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

2024-07-22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精选12篇)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 篇1

摘要:不恐媒、不拒媒, 在“微政”时代, 如何顺应时代潮流, 学会用网、在网上更好地“说话”, 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日新月异的网络媒体新特点的传播方式, 对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媒介观念, 提高媒介素养, 营造和网络媒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加强对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教育, 使其成为真正懂行的新时期的领导干部。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领导干部,教育

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 主要是指领导干部对大众媒介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模式, 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本文重点研究媒介素养的能力模式, 研究领导干部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 侧重于对信息的认知过程, 包括对媒介信息的判断, 也包含对媒介信息的“把关”和传播能力。媒介素养着重帮助领导干部对媒介信息更加理性和谨慎的理解和把握, 也包含对信息的“把关”和传播。

一、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2012年5月, “四川达县县委书记有9名情妇”帖子走红网络, 近期该消息又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各方的重压之下, 官方才正式回应:7月至8月他们就已经成立调查组进行了调查, “经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 证实帖文所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而事实上直至事件再次在网络上发酵升级后, 面对网民的质疑, 相关部门抛出“严重失实”的回应。为此, 网民表示质疑和不满, 认为政府有暗箱操作之嫌疑。

“四川达县县委书记有9名情妇”事件, 从某一侧面反映了官员对媒体的态度, 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官员的媒介素养缺失所造成的。是对新媒体环境监测的社会作用认识不足, 依旧把新媒体过分的充当“政府的喉舌”, 试图用权利去“掌控”新媒体, 导致用错误的思想对待媒介;是网络执政的意识依然很弱。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而执政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新媒体, 政府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宣传工作、进行舆论引导、关注民意民情从而为转变执政方式, 取得执政实效打下良好基础;也是媒介素养教育不系统、不规范, 对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这些原因都是领导干部没有很好的正视媒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把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对领导干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

1、是缓和官民关系,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网络上对官员贪污腐败和不良作风披露的增多, 无形中形成一种“拟态环境”, 让人们误认为官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 加之有些政府官员不会正确处理媒介事件, 特别是突发事件, 结果往往会朝着自己意愿相反方向发展, 从外在丑化了官员整体形象, 政府官员的公信力大打折扣。究其原因, 是因为没有正确态度对待新媒介, 没有充分认识新媒体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和社会监督功能, 用非平等的对话态度和网民沟通, 使得和网民之间的平等交流通道堵塞。故此, 在加强党建, 严惩违法乱纪官员的基础上, 对官员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实在必行。

2、是党政干部增强工作实效的新手段

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党政干部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在信息时代, 信息是重要的公共资源, 合法地获取信息是公民应有的权利, 掌握着大量公共信息的政府, 只有不断地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才能提升自己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因此党政领导干部更要加强本身的媒介素养教育, 善于从媒介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信息, 同时要不断的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同信息媒介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3、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我国网民数量逐年上升, 网络已经影响到各个层面的生活。网民对信息需求量的增加, 新媒体肩负起了向社会传播更多、更全面、更公开信息的责任, 方便网民了解社会动态、熟悉政策、关注政治和经济等发展动向, 为各项决策提供帮助。而领导干部的活动、政府的决策、各公共事业机构的动态消息就是媒体最为关注的传播源, 也是公众急需了解的重要内容。“那些媒介素养不高的官员, 往往对信息公开持怀疑态度, 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于公众特别感兴趣、迫切想要了解的敏感话题, 往往习惯于保持沉默或故意回避, 或做‘冷处理’, 甚至通过不恰当的手段强行封锁、控制。”盲目封锁消息, 不仅会影响政府工作的正常开展, 而且往往会把政府置于舆论的不利位置。所以要加强领导干部应的媒介素养教育, 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三、加强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的措施

在新媒体环境下, 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正确全面地认识大众媒介, 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正确的从媒介中获取信息, 为科学执政做好基础;合理的驾驭新媒介, 借助新媒体力量, 提升执政水平。

1、理性、透明的对待新媒介, 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

互联网已成为公众关注的舆论主阵地, 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成为扩大民主、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党政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社会作用, 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

第一, 养成“网络散步”的习惯, 每天上网浏览新闻, 获取各种信息, 及时了解民意和社会舆情的动态, 了解执政的舆论环境。第二, 要清醒意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利弊兼及。党政领导干部要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网上的信息, 对于网上的恶意攻击要摆出证据, 公开发表言论进行澄清, 避免对媒体曝光后压力的屈从, 缺少调查研究就急于澄清、辩白, 推卸责任。第三, “谣言止于公开, 信任来自透明”, 对于网络上揭露的问题, 政府部门要主动介入, 透明的及时的给与答复, 不隐瞒, 不推诿。“实践证明, 很多网络上涉及到政府官员的事件越捂越变味, 越遮越曝光, 其结果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科学的获取信息, 正确处理信息

“领导干部进行决策的过程从信息这个表层上看, 实质上就是广泛收集信息、正确分析信息作出科学判断的过程。而信息与媒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能否获得有效信息与媒介使用素养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是进行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教育。

第一要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关注媒体信息, 总结当天的热点新闻, 关注不同媒体、不同网站的“议程设置”的侧重点, 为决策打下基础。第二要学会正确分析辨别信息。面对诸多真伪难辨的信息, 作为决策者的领导干部就要在多方面实际考察的基础上, 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 透过现象看本质, 辨别信息的真伪, 分析信息对决策的价值, 作准确的判断。第三要学会迅速及时处理信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快速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虚假的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信息要同相关人沟通, 妥善处理;对于代表民意的信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积极寻找对策, 解决问题;对于政策反馈的信息要吸纳人民的意见, 不断使政策更加完善。

3、借助新媒介力量, 提高执政水平

通过提升领导干部使用媒介能力提高执政水平, 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 又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提升政府领导干部的正面形象, 提高网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为执政创造核心软实力;借助网络积极引导舆论, 为执政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1) 在客观真实和符号真实的基础上, 打造政府官员良好的媒体形象

领导干部形象是执政的软实力, 是人心向背的关键, 只有提升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才能为执政创造有利的条件。领导干部一定要在清正廉洁、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借助传播的符号真实, 改变一些领导干部说空话、念稿件、做宣传的“官架子”形象, 塑造亲民爱民的没有“距离”感的“平常人”的形象。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学会借助新媒介增强自身的塑造形象, 首先, 面对网络中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时, 要以诚恳、负责、积极的态度争取受众的信任。其次要加强新闻的策划能力, 主动地进行自我形象策划, 用公众能够接受的标准来打造亲民的形象。第三, 领导干部可以多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或者公益广告的拍摄, 以公益的形象出现在受众面前, 以亲民的工作作风展示出一个执政为民的形象。

(2) 借助新媒介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 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对舆论阵地的占有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 增加政府对舆论引导的难度, 领导干部必须转变那种自上而下的灌输和说教, 善于运用媒介反映民声, 集中民智, 积极营造“议程设置”, 巧妙的把主流价值观渗透在不同的信息中, 在潜移默化中引领舆论, 创造良好的执政舆论环境。

(3) 借助新媒体完善社会预警机制

目前,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一个偶然的突发事件就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则是领导干部及时准确采取措施提供保障。

网络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自由的信息发布, 可以随时捕捉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社会预警和社会稳定面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领导干部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比较准确、及时地搜集到社会舆情, 发现潜在的社会矛盾, 就可以争取在社会治理中获得主动权。

(4) 利用新媒体发挥好政策试探功能

媒介的政策试探功能是指媒体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充分报道, 可以吸引公众参与讨论, 试探政策推行后社会情绪的反应。“在媒体的争论中, 政府可以广泛地吸纳民间智慧, 调整政策中不够完善的内容, 使政府制定的政策充分反映群众的愿望;可以洞察群众心理, 充分估计公众对政策的承受能力, 预测政策实施的社会成本;可以把握公共舆论的变化规律, 增强行政活动的预见性, 减少使用行政强制力的机率, 使行政行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支持和参与, 放大行政效果。”所以政府官员要充分发挥媒介的政策试探功能, 运用新闻媒体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情况下, 顺利的制定和实施政策, 使执政变得更加科学民主。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捷发展, 公开、即时、海量的媒介对社会生活和国家公共管理的影响和作用突出, 善于借助传媒做好党和政府的工作, 已经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干部能力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骆正林.官员媒介素养的提高与政府执政能力的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 2009 (12) .

[2]丁柏铨, 夏雨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媒介形象展现 (上) [J].当代传播, 2008 (3) :4-8.

