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2024-10-13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精选4篇)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篇1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喜欢逛商场,但每次她领女儿逛商店,女儿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这位年轻的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为什么不爱来呢?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这天,她领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她蹲下身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她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到的只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背包,时不时磕碰着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年轻的妈妈这才明白女儿哭闹的原因。”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大学课堂上,老师告诫我们: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蹲下来看孩子”的道理。从那时起,我就在心中默念,以后我一定要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没曾想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就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级,而且担任班主任,这下要真正与孩子们接触了。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是天真可爱的,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往往他们也是调皮捣蛋的,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还没有“规矩”这个概念。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就从给他们上“规矩”做起。每天按时到校,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可以随便讲话,更不能随意离开座位。做操要排好整齐的队伍,不应该东张西望……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我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可谓“黔驴技穷”了。很快,一个月就过去了,我是忙得焦头烂额,事必躬亲,可孩子们并不买你的帐。课上照样有人讲话,写字时依然有人站着,课间操的队伍还是弯弯扭扭……

为什么我的付出孩子们一点都体会不到呢,依然我行我素?有时真的很生气,觉得自己是在对牛弹琴。反思起自己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忽然又想起了那句“蹲下来看孩子”的善意提醒。虽然我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工作中我又何尝真正去做了呢?总是以师者的身份去俯视学生,认为与这些小孩子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当孩子们犯了错时,常常对他们大呼小叫,举起棍棒吓唬……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所改变。那天,孩子们在写字,我还是象往常一样巡视,纠正“两姿”(握笔姿势和写字的坐姿)。这时看见地上有块橡皮就俯身去捡,我发现那个孩子的脚竟然是悬空的。随后我又留心观察了其他学生,还发现了几个这样的情况。我们写字要求脚放平的,他们怎么能做到呢?课后,我找来几个孩子询问:“为什么你们上课听讲或写字时总喜欢站着?”也许他们以为我又要批评他们了,谁也没说话。一个孩子抬起头看见我是面带微笑的,这才开了口:“我坐在凳子上,伏在课桌上很不舒服,还会把作业本弄皱。”其他孩子也跟着附和。多么可爱的孩子啊!此后,我取消了以前的规定:上课必须坐端正听讲、写字,允许坐着不舒服的人站起来听课。孩子们露出了可爱的笑脸。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是好以一条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殊不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我们只有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声音,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保持童心,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和孩子做朋友,也才能教育好孩子。

在教学中,我总是尽力想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有时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并不能如我愿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尽管我卖力地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有趣的儿歌,搜集谜语让他们猜,总还是有部分学生自己忙自己的,似乎只有他个人的世界才是最精彩的。怎么办?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又想起了那句“蹲下来看孩子”的名言。课间,我想方设法与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寻求他们的内心想法。

一次,一个调皮的小家伙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讲故事比赛啊?”讲故事比赛?我这才想起了自己的话,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课外书,我说过“大家要多读书,增长知识,什么时候我们举行讲故事比赛,把你读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讲得最精彩,到时候我们还会评出班里的‘故事大王’。”当时,我只是随口说说的,没想到孩子们倒是记在心上了。

第二天,我利用兴趣活动课组织大家进行讲故事比赛,谁先准备好就先上讲台去讲,其他同学认真听。真的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课堂上安静的很,没有了平日里的喧闹,孩子们都在仔细听他的小伙伴讲故事呢。偶尔还会插两句“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孩子们有条不紊地上去讲故事,讲的精彩,听的认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难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到:“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若是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看来,我真是小看他们了。有些孩子的故事甚至完全是自己编出来的,而且象模象样,还有完整的情节。孩子们给我上了一堂课啊!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点没错,孩子们需要的是让他们自己自由发挥,而不是仅仅由教师给他们讲书上的故事,难怪我平时给他们讲故事还有孩子“溜号”。听了孩子的心声,组织了一次讲故事比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再一次明白了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是多么重要,也是多么必要。

以往,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错了,老师会发脾气:“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答”;学生作业做错了,老师会发脾气:“都讲了几遍了,还不会做”;学生违纪了,老师会发脾气:“说过多少次了,还记不住。” 你也许要问,怎么老师总爱发脾气?因为我们把学生估计得太高,总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看我们所教的学生,所以学生会令我们失望,我们就忍不住大发脾气。

如果我们能蹲下来,放下老师的架子,到学生中间来,以学生的眼光、学生的心态来看学生,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所犯的一些错,是那么合情合理。学生回答问题错了,说明他还是思考了,只不过思考错了。我们不防鼓励他坐下来再想一想,为他下一次举手增添一份勇气。学生作业做错了,说明他没听懂。我们不防和他一起来分析、解决,帮助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违了纪,说明他的自制力还不够强,因为他还是一个孩子。我们不防帮他去认识自己,做到知错能改,为他的成长增添光彩的一笔。

老师们,蹲下来吧!蹲下来看孩子,你会看到另一片天空,很美,很美!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你会听到另一种旋律,宛转,悠扬!

