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中的体育教育

2024-09-20

艺术素养中的体育教育(精选9篇)

艺术素养中的体育教育 篇1

艺术素养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 通过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而建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等。

一、成教生艺术素养的现状

成教生主观上对艺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 从整体上看艺术素养较低, 亟待有效提升。

1. 成教生的审美意识不强。

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 不能从促进入的综合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艺术, 造成了主观审美意识不够强。

2. 艺术基础知识不扎实, 艺术能力不高。

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艺术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在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上, 很多学生的表现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基础性的艺术学习。

通过对某地的7所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 高校学生艺术素养不容乐观。如会五线谱的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7.9%;非艺术类学生入学前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仅占20%;在问及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无信心时, 只有34.8%的学生认为有信心;21.7%的学生不知道中西方美术的区别, 71.9%的学生对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 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实施这种教育的目的, 为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艺术情趣, 从而使人们获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 积累丰富艺术知识。

艺术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门类的学科, 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进步的艺术, 从实际生活出发, 塑造典型形象, 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 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积累艺术知识, 不完全是一个量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某个艺术门类的丰富知识, 最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该门类艺术的感受与鉴赏的正确的审美标准;广泛的阅览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这种标准, 但大量的、零散的艺术知识不等于这种标准本身。

2. 提高艺术鉴赏力。

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 既包括对审美的美丑识别, 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 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和欣赏程度, 并能给予恰当的审美评判。艺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二者中一个侧重创造实践, 一个侧重欣赏活动, 途径虽然不同, 但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却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艺术素养教育中, 艺术欣赏比艺术创造运用得更为普遍。艺术欣赏活动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艺术欣赏能力的高低也是艺术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志。

3. 培养审美人生态度。

审美人生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产生的亲切和悦的认同, 这种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 是灵魂的而非肉体的;这种认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质料, 因而它是自由而无羁绊的。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关键是要有一个与万物融为一体又高于万物的人生境界, 这就要求人们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的本质有宏观、恰当的体认与把握, 简言之, 就是要把遥远拉到眼前, 而又把眼前放置遥远;把历史看成现实, 又把现实当成历史;把瞬间当成永恒, 又把永恒当成瞬间。我们对现实怀抱着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态度, 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艰难、琐屑、索然就变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1. 哲学知识普及活动。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 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对青年成教生进行哲学教育, 增强其理论思辨能力, 有助于他们高屋建瓴, 把握整体, 突破各具体学科的局限, 超越人文与科学认识的界限。把哲学教育作为“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哲学思辨, 去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 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文艺鉴赏教育活动。

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 、表演艺术 (音乐、舞蹈) 、造型艺术 (绘画、雕塑) 和综合艺术 (戏剧、戏曲、曲艺、电影) 等。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人们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况的描写和反映, 同时也体现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 不仅能引发成教生的思考, 而且能够升华成教生的人文关怀、润泽成教生的心灵、促进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觉醒和提升。通过引导成教生进行文艺作品鉴赏, 能够让他们领悟美的真谛, 培养成教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进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评论能力, 能借助文学、美术、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3.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 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 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 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 不仅有利于成教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且能让学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 树立奋进图强的民族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4. 世界文化教育活动。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等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就没有世界文化繁荣。通过对世界文化的教育, 成教生对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统、全面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 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 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 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 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 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可以说, 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1. 坚持整体教育观。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 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 并产生热烈的感情, 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 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 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 规范教学管理。

艺术素养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 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 列入教学计划, 有一定的考核, 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 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 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 得到学分, 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 师资队伍是保障。

许多高校艺术方面的师资队伍基础相对薄弱, 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 积极在有限的资源里狠挖潜力, 建立一支实力较厚实、结构较合理的艺术师资队伍。

4. 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

每年可请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倡导高雅文化, 净化校园环境, 让严肃、高雅的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导, 加强管理, 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 提高广大成教生的鉴别能力。

5.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先导作用, 要在活动资金、政策制度、评优机制、管理体制、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 为学生社团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使校园社团文化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6. 加强校园环境和文化活动设施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图书馆、校园网、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文艺体育活动场所等建设的投入。给老师、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场所、活动的空间, 塑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烘托浓郁的人文气息, 让学生在优美、温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成才。

摘要:艺术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 对成教生进行艺术素养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针对当代成教生艺术素养现状及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应从坚持整体教育观、规范教学管理、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高成教生艺术素养。

关键词: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147.

[2]曾繁仁, 等.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91.

[3]石杰洪.复合型艺术师资培训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06, (3) :81-82.

艺术素养中的体育教育 篇2

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天心区仰天湖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价值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也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协同大脑左右半球同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开展艺术教育、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是国民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强烈愿望。

我国具有美育的传统,孔子就特别重视艺术教育的感化作用,他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礼能规范人的行为,乐能陶冶人的情感。我国近代的蔡元培、鲁迅、陶行知等都很重视艺术教育。但是,当前小学生艺术教育的普及在课程设置上仅仅从每周两节音乐、美术课中体现,受时间限制,加上受应试教育,只重语文、数学,轻音乐美术课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缺少接受专业艺术教育的训练,缺少提高艺术素养的机会。艺术教育普及的力度过于薄弱,使得小学六年时间内大部分学生不能掌握具有一定水平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艺术教育应该如何发展?艺术如何充分利用艺术课程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成为我们积极探讨的课题。为此,我们选择了“开展艺术教育,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实验研究,本实验旨在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从“纯粹艺术”中解脱出来,使小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从而使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二、理论假设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试图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以音乐、舞蹈、器乐、美术、书法教学为主要形式,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把艺术教育定位在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和创新精神,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实验过程:

本课题于2000年3月正式立项,到2003年7月结题,实验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验阶段——总结阶段。到目前我们已基本完成了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具体如下:

准备阶段:(2000年3月—2000年8月)

①制定实验方案和计划,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并聘请了市教科所、区教研室多位专家担任顾问;

②实验小组进行了课题前的启动,进行了实验前测试,举办了实验教师培训活动达20余次;

③课题实验小组还专门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课型设计和完成实验研究前期工作中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课题有关的初始资料、数据,完成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实验阶段:(2000年9月—2003年1月)实施过程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创造的过程。

1、严格管理

课题组负责人经常对各实验教师进行计划、备课、上课的检查,且要求各类艺术小组必须做到有计划、有制度、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有成果展示,并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及时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阶段性检测。

2、探索研究

实验教师经常开展互相听课、评课、艺术小组活动汇报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相互提高;请有关专家来校作报告、讲学,进一步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同时,也组织实验老师到外校学习取经。

3、深化拓宽

如何深化、拓宽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召开了全区现场交流会,请了区教研室、区教育局的领导和各校实验人员,选了两堂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美育课例(手工制作课和舞蹈课)组织公开教学,进行示范和推广,并汇报和展示了各艺术小组的开展情况。

总结阶段:(2003年2月—2003年7月)

总结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整套来源于实践的艺术教育特色的理论模式,形成一个有深度、可操作、能推广研究的艺术教育理论体系,并撰写了多篇研究报告和实验论文,接受上级部门鉴定。

四、实验措施

1、艺术教育实施普及化

我校教育的崛起和发展靠的是多项教育改革,通过改革、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不断加强,成为陶 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重要的教育内容和途径。我们在艺术教育中注重普及,实施以下原则:

①每一个人都有权得到艺术教育,为每一年级、为每一年龄的人安排艺术课;

②每一个人的所有艺术潜能都必须得到发展;

③艺术教育要处于个体、集体和专业要求这三者的动态平衡关系。

2、艺术教育课程多样化

在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充分利用“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抓好音乐、美术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艺术提高与特长教育。

①艺术提高教育

学校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利用下午两节课后集中训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实际,我们还成立了合唱队、铜管乐队、舞蹈队、书法、纸版画、手工制作、儿童画等20余个兴趣小组,定时定人定点对学生进行艺术提高训练,解决了部分学生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吃不饱”的现象,让其吃饱、吃好,成果显著。

②艺术特长教育

在学生入学时,我们针对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本着自愿的原则,将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组合在一个班级里面,相继成立了器乐实验班、美术实验班、书法实验班,在艺术实验班中,艺术课程课时设置在部颁标准的基础上每周另增加了艺术课1-4节,并聘请了校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与班主任及学校艺术老师密切配合,共同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在教学内容上也通过自编或吸纳等方式在省编教材的基础上加大专业成份的含量,对其有计划、有步骤的专业训练,使这一部分学生的专业水平稳步前进,形成特长。

3、艺术教育方法灵活化

我校艺术教育方法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上结合”,在四个结合中,我们强调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一是艺术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要求各学科都要结合教学渗透审美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例如:美术教育与语文课的结合,低年级语文老师中都对学生进行了绘画日记的训练,并通过绘画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书法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利用书法练习,促进语文识字与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辨识与结字能力;另外,舞蹈与体育的结合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我校自编的课间体育舞蹈已全面代替传统的课间操,开创了湖南省的先河,学生更乐意做,锻炼效果更好,曾被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教育电视台、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等多媒体数次报道。

二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积极开展了丰富生动的课外艺术兴趣活动,课堂教学重视大众普及教育,兴趣小组关注个别学生的提高培训,使学生达到又红又专,一专多能的效果。

三是校内与校外结合,聘请歌舞团、少年宫的能人、大专院校的专业教师做校外辅导员,并支持家长送学生参加校外较高水平的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学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收效甚好。四是艺术教育与少年队活动相结合,少年队活动丰富多彩,艺术教育与之结合可谓是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如在少年队雏鹰技能奖章活动中增设艺术章、审美章,结合“六·一”、建队日等节日庆祝活动,校园艺术节、校园直播节目(艺术天地)等载体为学生搭建舞,鼓励学生展示艺术才能,开展小歌手、小乐手、小小书画家、小舞星等校园之星的评选,开展每日一歌、每周一星等活动,在中队活动中经常开展,诸如“快乐哆

口来 咪”为内容的艺术主题中队会,开展“社区艺术演出队”等小队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尽情地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

4、艺术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

近三年来,我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认为21世纪的艺术教师应该是:①关心学生,激发艺术兴趣,指导学生艺术生活的人师;②开发学生艺术潜能,唤醒学生艺术生活未来的导师;③具有广博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专才;④积极开拓未来艺术教育新天地的革新者;⑤对错误多元的社会艺术生活能正确分析评判的楷模。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岗位培训和专业理论学习,积极鼓励、支持他们参加市、区各种学生、培训活动,使之成为了新世纪新形式下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

五、实验成果

通过本课题实验,我们对艺术教育中的美育教育规律和原则,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我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广泛开展

学校成立了铜管乐队、合唱队、号鼓队、舞蹈队、美术、书法、手工制作、陶艺等代表队和兴趣小组20个,丰富多彩、生动活动的艺术兴趣活动,深深地感染、吸引了学生、全校学生艺术特长训练和艺术兴趣小组参与率达90%以上,比实验前翻了一翻。这三年中,学校成功举办了三届校园艺术节,学生娴熟的器乐演奏、精湛的才艺表演,得到了上级领导、学校同仁以及社会各界的好评。2000年10月,中央电视台素质教育三湘行栏目组曾对我校的艺术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同时《湖南卫视》、《湖南都市》、《政法频道》、《湖南教育电视台》、《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等多家媒体都对我校艺术教育工作做过报道,为学校赢得了社会声誉,被评为了天心区首批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19992、艺术学科课堂教学逐步优化

老师们在思想上达成了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共识,充分认识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或直观教具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3、艺术教育实施途径日益拓宽

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艺术物质环境、艺术文化环境、艺术心理环境,多渠道、多层次地实施艺术教育,主要有艺术课程课堂教学、渗透性艺术教育(即在其他文化课程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艺术课外活动及艺术实验班等算途径,有的放矢,多层次地进行艺术教育。

4、学生艺术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学生普遍对艺术兴趣广泛,爱好艺术活动,乐于参加,初步掌握了绘画、雕塑、手工、剪纸、唱歌、舞蹈、器乐、表演、创作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了充分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点。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省、市艺术学科竞赛中获集体奖20余项次,个人获奖近600人次,有20余人次作为艺术特长生,被重点中学录取。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5、教师业务素质能力普遍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是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工程和奠基工程。“教学相长”,通过几年的课题实验研究,老师们的素质能力普遍提升,艺术教研组长胡云华是市骨干教师、区美术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黄利群老师有资深的教学经验,尤其是对合唱颇有造诣;吴海芸老师也是市骨干教师,所编排的舞蹈多次在市、区大型活动中(诸如代表法颁布10周年文艺会演、区素质教育汇报等)演出,响誉三湘的课间体育舞蹈就是她编排的;罗宇老师毕业于湘潭师院美术系,有很强的专业功底,经常在市、区教研活动中披头露角;刘玉绚老师毕业于怀化师院音乐系,她所带的铜管乐队在天心区取得了很好成绩;左威老师刚毕业于湖南一师艺术系,也成长很快,他们的教育教研水平都得到了新的提高。近三年来,他们在全国、省、市、区学科竞赛中获奖

人次,撰写的论文均获得了省市一、二等奖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六、结语:

论高职旅游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 篇3

【关键词】高职 旅游院校 艺术素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45-03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地区甚至是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要想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还要有发现资源、开发资源的头脑。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自身艺术素养教育非常重要,艺术素养就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灵感、欣赏美的感悟。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都是追求美的结果。在追求美的过程中,需要的是知识、鉴赏、创新、情感、领悟等,这表明加强旅游院校学生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目前学界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艺术素养的研究不多,关于艺术素养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培养艺术素养的表达存在一定的争论,使得概念的界定较为模糊,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也影响了教学中对艺术素养教育的课程制定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等的实施。

一、旅游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内涵的界定

艺术素养,可以直接认为是艺术的修养,或艺术的素质。那么就要首先界定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一般意义上理解,一是专业的艺术:绘画、音乐、舞蹈、建筑、戏剧、电影、曲艺;二是有创意、有创造性的方式:文学艺术、说话艺术、领导艺术、做事的艺术,等等。本文所谓的艺术素养,具备上面的两种,一是对专业艺术的素养,重点放在“欣赏”上;二是对非专业艺术的素养,重点放在“掌握”上,如演讲艺术、公关艺术、表达艺术、写作艺术。简单地说,艺术素养是指大学生应当掌握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艺术。旅游院校所应培养的艺术素养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知识、情感、道德四个方面。

