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教育

2024-07-25

中小学英语教育(共12篇)

中小学英语教育 篇1

笔者在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时,有机会到各地中小学调研,接触到一线的英语教师、学生和教研员,听到、看到不少外语课堂里发生的情况,也了解到了他们的想法,于是形成这篇文字,作为对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思考。限于篇幅,本文只谈三个问题。

一、关于外语教育性质的认识

从本质上讲,对外语教育性质的认识反映的是一种外语教育观。任何教学行为,总是受某种教育观念支配的。外语教育观念是对外语教育诸问题的看法,从外语教育的性质到教学目标和任务,从教学的内容到方法,从教师的角色到学生的作用,从学习的过程到质量的评估等,构成一个观念体系。这个体系也叫教师的认知体系或信念体系,它隐藏在教师头脑之中,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像一只无形的手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这个观念体系中,最核心的是外语教育性质观,它统领着全局,决定着发展方向,并由此引出目的观、任务观、教材观、内容观、教学观、测试观等。

如何看待外语教育的性质,怎样给外语教育定位?我们应先给语言定位,即回答“语言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大多数一线老师给出的答案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外语就是为了和人进行交流”,“外语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实用性非常重要。”在不断启发下,也有老师说出:“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外语是了解与体验外国文化的桥梁”等。

大多数英语教师一般只看到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的工具属性,忽视了语言的认知、社会文化和生物属性。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但它绝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工具或生产工具。它是人类才拥有的一套符号体系,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言也不只是思维的工具,它还能让人的思维活跃起来,发达起来,让人变得更聪明、更智慧。人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不只有物质的语言,人还有情感语言、命题语言和精神语言。人在创造语言世界的同时创造了人的世界,创造了人的历史,创造了人自己。因此,仅从工具的意义来看语言及其教育是十分狭隘的观念。

弄清了语言的性质,语言教育的性质也就清楚了。但有老师会说,我们搞的是外语教育,不是母语教育,课时不多,也没有用外语的环境,有必要考虑这么多吗?答案是肯定的。任何语言都具备上面所说的各种属性,如果只把外语看作工具或手段,外语教育只追求掌握手段而忽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到头来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了给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具备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语言教育观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英语教学内容

根据我国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小学英语课程内容包括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内容构成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标》对这五个方面以分级描述的方式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内容标准。

与以往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相比,《课标》拓宽了英语教学的内容,把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这些非语言内容纳入外语教学之中。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但从描述次序和表达方式上看,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仍是外语教学的核心。

作为外语教学的内容标准,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听说读写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方式和途径,《课标》对教学内容的描述重点放在了用这几种不同方式“做事”层面上,忽视了对听说读写赖以存在的核心——认知和思维的阐发与描述,这是《课标》的一大缺憾。虽然《课标》在总的教学目标中提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就英语学科来讲,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具体指标是什么?与其他学科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标》没有详细说明,因此实践中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可能得不到足够重视,甚至会落空。

有人认为,认知和思维的训练不是外语课的任务,应由母语课来承担。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个体思维的发展与母语发展密不可分,它建立在母语基础之上。但也应看到,外语词语(或句法)所表达的概念与母语并非完全重叠,学习一门外语,实际上是学习者在自己的大脑里建立一套特有的概念系统,它与母语有重叠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所谓能用外语思维,是指在大脑里完全建立了外语的概念系统,无需母语转换,语言使用者能自动、自如地理解与表达信息。概念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当然意味着思维的丰富和发展。其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概念进行观察、想象、分析、判断、归纳、综合、推理、探究、创造和评价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任何一门课上都进行训练,包括外语课在内,因为任何学科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个体潜能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课标》不明确这些内容,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其实,思维能力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忽视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就会变成模仿教学、记忆教学。

谈到教学内容,人们自然会想到教材。作为课程的化身、教学目标的物化体和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课标》颁布以来,国家审定通过的中小学英语教材达数十种之多,有的是国内自编的,有的是中外合编的,有的是引进后加以改编的,教学中出现了基于同一《课标》多种教材并用的局面。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教材都属于全面紧扣《课标》的同一种类型教材:话题重叠,理念一致,内容大同小异,很难开展“因材施教”。

《课标》在总的目标描述上侧重语言技能,突出“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教学上提倡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受这两大因素制约,现行中小学英语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大都从实用话题出发,以实际生活任务为核心,以日常交流中的“真实语言”为语料,力求新鲜,广纳百科。这种内容选材方式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和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标志。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是在目标语环境中进行,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融入当地社会,教学内容多结合日常生活,以帮助他们解决“生存”问题。然而,中小学英语教育在我国属于外语教育,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习英语不存在英语作为二语的目的、动机和条件。从实用和功利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体现的是工具主义倾向。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材内容浅显也会影响学生心智的提升。

为了了解教师和学生对英语教材内容的看法,2009年5月,我们在北京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中进行了调查,让他们用比喻的方式对其所用教材做出评价,其答案是:“甲骨文、白开水、康熙字典、科研论文、百科全书、遥控器、囚笼、木偶、说明书、新闻联播、八股、垃圾桶、大杂烩、大拌菜、一堆杂乱树枝、知识手册、考试工具、无味饭菜、导游手册、老人”。这些比喻大体反映了现实中的英语教材枯燥乏味、程式化、不鲜活。我们也让学生以“我眼中的英语课文”为题,让其通过作文的方式评价教材内容,他们给出的答案与老师们的答案大同小异。通过调查收集到的这些看法可能不全面,但却折射出现在的外语教材在外语教育中的尴尬地位。

现行英语教学内容为什么不受师生欢迎?除上面讨论的理念出现偏颇之外,另一个原因是这些教材中的文字多出自语言教学“专家”之手,而非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行家”之手。编者围绕《课标》给出的话题,设想儿童在以英语为目的语的环境中会遇到哪些任务,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活动,辅以语言训练。这种以“实用”为目的编写出来的语言材料和以儿童“精神世界”为本创作出来的材料大有区别。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但没有高质量的文本做凭据,教学质量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二十几年前,英语教育前辈许国璋先生曾对当时的中小学英语课本做过一番评价。他说:“这些课文都是改写又改写,有句无文,有文无情的东西,篇篇能背得出,也还是没有学到外语。”他还说道:“中小学十几年,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百十篇从几十字到几百字的对话或课文,操练一些四会五会的技术,束缚了孩子们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心智健全成长,我们对不起他们。”用许先生的这两段话来评价当今的英语教材亦不过分。总之,语言教材如果有文字,没内容;有信息,没意思;有活动,没意义;句句符合语法而无文采,生不乐学,师不乐教,拿这样的材料来搞素质教育,到头来恐怕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英语是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承担着“开发智力、开阔视野、启迪思维、陶冶情操、了解文化差异、树立良好的世界观”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英语教材不宜以“交际”“语法”为纲,以“实用”“速成”为目标,而要以学生的“精神世界”为重,以有意思、有意义的内容为纲,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为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语言学习材料必须首先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故事是青少年最感兴趣的话题,基于故事的教材不失为儿童学习英语的一种选择。好故事生动有趣,富有内涵,会使学生在语言和心智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关于英语考试

由于传统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考试在我们国家的地位至高无上。从社会到家庭,从政府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无不关注考试。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几乎成了当今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从进入学校那天开始,每天都在为考试做准备。可以说,考试“绑架”了教育,“绑架”了老师,也“绑架”了孩子。学习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调研时一线教师大诉苦衷:“我们不是不想搞素质教育,搞课改,没有办法,一到期中和期末,全区统考,成绩掉下来,领导要批评的。职称、奖金、荣誉都和这个挂钩,不扎扎实实抓考试行吗?”我们口口声声提倡素质教育,但又在以教学检查和评估之名,用统考这个枷锁把教师牢牢套住。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目前尚无更好的替代办法情有可原,期中、期末这样的课程考试有必要统考吗?

