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寄读学生的心声论文

2024-05-15

倾听寄读学生的心声论文(精选4篇)

倾听寄读学生的心声论文 篇1

今年初,我区教育系统一项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的“教师的德业水平对课堂教学形态的影响”调查和实践研究由“教师德业双发展”项目组负责开展。作为基层教育研究工作者,我主动请缨,以开设研究课的方式请项目组成员走进课堂,对教师、学生及教学状态进行观察和诊断。

一、调查内容、对象及方法、过程

调查内容:通过教师向学生呈现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告诉学生教师设计这些环节的意图;征求学生的建议和看法;了解学生对教师从意图到行为落实的看法了解学生在经历教师所呈现的教学环节后对自己学习方法的启示。

调查对象上海市和衷高级中学是宝山区一所普通高中,曾经历过七年的转制,2008年7月重新恢复公办。本次调查对象是该校2008级高二(1)班全体学生,共38名。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的形式。

调查过程:

1.教师设计调查问卷。在项目组教师的建议下,我把现代文阅读教学作为第一次调查的专题。回顾自己的教学设计,主要运用的是从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图式到逐渐内化、优化图式的教学方法。其中,高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教材提供的例文,引导学生建立或完善各类不同文体的阅读图式;高二阶段则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学生在已有阅读图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内化、细化并优化。经过梳理,我归纳出高一、高二开展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

高一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

要点:教师讲授为主,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图式。

环节1:以教材为主,要求学生在3~5分钟初读一篇文本。

环节2:师生问答,交流阅读体验。(读完了吗?读懂了吗?读懂了哪些?)

环节3:教师讲述自己的阅读收获。

环节4:教师提出相关文体的阅读图式。

环节5: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理解并记忆阅读图式。

环节6:教师运用阅读图式作例文讲读。

环节7:师生问答,第二次交流阅读体验,感受图式阅读的优点。

环节8:教师借助学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将图式内化,形成自己的阅读图式:同文体专题阅读;在学案上完成阅读提纲;独立撰写阅读笔记。

环节9:课堂交流与巩固,学生通过3分钟演讲推荐来评价阅读过的作品;学生提出阅读疑惑,由学生互答或教师提供指导建议;以练习的形式进行阅读检测。

高二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

要点:学生自读为主,内化、细化并优化阅读图式。

环节1:教师提供并推荐阅读文本,学生以不低于每千字3分钟的速度阅读。

环节2:学生小组(随机)讨论,主要就作品的主旨与基本结构交流阅读收获。

环节3:生生互教,教师补充,正确理解讨论内容,实现初读目标。

环节4:教师归类并呈献学生在学案中提出的阅读困惑。

环节5:教师提示后学生再细读文本。

环节6: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解答困惑。

环节7:教师提示,学生优化并细化自己的阅读图式。

环节8: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重点、难点的认识,设计问题,互相提问、解答,教师参与其中。

环节9:引导学生将阅读体验与写作结合起来,建立阅读与写作图式的关联。

环节10:教师对常见阅读题型作归类,引导学生作准确解答,形成题型意识。

2.学生完成问卷,统计结果。

3.针对问卷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师生作深度交流。鉴于问卷中存在一些表述不明或不详的评价,以及与教师预设有较大差异的问题,我与部分学生作了个别交流,对问卷的书面资料又作了较多的补充,这让我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他们的想法。

4.分析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对这些环节的评价,学生选择“很好”与“基本认可”的比例每个环节均超过了95%,说明学生整体上认同了我在高中阶段开展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但是认真分析相关数据与评价文字,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教师关注。

(一)关于学生对教学环节评价的分析

学生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环节的肯定,反映出学生对自身学习特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够自我分析、自我反思,主体意识非常强。同时,他们还有意识地关注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师实施教学指导有比较明确的要求。在这点上,可能教师的观念反而比学生滞后,还误以为学生根本没想法,从而导致教与学的行为无法有效对接,这必须引起重视。

