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倾听艺术(精选9篇)
教师的倾听艺术 篇1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生导师卡耐基说:“倾听是一种无言的信任, 注意倾听别人, 就等于表示自己愿意接纳别人, 承认别人和重视别人, 有效的沟通始于真正的聆听。”有经验的记者都善于用耳朵来呼唤心灵, 用“倾听”采访新闻。布里德奇说:“学会了倾听, 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以下从倾听的这个方面来探讨采访艺术。
但采访中的倾听是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听”, 它是一种带有赏识的倾听, 通过声音的传递, 经过记者的思考和加工之后, 有选择地整理信息, 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听觉”活动。想要取得良好的倾听效果, 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听之德
倾听是记者的基本功, 是素质的体现和成熟的标志。要听好, 首先得有听“德”, 即听的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记者没有好的听德是很难有效倾听的, 倾听的态度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全神贯注地听。有些记者做出倾听的姿势, 却没有认真细心地听。有时随意敷衍采访对象, 心中想的是下一个问题是什么, 或者其他别的事。这对采访对象来说是极为不尊重的。倾听时应聚精会神, 不要左顾右盼, 心不在焉。要认认真真地听, 不要只听大概, 忽略细枝末节, 要尽量排除杂念, 抵抗外界干扰, 注意力时刻集中在采访对象身上。第二, 耐心地听。新闻采访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作, 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对象, 他们的表述能力、理解能力、看问题的方式又是各有特色的。记者的职责是获取新闻信息。因此, 当采访对象侃侃而谈或者断断续续说不出个所以然时, 记者务必要沉着冷静地倾听, 不要显得烦躁不安, 沉不住气, 迫不及待抢过话来。人的思维是处于动态之中的, 记者不恰当的抢话会打乱采访对象的思绪, 说不定因此错过重要信息, 使得采访早早收场。第三, 真诚地听。俗话说:心诚则灵。带着真诚的心聆听, 做采访对象的知音, 在采访对象讲述时与他同喜同忧, 理解他、同情他, 给他以恰当的支持, 用尊重换取他的信任, 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二、听之术
有了正确的态度, 如果缺少听的技巧, 那也是空听一场。
第一, 推测话外音。在采访实践中, 要做到听与思考相结合。人在互相交谈中, 不时会出现有些话不便明说, 有时又故意隐瞒的情况, 记者应善于透过表面的语言, 搜寻到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深层含义, 听出话外音, 特别要留意模棱两可, 闪烁其词, 有意无意停顿或延长的话。尤其要留心对方的语气, 了解采访对象的本意。举个例子:当受访者在车间温和地对你说:“你先参观车间吧!”估计是他认为车间有你报道时需要的素材, 出于好意, 让你先有所了解。若是冷冷地说:“你先参观车间吧!”更多的是对你的采访表示不屑, 不愿浪费口舌与记者交谈。所以, 做一个善听的记者要时刻注意对方的话语, 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第二, 运用沉默。倾听并不等同于沉默。但在倾听时适时保持沉默往往能够胜于侃侃而谈, 特别是某些特殊的采访。江苏电视台主持人王凯曾采访过一名死犯。刚开始犯人始终双目下垂, 不愿交谈。双方沉默了一段时间, 最终, 犯人敞开心扉, 采访宣告成功。沉默有时能够打开紧闭之口。在对方答复之后, 停止它三四秒, 好像你还在等待他再说点什么, 给对方以“你不满意他的回答”的错觉, 或者很明显你知道他还漏了某些方面, 你正等他自己说出来, 当对方觉得窘迫时, 便会适当加以补充, 谈出更多的东西。第三, 注意反馈。既然采访时双反互动的过程, 默默倾听时更应注意反馈, 以此向采访对象证明你正在倾听。可以使用适当的插话、接话, 如“是的”、“哦”、“对”、“这样么”、“结果呢”、“为什么”。此类话语宜少而简短, 过多会打断受访者。反馈有助于沟通和理解, 有时还能成为采访对象判断是否改变话语表述方式、话题内容转换的标准, 甚至能够激励采访对象的谈兴。另外, 反馈中可适当穿插赞美。赞美是对采访对象的鼓励, 一句“做得好”、“你说得非常好”等都是能够创造和谐的交流氛围的, 采访对象可能在你的赞美声中形成对你的良好印象, 不知不觉透露更多的相关信息。反馈还要注意及时查证, 确保正确了解对方的意思, 做到更有效的倾听。
三、听之态
态, 是指态势语。态势语也是人际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系统。态势语是倾听的外化表现, 加强倾听的效果。采访时, 只有记者表现出愿意倾听的姿态, 才能给对方一个非常诚恳的心理暗示, 达到沟通的目的。倾听的态势语包括:第一, 保持不断的眼光接触。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光的交流不仅能使记者本身不易分神, 还能牵制住对方, 适时地投去关注的眼光, 暗示采访对象——你正在听他说话, 避免他天马行空乱说一番。此外, 眼神包含多种信息, 专注的眼神是倾听的重要表现, 怀疑的眼神是对采访对象的话语表示质疑, 还有理解、同情等的眼神, 恰当使用它们作为信息传递和双方沟通交流的手段, 必定能起到不错的效果。第二, 正确的姿态。身体略微前倾, 不要僵直不动或后仰。做出倾听的姿势, 保持恰当的倾听距离, 以能听清听明对方的谈话为宜。倾听时变换动作不要幅度过大, 以免打扰采访对象。第三, 积极的面部表情。每个人都希望当他在诉说时, 对方是认真听他诉说。因此, 根据话语的内容做出自然而不夸张的反应, 是对采访对象的反馈和鼓励, 千万不要呆若木鸡。
《艺术人生》主持人朱军说过:其实作为一个主持人, 我一直恪守三条原则。第一要做个倾听者, 其次是提问者, 最后才是辩论者。把采访当成一门艺术, 掌握这门艺术中应当具备的采访技巧, 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也才能更快更好地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写出好的文章来。
摘要:新闻采访活动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它具备实践性强、任务重、突击性、灵活性等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记者自身的努力, 更有效地提高采访效率, 显得尤其重要。倾听是新闻采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善于倾听, 采访往往事半功倍。
关键词:倾听,传递,反馈
参考文献
[1]王中义, 史梁.当代新闻采访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朱文慧.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倾听”艺术探析[J].声屏世界.
[3]陈笑春.电视新闻采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4]高玉平.关于新闻采访提问的思考与分析[J].新闻传播, 2013 (06) .
教师的倾听艺术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此代表分校班主任说几句话,2007级在学校各级领导的运筹帷幄和老师的无私奉献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对分校的这届毕业班的管理,让我更多的感受到领导、班主任、课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团结和奉献,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四年的时光,付出着,快乐着,收获着。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倾听的艺术。
倾听,是一种尊重,一种理解,一种容纳,一种欣赏,一种关爱,更是聆听心声的一种手段。倾听也是近几年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省市还把倾听作为教师远程研修的一个专题作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重点谈谈如何倾听学生。
日本学者左藤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每人都有倾诉的欲望,倾听方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我对于学生的倾听,通常分为这么几类。就目的性而言,一般包括管理性倾听、促优性倾听、转化性倾听、纠错性倾听;就时间性而言,一般包括随机性倾听,阶段性倾听,总结性倾听;就方式而言,一般包括对面听声型、书信传递型、网络交流型等;就倾听对象而言,一般包括,倾听领导、倾听专家、倾听同事、倾听家长、倾听学生等。下面我重点谈谈如何以对面聆听型目的性倾听学生。
一、管理性倾听——完善班级管理机制
魏书生老师说:“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倾听学生的建议,我不断进行整合,最后采取的是双班委竞争式小组管理模式,即全班学生分别以班长、副班长为核心形成两套班委,分单双周各自独立管理班级,所有学生每两周值日一次,把班干部和其他学生从繁杂的班级工作中解放出来,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意识。另外,设立了纪检小组,在值日班长的协助下,对两个班委实施量化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另外,为体现小组自我管理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教室墙上分出若干部分,各小组一块,制定本组的组训、目标、口号等。这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小组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周评出纪律最好的,卫生最好的,课堂参与度最高的,本周总评最优秀的,进步的,最文明的,好人好事等,这里出现的不是成绩而是星星、苹果等小的图画。真正体现多元化的、立体的新理念下的小组管理模式,而不是那种僵化的纯粹量化成绩的打消孩子积极性的管理方法。
组内团结一心,高度的凝聚力是组内工作的法宝。一方有难,全组关心。第二小组,有两个学困生,组长冯海超每次课堂作业都是先给他们批改作业,第三小组,组长李容斌家庭作业都是带领小组内先改完再交给老师,组内结对子成立了“一帮一”互助组,人人都有一种忧患意识和唯恐落后的心理。
另外,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我改进了将考试成绩纳入量化管理成绩的办法;每一个及格加一分,每一个优秀加两分。进步奖,期中考试不及格的同学及格再奖励1分,依此类推。这样,有助于增强程度较差的同学的进取心。
二、促优性倾听——促进优等生锦上添花
老师的适时适度地赞赏和鼓励会使学生身心愉悦的更好的发展,所以,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我班学生冯海超,中考时考了560多分,他属于主动倾诉型学生,平均每天进办公室四次以上,有时是问数学问题,有时就是播报班级新闻或是谈谈班级管理的设想。有一次考试没有取得年级第一名,他就主动的告诉我:老师,我这次成绩下滑,主要是近期写博文较多,偶尔还玩点小游戏,看我下次的表现。对于这样的品学兼优的
1学生,才思敏捷,与他交流时,多听少说,他只是渴望与人交流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方法,渴望老师的赞赏。对于这种倾听,大多时候,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你还有其它的办法吗?稍作引导即可。班里还有许多学生,比如宋子晴,是一个聪明过人的孩子,对他的倾听与交流中,他告诉我即便他考了100分,他的爸爸也从不表扬他,非常淡定。孩子渴望被肯定,于是我安排他当上了英语课代表,及时适度的表扬,朋友似的交流使他自我加压,考一次进步一次,最后中考550多分数学99分,老师的倾听已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和源泉。进入初四后,全班12位正、副组长,视学习为一种乐趣,争先恐后,劲头十足。最后,12人全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中和育才的正榜生。总之,倾听促进了优等生的自我监督和提高。
