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与阅读

2024-08-15

倾听与阅读(精选11篇)

倾听与阅读 篇1

《S/Z》一书是巴特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的重要著作。但是用作分析的文本却是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当然, 给作家贴标签的方式并不能涵盖作家的所有作品, 但是巴尔扎克的时代已经远去了, 并且以巴特的理论来看, 《萨拉辛》情节圆满, 正是一个经典的可读性文本。那么, 在《S/Z》的分析中, 为什么《萨拉辛》这样一个文本依然有效呢?

萨拉辛的悲剧在于将赞比内拉看做完美而典型的女性形象, 将其封闭在可读性领域中观赏, 并且不能通过重读来理解这个有着缺陷的可写性文本。当可读性与可写性的区别出现时, 具有可读意味的情节被架空。比如萨拉辛看赞比内拉的那种观赏性的眼光, 这在可读与可写的区别下才具有被提炼出来的意义。在此思路下, 可以进一步找寻萨拉辛陷入阅读赞比内拉这种境况的最初起因。

初到意大利的萨拉辛被罗马的艺术调动着各种感官。而关于歌剧, 最重要的就是聆听。“年轻雕塑家的所有感官都被约梅利无比协调的和弦润滑了一遍。这些意大利歌唱家的嗓音, 巧妙地汇融起来, 新颖别致, 柔和极了。萨拉辛沉湎于美妙的醉境之中。”1正是赞比内拉的声音, 让萨拉辛全身心都沉醉了。倾听成为了一个契机, 让后面的情节得以展开。巴特划分出三种听的类型:一是对某些标志和声音倾注其听觉。这是有警觉的生理能力。在此层面人与动物没有多少区别。二是耳朵尝试把握的某些符号。在此层面, 我倾听意味着我辨识。对于第三种倾听, 巴特说:

(倾听针对的是) 正在说、正在发送的东西, 它被认为形成于一种跨主观的空间, 而在这种空间里, “我听”意味着“请听我”;它所占有的以便进行转换和无限地在转移游戏中重新启动的东西, 是一种总体的“意指活动”。2

先于倾听的是嗓音发出的运动。巴特指出了倾听嗓音在主客体之间的联系作用, 它开启了与另一个人的关系, 可以借嗓音来辨认其他人, 了解他们的存在方式、快乐或痛苦。嗓音的抑扬顿挫会在听者的神经上引起惊奇, 某种程度上来说, 一位对话者的嗓音比他的话语更打动听者。在此基础上, 巴特引入了精神分析学。于是倾听变成了一种往返运动。“作为说话的有形性, 嗓音位于身体与话语的结合处, 听的往返运动正是在这两者之间可以进行。”3

说话不表达的东西, 便是他提供倾听的嗓音, 这是潜意识的结构。听者倾听之后, 便依据着嗓音返回说话者的身体, 以说话主体的言语来重构主体的历史。于是倾听变成了对另一个人的欲望的辨认。然而这种辨认不能建立在中立性、善意和自由之中, 辨认这种欲望, 要求人们进入欲望之中, 在中摇摆, 最终陷入其中。这是倾听的风险, 然而没有这种风险, 倾听也不能成立。如此一来, 我倾听也就是意味着倾听我。倾听是能动的, 它担当起在欲望的活动内就位的职责, 去分析, 去探寻, 去解答。倾听也是被动的, 耳朵的接受很可能会变成嘴唇的表达。事实上, 倾听言说着, 它在相对立的主体间关系中显现出来。

从能指到所指的过程巴特称之为意指。这一过程的命名意义在于, 此过程将无限地处于完成之中, 能指不断生产能指, 所指依靠能指来阐释自身反而让能指不断丰富, 让所指处于能指链无限延伸的尽头。将这一过程承载在倾听这一行为上, 改造了倾听所维系的传统主客体关系, 也就是巴特所说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倾听。回到《萨拉辛》的文本来看这个问题。赞比内拉发出了令人沉醉的声音, 马上吸引住了萨拉辛, 倾听便开始了。声音是最初的吸引, 也是倾听得以成立的条件。倾听也不会止于此, 萨拉辛的爱迅速发展成为对赞比内拉整体的爱欲, 她的容貌、身材、娇弱等等, 这是倾听的延续, 也是倾听的深入。倾听在往返于赞比内拉和萨拉辛的过程中, 让萨拉辛的情欲更加浓烈, 他以为, 他的倾听抓住了赞比内拉的全部, 是一种无比深入而透彻的了解。于是我们也可以倾听萨拉辛了, 他对赞比内拉的情欲表达的正是他对自身男子形象的贪念, 他如痴如醉地倾听赞比内拉, 正是他赏心悦目观赏自我的镜像表达。

萨拉辛对赞比内拉的倾听变成了一种声音。可以说萨拉辛倾听着赞比内拉, 而我们倾听着萨拉辛。在巴特看来, 文本就是声音的编织。他将《萨拉辛》一文划分出了561个语汇, 将它们汇入五种符码之中。符码即是编码, 是一系列不连续的语汇展现出的共同属性, 以此支撑并展开文本。巴特将文本看做编织物, 每个线头, 每个符码, 都是声音, 这些已经编织或者正在编织的声音, 形成了写作。因而文本在巴特看来, 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此在场所。在《文之悦》关于声音的片段中, 巴特提出一种“大音写作”, 一种文之悦的美学, 在富涵声音的写作中, 不是词句的华丽和情感的充沛感染读者, 读者为之心潮澎拜的也并非感受净化以致情感的升华。纯粹是一种语言的直白展现, 一种声音的蕴含其中让读者萌生醉意。阅读“大音写作”, 不是寻求意义, 叩首真理, 而是同语言有肌肤之亲, 仿佛无声的对话。

