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心声

2024-09-27

倾听孩子心声(精选6篇)

倾听孩子心声 篇1

自参与生态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来, 我悟出了在课堂上如何与孩子们一起学语文的许多道理, 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 用一句话表达, 就是“倾听学生心声, 生成对话精彩”。用一个公式表示, 即“倾听+ 对话= 精彩”。

谁都希望自己的语文课堂精彩, 希望课堂上学生精彩, 希望学生在课堂对话中不断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 进而收获课堂语文学习之旅的欣喜和满足, 不断解决问题, 又能不断发现新问题, 自信, 好奇, 迷恋, 沉醉,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精彩, 老师必须从倾听开始。

倾听首先是一种姿态, 一种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姿态。这种姿态是装不起来的, 只有由内而外地尊重每一个生命, 发自内心地以生为本, 才能微笑着、和蔼地、目光清澄地注视着学生, 倾听一字一句的诉说;才会舍得花时间, 耐心地、仔细地、聚精会神地专注倾听来自学生心底的声音。这种姿态源自于人文关怀, 充满着信任, 充满着期待, 充满着鼓励和力量。这种姿态与语文老师的学术教养有关, 更与语文教师的师德修养相关。无论学生的表达是正确还是错误, 是精彩还是拙劣, 甚至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是沉默不语、一言不发, 老师都不会大喜或大悲, 更不会语言失范、处理失当。质朴、虔诚、优雅、从容、大度和不失幽默与智慧, 永远是倾听者最美的姿态选择。

倾听是为了实现一种有效的沟通, 是一种师生之间围绕学习、生活、成长等话题的坦诚交流, 是彼此走近的良好开端和真正的出发。没有倾听, 信息无法交换, 沟通也就无从谈起;倾听不足, 信息不丰、不全, 沟通就会受阻。课前、课中, 没有及时地倾听, 无论是备课还是对话都只能是一厢情愿, 没有针对性, 因为, 我们不了解学情。即使是课后, 我们依然需要倾听, 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这样才能做好补救和确定下一次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实现教与学、师与生之间最大化、最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心灵沟通。

倾听是一种能力, 一种作为优秀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你必须有相当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思考力。因为, 谁也不是一个容器, 无论学生怎么说, 说多少, 你的大脑都能装得进来。即使是一个无穷大的容器, 也必须有对学生言语信息进行准确接收、及时归纳和综合, 甚至适当联类与演绎, 巧妙地加以提醒或者适度地加以追问的处理能力。倾听投入的不只是情感, 更需要专注、思维和智慧。因为, 作为主要倾听者之一的教师, 还得有听言观行、察言观色的能力, 捕捉对话过程中的非言语信息, 进而作出准确的判断与有效的情意交流。

语文教师的课堂倾听, 从直接意义上说, 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把脉学生在文本阅读或写作活动中原初的感受和触及的状态, 优化语文学习的过程, 组织更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 实现最有价值的课堂对话, 获得精彩的课堂生成。

因此, 我们不仅要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地倾听学生对文本、生活、人生、自然、社会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还要倾听作者, 与作者对话;倾听编者, 与教材编写者对话。这样, 才能保证我们的倾听是全面、客观、联系和变化的。“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这也是语文教师课堂“倾听”的最好概括!

倾听只是课堂对话的起步, 是出发, 倾听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对话。这里所说的对话, 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交谈”, 不只是影视剧中人物之间的“对白”, 也不等同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大型“对话节目”, 更不能等同于传统课堂上的师问和生答式的“问答”。这种“对话”, 基于语文课堂生态场的动态变化的特定过程情境, 基于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基于学生学习问题的不断发现和对有价值的问题的思想碰撞和智慧解决。

“对话”, 必须有聚焦的话题。话题必须有针对性和高质量, 起码不能太宽泛, 必须对“点”。对于文本的阅读来说, 可以是重点、难点, 也可以是疑点、微点 (因微小而往往被人忽略的点) ;对于写作的话题来说, 可以是社会的焦点、时事的热点、生活的冰点、身边的亮点和美点。而“话题”的提出人, 既可以是老师, 也可以是学生, 还可以是老师在了解学情之后代为学生直接提出。

对话, 必须保证渠道畅通与多向开放, 不能停留在一师与一生之间的点到点的单线连接, 而应该是师与众生, 一生与多生等多种联系渠道的对话。还需要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师生与作者的对话, 师生与教材编写者的对话。对话过程, 必须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老师不能永远居高临下, 必须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对话;老师不能永远是问题的提出者和对错的评判者, 也应该是问题讨论、思想碰撞、心扉敞开的参与者。其实, 真正有对话意义的话题, 往往是无法用正误对错来评价的;有时, 意义根本就不在于问题答案的本身, 而在对话的过程、思维的训练、思想的提升和灵魂的纯净。

