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衔接教育

2024-06-30

对中小学衔接教育(通用12篇)

对中小学衔接教育 篇1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近一步的教育改革, 搞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成为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长期以来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一直采用两种完全不同的英语教学方式, 互相之间缺乏了解与沟通, 缺乏统一性, 却又互相连接。小学高年级段英语与初一英语又起到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 搞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工作对学生英语水平稳步上升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小学英语教学基本情况调查

为了从我校小学英语的实际出发, 我就宁兴学校的其中部分小学教师和初中学生对小学英语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谈话式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 学生小学英语的考试形式都是考试。令人不解的是, 既然多数学生的考试形式都是笔试, 那么, 学生升入初中后无论是书写习惯还是书写能力方面却都不尽如人意。而且学生普遍存在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 期望不高的现象。随着步入初中英语学习的难度增大, 明显表现出信心不足, 部分学生甚至表现出厌倦、怠慢的心理。

二、搞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所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任务的脱节问题。我校小学英语学习使用的是PEP教材, 升入初中后衔接的是人教版新目标的教材。这两种教材体系之间没有遵循教材编写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直接导致了教材内容的脱节。使中小学英语衔接面临最直接的问题。

小学英语的教学任务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主, 对学生的笔头训练不做硬性要求。老师一般从启蒙知识开始, 让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词汇、句子和少量的语法内容。到了初中, 老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伴以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学习内容和难度也逐渐加大。

2.教学方法的差异问题。在小学, 教师通过直观教学法采用丰富的有利于学生感知的思维模式进行教学。教学任务大多建立在以听说为主的训练, 偏重于语言知识性的理解, 缺乏充足的能力锻炼。步入初中后, 英语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创设大量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理性思维。对学生的要求也大幅提高, 不仅停留在听说阶段, 更要读写相结合, 并附有大量的词汇、短语的记忆和语法练习。

3.学习习惯和方法需要衔接。小学生习惯采用感性思维方式学习英语。通过感知语言材料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这就是小学生凭感觉做题、似懂非懂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进入初中后, 语言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 逐渐从感性思维方式向理性思维方式过渡。从听说为主向听说为先, 读写跟上的学习方法过渡。进入初中后学生普遍存在书写不规范、拼写错误多、语法概念模糊等现象。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共同努力去克服,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4.学校、社会和家长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各校对小学英语的重视程度高或条件较好的学校, 制定英语教学计划时安排的课时相对充足、师资力量较雄厚, 学生受到的英语教学水平也较高。反之, 学生受到的英语教学水平就低。我校相对于本县的英语教学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学生的英语学习受到了学校的重视。还有部分家长在孩子的业余时间去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英语培训班。但由于培训班辅导教师的教学理念不一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学生受到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 从小学毕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是相当不均衡的。这给初中英语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英语学得慢的跟不上, 英语学得好的又快不了。

三、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策略

1.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任务的衔接。中学英语教师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师应该熟悉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英语教材, 了解小学阶段所要求掌握的四会词汇。仔细研读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了解教材所涉及内容的要求及范围, 为新旧知识的衔接做好过渡准备。除了熟悉教材和研读课程标准, 还要组织好中小学之间的听评课活动, 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以便找准中小学教学的衔接点。

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师应在原有的直观教学法上适度添加理性思维的训练, 从而与初中英语在能力的要求上进行有效衔接。同时, 初中英语教师还要关注初一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减少语法和词汇教学的枯燥, 保护好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可适当在课堂中穿插游戏和比赛活动,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抓好初一年级新学期的第一个月是搞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任务的关键。在充分熟悉中小学英语教材体系的基础上,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查缺补漏。对小学阶段的弱点进行强化, 提高辨音能力、记忆能力和语言基础知识。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为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意中小学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从小学阶段起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发音和朗读课文的习惯并从初一开始渗透音标的教学。

(2) 要抓好学生的书写训练, 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了规范的书写方式, 从而避免了初中阶段对书写的重复机械训练。

(3) 初一阶段英语教师应注重精讲, 重在启发、点拔,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的学习习惯。与小学阶段相比中学有大量的语法教学和语言的习惯表达。因此, 养成随堂做笔记和定期复习的习惯很重要。

(4)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广泛开展英语角、英语阅读活动、英语演讲活动、剧本表演等活动。

3.注意中小学英语考查方式与评价机制的衔接。中小学英语都是采用笔试的考试机制, 但小学笔试内容考查层次单一缺乏对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因此, 小学英语应在考查机制中适度添加这种类型的题。

总之, 要解决好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的问题, 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和初中英语教师共同努力, 互相弥补。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 从有利于英语学习的利益出发, 努力探索出一条最合适的英语学习途径和方法。

对中小学衔接教育 篇2

摘要:北京市盲人学校是北京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教育的特 殊教育视障学校,学校于2007年参与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总课题组的实验研究 工作。我本人一直从事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曾经担任过小学的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小学部部门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与盲生的实际接触,切实感受 到盲生的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变化的特点,深深感受到进行此项内容和任务研究的意义所在。我们发现,盲校小学升入中学后学生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但学习任务 和特点有了很大变化,而且小学与中学的教学及管理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小学在环境、任务和管理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如何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是我们所关 注,也是本文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视障学生 中小学衔接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北京市盲人学校是一所从学前教育到高中、职业教育一贯制的特殊教育学校,大部分的盲生在我校的小学部上完小学以后,将直接升入初中。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 们发现,盲生普遍入学年龄较晚,有些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中高年级就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从而出现了很多生理和心理变化,不能与同学、老师和谐、友好 相处,不能与父母进行有效地沟通,出现了逆反、偏离等心理现象,随着盲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尤其进入初中阶段,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就会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 烈的趋势,如果不适时地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如果我们从小学阶段就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断善于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种种 原因,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势必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初中阶段的盲生在心理发展中呈现的特征及对策

从小学到中学,开始了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许多盲生在进入中学后会发现中学与小学诸多方面的不同,如中学的课程比小学多,比小学难,中学的老师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不再像小 学的老师那样事事处处都管着他们等等。这些不同既会使初一的盲生感到新奇和刺激,同时也会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面前不同程度的感到无助和彷徨。我校是学前教 育至高中教育的寄宿制学校,中小学存在于一校之中,并且中学部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于小学部,这就使许多学生的不适应感既表现在学习方面,还表现在生活方面。这就将衔接教育这一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而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和认识少年期心理特点,以及如何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初一阶段是人生少年期的开始,是 人生心理发育阶段的断乳期。这期间,盲生在心理上的表现特征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冲动性和自觉性等交错发展。从少年期开始,是一个人的个 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一阶段盲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加强教育,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那么,初中阶段的盲生在心 理发展中会呈现哪些特征呢?我们认为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成熟意识萌芽并不断发展

进入初中阶段,盲生的身体发育进入了第二个生长高峰期,尤其是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成大人了,每当别人对他们投以注意的目光或成年人 以平等的姿态和他们交谈时,他们都会产生一种成熟的自豪感。可实际上,他们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这仅仅是少年们的一种主观体验而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初 一盲生所具有的成熟意识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能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积极向上,认真学习并逐渐掌握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本领,从而达到真正的成 熟。因此,少年的成熟意识不是什么骄傲自大,而是走向成熟的必要准备。面对刚步入少年阶段的盲生,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和生活老师都应该注意自己的 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不能再采用对待小学生那样的监护、管束、惩罚等方式,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少年对于过去的“听话”的道德要求会十分反感,他们 强烈要求独立、理解、平等、民主和受到尊重,孩子长大了,经常与人交流的语言是:“还行。”作为教师,切不可因为少年身上还保留着不少“孩子气”而忽视了 他们的这种要求,以致产生矛盾,如果我们改变自己过去“抱着走”的监护、管束态度和方式,充分利用少年成熟意识的心理特点,将会有利于中小学教育的衔接。

模仿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刚步入中学的盲生更是如此,他们爱模仿成年人,模仿明星,也爱模仿高年级学生,模仿他们的衣着穿戴、行为举止、手势语调,他们也 爱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对事物的评价。但盲生往往模仿他们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如社会上流行的新奇事物、新异服饰、发型、流行歌曲等等。因此,我们的教师要特别注意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防止孩子受社会上种种不良事物、现象的影响和诱惑,教师更应以自己高尚的品德、优雅的举止、文明的语言,成为学 生模仿的典范。

(二)自我意识发生质变

心理出现闭锁时期,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逐渐走向成熟。同时自我意识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意识萌芽于幼儿阶段,儿童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到了少年期,自我意 识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认识了自己,第一次发现了自己,这时盲生们开始把自己作为思考的对象,“我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长大了吗?”“我勇敢吗?”“我漂亮吗?”等问题会不断 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开始留心周围人的眼光、态度和对自己的评价,目的都是为寻找“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答案。盲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在自我评 价的能力上,也反映在对他人评价的水平上。大多数盲生能够对照别人做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小学盲童这种能力就较差,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是重 复成年人的评价。

初中盲生自我评价的特点大致有三:

1.自我评价普通偏高,他们往往夸大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当教师对他们做出公正的评价时,许多学生会埋怨老师“不了解人。”

2.自我评价由表及里逐步深化。学生们往往首先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对人态度方面的缺点,以后才逐渐会评价自己的个性特点。

3.自我评价不稳定,顺境时高估,逆境时低估,与此同时,情绪和积极性随之起伏。

(三)认知能力明显发展

少年期的盲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具体形象思维的成份仍起重要作用。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论的划分,初一盲生 已开始进入“形式运演阶段”,又称“认知思维阶段”。这时期学生已开始获得了超出自己直接接触的世界和自己信念之外的思维和推理能力,能够理解并使相互关 联的抽象概念,对问题的评价开始趋向系统化。如果我们的教师研究和掌握了初中盲生认知能力明显发展的这一心理特点,针对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此年龄的盲生,就会有的放矢的安排和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神经系统的发育显得相对滞后,情绪、情感易动不稳

