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2024-06-26

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共12篇)

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篇1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教师人员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用心浇灌和倾听花开的声音进行分析研究, 进而提出了以下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教师,用心浇灌,学生,分析

引言: 对于教师来说, 不仅仅教育学生正常的课本知识, 同时还应该要交到学生的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里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人员必须要重视自身的知识和素养进行提高, 以此来促进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

1. 练好” 内功”, 树立威信

对于教师来说, 主要的职责便是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和解惑。现阶段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的加快, 教师已经是不是学生去获取知识的唯一。所以, 教师人员如果没有具有着真才实学, 很难在学生当中树立起威信。对于班主任来说要对自身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不断的补充, 班主任不仅要对所有学科的内容进行精通, 还要对专业知识内容进行掌握。

在班主任进行威信建立中, 必须要不断的补充自身的知识水平, 对于这种威信建立来说并不是一种上级和下级的关系, 而是班主任根据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在学生中能够树立起威信, 是班主任做好无形资本的根本所在。在教学中, 教师对知识进行传播, 同时也是智慧的化身所在, 这是班主任树立威信的前提所在。

2. 用爱呵护学生成长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用爱去唤醒学生, 并且这也是教师是否能够顺利的开展班级工作前提所在。对于教师来说, 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爱学生也是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核心所在, 并且这也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所在。所以, 对于班主任来说, 必须要从学生的心里以及生理的角度上进行综合的出发, 并且要从多方面以及一点一滴的用自身的情感去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健康以及快乐的成长。

对于一名教师人员来说, 爱自己的学生是一种基本的素养。并且教师应该要随时随地的去对学生进行了解, 应该要不断的善于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综合的考虑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这个时候, 教师不仅仅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同时也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对于教师人员来说, 通过对学生更多的关爱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特别是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 多数都是相对来说比较自卑的, 如果能够使这些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 那么能够更好的带动这些学生的快速进步。

3. 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对于教师来讲, 要想能够成为学生心目当中的一个优秀教师, 首先一点就是要教师人员能够做到公平以及公正的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教师, 如果存在着偏心, 或者是在课堂上的时候班干部和普通的学生在说话, 并且已经是严重的影响到了其他同学在学生, 然而仅仅只是对普通的学生进行批评, 虽然是能够将两个学生的谈话进行止止, 但是对于其他的同学来说, 教师的这个做法是不公平的, 两个学生都存在着错误, 但是却批评了一个学生, 并且掩盖了班干部的缺点, 对于这种做法来说已经是在纵容班干部在破坏纪律。因此对于教师人员来说, 必须要做到公正, 这样才能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优秀教师的形象。

4.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师关系来说, 现阶段已经是落后的, 并且学生已经是具有着自己的想法。对于新一代的师生关系来说, 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和民主的关系。在班级中, 学生必须要有着足够的言论自由, 并且学生能够对老师存在着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出, 学生的态度如果是正确的, 那么教师人员请勿阻止。对于学生来说, 如果不说并不是不代表着没有意见, 因此教师人员应该要鼓励学生能够说出真心话, 教师人员再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改进,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学顺利的进行。如果学生做错了应该要立即改正, 同时老师也应该如此。

5. 建立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其身体和心里已经是趋于成熟, 在这个阶段中, 学生主要是表现在不愿意和其他人说明, 这时可以在教室中设置其一个意见箱, 可以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心里想说和一些自身的意见写出信的方式投入到意见箱中。通过这种方式来说, 并不是学生都是无话可说的, 因此这个时候应该要及时的找学生进行谈话, 通过谈话的方式来更深入的去了解学生, 对学生自身存在着的疑惑进行阶段, 进而使其能够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

6. 师生 “竞争”, 提高学习凝聚力

教师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竞争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对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班主任应该要重视营造一些竞争的意识, 并且从多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建立起班级和班级、班组和班组之间的竞争, 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从德、智、体、美和劳等更全面进行竞争, 通过相互竞争, 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是很难得到一种平等的对话, 学生在交流中经常会带着一种恐惧和羞涩的心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反问的方式, 并且从交流的开始一直到最后教师人员保持着一种绅士的分度, 以此来促进学生能够敞开心扉, 做到和教师畅谈无阻的局面。在班级中, 通过把班级中的后进学生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分别的结队, 并且对他们制度处奖励的机制, 使其学生之间能够做到相互的竞争, 这样能够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且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7. 放大优点、缩小缺点, 留住学生自信

对于少儿来说, 都具有着比较强的表现欲望, 并且都希望别人能够认可自己。因此作为班主任, 必须要对班级的情况进行时刻的观察, 并且要及时的对了解学生的优点, 对其进行表扬, 在表扬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优点进行放大。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 教师人员应该要尊重学生, 并且用自身的爱去感化学生, 从而使学生能够看到自身的闪光点, 重新的建立起自信。与此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的努力, 促进学生的学习不断的提高, 为学生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孟宪法.倾听花开的声音[J].科海故事博览 (智慧文摘) , 2009

[2]李丽.让孩子学会倾听花开的声音[J].山东教育 (幼教刊) , 2005

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篇2

扶绥县新宁镇第二小学

何海华

摘要: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声无言的鼓励,能开启一个心扉,能打动一个心灵,让我们以理性的思考,以平等的名义,以期待的目光,去守护心灵的净土,见证花开的历史。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等待,学会倾听。让我们:用心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关键词:倾听、尊重、责任,引导。

引言:教书育人如同培育五彩鲜花。学生如一盆盆正待开放的花儿,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健全的、有尊严的,都有他们存在的价值,都能绽放出美丽的花儿。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一视同仁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因材施教中实现教育的平等——不管是很优秀的,还是暂时落后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期望多高,表现就有多好。教师的一句赞美之言有时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不吝啬对孩子的夸奖和鼓励,这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学生与我们的美好期望正在接近。

清净浮尘纷扰,微闭双眸,侧耳倾听,那是花儿绽放时的天籁。月缺月圆,花开花落,蓦然回首,已在三尺讲台站了二十余载,打开心灵之窗,让思绪随着柳絮飞舞,从教之路,漫漫长长,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洒下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微笑。教书育人如同培育五彩鲜花,老师是园丁,学生就是一盆盆正带开放的花儿,园丁没有理由不爱花朵。而每一朵花都有它独特的绽放方式,我们要平等地看待他,耐心地等待他的绽放。