一次有效的语文课堂对话, 永远建立在相互倾听和全员参与的基础之上, 尤其是老师的倾听;一次让人喝彩的课堂对话的呈现, 永远是老师、学生、文本、教学环境之间的有机整合所带来的生成产物。仅就某一个语文学习问题的对话而言,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在提问与展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等多种形式和丰富样态的交替变化中追求如下三个渐次上升的生成境界:相关语文知识接受的科学性———有关问题的理解与回答的正确性———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富有智慧的语文老师, 不只是把自己当作主持人, 想方设法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每一次对话做得尽善尽美, 更注重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主持人意识和主持人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对话, 成为每一次对话中的主持人或嘉宾, 至少也要成为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互动的现场当事人。不让一个孩子游离于课堂学习问题的对话之外, 这是生态语文人的底线和坚持。

倾听+ 对话, 是我的生态语文教学主张, 也是我的教学行走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我追求语文教与学的有效、和谐、共生的基本路径。

在蔡明老师领衔的生态团队之中, 我们都在学习叶圣陶, 追求像叶圣陶先生那样做教师, 不断形成我们个人的生态而“苏式”的语文教学风味, 用倾听和对话引发、推动和成就语文课堂生成的精彩, 即使不能如苏州园林和苏州刺绣般精致、美丽和富有象征意义, 也不及太湖水般澄澈、清纯和浩渺, 至少如苏州的山脉一般, 虽不巍峨、高大, 亦能秀气、婉约和沉稳, 虽不及吴门烟雨、水乡苏州那么朦胧、诗意, 亦能温柔、清新和生态。

倾听孩子心声 篇2

江南区第一幼儿园

杨春宇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种特别受大家欢迎的人,他们在听对方谈话时,无论对方的地位怎样,总是细心、耐心地专注地倾听,说者自然也就感觉畅快淋漓,受到重视。我们也曾这样耐心地对待过我们的孩子吗?每当孩子主动要向你倾述,你可曾放下手中的工作,让他畅所欲言,把心中的郁闷宣泄出来。有时只是一时想不开,过度地焦虑;有时真希望有人为他分担一些痛苦。这时候,他也许会对父母吐露心事,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和鼓励。亲子之间如果能彼此倾诉,经常恳谈,问题会少得多。孩子成长过程是很快的,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方法不对,亲子双方都会感到痛苦,而且不正确的沟通方式,会白白浪费家长的许多精力与时间,让亲子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曾经听到朋友抱怨爱人这样教育6岁多的孩子:要多练习写字,以后长大就会更聪明学习更棒!于是买了好几本描红本来给孩子每天练习,而且一写就是两三页,刚开始孩子还乖乖地完成爸爸的任务,后来就不乐意了,每次一写就皱眉头,才写几个字就开始发呆。他爸爸看到这样就劈头盖脸的指责道:“写这么点字就不想写了?你怎么都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考100分?”“爸爸,好累啊,我不想写这么多!”孩子流着眼泪说。朋友也说小孩子还小,写不了这么多,写多了也没效果。可孩子的爸爸却一意孤行,不听孩子的倾诉,非要儿子按他原来布置的去做,有时甚至还让孩子多写点,觉得这样做是为孩子的将来好。孩子没办法只能听话照做。转眼3年多过去了,我到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的儿子正好在写作业,我拿起一本作业本来看,发现作业本上的字不太端正,歪歪扭扭,而且还喜欢涂改。这时朋友的爱人说:“我这孩子挺聪明,成绩也不错,就是字写得乱七八糟,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改不过来,气死我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对儿童的倾听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接纳。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一种倾听,能够反映出成人对孩子的理解。倾听孩子内心的心声,我们才能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所以在孩子面前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家长以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因此,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模式记事父母不停地说,孩子看似在听,但是,孩子仍会犯些父母经常告诫的错误,其实孩子并没有听进父母说的话。这些父母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学会倾听,而是一味的教导!如果朋友的爱人能在儿子不愿写字的时候能停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分析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我想现在的情况会大有不同。

调查发现,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使用的频率最高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真没出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假思索地把“听话”这种命令试的两个字挂在嘴边;“没出息”这三个带着强烈贬损意味的字不知道刺伤了多少孩子的心。这些话反映了大多数家庭缺乏亲子间的平等沟通。“好好学习”可以看出大多数父母只看到孩子学到的知识,得到的分数,殊不知孩子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有其他的生活内容。作为父母,谁都希望“子成龙、女成凤”,于是不少家长都是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培养孩子,甚至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孩子,总带着自己的主观色彩去看待孩子的问题,总以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就是为孩子好,无形中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孩子的世界。试问这样做的父母:“你们了解孩子吗,倾听过来自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吗?”

