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2024-06-19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精选12篇)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篇1

一、媒介素养

对于媒介素养, 至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张开指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 (听、说、读、写能力) 的延伸, 它包括对各种形式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 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外, 还有批判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 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则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如何来有效地选择、利用、鉴别媒介的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 使外在的丰富性的内容为我所用, 而有效地鉴别和拒绝那些跟自己的旨趣不和的内容。现代人的媒介素养应该跟他的法制素养、道德素养、科技素养一样, 成为现代人基本的社会素养。”由此可以看出, 对媒介素养概念的定义主要基于如何鉴别媒介信息的真假好坏和如何利用其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二、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一) 媒介素养教育在理论和推广上已经引起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开始展露头角, 一些学校开始倡导在教育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 而且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准备开战此类课程。 (二) 媒介素养叫教育在实践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媒介素养还处于理论推广阶段, 还处于为其顺利实践应用到正规教育体制中研究和准备阶段。 (三) 就全国而言, 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客观调查方面比较贫乏。教育学者们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 基本上处于主观认识层面, 只是从理论方面纸上谈兵, 缺乏具体的客观调查, 使得他们对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批判力度不够, 不能很好的发挥敦促实施的作用。 (四) 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是必要的。媒介文化渐渐充斥着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 尤其对处于世界观, 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而言, 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很容易受到这些媒介的影响, 因此, 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媒介素养教育必不可少。

三、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 教学形式单一导致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学计划。由于我国的中小学大都大班制, 教师采用讲授制, 过多的重视教学进度, 而且上课场地比较单一, 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的步伐, 使许多媒介素养教育无法按照理想的方法实现。 (二) 教学观念落后导致媒介素养教育停滞不前。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习惯于重视自己的知识权威, 同时担心学生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误入媒介文化歧途, 沉溺网络。从而不敢大胆的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活动。 (三) 课程评价标准单一。学校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是升学率决定一切。这样单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不能很好的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水平做一个正确的评价。

四、对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展望探究

(一) 把媒介素养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我国, 德育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道德情感, 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做中国合格的公民。而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则是为培养有独立判断能力批判能力的合格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塑造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把媒介素养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 一箭双雕。 (二) 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课程整合中去。我们可以在中小学日常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 在让学生掌握日常知识的同时无形的接受媒介素养教育,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鉴别评价信息。 (三) 重视教师培训。任何教育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 面对当前我国教师媒介素养知识比较欠缺的状况, 因此要想成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必须重视广大教师的培训。从而改善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评价不标准的状况, 真正做到媒介素养教育下的教师角色理念的转化。

结语

作为培养学生媒介素养,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媒介资源, 培养学生正确的媒介批判能力, 交给学生如何正确地享用大众媒介资源, 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需不遗余力的为发展媒介素养教育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 A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6/t20120612_26720.htm, 2012-0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ht 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208/t20120816_33304.htm, 2012-08.

[3]赵靖茹.从网络疾病谈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 :54-57.

[4]戴元初.媒介素养提升, 从个人到组织[J].青年记者, 2011 (9) :55-56.

[5]徐文松.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繊、问题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2) :47-49.

[6]杨如春.论中国大陆媒介教育的现状与前景[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3.

[7]李梅, 张新明.借鉴西方媒介教育有益经验,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2006, (12) :57-60.

[8]朱佶.基于创感教育的高中生媒介素养培养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9.

[9]王叶.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研宄[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篇2

上次开家长会听了关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受益匪浅,感谢学校给我们家长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也给我在以后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先谈一下我对“媒介素养”的理解:首先是媒介,顾名思义媒介就是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媒体种类,报纸、电视、电影、杂志、网络等可以接受信息的终端;素养,我理解是素质、教养;即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引导孩子自己在各媒体终端学习,达到提升进步!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的媒介终端,争取各方面提升;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成千上万的信息以每秒上亿条的速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公交上的电视、学校广播、手机、电脑等,这些媒介终端都在不知不自觉中提供各种信息给孩子们。

对于这个年龄段来说,看报、看杂志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解读信息的能力,每则新闻所讲的大概内容看后是否可以复述。看古装电视剧可以了解历史典故,看纪录片可以扩展视野,看娱乐节目可以培养孩子幽默感,上网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起到学习的效果!但是这一切的东西都是基于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前提,放任孩子自己去学习绝对不行,因为信息太多,孩子的鉴别能力有限,好奇心可能将孩子带上偏路!

二、正确引导,以身作则,培养兴趣

报子有各种小广告,电影电视网络不适合青少年的东西就更多了,不雅视频、不健康游戏、暴力、毒品等等;孩子们的鉴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正确引导尤为重要。不过孩子逆反心理往往使我们的引导事半功倍,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以下工作:

1、利用机会和孩子一起经历学习,适当赞同他的看法,当他碰壁发现行不通时,再阐述我们的观点;

2、举例子,树立榜样,找周围优秀的孩子给他树立榜样,举一些负面的例子给孩子,让其总结学习

3、加强监督,当发现孩子走偏时,马上提醒,表明我们对此事的态度,适当处罚;

4、当孩子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看法,明显学习提升了,要给予鼓励和赞许; 当然作为家长的我们,我们行为就会影响孩子,所以以身作则既是捷径也是有效的办法,当发现孩子通过自己所接受的信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后,某方面有提升后,一定要鼓励支持,培养孩子的兴趣点,提升自己的阅历和素养!

三、值得注意的几点

1、一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什么是有用信息,什么是有害信息(孩子玩手机不一定就没用,相反孩子看书不一定就没害);

2、有兴趣点,适当支持深入,提升孩子的素质;

3、角色融入,当孩子的同学,一起经历;

4、从众心理的正确认识(大家认为的不一定就是对的,信息太多,我们自己都会被迷惑)

四、需要学校的支撑,家校齐努力

作为家长的我们,知识储备各方面非常有限,所以也需要学校的支持与支撑,家校加强交流,个人感觉建立QQ群就非常好!希望自己也能同孩子一起经历成长,共同进步!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篇3

当前,一些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充斥着很多冲突、暴力、凶杀、性暗示等阴暗、丑陋的内容。这些不良和有害的信息对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念形成阶段,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成型,但却具有很强模仿、学习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把“双刃剑”。网络技术将各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机地联络在一起,使学生能即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和视野,经过比较和选择,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息和道德准则。然而,通向网络时代的道路并不是铺满鲜花的金光大道。在给我们的生活、道德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互联网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麻烦、灾难和不安,给道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战。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揭开网络陷阱的神密面纱。

1.小心网友谋财害命

案例:2007年1月4日上午,南京市公安局六合分局接到报警,中学教师雷燕离家出走,杳无音讯。六合警方经过多方调查走访,认定女教师是飞往昆明去私会网友了。1月9日晚,昆明公安局民警在昆明公路旁的草丛里找到了雷燕的尸体。原来,雷燕先后借给这个素未谋面的网友26万元人民币,网友逾期未能偿还。于是,她独自飞往昆明讨债,却被丧心病狂的网友活活掐死。

雷燕惨死在讨债路上的噩耗传开后,不仅让冶山铁矿初级中学全体师生深感震惊,也令六合区教育界的同行叹息不已。大家议论最多的话题是:她为何轻信网友,犯下如此致命的错误?

1月16日,雷燕的丈夫姚楚伟和女儿捧着她的骨灰回到了六合区冶山镇的家里。雷燕生前的同事、学生和亲友等数百人纷纷赶至吊唁。师生们一致认为,雷燕惨死一事给大家上了一堂慎交网友课。她在生前,把善良和爱心演绎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虚拟世界,这一惨痛的教训发人深省。

1月18日,雷燕的追悼会在六合区殡仪馆里举行。姚楚伟和女儿望着雷燕的遗像,哭得死去活来。

启示:教师应该具备信息教育能力。信息教育能力包括信息导航能力、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能力、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道德教育能力和信息心理教育能力。信息导航能力指教师致力于指导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方法。信息导航包括指导学生到哪里获得知识信息、向谁获得知识信息、什么时候需要获取知识信息、用什么手段获取知识信息、需要获取什么样的知识信息等等。

2.当心用网络阅读“黄毒”

案例:199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题目是“一位母亲的强烈呼吁”,信中写道:“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近来,我每每以泪洗面,夜不能寐,思前想后,使我下决心给您写这封信,因为毕竟我还是相信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我和丈夫都在企业中工作,生活条件比较差,但我们认为这没有什么,我们有我们的骄傲——我们的儿子。儿子很聪明,读书成绩一直不错,很乖,我和丈夫把所有的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倾注在他身上,我们希望他争气、能成才。可是最近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打碎了我们的梦想。”这件事就是孩子利用计算机阅读“黄毒”,从此,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启示:这一事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家长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但为他们做的仅限于物质方面的满足,而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地指导。这对于鉴别能力比较低的青少年来说是不利的。家长有责任告诉孩子:(1)如果在网上发现威胁性信息,要及时告诉家长;(2)上网时,不要给出全名、真实的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密码等信息;(3)不要自己去与网上结交朋友会面(在现实世界中会面),如果非要会面,请到公共场所;(4)遇到带有脏话的来信,请不要回答和反驳等。经常问孩子这样一些问题:你今天上网了吗?你用电子邮件了吗?你的软件、游戏和程序是合法的吗?如果是,它们的签名、包装以及证明在哪儿?在互联网上看到过你的尴尬照片吗?当你使用互联网时谁经常与你保持联系?