首先,在思想素养方面,艺术是包含个人的思想内涵的,是一种人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人格思想内涵的一部分。艺术素养是与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相互联系的,个人所具备的思想素养能反映出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知识素养是指对旅游的基本知识和导游所具备的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艺术也有一定的了解,如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东西方艺术的流派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对旅游和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宏观认识,同时明确自己对旅游行业艺术的认识。

再次,审美情感素养是指个体在欣赏艺术时的情感表达以及内心的感悟,它包括敏锐的感受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艺术表面上是一种物质的客观的存在,但却承载了丰富的情感与文化,欣赏者能够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喜悦、悲伤、宁静和激愤等的情绪,所以审美情感素养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对艺术产生自己创新性的想象和感悟,享受欣赏艺术所带来的乐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生活态度,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最后,道德素养是指艺术彰显着艺术家对真、善、美追求,只有将艺术与道德进行融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才懂得欣赏真实、美好的艺术作品。道德素养是艺术素养的一部分,都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和完善的人格,在审美教育中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应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这样学生才能掌握艺术欣赏能力,懂得用怎样的思想、情感来欣赏艺术,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同时在这种艺术的鉴赏过程中不断锤炼提升自己。在非专业素养方面,能够通过知识、道德素养来塑造自己的能力,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能体现出自己的素养,体现自己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念,通过艺术素养教育逐渐形成一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和行为。

二、高职旅游院校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

旅游与艺术息息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艺术的审美和创新能力,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大自然。对于高职旅游院校学生来说,艺术素养对于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养成、思维的创新、情感的表达以及审美观念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积极的意义。

首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学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但是,这一规划就当今学校艺术教育现状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应对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次,从行业需求的角度来讲,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快,不管是旅游资源还是旅游从业者人员都是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十一”假期各地旅游业出现拥堵、超出每天承载最多人数等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导游的艺术与旅游业相关知识、导游的讲解艺术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诠释与创新思想是远远不够的,旅游市场越来越需要更高素质的从业者。

最后,从学生成才和社会和谐的角度来讲,艺术素养教育能够促进身心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教育是一个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过程,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能够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不仅给社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因为艺术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的种种真、善、美。

三、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旅游院校对艺术素养教育重视不够,高职旅游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面较为狭窄。涉及艺术方面的知识和与旅游的相关知识积累不够,艺术方面的鉴赏力、认知过于泛化,没有真正理解艺术表达的内涵,缺乏融会贯通的知识贮备,同时旅游知识包括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旅游的特色性、导游应具备的知识等都存在着不足。二是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对于艺术的欣赏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要真正融入艺术进行思想层面的交流。三是道德素质、情感素养等不够完善。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艺术和情感表达的艺术是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部分。

上述问题的存在,凸显目前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教学与市场需求缺乏联系,旅游人才较为单一。目前,很多高职旅游院校只专注于按学科需求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不重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不去了解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联系不多,这造成教学和科研不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整体办学呈现封闭式状态,不够开放,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合当前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的需要。高职旅游院校忽视实践教学,不注重与外界沟通,不了解市场需求,就不可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甚至培养出来的学生单一化,仅仅是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第二,课程体系不完善,忽视对旅游人才艺术素养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问题可直接归因于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这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设置侧重点的偏离,过于注重理论的学习,但并没有进行深度的研究;课程体系建设也不够系统,课程之间内在联系性较差;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较少,不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同时,课程设置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缺乏应用性的课程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情感素养等的培养,也不能适应行业需求。另外,学校对于学生自身艺术素质的教育较少,要求不够严格,考核评价机制更是偏离了艺术素养教育的本质。

第三,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发掘学生能力。目前仍有很多旅游院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现代教育的发展,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内容上更是轻实践重理论,使培养的学生偏向于知识积累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阻碍。

第四,应试教育环境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培育起到辅助作用,但是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在影响当前教育的发展,表现在高职旅游院校中,很多学校只专注于学生的课程专业成绩,并不注重个人艺术素养的培养。老师也会更加关注课程教学的发展,对于学生实际能力并没有很多要求。同时,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提高更是受到学校考核评价机制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在旅游行业中取得好的成就。

四、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定位

高职院校旅游院校根据当前旅游业市场发展现状,应该有一个符合自己所在地区或者所在发展阶段的目标定位。这个目标的定位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对旅游民族性的追求,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应突出当地特色,并且将旅游融入艺术,艺术融入生活,将旅游工艺品融入文化内涵。

民族特色文化通常具有地域性,也正是因为地域性才更加独特。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外在特性,同时也影响着该地域旅游院校的特色。高职旅游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鼓励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培养民族情感,学会鉴赏民族文化的特色,同时培养民间传统工艺品的研发思想,使之能够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艺术资源,同时加入现代元素,使得我国民族艺术特色文化更进一步地发展与创新,呈现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文化和时代特色的民族旅游工艺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爱因斯坦拉小提琴,钱学森弹钢琴,他们是科学家,都爱好艺术,艺术带给他们的是情操,是修养,是促进他们研究科学的启迪。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主观思想反映着客观现实,任何的艺术表现形式中都带有生活的烙印。同样,生活不能没有艺术,艺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对未来的憧憬与美好向往。真实的生活是最美的,真实的生活就是艺术灵感的发源地。

旅游院校学生将来职业的特点是什么?面对的是游客,游客是什么?是形形色色的人。对旅游行业的人来说,不是“专才”,但要是“全才”,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人文;会吹、拉、弹、唱;会琴、棋、书、画,虽不是专业的,但要会讲解和欣赏。这就是一种艺术素养。导游的艺术、讲解的艺术、调节气氛的艺术,都是需要掌握的。总之,旅游院校的目标定位应该符合旅游发展实际,同时注重民族特色和艺术内涵。

五、加强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路径

针对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加强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路径。

(一)一个中心,紧抓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对艺术素养教育进行教学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培养多样化的人才队伍。高职旅游院校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实践中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与传统教学中占绝对主体地位不同,不再是老师单方向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师生关系由单向知识传授的关系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关系。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育中提倡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的统一,从价值观、审美观、生活态度、工作等方面提升学生素养,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应在原有注重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艺术类课程的教学,逐步把枯燥单一的理论学习型教学转变为探究型和实践型教学,这不仅仅是在课程内容上不同,在授课方法上也是不同的。增加一些与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相关的理论课程,可考虑参照艺术史、民俗学等学科专业设置相关课程,并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院校特色艺术课程或者民族旅游特色课程的建设。此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实践形式来授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提升校园文化,全方面渗透艺术与文化气息。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而校园文化作为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可以内化个体的内涵和素养的,所以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对于塑造个体的艺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校园中的雕塑、草木、板报等都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来设计,让学生在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会到艺术的美。同时,旅游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与旅游行业紧密融合,构建具有旅游行业个体特征的特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潜在动力,而校园文化的建设更离不开以艺术教育为载体的艺术素养培养,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使之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

(二)两个主体,提升师生的艺术素养。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需要从以下方面提升师生的艺术素养。

1.加强师资力量,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自身艺术素养。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非常关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学校教师经常深入实践学习,走到市场中、企业中、行业中去真正体会旅游的艺术,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创新思维、情感素养等艺术素养,学院也可引进兼职老师,聘请旅游行业的富有经验的员工来进行实地讲学。