自此文处, 我们可听见嗓子的纹理, 辅音的水亮, 元音的妩媚, 整个儿是幽趣荡漾之肉体的立体声:身体之交合, 总体语言结构之交合, 而非意义之交接。4

仅仅是声音, 让文本悬浮在了回声飘荡的空间中, 不落地, 不显示意义, 而是安身在无穷的能指链上, 由此, 倾听言说着得以形成。倾听者的静默与讲话者的言说将是一样的举动, 在此情况下, 将整个身体收纳于声音之内, 或者说用巴特的话说, 声音处于结晶状态。这是具体可见的物质状态, 声音具有了身体性。而倾听者则浓缩为耳朵, 成为身体, 与话语交融, 产生它的声音, 亦即开始说话。而《S/Z》能够写定, 形成声音的结晶体和具体的书写物, 也是因为巴特的研讨班上, 学生、听众及朋友的身体和《萨拉辛》文本声音的交接过程, 因为他们的言说过程, 也就是他们的倾听过程。

在具体的文本中, 声音的存在让所有的发话行为都隐匿了。巴特举出《萨拉辛》文中一例:“恰似受到了恐怖的撞击一般。”他问:这是谁在说话呢?结论是, 不是萨拉辛本人, 也不是叙述者, 无以觅获发话行为的起源、视角。“发话行为的起源愈不确定, 文便愈是复数的文。”5文是复数并非简单地说文本有几个意义, 实际上, 意义的存在被否认了, 任何文本都不是始源性的, 它可以是其他文本的回声、引文、参照, 这正是现代的文。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性质, 是因为在现代之文中, 声音无以寻得任何出处, 并不固定意义, 从而消除了成为始源性文本的可能。在文本中, 只有话语在说话, 甚至是, 只有语言在说话。将文本中丰富的文学性减损成为语言的存在, 不是对文学的否定, 而是看到了文本的另一个空间, 这是从语言和文字中跳脱出来的空间, 不再是故事活动的场景和舞台, 而是读者置身其中的空间, 凝视文本并絮语其中。语言所说的话, 其实是借由读者的倾听, 其话语成为文本内一个存在的空间。“读者经由第三者授与话语的易位的声音, 话语正按读者的利益在说话。”6巴特说写作并非从作者发向读者的某种信息的通讯, 而完全就是阅读的声音, 最后就变成了“在文之内, 只有读者在说话。”7

我们倾听着《S/Z》这本书, 阅读得以形成, 无边无际。写作在继续, 阅读推动着这种行进。巴特对可读性文本和可写性文本的区分解放了文本的凝固状态, 也让阅读进入到更加宽广的领域中去。在可读性文本之中, 读者仅仅是消费者, 和文本绝对分离。而可写性文本的模式是生产性的, 它可以被重新写作, 可以被扩散, 可以在无限地差异领域中被分散。它没有任何固定的结构, 它的编码无穷无尽, 网系繁多, 是能指汇集的星河, 没有任何一种确定的单一意义可以在此固定, 因此, 它为重读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读者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消费者, 而是文本的生产者。

巴特关于声音和倾听的阐释, 让文本从纸质的平面上站立起来, 成为一个立体的空间, 同时还具有了生命, 和源源不断的延续性。《S/Z》的写成, 是对一个古老文本的倾听, 从而复活了它隐匿的声音。然而这对所指的追逐并不停留于此, 而是将此倾听化作声音, 继续在能指的链条上奔跑。对此声音进行倾听, 形成了阅读——无限生产的阅读。《S/Z》的阅读因而成为可能。这当然不是最后的终点, 因为阅读不停, 能指奔向所指就是一段无限的旅程。

摘要:《S/Z》是对巴尔扎克的《萨拉辛》做后结构主义的分析, 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将这个古老的文本划分语汇, 总结编码, 进而分析出其声音, 将文本悬浮在能指集合的空间中。这是对《萨拉辛》一文的倾听, 因而《S/Z》得以写成。而这种倾听一产生, 也马上化为声音, 成为阅读者的倾听对象, 阅读从而形成。

关键词:声音,倾听,《S/Z》

参考文献

[1][法]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法]罗兰·巴特《文之悦》.屠友祥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3][法]罗兰·巴特《显义与晦义》.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

[4][法]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汪耀进、武佩荣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5]《符号学文学论文集》.赵毅衡编选,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

[6]《谁是罗兰·巴特》.汪民安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倾听与阅读 篇2

19.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人最殷切的愿望,应该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从中收获情感的源泉。或者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 (2 分,意近即可)

20. 首先讲述故事,引出论点,并列举中外名人事例证明论点;(1 分)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1 分)最后提出希望。 (1 分)(共 3 分,意近即可)

21.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里他们虽然寂寞的面对世人,但是他们通过创作来宣泄、表达、交流、沟通情感,这个世界里他们坚信一定有人能听懂他们的独吟、呐喊,这些虔诚的灵魂是他们心灵的朋友。 (3 分,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教学应倾听学生的叙说 篇3

一、钻研教材是倾听的前提

教师要反复钻研教材,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才走进课堂,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

在备《社戏》这课时,我重点思考了这几个问题:1.既然社戏不是那么好看,那么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还说是好戏,并且还要以社戏为题呢?小说中心是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作者表现这个中心,正是通过社戏一步步展开的。单纯的戏虽然不好看,但是伙伴们的美好心灵,农村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关系,令人难以忘记。而且,这在“我”看来却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结尾说那是好戏,并且以此为题。2.如何看待“偷豆”的是与非?我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归纳要点:“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天真的天性。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3.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4.通过人物分析,得出人物形象:双喜:聪明能干、热情爽直、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小领袖、善解人意、办事果断。阿发:热情好客、淳朴无私、憨厚善良、天真活泼。六一公公:善良淳朴、宽厚好客、豪爽风趣。可见,钻研教材是倾听的前提,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

