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素养与领导艺术

2024-09-20

体育素养与领导艺术(精选10篇)

体育素养与领导艺术 篇1

摘要: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 对中职生体育素养在终身体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中职生体育素养及不同人群终身体育的现状, 提出了终身体育中培养中职生体育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体育素养,终身体育,分析与讨论

1. 引言

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应以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为指导,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进行中职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在终身体育中作用的研究。

2. 分析与讨论

2.1 体育素养的概念

体育素养,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水平,至少应涵盖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和习惯等方面内容。

2.2 不同人群体育素养的现状

请看下面几份调查:其一,一批很有权威的学校体育学者,对某直辖市一千多名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各行各业的人员进行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自己是“体育盲”。他们离开学校后,不会自己锻炼身体,不能享受运动的乐趣,缺乏体育的基本知识,不会欣赏体育比赛。其二,对学生厌学体育的原因调查显示,主要的五个原因是:不会锻炼,未养成锻炼的习惯;身体素质差;懒于运动;学习体育目的不明确;学习体育能力差。其三,对淮安市坚持体育锻炼者在其小学和初中的体育经历调查显示,其基本特征是普遍对参加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伴随着体育活动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其次是对运动技术、技能及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大都在一般水平以上;得到父母、教师、同学对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支持和帮助。从以上三份调查中可以看出,只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终身体育锻炼者。

2.3 对终身体育的理解

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随着当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而出现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思想,至今已成为一种有影响的国际教育思潮。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都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终身受益。终身体育强调体育不是到儿童或青年期后就停止的,要继续一生,并且必须适应个人或社会的持久的要求。终身体育既不是以学校为主,也不是以家庭体育或社会体育为主,必须通过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学校体育阶段进行的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一个人从出生到二十五岁左右是人体的主要发育阶段,成年后稳定相当长时期,之后逐年衰老。一个人青年时期身体基础打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一生体质的好坏,也关系到民族体质的好坏。

终身体育能力应包括独立锻炼能力、身体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2.4 中职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在终身体育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自动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不仅要有现代思维的大脑,还要有应付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体质。据社会学家统计,体力和脑消耗的对比,在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是9∶1,在中等机械化情况下是6∶4,在全盘自动化生产的情况下是1∶9。这种体力与脑力在生产过程中的倒置性转移引起体力消耗的急剧下降和营养水平的不断上升,而导致了许多现代“文明病”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唯一可选择的途径只能是培养出一个个具有良好的体育素质的人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要途径就是终身体育。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都为终身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素养的培养,学校体育教育确实占主导地位。

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必须注重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具备良好的体育素养,才会使学生在学校期间造就健康的身体,毕业后继续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提高体育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辈子的事,要想健康、愉快地工作生活一辈子,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体育素养。

2.5 在终身体育中加强体育素养培养的对策

2.5.1 加强体育知识教学。

要改变现行体育知识教学内容单调、脱离实际、缺乏时代气息的现状,体育知识教学除必须对身体锻炼的理论方法、手续,卫生保健知识,体育锻炼中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知识进行教授之外,还应增加一些能进一步提示体育规律的体育学、体育原理的内容。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还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怎样做得更科学、更合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精心选择教材内容,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这样多的内容,是很难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的,因此,还应通过其它渠道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开设专题讲座、办宣传栏等,不仅可以补充课堂上的不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书报杂志,观看电视教学片,有选择的欣赏体育比赛,还可以与其它部门协作,搞一些知识竞赛、体育征文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体育知识。实践证明,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2.5.2 破除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体育教学目标的旧观点,树立以健身、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目标的终身体育观。

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之外,还应将愉快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景教学等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在教学方面应尽量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教学内容弹性化,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选用什么教材,都要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为宗旨来组织安排学生的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还可成立兴趣小组,素质较好的学生和相对较差的学生结对练习,由学生自己组织小型比赛等,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组织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2.5.3 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树立全面的身体观。

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体育意识上所反映出来的对体育的认识、意向、兴趣等也各不相同。学生的体育意识不仅仅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对于某个方面的具体意识也都有极大的制约力。由于媒体的宣传,实际经济条件的制约,体育作为文化娱乐手段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明星体育、竞技娱乐受学生欢迎,使其产生欣赏重于参与的体育意识,而不能把自身的体育学习与锻炼同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首先要把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起体育是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为祖国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联的参与意识,同时体育也是增强体质、全面发展身心的个人需求。只有让学生把现实的参与和未来的生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次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强化学生体育意识的环境氛围。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在客观上对人的意识起着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可以把增加和美化运动场所、更新体育器材设备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还可以通过国家运动员在世界比赛中奋勇拼搏、为国争光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再次要改进体育竞赛制度和方法。竞赛是一种推动各种活动最具活力的手段,通过它可使学生在成功、失败、进取、拼搏中获得许多情感体验,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当前中小学生的运动竞赛,大多是正式竞技项目的比赛,参加比赛的人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比赛的机会,这样会形成你开你的运动会,我干我的事的现象,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变得淡薄。因此,除了正式的竞技项目的运动会外,还应经常搞一些广大学生都能参加的,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学生喜闻乐见的,非正规竞技项目的趣味性比赛,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 结语

体育素养在体育教学的众多目标中不是孤立的,应同其它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校体育教育的若干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独立的目标系统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和前提,终身体育则是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1999年工作要点.人民教育[京], 1999.3:8-11.

[2]赵中健.关于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素质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教育报, 1999.3.20.

[3]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 1998.1, [2].

[4]许洪斌.试论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 1997.1, [1].