(二)关于学生建议的分析

仔细比对学生对高一、高二教学环节的不同建议,可以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共性特点与发展变化。

共性特点:学生的建议均从学生学、教师教与教学合作三个维度展开。学生从学的角度给出的建议重合点比较多,主要强调了阅读范围要广,阅读、讨论与交流要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要形成同伴互助的学习方法。在角色定位上,学生有比较强烈的主体意识。例如,希望教师讲读时点到为止,希望教师给予学生更多阅读、思考、探讨的机会等。

发展变化:在阅读教学中,高二学生对教师的指导需求明显增多,而且较清晰地提出了分层次、个性化的具体要求。这与高二文本阅读难度增大、阅读要求提高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分层有密切关系,学生的建议与教学实际完全吻合,对教师开展教学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高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再停留于读懂文本内容,增加了对分析、提炼、归类等能力的渴求。

三、调查带来的启示

(一)对学生学习方法启示的分析

调查问卷统计完成后,我对96.4%的学生认为本次调查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启发略存疑问,于是分别找了10名学生作个别交流,以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其中,小孟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以前只知道老师每天上课,从来没想到老师会有这样一个整体的构想与安排。一边读老师的教学设想与环节安排,一边回顾自己的学习,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真的已经养成了用图式来指导阅读的方法,阅读的速度和理解水平也提高了。这次问卷对我还有一个很大的触动——自己的学习是否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整体的规划?不过也有一种很不好的感觉,我们似乎是被老师牵着鼻子一步步走,您为什么不早一点让我们知道整个安排呢?”

听完学生一番话语,我深感震惊,一直以为自己是了解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的,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权了解阶段教学的整体目标,也有权参与教学设计,并说出他们的需要。

(二)对教学行为的启示

1.教学设计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公布于众。高中教师的三年教学目标与安排,每学年、每学期及专题性的教学设计与安排,都是为学生精心打造的,那么就如裁缝做衣一般,需要在成形之前听取学生的要求,在成形之初让学生作整体了解,赢得师生的共识之后,再一一落实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做到知己知彼,不再有“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感。

2.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作用。学生最不认同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教师的示范讲读。我与学生具体交流,发现他们不能接受的是教师侃侃而谈、一讲到底的讲读方式,对于点拨式的、引导式的、改错式的教学方式还是很欢迎的,尤其对于阅读难度比较高、内涵比较深刻的文本,特别需要教师的指点。要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我想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继续做好学案的设计与批阅,先学后教,准确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二是课堂上做到惜字如金,能不讲的不多讲,能一遍讲清的不重复,能用一句话讲的绝不用一段话。

3.开展教研活动可适当邀请部分学生参与。教研活动是针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研讨,学生作为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且数量众多的一方,有权参与其中。教师应该打开教研大门,适时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听听他们的想法,听听他们的建议,从而更准确地设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借用一名学生的话来讲,“我的课堂我作主”,学生对课堂教学应该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倾听心声对话生成 篇2

谁都希望自己的语文课堂精彩, 希望课堂上学生精彩, 希望学生在课堂对话中不断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 进而收获课堂语文学习之旅的欣喜和满足, 不断解决问题, 又能不断发现新问题, 自信, 好奇, 迷恋, 沉醉,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精彩, 老师必须从倾听开始。

倾听首先是一种姿态, 一种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姿态。这种姿态是装不起来的, 只有由内而外地尊重每一个生命, 发自内心地以生为本, 才能微笑着、和蔼地、目光清澄地注视着学生, 倾听一字一句的诉说;才会舍得花时间, 耐心地、仔细地、聚精会神地专注倾听来自学生心底的声音。这种姿态源自于人文关怀, 充满着信任, 充满着期待, 充满着鼓励和力量。这种姿态与语文老师的学术教养有关, 更与语文教师的师德修养相关。无论学生的表达是正确还是错误, 是精彩还是拙劣, 甚至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是沉默不语、一言不发, 老师都不会大喜或大悲, 更不会语言失范、处理失当。质朴、虔诚、优雅、从容、大度和不失幽默与智慧, 永远是倾听者最美的姿态选择。