三、转化性倾听——调节学困生的身心健康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学生这是作为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教育者必备的道德情感。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学困生要需要关爱,学困生一个班级也许有不少,但对于他们的家庭,却是他们的爸爸妈妈的惟一。但是,学困生经常得到的外部信息不是认同,而是批评、否定,所以,他们的心灵早已伤痕累累,为了保护自己,已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宙斯盾防御外壳。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初一时,刚开学我就发现,班上一名男生很不合群,还常常无端地猜忌同学,甚至动不动就采取过激行为,开学三天打了四次架。通过对他的反复倾听,原来他的父母在他上小学3年级时离异,随妈妈生活,心灵受伤害,心理和动作偏向女性化,对老师和同学怀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孩子,如果仅仅是简单的说教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对他的倾听,既显得更为重要,同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他的嘴巴总是习惯关的紧紧地,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与他的交流,我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教育他。其次是全面分析,采取对策。利用中午时间把他叫到办公室,让他坐到我的旁边,和他交朋友,用爱心抚慰创伤,用浓浓师生情打动他。并与孩子的爸爸、妈妈沟通,让孩子随爸爸生活一段时间。在我的努力下,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很快就完成了我的教育的第一步——心理上性别的回归。
接下来,在对这个孩子的倾听与反馈中,我注重运用了“打折理论”。他也在不断的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暂时难以达到别人的水平。既然如此,何不对他的要求打折一下呢?比如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要求作业全部完成,对他我要求会做几个你就做几个,不会的第二天问老师,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体验成功,只看自己收获了多少,逐步树立信心。课堂上,小手高高举起,参与度空前高涨。并顺利成为学校文学社的一员。
某一天,代我们班体育的张老师告诉我,某某想让我告诉你他在体育课上大有进步,原来的什么活动都不愿参加,现在主动报名参加灌篮高手的课外活动,也遵守纪律了。听到这里,我笑了。我的学生竟然想到了走后门。高兴的是孩子已经逐渐注意了别人对他的看法,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当一个人比较在乎他的名声时,那么我的第一个教育目标就初步达到了。
教育没有万能钥匙,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钥匙方可打开他的心锁,我班另一个女生,有一段时间,成绩下滑严重,数学曾一度下滑到60分以下,神情呆滞。在倾听中了解到,她父母离异,妈妈经常让她打电话骂自己的爸爸,不骂就打孩子,孩子左右为难,无心学习。于是我联系其家长,与她详谈了孩子的变化。经过整整半个学期与孩子及家长的多次交流反馈,孩子的心理逐步健康起来,孩子像换了个人似的,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育才正榜生。对这个孩子的倾听实际上是一个转录的过程,起到纽带的作用,连接了孩子和家长。班主任既要学会倾听学生,又要学会倾听家长,以一颗宽广的胸怀,包容学生和家长。
对学生的倾听,一定要注意倾听结果的保密和科学的反馈应用。比如,家庭困难的学生如果老师在公开场合说:某某同学家庭困难,让我们一起奉献一片爱心,为他提供一点物质上的帮助吧。对于单亲家庭,老师如是说:某某同学,爸爸妈妈离异,让我们对他付出更对的关爱,让他感受我们集体大家庭更多的温暖吧。这种关爱是一种廉价的同情,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被关爱的人一般视这种关爱为一种侮辱,难以接受,爱需要“润物细无声”。
四、纠错性倾听——改善批评的可接受性
伟大诗人泰戈尔曾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对于纠错性倾听和批评,我一般采用糖衣方法,清朝学者颜元先生有一句名言颇有哲理:“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糖衣方法,就是寓批评与于表扬之中,欣赏的批评使学生心悦诚服,让顽石在如水般智慧的批评中臻于完美。
对学生和家长的倾听,不仅局限于这种直面的交流,更多的是网络和书面交流,通过qq、e-mail、电话短信等方式更能让学生畅所欲言道出自己的心声,特别是与家长交流更多,能够及时将学生的信息反馈给家长。四年来,我班学生李荣斌通过字条、e-mail的方式,数十次交流心声。信件的交流伴她快速成长,知识与能力双丰收,最后以540分的成绩考入一中。下面摘录两条该生的信件:
初三时的一条摘录:初中三年来,才是我人生真正的开始,从当上班长的那一刻,才打破了我的记忆是空白的记录,才将我从虚幻中拉回现实。小学,真不知是怎么混过来的,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学说话,学交往,学待人接物,都是从初中开始,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啊。人真是一瞬间就可改变好多。想到我这三年的言行,种种表现,可以说是,第一次深刻的反思自己,我发现,我真是有太多的缺点了,简直不敢相信,,唉!老师,我觉得,我的缺点,你一定都发现了,只是怕我会伤自尊,才没批评我吧。真的谢谢老师拉,谢谢老师的用心良苦,也谢谢老师的宽容大度!
初四时的一条摘录:蓦然回首,四年的时光已然而逝.感谢您在这些日子里对我的教导帮助和关怀.正是伴随着它们,才有了我今天的成长和成熟.它们,恰恰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笔!在这些相处的宝贵时光里,让我意识到,老师,是睿智的化身.看过您的处事方式,我懂得有些事,是必须去深究的,不论它再小,有些事,是需要含糊而过的,即使它很大;而我最敬佩老师的地方,莫过于您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坚持站在真理这一边!并往往是少数人的一边!我知道,应该做正确的事,正直的人.但是我能做到做正直的人,却不能够做到做正确的事.因此,我十分佩服老师!特别替金铸成同学感谢老师对他的帮助。
我的一条回复摘录:李荣斌:谢谢你,虽然我经历过很多届学生,2007级六班是我最满意也是最喜欢的一届学生。因为有你们,老师的生命也更精彩。也许是你们的懂事,也可能我对你们付出的较多,相聚的时间较长,所以感情也更深厚。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可能和同学很少谈及自己的想法。在校时最后一次班会,我匆匆逃离,因为我再待下去,一定会泪流满面,和同学抱头痛哭。昨天,你上台献花,我极力控制没让泪掉下来,我有很多话都没能说出,因为感情的泪水已在内心情不自禁地流淌。老师最大的愿望择一英才而教之,是你使老师再次实现了这一愿望。老师也曾遇到过一些出类拔萃的学生,而你更是之中的佼佼者。你是一个自信、阳光、善解人意的优秀女孩,相信你的未来一定洒满阳光。至于班级管理,我不太想让你们牵扯过多的精力,你无须自责,我班已经很好了。你不见昨天最后一次聚会,我们班去的最早,最齐,我班是最早一个坐在声远舞台的班级。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我们四年的成绩的一个层面。人都说,谁的学生受谁影响,特别是初中班主任,我一直在用诚实守信约束自己,同时你们也被潜移默化熏陶着。我一直认为好人好报,但愿我的良苦用心会对你们的未来有好的影响。再见了,我最满意的学生,带着老师的牵挂,满载老师的希望和祝福,奔入新的战场。至于将来的学生,我一定会像爱你们一样来爱他们,你们都是我的孩子,没有任何错误能不让我原谅,再顽皮的学生也不会使我真正生气,谢谢你的关心。我一
定会注意身体,既是为了家人,也是为了我的学生,我一定会看到我的学生的辉煌。相信三年以后,你一定会以满意的成绩步入象牙之塔。
班级管理是一件复杂的艺术性的工作,离不开班级课任老师的帮助和支持,正是各科教师和班主任的齐心协力,方可以取得累累硕果。所以,班主任,还要学会并善于倾听课任教师,方能全面了解和合理的评价全体学生。
“有的人会走过美丽而视若无睹,有的人会走过痛苦而漠然处之。而真正的仁人、哲人、诗人,才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察、去感受,去分辨自己所听到的声音中不同的灵魂的震颤。” 倾听吧!让我们努力与学生平等对话,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将学生引向至真、至善、至美。
浅谈少儿声乐教育中的倾听艺术 篇3
顾名思义, 少儿声乐教育工作中的倾听的原则是指声乐教育工作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智能水平, 用耳听内容, 更用心“听”情感。其内容、形式和方法应是少儿可以接受的, 在教育实践中, 要以辩证性的手法, 贯彻和落实好这一原则。
1. 耐心原则
教学中, 沟通无时不在, 教师就少儿声乐表演中通过倾听有效地从学生的歌声、眼神、气息中提炼出自己所要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倾听是一种交流, 更是一门艺术, 倾听如同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但少儿声乐表演时, 教师应耐心倾听其演唱, 不轻易打断学生, 以免打击学生自尊心。更要用心倾听, 适时回应, 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2. 投入原则
众所周知, 情到深处难自禁。少儿声乐教育工作中, 当教师全心投入到与学生的交流之时, 情感的碰撞会导致双方肢体语言的外在诠释。倾听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将有意与无意相结合, 从学生的语言、表演、歌声中, 倾听出学生独到的见解, 倾听出学生丰富的情感, 倾听出学生的困惑, 倾听出学生的思想, 倾听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反之, 如果缺乏投入, 泛泛即止, 只能停留于表面, 无法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实世界。
二、少儿声乐教育中的倾听艺术之手段
1. 微笑倾听
孔子曰:“亲其师, 则信其道。”在声乐表演中, 教师的微笑即是对学生的肯定, 学生也会感觉到老师的和蔼可亲, 也因此, 愿意听老师的话, 爱听老师的话。多一点微笑, 学生就能在原本枯燥的声乐教育中乐于接受和理解老师的工作。
2. 赞美倾听
善于赞美别人的长处是一种美德, 面对出现问题的学生, 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表扬和赞美, 即便学生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犯错也应语气婉转, 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并有改正错误的机会,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以达到正确引导少儿声乐教育的效果。多一点赞美就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何乐而不为。
倾听是一种艺术读后感 篇4
——读《倾听是一种艺术》有感
作者:许肖辉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倾听是一种艺术》通过大量生动的古今故事、深入透彻的精辟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绘读者呈现出倾听的力量和智慧,提供了倾听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读者成为一个直正深谙倾听之道的交际高手。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门艺术。懂得倾听,有时比会说更重要。倾听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让人获得智慧和尊重,赢得真情和信任。