[3]吕钦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几个话题[J].吉林日报, 2010 (12) .

[4]李华.领导干部媒介使用素养与执政能力[J].视听纵横, 2009 (1) .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 篇2

总之,青少年完全可以全面而正确的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在网络中提升自己的素养与知识、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在网络的利与弊的较量中,能够主动的趋利避害,使网络成为自己的生活学习的好助手。

三、总结

论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 篇3

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源于大众传媒的负作用,主要是其低级庸俗的内容消解了精英文化,危害了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少数利益集团左右了大众的视听,误导了社会和公众。上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在英国展开,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媒介形式的增多、媒介信息的泛滥,媒介素养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其教育的价值取向在经过几十年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后,由最初的保护主义呈现出目前多元化的特征。这其中既包括传统的保护主义教育,也存在着注重培养和提高公民有效利用媒体获取、解读信息能力的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意和表达、实现媒介素养输入和输出双向训练的媒介艺术教育,以培养民主理想公民为目标的民主教育等。

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起步较晚。媒介素养教育曾一度被等同于新闻传播教育,关于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未能引起重视。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近些年,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出现了不少介绍和研究的论文和学术专著。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主体媒介素养研究的视角不断拓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实践性日益凸显、网络媒介素养研究方兴未艾、国外媒介素养研究译介成果丰富、媒介素养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①但也有学者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一是在理论探讨方面,停留在西方理论的梳理,未能将之放到中国语境中讨论;二是在受众群体媒介素养状况的考察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方面相当薄弱,对中国公民的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全面铺开;三是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局限在某些社会群体,比如青少年等,忽视了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全民的公民素养教育,而以农民作为研究对象的媒介素养研究基本上没有。②

媒介素养被国内外学者普遍理解为受众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各国定义各有侧重,但基本上是围绕受众正确认识与合理使用媒介的问题而展开的。另一方面,研究者们大多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只是手段,它的目标是促进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然而由于具体社会现实的不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不同社会阶层的受众所接受的媒介教育的具体价值取向是有区别的。

在我国的媒介受众中,农村受众是人数最庞大的却又经常被忽略的一个社会阶层。农村受众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处境和所面临的艰难的现代化的任务,其媒介素养教育应该纳入考察的范围之中,制定出针对农村广大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十分重要。

农村受众的特征

探讨我国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在对我国农村受众研究和他们所处的媒介环境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进行。

传播学者普遍认为,农村受众除了具有大众传播受众的一般特点即数量巨大、复杂性、分散性和隐匿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媒介接触的有限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很难成为报刊的读者,必须在本地域所能提供的大众媒体中进行选择,一些偏远乡镇对电子媒介可望而不可及等。

传播环境的混乱性。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中国农村由于正处于深刻的变革转折期,地理的、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各种因素纠结难分,变化多端,而且农村受众对环境的控制力不强,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信息选择的狭窄性。这一方面是指可供他们选择的、对他们有意义和价值的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另一方面是说他们进行选择时总是止步于他们目力所及的地方,而现有大众媒介提供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忽视。

信息反馈的被动性。反馈一般被认为是受众自主性的表现,是改进大众传播的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目前所收到的关于农村受众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反馈多来源于调查。由于被动性,这些反馈对大众传播的影响是相对不确定的。③

对照媒介素养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还普遍比较低。

对农村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与农村媒介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受众的媒介素养和媒介的发展存在互动的关系。较低的媒介发展水平不利于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偏低也会反过来制约媒介的发展。农村媒介是以农民为主要受众,传递农民所需信息的媒体,其发展的滞后不仅制约了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

农村一直是我国媒介发展的薄弱环节。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消费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追求商业利益的媒体不愿意付出昂贵的代价来开拓农村市场;另一方面,就总体而言,农村的媒介基础设施建设起步也较晚。目前,我国农村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技能普遍不高、传播观念和接受习惯尚未完全养成,这不仅妨碍了现有媒体功能的发挥,也构成了媒体开拓农村市场的障碍。

旨在加强对媒介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媒体有效利用能力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扩大涉农媒体的读者群,提高农村受众对涉农媒体所传递信息的利用率,从而扩大农村媒体在农村受众中的影响。而受众对媒体的监督和反馈行为,又将帮助媒体改进其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如在农村受众和媒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将有利于农村媒介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有利于保护农村受众在大众传媒中的权利。大众媒介具有公共性,受众应有自己的权利。在大众传播经历的起步、发展、繁荣和飞跃四个时期,受众争取的权利也从选择权和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扩展到监督权、隐私权。但从中国农村这个特殊的传播地域看,受众对所有权利的诉求基本上是同时展开的,具有共时性特征。④

在大众传播领域,中国农村受众权利主体被遗忘和被侵害的事件经常发生,村民家庭矛盾的影像未经允许就在电视中播出,隐私权被侵犯;某村庄被某报纸错误报道却没有办法自己登报澄清,反论权缺失;一些农民看了电视广告,却买到了假种子,监督权丧失。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可以提高农村受众的权利意识,在大众媒体利益与乡村受众利益发生冲突时,主动争取自己的权利,有利于农村受众在大众传播领域权利的维护。

有利于农村受众争取意见表达渠道,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当前我国的社会和政治体制框架下,农民在体制内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相当匮乏,媒体由于其公共性被理所当然地视为重要的表达渠道。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传媒的控制与话语权为社会精英所把持,农民在传媒上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通道相当狭窄。很多情况下,农民的利益声张还停留在遭遇利益侵害时的申诉与求助上,而不是日常化的利益表达。而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改善这一现状。

首先,媒介素養教育将提高农村受众使用媒体和参与传播活动的渠道与能力,引导受众更好地使用大众传媒参与传播活动,这必然要求媒体扩大农村受众表达空间;其次,对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也将真正明晰传媒在农村发展中可以和应当扮演的角色。

有利于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一方面,作为农村现代化实现主体,农民思维方式和观念的现代化将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的支点和不竭动力。媒介素养的提高将有助于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认知和判断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农村受众观念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欠发达在一定意义上可归结为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所谓知识贫困、信息贫困是指那些被剥夺了获得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和机会的人们,不能够参与创造和分享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的文明成果的状态,其本质就是与现代化隔离,与对外开放无缘,与经济全球化无关,形成知识社会与信息社会的‘落伍者’或‘边缘化’人群或地区”。⑤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既是经济贫困的结果,也是其原因。提升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获取、理解、鉴别信息的能力,对于他们分享各种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收益,消除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将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一文中提出,媒介教育大众化的内容应该包括“普及媒介基础知识、传授媒介运用方法、传播媒介批评理念”等内容。⑥

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首先是技术层面,即对媒介的认知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包含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层面,主要是对现代传媒的理性认识和批判的能力。后者是本质和方向,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

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基础知识。包括传播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信息、传播、受众;大众传播的功能;不同媒介的特性和用途;媒介的组织、生产、传播规律;媒介产品的主要种类和特点等。介绍这些知识的同时,要对农村受众所面临的传播环境给予分析和说明,依循农村受众的认识规律和生活实际,由简单到复杂,普及有关大众传播的基础知识。

应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接收信息、理解信息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学习如何接触和使用不同的媒介,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从媒介中接触到的不同性质的信息,如新闻报道、娱乐节目、广告该如何理解;如何进行基本的信息真伪的识别等。

利用媒介为自己服务的能力。提高对媒介的有效利用能力是对农村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包括利用媒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媒体的积极反馈,利用媒体传递信息的能力,如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维护自己的权利等。

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尚未完全展开,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应结合我国农村实际,同时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不断探索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互动合作的新模式。要保持开放的精神,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

媒介素养教育是涉及媒介传播管理、生产、消费以及学校教育等各方面的社会工程,它的实施需要政府引导下各方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同时,应该认识到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从受众一方解决提高传播效果的问题,其社会效益只有在农村传媒生态和传播制度的不断改善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注释:

①胡翼青:《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新闻界》,2006(6)。

②李苓、李红涛:《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的一种视野》,《新闻界》,2005(3)。

③④谢咏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⑤转引自郑保卫、赵星耀:《弱化市场调节手段加大行政扶持力度——论我国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的出路》,《新闻記者》,2007(3)。

⑥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华新闻报》,2002年1月15日,第5版。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篇4

1.1 媒介素养的概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最早产生于英国,也被称为传媒素养或媒体素养。媒介素养有两层含义:一是读、写、思的能力;二是生活中采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简单地说,媒介素养是“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媒介讯息的能力”,其着眼点在于培养能力和技能。

