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时就是一种倾听(精选3篇)
教育,有时就是一种倾听 篇1
教育,有时就是一种倾听
我曾亲见过这样一件事情:高中时,我们的语文老师素以严厉著称。一次,老师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正讲到动情处,班上一成绩欠佳且平时喜欢捣乱的学生突然痛哭失声。老师以为他又在刻意捣乱,不容分说,将他赶到操场上罚站。那时正是冬天,北方冬天的那份寒冷让人难以忍受,更何况是在毫无遮拦的操场上。我们都知道那同学痛哭的原因,却无一人敢和老师去说。事后,老师终于从别处知道了这位同学年幼时便丧父的惨痛经历,并向他道了歉。学生自是不会和老师去计较什么的,但现在想来,仍觉得有种心痛的感觉。我的那位同学,怕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冬天的寒冷。 或许,师道尊严从一开始便让我们失去了耐性,教师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打断孩子们的话语与思想。或是先入为主,或是粗暴武断,或是自以为是,或是权威意识,或是琐事缠身,总之,作为师长的我们有着太多的理由不让孩子把话说完。而或许就在我们嘴角那嗤之以鼻的`冷笑中,或是教鞭一挥的断喝里,一个充满创意的想法给扼杀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天才的念头给摧毁了,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开始布满伤痕并从此染上世俗的灰尘。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停下手中的事,低下高昂的头,抛开心中的成见与成人世俗可笑的规则判断,静静地坐在凳子上,以一种信任与理解的眼神注视着可爱、善良的孩子,认真地听,听他们的故事,听他们的烦恼,听他们的志向,听他们的智慧,听他们把想说的话说完呢? 教育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倾听。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作为言说者以满足自我倾诉的需要,同时还是倾听者,以倾听来获得言说的基础与尺度。但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自己肆意地言说和要求学生虔诚地倾听,这样的交流,只有命令与服从,只有授予与接受,只有安排与执行,只有言说者对倾听者的高压,而没有理解,没有宽容,没有平等,没有自由。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便永远也无法获得言说者的主动。于是,创新与锐气便在教师的惊诧中远离了学生,木讷的不仅是他们的言语,甚至会慢慢侵蚀他们的思想与灵魂。 前不久,在与朋友的闲聊中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到了太平洋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先跳下去。”林克莱特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个自作聪明的家伙,于是他耐心地等待,听孩子把话讲完。没想到,孩子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小朋友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我还要回来!” 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在言说中得到了释放,在倾听中得到了呵护。这是一次诗意的交流。 倾听与拒绝倾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得到的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仔细想想,教育有时简单得只需要一次充满善意、理解与信任的静静的倾听
教育有时就是“一个词”的距离 篇2
其实,教育有时就是“一个词”的距离,只要“念对了”,这个词就是“对症之药”。苏洵反复揣摩、准确把握儿子的心理状况,仅仅采用了在每句对联上添加“一个词”的办法,就轻松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目标——不仅让年少轻狂的苏轼及时看清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有效地引导他走上“发愤图强”“立志进取”的成长之路。其实,教育工作有时就是如此简单,虽然教育对象或狂傲或张扬,教育方式或直接或委婉,教育途径或熟悉或生疏,教育情境或简单或复杂……可只要对症下药,有时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个字”“一个词”也会绽放出润物无声的魅力、美丽和活力。
教育有时就是“一个词”的距离,只要“念正了”,这个词就是“事半功倍”。“家长上讲台”经常出现在许多学校的教改实践中,让师生们眼前一亮的同时,他们也渴望这片“校本课程试验田”可以因为学生家长的参与可以尽快变成“教改样板田”。而这恰恰需要学校在许多环节里念好“前置”这个词——不仅要让各学科的课堂开放常态化,便于有热情、有精力、有水平的学生家长随时走进课堂去观摩、去评价,及时做好“引导前置”;也要通过各种实践途径让家长们清晰地看到自己参与的实际效果,受益的不仅是学校、班级、学生,自己的综合教育素养也受益匪浅,注意突出“宣传前置”;还要让表现突出、特色鲜明的“家长课堂”发挥辐射作用,及时为其他家长树立学习、借鉴的榜样,不断凸显“示范前置”……如此“前置”,事半功倍的效果自然会得以呈现。可现实中,“家长上讲台”常常困扰于“倒置现象”:或者停滞在“家长上讲台记录簿”上,没有什么创新的举措;或者只是录些资料、拍些照片——“做做样子”而已;或者仅仅重视提要求,而忽略示范、引导……这样变味儿的“创新做法”给人弄虚作假、哗众取宠的感觉,最终也只好沦落为校园里的“匆匆过客”。
教育有时就是“一个词”的距离,只要“念顺了”,这个词就是“水到渠成”。许多学校为引导、激励教师养成思考的习惯,制订了按照“课后反思”具体篇数进行奖惩的制度。这样的“政策”真可谓用心良苦,如果“念顺了”,可以让教师们教一课有一课的收获、教一课有一课的长进。可一位教研员在一所学校检查工作,却发现几位青年教师在备课时居然连教后反思都一起“备好”了!他开始关注这一现象,调查的情况让他十分惊讶,这种情况在不少学校存在,不少教师的课后反思流于形式……学校的“好政策”为何会换不来“百花竞放”的好景象,却换来教师们阳奉阴违的“假对策”呢?其关键在于“政策”的念法,管理者明明清楚“政策”顺利推行必先得到教师认可,也清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更清楚许多教师还没有具备反思的能力……如果“顺着念”,先从校本培训入手,着重提升教师对专业成长的追求和对反思的认识,再从课题实验用力,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反思能力,教师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自然想反思、能反思、会反思。可许多学校偏偏选择了“逆着念”的武断作法,毫不顾忌教师们的实际状况,没有针对性反思指导、没有分层次业务培训、没有过程性检查行为……只是粗暴地以反思的数量去量化教师。这种“糊涂要求”早已把反思这样的“好政策”念歪了,又怎能抱怨教师这样或者那样的“忽悠对策”呢?