一、耐心等待,小花悄然绽放

“老师,谢谢您当年能听我把话说完,谢谢您那么信任我,因为您的信任和关爱,才让我能有今天的美好和精彩!”打开电脑,习惯性地打开信箱,一封来信映入眼帘,打开一看,竟是刚毕业出去两年,现在正在上初二的一名学生的来信。

思绪拉回到三年多前,新学期的开始,根据学校领导的安排,我新接了五年级的一个班的数学课和班主任,第一节上课铃响后,我自认为已充分备好第一节课,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上课。前面的课还算顺利,可是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并随意在注册表上点名,让一个同学来回答。可我刚点出名字,就引来了哄堂大笑,我用严厉的目光制止了笑声,之后就见一个满面通红的同学站了起来,我尽量用平和温柔的口气引导他,“把你的想法说一说!”“我……”又一阵哄堂大笑,我有点生气了,但我尽量压住怒火,制止了大家的笑声,鼓励他:“没关系,你慢慢说。”可是他刚开口断断续续地说两个字又停了好久,多年的老师经验告诉我,这个学生说话有点障碍。可是我还是没有放弃,继续鼓励他说下去,足足等了两三分钟,他才断断续续地把一句简短的 话说完。我带头鼓起掌来,接着全班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课后我从班干部及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这位同学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平时都不肯开口说话,也不跟同学玩,上小学那么多年都没有回答过问题。了解了情况,我又单独找来这位同学,先表扬了他那天能大胆回答问题,再鼓励他要坚持有恒心地克服困难,平时多读书,多跟人交流,相信一切会好起来的。谁知他竟带着口吃有点激动地说:“老师,谢谢您能听我说完,以后我不会令您失望的!”从那以后,我发现他不再自己一个人,而是大胆地跟同学说笑,虽然还有点口吃,但也顺畅了很多,课堂上他也大胆地举手回答问题了,我也给了他更多的表现机会,他的成绩也不断地提高,还以优异的成绩上了初中,一朵无名小花在悄然绽放了。

二、润物细无声

老师的爱具有春风化雨般神奇的力量。师爱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青青园中之葵等待的是阳春布施的德泽,我们要用真诚的师爱,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学生的心中永远充满阳光。

班上有一名学生,父母离异,并各自组成家庭,他跟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父母各自组成家庭,生活不是很宽裕,年迈的奶奶又没有生活来源,生活极其糟糕。而他也因为家庭情况,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同学充满敌意,平时谁一碰到他,或者说话冲撞了他,他就会像只刺猬一样,挥舞拳头跟人家打架,哪怕打得是遍体鳞伤,他也不在乎。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分别跟他父母取得了联系,动员他们关心他的生活,学习,平时我也对他嘘寒问暖。在我的带领下,同学们也纷纷对他表示关心:平时大家都主动送给他笔和作业本,订校服时,班长带头发动全班捐款帮他交齐校服款项。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学习也迎头赶上了,平时班上谁的桌椅坏了,他总是主动地利用时间偷偷地修好,打架的毛病也改了。我知道他是利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像他这样的学生,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已经不止他一个,我也从来不嫌弃他们,而是更加关爱他们,耐心地给这些娇弱的小花淋水,施肥,倾听他们绽放的声音!这也是一种享受。

三、因材施教,百花齐放

教育无小事,教育者如果真正地把爱放心中,那么用爱浇灌的每一朵花都会开得很美。

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品学兼优的学生人人喜欢,正在承受挫折和 2 失败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鼓励。有时候老师一句温暖的话,一个不经意的微笑,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

陆明同学学习不是很好,但他打篮球却是最棒的,球场上我们也给他鼓气,加油!并告诉他如果他在学习上也像球场上那么努力拼抢,你也会获得成功。后来他不但球打得好,成绩也有所进步。

小琪同学学习是很糟糕,但她却有百灵鸟一般的歌喉。“六一”晚会她的表演唱为班上赢得了一等奖,我和同学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她。她在学习上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及时表扬她,她上课的神情也专注了很多,成绩也有所进步了。

总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用完美的眼光去欣赏每一个不完美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人尽其材。在我从事二十多年的小学教学生涯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而我也用爱化解他们心中的疑虑和怨气,维护那小小的自尊,让娇弱之花精彩绽放。

春雨无声,染绿了大地,阳光灿烂,缤纷了世界!师爱如春雨、如阳光,师爱无痕,师爱亦无垠。爱让我与学生一路同行,只要我们用心倾听、用心去爱,相信每一朵“花”都有它灿烂的微笑。

倾听花开的声音 篇3

一、走下讲台,融入学生

工作伊始,语文指导老师语重心长告诫笔者:面对学生一定要严肃,这样才能镇住学生。对此,笔者深信不疑,每天按部就班地守在三尺见方的讲台上,不敢越雷池半步。事实上,学生对老师怀有一种害怕心理,不敢亲近老师,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在一次提问中,笔者竟然听到学生由于害怕而发出的颤音。看着学生与其他老师的亲热劲,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笔者经常在思考是不是自己的课出了什么问题,后来,偶然一次与学生进行交流才发现了问题。当时学生说:“老师,您上课太严肃了,你总是那么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审视着我们,我们都怕回答错问题,怕你责怪。”这时,笔者才猛然醒悟,要想与学生产生心与心的交流,必须忘掉自己是老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参与他们的探索和研究,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更生动、更有效。著名特级教师李烈说:“老师要下到学生们中间,忘掉老师身份,心理和学生完全兼容,建立全方位师生之间的信任。”在名师的指引下,笔者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声音,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对话和互动,让学生细心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慢慢感悟语文课堂的精彩。