倾听是为了实现一种有效的沟通, 是一种师生之间围绕学习、生活、成长等话题的坦诚交流, 是彼此走近的良好开端和真正的出发。没有倾听, 信息无法交换, 沟通也就无从谈起;倾听不足, 信息不丰、不全, 沟通就会受阻。课前、课中, 没有及时地倾听, 无论是备课还是对话都只能是一厢情愿, 没有针对性, 因为, 我们不了解学情。即使是课后, 我们依然需要倾听, 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这样才能做好补救和确定下一次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实现教与学、师与生之间最大化、最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心灵沟通。

倾听是一种能力, 一种作为优秀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你必须有相当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思考力。因为, 谁也不是一个容器, 无论学生怎么说, 说多少, 你的大脑都能装得进来。即使是一个无穷大的容器, 也必须有对学生言语信息进行准确接收、及时归纳和综合, 甚至适当联类与演绎, 巧妙地加以提醒或者适度地加以追问的处理能力。倾听投入的不只是情感, 更需要专注、思维和智慧。因为, 作为主要倾听者之一的教师, 还得有听言观行、察言观色的能力, 捕捉对话过程中的非言语信息, 进而作出准确的判断与有效的情意交流。

语文教师的课堂倾听, 从直接意义上说, 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把脉学生在文本阅读或写作活动中原初的感受和触及的状态, 优化语文学习的过程, 组织更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 实现最有价值的课堂对话, 获得精彩的课堂生成。

因此, 我们不仅要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地倾听学生对文本、生活、人生、自然、社会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还要倾听作者, 与作者对话;倾听编者, 与教材编写者对话。这样, 才能保证我们的倾听是全面、客观、联系和变化的。“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这也是语文教师课堂“倾听”的最好概括!

倾听只是课堂对话的起步, 是出发, 倾听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对话。这里所说的对话, 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交谈”, 不只是影视剧中人物之间的“对白”, 也不等同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大型“对话节目”, 更不能等同于传统课堂上的师问和生答式的“问答”。这种“对话”, 基于语文课堂生态场的动态变化的特定过程情境, 基于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基于学生学习问题的不断发现和对有价值的问题的思想碰撞和智慧解决。

“对话”, 必须有聚焦的话题。话题必须有针对性和高质量, 起码不能太宽泛, 必须对“点”。对于文本的阅读来说, 可以是重点、难点, 也可以是疑点、微点 (因微小而往往被人忽略的点) ;对于写作的话题来说, 可以是社会的焦点、时事的热点、生活的冰点、身边的亮点和美点。而“话题”的提出人, 既可以是老师, 也可以是学生, 还可以是老师在了解学情之后代为学生直接提出。

对话, 必须保证渠道畅通与多向开放, 不能停留在一师与一生之间的点到点的单线连接, 而应该是师与众生, 一生与多生等多种联系渠道的对话。还需要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师生与作者的对话, 师生与教材编写者的对话。对话过程, 必须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老师不能永远居高临下, 必须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对话;老师不能永远是问题的提出者和对错的评判者, 也应该是问题讨论、思想碰撞、心扉敞开的参与者。其实, 真正有对话意义的话题, 往往是无法用正误对错来评价的;有时, 意义根本就不在于问题答案的本身, 而在对话的过程、思维的训练、思想的提升和灵魂的纯净。

一次有效的语文课堂对话, 永远建立在相互倾听和全员参与的基础之上, 尤其是老师的倾听;一次让人喝彩的课堂对话的呈现, 永远是老师、学生、文本、教学环境之间的有机整合所带来的生成产物。仅就某一个语文学习问题的对话而言,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在提问与展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等多种形式和丰富样态的交替变化中追求如下三个渐次上升的生成境界:相关语文知识接受的科学性———有关问题的理解与回答的正确性———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富有智慧的语文老师, 不只是把自己当作主持人, 想方设法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每一次对话做得尽善尽美, 更注重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主持人意识和主持人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对话, 成为每一次对话中的主持人或嘉宾, 至少也要成为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互动的现场当事人。不让一个孩子游离于课堂学习问题的对话之外, 这是生态语文人的底线和坚持。