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互动性。在互联网和其他现代化数字传媒大踏步进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对话、沟通成为人们的趋向性选择,思想和文化的教育方式也由注重单向灌输变为重视双向交流,倾听自然也就成为这种互动交流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在学校里,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在所有能让学生感到被接纳和重视的事件中,“倾听”最为重要。倾听是表达对他人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径。
在职场上,从倾听中可以获得信息。不会倾听的管理者会使提供信息的下属感到扫兴,他们因此不再向管理者提供可能影响工作的重要信息。因此,管理者是否能有效地倾听,将会影响这个单位的各方面的工作。管理者一旦掌握了这些倾听艺术后,就会发现听别人谈话是有趣的。
倾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只有能让人愿意,并且快乐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特点,才能更好地赢得别人的信任。倾听让你了解别人,让你了解你的合作者的性格与特长,从而做到各尽其才;倾听更能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才能,从而做到知人善任。因此,倾听能够让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能够有效促进合作效率的提高。
倾听不仅是一门与人有效沟通的艺术,而且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具体表现。因为,倾听不仅是听别人说话,作出反应,而且,还表明倾听者在真心听别人讲话,体现出他尊重对方,理解对方:我听你说话,是因为我爱你。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太在乎别人是不是在听自己说话,而忘记了人际沟通的另一面是去倾听。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总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总会出现很多让人郁闷的事情。这样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就更加需要耐心,我们需要耐心倾听,让事情更加具体化,相信定能减少很多的不愉快;我们需要耐心倾听,让公道与清白了然于心;我们需要用耐心来倾听,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促进和谐沟通。
阅读心得
阅读《倾听是一种艺术》,是经过同学的介绍。整本书用很浅显易懂的文字,诠释这倾听也是一种艺术。平时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很多的声音,虫鸣、鸟叫,汽车喇叭,还有人们的语言,周围的信息量那么大,我们的耳朵只有两只,到底要怎样合理利用资源呢,这本书就告诉我们怎么做。
在互联网和其他现代化数字传媒纷纷进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对话沟通成为人们的趋向性选择。倾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只有能让人愿意,并且快乐
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特点,才能更好地赢得别人的信任。倾听的根本问题是态度问题,不是方法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怎样使对方说真话?各个人特点不同,因此,要采取的方法也不同。但是,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察,使人讨厌。”连毛主席都这样说,我们作为他说的八九点钟的太阳,就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要积极主动,要有耐心,要虚心,有诚心。总的来说,倾听是有修养的表现:这种修养,其实就源自爱心。他诉苦时你就如同感同身受,他欢乐时你为他分享欢喜。他的苦与乐都是一段心路历程,他在倾诉中解脱了郁闷,你也能在倾听中获得教益。倾听有时还是获得友谊的好机会,当他人把满腹苦辣酸甜一股脑儿泼给你时,你便成了他心田上的一缕阳光。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孤零零一个人,人类之所以那么发达,是因为人类有一个社会,集合了所有人的智慧。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我们除了自己的心声,更应该去倾听我们周围的人,他们的想法,学习他们的经验。
对于善于倾听的人,他们可以得到很多好处,因为倾听是不可多得的好习惯,能帮助人们得到提高。首先善于倾听的人不容易犯错:“静者心多妙,超然思不群”,太喜欢滔滔不绝说话的人往往也是沉不住气的人,这种人在冷静的人面前最容易失败,因为,急躁的心情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心灵,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处境和地位,更不会静下心来认真地思索有效的对策。你的舌头永远没有你的思想快,但是当你说话时,你没有时间静下来好好思考就把话说出来了,难免会说出一些蠢话,就如著名作家大仲马说过:“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太多的时候,终究会说出蠢话来。”其次倾听可以使他人感到被尊重和被欣赏,倾听能真实地了解他人,增加沟通的效力。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当一个人能默默的听你把话讲完,那么你对那个人的印象就会非常好,因为你感觉的到了他的尊重,得到了他的认可。一个人可以不会讲话,但是要学会倾听,就算在听的过程中你没讲过几句,对方照样感觉你们之间有聊不完的话题。同时,在聊天过程中,你又会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想法,可以增加彼此的沟通能力。再次,倾听可以解除他人的压力,帮助他人理清思绪,倾听是解决冲突、矛盾和处理抱怨的最好方法之一。很多人之间闹矛盾并不是,真的讨厌对方,只是中间的一些小误会,而又想不开,于是就压在心里很难受了。我相信人们并不是存心就想讨厌对方,只是没处理好自己的心态。学会倾听,可以化解矛盾,不要在没得出结论之前就确定自己的想法,那是片面的,我们做为新新人类,自然要全面发展了。听完别人的心声,再琢磨下自己的想法,我相信一定能有所收获。最后倾听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使自己变得聪明,少说多听,还可以保守自己的秘密。
倾听有那么多好处,但是并不是你倾听了,就能获得,那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倾听是为了沟通,而沟通:确定沟通的目标、在倾听中确认对方的沟通需求、然后阐明自己的观点、处理异议、达成共识。要倾听,就要少说话,什么情况下少说话:1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少说话;2取得成绩的时候需要少说话;3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少说话;4等待时机时需要少说话;5他人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少说话;6别人说话的时候需要少说话。这些情况下,我们要闭下我们的嘴巴,但是会说话的人最善于倾听,所以别认为我们这样就会被人忽视。无论我们是不是在试图与人交流,我们的耳朵从来没有闲过,很多时候我们不由自主地听着周围的声音。正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复杂,总会出现很多让人郁闷的事情。哪些因素使无法更好的倾听:1急于辩驳对方的观点,好像不尽早反对,就表示了自己的妥协;2在所有证据尚未拿出之前,轻易地做出结论;3急于记住每件事,结果主要的事情反倒没注意到;4常常主观地认定谈话没有实际内容或没有兴趣,不注意倾听,或因一些事分心;5有时想越过难以应付的话题,因为它是由自己认为不重要的人说出来的;6有人喜欢定式思维,不论别人讲什么,他都马上用自己的经验往上套,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
倾听教师心灵的声音 篇5
一、教师的精神追求
做了8年的教师之后, 体会最深的是:教师的教育信念是如此坚定, 教师对物质的要求如此简单, 教师的忍耐力是如此之强。单位里一位具有特级教师职称的老教师, 年过六旬, 本已退休, 也就意味着他从此可以过一种悠闲的生活。然而多年的教师生涯使他早已陶醉于教育教学工作, 不能自拔。当学校决定返聘他为高三的班主任时, 他便欣然地答应了。他已习惯于每天早早地起床, 早早地到教室, 早早地看着学生跑步;他把班主任一天中的五次签到当成了生活中的必修课;他虽经验满腹却会经常坐在办公桌前聚精会神地备课, 真正做到了以校为家。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个教师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教育事业, 使他朝气蓬勃、精神焕发, 并使他得到宽慰呢?笔者认为, 这主要是一种精神追求, 是一种心理的满足感。教师的生活尽管清贫, 但精神上却并不贫瘠。每当教师站在讲台上, 把自己的知识满怀激情地传授给学生时, 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每当学生手拿大学录取通知书时, 教师心中的快乐绝不比学生少半分。送走了一批批的学生, 又迎接来一张张新的面孔, 教师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终生都是如此。心中除了些许失落之外, 更多的是慰藉, 因为教师亲眼看到一个个孩子长大成人, 内心深处就会感到无比的喜悦和幸福。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大公无私、忘我工作的人, 只要满足了他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他就会感到无比的欢乐, 找到了真正的生活。[1]
二、教师心中的酸楚
学校犹如一个果园, 教师就是园丁, 勤勤恳恳地栽培着、灌溉着、祝福着。这种思想与教师亲密无间, 深入教师的心灵, 永远活跃在教师的脑海中, 即使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碰到忘恩负义的事情, 也心甘情愿, 用培养孩子聊以自慰。[2]即便如此, 有些学校领导仍会抱怨教师不求上进, 抱怨他们只满足于一时一事, 抱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原来的教学热情, 最后甚至意志完全衰退。然而, 他们除了抱怨批评教师之外, 又何尝追究过其中的缘由, 理解关心过教师内心深处的委屈呢。一般而言, 刚毕业的教师工作热情相对比较高, 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告别多年的学生生活, 对工作心怀憧憬与向往, 他们踌躇满志, 渴望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当有些教师意识到他们的努力得不到认可时, 当他们遭遇最不公正的待遇时, 他们的进取心怎能不受到打击?以教师的职称评定为例, 教师一旦符合条件, 晋级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可是上级非要规定出一定的名额限制, 那么即使大家条件都符合, 也只能积分排名, 其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们为此争得相互猜忌, 伤心不已。而上级呢, 为了把更多的人挡在门外, 每年都要变换或附加一定的晋级条件, 且不提前通知, 习惯搞突然袭击, 弄得教师们措手不及, 盼了、等了一年, 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晋级对于教师而言, 与其说是为了提升工资, 倒不如说是能让自身价值博得大家的认可。试想, 一个从业多年的教师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后来者都先于自己评上了职称, 稍有自尊心的人定会感到脸面无存, 一次打击尚可承受, 多次打击岂不让人心灰意冷、麻木不仁。
再以教师的工作调动和进修为例, 这本是一个教师应有的权利和自由。但在一些单位看来, 这却是教师对学校的不忠诚, 对工作的不热爱, 于是就百般阻挠, 采取各种强制的手段压制教师, 譬如对考上研究生的老师扣除上一年的奖金、不办手续等。校领导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杀一儆百, 敲响警钟, 以免他人效仿。然而, 他们的目的能达到吗?一个个离去的教师, 心中所感受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人走茶凉的酸楚, 而其余的教师对学校的绝情做法也不敢苟同。殊不知, 教师已是思想成熟、有辨别力的成人, 教师的工作热情, 并不是靠恐吓、威胁就能激发出来的, 褒扬与鼓励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