2.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身的艺术素养。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加强学生对于自我综合能力特别是艺术素养的提高。在学生的考核上,加大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的考核力度,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减少课内学时学分,培养学生的课余兴趣爱好,一方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兴趣,增加知识面;另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亲身进入企业实践或者走出去培养对旅游的鉴赏力和感悟力。从最初的“扶着走”到“放手走”,再到“让学生寻找路走”。另外,建立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督促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增强提升自我的主动性。

(三)三个结合,多样化培养艺术素养。“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普遍与特色结合。

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学院应该在完善理论教学、增加艺术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多样化的艺术创新、导游素养比拼、书画等评奖活动,引起学生对自我艺术素养的重视。同时,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真正融入旅游业、融入市场、产生对行业的兴趣,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增加知识面和艺术素养。

2.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艺术追求。打造高水平的旅游院校,必须依托历史,把握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旅游业是国际化的行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看看异国风情,扩大视野,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事业,关键是增加文化建设的力度,把旅游开发的重点放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但是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也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大众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把学院打造成传统和现代文化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特色艺术院校。

3.普遍与特色结合的文化底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间存在共性和个性。即使是同一个民族,因为历史、地理等原因,在生活习俗、语言、服饰等方面也有着很多的不同,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民俗风情导游中,要多用对比法,使游客对自己将要面对的民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旅游院校要将艺术素养教育与地方艺术特色相结合,因为我国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门类和艺术品种,将民间特色与普遍的传统想结合不仅能够突出艺术教育的地方特色,而且对于开阔艺术视野、继承传统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对世界和现实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具有独特的品格和魅力。

综上所述,艺术塑造人的气质,塑造人的内涵,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内在美。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而且要让他们拥有生活的艺术。高职旅游院校应在时代潮流中创新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片面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试论艺术素养在人才素质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大舞台,2012(5)

[2]王霞.职业院校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旅游人才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3]姚俊.论艺术与生活[J].安徽文学,2009(4)

[4]梁焰.“最解”民俗旅游之“风情”——民俗风情导游的技巧[J].凯里学院学报,2011(2)

[5]吕胜男.旅游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解构与重建[J].教育与职业,2013(8)

网络时代艺术素养教育的思考 篇4

网络媒体发展为艺术素养教育提出新命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问世与推广, 现代化的声、光、电共同演绎出与传统艺术迥异的网络艺术, 强烈震撼着人类的艺术领域, 成为艺术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新起点。2010年, 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的应用率分别为79.2%、66.5%、62.1%、42.6%。网络艺术数字化的存在方式, 多元、自由与共享的价值旨归使得传统艺术遭遇技术阵痛, 精英创造让位于日常涂鸦, 启智转向悦目, 崇高的价值建构转向恶搞娱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给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 提出了新的命题。

网络生活中盛行恶搞和戏谑, 从数年前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近年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恶搞风潮不断, 随意地给《蒙娜丽莎》画上胡子和眼镜, 体现的是玩世不恭的游戏心态与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审美追求, 这种倾向导致传统的艺术精神与人文价值丧失殆尽。著名学者何清涟在《现代化的陷阱》一书中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 这种人文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规范和推动的作用。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撑, 财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会沦丧为纯利欲的冲动, 就会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2]教育的根本是育人, 大学生正处在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正视和努力解决信息经济时代的伦理分化道德滑坡问题, 为重建人文精神贡献应有的力量。

目前, 以网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日益突现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紧张, 从而不时地引发出科技与伦理、科技与人文之争。网络时代技术依赖、速度崇拜、幻象沉溺等导致主体意识的丧失, 造成科技对人的价值的异化。技术不同于人文, 它始终处于不断的提高过程中, 极其忠实地遵循进化论。中国的网络艺术尚不发达, 技术的乐趣对于网络艺术家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艺术家沉溺于新技术制造的种种虚拟效果, 热衷于与技术博弈。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 科学的发生、发展, 很大程度上是与人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 科学不可能与价值分离。科学不能也不应回避人类的终极价值问题, 只有协调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者间的关系, 科学才能得以健康地发展, 并真正造福于人类。

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必须进入当代文化创新的前沿,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上世纪后期全球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文化形态发生逐步转移, 前喻文化转变为后喻文化。也就是说不是过去的经验、知识决定着现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而是关于未来理想前景的设定决定着今天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 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的特征是年轻人向有经验的老年人学习;同喻文化是向同事同学等同辈人群学习;到了后喻文化时代, 老一代须向下一代学习知识创新才会不被淘汰。[3]社会文化形态的逐步转移必然要求教育模式的同步跟进。网络时代电子传媒语境是由多种媒介交互作用共同构成的, 这使得信息量无限丰富多样, 更新速度极大提升, 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多维互动, 因此泛泛地传授知识和泛泛地获取知识已经不合时宜。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必须进入当代文化创新的前沿,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不能紧扣时代的主题, 不能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 也就无法产生独具风采的教育者以及吸引学生关注的话题, 无法起到人文教化的基本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要主动适应现代传媒对教育环境形成的巨大冲击, 不断提升素质教育的现实敏感。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使得双向、多点、多媒体的传播成为现实, 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是数字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 人类第一次运用同一个终端、同一条线路、同一个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办公、新闻、娱乐、商务、图书、出版、教学等, 无不可以通过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发现, 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 进入网络时代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在现代传媒对教育环境形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 目前的艺术教育课堂暴露出一定的滞后性, 缺乏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必要跟进和更新, 极大地影响了艺术素养教育的效能与发展。

网络时代艺术素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网络媒体发展对艺术素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 也给我们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 我们至少应该在如下四个方面加快建设步伐, 强化网络媒体在艺术素养教育中的功能, 使艺术素养教育的模式呈现新的架构和形态。

第一, 积极建立艺术教育网站, 打通艺术素养教育的社会空间。在目前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中, 微机的上网率已经达到90%以上, 大学生已经相当普遍地接触网络。这就使建立艺术网站成为必要、可行的教育措施。有了大量网络艺术实验馆、网络美术馆、网络博物馆、网络图书馆, 艺术作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公共收藏品, 而是可以通过个人电脑轻点鼠标就可随时欣赏甚或参与创作“虚拟艺术品”, 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艺术欣赏、创作与收藏的愿望。“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 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狂幻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4]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以建设艺术素养教育网站为契机, 调动人文教师、网络、电教等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 引导学生区分和辨别良莠不分的艺术信息, 自觉抵制和远离不良网站, 使艺术素养教育在网络时代取得新的发展。