进入初中阶段年龄段以后,学生的情绪情感也在发展变化。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情绪具有冲动性,不善于自制和自控,行为不易预测,表现在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 响,他们还常常像小学生那样蹦蹦跳跳,爱说爱笑,带有很大的情感冲动性,不善于调节自己情感的过度兴奋。他们又常常表现出初中生的特有的热情,争论问题时 容易过分激动;遇到不愉快的事时不是急躁暴怒,就是灰心丧气;取得成绩时易产生自满情绪,遇到挫折时会悲观失望。这就形成了孩子心中的大人和大人心中的孩 子的矛盾体的组合,盲生处在多事之秋,站在人生路上的十字路口,打短平快,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走进盲生,注意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发现他们的心 理变化,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让开朗、热情、友 善、真诚的优秀人格品质在他们的身上发扬光大。

(五)出现了人的第二反抗期,感情依托发生了转变

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盲生逆反心理强,对家长和老师翻来覆去的唠叨非常反感,感情依托发生了很大变化,既不在爸爸、妈妈身上,也不在老师身上,而是在同龄伙伴身上。因此老师应该伴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六)学习生活发生很大变化

中学阶段可以说是由科科重要逐渐向学科化发展,孩子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但显现出来却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盲生的生活能力在不断提高,偶尔也有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三、解决策略

从以上我们会看到,由于初中盲生在心理发育中的一系列变化和特点,必然会出现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的许多不适应。我们通过分析总结发现有六个关口,需要盲生适应。

(一)突破学习环境关

进入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会立刻感到三多一少,即课程多,书本多,老师多,老师“盯”的少,这样就会给学生一种错觉,认为中学比小学 “松”,中学老师不像小学老师那样“爱”他们,这样就会使一些自觉性、自制力、自理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学习中分心走神,成绩下降,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产生苦 恼。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有的放矢地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尽快做 到自我管理、自觉学习,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二)突破学习动力关

初中盲生的 成熟意识说明这一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能使盲生保持持久良好的学习动力,就必须要解决好为谁而学习和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作为 教师可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可以结合杰出的历史人物如海伦凯勒、张海迪、贝多芬等的事迹,结合我校盲人教 师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突破学习方法关

进入中学后,一些盲生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这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学生此时又不能很好的调整学习方法而导致的结果。为此,必须对 盲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通过让班主任老师或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让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式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小学学习方法的不同,让 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抓住重点,记好笔记;学会复习,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学会先预习,后听课;做到先复习,后做作业;先思考,后问别人。一旦学生 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提高。

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四)突破认识方法关

人们对事物的 认识总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学的一些概念,其本身就是理论性的知识,大多不需要去论证,但需要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去判断,去推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这是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质的差别。在记忆方法上,使学生完成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的转变,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 重理解轻记忆,先理解后记忆的认识习惯。在思维方式上,使学生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五)突破生理和心理转变关

进入中学后,盲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身体发育进入第二高峰期,新陈代谢快,性器官基本发育成熟,性心理开始萌芽,心理发育呈半成熟、半幼稚状态,盲生处于思想动荡、不安份、易出事的阶段,但他们接受社会上的新事物快,易急躁、易变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结合心理课、生物课对学生进行 青春期教育,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同时还应对个别同学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还要注意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心理断乳期”。

(六)突破生活习惯转变关

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偏低,这是因年龄条件的限制而决定的,因此在我们这所实行全日制寄宿学校中,小学生的生活大部分是由生活老师来管理的,包括每 日学生的吃饭、喝水也是由生活老师督促来完成的,因此在步入中学后,由于生活管理方式的变化,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这就要求我们的生活老 师在班主任老师的配合下,做到:

1.在生活中给这些自理能力较差的同学一定的帮助,使他们的不适感得到缓解;2.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整理内务比赛,洗衣比赛,美厨小能手,寓能力培养于各种活动之中。

四、我校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切入点

(一)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是衔接教育的重中之重

从日常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重心。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通过与盲生的实际接触,发现问题,认为有以下几方面:1.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养成刻苦学习和持之以恒的习惯,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3.加强礼仪教育,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要有健康的心理,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衔接教育的根本保证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我们应该从着五个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自觉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2.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3.打好学习盲文的基础,做到摸读、写字基本过关;

4.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课堂上要大胆发言;

5.在学习上要有合作与竞争的意识。从低年级抓起要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是衔接教育的最好体现

在语文方面,除了掌握正确的盲文以外,通过盲文关,还应加强摸读写字的训练;要加强阅读训练和课外书的阅读指导;对于作文教学在语文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应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在数学方面,是盲校的一个教学难点,小学阶段要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能正确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熟记其相关的公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盲生的生活 实际相联系,拓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空间;强化应用题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把握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顺利求解。特别是对有精力的学生要增强解题的灵活性,适当加 入一些锻炼思维的讨论题、开放题进行有效的训练。

在英语方面,小学阶段应加强口语方面的训练,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求学生掌握单词的基本用法及提高小学阶段的造句能力,训练学生规范的书写。

总之,在小学阶段,学生要逐步打好较深厚的文学基础和常规四则混合运算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础,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要让学生掌握好“好 问”、“求真”的法则。小学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特别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培养,使学生逐步掌握语、数、英及其它基础课程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自 学能力,并在教育中适当渗透人文知识的内容。

(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是衔接教育的蓬勃发展

在小学阶段,衔接教育要向各个学科延伸,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在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深入中学后适应各学科的学习。

(1)各课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注意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 的能力;教给他们分类、归纳等一些初步的研究方法,养成勤于和善于质疑的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理解过程的能力。

(2)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自然或科技知识,认识一些简单的物理和化学现象,并了解特别是一些大量使用后会带来污染的物质,例如塑料袋、泡沫塑料、废电池等,让他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3)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对艺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不能简单地说“美工就是折纸”,“音乐就是唱歌”。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欣赏活动,既能开阔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五、视障学生中小学衔接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德育衔接:重在品德培养

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六个途径展开:

(1)通过午检和组会、班队会,着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安全、纪律、卫生的教育,发现学生有不良的苗头或偶发事项出现,教师及时加以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如外出看话剧,参观,加强小学与中学的密切联系。

(2)通过思想品德或品德与生活课,师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互动,通过一个个蕴含深意的故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教育。

(3)通过各科教育,全员参与,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探索规律,探求知识,并把道德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4)切实加强少先队与共青团的密切联系,做好少先队的离队工作与共青团的宣传教育工作,评选优秀中队、优秀少先队员,积极有效地开展少先队的文明礼仪30秒,校园文明岗等活动,进行道德品质的洗礼,让自己拥有的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5)通过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谈心,心理老师的有效疏导,通过循循善诱的心理教育,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提前进行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开展初中生活提前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对新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

(6)与家长、社会的合作进行教育,坚持开办家长学校,在小学部部门内召开家长会,请家长介绍自己好的经验,老师给家长介绍好的书籍:《四年级决定孩子 的一生》,重点放在衔接教育方面。通过家访、座谈,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与中国少年报的徐国静老师开展互动活动,召开《和妈妈说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说心里话》 主题组会,请学生家长参与其中,让庞大的家庭和社会力量与教师共同雕琢出无瑕的美玉来。应该说,孩子的性格行为,心理品质往往与家长的人格、教子方式、育 人观念密切相关。只有提高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才能防止学校和家庭教育正负抵消的不良倾向,形成家庭、学校同步协调,相辅相成的教育合力。

(7)各班科学、民主选拔班级干部。

科学、民主的选拔班干部,对快速提高学生的凝聚力、迅速形成班集体,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8)制定适合本校、本班实际的班级管理制度。

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无缝链接。比如我校小学部一年级采用的正副班主任制,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的结合,把握住了班级团体的各个角落,班级管理工作做到细致、到位。

(二)常规衔接:重在习惯养成

小学部要求学生具有4个方面的良好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后三种习惯已包含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加以培养。这里主要研究学生的 学习习惯。我们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是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培养多种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 记、作业、复习、写字阅读等方面的内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是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在平常的教育中,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因 此,小学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会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写字端正清楚等方面的习惯。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阅读、记笔记的习惯。学校要对学生的作业 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以提高作业质量。

(三)学科衔接:重在基础技能

语文教学是我校的强项。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摸读写字、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并积极将新课程理念付诸于课堂教学之中。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这些为盲生学习其它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由于盲生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盲校中小学衔接教育的问题也会突显出方法上的差异,要求教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样盲生 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更要注意个性的差异,同时盲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否到位,对于分层、分类如何有效实施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来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九年义务教育是由小学阶段教育和初中阶段教育两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如果对这个系统及其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从整体优化角度注意协调处理 小学阶段教育和初中阶段教育两个子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联系与制约,使盲校的中小学衔接教育工作走上良性化循环的轨 道,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促进盲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协调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作/高文军)相关教育论文推荐:《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http://

对中小学衔接教育 篇3

关键词: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教育衔接

事实上,研究分析当前教育状况,不难发现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中小学教育均属于义务教育构成的重要主体。从系统的义务教育来看,中小学基础性教育本就为系统性的,浑然一体的,但是现实的中小学教育各自为阵。这样的发展状况,不仅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还难以从根本上实现义务教育体制。因此,有必要研究分析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发展目标问题