其实作为教师, 他们早已学会克制, 不把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在社会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在校领导那儿受到的委屈发泄在学生身上。可教师也是人, 有感情的人, 他们心中的苦楚又向谁倾诉呢?更多的时候, 他们是在默默地忍受, 因为他们深知, 教师要保持“安贫乐道”的美德, 只有这样, 教师才不会气馁, 才会安于现状, 精神才不会松弛。[3]
三、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1. 教师应当受到学生的尊重
目前, 学校和社会关注更多的是尊重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 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可这并不等于说学生就不应该尊重教师。在大学的公共课堂上, 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上课姗姗来迟, 课堂上交头接耳, 接打手机, 发送短信……难道这是对教师的尊重吗?事实上, 得到学生尊重是教师最大的需要和满足。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才能建立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 才能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 教师应当受到家长的尊重
教师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 教师承担了最艰巨的神圣义务, 用课堂教学来培育儿童的灵魂、情感和智力并且身体力行, 因而, 教师应当受到家长的尊重。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当学生的成绩不能使家长满意, 或学生表现不好时, 学生家长往往会对教师产生不满, 甚至责怪教师;当教师对学生管理严格时, 家长会误认为教师专门找学生的麻烦;有些家长还会在学生面前对教师妄加评判, 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教师的信任感。
更有甚者, 有的家长竟对教师大打出手。相信不少人看到过人民网2008年6月13日的一则报道:当着课堂上55名初一学生的面, 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儿子, 身为警察的夫妇纠集其他3名亲属, 对一位27岁的英语女教师实施殴打, 致使被打者受伤出血, 大便失禁。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这位家长的儿子平时学习成绩不好, 教师经常发现他的英语作业不能正确完成, 多次向其家长提出批评和建议, 引发了家长对她的不满。毋庸置疑, 警察闯进课堂殴打教师的恶性事件, 给受害人精神上和肉体上造成的伤痛一辈子都不可能愈合。与此同时, 也使所有目睹此次恶性事件及浏览此则消息的教师们感到十分心寒。
事实上, 教师与家长一样, 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 其目的是一致的。因此, 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和沟通, 构建一种友好、愉悦和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围, 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 教师应当受到上级的尊重
教师要接受上级的领导, 接受上级的监督, 而上级在制定方针政策时, 也应从爱护教师的角度出发, 使教师享有一定的参与权与决策权, 改变教师只是形式上的出席者的局面。如有些学校虽成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 但却形同虚设, 大都是对一些本就决定好的事情进行讨论, 走走过场。此外, 作为上级更需认真听取教师反映的教学中的问题或工作进展, 给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并参与其中, 以便给会议提供决策的依据。[4]
4. 教师应当受到同事的尊重
教师和同事之间是友好的伙伴, 是志同道合的群体。教师之间只有团结互助,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经常交流, 相得益彰, 同舟共济, 才能共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反之, 否认同事的权利, 侵占他人的优先权, 破坏平等原则, 贬低他人, 会损伤同事之间的相互尊重。更糟糕的是, 如果教师们长期处于一种充满敌意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中, 则可能导致产生各种问题, 使学校受到损失。
5. 教师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
目前, 社会上仍有不少人对教师怀有世俗的偏见, 不按价值和贡献取人, 有人竟嘲笑教师只不过是和课本打交道的教书匠。殊不知对教师职业的歧视会严重挫伤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 事实上, 教师地位的高低应通过其社会作用的大小来衡量。不可否认, 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其次, 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 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5]显然,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不可取代, 教师的劳动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承认。
总之,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而尊重教师正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因此, 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让教师成为社会上受人尊敬的职业, 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2][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7、187、205.
[4]Jane Fraser.Teacher to Teacher[J].Portsmouth, NH:Heinemann, 1998.
教师的倾听智慧及其养成 篇6
一一、倾听智慧的内涵及特征
倾听, 以积极的情意态度认真细心地听取, 就是借助于多种感官接受言语信息, 进而通过大脑活动达到认知、理解并作出反应等的过程。在追寻尊重生命、交往共生的理想教育的今天, 倾听已经成为教育教学自身的德性要求。教育中的倾听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教育者的倾听行为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倾听道德的形成、倾听习惯的养成和倾听素养的提升。显然, 教师的倾听具有道德实践的功能。但另一方面, 仅以道德责任的要求发挥了耳朵的倾听功能, 未必就能心随所欲, 使教育达到自由对话、智慧共生的神往境界。拥有倾听的道德是前提, 而拥有倾听的智慧才是成就智慧型教师的关键。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对不确定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整合了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经验等在内的一种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它具有反思判断、情境机智、敏感平衡等特征。倾听智慧是教师的实践智慧之一, 指教师在师生倾听与对话情境中感知、辨别、把握和判断受教育者的言说所包含的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涵并灵活进行符合教育原则的艺术化、创造性处理的综合素养。
倾听智慧具有如下特征:首先, 倾听智慧具有情境性和行动性。它一定是在具体的倾听与对话情境中产生的, 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现教育价值的具体行动, 随教育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教师处理得是否合理、艺术, 得在相应的情境中予以考察。从这个意义上说, 倾听智慧是“复杂情境”与“行动能力”的双向整合。其次, 倾听智慧具有交往性和即时性。倾听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是双方精神的“敞开”和“接纳”, 倾听智慧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交往和沟通的智慧, 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 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第三, 倾听智慧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倾听的课堂是师生思想和智慧不断交互生成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言说的临场处理只能是依据内隐的“教师个人的理论智慧”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处理, 处理的智慧是动态生成的, 是教师个体的顿悟和决策, 它可以被他人借鉴、模仿, 可以给他人以启示, 但不可以被复制和重现。倾听智慧的创造性在于“通过‘一次性’接近或达到‘意向性’”, 它超越了技术层面, 追求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第四, 倾听智慧是符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尽管教师对学生言说的处理是即时的, 但能否称得上智慧, 必须观照是否符合教育的规律, 同时还必须考察是否满足具体倾听情境中“师生的相对性、时间性和价值关涉”, 从根本上看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发展。第五, 倾听智慧追求艺术品质和道德品性。倾听智慧创造的是和谐交往、情感交融和精神际遇的“美”的课堂, 它的教化功能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是“润物细无声”的, 追求教育的无痕境界, 但还必须彰显教育的道德伦理品性——注重学生的真、善、美的共生共长和发展主体间意义的师生关系, 因为只有道德的根基上才能开出美丽的智慧鲜花。
二二、倾听智慧的表现
(一) 信任
学生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而这种潜能常常被教育者所低估。克莱恩说:“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推进新课改的今天, 虽然教育者们已经努力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机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前者也尽力倾听学生的表达, 但对学生话语权的尊重、信任程度不够仍影响着学生潜能的发挥, 也就无法倾听到学生那独特的思考。
倾听的信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学设计时, 问题的设计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第二, 课堂中提出问题时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言语激励、情绪感染和心理暗示。第三, 课堂中给每个学生充分、平等的言说机会、容错机会、更正机会。这样, 倾听教育中的学生就会“发现有人对他们的思想感兴趣, 人们便成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 即使在那些以前并不吸引他们的领域, 也同样如此。”这不正是倾听教育所追求的理想课堂状态吗?
