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倾听的有效策略(精选9篇)
让学生倾听的有效策略 篇1
古人说,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这是很有道理的。而对小学生来说, “听”则显得更为重要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 “会听”都是必要前提。因此,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这里所指的“倾听”又比前面的“听”要更深一个层次:它不但要求学生“听见”, 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使他们学会倾听, 善于倾听, 善于发现同学回答中富有疑义和争论的问题, 善于在听课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交、提出疑义, 成为提高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同时也能切实推动课堂互动的有效性。现就课堂内外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做尝试性的探讨。
一、创设互动情境, 构建倾听的平台
倾听别人发言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样重要。它既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又可以使我们在其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应该让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 学会表达, 学会交流。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各方面的影响, 而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 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 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
二、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倾听的氛围
教师要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 如把音乐、游戏、编排课本剧等引入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是可以调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与潜力, 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 活跃而不紊乱。注意动静搭配, 调整学生听讲情绪, 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 动手摆一摆, 动笔练一练, 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游戏, 这对于调整学生的听课情绪往往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自然增长。
三、指导倾听的姿势, 进行倾听的训练
手势或身体动作最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倾听。听同学发言时, 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 做到神情专一。听完别人的话, 才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插嘴。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 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要求孩子们认真听, 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对低年级学生, 在平时课堂上可训练一些口令:“小耳朵, 认真听!”“手放平, 身坐直!”“小眼睛, 看过来。”等等, 进行师生对答。
当然了一个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的培养。
(一) 听后就问。
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 有意变换提问的角度, 并注意对学生的听问进行指导。比如在做题时首先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看清题目;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首先听清楚老师问的是什么。
(二) 听后再写。
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口算题让学生听写, 着重训练学生对于数字的反映能力。可先让学生听正常速度的算术题, 不宜随意减慢语速;随后重复一遍, 可以适当停顿, 以便给学生一些时间写出题目的结果;最后再以较快的速度重复一遍, 让学生检查修正自己的作业。
(三) 听后复述。
它可以使刚刚接受到的信息引起的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强化, 加深印痕, 防止遗忘。这种训练可以调动有意识听记的积极性, 提高倾听的素质, 是训练听知注意力、听知记忆力以及检测听知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比如数学概念的复述, 课文的主要内容, 解题的思路等。
四、进行评价活动, 开展合作学习
注意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 及时表扬那些认真倾听的学生, 树立榜样, 并予以适当奖励。结合每周的评价表, 对孩子这一阶段“听”的表现, 做一个总结。评价分为自评、互评、教师评。内容为老师提出的听的要求。通过评价, 发扬优点, 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孩子们的不足, 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同时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 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去捕捉他们的进步, 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喜悦, 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
有倾听活动中, 有效的激励可以是一个个细微的动作。学生的心灵极其敏感, 教师的一个赞赏的眼神, 一次轻轻的抚摸, 一个动人的微笑, 对于正在倾听的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有效的激励还可以是一个个诱人的荣誉小称号。像“记忆之星”、“神耳朵”等荣誉小称号对于学生来说, 那是挡不住的诱惑, 为了获得这一个个充满魅力的小称号, 学生会挺直腰板, 竖起耳朵, 洗耳恭听。适当的表扬鼓励能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激励他们认真倾听, 长此下去, 既能促成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更能保证学生倾听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只要我们不断训练学生学“倾听”, 学生才能拥有“倾听”的能力, 才能真正掌握“倾听”这把金钥匙!
尽管学生倾听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我们坚信, 每一个问题都有得到解决的时候, 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 不久的将来, 我们一定会发现, 学生会听了, 他们在听中生疑, 听中解惑, 听中成长, 听出聪明的头脑, 听出精彩的人生
让学生倾听的有效策略 篇2
【关键词】激发;倾听兴趣;培养倾听习惯;发展倾听能力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那么我们如何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下面简单谈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
一、创设有趣数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倾听
现代心理学证实,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同。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新教材中引入许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如《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2001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01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
二、培养听的理解力和辨别力,让学生乐于倾听
小学生由于思考的角度、生活的阅历、个性的差异等因素,必然表现出认识理解的差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我们当然希望学生能在专注倾听的基础上敏捷思考,合理判断。但有的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往往把对方所说的观点不假思索地纳入自己的大脑,这是一种“强加的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倾听。于是我让他们在交流时先把自己的想法暂时搁置起来,先认真听他人的想法并思索:对吗?好吗?有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吗?如:在教学“13-9”时,学生有以下一些想法:(1)9+4=13,13-9=4;(2)13-3=10,10-6=4;(3)13-10=3,3+1=4;(4)10-9=1,1+3=4……在学生听取完各种想法后,我就让学生说说:现在你更喜欢哪种做法?为什么?学生的选择可能会不尽相同,没关系,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应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交流、倾听和思考,学生能拓展思维、取长补短、优化提高。
三、要教学生掌握良好的倾听方法,提高倾听实效
有了想听的愿望,又有了好的倾听习惯,还必须有好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倾听很重要,但要学生认真倾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学生“听”的训练要注意有针对性,切入口不要太大,从小处练起,循序渐进地分项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课堂上经常让学生复述老师的讲话和同伴的发言,在提问或提出要求时讲究技巧,和学生做一做语言游戏。课上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同伴的发言有什么好的地方、有哪些错误、应该作哪些补充,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或者在他们答案上加以改进,使自已的回答更完美。时刻与老师、同学同思、同想,这样才能有更高的倾听质量和效果。又如听写时经常读错音让他们帮我纠正,或者说词语的意思让他们自己判断选择词语,还有我说完要求后,让他们帮我分析我所说的话里有几个意思等等。掌握这种方法,相信在他们今后工作中也能受用,能较好地抓住别人表达的主要意思。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认真倾听学生发言
大部分师范院校可能都有这样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是所谓的身教胜于言教。老师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发言和意见,也是希望有人听取和受到尊重的。尤其是那些因学习跟不上而存有自卑感的学生,更需老师给予特别的关注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发言时,教师应停下所有的动作,仔细倾听,并作出回应,不管他的表达是否流畅、清晰还是语无伦次(这时老师可以试着告诉他们“不着急,慢慢说,我们都很想听你说”),切忌不要打断他。倾听学生的发言,和他们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在倾听中成长,进而达到教学相长。课后与学生谈心,倾听他们的生活语言,在课堂上随机引用,让学生知道老师在生活中也在倾听他们的讲话,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用真心换得童心对教师的信任。
总之,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不懈。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也是如此,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及时、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倾听的好习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提醒和督促。长此以往,学生终将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样课堂将会更加高效、精彩!