要想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能够有效衔接,首先必须明白的一点就是,中小学教育衔接并不在于形式,更重要体现在教育本质上;中小学义务教育衔接并不是摆架子,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货真价实的教育成果;中小学义务教育衔接并不是嘴上说说,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育衔接要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在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是要缩小中小学教育的差距,理顺中小学教育的内部关系,从而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的素质教育。研究分析义务教育衔接问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不适应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教学体制、政策、规定与做法。找到最佳方法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能够达到无缝对接的目的。

二、课题选择问题

事实上,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衔接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如前文所言,学校或者是教师在研究中小教育衔接问题的时候,并不是全面开展。而是从学校与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可将学校或教育者最容易突破或最需要解决的个别问题作为研究人手的途径,也就是选好课题研究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课题选择应当体现出这么几方面,即现实性、可行性、操作性以及一致性。所谓的现实性就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当前现有教育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现在的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出发。可行性就是要保证研究课题分析的时候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果,实现预期研究目的。在确定课题后,便于操作与实施就是所谓的操作性。而一致性就是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要保证中学与小学在同一阶段所研究的课题能够一致。唯有中小学双方研究的课题一致,才能够实现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教育衔接。就当前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来说,从中学与小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教育衔接时刻从两个教育共同关注的学科问题开始展开研究。共同学科教师到对方的课堂上听课,了解教材、学法与教法,就会发现其中潜藏的问题,继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还应当要考虑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教育的连续性。在此基础上,才可保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衔接。另外,从社会环境来看,可根据不同学校的客观条件、工作需要與研究能力等各方面擅入研究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

三、参照问题

在发展义务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分析中小学教育衔接的问题,应当注意双重挖掘。重视教育衔接期间发生变化,也就是参照物的变化。在此过程中,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收集中小学教育衔接前后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完好性。在研究分析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时候,如果没有相应的参照物,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就非常薄弱。关于参照物的选定,不应局限于数据上,同时也可以是书面文字材料或图像资料。但是在研究的时候应当有意识寻找、收集和保存。在研究分析中小学义务教育衔接问题的时候,利用参照物,可更好的展开该项工作。

四、取长补短问题

事实上,研究分析中小教育衔接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实践的过程,其实也是中小学教育取长补短的一个过程。在开展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中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经过研究,可认识到两个教育阶段存在的差异性,继而才可更好的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会将中小学教育混为一谈。与此同时,还需要深入研究中小教育必须走向衔接的连接点,共同性。促使中小学教育双方相互改变不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规定与教育方法。因而,中小学教育领导人员应了解教育法规,深入研究,实践教学活动。

五、结语

中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构成部分。要想保证义务教育顺利实施,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就应当研究分析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各方面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完好性,才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土地是以它的肥沃和收获而被估价的;才能也是土地,不过它生产的不是粮食,而是真理。如果只能滋生瞑想和幻想的话,即使再大的才能也只是砂地或盐池,那上面连小草也长不出来的。

——别林斯基

例谈中小学英语衔接教育的策略 篇4

一、初探学情,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一 )重点突破 零基础学生的 英语教学任务。 零基础学生是指从未学习过英语或最基本的英语字母都不会的学生,在我校中所占比例约为5%。这部分学生真正的零起点,当务之急是帮助他们树立学会英语的信心, 然后帮助他们制定学习目标,不断帮助他们树立坚持学下去的勇气。教师要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音标和相对较容易的单词, 在课堂上通过简单的句型内容反复训练这些单词。当然,这部分学生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老师要长期关注和耐心帮助他们。

(二 )夯实弱基础 学生的英语教学任 务。弱基础 学生在我校学生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 因此我们以教学内容最低能级要求要求这部分学生。我们将小学英语书本上的单词分类如名词、动词、介词、数词等进行分类默写,归纳出学生易错单词库,第一个月中反复巩固这些易错词,将整理出的简单句型和结构在课堂上反复操练,结合七年级课本上的内容,运用新的情景理解和学习这些基本结构和句型, 从而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三 )优化良基础学 生的英语教学任务 。良好基础 学生对英语学习有较浓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一直要抓好这部分学生,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他们吃饱,所以除了让他们复习小学词汇和基础句型外, 还要给他们补充一些课外知识,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收集整理好词好句,每日一句谚语等, 推荐一些好听的英文歌曲或好看的英文动画片、电影等,培养他们自我发展的习惯。

二、彰显以生为本理念,做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衔接

(一 )朗读背诵 的习惯 :这对于有一定 基础的学生来说 ,并非难事。但个别学生则不然,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激励他们,如建立背书小组与朗读小组,开展比赛活动,上课时从词到句、到段分层次逐步练习,直到烂熟于心、脱口而出。

(二 )养成自默 的习惯 :每天在家 中默写10个单词 ,并自己批改后,有错误的单词订正1遍,放在当天要交的作业本中。教师只要做到真实默写,正确率暂时不强调。关键是养成一种好的自学习惯,更要有一种诚信意识,对于学习态度很端正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激励。

(三 )记笔记的 习惯 :课堂上教师 要求学生勤 动笔 ,把重点句子、短语划上,讲解的重难点随手记下,便于课后复习。而且在早读课时,教师都会给他们留3~5分钟朗读笔记,然后进行抢答比赛,既是复习已学内容,又是给学困生提高的机会,更是给学困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 )良好书写习 惯 :教师从26个字母的 大小写开 始教 ,每天练习书写字母、单词或句子,狠抓基本功。两个月后我们进行英语书写比赛, 并将书写漂亮的作品张贴在教室后墙上展示。

(五 )良好的听 课习惯 : 我们鼓励教师 坚持在课堂 上拍摄学生表演片段或自己的上课片段, 让学生观看自己在录像中的表演。找到自己的“形象”,反思自己的“形象”,这项活动能够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又可以作为教师平时的教学资源,这远比教师从网上下载来得有效。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做好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生独有的年龄特征表现出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好问。初一学生也如此,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要做的功课。

(一 )落实常规 教学活动。 我们对七年 级学生提出以 下常规要求:进行课前话题简述、动画片的听力训练、对话、话题的讨论、在班级开设英语角、在黑板上坚持写每日英语谚语等不断推进。比如我们让学生自制个性的音标卡片,上课时教师就拿学生制作的音标卡片作为教具, 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 )抓好英语特色 活动。以 圣诞节为 活动背景 ,每学年中举办英语文化周活动,七年级学生要参与英语书写比赛,英语单词竞赛,英语绕口令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短剧比赛,英语谚语抢答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学校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在竞赛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四、深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做好师生情感的衔接

教师要在衔接期更多地关心学生, 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东西,关注学生最关注的内容,这样让学生更加乐意和教师交流, 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一 )关注学生 所感兴趣的 内容和话题 , 搭建和学生 沟通的桥梁。我们根据小学和七年级课本上的版块内容,选取一些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3~5人)创作,让学生围绕自己小组喜欢的话题,如运动、生日聚会等,编写小组对话或简短文章,最后修改,选取较好的内容装订起来,供班级传阅,学生读自己的创作很有成就感。

(二 )关爱每位 学生 , 增进和学生 之间的情感 交流。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了爱,教育就荡然无存。英语教师要通过做调查问卷、个案跟踪、师生结对、家校联系、面批作业等方法全方位地了解和关爱每位学生, 时时刻刻地帮助学生不断成长。

对中小学衔接教育 篇5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基础教育各学段衔接教育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增强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根据市教育局《乌海市中小学衔接教育工程实施意见》、《乌海市“中小学衔接教育工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相关内容如下:

一、中小学学段衔接研究的意义

教育是一项具有内在连续性的综合工程,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连续、完整的大环境。长期以来,中小学之间的衔接矛盾突出,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很好的解决。中小学衔接工作,关系到如何使小学生及中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向高一年级的学段过渡,进而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的角色转换,为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因此,学段衔接日益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家长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各学段学生的年龄、认知、心理、习惯等情况的不同及各学段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要求的不同,使学生在升向高一级学段时出现诸多的不适应,甚至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正常发展。因此,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学段的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各学段的升级过渡,有利于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我市教育的协调、均衡与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提高我市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中小学学段衔接研究的目的

中小学学段衔接是指中小学各学段之间的前后连接。学段衔接研

究的目的为:

(一)加强对全市各学段的质量监管,提高各学段教育教学质量。

(二)在学段衔接处铺垫搭桥,使学生在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由“突变”转为“渐变”,引导学生由低一学段向高一学段顺利过渡,促使师与生、教与学尽快相互适应,协调发展。

(三)以抓好中小学各学段之间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衔接为手段,整体设计全市基础教育的质量体系,构建我市连续、完整的教育大环境,促进每个学段的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中小学学段衔接研究的内容

学段衔接不只是教学上、教材上的衔接,涉及面非常广泛,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区域内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的整合等都是确保学段之间顺畅衔接的重要环节。学段衔接研究立足于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思想引领下,研究各学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上的特点和规律,侧重探索中小学不同学段衔接过渡适应性教育方式和策略。

小学到初中衔接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小学、初中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2.研究小学、初中阶段青少年学习心理、行为表现,针对性做好品行养成、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思维品质、生活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养成教育。

3.研究衔接年段的课程特点,关注课程标准和教材,关注课堂。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研究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强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研究教材的梯度,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策略,让学生尽快适应由小学到中学的学习生活。

4.研究衔接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专业发展。5.研究衔接教育中家校联通工作的策略。

四、学段衔接研究的原则、方法

(一)研究原则

依据各学段衔接的研究规律,突出以下原则:

1.双向性原则:双向性是指要打破各学段之间长期以来各自为阵,互不往来的局面,小学和初中、初中和高中要彼此沟通,相互衔接,保持一贯的联系。

2.长期性原则:长期性是指从小学到高中都要重视学段间的衔接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衔接工作并不仅仅是在各衔接段之间的工作,整个中小学教育时期,都要为学生今后的成长甚至一生的发展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的是衔接工作不仅仅是各个学段学校办学的衔接,还包括区域内家庭、社区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整合的衔接,区域内各个学段最终可形成一个整体教育大学段。

4.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此项研究由试点学校、试点学段、试点学科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所有学校、所有学段、所有学科全面铺开。在全面铺开的基础上,抓重点区域内的若干重点学校,在涉及所有学科的前提下,抓若干重点学科,突出重点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各学段的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中间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找准衔接的切入点。

2.观察法: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有明确的观察目标,有较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以及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能获得详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与对比研究。

3.行动研究法:针对各学段学生不同的行为表现,抓住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并有所突破。

五、实施步骤

中小学各学段衔接教育实验预计约三年半完成。

(一)启动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

阶段目标: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成立组织机构;开展实验前的调研,为深入开展实验提供参照标本;制定课题研究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试点学校、试点学段、试点学科;确定子课题并完成课题申报的相关工作;做好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

主要工作:

1.制定市、区两级总课题实施方案;

2.确定市、区两级实验试点学校、试点学段及试点学科 3.各实验校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

(二)实验阶段:(2011年10月—2014年8月)第一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7月):

研究与实验主题: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衔接点为重点,以学

科为依托开展研究与实验。各实验校申报子课题,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并且在申报立项的过程中即着手启动实验研究工作。在2012年7月底以前完成本阶段课题实验。

成果形式:各学科衔接段的课标衔接读本、参考教材、论文、优秀教案或活动方案、优秀课件、优秀案例、精品习题集等。

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

研究与实验主题:以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管理与评价的衔接为重点,有效开展课题实验,2013年7月底以前完成本阶段课题实验。

成果形式: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案例、优秀课件、课程资源辅助资料,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优秀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等。

第三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

研究与实验主题:以德育目标和内容的衔接,德育途径和方法的衔接,德育管理和评价的衔接为重点,在2014年7月底前完成本阶段课题实验。

成果形式:各衔接段德育目标和内容的衔接读本、各衔接段德育管理和评价的衔接读本、优秀论文、优秀教案(活动方案,)、优秀案例、优秀课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优秀德育管理和评价系统等。

(三)结题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

主要工作:

1.总结三年多的实验经验,各实验学校完成实验报告。2.市、区两级课题组总结汇总各阶段实验的优秀成果。

3.开展实验成果的评比和表彰。4.向上级部门上报课题实验成果。

5.整合全市各阶段实验成果,选编形成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推广的成果材料汇编。

6.在全市各中小学推广实验成果。

六、主要措施 1.加强教科研小组工作

教科研小组举办专题讲座,推荐论著,组织教师学习;指导教师开展研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

2.加强教研部门之间的联系

在校内,教科研小组和学科教研组之间,不同学科教研组之间,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相互沟通,互相借鉴。在校外,学校教科研小组、教研组同各级教研部门和其他学校的教科研小组、教研组加强联系,争取上级教研部门作经常性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同教研部门学校教研部门沟通,互通情报,交流经验。

3.健全相关制度

(1)学习制度。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用理论来指导研究,读后写出心得体会。

(2)工作制度。骨干教、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每学年至少要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育研究论文。

(3)奖励制度。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取得研究成果,发表研究论文或出版专著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教育科研成绩显著者,选优晋级优先。

4.营造良好氛围

对教育科研,学校领导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支持,从理论上,从实践上阐明道理,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让他们把科研工作看得和教育、教学工作同等重要。学校领导要身生士卒,带头搞科研,带头学理论,带头写论文,以实际行动感染教师,带动教师。有一定的经费投入,配备必需的资料。

5.研究重点(1)学习内容的衔接(2)教学方法的衔接(3)学习方法的衔接

七、阶段小结

我校组织全体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参加了课题开题会。组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学习,考试、拓宽学科知识面,对不同学段之间的关 键知识点和知识链条要相互了解,扎实掌握,融会贯通;组织相互听课,了解各学段与学科间的差异,形成共识;组织研讨,研究对策,尝试改进,有所突破;组织观摩研讨活动,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实验效果;边实验,边总结,边改进,边提高的原则,保证实验效果。前期课题开展情况总结具体如下:

1.访谈了解。访谈毕业班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学生等,了解他们切身感受:课程多,课堂容量大,教师直奔知识点,知识点除了大量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大,在教学内容、方式,要求上存在明显差距,学生感到吃力、难度高。心理上不适应。

2.学习教材。我们与五中互相提供书,供教师研读,但书数量有限,只能为每个教研组提供一套教材,供大家研读。学校利用校本教研分学科学习教材,了解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3.学习课标。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新修订的课标,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又分科进行课标研读、交流,对新课标有更深刻的认识,让老师们交流学习心得。并且对教师学习课标的情况进行测试。

4.交流探讨。2012年4月16日,我校与五中召开了《中小学衔接教育》课题会,会议在我校举行,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教师分别在不同地点研讨。教师主要就衔接知识点、能力点,及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情况进行了交流。

认为我们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基本功训练(如:语文拼音、写字、积累、阅读、写作);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学习方法的衔接;学习习惯等。关注学生情感,身

心健康。

5.关注课堂。

我校校长、主管教学校长、教务主任深入到课堂听课,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研究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强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研究教材的梯度,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策略。研讨之后,教师积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5月下旬,邀请五中教师走进语文、数学、英语课堂。10月底走进五中听课,做好校际间交流。在相互听课和座谈中,挖掘对方的特色和长处。

我们的一些做法:

1.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这些从低年级就在培养)。养成上课主动做笔记的习惯。(全校语文教师在郝主任的引导下基本都在做,低年级学生照搬板书,高年级偶尔有记老师的话的,记笔记的能力仍有待于加强。)

养成读课外书的好习惯。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班内都设立图书角,互相借阅。老师一方面用晨读引领学生诵读一些篇目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论语等,一方面推荐书让孩子阅读,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这样的好习惯,让家长重视实施,还特意举办家长读书交流活动,让一些做法比较好的家长介绍经验,与大家分享。家长们通过这样的活动受益匪浅,并将一些家长的好做法得以应用,制定读书计划,与孩子共读一本书等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举办一些活动促进孩子诵读积极性,班内诗星擂台赛,学校举办各个

班的诵读赛,以此促进孩子诵读。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的乐趣。

2.改革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式。

我们意识在教学上要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就拿查字典来说吧,教学生学会查字典后,我们低年级常态课总是让学生说一些组词,板书在黑板,让学生照着写,有不理解的词有时会告诉学生,弱化了他们使用字典的能力。我觉得在今年5月教研室郝文军主任为四小教师献上了一节扎实的语文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节课中,郝主任从字词的理解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再到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并使学生明白: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这也是郝主任本次教学的精髓所在。学习工具就在手边。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为中小学衔接做了良好的示范。老师们深深感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多么重要,老师的引导胜于讲授。虽然是高段的课,郝主任仍然范读,注重朗读能力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问题讲透讲尽,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寻找答案。当然,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教师个体有差异,体现的课堂也不尽相同,仍有待于我们不断地探索、改进。从而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那么,进入初中有了这种自觉性学习就不会感到吃力了。

3.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有步骤的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

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科学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等,消除学生依赖心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夯实基础,注重积累,善于运用。

初中教师反应的拼音问题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方面目前这两所学校外地学生多,平舌音、翘舌音不分,前鼻音、后鼻音不分,一方面我们在这方面的重视不够。除了一年级上学期集中教学拼音外,要长期重视巩固。课上对要认得字重视注音教学,写作业生字组词时,不光写字,还要写拼音,在长期运用中拼音知识得以巩固。常态考生字,只考字,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改变考生字方式,加拼音,结果全对的同学不多,其他同学多多少少有些错,有前后鼻音、平翘不分的,有声调加错的,有ei、ie,iu、ui混淆的,有音调加错位置的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让孩子不断在应用中强化了拼音知识。低年级还在实施中,当然,教师批改时需要更多的时间,慢且细心。规范学生写字,坚持不懈的努力。从老师引导让学生积累词、句,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摘抄自己感兴趣的语段。抓住生活实际,及时练笔。如:下雪了,及时引导,观察、感受,写出的作品具有真情实感,引导在写作中用上积累的词句。

八、近一年研究开展情况

教学方面:本学年教师进入第二阶段研究与实验的主题:以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管理与评价的衔接为重点,有效开展课题实验。教师们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研究:1.掌握好中小

学课堂教学上的“度”——即教师知识传授深浅的适宜度、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接受性。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能力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体系方面:针对本学科中小学教材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围绕课程标准,做好学科知识的有效衔接。

课堂教学:在围绕新课程理念下,突出中小学两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1)学习习惯包括:读书习惯、思维习惯、书写习惯、做笔记习惯、合理的安排时间习惯。(2)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探究问题能力、交际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创新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阅读能力。

(一)开展听评课研讨活动,了解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这学期深入实验学校调研、听评课、与研究团队交流,经过分析、综合、反思,指导教师研究的策略,有的放矢地进行课题研究工作。组织我校教师与五中教师相互听课、听后评析活动。通过听——评——析等活动,使我们教师了解中学各科的知识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节奏,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中学教师了解小学的教学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教学方式,使得这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得到充分挖掘,更好地衔接。例如:小学阶段渗透表达方式的训练、规范书写等。中学注意不要一味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有趣味性,关注心理变化。