3.五花八门的网络迷信

传统的迷信和高科技的网络一拍即合,改头换面,成为了许多青少年热衷的“网络鸦片”。网络迷信的泛滥,使许多还不具备正确判别某些复杂事物能力的青少年深受其害,一份以北京初高中生为对象的调查报告显示,沉迷于网络算命的学生人数居然占学生总数的40%!网络迷信给青少年造成的巨大危害正日益显现。有些学生,甚至将考试不好归因于没有“考试运”,恋爱失败归因于没有“爱情运”。最极端的就是部分学生辍学,说自己经过网上算命,自己不应该上学,应该做生意等等。这些似乎都已不是新闻,我们耳闻目睹了太多发生在自己身边以及不在自己身边的“网络”事件。

学校的周边环境也不是一片净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黑网吧”盯上了学校,幼稚懵懂的孩子成为非法经营者的“猎物”。据了解,一些“黑网吧”一开始让未成年人免费上网玩网络游戏,诱其上瘾后就控制住他们,成为他们敛财的工具。某些网吧经营者利欲熏心,不顾有关法律法规,容留未成年人上网。为了能将青少年留在网吧消费,“黑网吧”不惜纵容甚至怂恿他们玩网络暴力游戏,使青少年痴迷于其中,欲罢不能,也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虚拟的血腥世界中发生了严重偏差。为了支付上网费用,一些青少年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道路,通过盗窃、抢劫等手段获取钱财。南宁市三十中的老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拥有了“第二职业”——到网吧找学生。散布在学校附近的多是“黑网吧”,大都隐藏在路边的商铺楼里,网吧老板的凶蛮、孩子的痴迷,让老师们感到太多的揪心和无奈。“黑网吧”网住了多少孩子正在成长的心灵,让他们迷失了方向。“黑网吧”网住了学生的课堂,也网住了我们老师苦心经营的良好育人环境。

为此我们建议:

1.让学生在绿色的网络世界里遨游

互联网是我们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青少年学习知识的新天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便捷的网上绿色空间尤为重要。德育进网络,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为此应该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页、专栏。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教育网站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内,要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信息产业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进这项工作。武汉市青教办和武汉大学联合组织过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从中发现,一些电子游乐场所违反政府“不得接纳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规定,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中小学生私入网吧,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仍是一些家长最为担心的问题。武汉市政府宣布,在全市推行“阳光网吧”。“阳光网吧”为非营利上网场所,上网内容必须健康有益,服务对象主要为未成年人。政府将支付所有上网费用。这是武汉市针对未成年人过分沉迷网吧等电子游乐场所现象而推出的一项疏堵结合的举措。

2.创建校园思想道德教育网络阵地

应当构建网络伦理道德。网络伦理道德是用于调整和规范使用互联网人群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的道德准则。任何一个有道德感、公德心的网络使用者都应当自觉遵守网络伦理。在网络伦理的建构中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案,还需要全世界的网络工作者共同努力。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曾模仿《圣经·旧约》里“十诫”的形式,拟出了一个“电脑伦理十诫”,很值得我们参考:(1)你不应该用电脑去伤害他人;(2)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电脑工作;(3)你不应该在他人的电脑文件里探头探脑;(4)你不应该用电脑去偷盗;(5)你不应该用电脑去做假证;(6)你不应该拷贝或使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7)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电脑资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作出了补偿;(8)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9)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10)你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电脑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人类同胞的理解和尊敬。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协作。建立学校、媒体和家庭三结合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论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篇4

在媒介化生存的社会, 各种媒体发布的形形色色的信息给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些大众传播媒体, 特别是各种新生的媒体如手机短信、互联网等, 为了商业利益, 迎合成年社会的某些低级趣味和人性中的阴暗面, 传播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的信息, 对一些不良情节和不良心理大加渲染。善于模仿、缺少辨析能力的中小学生难免会被这样的不良文化产品所侵蚀和影响。因此, 如何在中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中增加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引导未成年人在选择和使用大众传媒时, 培养一种趋利避害的能力和自觉意识, 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化社会中自我保护、自我教育, 成为当前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大众传媒:中小学生面对的一柄“双刃剑”

我国是传媒大国。电视广播总量世界第一, 截至2006年底, 中国 (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498家, 其中广播电台267家、电视台296家、广播电视台1935家。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04%和96.23%, 覆盖人口均在12亿人以上, 全国电视机、收音机的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4亿和5亿台[1]。报刊的绝对发行量居世界前列, 据《中国新闻年鉴2006年卷》统计, 2006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38种, 期刊9468种。中国的网民总人数已达到1.37亿, 其中学生网民最多, 达到了32.3%, 18岁以下的网民占到17.2%[2]。丰富的传媒资源, 为中小学生接触传媒提供了便利条件。调查表明, 当代中小学生接触媒体的年龄提前, 接触媒体的时间延长, 接触媒体的场合无所不在。中小学生在自由时间经常从事与大众传媒有关的活动: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玩电脑、听广播等, 比例高达75.2%。这些数据表明, 当代中小学生媒介接触行为非常频繁, 传播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有学者甚至认为, 目前中小学生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 对游戏规则的把握, 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90%以上的影响是来自传播媒介。难怪有老师坦言, 老师对学生的千言万语, 抵不上一个镜头, 一个影视片段。

毫无疑问, 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大众传媒具有诸多积极的影响。对于身心正在迅速发展、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来说, 大众传媒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教育更为生动、有趣的“教育”平台和窗口。无论是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还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 其新颖的传播方式和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迎合了青少年活泼好动、求新求异的特点, 健康向上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无疑是中小学生陶冶情操、接受新知、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针对中小学生开发的影视节目和书籍是伴随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但媒介历来都是双刃剑。“五色可以乱目, 也可以醒目;五音可以惑耳, 也可以震耳”, 对未成年的中小学生更是如此。近年来, 中小学生因受大众传播的影响而产生行为失范的报道比比皆是。总结起来, 大众传媒对中小学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传媒依赖。最极端的表现是网络成瘾。全国青少年中上网成瘾者达到13.2%, 其中初中生和职高学生网瘾现象最为令人担忧[3]。网瘾学生陷入“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不上网就心神不安, 情绪低落, 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二是不知所措。大众传媒时代是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 每天都有排山倒海般的信息迎面扑来, 面对信息的海量, 青少年缺少选择、处理信息所需的成熟思维指导, 易陷入信息的汪洋中不知所措;三是能力下降。当今媒体, 特别是电视的图像化和平面化, 可能导致青少年读写能力的下降、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以及个性和创造性的退化, 整天与电视为伴, 不善与人交往, 成为心灵封闭的“容器人”。

二、建造防火墙: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面对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积极的应对之策是大力开展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首先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1933年, 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合作出版了《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 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作者指出,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 使学生能够防范大众传媒的错误影响和腐蚀, 自觉追求各个领域传统精神的美德和价值观[4]。所谓媒介素养 (Media Literacy) 就是“指人们正确判断和理解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 有效地制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5]这个定义体现了媒介素养的四个要素: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作息和传播信息。

媒介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 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共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世界各地的媒介素养教育发生了从抗拒、批判媒介信息到培养辨别信息和有效利用媒介能力的观念转变, 教育模式也经历了从批判范式、分析范式到表征范式的变迁过程[6]。目前, 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及北欧的许多国家, 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第三世界国家印度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等也开始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大陆在2004年掀起了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热潮。标志是媒介素养教育国家级课题立项, 传媒与青少年发展论坛召开。由此, 媒介素养教育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但到目前为止, 全国只有一两所大学开设传媒素养方面的课程。而在众多的中小学, 还鲜见开设相关课程。

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小学校具有重大意义。中小学生除了学校学习和做功课之外, 他们花大量时间看电视、读图书和看卡通等, 媒体信息直接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时期, 辨别和抵抗能力比较弱, 帮助他们成为媒体信息的主动接受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使他们具备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 这对他们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必不可少。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可以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媒体知识和技能, 懂得怎样合理地接受媒体的信息, 科学地行使自己使用媒体的权利,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和生活。实事上,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应有之意。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信息理性的公民。在大众传媒的日益商业化的大潮中, 出现了传媒低俗化、庸俗化的倾向, 在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让在电视和网络前成长起来的一代接受“媒介启蒙”教育, 更具有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青少年成才的通识教育。

三、三位一体: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新课题, 应该将其纳入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之中。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认为, 在中小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7]。笔者认为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重点包括两个方面:1、认识媒介、学会理性地辨别信息, 对信息作批判性的思考;2、提高媒介的有效利用率, 懂得运用媒介完善自我, 服务自我。当前,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作, 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家庭要在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培养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 首先应从家庭抓起。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 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 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有什么样的媒介环境, 父母在媒介使用方面的喜好与评价, 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对孩子媒介观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在媒介消费上给子女作出榜样, 在媒介选择与消费上给子女上以适当的指导, 恰当地控制其使用电视、网络等媒介的时间, 向他们讲解媒介上有争议的内容, 与他们一起探讨热点的大众传媒话题, 成为孩子们媒介素养教育的启蒙老师。