【参考文献】
[1]王彦玲,高素风.培养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点滴[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9)
[2]王美娟.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4)
倾听,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篇3
如有位教师讲一年级的图画应用题,他出示了一幅图画:有六只小羊,四只头向左,两只头向右,让学生列式计算。
经过片刻思考后,一名男生骄傲地站起来大声地回答:“6-6=0……”教师一愣,继而转向其他学生很严肃地问:“他的解法对吗?”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那这道题究竟怎样列式才对呢?”教师接着问。一生回答“6-2=4或6-4=2”时,教师的脸上才重新露出了笑容。那个孩子低着头慢慢坐下。课后,我曾问那位男同学,他说:“原来有6只小羊,往左走了4只,向右走了2只,一只都没有剩下,所以用6-6=0。”
多有创新的回答呀,多有灵性的想法呀!可惜,却因为这位教师的“定向”思维,对学生的解题方法听而不究,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之中。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相互应答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诉和对话。教师的倾听,是理解,更是期待;是尊重,更是接纳。它不仅使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地展开,更让我们听到了孩子们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倾听中,教师的外表是平静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必须在瞬间做出决定:或呵护学生的“童心”,或激活学生的“阳光错误”,或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
一、倾听学生的童心
课堂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教师只有蹲下来看儿童世界,以自己未泯的童心相待,发自内心的欣赏学生的成长,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释放。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千分号。一个学生说:“我想百分号有两个圈,千分号应该有三个圈。第三个圈没地方放,就放在斜线上了。”我欣赏地点了点头:“有意思!”一个学生接着说:“我画第一个圈比第二个圈小些,第三个比第二个大一些,颜色也不一样,串起来像个糖葫芦,记忆很方便。”另一个接着说:“我画千分号,斜线方向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三个圈在斜线的右边,记忆起来也很方便。三个圈就好象从山坡上滚下来一样,我想从山坡上滚下来一定很爽。”我又一次鼓励了学生:“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设计意图,很有道理,非常棒!如果这些作品都采用就不统一了,不统一肯定不方便。人们设计千分号的确是在百分号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圈,这个圈增加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二、倾听学生的“错误”
一节真实的课堂上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才使我们的教学环节更加精彩。教师不但可以在倾听学生“错误”的同时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还可以利用错误资源“将错就错”,拓宽学生的思维。
如在探究过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73页例1:一个粮食仓库原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后,我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有位学生自告奋勇要求上台板演,在对“一根钢条长5/8米,用去一些后还剩1/4,还剩多少米?”解答时,竟然列出了5/8X(1-1/4)的算式。面对这个解答,我真想狠狠地斥责他几句:“就知道照葫芦画瓢,就不能动动脑子想一下?”可转念又一想,这样做只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我灵机一动,何不将错就错,来个借“错”发挥,效果岂不更好?于是我若无其事地启发学生说出他的思考方法,并让他列出数量关系式:钢条总米数X剩下的几分之几=剩下的米数。接着,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审题,逐一分析对比,并画出线段图帮助其明确题中的己知条件、要求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地反问道:“(1-1/4)”是表示剩下的几分之几吗?到底剩下几分之几呀?”学生恍然大悟,立即改正了错误,列出了正确的算式:5/8×1/4,脸上也露出胜利的笑容。
至此,我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采取“反面纠正法”,进一步问:“如果××同学原来列的式子是一个正确的算式,那么应当怎样改变题目里的条件?”这一问,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纷纷举手回答“只要把题目里的‘一些后还剩’这些字去掉就可。”“如果不改变题目中的条件,那么应当怎样变换题目里的问题才能符合××同学原来的算式?”这一提问,又是一个悬念,再次点燃了同学们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沉浸在解题的欢乐之中:“只要将‘还剩多少米’换成‘用去多少米’就行啦”。
三、倾听学生的“奇思妙想”
课堂教学,有交流才有价值。学生在阐述其见解时,会不经意带出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副产品”,这时,学生可能是“无心”的,但教师一定要“有意”,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从中捕捉他们的奇思妙想。只要教师有心去倾听,或许,能从这“奇思妙想”中听出动人的旋律,谱写一曲创新之歌。
如在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时,为了让优等生在复习课上也能得到发展,在复习了一些基础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圆柱形储桶里,把一段半径是5厘米的圆钢全部放入水中,水面就上升9厘米;把圆钢竖起拉出水面8厘米长后,水面就下降4厘米,求圆钢的体积。
我先给了一点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还在思考中,可能一些学生都感觉到了难度。
我说:“我发现有人已经有想法了,更多的人还在思考中。那就这样吧,如果你正思考了一半,也请你暂停你的思考,你就把你想了一半儿的思维过程说出来。”
于是,我撇开那些优等生,喊了一个中等的学生,我想看看他们的思维过程。
这个学生给出了“9÷4=2(组)……1(厘米)、2×8=16(厘米)、16+2=18(厘米)”的答案。
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请他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并说清楚每一步的理由。
他解释道:“9÷4=2(组)……1(厘米),9厘米里有两个4厘米,还余1厘米;2X8=16(厘米)就是有两个8厘米,16+2-18(厘米)。”
我追问:“2是哪里来的?有什么含义”?
