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2024-07-31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精选12篇)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篇1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日渐成熟并普及。媒介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和桥梁, 新媒体的运用给信息传播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与传统媒介相比, 网络化和智能化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自由和开放。

网络构建了虚拟世界, 网民拥有不同于现实的另一种身份。但仅仅把网络视为一种匿名游戏是狭隘的, 人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现实服务。例如网络反腐, 就是网络深度参现实生活的一种典型现象。“网络反腐”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网上廉政建设的方式和行为, 它通过互联网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进行监督和对公共权力进行约束, 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 是反腐败事业的新方式。

1 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

反腐倡廉是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传统的反腐方式依赖于官僚内部的自净, 但由于这个体系相对封闭, 很难和外部社会体系建立正常开放的交流, 构不成合理的信息交换, 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 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即使有少数腐败信息被举报出来, 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处理该项事务的主体, 受其体制规则的限制, 从接受相关信息到最终出台处理意见, 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对长的时期, 浪费了黄金时间。网络反腐则不一样。它借助新技术, 恰好能规避传统反腐方式中的缺陷。

⑴整合民意, 容易聚焦。掌握网络先进技术的网民, 以其独有的敏感在网上发贴子、发微薄举报贪腐, 设置公众话题并在追踪过程中吸纳民意表达, 整合公众的智慧和意见, 引起网络舆论的强大观注, 造成聚焦效应。在对贪腐人员形成巨大的压力的同时, 也可以给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更多更透明的信息, 提升其一查到底的决心和动力。

⑵方便快捷, 言论自由。在如今的信息社会, 自媒体解构了传统媒体的高门槛和高专业性, 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记者, 能自由地对社会公共事件发表言论。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突破了网络终端的限制, 极大的提高了发表网络观点的方便性。同时, 自媒体裂变式的传播, 能让贪腐信息在瞬间众所周

果。知, 贪腐行为无处藏身。

⑶保护隐私, 保障安全。传统的贪腐信息举报方式, 如打举报电话, 写举报信, 甚至直接到纪委揭发检举, 过于直接并缺少保护, 有可能暴露举报人的隐私信息, 造成不良后果。而网络的虚拟性以及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特点, 避免了以现实身份的接触, 保护举报人的隐私信息, 保障了其人身安全。

但我们也要关注到, 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人可以自由发声的开放平台上, 传统媒体中的守门人角色被消解。信息的生产、传播不再遵循严格的把关制度, 导致各种信息泥沙俱下。就反腐的效果而言, 网络反腐固然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反腐方式的漏洞, 但网络也极其容易成为滋生“恶性细菌”的温床:

⑴网络暴力日渐增长。网络暴力首先是指附加在网络信息中的暴力内容。在传媒业日益全球化、市场化、产业化的今天, 传媒中反映的暴力内容正逐步增加、暴力倾向正日益增长, 充满血腥与暴力的信息已被人们视为“电子海洛因”。这种“毒品”对很多群体, 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有毒害作用, 因为他们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怀疑力和判断力, 无法避免媒体暴力对自身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还指人们处理相关信息时的粗暴的态度和方式。例如在网络反腐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网络审判”现象。网络审判主要指的是网民、网站或网络公司通过网络媒介对某些还未正式审判的社会性案件进行分析调查和评判, 从而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影响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认识、对当事人造成重大伤害的行为。由于网络舆论具有自由性、双向性、匿名性、非理性及随意性等特质, 网民个体的舆论表达容易发生变化甚至扭曲, 这种误解一旦传染给其他个体, 形成整体性的“变异”和“扭曲”, 从而直接转化为“媒介审判”。媒介审判脱离了正常的举报限度, 妨碍司法独立和公正, 显然是粗暴无理的。

⑵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当代媒体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娱乐。娱乐主宰一切, 在娱乐或享乐原则面前, 人们成为一种日益肤浅、浮躁的消费主义者, 不仅丧失了消费自主能力和批判鉴赏力, 而且容易丧失植根于文明传统最深层的羞耻心。我们看到网络反腐案件中, 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反腐话题, 将之置换为对低俗和娱乐信息的传播。他们不去关注公众受损的利益需求, 却频频引导受众偷窥他人隐私, “小三”“私生子”“艳照”等低俗内容被生产为满天飞的花边信息。网络反腐大部分靠文字、照片、视频等, 从这些途径‘揪’贪官, 容易流于表面。低俗化、娱乐化的网络反腐倾向容易形成集体性的非理性力量。

⑶谣言是网络反腐的伴生物。数以亿计的手机和网络用户、数以百万计的博客用户都掌握着自己的“媒体”, 越来越多的“草根”通过手中的媒体, 随心所欲地表达着自我的感受。从积极层面讲, 网络打破了传播媒体长期以来集中在少数人、特定阶层的局面, 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但是, 网络显然缺乏把关措施。过度自由很容易演变为信息失控, 虚假信息、有害信息未经审核和过滤, 堂而皇之的随网络大面积而且迅速的传播出去。网络谣言会严重损害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可见, 反腐中, 网络需要不断净化。网络的净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网络自净功能的启动;其二是坚持合理把关。网络自净功能依赖于网民之间的频繁互动, 这就如同搭建起一个多声部平台, 汇集舆论场中的信息, 在众声喧哗中寻求意见的均衡、理性, 在自说自话中寻求多元意见的和解、弥合。在充分开放的观点市场中, 信息总体上是越辩越明, 这就实现了网络对于自身环境的净化。在传统媒体中, 媒介组织中的“把关人”可以对新闻传播实现有效控制。而网络媒体传受合一, 网民自身拥有了生产、收集和消费信息的能力, 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 这使得网络把关无法强制成为一种制度, 只能是对网民自觉行为的一种期待。在自媒体时代, 既然人人都可以是记者, 那么人人都应该自觉为自己的信息生产严格把关。

2 新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网络的净化非常依赖于网民媒介素养的存在和提升。但我们的媒介素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网络反腐中暴露出的网络暴力等问题, 只是全民媒介素养低下问题的冰山一角。实际上, 反腐视野之外, 网民们还有很多素养低下的表现, 提升全民的媒介素养刻不容缓。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具有的正确地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有效地使用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也指受众的批判性思维反作用于媒介的能力。在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革命的背景下, 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 构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网络, 应该掌握的新的能力。信息时代, 我们应该具有的新媒介素养 (Networking literacy) 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

显然, 培养和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是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这依赖于开展全面深入的媒介素养教育。上世纪30年代, 英国提出媒介教育的概念, 鼓励“认清并抵制”大众传媒的影响。如今, 它逐渐重视媒介语言所构架的现实与真正现实之间的关系和差别, 要求人们正确看待媒体的巨大力量, 了解媒介讯息特性, 从而重新认识媒体——即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相关知识, 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 使人们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 而不只是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信息传媒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是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 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的能力, 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 面对全球化和商业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特别是面对蕴含着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和媒介节目的大量涌入, 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变得非常紧迫而严峻。

那么, 媒介素养教育该如何进行呢?

⑴媒介素养教育从娃娃抓起, 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目前, 西方国家对媒介素养教育有一个共同的经验, 那就是要尽量早的开始媒介素养教育, 一般在小学时期就应该展开这项教育, 一直到中学、大学, 这项教育都不会停止, 这是一个系统性、动态性的教育过程, 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 教育的内容也会随之相应变化。

西方的媒介素养教育是终身教育, 社会成员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这种教育。从娃娃抓起, 终身化, 这是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两大特点, 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 结合中国的实际特色, 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课堂, 开辟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指标。

⑵建立媒介素养教育信息平台。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个人, 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化的立体式教育。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担负起社会成员媒介素养教育的义务。政府完全可以将媒介知识作为公共信息资源上架到公共信息平台, 将之公开并传播出去, 成为人人可以自由享用的资源库。媒介素养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 完全可以扩大这项教育的群众基础, 取得良好的效果。

⑶消除地域差距。我国目前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造成了教育方面存在多方位多层次的差别, 这种尤其表现在城乡差别方面。总体来看, 城市公众接触、使用新媒介的机会和经验相对较多, 因而其媒介素养相对较高。而乡村明显在这方面缺乏条件, 导致乡村公众的媒介素养极其低下。这种失衡的状况无疑对媒介素养教育大局不利。今后, 努力消除城乡差别, 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重心。

媒介素养教育的办法当然远不止以上几点。其实, 以什么方式教育公众提升体媒介素养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作要持续开展, 落到实处, 最终实现全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对于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来说, 它是“个人与外界”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或互动所需具备的条件。虽然, 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万能的, 但一定是有益于个人身心培养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广媒介素养教育, 帮助受众适应变化莫测的媒介环境, 变被动为主动, 进而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应该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媒介素养教育正在向全民化、社会化转变, 提高新媒介素养, 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林喆.网络反腐的性质及其形式的利弊分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 (1) .[1]林喆.网络反腐的性质及其形式的利弊分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 (1) .