对老师们如何看待现实中的考试,我们在2009年5月也做过调查,也是让老师们用比喻的方式谈谈对现实中的英语考试的看法,他们给出的答案是:“长征、受刑、打击学生的手段、法庭、鞭子、嚼蜡、电门、钻火圈、荆棘、枷锁、刚性的尺子、蒸锅、上战场、打仗、决斗、战争、地雷区、独木桥、坎、闯关、门槛、指挥棒、圆规、游戏规则、照相机、尺子、过滤器、试金石、游戏、鞭策学生的工具、家常便饭、机器、蜂窝”。可见,考试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这个指挥棒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折磨,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只要有考试就会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有区别,有区别就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长期下来,教师习惯了“课本、习题、考试、能力”这套模式,学生也变得实用起来,要考的东西好好学,不考的东西就扔一边。学习成为应付考试的技术,知识本身变得毫无乐趣,只有标准和枯燥的答案。

这是制度问题,也有认识问题。管理部门迷信考试,一方面是对考试之外的评价手段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是对考试技术的局限性不甚了解。

现行标准化外语考试有两大弱点。其一,受考试时间限制,设计者只能通过对考生的外语学习行为进行抽样,然后根据样本推测考生的整体外语运用能力,但两个小时的考试涵盖的语言行为样本十分有限。受考试指挥棒影响,老师和学生往往人为缩小学习范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范围极窄的考试样本中反复训练,不去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这样不可能学到真正的外语。其二,中考、高考类外语考试都是分析性考试,大量采用标准化“客观”题。这种题型阅卷方便,节省人力和财力,也能改善考试信度。但以客观题为主的纯分析性考试往往会用来考查识别和理解,用分数来分辨学生成绩的高低,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的最大特点是整合)。为了分数,学生天天打勾画圈,答题卡和阅卷机节省了老师的时间,却害得学生们没有学到外语。

四、结语

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外语教育观体现的是对语言本质属性的认识,这一认识反映到教学目标上来,指的是不能仅仅看到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表层的东西,也不能以流利地完成问路、购物、看个说明书、写个邮件这种实用性任务为满足,而是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学文化、启心智、养性情为追求。对于教学内容,我们反对用英语句子、汉语文化编写课文,反对用英语教学生早已烂熟的知识,提倡以内容取胜。我们建议取消僵化的期末课程统考,把教育的自由权还给老师和学生。对于选拔性外语考试,应该好好研究考什么。侧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分析性的考试搞了几十年了,是改革的时候了。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的外语教育从“心”出发。

(原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中小学英语教育 篇2

【导语】你有写英语日记的习惯吗,英语日记也是帮你提高英语成绩的一种方法,下面是英语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英语日记集锦,希望同学们以后也养成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

小学英语日记:第一次煮饭(For the first time cooking)

On August 17, the wind weather on Friday

Today, I learn how to cook at home with my mother.I wash the good rice cooker first, put two cups of rice, add some water to

rub a rub, pour out the water.Flushing put some water, and then poured some water, and then, put some good water filter.Clean the bottom of the pot of water, put in the cooking pot, closed the rice pot, open the power switch, press the button to go cooking.After the meal cooked, I installed a bowl of rice, tastes, very delicious!Even mom and dad also full of praise!

【参考翻译】

8月17日星期五天气风

今天,我在家里跟妈妈学煮饭。

我先洗好饭锅,放了两杯米,再放一些水搓一搓,倒掉水。再放一些水冲一冲,再倒一些水,然后,再放一些过滤好的水。擦干净锅底的水,放在煮饭锅里,关了饭锅盖,开了电源开关,按一下煮饭按纽就行了。

饭煮熟了后,我装了一碗饭,尝了一口,好好吃啊!连爸爸、妈妈也赞不绝口!

小学英语日记:观察日记

On September 15, sunny

Every Saturday night, the phoenix the music fountain in the square began to water.The waiting man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o ‘clock, music fountain has begun!

To start with, the water column to fly into the sky, but like didn’t learn to fly the bird can’t fly fly.Water again and again efforts, finally successful.It a surge, but didn’t fly how long, was the axe hand to split in half.Water not only change more, and many colors, red, yellow, blue, white, green.Look, this is the beauty of the music fountain!

【参考翻译】

9月15日晴

每逢星期六晚上,凤凰广场上的音

乐喷泉开始喷水。等候的人人山人海。

7点左右,音乐喷泉开始了!

一开始,水柱飞向高空,可是像没有学会飞的小鸟一样飞也飞不起来。水柱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终于成功了。它一涌而起,可是没飞多久,就被神斧手给劈成了两半了。

水柱不但变化多,而且颜色多,有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绿的。

看,这就是美丽的音乐喷泉!

小学英语日记:激烈的球赛(Intense game)

中小学英语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育;儿童文学教学

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即中小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进行英语学习。英语教学中的阅读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儿童文学作品。然而,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中还没有全面发挥儿童文学的教学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意义,提出了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进一步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方法和对策,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教学作用。

一、儿童文学教学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儿童文学教学是中小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特征的必然要求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要提高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掌握中小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特征。中小学生普遍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学习的热情,而且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1]。青少年非常渴望接受新鲜事物,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青少年并没有太多的亲身实践的机会。要满足青少年接触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书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由于青少年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当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幻想或想象的方式来进行理解,喜欢用娱乐的方式来理解事物。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更喜欢想象丰富、语言温和、句子简短、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儿童英语文学浅显性、童稚性、奇幻性和趣味性,非常符合青少年的语言学习心理特征,能够锻炼青少年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满足青少年的阅读趣味和好奇心,提高青少年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儿童文学教学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新课标的规定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不仅包括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包括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进行培养,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解等等[2]。新课标还对中小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进行了规定。

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就必须重视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课外阅读,通过英语儿童文学故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

3.儿童文学教学是改变我国传统儿童观的必然要求

我国传统的儿童观没有给儿童独立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往往将儿童作为成人的附属品来对待。我国的儿童读物从数量上较少,质量也普遍不高,为儿童专门选集和编写的儿童读物很少,而传统的《三字经》《弟子规》《立蒙训》等儿童读物大多以说教为主,使儿童接受完全成人化的教育。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正是改变我国传统儿童观的必然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学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促进儿童的健康和自由发展,坚持儿童本位观。

4.儿童文学教学是培养儿童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英语教育的目的不仅包括培养和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和训练儿童的文化素养,二者相辅相成,促进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历史地理,开拓学生的眼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建立世界意识。在儿童英语文学中蕴含了丰富的英语文化信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还能够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为不同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儿童英语文化作品,能够逐步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范围,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二、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在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方面的不足

1.中小学英语教师没有正确认识英语教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

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而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3]。从本质上来说,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儿童文学具有较大的共同点。向学生传授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提高英语教育的效率。而儿童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能够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说儿童文学是一种重要的英语教学资源,然而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没有受到专门的儿童文学的专业学习和熏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儿童文学来进行英语教学。

2.英语教学中没有对儿童文学进行课程定位

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英语的课程体系中几乎没有儿童文学的课程定位,绝大多数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仍然以教材为主,将教材作为全部的课程学习内容,没有给儿童文学留下必要的课堂空间和时间。尽管一些学校的课外阅读作业中涉及了一些儿童文学,但也仅限于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行锻炼,没有发挥出儿童文学应有的教学作用。甚至一些家长和教师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认为学生阅读儿童文学无益于提高英语成绩,反而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阅读儿童文学,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导致了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儿童文学教学的尴尬地位。

