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衔接

2024-08-16

中小学数学衔接(共12篇)

中小学数学衔接 篇1

从小学升入初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数学学习感到不适应.常听一些刚入初中的学生说“这题怎么这么难啊……”一类的话,甚至有一些小学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这一现状让初中老师感到尴尬且紧张,也正是这一状况才让中小学衔接这一话题成为教育工作者感兴趣的一项研究.

辩证地看,一个人的成绩变化与其学习环境的变化,课程的变化、教法的改变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中小学的数学成绩出现落差是一些综合因素造成的,学生成绩的变化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现实.

只有承认小学与初中相关差异的存在,才能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为学生的数学发展解读和运用好数学的内涵与外延.

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迈进的主要困难是两个年段的侧重点不同.小学数学侧重的是数学的基础.因此,其内容主要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认识及简单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以及简单的代数知识等.

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的研究扩展到有理数、实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课改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模式是“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螺旋式上升”的理念是把知识点分成几片,先讲一片,然后就放下了,讲下一片就要等到一年或多年以后.

例如:七年级教材中有一单元研究图形的变换,六年级教材中也有一个单元研究图形的变换.

相比之下,六年级的这部分学习是否真的比初中显得繁重了呢?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又将两个年段的课标进行了对照.对比发现,六年级针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体验,而七年级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理解.

“理解”和“了解”在程度上是有差别的.了解要求比较低,理解要求比较高.理解一般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要熟练掌握,不仅要清楚它的一些简单题型,还要对它的综合运用,与别的知识点结合,了解就是要知道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就是这个东西你要知道,并能够用它会做一点题.

例如刚才提到的平移变换这个知识点,在小学就是只要求同学们通过生活中的图形知道有这么一个变换,你只要会识别两个图形之间是不是平移变换关系就行了,这就是了解.对于只需了解的知识点,考试时也一般不会出很难的题或者综合性大题的.

而七年级再学习平移就不仅需要知道平移概念,还要会应用平移的性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这就是理解.

由以上论述可知,初中在知识的要求上的理性程度远远高于小学阶段.

目前的小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很多知识是通过图片、表格来给出的,趣味性强,结论也容易记忆.而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有些知识往往通过类比、归纳给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例如:小学在讲解圆周率时,直接把圆周率当成是数字3.14.这个数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得到的.由于这个数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利于学生接受理解.进入初中的学习,圆周率已不再是简单的3.14,而是一个无理数.由于无理数的形成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对圆周率的不理解会相对较多.所以,如果在六年级讲授圆周率时就让学生了解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就更利于与初中要求的对接.

这是现行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要学会数学地思考,就必须掌握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小学可以渗透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整体思想等,小学里可以渗透的数学方法有:画图法、列表法、列举法、逆向思维、由特殊到一般、比较法、面积法等.

与以往“学科为本”课程的“窄而深”相比,新课程倡导的更多的是“广而浅”,但深入到小学教材中发现,新课程的某些内容并没有实现实质性的“广而浅”.

例如:在对比百分数与分数知识内容时强调百分数只能表示其中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而分数不仅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且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例如“米”.也就是说,分数后可以带单位名称,也可以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的后面是不可带单位名称的.小学对这个内容强调的过度导致学生学习一些知识时思虑过度,缩手缩脚,貌似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思维的缜密性,但实质上不利于学生后续大数学的学习.

再如0为什么没有倒数,有些数学结论不一定都要有一个完整的推理的.

遇到问题不回避,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如:六年级我们会遇到3减去4这类题,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这类题我们暂时解决不了,因为我们这时还没有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但实际在小学的低段,学生学习过“相互抵消原理”,我们是可以指导学生用“相互抵消原理”来解决这类问题的.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通盘考虑的育人目标,中小学老师都应当清楚,我们的教学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基.因而,小学老师要克服短期行为,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老师要面对现实,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结合学生的差异,寻找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害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

总之,小学与中学的数学界限不能划得太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量挖掘与中学知识的衔接点,使学生们能顺利进入中学的学习.今天的教与学都不能局限于课本,要放眼于未来,把学习新理念融于教与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今天知识的同时,为明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中小学数学衔接 篇2

初一的数学教材,涉及数、式、方程和不等式,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一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截然不同,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应有的学习习惯也不尽一致。因此,在初一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一、内容上的衔接 1.算术数与有理数

小学数学是在算术数中研究问题的,而中学数学一开始就有有理数,因此,从算术数过渡到有理数是个大转折,为此,必须抓住以下几点: ⑴讲清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引入负数的关键

这里,可以通过多举些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使学生了解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及负数的意义。例如,如何区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如何表示上升高度下降高度呢?又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等等,在教学中可以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了解为了区别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数——负数。

(2)逐步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

首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及运算的掌握就简便多了。

其次,让学生明白有理数的分类与小学的算术数相比只是多了负整数和负分数。(3)有理数的运算,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