谈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篇2

一、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和结构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体育教师的职业具有独特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条件和智能结构,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体育教师专业既包括体育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体育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1.高尚的师德

首先,体育教师要忠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项体育教育事业。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程担负着更多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才能彻底地抛弃旧思想对体育和体育教师的陈腐偏见,从而深深地爱上自己的职业,自觉献身于体育事业,这是体育教师所具备的首要素养。其次,要热爱学生。体育教师在工作实践活动中一定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严禁粗暴的态度和武断的作风,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总之,要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能偏爱好的学生,而应关心全体学生的学习。

2.精深全面的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既要通晓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熟悉本专业前沿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体育教学类课程是体育教师获得这种智能并实现其专业发展中“不可替代性”的理论知识基础。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在于“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或培养专业化的体育教师的理论前提,这种理论支撑和指导并不是局限于本科阶段,而是贯穿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知识量的剧增,知识更新的加快,学生的求知欲急速增强等问题,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汲取多方面的知识,要从满足于所教课程知识的局限中走出来,在此基础上,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具备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能力

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可以指导教师自己的教育实践,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所必需的,是提高体育教学和训练质量的根本。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汲取先进的理论观点,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新知识,新信息;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真正使体育教育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

二、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

体育教师要强化正确的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要进行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与评价,即要进行互相之间的听课、评课,做到优良教法的自觉良性流动,从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及与体育学科有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把握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学会关注学生,辅导学生和发现培养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还要虚心学习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满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执行者;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地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自主地选择学生喜欢而又能促进健康成长的课程内容。因此,体育教师要增强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打破陈旧的课程时空,努力去开发课程的人、物、时间、空间等条件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探索和研究,完成教学目标,时刻迎接新的挑战。

3.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科学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情况

①学生评价教师。每学期组织两次学生评议教师活动,精心设计评议材料和表格,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位体育教师进行评议、打分。以评价优点为主,如评“我最敬佩的地方”,同时用一个“综合栏”让学生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此评价方法效果很好。

②学生家长评议教师。可以用“一封信”的形式,借开家长会的时候发给家长。

③社会评议教师。聘请部门负责人和社会上有较高声望的部分人士为“师德社会监督员”,组织定期活动、分析情况、指明不足、提出建议,以便及时了解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各界对此的看法,做到问题及时纠正或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师德方面少出问题、不出问题。

④教师评议教师。每位体育教师都要由全体教师对其进行民主评议,领导班子成员也应参与评议教师。

体育素养与领导艺术 篇3

(一) 缺乏生活体验, 缺乏艺术感知力

当前, 高校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娇生惯养, 对生活缺乏体验和感知, 无法正确定义自己面临的社会关系和地位, 无法较好地体会和实践艺术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欠缺社会责任感。而在艺术教学中, 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假如无法获得直接的生活经验及艺术感知和体验, 不能细致地观察生活, 照搬书本, 不加分析地去接受课本知识, 那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将是呆板的, 难以加以灵活利用, 难以清晰地感知到艺术对自身创作的影响, 自身的艺术素质也无法提高。

(二) 欠缺自主创新意识, 思想滞后

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 教师会注重美术与艺术设计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 学生创新的再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受到了束缚。一部分人在思想上注重艺术创新, 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过于懈怠, 难以对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与观察, 因而无法有效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艺术创新最终沦为空想。同时, 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不善于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钻研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皆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所谓创新能力, 就是指人们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也就是人们通过发挥已有知识或科技的作用, 不断进行想象和再创造, 从而催生一种新的事物。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在进行艺术设计时, 创新能力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教师的课堂讲解局限于知识的直接传授和灌输, 所以学生要实现艺术创新就必须发挥自身想象, 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 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严重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 他们总是忽视身边的事物, 难以从更深层次研究和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 思想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滞后性。有些学生自身产生过创新意识, 但是由于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 因而实践操作困难重重。长此以往, 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培养, 思想上便愈加不重视。

二、高校美术与设计学生艺术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 艺术素质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艺术素质源于人们对美的原始的冲动和追求, 它并非抽象的美学概念, 而是集整体性、稳定性和综合性于一身, 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美术与艺术设计生能达到什么样的艺术境界, 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艺术素质有关。艺术素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它是艺术涵养和艺术能力的统一体。艺术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它植根于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 来源于艺术实践、艺术欣赏和审美认知中。要从整体上提升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能力, 就必须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 帮助他们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其它的素质相比, 艺术素质涵盖了更高层次的素质修养, 它不仅是对美和客观规律的自发性的追求, 更是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的必经阶段。

(二) 创新能力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助推器。对于个人而言, 创新能力是其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推动力。因此, 培养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三、提高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生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 实现各类学术资源的优化整合, 促进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人文艺术教育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 不断丰富大学艺术教学内容, 切实增强学科的实用性和内涵性。在设置艺术教学内容时, 要实现心理艺术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鉴赏以及艺术美学等各学科的综合利用, 强化学术交流和指导, 将晦涩的艺术美学转变为通俗的白话, 方便他们理解和掌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和重视, 现代教育要求切实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资源的实时共享。由此可见, 要让美术与艺术设计生更好地掌握和领悟知识, 高校就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各类学术资源的交流, 不断对知识进行整合, 从而提升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顺利实现就业。

(二) 定期组织文化艺术沙龙活动, 鼓励艺术生外出采风, 开阔视野

学校要定期组织专门的文化艺术沙龙活动, 不断提高美术与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修养, 积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使其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也可以组织高水平的文化讲座, 因为讲座教师对艺术和美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所以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 从而积极开发自己的思维, 形成自身独到的艺术见解。同时, 学校要为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外出采风创造有利条件, 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在采风的过程中, 他们会感受到课堂以外的风土和人情, 从而转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 激发创作欲望和热情, 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高校在发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创新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 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素质, 从而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为他们的就业创造条件。当前, 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教学需不断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艺术素质是艺术生文化内涵和自身修养的集中体现, 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内涵、素质情操和综合能力的集中反映, 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改革, 高校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方便艺术生就业, 为艺术生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摘要:对于美术与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 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如今的大部分艺术院校却不能给美术、艺术设计生提供必要的艺术修养课程, 甚至有些院校的教学方法也很落后。本文将分析和探讨当今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和艺术素质的现实状况, 并就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创新要求做出进一步阐释, 旨在全面提升我国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及艺术素养, 促进他们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 从而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创新,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熊伟.浅析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华章, 2013 (17) .

