音越来越低, 用手演示越来越矮) , 还有new和old等等。把这些反义词放在一起操练, 声音高高低低、起起伏伏, 学生乐于参与, 兴致盎然, 单词的含义就记得牢、记得准确。
五、放入句中, 使之整体化
词汇是建房子的砖头, 但光有砖头还建不出房子。现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直接法”和“全身反应法”都强调“句本位”。的确, 孤立的单词在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表达完整意思的, 但很多情况下会引起歧义。把单词放入句中, 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单词的含义, 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如学了介词类单词后, 我们把单词放入句中:In, in, Ican see a pencil in the pencil box. On, on, I can see a book onthe desk. ……这样, 学生记忆的单位是句子, 有整体感, 有助于体会英语的语流。长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说话的能力。
师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篇11
沟通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一项工作技能,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师生冲突多是因师生间缺少真正有效的对话沟通而造成的。教师如何采取科学合理、先进有效的行动策略,积极主动实施有效沟通,应该成为当前教育环境下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摒弃简单说教。倾注同情心理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生为本”。作为教师,理所应当把关心、关怀、关注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即使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也要从积极的关怀、同情的角度去换位理解。如果教师一味主观地“贯彻”自己的想法,对话就会变成指责说教。从而降低沟通效果。
比如,学生因事迟到。
教师甲:“你怎么搞的?为什么不早点?下次不准迟到。”
教师己:“迟到了。脸红了,我想肯定有原因。能说说吗?”
教师甲以单纯责备、命令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只顾自己“畅所欲言”,不给学生开口的机会。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未能主动搭建师生对话沟通的桥梁。学生有理无处辩,有冤无处伸,憋在心理的委屈,只能增加对教师的怨恨心理;而教师乙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学生,把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和感觉诚恳地说出来,并给学生以陈述理由的机会,则有助于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
二、改变沟通方式,尊重主体意愿
教师在某些问题和决定上有自己的原则,但并非意味着要忽视学生的意见。无论学生的意见如何,让他发表出来起码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被征求过意见的学生也更易于接受并执行自己的最后决定。
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为给一位学生找一个“帮助人”,一改教师主观指定的传统方式,首先和全体同学谈话表示要和一些同学谈谈心。让有上进愿望的学生主动提出接受教师的帮助,然后从要求帮助的学生中优先选择自己谈话的“目标生”,同该生共同分析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征求学生的意见并共同商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让其“主动”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帮助人”。事实上该生自选的“帮助人”就是教师事先已经镇定的目标。如此改变行动策略,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实施有效沟通。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会更强,效果会更好。
三、关心生存状态,营造沟通氛围
对话要想达到沟通的目的,必须要创设沟通的氛围。传统的教育观念造成师生双方地位、角色有所不同,要想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作为强势一方的教师就应当主动放下长者、师者的架子,真正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话,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一位教师和一位有着早恋倾向的学生对话,他不从学生的学习成绩谈起。也不主动提起学生谈恋爱这件事。而是首先关心学生整体的生存状态,主动询问学生过得好不好,心情如何,将来有什么打算,有什么苦闷,以此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和对问题的认识。这样,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去关心学生,学生则把教师当作值得倾诉的朋友,沟通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四、杜绝强硬措辞,保持平静心境
许多教师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不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就事论事而总是批评学生的品格与个性,以至于和学生沟通时总是难以保持平静。结果是教师谈得越多,就越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学生怒言犯上,教师威信扫地。师生如两只牛角互不相让,不谈则已,一谈就崩,哪里还有交流沟通的态度?
例如下面的例子:
教师:某生,今天要你站办公室是为什么?
学生:……
教师:你看看你。烫一脑壳的卷毛。还涂口红……
学生:口红怎么啦?英语老师也擦口红、画眉毛、烫发。
教师:教师是教师。学生是学生。
学生:学生就不是人?
