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倾听

2024-10-17

教师的倾听(共12篇)

教师的倾听 篇1

“教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涉及的一个概念, 是家喻户晓的一种职业, 不同的人对教师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述。本文重在关注教师的精神追求, 真实呈现教师心中的酸楚, 呼吁人们倾听教师的心声, 以期尊师重教在新时代能够蔚然成风。

一、教师的精神追求

做了8年的教师之后, 体会最深的是:教师的教育信念是如此坚定, 教师对物质的要求如此简单, 教师的忍耐力是如此之强。单位里一位具有特级教师职称的老教师, 年过六旬, 本已退休, 也就意味着他从此可以过一种悠闲的生活。然而多年的教师生涯使他早已陶醉于教育教学工作, 不能自拔。当学校决定返聘他为高三的班主任时, 他便欣然地答应了。他已习惯于每天早早地起床, 早早地到教室, 早早地看着学生跑步;他把班主任一天中的五次签到当成了生活中的必修课;他虽经验满腹却会经常坐在办公桌前聚精会神地备课, 真正做到了以校为家。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个教师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教育事业, 使他朝气蓬勃、精神焕发, 并使他得到宽慰呢?笔者认为, 这主要是一种精神追求, 是一种心理的满足感。教师的生活尽管清贫, 但精神上却并不贫瘠。每当教师站在讲台上, 把自己的知识满怀激情地传授给学生时, 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每当学生手拿大学录取通知书时, 教师心中的快乐绝不比学生少半分。送走了一批批的学生, 又迎接来一张张新的面孔, 教师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终生都是如此。心中除了些许失落之外, 更多的是慰藉, 因为教师亲眼看到一个个孩子长大成人, 内心深处就会感到无比的喜悦和幸福。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大公无私、忘我工作的人, 只要满足了他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他就会感到无比的欢乐, 找到了真正的生活。[1]

二、教师心中的酸楚

学校犹如一个果园, 教师就是园丁, 勤勤恳恳地栽培着、灌溉着、祝福着。这种思想与教师亲密无间, 深入教师的心灵, 永远活跃在教师的脑海中, 即使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碰到忘恩负义的事情, 也心甘情愿, 用培养孩子聊以自慰。[2]即便如此, 有些学校领导仍会抱怨教师不求上进, 抱怨他们只满足于一时一事, 抱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原来的教学热情, 最后甚至意志完全衰退。然而, 他们除了抱怨批评教师之外, 又何尝追究过其中的缘由, 理解关心过教师内心深处的委屈呢。一般而言, 刚毕业的教师工作热情相对比较高, 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告别多年的学生生活, 对工作心怀憧憬与向往, 他们踌躇满志, 渴望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当有些教师意识到他们的努力得不到认可时, 当他们遭遇最不公正的待遇时, 他们的进取心怎能不受到打击?以教师的职称评定为例, 教师一旦符合条件, 晋级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可是上级非要规定出一定的名额限制, 那么即使大家条件都符合, 也只能积分排名, 其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们为此争得相互猜忌, 伤心不已。而上级呢, 为了把更多的人挡在门外, 每年都要变换或附加一定的晋级条件, 且不提前通知, 习惯搞突然袭击, 弄得教师们措手不及, 盼了、等了一年, 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晋级对于教师而言, 与其说是为了提升工资, 倒不如说是能让自身价值博得大家的认可。试想, 一个从业多年的教师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后来者都先于自己评上了职称, 稍有自尊心的人定会感到脸面无存, 一次打击尚可承受, 多次打击岂不让人心灰意冷、麻木不仁。

再以教师的工作调动和进修为例, 这本是一个教师应有的权利和自由。但在一些单位看来, 这却是教师对学校的不忠诚, 对工作的不热爱, 于是就百般阻挠, 采取各种强制的手段压制教师, 譬如对考上研究生的老师扣除上一年的奖金、不办手续等。校领导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杀一儆百, 敲响警钟, 以免他人效仿。然而, 他们的目的能达到吗?一个个离去的教师, 心中所感受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人走茶凉的酸楚, 而其余的教师对学校的绝情做法也不敢苟同。殊不知, 教师已是思想成熟、有辨别力的成人, 教师的工作热情, 并不是靠恐吓、威胁就能激发出来的, 褒扬与鼓励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

其实作为教师, 他们早已学会克制, 不把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在社会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在校领导那儿受到的委屈发泄在学生身上。可教师也是人, 有感情的人, 他们心中的苦楚又向谁倾诉呢?更多的时候, 他们是在默默地忍受, 因为他们深知, 教师要保持“安贫乐道”的美德, 只有这样, 教师才不会气馁, 才会安于现状, 精神才不会松弛。[3]

三、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1. 教师应当受到学生的尊重

目前, 学校和社会关注更多的是尊重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 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可这并不等于说学生就不应该尊重教师。在大学的公共课堂上, 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上课姗姗来迟, 课堂上交头接耳, 接打手机, 发送短信……难道这是对教师的尊重吗?事实上, 得到学生尊重是教师最大的需要和满足。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才能建立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 才能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 教师应当受到家长的尊重

教师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 教师承担了最艰巨的神圣义务, 用课堂教学来培育儿童的灵魂、情感和智力并且身体力行, 因而, 教师应当受到家长的尊重。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当学生的成绩不能使家长满意, 或学生表现不好时, 学生家长往往会对教师产生不满, 甚至责怪教师;当教师对学生管理严格时, 家长会误认为教师专门找学生的麻烦;有些家长还会在学生面前对教师妄加评判, 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教师的信任感。

更有甚者, 有的家长竟对教师大打出手。相信不少人看到过人民网2008年6月13日的一则报道:当着课堂上55名初一学生的面, 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儿子, 身为警察的夫妇纠集其他3名亲属, 对一位27岁的英语女教师实施殴打, 致使被打者受伤出血, 大便失禁。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这位家长的儿子平时学习成绩不好, 教师经常发现他的英语作业不能正确完成, 多次向其家长提出批评和建议, 引发了家长对她的不满。毋庸置疑, 警察闯进课堂殴打教师的恶性事件, 给受害人精神上和肉体上造成的伤痛一辈子都不可能愈合。与此同时, 也使所有目睹此次恶性事件及浏览此则消息的教师们感到十分心寒。

事实上, 教师与家长一样, 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 其目的是一致的。因此, 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和沟通, 构建一种友好、愉悦和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围, 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 教师应当受到上级的尊重

教师要接受上级的领导, 接受上级的监督, 而上级在制定方针政策时, 也应从爱护教师的角度出发, 使教师享有一定的参与权与决策权, 改变教师只是形式上的出席者的局面。如有些学校虽成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 但却形同虚设, 大都是对一些本就决定好的事情进行讨论, 走走过场。此外, 作为上级更需认真听取教师反映的教学中的问题或工作进展, 给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并参与其中, 以便给会议提供决策的依据。[4]

4. 教师应当受到同事的尊重

教师和同事之间是友好的伙伴, 是志同道合的群体。教师之间只有团结互助,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经常交流, 相得益彰, 同舟共济, 才能共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反之, 否认同事的权利, 侵占他人的优先权, 破坏平等原则, 贬低他人, 会损伤同事之间的相互尊重。更糟糕的是, 如果教师们长期处于一种充满敌意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中, 则可能导致产生各种问题, 使学校受到损失。

5. 教师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

目前, 社会上仍有不少人对教师怀有世俗的偏见, 不按价值和贡献取人, 有人竟嘲笑教师只不过是和课本打交道的教书匠。殊不知对教师职业的歧视会严重挫伤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 事实上, 教师地位的高低应通过其社会作用的大小来衡量。不可否认, 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其次, 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 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5]显然,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不可取代, 教师的劳动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承认。

总之,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而尊重教师正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因此, 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让教师成为社会上受人尊敬的职业, 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2][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7、187、205.

[4]Jane Fraser.Teacher to Teacher[J].Portsmouth, NH:Heinemann, 1998.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13.

教师的倾听 篇2

密云县第三小学 李晓英

“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实际上既是社会文明的内涵,也是教育文明的内涵。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的教育就是文明的教育,而不理解人、不尊重人、不关爱人、忽视人的内心世界甚至以人为工具的教育就是不文明的教育。从学生角度来看,除去一些低级不文明的教育行为如体罚之类,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将学生当成知识学习的工具。学生虽然学习着很多知识,但是学习生活是机械的、沉闷的,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 看到这些精彩的描述,是否会想到今天我们的教育行为还存在着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归根结底,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健康自我的人,不是装入知识芯片的机器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尊重学生的生命、实现文明教育,倾听学生,成为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话题。

瑞典学者乌尔里卡,贝吉马克曾说过:“如果学校里的教师可以认真地倾听学生说话的话,那么教育的目的是可以自然达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倾听艺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呼应学生的生命!呵护其生命以及促进其生命的成长。教师的倾听能力,无疑对学生来说有莫大的帮助,教师倾听什么?如何倾听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教师倾听能力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倾听能力的改变“从教到学”开始

传统的课堂中,我们会设计好一个个紧凑的环节,从开始教师就是主要角色,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被动中敷衍着老师,老师也会欺骗自己说,看他们能跟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就是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把孩子教会了。而事实上,一个人知识的获得,应该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建构起来的。这样的知识建构才是成体系的,才是学生真正的能力。

所以,教师的倾听能力首先要改变观念,变教为学,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仔细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的已知和状态,在学生的已有状态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锋,讨论提升。教师只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的进入,不强加于学生任何的知识,而只是让他们在已知基础上不断构建知识,得到真正地成长。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见解,学生之间 的交流是真实的,不会因为敷衍老师口是心非,也不会奉老师为上帝,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让学生形成获取、选择、加工、再生信息的能力, 教师在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进行探索,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包容和尊重,倾听生命的精彩