1.2 领导干部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首先,提高执政能力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媒介素养。

中央要求要坚持“党管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领导干部的执政素养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掌握执政资源的多少和利用程度是执政能力能否提高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党和国家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很多时候都依赖领导干部来落实。而执政资源内容又非常丰富,它包括执政可利用的所有人财物力资源。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隶属上层建筑,其作为重要的执政资源,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想提高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其次,维护国家安全和形象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媒介素养。

我国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要求必须利用传媒来强化各民族的联系,从内部抵制外国侵略势力和分裂势力。大众传播媒体作为当前际社会公众关于外部世界的主要的资讯提供者,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至关重要。在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中,领导干部如何看待和处理与传媒的关系,制造和引导舆论,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政治传播至关重要。

最后,和谐干群关系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媒介素养。

在转型期,社会关系异常复杂,各种思想充斥,而频现的官员贪污腐败现象导致民众对领导干部有“仇官”“仇富”心态,干群关系紧张。而新闻传媒一贯被认为是我们党的“喉舌”,它的一头连接着我们的政府,一头连接着我们的普通百姓,如果我们领导干部媒介素养高,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2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现状

2.1 对媒介的认知能力不足

当前网络媒体已经成为表达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但有些领导干部在思想还将网络媒体等同于像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一样的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了解程度不足。很多领导干部接触网络媒体的目标地在于娱乐和获取新闻资讯,而对于网络媒体在学习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动机不明显。部分领导干部没有将媒介纳入开展日常工作和提供服务的范畴,因此,提高领导干部借助传媒来提高政府执政能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2 对待媒体缺乏正确态度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于记者代表社会和民众了解事实真相,实施舆论监督的职责没有正确认识,认为记者是“多事”群体,应对媒体常容易产生敌视、畏惧、轻视等不正确态度。部分领导干部有“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心态,以至近年来粗暴应对记者采访的现象频发。一些领导干部在职业绩平平,对新闻媒体极为畏惧,在媒体面前极为谨慎,尽量不说和少说。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对待媒体采取的是不理睬、不积极、冷淡的不屑态度。传媒隶属政府管理,这导致领导干部容易对媒体进行过多干预,不清楚“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单方面强调媒介是党的喉舌,甚至把新闻媒体当作自我宣传的工具,而漠视其信息、教育、舆论监督功能。

2.3 不善于运用媒体处理社会公共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对于考验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处理能力非常显著。领导干部如果能够对突发事件处理妥当,能够提高政府威信和彰显个人能力。如果对突发事件处理失当,将可能引发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一些官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事件在最小有限范围内被人所知,认为应该封锁消息,等待上级指示,但这样将使我们领导干部失去了引导舆论的最佳时机,有时甚至将自己推到舆论的浪尖,使突发事件有进一步升级,甚至达到一种不可控的地步。

3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3.1“官本位”思想严重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漫长,“官本位”思想可谓源远流长,以至当前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的特权思想仍大范围存在。我国现行的“党管媒体”模式,让政府领导干部认为自己作为传媒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对传媒内容拥有决定权,如此的思想使得政府在宣传教育方面多以领导讲话和红头文件进行展现,而极少考虑新闻受众的感受,这种宣传教育的方式让领导干部忽视了传媒的互动性,更极少考虑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部分领导干部为了更好更快地晋升,“对上不对下”思想非常严重,在当前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不断改善和民众民主意识觉醒的基础上,民众主动参与舆论监督的意识不断加强,对政府及相关领导的行政行为更为关注。传统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命令对媒体进行干预,试图打压公众的舆论监督的做法是不可能真正消除公众的疑虑,反而可能将矛盾升级,破坏社会稳定。在当前传媒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要减少对传媒的干预,明确传媒“事业性质、企业经营”的地位,促进我国传媒事业的健康发展。

3.2 缺乏个人文化素养

领导干部对新媒体的理解程度如何,与其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是非常有关系的。领导干部所接受的政、史、哲等方面的知识,决定了其在接受新知识时的态度和能力,也决定了其在与人交流时的层次和品味,影响着其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像我们部分官员在传媒面前的时有“雷语”发出,这使其道德素质暴露无疑,如广州市黄埔大道交通整治会议答记者问就有“那么我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臭不臭也要告诉你?”这样的“雷语”传出,如此低俗和粗鲁的话语是与领导干部个人文化素养息息相关的。“大权在握”的领导干部对滥用自身权力,把民众不放在眼里,这必然将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能力的提升。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培养其人民公仆意识,是领导干部的应有职责。

3.3 缺乏媒介素养教育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相比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受众对媒体的认知、使用及影响的能力,即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科技进步和传媒新形式的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地位已经发生了动摇,而新传媒信息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强化自身的媒介素养,以适应新传媒的需要。我国领导干部的教育水平已普遍较高,但新闻与传播学毕业的官员却不多,所以说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是没有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领导干部对新媒体态度不一,如害怕、畏惧、无所谓、不知所措等,对事件的真相遮遮掩掩。因此,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必须强化其媒介素质教育。

4 领导干部提高媒介素养的路径

4.1 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

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密切联系群众,贯彻为民服务的理念,对自身与媒体的关系必须有清醒和准确的定位,要主动与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首先,领导干部在与媒体实行交往时,要降低姿态,放下官员架子,以平等身份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顺应公众呼声,真诚与媒体进行沟通。其次,领导干部要主动向媒体和公众发布政府政策方针,将政府工作动态及时向公众进行披露,坦诚接受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在“党管媒体”体制下,政府要真正、及时了解媒体需求,为传媒事业发展创造条件。再次,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传媒理论知识,以专业角度对其进行管理,避免盲目管理,合理引导传媒发展。强化与媒体的沟通,建立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以帮助政府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最后,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掌握与媒体打交道的方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既在事态不明时不随便发表态度,又要积极主动了解事件真相并在第一时间发声,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提升党和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有效化解矛盾。

4.2 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媒介素养。领导干部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对其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也就越高,以便其能更好地实现在信息社会中的管理。在强化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中,一是要以党校培训为基地,充分利用党校现有资源,对领导干部开展媒介素养专项培训,提高他们使用媒介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充分掌握面对媒体时应该持有的姿态。二是要定期在政府部门举办媒介素养讲座,邀请领导、专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认识和专业知识讲解;也可以案例教学和实战演示结合的方式,强化课堂互动交流和新闻发布模拟演练环节,提高学习者的应变能力。

4.3 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传播制度

政府信息只有及时向媒体和公众进行传播,才能让社会大众真正了解政府动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各级党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定人定时定点发布新闻、公开信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发布新闻、公开信息。当前,政府机关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必然趋势,这能让政府主动满足公众知情权、参与权,政府言论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此外,要积极建立科学、全面、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公开测评指标体系,防止信息公开监督的盲区,督促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媒体知识和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5 结论

网络时代背景下,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高低,对于干群关系处理非常重要。领导干部作为政府执政人员的重要成员,其发展促使传统媒体形式也必须与时俱进。领导干部努力掌握和运用有关新兴媒体媒介专业知识的能力,对于落实“党管媒体”,把握舆论导向,正面问题避免问题复杂化、扩大化非常重要。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缺失有制度原因,也有个人原因,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善。必须注意的是,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在政府官员的选拔和培训当中,重视媒介素养的考察,强化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品良.新网络环境下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提升[J].求实,2014(7).

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与实现途径 篇5

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问题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问题.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现实依据和理论意义,既顺应了学习型社会的总体要求,也是转变新闻传播教育观念的一个实际行动.通过探讨媒介素养教育大众化的`内涵与核心主旨,分析其实施的特点与难点,从而提出它的实现途径.可以确认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作为一个更加细化的传播学理论分支与传播教育新思路,在建构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媒介素养教育只有实现大众化教育才有更实际的意义,惟有转变教育理念、走出象牙之塔,才可能实现最终由全体媒介接触者共同受益的教育目标.