教师:学生是人。但你化妆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不好好学习。一天到晚画眉毛、打口红有什么用?人漂不漂亮也不是靠化妆化出来的。
学生:你……漂不漂亮。不要你管。呜……
此例中的教师未能保持平静的心态,在对话中不经意间使用了一些不适当的语言,非但无助于沟通目标的实现,相反还激起了学生的怨恨心理,只能使学生的心灵锁闭得更加严实。
五、传递“我向信息”。克制“你向信息”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以“你……”的口吻与学生谈话。这种谈话方式,教师向学生发布的是“你向信息”。沟通的一方(或双方)老是不断地说对方错了。而不是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师生之间的沟通常常因为相互否定、各持己见而中断,这种有对话无沟通的信息传递往往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沟通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对话”,然而如果对话双方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滔滔不绝。双方谁也不想理解对方的意思,只能算是典型的“无沟通”对话。
如果采取发布“我向信息”的方式则既不包含对对方的否定评价也不会损害师生关系。如:
“我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觉得不舒服,因为这会使我失去给大家上好课的信心。”
“我已经很尽力了,我希望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如上所言,如果教师所说的话是有关他对学生行为的感觉,以及这个行为对他的实质影响,这样的信息就是“我向信息”。这样的信息传递中教师似乎扮演了一个弱者的角色,往往使学生有负罪感,有羞愧感,有助于促使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坦白及反思。进而促进自己行为的改变。
六、避免火上浇油,把握最佳时机
许多教师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谈的时机,学生刚受了批评,心情还未平静,教师就想“趁热打铁”去与其沟通等,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的抗拒和不满。
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12
一、要遵循提问的原则
1. 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这样可以避免提问的随意性、盲目性, 提出的问题不应过多、过简。过多, 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过简, 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提问的目的。
2. 要善于启发诱导。
提问前, 教师要交代说明, 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最佳状态。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 才能根据所提问题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回答。
3. 难易应适度。
教师对问题要有充分地估计。过难, 易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过易, 则不能正确估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意广泛性。
提问应针对全体同学, 不可将课堂变成对“尖子生”的提问, 以免挫伤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对难度较大的问题, 可由程度较好的学生完成;对一些简单的问题, 要充分发挥中下等学生的积极性, 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 使他们都能参与, 共同提高。
二、提问的策略
1. 提问要少而精, 合理设计提问点。
提问少而精, 即教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 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坚决不提两个问题, 能直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 坚决克服“一堂皆问”的低效提问方式。要做到课堂提问少而精, 就必须找准设问点, 在关键和该设疑之处设计问题, 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 提问要精心设计, 目的明确。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 要精心设计, 合理规划, 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 并且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这是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要服从于教学目的和任务。
提问要精心设计, 不仅要对问题的内容精心设计, 而且对提出问题的形式也要精心设计。首先, 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对问题语言表述上做到清晰、具体、通俗易懂。其次, 课堂教学的提问应善用各种形式, 尽量避免“是不是”、“为什么”、“是什么”等刻板的句式设疑。教师要创造一类问题多种问法的变式, 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增强提问的趣味性和答问的积极性, 善用各种形式发问也能体现出教师问题编拟的策略和深度。最后, 教师提问的语速应适当放慢, 发音要清晰, 如有需要, 可重复所提的问题。
3. 提问要难易适度, 具有逻辑性。
提问前, 教师必须对所提问题进行推敲和研究, 要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在课堂上, 提问太难, 学生大都不能应对或普遍应对错误, 这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阻滞教学进程, 还会破坏教学氛围, 不利于后续教学;问题太容易, 也会从另一方面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不利于启发智慧、提高能力, 同时还会降低学科教学的挑战性、科学性, 影响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
编拟难易合度的问题应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跳”就有一定难度, 难度来自问题的内容与学生现有认知的冲突, 这种冲突诱导激励学生“跳”。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 通过一些影响学生认识能力的问题来引起他们的主动性, 引导他们获得新的认识和产生新的思想。另外, 编拟难易合度的问题应注意从课文细微处、学生易忽略处着眼, 从具体的思维路径导向着手, 将一个大问题分割为几个小角度切入, 编制形难实易的问题。
4. 提问要面向全体, 因材施问。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 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积极参加思维活动, 促使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提问时, 对优秀学生可以合理拔高提问的难度, 对一般的学生可以采取逐步升级的方式, 来慢慢提升问题的难度;对差生可以适当降低提问的难度。
5. 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发展地评价学生。
倾听是一种对话, 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 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其策略是, 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开放性, 教师针对开放性的问题, 一定要坚持答案的多元性, 对学生不同的答案, 特别是标新立异的, 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 采用描述性和发展性的评语, 即使学生的答案不正确, 也可以就他的过程, 如回答问题的勇气、声音的洪亮等作出鼓励, 慎用终结性评定和判断性结论, 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6. 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点”。
(1) 题眼之处, 设问引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它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 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 或是贯彻全文的线索。教学时, 可以从课题入手, “借题发挥”引导学生“顺藤摸瓜”, 理解课文内容, 树立全篇着眼的意识。
(2) 反复之处, 设问引思。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 (反复) 的修辞手法, 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 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