(二)及时反思,改进教育方式,深化研究成果。

1.实验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是提高实验教师科研水准的有效途径同时它也是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方法。教师在

教学实践中通过他们自身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教师完成了自身教育教学的升华。并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不单一教知识,更注重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习方法及能力。课题组根据需要组织实验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教学研讨、专家讲学等活动。

2.借助四小校园网搭建校与校之间、师与师之间研究交流平台。3.收集、整理实验校、实验教师资料,在不断的反思中推出有成效成果。

(三)加强教师研究型团队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实验校从研究团队到研究型团队转变是课题研究的核心所在,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在:

(1)指导者深入教研组;(2)创设自主与合作的研究氛围;(3)同课异教的教学研讨模式;(4)课后反思评议;(5)教学总结等方面。

本学期,我校与五中关于《中小学衔接教育》课题的合作教研活动,一直都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本学期的研究目标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为了使教研工作更好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上半学期,我校特推出了六年级语文教师赖红梅、王文华及英语教师王飞燕的公开课,五中所有语文、英语教师前往听课;下半学期殷美倩老师和我又上了两节研讨课,着重体现阅读能力的培

养、读写结合的训练。五中也分别推出一些研讨课邀请我们听课,如俞丽丽所授文言文《湖心亭看雪》,课后,两校教师分组展开了评课、议课及交流反馈活动。各组教师结合公开课,将衔接教育中需关注的问题及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语文组的教师们认为今后要更加注重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突出写字的基本功训练;根据学生们在这个阶段记忆力强的特点,强化背诵量,多背记美文,学习成语故事等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词语积累。制定相应的分阶段阅读计划,指导进行经典篇目的学习,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循序渐进提高阅读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写作方法指导,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记笔记、写心得、写体会的习惯,不断提高写作能力;要进一步加强自学方法指导,培养学生会预习、会读书、会复习的能力;善于借助学习工具字典来解决一些问题。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应不受教材限制,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注重语法和写作教学,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数学从四方面做好衔接问题:1.新课程标准的衔接。2.教学内容的衔接。3.教学方法的衔接4.学习方法的衔接。英语组教师认为,小学英语今后要注重语音教学、词汇积累和阅读培养,要把写的训练融入课堂;中学英语教师们反思,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加大听说训练,抓好学生基本功的全面发展。各组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深刻反思,收获颇多。研讨氛围极为融洽和谐。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通过交流,发现并解决了在衔接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了个人教学中的教法是否得当,充分认识到了学

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收获了合作交流的宝贵经验,两校教师群策群力,为今后更好地合作交流提供了可靠有效高质量的研究素材。

德育方面:

本学年,我们进行实验第三阶段的课题研究(2013年9月—2014年7月)研究与实验主题:以德育目标和内容的衔接,德育途径和方法的衔接,德育管理和评价的衔接为重点。研究题目为中小学德育途径和方法的相互衔接研究。在2014年7月底前完成本阶段课题实验。具体实施方案是本学期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案例与实施过程做以记录。在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处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人为本,不断开拓德育新思路,发挥德育途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果。结合我校实际,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再提高,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实现了本学期德育目标的要求。

(一)加强学生行为教育

1.规范学校路队。认真研究设计路队行走路径,画制行走路线轨迹,安排路队队形,使学生快、静、齐地进出校园。

2.加强学生日常文明礼仪行为教育。利用班会,强化学生鞠躬问好礼仪行为训练,目前,已有70%的学生做到见老师鞠躬问好。

3.课间行为抓细、抓实。对学生的校园行为进行有力的说服教育。(二)举办各类活动,深化德育教育。

1.隆重举行“文明点燃梦想”开学典礼仪式。8月26日上午,我校举行了隆重的“文明点燃梦想”开学典礼仪式。新学年的开始,四小迎来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同时也迎来了一年级稚嫩的新面孔。他们是四小的新鲜血液,让四小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新的气息。开学典礼上一年级新生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的走进了校园。一个个面带笑容的面孔,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开学典礼上白静校长的致辞充满激情,激励着全体师生在新的起跑线上用自己的勤奋与智慧翻开新的画卷、书写新的篇章!

三、深入开展“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

2.深入开展“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我校特制定活动方案要求开展了“读好一本书”活动,利用早读及课前三分钟时间认真组织学生阅读“中华美德颂”读本。举行了“诵中华美德,做有德之人”讲故事比赛。选手们讲述了《中华美德颂》读本中十六篇经典故事。小选手讲的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五中学生代表刘娜辉、乔俊彩演讲的绘声绘色,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通过本次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又使同学们深刻地接受了一次传统美德教育。

学校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名著书籍,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通过本次比赛,学校掀起了阅读《中华美德颂》读本的高潮,引导孩子们借别人的心灵之光,来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3.深入开展道德讲堂活动

(1)我校特邀请了乌海市“美德少年”——海区九小的段娇娇及我校范婷婷同学为全体师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送吉祥”的环节

中,校领导为师生们发放了来中自宁夏的一位爱心人士捐赠的《弟子规》读本、碟片和“中华德育故事”碟片。道德讲堂讲述我们身边的道德故事,感染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通过道德讲堂的开展,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必定能汇聚起一股向善向美的强大精神力量。

(2)11月9日“家长道德讲堂”在《公民道德歌》优美的旋律中拉开了帷幕。殷美倩主任对一年级全体家长进行了以“家庭美德建设—家和万事兴”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本次家长道德讲堂以实例向家长们介绍了家长的八大工具培养孩子的六大精神。交流了为人父母之美德,以身传教做孩子的好榜样。送祝福环节,学校给每位家长发放了《中华德育故事》碟片,鼓励家长与孩子一同观看、交流。学校通过家长道德讲堂这个载体,讲述我们身边的家长具备的好品德以及家庭和谐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希望家长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受益者,营造出“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优良作风。

(3)12月9日我校组织200多名学生到五中阶梯教室开展了“心手相牵 与爱同行”道德讲堂。本次道德讲堂特邀海区文明办刘春仙副主任及海区教体局副局长莘悦英参加。同时,两所学校的校领导也认真聆听了本次道德讲堂。来自两所学校的400多名学生共同歌唱着《公民道德歌》,一起诵读着公民道德三字经,并且互送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祝福卡片。一个个道德模范故事让大家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当讲到我校美德少年范梦婷同学的事迹时,大家不禁生出一番敬佩。最后我校李丽书记对本次活动做了详细点评。

4.积极参加五中 “珍爱生命、关注安全”主题队会。我校教师

参加了五中“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为主题的安全知识教育的班会,增强班内学生的安全意识,并能懂得会用一些基本常用的校内外的安全知识来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将安全意识深入实际生活,学会保护自身安全,更加关爱自己的生命,健康成长。

5.开展法制宣传活动。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为积极贯彻实施“12.4”法制宣传日活动,我校围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共筑伟大中国梦”这一活动主题,深入开展了法制宣传活动。我校举行了隆重的主题升旗仪式,同时我校还以主题中队会的形式开展了法律讲堂,辅导员老师为学生们讲述了青少年犯罪的事例,通过学习与交流,让大家都充分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

我校开展各种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三、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在上交中。)

九、实验研究的一些成果

教师们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撰写教学设计及论文,并有一些获奖。(具体获奖略)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较大进步,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十、实验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题实验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很多问题都需要长期而持续地关注和研究。我校对前一阶段的实验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有欣慰也有困惑,有收获也有不足。通过总结和交流希望能够引起课题组教师的高度重视,更希望得到领导及各位教研员的帮助与指教。

1.各课题组实验进展不均衡。多数课题组认识正确,态度积极,真抓实干,措施得力,成果显著。但个别课题组开展不理想,行动不力,效果不好,需要进一步实施,扎扎实实搞好课题实验。

2.研究的问题表象化

在课题研究检查中,对表象化的问题发现较多,但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探究不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缺乏进一步的探讨。研究活动还停留在浅层次上,不够深入。

3.专业引领不到位。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研究的方向、方法探索上,需要更强的专业引领。除了需要专家的指导外,提高教师们阅读教育理论书籍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要加强,我们会从自觉自愿读书,反思教学这一方面加强努力。

4.课题组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无论是专业对口的教师或者是新调配的教师,工作责任心强,部分教师也在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但是相当多的老师课题研究的专业素养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小学各学科教学的需要,科研水平还比较低,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课题研究的时间不够充足。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解决。

5.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

生源复杂,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撤并学校学生的大量涌入,造成学校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学生基础差,大大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一是教学任务重,二是日常工作多。虽然如此,教师都在辛勤地工作着,也做出了一些成绩。

6.全员育人方面,教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家长对学生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作仍需加强。

十一、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1.继续中小学德育途径和方法的相互衔接研究,有效开展课题实验.2.加大专业引领和校本教研指导力度

①三月份召开全校课题组会议,交流课题的下一步研究措施,共同研究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促进课题有效的开展,促进资源共享。

②四、五月份课题组领导到各个课题组听课并检查课题进展情况,和课题组成员一起研讨课题研究中的新问题,共同找出更好的解决途径并督促课题研究的开展。进一步跟踪研究并逐步解决实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使课题实验顺利进行。

③通过活动进一步促进课题研究的开展。六月份组织课题展示、论文评选等的活动。进一步收集并推广好的教学经验,促进课题研究的发展。

3.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①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突出全员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观。

②加强德育科研,探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把研究成

果及时应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去。

③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树立全体教师皆为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思想,使全体教师能共同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严要求、高标准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

4.做好课题研究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的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研究资料的系统整理,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不足,推广经验,力避不足,有效实现资源共享。