[2]燕道成, 黄果.否定与重构--媒介暴力的伦理批判[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 .[2]燕道成, 黄果.否定与重构--媒介暴力的伦理批判[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 .

[3]王永亮, 王向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三位一体”[J].《今传媒》2007 (3) .[3]王永亮, 王向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三位一体”[J].《今传媒》2007 (3) .

[4]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J].《当代传播》2000 (2, 3) .[4]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J].《当代传播》2000 (2, 3) .

[5]徐永贵, 梁启冰.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比较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6 (12) .[5]徐永贵, 梁启冰.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比较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6 (12) .

[6]魏永征.新闻传播法规教程 (第二版)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魏永征.新闻传播法规教程 (第二版)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篇2

上次开家长会听了关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受益匪浅,感谢学校给我们家长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也给我在以后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先谈一下我对“媒介素养”的理解:首先是媒介,顾名思义媒介就是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媒体种类,报纸、电视、电影、杂志、网络等可以接受信息的终端;素养,我理解是素质、教养;即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引导孩子自己在各媒体终端学习,达到提升进步!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的媒介终端,争取各方面提升;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成千上万的信息以每秒上亿条的速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公交上的电视、学校广播、手机、电脑等,这些媒介终端都在不知不自觉中提供各种信息给孩子们。

对于这个年龄段来说,看报、看杂志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解读信息的能力,每则新闻所讲的大概内容看后是否可以复述。看古装电视剧可以了解历史典故,看纪录片可以扩展视野,看娱乐节目可以培养孩子幽默感,上网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起到学习的效果!但是这一切的东西都是基于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前提,放任孩子自己去学习绝对不行,因为信息太多,孩子的鉴别能力有限,好奇心可能将孩子带上偏路!

二、正确引导,以身作则,培养兴趣

报子有各种小广告,电影电视网络不适合青少年的东西就更多了,不雅视频、不健康游戏、暴力、毒品等等;孩子们的鉴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正确引导尤为重要。不过孩子逆反心理往往使我们的引导事半功倍,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以下工作:

1、利用机会和孩子一起经历学习,适当赞同他的看法,当他碰壁发现行不通时,再阐述我们的观点;

2、举例子,树立榜样,找周围优秀的孩子给他树立榜样,举一些负面的例子给孩子,让其总结学习

3、加强监督,当发现孩子走偏时,马上提醒,表明我们对此事的态度,适当处罚;

4、当孩子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看法,明显学习提升了,要给予鼓励和赞许; 当然作为家长的我们,我们行为就会影响孩子,所以以身作则既是捷径也是有效的办法,当发现孩子通过自己所接受的信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后,某方面有提升后,一定要鼓励支持,培养孩子的兴趣点,提升自己的阅历和素养!

三、值得注意的几点

1、一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什么是有用信息,什么是有害信息(孩子玩手机不一定就没用,相反孩子看书不一定就没害);

2、有兴趣点,适当支持深入,提升孩子的素质;

3、角色融入,当孩子的同学,一起经历;

4、从众心理的正确认识(大家认为的不一定就是对的,信息太多,我们自己都会被迷惑)

四、需要学校的支撑,家校齐努力

作为家长的我们,知识储备各方面非常有限,所以也需要学校的支持与支撑,家校加强交流,个人感觉建立QQ群就非常好!希望自己也能同孩子一起经历成长,共同进步!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篇3

【关键词】微时代;手机依赖症;媒介素养教育;批判性思维

【作者单位】吕克,扬州大学;王宝权,扬州大学电视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68亿人,其中手机网民就有5.94亿人,手机应用之广与影响之大已不可小觑。不可否认,智能手机的普及造就了强大的“微视域”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快捷方便的信息渠道。由于在技术、情感和参与性等方面的优势,手机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如影随形,“低头族”随处可见。“手机依赖症”现象已引发诸多关注。本文从针对扬州大学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所做的调查问卷入手,分析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对大学生进行及时必要的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相关策略。

一、微时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及其影响

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它并不是单纯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反复使用手机游戏、网络和拍照等功能的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导致个体痛苦,危害个人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扬州大学2015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41%的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5小时以上,30%的学生日均使用手机3—5小时。在与个人亲密情感关系的相互作用下,手机与人类情感上的亲密关系已经相对模糊了公共与私人空间的界限,即发展为Carissa Hjorth和Sun Sun Lim所说的一种“情感殖民”。

手机给青年学生带来便捷交往与使用满足的同时,其负面功能也颇令人忧虑。首先,手机对存在手机依赖症的大学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损害其身心健康。研究显示,过度使用手机会引发手指酸软、头晕头痛和失眠,严重者会导致焦虑、抑郁,甚至人格障碍;其次,手机繁杂的信息扰乱了还没有完全形成健全人格的大学生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由于大学生对多元信息的自主筛选能力不足,许多不良信息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起到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再次,微时代的过度自主性易使大学生的行为产生诸多偏差。最后,过度依赖手机会带来“你我坐在一起,却各自低头玩手机”般情景的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们长期沉浸于虚拟空间的微交往可能引起过度情感依赖、人格障碍和交往恐惧等心理问题。

二、微时代大学生手机免疫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对手机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其中固然有社会和家庭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大学生自身手机媒介素养的缺失和高校管理的缺位,使得大学生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大学生由“高强度、严管控”的高中学习阶段进入相对舒适的以“自我管理”为主的大学生活,业余时间的相对增多,使得很多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转变。而微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的获取信息、人际交流和休闲娱乐等诉求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碎片化时间中得以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些相对低一级的需要,大学生只要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迷手机,主要源于自身手机媒介素养的低下,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多来自个人感性的觉悟,缺乏相应专业理论的指导,使得大学生无法适应网络化生存状态。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与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媒介素质还包括了网络素养和信息素养,以及社会活动和交往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手机媒介素养普遍较低。首先,大学生群体对手机媒介认知水平有限,高使用率的背后是利用力的偏低。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善于追求个性、自我表达的青年大学生,既是活跃的传播者,又是积极的受众,很容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降低、使用手机过频的现象。其次,大学生群体对手机媒介信息的质疑精神不足,使用技术与批判意识大相径庭。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诸如QQ的操作、功能以及特点了如指掌,对于信息的获取、理解、创作与分享也有较好地掌握。但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质疑精神不足,对纷繁复杂的手机信息批判意识不强,还很难清晰区分客观真实与媒介真实,对网络信息缺乏独立判断力。最后,大学生群体利用媒介参与意识薄弱,个性独立与自律意识不相协调。新媒体平臺的不断出现,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在媒介主体和受众角色转换上的可能。但大学生在与媒介互动上的积极性仍相对较低,与网络空间朋友圈中的表现状态反差较大,鲜有独特的见解与看法。

三、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化生存能力的提升策略

当前,国内高校已日趋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低头族”的危害,引导他们健康、科学和合理地使用手机。但大学生对手机等新媒体冲击的关注度仍相对不足,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微时代,要想较好地防范和矫治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相关部门必须多管齐下,着眼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网络化生存能力。