作 者:崔欣 孙瑞祥 作者单位:崔欣(天津市新华职工大学,天津市,300040)

孙瑞祥(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300073)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 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新媒体

G633.6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快速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需求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变革,而信息技术变革反过来又呼唤人们新的技能——“21世纪技能”,即围绕创造、发明、交往等为核心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概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7年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项目,从功能论角度认为核心素养应具备以下特点:有助于社会和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有助于个体满足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国内研究学者辛涛等人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科属性、功能指向方面论述了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当前及将来社会中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是跨学科跨情景的知识与技能 。学者施久铭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学者柳夕浪认为,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了三者的统整。

二、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在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地位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有效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表现在对媒体信息的理解、质疑、选择、能力、管理、评价、应用能力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中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在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中,“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占据着三大技能领域之一的地位,并指出“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领域包括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信息通讯与技术素养。在新加坡“21世纪素养”框架中,同样包括“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即对信息的管理、使用等提出要求。

三、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出现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改变了以往主要由报刊、电视、广播等构成的传统媒体环境,取而代之的是复合型媒体时代,即由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交叉组合的以数字技术推动的媒介融合式时代。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其批判能力还不足以分辨网络上所有信息的真伪性,往往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性,网络暴力、游戏、不健康的视频或帖子往往会对青少年的言行举止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而荒废了学业、因网络暴力引发现实中的悲剧、因被不健康的视频、帖子误导行为犯下大错等现象屡有发生。新媒体满足了青少年对新奇事物的探索好奇心,但受到一些负面案例的影响,有些中小学生完全屏蔽了网络信息,不去接纳网络中有利的资源,这使得中小学生不能在信息时代得到全面发展,这种状况就有待教育者给予正确的指导。

四、核心素养语境下提高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中小学生接触媒介的机会大大增加。针对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及核心素养体系中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从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层面提出培养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1.社会层面: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新媒体环境中出现的种种不良行为,社会相关人事部门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进行管制,使得不法分子得到严惩、法律的权威性得到加强。当然,这种监管机制是在确保新媒体能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应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和网络不法信息案例教育工作,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对网络信息的认识。相关技术部门应在根本上提高网络管理水平,确保“人人平等”网络环境的健康运行。

2.学校层面:创设传播媒介知识的教学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多半来自学校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恰当的措施,培养、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当前,国外好多国家,包括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大、中、小的正规教育。学校教育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认识、密切关注媒介发展动态,这样才能采取更为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媒介的认识,如聘请专家人士作报告、开展讲座沙龙、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举办媒介素养竞赛等。

3.家庭层面:营造与孩子共同探索的氛围

家庭作为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要基地,其示范影响作用会对青少年的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注重自身媒介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家庭氛围的随意性使得青少年可以自由选择查看网络信息,家长应多加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营造共同探索网络信息的氛围,确保孩子安全上网、文明上网、获得网络中更多有益的信息,同时提高孩子解析网络信息的能力、锻炼良好的判断力与思辨能力。

4.媒体层面:健全相关部门的安检制度

媒体机构作为网络信息产生、传播、应用的重要途径,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媒体机构人员应当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提高职业的责任感,严格制定健全的安检制度,确保网络信息的健康运转。同时,要引导中小学生对媒介制作流程的认识,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增强对媒介部门的了解,从而提高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框架中的元素也得到相应的调整,媒介素养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影响也在进一步扩大。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注重对其媒介素养的培养,确保在新媒体时代养成合理利用媒介的习惯,从社会、学校、家庭、媒体机构层面进行严格把关,除此之外,中小学生应不断對自身进行反省和认识、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为发展成为符合新媒体时代的合格公民打下牢固基础。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 篇7

一、新媒体时代的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

20世纪后期, 媒体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人们对媒介的理解, 人们需要逐步寻求媒体化生存。在这一点上, 传播学研究的过程中也逐步发展为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马斯特曼形象地将这种媒介素养理念的转变称为从“家长制”到“赋权”的过度。早期的媒介素养理论所倡导的保护主义的发展模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 媒介素养理论发生了的新变化。研究者开始强调受众对媒体信息的分析, 评价和使用。正如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所说:“在新媒体时代辨别真相和避免操控的能力尤其重要, 它关系到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参与, 关系到社会分层和权力垄断”。[1]

从世界范围看,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研究历经了四次范式转移的变化。具体来讲主要转移方式为:从20世纪30年代的保护主义即“免疫”范式、60年代的“甄别”范式, 到80年代的“批判”范式、90年代以后的“赋权”范式。例如, 霍布斯 (Hobbs, 1998) 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使用、批判性媒介信息和运用媒介工具创造信息的过程;媒介素养的目标在于通过分析、推理、传播和自我表达技能的发展来提升自主权。[2]

近期学者对“提升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问题的关注, 促进了学术研究对本领域研究的热度, 近两年相继出现了一些文章。例如, 王海东《新媒体时代官员媒介素养的提升及形象塑造策略》, 赵世环、王慧英《基层政府公务员媒介素养提升策略探讨》, 姚姿如《试论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式转换》, 潘娟《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探析》等, 皆从媒介素养的教育及提升角度阐释了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提升媒介素养的意义。

概括来说, 国内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问题虽然开始得到学界的关注, 但相关研究关注点比较分散和单一, 缺乏对政治传播理论体系以及领导干部的传播能力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等进行全面系统分析。

二、新媒介环境下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研究面临的挑战

当下, 突飞猛进的新媒体技术给社会信息环境带来了深刻变化, 多元化、分散性、情绪化是信息环境的显著特征, 媒介素养研究如何才能满足时代要求呢?作为一个研究领域, 国内外虽然早期在本领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但缺少对本概念进行科学全面的诠释, 同时也缺少从政治传播的视角对领导干部的传播能力的发展阶段以及内涵进行系统的分析。另外, 如何实现领导干部传播能力的提升?提升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时什么?如何通过政治、制度、文化等资源方面的设计来提升和实现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对这些问题尚无系统的研究和解答。在当下的信息化社会, 新媒体不断涌现, 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会化传播工具广泛应用, 各类媒介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在这样全媒体创造的“拟态环境”中, 公民、企业、社会团体及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越来越受到关注。损害党的形象主要表现在社会上“雷人官话”和传播“政治谣言”现象时有发生, 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不高, 执政理念的失范,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众对政府的认同和信任感下降。在群众的眼中, 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就是党政干部的形象, 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对塑造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网络媒体环境下, 每一个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都有可能直接面对媒体。提高媒介素养已是必修课。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媒体的认识和运用, 并且懂得参与媒体报道, 推动政府工作。在互联网时代, “媒介素养”要求领导干部了解各类媒体, 知道如何来使用的媒体, 也需要它是积极的媒体用户, 即“具备通过系统的信息获取、报道、写作、编辑, 使用图形、视觉符号和图像, 以及其他技能来生产传播信息的能力”。[3]

三、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策略及理论构建

当下, 国内关于媒介素养研究领域主要有四个较为成熟的研究路径:第一条路径是通过话语权的分析, 来探讨在我国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第二条路径是关于媒介素养的模式研究, 重点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及可行的模式。第三条路径是对中国公众的媒介素养状况进行比较详尽的描述和类别划分研究。第四条路径是以量化的方式对媒介素养理论, 模型进行研究。这些成果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对媒介素养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传播能力问题, 结合中国发展实际, 对领导干部在实现全面提升传播能力这一目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传播制度、传播环境、个体传播行为等层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具体来讲, 就是对“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和传播能力”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和障碍分析:在第三部分分析的基础上, 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分析影响媒介素养和传播能力提升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 在宏观结构层面主要探讨一些重要政治生态资源以及传播环境对实现“传播能力提升”目标的影响, 在微观个体层面主要探讨媒介教育水平、组织传播方式和媒介使用习惯等对实现传播能力提升目标的影响。在理论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可以从个体、政府、和社会三个视角对社会化媒介传播背景下领导干部实现传播能力提升目标的路径进行规划。具体来讲, 以社会教育和个体行动为分析的主要维度, 是从社会资源 (经济、制度、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 和个体行动 (个体行为、生活方式、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四个维度) 两个层面来分析实现提升目标所应具备的条件。

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与传播能力的理论体系建构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展开:一是界定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概念的内涵。二是构建领导干部传播能力发展提升策略理论。三是理清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与传播能力的关系。四是规范概括政治生态对管理者媒介素养的要求。研究重点有两个:一是在全媒体时代,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理论内涵建构问题。媒介素养是如何建构的?其影响因素有哪些?二是领导干部媒介素养与传播能力的提升路径和推动机制问题。如何解决领导干部提高媒介素养的动力不足问题?同时, 从政治传播和个体发展两个层面分析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新意所在, 这样更能全面的分析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的原因动力、影响因素及方式方法。具体来讲, 就是通过对国内外学界“媒介素养”不同观点的基础上, 以马基雅维里 (Machiavelli) 的“政治形象” (Political Image) 理论为逻辑起点。[4]以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与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 分别从媒介素养的内涵建构、对执政形象影响、传播能力的提升机制与实施路径等层面对我国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进行系统调查分析, 研究其对政府执政形象的影响, 进而提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和传播能力提升推动机制和实施路径, 为获取民众的支持, 加速社会建设注入活力, 同时, 为提升政府形象的凝聚力、增强政府行政执行能力提供参考。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既往研究的分析,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研究的未来发展, 是通过历史与现实、微观和宏观、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视角, 深入剖析媒介素养概念的基本内涵, 系统构造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理论的系统框架。并以教育策略为分析维度, 从社会环境教育和个体教育两个层面对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影响因素进行设计和指标分解。在此基础上, 运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调查方法, 实证分析领导干部提升媒介素养和传播能力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并依此从社会环境教育和个人教育两个层面提出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和传播能力提升策略和目标的路径和操作性的建议, 从而丰富学界关于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研究。

