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健康教育

2024-10-08

中小学健康教育(精选12篇)

中小学健康教育 篇1

2.基本内容

(1) 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而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有利于健康;膳食应以谷类为主,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注意荤素搭配;日常生活饮食应适度, 不暴饮暴食, 不盲目节食, 适当零食;购买包装食品应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有无涨包或破损, 不购买无证摊贩食品;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 (发芽土豆、不熟扁豆和豆浆、毒蘑菇、新鲜黄花菜、河豚鱼等) ;不采摘、不食用野果、野菜;体育锻炼时自我监护的主要内容 (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的指标) ;发现视力异常, 应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视力检查、验光, 注意配戴眼镜的卫生要求;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不吸烟、不饮酒;常见毒品的名称;毒品对个人和家庭的危害, 自我保护的常识和简单方法, 能够远离毒品。

(2) 疾病预防:贫血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常见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甲型肝炎等) 的预防;疟疾的预防;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红眼病) 的预防;碘缺乏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食用碘盐可以预防碘缺乏病;血吸虫病的预防 (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 。

(3) 心理健康:保持自信,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 (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 ;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 (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 ;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变声期的保健知识;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体温、脉搏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的意义。

(5) 安全应急与避险:骑自行车安全常识;常见的危险标识 (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 , 远离危险物;煤气中毒的发生原因和预防;触电、雷击的预防;中暑的预防和处理;轻微烫烧伤和割、刺、擦、挫伤等的自我处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四) 水平四 (初中阶段)

1.目标

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了解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意义, 养成科学、营养的饮食习惯;了解充足睡眠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了解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增强卫生防病能力;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 熟悉毒品预防基本知识, 增强抵御毒品和艾滋病的能力;了解青春期心理变化特点, 学会保持愉快情绪和增进心理健康;进一步了解青春期发育的基本知识, 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了解什么是性侵害, 掌握预防方法和技能;掌握简单的用药安全常识;学会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了解网络使用的利弊, 合理利用网络。

2.基本内容

(1) 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有害健康,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 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青春期充足的营养素, 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健康 (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个小时, 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9个小时, 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个小时) ;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细菌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等) ;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 不吃病死禽畜肉;适宜保存食品, 腐败变质食品会引起食物中毒;拒绝吸烟、饮酒的技巧;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拒绝毒品的方法;吸毒违法, 拒绝毒品。

(2) 疾病预防:乙型脑炎的预防;疥疮的预防;肺结核病的预防;肝炎的预防 (包括甲型肝炎、乙 (丙) 型肝炎等) ;不歧视乙肝病人及感染者;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的预防方法;判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 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学会如何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吸毒与艾滋病;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

中小学健康教育 篇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对健康教育提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及新时期学校健康教育的需求,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教育。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校健康教育要把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健康知识传授与健康技能传授并重原则;健康知识和技能传授呈螺旋式递进原则;健康知识传授、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形成相统一原则;总体要求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原则;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原则。做到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和促进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技能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建立。

二、健康教育具体目标和基本内容

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

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把五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五级水平中,分别为水平一(小学1-2年级)、水平二(小学3-4年级)、水平三(小学5-6年级)、水平四(初中7-9年级)、水平五(高中10-12年级)。五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一)水平一(小学1-2年级)

1.目标

知道个人卫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知识;了解保护眼睛和牙齿的知识;知道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养成良好的饮水、饮食习惯;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加入同伴群体的技能,能够与人友好相处;了解道路交通和玩耍中的安全常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紧急求助方法;了解环境卫生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初步树立维护环境卫生意识。

2.基本内容

(1)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等垃圾;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勤洗澡、勤换衣、勤洗头、勤剪指甲(包含头虱的预防);不共用毛巾和牙刷等洗漱用品(包含沙眼的预防);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要洗手;正确的洗手方法;正确的身体坐、立、行姿势,预防脊柱弯曲异常;正确的读写姿势;正确做眼保健操;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及选择适宜的牙刷和牙膏;预防龋齿(认识龋齿的成因、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检查);适量饮水有益健康,每日适宜饮水量,提倡喝白开水;吃好早餐,一日三餐有规律;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经常喝牛奶、食用豆类及豆制品有益生长发育和健康;经常开窗通气有利健康;文明如厕、自觉维护厕所卫生;知道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2)疾病预防: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

(3)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与同学友好相处技能。

(4)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来”。

(5)安全应急与避险: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行人应遵守的基本交通规则;乘车安全知识;不玩危险游戏,注意游戏安全;燃放鞭炮要注意安全;不玩火,使用电源要注意安全;使用文具、玩具要注意卫生安全;远离野生动物,不与宠物打闹;家养犬要注射疫苗;发生紧急情况,会拨打求助电话(医疗求助电话:120,火警电话:119,匪警电话:110)。

(二)水平二(小学3-4年级)

1.目标

进一步了解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眼知识,学会合理用眼;了解食品卫生基本知识,初步树立食品卫生意识;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初步学会合理安排课外作息时间;初步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了解肠道寄生虫病、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和 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方法;了解容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熟悉常见的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单处理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掌握简单的避险与逃生技能;初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保护生命的意识。

2.基本内容

(1)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读书写字、看电视、用电脑的卫生要求;预防近视(认识近视的成因、学会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定期检查);预防眼外伤;不吃不洁、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和预防疾病;睡眠卫生要求;生活垃圾应该分类放置;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于健康的物质,避免被动吸烟。

(2)疾病预防: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病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营养不良、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认识传染病(重点为传播链);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水痘、腮腺炎、麻疹、流脑等)的预防;冻疮的预防(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学生应接种的疫苗。

(3)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

(4)安全应急与避险:游泳和滑冰的安全知识;不乱服药物,不乱用化妆品;火灾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地震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及时就医,及时注射狂犬疫苗;鼻出血的简单处理;简便止血方法(指压法、加压包扎法)。

(三)水平三(小学5-6年级)

1.目标

了解健康的含义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健康意识;了解营养对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营养观;了解食品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树立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了解毒品危害的简单知识,远离毒品危害;掌握常见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树立卫生防病意识;了解常见地方病如碘缺乏病、血吸虫病对健康的危害,掌握预防方法;了解青春期生理发育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学会体育锻炼中的自我监护,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基本内容

(1)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有利于健康;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日常生活饮食应适度,不暴饮暴食,不盲目节食,适当零食;购买包装食品应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有无涨包或破损,不购买无证摊贩食品;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发芽土豆、不熟扁豆和豆浆、毒蘑菇、新鲜黄花菜、河豚鱼等);不采摘、不食用野果、野菜;体育锻炼时自我监护的主要内容(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的指标);发现视力异常,应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视力检查、验光,注意配戴眼镜的卫生要求;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不吸烟、不饮酒。常见毒品的名称;毒品对个人和家庭的危害,自我保护的常识和简单方法,能够远离毒品。

(2)疾病预防:贫血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常见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甲型肝炎等)的预防;疟疾的预防;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的预防;碘缺乏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食用碘盐可以预防碘缺乏病;血吸虫病的预防(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