那么,家长该如何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呢?首先父母要听孩子把话说完。有时候,孩子会兴冲冲想跟父母谈一些事情,想告诉父母自己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可是,父母都总是忙着做其它的事,要孩子等会儿再说;或者孩子诉说一件委屈的事,父母一听就发火、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当孩子还没把事情说完,父母就打断孩子,也不去了解真正的缘由就责怪孩子,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沟通就会发生问题,也会使孩子失去应有的自信,而且孩子会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先听孩子把事情说完。听孩子说活,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也很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其次,父母适当给予分析和建议想要孩子能够得到锻炼和成长。父母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要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父母要在倾听中,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听完孩子的倾诉后,家长还要根据自己的阅历,给予合理的建议。例如,当孩子说起幼儿园里的某个小朋友上活动课的时候推打了自己,你就要和孩子分析,以后要小心保护自己,同时也不要去伤害其他小朋友。

静静倾听孩子的心声 篇3

教育是慢的艺术,倾听是静的艺术,倾听教育能真正触动教育的脉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倡“精神助产术”,强调教师和学生是世界知识和真理的探索者,在人格上互相平等;教师相信学生能创造和发现真理;教师通过提问,倾听学生发言,研究和理解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写道:“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孩子有着独特的观察、思维与情感的方法,教师应通过倾听参与孩子生命发展的过程。

就倾听教育的内涵,学者们各有见解。学者袁菊总结:“倾听就是教师耐心专注地听学生表达表现并积极予以回馈的过程,它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和师生平等,也折射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学者冯卫东阐明:“倾听是以积极的情感态度认真细心地听取,即借助多种感官接受语言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和领悟等过程。”

综上所述,倾听,意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主动积极、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言说,并借助多种感官接受语言信息进行观察、辨别、理解、反馈和引导。教师和学生彼此平等尊重,互相倾听理解,共同发展进步,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个性的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倾听教育的误区

教育家杜威说:“耳朵与生动的、开拓进取的思想和情感的联系比眼睛紧密得多,也丰富得多。视察是个旁观者,听觉则是个参与者。”在教育教学中,倘若教师忽视倾听教育,只能是一个视察的旁观者,而非学生生命成长的参与者。学者李政涛把这种教育现象称作“教育失聪”。我们不妨来剖析一下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失聪现象。

(一)教师对自我威严的维护导致失聪

我们首先以一项课外活动为例。在我校举行撕纸大赛之前,我示范失败,表示研究后再指导,但是学生凭借自身的智慧获奖而归。这一教育行为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剥夺了学生发言并展现个人才能的机会。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如果教师只能接受维护自身威严和形象的声音,排斥那些可能挑战自身权威的声音,那么他们是狭隘的,忽视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无限的创造潜能。

(二)教师的倾听智慧不足导致失聪

倾听教育不仅仅是用耳朵耐心专注地听,同时还需要借助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理解、反馈和引导。以我的一堂英语课为例。课上,学生发表了独特别样的观点,但由于课堂时间紧凑,我只是摆出倾听的姿势,并没有进行思考并且给予及时或是课后的反馈。这无疑是虚假的倾听。教师忽视倾听或是倾听无能,都是源于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与教育智慧的欠缺。

三、教师倾听智慧的养成

(一)细细思考倾听什么

海德格尔写道:“我们在目前可做的或可以学习的,就是去切近地听。学会倾听也是师生应当共同关注的事。”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需要专注地倾听,及时了解孩子们的身心状况。同时,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即便是不成熟的。孩子们会萌发很多奇思妙想,如果教师不愿倾听,予以否定,许多伟大思想的幼苗可能还未绽放就已经萎谢。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特长爱好,不同的性格情感。因此,教师需要仔细地倾听他们不同的心声,并且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二)创设倾听情境,积极反馈反思

若要收到良好的倾听效果,教师需创造不同的倾听情境。部分学生比较内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教师从文字中倾听孩子的心声。在班会课上,我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心事。部分孩子有所保留,但还是能听到许多天真略带畏惧的声音。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深入反思,及时地给予孩子适当的反馈和正确的引导,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除了书写,另一方法则是引导学生言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专注与耐心,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散发着教师的人格魅力。

(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教师倾听意识的产生源于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和知识面前是平等的,教师应视学生为富有独特的个性、发展的潜能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们应当俯下身子,侧耳倾听孩子们内心最真实、最自然的声音,无论成熟与否、正确与否。在倾听的过程中,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在我们班的文学著作交流会上,我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在倾听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教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以孩子为师。如此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倾听到他们真实的心声。

四、倾听教育的价值

(一)倾听是一种修养

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说:“最完美的说话艺术不是一味地说,而要倾听他人内在的声音。”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倾听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的一种修养。

(二)倾听是一种道德

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倾听是关爱的最佳表现。遗忘学生的生命本色,忽视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必然导致紧张的师生关系,师生彼此心灵疏远。倾听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道德,是对生命的关注,是对心灵的关爱。

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成长 篇4

鲁迅先生《野草•秋夜》是这样开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身为父母,在我们生命的后园里也存在着两株树,一株是孩子“认知发展”的树,还有一株是孩子“情感发展”的树。这两株树伴随孩子生命的开始而扎下根,却由于后天承受的阳光、雨露或者雷暴、冰霜从而呈现出差异极大的生长景观,带来完全不同的生命意义和结果。

“认知发展”这株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最终这树的躯干和枝叶是不是自由地涌动着“创造力”独特的浆液;“情感发展”这株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最终这树的果实是不是个个坚实、成熟、饱满,经得起风、雪、雷、电的威胁甚至摧折。越来越多的统计数字表明:一个孩子未来的希望有多大取决于“认知”与“情感”这两株树共同生长的结果。换句话说,没有创造力的深度也就难以推开真正成功的大门。同时,如果没有情感的深度,即使侥幸获得了一时的成功也还是难以将成功进行到底,长久地拥有幸福、自在的人生。