他低头答:“8厘米是4厘米的两倍……”(有点说不下去了)
我继续问:“16厘米加两倍是什么意思呢?好像有点行不通了。你先坐下,再想想,课后再跟我说说你的想法。(当生1的想法不在我的预设范围内时,我应该耐心倾听,引导他把思路说清晰,而不是急于打断他,让他坐下再想想,即使他说不下去了,我还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让听懂了他的想法的孩子站起来说说。)谁对此还有想法?”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道:“我是这样想的,3.14X52X8÷4X9,3.14X52求的是圆钢的底面积;再乘8求的是圆钢拉出水面部分的体积,这个体积也就是下降的4厘米的水的体积,再除以4求的是圆柱形水桶的底面积:再乘以9求的是上升的9厘米的水的体积,也就是圆钢的体积。”
他说得非常清晰,我看到一些学生在若有所思地点头,于是我就把这种方法板书下来,又讲解了一遍。
这时,又有学生举手了,他说:“刚才的方法好像是正确的。求的是9厘米是4厘米的倍,(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需要把圆钢拉出水面8厘米,要把圆钢全都拉出来,水面就要下降9厘米,这样就能求出圆钢长18厘米,再用圆钢的底面积乘18厘米就求出了圆钢的体积。”
短暂的沉默后,教室立即响起了掌声。(赞扬的掌声表达着学生的心声:我们需要解释自己见解的时间。)
这时,又有学生站起来说:“3.14×52×(8÷4×9),只要把后面8÷4×9加上小括号,就和这种方法一样了。”
我问:“你能给你现在说的这个算式一个合理的解释吗?”
他答道:“8÷4表示水面下降1厘米圆钢应拉出水面2厘米,2×9求的就是圆钢的长,再用底面积乘长就是圆钢的体积。”
掌声又一次响起。这掌声,不仅是对自我的肯定、赞赏,也是对老师让学生自由提出见解的肯定和赞赏。
有效倾听让文字表述更规范 篇4
一、案例描述及分析
1案例描述
案例一:阅读《拯救》一文,完成题目:结合原文,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在七年级135位学生中,满分率只有33%,不少学生的答案不外乎下列三类:
A:母亲是个善解人意、宽容、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为人正直、有同情心的人。
B:母亲是个善良、宽容大度、为他人着想的人。
C:母亲是个善解人意、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人。
案例二:请你参加海城中学“长风”文学社举办的“走进文学殿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受“长风”文学社邀请,当代著名作家秦文君将于本月18日上午9:00来海城中学大礼堂做文学报告。请你替文学社写一则通知,让初一全体同学去听报告。
(2)在报告快结束的时候,秦文君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伟人细胞》中的贾里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你们更喜欢哪一个?如果让你回答这个问题,你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看法要明确,结合故事情节谈理由,两者需适当比较)
笔者截取了第二题的答案:
生甲:我都喜欢,贾里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一心想成为伟人,他失败三次却毫不气馁。汤姆正直,勇敢,纯洁,真诚,洞中历险时,他凭自己的智慧勇气,成功逃生。
生乙:我喜欢贾里,因为贾里很正直,在文中鲁智胜让他去划破邱士力的自行车轮胎,他不干,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正直。
生丙:我喜欢贾里,因为贾里想做伟人,可是没有做成。他把那破书留给了自己,从这件事中看出贾里是一个不贪便宜的人。
生丁:我更喜欢的是汤姆。汤姆和贾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信。但汤姆在洞中历险时更表现出了他的坚定,不屈不挠。而贾里在比赛中却因为在意别人的说法而丢掉了比赛。所以我更喜欢汤姆。
2案例分析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但我们谁也无法否认,中高考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学科知识,卷面成绩才是硬指标。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功利一点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直白一点,就是能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从这点出发,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必须注重学生的倾听效果,因为有效倾听能使文字表达更规范。
案例一中的题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涉及,比如“结合课文说说,安恩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贾里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当学生出现类似A、B、C的答案时,如果我们能再读题目,引导学生有效倾听,让学生注意听到“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的要求,及时纠正,并进行强化训练,试卷上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最起码错误率会没有这么高了。
案例二中甲生的答案就是被阅卷老师疏忽了,阅卷老师在他的答案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勾,根本没有扣分。试想,甲生下一次遇到这样的题目时可能还会这样回答。题目中分明写着“你更喜欢哪一个”,学生怎么会出现这种“我都喜欢”的答案呢?追根溯源,是我们平日在课堂上,师生都没做到有效倾听,根本没有听出存在的问题,或者是教师不加强调,对学生课上的回答不置可否,或是“好”、“很好”、“不错”这类不负责任的评价惹的祸。如果老师能做好有效倾听的榜样,在这种答案出现后,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考试时学生就不可能这样写了。
二、培养有效倾听习惯的方法
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有效倾听习惯,提高学生文字表述能力,可以抓住文本研读和练习探究两个环节。
1在文本解读中培养有效倾听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要心领神会,有效倾听是至关重要的。“倾听”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会听并积极思考才能激发思维的能动性,才能拥有更广阔的交流空间,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在倾听中生疑、解惑、成长。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学会倾听,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出色的倾听能力,阅读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伟人细胞》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日记里看,你觉得贾里这个人怎么样?如果学生不经思考就说“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那么肯定是没有做到有效倾听。假使教师在学生口头表达时没有发现问题,不注意加以引导,那么在试卷上或练习中,学生的表述肯定不会规范,更达不到准确。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能抠住题干中的“字眼”,准确地回答,这样才能服务于文字表述。
2在练习探究中培养有效倾听习惯
期末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紧扣教材”,中考试题中的能力点、设问方式、答案都来自于教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紧扣课文后的“探究练习”。所以,我们在探究练习时,不仅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些题目的答案,更要讨论这个答案是怎么得来的,从而归纳出答题方法、答题要点,形成规范答题的思维模型。这样,在考试时,学生才不至于无从下手,瞎写乱写。