(3)心理健康:保持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变声期的保健知识;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体温、脉搏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的意义。

(5)安全应急与避险:骑自行车安全常识;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远离危险物;煤气中毒的发生原因和预防;触电、雷击的预防;中暑的预防和处理;轻微烫烧伤和割、刺、擦、挫伤等的自我处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四)水平四(初中阶段)

1.目标

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了解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意义,养成科学、营养的饮食习惯;了解充足睡眠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了解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增强卫生防病能力;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熟悉毒品预防基本知识,增 强抵御毒品和艾滋病的能力;了解青春期心理变化特点,学会保持愉快情绪和增进心理健康;进一步了解青春期发育的基本知识,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了解什么是性侵害,掌握预防方法和技能;掌握简单的用药安全常识;学会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了解网络使用的利弊,合理利用网络。

2.基本内容

(1)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有害健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青春期充足的营养素,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健康(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个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9个小时,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小时);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细菌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等);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吃病死禽畜肉;适宜保存食品,腐败变质食品会引起食物中毒;拒绝吸烟、饮酒的技巧;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拒绝毒品的方法;吸毒违法, 拒绝毒品。

(2)疾病预防:乙型脑炎的预防;疥疮的预防;肺结核病的预防;肝炎的预防(包括甲型肝炎、乙(丙)型肝炎等);不歧视乙肝病人及感染者;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的预防方法;判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学会如何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吸毒与艾滋病;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

(3)心理健康: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调控情绪的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状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异性交往的原则。

(4)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痤疮发生的原因、预防方法;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常识,痛经的症状及处理;选择和佩戴适宜的胸罩的知识。

(5)安全应急与避险:有病应及时就医;服药要遵从医嘱,不乱服药物;不擅自服用、不滥用镇静催眠等成瘾性药物;不擅自服用止痛药物;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毒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骨折简易应急处理知识(固定、搬运);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预防网络成瘾。

(五)水平五(高中阶段)

1.目标

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了解常见食物的选购知识,进一步了解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有效的交流能力,掌握缓解压力等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进一步了解青春期保健知识,认识婚前性行为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树立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2.基本内容

(1)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食品选购基本知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内容。

(2)疾病预防: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危害;HIV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区别;艾滋病的窗口期和潜伏期;无偿献血知识;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

(3)心理健康:合理宣泄与倾诉的适宜途径,客观看待事物;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方法,做到主动、诚恳、公平、谦虚、宽厚地与人交往;缓解压力的基本方法;认识竞争的积极意义;正确应对失败和挫折;考试等特殊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应对。

(4)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婚前性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性行为。

(5)安全应急与避险:网络交友的危险性。

三、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

(一)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教学课时安排可有一定灵活性,如遇在下雨(雪)或高温(严寒)等不适宜户外体育教学的天气时可安排健康教育课。另外,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把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列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开展健康教育的水平。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以现有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体育教师为基础。要重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各级教研部门要把健康教育教 学研究纳入教研工作计划,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以知识传播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工作。

(三)各地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开发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增强健康教育实施效果。凡进入中小学校的自助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必须按有关规定,经审定后方可使用;健康教育自助读本或者相关教育材料的购买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解决,不得向学生收费增加学生负担。大力提倡学校使用公用图书经费统一购买,供学生循环使用。

(四)要重视对健康教育的评价和督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与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作为评价重点。评价的重点包括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情况列入学校督导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健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健康教育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各地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健康教育与其他相关教育,如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把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教育效应。

中小学健康教育 篇3

三省一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均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表现为:

口 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统一部署。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三省一市都转发了教育部的文件,并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如,河北省教育厅于1997年2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意见》,于2000年5月,下发了《河北省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指导纲要》,于2003年3月,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辽宁省教育厅于2001年初,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

口 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统一领导。

三省一市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领导,他们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结构。如广东省在省、市两级均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高校专家共同组成。广东省明确提出:“教育行政主管与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是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为此,他们在教育事业经费中设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共安排200多万元建立起省和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支持各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辽宁省教育厅在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和心理学会下设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海市成立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下设“校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委员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和“青年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委员会”。

口 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三省一市都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为了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他们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广东省教育厅把‘规范管理作为推进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则”,在师资培训方面,“做到了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课时、统一教材、统一备课、统一考核、统一颁发证书”;在检查评估方面,制定了“示范学校评估标准”,河北省教育厅下发了《河北省中小学心理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以此来规范和检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海市则以“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示范校”为榜样,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规划和管理。

二、抓住关键环节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

三省一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不仅因为领导重视、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有统一的管理,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紧紧抓住了关键环节,表现为:

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中小学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有师资队伍。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就必须加强对专职教师和全体教师的培训工作。为此,广东省教育厅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分为A、B、C三个级别。省教育厅对不同级别的培训,在学员资格、培训时间、课程设置、掌握技能、考核内容、持证上岗后所从事的工作范围和要求都有统一的明确的规定。2002年和2003年,共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1000多人,这为实现教师全员培训、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了基础。辽宁省教育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省“十五”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的课程体系中,2003年更启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上海市则更加重视对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培训,推出了“个案辅导研修班”的培训模式。

把课题研究作为带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龙头。

河北省明确提出 “以科研为先导”的理念。他们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 “九五”、“十五”期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被列为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并形成了省、市、区三级实验网络。辽宁省有45%以上的中小学校承担或参与了国家、省、市、区各级立项的科研课题,涉及教师6000多人。广东省立项“十五”规划科研课题88项,其中省重点科研课题16项。上海市由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挂帅,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幼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研究”。另外,协会仅2003年就立项课题93项,以此带动上海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结合本地实际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的根基

三省一市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时指导原则是一致的,坚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全员参与的原则。

1.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学生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在途径和方法上几乎是相同的。

1.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3. 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如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如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

把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流。

除了以上共同点以外,三省一市都积极做到了把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上海市“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把性别教育、生殖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整合起来,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整合起来,深受学生的欢迎。河北省构建了省、市、区(县)三级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提出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指导原则,并提出了“理解、赏识、成功”的操作方法。广东省始终坚持“要让学生成才,先让学生成人”的理念,在发挥高校专家的作用方面,在规范管理方面,在示范学校评定方面都有创新。辽宁省在发挥社会各界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方面,在家校合作方面很有特色,全省50%以上的中小学校都开办了家长学校。他们利用家长学校这个平台,通过专家报告、家长经验介绍、教师家长对话、分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学校开放日等形式,达到了家校配合并共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四、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的新起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区是否能够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或不足。在这一点上,三省一市都做得很出色。如,广东省每年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软件评选活动,个案分析评选活动和示范学校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河北省在省内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征文活动,同时,积极参加了“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仅石家庄市在两届“健康杯”评选活动中参评的文章数量都达到一千篇以上,列全国首位。辽宁省在省内开展征文活动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文章数量也在前列。

