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中的倾听艺术

2024-10-17

中学教育中的倾听艺术(共9篇)

中学教育中的倾听艺术 篇1

一、少儿声乐教育中的倾听艺术之原则

顾名思义, 少儿声乐教育工作中的倾听的原则是指声乐教育工作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智能水平, 用耳听内容, 更用心“听”情感。其内容、形式和方法应是少儿可以接受的, 在教育实践中, 要以辩证性的手法, 贯彻和落实好这一原则。

1. 耐心原则

教学中, 沟通无时不在, 教师就少儿声乐表演中通过倾听有效地从学生的歌声、眼神、气息中提炼出自己所要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倾听是一种交流, 更是一门艺术, 倾听如同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但少儿声乐表演时, 教师应耐心倾听其演唱, 不轻易打断学生, 以免打击学生自尊心。更要用心倾听, 适时回应, 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2. 投入原则

众所周知, 情到深处难自禁。少儿声乐教育工作中, 当教师全心投入到与学生的交流之时, 情感的碰撞会导致双方肢体语言的外在诠释。倾听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将有意与无意相结合, 从学生的语言、表演、歌声中, 倾听出学生独到的见解, 倾听出学生丰富的情感, 倾听出学生的困惑, 倾听出学生的思想, 倾听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反之, 如果缺乏投入, 泛泛即止, 只能停留于表面, 无法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实世界。

二、少儿声乐教育中的倾听艺术之手段

1. 微笑倾听

孔子曰:“亲其师, 则信其道。”在声乐表演中, 教师的微笑即是对学生的肯定, 学生也会感觉到老师的和蔼可亲, 也因此, 愿意听老师的话, 爱听老师的话。多一点微笑, 学生就能在原本枯燥的声乐教育中乐于接受和理解老师的工作。

2. 赞美倾听

善于赞美别人的长处是一种美德, 面对出现问题的学生, 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表扬和赞美, 即便学生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犯错也应语气婉转, 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并有改正错误的机会,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以达到正确引导少儿声乐教育的效果。多一点赞美就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何乐而不为。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全社会的共识, 少儿启蒙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石, 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而言, 少儿声乐教育不仅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处理教材, 设计歌舞, 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 使少儿学生爱听、爱看, 为素质教育的实现从小打下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 少儿声乐教育应从学生为本的角度研究课堂设计, 通过艺术化的倾听使课堂教学更能引起学生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共鸣,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期达到少儿声乐教学应有的目的。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对少儿声乐教育的外在要求, 也是少儿声乐教育灵活运用倾听艺术的内在保证。

中学教育中的倾听艺术 篇2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博爱”的教育主题,教师角色要逐渐转变为新课程教学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创新者、帮助者、引导者、研究者,更是一位倾听者。作为新课程的践行者,从教多年的我深有感触。我认为,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倾听应从以下三个重点入手:

一、以一种平等的心态,细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而我们却忽略了自己的倾听。教师的语言充斥了整个课堂,甚至充斥了师生交往的所有空间。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他一定会给学生留足表达时间,一定会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来聆听学生的倾诉。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用和善欣赏的目光,细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当师生的心扉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思想,这时双方的平等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双方的倾听,对学生兴趣与智慧火花的点燃、良好课堂气氛的创造,都有着重要意义。

倾听不是单纯指声音,倾听心声才是更深层次的。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孩子也是渴望倾诉的,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心灵,做孩子的好朋友,弯下腰来倾听他们的心声。”肖川曾描述过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状态:表现为“茅塞顿开、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这也是教学追求的最佳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就要达到倾听的最高层次,必须参与和体验,深入学生的感情世界和理智世界。

二、以一种民主的心态,耐心倾听学生的争辩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写道:“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教师倾听时,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却不该是平静的。在最短的时间里,甚至在瞬间必须作出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讨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

特级教师徐善俊老师教《赤壁之战》一课,课文学完了,徐老师问学生:“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会说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学生踊跃发言。这时,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课堂的气氛像凝固了似的,教学陷入了“困境”。只见徐老师先是一笑,继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现在就把他内心的话掏出来,行不行?”这一问,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由此可见,耐心倾听学生的争辩,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能让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民主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

三、以一种博爱的心态,认真倾听学生的呼声

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精英主义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所以,教师的爱不是偏爱,要无选择地、公正地、无例外地爱每一个学生。

任何人都有表达的欲望,更有表达的自由,即使是潜能生也不例外。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更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博爱的教育主题。教育专家李希贵曾说过,学生的潜质象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甚至小瓶之内,也可以释放到大千世界当中,任其自由发挥。认真倾听学生的呼声,用最大的耐心去聆听它,用最大的热心去解读它,用最大的诚心去赞赏它,能给一颗焦灼的心灵送去抚慰,能使一颗自卑的心灵得到激励。