倾听+ 对话, 是我的生态语文教学主张, 也是我的教学行走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我追求语文教与学的有效、和谐、共生的基本路径。

倾听寄读学生的心声论文 篇3

本次调查通过对前来参加宁波市2008届大中专毕业生系列专场服务月——现代服务与电子信息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场的308家用人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300份, 有效回收287份, 有效回收率为95.7%。通过倾听用人单位的心声,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最终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成功率、就业满意度。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 用人单位需求情况分析

1、首先从单位性质来看, 民营企业人才需求数量位居第一, 占将近46%, 股份制企业列于其次, 占22%, 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最少, 仅为2.4%。这也反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 民营企业不仅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在吸收劳动力方面也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校历届有70%多的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中找到用武之地, 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这要求毕业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 重视民营企业的实力与潜力, 去真正有竞争力的岗位就业。

2、其次, 从人才需求类型来看, 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急需销售、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均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即更偏重于应用型人才, 实用型人才, 为企业创造实在效益。

(二) 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 对用人单位来说, 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技术、个人发展潜力和求职态度, 分别都占了将近一半;而像学历、性别和学校层次之类的重视程度已经逐渐减低。个人实战经验、面试时的印象也至关重要, 分别占了38.8%和36.7%, 同时在大学的学习成绩和获得荣誉情况也占一定的比例。 (见表1)

从下表可知, 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的就是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占了一半以上, 其他能力的欠缺基本平均。可见, 大部分独生子在承受压力、克服困难方面的弱点在毕业求职中同样得以体现。

招聘单位认为毕业生在求职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身发展方向盲目, 眼高手低、相关方面的经验不足等。尤其是自身发展方向盲目, 导致学生在求职时就业意向不明、定位不准。 (见表2)

(三) 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统一性分析

1、面试过程中发现的分歧点

从下表中可知, 用人单位在面试中最避讳理念、价值观的不一致, 高达52.5%;在薪酬, 职位, 发展空间以及机会, 工作地的方面基本没什么问题, 他们认为这方面的细节可以仔细洽谈。表3

2、薪酬认识的统一性分析

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月薪在1001-1 5 0 0元范围内最为合理, 占5 7.3%;1000元以下, 占19.6%, 1501-2000元之间, 占17.6%;同时认为在3000元以上较不合理, 只占了0.5%。目前社会上的调查机构也认为大学生实际起薪一般在1000-1500元之间。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 绝大部分学生的薪酬观念开始变化, 逐渐做出心理调整, 大多数学生认为1000-1500的起薪可以接受, 关键看以后的发展前景。

(四) 关于实习和录用

调查显示, 实习生正式能被留用的比例在30%以下和30%-50%之间, 到达80%以上的仅仅只有5%左右, 留用比例不算太高。不高的留用比例值得我们注意, 要产生一定的危机意识, 并不是说能通过面试就能被录用, 要学会不论在面试或者是工作的过程中都要有好的状态。即便是签订了就业协议书之后, 也要注重岗前的学习, 角色转换, 尽快适应企业需求。

二、如何有效提供求职成功率

基于上述统计结果, 如何有效提高毕业生求职成功率, 作为学生主体, 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一) 求职准备篇

1、思想准备

首先, 要有未雨绸缪的精神。新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要开始考虑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凡是预则立, 不预则废”, 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提早树立目标, 坚定求学信念。其次, 要有敢于实践的精神。大学中要树立“在经历中成长, 在奉献中成才”的观念。结合自身兴趣, 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比赛、讲座等各项活动, 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最后, 还要具备不怕吃苦的精神。毕业求职前要树立“在基层岗位锻炼、在管理岗位提升”的理念。认识到自身的优劣势, 积极投身到中小型企业、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基础岗位、农村、社区等基层岗位就业, 在锻炼中提升自己, 回归到管理岗位后实现自己。