在谈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时,三省一市都认为:“发展不平衡”是主要问题。在“区县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都存在着不平衡”,甚至还存在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存在应付检查或流于形式的现象。他们认为:在观念上,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师资方面,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数量需要增加,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还有待提高。为此,他们提出:要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加强对校长和全体教师的培训,提高校长和全体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此同时,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全体教师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小学健康教育 篇4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机制就是要构建“三级工作、三级预警和三级转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调机制。“三级工作”体系, 即一级工作体系是由专门人员组成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小组, 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等工作;二级工作体系是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心理咨询教育人员、医务人员、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等组成的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 负责开展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活动;三级工作体系是由心理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组织, 在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指导和帮助下, 开展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发挥学生群体的自育功能。以上三级协调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得到及时缓解, 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进行系统的心理矫治, 有严重心理危机并有可能自伤或伤他的学生被及时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和做好善后工作, 更有利于从广度和深度上面向全体同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健康、持续发展, 就必须有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适应的资金投入、师资培训等, 建立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首先, 提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保障机制。各中小学校应积极探索和努力形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金的多元投入机制。其次, 优化中小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保障。在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上, 要注意性别、年龄、职称、学历以及所学专业的不同搭配, 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 在网络的冲击下,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它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既要具有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又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网络的理论和技术;既要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又要有较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既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又要具有现代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机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主体、评估程序以及评估结果的反馈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状况的评估。二是对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评估。主要是对专兼职教师的数量、知识结构、个体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三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评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评估主要包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动态研究、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等。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评估。这是一项综合性的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注重实际效果, 因此, 对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评估主要是以评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象, 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为主。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等方式来进行评估。

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及目标 篇5

1.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

2.具体目标: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把五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五级水平中,分别为水平一(小学1-2年级)、水平二(小学3-4年级)、水平三(小学5-6年级)、水平四(初中7-9年级)、水平五(高中10-12年级)。五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1)目标

知道个人卫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知识;了解保护眼睛和牙齿的知识;知道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养成良好的饮水、饮食习惯;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加入同伴群体的技能,能够与人友好相处;了解道路交通和玩耍中的安全常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紧急求助方法;了解环境卫生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初步树立维护环境卫生意识。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等垃圾;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勤洗澡、勤换衣、勤洗头、勤剪指甲(包含头虱的预防);不共用毛巾和牙刷等洗漱用品(包含沙眼的预防);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要洗手;正确的洗手方法;正确的身体坐、立、行姿势,预防脊柱弯曲异常;正确的读写姿势;正确做眼保健操;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及选择适宜的牙刷和牙膏;预防龋齿(认识龋齿的成因、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检查);适量饮水有益健康,每日适宜饮水量,提倡喝白开水;吃好早餐,一日三餐有规律;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经常喝牛奶、食用豆类及豆制品有益生长发育和健康;经常开窗通气有利健康;文明如厕、自觉维护厕所卫生;知道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b.疾病预防: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

c.安全知识;不玩危险游戏,注意游戏安全;燃放鞭炮要注意安全;不玩火,使用电源要注意安全;使用文具、玩具要注意卫生安全;远离野生动物,不与宠物打闹;家养犬要注射疫苗;发生紧急情况,会拨打求助电话(医疗求助电话:120,火警电话:119,匪警电话:110)。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1)目标

进一步了解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眼知识,学会合理用眼;了解食品卫生基本知识,初步树立食品卫生意识;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初步学会合理安排课外作息时间;初步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了解肠道寄生虫病、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方法;了解容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熟悉常见的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单处理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掌握简单的避险与逃生技能;初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保护生命的意识。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读书写字、看电视、用电脑的卫生要求;预防近视(认识近视的成因、学会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定期检查);预防眼外伤;不吃不洁、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和预防疾病;睡眠卫生要求;生活垃圾应该分类放置;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于健康的物质,避免被动吸烟。

b.疾病预防: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病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营养不良、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认识传染病(重点为传播链);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水痘、腮腺炎、麻疹、流脑等)的预防;冻疮的预防(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学生应接种的疫苗。

c.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

d.安全应急与避险:游泳和滑冰的安全知识;不乱服药物,不乱用化妆品;火灾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地震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及时就医,及时注射狂犬疫苗;鼻出血的简单处理;简便止血方法(指压法、加压包扎法)。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1)目标

了解健康的含义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健康意识;了解营养对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营养观;了解食品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树立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了解毒品危害的简单知识,远离毒品危害;掌握常见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树立卫生防病意识;了解常见地方病如碘缺乏病、血吸虫病对健康的危害,掌握预防方法;了解青春期生理发育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学会体育锻炼中的自我监护,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有利于健康;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日常生活饮食应适度,不暴饮暴食,不盲目节食,适当零食;购买包装食品应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有无涨包或破损,不购买无证摊贩食品;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发芽土豆、不熟扁豆和豆浆、毒蘑菇、新鲜黄花菜、河豚鱼等);不采摘、不食用野果、野菜;体育锻炼时自我监护的主要内容(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的指标);发现视力异常,应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视力检查、验光,注意配戴眼镜的卫生要求;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不吸烟、不饮酒。常见毒品的名称;毒品对个人和家庭的危害,自我保护的常识和简单方法,能够远离毒品。

b.疾病预防:贫血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常见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甲型肝炎等)的预防;疟疾的预防;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的预防;碘缺乏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食用碘盐可以预防碘缺乏病;血吸虫病的预防(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

c.心理健康:保持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d.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变声期的保健知识;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体温、脉搏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的意义。

e.安全应急与避险:骑自行车安全常识;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远离危险物;煤气中毒的发生原因和预防;触电、雷击的预防;中暑的预防和处理;轻微烫烧伤和割、刺、擦、挫伤等的自我处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水平四(初中阶段)

(1)目标

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了解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意义,养成科学、营养的饮食习惯;了解充足睡眠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了解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增强卫生防病能力;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熟悉毒品预防基本知识,增强抵御毒品和艾滋病的能力;了解青春期心理变化特点,学会保持愉快情绪和增进心理健康;进一步了解青春期发育的基本知识,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了解什么是性侵害,掌握预防方法和技能;掌握简单的用药安全常识;学会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了解网络使用的利弊,合理利用网络。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有害健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青春期充足的营养素,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健康(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个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9个小时,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小时);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细菌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等);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吃病死禽畜肉;适宜保存食品,腐败变质食品会引起食物中毒;拒绝吸烟、饮酒的技巧;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拒绝毒品的方法;吸毒违法, 拒绝毒品。

b.疾病预防:乙型脑炎的预防;疥疮的预防;肺结核病的预防;肝炎的预防(包括甲型肝炎、乙(丙)型肝炎等);不歧视乙肝病人及感染者;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的预防方法;判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学会如何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吸毒与艾滋病;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

c.心理健康: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调控情绪的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状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异性交往的原则。

d.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痤疮发生的原因、预防方法;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常识,痛经的症状及处理;选择和佩戴适宜的胸罩的知识。

e.安全应急与避险:有病应及时就医;服药要遵从医嘱,不乱服药物;不擅自服用、不滥用镇静催眠等成瘾性药物;不擅自服用止痛药物;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毒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骨折简易应急处理知识(固定、搬运);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预防网络成瘾。

水平五(高中阶段)