倾听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篇3

幼儿园教师的倾听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以真诚的态度认真听取幼儿的各种表达 (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 在尊重和理解幼儿的过程中,对幼儿表达的各种想法或疑惑做出及时且恰当的反馈的过程。因此,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做幼儿的知心朋友,要能用诚恳的态度倾听幼儿的“声音”,要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内心所需, 从而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倾听能感受幼儿内心所需

教师的倾听为幼儿提供了宣泄的途径, 可以让幼儿把内心的需要及时地表达出来, 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要能成为每一名幼儿的“倾听者”,要能读懂幼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幼儿“零距离”接触。如,在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委屈时,教师应该拉着幼儿的手,并把幼儿抱到怀里安抚其不安的情绪,然后再耐心倾听幼儿诉说。这样教师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事情发生的原由及幼儿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幼儿哭诉的过程也就是宣泄心中不快的过程, 教师的理解和宽容会使幼儿感受到被关爱和被尊重带来的力量, 从而把不良的情绪转化为健康的情绪和意识。

二、倾听能了解幼儿内心所想

通过幼儿发自肺腑的语言,教师能够探测到幼儿隐藏在言语背后不易被人察觉的潜力。通过反馈,教师有的放矢地发挥了幼儿的潜能,培养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倾听可以使教师深入到幼儿的内心深处, 了解幼儿真实的内心想法,从而对幼儿发展水平的评价更为精确、更为科学、更为有效。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施行过于严格的常规教育,常常会使活泼好动、需要自由成长空间的幼儿感到压抑与烦闷,反而不能让幼儿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能在认真、真诚倾听幼儿内心声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想法进行理解,而后加以筛选、综合、评判并由此做出相应的回应,使自己在发现问题时能及时帮助幼儿解决。

首先,教师倾听的内容不能仅限于有声语言,还要倾听幼儿更多的“无声语言”。“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幼儿可以通过文字、动作、绘画、建筑、雕塑、皮影戏、拼贴、戏剧或音乐等各种途径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些表达都是幼儿“无声的语言”。因此,教师不应仅倾听幼儿的有声语言, 更应倾听幼儿特有的种种“无声语言”。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了解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和他们所运用的表达形式, 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幼儿。

其次, 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活动中倾听幼儿的想法, 在与幼儿交往的日常活动中也要倾听幼儿的想法。幼儿园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她们不仅仅是教育者,更是幼儿生活的照顾者。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发生在幼儿园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正是在这不分巨细的互动中, 幼儿才学会了认识世界的方法,逐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体验到了生命的真谛。因此,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对幼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需要细致倾听和观察幼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才能与幼儿共享成长的乐趣。

三、 倾听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的语言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实践逐渐提高的。幼儿语言交往实践越多,从小受到语言环境的刺激越多,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就越好。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我也深深体会到倾听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好处:认真的倾听能让幼儿毫无顾忌地说出他们心里的想法,能让幼儿更愿意说他们心中喜欢的事,能帮助幼儿把语言表达得更精彩。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作为一个倾听者, 不仅要倾听幼儿的所思所想,更要在倾听的同时鼓励幼儿用富有想象性的语言进行大胆的表达、表现,为他们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倾听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倾听的艺术 篇4

二十五年来, 断断续续我几乎一直生活在莫桑比克。一只脚踏在非洲的沙漠上,另一只脚仍踩在欧洲白雪皑皑、充满诗情画意、生我养我的瑞典的土地上。我过着这种被分裂的生活,是为了更清楚地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非洲的生活究竟教会了我什么,可以用最简单的比喻来形容:人之所以有两只耳朵、一张嘴不就是要加倍倾听、少说话吗?

在非洲,倾听是最起码的事。而在西方世界里它却早已荡然无存,人们只顾自己喋喋不休,根本无暇倾听他人的心声。对此,我深有感触。在电视采访中,我现在回答问题的语速比十年前、甚至五年前不知要快多少倍。我们似乎丧失了倾听的能力,滔滔不绝地说着,一旦我们不说了,那些本该作答的人却缄默不语,这一刻的沉寂让我们感到恐惧。

当初,是南美文学永远改变了我们对人的本质看法。如今,该轮到非洲发挥作用了。在非洲大陆人们到处都在写故事、讲故事。很快,非洲文学作品就会如潮水一般涌入世界舞台——正如几年前,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及其他南美、中美人对那些编造的事实所表现出的强烈愤慨与抗争。

在不久的将来,非洲文学将向我们展示观看人生的新视角。莫桑比克作家米娅·科托开创了非洲梦幻现实主义,他把文字与非洲民间口头叙事传统融合在一起。

如果注意倾听就不难发现,非洲人的叙事结构和我们完全不同。听上去这很简单,但其中包含的真实成分究竟有多少:西方文学作品一般是平铺直叙,故事的时间、地点从始至终都不会有太大的偏离。但在非洲却是漫无边际、洋洋洒洒、 前后顺序可以颠倒,过去与现在可以融合。 比如,一位去世多年的故人可以随意插入到两位活人的攀谈中。