例如,《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探究练习二:这篇课文的标题吸引人,你觉得原因是什么?这种题型在试卷上是常见的,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我们千万要注意让学生思考后总结出方法。在回答这样的题型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是否具有象征意义,或语带双关;第二,是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第三,是否为文章的线索;第四,是否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第五,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果学生能在探究练习中有效倾听,掌握了答题技巧,那么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就不用担心不会表述或是答题要点不全了。
学会倾听,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篇5
一、营造氛围, 乐于倾听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 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 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保证, 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使师生达到充分的沟通。因此, 我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1. 创设润物无声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的文化会影响这个班的班风和学风。开学初, 我在教室的墙上贴了一些关于倾听的话语。如:“听也是读, 用耳朵来读。”“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会学习的人, 就是会听的人。”在早读课上, 我有时候领着学生读两遍, 有的学生会问:“用耳朵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明白了听的重要性。在课堂上, 有学生走了神儿, 我会轻轻指指墙上的标语, 学生都会回过神来认真听讲。课后, 我总会评选出本节课的“最佳小听众”, 让这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认真倾听的方法。我就是以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暗示、引导学生乐于倾听的。
2. 采用动之以情的语言激励机制。
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总是关注那些正在“读”或“说”的学生, 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对“读”或“说”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 而常常忽视了更大一部分正在“听”的学生。要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调动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就应该多把关爱留给“听”的学生, 多了解学生听的情况, 及时表扬正在倾听的学生, 对听得不认真的学生及时提醒, 采用动之以情的话语激励。
3. 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事实上, 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每时每刻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讲。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不断地采取灵活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 让他们乐于倾听。在课堂教学中, 我经常利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为低年级学生很喜欢听故事。如果能让一个有趣的故事贯穿课堂, 让学生在故事中轻松地学习, 那么他们肯定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 自然就会认真倾听了。还可以利用“生活再现”的方式激趣, 生活就是一个“活的课堂”,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 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认真倾听起来。
二、课外实践, 强化倾听
课堂训练是主渠道, 但要强化倾听的意识, 还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日常生活是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最大课堂。因此, 我们应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途径有意识地让学生倾听, 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目的。
1. 布置“听”的作业。
让学生听生活中的乐事, 听精彩的故事, 听新闻, 听情节生动的少儿广播节目, 听有趣的事件等。对这项作业,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检查: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可以让能力一般的学生简单复述广播的内容, 让能力弱的学生说说记住了几个词语等。
2. 开展听说结合的实践活动。
“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倾听能力更多的是通过说话表现出来的, 能专注地听, 就能准确地说。为此, 我特意在语文活动中安排了一些听说活动。如每天早晨讲述“一句话新闻”, 听完后再找学生转述, 活动课上听故事、讲故事等, 评选出班级“小小播音员”“故事大王”等。这样, 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听力, 还养成了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
三、持之以恒, 学会倾听
1. 明道理, 重倾听。
对于学生来说, 学会倾听既是一种习惯的养成, 也是一种意志的锻炼。只有当学生养成了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他们才会在进取中因为“听”而思如泉涌, 才能明白倾听传递着一种信任、一种宽容、一种激励, 才能懂得倾听更是一种修养、一种素质、一种道德。
2. 有爱心, 抓反复。
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学生的特点, 而学会倾听更是学生必备的本领,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需要学生长期坚持, 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强化, 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去倾听。我们要怀着一颗对学生充满希望的心, 一颗真诚爱学生的心, 以一种正确的心态, 耐心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诚心地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反复抓, 抓反复, 让学生学会倾听。
让数学课堂因有效倾听而精彩 篇6
一、情景吸引,乐于倾听
教师要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把握学生心理,结合生活,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倾听的欲望,使学生乐于倾听。