学校要在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起主阵地作用。首先, 有条件的中小学应开设专门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根据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低年级学生, 主要让他们认识到媒体内容不等于现实内容, 媒体塑造的虚拟现实不等于客观现实;对中年级学生, 重点是帮助他们直接辨识、评价媒体中关于他们的内容, 形成独立的观点;对高年级学生要培养他们利用媒介进行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学会充分利用媒体实现自我。除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以外, 中小学校应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媒介素养相关的内容。其次, 借助学校的相关资源, 广泛开展传播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学校可充分利用校报、板报、手抄报、校园网等媒体, 让学生们试着做一个“记者”、“编辑”、“站长” (网站站长) 、“BBS”版主, 或是试着做学生个人主页、博客等。

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 为中小学生构建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的传媒环境。无论是加拿大、美国还是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 非政府组织和非赢利组织都在媒体素养教育推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中既包括不同的机构, 还包括了大量的社会工作者、教育者、父母以及媒体专业人员。这些非政府、非赢利组织, 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媒体素养教育活动。比如, “国际教育媒介理事会”就是积极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主要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其代表来自阿尔及利亚、法国、芬兰等30多个国家, 主要合作从事媒体教育的研究与推广, 并发展媒体教育资源, 培养具有思辨力的公民[8]。对我国来说, 首先, 要积极学习先行者的经验,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介入到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来。其次, 传媒产业要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媒介产品, 主管部要严格管理, 控制其产品质量。最后, 政府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特别是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 严格规范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 成立相关机构, 开展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社会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状况与需求分析.http://www.zjol.com.cn/05cjr/system/2007/06/22/008548306.shtml.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7年1月) .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3]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 (2005) .http://www.jkr365.com/Get/zhuanti/shehuiguanzhu/.

[4]邱沛篁, 蒋晓丽.媒介素质教育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5]张冠文, 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中国远程教育.

[6]郑春晔.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思想·理论·教育, 2004 (7~8) .

[7]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现代传播, 2003 (1) .

论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教育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大,应用网络媒体的网民迅速增加,特别是青年学生成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络用户已突破1亿,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90%,而其中在校大学生又占绝大多数。接触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最频繁的媒介行为之一。广大学生通过网络接受丰富的信息,学习先进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扩大了交流。毫无疑问,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这样一种功能优越、影响强大而又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传播媒体,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缺乏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应用的素质和能力,以致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许多忙乱,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有目共睹。所以,客观认识网络媒体,把握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

根据我们调查了解,总体上来讲,当代大学生在接触网络媒介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功利性。大多数人对网络媒介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表现出一定的接受能力和驾驭能力。他们认同网络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持谨慎态度,同时也对参与网络媒介的发展进程采取积极态度。但是,调查所反映出的许多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欠缺令人担忧。突出表现在:

1.有不少学生对网络媒介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完全错误。如大多数人承认网络媒介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相当深刻的影响,然而只有少数人承认自己会受到网络的左右;许多人肯定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却不认为自己有学习的必要;对网络媒介的社会控制问题尤其是网络同政府管理的关系在认识上有一定偏差;许多学生对“文化冲击”的理解以及在“文化冲击”对民族文化的利害关系上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是否认“冲击的力度”,说明大学生在网络媒介同文化关系方面的理性思考还有所欠缺,对互联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也缺乏足够的前瞻性认识。

2.许多学生在主动寻求或被动接受网络信息时,对信息内容的正误、优劣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也不愿花精力深入思考网络传播的内容。很多人对网络媒体的应用多处在低水平、浅层次,使用网络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不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资源优势为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服务。

3.大学生网络媒介道德和政策水平有待提高,有些学生在对待消极、不良、色情等信息的接受和传播问题上没有比较明确的价值标准。许多人对网络黑客不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加以审视,而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表示称许。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管理等方面政策法规认知比较模糊,有些甚至一无所知。

4.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滞后。长久以来,人们所认知的网络与教育的关系,仅停留在如何在教学的情境中使用网络媒介,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 1的,教学的对象也仅限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缺乏自行探索发现知识的空间,网络媒介素养的理念还远没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

二、大学生应具有的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素养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作为接触网络媒介较为频繁的大学生而言,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1.网络媒介的基本知识

网络媒介是一种新生事物,它既是一种大众信息传播媒体,又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文化娱乐工具,涉及到传播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和网络通讯等方面的知识,要充分运用和驾驭网络媒体,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与网络有关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方面的知识。

技术因素在网络媒体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虽然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其技术门槛不断降低,进入网络比较容易了,但个人在使用网络时还是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因为技术正在使大众媒介、电子通信和计算机软硬件形成一个凝聚在一起的行为,以至于某个人要在现今的社会上得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越来越依赖于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另一方面,网络加入到大众媒介后,最与众不同的是将一部分信息传播权力分给受众的同时也将一部分传播技术的使用权转移给了受众,也就是说,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得益于受众的主动参与,这就促使人们必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传播知识。无论在行为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网络媒介受众始终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着计算机信息技术模式的影响。

2.网络传播的政策法规

网络媒体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了规范人们的网络传播行为,各国都已经或正在出台一系列有关网络传播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我国有关网络传播管理的法规也正在进一步完善。自觉遵守网络管理的政策法规,主动按照网络传播管理的规则使用网络,合理进行网络信息的传播交流,这些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具有的网络媒介素养。

作为一个网民来说,最基本的是要懂得自己在网络媒体应用中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在校大学生而言,特别要有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保护意识,处理好网络传播中著作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如发表权问题、数字化复制权问题、作品信息的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问题、媒体之间的侵权问题、网络著作权纠纷的管辖问题等。

3.网络交流的道德观念

媒介道德问题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道德问题,也是媒介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网络技术是人类传播手段的重大进步,如果凭借网络技术接受甚至传播不良信息,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侵扰或破坏,那就是有违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网络世界是一个自由意识的乐园,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之一就是可以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流。这种情况容易诱发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一些青少年会滥用自己的自由而忽视社会道德伦理的存在,利用网络的人机对话方式,在缺乏监督、约束、自律的情况下,接受、制造、发布、传播一些低级、庸俗、黄色、虚假的信息,在网上寻找情感交流的对象,寻求刺激和精神寄托,其结果是既危害了自己,又毒害了他人。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道德观念的教育,应该成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是先进的传媒技术,就越需要构建适应传播技术发展的新型道德观念体系,以保证技术永远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4.网络媒体的应用能力

网络媒体是一种大众信息传播工具,大学的媒介与信息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网络媒体的应用能力,包括利用网络媒体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等。其中,传播信息的能力处于传统媒介素养能力的核心。现在,除了传统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网页、动画,建立个人的数据库资源,都成为培养个人的传播信息能力的重要方面。

从本质来讲,网络是一个具有高度动态性、全面开放性的媒介空间,在这里任何信息都可以得到传播与共享。但是过度的网络依存,频繁的信息更新,会使网民感到眼花缘乱,对所接触到的信息缺乏起码的条理化和逻辑整理能力。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积极地培养网民正确的“网络需要”观,适时、适度使用网络,适需、适量接触信息。不仅教育他们吸收网络中的信息知识,如网络新闻专题和网络新闻杂志提供的内容;而且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网络工具使用技术,善于利用自己的思想整合信息,做到“去粗取精”。

5.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

网络是一个丰富的信息海洋,它的博大精深包容了各种信息、多元文化的共存,同时也造成了泥沙俱下的情况,会把大量的未经“把关人”严格删选、辨别、评价的信息置于受众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性地区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如何准确地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内容?如何科学地、批判性地分析网络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应该说,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显然,这不是自发状态下的媒介素养所能应对的。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媒介教育,使其网络媒介素养由自发而自觉,仍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教导大学生们认清网络中多元信息的本质,清醒地面对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避免被那些貌似不具有价值倾向的“中立’信息迷惑,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优化信息。要让学生学会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下生存,懂得用批判的眼光评估各种信息资源,自觉审视网络站点,从网站的社会属性、技术力量、信息内容以及策划设计等各个方面综合考查,来评价一个网站的权威性、可靠性。通过这种有意识的网络素养培育,使之具备基本的判断、辨别能力,做到“去伪存真”。

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已经与人们生活须臾不可分,特别在大学里,接触网络媒介更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大学生

对网络媒介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网络媒介的接触和应用,对网络媒介传播内容的甄别与判断,就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生活的质量,尤其是关系到青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广大学生正确理解、积极享用网络媒体,培养他们对网络信息的全面解读和批判的能力,以及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从而确立科学的传媒观,在丰富而复杂的网络资源中明晰前进目标,不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来讲,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达到如下目的和作用:

①建立对网络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学习如何理性地辨识网络信息的意义,辨识网络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和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②发展关于网络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对网络性质和功能的较为完整、客观、正确的认识。网络提供的信息不是为某一受众特别设置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对网络认识的基础上发现网络信息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一个成熟的受众总能从容地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因为他有一种思想的过滤能力,运用这种能力可以有效地处理信息,从中获得真正的益处。

③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网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它所提供的信息有很多是不被主流社会意识所接受的负面信息。网络素养教育就要不断地列举评论这些负面信息,强化它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信息的免疫能力。

④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处理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学生进入网络应该选择安全健康的网站和网页,谨慎点击某些链接,如果链接有自动广告交换条的网站,均无安全性可言。不要轻易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信息公布在网络上。

⑤培养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网络用户在互联网活动中可以创造和传播自己的信息,能够创造有意义的信息,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懂得网络礼仪,熟练处理网络人际关系,是一个用户成熟的标志。

⑥学会有效地利用网络帮助自己成长。学生应该了解网络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网络满足自己正当的需求,以帮助自己健康成长。网络素养教育应该使学生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网络的奴隶。