[2]李浩.高校美术教育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 2012 (3) .

[3]韩枫.新时期高校计算机动画美术教学体系初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 (06) .

[4]曲琳.浅析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在新形势的不和谐现象[J].美术大观, 2008 (11) .

[5]邹定家.浅谈高校美术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 2010 (7) .

[6]崔毅.当今高校美术教育的选择与走向[J].美术观察, 2009 (11) .

[7]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 2009 (4) .

体育素养与领导艺术 篇4

关键词: 核心素养 体育教学 团队协作 情感 价值观

传统体育教学以动手体能运动为主,拓展活动手脑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符合素质教育全体性、发展性、主体性和全面性的特征,为初中体育课堂注入一种新的血液。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活动完全符合核心素养理念,它突破的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体育认知经验,更关注学生体育经验、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增强体能,同时塑造学生冷静果断、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初中体育教学在拓展活动过程设计上应注意的问题

(一)游戏导入选材要精挑细选。

拓展活动中的游戏导入犹如一场戏的基调,从哪里导入、如何导入和用什么导入是决定一项活动思想格调与意义层次的基础。初中生是特殊群体,他们的生理在快速成熟,而心理的步伐却发展缓慢,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引导需要符合青春期的特点。在拓展活动中选取多种导入形式:诗歌、故事、歌曲、电影、世界名画、名人轶事及和时代相应的新闻时事等,抓住最精彩、最核心、最感人的细节,与活动巧妙联结,引出心灵触动,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二)以“先行后知”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信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拓展活动的设计以体能活动为导引,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趣味性的团体合作活动。我在体育课堂中开展“盲人与拐杖”、“信任背摔”、“手指的力量”等拓展活动。有学生在“信任背摔”的活动心得体会中这样写:“站在背摔的高台上,我鼓起勇气想要往下倒,但是心跳加速,被绑在一起的双手也不断出汗,双脚发软,自己好像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犹豫了好一会儿,当老师发出最后的要求和指示,下面的同伴们齐声告诉我:我们都准备好了!我硬着头皮倒了下去,回过神来,整个人已经妥妥地落在坚实的一排手臂上,我感觉好安全,好温馨。在活动之前,我一直不太相信我们班这个集体,总觉得就像一盘散沙,同学们之间缺少一种凝聚力。但是经过这次活动,我相信我们班是完全可以信任的,是一个团结的整体。”又如“手指的力量”这个拓展活动,我和学生都有一种震惊的感觉,震惊于小小的活动胜过老师平时苦口婆心的千言万语,它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活动的体验,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拓展活动是一种团队体验活动,其目的是让每个成员持一个共同的目标体验成功与失败,感受快乐或心酸,体会焦虑等各种情绪。初中生的情感体验是充满热情和激情的,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下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表述自己情感,彼此更信任,在活动的融合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

(三)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拓展活动是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气氛轻松、形式活泼的状态下积极参与和体验,从而感受到其他课程所没有的愉快。活动的开展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安全、真诚并时刻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场。在拓展活动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每个学生都要不断消除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恐惧、害怕或逃避的心理,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并保持平和的心态,努力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游戏的开放方式让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宣泄,也让学生在战胜自己的过程中形成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初中体育课堂开展拓展活动的组织管理与内容特点

(一)拓展活动的组织管理。

1.调整管理部门:拓展活动和体育教学一样都是以体能为主体,但却是综合性强、具有特殊性的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心理教学、体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因此,根据拓展活动的需求,结合学校原有体育管理机构,分支设立拓展活动管理部门,采用专人专项管理机制。这样的组织管理部门是既独立又受制约的特殊部门,符合拓展活动需求。

2.安全问题管理:拓展活动中的高空项目是带有一定危险性的,所以在活动中必须对安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必要的安全保护器材不可缺少;其次项目的设计要考虑好危险因素,在每个项目活动开展前都必须讲清楚实施的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在活动中时刻严格监督和管理。

3.拓展活动的评价管理:拓展活动要的结果不单是体能提升,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提升。在开展拓展活动的时候把体能活动作为一种导引,不设定明确评分标准。拓展活动强调的是学生通过活动发生素质变化,而不是通过具体某个数值衡量学生。在活动中学生是否通过活动方式能学会归因分析?在活动中碰到问题是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问题是积极解决还是回避?倾听环节是否仔细聆听?对他人的意见的采纳、对领导者的服从、对错误行为采取的态度等。因此,拓展活动对学生的评判方式不是采用成绩单,而是课堂中每次的分享和心得,证书所记录的是学生的经历和客观表现,一般不进行主观评价。

(二)拓展活动项目内容特点。

1.拓展活动是哲理性强的训练项目:活动项目都是通过精挑细选的,隐含一定的生活哲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体验生活的哲理,并从中获得启示。以个人项目攀岩为例,这个活动目的是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克服恐惧,增强自信心。学生攀岩有成功也有失败,其中产生的心理变化,其意义是深远的。