2、知识储备

专业, 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根基, 不要轻易放弃本专业, 也不能局限与本专业。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将近一半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应聘者的专业技术, 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同时也不忘使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通过辅修、选修课程, 使自身得到复合型发展, 要做到既要立足专业谋划职业, 又要面向职业学习专业, 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又注重专业之外的素质拓展。

3、能力拓展

能力来源于实践。要利用学校的学生社团、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寒暑假实习、教学实践等机会, 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寻找自身不足、拓展自身能力。

(二) 求职胜出篇

大学生要想在求职中胜出, 除了要做好基本的思想准备, 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同时也要求职时学会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必不可少。

1、环境分析

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作为学生就要学会分析国家形势政策, 了解市场环境需求。具体来讲要了解相关行业发展前景、行业准入制度、相关岗位需求情况及人才素质要求。最新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具体优惠措施、团中央关于西部志愿者活动、各大主要城市的人才需求情况等政策一定要清楚。

2、渠道分析

通过何种渠道才能找到心仪的用人单位呢?本次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重视高校应届毕业生, 原与高校建立长期联系, 招揽人才。对人才市场的热衷度也颇高, 对网上招聘也非常热衷, 分别有62.7%、63.2%、61.3%的单位选择这些途径。作为学生, 就要懂得抓住应聘的三条主渠道, 同时, 也要学会利用多方资源, 包括保持和校友的联系、亲朋好友的推荐等。

3、匹配分析

求职成功的关键所在是人职匹配。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切不可盲目行事。要有明确的求职目标, 包括地域要求、行业前景、工作内容、薪资要求等都要全盘考虑, 有针对性地投递简历, 一旦有心仪的单位, 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准备。

在正式求职时也要注意自身形象要和岗位要求相匹配。本次调查显示, 关于求职形象, 用人单位认为整洁大方能表现自身特色即可, 无需刻意讲究。用人单位更重视的是能力, 过多的矫饰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需要中加强的相关教育和服务

(一) 结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

此次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 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特别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虽有较高的专业知识, 但不能很好的结合实际, 自主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需求, 围绕学生就业, 突出能力培养。要加强教学与就业的有效衔接和联动, 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是在源头上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设置注重适时性, 也要具有一定前瞻性,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高校专业建设。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横向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中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 也要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技能、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同时要通过体验式、案例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 (习) 基地建设, 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首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提高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研讨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 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实践 (习) 的有效性, 不能只拿学分, 走过场, 要与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

(二) 结合当前形势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对待职业的态度还需提高, 主要是反应在学生跳槽频繁和对小事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同时也要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防止学生盲目趋从热门行业。

因此, 首先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主要做好政策宣传、观念引导、实务指导三个方面的内容。政策宣传, 要宣传党和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 如当前热门话题《就业促进法》、《新劳动合同法》使学生的就业行为符合时代潮流。还要宣传地方就业配套措施, 如结合国家鼓励大学生自助创业的精神, 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高校毕业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 (试行) 操作细则》, 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若干办法》。同时要做好观念引导工作, 包括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合理择业等, 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就业竞争的新形势, 帮助大学生适应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新特点。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实务指导, 包括求职技巧与准备、签约流程、毕业后如何办理报到、落户手续、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 能使毕业生在求职路上走得更顺畅, 更能有一颗对母校的感恩之心。

同时,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 也要做好共性与个性的结合。通过建立就业指导教研室, 开设就业指导课, 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集中介绍就业求职知识, 提高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建立学生个人求职档案、就业咨询室、就业论坛等方式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与咨询。点面结合,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发展力。

(三) 结合时代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

调查中用人单位也有反应一些毕业生还欠成熟, 不能勇于承担责任, 以后要多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 (道德观、社交礼节、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