(1)目标

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了解常见食物的选购知识,进一步了解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有效的交流能力,掌握缓解压力等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进一步了解青春期保健知识,认识婚前性行为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树立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食品选购基本知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内容。

b.疾病预防: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危害;HIV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区别;艾滋病的窗口期和潜伏期;无偿献血知识;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

c.心理健康:合理宣泄与倾诉的适宜途径,客观看待事物;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方法,做到主动、诚恳、公平、谦虚、宽厚地与人交往;缓解压力的基本方法;认识竞争的积极意义;正确应对失败和挫折;考试等特殊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应对。

d.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婚前性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性行为。

e.安全应急与避险:网络交友的危险性。

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心理教育;措施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就是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必须加以关注和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指导中小学生正确地面对青春期、成长期的到来,发生剧烈变化的身体特征变化和心理价值观的变化,增强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和培养独立思考的个性特征,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优秀的品格,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但是,部分中小学学校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施以必要的重视,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家长更加注重成绩的提高和升学率的保证。这样的教学方针,无法有效地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导致我国目前许多中小学学生遗患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素质低,承受能力差,难以接受挫折的打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优秀的个性特征没有得到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偏向形式主义,教育建设和资源没有得到有效跟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措施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复杂的,学生可能有各种方面的困惑和负面思想,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也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心理辅导。但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简单的,因为实行高效有序的措施,也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我介绍几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1.突破教育视角局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上文讲到,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主要原因就在于学校和教师没有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施以足够的重视程度。教师应该意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的观念,那只是片面的优秀,而且优秀的成绩背后,可能掩盖着学生焦虑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否则可能造成隐患。只有突破以往的教育视角局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全方面地健康成长,这才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体现。

2.开展心理健康宣讲会,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以开展心理健康宣讲会,面对全体学生,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包括视频资料、电子报刊、案例解读等,以宣讲会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是告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是中小学生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但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所以,学生应该正确面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受负面情绪的消极影响,积极向教师和家长寻求帮助,接受教师的指引和疏导,不能一味地掩藏问题,最终使问题扩大,而是认真面对,寻求解决方法。

3.开启教师心理辅导窗口

学校的心理教师师资有限,许多教师对如何开展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经验,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教师,但每位教师都曾经经历过成长阶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普通教师可以向心理教师咨询相关的问题和建议,再加上自身曾经的经验和教训,将自己当年的困惑和思考与学生分享,得到学生的信任,使学生敞开他们的心怀,向教师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之后,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疏导,结合其他教师的建议,为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心理困难。

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交流

教师要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宣讲和普及,鼓励学生向老师寻求帮助,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又要注意与学生家长进行紧密的联系与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确认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否得到妥善的解决,是否出现了新的心理问题,采取和家长合作的方式,对个别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要多加关注,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且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总结和建议

开展有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从突破教育视角局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宣讲会,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开启教师心理辅导窗口、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交流等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中小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难关,成就优秀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成为积极开朗、努力向上的中国好少年。

参考文献:

[1]曾平.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黔西南日报,2009.

[2]王纬虹,杨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N].中国教育报,2012.

[3]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 当代教育科学,2003(13).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教师进修学校)

中小学健康教育 篇7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健康教育

中小学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结合已经逐渐成为体育教学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面临着新的发展前景,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21世纪体育教育前进的方向。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弄清楚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才能够更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体育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的区别

中小学体育教学坚持以完善学生身体健康为主,以学生为主体,能够通过体育课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教学目标。通过体育教学还能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而健康教育更加侧重于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能够养成健康的作息时间等,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减少不良生活习惯所带来的对健康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增加疾病防护意识。

2.体育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的联系

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性,从两者的最终目的来看,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体育教学正是健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手段,而通过体育教学最终又能够实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从实施对象来说,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都是以学生为主,只不过健康教育的对象更加广泛。

总之,虽然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存在着一些区别,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及途径

1.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对 健康教育观点的认识

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这门课程是不重要的科目,教师的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很多的学校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上的重视,而在实际教学上却不付出行动,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下,体育教学往往遭到忽视。体育教学长期以来都没有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长期忽视的情况下,难免会使得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升不上去。体育教师首先要充分重视体育教学,虽然,体育这门学科没有列为考试重点考查科目,但是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健康状况密不可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健康教育才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要重视自己所教的科目,要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健康意识。所以,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想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首先就要革新教师教学观念,重视体育课堂教学。

2.注重培养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实施教学任务的主要力量,教育的向前发展离不开教师,缺乏较为专业的教师也是不利于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结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部门要抓紧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师培养机制,能够让每一名体育教师都是专业的、合格的。培养体育教师的任务是艰巨的,需要教育部门专业人士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将“健康第一”的观点理论放在首要位置

中小学生虽然首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如果丧失了一个健康的身体,学习再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比起灌输学生学习至上的思想观念,更应该注重灌输给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寻找适合的教学内容,形成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学生要进行体育锻炼,掌握运动的知识, 教师还应该适当地传授给学生健康运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体育练习。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爱好等各个方面,能够在教学内容上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学健康教育现状 篇8

关键词: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组织和管理

学校健康教育能够引导儿童和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了解必需的健康知识,从而有助于塑造健康的行为[1]。我国教育部和原卫生部于1992 年出版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将健康教育规定为中小学教育的独立学科[2]。为了解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学健康教育的现状,笔者于2014 年9—10月对该区50 所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深圳市南山区辖区67所中小学校中的50所(中学14所,小学36所)。每所学校抽取健康教育教师各1名,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选取其中21所配合度高的学校(中学9所,小学12所)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所选小学三年级2个班和初二年级2个班。小学共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87份,有效回收率为98.9%,其中男生680名,女生507名;初中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5份,有效回收率为97.2%,其中男生509名,女生366名。

1.2方法

根据《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和参考有关文献[3]的基础上,自编结构式调查问卷。问卷由调查员发放给学校相关健康教育教师,并且阐释问卷内容,由教师和学生自行填写后收回。教师问卷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课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知识结构、队伍建设及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问卷主要涉及学生基本情况、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健康行为等内容。

健康知识知晓率( % ) = 答对健康知识题目总数/调查健康知识总题数( 即每份问卷健康知识题目数 × 调查应答人数)× 100%

健康行为形成率( % ) = 答对健康行为题目总数/调查健康行为总题数( 即每份问卷健康行为题目数 × 调查应答人数)× 100%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健康教育教师基本情况

36名小学健康教育任课教师中,32名为女性,4名为男性;14所中学教师则全部为女性。小学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岁;中学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岁。学历方面,小学和中学健康教育教师主要是本科学历,分别为29人和9人。小学31名兼职健康教育教师多为校医,其他则为班主任或心理教师;中学12名兼职健康教育教师也以校医占比最高,有11人。见表1。

2.2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36所小学中有3所小学没有开设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开设健康教育的33所学校中,23所学校有关于健康教育课程的计划和相关教案,20所学校健康教育每周每班少于0.5课时。14所中学中只有5所学校有学年健康教育课程计划及相关课程表,9所学校有教案,9所学校每周每班少于0.5课时。见表2。