第二, 深入开展网络艺术研究, 突出艺术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网络进入人类审美领域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单向接受, 变成一种双向的交流。在传播的范畴内, 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交互性。网络艺术改写或终结过去僵化的线性思维和行为模式, 建造全新的、流动的、超文本链接的艺术景观。从艺术教育领域来看, 如上文所述, 随着大众传媒直接的人文教化功能的加强, 网络中的艺术展示、学术演讲、文化对话、焦点透视等性质的栏目越来越多, 各种艺术教育、娱乐休闲、造星选秀活动接连不断, 影响越来越大。参与这一部分节目的主要受众之一便是高校学生。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该把网络传媒纳入自己的视野, 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活动。深入开展网络艺术研究, 要善于抓住网络文化中技术与艺术、自我与他人、自由与责任等热点问题、敏感问题, 以突出艺术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三, 广泛开展媒介艺术教育, 重塑人文学科教师的角色意识。媒介艺术已经成为衡量当代人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之一。每位艺术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重视和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其次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在现代传播环境下, 一个固守传统教育观念, 或仅仅“立足三尺讲台”的艺术素养教育的从业人员, 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我们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成为信息技术顾问、网页制作专家、电声音乐人, 但是必须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不仅是看书, 而且是与网络密切接触的一代。艺术的接受与传播带给受众基本的影响, 乃是人类多种多样的世俗状态、心理过程、情感表现和审美感知方式。合格的艺术素养教育的从业人员, 至少应该理解网络媒体的发展给教育对象带来的思维观念、认知方式的变化, 能够在网络空间评论、解答、引导艺术领域的热点问题。比如, 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对艺术创造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因为网络艺术有着交流性、瞬时传播性、可下载性等特点, 使得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成为可能, 网络艺术的数字化、个人盗版成为轻而易举的个人行为。这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新的问题。此外, 由于网络数字化传播具有无限复制和瞬时传播的特点, 使网络艺术作品沦为一次性消费的文化产品, 容易复制降低艺术品的艺术价值, 瞬时传播也令艺术品转瞬即逝。并且, 应将媒介艺术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 落到实处, 比如网络文学教学。截至2010年12月, 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2.6%, 用户规模达1.95亿, 较2009年底增长19.9%, 是互联网娱乐类应用中, 用户规模增幅最大的一项。文学课教师可以通过对网络文学数字化的讲解,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同时也认识网络。

第四, 加强网络环境的监控与检测, 整合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环境对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下, 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教学难度大、成本高。新的媒介环境对此状况有所改变。人们可以便捷地通过互联网领略世界各地美好的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 访问各大博物馆、艺术馆, 欣赏其藏品, 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进行美术、书法、音乐等的模拟创作活动, 可以瞻仰学术艺术大师们的风采。目前的问题是要根据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和课程体系特点, 系统地整合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使之更加合理。同时, 根据网络的传播特点及其对艺术素养教育实践提出的挑战, 注重引导, 加强网上教学的监控与检测。比如对学生钟爱的网络游戏。2010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04亿, 使用率为66.5%。网络游戏的主力军是学生, 包括为数众多的大学生。笔者在2010年的毕业论文指导中, 鼓励一位酷爱网络游戏的学生运用席勒审美教育 (游戏与自由) 理论去思考网络游戏, 最终该同学写了一篇较为不错的本科毕业论文《网络游戏的审美分析》。以笔者之见, 只要教育者开动智慧, 在教学中坚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 是可以让艺术素养教育在网络环境中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益的。

摘要:进入网络时代,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诸多变化, 造成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给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 提出了新的命题。教育工作者应顺势而为, 强化网络媒体在艺术素养教育中的功能, 使艺术素养教育的模式呈现新的架构和形态。

关键词:网络媒体,艺术素养,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见http://www.cnnic.net.cn/2011dtygg/dtgg/01/t20110118_20250.html.[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见http://www.cnnic.net.cn/2011dtygg/dtgg/01/t20110118_20250.html.

[2]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212.[2]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212.

[3] (美)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传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8:27.[3] (美)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传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8:27.

艺术素养中的体育教育 篇5

关键词 写字教育 书法 审美情趣

随着社会和科技向信息时代的长足迈进,视觉艺术形象进入世界的各个角落,追踪普通人生活的每时每刻,所以感受和解读这些形象的写字能力就成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从我校写字教育的现状看,学校和社会对写字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写字教育为切入口,提出“写工工整整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促使我校写字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好字,对学生识字,记忆字形,理解字义,掌握词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认真工整地书写,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写汉字,也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写字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写字教育与审美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写字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的过程。“审美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的升华。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审美的心理动因”,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推敲和探索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美育的范畴很广,学科众多,艺海无涯,但是,“艺术都是相通的”,写字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整体的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写字教育在通过书写的一系列活动中,能培养人们更深刻、更广阔的思维习惯,能达到如下几点特殊的教育效果:1.书写能力的获得;2.高尚情操的培养、情感内涵的再现;3.美感的升华;4.提高创造力、表现力。

因此在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了解以文字的造型为主体的书法美,揭示汉字的美感

汉字是美的。它以结构疏密、点画的轻重、墨色的淡浓、行笔缓急来抒发感情,创造意境,被喻为纸上音乐舞蹈。写字教学过程即是美育的过程。通过老师的分析讲授,使学生感知到文字的形体美、意象美、点线美、结体美、空间美,他们一定会被汉字所具有的美感所吸引,从而由衷地产生学习的愿望。写字(书法)是一种重在形式美的艺术,真、草、隶、篆诸体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极尽变化,可谓形式多样,为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外在形态美,并突出地表现在用笔美、结体美、章法美三方面。并且其美是因为有深度。自己喜爱的字,即使多次重复写也不满足,书法拥有的美可独树一帜,确切地说构成字形的线条的尝试给人以无穷的魅力。硬笔容易写,多写几次就乏味,其中原因就是硬笔没有线条质感的深度,向深度的探索发展是毛笔"奇怪生矣"的特点,应该写到有自己风格形态的境界为最高,在这城沉静的世界得以自然而然地展开,书法在表现个人风格的同时,内心世界亦得之表现,且内心状态被没有虚化的客观的表现出来了!是智慧、情感、思想中"情"的开拓部分,属艺术教育。与西洋画及一般绘画相比较,书法确实最具有抽象性,它将艺术家从色彩束缚中解放出来,尝试无色彩,即用笔墨表现了造型。因此,写字教育在通过书写的一系列活动中,能培养人们更深刻、更广阔的思维习惯。

二、从汉字形体构造入手引发兴趣

汉字形体从甲骨文发展到行书,是一个由复杂到简单易写的发展过程。汉字又是表意文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系统的“六书”汉字造字理论: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这中间出现了很多优秀书法作品,可以说一幅作品就是一种汉字的审美体现。从这些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当中找出一些漂亮的字进入识字教学课堂,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又可以拓展学生对书法历史和文字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汉字的这些造字特点进行识字的情感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学习汉字,学写汉字。从生活当中入手,如:指导学生观察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漂亮的招牌.广告牌等,让他们在平时的逛街玩耍当中随意的欣赏,深入其中,去探讨里面的一些知识,培养一种兴趣。

三、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喜爱书写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书写学习情境和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重视培养学生动笔、动手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也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了适应时代要求和写字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一切告诉我们,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中应选择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观察。

在指导书写中,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法,注意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生字在田格中所占的位置、字的结构和运笔的变化。利用投影和板书,通过全班评、同桌互评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对他人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评价能力,让写字的学生有了成就感。也让学生主动反思自己写的字,发现自己字的个性,对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让班内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漂亮、工整的字来。使他们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汉字的美。

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艺术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写字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为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脚踏实地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