等待,倾听孩子心灵的声音

在教学活动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回答问题的声音轻了,老师再帮他重复一遍;一个孩子回答不出问题,就请另一个孩子帮助他回答,老师最后满意的是孩子们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我们平时都会说: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殊不知教师要学会等待,多一份温情、冷静而富有智慧的等待,在等待中倾听孩子心灵的呼唤,使教学活动成为老师和孩子心灵对话的过程。

一、智慧地等待,倾听孩子的情感

一个善于等待的教师,能迅速准确地从孩子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听出愤怒、失望、快乐和喜悦等各种情感,并把它作为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同时对自己的教学预案做出适当及时的反应和调整。

每当我们拿着预设的教案去上课时,要知道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在不断发展、不断生成的过程,因为孩子是能动的,也许会时常给我们带来启发。我们要充满智慧地等待,为孩子的思维飞跃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捕捉教学中的信息,用智慧引领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使教育更具生活意义和人文精神。

二、温情地等待,倾听孩子的欲望

孩子在生活中的欲望和需求往往不是通过口头语言而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它可能是一举手、一投足,或者是一个深情的眼神、一声心灵的呼唤。对这些细微的举动所表达的欲望、需求的倾听、理解和应答,就成了教师等待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孩子们都能出色地完成,提出的问题能有孩子响亮又完整地回答,而往往在自觉成功时疏忽了第一位站起来的孩子。其实他最需要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获得成功,他多么期待老师能给予他等待,等待他的进步。

三、冷静地等待,倾听孩子的思想

一个具有等待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仅仅满足于倾听孩子的情感和欲望,还善于倾听声音背后的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并尽量认可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去看待孩子时,我们就能对孩子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信心、多一分亲切。呵护萌芽

倾听花开的声音

在习作的起始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只有尊重学生的天性,作文才会是心灵里流淌出的泉水,才会是个性绽放的花蕾。我们要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作文教学改革也出现了许多令人释怀的新气象,这是我们许多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结果。可是,尽管如此,作文教学的现状并非能尽如人意,作文教学的前景也并不是灿烂如花。

众所周知,作文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组合、加工后通过文本的形式对外界的倾诉,是学生内心情感的一种释放。可是诸多的原因束缚了我们的学生,使得他们面对真善美的世界却不敢流露,不敢表达,更谈不上尽情地释放。特别是进入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看图说话,写话和一定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很低级、很初步,甚至很朦胧的,在这一种犹如种子发芽,但又未破土而出的特定环境和特殊条件的制约中,对如何有效的开展和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尤为重要。现将自己在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一、蹲下来看孩子。学生的习作因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正因为有了这些不足和缺陷,才有教育的生命和意义所在。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当然要看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可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毕竟学生不是作家,而我们成人也不是评论家,我们应该明白即使再差的一篇习作,都会有它耀眼的亮点。哪怕是一个优美的句子或一个生动的词语;再不然就是一个用对的标点符号,一个写得比以前更好的字。尤其是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以高年段的要求来评价我们的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词不达意、错别字多等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因为这些,而把学生的习作批得一无是处,只要学生有习作的愿望,能努力地把它写出来,就应该给予肯定。下面是我的一个学生第一次写的《泡茶》:我先把茶叶放到杯子里,然后往杯子里倒了一点热水。哇,热水像龙卷风一样把茶叶卷了起来。不一会儿,茶叶们一个一个浮在水面上了。咦,有一片茶叶掉下去了,又有一片茶叶掉下去了,没过一会儿,其他茶叶也跟着一片一片地掉了下去。我给这篇文章打了优,并且还给她写上了一段评语:你观察得很仔细,老师相信你肯定亲自泡过茶了,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新的发现,祝贺你!老师还发现你的想象力也特别的丰富,在你眼里,热水就成了可怕的龙卷风了,那一片片茶叶也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如果你把茶叶掉下去的样子观察得再仔细一点,老师相信,你的这篇文章会更精彩!修改好了以后别忘了让老师一起分享哟!后来,这个学生回家又重新泡了一次茶,经过修改,写出了下面这篇文章:我先把干干的扁扁的茶叶放到杯子里,然后往杯子里倒一点热水。哇,热水像龙卷风一样把茶叶卷了起来。茶叶们个个惊慌失措地逃到了杯口。片刻,水就平静了下来。茶叶们一个一个懒洋洋地躺在水面上。仔细一看,啊,我上当了!其实那些茶叶们正大口大口地喝着水呢!喝了水的它们一下子胖了不少,有一些喝多了水就往下沉。有的像一块石头猛地往下砸,有几片小的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接着,茶叶们开始调皮起来。老大学着跳水运动员抱着脚翻着跟头跳下来,老二和老三比老大还调皮,它们沿着杯壁“嗖”地滑了下来。老四还是个小妹妹,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压在了大哥哥们的身上,摔了个大跟头…… 看来,只有尊重学生的天性,作文才会是心灵里流淌出的泉水,才会是个性绽放的花蕾。其实我们只要悄悄地放下我们的架子,蹲下来,我们会发现,我们眼中的世界也同样精彩。蹲下来,还自己久违了的童真;蹲下来,给孩子一片释放童真的晴空。当然,除了教师拥有“蹲下来看孩子”的评价观外,在作文评价的方法上也要及时跟上,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不吝啬我们的鼓励和赞美,相信学生对写作会拥有更多的自信。