生活在卡拉哈里的游牧民族在沙漠里寻找食物或狩猎时,就有讲故事的习惯。 他们往往同时讲上三四个故事,直到返回住所前才把故事讲完。有时他们把所有故事编到一起,给一个大结局,有时把故事分开,各自说一个结尾。

几年前,我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阿维尼达歌剧院做艺术总监。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我们不得不中断排练,大家都跑到外面,希望能享受一丝凉意。我坐到剧院前的一个石凳上,当时旁边还坐着两位非洲老人。

我听到他们在谈论一位不久前去世的人。其中一位说:“我去他家看他了,听他讲了他年轻时遇到的令人惊讶的事,可是这个故事很长。天渐渐黑了,于是我们决定第二天我再来听他讲完故事。可是当我再来时,他已经过世了。”

说罢老人陷入了沉思。我仍静静地坐在那里。“没讲完自己的故事就去世——这可不是一种离世的好方式。”另一位老人接着说道。

听到这里,我头脑中闪过一个念头: 我们称自己为“人类”,倒不如是“叙事人的故事”更贴切。我们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具备了倾听的能力——倾听彼此的梦想、恐惧、快乐、忧愁、希望以及失望 。

许多人把信息和知识混为一谈。但两者并非同一事物。知识包括对信息的解释,它意味着倾听。假如我说得有道理的话,那么我们就都是讲故事的人,我们只是偶尔让自己停下来、安静一会儿,然后继续讲这个故事,并且永远讲下去。许多话都讲给了风或沙,抑或封存在那个昏暗的电子保险箱里。但故事会一直讲下去,直到最后没有人再倾听。然后,我们就可以把人类伟大的编年史寄给浩瀚无垠的星空。

谁知道呢?也许此时外面正好有个人在准备倾听呢……

主动倾听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篇5

作用之一: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会遇到种种问题, 事实上, 学生正是在这种靠自觉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的, 这些问题的存在本身是正常合理的, 重要的是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解决问题。在师生沟通中, 教师要明确问题的发生是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 还是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应该是学生承担的责任。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这个问题我要自己来解决, 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意识。这种意识称为“问题归属意识”。学生如果能够主动地来把握自己的问题, 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他们就会从中逐渐学会积极的面对自己成长中的挑战, 学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己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而勇于承担责任。在这样的独立意识引导下, 学生变得信任自己, 同时会感谢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就能够养成自信、自主和独立性。

以下是一位教师和一位上学时忘记带数学资料的学生之间发生的对话。请注意这位教师是如何熟练地借助于主动倾听的方法, 让学生把他的问题归自己所有。学生是多么迅速地找到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情景一:

学生:老师, 我把数学资料忘在家里了。

老师:噢, 你遇到问题了。

学生:是的。我忘记带数学书、试卷和练习本了。

老师:想一想我们能找到什么解决办法。

学生:我可以给妈妈打电话让他把那些带来, 但是他有时候听不到电话声。

老师:那么这个办法不管用。

学生:我可以从图书室借一本书用并再找一张新纸, 因为我知道我在做哪一页。

老师:听起来你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学生:是的。

而大多数教师在同样的情景下可能会给学生一通训斥或者一顿责骂, 然后以这样的解决方案结束:“赶快回家去拿!”而这位教师的处理很巧妙, 仅仅只用了倾听, 就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

作用之二:向学生表达教师对他的接受、理解和爱

如果一个人能感到并表达出对另一个人真正的接受, 他就拥有了有效帮助别人的能力。这是生活中一条简单但又美丽的隽语:当一个人感到他被其他人真正接受时 (他是什么样就让他怎么样) , 他会自发地离开原地并开始思考怎么改变, 怎么成长, 如何变得不同, 怎样能变得比自己能做到的还要好。但是, 大多数教师却认为, 如果你接受一个孩子, 他会保持老样子, 所以要他将来变好的最好办法就是告诉他你对他的行为不能接受。师生之间之所以会出现交流不畅正是因为教师通常的反应方式——训斥、命令、探询——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不对的、不应该的、不可接受的。而主动地倾听可以向学生表达教师对他情感的接受。不加评判, 表示理解的听在孩子心目中可能是你送给他的最好礼物。下面, 举例说明主动倾听在向学生表达教师对他们接受方面的巨大作用。

情景二:

放学后一会儿, 小明来到老师的办公室。

通常的反应方式:

小明:老师, 黑板报办不好了, 我不想干了。

老师:你怎么能这么说?你是编辑啊! (责怪)

小明:我从下午一直忙到现在, 他们倒好, 全都跑了。

老师:他们不好, 我会批评他们, 老师知道你是最负责的人, 我相信你能做好。 (安抚)

小明: (迟疑) 但是……

老师:就这样吧, 明天务必把黑板报出好! (命令)