小学学习过的运算加上中学学习过的“符号”确定,只要特别注意符号的确定,那么有理数的运算就不成为难点了。如:(-3)+(-5)先确定符号为“-”。再把数字部分相加即可,即(-3)+(-5)=-(3+5)=-8 如(-3)×(-5)先确定符号为“+”。再把数字部分相乘即可,即(-3)×(-5)=3×5=15 如(-3)÷5先确定符号为“-”。再把数字部分相除即可,即(-3)÷(-5)=-3÷5=3

52、数与代数式

从小学数学的特殊的、具体的数到中学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因此,在教学时,要逐步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1)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以学生在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及一些公式如速度公式 vs2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C=4a,S=a等,说明用字母表示数t1 能简明,扼要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方便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2)加深对字母a的认识

许多学生由于对字母a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不透“经常错误地认为-a一定是负数,因此,在教学上必须帮助学生理解a的含义,知道a可能是负数,而-a不一定是负数等问题。

首先让学生弄清楚符号“-”的三种作用①表示运算符号,如10-3表示10减3,5-8表示5减8;②表示性质符号,如-3表示负3,6+(-2)表示6加上负2;③在某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该数的相反数,如-9表示9的相反数,-(-8)表示-8的相反数,-a表示a的相反数.最后再说明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可以是负数,也可以是零,即包括符号和数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a,-a所包含的意义。(3)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及列代数式的训练

如:x是正数表示为x>0,x是负数表示为x

3、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

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而中学需用代数解法(列方程)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地位,设法通过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代数解法是把所求的量与已知量放在平等的地位,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而求出未知量.另外,算术解法重在强调套类型,而代数解法却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大转折,但学生开始往往习惯于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解法不适应,不知道该如何找相等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衔接,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便的,最好用代数解法,只要找出相等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就列出了方程,再利用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二、教法上的衔接

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教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中优点,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初一的一些知识是以小学数学中的知识为基础的;从用字母表示数一直到简易方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的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复习,但第一章内容又是从初中代数学习的客观需要出发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1)循序渐进

学生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初一学生在小学听惯了详细、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跨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例如:讲授相反数的概念可采用如下顺序(1)列出几组相反数(2)再观察这几组数字本身的特点:只有符号不同(3)引导学生自行得出相反数的概念。(2)前后对比 在初一下的教学过程,恰当地运用对比,能使学生加快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由于初一的不等式知识体系的安排大体与方程知识体系的安排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不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与方程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等对比着进行讲授,既说明它们的相同点,更要指出它们的不同点,揭示各自的特殊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同时避免与方程的有关知识混淆。(3)开拓思路

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简单,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较肤浅,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表面现象,看不到本质,这种思维上的不成熟给科目成倍增加、知识内容明显加深的初中阶段的教学带来了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

例如:学生往往误认为3a>a,理由很简单:3个a显然大于1个a,忽视了a包含的意义,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从而造成了错误。

三、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问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3

一、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并提高难度,使学生逐步适应更抽象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好地学习数学,小学教师在深刻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在各个年级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使数学知识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使学生逐步适应更抽象的学习.如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数与代数”,这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估算意识,目的是培养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及理性思考的能力.

小学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明确代数学习应该遵循从算术数到有理数、从算术运算到代数运算的轨迹,即数的运算→用字母表示数→式的运算,其衔接环节是用字母表示数,而用字母表示数则是学生的思维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转折点,是帮助学生从数学的具体走向抽象、从有限走向无限的工具.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必要性,并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不确定性,以及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①用字母表示具体的数:2、4、6、m、10、12,则 m= .

②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周长、面积等计算公式(a+b=b+a, C=4a,S=a2).

③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代数式)并求代数式的值.

爸爸比小红大30岁,当小红的年龄是a岁时,爸爸的年龄是a+30.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a+30=11+30=41.

通过对这些例题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就能够在一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也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顺利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建立了一个能够扩充的数学概念,走到数学学习的新的境界当中.

二、重点抓好与中学相通的数学内容的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教师的数学教学方法比较稳重,教学中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为了做好衔接,小学教师应当重点抓好与初中有密切关系的教学内容的教学,适当渗透初中的教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奠定基础.

1. 负数的教学

负数的知识在小学的教学中篇幅不多,但却是初中有理数学习的起点以及引入数轴、绝对值的起点.小学教师对负数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负数的读写法和大小,更重要的是要紧扣负数的意义,让学生重点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并适当渗透有关数集、数轴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负数的数感.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运算符号“+”和“-”进入,理解其中一种意义的量为“正”的量,与之相反意义的量就为“负”的量,如运进用“+”表示,运出用“-”表示;增产用“+”表示,减产用“-”表示;零上用“+”表示,零下用“-”表示;收入用“+”表示,支出用“-”表示.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让学生体会引入新数的必要性,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认同,如仓库运进100吨货物与运出100货物;增产300千克与减产200千克;广州的温度16℃与哈尔滨的温度零下16℃;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等等.学生通过对以上相对应的数量的理解,逐步建立起正、负数的概念,并顺利地把数的范畴从算术数扩展到有理数,有效避免了学生巨大跳跃感的产生.