二、春风放胆来梳柳。人教版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特点及意图是什么,这是作为教师必须要把握的。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其他的一切都将徒劳。三年级的习作教材放在语文园地里,每一个语文园地里安排了一次习作,每学期共八次习作。纵观这十六次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有四方面的特点。

1、兼顾了写实和想象。既让学生练习写实,又让学生练习写想象,这是课标给我们提出来的要求。我们发现在每一册教材里面都安排了两次想象作文。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这是习作教材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也是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所提出的重要思想。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这个是作为中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提出来的。我们也在习作教材里面得到了印证。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从上述习作教材的特点看,第二点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了第二点,其他都无从谈起。课标也说得很明确:

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具体指导时,可以指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也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如果说一、二年级是写话,那么三、四年级就可写“放胆文”了。在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把握住教材特点后,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到作文很难,作文遥不可及,而要使学生感到作文不难,作文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拿起笔来就觉得有很多内容可以写。使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表达、天马行空,即便是一次次地上天或者入地都是一个个精彩的呈现。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于习作,如果我们仅仅注意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恐怕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要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四次小练笔,而下册也只安排了三次小练笔。老师们在教学中用好教材安排的这些小练笔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渠道。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作文训练要在阅读教学中相机生成。《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时,先带着学生品读描写银杏和枫叶的语句,感受文章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美。之后,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由于学生先前已经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了欣赏和感悟,所以,稍作引导,文思便喷涌而出:“它把金黄给了田野,那金色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翻哪翻哪,翻来了硕果的明天。”“它把金黄给了田野,那金色的稻穗像一只只小手,招哪招哪,招来了丰收的喜悦。”“它对菊花最慷慨,它把彩色给了菊花,那五彩的菊花像一张张可爱的大花脸,笑啊笑啊,笑来了百花争艳。”…… 随文续写,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进行续写,这类文章往往是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像《风筝》、《小摄影师》、《陶罐与铁罐》等都可以进行续写。当然,在要求学生续写的时候,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如《风筝》一课,文章的结尾是“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学生在充分感知了课文之后,教师轻轻地点拨一下:“我们究竟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请每个同学当一回大作家来写一写。”由于学生还沉浸在文中,情绪随即被挑动起来,一个个奋笔疾书,有的说孩子们跑过去,在那房子的顶上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幸福鸟”,有的则依然没有找到,最后他们决定再做一个“幸福鸟”……尽管学生的体验不同,但是这些都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流露。随文拓写,拓写不同于续写,它必须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有时它是对文章的一种变式的总结,是文章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现,而有时它又是作者情感的提升,是读者对文章的再悟。《掌声》就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可供拓写的文章。在走近英子的同时,学生也跟着一次次地感受到了掌声的魅力,在课接近尾声时,我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掌声,是一声声亲切的鼓励;掌声,是一次次温暖的支持;掌声,是学生在引导下一句句妙语即兴生成:掌声,是一股股关爱的暖流;掌声,是一次次热情的期盼;掌声,是通往自信的钥匙;掌声,是告别自卑的留言。…… 当然,除次之外还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随文练笔,如《燕子专列》一课也可安排几次小练笔:“我想对贝蒂说几句话,再写下来。”在文章的最后一句:“燕子在车厢里叽叽喳喳,好像在向人类致谢。”在学完课文之后,可让学生想象,你就是燕子专列里面的燕子,你要向谁致谢呢?……都不失为进行练笔的好时机。

作文,其实是我们真实思想的负载,是我们真实情感的沉淀,是我们真实自我的释放。如果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能够坚守那份真,那份实,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将别有洞天,生机盎然!