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总会偏爱那些成绩比较好、爱表现的学生,而对那些成绩一般、不太爱说话的学生关注甚少。这些“弱势群体”之所以不喜欢过多地言说,是因为怕自己说错,从而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嘲笑。因此教师要倾听每一个学生生命的精彩,特别对“弱势群体”教师应该热情鼓励他们提出疑问,给他们创造展示和表达的机会,保护“弱势群体”表达的热情。实际课堂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数学老师讲《长方形的面积》一课。讲公式,当他问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的时候,其中一个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举起了手,老师很高兴,叫了他回答问题,他也回答的很正确。老师很高兴,夸了他一句,顿时,那个学生的神情显得格外自信。这时候,班里有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问老师,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要用长乘以宽?多么真实的问题,没想到老师打趣地说,连XXX都知道,你这么聪明的学生怎么会不知道呢?该老师关注到“弱势群体”,没有什么问题,可问题在于“连XXX都知道,你这么聪明的学生怎么会不知道呢?”这句话表面上看,老师是夸后面这个学生聪明,实质上他隐含的意思是你比XXX还笨,这位老师不仅羞辱了这个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是对那个弱势学生极大的打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要倾听每个孩子的情感和需要,尊重每一个生命,使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精彩。

教师应该有宽阔的胸怀,能够倾听学生,包容学生,学生处于不断成长之中。他们必然会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应该包容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和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热情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学生创造展示和表达的机会, 而教师要想让学生敢于表达,也必须首先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失去表达的欲望, 封闭自己的思想,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还要保护学生表达的热情, 在学生表达不清楚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表达清楚。为他们创造民主、自由、安全的课堂环境,促进每个生命的成长。

三、耐心等待,倾听“花开的声音”

没有耐心的倾听,就不可能发现花开,听到花开的声音。教师倾听是为了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不是为了评价和获得标准答案。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不断发展、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有耐心等待倾听学生的言说,给学生的思维飞跃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比如在学生开始发言之前,不妨给学生一点思考和整理思路的时间,这样学生可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在学生为自己想要说而说不出的时候,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静静地等待一会儿,可以让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在学生准备比较复杂的表达时,需要时间组织语言,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我们的三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之间互动,进行争论,教师在旁边要观察,更要等待,静静地倾听学生的思维,倾听花开的声音,适当的时候参与进来,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下,学生感到无比的安全和放松,思维因此变得更加地活跃。

四、互动与评价,倾听生命成长的过程

说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就是教师的进与退的问题,把课堂交给了孩子们,教师何时退,何时进就是必须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了,教师的进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时教师的引导和提升,还有就是教师在学生间分歧较大时,需要跟进。实际上真正的课堂倾听,教师的退也不是完全离开学生,而是时刻注意学生的表现,倾听他们,还要捕捉声音。倾听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如果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听,而没有任何回应、引导和反馈,那么倾听就变成了单向信息传输,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当教师不仅向学生积极反馈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而且真诚地体验言说者的认知和情感历程,并对此作出反应时,双方才能走向情感的共生、思维的共振。在语言方面,教师可以用一些倾听用语,将学生的表达引入深处。比如说,用“嗯、说得真精彩、这个视角很独特、说得太好了!”这些语言来表示赞同学生的发言。用“继续讲下去、真的吗、等语言来呼应学生的发言,鼓励其继续解释和澄清其观点。这种语言呼应应该贯穿学生发言的始终,但是同时也要注意语言呼应要适度,不能太过太多。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动作和表情给予

呼应。比如,在学生发言的时候,真诚地注视对方,表明你正在集中注意力。如听到赞成之处就点头,听到有趣之处就微笑,听到困惑之处作思考状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一种信号,教师真地在倾听自己,鼓励自己。教师倾听后的有效评价,就像催化剂一样,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认可,成长就会更有动力。

五、交流与反思,教师要善于倾听自我

教学倾听除了倾听学生之外,教师还要善于倾听自我。倾听我的情绪、我的性格、我的学生预设、我的学生观、我的概念、我的思维和我的知识观。在倾听内心真实自我的同时,进行反思。教师倾听自我意味着教师与自我心灵的对话, 就像《教学勇气》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师对自我的认同和自身完整需要通过教师倾听自我来实现。教师倾听自我,可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与自我的对话,与自我心灵的融合,才能更好地与外界对话。通过与自我的对话, 教师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教学勇气,增强教师对自我的认同感。教师只有认真倾听自己来自心灵的声音,才会从自身内部生出智慧的灵感,用自己不一样的智慧去倾听,去教学,用这种智慧的灵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对话!教学必将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倾听的本质:倾听是将对方视为自己的重要他人,因此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给对方。倾听是要暂时放下自我,暂时搁置自我的需要和期待,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接纳和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和所感,走进他人内心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纳、理解他人,同时也不断反观自身,重新理解自我。倾听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基础。教师真诚地倾听,就是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来接纳,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达,自我的需要才能在重要他人的倾听中得到满足,真实自我才能在倾听中发展。

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倾听策略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 倾听策略

对于高中英语课堂而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大大地推动教学的开展。而师生互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倾听,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述,学生在台下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原因在于教师不能很好地倾听学生,使得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相比之下,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教学倾听策略,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心理隔阂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鲜有交流,这就会使得学生和教室的距离较远,使他们在教学中不够积极主动,从而使英语教学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尽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所受到的重视,从而在学习中变得更加积极。当然,教师还需要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同时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表现出绝对的权威,而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真正地做到有效倾听。

比如在进行牛津版高中英语高二(上册)Unit 1 Sporting events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以提问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的问题可以设计为:How many sporting events do you know? Please discuss with your desk mate and list what you know!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眼神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尊重学生的观点,真正做到倾听学生,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到有效倾听,比如说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很好地发挥。由于时代正在不断发展,英语知识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设计开放性问题,而不只是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往更深层次地方向进行思考,封闭性问题往往只是yes或no这样的选择题,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

比如在进行牛津版高中英语高二(上册)Unit 2 Continuous learning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针对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提出更为开放的问题。教师不应该这样问学生:Do you know the British English is different from the American English?这种问题的答案只是yes和no,学生想都不用想就知道答案是yes,这就会让他们丧失对该篇文章进行学习的兴趣。相反,教师应该这样提问:Why do you think that the British English is different from the American English?这样的提问方式会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来看待问题。通过这样的引导方式,可以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及时反馈,有效评价学生

为了保证倾听的有效性,教师还应该在第一时间将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得到提高。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对于他们的回答也应该恰当反馈。教师的评价应该具有针对性,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肯定和尊重,加强自己的思考能力,从而在课堂上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比如在进行牛津版高中英语高二(下册)Unit 3 Colors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用简单的good来评价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发问:Have you ever seen rainbow?在学生回答yes之后,教师可以继续问学生What do you know about it? Can you please describe it for us?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做到了及时反馈。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该尽量委婉一些,如果学生回答得差强人意,教师可以鼓励该学生Don't give up!

综上所述,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倾听策略,提高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心理隔阂;其次,教师不妨设计开放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最后,教师还应该及时向学生反馈,有效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陈彩萍、李如密. 课堂教学倾听的常见误区及归因分析[J]. 江苏教育研究,2012(1).

教师的倾听智慧及其养成 篇4

一一、倾听智慧的内涵及特征

倾听, 以积极的情意态度认真细心地听取, 就是借助于多种感官接受言语信息, 进而通过大脑活动达到认知、理解并作出反应等的过程。在追寻尊重生命、交往共生的理想教育的今天, 倾听已经成为教育教学自身的德性要求。教育中的倾听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教育者的倾听行为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倾听道德的形成、倾听习惯的养成和倾听素养的提升。显然, 教师的倾听具有道德实践的功能。但另一方面, 仅以道德责任的要求发挥了耳朵的倾听功能, 未必就能心随所欲, 使教育达到自由对话、智慧共生的神往境界。拥有倾听的道德是前提, 而拥有倾听的智慧才是成就智慧型教师的关键。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对不确定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整合了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经验等在内的一种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它具有反思判断、情境机智、敏感平衡等特征。倾听智慧是教师的实践智慧之一, 指教师在师生倾听与对话情境中感知、辨别、把握和判断受教育者的言说所包含的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涵并灵活进行符合教育原则的艺术化、创造性处理的综合素养。

倾听智慧具有如下特征:首先, 倾听智慧具有情境性和行动性。它一定是在具体的倾听与对话情境中产生的, 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现教育价值的具体行动, 随教育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教师处理得是否合理、艺术, 得在相应的情境中予以考察。从这个意义上说, 倾听智慧是“复杂情境”与“行动能力”的双向整合。其次, 倾听智慧具有交往性和即时性。倾听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是双方精神的“敞开”和“接纳”, 倾听智慧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交往和沟通的智慧, 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 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第三, 倾听智慧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倾听的课堂是师生思想和智慧不断交互生成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言说的临场处理只能是依据内隐的“教师个人的理论智慧”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处理, 处理的智慧是动态生成的, 是教师个体的顿悟和决策, 它可以被他人借鉴、模仿, 可以给他人以启示, 但不可以被复制和重现。倾听智慧的创造性在于“通过‘一次性’接近或达到‘意向性’”, 它超越了技术层面, 追求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第四, 倾听智慧是符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尽管教师对学生言说的处理是即时的, 但能否称得上智慧, 必须观照是否符合教育的规律, 同时还必须考察是否满足具体倾听情境中“师生的相对性、时间性和价值关涉”, 从根本上看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发展。第五, 倾听智慧追求艺术品质和道德品性。倾听智慧创造的是和谐交往、情感交融和精神际遇的“美”的课堂, 它的教化功能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是“润物细无声”的, 追求教育的无痕境界, 但还必须彰显教育的道德伦理品性——注重学生的真、善、美的共生共长和发展主体间意义的师生关系, 因为只有道德的根基上才能开出美丽的智慧鲜花。

二二、倾听智慧的表现

(一) 信任

学生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而这种潜能常常被教育者所低估。克莱恩说:“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推进新课改的今天, 虽然教育者们已经努力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机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前者也尽力倾听学生的表达, 但对学生话语权的尊重、信任程度不够仍影响着学生潜能的发挥, 也就无法倾听到学生那独特的思考。

倾听的信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学设计时, 问题的设计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第二, 课堂中提出问题时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言语激励、情绪感染和心理暗示。第三, 课堂中给每个学生充分、平等的言说机会、容错机会、更正机会。这样, 倾听教育中的学生就会“发现有人对他们的思想感兴趣, 人们便成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 即使在那些以前并不吸引他们的领域, 也同样如此。”这不正是倾听教育所追求的理想课堂状态吗?