2.3学生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小学生健康知识的总知晓率为59.5%,其中男生知晓率为58.9%,女生为6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见表3。中学生健康教育的总知晓率为64.6%,其中男生知晓率为62.8%,女生为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88,P<0.05)。见表4。

注: ( ) 内数字为知晓率/% 。

注: ( ) 内数字为知晓率/% 。

2.4学生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小学生健康行为总形成率为72.1%,其中男生形成率为70.9%,女生为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931,P<0.05)。见表5。中学生健康行为的总形成率为75.1%,其中男生形成率为73.8%,女生为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0,P<0.05)。见表6。

注: ( ) 内数字为形成率/% 。

注: ( ) 内数字为形成率/% 。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学历背景相对较好,大多数为本科,同时大部分都接受过健康教育相关的培训。但是,很少有专职的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校医兼任,有的学校由班主任或心理老师兼任; 在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方面,有的小学甚至没有开设健康教育相关教程,相关教师反映校领导不够重视; 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里也没有落实到位,只有35. 7% 的中学有健康教育学年计划和相关课程表,多数中小学每周每班健康教育少于0. 5 课时。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周至少要保证0. 5 课时[4],而能达到此标准的中小学比例分别为28. 6% 和35. 3% 。

在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上,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均偏低,且表现不够全面,中小学生在“应该保证多长时间睡眠”问题上知晓率很低( 32. 3% ) ,表明学校的健康教育力度不够,仍存在薄弱环节。另外,不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女生的健康知识总知晓率和健康行为总形成率均高于男生。因此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时,可根据性别及其相对薄弱的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和指导。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 1) 学校要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次调查中发现某些学校没有开展健康教育课程,这可能与学校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有些学校只重视升学率,重点抓与升学有关的课程,对健康教育课不够重视,这样容易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教育[5,6]。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开设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良好的氛围,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们的积极性。( 2) 加强师资培训,学校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要加强对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如定期开展相关的学习交流活动,及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等,提高其专业素质[7]。可通过宣传栏、海报折页、主题班会、讲座、体育运动比赛或相关宣传日的设计比赛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3)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和考核体系。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8,9]。各学校应该明确健康教育的课程计划和课时要求,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师资、有教案和有考核评价制度。考核评价要注重健康教育的效果,突破单纯的健康知识测评,将学生的健康需求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等均纳入考核评价范围,切实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实施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和青少年逐步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行为是反映健康教育效果的一项最为关键的指标[10]。本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足够睡眠时间上形成率只有66. 3% 和41. 6% ,长期睡眠不足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另外还发现中小学生在心情郁闷找别人倾诉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只有60. 1% 和48. 2%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身体和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学校应该对学生加强教育与指导,引导他们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school health initiative:Healthpromoting schools[M].Geneva:WHO,1998.

[2]YU X,YANG T,WANG S,et al.Study on student health literacy gained through health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China[J].Health Educ J,2012,71(4):452-460.

[3]韩铁光,庄润森,吴海清,等.深圳市小学生健康素养状况调查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2,25(12):28-30.

[4]苏立新.南京市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37-38.

[5]张辉,胡小琪,马冠生,等.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健康教育的认识、态度和需求[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2,23(4):295-296.

[6]潘丽英.学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0):1013-1014.

[7]王路,蔡忠元,陈婷,等.上海市宝山区中小学健康教育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4):497-498.

[8]张艺玲,余红,危文坚,等.厦门市初中生健康知识行为及学校健康教育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4):460-461.

[9]沈益妹,顾建庆,崔明玉.湖州市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3):84-8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 篇9

西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诞生于1894年, 历经百余年的发展, 西方学者对心理健康模式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医学模式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 。 医学模式是美国最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该模式倾向于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统称为心理疾病, 并强调采用心理诊断、行为矫正、心理治疗等方式给予转变。 如, 儿童心理学运动之父莱特纳·威特默 (lightener witmer) , 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开设了第一所儿童心理医院, 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临床医生为智力落后、心理困难的学生提供心理服务[1]。

心理学模式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 二战后,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校对心理学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这一时期主要处于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阶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始采用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问题学生”进行帮助, 并为学校和家长提供对学生教育的辅导建议。

教育学模式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 。 教育学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拓展到全体学生, 教育目标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 是现代学校开展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 制订教育计划, 设计合适的教育内容,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多种途径为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帮助, 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促进学生潜能发展。 目前, 国外现行的教育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发展性辅导模式、“辅导是有目的行为的科学”模式、“辅导即心理教育”模式、“辅导是全员服务”模式等[2]。

纵观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阶段性发展, 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取向由矫治性转向发展性; (2) 教育对象由只针对少数有问题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 (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 强调学校所有教师及家长都有义务承担教育角色; (4) 教育领域不仅局限于单纯的心理教育, 而是与学科相结合, 贯穿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国内研究

相对于国外,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 1994年教育部颁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该文件明确指出 “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此后,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开展起来,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 形成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教育辅导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之初, 针对教育模式医学取向严重的问题, 申继亮、彭华茂 (2002) 提出建立教育辅导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该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遵循人本主义思想, 关注学生生存环境, 给学生潜能发挥创造条件[2]。 其特点如下: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 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注重环境育人的重要性, 强调坚持整体性原则,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 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部分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错误认识, 但此模式理论性过强, 缺乏可操作性。

组合模式。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过程中, 诸多学者意识到组合模式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如四结合式 (黄锦衣、蔡钾锂, 2002) [3]、五结合式 (贺欣荣, 2004) [4]和六结合式 (龙飞, 1999) [5], 此类模式强调心理教育应与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班主任管理、家庭咨询、行为矫正、学习策略指导、校本课程等工作相结合, 从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系统模式。 包括系统合作模式 (李东斌, 2004) [6]、多层面全过程模式 (林红, 2002) [7]、八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王家锦, 2002) [8]、多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陈国胜、2007) [9]等等。 各种模式虽名称不尽相同, 但均强调系统的观点, 认为应从整体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每种模式均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原则、内容、方法、策略、途径等, 重视多种实施方式、多个主体参与、多个环节渗透, 全方位、多维度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0]。

由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存在以下特点: (1) 同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一样, 教育重点由以矫治为主向预防、发展为主转移, 由只针对极个别有问题学生向针对全体、兼顾个别转变;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和教育学模式出现融合的趋势, 如现行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均包括心理教育课程、心理讲座、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 等等; (3) 强调从整体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从而有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孤立化,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1.缺乏全人教育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不可否认,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学科化、 形式化、功利化的倾向, 形成了所谓的“半个人”教育的现象。 因此, 有必要调整研究的视角, 将全人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

2.国外教育模式重视理论研究, 可操作性不强, 国内教育模式理论研究不足, 致使在实践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理论与标准作为指导, 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效果无法评估。

3.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几千年来, 积累了大量修身养性的精神财富, 在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不可小觑。 因此, 国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在可查阅到的相关文献中, 多数研究者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重点放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方面,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效果评价研究。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 包括国外的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及国内的教育辅导式、组合模式和系统模式等, 并对各种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 提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003 (6) .

[2]申继亮, 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1) :14-20.