记得在教学《七子之歌》时,笔者站在学生们中间,与学生们共唱《澳门》这首歌,并深情地介绍:《七子之歌》是著名作曲家李海鹰先生饱含着深情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这样就创设了情境,把学生们带入一个悲壮境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急于了解课文。从小序中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作缘由后,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读,然后介绍背景资料。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国家浩劫、民族罹难的象征,它警示国人:国弱民受辱,落后要挨打。在不断渲染和酝酿下,学生们渐渐融入了情境。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笔者明显看到了他脸上的泪花。就这样,在师生心灵不断沟通和撞击之下,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坚定了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强盛而勤奋读书的信念。课后,笔者还请学生自由组合,通过小组的形式多角度、多方位进行配乐朗读,释放情怀。总体来说,这一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聆听学生,善待错误

关注学生发展,必须从学生的一句简单的话语、一闪而过的表情、一个细微的动作等细节开始,体味学生内心情感的变化,了解学生真正的兴趣。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在课堂上,学生经历感知、知晓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而拓宽知识面,加深自己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的理解,如果教师能认真聆听学生的错误理解,善待学生的问题,并抓住这个错误理解认真分析解决,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分析《故乡》中的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时,说是社会造成了她那样一个小市民的性格习气,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疑问:杨二嫂年轻时被称为“豆腐西施”,说明她有几分姿色,而现在瘦骨伶仃,像“圆规”,说明她已年老色衰,她的性格习气是不是跟她的不再漂亮有关?这时,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这是多么有意思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的生理和心理,且不无道理。又如,在讲解《感受优雅》时,笔者让学生们先谈谈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优雅,一个调皮的男生说:“有一次看到一位穿着艳丽的有钱妇女喝着咖啡的动作是优雅。”他的回答立刻遭到了全班学生的质疑,这是他误解了优雅的内涵。我笑着更正了他解答,并举了许多表示优雅的例子。而另一个男生的回答令我大跌眼镜:“我的周围都是混蛋。”这样的回答激起了周围同学的指责。对此,笔者地给他讲了《读者》上的一篇文章,告诉他说:“孩子,当心中充满邪恶,整个世界都会跟你作对。只要心中有佛,那眼前都是佛了。”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教育是最心灵化的。学习语文就是通过不断学习“经典”,感悟现实生活,培养一颗善良的心,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三、关注个性,促进发展

教育界有句行话:备课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换句话说,语文教师备课既要钻研语文教材,又要充分研究学生。我们学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外地,本地的大多也是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管教的。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位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都有所不同,在情感、能力、认知方面也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针对学生,让教学目标个性化。这里的目标不仅指基础性的目标,而且还指发展性目标,这样的目标划定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其目标只限于对诗句的初步理解、背诵,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通过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轻轻的”、“悄悄的”叠词使用的作用。此外,要求所有学生抓住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通过配乐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用徐志摩的眼睛看康桥的美,让学生走进一个诗意的世界。

再如,当教学作家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笔者在学生找到中心点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们迷茫的眼神,笔者立即知道问题难了。于是,笔者立刻接着提问: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这样提问,学生马上能够理解问题,并找到了答案,即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然后笔者进一步提问:概括所举事例,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这样一来问题就简单化了。正如教育家爱默森所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是啊,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巨大成功。

此外,在每周的摘抄本上,笔者经常建议学生多写随笔,多写身边人、身边事,多针对一些现象发表看法。在批改时,除了打等级分之外,笔者还会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写上一两句温馨评语。通过书面交流,让学生感知老师的关注。

作为教师,不仅要用广博的知识去影响学生,以科学的思想武装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去熏陶学生,而且要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学生,以真诚的微笑鼓励感染学生,最重要的是从细节入手去关注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从细节入手,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更灵动,使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坛的守望与历练中,我们务必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发展,让教育更温暖,让生命更精彩。

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篇4

一、用爱心唤起离异家庭孩子的自信心

爱孩子, 并且要尊重孩子。刘某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学生, 在她读幼儿园起, 妈妈就离开了她。从此, 妈妈一词在她嘴边消失。过早地失去母爱, 加之父亲不正确的教育方法, 使她形成了性格内向、孤僻, 缺乏自信心, 同时还带有很强的攻击行为。

当我发现她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去动手打人时, 我不是很凶地去训斥她, 而是很细心地讲道理给她听, 告诉她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 相互帮忙。她听得多了, 也就记住了我的话。同时, 我发现她有一个优点, 就是爱学习, 字写得很漂亮, 每次作业都能认真完成。因此, 在我每次批改完作业后, 都会根据她的特长, 刻意地当着同学们的面表扬她的字写得漂亮, 答题准确率高。在老师的赞扬声和同学们一双双羡慕的目光中, 她重新找回了自我,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自信, 自卑心理彻底消除, 动手打人的行为也渐渐消失了。

二、用耐心激发学困生的上进心

我们班有个学生叫杨某, 在上课时, 不是小动作不断, 就是打瞌睡, 一节课下来, 只字不写或仅做一两道题。

一次, 我发现他有片刻时间坐得比较端正, 立即给他一朵小红花, 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说:“瞧, 杨某坐得多端正啊, 看看哪个小朋友也像他这样坐得既端正、听课又认真。”听了我的夸奖, 他坐得更端正了, 两只小手也出现了少有的安静, 小嘴巴闭得紧紧的, 眼睛认真地盯着黑板。随后的几天, 他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课后练习时, 他不仅很快做完我布置的题目, 而且还主动让我再给他出几道题。

第二天, 我又在课堂上表扬了他做题速度有进步。于是, 他听课又有了劲头。没过多久, 一次做练习册时, 他的同桌向我报告:“老师, 你还没让做的题, 杨某就已经做过了!”我一听, 心中一喜, 这正是鼓励他的大好时机啊。我马上说:“杨某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 请大家鼓掌, 祝贺他又进步了!”此时, 我看到他那稚嫩的小脸在掌声中乐开了花。

三、用关怀消除残疾孩子的心理障碍

倾听花开的声音 篇5

冬天的脚步匆匆地走着,雪花洁白的飘舞,不远的日子里,春姑娘会翩翩而来!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将欣喜看到----那粉红的桃花,那洁白的梨花,那千树万树的焉然美丽......夏天的繁花似锦更让人们目不暇接,那,雏菊涧边,庄稼地里,金黄的油菜花,麦子的白穗花,紫色的,红色的那些让人一看心情惬意的不知名的花儿,让夏天好美好美!秋天,花开的美丽逐渐退出了它的舞台,但菊花的馨香又扑鼻而来,丰收的庄稼里花儿也跟着农人回了家。

冬天到来了,梅花的绽放,诠释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经典,让我们对梅的风骨产生敬畏,对冬天充满敬意!