(二) 理解

“倾听是一种思维着的理解。”教育活动中,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指“我们不断地进入到学生的思想世界”, 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问题, 能够“将心比心”, 关怀学生的内心世界, 尊重学生、承认和接受学生的独特性与完整性, 对于学生的不同的观点、见解和思想具有宽容与支持的态度。只有以“理解”为核心的倾听才能让我们发现学生精神世界中那片“独特的风景”, 才能实现学生内部精神世界的敞亮和对教师的真诚接纳, 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主动建构与发展、精神世界的丰盈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也为教师的后续反应和行动提供依据。

以“理解”为核心的倾听, 需要教师努力寻找学生言说 (哪怕是错误的) 中的合理因素, 用欣赏的眼光放大合理内核, 不着痕迹地扬弃不合理内容, 将学生的思考向正确的方向指引。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偏爱的耳朵”, “偏听”学生断断续续、词不达意的表达, 努力连贯起语言背后的真义;“偏听”学生非科学化、生活化、儿童化的不严谨叙述, 提炼合理的思维内核;“偏听”学生的“固执己见”、“独创思维”, 寻找固执的归因和独创的价值。唯其如此, 我们的倾听才能迈向智慧的境地。

(三) 等待

“教育是慢的艺术”, 倾听需要等待。如果当学生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或其观点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 教师面露焦急神态甚至打断学生发言, 不仅有可能扼杀一个精彩观念, 更有可能挫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 走向消极被动接受。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耐心、温情而富有智慧的等待: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学生需要充分的思考时间时;思想已经清楚、发言已经开始但心里没有组织好语言时;发言中“灵感突现”, 有了优化策略或创新想法要慢慢叙说时;意识到发言中的错误, 想要自我纠正时。因此, 当学生沉默思考但又让我们感受到思维的火花在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 我们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会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促进其积极大胆地不断探索;当学生发言出错其他同学大喊“错!”时, 我们的一个俯身体态、一个示意安静的手势、一个面向言说者的微笑, 无论对言说者还是对专注的倾听者都是一种无声的呵护和期待;当学生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站起来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但由于紧张而声音低矮、语音含糊, 其他同学表现出不耐烦时, 教师上前一步、手放耳边、眼神专注的倾听状态, 既是对发言者的鼓励, 更是对其他学生无言的倾听教育——倾听别人也就是倾听自我。

等待对教师来说也许是一种挑战, 既是对自己驾驭课堂能力和教学机智的挑战, 又是对自己学识素养的挑战, 甚至是对教学时间和效率的挑战 (因为也许我们等不来精彩观念, 还造成在别人看来时间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受到指责) 。但是, 我们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 在一次次的实践与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等待智慧。

(四) 回应

伽达默尔说:“言语是在他人的理解中实现的。这样的言语要求一种回答。”这种回答我们称之为倾听者对言说者的回应。回应可以是无声的、非言语的, 也可以是言说的, 因为倾听者也是言说者。倾听是一种主体积极的受动过程。倾听教育中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言说的内容、方式、情感等适时予以积极的回应, 才能促进言说的继续和升华, 促进倾听的另一主体 (其他学生) 的思维参与, 引起师生双方思维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

1. 关注。

即使教师真的在倾听, 但如果目光游离或翻看课本、教案势必会引起言说者言语状态和情绪状态的变化, 敏感的学生将会因此缩短甚至中断自己的表达。所以, 倾听中的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用思维同步参与到对学生言语的理解, 用情感去沟通情感。教师对言说者的关注可以是言语性的, 如“对”、“是啊”、“嗯”、“哦”、“请继续说”、“真是这样的吗”、“嗨!有意思”, 表现出作为倾听者的教师对言说者已表达内容的肯定和对将要表达内容的兴趣和期待, 这些言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被认同的需要, 将激励言说中的学生保持适度的兴奋继续表达, 有利于其表达得更清晰、更完美。非言语性的关注如侧耳倾听的姿势、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表情、会意的点头、邀请继续说的手势等, 这些行为都在向言说者反馈自己积极倾听的意愿、专注的参与和无声的应答。

2. 释义。

释义即公开地说出自己对他人讲话的理解, 以便有意地核对这种理解是否正确。这就要求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要进行“思考性倾听”, 并借助于听的记忆力、想像力、选择力等正确理解接收到的信息的真实含义。“要衡量信息的信度, 理解说话人的述说, 思考呈现的思想, 怀疑信息的有效性, 归纳说话人的主题思想, 获知省略的内容, 思考怎样完善信息等。”教师的释义时机有三:一是在言说学生偏离对话的主题甚至走向无效时, 教师通过释义提取言说中有价值的内容, 纠偏入正。二是言说内容不完整 (即学生思考还不完整时) , 通过教师对已陈述内容的纲要式释义, 帮助言说者整理思路, 以便催生学生的继续言说, 完善自己的表达。三是作为倾听者的学生对言说学生的表达感到理解困难、有障碍时, 教师以学生的视角表达对言说内容的理解或提出帮助倾听者理解的问题, 弄清言说者想表达的思想、内容, 既是对言说者的积极认同, 又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对话参与。

3. 评价。

对言说给予适时、积极、中肯的评价是教学倾听的重要反馈之一。实践中, 不少教师往往对言说者只是淡淡地说声“嗯”、“请坐”, 会在很大程度上打消言说者的积极性, 并有可能使消极的情绪蔓延至教室内的其他学生, 不利于对话的有效展开。恰当的评价既是对言说者的积极回应, 使其产生继续参与的积极心向, 也是及时强化有效信息、引导思考方向、促进对话深入的有效手段。对表达准确、完整甚至精彩有创见的言说者给予肯定、激励性评价;对表达有合理成份, 但仍需要进一步修正、补充和完善的首先要肯定, 强化合理内容, 含蓄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回答偏离甚至错误的, 一方面要委婉地指出其错误, 另一方面要能引导言说者反思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思考的过程, 重新审视问题, 使其有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展开思考, 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三、倾听智慧的养成途径

(一) 广开言路, 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教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取决于其对学生思维潜能的把握与挖掘。而这种把握与挖掘的关键在于教师进行了怎样的教学设计。杜威曾指出:“教学方法上的基本错误, 在于假定学生的经验是可以想当然的。”教学设计不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和闭门造车, 否则我们从一开始就远离了倾听教育。课前调研是使课堂成为倾听者的课堂的重要前提, 也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的前提。因此, 课前教师必须走近学生, 倾听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认识, 了解其认知基础、已有经验和思维潜能, 才有可能在实施课程时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使课堂绽放生命的精彩, 倾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二) 师法儿童, 走进儿童的话语系统

耶稣说过最伟大的真理:孩童嘴里出智慧。但这智慧的火花往往是以儿童化的语言予以表达, 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甚至被教师误解而浇灭。“教育的智慧性就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的品质”, 所以教师“在儿童面前要抛掉优越感, 俯首倾听儿童”, 以儿童为师, 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 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 确立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间性”, 达到教育主体间的精神的契合与融通。倾听教育中的教师必须葆有童心、童真、童趣, 浸润于儿童的语言世界, 揣摩与体会儿童言语表达的特质, 理解隐含的信息, 把握言语背后的思想实质, 方能真正理解儿童, 倾听到儿童的“心声”, 真正的教学对话也才可能展开。

在“100以内数的复习”一课中, 教师呈现这样一个问题:改变36的一个数字, 让它变成双数。一名学生这样回答:把30变成20。教师这样理答:题中要求只改变一个数字, 他把两个数字都改变了, 对吗?在教师的牵引下, 不少学生附和:不对!不对!只有少数支持者在下面小声说:26!26!回答者不悦地低着头。正是由于教师的“误听”, 造成对学生的本意曲解。站在儿童的视角, 用儿童的话语系统分析问题, 不难发现:由于对位值原则的大量感性经验的积累, 儿童看到“36”, 头脑中首先反映的不是“3”和“6”, 而是“30”和“6”, 思考个位不变而把十位上的“3”变成“2”时, 也就想成把“30”变成“20”。而表达时, 儿童不会像成人那样先组织起严密的语言再表达思维内容, 脱口说出的“把30变成20”恰恰暴露出其真实的思维过程。如果把握了儿童的内部言语过程, 教师也就能倾听出儿童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实质, 作出智慧的理答:你的意思是 (把36) (变成) ……, 根据应答者的反应, 教师作为“助产士”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诱发儿童清晰自己的表达。这便形成了师生言语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儿童也就在教师的理解中“发现我自己”, 无论对应答者还是其他倾听者, 更深层次的对话与倾听将自然展开。