1.高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开辟多种课堂,让大学生学会善用新媒体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与其约束管控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泛滥现象,不如标本兼治地开辟多种课堂加强教育引导,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高校应积极配备专业师资力量,通过课程设置开展以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强调大学生应该对通过手机媒介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认知,更要强调对信息的批判性吸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手机等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相关的公选课、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以及开设公共讲座等,向大学生讲解手机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以及法律规范。

nlc202309021042

同时,高校教师也应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变化,更新教育理念,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让学生抬头听课;指导学生有效利用新媒体,将智能手机作为服务学习的工具,将手机屏幕作为课堂的延展。

2.大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巧用新媒体发展自我

“学为本位”,根本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大学生主体的积极配合,能主动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大学生要学会从网络中筛选出对自身发展有利的知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增强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主动排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干扰和影响。此外,微媒体也是自媒体。当代青年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良好的微媒体传播信息方法和技巧,积极地去关注社会,传播正能量,在微媒体上进行合理的表达,让社会听到大学生有价值的声音,在过程中去体验、感悟,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我教育,提升免疫力和社会交往力。作为大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各类学生社团也要充分发挥作用,以正面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引导广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建立更多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减少在虚拟世界花费的时间。

3.校内外媒体广泛参与,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内化”

提升微时代大学生的网络生存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由于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更具实践性,为避免教育过程中理论知识过多、实际操作较少、流于形式,高校还应该注重和校内外媒体的联动,为广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校可以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媒体专业人员走进校园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还可以争取当地网络媒体的支持或者利用高校现有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以及丰富的校内新媒体资源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一线媒体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消除其对媒体和社会的陌生感,获得真实的媒体实践经验,实现网络媒介素养的内化。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信息获取平台、社交平台和娱乐平台,更多教育工作者和业内人士需要切实正视手机等新媒体给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带来的诸多影响,关注和防治手机依赖症的危害。高校只有主动联动社会力量,推动媒介生态环境优化,积极开展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意识,提升个人媒介素养,自觉抵制手机盲目依赖性,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迎接移动传播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com.cn/gywm/xwzx/rdxw/2015/201507/t20150723_52626.htm, 2015-07-23.

[2]陳秀清. 90后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

[3]Larissa Hjorth,& Sun Sun Lim. “Mobile Intimacy in an Age of Affective Mobile Media,”Feminist Media Studies,2012(4).

[4]黄时华,余丹. 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 卫生软科学,2010(3).

[5]宫淑红,张洁. 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篇4

1 网络媒介素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随着网络媒介的产生而产生的,这是人类社会为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而不断改变思维方式的探求。网络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延伸和丰富。其理论根源于媒介素养相似。根据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的定义,所谓的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性的反应能力(abilityto respond thoughtfully)。[1]

媒介素养其实就是一种教育手段,早在20世纪30年为适应媒介(当时主要指的报纸和电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抵制媒介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本国传统观念不受媒介文化的冲击,英国的学者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后来,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媒介素养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得到政府、各民间团体和各级学校的重视。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在其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主张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建议。[2]由此,媒介素养教育概念形成,而且得到越来越多国家认可。但是我国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比较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朴卫在1977年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被认为是我国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先河。[3]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等设立媒介素养教育方向的硕士点,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媒介素养教育”方向的博士点。

大学生英语教学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这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是一样,这就意味着,在英语教学中能够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同样是一种趋势。所以,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具体的媒介环境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形进行具体化。媒介素养颇有研究的学者张开认为,适合中国社会、媒介和人口特点的媒介素养重要包括以下内容:分清媒介讯息中的事实与虚构之区别;懂得媒介宣传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了解新闻中的文化、经济、再现特点;认识媒介讯息中的商业性;理解广告语言,读懂广告潜台词,识别广告传播的根本目的;认清媒介讯息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事实;欣赏各种媒体独特的美学思想、美学形态;积极思辨媒介讯息,主动、科学的使用媒介。[4]从这个含义上讲,跟我们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有一定关系,而且对英语教育起到促进的作用。

2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从技术层面来说,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结果,毋庸置疑,形式多样、方法多元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随着大学英语不断改革,很多高校都建设有多媒体语音室,网络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英语教学的特殊性,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的改变,比如以应试教育为重点的时代,读和写可能比较侧重,但是,现在听和说似乎比较侧重了,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2005年改革之后,听力和阅读分量加重。而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英语复试中的听力考试,也说明了这一点。那么依赖活教材,通过教室的互联网,教师直接同步播放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也可以随心随意的连接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和老师都可以欣赏到媒体的美学特征。

从知识的需求来说。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特别是外语学习中可以随时跨越时空进入BBC、CNN的网站。但是,如同上述一样,媒介素养教育的产生之初是为了保护传统价值观不受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在我国,则是需要提防一些意识形态的影响。由于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多远性、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其中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尤其是由于“西强东弱”的媒介发展特点。很多西方的意识形态会隐含在网络媒体中,这是我们每位英语教育者所要警惕的。首先是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的水平,任何的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都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在里边。西方的媒体多隐含的西方强权政策意识,中国的媒体大多是正面宣传的意味,当然还包括商家的广告。了解这些常识老师就不会把有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即便展示出来,也要跟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么传播。如2012年的“世界末日”的谣言,缘起于美国大片《2012》,老师就会以科学的态度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商业的影片,主要是以票房为追求目的,以吸引眼球为目的。所谓的“世界末日”只是远古玛雅民族一种纪元方式。如果一个老师对网络媒介素养不是很高,没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就会把英语教学引进一个反方向。

3 网络媒介素养对英语学习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是一种长期练习和实践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余的学习尤为重要。有的学生直接用手机上网查询单词。据调查发现,上网已成为高校学生主要的媒介消费形式,并且把课余的许多时间用于网络消费。[5]当然,发达的网络媒介给英语学习者带来更丰富的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的信息。那么,网络媒介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自觉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个具有媒介素养的现代人,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能力:实践性的批判能力和带有批判性的实际操作能力。”[6]

善于评判网络文化,繁杂、好坏在一些缺少批判和质疑能力的学生来说,不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还很容易把他们引入歧途。如一些国外的宗教集团、恐怖网站等等他们为了扩大人数、增加成员,会利用一些优惠的条件吸引你入会,成为会员之后开始对学生进行“洗脑”,最后成为他们的信徒。如2008年的“3·14”拉萨事件,外媒的巧立名目、混淆视听的报道,如果我们的大学生没有辨别的能力,我们就信以为真。再有中日的钓鱼岛问题的外国的新闻报道,有些媒体都有挑唆的意味,唯恐中国不乱,也是我们学生提高警惕。有论者研究发现,由于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社会阅历和理性认识,他们往往把网络媒介信息的描述等同于现实的真实,并用网络新闻媒介的观点来评判现实真实。高校学生要进一步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网络信息免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思想意识形态渗透。在当下,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文化多远、矛盾凸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滑落。在英语学习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因此,培养英语学习者的网络素养,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尤其是外来信息,不仅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也能提高他们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

4 结束语

对于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当然不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如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得以实施。以及如何更好利用网络媒体来为教书育人服务,这都是我们能够适应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网络媒介素养是一门新兴的课题,在更多理论交叉中找到得以实践的途径,是每一位学者的孜孜以求。英语教学作为实现国民教育重要内容,各学科的理论融合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它的效果。当然,媒介化社会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而机械的某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那是。为此,如何运用媒介素养理论实践在英语教学中,并使之有效果,需要每一位英语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4.

[2]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3.

[3]于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4]吴永满.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个案实证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9(2).