[3]黄锦衣, 蔡钾锂.中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 2002 (10) :30-32.

[4]贺欣荣.多维立体的中学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4.

[5]龙飞.“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 1999 (1) :30-32.

[6]李东斌.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的探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26-30.

[7]林红.关于实施多层面全过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索[J].辽宁教育研究, 2002 (10) :73-74.

[8]王家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辽宁教育, 2002 (1) :60-63.

[9]陈国胜.中小学多元心理教育模式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中小学健康教育 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 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日趋突出和重要,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据统计, 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 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 而且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和需要。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此, 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2. 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 而不是单纯指疾病或病弱。也就是说, 它不仅涉及人的生理、心理, 而且涉及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构成健康的整体概念。我们可以根据下列几条标准来衡量心理健康。

2.1 智力正常。

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 头脑清醒, 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中的问题、困难和矛盾, 既不逃避又不空想。

2.2 情绪稳定性。

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 心胸开阔, 心情愉快, 身心积极向上, 对一切事情都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又不冲动莽撞, 能保持平常心, 以愉悦的情绪去感染人。

2.3 意志品质健全。

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 既不刚愎自用又不盲从寡断;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与毅力、坚韧与自制等能力, 在生活中经得起挫折与磨难的考验。

2.4 自我意识正确, 有自知之明。

在集体中自信、自尊、自重、少有自卑之心, 也不傲视他人, 尊重他人;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评价与要求;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潜力, 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2.5 个性结构日趋完善。

个性是一个人经常的、本质的和别人相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包括心理倾向性 (如需要、兴趣、意志、人生观等) 和个性心理特征 (如能力、气质、性格等) 。

2.6 良好的人际关系。

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 既有稳定和广泛的人际关系, 重视友情, 即不拒绝别人的关心与帮助, 又能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 (如热情、坦诚、宽容等) 多于消极态度 (如忌妒、冷漠、计较等) ;能很快地适应新环境, 建立良好的友情关系。

2.7 反应适度。

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活动效率是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 不冲动、毛躁, 也不敷衍塞责。

2.8 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 总要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 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几个标准, 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是心理健康表现的众多方面, 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但中小学生由于各自的年龄、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和具体生活条件、文化教育程度各方面存在的差异, 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 要求中学生和小学生一样成熟是不可能的。中小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加强自身修养, 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 体育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体育教育的过程具有直观性、可感知性、感染性强等特点, 而且体育运动的本身就是人类某些意志品质的锻炼过程。[1]例如通过跳高、跨栏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通过长跑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在体育竞赛中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和献身精神, 等等。这些都证明通过体育运动、通过体育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各种能力、磨练人的意志, 等等。

(1) 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自我价值体现的目的;

(2) 通过体育活动能满足人们寻求新奇, 超越自我的心理;

(3) 体育运动是人们的紧张情绪得到无拘无束的宣泄;

(4) 体育运动能激发人的生物潜能的释放, 提高人的自我升华能力。

体育运动既是一种个体活动, 又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 它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 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是多向性的,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情感的体现。

3.1 对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

体育教育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要求中小学生必须综合性地运用各种有关的感觉器官, 不仅要通过视听觉感知动作的形象, 而且要通过触觉和肌肉感觉来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的程度, 以及动作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等, 从而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表象。在整个过程中, 中小学生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和形象记忆、动作记忆能力等均得到发展和提高。[2]

3.2 对中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影响。

体育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与多变性, 能使人从中体验到满意、愉快、兴奋、焦虑等多种不同的情感。体育教育活动中同学之间的互助互学等, 都能启发中小学生的社会意识, 增强自尊、自信及责任感。体育教育中的竞争性能激发中小学生的进取心, 鼓舞人的意志, 使各种情感体验更加深刻, 影响作用更为广泛。

3.3 对中小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影响。

在体育活动与训练中, 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 其中有来自内心的, 如紧张、害怕、失意等情绪, 也有来自外界的, 如教学设备、环境、天气等。为了实现目的, 就必须发挥意志的作用, 克服困难。体育活动与训练的过程, 就是意志行动实现的过程, 可以发展中小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

3.4 对中小学生人格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格的形成及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教育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并拥有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领域, 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 有利于人格的显示和发展。体育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为学生人格向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4. 如何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1 体育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体育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等的同时, 也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其目的是消除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 预防学生心理失常, 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 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 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在渗透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4.1.1 积极情绪原则

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情绪状态, 是学生参与课堂教育的重要指标。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育, 就会积极开动脑筋思考, 课堂知识吸收率也高。在这个原则上, 可以通过创造积极教学环境和创造安全的教学环境来改善。积极的教学环境是指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气氛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 学生过度兴奋, 随便插嘴, 故意捣乱。研究表明,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改善体育课上积极情绪的主要因素。[3]安全的教学环境指的是教师要接纳学生, 并设法使学生之间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互相接纳, 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接纳的社会心理气氛, 进而使学生们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以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 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4.1.2 体验成功原则

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通过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使自己的个性变得更加自信, 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例如我们可以在体育教育中确保每个学生透过教育获得成功感, 因为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是学生自身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教育的实践表明, 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鼓舞的了。

4.1.3 民主自治原则

民主自治要求教师克服对课堂管理所持有的“压、训、罚”的错误观念, 实行民主化管理,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以积极的指导为主, 消极的限制为辅。即使学生发生课堂行为问题, 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惩罚应就事论事。其目的是透过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强、自律的能力, 尽量解决课堂上的各种问题, 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4.1.4 合理负担原则

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体育课堂上, 应该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 不要给予学生过重的负担, 课堂负荷要适量、合理。

4.2 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2.1 激趣法和鼓励表扬法

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 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 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 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中小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体验到快乐, 使他们爱上体育活动及体育课, 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中小学生起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对于体育后进生的微小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 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他们, 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 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4.2.2 沟通法和疏导法

体育教师要深入中小学生中, 尽可能地同中小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 建立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 愿意和教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中小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如果中小学生有逆反心理, 教师则要主动与他接近、沟通, 疏通感情, 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 然后因人施教, 对症下药。

4.2.3 互助法和磨练法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多让中小学生互相交流, 互帮互学, 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中小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教师更要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 设置一定的困难,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磨练。

4.2.4 竞赛法和规则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 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 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 太有挑战性的任务也会使个体焦虑, 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 人的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中小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 在教育中要注意调整形式, 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的中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中小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及时运用竞赛这一形式, 能激发中小学生的热情。但在使用此方法时应该注意平衡竞争对手, 适当改变条件, 制订特殊细则, 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4.2.5 冷却法

当中小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 教师必须制怒, 保持常态心理, 对事情作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 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还要将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 以尽快恢复理智, 切不可在学生情绪高昂的时候“针尖对麦芒”, 使矛盾激化。

4.2.6 温暖法和感染法

当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和不良心理时, 教师应以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和鼓励的态度, 帮助其明辨是非, 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行为。对曾在体育活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中小学生, 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同时, 在全班营造互相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 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 克服挫折的信心。教师除了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 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做练习去感染学生, 当他们成功完成练习时, 能很快消除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 增强其完成动作的自信心。

4.2.7 诱导法

对于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中小学生, 教师要循循善诱, 使之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缺点, 改变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首先, 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 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其次, 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 使得他们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 逐步发展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5. 结语

好的体育教育, 必须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应是融合的。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渗透不等于机械地做加法, 而是在目标上都加上一点心理健康教育, 是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 要注重辅导学习方法, 从而在发展目标最后达成的同时, 使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建立远大的理想, 端正态度, 发展健全的人格。

摘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 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 把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在体育教育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认为好的体育教育必须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应是融合的。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法

参考文献

[1]韩松, 李勇勤.国际适应体育研究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11) :1448-1451.