二、学生质疑是倾听的源泉

课堂是学生读书的场所,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多读文本多思考,让学生多读文本,是落实独立自主的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

在教《宇宙里有什么》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默默地坐下了。我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于是追问:“既然万万等于亿,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沉默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我当即给予肯定,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见,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教给质疑方法,提供质疑契机,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倾听的中心

心有灵犀一点通。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合作学习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优化组合,进行学生之间的对话,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我在教授《安恩和奶牛》时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安恩太太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讨论交流后发言明确:1.“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总写安恩的特点:孤独、腼腆、羞怯。2.“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群,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写出安恩的贫穷、淳朴、爱干净。3.“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干瘪瘪”说明了什么?写出安恩的年纪大了,营养不良。4.“她带的那条方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写出安恩的平常很少出门,这可能是仅有的很少的一次。5.“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说明安恩很在意这次出门,作了精心的打扮,庄重而自信。6.“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还横插着一根”,写出了安恩的勤劳、细心。由以上分析,学生对安恩的印象是:她是个西马兰的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孤獨、腼腆、羞怯,贫穷、淳朴、勤劳、细心,在她身上闪耀着人性美好的光辉。因此,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充分预习、学习的基础上,或让他们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或设计一些有兴味、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对话,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四、师生心灵的接触是倾听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在教授《本命年的回想》时,我让学生归纳出作者家乡过年的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畜;备糕点;送灶王爷;换门神;守岁;拜新年。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我问学生,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哪些活动?说出理由。接着具体分析几件事。1.问:这是什么?腊八粥。问:为什么作者说“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 “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珍贵、可爱、好吃,出于珍惜、节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因而舍不得吃。“吃起来却没个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两者既矛盾又统一,富于情趣。2.问:课文中的这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平安、团聚、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如此,教师创设出一种平等的心灵交往的话语空间,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

参考资料:

1.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3.李小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分析》,《现代教育技术》2004年第7期。

4.魏锡山《研究性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成功实践》,《天津教育》2001年Z1期

构建倾听-对话型阅读教学 篇4

本文试图从倾听-对话这个角度谈谈如何更好的把握新课程标准下阅读课堂的教与学。相互倾听,进行角色的转移,有效对话,实现观念的转变,使老师和学生通过文本展开多层面、多视角的对话,能让我们更好地提高“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相互倾听——角色的转移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将传统教育概括为“储蓄式教育”,其显著特点就是“灌输”与“被灌输”。 教师作为绝对的权威主宰着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无须思考的被动客体。这种教育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 首先,使学生失去了批判意识;其次,抑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现状, 更好地提高“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在教学角色上来一个转移,建立一种新型的倾听关系:学生———变接受者为发现者,教师—— 变传话者为倾听者。教师在倾听学生自由讨论的同时,也在引导和熏陶学生学会去倾听他人、评判他人,从而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倾听,批判地接纳:在倾听中更好地理解,在理解中更好地对话。

1.学生——变接受者为发现者

一直以来,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一直扮演着讲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变成了听的机器,在教师面前不敢说,不想说,慢慢地放弃了说的权利,只好心甘情愿地充当一个听的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我们应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 例如 : 在教 《方山子传》 时,我设计了一个课前导读,利用 “人物传记阅读积累表”让学生自主学习,树立了自主学习的观念。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加深了理解,有所感悟,确实为堂上交流、分享、品读文中的细节描写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四人小组在堂上交流人物传记阅读积累表,品读文中的细节描写时, 也让学生学会去倾听他人 、评判他人,从而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倾听,批判地接纳:在倾听中更好地理解,在理解中更好地对话。可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实现由接受者到发现者的角色转变。

2.教师——变传话者为倾听者

没有倾听,就没有理解。传统的语文教学、虚假的对话式阅读教学实际上都是一个完成预先计划的实施活动过程,但语文课堂上常常有许多非预期性因素,以往有一部分教师未能很好地注意到学生那些“不同的呼声 ”,一味按照 原先的教 学设计施教,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 这样一些不连贯、不清晰、不全面甚至不正确的“言语”,正是我们教师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凭借和契机,是引起对话、推动对话、 提高对话质量的“话题”。例如:在揣摩 《荷塘月色》 的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时,有的学生认为朱自清的心情很好,因为他看到的荷塘月色很美。当时,我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抓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把握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二、有效对话——观念的转变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将对话理论付诸教育实践,提出了“对话式教学” 的概念。英国学者戴维·伯姆认为, 对话追求的是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平等互助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笔者认为,对话式教学正是人们基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教学模式的选择。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基于文本展开多层面、多视角的有效对话,促成文本意义的生成,必须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对话关系,老师———文本———学生,学生——文本———学生,实现观念的转变。

1.“老师——文本——学生”的对话

对话式阅读教学将教学从单向 的、封闭的灌输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双向的、开放的以对话交流为基础的教学形态。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处于平等地位上的教学。教学中要产生精彩的对话, 师生就都要充分地阅读文本,立足于文本,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形成自我独特的体验。研究后现代课程观的威廉姆·多尔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 席 ”。 在阅读教 学中 , 作为 “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就应该首先立足于文本,深入体验文本,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认识解读文本,多视角与文本对话,同时充分理解作者通过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找准对话的切入点,组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情感、精神世界,去感受、体验文本内在的生命意识。例如:关于 《项链》 女主人公的形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各种教科书和评论文章的分析基本一致,即揭示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指出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可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对其人物的解读也在不断丰富。在教 《项链》 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敏感、细腻的心走进玛蒂尔德的生活,与她展开对话,感受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个下层小人物的生存状况、情感渴求。然后,设计了一个合作探究,以4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句子作为依据,对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进行个性化解读。同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比较中见真知。这种做法让学生切实地走向文本,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填补文本的意义“空白”, 从而更好地体会、品味、质疑文本。