[5]吴永满.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个案实证研究[J].2009(2).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篇5

昨日,千龙网联合首都互联网协会发布《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57.8%的中学生使用微信沟通,微信成为中学生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但晒照片、网购、扫二维码等习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安全隐私问题却被中学生们所忽视。同时,还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家长及老师。

昨天上午,北京市徐悲鸿中学的一间教室内座无虚席,在专家的引导下,60名师生和家长以新媒介素养为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对于微信内容的真实性,高达69.6%的中学生认为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所有信息来源中,大部分是可靠的。正确辨识虚假与真实的信息、提高中学生安全上网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此外,扫二维码更是很多青少年的.随手习惯,还有37.1%的青少年使用过微信支付进行消费。

重视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篇6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媒介信息所包围,只有拥有对媒介信息的清醒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驾驭能力,才能使自己的主观认识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客观世界,才能成为合格的信息社会的成员。如何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民众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它的目的是要造就在民主社会中,对无所不在的信息具有主体意志、独立思考的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从英国学者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到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大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一、我国公众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状况概括为三点:大多数人对媒介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受众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媒介素养教育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媒体在经营和管理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造成受众可用于判断的基础信息匮乏;长期以来传媒稍带呆板的、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使得受众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我国的受众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我国受众具备的媒介素养层次存在巨大差距。有调研结果显示,当今时代大多数人对媒介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许多人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正确判断力,他们对媒介的认识主要出于感性认识,人们对媒介信息采集、制作、发布的运作程序以及控制方式了解不够,对媒体机构特性的认识以及媒介信息对现实社会再建构的事实认识不足,对媒介承受经济利益驱动及社会责任双重压力的现状没有深入思考。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他们对媒介的特性、功能以及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他们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除“放松自己”外,主要是“学会与人交往”,即通过对媒介内容的接触、学习和理解,获得社会经验、学习社会行为。因此,针对青少年群体应该制作什么媒介产品,应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体,都是值得政府、媒体和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研究的课题。

在信息时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在我国,媒介教育亟待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迈向公共素质教育,它是全面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重要课题。

不少学者对当前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现状表示担忧。目前,中国大陆尚没有一本真正的媒介知识普及读物,也没有一所高校或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严格说,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萌芽阶段。同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对媒介素养教育如何实施更少涉及。

二、实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实行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对公众个人而且对全社会都十分重要。国民的媒介素养与国民的文化素养、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这不等于说后者可以替代前者。

首先,实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人们对传播沟通空前巨大的需求。在现代中国社会,为适应社会结构、生活形态的巨大变化,迫切需要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以便使普通民众掌握媒介传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知道怎样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己的劳动、学习、生活以及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服务,使自己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而不至于只是充当媒介传播的被动接受者。

其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公民整体素质。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信息理性的公民,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通过口头的、印刷的和其他媒介文本的形式来传情达意,对于生活在一个民主社会的人来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素养。作为人类个体在现代信息社会所必需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媒介素养也是一种信息时代的政治素质。对每一位生活在当代的公民而言,大众媒介意味着知识、信息、主流文化甚至是权力。在这种情形下,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再次,积极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促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传媒文化的形成,最终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进步的良好社会环境。因为走进市场对传媒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促使传媒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尽力满足受众的需求,全面履行社会职责;另一方面又会使有些传媒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迎合市场,忽视职业道德、社会效益,搞利欲诱惑、低俗炒作、有偿新闻等。如果受众的媒介素养较高,就能自觉抵御传媒的负面作用,并迫使有关传媒改弦更张。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良好、健康的公民传媒素养,营造适宜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推动新闻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大众传媒提高质量和社会效益,并使社会效益好的传媒能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和方法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篇7

关键词:网络视频,短片兴起,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短片, 顾名思义, 就是播放时间跟内容简短的视频短片, 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包括纪录片、微电影、广告、动画制作、恶搞镜头等, 制作手段多样, 可以是街头手机的随意性拍摄, 也可以是专业摄影机的精雕细琢, 还可以是电影、电视剧集的恶搞剪辑等等, 同时技术手段的多样性, 给网络短片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网络短片的兴起发展

网络视频短片指的是那些从电视节目中节选出来的视频, 或者没有公开过的视频镜头, 被上传到网上供人浏览的视频短片。从2003年的《星球大战小子》到2006年我们看到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再到各种恶搞《最炫民族风》、《江南style》的风靡, 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短片的力量不断升级, 影响范围也在迅速的扩大。

自2006年, 优酷、土豆、百度、PPTV、暴风影音、QQ影音等视频网站火起来后, 加上DV器材的日益大众化, 尤其是高中生和大学生兴起的自导自演网络短片。这些网络短片中的语言动作成为生活中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 迎着这种短片的兴起, 网络上开始产生了各种短片播放的网站, 比如土豆、优酷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短片播放网站, 以上这些给网络短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

二、网络短片背后的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媒体手段的层出不穷, 我们对于媒介素养的理解也愈来愈多, 网络短片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 需要我们对媒介素养重新审视, 注入新的内涵理解。我们对于媒介素养的了解始于人类开始有传播的那一刻, 因此对于媒介素养的理解我们应该十分的清楚。麦克卢汉说:“媒介的素质教育, 对于信息的传播具有指导作用, 媒介的素质在另一方面说明了公民的素质”。

媒介素养就是我们对于各种传播媒介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从原始的符号媒介, 到现在的新媒介, 我们经历了手抄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几个阶段, 每一次的媒介变革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个人的生活, 更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这都来自于我们对于媒介的解读和应用,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媒介素养。

网络短片的制作者应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 必须对网络媒介传播的社会影响做充分的了解, 还要懂得怎么把网络短片的重要作用应用到社会生活上。制作者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能够提高短片质量, 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实际的成果。网络短片的兴起与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齐头并进的关系, 相互之间应该形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新媒体时代, 公众媒介素养新要求

“媒介素养”这个概念非常大, 其中包括很多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使用媒介, 第二个层面是对它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是利用水平, 第四是批判与反思能力。只有把这四个层面都做到, 才能说媒介素养比较好。

1.如何使用网络这种新媒介

网络媒介的出现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网络媒介可以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 QQ、MSN等聊天软件的出现和普及, 让网络媒介正式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 而各种博客微博的出现让网络媒介具备了传播个人信息的属性;网络媒介在现在的社会生活参政议政方面也有了广泛的应用, 各种论坛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 网络已经成为影响政治的一股强大力量;此外, 网络媒介也被许多大企业看重, 许多大企业利用网络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成为传销的一种方式;但我们也不要忘了网络媒介在娱乐方面的内容, 网络电视的出现和网络游戏普及吸引了很多人在网上的活动, 他们被称为———网民。

2.如何看待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络短片, 如何判断其真实性及客观性

对于层出不穷的网络短片我们应该给与正确的看待, 网络短片比如新闻短片、恶搞短片、广告短片、动漫短片等等基本上都是接近生活的东西, 从短片的内容来说以娱乐为主, 观众的笑声可能来自新闻事件的歪批, 可能是恶搞形象的滑稽, 也可能是广告短片的夸大其词, 总之, 对待这种短片的态度, 应该在娱乐上占据更大的成分;网络短片兴起的初期阶段, 不少短片是真实的生活中的内容, 其客观本质应该是基于网络传播媒介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

3.如何利用网络短片这种新兴传播方式, 表达正确诉求, 传达正确的信息

网络短片也是大众表现自己想法的一种方式, 但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和管理, 不少网络短片在现阶段还难以成为一种正确传播信息的方式。在网络短片上应该给予引导, 比如对其真实性的引导, 倡导那些真实性较强的网络短片, 此外还要进行管理, 对于内容不健康的网络短片给予限制。

4.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 提出批判意见, 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受众媒介素养是网络短片走向正规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受众能够对不符合时代精神和不健康内容有自己的正确判断, 那么就能够形成一种自觉抵制的良好网络传播环境, 所以对于创作者和受众在网络媒介素养这方面应该加大教育力度, 以保证网络短片朝一个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四、传者和受者都要自觉接受传媒素养教育, 强化自身的传媒职业精神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到网络媒介素养在网络媒介普及时代的积极意义。传播者和受众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 对传播者来说, 自身应该对于网络媒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比如在短片内容上的选择、时代精神上的体现等方面, 积极接受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强化自身的传媒和职业精神, 对受众来说, 要从日常生活做起, 维护网络环境, 为网络传媒的繁荣做出自己的努力, 总之,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结语: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不能一蹴而就, 我们应该主动在网络短片的传播中强调媒介素养教育, 唤起受众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热情。最后, 网络短片兴起, 对于媒介素养是一个挑战, 也是一个机遇, 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主动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提高自己媒介素养, 是我们如今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积极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高瑞洁.《网络短片的信息化传播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6)

[2]王玉薇.《新世纪传媒的形成强势思考》[J].《中国经济》.2009 (11)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篇8