摘要:当前, 在我国全面普及提升公民媒介素养还有待时日, 但如果能首先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 不仅有利于党和政府在信息时代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资源, 还能够带动群众去提高媒体素养。在新媒体背景下, 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已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可以从个体、政府、和社会三个视角对社会化媒介传播背景下领导干部实现传播能力提升目标的路径进行规划和提升。

关键词:新媒体,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比尔·科瓦奇, 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M].刘海龙, 连晓东,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Hobbs, R.The seven Great Debates in the Media Literacy Movement[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8, 48 (1) :16-31.

[3]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90.

[4]张昆.从君主论看马基雅维里的政治传播观念[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9 (2) .

[5]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6]吴廷俊, 舒咏平.一种基本的素质教育:中国传播教育发展新思路[A].中国传播学论坛会议论文[C].2005.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 篇8

1 社会化媒体视角下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一词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提出,但学界对其定义尚未达成共识。运用较为广泛的是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凸显出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媒介素养的内涵也在逐步扩大。大部分的媒介素养理论研究是基于传统媒体,将研究对象——受众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社会化媒体不同,大众不是简单的消费者,更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领导干部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社会化媒体必然渗透至每一个领导干部的工作与生活之中,所以,领导干部也具有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的身份,与普通群众不同的是,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信息的管理者,他们使用媒介、利用媒介的能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更强大。具体来说,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一是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技能,正确认识社会化媒体在信息传递中的角色和功能,善于利用社会化媒体获取信息、知识。将社会化媒体作为提高自身知识修养、优化知识结构的工具之一,最大限度利用社会化媒体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同时要学会主动借助社会化媒体声,加强借助媒体双向交流沟通的能力,积极引导舆论。二是对社会化媒体信息思辨的能力,社会化媒体提供的信息环境是复杂的,真、假、好、坏混杂,领导干部需要在信息海洋中保持辨证思维,对信息有理解、辨识、质疑的能力。

2 社会化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媒体的角色、功能的错误认识。很多时候领导干部面对媒体说一些“雷语”,表面上看是媒体应对技巧的缺失,实质上是对媒体角色和功能的错误认知。我国的传统媒体属于“事业性质,企业运营”,因此,大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媒体掌握在政府机关手中,这种观念即使在社会化媒体遍布的当下也仍然没有改观。同时领导干部忽略了社会化媒体具有的互动性、匿名性、即时性、非理性等传播特点,也不了解媒体的传播规律。错误的观念必然导致错误的行为,不习惯、不学习社会化媒体的属性、功能、角色定位等,面对媒体必然会表现出不知所措、傲慢无理等不良形象。

2)缺乏与社会化媒体及用户交流的能力。近几年,由于舆论危机事件的频频出现,使一些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危机应对能力,但是这种危机事件的处理方式往往是以压制舆论、降低危机影响为出发点的。在舆论事件中并没有显露出解决事件的诚意,只是官方的技巧性的回应,甚至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种回应通常会适得其反,激化矛盾。我国的许多政府机关开始重视并使用社会化媒体,例如,公益性网站、政务微博等,但是大部分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政务微博开通之后往往成为一种摆设,信息更新慢、反馈慢。许多领导干部利用社会化媒体的意识淡薄、态度不端正,让本应通畅而有效的交流渠道堵塞。

3)缺少对社会化媒体的信息辨证思考的能力。社会化媒体使信息高速增长,同时信息源也更多更加个人化,这使把关人的角色作用降低弱化,产生大量的虚假信息和情感色彩鲜明的信息。由于传统的传播模式的影响,作为受众的领导干部习惯单方接收信息而不去思考,容易被信息牵着鼻子走。

3 社会化媒体视角下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方法

1)加强专门培训。每一个人都沉浸在社会化媒体之中,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但是在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和公布方面普遍存在本领恐慌,他们渴望提高媒体知识与技能,但是学习路径甚是匮乏。大多数领导干部都非传播学专业,对媒介的特性、使用方法、传播规律缺乏认知,工作中研究媒体的机会又很少,这就需要对他们加强专门的培训。党校是一个组织能力强、政治理论水平高的部门,在领导干部培训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和重要的责任。党校应该看到媒介已然成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党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让领导干部充分了解社会化媒体、理解受众与传媒的复杂关系、提高利用社会化媒体与受众交流的能力等。媒体课程设置不必分层、分类,因为每一个人都在使用媒体,也都有可能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基层领导和窗口部门。

2)建立新型选拔和考核制度。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媒介素养应该被重视并建立相应的制度突出它的重要性。将媒介素养列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对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进行量化考核。过去,我国在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任用中,过分重视和强调一些硬性指标,忽略了领导干部的素养指标。能否正确使用社会化媒体与人民群众进行良性互动、能否正确引导社会舆,不仅体现的是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更是一种执政理念的体现。要提升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就要从根本上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对媒介素养的重视程度,需要将对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的考核纳人干部考核任用体系中,对其进行综合全面考察。

3)加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媒介素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人整体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媒介素养的除了对媒介传播规律的了解、媒体使用技能等较为专业的知识外,还有一个人本身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有足够的知识就可以客观、辩证、理智全方位的考虑问题,在社会化媒介素养带来的信息大潮中,对信息的理解不会弱化,不会情感化,不会被牵着鼻子走。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就会对新鲜事物有天然的理解和使用优势,对社会化媒介不会产生排斥、抗拒,而是得心应手,面对社会化媒体也不会恐惧,可以坦然面对。领导干部首先是一个自然人,其次是社会人,更重要的是他是党和政府的象征,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反映着党的素质,沉浸在社会化媒体当中的领导干部,更加需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学习意识,才有助于媒介素养的提高。

摘要: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在社会化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越来越被重视,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已成为政府执政能力的指标之一。社会化媒体视角下的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使用社会化媒体的能力和保持思辨的能力。目前,无法逃避的是,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缺乏,媒介素养方面仍有很大问题,例如:对社会化媒体功能、角色的认知错误、利用社会化媒体能力的缺失等。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浅析,提出了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3个主要途径,以期对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提升有所帮助。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 篇9

媒介素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新媒体环境下沈阳体育学院1006名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一是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62.03%的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微信、微博、QQ、Twitter等交互工具,10.64%的大学生一刻也离不开它;二是对信息缺乏辨析能力,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深究;三是在面对新媒体时缺乏自控能力,93.24%的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在学习时受到新媒介产品的影响,92.35%的大学生坦言在上课时会偷偷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四是对新媒体中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不足,92.25%的同学承认会出于各种原因浏览黄色、暴力信息;五是半数体育院校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缺乏认知,85.29%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并增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媒介,增强其对媒介信息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使其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里迷失方向。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拓展大学文化的功能。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研

为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现状,2014年11~12月,我们以沈阳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调查中,共收回1006份问卷。此次被调查人数占目前该校在校本科生总数的12.93%。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

1. 对新媒体依赖程度高

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大学生不论是在教室还是寝室,都可以便捷地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不仅如此,随着3G、4G、Wi Fi等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终端设备得到了迅猛发展,再加上其轻巧、便携的特点,使之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很多大学生甚至对新媒体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

调查发现,95%左右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28.73%的被调查者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超过8个小时。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从早到晚都在受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之高。

2. 缺乏新媒介信息辨析能力

对受众而言,如果囿于媒介素养不高,则很难明了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之区分。大学生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如果对媒介属性缺乏理性认知,很有可能会将媒介语境所构成的虚拟环境认同为客观事实,从而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调查结果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8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不会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深究,只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认真分析和过滤”。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庞大新媒体信息资源时缺乏应有的辨析与批判能力。由此,一些不良信息很有可能会乘虚而入,甚至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一旦不良信息在大学校园里泛滥,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故此,在新媒体视阈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教育体系和高校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经迫在眉睫。