结合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 我们在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 也开展了结合时代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我校开展“爱心、感恩心、责任心”三心教育, “知校、爱校、荣校”三校教育, 以及“成人、成材、成功”三成教育。如大一新生的一封家书活动, 家长在回信中对该活动给与了充分肯定, 言辞中充满了切切真情。学校建立“爱心基金”, 对困难学生群体张开援助之手。通过主题活动启发独生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对同学的关心和友谊之情。同时, 发扬军训教育中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在大学中充分发挥“连”的作用, 挖掘“连”的精神, 通过创建“优良学风班”, 加强大学班集体的团结教育、增强凝聚力。

参考文献

[1]、秦建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体系问题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 2007 (11) 。

[2].芮鸿岩.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当代青年研究, 2007 (11) 。

[3].赵天婵、闵珉.地方高校毕业生质量分析与改进策略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6 (18) 。

[4].李海星、孙善海.面向社会需求提高人才质量——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分析和思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3) 。

[5].马德坤.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课堂教学质量保证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年, 总第227期。

倾听寄读学生的心声论文 篇4

James A.Thomas:ASTM赖以生存的基本性原则从未改变, 我们始终恪守“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 从未动摇。真正改变的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开展业务的具体方式。标准是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质量的保证;全球适用的标准对于产业的成功而言,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ASTM国际标准在全球市场都受到高度重视, 来自全球各国的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也是我们获得长远成功的关键。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消除了ASTM发展全球会员的时空限制。所有技术委员会的工作, 包括投票和资料分发都可以通过电子方式完成。虚拟会议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委员会技术专家的参与度, 并且加速了标准制定的过程。正是受益于这些先进的技术, ASTM才得以如愿实现其全球化的发展目标。制定标准只是ASTM诸多服务的一部分。过去40年中, ASTM的服务还增加了培训、能力测试、认证等新内容, 并为各行各业的客户应对各类难题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我在ASTM工作的岁月里, 亲眼目睹了ASTM从纸质办公环境到超过80%的电子化办公环境的转变。技术改变了我们接受信息、准备交付信息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工作方式。信息是实现行业和政府目标的重要支撑, 我们立足于让终端用户自选不同格式的ASTM材料。我们始终倾听顾客心声, 所以我们的服务和产品始终与客户需求相呼应。

在我担任总裁期间, ASTM的业务已经延展到全球多个重要的经济体。我们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中国的北京、英国的伦敦以及前不久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相继设立办事机构。我们还通过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分销合作伙伴不断拓展业务经营。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北京办事处的设立。起初, 我们作为四方联盟之一来开展中国业务, 但很快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所以决定在中国设立独立的办事机构。办事处的设立为ASTM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的文化与动态, 以及标准对于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更好地支持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家加入我们的技术委员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对于我们在中国所取得的成绩, 我很受鼓舞, 而且我也非常期待进一步拓展ASTM与重要利益相关方的合作。

随着产业全球化以及全球市场萎缩导致的激烈竞争, 我们的标准制定成员们都将面临更多挑战。所以, 我们必须提供更好、更快、更优惠的产品和服务, 必须积极探索新方式以满足技术快速变化大背景下的产业周期时间要求。产业领域亟需ASTM这样的相关组织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ASTM不仅将在标准制定领域, 还将在技术检验、培训以及认证等方面为全球产业提供增值服务, 努力提升全球竞争力和支持创新。ASTM及全球标准领域的其他成员必须与利益相关方密切合作, 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并竭力满足他们的期望。展望未来, 机遇与挑战并存, 今后我们将努力提升能力, 为来自全球、注重效率的组织成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相信ASTM已经做好准备, 迎接挑战。

本刊记者:据我们所知, ASTM一直专注于建筑、金属、能源、消费及环境等领域的标准制定。最近几年, ASTM开始涉足可持续性及可持续发展, 例如:ASTM于2008年成立了可持续性发展技术委员会ASTM/E60。那么, ASTM如何理解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领域的标准制定策略上有何侧重?