(三) 有效参与, 催生学生的精彩观念

课堂教学中的倾听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过程, 单方面的倾听是不存在的。倾听教育中的课堂追求师生互动中智慧的共享和双向的观念创生。为了促进学生的积极言说, 作为倾听者的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言说之中。“一个人倾听另一个人的讲话并做出反应的方式, 对于建立相互间的满意关系, 并进而进行有效的交流起关键作用。”参与不是打断、不是催促、更不是替代, 而是积极等待、虚心听取、生成思想、适时介入、机智应对、有效引导, 这样才能催化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

一次研究课上, 我让孩子们解决一个问题: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 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一位学生这样解答:18.84÷3.14÷2=3 (米) , 18.84×3÷2=28.26 (平方米) 。这一想法打破了常规思维, 不在我的预设之内。当然, 我更期待精彩观念的表达, 乘机追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谁料该生涨红了脸、“嗯、嗯”地说不出来。等待既是给言说者也是给倾听者机会:咱们同学也可以考虑一下, 这种想法有没有道理。同学们开始埋头思考, 许多同学一筹莫展。我也正迅速地思考合理的释义, 无意中看到同学翻开的课本上圆面积公式推导时圆片的剪拼示意图, 我恍然大悟, 果断介入, 迅速在黑板上画了这幅图。先前发言的学生快步冲上前, 滔滔不绝地利用图形讲演起来:我决定把算式调整一下, 变成18.84÷2×3, 这样更便于理解。这实际上就是算由圆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言毕, 掌声雷动。也许该生原来的解决是直觉甚至是巧合, 但教师的有效参与的确催生出学生的精彩观念。

当教师对言说者善意的等待未能赢得应有的回报时, 教师就应当将等待“转嫁”于倾听着的学生, 使更多的学生卷入深度思考的行列, 同时也为教师赢得宝贵的冷静思考时间。如果对群体的等待短时间内很难有所收获, 教师的适时介入、积极引导对于精彩观念的诞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 一些问题的研究可能并非师生课内所能解决, 抑或超出了教师即时处理的能力范畴, 果断巧妙的搁置不仅保证了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也有利于将学生的思考引向课外, 同时, 也为教师的反思再实践提供了可能。

(四) 积极反馈, 引领学生的智慧对话

只有单方面的信息输出, 对话也就无法展开, 有效教学也就不能形成。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倾听需要予以积极的反馈。当教师不仅向言说的学生积极反馈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 而且真诚地体验言说者的认知和情感历程并对此作出反应时, 双方才能走向情智的共生。当然, 教师对言说者积极的反馈可以而且应当适时转化为倾听着学生的积极反馈, 从而使得生生之间的对话展开成为可能。教师倾听智慧的最高境界便是促成了生生之间的真诚倾听和自由对话, 而教师只是倾听。

(五) 理性反思, 优化倾听的策略选择

教师倾听智慧的生长离不开实践的锤炼, 更需要理性反思自己和同事在倾听的教育情境中临场处理的策略和经验。“在某种情境下个人所看到的和所选择的回应方式有多种可能”, 而反思能够提升教师在倾听情境中的策略选择能力。反思不是一般地回想倾听与对话过程, 而是要通过探究处于倾听回应的决策和技术及伦理等层面的问题以提升倾听的智慧和素养。我们不仅要反思对“突发事件”中基于教育教学经验和聪明机智的“灵机一动”式的瞬时反应, 也要反思在实践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展示出来的对各种倾听情境进行创造性和艺术化处理背后所蕴藏的高层次的教育智慧, 挖掘智慧背后的信念、方法与价值。当然, 我们更要反思倾听过程中处理不当甚至失败的教学活动, 回顾情境场景, 寻求适合于情境中的学生主体和教师自己个性风格的处理策略, 以积累经验。

教师的倾听 篇5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探究活动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学会倾听是教师和学生必须的要求,是科学教学成功的保证。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已非常重视学生倾听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然而教师的倾听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该如何做好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中从“做好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推测时的倾听、观察中的倾听、讨论时的倾听,关注学生记录的倾听”等方面着手,论述了科学教师在课堂探究教学活动中的倾听实践研究。

关键词:科学教学;教师倾听;探究活动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1]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在倾听中理解,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新课改以来,我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转向为“平等中的首席”,由于学生模仿性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在科学课堂探究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推测时的倾听、观察中的倾听、讨论时的倾听、关注学生记录的倾听等,即做好科学课堂探究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倾听,真正实现科学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实践

在科学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经常设置一定的情景现象,希望学生能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常把这些当成一种形式,没有仔细或认真地“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提问也丝毫未影响教学流程,我们的研究活动仍然是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如《米和饭》一课,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碘酒碰到米饭会变色呢?米饭碰到碘酒怎么会变成紫色呢?碘酒碰到别的东西会不会变成紫色?碘酒碰到液体会不会变成紫色?等等。如果我们真正认真地倾听了学生的问题,我们就能高效地进行问题整合,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有目的地进行课内外探究活动。

二、对学生大胆推测(猜想)的倾听实践

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想,我们听后往往是一笑了之。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2]:在一次现场直播节目采访中,一位主持人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孩子:“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下去……”现场的观众全部笑得前俯后仰,主持人仍然继续关注这个孩子,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孩子的回答让在场的人感动:“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这位主持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够“听”孩子把话说完,不管现场出现的状况,仍做到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亲切、平和、耐心,从而“听”到孩子善良、纯真的心语。作为教师,我们要特别注意倾听学生出人意料的想法,还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他想法的根源是什么,这样才可能发现学生思维的独到之处,才可能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才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学生观察活动中的倾听实践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是孩子一生下来就会的。

而教师要为孩子们的观察做好准备,要选择教学内容,要尽量把观察的活动安排在自然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20世纪80年代,兰本达教授执教《蜗牛》一课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他在组织学生观察蜗牛的活动中,连续15min都没有对学生进行一次统一的讲话,他不停地参与到每个小组的活动中,常常蹲下身来与他们一起观察,眼对眼、面对面一起共同探究,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这样做既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地监督他们,又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可依赖的“靠山”,需要帮助的时候,还可以请教老师。坚持“蹲”下身来与学生一起活动,才能真正看清他们、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其实,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真正需要老师用眼和耳去关注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观察他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争论什么?如果扯得太远,则需要把他们引回到正题上来。在学生们的观察活动中,不时放几颗水珠在热油锅中,引发孩子们的思维想象,“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你能不能再看看,加以肯定?”这就是兰本达教授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倾听的具体做法。

四、讨论(争论)、交流展示(汇报)时的倾听实践一位科学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讲台上汇报自己的发现,在汇报之前,要求学生“汇报时声音要响亮,让每个学生都听得见,全体学生都要注意倾听”。

学生在展示平台上逐条介绍自己的发现时,这位教师却在翻看自己的教案……这可能只是一个细节,是一次偶然的个别现象。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实际上已经表明自己不重视倾听。其实这样的细节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少见: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时,教师不置可否,不加以引导;学生在发言中出现明显的科学性错误时,教师不及时指出。凡此种种,教师在课堂中的这些“不作为”行为,都充分表现出我们的教师没能认真倾听孩子的汇报,也没有认真倾听孩子汇报的具体举措。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所预设的答案,教师就打断,“哪位同学来帮帮他”;教师充当的是课堂活动的“捧场人”,无论学生探究过程或探究结果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你真棒”,即使学生答非所问,教师也依然夸奖一句“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另一位教师在上《观察我们的身体》[3]一课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汇报。学生说:“我观察皮肤上大多有汗毛,而手掌心没有汗毛”,“我知道肌肉里还有骨头,头部的骨感觉象个瓢形,胸部、背部的骨头大多是横着的”,“皮肤比较白,我的同桌比较黑”,“有时候皮肤上会沾脏东西,我想它能保护肌肉”,“我发现腿中的骨比较细也比较长”等。面对学生不同的发言,教师始终耐心倾听,并仔细分析,发现同样是对骨的探究,有的小组是用测量的方法获取数据,得出骨的长度是不同的;有的小组是用摸的方法比较身体各部分骨的形状,结果也是不同的;同样是摸的方法,有的小组发现脊椎骨是由许多骨排成一串构成的,有的小组发现肋骨是一根一根的。这位教师是一位敏感而又耐心的倾听者,他发现学生的探究方法是不同的,有的用摸一摸的方法,有的用看一看的方法,有的用测量的方法。“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教师耐心、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能给予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正如特级教师章鼎儿所说,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侧过耳朵,做出一副专心倾听的样子……教师有效的倾听,既能给学生一种关怀,又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和帮助,更是精神和方法的传达。

五、评价学生记录时的倾听实践

探究活动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不但要看思维的结果,还要看思维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无声的,所以要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包括文字、图表)把思维的.过程表达出来。作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究记录(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定期公开对学生的探究记录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各自的思维水平,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潜能。

六、指导孩子探究过程中的倾听实践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的交流、对话等互动的过程。

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最新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才会真正有价值。通过倾听学生的实践,教师还可以知道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哪些方法是学生经常用到的,哪些方法是学生不常用甚至不会用的;学生关注哪些方面,忽视哪些方面。这样认真的倾听,不仅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而且掌握了学生的探究情况,对于真正开展落实科学的探究活动,真正发挥探究的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课堂上,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无论学生说得精彩还是糟糕,作为教师,都要专心去倾听,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课余时间与学生交谈时,应关注学生们的“流行”语言,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引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很关注他们的谈话,从而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用真心换得信任,养成彼此关注对方的发言、相互倾听的习惯。