3. 对新媒介缺乏自控能力

新媒体传递的海量信息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在大学生受众中非常流行。这种阅读方式浅显、片面,且影响深度思考,无疑会阻碍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深度的发展,使“三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无法抵御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袭,批判能力不断弱化。

有一项调查结果也应当引我们的重视。调查发现,93.24%的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在学习时受到新媒介产品的影响,92.35%的大学生在上课时会偷偷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久而久之教学质量难免下降。

4. 对新媒体不良信息抵御能力不足

调查还发现,近70%的大学生在网上“无意撞见”或遭遇过色情、暴力网站,有近40%的被调查者出于各种原因浏览过黄色、暴力网站,这样一组数字当足以引起教育者们对该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这些年轻人对于网络流行文化缺乏抵御能力,缺乏理性辨析能力,盲目跟风,甚至会不加思考地全盘吸收。若是对这种现象不加以控制和引导,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时具备基本辨别能力,在被调查的1006名大学生中,绝大多数认为“艳照门”“不雅照”“虐猫”等现象是不好的、消极的,但从另一项数据中又可以发现,有92.25%的同学会出于某种原因浏览色情、迷信、暴力信息。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说明,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令大量未经“把关人”严格甄别的信息在网络空间泛滥。由于媒介素养不够,一些大学生易被不良的媒介信息所惑,从而导致行为偏离和失范。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和传播学界的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调查数据显示,85.29%的被调查者也认识到自身在媒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有必要在高校有针对性地施行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因为这是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的有效路径。被调查者还表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选择能力和批判意识、媒介道德伦理观、媒介法律意识、媒介环境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

21世纪初,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才开始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及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未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从调查数据看,半数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缺乏认知。因此,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媒介素养教育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处在校园与社会的过渡时期,对社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并不具备完整的判断能力,而且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时,容易经受不住多元文化的诱惑,从而迷失自己。所以,大学生有必要接受系统化、专门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让新媒介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用工具,而不是沦为新媒介技术的奴隶。

基于调查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培养其养成正确使用新媒介的习惯;其次,由于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信息良莠不齐,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再次,可以提高其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媒介批判意识。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乎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的媒介消费呈现多样化,某一时期大学生对某一信息资源的关注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浏览新媒介信息资源具有不可控的特点,所以,要想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构建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大学生依靠正确的媒介素养来过滤不良信源,从而达到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目的。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学会通过指导大学生,就是要如何正确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海量信息,并从中挑选出积极的、有利于自身身心发展的信息资源为自己所用;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提升道德水准,使大学生能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信息资源,避免不分好坏全盘接收。增强其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建立起一道无形的屏障,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乎大学文化建设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软实力”的体现。新媒体时代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摆脱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影响。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联系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1],大众文化正在通过新媒介向校园文化不断渗透。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主张,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文化内涵建设作用独特:首先,它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其次,有利于其有效利用传媒;再次,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抵制不良传媒文化的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范式构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格局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因此,厘清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所在,明晰提升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使其养成正确的媒介批判意识,形成良好的媒介批判能力,既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大学文化内涵的建设;既是大学生社会化转型的需要,更是信息社会对一名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至于如何实施策略,可以考虑从政府、媒体和学校三个层面展开综合探讨:

(一)政府层面———应加强宏观引导

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引导,并在相关制度保障下,大力宣传,融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社会性的条件和契机。这既有助于规范新媒介信息环境,又可以使大学生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和法律观念。

1. 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令

首先,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和法令,以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其次,政府应以制度和法规来约束媒介的传播行为,以加强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引导;再次,政府还应对媒介素养教育保持持续关注,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和对教育者进行培训。

2. 加快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建议由政府主导或者委托高等教育管理机构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机构和组织建设。因民间社团力量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其社会可信度还有待提高,而政府出面则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体层面———应净化媒介环境

大学生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部分人由于理性辨析能力不足,很容易将虚拟的媒介环境等同于客观现实,并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能够主动和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净化媒介环境。

新媒介行业内部应建成相应的符合当今时代特色的媒介自我疏导管理体制,形成良性发展的动态监督与自我反省机制,形成行业自律。新媒体有必要也有责任为信息的真实性负责,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必须成为新媒体的最高核心价值追求和长久发展动力。这就要求新媒体行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媒介环境,从根源上杜绝各类不良信息对在校大学生的侵蚀。

(三)学校层面———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1. 整合各高校力量打造过硬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

就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而言,尚远远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要求。因此,应整合各高校的优势力量,横向建立起一支能充分胜任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首先依托全国高校的新闻院系,逐步建立起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框架体系,包括进行师资培训、开发媒介素养教育教材、举办媒介素养教育论坛、向其他院校提供教学支持等。

2. 教师应加强自身媒介素养,起到示范作用

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努力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为大学生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而达到引导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

3. 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首先,应考虑把媒介素养教育上升到国家层面,把媒介素养课程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其次,高校应全面统筹,针对大学生特点,实行媒介素养课程多样化,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再次,应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有机结合,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各种教育实践和传播实践活动中去。归根结底,应帮助大学生厘清虚拟世界和现实环境的根本区别,学会辨析媒介信息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帮助其逐步培养理解和辨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4.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

在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理论传授是基础,环境引导为辅助,而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才是最终的落脚点。为此,一方面应建设好校内的新媒体资源和校外的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实习基地,如学校论坛、微博、教师博客、微信等,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积累媒介素养知识,形成符合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媒介素养,自觉维护新媒介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及时提醒和指出不良新媒体的使用方式和传播途径,使大学生们能够引以为戒。

总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介素养,是新媒体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代高等教育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项新课题。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学会在新媒体环境下正确选择使用媒介和进行批判性思考,学会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尤为重要的是,对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建起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丰富大学文化内涵,以及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教育界和新闻传播学界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 篇10

一、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的现状

1. 对新媒体认知欠缺。

过去报纸,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主要由党和政府负责, 媒体也普遍被人们认为是党和政府宣传政治的工具, 所以也导致很多党政干部对媒体形成严控把关的强烈的责任意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已超越国界和时空, 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 可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媒体是近年来才在中国发展并被普遍大众认可和接受的, 党政干部还停留在原来的旧媒体时代, 认为媒体应该听从党和政府的管制, 即党和政府说如何报道就如何报道, 仍旧把媒体当作党政宣传政治的工具。还有一些党政官员认为媒体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 而这样的导向给党和政府的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因此, 他们往往表现出对网络、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一种漠视甚至抵触的态度, 更有甚者将新媒体视为煽动公众情绪, 传播流言的不利平台, 视他们如猛虎野兽。在这样的情况下, 新媒体一旦出现什么负面的消息和言论, 党政干部要么充耳不闻, 要么还采取原来对待传统媒体的压制办法, 即刻对出现的消息进行封锁, 习惯性用其所拥有的权力来压制舆论。

2. 对新媒体利用欠缺。

近年来, 我国政府在运用媒体进行信息公开、信息发布和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有很大进步, 甚至有一些官员开通微博与公众互动, 他们恰如其分地利用新媒体, 在传递积极信息,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等方面, 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但对于新媒体的运用, 能够达到如此水平的党政干部毕竟是少数, 就大多数的党政干部来说, 媒介素养还比较缺乏。新媒体网络环境中,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 微博、博客已成为表达和传播个人见解、信息互动的重要平台, 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民众表达的个人意见, 就算再微小, 可一旦被聚焦就有可能放大, 夸张甚至扭曲。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党政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思想作祟, 对这些新媒体的认识作用肤浅, 主动接触新媒体意识淡薄。在实际工作中, 权威信息的公开力度不够, 容易被动接受媒体报道, 处理危机事件时, 选择不恰当的方式应对方式, 不善于利用新媒体对出现的社会热点, 难点问题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和及时处理, 有时甚至回避矛盾, 使得民众暗自猜疑, 社会矛盾不但没有得到解决, 有时反而加剧。我国党政干部接受新媒体并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形式需要有一个过程。