3.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儿童文学的教学效率不高

虽然由于新课程标准的推动,在我国的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增添了不少儿童文学内容,但儿童文学的教学效率却依然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很多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利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时没有把握住儿童文学的特征。与一般的大众文学不同,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是儿童,其美学品格和艺术个性都比较独特。这就要求要抓住儿童文学特征以及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中小学英语教师都很难把握住这些教学要求。很多中小学英语教师本身缺乏儿童文学的素养,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反复地讲解作品中的语法知识和单词,导致整篇儿童文学作品支离破碎,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

三、提高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儿童文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鉴于儿童文学教学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的不足,必须采取有力的方法和措施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全面开展和推行儿童文学教学,将儿童文学教学的教学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1.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儿童文学教学能力

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将英语儿童文学介绍给学生的关键角色。中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师本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和阅读经验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将儿童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必须先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儿童文学教学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正确认识儿童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扩大自己的儿童文学阅读量,积极学习语言教学与儿童教学的理论知识。教育部门可以将儿童英语素养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岗位考核和选拔的重要指标,并积极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农村英语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教师要掌握灵活多样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阅读英文版的《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中英文版本的对比来掌握其中的英语语言知识。还可以学生朗读优美的英文儿童诗歌,例如Two Little Birds,Friends等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采用续写故事、改编故事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让学生对《哈利波特》《魔戒》《北极特快车》等英语故事进行改编或续写。教师只有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将英语儿童文学的教学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小学生的学习行为非常容易受到学习氛围的影响,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儿童文学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既包括校园氛围、课堂教学氛围,还包括课外学习氛围。中小学英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经常使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把握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特征。例如,教师可以开辟一个英语儿童文学学习专栏,让学生组成课外学习小组等等。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英语儿童文学读书会、英语诗歌朗诵比赛、英语话剧等活动,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学唱英语儿歌等等。

3.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要提高中小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就必须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小学英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推荐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英语儿童文学读物,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除传统纸质图书之外,可以推荐学生观看英语儿童影视作品、阅读有声读物和电子书籍等等。教师要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年龄阶段,推荐合适的英语儿童文学读物,并从作品的词汇、语言、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课外英语阅读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儿童文学教学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地位,将儿童文学教学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并通过儿童文学提高中小学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中小学生能够更加自由、愉悦地进行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冷选英.少年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2]曹文英,吕杰.儿童文学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地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1).

[3]赵静.儿童文学与小学英语教育:20世纪初期的历史透视[J].教育科学,2013(02).

中小学英语教育 篇4

随着云技术、物联网的不断推进,大数据时代所赋予的教育也在悄然变革。随之而来的个性化、自主化、终身化以润物细无声之势渗透至教育的每个领域、每处角落、每项细节之中。2004年,随着萨尔曼·可汗将首个数学教学视频投放YouTube开始,到2007年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将高中的化学课堂从传统的“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教学习惯打造为“课前在家里听、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作业”[1],再经历2011年之后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慕课”)的大规模“颠倒”式浸入,一种以“课前输入+课堂内化”突出“主导+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FlippingClassroom),从北美席卷至全球,中国的英语教育界也不例外。

根据中国知网的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间,有关“英语”与“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多达96项,92项专注于高等(大学或职业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与翻转课堂的结合模式探索及应用研究,4项聚焦基础(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英语翻转教学设计研究。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该模式似乎还未经历“本土化”的考验,就被贴上“合格”的标签,正以“王者”之势掌控并震撼着整个国内英语教学研究。

然而,在种种“热现象”的背后,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由“课前输入+课堂内化”构成的翻转教学路径是否符合我国现阶段中小学英语教学宗旨?如果符合,翻转模式与现有的英语教育教学模式之间应该呈现何种关系?是“颠覆”“转变”还是“修缮”?鉴于此,本文以中小学英语教育现象为载体,通过“课前输入”“课堂内化(输出)”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翻转进行初步探讨。

二、中小学英语教育践行的缺憾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到2011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诞生[2],历经百年的中国英语教育也从最初的“略识外国语文以供实用”逐渐过渡到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五个维度为检验标准的融“人文性、工具性”为一体的教育准则。“工具性”既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知识结构,又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文性”则要在英语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表达思想感情、传递文化、交流情感。[3]言外之意,一名学生要在8~18岁近10年的时间里,既要实现从词汇量、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几个方面(实用能力)呈现跨越式的增长,又要形成可以体现丰富精神文化意识的提升。

其实,这个目标的背后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2—3—2”体系结构。从活动个体来看,包含学生、教师以及社会“3”项直接元素;教学过程则融合信息、知识输入与语言技能、人文展示输出这一交互前进活动的“2”项数据源;检测方式有“2”种:一是体现语言知识、简单技能的单元测试、阶段测试、升学测试等工具性检验途径,二是反映价值、文明、情感等要素的人文性展示手段。尽管英语教学目标历经百年变革,但是跬步不离的教材、教学模式的推进却差强人意,“2—3—2”的因地施教、因材施教也略显遗憾。其直接影响是,教科书通常被冠以“有句无文”“有文无情”“服务考试”[4]的头衔。教学结果则被描述为学不到生成语言的“酵母”[5]。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得不对中小学英语教育背后的“热投入”“冷收效”现象唏嘘不已。

由此看来,现行的课程教学模式已出现一定的“免疫系统”不适症状,不能完全履行目标中的所有职责,不能体现中小学英语教育阶段所强调的文化、情感、策略初衷。那么,面对周课时定量、班级人数众多、学生个体差异大等现象,对于每位疲于“应付”的教师而言,传统的英语课堂必须在时空两维空间里实施最大限度的拓展革新才能满足学生、教师、社会三类个体的直接需求,而翻转课堂模式的诞生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为理想地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搭载“2—3—2”不受时空限制的多项诉求,其主导思想也较为贴近本阶段英语教育宗旨。

三、“主导”“主体”的多元“输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个能力也是国内现行教育体制下备受关注的基于不同表现形式下的语言输出(含词汇、结构、阅读、写作),即工具性特质。针对此目的,现存的传统英语课堂也普遍采用了较为流行的“2—1—1”模式(20min的教师主导讲解,10min的扩展阅读,10min的检测练习)。从形式上看,“2—1—1”似乎满足了一堂英语课从知识输入到知识内化(输出)所应涵盖的全部要求。但是“话题集合”“无味饭菜”“八股”[4]诸如此类的表述无疑为现行模式的实施结果予以无奈的回应。

1.“输入”本质

中小学英语教育阶段,无论是8岁的小学生、13岁的初中生还是18岁的高中生,其英语学习过程都将在输入与输出的双重管辖制约下进行盘旋式的上升运动。输入理论的代表人物Krashen对学习顺序曾提出著名的“i+1”规约,他认为,任何一名学习者都应遵循一定的自然习得顺序,这个顺序包括学习者现阶段的语言能力“i”以及下一阶段语言能力习得要素“1”,且“1”是“i”更高阶段的可理解性的输入。[6]当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形成之后,其输出能力也会相应产生。从初级到高级,“主导”教师将无数个基于“i”之上的“1”,通过形式多样的教法让“主体”学生自觉地习得“1”,于是学生便会形成与“1”相近的英语语言产出。换言之,如何把握“主导”“i+1”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小学英语教育而言,将是重中之重。

2.“主导”下的双重“i+1”

2013年11月8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提出教师应该是教育家和熟练的技术应用专家[7]。言外之意,信息技术助力下,教师应由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信息资源的制作者不断转变。那么,英语教学环节中的“i”和“1”也必须从现有的单一知识结构向“促进”“指导”“信息”的多元化“知识流”逐步转型。于是,教师规划课堂时,也应考虑双重输入,一路“i+1”是从纯语言的字、词、句原始功能角度进行切入,一路“i+1”是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人文”角度进行建构的。