(二) 理解
“倾听是一种思维着的理解。”教育活动中,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指“我们不断地进入到学生的思想世界”, 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问题, 能够“将心比心”, 关怀学生的内心世界, 尊重学生、承认和接受学生的独特性与完整性, 对于学生的不同的观点、见解和思想具有宽容与支持的态度。只有以“理解”为核心的倾听才能让我们发现学生精神世界中那片“独特的风景”, 才能实现学生内部精神世界的敞亮和对教师的真诚接纳, 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主动建构与发展、精神世界的丰盈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也为教师的后续反应和行动提供依据。
以“理解”为核心的倾听, 需要教师努力寻找学生言说 (哪怕是错误的) 中的合理因素, 用欣赏的眼光放大合理内核, 不着痕迹地扬弃不合理内容, 将学生的思考向正确的方向指引。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偏爱的耳朵”, “偏听”学生断断续续、词不达意的表达, 努力连贯起语言背后的真义;“偏听”学生非科学化、生活化、儿童化的不严谨叙述, 提炼合理的思维内核;“偏听”学生的“固执己见”、“独创思维”, 寻找固执的归因和独创的价值。唯其如此, 我们的倾听才能迈向智慧的境地。
(三) 等待
“教育是慢的艺术”, 倾听需要等待。如果当学生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或其观点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 教师面露焦急神态甚至打断学生发言, 不仅有可能扼杀一个精彩观念, 更有可能挫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 走向消极被动接受。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耐心、温情而富有智慧的等待: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学生需要充分的思考时间时;思想已经清楚、发言已经开始但心里没有组织好语言时;发言中“灵感突现”, 有了优化策略或创新想法要慢慢叙说时;意识到发言中的错误, 想要自我纠正时。因此, 当学生沉默思考但又让我们感受到思维的火花在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 我们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会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促进其积极大胆地不断探索;当学生发言出错其他同学大喊“错!”时, 我们的一个俯身体态、一个示意安静的手势、一个面向言说者的微笑, 无论对言说者还是对专注的倾听者都是一种无声的呵护和期待;当学生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站起来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但由于紧张而声音低矮、语音含糊, 其他同学表现出不耐烦时, 教师上前一步、手放耳边、眼神专注的倾听状态, 既是对发言者的鼓励, 更是对其他学生无言的倾听教育——倾听别人也就是倾听自我。
等待对教师来说也许是一种挑战, 既是对自己驾驭课堂能力和教学机智的挑战, 又是对自己学识素养的挑战, 甚至是对教学时间和效率的挑战 (因为也许我们等不来精彩观念, 还造成在别人看来时间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受到指责) 。但是, 我们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 在一次次的实践与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等待智慧。
(四) 回应
伽达默尔说:“言语是在他人的理解中实现的。这样的言语要求一种回答。”这种回答我们称之为倾听者对言说者的回应。回应可以是无声的、非言语的, 也可以是言说的, 因为倾听者也是言说者。倾听是一种主体积极的受动过程。倾听教育中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言说的内容、方式、情感等适时予以积极的回应, 才能促进言说的继续和升华, 促进倾听的另一主体 (其他学生) 的思维参与, 引起师生双方思维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
1. 关注。
即使教师真的在倾听, 但如果目光游离或翻看课本、教案势必会引起言说者言语状态和情绪状态的变化, 敏感的学生将会因此缩短甚至中断自己的表达。所以, 倾听中的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用思维同步参与到对学生言语的理解, 用情感去沟通情感。教师对言说者的关注可以是言语性的, 如“对”、“是啊”、“嗯”、“哦”、“请继续说”、“真是这样的吗”、“嗨!有意思”, 表现出作为倾听者的教师对言说者已表达内容的肯定和对将要表达内容的兴趣和期待, 这些言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被认同的需要, 将激励言说中的学生保持适度的兴奋继续表达, 有利于其表达得更清晰、更完美。非言语性的关注如侧耳倾听的姿势、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表情、会意的点头、邀请继续说的手势等, 这些行为都在向言说者反馈自己积极倾听的意愿、专注的参与和无声的应答。
2. 释义。
释义即公开地说出自己对他人讲话的理解, 以便有意地核对这种理解是否正确。这就要求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要进行“思考性倾听”, 并借助于听的记忆力、想像力、选择力等正确理解接收到的信息的真实含义。“要衡量信息的信度, 理解说话人的述说, 思考呈现的思想, 怀疑信息的有效性, 归纳说话人的主题思想, 获知省略的内容, 思考怎样完善信息等。”教师的释义时机有三:一是在言说学生偏离对话的主题甚至走向无效时, 教师通过释义提取言说中有价值的内容, 纠偏入正。二是言说内容不完整 (即学生思考还不完整时) , 通过教师对已陈述内容的纲要式释义, 帮助言说者整理思路, 以便催生学生的继续言说, 完善自己的表达。三是作为倾听者的学生对言说学生的表达感到理解困难、有障碍时, 教师以学生的视角表达对言说内容的理解或提出帮助倾听者理解的问题, 弄清言说者想表达的思想、内容, 既是对言说者的积极认同, 又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对话参与。
3. 评价。
对言说给予适时、积极、中肯的评价是教学倾听的重要反馈之一。实践中, 不少教师往往对言说者只是淡淡地说声“嗯”、“请坐”, 会在很大程度上打消言说者的积极性, 并有可能使消极的情绪蔓延至教室内的其他学生, 不利于对话的有效展开。恰当的评价既是对言说者的积极回应, 使其产生继续参与的积极心向, 也是及时强化有效信息、引导思考方向、促进对话深入的有效手段。对表达准确、完整甚至精彩有创见的言说者给予肯定、激励性评价;对表达有合理成份, 但仍需要进一步修正、补充和完善的首先要肯定, 强化合理内容, 含蓄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回答偏离甚至错误的, 一方面要委婉地指出其错误, 另一方面要能引导言说者反思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思考的过程, 重新审视问题, 使其有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展开思考, 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三、倾听智慧的养成途径
(一) 广开言路, 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教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取决于其对学生思维潜能的把握与挖掘。而这种把握与挖掘的关键在于教师进行了怎样的教学设计。杜威曾指出:“教学方法上的基本错误, 在于假定学生的经验是可以想当然的。”教学设计不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和闭门造车, 否则我们从一开始就远离了倾听教育。课前调研是使课堂成为倾听者的课堂的重要前提, 也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的前提。因此, 课前教师必须走近学生, 倾听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认识, 了解其认知基础、已有经验和思维潜能, 才有可能在实施课程时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使课堂绽放生命的精彩, 倾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二) 师法儿童, 走进儿童的话语系统
耶稣说过最伟大的真理:孩童嘴里出智慧。但这智慧的火花往往是以儿童化的语言予以表达, 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甚至被教师误解而浇灭。“教育的智慧性就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的品质”, 所以教师“在儿童面前要抛掉优越感, 俯首倾听儿童”, 以儿童为师, 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 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 确立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间性”, 达到教育主体间的精神的契合与融通。倾听教育中的教师必须葆有童心、童真、童趣, 浸润于儿童的语言世界, 揣摩与体会儿童言语表达的特质, 理解隐含的信息, 把握言语背后的思想实质, 方能真正理解儿童, 倾听到儿童的“心声”, 真正的教学对话也才可能展开。
在“100以内数的复习”一课中, 教师呈现这样一个问题:改变36的一个数字, 让它变成双数。一名学生这样回答:把30变成20。教师这样理答:题中要求只改变一个数字, 他把两个数字都改变了, 对吗?在教师的牵引下, 不少学生附和:不对!不对!只有少数支持者在下面小声说:26!26!回答者不悦地低着头。正是由于教师的“误听”, 造成对学生的本意曲解。站在儿童的视角, 用儿童的话语系统分析问题, 不难发现:由于对位值原则的大量感性经验的积累, 儿童看到“36”, 头脑中首先反映的不是“3”和“6”, 而是“30”和“6”, 思考个位不变而把十位上的“3”变成“2”时, 也就想成把“30”变成“20”。而表达时, 儿童不会像成人那样先组织起严密的语言再表达思维内容, 脱口说出的“把30变成20”恰恰暴露出其真实的思维过程。如果把握了儿童的内部言语过程, 教师也就能倾听出儿童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实质, 作出智慧的理答:你的意思是 (把36) (变成) ……, 根据应答者的反应, 教师作为“助产士”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诱发儿童清晰自己的表达。这便形成了师生言语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儿童也就在教师的理解中“发现我自己”, 无论对应答者还是其他倾听者, 更深层次的对话与倾听将自然展开。
(三) 有效参与, 催生学生的精彩观念
课堂教学中的倾听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过程, 单方面的倾听是不存在的。倾听教育中的课堂追求师生互动中智慧的共享和双向的观念创生。为了促进学生的积极言说, 作为倾听者的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言说之中。“一个人倾听另一个人的讲话并做出反应的方式, 对于建立相互间的满意关系, 并进而进行有效的交流起关键作用。”参与不是打断、不是催促、更不是替代, 而是积极等待、虚心听取、生成思想、适时介入、机智应对、有效引导, 这样才能催化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
一次研究课上, 我让孩子们解决一个问题: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 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一位学生这样解答:18.84÷3.14÷2=3 (米) , 18.84×3÷2=28.26 (平方米) 。这一想法打破了常规思维, 不在我的预设之内。当然, 我更期待精彩观念的表达, 乘机追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谁料该生涨红了脸、“嗯、嗯”地说不出来。等待既是给言说者也是给倾听者机会:咱们同学也可以考虑一下, 这种想法有没有道理。同学们开始埋头思考, 许多同学一筹莫展。我也正迅速地思考合理的释义, 无意中看到同学翻开的课本上圆面积公式推导时圆片的剪拼示意图, 我恍然大悟, 果断介入, 迅速在黑板上画了这幅图。先前发言的学生快步冲上前, 滔滔不绝地利用图形讲演起来:我决定把算式调整一下, 变成18.84÷2×3, 这样更便于理解。这实际上就是算由圆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言毕, 掌声雷动。也许该生原来的解决是直觉甚至是巧合, 但教师的有效参与的确催生出学生的精彩观念。
当教师对言说者善意的等待未能赢得应有的回报时, 教师就应当将等待“转嫁”于倾听着的学生, 使更多的学生卷入深度思考的行列, 同时也为教师赢得宝贵的冷静思考时间。如果对群体的等待短时间内很难有所收获, 教师的适时介入、积极引导对于精彩观念的诞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 一些问题的研究可能并非师生课内所能解决, 抑或超出了教师即时处理的能力范畴, 果断巧妙的搁置不仅保证了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也有利于将学生的思考引向课外, 同时, 也为教师的反思再实践提供了可能。
(四) 积极反馈, 引领学生的智慧对话