二、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提升与培养途径

1. 加大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培养力度。

现阶段我国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 这对我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党政干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实际工作中, 每一位党政干部都有可能要直接面对新媒体, 无论是从执政能力、政府形象, 还是公共行政目标的实现来说, 提高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必须立刻提上日程上落实。加强新媒介运用能力的培养, 提高新媒介应用技能。加强专业培训是目前提高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从基层行政学院到各级党校都有重视对各级党员干部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与培训工作, 首先要有高度重视网络的政治思想自觉, 把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的培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看待。每年设置一定课时的培训课程和讲座, 作为党政干部绩效的一个考核指标, 适当可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讲解, 最主要的还是要党政干部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应对媒体的方法与技巧。利用高校优质资源, 授课可以聘请高校的新闻专业的教授或者一线新闻工作者, 讲授如何面对和利用媒体与公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树立形象、开展政务工作的方法, 传授一些在遇到危机事件及在危机事件中面对媒体的一些策略, 尽快让党政干部熟悉应对新媒体的方法, 了解和掌握新媒体传播的规律, 以及新媒体的一些常识性知识, 学会和新媒体打交道。当然, 定期组织培训只是一个方面, 党政干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每一位党政干部自身也要树立积极的探索求学意识, 不断地加强自身对新媒体的学习, 在理论和实践中要善于领悟媒介特点, 掌握技巧和方法。

2. 提升党政干部舆论引导力。

提升党政干部舆论引导力的前提是党政干部自身对新媒体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党政干部要认识各种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功用, 掌握一些大众媒体如微博、博客等新媒体的使用技能, 同时还要遵循其运行的特有技巧和规律, 增强其对新媒体的应变能力和舆论导向力。党政干部不能再采取传统思想对新媒体进行管控和压制, 要在充分尊重新媒体自身发展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充分尊重新媒体的优先发布权, 尽量满足媒体的合理合法的需求, 并协调好媒体的报道。要把新媒体当作获取信息资源, 了解民情, 表达民意的重要平台, 党政干部还要合理有效的管理媒体的信息发布。对于网络上的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要及时引导舆论, 清除网络上的有害信息, 积极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使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与民众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 对推进党和政府的工作和维系社会的安定团结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党政干部还必须熟练运用新媒体, 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 及时有效的反馈民众的信息, 与民众形成良性互动, 以便更好的引导网络舆论。

3. 增强与新媒体打交道技巧。

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 与媒体打交道就如同日常生活中和人打交道一样, 党政干部因此掌握和新媒体打交道的技巧显得格外重要, 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和处理危机事件时, 与媒体打交道就能够得心应手。第一, 党政干部转变对待媒体的态度, 既不能漠视媒体, 整天提防, 也不能巧言令色讨好媒体, 更不能对媒体采取行政压制的手段, 要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对待媒体, 尊重媒体。第二, 发生突发事件时, 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回应, 并启动危机公关预案, 积极掌握主动权, 正面回应不退缩, 及时发布真实消息, 打消公众的疑虑, 公众有权知道真相, 所以任何试图去封锁消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和不明智的。树立并落实网络虚拟社会中的群众路线观。第三, 党政干部必然要面对媒体的采访, 因此党政干部要把采访都当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不排斥、不回避媒体的访问, 遇到一些敏感性有难度和政策性话题, 没有明朗的答案时, 党政干部也要真诚交流, 以负责任的态度回应媒体和公众, 在民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第四, 避免与媒体发生冲突。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媒体在公众的支持率相当高, 它们具有天然的话语权, 因此党政干部必须要处理好和媒体的关系。不恶语相向媒体记者, 不封杀删帖, 不躲避客观问题, 秉着真诚友好的态度去积极应对一切媒体问题, 不与媒体发生冲突。第五,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 实际上也是对党政干部工作的一种监督。现在的网络监督已经发展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一种主要方式。媒体监督给党政干部的工作可能回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它能从另一个方面能改进党工作的作风,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工作方式。在对待失实报道时, 党政干部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信息的传播者, 并能够采取措施及时澄清事实, 消除媒体和公众误解。

三、培养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

党政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形象代表, 尤其是在如今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不仅被国内所关注, 而且还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看待一个国家对待新媒体的处理能力能很好地反映一个国家对待自己民众的态度。因此, 新媒体时代下, 党政干部必须要注重自身媒介素养的培养, 力争在国际国内展现良好的形象。

党政干部是国家的公职人员, 一言一行都展现出国家形象, 党政干部的公众形象更能在媒介素养方面体现出来。党政干部是公民选举产生的, 代表着公民对他们工作的认可, 在面对新媒体时党政干部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以人为本, 亲民近民的良好工作方法和技巧会在公众之间产生很大的连锁效应, 这就加深了民众对其自身选择的认可。

党政干部积极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的提升, 客观来说, 应引导舆论导向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一方面发展, 并及时避免不利消息传播的泛滥性。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提高, 不仅能够在处理媒体问题时有比较娴熟的方法和技巧, 而且也会在民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因此取得较高的支持率。

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展现也是其自身道德素养和处事作风的体现, 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党政干部必然能够得到普遍的民众支持, 这也是民众在直接支持党政干部的工作, 更加利于党政干部的工作的开展。尤其是面对新媒体时, 党政干部所体现的开放包容的处事方式也会被民众认可, 从而产生良好的民众回应。

参考文献

[1]周珂.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 .

[2]张林, 李书群.媒体传播网络与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2012 (3) .

[3]王宁.新媒介语境下党政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研究综述[J].当代社科视野, 2013 (4) .

[4]赵达薇, 周培.政治传媒化视阈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培育与提升[J].学术交流, 2013 (7) .

[5]魏少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风险及党政干部媒介素养[J].传媒, 2013 (8) .

[6]潘娟.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探析[J].重庆行政, 2014 (4) .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 媒介素养教育 ; 课程体系

【课题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Y201408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47-02

大数据时代下,媒介成为社会大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而大学生是利用媒介获得、使用、传播、制造信息的高发群体,因此,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显得尤为迫切,重要的是,高校还应顺应时代发展,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超凡驾驭媒介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目前,国外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的研究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媒介素養教育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甚至已经将此教育纳入到了正规的教育系统中。香港和台湾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相对迅速和完善。从高校到中小学,都采取专业研究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协同努力、开放办学的新课程模式。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先后发起了发展和推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国内相关机构也积极开始开展了一些媒介素养会议,对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内蒙古科技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现状

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从2013年11月份开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学校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课。虽然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学术研究成果,但缺乏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设系统的研究,教学内容主要停留在媒介素养的认知知识和学科知识等相关的理论层面上,缺乏创新实践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比较单一,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媒介实践教育开展不够,不能针对性的改进存在的问题。

在两年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开展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学生与媒介保持高度接触状态,但同时对媒介素养相关概念知之甚少,在媒介接触过程中处于被动,并无意识的受媒介控制;同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主要通过手机、互联网等媒介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对手机媒介依赖严重,但同时又缺乏对手机信息的思辨能力;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缺乏,媒介技术的掌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大部分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认为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希望能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促进自身发展。

针对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尝试着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这几方面出发,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接受和参与媒介素养教育,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问题。

二、课程目标

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定位为通识必修课。以期通过这样的媒介素养课程,使当代大学生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取得控制权,可以自由地遨游在媒介世界里,获取需要的信息和经验。并具备保护自己远离媒介危害以及能够利用媒介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

(一)批判意识

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提高对媒介的分析思辨能力。当学生面对媒介信息时,能够利用课堂上所学分析质疑媒介所传达的“常理”,并能够帮助学生探知媒介信息话语权和话语体系是课程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解构媒介

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海量增长,面对这些数据挑战时,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当务之急就是要教会学生“解构媒介”,熟知每种媒介的特性和优势,使他们能够分析信息内容、规范、制作过程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利用媒介技术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三)表达自我

媒介素养教育的另一核心是利用微信、微博、社交网站、视频网站、BBS论坛等媒介,满足自我娱乐、消磨时间,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学习知识、推销自我。当学生们能够通过各种媒介述说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媒介素养教育的真正作用才可以凸显出来。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选择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媒介认知;二是对媒介内容的理解;三是新媒介的理解和使用;四是媒介的道德、美学、情感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围绕某一特定内容展开,将学习内容分成10大模块,每个模块内容相互独立,同时,又安排相关讲座,来补充课堂内容。

(一)媒介认知

媒介认知是课程的必选内容,让学生了解每一种大众媒介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包括设立“媒介素养教育导论”、“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互联网媒体”等4讲专题。每一讲中,都会讨论一类媒介的产生、发展及面临的挑战,每一种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教学中,选择学生们熟悉的影视剧作品或综艺节目做为案例,分析媒介是如何运作,媒介文本构建的规律;在“互联网媒介”一讲中,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围绕“人与媒介”主题,畅想未来媒介的发展。