2.拓展活动是一种互动式教学:其学习流程是:体验、回顾、联系实际和应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每个活动课程中,学生都是全程参与,身心体验,教师所做的只是把课程内容、目的、规则及活动中的安全事项讲清楚。活动中不进行过多讲述,也不会参加学生讨论,体现的是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在活动后期的课堂分享中,教师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生自己讲述,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各自的身体情况、心理素质和已有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各有不同,所以对活动项目体验后的各自感受和体会也有区别,在分享过程中给所有参与者提供良好有效的沟通机会,形成一种互动学习。

3.拓展活动将健身性与挑战性集为一体:体能活动的导入是健身的基础,进而可以引出认知活动、意志活动、情感活动、交往活动。拓展活动的开展不仅是挑战人体体能的最大极限,而且每项活动设置都是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大的考验,例如空中独木桥、断桥、速降等项目,对个人承受能力的锻炼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三、初中体育课堂开展拓展活动的可行性

(一)顺应初中生的体育价值观。

如今的初中生体育价值观和传统的体育价值观相比,发生根本性转变,除了增强体质、促进德智发展等共同价值之外,初中生把追求适应时代潮流、符合时代气息、富有激情的运动项目,以及在运动中可以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等社会适应能力都作为他们主导的要求。拓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符合初中生的价值需求,它不仅丰富而且实用,贴近生活,形式灵活方法多样,使初中生在克服各种困难时提高整体身心素质。

(二)符合中小学体育课改和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体育课堂内容局限,主要集中在体能训练上,对于心理层面的引导基本属于忽略不计,而且都是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有集体项目也没有完全发挥团队的核心精神。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各个选项体育课应运而生,同时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等现代化教育思想方面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存在课程资源集中,难以充分开发体育课程教学的问题。

(三)实现体育核心素养运动认知、社会适应、健身实践能力。

拓展活动的开展可以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拓展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更注重的是挖掘学生潜能和培养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带动学生进入社会化,让其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更快地发展。

谈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篇5

一、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和结构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体育教师的职业具有独特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条件和智能结构,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体育教师专业既包括体育学科专业性, 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体育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 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1. 高尚的师德

首先, 体育教师要忠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项体育教育事业。与其他学科相比, 体育课程担负着更多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 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 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才能彻底地抛弃旧思想对体育和体育教师的陈腐偏见, 从而深深地爱上自己的职业, 自觉献身于体育事业, 这是体育教师所具备的首要素养。其次, 要热爱学生。体育教师在工作实践活动中一定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 严禁粗暴的态度和武断的作风, 要以理服人, 循循善诱。总之, 要一视同仁, 公正无私, 不能偏爱好的学生, 而应关心全体学生的学习。

2. 精深全面的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既要通晓专业理论基础知识, 熟悉本专业前沿理论知识, 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对于体育教师而言, 体育教学类课程是体育教师获得这种智能并实现其专业发展中“不可替代性”的理论知识基础。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在于“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或培养专业化的体育教师的理论前提, 这种理论支撑和指导并不是局限于本科阶段, 而是贯穿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知识量的剧增, 知识更新的加快, 学生的求知欲急速增强等问题, 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汲取多方面的知识, 要从满足于所教课程知识的局限中走出来, 在此基础上, 做到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 具备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能力

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可以指导教师自己的教育实践, 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所必需的, 是提高体育教学和训练质量的根本。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及时汲取先进的理论观点, 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新知识, 新信息;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 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真正使体育教育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 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

二、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1. 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

体育教师要强化正确的教育理念, 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更要进行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与评价, 即要进行互相之间的听课、评课, 做到优良教法的自觉良性流动, 从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及与体育学科有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把握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学会关注学生, 辅导学生和发现培养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还要虚心学习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 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满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 变成主动的执行者;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地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 自主地选择学生喜欢而又能促进健康成长的课程内容。因此, 体育教师要增强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打破陈旧的课程时空, 努力去开发课程的人、物、时间、空间等条件资源, 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探索和研究, 完成教学目标, 时刻迎接新的挑战。

3. 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情况

(1) 学生评价教师。每学期组织两次学生评议教师活动, 精心设计评议材料和表格, 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位体育教师进行评议、打分。以评价优点为主, 如评“我最敬佩的地方”, 同时用一个“综合栏”让学生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 此评价方法效果很好。

(2) 学生家长评议教师。可以用“一封信”的形式, 借开家长会的时候发给家长。

(3) 社会评议教师。聘请部门负责人和社会上有较高声望的部分人士为“师德社会监督员”, 组织定期活动、分析情况、指明不足、提出建议, 以便及时了解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各界对此的看法, 做到问题及时纠正或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确保师德方面少出问题、不出问题。

体育素养与领导艺术 篇6

关键词:人文素养,体育教师,高校,建议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等。人文素养关乎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表征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品格、情操、信仰等各个方面,其内涵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三个方面。[1]庄子曰:“水之积若不厚,则其负大舟则无力。”其意暗指,若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短板尽现。众所周知,体育学科位于素质教育的前沿,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他们未来的健全发展,也就是说,体育教师也必须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教学中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同步,充分利用人文方法,挖掘体育课程和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内涵和美学情致,传授学生人文知识、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健全品格的全面发展之人。鉴于此,欲对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人文底色”,体育教师就必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中就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水平,来匹配社会所赋予的良好的社会职业形象,而此方面的提高,则需要体育教师在工作生活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为此,本文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参考意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为研究对象。运用专家访谈法设计了调查问卷表;随机抽取了长沙市一中、衡阳市六中、衡南县一中、湖南师大附中等12所普通全日制学校,实地调查和走访了上述高校的部分体育管理工作者、学生和体育教师,请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问卷内容。后运用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CNKI)上和本校图书馆中 ,参阅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采用逻辑法、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 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调查