与国外作父母的相比较,我们中国作父母的似乎太多地把物力、精力和梦想集中在了培养孩子“认知”之树的单一茁壮成长上,忽略甚至蔑视了孩子“情感”之树成长的正当渴望,似乎“奥数”、“过级”、“满分”等等也就构成了孩子生活世界的全部。

也许,做父母的可悲之处恰恰在于:我们同样经历过孩子心灵和肉体成长的的所有阶段,然而当我们终于“长大成人”,身为父母之后,却断然拒绝和我们的孩子共同完成再一次的成长。我们开始以爱的名义仰仗自己经验的权威,施展自己顽固不化的意志,面对着清新、蓬勃、有着无限种潜能的生命却强迫它束手无策地就范于我们已经停止生长了的观念、情感以及对周围世界不加选择的好奇。我们不知不觉中成了一厢情愿、喋喋不休、自私自利的“布道者”;而孩子则成了无所适从,充满着困惑、压抑和挫折感的孤独的“倾听者”。毫不夸张地说,孩子此后人生成功希望的破灭大致根源于此。

我想在这里对所有作父母的大声疾呼:培育孩子不同于培育任何其它的生命。孩子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奥秘其实就是对这一严酷事实进行毫不妥协的颠覆——互换角色,让孩子成为自己“认知”和“情感”发展历程的“布道者”,而作父母的要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倾听者”,一个真正的、积极的、平等的,值得孩子信赖的“倾听者”。如果成功的父母无一例外首先必须是成功的“倾听者”,那么我们怎样倾听?倾听些什么?

从孩子出生到跚跚学步(infants, toddlers, 0岁—3岁):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开始奠定基础,孩子的“情感”开始初步整合。这时的倾听意谓着:同尚不能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内在要求的孩子建立基本的信任,也就是,努力“正确”、“及时”地对孩子含糊表达出的“意义”做出积极的回应。容忍孩子模棱两可的行为特征。耐心而明确地帮助他们建立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好与坏、肯定与否定等的初步意识。孩子情感的生长此时最需要的是足够的安全感和明确的鼓励。

学前期(preschoolers,3岁—5岁):进入这一阶段,孩子对于父母的期待和培养标准有了渐渐清晰的意识。孩子对父母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从行为到情感开始敏感,知道如何讨好或激怒他们的父母。孩子以性别区分的情感表达方式开始形成。这时的倾听意谓着:鼓励孩子学习用具体而准确的语汇表达他们的情感,尤其是帮助他们仔细分辨特殊的情感。例如,这一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分辨“快乐”与“忧伤”,但面对“忧伤”和“愤怒”之间的区别却往往困惑不解。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对外部世界发生兴趣。想像和幻想成为他们同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他们常常会把故事的想像直接等同于现实。此时的倾听意谓着:借用优秀的故事作为有力的手段,让他们参与其中,引导他们主动讲述或复述,在一种完全不涉及敏感自我的放松心理状态下,间接表达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思考、挣扎和期望。

学龄期(school-age children,6岁—12岁):这一阶段伴随着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以及不得不同外部世界沟通的需要。集体性的游戏以及运动等带有“竞争”意味的活动就变得十分重要。此时的倾听意谓着:尽量多地亲自参与这些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团队协作”的意识,帮助孩子的“自我”初步适应外在的社会环境。

青春期(adolescents,13岁—18岁):进入这一阶段,孩子一方面越来越强烈地体验到自身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同时还强烈意识到社会地位的微妙变化。“叛逆”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表征。夸张地表达自身的情感说明这一阶段的孩子对诸如“痛苦”之类的精神挫折感有了强烈的认知。追求行为上的独立,并且随着认知能力的进步开始习惯于摆脱具体的事件或情境而代之以初步的抽象思维。此时的倾听意谓着:鼓励孩子行为、情感方面的独立意识,关注他们生理健康的细枝末节,平等地以自己成人的经验帮助他们养成对事物的判断力,帮助他们缓解来自同辈人各式各样的压力。要理性地面对孩子青春期对成人的挑战、对成人观点的争论,引导他们从以前“自由地”(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情感过渡到“艺术地”(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情感,令他们领悟到要想让人尊重自己先要学会尊重他人。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情感成长不再仅仅与“当前”事件或情境有关,而是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信仰的体系。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就像这个世界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然而,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条却是作父母的要用真心的倾听与有效的沟通和孩子再一次经历共同的成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把孩子引向未来真正的幸福。所谓真正的幸福只可能来自孩子自身健康的情感能力和创造性的认知能力的共同创造,而不是来自我们自以为慷慨的给予。如果说世界上一切都可能被以某种方式给予的话,只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是注定要靠自己才能获得的。