每一朵花,是一个季节的代表,是生命轮回的期盼!

花儿用它们独特的语言或呢喃或细语或高歌或诗意地抒发着它们的心声,它们的花语,花语即人语啊!

千朵万朵压枝低,就像人生的果实累累,让我们欣喜,让我们幸福!

清末思想家,文学家龚定庵说:“花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当教师的好比泥,而我们的学生就是花。我们要倾听花的声音,要精心呵护花的嫩枝新芽,让他们在花季的天空里和我们一起成长,让他们在和平盛世里,幸福快乐的成长!

于丹说:“给心灵更多成长的力量,给生命更多感动的理由”。

让我们以园丁之名,用教师的德行,用爱的深情,给花一样的孩子以成长的力量,给他们更多的知识,让他们在未来自己的领域,各有所成,各有所为,各有建树!

当你翻开又一期新的《山泉》的时候,她会以全新的思想理念,让你为她的青春,为她的活力,为她的精挑细选而耳目一新。

让我们在《山泉》的旋律里享受老师同学们心底里最曼妙的声音,为每一篇佳作,鼓掌!我们的《山泉》正是要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她是山涧里流淌出的清冽泉水,她会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灵!

倾听花开的声音 篇6

关键词教学细节;“花开的声音”;关注;倾听

{中图分类号}G633.3

“教学细节”乃教学中的细小环节,细枝末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可以是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或互动,也可以是在特定情境中学生对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反应。“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

江苏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彭刚也曾说:“以新课程的理论为依据,重建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更需要通过无数细节来研究有关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细节看得见,摸得着,它可以是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是师生互动片断,是一个小的教学环节,甚至是一个提问。课程改革的目标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细节组成,所以应当通过教学细节来研究、改造和创新。”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关注细节,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关注课堂气氛的微妙变化,捕捉其中的闪光之处,适时引导,就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充满思辨与灵性,充满智慧与创造,就会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精彩课堂。教师要带着民主善听的耳朵走进课堂,耐心叩问,静静倾听,倾听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独特的见解,倾听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用细节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样,语文课堂教学就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能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就能使学生品尝到被肯定的甜蜜。

一、倾听“弱势”学生的声音

我们的孩子由于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智力水平等存在差异,往外课题上除了准确无误的回答,也会有不尽如人意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目光更多的关注在这些孩子身上,却倾听他们那怕是微乎其微的声音。一次上《给家乡孩子的信》时,让学生阅读理解第一小节,一个学困生面露困惑色,嘴里还在嘀嘀咕咕的低声说些什么,于是我就请他说说对这节的理解,他犹犹豫豫地站起来,小声地回答道:“巴金爷爷看到这么多的信,就好像看到同学们站在面前争先恐后,讲个不停……”说到这他停顿了一下,又低低地说:“讲个不停……应该……应该很热闹,怎么又说不热闹?”听了他的回答有些学生笑了,很显然这是嘲笑他,我立即制止,并说:“这位同学可真细心,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问全班同学:“你觉得好不热闹是表示热闹呢,还是不热闹?并说说为什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小手如林,情绪高涨,在思维相互碰撞之中,得出了共同答案。经过这个过程,这名学困生也弄明白了“好不”这种表达方式的含义,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们不仅要倾听成功孩子的快乐,更要倾听暂时失败孩子的心声,我们耐心地等待,我们热情地帮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一个具有倾听意识的教师不仅满足于听到学生的言辞,还要善于听到言辞背后的情绪和希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指导。尽管学生发言时结结巴巴不够流畅,或表述的意思不够明确,甚至含有错误,教师应总是耐心地、专注地倾听,用期待的目光和神情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这种乐观的期待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曾记得一次让学生仿写《桂林山水》的一个语段,在交流时,我发现有个学困生也举起了手,不禁喜上眉梢,这位学生说:“我家也有一片竹林,那里的竹子记得最牢了。竹子真多呀!真绿呀!真直呀!”当时,我就热烈地为他鼓起了掌,迅速把他这句话写在了黑板上,并说:“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原来想考考大家,想让大家把这句话说的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你们能做到吗?”课堂随即变得活跃起来,更让我激动的是那位学困生也积极参与了,说出了与他人不一样的、源于生活的表达。

二、倾听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

文本作为一个物化的形式是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其形式虽然是一模一样的,但读者在解读其中的内容与思想时,可能会出现不尽一样的理解与价值取向。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中,聆听学生属于自己的“心”的解读,让自己的心应和上学生心的节拍,在心与心的交流对话中感悟引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在教学《船长》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小组合作体会出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这时就有同学回答道:“这就说明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不愿意独自离开。”又有学生反问道:“可这时乘客和船员已全部安全离开、获救,船长完全可以走呀!”其他同学随即补充道:“是呀,哈尔威船长没有必要死呀。”听此说法,我就问道:“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答道:“因为船上的人都已获救了,他完全可以走了。而且他自己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完全有能力自救。”另一位同学补充道:“船上的人全部获救,这时船长离开船,也说明他做到了忠于职守。况且,如果船长能活下来,今后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我觉得船长这样死去有点不值。”听到这我立即引导道:“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其他同学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吗?”学生们纷纷回答,“我也认为船长不应该死,他要活下来继续带领船队却航行,因为它更有经验了。”“我也觉得船长活着会更有价值,他会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不应该轻易地放弃生命。”……倾听了学生这精彩纷呈的回答,令我感慨不已。这段精彩细节的展开,源于对细节教学的重视,源于能倾听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在这里,就是秉持着“个性化”解读的理念,充分相信学生有自读自悟的能力,充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解读的信心,充分尊重学生自我个性解读的成果。课堂上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展开个性的对话,走出文本的世界后,展开个性的交流,阅读走向了深入。