有人说“不会倾听就是不会学习”,我们说“不会倾听就是不会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如果将“倾听”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处理好“学生倾听教师”、“教师倾听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三种“倾听”之间的关系,就会使其发挥功效。这样的教师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倾听者: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真实的声音,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展示科学课堂的精彩,这样,科学探究才会留在他们的心灵里。

参考文献:

教师的倾听 篇6

一、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倾听意识

要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会倾听,做出表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发言时,不少教师喜欢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插问。学生讲一点,教师就打断学生的发言,及时地进行所谓的启发诱导。为什么要插问呢?因为教师怕学生的发言偏离正确答案,耽误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总是不断地打断学生的发言,通过教师的“插问式”启发,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学生的回答中,把学生的回答往预设的答案上引,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一个让教师满意的答案。在这里,缺失的是教师的倾听。教师应用心的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听完后给予必要的引导。这不仅是尊重学生,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学生增强倾听意识。

二、设计有趣的倾听游戏,培养学生倾听兴趣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倾听能力,但随意性很强,目的性较差,如果一味长时间听,很容易走神。这时用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是很不错的。

如在4A Unit 1 May I have…的部分中有一句比较长的话“May I have a copybook for Su Yang ?”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反复带读,效果仍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个“Whisper Game”,我让一组学生站起来,对第一个学生轻声耳语:“May I have a copybook for Su Yang ?”然后让他对他后面的学生重复我说的话,这样依次传递下去,直到最后一位高声地说出这句话。整个过程中,这组学生听得极其认真,其他学生也兴致高昂,跃跃欲试。

三、用“心”倾听,培养学生倾听能力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颗心分成四颗“小”心,即静心、专心、耐心、细心。我们要“用”好这四颗“心”。

1. 静心

学生刚从课间玩耍中回到教室,心神还没回到课堂,脑海中还在想着刚才玩的游戏,尤其是三四年级学生,这时要让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调整好呼吸,收心,静静地坐好。

2. 专心

课堂听讲要让学生学会用目光去“听”,眼睛要紧紧盯住老师或发言的同学;告诉学生倾听的姿态:头部要倾向发言者方向,手里不要玩弄小东西。要提醒学生听清别人说的每一句话,用心思考。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专注的目光是对发言者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3. 耐心

要让学生知道,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要听完整话。不管别人说得对不对,都不能随便抢话插嘴,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完整话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4. 细心

有了耐心的倾听,就能认真思考别人的表述,要对所述内容进行甄别判断,既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指出别人的错误,提高了自己也帮助了别人。

四、开展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

当学生取得成绩或进步的时候,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尤其是对后进生。微笑的面孔,鼓励的眼神,约定好的手势和激励性的语言能让每个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听别人讲话,使每个孩子在交往中都感受到别人认真聆听的表情。

五、适时提醒,使学生持之以恒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的专家说过,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要经历三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个期间,还会出现倒退的现象。因此,为了取得更好的倾听效果,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形式多样的倾听活动,而且还要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提醒。教师每天上课前可以提醒一下,如:我们上课要做到什么呀?孩子大声说:Listen!Listen!Listen!除了教师提醒外,还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当发现同桌不认真听的时候,同伴可以用胳膊轻轻碰他一下,或者用眼神提醒他。孩子从意识上长期强化,进而达到行为上的自觉自愿,倾听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对中职教师倾听行为的思考 篇7

一、中职教育中的倾听现状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倾听不尽人意。许多教师怀揣新课改理想却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仍以“讲授”为主。虽说已不完全是“满堂灌”, 但有时比“满堂灌”的效果更为糟糕。比如一节课中用一半或更少的时间讲授, 余下时间交给学生。在这种时间分配中敬业的教师一听到铃声就开始讲课, 中途很少停下来倾听或关注学生的反应。老师们陶醉于自己的声音, 陶醉于对知识的组织和为人师表的权力, 并错误地以为这就是教学成功。这种对知识的“传承”只是单向的信息传输, 教师充当了课堂的控制者。教师对自身“言说”的陶醉是以牺牲学生活力和激情为代价的。当后一半时间交给学生时, 学生的思维从刚才的控制中得以释放, 此时学生的“自主”呈现出两个极端:众声哗然和寂静无声。学生自主了老师无事了, 即使偶有师生对话, 也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和应答。

还有一种课堂让我们看到了老师貌似主动热情的倾听行为, 即各类公开课, 这种经过导演和彩排的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你问我答, 你说我听, 相互讨论很是热闹, 繁华无限, 似乎切合新课改目的, 但实际上所有的“点”都是设计安排好的, 学生真正的思想老师是听不到的, 所以这种听与倾听无关, 是“伪听”。

在中职课堂还有一种情形是接近于“满堂听”, 教师认为倾听学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于是恣意放大倾听的功能和自身倾听的能力。在这种过犹不及的理念下, 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发言讨论, 有时一群学生的言说会演变为七嘴八舌或个别学生的演说;本该老师言说的机会让位于学生, 老师沦为彻头彻尾的“倾听”者, 信息传输单向地由学生传向老师。这种热闹局面中有少数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但大多数学生只能是一片混沌, 他们知识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及时引导和激发。新课改强调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的学生, 部分老师对倾听行为有较大的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 导致了课堂效果更加偏离新课改的目的。

聚焦课外若干教育场景, 老师对倾听的不作为仍是影响教育效果的最主要原因。自古以来没有人怀疑或试图篡改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被教育者的角色, 但逐渐演变到现实中就成为老师施教学生受学、老师说教学生受听的状况。常常是老师的一个声音替代了师生彼此的言说或倾听, 阻碍了真实的交流和沟通。置身于中职若干教育场所, 见到的多是老师引经据典、用心良苦的说教和学生一言不发、麻木无神;鲜有学生敢于陈述、倾诉或反驳, 也被老师不理不睬而止于唇内。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倾听者, 老师不去倾听怎么能理解学生、回应学生呢?倾听是对讲话者的尊重, 学生言说老师不倾听, 这让学生何以倾听和尊重老师?这正是影响师生交往、降低教育效果的问题所在!

还有, 中职校园里的声音比其他校园的声音更庞大复杂。我们可用“静悄悄的校园”来形容一所中学或大学, 但很难把它用于中职校园, 这一点中职老师都有体会。仔细甄别这些复杂的声音不难发现其中有些是有用的 (如朗朗读书声、校园之声) , 有些是不良的 (如打闹嘈杂声、物品受损声、污秽语等) 。我们欣赏也乐于倾听“有用之声”, 但实际工作中面对事实存在的不良之声, 一些教育者选择了回避, 选择了事不关己和“拒听”, 从而丧失了良好的教育机会, 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客观事实。学校应该是一个让人出错的地方, 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

二、中职教师倾听的必要性

(一) 是促进学生成长、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必要

首先, 任何教学都应指向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而学生的一些新奇的想法、精彩观念的诞生是个性发展和创造力提升的表征之一。研究证明, 压抑控制、被占有的环境中不可能产生精彩的观念和新奇的想法, 学生只有在体验到平等、感受到尊重和欣赏的氛围中才能促进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调查发现大多数中职生初中阶段在课堂上都被边缘化, 被忽视和压制了, 有的甚至不记得被老师提问过, 根本谈不上主体性。教师的倾听行为以其独特的魅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一, 因为倾听是“亲近性、参与性、交流性的”, 教师的倾听容易创造自由、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其二, 通过倾听, 教师领悟了学生首先是一个存在的生命, 而非物质或观念的存在, 老师的倾听使学生体验着受关注的方式。在这种教育氛围和关注方式中学生会更投入、更富有激情地在学习中创造并表达, 彰显自身的主体性。

其次, 教师作为倾听者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单纯的接受外部信息, 而是学生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通过外部的相互交流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和意义的过程。教师通过倾听提供给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 学生在自由敞亮的言说中能充分体验自身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激起学习的主动性, 促进主体成长。教师也因此理解学生的知识状态, 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二) 是促进教师成长, 提升师生道德水平的必要

倾听, 不但是一种有智慧、有修养的表现, 而且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说过:“谁在倾听, 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 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倾听学生能使教师获得意外的有效信息, 常有豁然开朗或心有灵犀的感觉。老师认真倾听能及时反省自己, 能纠正一些以往错误的认识或操作, 能重新认识或改变某些偏见或不经意的地方。倾听能使人的分析、思维及判断应变能力得到锻炼, 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最终印证了“教学相长”。作为倾听者的教师理应通过倾听去捕捉和借鉴外界的信息、思想和智慧, 在倾听中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另外, 教师的倾听对提升师生道德水平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能否倾听和应答学生不只是能力和意愿的问题, 而是道德品质问题。”当一个教师履行了自己的听的道德职责, 也就相应地发展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在中职教师群体中总有个别人带着偏见去审视自己的学生, 甚至有明显的瞧不起, 因而对学生的言语会敷衍了事。当中职老师从不会倾听到学会倾听, 我们会反省和领悟自已的教育过失和不足, 从而唤醒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感, 因而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 为“师德”加分。

再有, 教师作为倾听者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中职生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受家庭或生长环境的影响道德水准很低, 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教师成为倾听者改变着道德说教和灌输的方式, 为学生体验道德认知提供了理性思考的空间。同时我们在倾听时也能捕捉学生的道德困惑, 从而帮助学生理清道德困惑提高道德认知。当然, 教师倾听学生本身就创设着一种道德情境, 树立了道德榜样, 对中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三) 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成长经历注定他们与老师的关系是对抗、拒绝、逃避和自我封闭。而教师的主动倾听为师生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可能。因为会倾听的老师就是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了解对方和自己, 是一种角色转换和角色体验, 是和学生的亲近和交流。新课改下没有哪个老师愿意为自己独白式的教育而客观地与学生隔离开来, 以至于拒绝与学生交往和对话。“听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来实现的。”倾听学生是在师生交往中展开的, 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交往。从交往模式上讲倾听是亲近的、是参与和交流, 而视觉却是间距性的、疏离性的, 在空间上同呈现于眼前的东西相隔离。心理研究显示:人们喜欢善听者甚于善说者。试想一下, 面对学生, 教师微笑真诚的倾听姿态将是怎样和谐的教育氛围。因此教师的倾听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必要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 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有专家指出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不少职教工作者也发现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实践证明:教师的倾听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帮助。