良好的倾听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沟通。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中引入,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就会更感兴趣,倾听的兴趣自然而然就浓厚了。
二、规范要求,学会倾听
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而倾听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但不一定会听,要使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倾听,教师有必要规范倾听的要求,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尊重他人、去倾听他人的发言,明确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的要求。听时要做到:专心、耐心、细心、虚心和用心。
倾听,不单单是用双耳倾听,更要用心去倾听,边听边思考。每堂课的课始这个时间段,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段。为了让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做好倾听的准备,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应到教室,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前准备。当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之时,注意力也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倾听他人的语言表达上,听辨能力也就随之提高,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三、榜样示范,仿效倾听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对此,教育者应负主要责任。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既承担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责任,也负有发展并运用自身倾听能力的责任。对于后者,可以认为,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由此看来,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学会倾听。
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其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门、悉心的倾听者,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决不能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不应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如果能倾听学生的发言,一是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二是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三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学生发言的质量。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有效沟通之倾听策略 篇7
一、营造不容易分心的沟通氛围
沟通要高效, 环境很重要。要选择安静、平和的环境, 使讲话者处于身心放松的状态;提前安排好桌椅的位置, 确保沟通双方的相对位置能让彼此轻松地听清对方的话, 并且感到自在舒适;主动关掉手机, 或将手机设为静音状态。
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还应注意沟通时间和场合。一般而言, 讲话者精力充沛、不是很忙时, 都是我们倾听的好时候;沟通时, 如果有第三者在场, 或在很正式的场合, 讲话者一般容易分心或比较紧张, 应避免在这时去请人长篇大论。
二、鼓励对方先开口表达
“请对方先说”体现了倾听者良好的教养, 表明了对对方的充分尊重, 让对方还未开口就已经对我们好感培增。鼓励对方先开口, 能有效降低谈话中的竞争意味, 有助于彼此放下包袱畅所欲言。鼓励对方先开口, 能方便倾听者在表达之前先了解对方的问题和需要, 在轮到自己表达时也就更容易说服对方。
三、开放性、接纳性的身体语言
采用开放、接纳的身体语言, 是为了明确地向对方释放这样的信号:“我对你和你所说的话非常感兴趣, 你说什么我都能理解和接受”, 从而让对讲话者有莫大的激励, 让其心态更放松、思维更活跃。这样的身体语言包括:放松的身体姿势、稳定的目光接触、真诚的面部表情以及频频点头并发出声音进行回应。
四、抓住重点和关键
抓住对方谈话的重点是积极倾听的一项基本功。人脑接收和理解词汇的速度快于组织语言的速度, 听者完全可以一边倾听一边回味对方的话, 将其中的重点整理出来, 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要抓住关键信息, 既要排除外界干扰, 也要排除对方说话方式的干扰, 还要排除与主题无关的信息干扰, 集中精力留意对方话语中对关键信息的提示, 这些提示包括:直接指出要特别注意、同一个信息重复几遍、在开始或结尾提出纲领性观点、停顿或在说话前寻求目光的交流、在一句话之前加语气词“——啊”、比平时说得更大声或更柔和、比平时说得更缓慢等等。
五、善于捕捉弦外之音
人们在表达期望、失望甚至不满时, 往往不好意思直说, 而是通过暗示来隐含地表达。因此, 在倾听时既要听清表面意思, 也要领会表达者话语之外的真实看法、意图、需要、愿望等弦外之音。弦外音一般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流露出来:
(一) 话题
话题的种类形形色色, 如果要了解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 最容易着手的就是观察话题与讲话人个人经历或利益的相关状况。例如, 一些没车的年轻人总爱与人聊车:车的品牌、速度、安全性、舒适度等等, 这说明他要么渴望驾车时的感觉, 要么表示自己有能力购车, 要么显示自己关于车的渊博知识等。由此我们可以“解读”出:他对人生态度积极、有一定虚荣心、有较强的控制欲等等。
(二) 口头修饰语
口头修饰语如:“当然”、“只有”、“仅仅”、“自然”、“现在”、“稍候”、“的确”、“只是”、“仍然”、“又”、“轻微”、“看上去”、“按理说”、“想当然”、“拜托”、“我确定”、“我猜”等等, 往往被轻微地强调出来, 给句子的含义加入一些细微的变化, 以暗示讲话者的真实想法和态度。
(三) 副语言
借助副语言, 讲话者可以改变语言的表面意思。因此倾听者要将讲话者的副语言信息和当时的语境结合起来仔细分析, 以保证准确理解对方的弦外之音。
1. 强调和重音。
一句话如果没有表示强调的重音, 就不太可能包含隐藏信息;如果对某个或某些词着重强调的话, 则可以表达很多话外的信息。比如“我不跟你回家”这句话, 重读的地方不同, 含义也截然不同:强调“我”, 意思是“也许其他人会跟你回去, 但我不会”;强调“家”, 意思就变成“我也许会跟你去其他地方, 但不是回家”;而如果强调“你”, 意思又变成“我也许会跟其他人回家, 但肯定不是跟你。”
2. 语速和语调。
语速和语调会反映讲话者的深层心理。例如, 讲话者对某人心怀不满, 提到此人时, 他的语速会变得迟缓, 语调稍给人木讷感;讲话者感到愧疚或说谎时, 语速就会比平时快, 且声音更高、更尖;讨论问题时, 如果讲话者突然提高语调, 即表示他想压倒对方, 让对方听从自己;心怀某种不便言明的企图时, 讲话者常常会一直看着对方, 有意用抑扬顿挫的语调, 以引起对方特别的注意。
(四) 身体语言
人们的身体语言不像语言那样经过理性的过滤而容易作伪, 因此流露的往往是真实信息。听者可以借助对说者身体语言的捕捉, 获知其真实的情感和意图。比如, 下属和上司沟通时, 上司“不时抬头, 却不看下属”, 这就流露出“轻视下属”的信息;而上司“友好坦率地看着下属, 或有时对下属眨眨眼睛”就意味着“下属很有能力, 讨他喜欢, 甚至错误也可以得到他的原谅”;从侧面拍拍下属的肩膀, 意味着对下属的承认和赏识, 而从正面拍下属肩膀, 则是藐视下属或者显示自己的权威。沟通中, 善于扑捉、解读对方的身体语言信息, 就可以正确理解对方的弦外之音。
六、指出值得赞同和赞美之处