只有单方面的信息输出, 对话也就无法展开, 有效教学也就不能形成。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倾听需要予以积极的反馈。当教师不仅向言说的学生积极反馈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 而且真诚地体验言说者的认知和情感历程并对此作出反应时, 双方才能走向情智的共生。当然, 教师对言说者积极的反馈可以而且应当适时转化为倾听着学生的积极反馈, 从而使得生生之间的对话展开成为可能。教师倾听智慧的最高境界便是促成了生生之间的真诚倾听和自由对话, 而教师只是倾听。
(五) 理性反思, 优化倾听的策略选择
教师倾听智慧的生长离不开实践的锤炼, 更需要理性反思自己和同事在倾听的教育情境中临场处理的策略和经验。“在某种情境下个人所看到的和所选择的回应方式有多种可能”, 而反思能够提升教师在倾听情境中的策略选择能力。反思不是一般地回想倾听与对话过程, 而是要通过探究处于倾听回应的决策和技术及伦理等层面的问题以提升倾听的智慧和素养。我们不仅要反思对“突发事件”中基于教育教学经验和聪明机智的“灵机一动”式的瞬时反应, 也要反思在实践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展示出来的对各种倾听情境进行创造性和艺术化处理背后所蕴藏的高层次的教育智慧, 挖掘智慧背后的信念、方法与价值。当然, 我们更要反思倾听过程中处理不当甚至失败的教学活动, 回顾情境场景, 寻求适合于情境中的学生主体和教师自己个性风格的处理策略, 以积累经验。
对中职教师倾听行为的思考 篇7
一、中职教育中的倾听现状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倾听不尽人意。许多教师怀揣新课改理想却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仍以“讲授”为主。虽说已不完全是“满堂灌”, 但有时比“满堂灌”的效果更为糟糕。比如一节课中用一半或更少的时间讲授, 余下时间交给学生。在这种时间分配中敬业的教师一听到铃声就开始讲课, 中途很少停下来倾听或关注学生的反应。老师们陶醉于自己的声音, 陶醉于对知识的组织和为人师表的权力, 并错误地以为这就是教学成功。这种对知识的“传承”只是单向的信息传输, 教师充当了课堂的控制者。教师对自身“言说”的陶醉是以牺牲学生活力和激情为代价的。当后一半时间交给学生时, 学生的思维从刚才的控制中得以释放, 此时学生的“自主”呈现出两个极端:众声哗然和寂静无声。学生自主了老师无事了, 即使偶有师生对话, 也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和应答。
还有一种课堂让我们看到了老师貌似主动热情的倾听行为, 即各类公开课, 这种经过导演和彩排的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你问我答, 你说我听, 相互讨论很是热闹, 繁华无限, 似乎切合新课改目的, 但实际上所有的“点”都是设计安排好的, 学生真正的思想老师是听不到的, 所以这种听与倾听无关, 是“伪听”。
在中职课堂还有一种情形是接近于“满堂听”, 教师认为倾听学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于是恣意放大倾听的功能和自身倾听的能力。在这种过犹不及的理念下, 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发言讨论, 有时一群学生的言说会演变为七嘴八舌或个别学生的演说;本该老师言说的机会让位于学生, 老师沦为彻头彻尾的“倾听”者, 信息传输单向地由学生传向老师。这种热闹局面中有少数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但大多数学生只能是一片混沌, 他们知识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及时引导和激发。新课改强调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的学生, 部分老师对倾听行为有较大的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 导致了课堂效果更加偏离新课改的目的。
聚焦课外若干教育场景, 老师对倾听的不作为仍是影响教育效果的最主要原因。自古以来没有人怀疑或试图篡改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被教育者的角色, 但逐渐演变到现实中就成为老师施教学生受学、老师说教学生受听的状况。常常是老师的一个声音替代了师生彼此的言说或倾听, 阻碍了真实的交流和沟通。置身于中职若干教育场所, 见到的多是老师引经据典、用心良苦的说教和学生一言不发、麻木无神;鲜有学生敢于陈述、倾诉或反驳, 也被老师不理不睬而止于唇内。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倾听者, 老师不去倾听怎么能理解学生、回应学生呢?倾听是对讲话者的尊重, 学生言说老师不倾听, 这让学生何以倾听和尊重老师?这正是影响师生交往、降低教育效果的问题所在!
还有, 中职校园里的声音比其他校园的声音更庞大复杂。我们可用“静悄悄的校园”来形容一所中学或大学, 但很难把它用于中职校园, 这一点中职老师都有体会。仔细甄别这些复杂的声音不难发现其中有些是有用的 (如朗朗读书声、校园之声) , 有些是不良的 (如打闹嘈杂声、物品受损声、污秽语等) 。我们欣赏也乐于倾听“有用之声”, 但实际工作中面对事实存在的不良之声, 一些教育者选择了回避, 选择了事不关己和“拒听”, 从而丧失了良好的教育机会, 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客观事实。学校应该是一个让人出错的地方, 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
二、中职教师倾听的必要性
(一) 是促进学生成长、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必要
首先, 任何教学都应指向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而学生的一些新奇的想法、精彩观念的诞生是个性发展和创造力提升的表征之一。研究证明, 压抑控制、被占有的环境中不可能产生精彩的观念和新奇的想法, 学生只有在体验到平等、感受到尊重和欣赏的氛围中才能促进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调查发现大多数中职生初中阶段在课堂上都被边缘化, 被忽视和压制了, 有的甚至不记得被老师提问过, 根本谈不上主体性。教师的倾听行为以其独特的魅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一, 因为倾听是“亲近性、参与性、交流性的”, 教师的倾听容易创造自由、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其二, 通过倾听, 教师领悟了学生首先是一个存在的生命, 而非物质或观念的存在, 老师的倾听使学生体验着受关注的方式。在这种教育氛围和关注方式中学生会更投入、更富有激情地在学习中创造并表达, 彰显自身的主体性。
其次, 教师作为倾听者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单纯的接受外部信息, 而是学生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通过外部的相互交流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和意义的过程。教师通过倾听提供给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 学生在自由敞亮的言说中能充分体验自身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激起学习的主动性, 促进主体成长。教师也因此理解学生的知识状态, 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二) 是促进教师成长, 提升师生道德水平的必要
倾听, 不但是一种有智慧、有修养的表现, 而且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说过:“谁在倾听, 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 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倾听学生能使教师获得意外的有效信息, 常有豁然开朗或心有灵犀的感觉。老师认真倾听能及时反省自己, 能纠正一些以往错误的认识或操作, 能重新认识或改变某些偏见或不经意的地方。倾听能使人的分析、思维及判断应变能力得到锻炼, 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最终印证了“教学相长”。作为倾听者的教师理应通过倾听去捕捉和借鉴外界的信息、思想和智慧, 在倾听中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另外, 教师的倾听对提升师生道德水平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能否倾听和应答学生不只是能力和意愿的问题, 而是道德品质问题。”当一个教师履行了自己的听的道德职责, 也就相应地发展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在中职教师群体中总有个别人带着偏见去审视自己的学生, 甚至有明显的瞧不起, 因而对学生的言语会敷衍了事。当中职老师从不会倾听到学会倾听, 我们会反省和领悟自已的教育过失和不足, 从而唤醒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感, 因而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 为“师德”加分。
再有, 教师作为倾听者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中职生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受家庭或生长环境的影响道德水准很低, 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教师成为倾听者改变着道德说教和灌输的方式, 为学生体验道德认知提供了理性思考的空间。同时我们在倾听时也能捕捉学生的道德困惑, 从而帮助学生理清道德困惑提高道德认知。当然, 教师倾听学生本身就创设着一种道德情境, 树立了道德榜样, 对中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三) 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成长经历注定他们与老师的关系是对抗、拒绝、逃避和自我封闭。而教师的主动倾听为师生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可能。因为会倾听的老师就是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了解对方和自己, 是一种角色转换和角色体验, 是和学生的亲近和交流。新课改下没有哪个老师愿意为自己独白式的教育而客观地与学生隔离开来, 以至于拒绝与学生交往和对话。“听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来实现的。”倾听学生是在师生交往中展开的, 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交往。从交往模式上讲倾听是亲近的、是参与和交流, 而视觉却是间距性的、疏离性的, 在空间上同呈现于眼前的东西相隔离。心理研究显示:人们喜欢善听者甚于善说者。试想一下, 面对学生, 教师微笑真诚的倾听姿态将是怎样和谐的教育氛围。因此教师的倾听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必要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 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有专家指出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不少职教工作者也发现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实践证明:教师的倾听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帮助。
倾听是了解, 是关注和尊重, 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欲望和需求, 学生的情感和思想, 不仅是通过行为, 更多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我们通过倾听学生的一段叙说, 一声感叹, 一次不同寻常或不正常的发言, 倾听学生的啜泣或长久的沉默, 能及时捕捉学生的欲望和需求, 及时把握学生的喜怒哀乐和隐藏在深处的思想, 及时把握学生心理身体上的自大、攻击、抑郁、孤独、自闭、痛苦等问题。因为倾听, 教师能在教育教学上作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 能及时“诊断”出学生心理生理诸多问题和疾病, 并用自己主动倾听和及时应答来缓解和防治这些问题和疾痛。其实在心理诊疗中治疗师的主动倾听和应答就是患者的一副良药。所以教师拒绝倾听则无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因此教师应用良好的态度、独到的能力和技术去倾听学生, 中职教育尤其如此。事实上,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 中职学校教师的倾听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有教育效果。
三、中职老师应该怎样倾听
(一) 倾听什么
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有的发言都是我们倾听的对象。倾听学生的回答, 倾听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可帮助我们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以便及时对教学内容、方法、难易掌握作出调整, 即课堂应变。这是一种教学机智,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好的老师都会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多年的职教生涯使笔者较为苦闷的是学生的不问少疑, 使课堂缺少知识火花和激情。因为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是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开始, 是思维走向敏捷、思想走向深刻和创新开拓的过程。面对提问质疑, 老师的倾听能激发师生灵感, 促成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这是一个指向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发展的情境, 同时教师也能水到渠成地引导和解惑, 或将问题再次深入, 以便学生有更深的思考。中职教学更需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开启和导航, 课堂应多鼓励学生发言, 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 老师不懈的认真倾听是重要的鼓励手段。