鉴于我们的知识水平及认识有限,恳请得到各位领导的批评与指正。我们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与五中加强联系,做好中小学衔接相关工作,帮助小学生顺利平稳过渡到中学。

乌海市中小学衔接教育课题研究汇报

乌海市海勃湾区第四小学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 篇6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以及个性教育等新的特征与趋势;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国人的期待。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有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天才和优势特长,在 3 岁~ 6 岁的自然属性阶段已经充分显现。因此,重视幼儿教育,把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到基础教育体系,深入研究并认真实践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科学衔接是非常必要的,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和整个民族振兴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幼儿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毗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学习生活安排等诸方面具有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在玩中学,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性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断层。弥合幼小教育断层,实现教育从幼儿到少儿的渐变,正是幼小教育衔接的重点和核心。

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发展已使幼儿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前提和准备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人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必须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地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前移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简单的过渡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一)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当坚持以幼儿学习兴趣为目标, 正确引导幼儿学习常言说: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指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幼儿期是人生学习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应该在一种轻松、愉快,并且适合他们的环境中积累知识经验、 发展智力,而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这时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使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为幼儿只有充满兴趣,才可能做到坚持不懈地去探索某一件事。在幼儿期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小学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情感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但是如今在小学里,我们会发现许多小学生的脸上出现了原本不该出现在他们脸上的冷漠等神情,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情感素质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核心因素,情感教育的重心就是爱。幼儿早期的情感教育并不缺少内容,关键在于我们(一线教师和家长朋友们)是否有意识地 、积极主动地在孩子丰富的生活中去寻找和组织。教育孩子好比“种庄稼”,让我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再不断地“精心” 呵护,它会逐渐“茁壮成长”,最终一定会收到丰硕的果实。

(三)在小学期间,学生们主要通过课堂获得知识,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从而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是一种自觉化行为,但对于幼儿来说,其养成的过程也是件艰巨且长期的任务。

1、正面宣传,树立榜样。我们不但要在平时的活动中正面宣传,告知幼儿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行为修养,老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时时刻刻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成为幼儿学生的表率。教师还要树身边榜样,找现实闪光点。在集体生活中,群体之间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2、规范行为,严格督促。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经常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较为严格和规范的督促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幼儿进行检查,也可以引導幼儿之间互相检查,在不断地反复督促中使幼儿取得认知上的变化和意志的坚持,逐渐养成自主性的良好行为习惯。

3、设置情境,模拟训练。在幼儿园中,教育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进入其中,对不和谐的行为产生疑问,进而积极提出问题主动修改,这样更容易增强幼儿对良好习惯的记忆力。教师还要借此进一加以引导,使其认识层层深入,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乐趣,在游戏中进行自我强化,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积极养成符合特定情境的行为习惯。

4、激励机制,巩固习惯。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激励机制,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幼儿所养成的良好习惯,物质方面比如小红花、可爱的笑脸贴画等;精神方面就是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小朋友伸出大拇指或者说一些赞美的话语,及时地对幼儿表扬鼓励,让幼儿感觉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可以使幼儿产生更加要好好表现的欲望,满足了幼儿的积极心理需求,激发了自我养成习惯的意识,也就是产生了 “良性循环”的效应。

5、家长配合,共同矫正。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这样才能使幼儿在不断地矫正中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和规矩培养。孩子告别幼儿园,即将跨入小学的校门,这是孩子来说是一件可喜的事情,教师既要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喜悦,也要积极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心,愉快地开始小学生活。

总之,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基础教育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点。应把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针对幼儿特点和身心实际需要,培养幼儿健康的思想情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做好升入小学的心理准备。为幼儿在小学期间能够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宿迁金陵名府实验幼儿园 江苏】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衔接 篇7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

1. 数的概念的扩张。

现状:由于负数的引入出现了绝对值等概念, 数的运算出现了符号法则, 这些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很自然地把有理数的运算与非负有理数的运算统一起来, 是教学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对策: (1) 在小学算术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理清正负数的概念, 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 (2) 加强对符号法则的教学, 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容易错误的计算, 反复加强巩固练习, 使学生尽快掌握并熟练地运用。

2.“数”到“式”的过渡。

现状:由“数”到“式”的过渡是一个飞跃, 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 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困难。对策:教学中设法使学生真正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目的, 知道用字母表示数最本质的东西。例如, 对整式与整数、分式与分数、等等,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 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 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3.“算术”到“方程”的过渡。

现状:在小学时, 学生遇到数学实际问题时, 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用算术方法来解决, 而初中学习了方程, 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用方程来解决更为容易, 但是由算术方法到方程的过渡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学生对于列方程感到困难。对策: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要领。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1. 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强化概念的衔接。

如, 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 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 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又如, 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时, 可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等,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2. 激发兴趣, 进行学习心理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 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存在的时期。鉴于这些特点, 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时, 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 特别是对他的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 往往对老师采取琢磨的态度, 因此, 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田,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二是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 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 诸如抢答竞赛等, 活跃学生的身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针对特点, 注重认知规律衔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 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而中学数学, 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加深理解。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1. 预习方法的指导。

刚上初中的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 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用, , 其其预习仅流于形式, 草草看一遍, 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因此, 应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第一遍粗读, 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 掌握本节知识的概况;第二遍细读, 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反复阅读、体会、思考, 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记号, 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2. 听课方法的指导。

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 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 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听好每节课的学习要求, 听好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 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听懂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听好课后小结。“思”是指学生思维。在思维方法指导时, 应使学生注意:多思、勤思, 边听边思考;深思, 即追根溯源地思考, 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 由听到的和观察到的去联想、猜想、归纳;树立批判意识, 学会反思。“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记笔记服从听讲, 要掌握记录时机;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

3. 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刚上初中的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 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 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 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 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 应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 回顾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方法;然后, 独立完成作业;最后, 对所解题进行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 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

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一点思考 篇8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很多学生开始怀疑自己,开始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知识层面上来看,小学语文主要指“语言文字”,中学语文更偏向于“语言文学”。因此,小学语文侧重于认知、记忆、积累,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知识点反复讲、反复练,学生只要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就能保持较好成绩。而初中语文侧重于阅读、理解、表达,加上科目增多,课时紧张,教师讲课速度较快,课堂容量加大。刚升入初中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由此产生的断层,直接表现为学生成绩由八九十分下降为六七十分甚至不及格。

2.从学生生理、心理角度来看,六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存在的明显差异也不容忽视。虽然仅仅相差一年多的时间,但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多数学生恰恰开始进入身体迅速发育期,心理发展也开始出现成人化倾向。这些身心特点使得他们的心理状态处于极不稳定的阶段,从而造成了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障碍。

3.从现行教育体制层面来看,有无升学的压力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因素。小学和初中,虽然同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但初中教师面临的压力与小学教师面临的压力是有区别的。小学毕业无选拔的分地段招生,大大减轻了学校及教师的压力,学生毕业时,基本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基于此,小学语文更多偏重浅层次教学,以鼓励学生为主;偏科现象严重,对于只是通过课堂考查的科目,很少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小学生大多过分依赖家长,作业往往依靠家长检查,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而进入初中,因为要面临中考选拔,常常几家欢乐几家愁。尤其是初一的教师,往往都是刚从初三循环下来的,刚经历过紧张的中考,自然清楚中考意味着什么,明白其中的压力有多大,因此也容易过分紧张。这种紧张与压力,无形中会让教师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加上初中学习课程的急剧增多,在客观上也对初一新生适应初中语文学习造成了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脱节的客观现实,该如何消除这种脱节现象,使中小学语文教学平稳衔接,和谐发展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1.语文衔接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把目光放长远一些,树立大教育观。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应立足的不是六年计划,而是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为中学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识字、看书的能力,掌握常用的汉字,初步打好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就说明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有着连贯性,学习的过程有着连续性。如果把培养学生比作盖楼,那么小学就是地基,这个地基打得好坏,直接影响初中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小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割裂开来,而应该多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并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断层。

对于初中教师来说,我们要尽量放慢脚步,给学生读书的时间,给学生聆听、思考、品味的时间,维护他们认真听讲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学生的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平稳地过渡。教师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认真分析原因,制定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尽量防止学生成绩出现早分化、多分化。关键时刻不放弃每一个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更不要把学生语文成绩差的责任推到小学教师的身上。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成功的保证。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小学阶段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必须让学生坚守住良好的习惯。小学教师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训练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将好的学习习惯带入初中。我们不妨尝试每学期邀请几个优秀的中学生,为六年级学生作学习经验的介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知识的灌输融合到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富有情趣的课堂教学更能出色地完成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激情,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

3.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能够多提供中小学语文教师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建立相关的中小学衔接教学的教研活动制度,定期开展观摩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围绕一个专题,扎扎实实地研讨一些问题。研讨活动以课堂教学研讨为主,同时在相互听课之外,可尝试更开放一些,那就是小学教师上初一的课文,初中教师上小学的课文。这样的研讨活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内容,了解语文课程目标在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能力训练点上各自的教学要求,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了解中小学之间不同的教学风格,更好地相互交流教学理念,相互学习教学方法,共同取长补短。