三、倾听学生“节外生枝”的意外之声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不断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现今,学生性格越来越活泼,思维也越来越活跃。“老师,我发现书上这句话有问题。”“老师,我觉得你说得不完全对。”“老师,我有补充。”……面对这样一群越来越有主见的学生,课堂意外时有发生。在面临突如其来的课堂意外时,我们教师是将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到低呢,还是认真倾听这意外之音,大大方方随着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深入下去?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真实而严肃的单项选择题。我们教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转变观念、发挥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倾听学生的发言,再创设出平等对话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巧妙化解课堂中的不利因素,提高课堂效益。

四、倾听学生异常大胆的质疑之声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才有思,质疑是启迪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环境和气氛,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并认真倾听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变被动的课堂教学为主动的师生互动,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记得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出示“6月1日这天,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一名学生当即提出质疑: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中“终于”这个词用的不好。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终于”是指经过努力好不容易做成某件事。这了说:“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好像有种希望他死去的感觉,觉得不好。

师:说的真好,真是个会读书、会思考的孩子!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2:我也觉得这个词用的不好。这个词让人感觉到小恩科西好像已不想与病魔作斗争了,像是要逃避要放弃了。但我知道小恩科西是多么希望健康的活着啊!

……

课堂上,学生质疑“终于”这个词用的不恰当的问题,是超出教师预设的。但我很惊叹,我的学生竟有如此的感悟能力!我也感到欣慰,因为学生敢问、善思,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问题出现了,作为教师就应认真倾听,顺着学生情感需求,改变原先教学计划,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对话”精神引领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沟通,充分交流,学生获得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人生的启迪。

倾听花开的声音 篇7

每到这一天, 从事糖尿病相关工作的我们心里总有感慨万千:忧虑的是,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每年都有很多人要加入到糖友这个群体中来;欣慰的是, 医务工作者们年复一年的不断努力, 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治疗糖尿病的信息;感动的是, 糖尿病教育工作者们不懈努力, 把更多的知识传播给大家, 让更多人能够正确的对待糖尿病。

每到这一天, 我们总是怀着感恩的心, 感谢那些为使糖尿病患者早日获得健康而不懈努力的人们。

偶尔有一天, 在论坛里看到一篇帖子:“为什么要设联合国糖尿病日, 为什么要拿糖尿病患者的痛苦当作节日?”文章中充满一种不满, 一种控诉, 虽然偏执, 却说出了很多糖友的心声。

然而, 正如大地生就有山川河谷, 我们一生的路也不可能是一马平川。当疾病袭来时, 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如何正确去面对疾病, 战胜疾病, 而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

古人说人生三千烦恼丝, 层层缠绕, 如果自己脱不出来, 如何可以依靠别人呢?

生活中, 很多时候我们需秉持一种宁静, 排除喧嚣纷扰, 倾听真实, 生命的晶体才能充满一种张力, 沉寂而拥抱喜悦, 内敛而含蓄待发。

正如一则故事所说:有一天, 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问他, 什么是生活?苏格拉底叫他去树林散散步, 在回来的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充满信心的去了, 三天三夜后, 他却没有回来。苏格拉底走进树林去找他, 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你找到最好看的花了吗?”苏格拉底问道。柏拉图指着身边的一朵花:“这就是最好看的花。”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柏拉图回答老师:“如果我把它摘下来, 它马上就会枯萎。即使我不摘它, 它迟早也会枯。所以就在它还在盛开的时候, 住在它的旁边, 等它凋谢的时候, 再找下一朵。这, 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生活的真谛, 是寻找美丽, 守护美丽, 而不是沉浸于月缺花残的忧伤。

联合国糖尿病日连续三年的主题是“糖尿病的教育与预防”, 看似平淡无奇, 其实却是一种充满关爱的呼声:

预防, 是为了让那些健康的人们正确的认识糖尿病, 让他们知道健康的可贵, 远离病魔的困扰。

教育, 是为了让那些被病魔困扰的人们, 获得正确对抗疾病的武器, 战胜疾病, 获取健康。

“因为路过你的路, 因为苦过你的苦, 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有时候, 我们糖尿病患者, 比起正常的人们, 更加懂得健康的真谛。糖尿病的教育与预防, 不仅仅是局限于那些固定的人群参与, 我们每位糖友, 都有权利和义务, 加入到糖尿病教育与预防的大军中来, 带给自己, 也带给更多的人健康与幸福。

倾听花开的声音 篇8

曾看到一则动物故事, 感到很震撼也很有启示。当骆驼很小的时候, 养驼人便把它拴在比拇指粗不了多少的木桩上。刚开始时, 它也不老实, 有时撒野想挣脱, 但它那时力气小, 折腾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 见到没法子, 长此下去就蔫了。后来它渐渐长大, 却再也没有勇气或尝试挣脱这个木桩了。在撒哈拉沙漠常常发生这样的悲剧:当不期而遇的沙暴突然来临时, 一些驼队的主人为了防止自己骆驼迷失, 往往迅速在地上插上一根小木桩, 然后把一头甚至几头骆驼一起拴在这根小木桩上。悲剧往往就这样发生了, 当驼队的主人被巨大的沙暴远远裹走后, 那些身体巨大的骆驼还固执地卧在小木桩的周围。因为主人生死不明, 这些骆驼失去了为它们拔掉木桩的人, 它们就不寸步不离地守在那里, 一天、两天……最后被活活地饿死了。我们应该不止震撼, 更多是思考与反思:这些骆驼与其说是死于缺少食物, 不如说是被习惯所害。

我们作为教师, 不应该为孩子们设立那些一个又一个的小木桩, 要成为一个为孩子们拔掉小木桩的人。细细反思, 这种看似愚蠢而可笑的行为, 在我们的生活中和身上不是也时有发生吗?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们一种惯性的思维 (当然好的需要巩固强化) , 但更多的时候, 我们是否有用成人的没有创意的思维来让学生变得一样没有创意呢?让那些内心有无数思想与创新的天使们变得正在失去翅膀呢?因此, 赏识教育是让我们摒弃原有的强烈的师道尊严, 不去刻意地按照成人的思想和思维来要求学生成长和发展, 甚至去除他们的个性, 虽然当时不被我们理解, 但那是他们成长的需要, 甚至是他们独特的得天独厚!只是当我们发现时, 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