倾听是了解, 是关注和尊重, 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欲望和需求, 学生的情感和思想, 不仅是通过行为, 更多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我们通过倾听学生的一段叙说, 一声感叹, 一次不同寻常或不正常的发言, 倾听学生的啜泣或长久的沉默, 能及时捕捉学生的欲望和需求, 及时把握学生的喜怒哀乐和隐藏在深处的思想, 及时把握学生心理身体上的自大、攻击、抑郁、孤独、自闭、痛苦等问题。因为倾听, 教师能在教育教学上作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 能及时“诊断”出学生心理生理诸多问题和疾病, 并用自己主动倾听和及时应答来缓解和防治这些问题和疾痛。其实在心理诊疗中治疗师的主动倾听和应答就是患者的一副良药。所以教师拒绝倾听则无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因此教师应用良好的态度、独到的能力和技术去倾听学生, 中职教育尤其如此。事实上,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 中职学校教师的倾听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有教育效果。

三、中职老师应该怎样倾听

(一) 倾听什么

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有的发言都是我们倾听的对象。倾听学生的回答, 倾听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可帮助我们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以便及时对教学内容、方法、难易掌握作出调整, 即课堂应变。这是一种教学机智,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好的老师都会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多年的职教生涯使笔者较为苦闷的是学生的不问少疑, 使课堂缺少知识火花和激情。因为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是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开始, 是思维走向敏捷、思想走向深刻和创新开拓的过程。面对提问质疑, 老师的倾听能激发师生灵感, 促成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这是一个指向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发展的情境, 同时教师也能水到渠成地引导和解惑, 或将问题再次深入, 以便学生有更深的思考。中职教学更需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开启和导航, 课堂应多鼓励学生发言, 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 老师不懈的认真倾听是重要的鼓励手段。

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学生的喜怒哀乐, 多倾听学生的诉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 细致引导并加以帮助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标识。自闭自卑的中职学生不在少数, 他们需要发现和挖掘, 需要自我释放和倾诉。通过一段叙说和交流把握学生的情感状态, “倾听其声音背后某些思想和观念的萌芽”, 并作出适当肯定, 从而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尊严和价值, 使之更为自信。师生交往中我们还要倾听学生言语之外的痛苦和不安, 倾听他们的自卑和迷茫, 甚至倾听他们发泄和破坏性的声音。倾听能及时“探测”到学生心理上的痼疾, 辨析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和人格, 判断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真实状况, 从而作出及时的应答和帮助。这也是中职教育者更重要的职责所在!

(二) 怎样倾听

倾听首先是态度。“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他一定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 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 张开他的耳朵, 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面对中职生的参差不齐, 甚至智体不能同步的生命个体, 我们的倾听应是耐心和热情的, 其过程是平等和尊重的。应表现为积极热情、期待和专注的眼神;是微笑, 是一种伴随着言说者感情起伏而生动丰富的表情;是一种无怨无悔毫无偏见的接纳, 是彼此之间的学习;它不去主宰、干预或替代学生的声音, 有的只是引导的语言、促动和鼓励的目光, 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言说。这种教育中倾听和言说的氛围会使听者和说者的角色转换得非常顺利流畅, 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展开和师生的交往, 教育的有效程度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倾听必须有适当的交流。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单纯的倾听和单纯的言说一样, 都不会达到教育成功的目的。教育过程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和接受, 它是一个对信息的整理、消化吸收及情感体验的过程, 是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共生的过程。像前面提到的“满堂灌”或个别场所的“拒听”、听之任之等都是违背教育原理的做法。我们听了, 在恰当的时机应有恰当的表达, 恰当的反馈信号, 如适度的提问和应答安慰, 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称赞赏识, 评价概括等等。在这一点上中职学生更在乎老师的反应;只要在乎了, 离教育目标就又近了一步。

真诚的倾听和交流才能真正达成师生心灵的共鸣, 情感的相融;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价值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共创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中职校园。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倾听的实践研究 篇8

一、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实践

在科学的学习活动中, 我们经常设置一定的情景现象, 希望学生能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通常把这些当成一种形式, 没有仔细或认真地“听”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的提问也丝毫未影响教学流程, 我们的研究活动仍然是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如《米和饭》一课, 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碘酒碰到米饭会变色呢?米饭碰到碘酒怎么会变成紫色呢?碘酒碰到别的东西会不会变成紫色?碘酒碰到液体会不会变成紫色等等。如果我们真正认真地倾听了学生的问题, 我们就能高效地进行问题整合,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有目的地进行课内外探究活动。

二、对学生大胆推测 (猜想) 的倾听实践对于学生大胆 的猜想, 我们听后往往是一笑了之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一次现场直播节目采访中, 一位主持人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孩子:“如果有一天, 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 所有引擎都熄火了, 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 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 跳下去……”现场的观众全部笑得前俯后仰, 主持人仍然继续关注这个孩子, 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孩子的回答让在场的人感动:“我要去拿燃料, 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这位主持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够“听”孩子把话说完, 不管现场出现的状况, 仍做到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亲切、平和、耐心, 从而“听”到孩子善良、纯真的心语。作为教师, 我们要特别注意倾听学生出人意料的想法, 还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他想法的根源是什么, 这样才可能发现学生思维的独到之处, 才可能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 才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教学,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学生观察活动中的倾听实践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最基 本的活动之一, 是孩子一生下来就会的

而教师要为孩子们的观察做好准备, 要选择教学内容, 要尽量把观察的活动安排在自然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 教师应该做什么, 应该怎么做? 20世纪80年代, 兰本达教授执教《蜗牛》一课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他在组织学生观察蜗牛的活动中, 连续15米都没有对学生进行一次统一的讲话, 他不停地参与到每个小组的活动中, 常常蹲下身来与他们一起观察, 眼对眼、面对面一起共同探究, 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这样做既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地监督他们, 又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可依赖的“靠山”, 需要帮助的时候, 还可以请教老师。坚持“蹲”下身来与学生一起活动, 才能真正看清他们、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其实, 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 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 真正需要老师用眼和耳去关注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 要敏锐地观察他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争论什么?如果扯得太远, 则需要把他们引回到正题上来。在学生们的观察活动中, 不时放几颗水珠在热油锅中, 引发孩子们的思维想象, “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你能不能再看看, 加以肯定?”这就是兰本达教授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倾听的具体做法。

四、讨论 (争论) 、交流展示 (汇报) 时的倾听实践一位科学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讲台上汇报自己的发现, 在汇报之前, 要求学生“汇报时声音要响亮, 让每个学生都听得见, 全体学生都要注意倾听”

学生在展示平台上逐条介绍自己的发现时, 这位教师却在翻看自己的教案……这可能只是一个细节, 是一次偶然的个别现象。但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实际上已经表明自己不重视倾听。其实这样的细节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少见: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时, 教师不置可否, 不加以引导;学生在发言中出现明显的科学性错误时, 教师不及时指出。凡此种种, 教师在课堂中的这些“不作为”行为, 都充分表现出我们的教师没能认真倾听孩子的汇报, 也没有认真倾听孩子汇报的具体举措。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所预设的答案, 教师就打断, “哪位同学来帮帮他”;教师充当的是课堂活动的“捧场人”, 无论学生探究过程或探究结果如何, 教师总是赞不绝口“你真棒”, 即使学生答非所问, 教师也依然夸奖一句“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五、指导孩子探究过程中的倾听实践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的交流、对话等互动的过程

作为教师, 一定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首先倾听他们最新的想法, 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 并鼓励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质疑, 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才会真正有价值。通过倾听学生的实践, 教师还可以知道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 哪些方法是学生经常用到的, 哪些方法是学生不常用甚至不会用的;学生关注哪些方面, 忽视哪些方面。这样认真的倾听, 不仅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而且掌握了学生的探究情况, 对于真正开展落实科学的探究活动, 真正发挥探究的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师的倾听 篇9

反观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我们往往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却忽视了自己作为师者倾听的作用。教师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失聪”现象并不罕见。因此, 我们有必要探询教师“失聪”的根源, 让教师“倾听”理性地回归小学语文课堂。

一、教师“失聪”的根源

1.自我中心导致“偏听”。

人们习惯于关注自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这一现象定义为“自我中心”, 意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 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古人云:“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然而在语文课堂上, 部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教学过程中只关注解读文本时自己形成的观点, 偏爱倾听与自己观点相似的意见, 并试图引导学生表达出老师认同的观点, 对不同的意见往往是置若罔闻, 这样常常错过聆听不同观点的机会。有些教师存在明显的倾听选择性, 往往对自己喜欢的学生、期望的内容, 才会积极关注或着重强调, 而对发言不清晰、表达不流畅或所说内容偏离自己预设轨道的学生则缺乏倾听的耐心。

2.目中无人导致“假听”。

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可不少语文教师缺乏热情与激情, 眼中没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导致教育过程中“生命的缺席”, 目中无“人”的现象随之出现。这里的“假听”是指教师摆出一种虚假的倾听姿态, 表面看来似乎在接纳学生的声音, 但事实上他心灵的通道是关闭的, 连一只耳朵也未打开, 或者是“东耳朵进, 西耳朵出”, 不对学生的发言作任何接纳与回应, 将学生的言说拒于耳外。他们只被动地听学生讲述内容, 而不积极响应, 待学生说完后, 继续沿着自己预设的“轨道”滑行。