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

根据新课程要求,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前提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但多少年的教学改革虽然一直都在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个传统立场上,所以在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了高高在上的领导地位,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思维成果,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认为在新课程下,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应该是和学生平等对话、共享、共进的。教学不再是教学生,而是师生的交往。所谓交往,即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高度统一。基于这一理念,课堂上是否要固守着“师道尊严”的信条,教师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扮演长者、充当权威呢?我认为要真真实实地走进新课程,教师应该从原有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当成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走下神圣的讲台,抛开教师“师道尊严”的架子,带个民主的耳朵走进课堂,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倾听学生的智慧,倾听他们的独特的理解,倾听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真正成为新课程下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这方面,我们很多老师都作了尝试,他们用心倾听到了学生智慧之花开放的声音,他们品尝到了自身教学行为变革带来的甘甜硕果。例如:新课程实验区某小学任教美术的蓝老师在上《让我的飞机飞上蓝天》的课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他是这样写的:我虽然课前尝试了几种飞机的折法,但让我觉得尴尬的是,课堂上我示范折好的一个飞机,试飞给孩子看时却意外没有飞起来。这时,好多孩子在下面就说了,蓝老师,我会折,我来帮你。先后上来了六个孩子,他们每个人折的飞机都不一样,而且都能飞上一段距离。于是,我就请孩子上来当小老师演示折法。所有的孩子都显得很兴奋,听的孩子很认真,讲的孩子很带劲,“小老师”在帮助不会折的同学时也一丝不苟。到操场放飞纸飞机时,基本上每个孩子的飞机都飞上了蓝天。有个孩子跑到我跟前认真地对我说:“蓝老师,我来教你折个更好看的飞机。多可爱的孩子!孩子们的飞机飞得既高,又漂亮,而且种类多样,这显然是孩子们相互交流、合作的结果。这种效果是我课前没有料到的。

这位蓝老师将这堂课的良好效果归结为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结果,当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但是我认为这位教师还是比较谦虚,他忘了自己是这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创设者,他能改变以往“师道尊严”的老观念、老架子,民主平等地进行教学,使自己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了新课程所创导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蹲下来,把自己当成是学习群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倾听孩子们的智慧和创造,不强不能以为能,强不知以为知,不充当权威,不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行为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这样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那就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开放自己的心灵,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潜能。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以往的“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了,学生不是听老师讲,跟老师做,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师生的共识、共享和共进。

“带个民主的耳朵,蹲下来,倾听孩子”,说起来容易,但具体操作起来却不容易,他要求教师能不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特别是要注意自身的两个重要转变。

1、自身行为角色的转变。

即由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变为平等互助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清闲,他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地引导,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最佳契机,及时地推波助澜,正本清源,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作为促进者,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例如上面案例中,在当时蓝老师的飞机飞不起来的情况下,他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放到了被传授者的位置上,把课堂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充当了一个耐心虚心的听众,正是他这样的角色转变,激发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欲望,每个学生都想在蓝老师这个“大学生”的面前露一手,从而使整个课堂不但没有因为老师的飞机飞不起来而陷入绝境,相反课堂气氛民主而活跃,这正是新课程所努力追求的。同时,作为促进者,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课堂上学生自主了,也相对自由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纳学生的错误行为,当学生发生不正当行为时,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身心理状态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及时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与赞赏。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是一双有力的大手,可以托起学生的自信,发觉学生的知识潜能。老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我们可以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扬他们独特的兴趣、爱好、专长;我们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我们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我们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教师的尊重与赞赏中迸发,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没有赞赏的课堂是死板而没有生机的,它反对超越,追求唯一,它扼杀创新,请看以下案例:课堂上,林老师:“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九只”“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这是因为其他鸟听到枪声后吓飞了。”“还有两只,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你这孩子,净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 “一张四方桌子,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还有三个角!如果沿对角线锯就的三个角!”“你这孩子别老是钻牛角尖,尽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的!” 若干年后,该教师的学生变成了当年的林老师,重复着死板的教条,扼杀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创造力…… 从林老师的教育悲哀中,我们不难看出,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想象是儿童的心理显著特征。案例中男孩子对树上还有几只鸟及桌子锯掉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的分析和推论,是他独特思维产生的结果。而案例中的林老师对孩子的答案一味地求同,无视学生积极思维的成果,扼杀学生带有创造性的观点,把学生“一棍子打死”。我认为教师对学生这种违反常规的现象,不能简单否定,应抱着尊重赞赏的态度帮助他们分析合理成分,并在教学中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而不应该象案例中的林老师那样给予简单的否定,这种做法是与新课程的初衷相违背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养成用心倾听孩子智慧的习惯。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帮助引导作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民主的耳朵,在学生“迷路”的时候,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当学生发现“宝藏”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肯定与赞赏……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创导的教学体制下,教师的权威地位将受到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原有的课堂上发号施令的至高无上的学术权威,转变为一个掌握着多种倾听技巧的倾听者,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得到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得到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与此同时,教师也将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