艺术素养中的体育教育 篇6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表现

(一) 人文文化理解状况不容乐观。

现代大学生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 他们喜欢接受新鲜奇特的事物, 对于陈旧古老的东西丝毫不感兴趣, 甚至会认为“传统的”就是“过时的”。调查发现, 进入大学后, 由于文理分开, 术业专攻, 许多理工科的学生渐渐淡忘了对人文历史的理解, 而且大部分学生即使理解, 也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粗陋浅显的表象化阶段。比如当问及“儒家文化”时, 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代表人物孔子和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内容, 而再深究其具体内容, 很难有人说的全面, 更不知道其思想的先进性在哪里。现在的大学生可以说是与我们的优秀文化逐渐断层了, 这种断层不仅是由于学科专业化而导致的淡忘, 更可以理解为现代大学生是逐渐远离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而文史知识逐渐匮乏了。

(二) “重外轻内”的传统文盲日益涌现。

随着网络和电脑的普及, 现代大学生不懂电脑和现代高科技的“现代文盲”少之又少了, 而缺乏人文素养, 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历史的越来越多。可能是由于时代的特点和现代物质社会压力的增大, 人们普遍变得浮躁, 这种浮躁不能说是个体的, 更可以说是全民的, 然而这种浮躁在大学生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其具体表现为现代大学生业余时间除了上网打游戏就是盯着电视没完没了的跳台, 再或者是宁愿去街上漫无目的的乱逛也不愿意耐心地看完一本经典文学作品, 并且现代大学生除了考试的答卷, 几乎都用电脑打字, 动笔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少, 有的甚至提笔忘字, 活生生成了“无笔族”。由于长期对着电脑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许多大学生开始见异思迁, 只要沾上“洋”的东西都喜欢的不得了, “重外轻内”的现象日益恶化。

(三) 拜金享乐主义悄悄蔓延。

我国正处于转型的文化大融合时期, 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交流融合日益平凡, 与此同时冲突与矛盾也不断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 处于思想还未成熟的大学生们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 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利用我国青年人的这一特点, 进行了和平演变政策, 而作为祖国栋梁之才的大学生们如果不能把握好自己, 最容易被外来的思想控制心智。据现状看来在大学生毕业时, 一部分人会选择考研, 然而考研的学生中95%以上是为了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 更有甚者开口闭口都是钱, 人前人后只说利, 整天想象着不工作就能来钱, 不努力就能当上大官的事, 稍微受到一点挫折, 就不能控制情绪, 大打出手, 可谓是心态浮躁、功利心极重,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心态日渐明显。

针对现代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不乐观状况, 高校开设了各种有关艺术、文史等课程, 力求从人文社会、人文历史、人际关系、个人审美等多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格、素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对于学生放松身心、开发智力,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磨练意志增强信心、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等具有巨大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影响

(一)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审美能力。

学校的艺术教育, 应与学生的日常艺术生活联系在一起, 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艺术体验。学生通过传统艺术的学习和原始情感表达的再现体验, 可以联系到自己情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 并把艺术与自己的情感生活相互连接、相互作用, 从而获得全新的创造和表现的交流能力, 进而达到陶冶情操、增进审美、健全人格的目的。实践证明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的艺术情境, 不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 这样必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有助于通过多学科整合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艺术学习往往不仅仅是学习音乐、美术、设计、影视等学科, 它的威力在于整合了无数其他学科贯穿于其中, 如作曲需要逻辑能力、绘画需要空间能力, 表演需要人际交往能力等, 正是因为融合了多种学科, 才使学生能有意识无意识的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艺术, 并使有特殊特长的学生更好地挖掘自己。比如学生往往会进行配乐诗朗诵, 这样有朗诵能力的同学, 可以借助音乐的感染力, 放松身心, 迸发自己的情绪, 使发挥达到更高的境界。由此可见, 借助艺术的力量, 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 可以令其发挥更独特的作用。通过这种微妙的作用,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心理和智能方面得到了健全和促进。

(三) 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 尊重多元文化。

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 不同风格, 不同国家的艺术分别记录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风土人情等, 可以说艺术深刻地再现了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通过艺术和文化的链接, 我们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艺术所表达的时代特点, 通过对时代的追寻和了解能使学生更加理性的尊重多元文化。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形式, 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 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格特色, 进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了解风土人情, 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有助于加强学生艺术修养, 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一个人审美素养的主要部分, 是衡量一个人审美高低的重要部分, 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生活质量, 审美趣味, 人格素质的高低。一个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人, 能够很好地分辨一件事物或者事情的美丑, 并迅速转换情感方式, 理性对待, 使理性和情感和平共处。艺术修养较高的人具有很好地洞察力, 并且能很快的理解一事物, 理解人类生活本质所在,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 而艺术教育就是教育人从音乐、美术、影视、戏剧等的情感体验中获得这份理智的情感, 通过审美的体验, 充分地了解事物本质, 通过审美体验的丰富来增加艺术修养, 进而提高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艺术素养中的体育教育 篇7

1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

随着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 高校艺术类学生呈现出一定专业社会表现特点, 主要表现为:情感丰富, 个性鲜明, 但组织纪律性不强;思想活跃, 创造性强, 但理想信念淡薄;重专业掌握、轻文化学习, 缺乏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特别是存在的重专业知识、轻文化学习特点, 使他们特别重视掌握专业知识尤其是重视专业实践活动, 如, 音乐专业的学生只重视声乐、器乐等专业课和文艺演出;设计专业的学生则过分依赖电脑。存在知识不系统, 大量的业余时间乃至课堂学习时间都被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现象。同时, 由于过分的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其它综合素养的提高, 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较低, 信息素养更是难以提高, 不能满足整个社会与教育对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因此, 如何满足艺术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成为艺术类老师和信息素养教育老师思考的问题。其实在平时的实践和学习中, 因为艺术类学生对一般与专业知识没有直接联系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没有兴趣是他们信息素养较低的一大主要原因, 高校开展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需要的是能吸引艺术类学生兴趣的、结合实践教育的有效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与内容, 而不仅仅只是开设相关的如信息检索课一般无区别的信息素养教育。

2 信息时代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自1974年被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以来,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其概念、方式等方面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研究, 特别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以来,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 人们对信息素养的教育也更加重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综合分析来看, 信息素养的教育一般是对大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的教育与培养, 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来说也应该从以上四方面进行相应的教育。但在教育的过程中, 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对上述内容的简单叠加, 而应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要求, 结合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一种适合艺术学生发展和需求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 应重视结合艺术专业知识的文献检索课教育。文献检索课主要是一门传授检索工具、检索方法、具体文献检索知识的课程, 由于其侧重于信息检索技能的训练, 缺乏信息评价、鉴别、选择和利用等内容, 因此大多数艺术学生对其没有兴趣, 但如果将信息检索课与相关艺术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与实践, 增加检索知识的专业新颖性, 则能让艺术专业学生通过信息文献检索课增加信息知识, 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

(2)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作用。手机、电脑的普及为艺术学生的电子阅读提供了多种可能与选择, 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注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艺术专业学生阅读引导, 并可利用Web2.0等技术开展信息在线咨询服务, 形成学生—老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 学生可以随时咨询在信息检索或其它方面遇到的问题,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老师则可以在解答疑惑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困难与要求, 并进一步制定更加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方式。

(3) 高校图书馆是艺术专业学生信息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是集信息服务与教育功能于一体的重要教育机构, 在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方面, 图书馆更是凭借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专业的教育人员有着其它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图书馆可以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能培养基础上, 或开展艺术相关专业的信息素养比赛活动, 或开展艺术相关资源二次开发活动等, 让艺术专业学生更进一步认识信息素养提高的必要性, 开发或提高他们提高信息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 在上述的教育或活动中, 对艺术学生的信息道德必不可少, 只有在信息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才会不对他人或社会带来危害的教育, 反过来促进自身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提高。同时, 对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人员的能力提高也很是必要,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掌握新的事物与技术, 并将这些新鲜知识教会给学生, 只有这样, 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3 结束语

现代信息社会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较为庞大和复杂的体系, 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努力, 在信息素养教育老师对学生教育进行专业知识与能力教育的基础上, 艺术专业老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灌输, 并鼓励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以提高他们的素养水平与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 2009 (5) .