[2]刘雄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体育的健心作用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 2009, (7) :93-94.

中小学健康教育 篇11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目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主要途径和有效载体,是心理健康教师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出发,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专门设计的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发展和提高的一种教育形式。因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心理健康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心理健康的活动带有教育性质的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教育学生和发展学生。另外,心理健康活动常带有趣味性,比起普通的心理健康课程更富有生机和活力,也更受学生们的欢迎。

然而,目前中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主要还是集中在班级之中,很少有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活动。究其原因,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和心理健康教师本身能力欠缺的缘故。首先,以分数为主的教育观念深入民心,导致学校领导、班主任不配合,不重视。其次,开展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活动耗时耗力,需要充分做好人力、物力的准备,许多学校因其麻烦便不开展全校心理健康活动。再次,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未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水平便贸然行动,导致在开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顺,如活动开展中因未充分评估风险因素而导致学生伤亡、打架斗殴,使心理健康活动失败,索性日后不再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活动。虽然如此,心理健康教师依然有义务和责任为学生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活动,为方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顺利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活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做好心理健康活动策划

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精心准备的策划方案。它不仅体现了作为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体现了教师从宏观上管理和评估整个活动的能力。而且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必然少不了校领导、行政部门、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一份好的策划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说服力。一份好的活动方案应该具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活动宗旨和活动目的

教师应思考此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例如,某某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营造校园的心理教育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素质,积蓄持久成长动力,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营造关注心理健康、创建和谐示范校园的良好氛围等。心理健康活动如果缺乏目的和意义,就没有开设活动的必要。

(二)设立主题

活动主题是对心理健康活动的总体性概括。一般来说,用简短优美的语言概括心理健康活动内容,不仅让人印象深刻,也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充满好奇和期待。例如,“关爱心灵,全面发展”“美妙的心灵之旅”“发现美,发现更好的自己”,等等。

(三)确立可以开展的活动内容

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应始终围绕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以此确立活动内容。例如,以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观看心理电影”等。另外,开展的活动不应有危险,以免发生意外。这个部分需要心理健康教师对应该开什么样的活动,以及这个活动与主题的密切程度有着清晰的理解,教师应充分查阅相关资料,甚至学会对旧的不符合主题的游戏进行改装,使之符合本次活动的主题。

(四)做好准备工作

确立活动应该准备的材料,人员分配,班级安排,时间,地点,如何有序协作,会出现哪些意外情况并如何预防,如何在活动开始后联系到心理健康教师求得帮助等。总而言之,心理健康老师对于这个部分的准备应越充分越好。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师、领导和各班班主任获得掌控感,即不再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退缩。当心理健康教师获得了掌控感就能够更加自信,使之相信自己有能力安排管理好活动的一切;而当学校领导、各班班主任获得了掌控感就不再抵触全校性心理健康活动。若心理健康教师不是让人“放心”的专家,那么就很有必要帮助领导、班主任获得掌控感,使之即使没有心理健康教师在场也可以很好地做好被分配的工作,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二、寻求合作共同体

就目前来说,中小学通常只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教师。若心理健康教师想要开展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活动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完全不足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寻求合作共同体,即不应当以一己之力来完成整个过程,可以将领导、各班班主任,甚至学生拉拢进来,一同完成整个心理健康活动。

心理健康教师先要征得校长或领导的同意,出示自己准备好的心理健康活动方案,表明自己的意愿和决心,并申明愿承担此次活动的一切责任。在征得学校领导同意后,让领导赋予心理健康教师关于此次活动开展的职权,并通过学校晨会(做早操)演讲的正式方式进行公开授予,讲述即将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如何安排等事宜,并要求各班班主任认真配合。接着,由心理健康教师具体阐述此次活动的具体事宜,如何跟各班班主任进行合作等。例如,在晨会结束后来领取本次活动的具体方案,并熟悉。又如,在活动前两周前的某某时段内召集各班班主任进行一次会谈,帮助班主任再次确认活动内容,让班主任成为该班的活动领导者,解答班主任对于此次活动的各种疑问,并进行快速培训。此外,应召集一批热心的学生志愿者,帮助运送道具、奖品、计时、观察、预防和干预活动中可能或正在发生的冲突等。另外,还需要联系医护人员作后勤,一旦有伤员和事故发生能马上动员进行救助以确保整个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安全事宜。

寻求合作共同体的重点在于,心理教师应该放弃自己身上存在的“英雄主义感”,认为自己可以独当一切等不合理的想法。特别是对于新手教师而言,往往满腔理想,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结果却受到很多人的不认同、不理解和排挤。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心理健康教师把自己和学校其他人员区别开来,以至于无法找到可以支撑自己的力量。构建心理健康教师的合作共同体的目的就在于,创造与共同体共有的价值利益,即帮助其他人员从合作体中获得价值感、掌控感和自我成长,让合作共同体成为一种看不见,但却饱含情感的关系链。

三、进行心理健康活动

在心理健康教师经历了准备活动方案,寻得合作共同体并建立了富有情感的关系体,商量并最终敲定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各项准备事项后,便可以开始进行活动。这部分包括活动前的事先演练、正式开展活动和活动结束后的收尾工作。

(一)对活动进行事先演习

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在事先召集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简短演习,事先将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予以排除。此外,演习的目的还在于帮助教师和工作人员快速熟悉活动内容和安排,以保证活动顺利安全进行。

(二)正式开展活动

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了。在活动开展前,由各班班主任带领自己的班级成员前往活动现场,由校长再次说明活动的相关事宜,如活动安全、人员分配等。在各班班主任带领自己的班级去实施活动前,各相关工作人员应已就位。之后,便可以由班主任自行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在于统筹全局,当突发状况出现时,要让班主任或工作人员找得到心理健康教师,并及时解决问题。

(三)活动结束后

活动结束后,由各班班主任带领班级集合,由校长对此次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发放奖品,做结束语,拍照留念,之后便可以让各班班主任带学生回教室。但心理健康教师的任务还未完成,还需要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提出不足和展望。之后,将活动总结报告交由校长或领导查看,表示感谢将总结报告收入档案。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校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活动对心理健康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活动策划及总结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还需要心理健康教师统筹全局,勇于承担责任。虽然如此,心理健康教师依然有义务和责任去开展这样的活动。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活动不但能够培养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还对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漳州,363000)