一、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着力点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引入了媒介素养 (Me dia Lite racy) 理论, 1999年6月召开的《青少年与放送》专家会议上, 与会者就“媒介素养”表示了积极态度。 (2) 目前, 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方面都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日本媒介素养教育以公民“传播能力”的培养为侧重点。随着媒介消极影响的突显, 日本开始重视媒介批判能力的培养。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 而民间组织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组织是 (Forum for childre n and Citize ns'Te le vis ion&Me dia) , FCT最早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日本, 并带动学界和媒体参与媒体素养教育实践。民间团体、政府组织、企业界和教育界等多方力量相互支持, 共同推动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由此可以看出,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着力点是“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

二、“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

“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是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突破口, 日本社会各界通过“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来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1、“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力量

“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以教育界和学界、民间团体、政府组织和企业界四股力量的整合为主线。 (3)

(1) 教育界和学术界支持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日本许多知名大学都成立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机构, 积极开展与媒介素养相关的研究活动。比如, 日本著名学府东京大学的情报学府设立了社会和媒介研究机构, 并与日本放送局一同发起了MELL (Media Expression Literacy and Learning) 项目 (4) , 同时积极地与地方合作开展具体的媒介素养研究项目。另外, 东京大学几乎每个月举行两次面向社会的关于媒介或媒介素养的“公开讲座”。

(2) 民间团体组织发挥其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在媒介素养教育社会活动中, 民间团体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比如, “FCT媒介素养研究所”是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该组织围绕“儿童、青年与媒介”、“性别与媒介”、“老年人与媒介”、“媒介社会与市民”、“媒介伦理”等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各类研究和社会活动, 并多次策划国际研讨会, 召开公开的论坛和市民讲座。其它的一些社会组织也经常关注媒介素养方面的内容与活动。

(3) 各级政府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日本各级政府都相当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践行。原邮政省从1999年11月至2000年6月的半年多时间内就召开了7次关于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会议。文部科学省2006年将电视节目制作纳入课堂教学、开展“No Television Day”、“No Game Day”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并与学校合作开展“青少年和媒介接触之于其身心健康的影响”的相关调查研究。地方政府, 比如琦玉县政府出资建造了SKIPCITY基地, 其中设有NHK电视台和琦玉县电视台的影视资料档案馆、高清电视制作基地、影像制作编辑室和影像制作学习室等, SKIPCITY基地承担着对琦玉县内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责。 (5)

(4) 企业界协作配合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侧重点是培养公民的媒体制作和传播能力。一些企业为公民的媒体制作和传播提供实践基地和资金支持。因此, 企业界的密切配合是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上述可知,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构建了以民间团体为主体、政府政策推动、企业界密切协作配合以及教育界与学术界支持的“社会行动者网络”, 如图1所示:

2、“社会行动者网络”的特点

日本“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成功构建体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教育和全民教育的特色。“社会行动者网络”是一个民间团体发挥主体作用, 而各级政府、学界与教育界、企业界推动支持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模式。该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并发展了公民的媒介制作能力、媒介传播能力、批判性思维。显而易见, 日本“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成功构建不仅推动了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而且也为我们构建本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模式提供了借鉴。

三、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构建“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依据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特色, 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可以分为三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放射模式和网状模式。日本是一个以民间组织为主体, 并带动整个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放射模式。 (6) 中日两国同处于“东亚文明圈”, 具有“东亚意识”的两国在文化背景、社会逻辑和个体认知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这为中国借鉴日本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文章在借鉴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本土化的“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如图2所示。模式图分析如下:

1、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媒介素养教育的强制和主导力量

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国家, 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制度也是自上而下的。因此,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法律的手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之中, 形成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制。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进展。

首先, 制定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法律和法规强制教育工作者推行媒介素养教育, 同时对各级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自由度, 鼓励他们因地制宜, 另外要设立政策落实的监督部门, 以便保证政策的有力实施;其次, 做好媒介素养教育之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工作 (比如, 定期发放一些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册, 宣传媒介素养教育的示范性学校) 。宣传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并调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再次,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教师是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因素, 只有教师具备了媒介素养才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关注媒体从业人员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把关人”的作用) 的媒介素养水平, 并对他们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最后, 支持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网络时代, 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意义重大。

2、社会组织:媒介素养教育的支持力量

单靠政府与教育部门的强制实施和资金支持是不够的, 各社会组织也要群策群力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给予支持和帮助。我们应该借鉴日本对地方性纽带作用的重视, 尤其是随着全球化和教育突破围墙的樊篱, 社会组织在教育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目前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基本上处在起步阶段, 迫切需要社会组织积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 以及媒体的支持和参与。多元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将更有利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入发展。

首先, 就长远而言, 教育和社会组织是“互惠双赢”的关系。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媒介时代的一种素养教育, 是21世纪每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教育。媒介素养是人们有效参与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一项核心素养。众所周知, 社会组织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具备各种素养的人。因此, 各社会组织有责任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其次, 各种非营利性组织要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再次, 各种传播机构 (如电视台、传媒公司、广播站等) 要发挥其宣传和引领作用以及实践活动平台的作用。因此, 在我国电视台应该为人们提供电视节目制作的机会, 让他们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来感悟客观现实和建构的现实并提供一些互动节目。

3、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媒介素养教育是系统地、有步骤、有计划地针对特定对象来开展的。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 并且同龄的学生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因此学校媒介素养教育要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比如, 在幼儿园阶段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设计一些符合审美规律、科学性和教育性的视觉教材, 让儿童设计自己的“精神家园”, 学习方式主要是“做中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进行渗透教育, 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信息技术、语文、艺术、历史和科学等学科中,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高中阶段可以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通过专门的学习把以前学到的关于媒介素养的知识系统化, 并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大学阶段可以利用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资源进行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比如, 学校可以创办校内广播台、电视台和新闻组, 鼓励学生参加节目的制作、角色扮演、策划编辑报纸、媒介知识闯关竞赛, 在实际操作和参与中体验。寒暑假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到地方广播电视中心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另外, 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媒介素养专家针对媒介热点问题作报告, 并设立媒介素养专题网站, 供学生学习和讨论媒介问题。

4、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

媒介信息时代的孩子不仅接受父母和亲人的言传身教, 而且也通过各种媒介 (比如, 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 获取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的丰富性、虚拟性和多元性对于求知欲强烈的孩子来讲诱惑难挡。因此, 家长要对孩子的媒介接触行为因势利导, 培养孩子对媒介的基本辨别、判断、欣赏和应用的能力, 进而提高孩子的媒介素养。

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共视”、“共网”, 与孩子共同制定“电视节目观看计划表”和规划上网时间与内容等活动对孩子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家长对孩子媒介使用中的问题要在“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教育中, 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家长要用“疏”而非“堵”的方式处理孩子不恰当的媒介行为。比如, 不能因为担心孩子迷恋网络就禁止孩子区接触网络, 而是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只有合理地应用才能帮助自己的成长, 也让他们意识到网络上的信息并不都是有用的、真实的和健康的。

综上, 在“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中, 媒介素养教育处于核心位置, 而政府与教育部、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四股力量分布在其四周, 各自发挥其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其中, 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是强制和主导力量、社会组织是支持力量、家庭是重要场所、学校是主要场所。值得注意的是, 这四种力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为学校提供政策, 即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政策来约束和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实;学校和社会组织合作, 即学校和各种社会组织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有效合作, 让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应用或者体悟;社会组织和家庭相融合, 即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介素养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集合体, 二者是共生和融合的关系;家庭与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相互支持, 即二者在政策和实践方面相互支持, 形成良性循。

文章通过借鉴日本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行动者网络”构建的经验, 试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四位一体”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以期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摘要: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问题的凸显催生了新的教育内容——媒介素养教育。文章在阐述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之着力点——“社会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基础上, 指出日本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模式构建、构建力量与特点, 并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本土化的“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社会行动者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Potter.W.James.Media Literacy[M].New York:Sage Publication, 2001

(2) 宋晓阳:《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2007复旦“传播与中国”论坛》

(3) 裘涵、虞伟业:《日本媒介素养探究与借鉴》, [J]《.现代传播双月刊》, 2007 (5)

(4) 王铟、李伟、李燕红:《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 [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6)