[2]信息素养教育:高校走了多远?[EB/OL].http://xxsy.zau.edu.cn/xxsygl/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

[3]金华宝.高等师范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D].成都: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论文, 2002.

[4]张进良, 张克敏, 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8) .

艺术素养中的体育教育 篇8

一、学生审美艺术素养的培养

审美是作为人格完善、素质良好的人的基本能力, 审美能力包括鉴赏艺术和鉴赏生活自然两大类。鉴赏艺术这里主要以美术课堂的美术作品鉴赏为主, 它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 对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 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可见, 美术鉴赏能力必须是一种经过专门训练所产生的特殊能力, 它来源于对美术艺术语言本身的理解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以及对其独特价值的感知与领悟。在鉴赏训练中最重要的是观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感受经典作品, 使学生不仅领悟到创造美术作品的规律, 而且体验到一种精神的创造, 体验到人类最基本情感的表达。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因为, 批评、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总是相辅相成的, 它是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当然, 要想使学生更详尽地把握美术作品中那些值得欣赏和能引起互动反映的东西, 要想让他们在原有生活的基础上, 在年龄许可的范畴中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 在各种以游戏形式为主的活动中,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 巧妙地将各种美学常识、简单的艺术史、艺术评论和创作技巧知识渗透其中, 培养他们综合审美感受。同时, 随着学生年级及年龄的逐步升高, 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评论术语, 这有助于他们对艺术感知外化的表达。要想了解组成一件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特征, 需要的是一种审美知觉, 而不是日常知觉。只具备日常知觉的人, 在赏画, 听音乐, 看舞蹈、戏剧时, 往往会很快进入艺术作品再现的客观内容, 如画上有几个人, 正在做什么事情, 种的是什么品种的花, 还有桌子的样式, 挂的是什么窗帘, 人物穿什么衣服等, 最后用画得像不像为最终标准来判断作品的好与坏。有些教师在课上的美术欣赏活动中, 也经常根据个人的喜好与理解, 常常提出一般浅表的问题“画上的小女孩长得漂亮吗?这幅画好看吗?”“画中有几只蝴蝶很好, 你看得很仔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欣赏“逼真”的艺术作品没有任何障碍, 但欣赏抽象作品总好像是走进另一个世界。因为, 从作品中难以找到事物原本熟悉的模样, 而是通过线条、色彩、形状的组织, 经艺术的变化、节奏、重复、平衡、对比等特殊语言, 将画家的、人类的情感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它所表现的情感进入了更深的层次。“一个人永远不能穷尽对美术的探究, 他会不断发现新的东西。伟大的作品, 在每次观赏时, 看上去似乎都不同。它们好像与活生生的人一样, 令人揣摩不透。美术本身是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世界, 有着它本身独特的法则和神奇的境界。”教师在课堂上, 不仅自己要善于表达, 更要以自己的知识与体验, 通过游戏、活动与对话的方式, 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意味和情感的表现手法, 帮助学生走进艺术作品那独特的世界, 发展自己真正的审美趣味。

二、学生创造艺术素养的培养

美术课程的重要作用, 就是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 如果没有激活, 那么创造意识会随着年纪的增大而消退。创造意识的培养建立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之上,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比如在美术活动中, 给一个非常有趣或天方夜谭式的故事配上画, 给荒诞不经的图画配上文字, 以各种动物的特征组合成一个超级动物画或将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 成为一个原始人、或是一个外星人、或是一只水中的小鱼、或是森林中一颗树, 那么世界在你的眼中会是怎样的。设想是非常多的, 这些有助于刺激人的多向思维。美术教育能帮助学生在另一个维度去发现自己, 美术作品是学生自己手和脑结合的产物, 是独特和个性化的东西, 作品中表现出的差异是十分宝贵的, 正是这些差异丰富了我们的心智, 并从另一方面洞见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教师不急于做判断性评价, 可以从感知与思维切入, 综合展开想像思维训练。

首先是观察训练。感觉意识强的学生, 把握学习的机会就多。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客观的认识能力是敏感的、动态发展的, 观察不仅是刺激, 而是记录、是选择、是判断, 更是想象力、创造意识发展的途径。观察自己的生活世界, 观察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生活接触的人, 如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接触物品, 如蔬菜、水果等;从高处往下看, 常见的物体会是什么形状?如果我是一只蚂蚁, 去看这些平常的物体又会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摹仿和表现, 用画笔画下来, 这是观察训练的好方法。

其次是感觉训练。我们知道绘画中抽象的形状、颜色能表现丰富的感觉, 教学中可以通过摸、看、听、闻的渠道来进行各种感觉训练。如触摸在小箱内分别放入树皮、叶、泥、沙、纸团, 粗糙的、光滑的、硬的、软的网状物和金属等。闭上眼睛倾听音乐盒、铃、金属、钟表、塑料、纸、木块、小型乐器等。比较地观看镜子、蝴蝶、贝壳、书签、羽毛等。细心地嗅闻报纸、肥皂、桂叶、鱼腥、刚锯下的木块、花瓣、水果等。品尝不同的滋味糖、葱、醋、腌菜、桔皮、薄荷叶等。聆听晃动纱巾、麻布、塑料薄膜、铁皮、易拉罐、饮料罐皮等发出的声响。学生们通过以上刺激感官的动作体验, 丰富了感觉体验, 同时将所想所感记下来画下来。

第三是能力训练。教学中, 可以采取印图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用不同的材料, 如白萝卜、马铃薯、地瓜、肥皂等刻出形象模胚, 进行转印图案训练, 认识材料的互通性与可转换性。

三、学生感知艺术素养的培养

美术鉴赏的主体条件是知觉。因为美术作品主要是以形象、色彩、材质、肌理等要素作用于人的感官。艺术教育首先要考虑的是创作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用不同手法全方位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它是训练学生感官最重要的课程。调查表明, 感官训练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指令, 对彩色、形态、纸张及剪刀、浆糊等工具的反应不强, 对物体的观察、认识能力较弱。健康的感官, 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 颜色的种类、形状的差异、细腻与粗糙的肌理区别、亮度的差异等等都是美术体验与表现的激发因素。

有的学生能将听觉上的体验在图画中表现出来, 有的是简单的声音再现, 有的则能够把对音乐的感受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体验是艺术学习的关键。这样的视———听联觉、视———触联觉、视———嗅联觉, 正是当前美术教育课程所要求实现的综合感知互动, 综合技能通识的新理念。在美术教学中, 虽然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领域, 从学习的形式上看基本和成人相同, 但因培养目标的不同, 学习要求的层次也不同。学生的绘画题材和成人基本一致, 但因其内心看世界的态度具有特殊性,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和评判它。