在这种要求下,现有的课程输入模式应该涵盖传统英语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线”富含“情感输入”、以英语文字为载体侧重“可读性”“思考性”和“趣味性”的“组合型”课堂,这类课堂时间的分配应根据学生年龄的大小逐渐递增,信息流的选择也应从简单性、核心性和常用性的角度由易至难,逐渐递增,在满足“工具性”的前提下,增加英语语言最大限度的美感,使参与者回味无穷,发挥“酵母”的本色。此外,翻转课堂所提出“以教师为主导”通过5~10min基于在线形式的实用性“课前输入”模式理应被涵盖在本阶段的英语教育活动中。由于本阶段学生年龄跨度大,自我认知能力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在“课前输入”这块,输入的信息不能从“快速”“时效”的角度出发,应本着启发式、小步式自学的尝试,通过点滴的仓储式学习,达到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实现“学富五车”的状态。

3.“主体”影响下的“i+1”

除了知识流、信息流的输入应遵循“i+1”原则,课程的宏观时间分布也应满足该假说。如果说时间分布的设计者是教师,那么影响时间分布的权重则是学生。有关翻转课堂的多项研究中曾不止一次地对学生的即成角色进行了勾画,其中,“主角”“主体”“知识的建构者”“选择者”“控制者”之类的描述比比皆是。经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些“冠名”不仅是中小学英语教育阶段的构想也是高等英语教育阶段的毕生追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期待学生形成终身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那么中小学阶段的时间分布也绝非随意的安排,需要斟酌。

当学生处于低年级阶段时,每一位学生最大的期待就是教师多一些人文输入、情感关怀,寓教于乐,同时实现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那么,教师在安排“情感输入”与翻转的“课前输入”两类课堂时间分布比例时,应以“情感输入”为主,“课前输入”为辅。例如,在初识英语阶段,如果一周有3次英语课,那么2次应该属于“情感输入”型,1次为“课前输入”型。安排顺序为,“课前输入”在前,“情感输入”在后,即“2—1”型。前者侧重于突出英语语言载体的知识技能输入,如看图填词、模仿PK战、语言公园等等。每次的输入不宜过多,更不能成为课本的复制品,应以短小精悍、乐趣横生、富含真实历史背景的英语小故事为主。后者侧重于教师引导下近似“百宝箱”式的英语信息探寻式输入;其路径是将“课前输入”中的精华(如字,词,发音)通过递进式的认知与合作不断深化,从而在简单的探讨、阅读、思考过程中实现英语运用的不断强化、内容的不断深化。使学生产生驾驭英语语感的同时,可以使教师准确地对每位学生做出客观的个性化分析,从而受益于下一个阶段中的“人文”“信息”输入、输出活动。

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英语酵母,小步式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之后,“情感输入”可以渐渐退居二线,“课前输入”逐渐走向聚光灯下,两者的时间配比可以由原先的“2—1”型向“1—2”或者“0.5—2—0.5”的模式过渡。此时的课堂规划,应将重心放在“课前输入”的信息包或者知识流上,而“情感输入”则作为餐前小菜或者餐后小点起到抒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翻转的世界里认知英语中的字、词、句,在情感的世界里增加对英语的兴趣,使这块“酵母”越做越浓。

通过对“2—3—2”体系中的教师、学生、时间、知识、人文几个方面的联系性探讨,不难发现,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课堂输入过程需要改变,但必须是通过翻转课堂进行免疫不足的“修缮”实现“精致”,而非人云亦云的替代或者颠覆。

四、“人文”“实用”完善“内化输出”

如果说传统的“情感输入”与翻转的“课前输入”构成基础英语学习阶段的充要条件,那么英语学习的成败还要受到英语输出活动的影响。而中小学英语教育实施效果的良与莠,还得让检测结果来说话。现行的英语课堂测试方式从小学到高中,如同九宫格一般,无非就是形式多样的测试,其考核内容也仅仅停留在以听力和笔试为载体的单词、语法、句子、阅读几种类型的考核。大部分学校的口语测试也如世界大赛一般,仅在三年一轮的升学考试中匆匆一见。或许有人提出,现行的英语听力考试也有对话形式,可以弥补输出检测中的交际功能。然而,学生10年寒窗苦读的结果不免让从教者的内心多了些焦虑,在大学阶段,面对英语世界,学生仍不会说、不懂写、不会学。这个最具客观性的输出结果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传统英语考核方式的顽疾,必须从本质上扭转。

1.输出本质

按照Swain的理解,语言输出活动中应包含注意、假设检验、元语言和流利性四项功能[6]。注意功能有助于学生发现已知知识和目标知识之间的差距;假设检验功能旨在通过交际活动对已有的英语能力做出检测;元语言强调英语输出环境的真实性;而流利性特指学习者在输出过程中可以自觉地完善语句。也就是说,进行英语输出检测时必须包含自省功能、交际功能以及完善功能。那么,中小学英语教学阶段检测方式的设计也必须蕴含教育目标所规定的“人文”和“实用”双重属性,测试功能应具有自省、交际和完善三类属性。

2.“交际”需要“自省”式“完善”

中小学英语输出功能的彼岸就是让学生在以真实语境为背景,以相互交流为手段,通过不同层次的英语检测活动发现自身已有知识结构与目标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自发地产生认识现阶段水平、改善现状的一种方法。现行的英语考核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满足了输出引导下的自省功能,即考核完毕后,在教师的讲解下,发现错误,机械地修正错误。但是,通过英语交际活动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改善问题的功能,即交际功能、完善功能都未曾实现;此外,人文情感的展示尚未涉及。由此看来,中小学英语检测方式需要在保留传统知识结构考核模式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增加有关人文方面的展现形式以及促进学生自我改善问题的测试手段。

3.“1+1+1”模式

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学习个体自主性弱,情感需求大,价值观尚未成型,教师对于英语课堂检测方式可以采用1分传统知识考核(测试语言知识结构与知识运用);1分人文展示(展示个性思维与情感交流);1分在线挑战(激发自学斗志与英语能力提升)三者结合的模式。但三者的比例应从低年级阶段的“0.5在线挑战+0.5人文展示+2传统考核”向高年级阶段的“1.5在线挑战+1人文展示+0.5传统考核”逐渐过渡。三者时间的分布可依据每个“输入”阶段的传统与翻转时间比例,进行合理设计。而传统考核、在线挑战、人文展示所承载的具体内容需要从教育目标、教材内容、区域现状、技术普及等角度综合斟酌。使每个阶段的英语课程,如同丰富多彩的“科技馆”,让学生探寻知识的同时,不失神秘感、神奇感。实现输出交际过程中的自我完善。

由此可见,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改变,其中,课堂输入环节需要翻转模式的合理修缮,课堂输出过程则必须大力翻转,但绝非盲目颠覆。除此之外,中小学英语教育若要真正彰显活力并行之久远,就不能拘泥于悠久的传统、限于流行的翻转,或囿于庞大的慕课,必须在教育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改变课程结构方式,唯有此才能期待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朗朗晴天。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国内教育界掀起新的改革热潮。该模式通过“课前输入”“课堂内化”逐步实现课堂主体模式理想化的转变。本文以中国英语教育目标为主线,从Krashen输入假说、Swain输出假说着手,提出了翻转课堂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主体、主导”输入、“人文、实用”输出的可行模式及路径,并反思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的理性生成环境,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课堂主体,多元输入,内化输出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5.

[2]杨艺媛.英语教育目标的百年演变[J].上海教育科研,2014(4):56-59.

[3]古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研究[J].基础英语教育,2013(2):3-8.

[4]韩宝成.从一项调查看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编制原则[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2):56-63.