我不由地想起一则意大利的童话故事“幸福者的衬衫”(The Happy Man‟s Shirt)。从前,有一个王子总是很不开心,任何物质的享乐也无法让他露出一丝笑容。他整天坐在窗户边,呆呆地盯着外面的世界,沉默得一言不发。眼看着心爱的儿子愁眉不展,国王四处求救,召见有学问的医生、学者和哲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指点。“我该怎样帮帮我的孩子呢?”国王逢人便问。博学之士们占星问卜,有一天终于带来了答案:“陛下,只有一件事可做。找到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然后让您的孩子和他交换身上的衬衫。”国王像捞到了救命稻草,广而告之,普天之下寻找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第一个来到王宫的人是位神父。“你幸福、快乐吗?”国王问。“当然,陛下。”“那你想做我的主教吗?”“如果能做,那当然好啦。”“给我滚开。”国王怒吼道。“我要找的是一个为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感到真正幸福、快乐的人,而不是什么“„如果……就……‟的人”。没多久,国王听说一个他国的统治者十分幸福、快乐。他的国家国富民安,妻子美貌倾城,五个孩子漂亮可爱。国王立即派人去想同他交换身上的衬衫。可信使到了他国,却见这位国王整天哀声叹气,寝食难安。“我拥有了一切。可迟早有一天我会死去,而这一切却带也带不走。” 信使断定这个国王根本不幸福、快乐,于是决定不要他的衬衫,宁可空手而归。

解读“心语信箱” 倾听孩子心声 篇5

一、案例呈现

2012年12月30日,打开“心语信箱”——

〖案例1〗杨顺顺:“明天要放假了,我想回家,可惜没有人来接我。新年到了,我很想念爸爸,想给爸爸寄张贺卡,可是怎么才能寄出呢?……我恨妈妈……”

〖案例2〗张蝶:“快要期末考试了,我又紧张,又高兴。紧张的是担心期末考试考不出好成绩,不好向老师家长交代;高兴的是快要放假了,马上就能见到爸爸妈妈了……”

〖案例3〗乔玉:“校长,您昨天和我谈了很多,我心里暖暖的,我不再那么郁闷、孤独、难受、想家人了,我感到儿童之家给我很多的关爱,不仅是您,还有万老师、江老师、顾老师、同学们,这里就像您说的那样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一定会和同学们老师们相处好,常把微笑挂在脸上,做个快乐的孩子。”

〖案例4〗叶旨龙:“我不想念书了,可是家里人对我期望很高,我该怎么办?” “胡勇、叶佳佳用打火机把体温表温度烤上来,骗取医生的证明去逃课。”

……

二、案例分析

〖案例1〗杨顺顺,孤儿,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从小跟随大爷大娘生活。性格暴躁,易暴易怒,经常向同学出手,学习成绩不稳定。一是由于亲情缺失,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亲情的缺失,本身就是对儿童正常情感需求的无情剥夺与伤害。二是由于不理解母亲,产生怨恨情绪。三是存在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平时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四是没有理想和抱负,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学习习惯不良,自控能力差。据观察班级中的留守儿童,仅有一半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案例2〗张蝶对自己缺乏信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思念父母,在家感到空落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家长对她的期望值高,压力大。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空落寂寞的心理障碍。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有可能偏离正轨。

〖案例3〗乔玉,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监护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郁闷、孤独。在平时的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中发现,有将近20%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5%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

〖案例4〗叶旨龙、胡勇、叶佳佳厌学、恐学、逃学、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好动贪玩等中小学生类似这种形式的学困生比例高达15%~18%,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

案例中的这些孩子大多由长辈代管,隔代监护的祖父母文化水平低,溺爱娇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和道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是个学术问题,而且已是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它关涉到社会的公平、正义、稳定和发展,关涉到千百万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1. 情感的支持

首先是留守家庭的监护人,要时时地与孩子交流沟通,时时地了解他们心里的需求,时时地掌握他们心中所想,不能只是一味的溺爱孩子,无论孩子要什么都无条件地满足,在孩子需求中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该拥有的,哪些是不该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心里感到什么是我可以做的,哪些是我不可以涉足的。其次是学校老师的爱。爱是心灵的动力,是我们生命活力的源泉!在学校教师要给这些留守孩子更多的关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便是一个良好的渠道。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如果老师热情关心他们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一事物面临选择或出现行为偏差时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苏霍姗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杨顺顺和类似同学的变化无不在爱的感化下,让他们拥有一个在怀的人生。

2. 树立理想的人格

袁贵仁部长说:“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是幸福的人,道德的人,有知识的人,三者是一致的。人生的目的就是在于达到至善和幸福,实现自我,成为自在自为的人。”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把“至善”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孔子始终把“仁”“义”“礼”看得高于“智”,他认为,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虽然有多寡高低之分,但只有“仁”的品德、“义”的价值和“礼”的行为,就是一个高尚人格的人。在心理学界,马斯洛把“自我实现”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主张发扬人性中的积极力量以构建“真善美”的价值体系。因此研究留守儿童的发展,就要研究塑造“理想人格”的内在结构,发展路径和培养载体。