交流中, 倾听者常常对讲话者的陈词滥调或荒唐观点不以为然。事实上, 只要耐心倾听, 有用或重要信息就会被你扑捉到。积极的倾听者应充分尊重讲话者的劳动, 并设法从中找到自己接受、同意和欣赏的地方。
从积极面去理解对方的话语, 用心去发现对方谈话中有价值的地方, 并适时加以肯定和赞美, 是获得对方好感一大妙招。例如:对方说:“我们现在确实比较忙”, 可以这样回应:“是啊, 您坐在这样的领导位子上, 肯定很辛苦!”这种包含理解和肯定的回应, 会让讲话者很高兴, 激励其充满热情地与我们展开更开放、更深入的交流。
七、适当转换听者与说者的角色
大部分沟通过程中, 听者与说者的角色常常交换进行, 以维持双方参与的热情。倾听者可以从对方的话语或非语言信息中, 判断其是否希望自己更积极地参与到谈话中, 并根据对方的期待和自己的关注点, 决定是保持沉默, 是问一些问题, 还是轮到自己充当讲话者。
在由听者转换为说者时, 一定要避免滔滔不绝, 对方被迫长时间成为听者, 会造成最终失去兴趣和耐性的现象。
八、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走神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需要集中精力连续倾听好几个小时的情况, 如参加非常重要的会议、内容艰深的讲座等, 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走神, 以免漏失重要信息。
(一) 信息可视化
尽量将听到的抽象语音信息在头脑中转换成视觉形象, 借助形象本身的生动性和便于记忆的特点将倾听过程趣味化, 从而减少因为所听的内容枯燥无聊而走神的情况的发生。
(二) 做笔记
做笔记既可以帮助倾听者及时记录有价值的信息, 还是避免走神的一个重要手段。记下有疑问和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以便在对方说完后及时、完整地提问。
(三) 请求复述
发现自己走神后, 不要被动地坐在那里错过信息, 而是要在道歉之后请对方将刚才自己没听进去的内容复述一遍:“不好意思, 请再说一遍”、“对不起, 你能重复一下么?”这样, 走神的现象就会避免了。
(四) 要求解疑释惑
对某些信息不熟悉或者对讲话者的话感到迷惑时, 如果不及时解决, 会导致后面的倾听中疑问越来越多。要求讲话者给自己一个解释或阐述, 除了帮助倾听者更准确地获得信息, 还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五) 适当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不打断对方谈话的原则下, 倾听者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要是每个人都像他那样做该多好”、“您这句话令我联想到……”等等。这样做除了可以避免走神或疲惫, 还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始终都在注意地倾听和思考。
以上是我们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的倾听策略。这些策略对于沟通十分必要和重要。学会并运用好这些策略, 一定会成为一个高效的沟通者。
摘要:有效沟通, 需要良好的倾听;良好的倾听, 需要懂得有效的倾听策略。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二是鼓励对方进行有效表达;三要采用开放性、接纳性的身体语言;四要抓住对方谈话的重点和关键点;五要善于捕捉说话者的弦外之音;六要善于赞同和赞美;七要适当转换听者与说者的角色;八要采取记笔记、适当表达自己意见等方法有效防止走神。
关键词:有效沟通,倾听,倾听策略
参考文献
[1][美]迈尔斯.尼克斯.高效演讲:斯坦福最受欢迎的沟通课[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3.
[2][美]西尔伯曼, 汉斯伯格.人际智慧:高效沟通的8项修炼[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3.
[3][美]罗森伯格, 西尔弗特.最靠谱的行为观察术:人际交往中的识人相处之道[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让学生倾听的有效策略 篇8
一、借助生活现实环境, 让学生明确聆听目标
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 就关乎到教师与全体学生内在意识的内在关联。这不仅仅是表达独自呈现, 而更要借助聆听才能将师生的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上, 聆听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只有聆听, 才能从他人的表达中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只有聆听, 才能借助他人的信息资源为自我反思奠定基础。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中聆听他人的发言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需要, 更是学习知识的必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追问, 如:你听清楚同学的发言了吗?你认为他说得如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实践, 让他们探究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息息相关时, 很多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与探讨, 并相机得出了自己的认知和结论。而在合作探究之后,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汇报时, 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并将获得的信息与自己的认知进行对比。而在一个小组汇报之后, 教师可引导其他小组对该组的研讨成果进行点评。
这样的教学安排, 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成果, 而更注重了学生聆听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在聆听中获取信息, 在聆听中对照自我, 从而充分借助聆听的力量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二、借助想象虚拟情境, 让学生习得聆听方法
所谓想象性的情境, 就是通过学生内在的自主联想, 在已经形成自我知识体悟的基础上, 将原始的认知表象重新进行整合, 给予学生聆听的空间。与真实的情境相比, 想象性的情境在真实程度上略有欠缺, 但因其有着高度的自主空间, 其意境更为开阔, 也更加富有情感色彩, 对学生高效提升聆听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想象性的情境中, 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升对聆听的要求, 教会学生适当的聆听方法。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聆听要求仅仅止步于听懂, 能够明白对方表达的大意, 而随着数学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 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 养成自我分析和反馈的习惯, 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自身的聆听习惯。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两个相同大小的梯形纸片, 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梯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当学生在交流探究结果时, 教师要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理解, 力争做到两点:1.吸收他人的意见, 听懂他人的意见, 即便是在他人表达不清的时候, 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2.将他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 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认知, 学会批判式地吸收他人的意见, 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 提升教学效果。