2.“学生——文本———学生”的对话

英国学者戴维·伯姆提出:“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伯姆认为, 对话是个多层次的过程,它并不仅仅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它也可以在多者间进行。事实上,对话不仅仅是在 “ 老师——文本———学生 ” 中进行 , 还应该在“学生———文本——学生” 之间进行。

真正的阅读,首先是阅读主体与文本的沟通和对话。其次,对于阅读来说,学生与学生之间基于文本的对话就是一个共享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独特性也就意味着多样性,由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储备不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是各不相同的。每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都会生成一种自己的理解, 当一种理解和另一种理解,甚至多种理解进行对话时,内化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就会激活而彼此碰撞 、冲突。

例如在 《项链》 一课中,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对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进行个性化解读。有秉持“虚荣说”的,有秉持“善良诚实说”的。还有秉持“勇敢坚韧说”的……并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句子作为依据进行分析。正是这种思维的碰撞激发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更好地培养了他们基于文本多元解读作品的能力。

学会倾听,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篇5

一、倾听文本,驾驭教材

倾听是什么?简言之,那就是用耳听,用心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作为“对话中的首席”,担负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重任。因此教师自己必须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琢磨语言,体会意味,学会透过文字符号倾听文本中那些值得回味的、令我们终身难忘的声音,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自己在阅读的感知、理解、鉴赏方面优于学生。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才能信心十足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落实三维目标,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倾听学生,和谐发展

1.倾听疑问,因势利导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有自己的见解。”面对教材,学生提出的疑问,可能难易有别,深浅不一,有的能切中文章要害,有的却风马牛不相及。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因势利导,要学会放弃,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相互解决浅显的,与课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鼓励学生课后探讨,课中主要引导学生解决的是那些能够体现课文中心、作者感情、写作特色的问题。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本文的作者是谁,她与鲁迅有何关系?(2)伯父是什么意思?(3)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的人爱戴?(4)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壁碰扁的吗?(5)题目中为什么要加上“先生”二字?(6)作者在干什么,是不是革命者?等等。像(1)(2)这样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解决,像本文的作者现在在干什么,是不是革命者,与本文内容关系不大,可让学生课后阅读课外资料解决。而像诸如(3)(4)(5)这类问题,教者要紧紧抓住,引导学生重点解决。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堂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培养了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啊!

2.倾听发言,科学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交流是常有的事,但学生的回答往往不令老师满意。这时教师要有耐心,及时抓住值得肯定的地方并提出合理建议,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的鼓励性评价。当然在评价时也要力戒廉价表扬、肉麻吹捧,要“奖罚分明”、真实坦诚,这样的语言评价才有分量。学生的优点要表扬,不足之处也要予以指出。如:当学生回答明显有误,教师一定要说,很遗憾,你考虑偏了,再试一试(想一想),会有办法的!

当有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教师可以说:“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多单调啊,某某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声音,也给了我们启发和思考!”当学生之间进行争论时,教师说:“友谊第一,争论第二。为了说服对方,请亮出一个正确的理由!”

当学生因为坚持正确观点而势单力薄,信心不足时,教师说:“真理不会以人数多少来确定,相信自己、坚持到底!”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说,只有学生愿意说,教师才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才能了解到学生与文本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点拨与引导,把对话引向深入,从而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倾听“杂音”,注重生成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对话的中心。学生个体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在语文学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就会有一些“杂音”。对这一个个“杂音”,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微笑着耐心地倾听。因为“杂音”有时候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10册的《草船借箭》一文时,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当学生说鲁肃忠厚老实时,就有人插嘴:“鲁肃并不忠厚,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撒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而且明明知道周瑜在设计陷害诸葛亮,却没有将实情告诉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要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而他才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顾全大局的将军。”这个“杂音”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体现着学生的创造个性,并且他这一说对人物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更加准确了,也就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倾听学生是阅读对话的关键 篇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有效阅读对话,提升阅读对话的层次?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结合多年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认为倾听是对话的关键。

一、为什么要倾听学生

1. 倾听是一种理念

《基础教育改革百问》指出:“教师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有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可能只是一些零碎的、简单的、幼稚的、断断续续的观点或看法,教师倾听学生发言,就是对学生话语权的尊重。虽然这些看法或观点不够成熟,很不完美,但它是学生对文本阅读或对某些问题的最原生态的认识,它们构成了学生未来发展的现实基础。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表面上看是一种教学行为,实质上是一个成熟生命对一个成长中的生命的呵护,是生命与生命平等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对待。

2. 倾听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主要在学生、教师和文本三个方面。其实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四方面的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组对话都是人与人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非常强调倾听。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不对等的对话,学生是相对的弱势的对话因素,具有向师性。教师倾听学生不仅是一种对学生的尊重,更是一种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得力措施,学生需要倾听教师,教师更需要倾听学生,因为只有教师认真耐心倾听学生,为学生树立倾听的表率,才能使学生乐于倾听,学会倾听。

3. 倾听有助于师生共同成长与进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倾听教师,可以帮助自己解决疑问,培养习惯,增长知识和技能,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方法与途径。教师倾听学生,可以了解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准确而快速地掌握学情,可以使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可以对司空见惯的问题重新思考与重新认识,可以提高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倾听学生什么