聪明的教师与家长是在赏识中完成教育、引导、启迪, 而不是强制要求孩子们按自己的要求去长大、学习。我们经常在日常中对做错事的、学习不好的学生, 加以斥责或指责:“你从小不学好, 长大了就是块废料!”“天底下还有你这么笨的人吗?”……正是这些否定性的语言, 让孩子丧失了信心, 深深地刺痛了他们弱小的自尊心, 甚至扼杀了他们的个性, 致使其反叛, 伴着攻击性行为的诱发并逐渐增加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难免出现问题和错误, 试想我们今天的道理连篇, 不也是在错误中积累并长大的吗?因而, 有很多家长和教师会很聪明地认识和对待孩子:他们第一相信孩子是好的, 第二相信孩子都有不同层面的特点和聪明度 (其实也的确是这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有9种智能能力, 不存在谁比谁聪明, 只是在不同智能区域比谁聪明的程度问题) , 第三他们都是一直在鼓励孩子, 从不挖苦孩子。在赏识教育中,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父母对他的尊重, 在保护孩子自尊的基础上指出孩子的不足, 既给孩子留了面子, 又在保护孩子自尊的同时让他发现了不足, 给了他改进的机会和空间, 能让其学会自爱, 知道并懂得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 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因此, 我们不要怕失败的教育, 就像教孩子走路一样, 只有在挫折中, 他们才能逐渐地自立。我们要敢于放手, 让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失败与错误的磨炼, 在一千次的失败中第一千零一次地自信、自立起来, 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自信与自立的作用与益处。

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篇9

五年前, 我通过招聘考试由初中调入小学, 当时心里特别高兴。高兴不仅是因为教小学没有压力, 更重要的是小学生活泼可爱, 我可以和孩子们一边游戏一边学习体育技术动作、体验童真的乐趣。

可是当一个叫乐乐的孩子闯进了我的生活后, 我才发现自己欣喜之余的困惑。

乐乐总喜欢在不恰当的时候, 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语, 总喜欢和别人争吵打闹。当然, 他的体育技能也是惨不忍睹。可每次我指出他的问题, 他总是面带微笑, 一言不发。然后, 如法炮制这些令人头痛的行为。当我得知乐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时, 我决定用热心融化他心中的坚冰。上课时, 只要乐乐注意力不集中, 我便温和而耐心地提醒他;只要他有进步, 我便大肆表扬。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乐乐却还是那个乐乐, 几乎没有任何变化。面对这种付出与收获严重不平衡的尴尬, 我有时竟萌生出不再去理会他的可怕想法。

记得, 那天队列练习横队报数, 我要求所有的孩子练习从右至左依次以短促洪亮的声音向左转头报数。可当我检查时, 却发现全班只有乐乐向右转头, 引得学生们哈哈大笑。看着他那貌似无辜的眼神、一言不发的态度, 我真的是忍无可忍、怒火中烧, 甚至想伸手揪住他的耳朵以宣泄自己内心堆积已久的不满。幸运的是, 我深吸了几口气、平静了自己的心情, 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乐乐, 横队报数, 从哪侧转头?”他怯怯地说:“左边”。我违背心思、不情愿地大声表扬了他, 可是令我难以置信的是, 从那天起乐乐身上出现了我所期待的变化。上课时, 他虽算不上全神贯注, 可他不再信口开河, 课上也少了几分野性, 课堂练习也是前所未有的努力、认真。课间看着他和小伙伴愉快地跳着皮筋, 我不禁笑了起来, 没想到他竟然也向我投来了灿烂的笑容。当时,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受宠若惊的孩子, 心中装满了幸福。同时, 我也深深地后怕, 如若当时我对这个性格倔强的孩子失去了信心与耐心, 伸手扭了他的耳朵……我的心不禁颤抖起来。

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篇10

一、让阅读成为习惯

1.“听读故事”播种子

一年级初入学时, 发现大部分孩子因识字量偏少, 或是缺乏阅读技能等原因存在较大的阅读障碍, 甚至称不上阅读。一开始, 我给孩子们讲的是绘本故事, 如《小黑鱼》《爷爷一定有办法》等, 这些故事富有童趣的同时还带有知识性, 图文并茂, 孩子们不仅听得入神, 也看得入味。

再后来, 我们结识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这个故事波澜起伏, 讲到精彩的地方我故意突然停下了, 让孩子们猜猜接下来的情节, 孩子们兴趣盎然, 很是起劲。渐渐地, 孩子们手上又多了《舒克和贝塔历险记》《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听读”也是“阅读”。声情并茂地讲故事, 其实对自己也是一种心灵的熏陶, 经常与孩子们一起融入美妙的童话世界, 故事的趣味性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

2.“亲子共读”催发芽

在教室后面的书柜处, 经常会看到有孩子在那里翻阅书本。有时我也会去凑“热闹”, 告诉孩子我也看过这本书, 并与孩子讨论书中的内容。有趣的对话、有趣的故事情节很快就能吸引其他孩子们的注意, 这书转眼也就成为“畅销书”。当然, 让阅读的种子扎根在孩子的心灵深处, 仅靠在学校的引导还不够, 更需要家长们的配合与支持。从入学第一次与家长交流, 我就向家长推荐了《朗读手册》, 请家长大声读给孩子听, 与孩子共读一本书, 又不定期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并借助QQ群、微博、校讯通等渠道, 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阅读情况, 并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具体分析, 因材阅读。孩子们在家长的"诱"导下, 快乐阅读。

3.“阅读之星”绽花蕾

为了更好地激励孩子们阅读热情, 每周都会根据孩子们的阅读情况评选"阅读之星"。每周的评价标准都会有小小的变动, 主要是根据班级整体的阅读量考核, 同时也结合孩子的自身实际, 对有进步的孩子进行特殊鼓励。"阅读之星"的评选也与班级的积分考核挂钩, 要想获得每周的“金牌学生”, 首先要成为一名“阅读之星”。“阅读之星”的评选以鼓励为主, 尽量涉及每一位会去阅读的孩子。悄悄地, 我惊喜地发现, 课余时间孩子们的手上的书多了, 厚了, 杂了……抑或, 阅读已是孩子们的习惯!