(5) Toshiko Miyazaki.FROM CITIZENS’EYES:WORK-IN G WITH MEDIA LITER ACY FO R THIR TY YEAR S[DB/O L].http://www.diplomatie.gouv.fr/fr/IMG/pdf/Toshi ko Miyazaki.pdf

论高校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 篇9

一、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

国际上比较认同的媒介素养的定义是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做出的, 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 我们认为这对网络媒介的素养同样适用。国内关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比较普遍的解释是, 网络媒介素养是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网络传播资源, 具有健康的网络媒介批评能力, 使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发展的素养[2]。综合网络的特点、媒介素养的内涵和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是指高校教师在掌握网络信息选择力、理解力、质疑力、评估力、创造生产力和思辨反应力的同时, 建设性享用网络媒介资源, 充分挖掘网络媒介教育功能的素质和修养。因此, 网络媒介素养的核心是网络信息素养。具体而言, 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包括六项网络媒介信息应对能力和三个方面的网络修养 (详见下图) 。

(一) 高校教师的网络媒介信息应对能力

高校教师的网络媒介信息应对能力包括网络信息的选择力、网络信息的理解力、网络信息的质疑力、网络信息的评估力、网络信息的生产力和信息的思辨反应力。高校教师网络媒介信息应对能力中的六大因素是相辅相成、休戚相关的。选择力是指高校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育活动, 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媒介筛选并获取与教育有关的网络信息;理解力是指高校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去分析和解释网络媒介信息;质疑力是指高校教师能够主动地去怀疑网络信息, 而不是对网络信息采取盲从的态度;评估力是指高校教师能够在信息选择、理解、质疑的基础上, 对信息所能造成的社会危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估;信息的生产力是指高校教师能够在获取网络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创造属于自己原创性信息的能力;思辨反应力是指高校教师在识别网络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六种能力对高校教师来讲意义非常重要,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师在使用网络知识时候的认知标准和价值判断, 尤其是在网络自媒体的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的特征又在某种程度上消解受众已有或者正在形成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的背景下, 高校教师只有从容地做到不盲从、不抗拒, 主动地思考并判断网络信息的价值和意义, 才能在育人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媒介信息, 在网络媒介的使用过程中合理规避网络媒介的弊端, 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二) 高校教师的网络媒介修养

高校教师的网络媒介修养主要包括网络道德素养、网络法律素养和网络职业素养三项内容。网络道德修养是指高校教师在利用网络信息的同时, 自觉抵制网络信息污染, 规范网络言行, 对待网络谣言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网络法律修养是指高校教师自觉抵制网络违法行为, 不参与网络违法活动, 尊重网络知识产权。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法律素养, 是每位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 每个人都必须去遵守。而网络职业素养则是针对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特殊要求, 它要求高校教师在使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 还应该承担起育人的使命, 在和大学生网络互动的过程中, 在答疑解惑中不要忘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也是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相对于其他群体媒介素养带有强烈育人特点的原因所在。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法律素养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网络职业素养是对教师群体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是新形势下将课堂育人拓展至网络育人的时代要求, 尤其是高校教师在面对青年大学生群体这一网民中的主要力量的时候, 更要牢固树立网络育人的使命, 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 以网络慎独的精神来影响青年大学生, 教育青年大学生科学认识网络媒介, 合理使用网络媒介, 最终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打造大学文化在高校网络领域的覆盖和占领, 促进高校网络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从目前国内关于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进展来看, 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如中山大学的张志安教授对全国40余位各行各业的知识精英, 包括高校教师作了深度采访, 了解了他们的媒介认知观念、媒介接触行为和媒介参与实践[3];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红教授对该校的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亦作了详细调研[4]。在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的调研基础上, 再结合嘉兴学院自2009年以来对师生网络舆情的监控情况来看, 目前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现状主要表现为如下特征。

(一) 教师的网民身份不够明确

高校教师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 虽然都是网民, 但在身份的确认上, 必须要明确自己所属的社会公民和高校教师两种身份。从我们对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情况来看, 一些教师在跟大学生网民的互动上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份, 随意发布信息, 甚至信口开河, 在一些知名高校里甚至还出现了高校教师在网上与人对骂甚至约架现象, 如大学教授吴法天 (此为网名, 真名为吴丹红) 与记者周燕的微博“约架”事件[5], 对高校教师的形象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不难看出, 一方面, 高校教师的网民身份中除了作为社会公民要遵守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外, 另一方面, 作为高校教师的网民身份还要坚守教师的师德师风, 坚守教书育人的职业理念。

(二) 教师的网络信息应对能力不够

网络世界信息“能指膨胀, 所指丧失”的泛信息化现象, 一方面看似信息量很大, 另一方面却又让网民觉得不知所从, 直接带给网民的是信息选择上的困难, 受众更像一个无所适从的孤儿, 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使受众的选择能力变得更为艰难。所以, 以信息选择力为代表的六项网络信息应对能力, 构成了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 依然存在着部分教师对网络信息不加分析筛选就直接搬到课堂上的现象 (1) 。网络信息的应对能力, 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门崭新的能力要求, 当然也包括高校教师, 因此它更加需要高校教师能够以社会关怀的姿态去审视和看待网络世界, 以教育者的视角去掌握网络信息的应对能力。

(三) 教师的育人意识不够明确

高校任课教师与学生的远离化、陌生化往往导致部分高校教师认为网络育人应该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 而认为自己仅仅是专业教师, 只负责上好课, 不存在网络育人的职责要求, 这种观念进而直接造成他们在跟大学生的网络互动中, 对大学生网民的网络意见和网络舆论引导不足, 表现为对大学生网民的网络不良行为视而不见, 对他们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不加重视, 对大学生网民的质疑不加以及时合理的解答, 对校园网络里的虚假信息不加以澄清。在网络媒介的使用过程中, 忽视对网络媒介的传播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如高校教师在网络自媒体中网络议程的设置上, 很容易设置一些偏离校园主流舆论走向的议题,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价值判断的模糊化。

三、提高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的途径

(一) 自觉遵守网络道德, 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中流行一句话, 不敢在生活中变坏, 就敢在网络中变态, 这是脱离现实世界的网络虚拟世界的真实写照。究竟是什么导致网民在网络世界里如此有恃无恐, 从根本上来说是网络道德等精神价值的缺失。作为高校教师在充分认识到网络道德等精神价值缺失的弊端的同时, 更要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高校教师首先是社会公民, 所以要遵守最基本的网络道德, 不要随意发布恶俗、庸俗、媚俗的帖子, 更不要转发不良信息和传播谣言;在跟粉丝互动的过程中, 要时刻记住自己的教师身份, 注意语言用词, 网络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 更需要高校教师谨言慎行;在面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时候, 要时刻与高校保持意见一致, 尤其是在面对学生质疑的时候, 要谨言慎行, 千万不能发布与事实不符的信息, 以免误导学生。从我们对校内网络舆情监控的情况来看, 部分教师在突发事件中, 因为信息掌握的不对称, 在跟大学生的网络对话中, 发布一些价值模糊的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价值判断的偏向, 这无论是对事件的处理还是对学生的导向上都是不利的。

(二) 提高教师的网络信息应对能力

网络信息应对能力的核心是以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去审视和使用网络媒介, 一是了解网络媒介出现的社会学意义, 二是了解网络媒介的技术特征。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 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在积累和叠加, 互联网成为社会压力的“出气口”, 各种表达利益诉求者、维权者、爆料者都被逼上网“发声”, 以期引发大众关注和政府介入, 尤其是在网络自媒体越来越发达的“大众麦克风”时代, 公众的话语权实现了空前的普及, 社会各阶层都已经习惯于在网络上“喊话”、表达个人观点[6]。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 有其优势亦有其弊端, 如微博曾以其短、快的优势在网络世界里大行其道, 但从目前的调查数据来看, 微博的使用率还是低于博客的使用率, 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公共知识分子对微博的碎片化写作的抵制, 这也提示着高校教师能够站在社会关怀的角度去使用网络媒介, 唯此才能彰显出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三) 自觉担当“网络意见领袖”的教育使命