2.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改革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为了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知识,各个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方面的公共必修课程,应该说这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网络媒介素养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学中主要是应用技术的传授,缺少与媒体有关的人文和道德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容。应该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注重科技与人文并重的理念,通过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

(2)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做学生的表率。因此,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使广大教师树立与网络素养教育相适应的观念,掌握和提高应用网络媒介的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提高自己的网络道德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教师才能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只有教师率先垂范,才能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3)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

网络素养的养成是一种内在的发展过程,不是靠外部势力强制发展的,所以要激发教育对象内在认知结构发展变化而主动要求向更高阶段发展。在网络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学生作为行为的主体基本上处于一种任意状态,他们的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行为表现得非常充分,对外来的信息影响拒绝和接受的主动权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所以,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原则,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

(4)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教育中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网络媒体已经逐步应用到各种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各种学科教育中都有网络素养教育可以利用的因素,要善于从其他学科教育中寻找网络素养教育的因素,在进行其他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有机的穿插渗透网络素养教育,拓展网络素养教育的渠道。

(5)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网络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机遇,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阵地,开辟了新途径。许多学校在网上开办“红色网站”,将各种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有益的信息移置到网络上,把政治理论课搬上网络,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双向交流活动,靠对等信息流解决矛盾,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所以,要以“进网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脉络,着力于构建网络内外思想教育工作结合的教育框架,使学校教育工作实现从灌输正面信息为主向引导学生选择正确信息与灌输正面信息并重的方式转变。

(6)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是一种媒介,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能够十分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技术力量,网络媒介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建设功能有着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网络媒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校园局域网、远程教育平台、各种文化BBS、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页、百花齐放的师生个人主页等等这些网络载体,在扩大视野,丰富信息,加强对话的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鲜活的、丰富的物质载体。因此,应大力加强各种网络教室、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大网络硬件投入和软件开发,创设各种文化空间,用丰富多彩的基于网络媒介的校园文化,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7).[2]蔡骐.论媒介认识能力的构建与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1,(5)

[3]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4]曾凡彬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反思

[DB/OL]..cn/o/2004-10-***970s.shtml

附注:张潇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广播 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地址: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邮编:730070

联系电话:***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初探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作者简介】周少四,男,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女子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伦理、广播电视媒介

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由来已久,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才刚刚起步。长期以来,我国的大、中、小学教育缺乏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媒介知识较为贫乏、媒介素养较低。青年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习压力变小、课余时间增多、媒介接触时间成倍增长,他们面对媒介所产生的困惑,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自身的成长和成才。这种不利局面正伴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愈演愈烈。

1.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媒介素养”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汤普森在1933年提出来的。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然后逐步蔓延到其他欧美国家,并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和支持。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的课程。当时各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保护大众尤其是儿童免受媒介的消极影响。这一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反对媒介的教育。

第二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媒介素养教育在实践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媒介教育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其列入学校的常规教学体系之中。与此同时,对媒介的认识也从批判与抵制转向认同与理性,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转向更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和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素养教育“西风东渐”,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开疆拓土。进入21世纪之后,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随着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兴起,社会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就更强烈了,媒介教育思想又从认识媒介转变到了人的能力培养方面。而与此同时,现实中的媒介素养问题也成了一种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总体来看,国外的媒介素养研究和教育受重视程度高、普及范围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端于1997年,并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卫研究员在当年第1期《现代传播》发表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为标志。15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从一个热点话题逐渐深化为具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动。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教育活动,但经过诸多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目前,已经基本奠定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学科地位。对大学生、农民工、农村受众、青少年、党政干部、留守儿童等不同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在不少高校已经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各种实践行动。

2.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既是媒介素养概念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媒介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进程。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媒介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毋庸置疑的深刻影响,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素质在面对媒介挑战时的重要性。

第一,传媒市场化的特征需要明示。网络的无孔不入使得品牌口碑能够瞬间名扬天下。网络论坛上对品牌的讨论和评价,会成为消费者最佳购买指南。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带来全球制造业的式微,美国汽车行业、房地产业大量企业倒闭或濒临破产,但是“苹果”这样的新兴创意产业却屹立不倒甚至逆势上扬。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经济格局之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把这些游戏规则看得清清楚楚,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消费,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应有之义。

第二,传媒社会化的现状需要引导。随着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对社会生活的渗透达到无孔不入的境地,人们接触媒介的经常化和习惯化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于有人把媒介接受活动称之为一日三餐之外的“第四餐”。媒介在给我们提供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个性和人格。

第三,传媒网络化的环境需要疏导。网络等新兴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而其所衍生的文化形态也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大学生游走于网络与现实之间很容易迷失自己的社会身份,尤其对于那些将大量时间消耗在网络世界中的大学生来说,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线已经被消磨殆尽,对虚拟世界的热情逐渐催生了对现实社会的冷漠,他们在阐释性社区中寻找着内心深处的集体归宿,却在现实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孤独。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正确引导媒介舆论,防止大学生走向价值误区,这就使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第四,传媒商业化的趋势需要关注。在媒介市场化、商业化、集团化的游戏规则之下,媒介的所有出发点都是对经济效益的考量,商业利益往往凌驾于受众本身的需要之上。正如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斯麦兹指出,商业媒介表面上生产的是一些新闻娱乐节目,但事实上这些节目只不过是一种媒介的“免费午餐”,其目的是把观众吸引过来,然后再把这些受众(更准确地说是受众的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而全部的商业电视和报纸就建立在这种对受众剩余价值的经济剥削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受众异化为了商品。

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建议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正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乃至生活方式,媒介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笔者在借鉴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3.1普及媒介基础知识。

由于大学生既不是媒介研究人员也不是媒介从业人员,对大众传媒的传播特性、基本属性、社会功能等媒介常识缺乏了解,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他们在选择媒介的种类、内容和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于如何便捷有效第获得自己所需的媒介信息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对于怎样避免和抵制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应帮助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在良荞混杂的媒体环境中甄别信息的真伪善恶。作为积极而主动、狂热而过度的受众,大学生更应当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在潮涌而来的各种信息面前构筑理性的防御机制,避免在媒介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迷失自己。

3.2传播媒介批评理念。

今天,承载着大众文化的大众媒介无处不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媒介文化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夸张地说,当代人就生活在大众媒介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如何清醒地认识媒介文化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关系,并理性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方位? 现代媒介传播理论的一项重要课题便是实行媒介批评。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媒介批评理念便成为媒介教育的应有之义。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理性的、批判的眼光看待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

3.3传授媒介运用方法。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媒介教育理念的变化历程,从早期的单一批判模式到后来的理性认同模式,人们逐渐认识到媒介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关键是看我们如何驾驭它。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地认识媒介带来的“快感”和“满足”,让大学生能够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还要让大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發展和完善自我。

3.4编写媒介素养读物。

鉴于常规的学校教育可能会存在缺漏,通过编写媒介教育的教材、推广媒介素养的著作及通俗读物的方式则成为全面普及媒介知识的有效补充手段。在教材或通俗读物的编写上,应考虑到其通俗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大学生理性利用媒介、辩证看待媒介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篇7

一、北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特点

20世纪下半叶, 媒介素养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教学科目, 在北美洲, 以加拿大和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都积极开展推广媒介素养相关研究活动, 并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大纲之中,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及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

(一) 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特点

1. 课程内容

在整个加拿大的教育中, 有两个独立式的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安大略省第一个在全省推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1998年, 安大略省推出了1-12年级的新课程, 并指出在1-8年级的媒介素养, 主要是在英语语言课程中实现, 特别是在口头和视觉传播方向进行。魁北克省为1-11年级制订一项新的课程, 并在2006年由学校全面落实。[1]在它的初级课程中,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开设。加拿大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涉及广泛的议题, 包括广告和公共关系, 性别交涉, 暴力和种族新闻媒体, 媒体的作用等。对于低年级学生在具体的媒介素养教育中, 主要是帮助他们理解媒介内容不等于现实内容, 如:想象出来的动画人物, 某种特殊效果的魔术产物, 区别广告和电视节目等等。在课堂上学生有机会去分析和制作不同种类的印刷版和电子版的故事及各种图标、图片、广告等, 让学生运用他们在所开设的讲故事、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 在实践中发挥个人想象力、自我表达、更好地接受此类媒介信息。

2. 教育方式

加拿大开展的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为主的媒介教育。近几年来, 加拿大致力于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必然对媒介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 教师在媒介教育中不再扮演“专家式”的角色, 而是转换为技能学习的“辅助者”, 而且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2]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特别强调, 一个良好的媒介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起到辅助或引导的作用, 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的内容是居于次要位置的, 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特点

1. 课程内容

如今在美国大部分地区, 媒介素养已经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入了中小学生的课堂。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主要体现在:善于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难度和重点不同的教育主题和内容。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分四个阶段:儿童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成人阶段。不同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不同, 在中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并辨识广告的心理影响;区别事实与虚构;辨识与理解不同或相对观点的呈现;理解电视节目的形态与内涵, 如:戏剧、纪录片、公共事务讨论、新闻;了解电视与印刷媒体之间的关系;区分节目的元素 (如配乐、特效、化妆、布景、道具等) ;对自己的电视观看行为有所了解并给予评估。