二、让阅读层层升级

在不断阅读中, 孩子们也在不断成长。同样的, 我们的阅读要求也在层层升级: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让孩子自主地吃“五谷杂粮”, 并努力提高阅读能力。

一年级第一学期, 主要以形成阅读意识, 基本拥有阅读习惯为目标。在这段时间, 通过不断地引导, 孩子们基本能自觉安静地阅读, 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 并能坚持每天阅读。有时还会让孩子们回去跟家长复述今天听到的故事, 或是谈谈他们对故事中人物、事件的看法, 在调动孩子阅读兴趣的同时, 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想象力。

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 在学校“幸福家庭、亲子阅读”的倡议下, 班级开始试用阅读记录卡。

阅读记录卡的使用, 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孩子们的阅读情况, 同时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与认可。一个学期持之以恒, 孩子们也习惯了有阅读记录卡陪伴的日子。进入二年级, 对孩子们的阅读要求进行微微调整, 阅读记录卡也随之升级。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记录卡的升级开始侧重培养孩子读书动笔的习惯, 学会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在阅读时边动笔边思考。

三、让阅读走向悦读

阅读是一种行为, 而悦读是一种内在的动力。一直以来, 我都在探索与实践着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课外阅读, 从阅读走向悦读。只有心情愉悦, 才能很好地吸收书中的精神营养;有了愉悦的心情, 才能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也才能更好地在情境中共鸣、共赏、共怡。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 不如好知者。既然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缘之“听读故事”, 不如让故事强化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所以, 我不定期地举行“故事大王”的评比, 要求故事有新意、有寓意、有趣味。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看新书、看好书的欲望。

倾听花开的声音 篇11

倾听,在中国的课堂里一向被认为是学生的天职:“好好听课”是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经常的提醒和叮咛。于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该做的就是倾听教师教诲、紧跟教师话语节奏、随时准备应对教师的提问。课堂上没有了孩子的声音,教师自然也就无须倾听,于是,教师的倾听责任也逐渐被淡忘。这就形成了课堂上教师的“失聪”。这种“失聪”现象同样体现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因为新课改提倡在学中玩、玩中学。于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歌曲、故事、游戏、比赛等新形式经常出现。因此,我们的英语课堂变得极其热闹,课堂上看到的都是孩子们林立的手,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本该是欣喜的转变。可部分教师却把主要精力花在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用鼠标代替粉笔,花花绿绿的课件让学生兴奋不已,不能静下心来倾听老师,更不能倾听同伴,同时学生的热情又让教师手忙脚乱,对于不同学生的应答一味地采用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并没有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心灵交流等。在这些浮躁的课堂现象背后,其实是忽视了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倾听。因此,需要教师重视敞开自己的“耳朵”和“心灵”,更好地倾听学生课堂上思维“开花拔节”的声音。

【对策探索】

一、倾听“低音”——倾听学困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往往来源于成为学习主人的成功体验。然而在以往的课堂学习中,学困生很少有机会去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困生学习动机不强,甚至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即使有机会参与课堂学习,教师也往往让学困生回答非常简单的问题。当学困生存在学习障碍时,教师也很少去激励他们、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往往满足于把答案告诉他们。“如果我去引导的话,学习进度会来不及的。”教师往往如是说。显然,目前还有很多学困生并未享有与其他学生同等参与的机会。在公开课中,教师经常沉醉于部分学生精彩的展示,却没有意识到话语权被学优生垄断,学困生成为课堂学习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因此,让每个学生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平等权,始于教师的积极倾听。积极倾听,将给予每一位学困生同等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且要针对每个学困生的实际情况,铺设“台阶”、循序渐进。除了巧妙引导,还需要教师足够宽容与耐心等待。因为对于他们,很多问题更需要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激励应贯穿始终:如无声的身体语言(点头微笑、侧耳倾听)、真诚的回应、评价(Try again!You can do! We’re waiting for you...),都能让学困生消除学习焦虑的心理,从而建立学习的信心。

二、倾听“高音”——倾听学优生

学优生往往是课堂学习的焦点人物,教师往往喜欢听学优生的发言。学优生对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大都能自学弄懂。“课堂上,我只听十分钟,就不用听了,我就懂了。”经常能听到学优生们这样说。学有余力的学优生在课堂上吃不饱,这也成为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事实。而教师的积极倾听能有效减少这类学生学力的浪费。对于学优生,不应只是简单的模仿跟读,应有综合深入的话题论述,或适当补充外国风俗文化阅读。指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向纵深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学会研究性学习。让每一位学优生在问题解决的智力挑战中体验成功、开阔视野,逐步培养个性化学习的习惯,学有多得。

三、倾听“奇(歧)音”——倾听另类思维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些歧音:有的与大多数学生意见相左;有的与正在进行的学习内容格格不入。对于这些歧音,教师有两种不良倾向:一种认为歧音是个性化的理解,因此即使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也不加批判地肯定,甚至赞同,要知道这种一味地赞美并非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维境界。教师可继续追问:如说说理由,让另类思维的学生展示其独特的思考过程。善于倾听的教师可抓住这个有利机会,巧妙引导,让其余学生也参与进来,并且找出与本课主题的联系。既能让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思考,也能让思维训练走向深处。另一种认为歧音是游离于正常学习外的,甚至视为对正常学习的干扰,如斥之为“钻牛角尖”。小学阶段是每个人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这一基础打不好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思维习惯。由于思维与语言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作为语言教师更应清楚这个问题。要营造民主的空间,让平等的师生关系孕育学生的“心理自由”,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写,倡导大家用发散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对于同一话题,让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思维表达,使大家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局限,充分激活和发挥各自的创造力。

总之,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师倾听,就是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倾听各种声音,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搜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包括言语形式和非言语形式),然后在此基础上甄选有用的信息并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为展开后续的对话铺设平台;并且学会因材施教,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采取积极倾听的策略,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满怀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让不同学生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促进学生积极地建构自己有意义的学习世界!

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篇12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啊, 如果我们从儿童的角度去倾听学生的发言, 用孩子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作品, 就会感到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妙!孩子身上显现的可贵之处, 就会震撼着我们, 影响着我们, 改变着我们。

一、珍视童真, 净化尘封的心灵

在苏教版国标本第九期教材的培训会上, 著名的儿童作家金波向我们介绍了两首在全国获得一等奖的儿童诗。其中一首是《去哪儿》:

没有了树木, 鸟儿去哪儿?