教育就是一种疼爱 篇3
我的学生,与我一起生活。我们甚至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疯,一起玩,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贝海拾遗……
他们有时傻的可爱,有时又那样聪明……此刻的我早已泪眼朦胧了,一想到那些与我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一起晨练、一起涉猎知识原野的“天使”,我的周身便涌起一种幸福的暖流,连眼泪也跟着出来撒娇了,趁我最脆弱的时候。还好现在是因为感动、因为幸福,所以我没有大加制止,可它反而更肆无忌惮地向我“挑衅”了,这恼人的眼泪!!
想起早上,我带孩子在户外晨练时,突然发现张清森在那里呜呜地哭着,他的脸上爬满了那纵横交错的眼泪。我心疼地忙走过去问:你怎么了?哪儿不舒服?他呜咽着说:“老师,我嗓子疼,肚子也疼”……当我赶紧带孩子去效医室时,门正好锁着。我只好折回教室,倒了杯热开水,先让他暖暖嗓子。吃饭时,孩子饭未下咽,又吐了一小口。显然,他很难受,我早已心急如焚,饭也顾不上吃,赶忙又带他到效医室去。还好,门开着,否则我真的……经过检查,发现孩子高烧三十八度五,而且肠胃也很不舒服,我忙给他妈妈打电话。在陪孩子等他妈妈来的那会工夫,我真的是坐立不安,希望孩子的家长能马上就出现,帮孩子解除疼痛。因为我宁愿那个生病的人是我,而不是孩子!!那一刻,我才觉得时间过的如此之慢,一秒钟就像一万年般漫长。终于,他妈妈来了,我这才如释重负,送走他以后,我赶紧去饭堂去接其余的孩子,那帮家伙傻傻地坐着等我过来,就像一个个可怜的孩子,等着妈妈抱回家似的`,否则就会迷路……我无奈又很快乐地接孩子回教室,接下来开始连续上了两节课,连喝水的时间也没有。而我的精神却如此饱满,根本不像一个没吃饭的人。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如此强大地逼着我,朝一个未知的前路狂奔。可我却如此心甘情愿而无丝毫懈怠!仅仅是因为有孩子的陪伴,我已忘记了烦恼、劳累,可收获到的却是快乐、满足、幸福、还有意外……
快到中秋节,我收到了孩子们的拳拳心意――几块月饼。刹那间,我幸福地眼泪夺眶而出,我赶紧把大家都叫过来,一口一口地塞在他们的嘴里。看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我心比蜜甜!!
每个人都在自己生命的轨道上,周而复始地前行!
我也不例外!在每个新的征程上,总有一些新的事物如约而来。就像现在的我,走了长长的一条路,作别了那些渐行渐远的过客。而今,又在这里与我的孩子,继续前行。那些风干的往事太旧太远,我除了用回忆让它们再次复活,再次“刷新”外,别无他法!
【教育,有时就是一种倾听】推荐阅读:
感恩有时是一种负担08-16
同情有时也是一种伤害09-22
初中议论文:有时候爱也是一种伤害10-23
有时有时造句08-19
教育就是一种唤醒05-21
有时候 有时候造句06-26
晴,有时多云初二作文07-02
有时候初二作文07-29
有时,我也想飞作文06-03
有时,我也想接受阳光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