3.心中无法导致“错听”。

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而是创造与开发课程的过程, 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生命体, 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出现经验与认识的差距, 出现思路与方法的不同, 出现思想的相互碰撞和情感的相互感染。但一些教师因为对教材钻研的不够, 对学生研究的不深, 教育机智、语文素养不足, 无法做到心中有案, 行中无案, 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他们常常不能准确地听出学生发言的不足或错误, 及时进行纠偏和引导, 不能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 并有效地加以利用, 从而“错过”许多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

一位青年教师教学《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 一切都按照课前预先设定的轨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师生双方共同品读欣赏“春风吹绿了柳梢, 吹绿了小草, 吹皱了河水, 吹鼓了杏树的花苞”一段, 很多同学都对“绿、皱、鼓”三个词大加赞赏, 学生却提出异议:“第二个‘绿’不仅与前文重复, 且明显是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借’来的, 不如用‘醒’字好。”由于这一“不同的声音”是意料之外, 教师似乎感觉难以驾驭, 于是只以“你的见解很有个性”虚晃一枪式的表扬便匆匆带过, 错过了极为宝贵的教学生成资源, 错过了聆听儿童独到见解的机会。

4.心不在焉导致“漏听”。

所谓“漏听”是指倾听者被动消极地聆听发言者的部分内容, 常常“过滤”掉了讲话者通过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或只关注发言内容的某一细节, 而不能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整体意义。当学生发言时, 教师有时“听而不闻”, 几乎没有注意说话人表述的内容, 心里考虑着其它毫无关联的事情, 或内心只是一味地想着辩驳、应对。当学生说完了, 才突然觉醒, “嗯……喔……好好……哎……”, 略有反应, 其实是心不在焉。也有的只听学生讲, 但不关注学生的感受, 只注意表面的意义, 而不去了解隐藏的意义, 甚至在未聆听所有的表述前, 已对内容做出了主观臆断。这种层面上的倾听, 常常导致“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片面和断章取义现象的发生, 失去真正全面交流的机会。

二、教师“倾听”的回归

日本学者佐腾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正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述说与相互倾听, 才能构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构建这一“生命磁场”的过程中, 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和倾听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

1.倾听文本蕴含的真义。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学生—文本是对话关系, 所以倾听文本也成为一种必然。选入教材的每一篇作品都蕴藏着一个丰富的世界, 那是作者整个心灵世界的真诚敞开。作为带领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平等中的首席”的引导者, 除了对文本理解透彻继而升华内涵外, 还要带领学生亲近文本, 接纳文本的意义, 体验每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逐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认知结构, 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对话者。因此教师需静下心来用心倾听, 用心体验, 在真诚的倾听中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细心琢磨语言, 领会言语的意味, 透过文字符号倾听文本中人物及文本背后作者的声音, 准确把握文本蕴含的真义, 从儿童的立场出发, 引领他们探寻深入文本内核的“最佳路径”。

以古诗词的解读为例, 我们可以以“普通读者”“诗 (词) 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教师”的不同身份, 多维解读诗作, 透过诗句表象走进作品内核, 倾听作者“最真实的心跳”。只有这样, 课堂上的引领才不会背离诗人的心灵轨迹, 教学才不会曲解诗人的本意。要把自己当作诗人, “身临其境”地揣摩、体察, 感同身受, 力求还原抑或再建, 以与诗人“息息相通”。要以诗人的视角领悟诗句的原始意义。诗句主要传递什么信息?主要抒发什么情怀?其源初本义为何? 解读要力争准确还原文字传载的信息, 最大限度地逼近诗人的本义所在。要潜入诗作, 关注诗人生平、诗作诞生的生活和写作背景, 以接近诗人的情感面对诗句。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千古名作, 特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更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小学高年级教学这首诗时, 我们不能仅仅抓“绿”字做文章, 让学生感受江南春天的美丽, 还要了解《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已年过半百, 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时的他再次被起用为相, 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 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 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 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 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

显而易见, 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 字里行间也就难免贮满了忧郁、伤感、消沉之情, 也就难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其实,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离家近, 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 是说诗人离家久, 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思家切, 但当下却不能还的无奈。课堂教学前, 教师应能准确倾听这首诗最“本真的脉动”。

2.倾听言语发展的状态。

语文教育是人类言语生命的接力, 语文教师当是学生“言语生命意识”的唤醒者、养护者、传递者。教师应时刻保持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敏感, 倾听学生课堂中呈现出的语言生命、语言质量和语言状态。语文教学理论认为,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的前提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聚会存在于一定的场所, 这个场所主要指语文课堂。课堂上学生的言语从形态上分大致有两类, 一是对文本的朗诵表达, 二是陈述性言语的表述, 比如问答、讨论等。倾听学生的言语发展状况, 要倾听言语内容, 即学生讲了什么, 也要倾听言语形式, 即学生是怎么讲的。

倾听学生的言语内容一方面要关注言语所表达的意义, 另一方面要关注言语所包含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等。就学生的文本朗读而言, 言语的意义就不再是教师倾听的重点, 教师要着重倾听学生能否传达出和文本相近的“个中滋味”, 即平常所说的能否读出感情, 是否有感染力等, 能否“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就学生的表述言语来说, 教师首先要听的自然是他讲得对不对、准不准、好不好, 其次就是倾听其情感思想内涵。既要捕捉语言与语言交汇中撞击的声音、语言与语言摩擦中擦出的火花, 又要能听出声音和火花背后承载着的价值观、情感、思维, 以及微妙的语言质量。教师要仔细辨别学生说话的语气、神态, 听出他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 把握学生的内心活动及言语背后隐藏的本义。

教师倾听学生言语发展的状态, 要关注言语积累、言语理解、言语运用等内容。课堂教学中, 不但可以设计专门的言语训练专题, 更重要的是能将言语训练“融化”在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言语情境”中进行, 以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我们来看一位教师就一个词语展开的生动细致的言语训练: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师:我是老师, 你是学生, 咱们的任务调换一下, 能用“兑换”吗?

生:“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我拿港币, 你拿铅笔, 咱们交换一下留作纪念, 能用“兑换”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这个词用在哪个方面?

生:“兑换”的意思是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

师:好, 现在我拿一角人民币, 换你一美元, 你换不换? (学生摇头) 你怎么不肯换了?你刚才不是说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吗?想一想, 这句话里还少了些什么?

生:“兑换”的意思是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 但它们的价值必须是相等的。

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要有这样倾听学生言语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语言, 理解他人的语言, 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3.倾听思想情感的流动。

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教师倾听是对儿童观的把握, 是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 是对教育教学要义的领悟。语文教师要注重所教内容的价值取向, 也要避免“趋同心理”, 注意倾听孩子独特思想的萌芽、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如学生对“司空见惯”问题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现象的诘问、对文本教材的质询、对教师观点的怀疑等。对于提得不够好的, 教师也应耐心倾听, 善加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情感体验走向真切。

如《小鹰学飞》结课阶段, 教师正通过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加深感悟、内化课文语言, 一位学生突然对教材“开火”:“课文中老鹰的要求太高了, 不管小鹰怎么努力, 他都‘摇摇头’不满意。”不少同学深有同感:“就是!一点表扬、鼓励都没有, 小鹰哪有继续向上的动力啊?”面对意外, 教师认真倾听, 并立即预见到学生的情感、心理出现了新的需求: 他们不喜欢老鹰严厉的教育方式。于是果断调整教学进程, 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 按自己喜欢的教育方式修改老鹰形象。学生喜出望外, 你一言我一语, 不一会儿便塑造出既高标准严要求, 又善鼓励会引导的老鹰形象, 学生在修改基础上的表演也更生动、传神。

课堂倾听的根本目的就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教师潜入儿童世界, 倾听儿童思想情感的个性表达, 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自由、敞亮。

总之, 教师倾听意识缺失的课堂不是完整的课堂, 教师有效倾听缺失的语文教学是有缺陷的教学。有了教师“倾听”的理性回归, 语文课堂才会成为言语成长的课堂, 成为智慧碰撞的课堂, 成为真情流露的课堂, 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科学, 2001 (7) .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4]胡海舟.新课程语文教育探索[M].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8.

[5]李如密, 宋立华.课堂教学倾听艺术探微[J].中小学教育, 2010 (3) .

例谈对话教学中教师倾听的缺失 篇10

怪圈一:“你好我好大家好”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张扬学生的个性;新课程提倡学生对文本、对权威说“不”, 提高质疑能力。于是课堂上, 掌声、表扬声响成一片, 呈现一派“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景象, 就连“狐狸真聪明”“爱因斯坦并不伟大”等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发言也被视为“会思考”“有想法”, 这不能不让教育者反思!