1. 倾听学生的回答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感知文本、感悟内容往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学生往往带着问题阅读,通过阅读感知文本,提取文本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分析和综合,形成相关问题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全面,需要通过和教师对话交流来获得判定与评价。这就需要教师的认真倾听,听清学生表达的主要意思,并作出针对性的判断与评价,来引领学生阅读的不断深入。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让学生探索文本结尾:“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踏访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课文这样结尾有什么用意?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我认真地倾听,有的学生认为桃花源是很神秘的地方,因为渔人作了记号还是回不去。也有学生发言说,桃花源人可能是很神奇的人,有特异功能。还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借复寻桃花源未果一再告诉读者一定的道理,但什么道理又说不清。针对这些说法,我提醒学生思考,按照唯物主义观点,神人是不存在的,更不存在什么特异功能。作了记号,沿记号返回应该没什么问题,所以找不着,那是作者暗示我们:东晋末年,社会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像桃花源这样安定宁静和谐的地方是不存在的,这表明了作者的一种社会理想,向往没有战争,人人平等自由,个个安居乐业。而这种理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通过倾听与交流,学生解决了疑难,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层次。

2. 倾听学生的提问

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有的疑问可以通过再读文本解决,有的疑问可以通过同学交流解决,还有的疑问必须向教师提问才能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一般只需要作知识性解答,涉及内容理解层面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甄别,灵活对待,或补充相关背景材料,或进行新旧知识的前后勾连,或向课外进行拓展延伸等。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疑问,并作出针对性的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

3. 倾听学生的质疑

有时学生会对教师或文本中的一些结论持相反的看法,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种生动的体现,需要教师精心呵护,耐心对待。如教学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文中有“谨食之,时而献焉”,课本和教参就没有将“食”列为通假字,我也没有很好地重视。学生质疑时说这是教材的错误,并说“《马说》一文中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当时教材把‘食’列入通假字,两句中的‘食’都是‘喂养’的意思,而且作者韩愈与柳宗元是同时代的人,同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当时社会语言文字情况应该相似。”学生的话有理有据,经过思考和判断,我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学则须疑”,并鼓励他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取得阅读的更大进步。

三、如何倾听学生

教师倾听学生要有真诚耐心的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开口、乐于开口,才会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教师、学伴交流与分享。学生毕竟还未成年,有的看法可能不对,有的想法可能不全面,有的想法可能不够深刻,恰当适时的交流与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将错误拨乱反正,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完善与提升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等。

学会倾听,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篇7

一、营造氛围, 乐于倾听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 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 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保证, 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使师生达到充分的沟通。因此, 我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1. 创设润物无声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的文化会影响这个班的班风和学风。开学初, 我在教室的墙上贴了一些关于倾听的话语。如:“听也是读, 用耳朵来读。”“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会学习的人, 就是会听的人。”在早读课上, 我有时候领着学生读两遍, 有的学生会问:“用耳朵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明白了听的重要性。在课堂上, 有学生走了神儿, 我会轻轻指指墙上的标语, 学生都会回过神来认真听讲。课后, 我总会评选出本节课的“最佳小听众”, 让这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认真倾听的方法。我就是以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暗示、引导学生乐于倾听的。

2. 采用动之以情的语言激励机制。

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总是关注那些正在“读”或“说”的学生, 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对“读”或“说”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 而常常忽视了更大一部分正在“听”的学生。要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调动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就应该多把关爱留给“听”的学生, 多了解学生听的情况, 及时表扬正在倾听的学生, 对听得不认真的学生及时提醒, 采用动之以情的话语激励。

3. 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事实上, 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每时每刻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讲。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不断地采取灵活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 让他们乐于倾听。在课堂教学中, 我经常利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为低年级学生很喜欢听故事。如果能让一个有趣的故事贯穿课堂, 让学生在故事中轻松地学习, 那么他们肯定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 自然就会认真倾听了。还可以利用“生活再现”的方式激趣, 生活就是一个“活的课堂”,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 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认真倾听起来。

二、课外实践, 强化倾听

课堂训练是主渠道, 但要强化倾听的意识, 还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日常生活是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最大课堂。因此, 我们应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途径有意识地让学生倾听, 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目的。

1. 布置“听”的作业。

让学生听生活中的乐事, 听精彩的故事, 听新闻, 听情节生动的少儿广播节目, 听有趣的事件等。对这项作业,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检查: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可以让能力一般的学生简单复述广播的内容, 让能力弱的学生说说记住了几个词语等。

2. 开展听说结合的实践活动。

“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倾听能力更多的是通过说话表现出来的, 能专注地听, 就能准确地说。为此, 我特意在语文活动中安排了一些听说活动。如每天早晨讲述“一句话新闻”, 听完后再找学生转述, 活动课上听故事、讲故事等, 评选出班级“小小播音员”“故事大王”等。这样, 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听力, 还养成了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

三、持之以恒, 学会倾听

1. 明道理, 重倾听。

对于学生来说, 学会倾听既是一种习惯的养成, 也是一种意志的锻炼。只有当学生养成了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他们才会在进取中因为“听”而思如泉涌, 才能明白倾听传递着一种信任、一种宽容、一种激励, 才能懂得倾听更是一种修养、一种素质、一种道德。

2. 有爱心, 抓反复。

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学生的特点, 而学会倾听更是学生必备的本领,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需要学生长期坚持, 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强化, 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去倾听。我们要怀着一颗对学生充满希望的心, 一颗真诚爱学生的心, 以一种正确的心态, 耐心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诚心地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反复抓, 抓反复, 让学生学会倾听。