没有了河流, 鱼儿去哪儿?

没有了地球, 我们去哪儿?

另一首是《种照片》:

奶奶说, 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

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种下,

不知何时能长出我日夜思念的妈妈?

这两首诗, 是否触动了你的心弦?是否引发了你深深的思考?作为成人的教师, 我们的思想, 在世俗沿袭中也许加上了桎梏, 我们的思维, 在悠悠岁月里也许变成了定式。此时, 如果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品, 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学生的作品, 就会感到孩子是那么幼稚和无知, 岂不是一件悲哀的事?

《大学》中提出了“臻于至善”。可见, “善”是人们在品德上追求的最高境界。“人之初, 性本善。”童真是多么可贵!从上面的两首诗中, 我们可以感觉到:孩子有着博大的胸怀, 因为他们纯真;孩子没有语言技巧, 却是最大的技巧。当你蹲下身子时, 你才可以看见孩子眼中的世界。所以, 孩子是我们的学生, 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

孩子是独立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思维, 自己的逻辑, 自己的情感。他们偶尔的一句话, 都会给我们一个震动。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一个纯净的世界。蹲下身子, 感受童真, 可以去除我们心目中的功利色彩, 可以平静我们心境中的浮躁情绪, 可以增添我们心灵中的善良怜悯……因此, 我们要从孩子可贵的童真中, 懂得热爱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二、追随童眼, 感受多彩的世界

我在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青年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画春风时, 第一位学生把春风画成是黄色的, 老师奇怪地问:“春风怎么会是黄色的呢?”他说:“沙尘暴来了!”老师不由得皱起了眉头。第二位学生把春风画成绿色的, 老师问她为什么, 她说:“妈妈教我背过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不是绿色的吗?”老师使劲地摇着头。第三位学生居然把春风画成彩色的, 理由是春风吹开了各种各样的花……最后, 老师告诉学生:“春风是看不见的。怎样画春风呢?我们可以把草叶画成往一边倒。”

这位青年教师说得对吗?对的。因为在大人看来, 孩子的这些说法断然是不对的。此话如出自成人之口, 人们一定会发笑。但是, 如果我们蹲下身来, 追随着孩子的目光看过去, 就会看到一个多彩的世界, 一个奇妙的世界!人都是自然的人, 而孩子身上的自然属性比大人要明显得多。很多小孩子在热闹拥挤的菜市场、大街上会显得烦躁不安, 一旦进入广阔的大自然, 他们会玩得非常开心。夏天的一声蝉叫, 秋天的一片落叶, 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孩子不仅有自己喜欢的事物, 更有丰富的想象力。做早操时, 一位学生紧盯着地面。老师问他在干什么, 他说:“老师, 我看到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去听音乐会了。”多么有趣的想象啊!老师们, 请不要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还记得联想集团的广告语吗?“人类失去联想, 世界将会怎样?”古代的“千里眼”, 今天的射电望远镜;古代的飞天梦, 今天的“神七”……一个个梦想变成了现实。追随童眼, 孩子的想象还可以让我们享受快乐, 享受惊奇, 享受自由, 享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感受。

三、寻找童趣, 体验快乐的生活

台湾著名的儿童作家方素珍也时常给孩子们上课。在她的课堂上, 充满了童趣, 洋溢着快乐, 张扬着个性……我们来听听孩子们有趣的话语:

生1:一只蝴蝶在池塘边照镜子, 有只青蛙跳过来, 打破了镜子, 蝴蝶急得大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生2:灯泡是费电的太阳, 太阳是不费电的灯泡。太阳是灯泡, 灯泡也是太阳。

从孩子们的表达中, 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孩子们比起来, 我们老师历经岁月磨炼所形成的许多“优点”, 例如考虑成熟、理解深刻以及深谙世俗等等, 有时真是自寻烦恼的根源, 让我们不再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可我们教师不正是拿这些所谓的“优点”来教育和塑造孩子吗?我们可曾想过, 孩子们的生活态度, 是人类的至诚本性和天赋灵机啊!现代的许多画家, 从笨拙的古代绘画和孩子的信手涂鸦中获得灵感, 创作出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作品。那么, 我们为何不从孩子们身上感受童趣, 汲取营养, 从而拥有快乐的人生呢?

这使我想起了泰戈尔的一首小诗《玩具》, 其结尾有这样两句:

无论找到什么, 你总能创造出使你快乐的游戏, 而我却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消磨在我永远无法得到的东西上。

在我单薄的独木舟里, 我挣扎着要驶过欲望之海, 竟忘了原来自己也在其中游戏。

我们做老师的, 也应该具有和孩子一样的心境。当我们与学生一同学习、游戏时, 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纯粹地引导他们。我们也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去寻找那份久违了的快乐。

四、贴近童心, 欣赏理性的思考

我们的孩子, 以感性认识为主, 但也有了一些理性的思考。作为成人的教师, 应该善于发现和欣赏孩子的理性思考, 再加适当引导, 孩子的思维就会不断走向深刻。

犹太家庭就十分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具备理性的思维方式。每个孩子都要回答这一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 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 母亲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 你知道是什么呢?”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 母亲就会说:“孩子, 你要带走的不是钱, 也不是钻石, 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你只要活着, 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在教学中, 我们该怎么做呢?在《鞋匠的儿子》一课上, 我引用了歌德说过的一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字, 另一只则看到字的背面。”为什么要看字的背面?就是要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课文中, 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对林肯说:“……我希望你记住, 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如果我们仅仅让学生去体会参议员的态度显然是肤浅的, 是文字表面的东西。当我引导学生用另一只眼看文字背面的东西的时候, 就会感受到这位议员的险恶用心。我们来听听学生的回答:“这是对林肯的蔑视、讥讽、嘲笑。”“可能是这个议员没能当上总统, 心中有怨气。”“他想让林肯下不了台, 让林肯从此抬不起头, 置林肯于死地……”“他的言下之意是说‘你不配当我们的总统’!”给孩子一缕阳光, 他们就灿烂!

上一篇:成人大学生下一篇:蓝牙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