透视这种怪圈, 不难发现, 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对话中未能带着思考倾听学生的发言。伽达默尔在《论倾听》中说:“没有理解的纯粹倾听是不存在的。显而易见, 也不存在某种没有倾听的理解。”也就是说, 在对话教学中, 一些教师虽然在听学生的言说, 但是没有进行思考, 没有进行有效的判断, 忽视或者遗漏了学生言说中的错误信息, 从而发出不利于对话活动开展的教学指令。

因而, 要走出这种“失聪”怪圈, 教师就应在教学中细细地听, 捕捉学生言说中有科学价值的细微声音, 及时调整, 开展对话教学。也许, 这才是生成的契机, 会让我们遭遇未曾预约的精彩。

怪圈二:“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

众所周知, 倾听孩子的发言, 教师必然要做出反应, 抑或做出评价, 抑或做些引导。评价与点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成果的喜悦或者引发新的思考。然而, 一些教师往往“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 丝毫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轻易做出简单、武断的评价, 抑制孩子表达内心的欲望。这也就是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话语霸权。

我曾听一位年轻女教师执教《美丽的丹顶鹤》。在学生体会到丹顶鹤的美丽外形后, 提问:“面对这样美丽的丹顶鹤, 你最想做什么?”开始几个同学的发言符合教者的教学预设, 执教者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冷不丁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想和丹顶鹤做香! (做香, 方言, 亲嘴的意思) ”这位女教师脸一红, 硬生生地说:“瞎说!坐下去!”这个孩子一脸的茫然, 不知所措地坐了下来。

仔细想想, 这个孩子的回答是多么的精彩!因为丹顶鹤的美丽, 他就是想和丹顶鹤亲亲。“亲亲丹顶鹤”就是这个孩子真实的想法, 个体的内心体验, 有什么错?笔者以为, 错就错在这位女教师“刹车”太快, 没从儿童的角度倾听孩子的心声, 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而已。

胡海洲老师曾提出:教师既要“蹲下去”看待学生, 也要“站起来”引导学生。那么, 在对话教学中, 我们也应该蹲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生命之音, 以“儿童”之心度儿童之腹。

怪圈三:“左耳朵进, 右耳朵出”

什么是倾听?辞海中解释为“用心细听”。也就是说“倾听”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耳朵听, 身体听, 心灵听。教师倾听孩子发自心底的声音, 在倾听过程中要走进孩子的内心, 这样对话才能前行。回眸当前的对话教学, 一些教师常常摆出一副倾听的姿态, 却仅仅是用“耳朵”听声, 甚至“左耳朵进, 右耳朵出”, 对学生的发言不置可否, 不加点拨, 未能让孩子的声音在自己的内心激起任何涟漪。这样的倾听对教师、对学生、对教学又有何益?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中理解学生所想, 沟通学生所思, 在交流中分享个性的理解, 让各种想法在教学中碰撞, 创设了“以听为中心的教室”。让我们来看看孙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比较长, 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把你喜欢的这一段再读一读。

生: (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师:读完自己喜欢段落的请举手。你喜欢哪一段?

生:我喜欢第七段。 (朗读第七段) 因为这一段写出了林冲和洪教头打得很激烈。

师:你喜欢打得激烈、打得精彩的。

生:我喜欢第五段。 (朗读第五段) 因为我喜欢作者在写人的时候用了一个比喻句: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

师:哦, 他喜欢这一句是看出了洪教头对林冲的恼恨。我们一起来带着感情读一读。

生:我喜欢第二段。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柴进启用贤才良士, 喜欢贤才良士, 而且热情好客。

师:她从这里看出柴进的个性, 喜欢有才华、热情好客的人, 我们一起像她那样读一遍。

生:我喜欢第四段 (朗读) 。因为我喜欢这一句: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 说:“请教了。”我喜欢这一句的原因是:本来林冲心里已经有了打算, 他能打败洪教头, 可是他不想打败洪教头, 就说了一声“请教了”。可以看出林冲不爱炫耀自己的功夫。

生:我喜欢第三段。因为这一段写出了洪教头爱小瞧人, 也写出了林冲非常谦虚。

师:她读的是一段文章, 可她却从这段文章中读出了“人”, 读出了洪教头是怎样的人, 读出了林冲是怎样的人。这就是会读书, 很好。

对话教学中, 孙老师耐心倾听,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适时肯定鼓励, 让孩子充满自信, 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为实现真正的对话提供了心理开放的自由度。

怪圈种种, 究其原因, 概括起来有三:第一, 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 盲目“追风”;其二, 不少老师习惯于“站着”倾听和引导学生, 恰恰就是这种传统的师道尊严堵塞了我们的双耳;第三, 一些教师潜意识中存在着偏见, 对并不出众的孩子或者所谓的差生的发言不屑一顾。总而言之, 我们的教师仍然没能把课堂让给学生, 没能真正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 没能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正转型和“革命”。

教师要学会倾听 篇11

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深为林克莱特耐心倾听、不轻下结论、了解孩子内心真实想法的做法所感动,再反思我们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看过不少老师做过这样的事情:边批改作业边处理学生间发生的矛盾;边玩电脑边听学生的讲话;没等学生把话说完就草率打断学生的话;对“差生”的话置若罔闻,对“好学生”的话句句入耳……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而且也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缺乏尊重和关心而关闭心灵之窗,不再愿意与老师交流。

如果我们为师者也能像这位主持人一样不是过早地下结论,而是亲切、平和、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让学生把话说完,不要急于判断,那么我们肯定也能听到学生的心语。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谈话方式,如果教师总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他人,就容易接受一些错误的信息,造成误会,给师生间的沟通带来困难。

想到我自己初为人师时,一腔热情,干劲十足,面对不谙世事、调皮捣蛋的十来岁的孩子,年轻的我不免心浮气躁,往往没等学生说完就急于发表意见或轻下判断,造成了一些无辜的伤害。其中有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上课铃响了,一个一向爱惹是生非的学生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手上、身上沾满了沙子。我非常生气,大声训斥:“学校三令五申不准玩沙坑里的沙子!你居然明知故犯!”学生忙说:“我不是玩沙子,我是——”我更加生气:“人赃俱在,你还有什么好辩解的?你先回到座位上去,下课后再处理这个问题。”下课后,我才了解到真实情况,原来这位学生发现厕所的地面上有小便的污迹,有好几个学生在那里滑倒了,他便用手捧着沙子去覆盖地上的污迹。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直到今天,每每想起,都后悔自己当时的浮躁和冲动,伤害了一颗善良、朴实的童心。倾听需要一种定力。哪怕学生的话极不顺耳或毫无道理,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让他们把话讲完;更何况,很多时候只有听完对方的话才能真正领悟他的真实含义。

论思想政治教师的课堂倾听技能 篇12

一、倾听与课堂倾听

倾听是主动获取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有意识的行为。[1]“倾听”不是“倾”与“听”的简单组合,“倾”是指侧着身子的意思,是人们在倾听过程中主动意识和主动意愿的表现。[2]

教师在课堂中的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主动地、认真地聆听学生,并能及时思考、回应给学生信息的教学互动行为。它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桥梁,是教师的一种精心设计。它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敏感、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掌握课堂倾听技能,能够让教师的教学灵感不断迸发,让教师的整个教学环节变得生动而流畅,最终获得不一样的教学感受。

二、思想政治教师进行课堂倾听的意义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的倾听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思想政治教师及时进行课堂倾听,则具有三方面的意义。即人性化意义、交往意义和道德意义。

1. 人性化意义

从本体论角度,倾听主要是指倾听生命的存在,倾听人的个性的存在。思想政治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育人,课堂上教师倾听学生,能够凸显学生作为真正主体的价值意义,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随意加工的对象任由摆布。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倾听他们,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教学运动的方向,整个过程就体现了人性化的学习状态。

2. 交往意义

课堂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活动。这个过程中,课堂倾听能够将教师与学生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师生关系获得出乎意料的收获。则表现为教师主动下意识倾听学生并伴以姿势,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从中获得鼓励,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及时消化,促进课堂的有效进行。师生也在这个倾听与交往中,互相尊重,彼此拉近感情,相互获得认可,营造出一种平等与民主的教学氛围。

3. 道德意义

倾听意味着对倾听对象的尊重,它是人与人交往品质和道德的体现。对于思想政治教师而言,教好这门学科的前提必然是其自身道德素质的到位。教师所呈现出来的来自内心真诚的倾听,则是教师最本真的体现,教师将这份美好的品质传递给学生,会收获更多的德育效果。

三、思想政治课堂倾听的原则

1. 真诚的原则

倾听应该是真诚的。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倾听中要有真诚的态度,既不做样子,也不能是虚情假意的听。在倾听时,要专注、有耐心、有爱心,能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你在听。

2. 完整的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主要表现于对学生表达的倾听上,但是由于学生受性格、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统一、有差异的表述,此时这就需要课堂上教师完整全面的看待所有学生、全面的看待学生回答的问题,并作以完整的评价。

3. 客观的原则

要使倾听有效,教师的倾听就必须客观。[2]思想政治教师倾听到的应是学生自己的真实想法的表露,而不是教师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教师不能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来要求学生,客观地对待倾听到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引导,才会使学生获得进步。

四、思想政治教师课堂倾听的策略分析

1. 尊重学生,真诚倾听

教师对学生的倾听,始于内心对他们的尊重,始于愿意去倾听他们。思想政治从其本质意义上讲,是一门培养人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学科。教师课前要学会思考--这节课最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怎样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拷问,才是对学生进行倾听的必要前提。有了这个意识,教师再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回应,达到尊重每位学生。

2. 保持耐心,有效倾听

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使教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的倾听就必须要有耐心。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做出耐心而细致的引导,以高中经济生活第二课为例,在探讨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中,学生可能会说出类似气候、地域、时间等多种因素,此时则需要教师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气候、地域等是怎样影响价格的,能否可以举出实例给大家说一下。那么此时教师对课堂中学生的倾听才会具有实效作用。

3. 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关系更加注重民主、平等、和谐。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就要传递给学生敢言敢语的课堂氛围,不是把把抽象的理论、现成的知识生硬地塞进学生头脑,应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踊跃发言。仍以经济生活第二课为例,教师通过热点--国家现阶段“供给侧”政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当下的经济现状,并做到结合本课的知识点--供求影响价格,进行知识结构的分析,达到让学生学会借用课堂理论观点延伸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因此氛围的创立,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学生也能在思想政治课上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康青.管理与沟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4.

上一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下一篇:学生记者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