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学生的喜怒哀乐, 多倾听学生的诉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 细致引导并加以帮助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标识。自闭自卑的中职学生不在少数, 他们需要发现和挖掘, 需要自我释放和倾诉。通过一段叙说和交流把握学生的情感状态, “倾听其声音背后某些思想和观念的萌芽”, 并作出适当肯定, 从而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尊严和价值, 使之更为自信。师生交往中我们还要倾听学生言语之外的痛苦和不安, 倾听他们的自卑和迷茫, 甚至倾听他们发泄和破坏性的声音。倾听能及时“探测”到学生心理上的痼疾, 辨析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和人格, 判断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真实状况, 从而作出及时的应答和帮助。这也是中职教育者更重要的职责所在!
(二) 怎样倾听
倾听首先是态度。“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他一定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 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 张开他的耳朵, 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面对中职生的参差不齐, 甚至智体不能同步的生命个体, 我们的倾听应是耐心和热情的, 其过程是平等和尊重的。应表现为积极热情、期待和专注的眼神;是微笑, 是一种伴随着言说者感情起伏而生动丰富的表情;是一种无怨无悔毫无偏见的接纳, 是彼此之间的学习;它不去主宰、干预或替代学生的声音, 有的只是引导的语言、促动和鼓励的目光, 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言说。这种教育中倾听和言说的氛围会使听者和说者的角色转换得非常顺利流畅, 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展开和师生的交往, 教育的有效程度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倾听必须有适当的交流。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单纯的倾听和单纯的言说一样, 都不会达到教育成功的目的。教育过程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和接受, 它是一个对信息的整理、消化吸收及情感体验的过程, 是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共生的过程。像前面提到的“满堂灌”或个别场所的“拒听”、听之任之等都是违背教育原理的做法。我们听了, 在恰当的时机应有恰当的表达, 恰当的反馈信号, 如适度的提问和应答安慰, 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称赞赏识, 评价概括等等。在这一点上中职学生更在乎老师的反应;只要在乎了, 离教育目标就又近了一步。
真诚的倾听和交流才能真正达成师生心灵的共鸣, 情感的相融;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价值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共创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中职校园。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倾听的实践研究 篇8
一、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实践
在科学的学习活动中, 我们经常设置一定的情景现象, 希望学生能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通常把这些当成一种形式, 没有仔细或认真地“听”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的提问也丝毫未影响教学流程, 我们的研究活动仍然是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如《米和饭》一课, 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碘酒碰到米饭会变色呢?米饭碰到碘酒怎么会变成紫色呢?碘酒碰到别的东西会不会变成紫色?碘酒碰到液体会不会变成紫色等等。如果我们真正认真地倾听了学生的问题, 我们就能高效地进行问题整合,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有目的地进行课内外探究活动。
二、对学生大胆推测 (猜想) 的倾听实践对于学生大胆 的猜想, 我们听后往往是一笑了之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一次现场直播节目采访中, 一位主持人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孩子:“如果有一天, 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 所有引擎都熄火了, 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 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 跳下去……”现场的观众全部笑得前俯后仰, 主持人仍然继续关注这个孩子, 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孩子的回答让在场的人感动:“我要去拿燃料, 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这位主持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够“听”孩子把话说完, 不管现场出现的状况, 仍做到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亲切、平和、耐心, 从而“听”到孩子善良、纯真的心语。作为教师, 我们要特别注意倾听学生出人意料的想法, 还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他想法的根源是什么, 这样才可能发现学生思维的独到之处, 才可能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 才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教学,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学生观察活动中的倾听实践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最基 本的活动之一, 是孩子一生下来就会的
而教师要为孩子们的观察做好准备, 要选择教学内容, 要尽量把观察的活动安排在自然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 教师应该做什么, 应该怎么做? 20世纪80年代, 兰本达教授执教《蜗牛》一课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他在组织学生观察蜗牛的活动中, 连续15米都没有对学生进行一次统一的讲话, 他不停地参与到每个小组的活动中, 常常蹲下身来与他们一起观察, 眼对眼、面对面一起共同探究, 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这样做既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地监督他们, 又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可依赖的“靠山”, 需要帮助的时候, 还可以请教老师。坚持“蹲”下身来与学生一起活动, 才能真正看清他们、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其实, 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 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 真正需要老师用眼和耳去关注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 要敏锐地观察他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争论什么?如果扯得太远, 则需要把他们引回到正题上来。在学生们的观察活动中, 不时放几颗水珠在热油锅中, 引发孩子们的思维想象, “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你能不能再看看, 加以肯定?”这就是兰本达教授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倾听的具体做法。
四、讨论 (争论) 、交流展示 (汇报) 时的倾听实践一位科学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讲台上汇报自己的发现, 在汇报之前, 要求学生“汇报时声音要响亮, 让每个学生都听得见, 全体学生都要注意倾听”
学生在展示平台上逐条介绍自己的发现时, 这位教师却在翻看自己的教案……这可能只是一个细节, 是一次偶然的个别现象。但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实际上已经表明自己不重视倾听。其实这样的细节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少见: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时, 教师不置可否, 不加以引导;学生在发言中出现明显的科学性错误时, 教师不及时指出。凡此种种, 教师在课堂中的这些“不作为”行为, 都充分表现出我们的教师没能认真倾听孩子的汇报, 也没有认真倾听孩子汇报的具体举措。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所预设的答案, 教师就打断, “哪位同学来帮帮他”;教师充当的是课堂活动的“捧场人”, 无论学生探究过程或探究结果如何, 教师总是赞不绝口“你真棒”, 即使学生答非所问, 教师也依然夸奖一句“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五、指导孩子探究过程中的倾听实践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的交流、对话等互动的过程
作为教师, 一定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首先倾听他们最新的想法, 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 并鼓励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质疑, 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才会真正有价值。通过倾听学生的实践, 教师还可以知道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 哪些方法是学生经常用到的, 哪些方法是学生不常用甚至不会用的;学生关注哪些方面, 忽视哪些方面。这样认真的倾听, 不仅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而且掌握了学生的探究情况, 对于真正开展落实科学的探究活动, 真正发挥探究的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师的倾听艺术 篇9
反观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我们往往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却忽视了自己作为师者倾听的作用。教师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失聪”现象并不罕见。因此, 我们有必要探询教师“失聪”的根源, 让教师“倾听”理性地回归小学语文课堂。
一、教师“失聪”的根源
1.自我中心导致“偏听”。
人们习惯于关注自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这一现象定义为“自我中心”, 意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 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古人云:“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然而在语文课堂上, 部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教学过程中只关注解读文本时自己形成的观点, 偏爱倾听与自己观点相似的意见, 并试图引导学生表达出老师认同的观点, 对不同的意见往往是置若罔闻, 这样常常错过聆听不同观点的机会。有些教师存在明显的倾听选择性, 往往对自己喜欢的学生、期望的内容, 才会积极关注或着重强调, 而对发言不清晰、表达不流畅或所说内容偏离自己预设轨道的学生则缺乏倾听的耐心。
2.目中无人导致“假听”。
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可不少语文教师缺乏热情与激情, 眼中没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导致教育过程中“生命的缺席”, 目中无“人”的现象随之出现。这里的“假听”是指教师摆出一种虚假的倾听姿态, 表面看来似乎在接纳学生的声音, 但事实上他心灵的通道是关闭的, 连一只耳朵也未打开, 或者是“东耳朵进, 西耳朵出”, 不对学生的发言作任何接纳与回应, 将学生的言说拒于耳外。他们只被动地听学生讲述内容, 而不积极响应, 待学生说完后, 继续沿着自己预设的“轨道”滑行。