(二)媒介内容

将“大众媒介内容的理解”作为一个专题,以“新闻”、“娱乐”、“广告”3种媒介为代表讲解大众媒介内容的构建和真实性。教学过程中,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依据自身经验,选择新闻、娱乐、广告的内容哪个更可信。大部分学生认为新闻是真实的,而娱乐和广告提供内容是虚假的。通过选取新闻素材、娱乐节目和广告,逐一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媒介所呈现内容的特点、叙事模式,面对媒介信息时应该如何进行分析和理解。

(三)新媒介的理解和使用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时代特征,特别是要对当前流行的媒介如网络、手机、微信等新媒介,选取说服力强的案例,或辅以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包括设立 “互联网那些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的变迁”、“安全素养—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 “新媒体实践”等4讲专题,教学中,引入互联网热词“OTO”、“互联网+”、“大数据”,让学生展开讨论,列举出与上述相关联的现实生活案例;对近年来网络舆论环境的变迁进行了梳理,采用近年来网络经典案例如“抢盐风波”、“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四川会理PS事件”等事件,加深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理解,更好地使用新媒体表达自我;个人网络信息安全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安全素养—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以“棱镜门”事件为切入点,以2014年网络信息安全安全事件为例,由学生讨论得出如何保证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方法;“新媒体实践”这一专题中,让学生利用手机、DV等设备拍摄短片,邀请校电视台专业人士指导他们利用后期软件编辑作品,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简单的新媒体制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对新媒体内容的形成过程有了正确的认知。endprint

(四)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美学教育

教学内容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美学教育等方面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之影像观看、愉悦与认同”专题就是通过观看电影《搜索》,并开展讨论,对影片从道德、情感、美学等多维度进行解读,尤其是影片中体现出当前流行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现象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媒介素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的設置体现了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又因为课程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教学方法同样要遵循生活化、具体化原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生活中实际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专题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实践教学法。

课堂上,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主要通过老师列举案例,针对具体案例进行讲解,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参与式教学”是由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课下准备,课堂阐述自己观点,促进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

媒介素养教育课外教学主要是参与式培训。培训主要针对大学生不同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我们主要选择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培训对象,以大学生关注的话题“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变迁”的专题讲座作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有效补充。

媒介素养教育课外教学通过广泛利用新媒体资源拓展教学。教学中,通过播放音频、视频等信息扩充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手机或相机拍摄视频或照片,经过后期编辑和修改,制作自己的作品;还可以通过学生广泛使用的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互动,在线进行课堂教育。

五、结论

本文根据内蒙古科技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现状,从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制定了一套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力争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打造成为广大学生喜爱上并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所呈现的专题教学内容,辅以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创作实践活动,激发选修课程的学生,及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等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的能动思维,在不断地使用媒介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媒体,善用媒体。

参考文献

[1]陈晓慧,张哲,张博.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状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6):50-56.

[2]张博. 高等院校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教育技术学,2013.

[3]张明海,龙献忠.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改革[J].现代传播,2014(9):133-136.

[4]刘远军.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以长江大学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4):158-160.

[5]王天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9):51-53.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 篇12

随着电视、广播、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这些传播媒介发展的日益专业化和多元化, 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涵义在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发展, 也已演变成为具有多种角度、多个含义及多维层面的概念。当前, 媒介的层面, 主要包括以下这四个层次:第一, 构建起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第二, 发展并逐步完善有关大众媒介的思想;第三, 大力提升遇到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第四, 培养具有建设性的大众传媒的应用能力。总体来看, 所谓媒介素养, 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凸现的一种的思辨和反应能力, 这种能力是产生于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一定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以及生产创造等基础上的;这种素养不仅要具有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及思辨能力, 而且对于有关媒介的性质和功能, 还要能够做到正确认识并有效建立起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 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提升其对不良信息的抵制和免疫能力;此外, 这种素养还要求人们要学会把大众传媒利用并服务于其个人的成长发展上。青少年因年纪小, 再加上个人经验不足、与讯息距离不近, 因而相比于成年人, 青少年对媒介更为依赖, 他们更容易受到媒介所提供的观念及行为规范的影响。因此, 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的时代下, 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就要予以有效引导和培养, 并指导他们在面对媒介信息时要能够正确理解和建设性地享用这些大众传播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他们正确的媒介批判能力以及充分利用大众传播资源来对自我发展进行有效完善的能力培养起来。正是基于此, 以下就媒介融合时代下的“青少年素养教育”这个课题, 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1 当前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分析

相关资料显示, 青少年在接触媒介过程中, 对于最为基本的媒介接触能力早已形成, 但在有效使用媒介以及批评媒介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方面, 还较为欠缺, 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 对媒介信息的质疑力和思辨力均较为缺乏。有关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当代青少年已能开始意识到。对于青少年学生每天所收看电视节目或所收听广播节目的真实性,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其中绝大部分是真实的, 而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只有一小部分是真实”或“都不真实”的, 对于媒介真实这种媒介所展现的事件场景, 这是大众传播媒介基于对现实世界中的那些信息或典型事件进行选择性地加工、并予以一定的结构化, 在此基础上再展现给人们。所以, 能不能正确区分这两种现实, 对于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能不能做到清醒地面对, 并对自身行为进行明确判断, 这些均可用于衡量受众媒介素养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学生都认可媒介所表现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只有极少数青少年学生认为媒介内容都不真实, 还有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认为只有一小部分媒介内容是真实的。因此, 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时代下, 具有某种理性的辨别能力, 这是很多青少年所不具备的, 他们对媒介因过于相信而一味地依赖着, 这样就使得他们无法正确划分客观事实和媒介现实, 其结果就让广大青少年形成认识的偏差, 最终对他们的社会实践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 对媒介信息缺乏必要的引导。伴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及其形式的日益多元化, 不管是电视、还是网络, 这种极为生动的声画介质, 对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方式, 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改变, 青少年自然也不例外。青少年在其发展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引导者之一就是他们的家长, 而家长却没有尽到这个引导者的职责。某项调查结果表明, 能对青少年上网进行有效限制金属其中的一小部分, 而绝大多数家长都无法做到有效限制青少年上网。由此可见, 青少年在对媒介进行接触过程中, 家长并为真正予以正确的引导, 更不用说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接触环境, 这样就极易让青少年在培养媒介素养过程中误入歧途。

2 做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时代已悄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时代下, 很多发达国家早已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其基础教育之中, 并作为其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而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 不仅起步较晚, 而且发展也较慢, 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 这显然与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是不相适应的;为此, 做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并大力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 这在当前是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事情。

1) 大力推行多元化教育模式。结合各地具体情况, 应采取循序渐进这种方式来有效提高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其中最为有效的一个途径, 就是在诸如思想品德、计算机技术及学生社会实践等中小学课程中逐步纳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并创造机会让青少年能够亲自参与诸如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社会实践中, 以此来逐步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水平;此外, 作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 对于这项教育工作, 一定要高度重视, 并拿出实际行动, 制定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和扶持配套政策, 以此来鼓励和促进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例如, 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 可以这些学习作为试点, 鼓励他们把完整的媒介素养课程纳入中小学教学课堂之中。

2) 充分发挥大众媒介所固有的正能量的作用。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 主要是来自于其所产生的内容, 因而大众媒介最能被人们所认识的, 就是它作为传达工具这个属性;从这个方面看, 大众媒介一定要做好信息筛选器的重要作用, 要从源头上切实把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信息过滤掉, 以此来对整个媒介空间起到不断净化的效果;此外, 作为青少年最为重要引导者之一的家长, 也一定要主动与他们的孩子们多沟通、多交流, 以此来引导他们做好媒介信息的选择和利用, 在充分利用大众媒介正能量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媒介素养水平。

3 结论

总之, 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得大众媒介对当前人们生活、学习的影响和渗透日益增强, 这也使得当代人更趋向生存于“媒介现实”之中;与此同时, 快速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 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卷入到这个巨大的信息洪流之中, 再加上飞速崛起的网络媒介, 带来了媒介形态的巨大变化及各种媒介的相互融合, 不管是信息传播广度、还是深度, 这种全新媒介形式不同于以往的所有媒介形态, 并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 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时代下, 就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这个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对于促使人们理性接触和使用媒介、促使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摘要:伴随着我国快速发展的传媒业, 也宣告着我国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大众媒介, 这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日益密切的新兴事物, 在充分发挥其优点的过程中, 也日益暴露出其缺点, 这些缺点已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 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时代下, 正确引导和教育我国广大青少年, 让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正确解读、利用和批判, 已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正是基于这些考虑, 本文就媒介融合时代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这个问题,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媒介融合,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

参考文献

[1]王国燕.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今传媒, 2012, 5.

上一篇:多电池组储能系统下一篇:成本核算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