2 . 1 人文知识方面

笔者运用专家访谈法,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在对所调查的体育教师人文知识调查方面,设计了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法学知识、美学知识这五个学科领域的问题,然后通过打分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教师人文知识掌握最好的是文学常识和历史知识,人均得分为15.2分和13.6分,排在此次调查中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经访谈得知,这两个学科门类曾作过他们在读期(高中及大学期间)的统考和普修,相关知识接触较多。人均得分最低的人文知识学科类别是美学和哲学,得分分值在30%~40%之间,达不到本省体育师资队伍人文知识修养水平的相关规定。

2 . 2 人文精神方面

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人文知识内化的结晶。体育人文精神作为体育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从体育文化心理层面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为本,优化人的生活方式和在体育中对人性的弘扬与追求,关爱人的健康和生命的自由与文明的精神。[2]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人文精神方面,体育教师人均得分最高的领域是师德修养,人均14.8分,排序第一位。职业发展领域在校方的引领下,近几年呈增长态势,排序第二位,人均得11.3分。而和教学环节最密切相关的教学法格和科研方法领域,还比较欠缺,得分不及50%,这说明,我省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任重而道远。

2 . 3 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体育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也是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显示器。此项调查统计采用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和自评三结合的打分方式。从表3可以看出,体育教师比较注重个人社会生活中的人文修养,此项得分分值15.8分,排序第一位。在呼唤人文精神回归和开展人文教育的背景下,在专业成长维度呈增长趋势,人均得分12.9分,排序第二位。但在和学生人文教育息息相关的自身学习、教学和科研维度,得分较低,三者比例为6.5∶9.1∶7.6,调查结果显示与《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要求还有加大的差距。

3 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对策与建议

3 . 1 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 创设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化作用。为此,全社会应积极弘扬正能量,通过政策的引领、媒体的宣传、大众心理导向等渠道,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弘扬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体育教师在此大环境下,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敬业乐群、本色当行。人文素养无形中就得到积累和升华。

3 . 2 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面向高校人文教育

体育教师基本都是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在读期间是他们系统学习人文知识,落实人文精神、践行人文方法的重要时期。为此,高校应推进本科或研究生教育改革,面向人文教育方向转轨与侧重。在课程建设中,应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时安排等方面,注重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为体育教师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对授课班级中的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先储备好源头活水。

3 . 3 重视体育教师的职后再教育、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切有组织的行为,重在管理。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可同职后再教育、校本培训等工作相结合。职后再教育是现代企事业单位人员为更新知识、搞好本职工作,实现与时俱进的一种“再充电”过程。为此,校方应重视体育教师的职后再教育工作,运用校本培训等方式,通过聘请专家进行人文知识讲座,或者通过社会实践领悟人文精神,通过运用人文方法搞好教育教学和体育科研等。在节假日期间,要多措并举来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3 . 4 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 努力实现教学相长

人文素养的提升,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与学生的互动中切身体验、反思、总结,才能提高实效性,从而实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体育教师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授、渗透人文知识体系。但有古训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就是说教师无论在学识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亦可从教育对象身上汲取营养来完善自己。为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倡导教学民主化,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有益于与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努力实现教学相长。

3 . 5 树立终身学习思想, 不断加强自身人文修养

人文素养与艺术类英语教学的融合 篇7

关键词:艺术,人文素养,大学英语,融合

高等教育艺术学院是我国艺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负有培养我国艺术类人才的重要责任, 关系到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也是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对于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不能只依赖于有限的人文教育课程, 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中。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 使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英语知识, 也利于学生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志趣、和谐健康的心态的培养。这也是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担负的主要责任。

一艺术类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学科多样化, 大学生的数量在急剧上升, 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队伍也在持续壮大。目前我们的艺术考试和艺术教育, 过分追求专业技巧从而造就出了很多发展不全面的“ 短腿”人才。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小一直把主要精力和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专业的学习上, 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 而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坚持、不断记忆、不断积累的过程, 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时间上没有合理分配、没有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有可能被落下, 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主观上, 艺术类学生们也有强烈的学好英语的愿望, 但是具体到行动上却表现为学习效果不佳。由于在高考以前的教学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英语教学的中心主要是以提高成绩为主, 教师为考而教, 学生为考而学, 忽视艺术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致使他们在英语方面的词汇量较少、英语的听、说、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较弱, 不认真研习英语语法, 掌握不够准确, 模糊不清, 应用不灵活。而且艺术类学生用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更是少而又少, 使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远不及大学英语要求的水平。

进入大学后, 由于大部分艺术类学生以前的英语基础较差, 更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 完全为了应付考试, 自我培养意识淡薄, 对英语产生了厌烦的情绪, 甚至一些学生不能保证按时上英语课。没有端正的英语学习态度, 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 可以说, 从心理上就忽视了英语学习。艺术类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使得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明显, 专业悟性相对较强, 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比较自由、散漫, 不愿受制度约束, 因此大多数都不喜爱文化课的学习, 更谈不上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过程, 过于机械化, 模式化。教师往往注重自我讲授, 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感到英语枯燥乏味。英语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 教育教学不够多样化、层次化。没有关注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针对他们基础差, 没有学习兴趣的特点, 进行因材施教。在艺术类院校的英语课堂中, 缺乏英语教学的师生互动环节, 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交流不够, 学生存在的疑问不能及时的解决, 学到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二艺术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与专业精神是相统一的。高等学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应大大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艺术类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更要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 这将有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实际上, 人文精神与艺术是息息相通的。现今, 英语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一种通用语言和工具。要用好这门语言, 就要对英语文化、文学以及风俗习惯有基本的了解, 还要理解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差别,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将他国优秀的思想和文化为我所用。这就使我国艺术类教育必须以培育出国际化的艺术类人才为目标, 掌握艺术类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他们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文化成果知识有相当的理解和体会, 能够更好地进行各国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促进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多层次全面发展。