2. 教育方式

早期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趋向防疫, 主要是抗拒媒体中呈现的暴力和色情内容, 但由于大众媒介的不断发展, 媒介本身已融入生活, 构成了社会文化中无法分割的组成部分, 单纯的抗拒式媒介素养培养开始力不从心, 而且也不能提高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 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后来美国提出了自己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 即“保护”、“准备”、“乐趣”。[3]美国借鉴加拿大的做法采取极力保护的政策, 不断提高学生利用媒体和对媒体内容的解读能力,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所谓的“准备”能力是指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交流能力, 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 为以后打好基础。“乐趣”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对媒体的学习中, 找到学习的乐趣, 培养自己的兴趣点, 让学生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媒介素养排除媒体的不良影响, 摆脱媒体负面效应带来的恐惧感, 成为“快乐的媒体使用者”, 在使用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三) 小结

通过文献分析可知, 美国和加拿大强调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按照学生各个年龄段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 来培养学生对媒介的认识, 使其理解媒体是如何运作、如何传达信息和娱乐并与媒体进行有效沟通, 能够评判媒介内容, 认清媒体组织及其生产方式和机制, 最终造就有较强批判能力, 能自主独立思考和参与评判、传播媒介信息的未来公民。同时在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 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教师从现实媒介现象出发, 选取学生熟悉的影视、广告、网络作品做为分析对象, 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媒介, 利用媒介、并与媒介进行有效沟通, 更好地融合学校与媒介、学校与社会、媒介与日常生活之间距离。

二、国内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现状

媒介素养教育在香港和台湾地区至今已有近十年历程, 自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以来, 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迅速。香港的媒介素养教育起初由社会不同的组织自行发起, 包括了大学、中学、小学、青年机构、宗教团体、社会志愿组织、传媒机构、政府教育部门等, 这些组织互相联系形成非正式传媒教育网络。在台湾“教育部”的推动下, 台湾有近十所大学把媒介素养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开设, 而只有一两所学校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给硕士生开设, 中小学阶段的媒介素养多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台湾香港两地从高校到各中小学, 都采取专业研究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协同努力、开放办学的新课程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我国国内的进展状况现在还处于初期启动阶段, 目前深圳市率先在各主要中小学及幼儿园共同倡导, 在全市广大未成年人中大力推行“媒介素养与素质教育”活动, 促进广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活动计划在各小学通过举办“媒介素养进百校”系列培训讲座、“媒介素养与素质教育”深圳市首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和“媒介素养与素质教育”大型研讨会等形式, 广泛、深入地推行“媒介素养与素质教育”活动。[4]

尽管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一直在发展, 但它的发展速度与国外相比是缓慢的。目前,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媒介素养课程还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 虽然少部分教材包含了一些相关的媒介知识及应用方法, 但是还缺乏系统的教育和指导。

三、启示

与美国和加拿大相比,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远远落后, 要真正在我国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我国的民族比较多, 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要在全国哪怕是部分地区范围内, 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课堂教学的范畴, 的确是一个庞大又艰难的系统工程, 要使这个系统工程能够开展顺利,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 将媒介素养课程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先行国家, 如加拿大各省于1998年底就已将媒素教育纳入正式的教育体制中, 其中, 教育先锋安大略省在1995年便将媒素教育纳入1~9年级 (约为我国小学及初中阶段) 的必修课程, 而1997年更将其推广至1~12年级 (约为我国小学至高中阶段) 的必修课中。[5]美国的大部分地区也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教育体系, 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入中小学生的课堂。虽然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在中小学开始推行, 但大陆地区还处于初始阶段, 要使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全面实施, 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 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内将媒介素养的课程单独列出或整合到其他课程中, 进入中小学的课堂。

(二) 建立本土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以多学科渗透和主导学科的设定来实现, 在我国, 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采取一种全面渗透式的教育, 既坚持课堂的主阵地, 通过开设思想品德等课程对学生进行连续性阶段化的德育教育, 发挥主渠道作用;又在语文、历史、英语等文科类课程中, 在学生课外活动中进行延展性的德育养成教育, 在学校、家庭、社会间构建起多维立体的德育框架。[6]媒介素养教育也可借鉴甚至融入到这一模式中去, 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依托, 在教学理念上深化媒介素养教育, 改变传统重技能轻伦理的倾向,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改变重知识轻文化的倾向;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参与, 改变重传授轻参与的倾向;在媒介关系上强调媒介的客观性, 改变重利用轻评判的倾向。同时, 在其他课程中选用与媒介素养有关的内容, 对大众媒介进行多角度描述和分析, 引导学生全面认知自已周边的媒介;利用校园媒介, 如:学校广播、报纸等进行实践活动或实例分析, 加强学生对媒介的感知认识能力, 提高媒介素养能力。

(三) 挖掘丰富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为开展课程服务

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有课程框架、充足的师资, 其教学和普及教育资源也显得非常迫切。媒介素养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内容, 因为媒介素养是牵涉到各种形式的信息, 其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多变。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形式不仅局限于书本, 还可以采纳多种形式, 比如:视听材料、广告海报、活动材料等等。国家应鼓励教学科研部门和社会公众机构共同启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 组织媒介教育专家编写教材和制作媒介教育资源, 合理开发和建设媒介素养教育信息资源, 同时收集和整理大量的适合不同阶段和认知水平的学生学习的节目、案例等影像资料和节目资料, 不断增加新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 使课堂或课外媒介素养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可感。

参考文献

[1]Teresa Renee Taylor.The lmplementation of Media Literacy[D].Hattiesburg: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 2002.

[2]张艳秋.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透析[J].传媒教育, 2004, (3) :93-95.

[3]JFrancisDavis.MediaLiteracy:FromActivismtoExploration[EB/OL].http://www.medialit.org/reading-room/pdf/357-AspenBkgnd-Davis.

[4]胡连利, 王佳琦.我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缺失[J].河北大学学报, 2007, (1) .

[5]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 (上)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J], 当代传播, 2000, (2) :2-3.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篇8

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把“双刃剑”。网络技术将各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机地联络在一起, 使学生能即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和视野, 经过比较和选择, 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息和道德准则。然而, 通向网络时代的道路并不是铺满鲜花的金光大道。在给我们的生活、道德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 互联网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麻烦、灾难和不安, 给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教师, 应该帮助学生揭开网络陷阱的神密面纱。

1.小心网友谋财害命

案例:2007年1月4日上午, 南京市公安局六合分局接到报警, 中学教师雷燕离家出走, 杳无音讯。六合警方经过多方调查走访, 认定女教师是飞往昆明去私会网友了。1月9日晚, 昆明公安局民警在昆明公路旁的草丛里找到了雷燕的尸体。原来, 雷燕先后借给这个素未谋面的网友26万元人民币, 网友逾期未能偿还。于是, 她独自飞往昆明讨债, 却被丧心病狂的网友活活掐死。

雷燕惨死在讨债路上的噩耗传开后, 不仅让冶山铁矿初级中学全体师生深感震惊, 也令六合区教育界的同行叹息不已。大家议论最多的话题是:她为何轻信网友, 犯下如此致命的错误?

1月16日, 雷燕的丈夫姚楚伟和女儿捧着她的骨灰回到了六合区冶山镇的家里。雷燕生前的同事、学生和亲友等数百人纷纷赶至吊唁。师生们一致认为, 雷燕惨死一事给大家上了一堂慎交网友课。她在生前, 把善良和爱心演绎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也包括虚拟世界, 这一惨痛的教训发人深省。

1月18日, 雷燕的追悼会在六合区殡仪馆里举行。姚楚伟和女儿望着雷燕的遗像, 哭得死去活来。

启示:教师应该具备信息教育能力。信息教育能力包括信息导航能力、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能力、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道德教育能力和信息心理教育能力。信息导航能力指教师致力于指导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方法。信息导航包括指导学生到哪里获得知识信息、向谁获得知识信息、什么时候需要获取知识信息、用什么手段获取知识信息、需要获取什么样的知识信息等等。

2.当心用网络阅读“黄毒”

案例:1995年12月18日, 《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 题目是“一位母亲的强烈呼吁”, 信中写道:“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 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近来, 我每每以泪洗面, 夜不能寐, 思前想后, 使我下决心给您写这封信, 因为毕竟我还是相信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我和丈夫都在企业中工作, 生活条件比较差, 但我们认为这没有什么, 我们有我们的骄傲——我们的儿子。儿子很聪明, 读书成绩一直不错, 很乖, 我和丈夫把所有的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倾注在他身上, 我们希望他争气、能成才。可是最近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打碎了我们的梦想。”这件事就是孩子利用计算机阅读“黄毒”, 从此, 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启示:这一事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家长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 但为他们做的仅限于物质方面的满足, 而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地指导。这对于鉴别能力比较低的青少年来说是不利的。家长有责任告诉孩子: (1) 如果在网上发现威胁性信息, 要及时告诉家长; (2) 上网时, 不要给出全名、真实的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密码等信息; (3) 不要自己去与网上结交朋友会面 (在现实世界中会面) , 如果非要会面, 请到公共场所; (4) 遇到带有脏话的来信, 请不要回答和反驳等。经常问孩子这样一些问题:你今天上网了吗?你用电子邮件了吗?你的软件、游戏和程序是合法的吗?如果是, 它们的签名、包装以及证明在哪儿?在互联网上看到过你的尴尬照片吗?当你使用互联网时谁经常与你保持联系?