James A.Thomas:近年来, 无论私营或公共领域, 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日益显著。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的项目不断增加, 重要的是我们将具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举措放在了最前沿。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 涉及环境、经济与社会等方方面面。ASTM已经在可持续性发展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ASTM及其他全球相关标准。大家可以登录我们的网站 (www.astm.org/sustainability.htm) 浏览相关信息, 这将对ASTM的工作进展以及其他组织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的工作有一个真实全面的了解。

您刚才提到的E60委员会其实是ASTM在可持续性发展领域的工作重点, 负责环境能效的可持续性相关标准的制定, 包括建材、建筑组件、建筑系统以及单一或成套建筑。另外, 该委员会还负责绿色会议相关的组织工作。E60最近刚设立了可持续制造业分委会, 目前正在开展4项工作, 主要是针对制造流程可持续性改进的评估。不过, E60仅仅是ASTM在可持续性发展领域的一小部分, ASTM另外还有30多个技术委员会正在开展建筑、能源等领域的产品层面的相关工作。因此, 这需要非常有效的协调。我认为, 这也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工作时将面临的一个挑战。

ASTM历来是诸多委员会有机构架起来的一个组织, 这些委员会分别专注于水泥、混凝土、石膏板、隔热、盖顶及其他方面。然而, 一旦开展可持续性发展工作, 必然涉及各委员会的横向协作。过去, 各委员会可以独立开展工作, 但现在必须协调一致。这对ASTM这样的组织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为这不仅包括组织内部, 而且涉及ASTM之外的工作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 也是充满挑战的领域, 我们必须避免重复投入、冗余劳动, 必须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提供一整套的优质标准, 以满足产业及政府需求。

本刊记者:ASTM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源远流长, 几年前还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其实早在1989年, ASTM就与中国标准化协会达成共识, 合作出版《标准化新闻》中文版。请您谈谈ASTM如何理解中国市场?

James A.Thomas:中国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庞大市场, 对国内外的标准化需求都很旺盛。所以我很难给出具体的回答。总体而言,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几乎所有产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当中很多领域恰恰与ASTM这个具有百余年标准制定与维护传承的组织的业务相吻合。据我所知, 中国政府正在重点提升其了解和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水平。因此, 也在参与ISO技术委员会及政策层面的工作中取得不错的进展。没有任何组织能够为政府 (包括监管与采购) 或企业的成功运作提供全球市场所需要的全部标准, 所以中国也在致力于更实质性地参与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 (比如ASTM) 的工作。中国企业正在引领这方面的进展。我相信, 趋向多元的这种思路对于中国及其所参与的国际组织而言都是有益的。

对ASTM来说, 很多数据证实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与个人加入ASTM,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也在与ASTM签定的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更大规模地采用ASTM标准, 来自中国的机构也更积极地参与到ASTM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中。

目前, 已有422位中国专家参与到了ASTM共143个技术委员会中的90余个, 还有60余位中国学生加入了ASTM。

根据双方于2004年签定的谅解备忘录年报显示, 中国使用的ASTM标准目前超过1, 000项, 其中包括约400项采标, 50余项咨询, 549项中国规章制度中参考, 以及20余项规范参考。

中国代表团访问ASTM总部的频次也在增加 (今年一年就有超过70人次代表访问ASTM总部) , 通过ASTM网络平台参与技术研讨, 中国参与ASTM各技术委员会的人数增加 (例如:SAC/TC291体育设备技术委员会将在ASTM/F08体育设备及设备技术委员会11月的年会中加入该委员会, 4位中国企业代表也将在12月参加ASTM/E05消防标准委员会的会议) 。所以我们有理由说, 中国已经看到了熟悉和参与ASTM工作的价值。这段时间, 我也注意到, 中国专家不仅关注委员会活动, 而且更实质性地参与其中, 甚至担任领导职位 (来自SAC/TC 323电磁防护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计量研究院的中国代表目前就是ASTM/D09电气电子绝缘材料技术委员会一个工作组的组长) 。正如所说, 我相信这种趋势是互利的, 对此, 我表示鼓励和支持。

本刊记者:ASTM标准的制定可能涉及到全球各地的技术专家, 主要来自北美。对于如此广泛而复杂的参与情况, 您能否让我们分享一下ASTM在基于网络的合作的组织与运作的成功经验?