早期阅读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篇8

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误区。

一是倾听能力与生俱来。 很多人认为幼儿的倾听能力与生俱来, 只要听力正常的幼儿, 完全可以自然习得这一能力, 不需要专门的培养。

二是幼儿自身身心特点的发展。 3-6岁的幼儿最显著的特点是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 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 所以孩子倾听能力不强, 也不需要紧张。

三是重课堂互动效果, 多提问。 在阅读课堂中, 教师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积极动脑、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经常会鼓励孩子们回答问题, 久而久之, 老师给予孩子们的感觉就是老师喜欢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 即使抢答、插嘴, 都不影响老师对他的喜欢, 从而错失培养孩子良好倾听能力的时机。

四是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就是好孩子。 在阅读活动中, 教师也会做出一些错误评价, 总觉得幼儿插嘴是一种自信的、能干的表现, 所以一般也不会干预, 这样幼儿也越来越不会倾听, 导致课堂也是闹哄哄的。

下面是我针对以上四大误区实施的一系列策略。

一、早期阅读幼儿倾听能力的课堂策略

(一) 阅读活动导入时培养幼儿良好倾听能力的策略

策略1:经验铺垫来引导:在活动开始, 教师先不要急于进入主题活动, 而是可以利用导入活动帮助幼儿集中注意,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等幼儿静下心来就可以展开阅读活动了。

策略2: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有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 投其所好。 只有选择幼儿感兴趣、能理解的内容, 幼儿才有意志集中注意倾听, 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规则意识。

(二) 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良好倾听能力的策略

策略1:教师选择适合幼儿年龄段的阅读内容。 例如中班4-5岁幼儿能大体讲出所听故事的主要内容, 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 大致说出故事情节, 还能随着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策略2:幼儿选择自由阅读时的共同阅读内容:我们每个班级及园的公共走廊都有完整的自由阅读空间。 教师会在幼儿自由阅读最感兴趣的图书中, 选出一些进行课堂教学。

策略3:阅读之前向幼儿提出可行的任务, 在“任务”指引下, 孩子们由简单的被动学习, 变成有目的的主动学习, 并且能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因为没有了认真倾听这一环节, 所以孩子们就可能完不成任务。

策略4:阅读进行中让幼儿进行想象、猜测。 中班下学期及大班的图画书及绘本中的一些内容, 已经相对较长、 情节曲折, 并有一定难度, 暗藏一些关于逻辑思维的问题。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 老师能够在关键时刻停下来让幼儿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就能让幼儿积极地对其倾听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解码和表达。

策略5:阅读中可以穿插小游戏:孩子天生是喜欢游戏的, 当我们一味地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时, 活动就显得比较枯燥了。 于是, 我们要把这种活动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加以练习, 效果一定事半功倍。

二、培养幼儿阅读倾听能力的课外策略

(一) 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策略1:兴趣是幼儿主动阅读的动力:当倾听的内容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时, 幼儿才能投入倾听活动中。 现在阅读的故事书非常多, 所以家长也要有针对性地为孩子们挑选孩子感兴趣的书籍。

策略2:游戏促倾听能力发展:在阅读活动中, 老师经常会采用游戏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在家庭教育中, 就更能够用一对一的游戏促进倾听习惯养成了。

策略3:及时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 在每一次阅读过后, 家长要及时找出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的闪光点, 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 当然也要中肯地提出需要进步的地方,

(二) 为幼儿创造可倾听的阅读环境

策略1:故事角。 请每一位幼儿准备一个故事, 每天请5位小朋友来到故事角为小朋友们讲故事。 孩子们耐心倾听的同时, 也希望下一个轮到自己上去表演。 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悄悄生长。

策略2:新闻播报。 孩子们进入大班后, 家长们也经常带他们出去旅游。 来到幼儿园相互之间聊得都非常热闹。 每周一来到教室像播报新闻一样。 为了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让幼儿把发生在自己身上好玩的事情和大家分享。

策略3:小小录音机。 随着多媒体的运用, 小小的录音机开始被人们遗忘。 看不到动感的画面、看不到可爱的卡通形象, 孩子们听着录音机里面的故事, 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想象, 一下子教室里炸开锅了, 似乎没有孩子愿意听这样“没血没肉”的故事。 而就是因为我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所以我觉得用录音机播放故事更有利于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三) 生活中渗透倾听能力的培养

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而是要日积月累、方方面面才能形成的。 所以在培养幼儿阅读倾听能力时, 我不仅从课堂入手, 还把这个习惯渗透到一日生活中。

三、感悟

倾听与阅读 篇9

一、创设易于倾听的阅读环境

小学生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 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 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善于营造与阅读活动相配套的环境氛围, 让孩子们自发地融入到阅读环境中。于是我们创设班级文化时, 就结合了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 于是有了:低年级的小兵乐园、海绵之家、伞兵之家;中年级的蝶儿书屋、阳光丛林;高年级的名人书屋、玩转微博、追梦少年。这些孩子喜闻乐见的展览区, 可爱的形象、鲜明的主题、明亮的色彩、漂亮的图案, 都让孩子们带着浓浓的探究兴趣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倾听与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去了。走出教室, 每个楼层都有一个图书角, 休息时同学们安静有序的活动, 三三两两地围拢一起, 书籍成了最好的交流话题。这样的环境创设了易于倾听的阅读环境。