3.心中无法导致“错听”。
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而是创造与开发课程的过程, 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生命体, 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出现经验与认识的差距, 出现思路与方法的不同, 出现思想的相互碰撞和情感的相互感染。但一些教师因为对教材钻研的不够, 对学生研究的不深, 教育机智、语文素养不足, 无法做到心中有案, 行中无案, 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他们常常不能准确地听出学生发言的不足或错误, 及时进行纠偏和引导, 不能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 并有效地加以利用, 从而“错过”许多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
一位青年教师教学《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 一切都按照课前预先设定的轨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师生双方共同品读欣赏“春风吹绿了柳梢, 吹绿了小草, 吹皱了河水, 吹鼓了杏树的花苞”一段, 很多同学都对“绿、皱、鼓”三个词大加赞赏, 学生却提出异议:“第二个‘绿’不仅与前文重复, 且明显是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借’来的, 不如用‘醒’字好。”由于这一“不同的声音”是意料之外, 教师似乎感觉难以驾驭, 于是只以“你的见解很有个性”虚晃一枪式的表扬便匆匆带过, 错过了极为宝贵的教学生成资源, 错过了聆听儿童独到见解的机会。
4.心不在焉导致“漏听”。
所谓“漏听”是指倾听者被动消极地聆听发言者的部分内容, 常常“过滤”掉了讲话者通过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或只关注发言内容的某一细节, 而不能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整体意义。当学生发言时, 教师有时“听而不闻”, 几乎没有注意说话人表述的内容, 心里考虑着其它毫无关联的事情, 或内心只是一味地想着辩驳、应对。当学生说完了, 才突然觉醒, “嗯……喔……好好……哎……”, 略有反应, 其实是心不在焉。也有的只听学生讲, 但不关注学生的感受, 只注意表面的意义, 而不去了解隐藏的意义, 甚至在未聆听所有的表述前, 已对内容做出了主观臆断。这种层面上的倾听, 常常导致“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片面和断章取义现象的发生, 失去真正全面交流的机会。
二、教师“倾听”的回归
日本学者佐腾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正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述说与相互倾听, 才能构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构建这一“生命磁场”的过程中, 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和倾听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
1.倾听文本蕴含的真义。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学生—文本是对话关系, 所以倾听文本也成为一种必然。选入教材的每一篇作品都蕴藏着一个丰富的世界, 那是作者整个心灵世界的真诚敞开。作为带领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平等中的首席”的引导者, 除了对文本理解透彻继而升华内涵外, 还要带领学生亲近文本, 接纳文本的意义, 体验每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逐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认知结构, 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对话者。因此教师需静下心来用心倾听, 用心体验, 在真诚的倾听中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细心琢磨语言, 领会言语的意味, 透过文字符号倾听文本中人物及文本背后作者的声音, 准确把握文本蕴含的真义, 从儿童的立场出发, 引领他们探寻深入文本内核的“最佳路径”。
以古诗词的解读为例, 我们可以以“普通读者”“诗 (词) 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教师”的不同身份, 多维解读诗作, 透过诗句表象走进作品内核, 倾听作者“最真实的心跳”。只有这样, 课堂上的引领才不会背离诗人的心灵轨迹, 教学才不会曲解诗人的本意。要把自己当作诗人, “身临其境”地揣摩、体察, 感同身受, 力求还原抑或再建, 以与诗人“息息相通”。要以诗人的视角领悟诗句的原始意义。诗句主要传递什么信息?主要抒发什么情怀?其源初本义为何? 解读要力争准确还原文字传载的信息, 最大限度地逼近诗人的本义所在。要潜入诗作, 关注诗人生平、诗作诞生的生活和写作背景, 以接近诗人的情感面对诗句。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千古名作, 特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更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小学高年级教学这首诗时, 我们不能仅仅抓“绿”字做文章, 让学生感受江南春天的美丽, 还要了解《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已年过半百, 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时的他再次被起用为相, 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 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 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 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 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
显而易见, 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 字里行间也就难免贮满了忧郁、伤感、消沉之情, 也就难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其实,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离家近, 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 是说诗人离家久, 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思家切, 但当下却不能还的无奈。课堂教学前, 教师应能准确倾听这首诗最“本真的脉动”。
2.倾听言语发展的状态。
语文教育是人类言语生命的接力, 语文教师当是学生“言语生命意识”的唤醒者、养护者、传递者。教师应时刻保持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敏感, 倾听学生课堂中呈现出的语言生命、语言质量和语言状态。语文教学理论认为,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的前提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聚会存在于一定的场所, 这个场所主要指语文课堂。课堂上学生的言语从形态上分大致有两类, 一是对文本的朗诵表达, 二是陈述性言语的表述, 比如问答、讨论等。倾听学生的言语发展状况, 要倾听言语内容, 即学生讲了什么, 也要倾听言语形式, 即学生是怎么讲的。
倾听学生的言语内容一方面要关注言语所表达的意义, 另一方面要关注言语所包含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等。就学生的文本朗读而言, 言语的意义就不再是教师倾听的重点, 教师要着重倾听学生能否传达出和文本相近的“个中滋味”, 即平常所说的能否读出感情, 是否有感染力等, 能否“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就学生的表述言语来说, 教师首先要听的自然是他讲得对不对、准不准、好不好, 其次就是倾听其情感思想内涵。既要捕捉语言与语言交汇中撞击的声音、语言与语言摩擦中擦出的火花, 又要能听出声音和火花背后承载着的价值观、情感、思维, 以及微妙的语言质量。教师要仔细辨别学生说话的语气、神态, 听出他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 把握学生的内心活动及言语背后隐藏的本义。
教师倾听学生言语发展的状态, 要关注言语积累、言语理解、言语运用等内容。课堂教学中, 不但可以设计专门的言语训练专题, 更重要的是能将言语训练“融化”在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言语情境”中进行, 以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我们来看一位教师就一个词语展开的生动细致的言语训练: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师:我是老师, 你是学生, 咱们的任务调换一下, 能用“兑换”吗?
生:“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我拿港币, 你拿铅笔, 咱们交换一下留作纪念, 能用“兑换”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这个词用在哪个方面?
生:“兑换”的意思是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
师:好, 现在我拿一角人民币, 换你一美元, 你换不换? (学生摇头) 你怎么不肯换了?你刚才不是说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吗?想一想, 这句话里还少了些什么?
生:“兑换”的意思是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 但它们的价值必须是相等的。
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要有这样倾听学生言语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语言, 理解他人的语言, 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3.倾听思想情感的流动。
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教师倾听是对儿童观的把握, 是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 是对教育教学要义的领悟。语文教师要注重所教内容的价值取向, 也要避免“趋同心理”, 注意倾听孩子独特思想的萌芽、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如学生对“司空见惯”问题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现象的诘问、对文本教材的质询、对教师观点的怀疑等。对于提得不够好的, 教师也应耐心倾听, 善加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情感体验走向真切。
如《小鹰学飞》结课阶段, 教师正通过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加深感悟、内化课文语言, 一位学生突然对教材“开火”:“课文中老鹰的要求太高了, 不管小鹰怎么努力, 他都‘摇摇头’不满意。”不少同学深有同感:“就是!一点表扬、鼓励都没有, 小鹰哪有继续向上的动力啊?”面对意外, 教师认真倾听, 并立即预见到学生的情感、心理出现了新的需求: 他们不喜欢老鹰严厉的教育方式。于是果断调整教学进程, 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 按自己喜欢的教育方式修改老鹰形象。学生喜出望外, 你一言我一语, 不一会儿便塑造出既高标准严要求, 又善鼓励会引导的老鹰形象, 学生在修改基础上的表演也更生动、传神。
课堂倾听的根本目的就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教师潜入儿童世界, 倾听儿童思想情感的个性表达, 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自由、敞亮。
总之, 教师倾听意识缺失的课堂不是完整的课堂, 教师有效倾听缺失的语文教学是有缺陷的教学。有了教师“倾听”的理性回归, 语文课堂才会成为言语成长的课堂, 成为智慧碰撞的课堂, 成为真情流露的课堂, 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科学, 2001 (7) .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4]胡海舟.新课程语文教育探索[M].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8.
[5]李如密, 宋立华.课堂教学倾听艺术探微[J].中小学教育, 2010 (3) .
【教师的倾听艺术】推荐阅读:
教师的倾听10-17
倾听孩子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5-13
管理者倾听的艺术12-02
中学教育中的倾听艺术10-17
倾听的作文600字:在倾听中感知快乐06-11
倾听的力量05-11
倾听的教案08-30
倾听自然的乐章05-16
倾听生命的拔节06-01
倾听内心的呼唤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