3.五花八门的网络迷信

传统的迷信和高科技的网络一拍即合, 改头换面, 成为了许多青少年热衷的“网络鸦片”。网络迷信的泛滥, 使许多还不具备正确判别某些复杂事物能力的青少年深受其害, 一份以北京初高中生为对象的调查报告显示, 沉迷于网络算命的学生人数居然占学生总数的40%!网络迷信给青少年造成的巨大危害正日益显现。有些学生, 甚至将考试不好归因于没有“考试运”, 恋爱失败归因于没有“爱情运”。最极端的就是部分学生辍学, 说自己经过网上算命, 自己不应该上学, 应该做生意等等。这些似乎都已不是新闻, 我们耳闻目睹了太多发生在自己身边以及不在自己身边的“网络”事件。

学校的周边环境也不是一片净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黑网吧”盯上了学校, 幼稚懵懂的孩子成为非法经营者的“猎物”。据了解, 一些“黑网吧”一开始让未成年人免费上网玩网络游戏, 诱其上瘾后就控制住他们, 成为他们敛财的工具。某些网吧经营者利欲熏心, 不顾有关法律法规, 容留未成年人上网。为了能将青少年留在网吧消费, “黑网吧”不惜纵容甚至怂恿他们玩网络暴力游戏, 使青少年痴迷于其中, 欲罢不能, 也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虚拟的血腥世界中发生了严重偏差。为了支付上网费用, 一些青少年铤而走险, 走上了犯罪道路, 通过盗窃、抢劫等手段获取钱财。南宁市三十中的老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拥有了“第二职业”———到网吧找学生。散布在学校附近的多是“黑网吧”, 大都隐藏在路边的商铺楼里, 网吧老板的凶蛮、孩子的痴迷, 让老师们感到太多的揪心和无奈。“黑网吧”网住了多少孩子正在成长的心灵, 让他们迷失了方向。“黑网吧”网住了学生的课堂, 也网住了我们老师苦心经营的良好育人环境。

为此我们建议:

1.让学生在绿色的网络世界里遨游

互联网是我们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青少年学习知识的新天地, 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便捷的网上绿色空间尤为重要。德育进网络, 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信息网络化问题, 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 加强管理, 趋利避害, 为我所用, 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为此应该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页、专栏。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教育网站要发挥主力军作用, 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页、专栏,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内, 要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 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信息产业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 积极推进这项工作。武汉市青教办和武汉大学联合组织过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 从中发现, 一些电子游乐场所违反政府“不得接纳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规定, 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中小学生私入网吧, 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 仍是一些家长最为担心的问题。武汉市政府宣布, 在全市推行“阳光网吧”。“阳光网吧”为非营利上网场所, 上网内容必须健康有益, 服务对象主要为未成年人。政府将支付所有上网费用。这是武汉市针对未成年人过分沉迷网吧等电子游乐场所现象而推出的一项疏堵结合的举措。

2.创建校园思想道德教育网络阵地

应当构建网络伦理道德。网络伦理道德是用于调整和规范使用互联网人群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的道德准则。任何一个有道德感、公德心的网络使用者都应当自觉遵守网络伦理。在网络伦理的建构中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案, 还需要全世界的网络工作者共同努力。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 曾模仿《圣经·旧约》里“十诫”的形式, 拟出了一个“电脑伦理十诫”, 很值得我们参考: (1) 你不应该用电脑去伤害他人; (2) 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电脑工作; (3) 你不应该在他人的电脑文件里探头探脑; (4) 你不应该用电脑去偷盗; (5) 你不应该用电脑去做假证; (6) 你不应该拷贝或使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 (7) 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电脑资源, 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作出了补偿; (8) 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 (9) 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 (10) 你应该始终注意, 你使用电脑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人类同胞的理解和尊敬。

网络反腐与媒介素养教育 篇9

网络构建了虚拟世界, 网民拥有不同于现实的另一种身份。但仅仅把网络视为一种匿名游戏是狭隘的, 人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现实服务。例如网络反腐, 就是网络深度参现实生活的一种典型现象。“网络反腐”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网上廉政建设的方式和行为, 它通过互联网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进行监督和对公共权力进行约束, 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 是反腐败事业的新方式。

1 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

反腐倡廉是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传统的反腐方式依赖于官僚内部的自净, 但由于这个体系相对封闭, 很难和外部社会体系建立正常开放的交流, 构不成合理的信息交换, 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 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即使有少数腐败信息被举报出来, 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处理该项事务的主体, 受其体制规则的限制, 从接受相关信息到最终出台处理意见, 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对长的时期, 浪费了黄金时间。网络反腐则不一样。它借助新技术, 恰好能规避传统反腐方式中的缺陷。

⑴整合民意, 容易聚焦。掌握网络先进技术的网民, 以其独有的敏感在网上发贴子、发微薄举报贪腐, 设置公众话题并在追踪过程中吸纳民意表达, 整合公众的智慧和意见, 引起网络舆论的强大观注, 造成聚焦效应。在对贪腐人员形成巨大的压力的同时, 也可以给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更多更透明的信息, 提升其一查到底的决心和动力。

⑵方便快捷, 言论自由。在如今的信息社会, 自媒体解构了传统媒体的高门槛和高专业性, 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记者, 能自由地对社会公共事件发表言论。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突破了网络终端的限制, 极大的提高了发表网络观点的方便性。同时, 自媒体裂变式的传播, 能让贪腐信息在瞬间众所周

果。知, 贪腐行为无处藏身。

⑶保护隐私, 保障安全。传统的贪腐信息举报方式, 如打举报电话, 写举报信, 甚至直接到纪委揭发检举, 过于直接并缺少保护, 有可能暴露举报人的隐私信息, 造成不良后果。而网络的虚拟性以及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特点, 避免了以现实身份的接触, 保护举报人的隐私信息, 保障了其人身安全。

但我们也要关注到, 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人可以自由发声的开放平台上, 传统媒体中的守门人角色被消解。信息的生产、传播不再遵循严格的把关制度, 导致各种信息泥沙俱下。就反腐的效果而言, 网络反腐固然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反腐方式的漏洞, 但网络也极其容易成为滋生“恶性细菌”的温床:

⑴网络暴力日渐增长。网络暴力首先是指附加在网络信息中的暴力内容。在传媒业日益全球化、市场化、产业化的今天, 传媒中反映的暴力内容正逐步增加、暴力倾向正日益增长, 充满血腥与暴力的信息已被人们视为“电子海洛因”。这种“毒品”对很多群体, 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有毒害作用, 因为他们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怀疑力和判断力, 无法避免媒体暴力对自身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还指人们处理相关信息时的粗暴的态度和方式。例如在网络反腐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网络审判”现象。网络审判主要指的是网民、网站或网络公司通过网络媒介对某些还未正式审判的社会性案件进行分析调查和评判, 从而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影响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认识、对当事人造成重大伤害的行为。由于网络舆论具有自由性、双向性、匿名性、非理性及随意性等特质, 网民个体的舆论表达容易发生变化甚至扭曲, 这种误解一旦传染给其他个体, 形成整体性的“变异”和“扭曲”, 从而直接转化为“媒介审判”。媒介审判脱离了正常的举报限度, 妨碍司法独立和公正, 显然是粗暴无理的。

⑵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当代媒体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娱乐。娱乐主宰一切, 在娱乐或享乐原则面前, 人们成为一种日益肤浅、浮躁的消费主义者, 不仅丧失了消费自主能力和批判鉴赏力, 而且容易丧失植根于文明传统最深层的羞耻心。我们看到网络反腐案件中, 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反腐话题, 将之置换为对低俗和娱乐信息的传播。他们不去关注公众受损的利益需求, 却频频引导受众偷窥他人隐私, “小三”“私生子”“艳照”等低俗内容被生产为满天飞的花边信息。网络反腐大部分靠文字、照片、视频等, 从这些途径‘揪’贪官, 容易流于表面。低俗化、娱乐化的网络反腐倾向容易形成集体性的非理性力量。

⑶谣言是网络反腐的伴生物。数以亿计的手机和网络用户、数以百万计的博客用户都掌握着自己的“媒体”, 越来越多的“草根”通过手中的媒体, 随心所欲地表达着自我的感受。从积极层面讲, 网络打破了传播媒体长期以来集中在少数人、特定阶层的局面, 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但是, 网络显然缺乏把关措施。过度自由很容易演变为信息失控, 虚假信息、有害信息未经审核和过滤, 堂而皇之的随网络大面积而且迅速的传播出去。网络谣言会严重损害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可见, 反腐中, 网络需要不断净化。网络的净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网络自净功能的启动;其二是坚持合理把关。网络自净功能依赖于网民之间的频繁互动, 这就如同搭建起一个多声部平台, 汇集舆论场中的信息, 在众声喧哗中寻求意见的均衡、理性, 在自说自话中寻求多元意见的和解、弥合。在充分开放的观点市场中, 信息总体上是越辩越明, 这就实现了网络对于自身环境的净化。在传统媒体中, 媒介组织中的“把关人”可以对新闻传播实现有效控制。而网络媒体传受合一, 网民自身拥有了生产、收集和消费信息的能力, 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 这使得网络把关无法强制成为一种制度, 只能是对网民自觉行为的一种期待。在自媒体时代, 既然人人都可以是记者, 那么人人都应该自觉为自己的信息生产严格把关。

2 新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网络的净化非常依赖于网民媒介素养的存在和提升。但我们的媒介素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网络反腐中暴露出的网络暴力等问题, 只是全民媒介素养低下问题的冰山一角。实际上, 反腐视野之外, 网民们还有很多素养低下的表现, 提升全民的媒介素养刻不容缓。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具有的正确地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有效地使用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也指受众的批判性思维反作用于媒介的能力。在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革命的背景下, 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 构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网络, 应该掌握的新的能力。信息时代, 我们应该具有的新媒介素养 (Networking literacy) 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

显然, 培养和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是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这依赖于开展全面深入的媒介素养教育。上世纪30年代, 英国提出媒介教育的概念, 鼓励“认清并抵制”大众传媒的影响。如今, 它逐渐重视媒介语言所构架的现实与真正现实之间的关系和差别, 要求人们正确看待媒体的巨大力量, 了解媒介讯息特性, 从而重新认识媒体——即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相关知识, 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 使人们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 而不只是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信息传媒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是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 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的能力, 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 面对全球化和商业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特别是面对蕴含着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和媒介节目的大量涌入, 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变得非常紧迫而严峻。

那么, 媒介素养教育该如何进行呢?