[5]张正东.关于多种英语教材的思考[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11):20-24.

[6]李淑苹.输入与输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评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25-128.

中小学英语教育 篇5

1.引导学生了解、掌握骑车安全的基本常识,分析骑车出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求解决方法,预防骑车事故的发生。

2.增强学生骑车安全意识,培养他们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有关骑自行车导致事故及预防措施方面的案例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制作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课件以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上网查阅报刊,搜集有关骑自行车导致事故的案例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与小组同学合作,调查班内同学骑自行车时有哪些不安全的做法,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警示台”内容,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后谈感受。

教师小结:同学们,自行车是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许多同学每天都在使用自行车,它在给我们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隐患。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各类交通事故中,自行车事故占总事故的一半以上。那么,应如何确保自身的骑车安全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样确保骑车安全》这一课。(板书课题)

二、真是真实再现,警钟长鸣

师:首先,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真实再现”部分,了解几个与我们中学生有关的骑车安全事故案例。

1.学生自主阅读“真实再现”,思考:(出示课件)

(1)这几个案例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2)你还从课外或身边搜集了解到哪些骑车安全事故案例?

(3)通过这些案例,你有什么格式和体会?

2.学生阅读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汇报。

小结:同学们,这一桩桩的血案,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骑车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看来,如何确保骑车安全应是本节我们应该研究的重点问题。

三、行动在线,真情传递

师: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远离危险,确保自身的骑车安全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行动在线”吧!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问题:

(1)骑自行车会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你还了解到哪些骑车事故的原因?

(2)为了不留下安全隐患,我们在上路前应对自行车进行哪些方面的安全检查?

(3)我们在路上骑车时,怎样才能确保骑车安全呢?如果突然遇到天气异常,我们应该怎样注意骑车安全?

2.小组代表联系课文内容和自身实际,汇报交流以上问题,其他学生补充。

3.“真情传递”:我们班的学生在骑自行车时,有哪些不安全的做法?请将课前调查到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告知当事人,并向他(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生下座位与当事人交流骑车时不安全的做法,然后共同制定改进措施)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1.学生看图读题,思考:我们在使用自行车时遇到过哪些问题?上学路上,骑自行车还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在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相互提醒。

2.比一比,看谁选择的正确的多(课件出示练习题,通过小组竞赛练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骑车安全意识,提高学生骑车安全自护能力)

3.辨析。(教师课件出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辨析导行)

(1)放学路上,小刚和几个同学为了说话方便,骑车时并排骑行。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

(2)星期天,李路在路上骑车时玩绝技——练习撒把。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

(3)王强在去乡下奶奶家时为了骑车省力,攀附机动车辆。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五、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中小学英语教育 篇6

2014年9月29日,摩根出席全国校长协会和女教师工会(NASUWT)组织的有关会议时表示,青少年需要全面发展,包括“品行良好、有适应能力、坚韧不拨”等品行的发展。教师队伍中的很多专业人士已经在此方面做出巨大努力,开展创新性培养、辩论等各种青少年活动,为学生就业做准备。

此前于9月22日,摩根出席在教育部举行的关于学校如何培养学生品行的圆桌会议时,定义了“品行”的概念,即指一种产生特定道德情感、贯穿动机和行为指南的个人特点,而品行教育涵盖帮助青少年培养“美德”的各种显性和隐性教育活动。她还宣布设立500万英镑(约合4705.8万人民币)基金支持公立学校提供辩论赛、运动指导、戏剧创作、乐器辅导等活动。该计划将为公立学校学生培养今后成功就业所需的价值观和品行,以便与私立学校培养的孩子们竞争。她还希望对学校课程大纲进行改革,以确保青少年得到更广泛的教育和技能培养,并鼓励学校延长时间,以允许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在教师监管下完成家庭作业。

2014年9月30日,摩根在伯明翰举行的保守党全国大会演讲时再次强调要确保学校进行品行教育。她说:“不仅要教孩子阅读、写作和算数,还要教他们成为良好、有用的公民。注重学术标准和注重开展培养品行、适应能力的活动应同步进行。”

中小学英语教育 篇7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育,儿童文学教学

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即中小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进行英语学习。英语教学中的阅读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儿童文学作品。然而,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中还没有全面发挥儿童文学的教学作用, 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意义, 提出了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进一步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方法和对策, 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教学作用。

一、儿童文学教学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儿童文学教学是中小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特征的必然要求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 要提高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掌握中小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特征。中小学生普遍处于青少年时期,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学习的热情, 而且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1]。青少年非常渴望接受新鲜事物, 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 青少年并没有太多的亲身实践的机会。要满足青少年接触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 书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由于青少年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 当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幻想或想象的方式来进行理解, 喜欢用娱乐的方式来理解事物。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区别, 他们更喜欢想象丰富、语言温和、句子简短、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儿童英语文学浅显性、童稚性、奇幻性和趣味性, 非常符合青少年的语言学习心理特征, 能够锻炼青少年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满足青少年的阅读趣味和好奇心, 提高青少年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儿童文学教学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新课标的规定中,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不仅包括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还包括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进行培养, 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解等等[2]。新课标还对中小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进行了规定。

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就必须重视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课外阅读, 通过英语儿童文学故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并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

3.儿童文学教学是改变我国传统儿童观的必然要求

我国传统的儿童观没有给儿童独立的社会地位和人格, 往往将儿童作为成人的附属品来对待。我国的儿童读物从数量上较少, 质量也普遍不高, 为儿童专门选集和编写的儿童读物很少, 而传统的《三字经》《弟子规》《立蒙训》等儿童读物大多以说教为主, 使儿童接受完全成人化的教育。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正是改变我国传统儿童观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英语教学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促进儿童的健康和自由发展, 坚持儿童本位观。

4.儿童文学教学是培养儿童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英语教育的目的不仅包括培养和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 还要培养和训练儿童的文化素养, 二者相辅相成, 促进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 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历史地理, 开拓学生的眼界,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建立世界意识。在儿童英语文学中蕴含了丰富的英语文化信息,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 还能够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为不同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儿童英语文化作品, 能够逐步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范围, 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 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二、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在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方面的不足

1.中小学英语教师没有正确认识英语教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

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 而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3]。从本质上来说, 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儿童文学具有较大的共同点。向学生传授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提高英语教育的效率。而儿童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 能够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说儿童文学是一种重要的英语教学资源, 然而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教师没有受到专门的儿童文学的专业学习和熏陶, 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儿童文学来进行英语教学。

2.英语教学中没有对儿童文学进行课程定位

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中小学英语的课程体系中几乎没有儿童文学的课程定位, 绝大多数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仍然以教材为主, 将教材作为全部的课程学习内容, 没有给儿童文学留下必要的课堂空间和时间。尽管一些学校的课外阅读作业中涉及了一些儿童文学, 但也仅限于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行锻炼, 没有发挥出儿童文学应有的教学作用。甚至一些家长和教师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 认为学生阅读儿童文学无益于提高英语成绩, 反而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 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阅读儿童文学,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导致了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儿童文学教学的尴尬地位。

3.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儿童文学的教学效率不高

虽然由于新课程标准的推动, 在我国的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增添了不少儿童文学内容, 但儿童文学的教学效率却依然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很多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利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时没有把握住儿童文学的特征。与一般的大众文学不同, 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是儿童, 其美学品格和艺术个性都比较独特。这就要求要抓住儿童文学特征以及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开展儿童文学教学,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中小学英语教师都很难把握住这些教学要求。很多中小学英语教师本身缺乏儿童文学的素养, 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 反复地讲解作品中的语法知识和单词, 导致整篇儿童文学作品支离破碎, 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

三、提高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儿童文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鉴于儿童文学教学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必须采取有力的方法和措施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全面开展和推行儿童文学教学, 将儿童文学教学的教学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1.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儿童文学教学能力