阅读本身是一种多种感官并用的活动过程, 只有善于运用外部环境, 将环境有效地融入进阅读活动中, 充分地引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思考学习, 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选择学生喜欢听的阅读内容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老师, 只有选对阅读素材, 让小学生对其内容感兴趣, 他们才会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才会愿意去倾听, 从而去理解故事的情节内容。绘本童趣而温暖;儿歌简单明快, 朗朗上口;寓言故事寓意深刻, 引人深思;科普文章启迪思维;名著精彩片段让人回味无穷。为了给孩子们推荐、寻找优秀的阅读内容, 我们从名家名篇入手, 从网络上寻找优秀的阅读网址, 从家长与孩子的推荐中筛选, 最终拟出:适合各年段的推荐读物;家长老师的推荐读物;按主题推荐读物;年度阅读排行榜这样全方位立体的推荐阅读内容。并选编了校本诵读教材《弟子规》和《论语》。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 他们将自然而然地倾听, 透过耳朵将美好的故事流淌到他们的心中。

三、不同的讲述者用生动的讲述给学 生更多的阅读体验

在阅读活动中, 教师要完全地吸引住学生, 用自己的体态语貌、动作表情、语气手势吸引住学生, 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走进故事里, 感同身受地体验故事的情境。如在悬念处适时欲擒故纵, 矛盾的冲突点引发思考和讨论, 在老师如此投入的讲述中、演绎下, 孩子们怎能不爱倾听, 怎能不爱上阅读。

讲述者只不局限于老师, 我们要充分发动家长, 组成故事妈妈团, 让故事妈妈们参与到孩子们的阅读小组中去。用第一读者的身份指导低年级孩子的阅读讨论会, 用参与者的角色参与中年级学生的读书讨论会, 用旁听者的角色倾听高年级孩子们的真知灼见, 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低年级的同学还会与高年级的同学进行伴读活动, 这时的讲述者变成了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 年龄的相似让他们的倾听更投入, 阅读也变得更加主动。

四、组织学生爱听的阅读形式与阅读 活动

不同的阅读素材要选择不同的方式, 根据故事自身的体裁特性, 选择一种最适宜学生倾听的方式开展活动。利用学校星星火炬广播进行广播剧联播, 利用年级大课老师们轮流读学生们喜欢的读物, 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春雨》校报读报活动, 利用周三下午进行师生共读《弟子规》和《论语》。

科学类的阅读要侧重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体验来感受到事物的变化; 生活类的阅读要注重迁移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 充分调动他们的认知;游戏类的阅读要将故事与游戏两者兼顾,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传统的儿歌童谣要将民族文化和生活有机整合,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只有针对性地根据阅读素材的特性, 选择相适宜的方式进行教学, 才会让学生真正的愿听、想听、爱听。

倾听与阅读 篇10

金圣华

2007年年底,傅聪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独奏会。一如既往,会场上坐满了心仪演奏家超卓琴艺的听众,屏息静气中,期待着钢琴诗人的演出。

傅聪出场了,颀长的身影,在如雷掌声中,缓缓地,凝重地,一步又一步走向钢琴;然后,又缓慢地,庄重地,扶着琴边,坐了下来;接着,他聚精会神,舒展双手,开始弹奏,一片洋溢诗情的乐韵琴声,迅即流泻出来,如清泉、如甘露,滋润了每一位听众的心田。

那天,傅聪弹奏的是德彪西的《英雄摇篮曲》等。这些精致优美而又成熟复杂的乐曲,在演奏家倾注了生命力的演绎下,显得如梦如幻,如诗如歌,既活泼又典雅,既抒情又激昂。演奏完毕,钢琴家再次扶着琴边,慢慢起身致意,徐徐步入后台。听众再次以如雷掌声,要求“再奏一曲”,傅聪亦不负众望,加奏一阕,令全场听众如痴如醉,尽兴而归。

这是一场扣人心弦的超水平演出,一切都完美无瑕,唯独演奏家的行动似乎显得特别迟缓,“毕竟是岁月留痕了”,有的评论家事后说。

那天,众人只看到台前的精彩演出,而不知台后的动人故事。原来,傅聪在来港演奏前不足一周,不慎在成都机场摔了一跤,导致右边两根肋骨断裂,其痛楚可想而知。但是为了承诺,为了信誉,为了对艺术的追求与执著,他仍然坚决扶伤来港,忍痛演出。在场聆听的观众,可有人知道钢琴家在琴键上十指如飞的演出时,每一个音符的弹奏,每一下指键的接触,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忍受了多大的痛苦,才换取得来?

演奏完毕的台后,傅聪热汗淋漓,渗透了捆绑身上的医疗背心,这是国内医院为他伤后特制的护甲。就是带着这样的护甲,他坚持来港,坚持练琴,坚持演出且不让人知道实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钢琴家身体力行的人生价值,早在当年父亲傅雷给他上第一课《论语》时,已深植心中。的确,对傅聪来说,艺术的大任既然放在眼前,个人的伤痛早已置诸脑后了。

曾经有人说,翻译是“带着镣铐起舞”,那么,那天亲眼目睹的却是演奏家“带着镣铐奏乐”,于是不由得想起,傅雷与傅聪,这身为翻译家与演奏家的一父一子,在心灵上、精神上、思想行为上,真如一双互相映照的镜子,他俩之间的交流与共鸣,早在《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已展露无遗了。

我们所看到的《傅雷家书》,除了为人父者对国外游子的无尽思念,无限悬挂,还有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的民族大义,蓄满特殊一代共同记忆的时代反思,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对艺术的追求。家书中父子之间共同呈现的乃是奔放的热情,激越焕发的生命力。傅雷曾经要求儿子“先做人,后做艺术家,……最后是钢琴家”,他希望傅聪成为一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而今时今日我们看到的傅聪,的确已体现了家书所言的精神,不负父亲当年的期望——他的思想境界如此成熟丰沛,而艺术生命却是年轻而活力充沛的。

当年的傅雷,身处斗室,而心系家国,甚至遍及文化、艺术以及全人类的命运,这一切,都不会老,不会过时,不会因三五十年的光阴而变得褪色苍白。但愿《傅雷家书》以及《傅雷与傅聪谈音乐》等与傅雷有关的著作,犹如翩翩蝶影,能飞入千家万户的窗棂,慰藉落寞无告的心灵,为人们洗涤尘垢,点燃希望,激励他们对生命的真谛,重新探索与追寻。

(《人民日报》2008年4月6日,有删改)

1. 请你回答“这身为翻译家与演奏家的一父一子,在心灵上、精神上、思想行为上,真如一双互相映照的镜子”中“镜子”的具体含义。

2. 文章是如何表现傅聪超卓琴艺的?