小明:那好吧。 (心里一边抱怨做编辑好烦, 一边担心明天那几个挨了批评的同学会不会怪他。)

主动倾听:

小明:老师, 黑板报办不好了, 我不想干了。

老师:不能及时出好黑板报, 你觉得很着急。

小明:对!我从下午一直忙到现在, 他们倒好, 全都跑了。

老师:你做了很多事, 你觉得很委屈。

小明:不是的, 我只是觉得大家分工去做才会有效率。

老师:你觉得应该把各自的任务明确下来。

小明:是的, 王伟负责划线, 刘航负责写粉笔字, 我来负责版面设计和插图。

老师: (点头)

小明:可是, 大家总是希望别人先动手, 要是有一张责任分工表就好了。每个人都知道哪些是自己的任务, 反正迟早都得干, 大家就会抢着干。

老师: (赞许) 唔!

小明: (兴奋地) 我今天晚上把表画出来, 明天拿给您看好吗?

老师:好的。

通过上述对比, 可以看出:

在通常的做法中, 教师没有正视学生的感受, 而是径自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不合时宜的命令、赞扬使学生欲言又止, 不能畅谈, 致使沟通终止, 问题却没有解决。主动倾听使沟通保持畅通, 当教师主动倾听时, 我们看到, 学生会用殷切的态度回应, 如果教师误解了, 学生也有机会更正教师的看法。

主动倾听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关怀, 主动倾听使学生以直接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旦学生表达了, 并且发现自己的感受被教师接受了, 他就会感到一种自我肯定和有价值的感觉, 一种被理解的满足感, 从而学生会更加愿意听老师的话。主动倾听促进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更亲密的, 更有意义的关系, 教师会惊喜的发现, “纪律”的问题显著地减少, 学生变得体贴、尊重和负责任。有人说, 教育是爱的一种方式, 毫无疑问, 主动倾听应该属于这种方式, 因为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倾听。

摘要:主动倾听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可以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养成自信、自主和独立性。还可以向学生表达教师对他的接受、理解和爱, 增强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和价值感。主动倾听是师生沟通的有效方式, 因为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倾听。

中学教育中的倾听艺术 篇6

在了解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过程中, 教师的倾听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的教育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教师更注重自我的表达, 而没有真正耐心地听学生说话。同时, 教师的确越来越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 但往往缺乏应有的倾听技巧。下面我们看一个教学片断。

教学片段: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课“媒体连着我和你”。

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身边的大众媒体。

师:孩子们, 电视作为媒体的一种, 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员”, 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

生:同意。

师:我想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现在我就开始采访一下。

生1:我爱看新闻类的节目。

师:很好, 这类节目能拓宽我们的视野, 帮助我们及时了解最近所发生的事情。 (板书)

生:我喜欢看动画片, 特别是科普类的。

师:很好, 这类节目能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 而且很有趣味性, 能让我们在课业之余放松一下。 (板书)

生:我喜欢看电视剧, 特别是《武林外传》,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师:我们应该看一些适合我们看的儿童电视剧本, 像《武林外传》这部电视剧, 语言比较粗俗, 不太适合我们小学生看。

学生失望地坐了下来, 其他学生举着的小手也放了下来。

……

这位教师的教学形式和出发点选取了贴合学生生活的角度——电视节目, 通过了解同学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来加深对媒体的认识和直观感受,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于是同学们的积极性纷纷被调动起来。可是当老师不留余地地加以否定, 同学们原有的积极性就被挫伤了, 有很多同学愿意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 结果都因为怕被老师当成反面教材, 不敢表达。

1. 学会倾听才能及时转换角色, 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做到平等交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要习惯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 而要提倡平视乃至仰视学生;不光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话语, 还要细心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人生的看法和未来的梦想, 这样, 教师就容易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 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2. 学会倾听才能使教学内容贴合学生心理特点, 从而真正达到教学效果

在教学片断中, 教师想让学生学会辨别正确的媒体。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 耐心地倾听, 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喜欢一个电视节目的原因。例如, 学生喜欢的《武林外传》也不尽是粗俗的语言, 同时它也体现了幽默风趣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风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有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方式, 如果教师能够多倾听, 则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契机。

3. 学会倾听才能适时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及时肯定学生的想法, 为进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在教学片段中, 教师提出了让学生来讨论一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当孩子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时, 当时的心情十分愉悦, 他此刻最想得到的就是教师的肯定。但由于教师没有耐心地倾听, 也没有用引导性的话语让学生有机会阐述自己爱看这类电视节目的原因, 而只是一味地把教师的新观念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不明智。