3. 信心的支持,意志力的支撑

莫泊桑说:“人是活在希望之中的”。让留守儿童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拥抱梦想,并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引导他们从改变自己做起,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发扬毛泽东:“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精神,积极乐观每一天。在学校教师除了要给这些留守孩子更多的关爱外,在学习上针对留守孩子不愿学习的毛病,时时的和孩子谈心,了解他们不愿学习的原因,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尽量的把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让他们答,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我和别的孩子一样,一点不差,这样他们就会慢慢的对学习感兴趣,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便能激励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4. 多给学生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倾诉心声

倾诉是交流的一半。设置“心语信箱”“阳光信箱”“心路”等交流平台,倾听他们的心声。还应加强对留守学生的个别帮助与指导,在个别帮助时,要分清他们的不同家庭情况所带来的不同心理状况,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调整消极的性格特征。如他们学习上有什么困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上有什么障碍;心理上有什么想不开的等等。让他们去找他们信得过的老师谈话,内容可涉及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5. 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学会生活,乃是人生的第一本领。若要生活好,勤学、节俭、储蓄三件宝。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责任。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6. 从细节做起,养成一种习惯

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约·凯恩斯说。“只言片语表达文明,举手投足彰显修养。”培养孩子的习惯从细节做起,养成好的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等。优秀是一种习惯。

7. 经常开展团队游戏

如“千手观音”“同心杆”“贪食蛇”“风火轮”“蛟龙出海”“国王与天使”等。通过活动,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蛟龙,学会承担责任,增强抗挫折和心理承受能力。

倾听创新人物心声 篇6

山东如意集团执行总裁丁彩玲,武汉科技学院副院长徐卫林,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院长周华堂,天津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机修钳工、技师刘生友等20人以杰出的贡献推动了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他们是行业的骄傲,更是行业学习的榜样。有了他们,春天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定有力。在表彰会上,一股暖意在心中流动,一种精神为之动容。他们用创新的精神和力量,实践着,努力着,为实现我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转变而奋斗着。

本次论坛分为科技、品牌、管理三个主题,分别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中国纺织》杂志社总编孙淮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副主任、《中国纺织》杂志社执行总编蒋蕾,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传媒中心主任、《中国纺织》杂志社出版人魏林博士主持。

在当天举行的论坛活动中,这20位创新人物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语言,但是他们对行业的建议以及对2009年的展望无不表露出他们的行业热情,就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他们的心声吧。

关键词:原创

丁彩玲:山东如意集团执行总裁

感悟:“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为我国纺织业在世界上赚足了“面子”。为什么?正如丁彩铃所说,因为它是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从哪里来?别无他途,惟有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也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这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的一条真理。知识产权的特征之一就是专有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一招鲜,吃遍天”。

创新需要长期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的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苦的,需要超人的韧性,需要长远的眼光,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更需要不断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如意纺”的技术业也是历经好几年的时间才搞出来的。反观很多企业在创新上患得患失,只顾短期效益,甚至指望今天投入明天赚钱。图一时省事,靠模仿加工过日子。长此以往,就会丧失创新意识,又怎么可能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其后果只能是,在竞争的持久战中落败。

一直以来,为什么我们是纺织大国,而不是纺织强国,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纺织技术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原创。金融危机,使很多纺织企业倒闭、淘汰,这或许正是我们加强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的最好时机,力争行业更“如意”。

关键词:产学研

徐卫林:武汉科技学院教授、博导

感悟:从徐院长激动的话语里,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他对科研事业的热情和执着,充满了创新的激情。虽然他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他并没有满足,觉得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科研工作者的品质。一个人之所以领先,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这一点,徐院长做出了榜样。

产学研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储备科技人才,也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创造了条件,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当前,纺织业正处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尤为重要。危机下,纺织企业如何走出逆境,提升竞争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走产学研的道路,不失为一条上策。产学研合作要想达到大规模,还要借助于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出手“扶上马送一程”。而从高校、企业“两张皮”,到产学研结合“一股绳”,理念的转变不但能给高校和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会加快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依托产学研的充分结合,给产业结构调整追入大量好“肥”。

关键词:夕阳产业

陈建忠: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感悟:正如陈建忠所说很多人一直认为纺织行业是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不沾边。这种认识误区也给纺织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为一个传统产业,纺织行业也在与时俱进,高新技术从来都是纺织业追逐的目标,如意集团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和霞客开发的“天人合以”技术就是很好的例子。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表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夕阳产业”,有的只是“夕阳思维”。

《中国纺织》杂志社总编孙淮滨在做客新浪时也说过,“不要因为它面临这些困难,就说它‘夕阳’了,要走下坡路了。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纺织产业成为‘夕阳’产业,我们的穿衣、家用都需要国外来供应,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所以,在中国说这个产业‘夕阳’,可能外国人也不会相信。”但是不能否认,纺织行业中确实存在那些粗放型经营、技术落后、高能耗的‘夕阳’企业,危机下,这些企业必然面临着倒闭。

从长远来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纺织服装业的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大。可以预见,纺织服装市场的蛋糕将越做越大。纺织业是“永不衰落”的行业,而纺织业近年来遇到的困难,可以视为行业成长中必须面对的“阵痛”。