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是将英语儿童文学介绍给学生的关键角色。中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 教师本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和阅读经验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将儿童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必须先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儿童文学教学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正确认识儿童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扩大自己的儿童文学阅读量, 积极学习语言教学与儿童教学的理论知识。教育部门可以将儿童英语素养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岗位考核和选拔的重要指标, 并积极为中小学英语教师, 特别是农村英语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教师要掌握灵活多样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 例如, 可以让学生阅读英文版的《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儿童文学作品, 让学生通过中英文版本的对比来掌握其中的英语语言知识。还可以学生朗读优美的英文儿童诗歌, 例如TwoLittle Birds, Friends等等, 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采用续写故事、改编故事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例如, 让学生对《哈利波特》《魔戒》《北极特快车》等英语故事进行改编或续写。教师只有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才能够将英语儿童文学的教学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小学生的学习行为非常容易受到学习氛围的影响,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儿童文学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既包括校园氛围、课堂教学氛围, 还包括课外学习氛围。中小学英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 经常使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 把握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特征。例如, 教师可以开辟一个英语儿童文学学习专栏, 让学生组成课外学习小组等等。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英语儿童文学读书会、英语诗歌朗诵比赛、英语话剧等活动, 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学唱英语儿歌等等。

3.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要提高中小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 就必须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小学英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推荐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英语儿童文学读物, 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除传统纸质图书之外, 可以推荐学生观看英语儿童影视作品、阅读有声读物和电子书籍等等。教师要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年龄阶段, 推荐合适的英语儿童文学读物, 并从作品的词汇、语言、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养成课外英语阅读的良好习惯。

总之, 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儿童文学教学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地位, 将儿童文学教学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并通过儿童文学提高中小学学生的文学素养, 使中小学生能够更加自由、愉悦地进行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冷选英.少年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24) .

[2]曹文英, 吕杰.儿童文学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地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01) .

中小学英语教育 篇8

一、把握教学内容的差异, 做好中小学教材的自然衔接

做为一名初一英语教师, 笔者经常会听到学生们有这样的疑问:许多知识点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了, 为何初中还在重复?不是浪费时间吗?听到这样的埋怨及质疑, 笔者沉思许久。既然小学就已经学过了, 为何现在的初一学生一谈到相关的话题, 能够真正漂亮地说上几句的学生屈指可数呢?究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浪费还是初一教学的没有必要呢?

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 说明中小学英语教育衔接存在着不足或者可能完全失去衔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不足或者弥补这个缺口, 就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相互交流中小学英语教学信息, 通读中小学英语教材, 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差异, 以便融会贯通, 掌握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规律, 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

首先, 对于小学英语教师而言, 要找出小学教材与初中教材, 特别是初中第一册教材在词汇、语法和语言交际等内容上的异同处, 以便找准衔接点, 行之有效地整合教材内容, 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为初中起始阶段的教学提供扎实的基础, 使初中教师不再致力于字母、音标、语音语调的教学, 而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 着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 对于中学英语教师而言, 则是要通读小学一至六册的教学内容, 在开学的第一至两周内做系统的复习, 达到自然的衔接过渡。因为初一英语大纲所要求掌握的词汇、句子、语法等内容大多在小学英语中就已经学过, 或者至少是涉及过, 所以在学生步入初一之后, 中学英语教师应当将小学英语的重难点, 特别是与新课英语内容相关的语法、交际目标语言系统地复习一遍, 达到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巩固、记忆、活用的目的, 为过渡到初一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同时, 中学英语教师也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实现因材施教, 让新生从第一节英语课开始, 就有一种学习的新鲜感和紧迫感, 做到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自然衔接。这样, 才能避免因学习内容重复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水平难以提高的现象。

二、注意结合教学方式, 做好中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衔接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 要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心理学》中对于中小学生的兴趣做了这样的论述:“小学生对理解的、感兴趣的和具体的事有兴趣。初中生的兴趣和小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自觉性, 他们由于学习和获得好成绩而产生的满意的积极情感有助于发展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 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了一定的变化, 在他们身上再也找不到小学生独有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好问, 特别是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不如小学阶段强烈, 不敢举手回答问题, 不敢开口讲英语, 久而久之学英语的兴趣也逐步下降。因此, 巩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担就落到了初一年级教师的身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常常通过游戏、表演、视听等教学方法, 来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英语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 认真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 尽量保留并发扬小学英语课的教学方式,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教师可以综合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把文字、声音和图象等融为一体,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 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景、表演情境, 以此来教授重点和难点。笔者在进行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的教学中, 就利用多媒体展示精美的食物图片, 并进行现场的餐厅点餐情景剧竞赛, 让学生自己制作道具, 组织人员进行表演。学生很快的融入情景中, 并且较牢固的掌握了该课的重点和难点。经过笔者课后调查, 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课堂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此外, 初中英语教师尤其要深入研究和学习《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和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要尽量用巧妙、新颖独特的课堂导入使学生自然的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乐学、爱学。同时, 初中英语教师也可以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英语活动, 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来满足学生好玩乐、争强好胜的心理, 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的学习技能, 做好中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衔接

书写潦草, 不规范, 拼写含糊, 语法概念混乱, 中式英语屡见不鲜, “金口难开”等, 是笔者在一年的初一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英语学习问题。这些问题迫切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由于有初次接触英语的好奇感, 加之记忆力、模仿力都较强, 通常小学生很快便能适应其英语老师及其教学方法。只要他们在老师的教导下, 勤奋努力, 绝大多数学生并不难达到大纲的要求程度。然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师而言, 除了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以达到大纲要求外, 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 找出问题的习惯;课内带着问题认真听课和做笔记, 积极思考、提问的习惯;课后整理笔记, 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家庭作业, 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 以便学生进入初中后能够更快的学会自主学习, 进而更快地进入初中英语学习的高速轨道。

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 由于教学对象正处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逐渐转化时期, 加上面对初中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的转变、中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学科增多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在英语学习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帮助学生保留部分好的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 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习惯, 积极参与英语游戏的习惯等。同时帮助、指导学生掌握好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会归纳总结语法知识点, 学会自编英语学习口诀, 学会整合交际语言并自编对话等, 以便学生更快融入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

四、关注中小学生思想动态, 注意中小学学生心理情感的衔接

从小学踏入中学, 学生们在心理上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他们有着很强的自豪感, 总爱以“小大人”自居, 希望仿照大人的方式去处事, 并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但实际上他们处理问题片面轻率, 稚气十足, 面对学习困难束手无策或者轻言放弃。况且, 进入中学后, 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 对新教师的教学及管理方法、板书、语音语调、言谈举止等存在不适应, 就可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因此, 对于中学英语教师而言, 在师能方面, 要通过高质量的英语教学,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和威严;在师德方面, 则是学会做现实生活中的“古越涛”, 要在衔接期用心地关心学生, 用老师真诚的态度和严谨的行为去影响学生, 感化学生, 帮助他们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从而产生对老师的敬佩和信赖, 使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最终达到学生真正地“亲其师, 信其道”。

五、实现中小学教师角色的互换

要做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工作, 最根本的还是教师要转变观念, 实现角色的互换, 要由过去单纯的教育者、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研究者和学习者。我们全体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我们九年一贯制办学制度的优势, 加强交流与学习。中学教师应多到小学去听课、上课, 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熟悉小学教法和教学内容, 为自然衔接做准备;小学教师也应多到中学去听课, 和中学英语教师一起研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了解初中英语教学的动态, 了解中学生需要在小学生阶段奠定哪些基础、养成哪些习惯等。这样, 既可以避免小学生进入初中后机械重复地学习英语知识, 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也有利于促使中小学英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接受新事物, 努力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开拓出一条既符合教学实际, 又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新路子, 从而提高我校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水平, 真正凸显出我校九年一贯制的英语办学特色。