因此, 艺术类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更要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成为富有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艺术类人才。使大学英语教育真正成为艺术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英语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英语语言的知识和技能, 感悟英语语言和深厚的异域文化内涵, 并在这种陌生的语言中寻觅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 进而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和文化的兴趣, 同时这也更有益于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师深入地进行艺术教育。通过这些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学到知识, 更能增长见识, 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 拓宽视野, 开拓思维, 启迪心智, 较好地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 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艺术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渗透的对策

1 转变教学观念, 将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中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科学与艺术, 理性而又感性。将语言与文化艺术相联系, 成为英语教学的辅助知识。英语教学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和人文艺术教育过程。出色的英语教师力图使教学过程艺术化, 努力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使教学过程富有生机和魅力。即给学生带来语言艺术美的享受, 也使得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高。英语教师应分析艺术教学模式, 抓住艺术生的心理特点与专长, 研究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学习之间的规律性和关联性。通过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即培养了学生文化意识, 使文化的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 提升自身情感素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艺术类英语除英语语言本身具有的特点, 更有艺术科学潜在的人文特色。因此, 艺术类英语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对象适时转变教学观念, 加强理论学习, 从而在实践中得以合理应用。注重提高自己的有关艺术专业的知识和修养, 其他跨文化领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知识, 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 平等的课堂气氛。培养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教师才能把艺术类英语教学变成一种英语语言和艺术知识学习相融合的过程, 使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 多角度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跨文化知识和素质的艺术类人才。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策略, 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艺术类学生虽然具有文化课分数低和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 但他们具有思维活跃, 敢于创新的性格特点, 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教师在对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 信任、关心和尊重学生。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 教师应采取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并采用不同的形式积极给予鼓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实现学习上的创新, 以达到促进英语教学的目的。

3 加强艺术类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主要引导者, 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认为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采用教材简单, 忽视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贯穿于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的塑造, 就会使艺术类英语教学处于比较低等的水平上, 所以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队伍, 形成教学梯队, 加强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 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尤其艺术类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及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根本。出色的艺术类英语教师是通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积累而成的, 教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当面对个性突出, 崇尚自我的艺术专业学生, 要学会迎接挑战和自我减压, 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待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找到最适合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质量, 也更利于艺术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

培养跨文化高素质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英语教学的现状, 因材施教, 努力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 造就具有良好文化艺术素养和优秀品格的艺术人才, 这是当前艺术类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 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应从自身出发, 提升自身素质, 有效的改善教学质量, 优化教育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龙春芳.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渗透教育尝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11 (4) :127-128.

[2]蒋雪非.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

[3]蒲云玲.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迷失问题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7) .

[4]朱海英.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 (6) :57-61

[5]贾红安.浅谈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J].学术论坛, 2011 (6) :217.

[6]代兰平, 黄萍, 等.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养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4) :176-177.

[7]王婷.论人文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大学英语, 2011, 8 (1) .

体育素养与领导艺术 篇8

文化素养在教师素质结构中占有支撑和主导地位,不仅决定着教师自身发展的取向,同时也是教师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笔者通过对辽宁省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探求提高高校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以期对促进医学院校“医体结合”的体育教学改革起到参考作用。

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在辽宁省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学院、辽宁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5所高校中,选取130名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

运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

1. 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

从表1可看出,辽宁省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大多是本科学历,占被调查总数的73.1%;有研究生学历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3.8%;有专科学历的占被调查总数的3.1%。从整体上看,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属于中等偏低水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关键原因是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起到中坚作用的中老年教师群体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调查对象的4名有专科学历的教师都来自这一群体。由此可见,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一现实问题,将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潜在因素。

2.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从表2可看出,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有较明显的不均衡性,在其专业知识构成中,体育科学知识为上等水平的占被调查总数的63.8%;与体育科学相关的生物科学为上等水平的占被调查总数的59.2%;而政治理论和教育科学为上等水平的未超过被调查总数的一半。数据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素质教育理念所要求的全面发展,还有较明显的差距。

3. 体育教师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质,是实现知识传递与信息交流的必要条件。表达能力按其应用形式,可分为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两大类。

(1)语言表达能力

从表3可看出,高校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在动作讲解和课外辅导两个方面,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上等水平的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56.9%和52.3%,这是因两者在讲解形式和内容上有相通性,而动作讲解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能力。在理论传授和师生交流方面,体育教师则表现出较低的水平,具有上等能力的分别为36.2%和28.5%。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重技能、轻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地位落差,无法进行平等交流。

(2)文字表达能力

从表4可看出,体育教师仅在教学总结一项具有较高水平,具有上等能力的占被调查总数的56.9%,而在编写教材、撰写论文、制定计划方面,具有上等能力的占被调查总数分别为36.9%、31.5%、46.9%,表明他们整体水平较低。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师除了要圆满完成教学工作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以把握当前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并以此为依据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使得教学发展取向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撰写论文、编写教材、制定教学计划都是对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考量,而体育教师在这几方面能力较低,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较严重的制约。