关键词:客户

张玉高:广州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感悟:“客户就是上帝”。虽然此话已经是耳熟能详了,但这句话折射出了溢达一切为客户的宗旨。正是源于对客户、消费者的及时跟踪了解,对市场的正确把握,金融危机下,他们的销售收入和税后利润却都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一枝独秀,这对于那些盲目追求产量最大化、规模化的企业来说,不妨值得思考。

企业追寻的莫过于利润的最大化,而这说白了,就是看谁卖的产品最贵,卖的最多,有没有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而一切,恰恰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未来。做好产品的市场调研和满足客户、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的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力。毕竟,是消费者说了算,就算你的产品再好,消费者不领情,也白搭。所以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要调查研究市场,市场的需要、客户的需要才是创新的基础,否则创新就成了空中楼阁、无土之根,就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

关键词:细节

刘生友:天津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机修钳工、技师

感悟:刘师傅用非常朴实的语音和带有地道天津味儿的口音,给我们讲述了一线纺织工人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工作。也许他们并没有高学历,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阐述了创新的意义。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细节决定成败。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创新不光要有大手笔,其实在日常经营、管理、车间具体环节中的每个细节的改革,都是创新,这样才能体现创新的立体性。创新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刘师傅做的是基础工作,但这对企业的创新来说,不可缺少。因为他的创新,企业的机器发挥着最大的效率,企业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的集成。要是我们的纺织业都是刘师傅这样的创新实践者,2300多万的纺织工将是多大的一笔财富,这样的企业,就算遇到再大的风浪,还会怕吗?

关键词:民生

储呈平:江苏鑫缘蚕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感悟:储呈平创造性地打造出了国内丝绸行业最为完善的生态产业链,形成了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织、染整、制衣、真丝家纺以及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构建了稳定的基础,更为当地老百姓的致富搭建了平台。

纺织产业振兴规划重新定义了纺织业的地位和重要性,即“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的肯定,是我们纺织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和责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纺织品和服装行业的就业人数分别在610万人和410万人,分别占工业就业人数的7.5%和5%。当前,经济下滑严重,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纺织业事关国计民生,如何发挥纺织业的民生作用和社会责任,值得我们全行业去关注和努力。

关键词:自主品牌

张荣明: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董事长

感悟:虽然张荣民关于“中国自主品牌促进法”的建议实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从他的这番话里我们也能感受到中国企业家对自主品牌的渴望。

作为一个纺织工业大国,中国的纺织服装品牌却像沙漠中孤零零的胡杨树。中国纺织业如何摆脱当前生存困境,尽快实现从贴牌到创牌的跨越,成为一道十分紧迫的现实命题。

与全球顶极品牌产品相比,现在我们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品质都不差。真正的差距在设计与品牌,这是制约中国纺织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尽管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已经启动,但目前还没有真正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也曾表示,“培育一个品牌,要持续保持好品质二三十年。而要变沙漠中孤零零的胡杨树为沙漠绿洲,还需在品牌的文化层面多加努力。”杜钰洲指出,“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所有的企业都要有创造性的思维与决策,去共同缔造一个品牌生态。”

关键词:团结

王力民:华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感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出口急速下滑,什么时候出口还能“回暖”,这不仅要看危机什么时候见底,欧美市场什么时候复苏,然而这一切,似乎还只是一个开始。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口企业如何在危机中生存并率先突围,国内市场成为他们转型的“香馍馍”。但愿我们的企业扩大内销,展开激烈竞争的同时,不要“自相残杀”。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直在努力为行业“正名”、为企业“代言”、为政府“幕僚”,试图打造一个“联合舰队”,为危机下的行业与企业,保驾护航。正如2月份的145个产业集群的调研、“三展一周”的举办、年度创新人物的表彰……协会正在用自己的特有信息平台、服务和指导,努力为纺织业撑起一片蓝天。正如杜会长所说的,今年行业的口令就是联合。

关键词:调整

苏善珍: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感悟:一个企业的实力和能力,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最能显现。在危机面前,凯宫没有盲目的扩大投资规模和生产,不贪大、贪多,深知稳定压倒一切,唯有小心方能使得万年船。他们采取短平快、小批量的营销战略,为企业的后续发展赢得了商机,也保持了实力。

有些企业,总以老大自居,不肯“委曲求全”,殊不知,量小积多,水滴还能石穿。做大做强固然是每个企业的追求的目标,但不是什么企业,什么时候这样的“美梦”都能实现的。危机面前,企业该何去何从,想必是很多人所关心的话题,不妨参考下凯宫的“韬光养晦”。

关键词:集成创新

刘政:湖南华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总经理

感悟:转攻国内市场是现在企业家谈论最多的话题。从长远发展看,国内市场将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依托。毕竟,任何长期依赖国际市场的国家都很难维持长久的出口增长率。有关方面应从鼓励内需、减少储蓄等方面做文章,促使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尽快在内销市场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我国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纺织服装业正面临由成本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集成度提供了契机,产业链在完善的同时,更应加快产业链的集成创新,实现产品价值提升,充分发挥生产企业的作用,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的集成创新,创建新的生产和营销模式,如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这将是未来企业竞争的核心。