4. 学会倾听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采取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形式, 那就更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第一, 设计的话题应该让所有孩子都有话说;第二, 当学生有意向发言, 特别是一些想发言却不敢举手的孩子有意向时, 教师应该及时地发现并加以鼓励, 肯定孩子的积极性。例如, 当孩子说“我很喜欢看《武林外传》,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时, 教师不应该马上下结论, 而应该随即问一句:“你能告诉老师, 你为什么觉得这部电视剧有意思吗?”当孩子讲出了几个理由时, 教师应该在短时间内对其中积极的因素加以肯定, 而把其中一些不利的因素拿出来引导学生思考, 从而让孩子在教师的推动中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品德的课堂教育中, 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听孩子在说什么, 理解孩子在想什么, 从而运用有效的方法促进他们道德认知的改变。

浅析采访中倾听的艺术 篇7

但采访中的倾听是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听”, 它是一种带有赏识的倾听, 通过声音的传递, 经过记者的思考和加工之后, 有选择地整理信息, 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听觉”活动。想要取得良好的倾听效果, 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听之德

倾听是记者的基本功, 是素质的体现和成熟的标志。要听好, 首先得有听“德”, 即听的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记者没有好的听德是很难有效倾听的, 倾听的态度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全神贯注地听。有些记者做出倾听的姿势, 却没有认真细心地听。有时随意敷衍采访对象, 心中想的是下一个问题是什么, 或者其他别的事。这对采访对象来说是极为不尊重的。倾听时应聚精会神, 不要左顾右盼, 心不在焉。要认认真真地听, 不要只听大概, 忽略细枝末节, 要尽量排除杂念, 抵抗外界干扰, 注意力时刻集中在采访对象身上。第二, 耐心地听。新闻采访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作, 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对象, 他们的表述能力、理解能力、看问题的方式又是各有特色的。记者的职责是获取新闻信息。因此, 当采访对象侃侃而谈或者断断续续说不出个所以然时, 记者务必要沉着冷静地倾听, 不要显得烦躁不安, 沉不住气, 迫不及待抢过话来。人的思维是处于动态之中的, 记者不恰当的抢话会打乱采访对象的思绪, 说不定因此错过重要信息, 使得采访早早收场。第三, 真诚地听。俗话说:心诚则灵。带着真诚的心聆听, 做采访对象的知音, 在采访对象讲述时与他同喜同忧, 理解他、同情他, 给他以恰当的支持, 用尊重换取他的信任, 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二、听之术

有了正确的态度, 如果缺少听的技巧, 那也是空听一场。

第一, 推测话外音。在采访实践中, 要做到听与思考相结合。人在互相交谈中, 不时会出现有些话不便明说, 有时又故意隐瞒的情况, 记者应善于透过表面的语言, 搜寻到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深层含义, 听出话外音, 特别要留意模棱两可, 闪烁其词, 有意无意停顿或延长的话。尤其要留心对方的语气, 了解采访对象的本意。举个例子:当受访者在车间温和地对你说:“你先参观车间吧!”估计是他认为车间有你报道时需要的素材, 出于好意, 让你先有所了解。若是冷冷地说:“你先参观车间吧!”更多的是对你的采访表示不屑, 不愿浪费口舌与记者交谈。所以, 做一个善听的记者要时刻注意对方的话语, 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第二, 运用沉默。倾听并不等同于沉默。但在倾听时适时保持沉默往往能够胜于侃侃而谈, 特别是某些特殊的采访。江苏电视台主持人王凯曾采访过一名死犯。刚开始犯人始终双目下垂, 不愿交谈。双方沉默了一段时间, 最终, 犯人敞开心扉, 采访宣告成功。沉默有时能够打开紧闭之口。在对方答复之后, 停止它三四秒, 好像你还在等待他再说点什么, 给对方以“你不满意他的回答”的错觉, 或者很明显你知道他还漏了某些方面, 你正等他自己说出来, 当对方觉得窘迫时, 便会适当加以补充, 谈出更多的东西。第三, 注意反馈。既然采访时双反互动的过程, 默默倾听时更应注意反馈, 以此向采访对象证明你正在倾听。可以使用适当的插话、接话, 如“是的”、“哦”、“对”、“这样么”、“结果呢”、“为什么”。此类话语宜少而简短, 过多会打断受访者。反馈有助于沟通和理解, 有时还能成为采访对象判断是否改变话语表述方式、话题内容转换的标准, 甚至能够激励采访对象的谈兴。另外, 反馈中可适当穿插赞美。赞美是对采访对象的鼓励, 一句“做得好”、“你说得非常好”等都是能够创造和谐的交流氛围的, 采访对象可能在你的赞美声中形成对你的良好印象, 不知不觉透露更多的相关信息。反馈还要注意及时查证, 确保正确了解对方的意思, 做到更有效的倾听。