⑴媒介素养教育从娃娃抓起, 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目前, 西方国家对媒介素养教育有一个共同的经验, 那就是要尽量早的开始媒介素养教育, 一般在小学时期就应该展开这项教育, 一直到中学、大学, 这项教育都不会停止, 这是一个系统性、动态性的教育过程, 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 教育的内容也会随之相应变化。

西方的媒介素养教育是终身教育, 社会成员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这种教育。从娃娃抓起, 终身化, 这是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两大特点, 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 结合中国的实际特色, 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课堂, 开辟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指标。

⑵建立媒介素养教育信息平台。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个人, 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化的立体式教育。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担负起社会成员媒介素养教育的义务。政府完全可以将媒介知识作为公共信息资源上架到公共信息平台, 将之公开并传播出去, 成为人人可以自由享用的资源库。媒介素养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 完全可以扩大这项教育的群众基础, 取得良好的效果。

⑶消除地域差距。我国目前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造成了教育方面存在多方位多层次的差别, 这种尤其表现在城乡差别方面。总体来看, 城市公众接触、使用新媒介的机会和经验相对较多, 因而其媒介素养相对较高。而乡村明显在这方面缺乏条件, 导致乡村公众的媒介素养极其低下。这种失衡的状况无疑对媒介素养教育大局不利。今后, 努力消除城乡差别, 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重心。

媒介素养教育的办法当然远不止以上几点。其实, 以什么方式教育公众提升体媒介素养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作要持续开展, 落到实处, 最终实现全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对于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来说, 它是“个人与外界”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或互动所需具备的条件。虽然, 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万能的, 但一定是有益于个人身心培养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广媒介素养教育, 帮助受众适应变化莫测的媒介环境, 变被动为主动, 进而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应该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媒介素养教育正在向全民化、社会化转变, 提高新媒介素养, 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林喆.网络反腐的性质及其形式的利弊分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 (1) .[1]林喆.网络反腐的性质及其形式的利弊分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 (1) .

[2]燕道成, 黄果.否定与重构--媒介暴力的伦理批判[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 .[2]燕道成, 黄果.否定与重构--媒介暴力的伦理批判[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 .

[3]王永亮, 王向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三位一体”[J].《今传媒》2007 (3) .[3]王永亮, 王向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三位一体”[J].《今传媒》2007 (3) .

[4]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J].《当代传播》2000 (2, 3) .[4]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J].《当代传播》2000 (2, 3) .

[5]徐永贵, 梁启冰.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比较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6 (12) .[5]徐永贵, 梁启冰.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比较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6 (12) .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篇10

随着电视、广播、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这些传播媒介发展的日益专业化和多元化, 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涵义在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发展, 也已演变成为具有多种角度、多个含义及多维层面的概念。当前, 媒介的层面, 主要包括以下这四个层次:第一, 构建起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第二, 发展并逐步完善有关大众媒介的思想;第三, 大力提升遇到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第四, 培养具有建设性的大众传媒的应用能力。总体来看, 所谓媒介素养, 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凸现的一种的思辨和反应能力, 这种能力是产生于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一定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以及生产创造等基础上的;这种素养不仅要具有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及思辨能力, 而且对于有关媒介的性质和功能, 还要能够做到正确认识并有效建立起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 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提升其对不良信息的抵制和免疫能力;此外, 这种素养还要求人们要学会把大众传媒利用并服务于其个人的成长发展上。青少年因年纪小, 再加上个人经验不足、与讯息距离不近, 因而相比于成年人, 青少年对媒介更为依赖, 他们更容易受到媒介所提供的观念及行为规范的影响。因此, 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的时代下, 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就要予以有效引导和培养, 并指导他们在面对媒介信息时要能够正确理解和建设性地享用这些大众传播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他们正确的媒介批判能力以及充分利用大众传播资源来对自我发展进行有效完善的能力培养起来。正是基于此, 以下就媒介融合时代下的“青少年素养教育”这个课题, 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1 当前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分析

相关资料显示, 青少年在接触媒介过程中, 对于最为基本的媒介接触能力早已形成, 但在有效使用媒介以及批评媒介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方面, 还较为欠缺, 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 对媒介信息的质疑力和思辨力均较为缺乏。有关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当代青少年已能开始意识到。对于青少年学生每天所收看电视节目或所收听广播节目的真实性,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其中绝大部分是真实的, 而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只有一小部分是真实”或“都不真实”的, 对于媒介真实这种媒介所展现的事件场景, 这是大众传播媒介基于对现实世界中的那些信息或典型事件进行选择性地加工、并予以一定的结构化, 在此基础上再展现给人们。所以, 能不能正确区分这两种现实, 对于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能不能做到清醒地面对, 并对自身行为进行明确判断, 这些均可用于衡量受众媒介素养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学生都认可媒介所表现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只有极少数青少年学生认为媒介内容都不真实, 还有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认为只有一小部分媒介内容是真实的。因此, 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时代下, 具有某种理性的辨别能力, 这是很多青少年所不具备的, 他们对媒介因过于相信而一味地依赖着, 这样就使得他们无法正确划分客观事实和媒介现实, 其结果就让广大青少年形成认识的偏差, 最终对他们的社会实践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 对媒介信息缺乏必要的引导。伴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及其形式的日益多元化, 不管是电视、还是网络, 这种极为生动的声画介质, 对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方式, 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改变, 青少年自然也不例外。青少年在其发展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引导者之一就是他们的家长, 而家长却没有尽到这个引导者的职责。某项调查结果表明, 能对青少年上网进行有效限制金属其中的一小部分, 而绝大多数家长都无法做到有效限制青少年上网。由此可见, 青少年在对媒介进行接触过程中, 家长并为真正予以正确的引导, 更不用说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接触环境, 这样就极易让青少年在培养媒介素养过程中误入歧途。

2 做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时代已悄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时代下, 很多发达国家早已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其基础教育之中, 并作为其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而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 不仅起步较晚, 而且发展也较慢, 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 这显然与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是不相适应的;为此, 做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并大力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 这在当前是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事情。

1) 大力推行多元化教育模式。结合各地具体情况, 应采取循序渐进这种方式来有效提高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其中最为有效的一个途径, 就是在诸如思想品德、计算机技术及学生社会实践等中小学课程中逐步纳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并创造机会让青少年能够亲自参与诸如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社会实践中, 以此来逐步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水平;此外, 作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 对于这项教育工作, 一定要高度重视, 并拿出实际行动, 制定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和扶持配套政策, 以此来鼓励和促进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例如, 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 可以这些学习作为试点, 鼓励他们把完整的媒介素养课程纳入中小学教学课堂之中。

2) 充分发挥大众媒介所固有的正能量的作用。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 主要是来自于其所产生的内容, 因而大众媒介最能被人们所认识的, 就是它作为传达工具这个属性;从这个方面看, 大众媒介一定要做好信息筛选器的重要作用, 要从源头上切实把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信息过滤掉, 以此来对整个媒介空间起到不断净化的效果;此外, 作为青少年最为重要引导者之一的家长, 也一定要主动与他们的孩子们多沟通、多交流, 以此来引导他们做好媒介信息的选择和利用, 在充分利用大众媒介正能量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媒介素养水平。

3 结论

总之, 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得大众媒介对当前人们生活、学习的影响和渗透日益增强, 这也使得当代人更趋向生存于“媒介现实”之中;与此同时, 快速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 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卷入到这个巨大的信息洪流之中, 再加上飞速崛起的网络媒介, 带来了媒介形态的巨大变化及各种媒介的相互融合, 不管是信息传播广度、还是深度, 这种全新媒介形式不同于以往的所有媒介形态, 并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 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时代下, 就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这个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对于促使人们理性接触和使用媒介、促使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摘要:伴随着我国快速发展的传媒业, 也宣告着我国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大众媒介, 这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日益密切的新兴事物, 在充分发挥其优点的过程中, 也日益暴露出其缺点, 这些缺点已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 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时代下, 正确引导和教育我国广大青少年, 让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正确解读、利用和批判, 已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正是基于这些考虑, 本文就媒介融合时代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这个问题,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媒介融合,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

参考文献

[1]王国燕.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今传媒, 2012, 5.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 媒介素养教育 ; 课程体系

【课题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Y201408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47-02