关键词:环保

周华堂: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感悟:目前,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少数规模小、竞争力弱的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偷排现象屡禁不止。即使是大型企业,也有非法排污现象存在。环保升级迫在眉睫。这需要政府提高管理能力,通过立法、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标准和建立各种规范化运作的符合性评定程序,以建立纺织品服装“绿色”保障机制。绿色纺织品生产能力的高低不是个别企业所能决定的事情,取决于纺织品供应链是否是一种生态型,即所谓绿色的供应链。政府部门在这条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管理能力的提高将最终保证我国绿色纺织品出口能力的整体提升。节能环保是衡量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重要指标,也是坚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其实,随着未来竞争的加剧,这些社会责任都会加入到一个企业实力的评估之内,做得好,反而会成为企业竞争的助推器。聪明的人,算算环保的经济账,就知道了。

关键词:集群

胡永康:广州中山市沙溪镇人民政府党委书记、人大主任

感悟:从直接经济要素来分析,产业集群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生产成本、创新能力、区域营销规模优势。生产成本优势包括公共设施的节约,企业集群产生外部规模,有利于要素和产品专业化市场发育,降低流通成本,专业化分工形成网络交易,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产业创新的内在需要和较大的创新空间来自于由相同、相近与相关的产业企业在某一区域集中形成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同类产品面对同样的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彼此扩散效应,激发了企业接受质量标准化规律和激发强烈地寻求新技术、发展特色,实现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要求。区域营销优势来自于群体效应产生的区域无形资产,通过批发零售和网络市场产生集群规模效应和议价能力,形成一体化信誉和利润,加强了规模优势和市场细分能力以及服务意识。从间接经济要素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互动,集群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极,而区域作为集群的栖息地,又为集群发展不断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区域创新系统对集群创新的支撑作用,包括大学、研究所、培训、中介服务、法律、金融等体系,并且能为集群优化配置,土地、公用设施、环境统筹治理提供区域政策支持和落实国家有关政策。

关键词:物流

黄伟国: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感悟: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75%靠内需拉动,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尤其是发展“十大振兴产业”之一的物流业,将有很大的

利润空间。纺织产业升级除了需要加大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外,减少产业物流成本也是当务之急。调查表明,美国纺织企业物流成本仅为总成本的8.6%,而我国纺织企业平均物流成本接近20%。我国有145个专业集群,有上万家纺织服装企业,在落实纺织行业振兴规划的过程中,内需市场巨大,如何利用资源把物流业做活,延伸到每一个领域,相对空白的纺织物流业,急需一些龙头企业支撑。

关键词:准备

卫国:宁波百隆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

感悟:危机来了,有些人整天在抱怨创业有多艰难,挣钱有多不容易。其实,他们或眼高手低,或不肯吃苦,机会不是没有,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宁波百隆就是以这样的“准备”赢得商机,一步步朝前迈进,我们很难用一个词来准备的定位百隆的成长史,也很难用几句话来剖析它的成功,但值得肯定的是,它不贪利,不图名,用自己的能力和耐力,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诠释着创新。

如今的百隆,已经成长为我国混色纱、色纺纱最大的集团之一,2008年,百隆逆势上扬,销售额达到25亿元,其中创新品种在利润中占到50%~60%。创新成就了百隆,也用事实证明了一个人、一个企业因为创新所带来的改变,是多么巨大。危机下,我们要用创新的精神来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主动,通过创新来抓住机遇,谁说未来的明天不属于我们。

关键词:自律

汪建根:浙江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感悟:化纤行业目前已经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行业具体走势还不太明朗的情况下,还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在此严峻形势下,要大力维护化纤市场稳定,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行业自律。

加强行业自律,对稳定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现阶段化纤行业应对需求不足、稳定市场运行的最主要手段。力争做到:主要原料及产品的科学定价,即建立月度回顾价机制,减小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建立长期的行业自律机制;建立行业市场运行预警机制,坚决制止行业内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等不规范行为,为行业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关键词:责任

叶智伟:旭日集团副董事长(年度创瓤人物旭日集团董事长杨勋的代表:

感悟:责任成就未来。提起企业社会责任,不少企业家或许“谈虎色变”,认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增加成本、降低竞争力。然而,许多企业已经从实践中体会到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许多好处,例如:保护品牌形象、避免贸易制裁、提高生产效率、保障股东权益、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强企业守法意识等。企业社会责任转化的生产力在旭日集团就得到了体现。

企业的利润在短期内可以依赖廉价劳动力来取得。然而,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以人为本、注重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健康可持续发展已不再是选择,而是必然。对于员工,工作不再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更是生活价值、人生价值的体现。所以,善待员工,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保持舒适的工作环境,也是企业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创新精神,从而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一个关键。危机下,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走出国门,社会责任不可或缺,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来说。

关键词:规模

洪天祝:天虹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

感悟:在很多人眼里,一个企业做得规模越大,就越有实力。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倒下很多大企业,其中不乏世界知名企业,当然还有很多中小企业。但倒闭之后,他们谁先爬起来,值得我们思考。

上一篇:审计运用下一篇:传统高频电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