路漫漫其修远兮, 顺利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工作, 成功地将小学英语教学过渡到初中英语教学, 是一个以英语为办学特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重头戏。只有全体中小学教师共同用心和努力地做好衔接和过渡工作, 才能尽快迎来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叶一舵.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从人本教育看当下中小学教育现状 篇9

一.从人本的角度看教育的目的

从广义来说,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从狭义上来说, 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 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无论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看, 教育都是培养人的活动,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首要目的。人的发展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 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也包括知识、技能等刚性东西的发展和情感、性格、品质、毅力等柔性东西的发展。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人发展的关键也是教育的深层次、人本的追求。幸福是心灵的愉悦感受, 是精神的满足, “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们,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由于感受到存在价值、生活目标与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一种满足感。”[1]。人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美好的生活, 而幸福是人美好生活的体现。因此, 从人本的角度讲,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要以追求人的最终幸福为根本目的和最终目的。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 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 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应该与幸福携手, 使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二.素质教育倡导下中小学生的负担现状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是一种符合教育发展特点的教育, 更是一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自从1999年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来,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我国中小学生的教育状况发生了很多变化: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在只有语数外、史地生等考试必考的科目, 美术课、体育课有了, 音乐课也有了。而且在近几年家庭、社会对学生减负高呼下, 学校在政府和社会的压力下也采取了种种措施, 课程少了, 时间短了。下午学生四点左右就放学了, 这给予了孩子们更多自由可支配的时间, 这也是素质教育推行的结果。在看到素质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素质教育的道路仍然很漫长, 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随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减少, 孩子们也没有在减负的呼声中变得轻松起来。许多学者对学生幸福的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幸福感在下降。随年龄的增加带来的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及升学的压力自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现在我们的教育都在‘抢跑’———幼儿教育小学化, 小学教育中学化”。2012年两会委员80岁的王永志带来的调查报告显示:“戴眼镜的学生人数随年级增长而“直线上升”。在调查中, 自称感到学习有压力和压力大的青少年占到75.4%, 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在家每天学习时间1.5小时以上的占63%。有63%的孩子正在参加奥数、英语、作文等各种辅导班、补习班, 每人平均参加四五个, 多的达9个。在一所小学, 121名毕业生中, 留在本片区中学的仅有20人, 101人舍近求远上了其他学校。而在一个人口4万多的街道办事处辖区, 分布着50多家培训机构。”学生负担现状令人堪忧。

三.中小学生负担越减越重的原因分析

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 知识改变命运,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美好的未来。特别是穷人家的父母更是希望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贫穷的命运。伴随人们对教育经济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教育与未来收益之间这种割舍不掉的联系,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教育是为通向幸福生活的法宝。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家长、每个教师都能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 竞争无处不在, 竞争力越来越大, 学校与学校间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教师与教师的竞争、家长与家长的竞争……竞争是发展的动力, 没有竞争的压力发展就会收到阻碍。然而, 过犹不及, 物极必反, 过大的竞争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课业负担过重, 心里压力过大, 毕业意味失业的社会现实……学校不在是孩子们乐学的天堂, 假期不在是孩子们自由的时光, 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发不完的愁……沉甸甸的书包、枯躁躁的教室、睡不饱的觉……够成了孩子们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素质教育的倡导使得我国的教育现状有了较大的改观, 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样竞争的时代, 基本上在所有家长和教师眼中“偷懒”就会落后, 真正的减负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发掘其根本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负担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来自家长的压力。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思想, 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 希望孩子们考入好学校, 找个好工作。学校给孩子们减负了, 放学早了, 但是一个个家长选择了把孩子交给各种各样的辅导班, 他们担心孩子落后, 希望孩子比别人优秀。奥数班、作业班、特长班…...孩子们一放学就奔赴另一个类似学校的各种机构。竞争低龄化加剧了家长的这种心灵。个人的成才离不开教育, 教育是通向幸福生活的敲门砖, 好教育意味着高学历, 高学历意味着好工作, 好工作意味着好生活。“好好学习”成为每一个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导。

第二, 来自学校。

学生的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 关乎学校的生源、效率和声誉。升学率来自学生的成绩, 没有学生的好成绩就没有好的升学率, 没有好的升学率就没有好的生源, 没有好的生源学校就生存不下去, 升学率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判断学校业绩的重要标准。学校与学校的竞争, 学校对政绩的追求, 使得学校不得不想进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成绩, 减负归减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多留作业、变向鼓励孩子们进入各种各样的辅导机构。如此下去, 负担如何减得下去。

第三, 来自教育体系。

如今的教育制度, 升学要考试, 升入好学校要好成绩, 孩子们不努力学习就进不了好学校, 进不了好学校就意味远离优质的教育资源, 就离好学校越来越远, 离好工作、好生活越来越远, 在这样的考试压力下, 孩子的负担怎么能不重!在一考定天下的局势下, 为了所谓的将来的命运, 为了所谓的幸福, 除了埋头苦学, 学生还能干什么?在考试成为学生晋升高一级学府, 进入优质学校的唯一途经下, 学生、家长、学校不得不围绕考试转。然而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不完善的, 重分数、轻能力, 重死记硬背、轻创新实践, 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期盼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何期盼学生幸福、健康?加之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孩子们式学习为负担, 没有兴趣。

教育本该是一种幸福的过程, 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体味知识的力量, 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本该是一件多么美好, 多么幸福的事情。然而在如此重荷下, 学生感到最多的是学习是累人的, 学习是枯燥的, 更何来在幸福中学习, 使幸福成为教育的结果?在过重的课业负担下, 教育与幸福只能是不可及的此岸与彼岸。

四.解决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策略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 追求人的幸福是人生活的根本目的, 作为社会活动的教育自然要以人的幸福生活为目的。玩是孩子的天性, 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剥夺了孩子们玩耍的时间更是对他们成才快乐的剥夺, 而这些又往往带来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让教育携手幸福, 以幸福开始才能以幸福结束。抓住幸福, 就要从学生减负开始。

1、树立人本化的教育目的。

从教师做和家长起, 转变观念, 树立人本的教育目的,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灵的健康成长, 给孩子创设快乐学习的情境, 减少刚性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课程和趣味课程在发展孩子身心中的作用。

2、完善学校课程设置。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不少学校为了高升学率将学生的音体美课减少甚至有名无实, 只是摆设。这即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 也不利于孩子们的全面健康发展。重视音体美的课程, 将音体美课程的考试分数作为升学分数的一部分。

3、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作为一种选拔机制, 起到择优录取、选拔人才的作用, 无论从竞争带来的动力也好, 还是从对合适人才的考量上讲, 社会需要这样的选拔。要正确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从内容上, 将一两项选修课列为必考课, 科目由学生选择, 这样及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又可以选拔优秀人才。从制度上, 严把质量管, 对有选修课带来的考试选拔主观性建立严重的监督体系杜绝考官徇私舞弊, 为考生打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摘要:减负已是老生常谈却总也减不下来, 反而越减越重。只有挖掘学生课业负担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本文从教育的最本质的目的入手, 揭示教育的人本目的即对幸福的追求, 分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寻求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人本目的,幸福,中小学减负

参考文献

[1]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12)

中小学英语教育 篇10

1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创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教育模式较为简单。大多数学校只是将创业教育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上,在课堂教学上没有把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而且相关课程课时较少、教学方法落后、途径单一,很难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业心理、鲜明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活动上,大部分高校主要依靠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没有建立系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素质培养体系,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无法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创业教育走向大众化将成为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它也将使我国从就业型人才教育转变成创业型人才教育的一个突破点。