意见领袖 (opinion leader) 又叫舆论领袖、观点引领者, 是传播学的经典概念之一。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 并对公众态度和观点的形成施加舆论影响[7]。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往往是先被这些意见领袖所接受, 然后再通过人际传播途径转给追随者, 而在网络媒体环境下, 意见领袖传播的信息往往被他的粉丝所接受和转发。高校教师之所以具备“网络意见领袖”的天然优势, 主要在于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而且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 此外他们的粉丝很大一部分又来自自己的学生, 经常会在网络媒介上跟学生进行各类形式的交流和互动, 引导他们在面对互联网中浩瀚的信息和狂躁的声音时, 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作出理性的判断, 引导大学生网民从偏执、逆反的情绪中走出来, 理智地认清形势的主流和发展的趋势, 逐渐形成自己的信息认知和价值判断。

(四) 自觉承担网络舆情引导的教育使命

近年来, 由高校引发的网络舆情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如河北大学飙车案、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捅人案引发的高校网络舆情都将高校推向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承担着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高校教师理应自觉承担起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8]。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一些错误意见或者宣泄一些不良情绪的时候, 能视而不见吗?其实当教师抱着教育关怀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话, 而不是好奇的网络围观充当看客的时候, 实际上就已自觉承担了网络舆论引导的教育使命。当每位教师在面对自己的学生宣泄不满的时候, 能够坐下来跟上几句温暖的回帖, 面对自己的学生发出质疑的时候, 认真跟上几句中肯的回答, 我想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关爱, 更是一种教育, 对建设和谐宽松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亦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是它能赋予人们完善的知识结构, 提供人们解读网络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 培养人们不被媒介信息所牵制的能力, 以及控制自己信念和行为的能力, 使受众成为积极的信息使用者。它应该和科学素养、道德素养、法制素养等等一起构成当代人们的基本素养[9]。网络媒介素养在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中属于隐性的因素, 但这不代表网络媒介素养不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 网络媒介素养可能会成为压垮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的最后一根稻草, 网络上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 可能会被无数人转发, 自己会被推向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所以, 熟悉一定的网络媒介传播理论, 培养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 对丰富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内涵, 提高高校教师的育人形象, 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晓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四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11) .

[2]许浩.信息时代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J].中州大学学报, 2004, (4) .

[3]张志安.中国知识精英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

[4]张红, 张朱博.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2, (3) .

[5]王帝.微博“约架”:从网络语言暴力到现实的拳头[J].中国青年报, 2012-07-23.

[6]祝华新等.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12-01-07]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qmq/2012/0107/51604.html.

[7]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56.

[8]方海涛.论高校管理视域中的网络舆情工作[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9) .

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提升研究 篇10

一、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

承载信息、参与人际和群体传播、传递信息内容是网络媒体的基本功能, 也是其媒介影响力的主要方式。随着全局或局部范围内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 网站和互联网公司在信息传播中所面临的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 自传播的传播形态

自传播是网络新媒体最显著的传播方式, 信息传播过程遵循从媒介本身出发, 经过诸多信息节点, 到达不同受众, 引起广泛讨论直至最后隐遁的传播路径。狭义上的自媒体就是今天的大V和微信公众号, 广义上则指每一个有影响力的微博用户。普通大众参与自媒体信息的生成与传递, 带来了网络新闻传播形式和获取方式的改变, 媒介的权利得以重新分配。门户时代, 内容的编辑和发布完全由编辑掌控;博客时代, 内容由用户参与采编, 但依然由编辑来推荐;到了微传播时代, 编辑的角色进一步弱化, 他们已经无法做到对信息内容的全程控制。例如, 当今企业在进行企业网络营销的过程中, 利用微博、微信、QQ空间和百度贴吧等社会化媒体平台建搭起自己的传播矩阵, 待内容生成之后, 这些自媒体平台就可自动完成信息的传播。每一个拥有传播终端的用户和企业, 都是一个自媒体, 他们根据自身的需求采编信息, 在自媒体上生成和发布信息内容, 完成企业内部信息与外界的有效转化, 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与顺利传播。

(二) 传播效果的“蝴蝶效应”

在信息传播领域, “蝴蝶效应”更多地用来表现信息或事件在传递过程中持续发酵直至慢慢平息所特有的一种状态。起初, 信息内容或真或假, 传播者的身份或公开或匿名, 传播的目的或正当或炒作, 发展到后来, 围绕着统一信息的传播活动变得不可控, 哪个环节出现转变都会引起整个事件朝着相反或极端的方向发展, 与最初的信息逐步脱离关系。自媒体传播时代, 信息传播效果呈现出的“蝴蝶效应”, 说明信息的传播并非是直线进行的, 在经过一些关键节点的放大之后, 导致事件发展的结果超出一般的发展轨迹, 这与传统媒体时代有着本质的差异。传播过程的不可控和传播效果的无限制放大是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中显示出来的新特点, 如果这些特征被加以正确利用,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信息溢价, 并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但如果被心有叵测的人利用, 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不仅损害媒体的权威性, 还会给社会带来无法预计的损失。

二、提升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途径

面对网络上频频出现的谣言和失实新闻, 网络“把关人”难辞其咎。网络编辑应该常抱有怀疑的精神, 保持高度的警惕, 对来自传统媒体的、网络媒体的新闻也要敢于质疑, 严格审查, 勇于担当媒介责任, 体现新闻人的职业素养。

(一) 网络编辑要认识到新闻的真实性对媒体的重要性

作为新闻媒体人, 必须对新闻的概念和特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离开了新闻真实, 新闻的一系列特征都将不存在。在真实的基础上, 新闻信息的报道和传播才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纵观近年来虚假新闻愈演愈烈的现象, 不难发现由于记者、编辑人为原因造成的失实报道比比皆是, 特别是在信息发布门槛较低、信息传播呈现裂变状态的网络空间中, 谣言四起、泥沙俱下, 误导误传、混淆视听, 而根源之一是网络编辑对新闻真实性认识不清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真实”对新闻媒体的重大意义。在网络新媒体阵容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作为网络新闻生成过程中的主要把关人必须在真实性上严加把守, 从新闻生产的源头上杜绝出现虚假信息, 避免网络谣言的出现。

(二) 加强网络编辑自身的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

网络传播中的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一方面是对当前网络传播生态的常态化反应;另一方面, 也反映出了在信息传播技术越来越便捷的情况下, 新闻人自身素养的低下和新闻监督的失职。为了从主观方面改善互联网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种种违背新闻传播规律的乱象, 很有必要对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出警示, 让他们多进行在职学习和自主学习, 与当下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保持理论和行为上的一致;紧跟行业形势, 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和精神修养, 在工作过程中, 体现出新闻媒体人的职业操守和人生价值。

(三) 实行全民监督

防止“虚新闻”和“假新闻”的产生除了媒体自律的内因之外, 媒体的社会监督这个外因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媒体的社会监督包括受众监督、新闻当事人的监督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监督。现在大部分的媒体都设置了曝光台或者热线电话表示欢迎社会监督, 但是很多的媒体在接受了社会的监督以后并不是积极地采取补救措施, 使得曝光台和热线电话变成一种形式和装饰品。只有媒体和记者自觉地接受社会监督才能够很好地从根本上遏制网络谣言及其他假新闻的产生。“凡是新闻确实发生差错, 出现失误, 就要诚心诚意地接受群众的批评, 及时做出答复和检查, 并立即更正差错, 纠正失误, 以弥补损失, 不应以任何理由和借口, 拒绝批评, 固执错误。”应当成为每一位媒体人的价值规范和职业信仰。

参考文献

[1]董杰.论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J].新闻爱好者, 2012 (21) .