让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双民主而又善于倾听的耳朵走进课堂,为学生创设可以任意高飞的天空和可以尽情跳跃的大海;让我们的课堂因为有我们这样善于倾听的教师而更充满创造的活力;让我们的课堂因为有这样敢于创新的学生而更丰富多彩;让我们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用心倾听天使的声音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贯的主张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所以我们班上课的时候和下课一样热火朝天。然而,拜读了佐藤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后,我才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不仅仅是“发言热闹的教室”,更应该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佐藤学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教师面对的、处理的是一个一个的单独的生命体,因为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和差异,教师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与在意。“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赞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这将都是成功教学的法宝。

相互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的开始,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不善于倾听的教师,往往自己很爱讲话,但讲话时不会对自己的言辞进行谨慎的选择,对学生是否理解自己的讲话毫无意识。

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真诚倾听,不仅听学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时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困惑、焦虑。我们一天8个小时都在围着学生转,然而交流的机会却很少。尽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然而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师生之间仍以单向交流为主。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在很多情况下,师生之间的误会都是因为没有机会申述或彼此没有认真听而造成的。如果老师在工作中经常听取学生的谈话,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地了解学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误解和摩擦。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坠落到人间的天使。你的倾听也许看起来是无足轻重的,然而,对于每一个天使来说,这将是他进步的天梯;你的倾听也许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对于每一个天使来说,这将是他沐浴爱的阳光的开始。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优后感 篇2

回想起彦彦小时候经常会说:妈妈,你为什么不对我温柔一点?我会理直气壮地对她说:妈妈这样做是爱你的。此刻回想起这句话觉得很苍白无力。显然,我对孩子使用了家长的绝对权威,只要冠以“爱你”之名,妈妈怎么做都是毋庸置疑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对你产生敬畏,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读完这本书,我尝试一次蹲下来的姿势和彦彦说话,我发现即使是略带严厉的语言也变得温柔一点了,和孩子眼神交流也有惯常的居高临下的“俯视”变成了四目相对的“平视”,我们顺利结束了一次愉快的交流。

然而,蹲下来不止于是一种姿势,更是一种心态,一种与孩子平等交流的态度。沟通是双向的,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又有多少家长能将这个尊重揉入日常亲子教育的点点滴滴中去的呢?尊重的“尊”加个足字旁就变成了“蹲”,显然尊重孩子要求我们家长放低姿态,更加主动地与孩子沟通。这种姿态与心态,能够帮助孩子消除对家长的绝对敬畏,敞开心扉,更准确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仅能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还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包容和尊重,很多时候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作为父母,生活的种种压力难免有时候会让我们对孩子失去耐心,喜欢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然而身教永远重于言传。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因为一些琐事心情略烦躁,女儿的水杯被我胳膊一碰打翻了,洒了一地,女儿说:“妈妈,水杯打翻了。”我说:“谁让你把水杯放到身后的,你看洒了一地!”女儿委屈地看着我。现在想来,其实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如上所述呵斥女儿,二是,放低姿态,跟女儿道歉:“对不起,妈妈把你的水杯打翻了,给你重新倒一杯。”也许女儿就会开心地说:“没关系,妈妈!”知错认错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不能仅仅用于孩子,同样要反思自身,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记得中学时代读过《傅雷家书》,很难想象上世纪50年代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就会与孩子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去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责,教育孩子的同时永远在深刻反思、检讨自己,彼此像知心朋友一样相互学习探讨,我想最理想的亲子关系大概莫过于此吧?