James A.Thomas:早在本世纪初, ASTM已经采用了电子投票的方式, 技术委员会的成员们在相关信息发布之时, 无论身在何处, 都可以进行投票。这对于非美国的参与者非常有利, 因为电子投票消除了原来无法避免的投票延迟的障碍。如今, 我们也看到了, 投票率越来越高。

除电子投票之外, ASTM还采用了多种其他电子技术手段来方便所有成员和其他有兴趣的人员的参与。

虚拟会议让全球各地的相关方都聚集在一起, 通过网络表达他们的声音和传送演示材料。由于网络使全球互联, 如今我们可以吸引更多的技术专家参与其中——这是ASTM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使用的虚拟会议工具是Web Ex。通过此类会议, 我们可以有效组织技术问题的探讨, 起草相关文件, 制定研修和研讨计划, 评估新活动需求, 处理反对意见, 召开ASTM常委会会议, 并开展培训等等。

ASTM自从2005年就开始引入虚拟会议。当年, 我们就召开了380次虚拟会议;在2011年, 我们虚拟会议数量已达1, 400余次;2012年该数字还将增加9%。2009年, 我们成功地将虚拟会议引入到ASTM常规的技术委员见面会, 并称之为“混合型会议”。这种混合型会议有效地缓解了差旅预算减少、时空限制等制约因素造成的影响, 给许多技术专家提供了条件支持。我们在2009年共举行了26场混合型的会议, 2010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42场, 而2011年举行了超过百场混合型会议。今年, 我们有望保持百余场这个规模。

ASTM还引进了在线协作平台, 通过平台, 工作组成员可以更高效地起草文件。这个在线工具支持文件修订标记和讨论线索, 从而允许更有效的远程文件起草。目前, 大约有2, 000多个活跃的协作领域。

全球合作部定期通过虚拟会议来开展技术演示和培训, 如果需要, 还可提供翻译支持。2011年, 共举行活动20场, 吸引了全球50个国家的433人参会。今年到目前, 共举行11场活动, 全球25个国家共244人参加。来自中国的专家每年都会参与其中。在无法组织现场见面会的情况下, 来自中国的团队还用这个工具为中国的工作组提供相关信息和指导课程。

技术给了ASTM很大的推动力。我鼓励中国专家尽可能实质性地参与我们的虚拟会议。

本刊记者:关于标准的推广, ASTM在原有印刷版本的基础上, 已经发布了许多数字版的标准。请您谈谈ASTM标准的数字版本发行情况, 以及如何通过网络更好地推广标准?

James A.Thomas:ASTM的成长与发展始终致力于标准和相关信息的制定与推广。ASTM的标准形式多样, 目前为客户提供的信息中82%都采用电子版。到2012年11月底, ASTM将完成所有标准从SGML到XML的格式转换。我们对此深感骄傲, 因为这将帮助我们更灵活地满足顾客日益多变的需求。除此项目之外, ASTM还积极制作有关测试方式的视频资料, 为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我们的客户与会员不仅希望更便利地获取数据, 而且希望价格更加低廉。ASTM致力于以最实惠的价格来提供各种信息, 并将完善一系列的更有吸引力的定价方式。我们的目标就是为全球产业链中每位工程师的桌面上都提供完备的ASTM信息。

网络改变了ASTM与客户互动的方式。所有标准都可以分别从我们的网站上下载, 但未来的趋势一定是订购ASTM成套标准, 这样不仅确保使用更便利, 而且还将大大降低成本。我们将持续改进订购和交付流程, 全力为组织成员及客户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本刊记者:另外, 我还有一个问题, 作为《中国标准化》海外版的读者, 请您谈一谈对这本杂志的看法, 给我们提一些改进建议, 使杂志越办越好。

上一篇:LCD液晶显示下一篇:读写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