三、借助辅助暗含情境, 让学生养成聆听习惯
所谓暗含情境就是要在创设的情境中, 通过音乐播放、言说表情、氛围创设等辅助性手段, 使得情境的创设更为具有鲜明的真实性, 从而推动学生聆听习惯的养成。据有关研究表明, 学生内在意识动力的产生常常依托于内在的情感体验, 因此, 创设暗含情境有助于学生内在思考能力的提升。而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促进学生聆听习惯的形成:1.借助语言表达, 激发学生自信:教师在学生聆听实践中, 及时捕捉学生的成功之处, 通过语言的揭示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自我, 从而以理性的思维帮助学生感受聆听的愉悦体验;2.依托行为, 享受成功体验。在学生认真聆听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 让学生意识到因为聆听, 他们的行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从而为进一步聆听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 我让学生尝试将三角形的框架捆好, 这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而当教师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时, 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充足的兴趣, 教师则顺势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操作, 而在小组合作演示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相互倾听、彼此交流, 甚至还有认知争鸣的产生, 通过该实践, 学生的认知得到了有效地历练, 学生的聆听意识得到了有效提高。
总而言之, 善于倾听、乐于倾听不仅仅是学生的一种必须掌握的学习习惯, 也是他们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重要的意识素养。但学生聆听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适切可感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 只有在不断提升学生聆听习惯的的条件下, 学生才能真正从聆听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内容, 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摘要:学会聆听别人是生命个体的基本素质, 更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举措。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充分意识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创设有效情境, 促进学生聆听能力的提升,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让学生倾听的有效策略 篇9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内外心理气氛, 信任学生, 尊重他们, 诱发其学习兴趣, 开发其思维潜能, 促其发挥学习的最高水平,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告诉我们, 如果以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热情饱满的情绪、新颖有趣的方法、公正平等的态度营造良好的课堂内外心理气氛, 就能达到学生愿学、乐学、会学的理想境界。
一、教学环境多元化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典故无不说明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良好的环境能使人精神愉悦、情绪饱满, 对教学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情绪紧张则思维受到阻塞, 难以发挥创造的潜力。因此, 美术教师特别要注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是增强学生创作欲望的前提条件, 也是培养写生创造能力的最好向导。首先要重视各式环境的布置, 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有情趣地布置每个角落, 注重人文性和艺术性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教育的影响。充分发挥校园橱窗的阵地作用, 经常性地更换课堂中的美术成果, 如墙面窗花张贴、面具树叶拼贴画展、迎节日作品展、陶泥、布艺纸艺等作品的摆放, 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观赏各类获奖作品和学生熟悉的广告画、插画等, 让整个校园作为一个美术教育的大环境, 发挥美术的独特魅力, 同时也向家长潜移默化地介绍美术学习的功能, 用作品和实际行动讲解美术与衣食住行的关系。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和教室, 就被浓厚的艺术氛围所感染,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其次要在保证学生扎实的学习前提下根据课题创造学习环境, 让学生主动地布置。如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给妈妈设计一份礼物;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设计节俭、珍惜资源的海报;在游园活动前期为班级设计有趣的海报;体验参与校本剧的布景道具的制作等都是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设想教学, 孩子们创作的快乐必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从而创造性地绘的人物动态用人形纸片 (孩子所说的火柴人) 进行造型拼摆, 再将这些动态画下来。教师的引导、鼓励等情绪会感染学生使得学生充满自信、无拘无束大胆地表现。
二、感官感触多样化
兴趣最初产生于感官感触。实践证明, 直观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领会教学内容, 通常, 在学生创作前老师都会让学生欣赏一些艺术家或同龄人的作品, 不仅提高审美能力, 更主要的是引导和启发学生们创作, 但有些时候视觉信息往往会带给学生视觉疲劳, 造成创作上的障碍, 使他们的创作因此而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即一些学生跳不出这个圈子, 形成表现内容或形式的雷同, 单一的视觉感受不仅无法获取对客观事物的整体认识, 而且会使美术活动枯燥无味, 学生兴趣索然。这无疑与美术创作张扬的个性化特征相悖。为解决此问题, 我尝试采用非视觉的手段扩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例如《画我的同学》一课, 在进行人物头像的分析时, 利用课前拍摄个别学生影像 (影子) , 猜一猜他是谁, 构建良好的教学情绪场, 激发学生的兴趣;巧用鼠标代替画笔描一描同学的头像的外轮廓, 随着边观察边画画简化观察对象的复杂性;采用化妆的手段增强“模特”的形象特征, 在实践中感知绘画对象的生动表象, 吸引注意, 提高作画兴趣的有效性。比如以听声音触发想象的形式, 将不确定因素融入教学中, 收到明显的效果。如在《小雨沙沙》一课中, 就运用动物的声音、奔跑的声音、汽车摩托的声音、小朋友的声音等, 一方面扩大学生想象的空间, 不再局限于描绘撑着伞在雨中走的画面, 打破学生在创作中的形式单一性, 另一方面有效避免视觉带来的思维定势。又如《我喜欢的鸟》一课, 课上带来家养的鹦鹉, 孩子们很想动手摸摸它、碰碰它、还想把鸟捧在手里, 但是由于先前我交代了鹦鹉对生人会用嘴啄, 希望引起孩子们的警惕, 就提问:“当你们要触摸鹦鹉的时候, 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回答:“我们不要把它碰疼了。”孩子们的这个回答让我感慨, 说明学生对鸟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角度, 鹦鹉不再仅仅是课堂的一个具象, 而成了一个我们要爱护、同情并给它温柔的对象。如果在孩子们观察过动物之后, 就直接要求他们把动物画下来, 则太形式化, 使得孩子们马上又和动物有了距离。我们可以用毛绒和毛线做一只鸟, 这比画一只鸟更合适, 因为做出来的鸟也可以捧在手心抚摸, 这不但与孩子的感觉经验相吻合, 而且能表现鸟的特征。