1. 1新经济时代需要创业教育

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人文和科学素质,还包括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要改变过去只强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更应着力于培养具有强烈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以外,更应突出强调对创业活动所需的创新意识、战略眼光、自信心、意志力、勇敢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塑造。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社会对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育要求,使得创业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一个民族的创新、创业素质直接决定了未来竞争力。学生是下一代的经济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良好的创业能力,对于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国家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2素质教育需要通过创业教育实现

1. 2. 1创业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指创办企业,把 “创业者”称为 “企业家”,把 “创业”视为 “创办自己的企业”,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最普遍的理解。广义的创业指开创事业,与此相应,就是把 “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本文中提出的创业教育,是指广义的创业和创业教育,即开创事业和与此相应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建立创业资金、 提供创业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创业能力。

1. 2. 2创业政策扶持是创业教育的保证

在国家颁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开创事业的精神和能力,即 “创业素质”。

1. 2. 3创业教育是对现行学校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创业素质与以往素质教育中常讲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及创新素质等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较高层次的素质,其构成除了一般素质教育中共同部分外,还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格等方面。创业教育是对现行学校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1. 2. 4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

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创业志向、发展创业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范式。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 培养未来人才的创业能力是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竞争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它使素质教育更具时代精神。

1. 2. 5素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创业能力是创业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进行创业的基本素质,是一种核心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充分条件。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主要能力: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1. 3创业教育是破解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持续数年的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规模大大增加,随之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人才招聘市场的火爆到公务员考试的惨烈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还是创业的话题再次引发争论。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现状;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实现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的观念转变; 帮助学生选择创业方向,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创业精神,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这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创业教育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截至2005年年初,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在过去的20多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创业教育基本都推广到初中。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首先从学校开始,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创业型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实践证明创业教育需要从小灌输

尽管国家和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但是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仍令人担忧。经济不景气,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创业便成热门话题。然而有关数据显示,从2005年以来,广东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数量约占当年高校毕业生的1% ~ 2% 。以2008年为例,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仅占1. 2%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 这个数字为20% ~ 30% 。而在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成功的人又是凤毛麟角,大学生创业成了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几乎能创业成功的人不管能力还是口才思维都比平常人更胜一筹,创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它需要创业者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创业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创业的能力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所以创业教育需要从小抓起,在笔者看来创业教育需要经历3个阶段: 小学是启蒙,中学是发展,大学是成熟。

4将创业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的方法

中小学正规教育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科目是一种注重知识型的课程,而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能力型的课程。两者是可以相互结合在一起的,知识和能力方面一起培养适应了当今经济发展要求,也是教育要倡导的素质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开展中小学教育领域内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志向为主要目的。小学阶段讲授创业者的经历,使小学生从小接受创业者的熏陶; 中学阶段讲授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二是普及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创业知识教育,大学阶段以培养创业实用型人才为主,系统学习创业知识。三是研究生阶段主要培养高科技创业型人才和创业研究型人才。四是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的创业实践教育,以促进创业理念、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的结合为目的。

5结论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循序渐进,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体系,不能一味地照搬国外的经验。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应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大力推动创业教育实践,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实现 “创业型经济” “创业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实现创业教育全民化。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但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却很少,成功率也很低。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教育过程,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本文就创业教育应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作了一系列的分析。

关键词: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丽娟,李晓东.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9(2).

[2]叶远帆.创业教育探析[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6).

[3]毛杰,李翅.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中小学英语教育 篇11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育督导;素质教育

【分类号】G639.2

21世纪是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地不断推进,教育督导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教育督导不仅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内容,更是教育行为的有效规范,在指导教育工作中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可以说,教育督导是不同阶段教育的重要内容,当然,对于我国教育最为基础的中小学教育而言,也同样如此。在中小学教育中,强化教育督导作用,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向前迈进,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一、中小学教育督导现状

在中小学教育中,强化教育督导,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否能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同时也是稳定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必要手段之一。从当前中小学教育督导制度实施现状上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包括督导制度执行偏差、督导指挥不当等。笔者作为一名教育督导人员,通过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督导现状深入研究,认为中小学教育督导工作有必要,且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一)中小学教育督导工作不到位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当前中小学教育督导工作存在不到位现象。一方面,部分督导工作人员在进行教育督导工作时,容易犯“一刀切”的错误,在进行督导评估时,千篇一律采取同一个标准进行评价,督导效果不是太好;另一方面,在开展中小学教育督导工作中,所采取的督导方式、方法和手段都较为老旧,未能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致使督导工作头重脚轻,不利于素质教育地实施。

(二)教育督导机制不健全

当前,本地中小学的教育督导工作主要由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学校里并未设置专门的督导小组,各乡镇也没有设督导组,因而导致当前中小学教育在督导工作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缺,缺乏完善的督导机制。同时,教育督导有时仅停留在早期那种到基层学校检查工作的层面上,单纯的只是对学校进行的某项成果的评估和验收,督导机制不健全,这些都是在中小学顺利开展教育督导工作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督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从总体上看,當前对中小学进行教育督导工作的专业督导人员(专职督学)数量过少,而聘请的兼职督学身兼数职,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督导工作上,因此出现了督导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大部分教育督导人员在接受督导工作之前,很少有接受过正规、系统性的培训,专业知识匮乏,对教育督导相关法律法规等的了解和掌握尚未完全,对督学工作的性质及要求缺乏充分的认识。这也是存在于教育督导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强化中小学教育督导的必要性

上述我们提到当前存在于中小学教育督导工作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损害了教育督导制度本身,又不利于素质教育地推进。因而,强化中小学教育督导工作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众所周知,教育督导的目标是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而这些目标最终得以成功实现的必要前提就是需要强化中小学教育督导工作

三、强化中小学教育督导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建议

教育督导工作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该如何进一步强化中小学教育督导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尝试:

(一)健全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在开展中小学教育督导工作中,教育评估不仅是基础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督导手段。当前中小学教育评估体系存在不健全问题。对此,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工作,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评估体系,来保障中小学教育督导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完善地方性教育督导相关法规

“有法可依,有规可守”是教育督导工作开展的前提,也是重要内容。构建完善的、适用于本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督导法律法规,既可以让教育督导工作有法可依,也能反过来约束教育督导部门,使他们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督导,以此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对督导人员的培训

针对当前教育督导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要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想方设法提升督导人员的素质。而提升督导人员素质和专业知识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加强对督导人员的培训,应该积极建立有效的督学培训学习机制,不定期加强教育督导人员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教育督导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通过培训达到筛选优秀教育督导人员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更新教育督导理念,以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有效提高教育督导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督导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督学素养,提高教育督导的执行力。

综上所述,强化中小学教育督导工作,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能充分激发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更加轻松、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战丽娜,王香.督导队伍的建设与评价[J]. 江西教育, 2013-31.

[2] 马 力.创新教育督导机制,强化教育督导工作,确保基础教育健康发展[J].广西教育.2009-03-15

作者简介 :

中小学英语教育 篇12

现状: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 近年一些地方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劳动教育总体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 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 在家庭中被软化, 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 劳动意识缺乏, 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此外,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削弱, 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来讲, 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 师资、场地、经费缺乏, 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 劳动多教育少, 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

从家庭来讲, 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 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 只要学习好, 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 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 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

措施:有条件学校可开展养殖

意见指出, 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在课程方面, 意见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 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 要明确并保证课时。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 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在校内劳动方面, 意见要求学校组织开展校内劳动。如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如普及校园种植, 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 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 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 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 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在校外劳动方面, 意见要求中小学校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规定小学、初中、高中每学段都要安排一定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此外, 意见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 要求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 布置类似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上一篇:硝基苯法下一篇:化学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