4. 体育教师的道德修养

从表5可看出,体育教师具有上等水平的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68.5%、59.2%、54.6%、49.2%。表明体育教师在道德修养方面具有较高水平,这一方面得益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教师的影响,使他们自我遵守意识得以形成和完善;另一方面,彰显出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能够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以文明的尺度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促进他们不断实现自我完善、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內驱力,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理念要求的重要基础。

调查结果分析

文化素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整体,只有各构成要素实现均衡性提升,才能达到较高水平。一旦出现各构成要素发展失衡,就会对文化素养的整体水平产生影响。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制约性因素,对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1.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上,因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过于注重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和传授,忽视了对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致使他们在文化素养方面呈现出失衡状态,其结果是仅仅能够适应教学工作,而缺乏必要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脱离素质教育理念的现象,是造成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2.自我发展意识缺乏

自我发展意识实质是一种自我激励,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基础。素质教育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具备较完善的素质能力结构,具备激发和强化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能够不断修正自身素质结构的偏失和漏洞。但是,当前许多体育教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已成为影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主要诱因,极易诱发随遇而安或满足于现状的心理,将自身的发展目标仅仅局限于完成本职工作,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造成提高文化素养缓慢或停滞不前。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的许多不良现象,如拜金主义、功利思想、道德意识沦丧、人际关系淡漠等对人们产生了较严重的误导和影响,同样也极易使高校体育教师产生心理失衡。尤其是在体育教师自身社会价值向利益转换过程中,由于两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使教师产生消极情绪,因而严重影响了教师养成高水平文化素养。这种现象在青年体育教师群体中尤为突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健康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提高医学院校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建议

在体育教师自我发展过程中,采取广播、电视、网络、自修等方式,促进他们自觉地提高对文化素养内涵的理解和认知,强化他们自主完善意识。

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对他们进行相关医学知识和体育教学培训势在必行。例如,学校可以聘请专家或优秀教师定期对他们进行指导,或组织他们到相关机构参加学习培训。学校应建立长期、稳定、规范的培训机制和进修机制,促使体育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全面提高。

学校管理者应更新观念,重视体育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巨大价值。学校应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拓宽体育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使医学与体育能够达到高度融合,更好地为大量培养职业实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依柱, 曾卫平, 朱建伟.现代体育教育与体育教师素质重构[J].湖北体育科技, 2005 (9) .

[2]姜建华, 董晓虹.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 (3) .

[3]宗有智, 周福民, 郭彦龙, 唐旭东.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构想[J].延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 .

[4]湛育明.医学院校体育教育中应突出医疗体育的功能[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9) :122-123.

体育素养与领导艺术 篇9

一、现代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分析

1. 体育知识贫乏,体育技能缺乏,体育行为被动

衡量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高低与否,其外露的显性指标体现在三个方面: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体育行为。 但笔者在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访谈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与其所处的文化阶层是极不相符的,集中表现在体育知识贫乏,体育技能缺乏和体育行为被动。在一些常识性的体育知识问答中,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对一些常见的伤害事故,比如“脚踝扭伤了,怎么办?”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急救知识而只能选择直接上医院治疗。在笔者所在的高校,经常看到很多学生在中长跑之后不知道如何放松自己以恢复体力。更有甚者,部分学生至今还分不清健美操和武术的区别,更不用说散打和拳击了。以上种种只能说明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呈现出严重失衡的状态,尤其是一些很少参与户外运动的理科学生,从小对体育运动的排斥心态主观上阻隔了其对体育知识的吸收,体育技能更无从谈起。

2.体育意识不高,体育个性不强,体育意志薄弱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国家对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人们的锻炼意识比从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也开展得风风火火,但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依然不高,终身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体育个性不强,体育意志薄弱。造成这种状况有以下三种原因:一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从小制约了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学校长期追求升学率的直接结果导致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盲区。二是受大环境社会趋势的影响,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迫使学生不得不专注于学习而无暇顾及其它。三是体育设施、场地的条件限制以及教师的导向意识不够也是制约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个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1. 借助课堂教学平台,刺激隐性因素发挥作用

大学生没有良好的体育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大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追求。因而刺激隐性因素发挥作用,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关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一旦有了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意识就会养成,同样也不用担心学生体育个性的形成和体育道德品质的问题。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以传授运动技术为单一模式的教学体系,建立以适当的运动技能传授为手段,努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为动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新体系。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课依然坚持大一为身体素质教育课和大二为自主选项课的课程安排,但这种单一固定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很多原本有着浓厚运动兴趣的大一学生苦恼不已。好不容易进入大二自主选项阶段,部分学生的体育热情在漫长而枯燥的跑跳训练中已慢慢消退,长期下去,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也慢慢总结出一个规律:大学生身体素质并不是仅靠公共体育课上的身体素质训练而得以提高和发展,这种专门传授运动技能以发展身体素质的效果往往是非常不明显的,而恰恰是学生在平时的体育锻炼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自身的体质。总而言之,刺激体育文化素养的隐形因素发挥作用是关键,教师应该责无旁贷承担着为学生的健康服务的神圣职责,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2.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接受体育知识与技能

大学生接受体育知识和技能,一方面来源于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来源于自身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关注。因而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比如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协会,体育专题知识讲座等各种活动,让全体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在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感染,一方面学到了体育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体育兴趣。

体育文化素养是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转型时期,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仅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改革所面临的社会责任。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终身体育的行为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多渠道地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同时借助社会体育的力量,让学生意识到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更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必备的精神品质之一。只有如此,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才有了希望。