蹲下来给孩子一分钟教学心得 篇3

蹲下来给孩子一分钟教学心得

午饭时间到了,林林小朋友向我走来,走路双脚直直的,低着头,不说话,双手垂直放着。我随口一问“怎么又尿裤子了?”随后马上叫阿姨说林林又尿裤子了。阿姨听后,边责备边给他换裤子,林林则沉默不语。换好后,我轻轻地问了他一句,“是不是太懒了?小便要赶快去洗手间。”他低着头,红着脸,支支吾吾地不说话。我接着又问他,“还是其他小朋友喝水的.时候,不小心洒到你身上了?”林林还是低着头不跟我说话。作为老师,最急躁的莫过于面对百问不答的孩子,这个时候我真想大声再问他一遍,因为我怕家长看到孩子尿裤子会不满意,而我又说不出原因,那我该如何向家长交代?没照顾好孩子,毕竟是老师的责任啊!我刚要发火,看到林林小朋友崛起了小嘴,一脸委屈又害羞的样子,我转念一想,算了吧,稍等会,看他怎样解释。于是,我把他抱到小椅子上坐下,蹲下来,慢慢等他说。一分钟过去了,他终于抬起头,说话了,他说:“老师,我今天有点不舒服,本来要去厕所的,但是还没走,就尿湿了。我不敢说,怕小朋友们取笑我。”我立刻明白了,随即摸了他的额头,果然,有点发烧,这个时候更多充斥内心的是自责,但是还好,给了孩子解释的机会。

凡事多一点耐心,蹲下来,用心倾听,就多了一次让孩子表白和解释的机会,也许他会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篇4

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吧,他最近看了不少课外书,并且对阅读的兴趣愈加浓厚。其实,一开始孩子也觉得读书枯燥无趣,想着还不如看图画书更生动有趣。我心想,不能让孩子一个人读书,咱也跟着一块看看书。既是对孩子的陪伴,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学习。于是,慢慢就变成我和孩子坐一块,各拿一本书籍阅读,晚上临睡前我俩再相互分享一下阅读中有意思的故事。通过互动,孩子越来越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进一步体会到享受文学的乐趣。

所以说,平等的交流,让我更能了解孩子的特性和喜好,挖掘他的潜能,增加他学习的兴趣。同时,陪伴是给孩子的奖励。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世界不容易得到满足,缺少家长的陪伴,就难以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家务,孩子在一旁玩乐高玩具。一会儿,孩子兴致盎然的叫我:“妈妈,你看我这玩具多好玩啊,你来陪我玩吧。”我回他:“妈妈正忙着呢,你自己玩会吧。”孩子语气骤然一低:“没意思,你都不来陪我玩,再好的玩具也没意思啊。”我一愣,是啊,家务活什么时候都可以做,但孩子渴望陪伴的心一旦受损就补不回来了。我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陪着孩子摆弄他的玩具,讨论各种玩法,嘻嘻哈哈打闹成一团,度过一段非常开心的时光。

孩子大了,能看出我们的陪伴是完全投入,还是勉强敷衍。玩耍时,家长不妨蹲下来,重拾小孩子的心态,与自己的孩子打成一片,加深父子母女之间的感情。

作为家长,我们已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给予时间,耐心的看着他慢慢探索,陪着他慢慢成长。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躺在孩子床边陪他。孩子说:“妈妈,你刚洗澡完,把光脚伸进我被窝里吧。”我心里欣慰的很,心想平时真没有白心疼这小家伙了,晓得心疼人了,就依他言把脚伸进去。谁知孩子把他的小脚伸啊伸,一直贴到我脚上才不动,问我:“这样暖和了吧?”黑暗中,我的心忽然就柔软了。我一把搂着他:“是呀,谢谢你啦。”

有时,我们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殊不知,孩子已悄然成长到能体贴大人、为大人分忧的高度了。孩子,谢谢你的成长,让我感受到作为母亲的温暖。

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孩子,我希望,在陪伴你的这段岁月里,我是那个给你这张白纸涂抹鲜艳色彩而不是灰暗颜色的那个人。我会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你这个小大人,尊重你的想法,鼓励你的决定。爸爸妈妈对你的爱只会与日俱增,即使将来你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我们也会在你背后默默的注视你、支持你,希望你这个小雏鹰将来能飞入广阔的世界。

上一篇:对南仁东的赞美颁奖词下一篇:寝室卫生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