对中小学衔接教育 篇9

一、校情分析

我校从2011年开始引入“生本理念”并实施“生本教育”。“生本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的20字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以学定教、不教而教。英语“生本课堂”重在语言表演的训练, 英语的活动表演是关键, 要让小组学生善于把已学和当堂课要学的单词、语法、句型等知识融进表演的小剧中。笔者在布置前置性小研究时要学生重视网络资源、光盘、点读机、思维导图的作用, 让学生在上课前的前置小研究阶段, 就扫清单词、句子障碍, 腾出时间在生本课堂中应尽量增加各小组之间的活动环节, 大表演、大展示、大交流。在生本课堂上“师亦生、生亦师。”充分利用“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方式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市直属重点学校, 而且还是一所寄宿学校。因此, 学生中有来自城区的孩子也有来自乡镇的孩子。初一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语言运用能力参差不齐, 可持续学习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听说能力差, 语音语调不标准, 将近一半的学生不认识音标, 对老师用英语组织教学无所适从;2.读写能力弱, 阅读速度慢, 书面表达词汇和语法错误多, 常出现中国式英语, 书写不规范;3.死记硬背, 不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4.开始出现两极分化, 部分优秀学生甚至能达到八年级的英语水平, 部分学生不仅没达到6年级结束时的二级基本要求还对英语学习有了畏难心理。

三、初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现状背景

1. 中小学教材的脱节。

城区大部分小学一二年级开设《攀登英语》, 三年级起点使用外研版教材, 初中使用的是湘教版教材或新目标Go for it。这些教材都很好, 但在词汇、语法、话题等方面出现了断层和重复, 如小学六年级的内容要比初一的内容难度大, 初一教材又是从ABC重新开始学。这种危害极大。当学生们发现英语课的内容都是小学阶段学过的知识, 难免会产生骄傲自满心理, 就会错失养成好习惯的最佳学习时机。结果初一上学期吃老本, 初一下学期勉强应付, 开始两极分化, 到初二随着知识点和词汇语法的增多而出现知识和能力的跟不上, 到初三仍需从头开始学。

2. 中小学教学目标及方式不同。

小学一至五年级英语课堂主要以听听说说, 认认读读, 玩玩唱唱等活动为主, 过重强调课堂活动的形式, 而忽视了活动的效果;过重强调课堂学习, 而忽视了课后巩固;过重强调快乐教育, 而忽视了习惯养成。进入六年级则以语言知识点讲解和习题训练为主。这当中有些初中生都掌握不好的知识点, 例如“过去时态”, “borrow, lend”的区别, 都要求掌握, 难免难度过大, 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到了中学阶段, 其实学生还具有小孩子的好奇心和好表现心理, 思维具有形象化的特点, 但由于受到中考压力的影响, 教学的重心转移到语法, 词汇和阅读写作上来。对学生的书写答题能力做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本可以像小学那么活跃的课堂气氛也顿时变得沉闷起来。

3. 缺少科学评价体系。

近年来, 社会对于小学英语的评价尚未完全建立, 小学英语测试评价的不规范确实给初一英语教学衔接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让小学英语测试评价的反拨作用促进中小学英语衔接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对策和措施

1. 了解小学英语学情, 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

认真研读《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熟记于心。熟悉小学阶段使用的教材, 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常用的单词、短语、句型和时态。我校曾在省教研员的组织下到小学进行调研, 深入小学开展听课、评课、研讨等活动, 并常与小学教师互通信息, 以便掌握小学英语的实际情况, 从中找到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衔接的结合点。

由于六年级与七年级英语教材没有遵循教材编写循序渐进的原则, 它们之间失去了教材编写应采用直线排列和螺旋排列相结合的方式, 这直接导致小学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脱节。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衔接上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1) 复习小学学过的知识, 包括单词拼读、课堂用语, 日常用语等, 以达到巩固小学英语知识的目的。 (2) 补充小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相脱节的知识。如音标、语法、词汇、话题和功能等。 (3) 使用初中英语教材, 让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知识, 但新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

2. 实施生本课堂, 注意学习方法的衔接。

生本课堂中由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度重视学生差异性及个性,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 教师在任务安排上需要兼顾“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要求。按照维果茨基的“就近发展区域”的教育原理, 组织合作学习。生本课堂主要包含以下4个环节: (1) 英语前置性作业的布置; (2) 课前5分钟“话题展示”; (3) 根据前置性作业引导, 引入新知识; (4) 学习讨论新知识点, 小组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 到教室前面大表演。

笔者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完成前置作业。例如, 在教授七年级第一学期的Looking Different (见图1) ,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见图2) 等话题时, 学生画思维导图时先将他们在小学阶段学过的有关这个话题的词汇和短语和句子呈现出来, 再增加初中教材中出现的小学没学过的词汇短语和句型。通过思维导图激活学生的图式, 温故知新, 帮助学生从小学英语知识过渡到初中英语知识。

3. 运用课本剧, 重视学习心理的衔接。

《英语课程标准》的分级标准中明确二级玩演技能要达到“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小学英语教师常把听说读写和玩演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英语学习和“玩”差不多。因此, 笔者在七年级阶段, 每当学生学完一个单元, 就整合这单元话题, 让其自编自演课本剧。小组成员先对对话或短文内容进行初步的剧本构思, 并考虑角色分工。学生课上、课后认真学习原始材料是编写剧本对话的关键。接着各组以组长为主, 组员也充分参与剧本的编写过程, 集思广益。在该环节中学生相互帮助扫除语音、词汇和句型的障碍。通过课本剧, 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英语课堂到初中英语课堂中培养集中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4. 运用“评研”, 注意学习评价的衔接。

中小学英语衔接阶段的评价与测试要求不宜过高, 命题时可适当借鉴小学部分的题型, 避免学生因不熟悉题型或试题难度大而挫伤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评价与测试要有利于学生产生成就感, 能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起到诊断、激励和强化作用。“生本”理念下的“评研”就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例如, 在考查中, 让学生小组互评试卷, 评后进行讨论, 接着,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再出一套题目进行测试, 再评研一次。通过这样的“两评两研”, 帮助刚升上初中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对中小学衔接教育 篇10

一、小学、初中英语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1. 读音问题

在课堂上, 学生对同一个单词的读音有时甚至有五、六种之多, 有的学生甚至在读school这个词时, 不知道把[k]浊化为[g]。至于语调就更是各有千秋。 (绝大部分学生不会读音标。)

2. 学习方法与习惯问题

小学生习惯于“教师领读、自读、教师检查、记忆单词 (读音) , 然后再读句型、对话”这种形式, 这就与初中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自己课下学习形成了一种矛盾。很多学生到了初中英语成绩就急转直下就是因为没解决好这个问题。

3. 知识基础问题

部分初一新生不仅达不到小学英语水平, 甚至出现了“负水平” (一些错误的读音定势、语言习惯定势反成了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要清除的障碍) 。

4. 学习态度问题

小学教师在上课时, 可进行各种游戏活动。而且, 要求也并不是很高, 内容也不多 (如六年级上学期只有六个单元) 只要能听懂、会说便可, (书写要求不高, 对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没有要求) 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学英语就该如此的印象, 导致他们在上课时并不是十分投入。而初中英语课堂容量则相对较大, 需要学生有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二、小学、初中英语衔接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只有弄清原因, 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认真分析与总结, 笔者认为小学、初中英语衔接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表现在小学与初中的英语培养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中学有升学压力, 而小学没有, 这样, 小学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就完全按照新课程的思想、理念组织教学;而中学在升学竞争的压力下, 则更多地考虑了如何使学生取得高分的问题, 这就造成了二者在培养目标上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 衔接中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三、小学英语衔接好初中英语的解决对策

1. 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搞好教学衔接

小学生课业负担较轻, 机械记忆力、模仿力都很强, 加之初次接触英语的好奇感, 很快便能适应其英语老师及其教学方法。只要他们在老师的教导下, 勤奋努力, 绝大多数学生并不难达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1) 预习方法的指导。“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寻疑。每课书学习之前, 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作业。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借助于生词表, 有的放矢地研读对话或课文, 初步了解将要学的基本内容, 记录预习中的疑难词组、句型等问题, 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的欲望。学生这种求知欲望, 在学习中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另外, 新课的内容经过预习, 学生学起来轻松, 更大的收益是使学生养成了勤动手查资料、勤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培养了其自学能力。

(2) 听课方法的指导。英语课上教师应使学生充分调动一切感官, 养成眼、耳、口、手、脑并用的听课习惯, 充分理解并熟练运用所学到的英语语言材料, 高效地掌握每节课上所学内容。如:在Presentation这一环节, 要求学生眼观教师手势, 耳听教师表达, 脑子理解、记忆教师所表达的内容;在Practice过程中, 要求学生张口读、脑子记、手写重难点单词;在Consolidation这一环节, 要求学生背诵本堂课所学内容, 在背诵时, 脑子里要呈现出一幅图, 背完之后可用简笔画把所学内容画出来。反过来还可以看着图画把所学内容复述或背诵出来。这样使学生在听课中做到了五到, 即: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有效地培养了他们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3) 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学好英语仅靠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 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应相辅相承, 因此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多说、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搜集。

活学活用、多说。指导学生积极创造语言学习环境。众所周知, 学习英语最好条件是置身于外国环境中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积极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课堂上的语言环境是必需的, 但也是有限的。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 在课外坚持用英语会话、讨论、打电话、交流思想等。此外, 个人练习口语和思想表达也是必要的, 不可忽视的独立训练, 如:描述人物、风景、场面等;简述故事, 表达自己喜爱的food、season、TV play等。这样使学生养成了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拓宽视野, 多读。基于课内学生可接触的英语知识太狭窄, 课外有更广阔的天地, 因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适宜的英语读物, 养成他们在课外多读的习惯。多读可以使其吸收丰富的词汇、语法。了解英语特有的表达法, 习惯用语, 思维习惯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及欧美等国风土人情。

勤于练笔, 多写。学英语的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要求学生写日记、明信片、节日贺卡等;指导学生利用一切可写的机会, 锻炼写作能力。