三、听之态

态, 是指态势语。态势语也是人际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系统。态势语是倾听的外化表现, 加强倾听的效果。采访时, 只有记者表现出愿意倾听的姿态, 才能给对方一个非常诚恳的心理暗示, 达到沟通的目的。倾听的态势语包括:第一, 保持不断的眼光接触。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光的交流不仅能使记者本身不易分神, 还能牵制住对方, 适时地投去关注的眼光, 暗示采访对象——你正在听他说话, 避免他天马行空乱说一番。此外, 眼神包含多种信息, 专注的眼神是倾听的重要表现, 怀疑的眼神是对采访对象的话语表示质疑, 还有理解、同情等的眼神, 恰当使用它们作为信息传递和双方沟通交流的手段, 必定能起到不错的效果。第二, 正确的姿态。身体略微前倾, 不要僵直不动或后仰。做出倾听的姿势, 保持恰当的倾听距离, 以能听清听明对方的谈话为宜。倾听时变换动作不要幅度过大, 以免打扰采访对象。第三, 积极的面部表情。每个人都希望当他在诉说时, 对方是认真听他诉说。因此, 根据话语的内容做出自然而不夸张的反应, 是对采访对象的反馈和鼓励, 千万不要呆若木鸡。

《艺术人生》主持人朱军说过:其实作为一个主持人, 我一直恪守三条原则。第一要做个倾听者, 其次是提问者, 最后才是辩论者。把采访当成一门艺术, 掌握这门艺术中应当具备的采访技巧, 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也才能更快更好地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写出好的文章来。

摘要:新闻采访活动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它具备实践性强、任务重、突击性、灵活性等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记者自身的努力, 更有效地提高采访效率, 显得尤其重要。倾听是新闻采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善于倾听, 采访往往事半功倍。

关键词:倾听,传递,反馈

参考文献

[1]王中义, 史梁.当代新闻采访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朱文慧.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倾听”艺术探析[J].声屏世界.

[3]陈笑春.电视新闻采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学教育中的倾听艺术 篇8

一、静谧环境提供“静听”保障

让孩子在情绪保持自然放松的同时, 获得比较静谧的环境是很关键的。因此, 在上课前, 每个孩子的情绪都应该被老师所关注。有的孩子因为课间休息时剧烈活动, 或者和同学产生一些摩擦, 情绪波动会比较大。这时可以引导孩子安静下来, 或者播放一些柔和的曲子, 如《小夜曲》等。尽量让他们觉得教室的环境是非常安逸宁静的, 老师是和蔼可亲的, 自己的小空间是不被别人干扰的。慢慢的, 孩子就会心平气和起来。孩子的心境放松了, 自然就会拥有静心倾听的心理暗示, 为上好课奠定心理基础。

二、有趣音响激发“爱听”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有很多材料可选, 如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猫和老鼠》、《芭比娃娃与胡桃夹子》等。这些动画片中都有伴随剧情变化而变化的背景音乐, 这些音乐无论从情绪、速度、力度、旋律线上来分析, 都有着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可以让孩子们将音乐的变化与剧情的改变联系起来观看, 也可以观看无声的动画片片段, 想一想无声和有声的片段哪个更引人入胜?从而体验到音乐对剧情的发展有着强烈的震撼和不可思议的烘托效能。还可以指导学生在仔细倾听影片的背景音乐后, 说出这段音乐的情绪、速度等音乐要素。通过对影片背景音乐的分析, 进而体验到影片中主人公的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在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看动画片时, 应该想方设法将孩子们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影片背景音乐和声响效果上来, 提示他们音乐要素的变换, 让他们去有意关注或有目的地关注动画片中的音乐, 领略到动画音乐的无限魅力。

当孩子们能够听辩出音乐的基本要素后, 就可以脱离视频和图像的帮助来听赏一些音乐形象比较鲜明生动的乐曲。如《新年好》、《丢手绢》、《催眠曲》等, 逐步过渡到一些世界名曲如《军队进行曲》、《铁匠波尔卡》、《电闪雷鸣波尔卡》等等, 这些音乐都有着活灵活现的直观听觉形象, 在节奏、旋律上大量运用模拟的方法使得音乐形象惟妙惟肖。孩子们从无意识的听, 渐渐过渡到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音乐欣赏。要让孩子有听的欲望, 喜爱倾听, 并领悟到音乐的妙处, 选择好的音响素材是关键。