参考文献:

[1] 罗少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1

体育素养与领导艺术 篇10

一、人文素养的概述

所谓人文素养, 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创新的动力源泉就是强大的人才力量和技术支撑。市场竞争是知识的竞争, 是技术的竞争, 是产品质量的竞争, 是服务手段和服务质量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提高人才的质量, 除了企业要做大量的工作外, 根本上要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做起。从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现状看, 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而且已被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各界有识之士所关注。

二、人文素养与大学体育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在课程、活动、讲座、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 共同作用, 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第一, 在我国体育界, 由于唯科学主义思想在教育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而忽视体育教学中人的价值和意义, 是对人性的一种压抑[2]。

体育运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点。

而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是建立在素质培养的基础上, 可以看出在这种模式下对学生过早分流而产生一定的影响。让他们过早的通过大学体育教学和职业技术培训而接触社会, 这样不利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过早的将自己的职业定型, 这样会限制和约束到大学生的思维和处事理念, 而大学体育教学与普通教育不同之处正是在于, 前者是主要在于专, 职业性, 专业型, 后者在于全, 全面性, 综合型。这是社会所需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 都是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能说大学体育教学就是一线员工, 而普通教育就是管理层, 这是一种误导。大学体育教学在人文素养理念下发展越来越完善, 但这还要时间来对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弊病进行调整和改革[6]。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提高, 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正在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学毕业生要具有更深厚和更广泛的文化基础理念知识, 同时在人文素养理念下, 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矛盾, 两者之间不能取其一而断其二, 两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不永恒的, 大学体育教学除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外, 更需要对其文化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完善, 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质量, 才不会影响到学生将来毕业后,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职业场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此外,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经济条件越来越优越, 自然也会给现代生活带来更多的高质量、高品质的理念, 面对这些大学体育教学就更要注重学生除了职业知识以外的文化理论知识, 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三、人文素养融入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1. 加强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

由于大学体育教学不仅在就业前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也有在再就业后进行职业技术再培训, 这就需要国家政策进行支持。社会要为大学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创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要对这些大学体育教学进行规范, 对大学体育教学培训的人员进行正确的引导, 除了在大学体育教学学习的学生, 还要针对社会工作人员,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再学习, 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技术能力, 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工作的发展。

2. 体育教师要主动促进体育教学中人文环境的构建

在这种人文素养理念这种教育模式下, 高等院校都执行统一的教学目标, 开设相同的课程, 使用相同的教科书;各学校都按相同的规定的学科课时、教学进度和教学周期进行教学;教师执行规定的教育教学过程。基础教育学校的基本职责是传递知识, 并且为社会需要的规范化人才做好基础工作。在教学上基本是教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学校缺乏鲜明的自我特色, 学生无个性。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 对高等院校作了很多改造和改革, 高等院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变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的领导权、培养目标的社会主义转向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但是,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世纪中, 尽管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整个国民经济上依然以农业经济为主, 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 加之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造成适龄学生人数庞大, 学校无论在整体形态、内在性质, 还是在日常教学上, 都没有进行转型性的改革, 学校仍是近代性质, 并未完成现代化的转变[3]。自建国初至今, 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 基本上保留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重一直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顽疾。学校缺乏鲜明特色, 中学生缺少个性, 因此“我国基础教育到目前为止, 仍有近代教育属性。”

3.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快掌握更多的知识, 提请课堂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采用演绎法。演绎法教学是从“一般到特殊”, 属于接受学习方法之一, 它有利于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少走弯路, 使其能系统完整地掌握一门门学科知识。它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很快地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但这种教学也“天生”就存在不足和缺陷, 它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重视学习的结论而忽视学习的过程, 重理论掌握而轻实践操作, 重接受而少创新, 形象地说是注重给学生“鱼”, 而没有授予学生“渔”, 课堂学习中缺少教与学的互动, 学习注重对知识的记忆, 忽视对能力的培养, 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使学生感到教师所讲的、课本上所记录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必然的。于是, 在科学课程中, 公理和原理主宰了一切;在社会课程中, 对经典的引用主宰了一切, 充其量还有一些对己有结论的证明和说明。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逐渐失去了思考的动力, 养成了思考上的“惰性”, 学习中记住这些公理、公式和结论就成为他们的目标和任务[4]。

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 建立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 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理论知识期间, 企业能够帮助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训, 将文化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 才会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生活, 进而将学习的文化理论知识应用到职业技能中去, 从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让自己的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大学体育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 要由原来的“替代关系”转变为“互补关系”, 实现人文素养理念下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理念。

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日益迈向综合化的趋势, 各种交叉知识不断涌现。高等院校课程发展改革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矫正传统分科课程所存在的不足, 从而适应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由于当前高等院校过早地进行专业定型和分流造成的知识分界人为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并削弱甚至破坏了他们对客观世界全面的、整体的认识, 同时也造成了他们把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实际需要分离。通过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这种桥梁的搭建, 使得大学体育教学体系能够得到很好的完善, 企业在其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化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 更教会学生在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有所建树, 并能将高等院校的文化理念带到企业中, 又将企业文化理念带到校园中去, 这样相互影响, 相互协作, 让人文素养理念下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体系的建立更有效果。

结论

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未来, 学校体育必须重新认识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以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的需要。结合实际, 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参考文献

[1]李明洋.刍议大学体育和大学生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01:118—120.

[2]左斌.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体育思想的融入[J].商, 2013, 06:236.

[3]陈晔.浅谈提高大学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方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6:100-101.

上一篇:淫羊藿总黄酮下一篇:语音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