留意观察, 多搜集。在我们身边, 我们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有时课本上没有也不可能出现的英语知识。如:Bank of Communications;China Daily…银行、报刊、商店等用英语表达的准确方式。

2. 了解教材异同, 搞好教学衔接

从教材编排体例来看, 小学英语教材侧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进入中学后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技能, 建立初步的语感, 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教法上,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 绝对不能再继续采用让学生纯记忆的方法。为此, 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 详细研读并分析小学及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 查找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来确定衔接点, 制定措施, 具体落实各项教学内容的衔接。

(1) 强化语音训练, 做好词汇衔接。语音教学是外语教学的第一关, 没有正确的语音、语调就无法进行交流, 所以应该教会学生正确、规范的发音、辨音、拼音的能力, 掌握读音规则, 进而识记大量单词, 基本达到初一教学要求。尽管有些小学教材编排有音标教学, 但绝大多数小学生并没能够掌握, 以至于他们的语音、语调很混乱, 读不准更记不住单词。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安排音标教学, 讲解发音要领, 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发音部位发音, 逐个模仿练习, 纠正其不正确的发音习惯和方法。在正音的同时, 归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 并按读音规则将小学所学过的词汇进行归类, 编印《英语词汇表》。同时还应注意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在初中教材中即将出现的新词汇, 在归类中有机地复现, 使学生在练习发音的过程中, 不仅掌握了读音规则, 记住了单词, 还了解了词的基本用法, 从而为进入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 归纳选编课堂用语, 做好听说训练的衔接。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以讲英语为主的课堂教学, 教师应归纳、总结、选编一些课堂用语, 印发给学生, 供他们练习、运用。这些教学用语均按教学的需要, 精心筛选, 由易到难, 逐渐增加。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they can。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听懂, 学会这些课堂用语, 从而为他们尽快适应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扫清障碍。

对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1

◎学习习惯是影响中小学教学有效衔接的关键因素

进入初中,原本在小学阶段并不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突然加剧。我认为,学习习惯的好坏是其中的根本原因:原本学习习惯好的,一般都能保持较好的成绩,并不断取得进步;原来学习习惯比较差的,学习成绩往往退得厉害。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因而,在中小学衔接上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小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针对初中语文学习的特点,我认为小学五六年级要特别重视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上课主动做笔记的习惯、主动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读课外书的习惯等等。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进入中学后就能很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而作为初中阶段,必须让学生“坚守”住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要让学生的习惯衔接得好,与其花几倍、几十倍的力气去克服坏习惯,不如从小学就及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教材差异是阻碍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小学教材差异较大。小学语文课文的类型低年级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高年级的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的科普作品,语文教材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而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了相当篇幅,还分精读和略读课文,而且往往篇幅长、内容深,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须记忆的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所以就教材的难度和广度上,中小学跳跃性太强,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往往一时难以适应,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

当然,教材的差异凭我们教师的力量无法改变现状,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上尽量缩小这种差异。

◎年龄特征的差异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虽然年龄的跨度并不大,但他们的心理跨度很大。七年级的学生,往往把自己和小学六年级学生“划清了明显的界限”,他们把自己看成了“大人”,自我意识强烈,“成人感”突出,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他们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同时又有贪玩好耍的特点。在他们身上,交织了更多的“大人”与“孩子”的双重心理性格。作为过渡阶段的六七年级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他们心理的自然、平稳过渡。很多学生心理的细节,往往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比如课堂举手的问题、对教师评价的反应等。所以我们初中的语文课堂往往显得很沉闷,学生的个性显得比较压抑。如何引导学生加强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其顺利解决这一时期的问题和困惑,就成了摆在我们过渡年级阶段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心理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提高,我们初中的语文课堂也一定会像小学那么生动、活跃。

◎有效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需要过渡年级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课堂节奏的控制上取长补短,逐步融合

小学的语文课堂容量小,教师讲课速度慢,要掌握的知识往往需要反复讲和反复练。但是,由于初中课时比较紧,特别因为学科一下子增多,留给语文的时间很少了,所以教师必须在短短的一堂课时间内尽量发挥它的价值,因此初中教师讲课的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有较多的教学步骤。

众所周知,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但我认为,目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和倾向于“人文性”,所以课堂内呈现的教学形式、采用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教学氛围更加融洽,师生关系也更加和谐、平等和民主。但也正因为如此,语文的工具性显得薄弱了,导致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不强。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围绕中考这个“指挥棒”转,语文教学则更体现出它的“工具性”,尤其在训练听说读写方面更加注重。所以,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取得平衡,中小学衔接教学的探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我觉得,六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需要向七年级语文课堂“靠拢”,逐步增大容量,加快节奏,让学生更早地适应初中的语文教学;而七年级语文教师,不妨也向小学老师学学,教学的手段多样化一点,课堂多一点趣味性。

对中小学衔接教育 篇12

一、农村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 衔接流于表面, 缺乏沟通。

在农村不少地区, 一些幼儿园也只是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方式上课, 或偶尔做一些小学参观活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 虽然幼小衔接在思想上得到了重视, 但在工作中却是你搞你的准备, 我搞我的衔接, 幼小之间缺少交流, 缺少沟通。幼儿园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以及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 忽视幼儿自身的特点, 不少农村幼师, 不懂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和特点, 不懂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趋势, 幼儿教育只是简单机械的“放羊式”和“看鸭式”, 毫无科学性和创新意识, 更谈不上关注儿童的整体发展。一些幼师把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同起来, 将一年级知识硬性灌输, 计算、默字、背诗, 过分强调智力的开发, 根本不注意服从自然的法则, 弄得儿童厌恶甚至害怕上幼儿园。同时小学也没充分主动地与幼儿园接触, 小学教师也没真正注意到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 过于注重学科教学, 缺乏创设一整套适合初入学儿童的教具教学, 使初入学儿童在规范、繁重的学习环境压力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事实证明, 只有通过幼小双方不断交流, 不断沟通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忽视校园环境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小学的前半年才着手做幼小衔接工作, 带幼儿去参观小学, 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必要的, 但远远不够。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应当培养的他们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 但这些准备工作幼儿园都是在快结束幼儿教育阶段才着手进行强化训练, 忽视了日积月累, 急于求成, 致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 难以适应, 不但教育效果不佳, 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和为难情绪。

3. 教材设置方面缺乏有效衔接

教材编制方面望往往忽略“幼”“小”两者的衔接设置, 幼儿教学用书多是一些游戏、儿歌课程, 而一进入小学则是规范的知识教育, 缺乏趣味, 使得幼小衔接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设置缺少过渡, 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 同时教材设置也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 在农村教学方面缺乏运用价值。

4. 重知识、轻能力, 教育观念有待改善

幼小衔接工作中只重知识准备, 轻能力培养, 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 会做多少道算术题, 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 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和承受能力的培养;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发育, 却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这样的衔接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 反而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同时, 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 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 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 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 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 读拼音不能“直呼”等, 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需花大力气纠正错误的问题, 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

二、做好农村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衔接对策

当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时候, 由于小学与幼儿园的特点不同, 要求不一, 决定着孩子进入小学后要有一个适应期。如小学以课堂教育为主, 与幼儿园相比有更多的、明确的规范要求, 小学要求孩子自制、自理的能力越来越高等等。对幼儿进行入学准备方面的教育工作既要重视孩子出现的问题, 又要谨慎对待和处理, 不妨从下面几点入手:

1. 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的沟通、合作

幼儿园与小学学校和教师要积极配合, 相互沟通、借鉴, 促进幼小衔接顺利、有序的开展, 使幼儿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 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如组织儿童参观小学的一天活动, 如让儿童参观小学校园后, 及时组织小学生与幼儿座谈、给予幼儿独立思考质疑的空间, 积极回答小朋友的诸多疑问。同时学校应尽量配合幼儿长期在幼儿园生活而形成的习惯;在学习上, 暂时降低难度, 以减低新生的压力, 以缩短幼儿到新学校时产生焦虑、紧张的时间, 从而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而且学校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宽松, 愉快的学习气氛, 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地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同时, 要培养幼儿团队归属感, 小学必须抓准时机, 恰到好处地引导幼儿。

2. 改变过去陈旧的课程, 关注儿童的兴趣

重新制订适合幼小衔接的新的课程。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必须充分关注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 体现“五化”课程衔接理念, 即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统整化、课程实施活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改变过去小学内容“难、繁、偏、重”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儿童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的联系, 倡导儿童的主动参与,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 培养儿童社会责任感, 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继续结合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方式, 保护和启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农村社会实际开设一些与现代农业及农村生活环境相关的综合课程。

3. 变革学生观,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改变传统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被动的、依赖的客体地位,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努力培养初入学儿童的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获取新知的能力, 以及交流和合作的等能力。幼儿初进小学阶段困难会时常出现, 教育孩子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缩, 有意识地经常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及家长要提高初入学儿童接受挫折的能力、任务意识能力、规则意识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学习方面的准备能力。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会孩子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系列过程要注重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 互相配合。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应充分发掘小学、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 视小学、家庭为“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同时建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 共同搞好衔接工作。幼小衔接不只是两个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过渡, 我们更应该持一种开放的课程理念来审视幼小衔接, 立足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既体现其合理的层次性, 又体现其良好的过渡性、连贯性。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农村也开展了学前教育。但是, 农村学前教育条件不成熟, 存在严重的幼小衔接的问题。本文就农村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对做好农村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倩倩.浅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衔接[J].小学时代教师, 2009 (8)

[2]罗英智.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和走出误区的思考[J]辽宁教育, 1999

[3]刘冰.浅谈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J].当代学前教育, 2009 (1) .

上一篇:职业道德的实效性下一篇:家电下乡状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