浅谈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篇11

素养,泛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媒介素养即是接触媒介时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包括识别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个概念缘起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的界定,即媒介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① 具体而言,媒介素养是指“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② 对大众传媒的充分认识、有效利用、引导和控制,就是要具有对纷繁复杂的媒介形式与媒介内容的选择、辨别和驾驭能力,即我们所说的传媒素养能力。

纵观近年来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发现媒介素养的特征有以下几种:

第一,大学生应用网络的能力越来越强,66.3%的学生在学校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4小时,其中一半时间花费在与学习无关的网络活动上,在校园网上最受欢迎的并非学习资源,而是论坛。由于调查对象多为大学生,所以总体素养较好,能够较理性地识别网络信息真伪,判断网络舆论导向,具有一定的政治立场。但少数学生也表现出令人担忧的倾向,从众、趋同的非理性行为,极易被煽动性强的舆论信息蛊惑从而被利用。

第二,从微观视野审视大学生群里接触某类网络信息的情况以及接触心理。调查显示,有9%的大学生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46%的大学生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其中36%的大学生主动寻找过色情网站,57%的大学生在网络上抄袭过论文,13%的学生承认上网使自己更虚伪。其次,博客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但缺乏主动思考。调查结果显示:评论社会热点活社会现象的博客在大学生书写博客类型中只排在第七位。大学生博客使用多关注私人领域,对公共事务关注度不够高。从这类调查反映出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在关注网络信息时由于缺乏理性引导,对负面信息不能较好的控制,容易产生失控行为,媒介素养较低,需要理性引导和规范训练。

第三,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选择个案作为调查对象,深入了解大学生触网的动态和动机。如以高校校园论坛为调查个案,研究大学生触网的行为,调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处于旺盛的青春期,对爱情的憧憬和热情正处于最炽热的阶段。因此,大学生关注情感化题本属正常,只是校园论坛的建立初衷是沟通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之更便捷和舒适。但现在都已经完全变味了,仅仅具有感情维系功能了。可见现在大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调节学习与感情的冲突,在网络接触中存在选择偏好,过度关注感情世界。

综上的原因,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主体,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影响其相互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影响师生的和谐发展。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第一,教师的媒介素养将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主要价值就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其次能够注重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从实践层面讲,构建和谐社会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从人际关系角度,和谐社会应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这就需要大学生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尤其要培养合作精神。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的要求。再者能够有效注重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谐校园文化要靠全体学生共同建立和推动;而业已形成的和谐文化又会对身处其中的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优化和谐育人环境。这些都能够有效地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二,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作为教师,既要通过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就可以加以利用进行相应的课题研究。可以利用网络视频实现课程网络在线观摩,能够在现在传媒的支撑下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

第三,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此外,高校还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要提高媒介能力,除了通过上课或者自学,了解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业属性,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生产过程,更要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参加学校或老师组织的媒介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等。学会正确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媒介信息,从容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媒介完美结合。

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正确的还是虚假的,接受主体都要经过自己的理性判断才能批判性地接受。所以, 明确 “第三人效果” 在人们心理上的误解,在相关课程的教授和实践中注意这种现象的产生,会使媒介素养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宦晓渝,李朗.从“抵制家乐福”事件看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2008(01):52-54.

[2]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01):62-65.

从“网络水军”看大众的媒介素养 篇12

一、“网络水军”与其影响

互联网技术飞速提升, 推动着“网红”和“草根”的发展, 一个接一个的热点话题, 一个接一个的热点人物, 很快得到数千万人的关注, 但转眼又如过眼云烟散去热度。民众既健忘又热情高涨, 既冷漠又正义。“凤姐”、“芙蓉姐姐”和“犀利哥”刚刚淡出人们的视野, “庞麦郎”、“李某某”和“周一见”就紧随其后。仿佛有数不尽的热点, 碎片似的扑面而来, 不断膨胀爆炸, 让人应接不暇。这些热点事件和人物, 仿佛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给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股力量神秘而隐蔽, 却无所不在。有利可图者发现了这样的力量, 便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炒作和捧红某人。过去人们对这股力量并不熟悉知晓, 但随着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后, 这个网络热点的“幕后推手”才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 脱去了神秘的外衣, 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网络水军”。

简单意义上去定义, 我们可以把“网络水军”看成是一群依靠数量来进行传播目的的人。他们往往是在网上被临时征召而来的, 受雇于某个公司或个人, 进行网络上的回帖转帖等行动。网络上的战场, 没有烽烟四起, 没有马鸣枪响, 却充满了攻击性的言论和争锋相对的词语, 如浪潮一般前赴后继, 称其为“水军”并不为过。起初这样的战争仅存在于网络公司的竞争中, 后来影响力扩大到了各个经纪公司、公关公司, 娱乐圈明星为了炒作会雇“网络水军”转发评论, 电影上映前造势会雇“网络水军”发好评……“网络水军”的管理越来越全面, 其作用立竿见影, 但同时十分短促, 他们会为了达到目的迅速集结在一起, 但宣传的效果产生后, 就立刻分散开来。当然现在不乏自发集结起来的网络民众, 即所谓的“自来水”, 这样的水军往往是因为某些作品本身优秀, 为了真正的宣传好的作品而聚集起来的, 例如近段时间的《大圣归来》, 从最初票房惨淡, 到后来热卖, 很大部分是这些自来水的功劳。

对于传统媒体, “网络水军”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尽管从某些方面来讲, “网络水军”的影响力是有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对“网络水军”的信任度在持续降低, 更有甚者对其持以唾弃的态度。网络信息的真假难辨, “网络水军”的低俗、媚俗, 使得网络媒体很难在短时间内取代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作为新闻信息的把关人, 信息的筛选和辨证变得至关重要。“网络水军”臆造舆论、搅乱秩序, 传统媒体就更改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二、在“网络水军”下大众的媒介素养

大众的媒介素养, 也就是大众能够批判性地看待信息, 并能正确的对待和使用这些信息的素养。由于公民媒体的发展, 大众的媒介素养从某种程度上是有提升的, 公民媒体和传统媒体相得益彰, 公民意识提高, 许多信息得到了积极的处理。“网络水军”成为了推动力之一。

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 大众能够第一时间对政府和社会进行关注和评论, 许多贪腐官员因为网络媒介而受到众人关注并得到应有的惩罚, “网络水军”可以形成一股监督力量, 在全国各个范围, 对政府进行监督, 一旦考察到不对的地方, 便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此同时, “网络水军”也可以某种程度上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在微博上常常可以看见困难的家庭求助, “网络水军”共同转发评论后, 这些家庭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筹集一笔救命钱。

但“网络水军”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方面, “网络水军”容易造成谣言, 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例如“2012 末日”和“抢盐事件”等。“网络水军”具有盲目性, 水军们常常不辨真伪便转发回帖, 使得真消息被掩盖, 假消息被传出, 而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点进行欺诈牟取利益, 天津爆炸事件中, 有一名女子便假装为受害者骗取了网友数十万财产。另一方面, “网络水军”容易造成网络暴力, 侵害大众的名誉。由于网络可以匿名, 人们藏在网络之下, 可以尽情宣泄心中的某些情绪, 继而产生网络暴力。例如丑闻事件中的明星, 常常受到万人唾弃, 隐私被无情曝光, 而他们遭受的惩罚往往是比较过分的。

因此, 大众的媒介素养虽然因为公民媒体的发展而有所提升, 但在保持理智态度和辨证态度看待信息这点上还需要完善。

公民媒体的发展, 使得“网络水军”成为一种强大的传播力量, “网络水军”所产生的效应难以被忽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 大众的媒介素养在监督政府、关注社会等方面有所提升, 与此同时还应该培养辨证和理智的思想, 以免被“网络水军”所臆造的舆论所蒙蔽视线。

摘要:网络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下, 大量信息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 “网络水军”也应运而生。由于自媒体的受众数量多、认知判断能力与知识教育水平具有差异, “网络水军”常常能够引导舆论, 甚至扭曲事实、绑架民意, 因此为了研究大众的媒介素养, 对“网络水军”这一现象的理解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就“网络水军”的特点、效力等方面出发, 简要分析了大众的媒介素养问题。

关键词:网络水军,自媒体,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杨衠.网络水军的负效应与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J].东南传播, 2012, 11:6-8.

[2]武鹏, 李异平.“网络水军”的传播乱象评析[J].新闻爱好者, 2011, 17:98-99.

[3]芮必峰, 陈夏蕊.新传播技术呼唤新“媒介素养”[J].新闻界, 2013, 14:62-66.

上一篇:火焰探测下一篇:培养学生积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