四、学生评价艺术素养的培养

评价是艺术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学生对美术的知觉意识、敏感性、体验程度、技术和人的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师应如何评价一幅学生的画呢?在课堂上教师对美术活动过程或最终作品的评价方式、尺度的掌握, 能对尚无什么美术基础的学生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们不要习惯只看题目或内容是否与教师的要求相同, 在课堂的美术活动中, 经常是学生画完了, 也就完了, 没画完的, 教师也说, 很好, 回家画, 视同画完, 没有下文。教师往往给自己欣赏的作品判高分, 主要是作品的外观得分, 如画面清洁、线条清晰、着色工整, 甚至还有纪律的表现分。而对学生为什么画这幅作品, 想表现什么思想, 为什么用粗而杂乱的线条或许多曲线, 想表达什么情绪这些看不见的内心活动是很少关注的。其实, 大部分成年人都认为, 孩子们创作的作品是令人激动的、自由的、有趣味和富有表现力的。因此, 最有效的评价方法, 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 以学生的年龄、生活、思想和情感为背景, 实施科学的、多角度的、符合个性化的评价。在基础义务教育阶段, 美术作为艺术学习的一种方式, 并不仅仅是以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来衡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成果。对于普通社会人、公民、大众人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并热爱艺术, 能用艺术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情趣, 完善健全的人格, 这些终身受用的素养, 就是艺术教育的终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学芳.浅谈美术教育评价的导向性.学校管理, 2006 (4) .

[2]刘美双.论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福建陶研, 2007 (1) .

[3]李东风.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与职责———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的关系探讨.教育探究, 2007 (03) .

[4]张云.论中学美术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培养.教育前沿 (理论版) , 2008 (1) .

社区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篇9

社区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它是滕尼斯哲学体系与“社会”相对应的一个比较性概念。但是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给社区所下的定义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因此从纯粹的社会学定义来看,社区主要指的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类生活共同体。但是社区的意义并不停留在这个层次,在现代西方国家,社区是在独立于政治国家的市民社会中形成的一个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与自主管理的社会生活领域,居民不仅居住在此,还能通过社区组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市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生活与媒介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单纯指社区居民的媒介使用。一些电视台、电台、报纸为扩大影响,走进社区,加强与社区联系,宣传社区的建设。比如河南电视台的进入社区宣传文明公约活动。社区内利用网络对本社区议题的讨论成为一项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社区内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让各方都会有意识地利用媒介表明立场,获取支持。所以这些获得与以往不同的媒介使用经历,社区居民有了更多机会了解媒介工作流程,充分利用媒介功能。通过居民的这些媒介经历,因势利导,可以让社区居民了解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之所在。

在社区内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在社会现实框架下的教育实践,对象就是社会成员,符合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社会内的各种关系也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体现,社会不同角色的参与能形成互动关系,扩大社会影响,产生良性循环。因此在社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操作性强、针对性强,还能充分利用认同感、人际交往等特征,把社区内热点议题和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注意力,增加参与度,利用社区内的意见领袖来扩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力。

中国的社区建设正在全社会范围内展开,它涉及人的观念转变、管理模式的转变、政治参与形式的转变、社会和国家关系的转变。社区管理层要通过居民的直选才能决定,不再是政府的任命。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的民主决策、直选等方式形成了基层的参政方式。社区建设就是一场社会运动、社会变革。利用社区建设这场运动,把媒介素养教育引入社区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组织建设,有力地推动社区的全面建设。媒介素养教育与社区民间组织结合在一起,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区内成立以媒介素养教育为目的的民间组织,以专业化知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以社区为活动范围的民间组织与社区居民紧密接触,能全方位把握居民的媒介态度、信息需求、信息处理方式,可以采用各种有针对性的方案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教育活动、教育设施,把媒介素养教育导入社区教育的内容之中。这种路径不仅扩展了社区教育的内容,也让媒介素养教育更便利地接触到教育对象,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社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原则

社区的媒介素养教育不能单纯依托于学校教育体系,在政府的倡导下自上而下地完成,而是需要开始一场全社会运动。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路径中,我们可以借鉴两点:一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场更广泛的民主化运动的一部分,在这一运动中,媒介教育的“校外文化”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在学校的课堂中获得合法的地位。二是走超越保护主义的道路。随着社会的变化、研究视角的变化,受众不再被认为是被动的、无力的,而是主动的,与媒介互动的,有着自己解码编码准则的传播参与者。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更多的是要和国民素质结合在一起,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提高公民素质的一种途径。

社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应由民间组织为主要发起人。民间组织主要是指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由旨在保护与促进自身利益或价值的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成的,从事非营利活动的社会组织。它的显著特征主要有非官方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自愿性等。民间组织又被称为第三部门,区别于第一部门——政府组织,第二部门——企业和营利组织。第三部门(民间组织)出现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发展的高度现代化后出现的制度危机和经济危机。这种危机迫使人们重新考虑社会的发展趋向和可行的道路。民间组织作为一种自愿结合有组织的力量,在利益表达、政治诉求方面与个人相比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民间组织具有凝聚力,能通过一定的诉求把松散的个人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力量,影响到政策的制定。专业化的民间组织,能以专业性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民间组织为发起人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责任感,能使更多的人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能有组织地表达提升国民媒介素养的诉求,从而能影响到国家关于媒介素养的政策。

社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要和社会热点结合起来。有效的传播需要受众的积极参与,受众积极参与的前提是对传播内容的兴趣。媒介素养教育涉及的内容广泛,最重要的是改变大众接受媒介的常规方式,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在讨论、协商中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BBS讨论版上网民积极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也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媒介也是制造这种议题的平台。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也是议题讨论的参与者。因为社会议题是在不断变动中的,参与者也在不断的变动中,通过这种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构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社区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首先,当前社区的民间组织发展并不成熟,民间组织如何把专业人士和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面向社区居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仍存在着一些启动上的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高校内的传媒研究者、教育学者主动走向社区,与社区的自愿者结合在一起组织专业性组织。就媒体自身来说,也必须主动参与社区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一方面,提高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恪守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媒体作为社会环境的监测者和守望者,对培养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媒体自律,同时要建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其次,社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资金缺口较大。政府资金投入缺位,社会捐赠资金缺乏,这都让媒介素养教育工作难以开展。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媒介素养教育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募集社会资金。另一方面,把媒介素养教育尽量和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工作有针对性,而且能充分利用由政府拨付的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从而使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在社区里顺利进行。

再次,社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导入相对滞后。与积极引进、探讨热烈的理论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始终未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实践的尝试只零星散见于某些高校志愿者活动。这与人们日益深刻地受到媒介影响,甚至是无法逃离媒介无孔不入影响的现实形成鲜明反差。媒介传播的暴力、色情、凶杀等内容对社会的精神污染问题、网络监管问题,媒介对青少年的性格心理影响问题现在都已突出地表现出来,因此全民提高媒介素养已成为社会热点。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赋予社区媒介素养教育合法地位,改革现行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已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季东亮:《论社区教育的功能》,《成人教育》,2005(1)。

3.龚新琼:《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与前瞻》,《当代传播》,2007(4)。

4.王景文:《现代社会意识与媒介素养教育》,《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6)。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报编辑部)

上一篇:支护理论下一篇: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