三、有效激励确保“善听”动力

人们都是喜爱听鼓励的话的, 小孩子更是如此。而这也正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静心倾听的良好手段。言语激励要做到在适当的时机, 恰到好处、毫不夸大、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学习的源源不绝的动力。对于孩子来说, 老师的夸奖和赞赏代表着无上的荣耀, 就像天使颁发的金光闪闪的皇冠一样璀璨夺目。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无疑是一项殊荣。而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要细水长流, 坚持不懈的这样做。记得在一堂音乐课上, 教学任务是教唱《两只小鸟》。在课堂的导入部分, 笔者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 春天到了, 什么会在天上飞呢?”一个小朋友马上站起来大声回答:“是老鹰在天上飞!”他的话还没说完, 其他学生都雀跃起来:“风筝在天上飞”, “蜜蜂在天上飞”, “燕子在天上飞”……孩子们的声音此起彼伏, 甚至还互相否认、争论。课堂一下就变得闹哄哄的。当看到老师不再说话, 他们才意识到这样做是违背课堂纪律的, 慢慢安静了下来。笔者问他们有没有听清楚别人的发言?毫无疑问, 答案是否定的。于是, 就给他们讲了要尊重别人的发言, 别人讲话时要安静地听, 这样才能听清楚, 才能互相学习。对于注意听别人发言的孩子, 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大力表扬。在以后的课堂上, 只要孩子能凝神倾听, 不随意插嘴, 耐心细致地听完老师或者同学的发言, 就奖励他一张卡通贴纸, 可别小瞧这小小的贴纸, 这可是让孩子养成良好倾听习惯的魔法棒。

四、切实引导把握“会听”关键

1. 引导下的倾听更有目标。

细心听、静心听, 所谓倾听也。老师本身要有对音乐作品情感的充分理解, 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实际, 充分利用挂图、插图、直观教具、多媒体电脑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 配以能激发学生联想的合适的音乐和语言, 通过学生的视听, 进入音乐的规定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产生与音乐相符的情感, 帮助理解音乐的内涵, 点燃孩子对圣洁音乐的情感火种。在听赏乐曲之前应该给学生提一些带有启发和引导性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倾听欲望, 有效提高学生听的效能。

如在欣赏《牧歌》时, 老师作如下引导:《牧歌》是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蒙古族民歌, 经过作曲家瞿希贤把它改编成了无伴奏合唱曲, 使这首民歌的形象更加丰满, 色彩更加丰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聆听, 请大家思考一下, 听这首歌曲时, 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什么叫无伴奏合唱?学生带着问题听赏, 会更安静认真, 目标明确。

2. 示范下的倾听更有引力。

每次听赏音乐时, 老师首先应该为人师表, 身正为范, 不去做任何与听赏音乐无关的事情。把倾听视作最重要的事, 真诚地参与到孩子“倾听”的行列中, 和他们一起畅游在音乐的海洋里, 享受倾听的乐趣, 领悟音乐的美妙。久而久之, 学生心领神会, 必然将倾听视作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试论课堂倾听的艺术 篇9

关键词:倾听;教学;数学学习

美国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说:“‘倾听’就是给予讲话者最好的赞美辞。”这里的“倾听”主要指在课堂中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课和教师要倾耳细听学生的“学”。就学生而言,通过倾听,获得必要的示范信息,下一步是观察或模仿。就教师而言,耐心地听、细心地听,才能更详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所需与所求,才能因材施教。

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首先要会听课

(一)抗拒“走神”,聚精会神地“听”

不能倾听的原因之一是走神。而走神与诸多因素相关,其因素之一是老师授课或讲话时的语速。有实验表明大多数人习惯以每分钟大约175个词(175个英语单词大约相当于300个汉字)的平均速度接收口头语言。这种语速虽然使人感到轻松自在,但也为听者走神提供了时间。听的轻松,并不意味着能理解,特别是数学课,大部分人都认为很枯燥。所以,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老师讲课时不得不把讲解速度放得更慢,并辅以板书、图解或用一些数学专业术语,这为学生走神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其他的因素还有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状态及兴趣、讲授的数学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

于是,有效地抗拒听课走神成为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也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具体做法:

1正视教师

数学教师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讲解效果,往往使用一些身体语言(如面部表情、手势等)或对学生表扬、鼓励。学生只有正面对着教师才能比较清楚地感知,使自己获得的数学知识丰富多彩,从而避免内容枯燥、单调引起的分心。这是学生主动数学交流学习的前提。数学的逻辑连贯性较强,学生上课一分心,就很难跟上教师的思路。这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2胸怀“问题”

带着数学问题倾听老师授课,学生就会有从教师讲解中得到答案的强烈期待。因此听课时兴趣格外浓厚,注意力分外集中。而数学问题的解决,如释重负的感觉尤为明显。至于问题的来源大致有两种:一是来自课前预习;二是来自听课过程中的思索。预习的方式很多。因-目的不同而不同。如通览全节内容,略晓大致内容;精读内容,见难存疑等。这里的预习是指稍微提前一点学习教师即将讲授的内容,也就是指“精读内容,见难存疑”式的预习。遇到疑难,将其记在课本上,留痕于脑y-_~。倾听老师授课时就会加倍用心,疑难往往因教师的讲授而消除。

3志在所“求”

倾听老师授课要有这堂数学课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这不仅包括弄清疑难之处,而且包括从整体上步人新境,达到新目标。一般来说,学生从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往往是非常具体的,如解数学例题中所应用的是哪些知识点,又有哪些是新的,上一步到下一步的依据是什么等。在听课过程中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完全达到了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授新之始,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学生将这些要求记住并理解,边听课边回忆目标,并将听课所得与应达目标作些比较,差距了然,紧迫之感使他们不得不专心听讲。在这一点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能更好地进行数学交流,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有心质疑、批判性地倾听