中小学健康教育 篇12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从2001年起, 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课程改革, 对学校中的各门课程都造成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就新课改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1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教育部、卫生部颁发了《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 提出“要上好生理卫生课, 加强青春期卫生教育。”1986年, 国家教委召开中小学卫生教育专题座谈会, 确立了卫生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990年, 国务院批准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第一次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对健康教育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将学校健康教育纳入正规教育的范畴, 标志着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健康教育课从此开始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独立课程。之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 切实解决师资、经费问题, 逐步做到按计划上好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1991年, 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试点阶段评价标准》中提出“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要达100%”。1992年, 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 对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方法、教学内容、课时、教材编写等作了明确规定。1994年颁发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 (教学) 计划》明确规定, 应在活动类课程“科技文体活动”中安排每周0.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直至2001年新课改前, 经过近20 a的建设,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一个以独立的健康教育课为核心的, 以体育课、环境教育课、青春期教育课等为辅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国家和地方曾先后编写了若干套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本, 为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提供了保障。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为促进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且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新课改后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独立的健康教育课面临生存危机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定了新的学校课程结构。但新课改遗漏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 新课改中既没有出台相关文件来明确废除原来文件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 中规定的独立的健康教育课, 也没有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方式作出新的规定, 即对健康教育课是独立开设还是与其他课程合并开设并没有明确说明。新课改后, 健康教育课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处境, 相关法规文件要求开设这门课, 而新的课程结构中却没有安排它的位置。

与此同时, 新课改中, 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已开始替代健康课程,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要对学生加强健康教育, 增加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虽然新课改一再强调“体育与健康课不是原来的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合并”[1], 不主张以体育课去替代健康教育课。但新课改后, 在许多学校, 体育与健康课已经开始替代, 更确切讲是挤掉了原有的健康教育课。现在, 很多学校已订购不到《健康教育》课本了, 只能将《体育与健康》课本替代原有的《健康教育》教材, 因此也只能以体育教师上体育与健康课来代替健康教育课了。新课改后, 独立的健康教育课正在逐渐消失。

2.2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基础薄弱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学校健康教育领域, 人们的课程意识非常薄弱。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 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独立的学科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确立, 多年来该门课程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此外, 由于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们在对待健康教育课与其他学科课程尤其是考试课程时往往存在着厚此薄彼的倾向。大多数学校的健康教育课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 没有专门的教研活动。市、区教研室也没有设置这一学科, “这门课一开始出现就基本上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2]。而从事独立的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学者更是凤毛麟角, 而在这些研究者中, 主要是学校的卫生工作者或体育教师, 课程方面的专家几乎没有。

新课改后, 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由于政策法规上的不明确, 独立的健康教育课举步维艰, 正逐渐在学校课表上消失, 这使得独立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失去了现实意义, 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几乎停滞。在许多学校以体育与健康课代替健康教育课后, 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仅局限于体育课程。

2.3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离散

受传统卫生教育的影响, 学校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生理卫生知识和疾病预防知识上, 缺乏心理、道德、审美及社会等健康方面的知识, 即使涉及到这些知识, 也囿于师资水平, 很难将这些内容统合, 健康教育课实质上还是生理卫生课。受“体育卫生模式”的影响, 除了与体育课程有少许关联外, 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关联程度极小。大量健康教育的内容分散在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等课程中, 而这些课程之间缺乏整合,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后, 许多学校的健康教育课被合并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当中去了, 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多局限于那些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他大量离散的内容更是难以统合在一起了。

2.4 健康教育课普遍存在着学科课程的各种弊端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没有抓住学校健康教育的特点, 健康教育课被单纯地看成为一门知识类学科课程, 加之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健康教育课也集中体现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各种弊端: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健康知识第一”而不是“健康第一”成为其课程理念, 同时也成为其课程目标以及评价的依据;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状况非常严重, 远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 与学生健康实际相脱节,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的教学中只注重追求知识掌握,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更是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匮乏, 健康教育课只是一个更系统或更高级的卫生宣传而已, 根本不能体现健康教育本身的学科特点。健康教育课本身似乎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少“健康”, 甚至加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以至很多学校借“减负”之名将健康教育课从学校课程表中删去。

2.5 健康教育课难以真正落实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 (教学) 计划》规定中小学每周应安排0.5学时的健康教育课程, 教学时间已经很少, 但即使这样少的教学时间, 在很多学校还是被挤占, 这当中除了因为师资缺乏的原因之外, 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不是考试课程, 对于学校的升学率来说, 健康教育课毫无价值, 许多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将其编排在课程表上, 这使得官方统计的开课率虚高。在很多学校健康教育课早已名存实亡, 实际开课率极低。“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考起来不要”成为其现实写真[3]。

新课改后, 由于学校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独立的健康教育课, 有关部门也没有对健康教育的课时提出相应的硬性规定, 很多学校名正言顺地将健康教育课从课表中删除了。而更多的学校则认为健康教育课被合并到体育与健康课中了, 体育 (与健康) 课已经替代了原来的健康教育课了。而体育 (与健康) 课的开课率几乎是100%, 这导致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 原本开课率极低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一下子达到了100%。

2.6 健康教育课师资质量低下

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非常低, 师资质量较差。大部分学校健康教育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担任, 小学主要由班主任担任, 中学主要以校医、生物教师、体育教师等为主, 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在中小学非常少, 健康教育成了人人都可以教的一门课。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足及角色的混乱, 使得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

新课改后, 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几乎全部由体育教师承担了, 而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还不能够胜任这一工作, 很多体育教师在进行健康教育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 一部分教师干脆选择了放弃, 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3 我国当前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加强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提高学科地位

现代教育研究和实践早已证明, 学校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在我国, 早在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明确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学校健康教育从此被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 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内容。显然, 这些观念还没有被当前的学校教育所普遍接受。因此, 当前应通过各种渠道来宣传这些观念, 努力提高人们对于学校健康教育的认识, 转变人们的教育理念, 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中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同样重要的基础学科。

3.2 提高课程意识, 加强课程建设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在学校健康教育实践中, 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卫生宣传”、“体育卫生”及“心理咨询”等模式来实施健康教育的, 课程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当前, 在学校健康教育领域应积极强化人们的课程意识, 让人们认识到课程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最主要、最高效的途径。同时, 要对学校健康教育人员进行课程编制理论与技术的培训, 并邀请课程专家加入, 加强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建设。

3.3 完善政策法规, 在制度上给予保障

为了使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能够生存, 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给予明确的说明, 使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有法可依。笔者认为, 这是当前新课改中最迫切需要完善的部分。

3.4 加强师资建设

为了保障教育质量, 同国际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应尽快在我国高等院校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专业建设, 为学校提供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这是解决健康教育师资的最终途径。从当前来看, 解决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则更多要依靠现任教师的在职培训, 对于校医一类卫生保健人员而言, 应重点加强教育专业方面的培训, 尤其是课程与教学理论的训练, 对于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应重点加强卫生保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在职培训机制。

关键词:健康教育,教育改革,课程,学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季浏, 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26.

[2]王建平, 主编.健康教育:世纪的呼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292.

上一篇:变电设计中的无功补偿下一篇:工业蒸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