3. 请你说说“这是一场扣人心弦的超水平演出,一切都完美无瑕,唯独演奏家的行动似乎显得特别迟缓,‘毕竟是岁月留痕了’,有的评论家事后说”这段话的作用。

4. 在傅聪的琴声中,我们倾听到了傅雷的哪些精神?

阅读训练十七:《在傅聪琴声中倾听傅雷》

参 考 答 案

1. 镜子具有映照的作用,在此比喻傅雷傅聪父子在心灵、精神和思想行为上互相映照而具有的一致性,赞及父子二人在文化的传承、艺术的探索与追求上共同具有的那种超越生命的气魄与胸襟。

2. ①运用比喻“如清泉、如甘露”“如梦如幻,如诗如歌”等直接描写,表现演奏的既活泼又典雅,既抒情又激昂; ②以观众的“心仪”和“如雷掌声”及“如痴如醉”来侧面烘托;③以议论句“这是一场扣人心弦的超水平演出,一切都完美无瑕”加以强化。

3. 本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场扣人心弦的超水平演出,一切都完美无瑕”总结上文演奏家的完美演绎;“唯独演奏家的行动似乎显得特别迟缓”开启下文,引出傅聪的病,表现他为了承诺、信誉和对艺术的追求与执著,带病坚持来港,练琴及演出精神,而“‘毕竟是岁月留痕了’,有的评论家事后说”也为下文的事实做了隐性铺垫。

倾听与阅读 篇11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早期阅读,倾听习惯

幼儿时期的教育非常重要, 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的学习, 对于幼儿来说, 是最早的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的发展, 健康教育进行了重要强调, 对幼儿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尤其是在此基础上, 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和听力习惯, 对于幼儿的成长非常关键, 因此, 作为幼儿教育人员, 应该努力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促进幼儿有效的学习和成长, 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主要是对幼儿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强调, 同时还强调了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该指南中强调的内容有很多, 基本都是与幼儿的发展和成长有联系, 在改指南中, 作者认为幼儿时期, 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关键时期, 教师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和特殊情况, 实施教育计划, 在教育的过程中, 教育者不仅要对幼儿的心灵进行塑造, 同时, 还应该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 帮助幼儿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在教育的过程中, 教育者应该不断的变换教育方式, 用一些非常新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为幼儿营造一个非常舒适、轻松的环境和氛围, 教师应该在确保幼儿心情非常愉快的情况下, 对幼儿进行身心的教育, 帮助幼儿养成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惯, 在幼儿的情绪比较愉快的情况下, 培养幼儿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各项能力的提高。该指南对于幼儿的教育起到了一种指导力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幼儿的角度出发, 根据幼儿所处的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 要求教育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有效方法进行探索。从年龄的程度上来讲, 幼儿因为年龄非常小, 所有的能力都非常弱, 对外界的事物还处于有待认知的阶段, 身心发展都不成熟, 各方面都需要教育者的保护, 很多教学计划都需要在教师或者家长的协助下去完成, 但是, 教育者在保护幼儿完成各项教育任务的时候, 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度, 不能太过严苛, 同时也不能松懈过度, 否则将影响幼儿身心的正常发展, 对帮助幼儿建立健全的人格和心灵塑造起不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幼儿教育者来讲, 是非常有力的教育指导, 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基本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促进幼儿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早期阅读中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研究

1.教育者讲故事给幼儿听, 帮助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早期阅读的教育中, 幼儿的听力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 而是由教育者后天的培养, 才逐渐增强的。在对幼儿的听力习惯进行培养过程中, 教育者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来实现教学计划。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掌控的能力, 对自身没有约束的能力。教育者跟幼儿说话, 用语言进行教育, 也许不能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那么, 教育者可以给幼儿讲故事, 通过故事中, 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幼儿的听力, 让幼儿有听下去的意愿, 随着教育者不断的讲故事, 幼儿的听故事的想法会逐渐加强。久而久之, 每次教育者在讲故事的时候, 幼儿都能很快的投入到听故事的状态中, 听力习惯就会得到加强。

2.教育者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 让幼儿体会到倾听的乐趣。为了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教育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设计, 有目的的对幼儿的听力进行培养。教育者可以营造轻松、舒适、和谐、安静的环境氛围, 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有效的接受学习。幼儿一般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能够自行安静下来, 但是, 情绪却会活跃起来, 因此, 教育者可以抓住这一特点, 对幼儿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播放一些旋律比较舒缓的音乐, 让幼儿的心灵得到放松, 然后教育者开始讲故事, 或者是讲解一些有趣的事情给幼儿听, 对于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 教育者应该给予一些客观的点评。

总而言之, 幼儿的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问题的出发点, 对于幼儿的教育问题, 教育者一定要加大力度。幼儿的倾听习惯对于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者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 还应该多积累教育经验, 总结出有效提高幼儿倾听习惯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玉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14.

[2]金芳.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4.

上一篇:中学生如何修改作文下一篇: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建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