三、教学 (方法) 形式多样化
“依葫芦画瓢”、“填鸭式”等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所想所看的事物不能很好地表现, 久而久之情绪低落。只有改变教学方法, 采用将形式多样的添画、写生、记忆、想象、剪贴制作等方法与美术课程结合起来, 让美术课更生动、活泼, 使学生容易接受, 乐于参与到活动中, 产生积极的情绪, 敢于表现。特别是在写生课中, 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心理学表明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对于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的充分认识也是从观察开始的, 尤其是美术学科, 是学生积累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 为学生提供自我发现的途径。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发现呢?如教学植物写生课中我将教室中的一盆植物搬到讲台上, 起初在学生的脸上看不出对这些植物有多大的兴趣, 当我即兴作画, 台下发出“哇”的感叹声。“其实, 你们也可以为它画张像。”渐渐地学生们都积极起来。“从我的角度看和老师看到的不一样。”我乘机用眼睛、耳朵、手和全身表现植物生长的态势、花盆和叶的造型、周围事物的“形”与“色”, “秩序”与“变化”, 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促使他们发现存在的美, 加强绘画表现的意欲。总之, 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又如《夸张的脸》一课中在尝试通过多种材料和多种技法的运用学习以后, 引导学生采集树叶等废旧材料, 利用材料的不同质地、纹理表现出不同的肌理、不同形式感的艺术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创新尝试中也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 非常活跃, 在多种方法的运用中表现出极大的创新能力。通过对材料的不断应用、再创造、再使用, 学生体验美术的魅力。“在课堂上通过音乐创设具体环境氛围,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幻想”。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 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由此, 我们认为, 好的音乐会以其明快的旋律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形象化。近几年来, 我们采用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方法使美术课堂生动起来, 学生容易接受, 学习兴趣也浓厚。“画歌意、唱画境”, 即用画笔把歌曲的意境描画出来,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我喜爱的鸟》一课中选用了“百鸟朝凤”的乐曲, 学生在分段欣赏乐曲的基础上感知不同的鸟类的不同活动情景, 通过乐曲理解, 消除单一的绘画思路, 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 创作出的小鸟形象也多样。整堂课气氛热烈而生动, 学生充分的想象, 思维的火花, 创作的灵感在这律动中不断流露出来。实践证明, 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能使“声中有画, 画中有声”, 从而既有利于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 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总之, 采取使学生快乐, 符合学生认知习惯, 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 能使学生乐学、愿学、善学。
四、评价机制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呼唤新评价理念指引下的新的评价方式———发展性评价。教师需要以一种开放、现代的眼光看待和品评学生的想法, 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心和进取心, 增强兴趣, 激发想象的欲望。同时评价还应当彰显人文色彩,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的不同, 他们的作业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在处理时应视情况而定, 学着倾听学生的心声。要变表扬为动力就必须抓准时机充分发挥每位学生身上哪怕是微弱的闪光点, 将闪光点汇聚加以肯定,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意见, 积极思考, 敢于创新的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在教学上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表扬, 便起到鞭策、激励作用, 起着积极地促进学生前进的作用, 善于对充满童真的作品做肯定性评价。教师的一句恰如其分的表扬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激励方式) ,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 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打下了基础, 对孩子多说上几句“你能行”“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有进步”“加油”等激励性的语言, 能起到激励孩子为下次的成功与他人分享胜利的喜悦而主动作出更大努力的作用。
总之,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 让学生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束缚下, 在艺术的王国中尽情挥洒, 激活他们身上的灵性和想象力, 使每位学生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摘要:有多彩童年的人都喜爱涂涂画画, 越小的孩子越能随意、自由地造型, 那些离奇古怪的想法时时冒出来, 并带给他们快乐。年龄的增长, 知识、经验的累积, 却使得他们应有的“放肆”在慢慢散失。一些应有的童趣、想象力也消磨殆尽, 更不用说让他们质疑, 开拓或是有新的想法, 那些闪光的想法和对未知事物的兴趣, 渐渐地消失了, 甚至无形中受到固有的框架限制, 觉得无从下笔, 绘画水平依然保持在已有的经验上, 久而久之便产生乏味、厌斥心理, 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随之远去。因此, 教师要提供适合学生绘画的心理环境, 注重保护学生的天性, 从而使学生尽情挥洒, 大胆创作, 这也符合近代教育家布鲁姆关于积极情感能使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 更加迅速”的观点。
【让学生倾听的有效策略】推荐阅读:
让学生倾听自己05-26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08-20
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11-20
倾听寄读学生的心声论文05-15
用心倾听学生错误发现背后的原因论文10-27
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05-27
小学生倾听习惯培养11-04
中学生心理健康倾听07-03
班主任应学会倾听学生07-25
小学生倾听能力培养论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