大数据时代下,媒介成为社会大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而大学生是利用媒介获得、使用、传播、制造信息的高发群体,因此,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显得尤为迫切,重要的是,高校还应顺应时代发展,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超凡驾驭媒介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目前,国外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的研究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媒介素養教育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甚至已经将此教育纳入到了正规的教育系统中。香港和台湾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相对迅速和完善。从高校到中小学,都采取专业研究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协同努力、开放办学的新课程模式。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先后发起了发展和推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国内相关机构也积极开始开展了一些媒介素养会议,对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内蒙古科技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现状

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从2013年11月份开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学校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课。虽然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学术研究成果,但缺乏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设系统的研究,教学内容主要停留在媒介素养的认知知识和学科知识等相关的理论层面上,缺乏创新实践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比较单一,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媒介实践教育开展不够,不能针对性的改进存在的问题。

在两年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开展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学生与媒介保持高度接触状态,但同时对媒介素养相关概念知之甚少,在媒介接触过程中处于被动,并无意识的受媒介控制;同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主要通过手机、互联网等媒介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对手机媒介依赖严重,但同时又缺乏对手机信息的思辨能力;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缺乏,媒介技术的掌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大部分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认为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希望能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促进自身发展。

针对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尝试着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这几方面出发,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接受和参与媒介素养教育,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问题。

二、课程目标

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定位为通识必修课。以期通过这样的媒介素养课程,使当代大学生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取得控制权,可以自由地遨游在媒介世界里,获取需要的信息和经验。并具备保护自己远离媒介危害以及能够利用媒介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

(一)批判意识

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提高对媒介的分析思辨能力。当学生面对媒介信息时,能够利用课堂上所学分析质疑媒介所传达的“常理”,并能够帮助学生探知媒介信息话语权和话语体系是课程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解构媒介

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海量增长,面对这些数据挑战时,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当务之急就是要教会学生“解构媒介”,熟知每种媒介的特性和优势,使他们能够分析信息内容、规范、制作过程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利用媒介技术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三)表达自我

媒介素养教育的另一核心是利用微信、微博、社交网站、视频网站、BBS论坛等媒介,满足自我娱乐、消磨时间,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学习知识、推销自我。当学生们能够通过各种媒介述说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媒介素养教育的真正作用才可以凸显出来。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选择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媒介认知;二是对媒介内容的理解;三是新媒介的理解和使用;四是媒介的道德、美学、情感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围绕某一特定内容展开,将学习内容分成10大模块,每个模块内容相互独立,同时,又安排相关讲座,来补充课堂内容。

(一)媒介认知

媒介认知是课程的必选内容,让学生了解每一种大众媒介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包括设立“媒介素养教育导论”、“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互联网媒体”等4讲专题。每一讲中,都会讨论一类媒介的产生、发展及面临的挑战,每一种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教学中,选择学生们熟悉的影视剧作品或综艺节目做为案例,分析媒介是如何运作,媒介文本构建的规律;在“互联网媒介”一讲中,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围绕“人与媒介”主题,畅想未来媒介的发展。

(二)媒介内容

将“大众媒介内容的理解”作为一个专题,以“新闻”、“娱乐”、“广告”3种媒介为代表讲解大众媒介内容的构建和真实性。教学过程中,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依据自身经验,选择新闻、娱乐、广告的内容哪个更可信。大部分学生认为新闻是真实的,而娱乐和广告提供内容是虚假的。通过选取新闻素材、娱乐节目和广告,逐一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媒介所呈现内容的特点、叙事模式,面对媒介信息时应该如何进行分析和理解。

(三)新媒介的理解和使用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时代特征,特别是要对当前流行的媒介如网络、手机、微信等新媒介,选取说服力强的案例,或辅以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包括设立 “互联网那些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的变迁”、“安全素养—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 “新媒体实践”等4讲专题,教学中,引入互联网热词“OTO”、“互联网+”、“大数据”,让学生展开讨论,列举出与上述相关联的现实生活案例;对近年来网络舆论环境的变迁进行了梳理,采用近年来网络经典案例如“抢盐风波”、“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四川会理PS事件”等事件,加深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理解,更好地使用新媒体表达自我;个人网络信息安全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安全素养—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以“棱镜门”事件为切入点,以2014年网络信息安全安全事件为例,由学生讨论得出如何保证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方法;“新媒体实践”这一专题中,让学生利用手机、DV等设备拍摄短片,邀请校电视台专业人士指导他们利用后期软件编辑作品,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简单的新媒体制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对新媒体内容的形成过程有了正确的认知。endprint

(四)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美学教育

教学内容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美学教育等方面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之影像观看、愉悦与认同”专题就是通过观看电影《搜索》,并开展讨论,对影片从道德、情感、美学等多维度进行解读,尤其是影片中体现出当前流行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现象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媒介素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的設置体现了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又因为课程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教学方法同样要遵循生活化、具体化原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生活中实际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专题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实践教学法。

课堂上,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主要通过老师列举案例,针对具体案例进行讲解,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参与式教学”是由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课下准备,课堂阐述自己观点,促进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

媒介素养教育课外教学主要是参与式培训。培训主要针对大学生不同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我们主要选择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培训对象,以大学生关注的话题“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变迁”的专题讲座作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有效补充。

媒介素养教育课外教学通过广泛利用新媒体资源拓展教学。教学中,通过播放音频、视频等信息扩充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手机或相机拍摄视频或照片,经过后期编辑和修改,制作自己的作品;还可以通过学生广泛使用的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互动,在线进行课堂教育。

五、结论

本文根据内蒙古科技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现状,从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制定了一套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力争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打造成为广大学生喜爱上并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所呈现的专题教学内容,辅以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创作实践活动,激发选修课程的学生,及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等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的能动思维,在不断地使用媒介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媒体,善用媒体。

参考文献

[1]陈晓慧,张哲,张博.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状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6):50-56.

[2]张博. 高等院校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教育技术学,2013.

[3]张明海,龙献忠.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改革[J].现代传播,2014(9):133-136.

[4]刘远军.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以长江大学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4):158-160.

[5]王天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9):51-53.

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特征 篇12

一、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对“媒介素养”这个名词的概念进行了了解。在我们选出的10个研究对象家庭中, 这20位家长没有一位听说过“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当我们提到“媒介素养教育”时, 很多家长的反应是:“媒介使用还用教育吗?”、“电视打开就直接看呗, 看电视谁不会啊”、“媒介教育是不是教我们怎么使用现在的这些新兴媒体?”

从家长的这些反问中, 我们可以看出, 现在家长对于媒介素养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 一提到媒介素养,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媒介工具的使用, 媒介素养就是简单地看电视、读报纸、上网等动作行为。媒介素养, 大家只把焦点都放在了“媒介”二字上, 而忽略了“素养”的重要性。媒介素养不仅仅是媒介工具的使用, 还包括对媒介的认知, 媒介接触行为以及对媒介的批判性等等。那么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这一领域更是存在着大段的空白。

现代家长极其缺乏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 不知道何为“媒介素养”, 更不懂怎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直接导致了家长对于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中断, 致使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在“家庭教育”这第一环节的缺失。

二、缺乏系统性

由于家长在“媒介素养”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知识方面的匮乏, 致使这些家长对家中的中小学生缺乏进行系统的、有目的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像其他学科一样, 是一个具有科学的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的学科, 只是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发展也落后于欧美国家, 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大面积的普及, 所以, 不为大众所熟知。

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 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媒介发展自己。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过程, 能够让受众更好地了解自己媒介素养状况的同时, 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1]。那么对于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一样, 家长应该系统地安排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可以先从“媒介接触行为”开始, 引导中小学生认识、使用各种媒介工具, 激起中小学生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兴趣。再逐步地对中小学生的“媒介认知”、“媒介批判性”进行指导。

在调查中, 我们确实发现, 家长们不知道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无法系统性地完成这个教育过程。那么我们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 指导家长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我们先指导家长, 再由家长指导孩子。在指导过程中, 我们侧重帮助家长建立一个较完整、较为系统化的教育框架, 然后由家长自行发挥并决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三、教育行为具有随机性 (偶然性)

研究对象家庭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随机性即偶然性, 是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也就是说由于家长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知识, 也无法系统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而他们能做到的是遇到什么教育什么, 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这样就使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 在我们家访过程中, 有一个中学生调台正好锁定了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 (较为成人化的相亲节目) , 而家长则让其换台, 不许看这个节目。原因是:这样的成人化的相亲节目, 自己很爱看, 但是觉得内容很不适合孩子观看, 节目里面嘉宾的某些言论、观点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的对电视节目内容的干涉行为, 其实就是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告诉他们应该看什么, 不应该看什么。

那么我们在家访其他研究对象家庭的时候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都是在家长、中小学生使用媒介的同时, 家长发现什么问题, 就说一下, 之后便不再提及, 直到再次遇到问题。这样的媒介素养教育都是随机进行的, 家长并没有一个长远的教育计划, 也没有制订媒介素养教育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不利于中小学生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 更会减缓自身媒介素养的增长程度。

尤其在我国电视节目未采用分级制度, 许多成人化的节目会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小学生的视界, 而且他们的辨别、抵抗诱惑能力又比较低, 所以媒介传播的例如黄色、暴力、血腥场面会严重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教育行为具有无意识性, 缺乏目的性

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家庭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不能绝对的地没有, 应该说是比较隐性, 家长是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小学生进行了媒介素养教育, 这些家长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 都不知道这是媒介素养教育。这与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偶然性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家长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 要想好教育的内容, 使用怎样的教育方式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下一篇:选矿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