学习上有心质疑之人,往往不放过任何一个“行踪可疑”的问题,总是想把每一个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都弄得清清楚楚。因此如果倾听老师所讲问题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便会情不自禁地发问。这种发问是数学批判性听课的理智表现,它完全不同于故意使老师为难的恶作剧发问。若要提高学生自身批判性听课的水平,学生至少要做到如下三点:

1细察理解“教法”,随“法”入门而倾听

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往往各具特色。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思维方式来说,有的老师善于“公式指导、效果回授”这是上海市青浦县“顾玲阮教改实验小组”从1977年起经过3年教学调查、1年筛选经验、3年科学实验和3年推广应用而提出的一种新模式教学方法;有的老师长于不把现成的结论以及对某一定正确性的证明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研究;有的善于直接讲授,即先讲知识点或公式原理,然后再应用举例。假如学生只适应某一种方式。那么遇到新的方式时便难以适应。可见要批判性地倾听,首先要仔细观察、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明白由特定方法承载的思想内容。否则不可能听出问题。

2紧扣逻辑联系,倾听出“矛盾”发问

数学教学内容是有很强的逻辑联系性的,如果学生听到一些关系松散,甚至相互彼此干扰的内容,那么他可在内心发问,促使自己去寻找答案,也可提出问题,让老师点拨启迪。这是学生在听中质问,他可与同学交流,也可与教师交流,进而从中得到新的知识。

3不因喜好评价

因个性的差异及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师生之间也有密有疏。学生往往因敬重某个老师而爱屋及乌,容易接受他的言辞,有时甚至有些盲从。因此当倾听到自己敬重的老师授课时,有必要保持“警惕”批判地接受。相反自己不太喜欢的老师也会讲出正确而重要的内容,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而拒之。因此对任何老师所授的课,都不可过早地作判断,而要经过长期的、全面的了解之后,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那些与自己所知和所想不相符,并自以为存在“矛盾”的言词或思想提出疑问,而不管其提供者是谁。当然学生也可以无意识接受或简单放弃那些自己并不理解的东西,但若这样,便是在放弃自己听课的真正目的,这是数学交流中的大忌,若如此必然会影响学生自己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

(三)平等合作、相互接纳

平等合作、相互接纳的学习情境是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的重要条件。学生要学会合作互动,既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倾听同学的意见。要认真对待同学提出的问题和见解,找出他的巧妙之处以及和自己不同的地方,从而对数学问题有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

二、在数学学习中,教师也要倾听

(一)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要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知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学学科尤其是这样,前后逻辑关联越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就越有益。其次,对学生要进行培训,使他们(包括差生)都能相互尊重和理解,不受轻视,不摄于教师的权威,思想开放,提倡不同思想、见解的充分表达和交流,且能进行自我批评,能接受各种合理的新思想。另外,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使他们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都能想到“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

教师要善于扮演和变换多种角色:策划、导演、朋友、长者、演示者、询问者、仲裁人等,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严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端正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不断学习新方法、新理论,树立终身从事教育和做一个合格教师的思想。

(二)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而并非只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教师不应该被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首先,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创设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新颖的教学情境,挖掘和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应当尽量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有趣的,也是自己能胜任的。用波利亚的话来说: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工作量”,件使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用一位学者的话来说。“应当让学生承担责任”,即如何正确地设计、表述解题方案,实施解题过程,检验解题结果等。其次,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去承担责任,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而应该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应当是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通过适当的交谈启发学生思考,不断地矫正学生原有认识上的偏差。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仅靠正面示范和简单的重复训练,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反省和激起内在的“观念”冲突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自我否定,建构新的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批评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作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思维活动情况。数学交流的过程就是师生相互了解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学到的未必是我们所希望他学到的。教师的主观解释也未必代表学生的真实思想。为此,教师要主动地、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尽管有时这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正是学生的错误可以引导教师去发现学生学会学习的契机,因此不应该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该认真地去分析、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这不但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评判,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进而增强教学调控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措施有针对性。

(四)教师的倾听技巧

首先,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以平等参与的角色走进课堂,以高度的责任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其次,教师必须理解、宽容和欣赏学生。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数学问题,都需要教师真诚的帮助。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应用鼓励的目光正视学生,表示心与心的贴近,以及师生间情感的沟通。

再次,教师的思绪和情感应伴随学生的情感和声浪的节奏而起伏波动、随声附和。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讲话,让学生讲清自己的数学问题或是算理过程,不要急于下结论。

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教与学是不能分割的,教学需要“沟通与合作”需要“对话与交流”,教师还应该创造性的设置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情景中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全力以赴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上一篇:报业集团财务创新下一篇:生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