2. 数列的教学

小学高年级的教材中有简单的数列学习内容,同样是篇幅不多却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小学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够使小学生掌握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够为上学生在中学的学习打下数列思维的基础.如在一道例题“等差数列1、3、5、7…中的第20个数是什么?第N个数是什么?请用式子表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列出思维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领悟,概括出第N个式子.由于第N个式子是学生从对数列的一步一步的观察后推理得出的结果,使学生开始接触抽象的数学学习过程,为学生的未来学习留下了初步的印象和经验.

3. 函数思想的渗透

在中学的数学课程中,函数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就像一棵巨大的树干把中学数学的各个分支紧紧地连在一起,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及代数内容中也随处可见它的身影.而在小学,函数的呈现是以数和量、已知量和未知量、常量和变量三个阶层呈现的,因此小学教师对函数知识的教学,应着重引导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获得体验:(1)对变化的体验——即数量是怎样变化的;(2)对规律的体验——即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对趋势的体验——即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如在解决“鸡兔同笼,有10个头,有3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观察,让学生在分析和观察中逐步理解量的微妙变化:

从表中可以看到,头数不变,鸡的只数越来越多,兔的只数越来越少,脚数越来越少;鸡每增加1只,兔就减少1只,脚就会减少2只.其中蕴涵的规律就是“总头数不变,鸡每增加1只,兔就会减少1只,脚就会减少2只”.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与中学有关联的教学内容是相当多的,只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开阔的视野,提升学生思维的能力,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探讨 篇4

一、在有理数教学中,做好算术数至有理数的衔接

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小学六年学习的对象都是算 术数.要在短期内建立负数及有关概念,进行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无疑要做大量的工作.

1.要使学生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引入负数概念的关键.客观世界 中存在着 大量的具 有相反意 义的量.如零上5℃与零下5℃;向东2公里与向西2公里;储存100元和负债100元等.务必要使学生理解某一事物的相反意义的量,既繁琐又没有一般性,参与运算更不方便.因此,引入新数———负数,势在必行.

2.扩充数系后,还要进一步做好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首先,要引导学生认清算术数与有理数特征上的不同,明确有理数 由两部分 组成.一是数字,二是符号(含省略了“+”的正数).逐步扭转学生在小学时只考虑数字,而不考虑符号的习惯.同时要使学生懂得,有理数概念是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有理数的计算是遵循一些运算法则的,非负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与小学算术数是一致的,算术数就是有理数的绝对值.

3.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由有理数的特征所决定.也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性质符号,二是运算方法.如加法法则:两数相加同号的取原来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的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法则中前一半说的符号问题,先决定符号,后一半说的是数字计算问题.这里遵循了算术数的计算法则,但应明确代数和概念.有理数的加法,有时是通过减法完成的,这是与小学算术数不同的地方.

二、在整式的四则运算教学中,做好由数至式的衔接

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大量接触到的是具体的、特殊的、确定的数.在初中阶段要大量接触的都是抽象的、一般的、不确定的含字母的式子.这无疑是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和思维方法上的一大飞跃.做好由数至式的衔接,是使学生实现这一飞跃的关键.

1.引导学生承前启后,尽快学会 用字母表 示数.事实上可用字母表示一些公式、法则、运算律、性质 等.如矩形面积公 式S=ab;同分母分 数加法法 则b/a+c/a=b+c/a;加法交换律a+b=b+a;分数的基本性质:b/a=bc/ac(c≠0)是为学生所熟悉、所了解的.

2.逐步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如学生常误认为a是正数,-a是负数,很难接受a可能是负数,-a可能是正数的观点.这是因数字母a的不确定性引起的.a当然有可能是正数,但不一定是正数.另外,因字母a的抽象性,学生不明确a是什么范围的抽象,不明确我们所说的字母表示有理数范围内的数,当然不能断言a只表示正数了.此外,学生看问题极容易只看形式,即带“+”号的是正数,带“-”号的是负数,而不明确这种看法只是对算术数才成立,而现在的字母a再也不是限制在算术数范围内了.

3.进一步训练学生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学概念、法则等.如课本中,对绝对值 的概念,一般叙述 为三句话,而用字母的式子表达是:

非常简单,比语言叙述简洁明了.又如ab=1,表示a、b互为倒数;ab<0,表示a、b异号;ab=0,表示a、b至少有一个零;a2+b2=0,表示a、b全为零.使学生学会用数学表达式替代语言叙述.

4.逐步训练学生列代数式.学生对用 字母表示 数,运用起来远不如具体的数那么顺手.例如:练习本每本a分,买b本,共付多少钱?这一问题 学生知道 共付钱应是练习本的单价乘以购售练习本的数量,但学生不敢回答共付ab分.原因是ab不是结果(指具体数)或认为ab算不下去而无所适从.我体会到,这时很有必要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列代数式的例题教学,让学生建立起代数式的概念.

三、在解应用题教学中,做好 列 方 程 解 应 用 题 与 算术式解应用题的衔接

小学阶段已有简易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但由于列方程解应用题在思维方法上是大不相同的,学生习惯用算术方法.例如:某厂生产某零件200件,已生产了40件,其余的零件要在8天内完成,问平均每天应生产多少件?学生在列方程时,往往列成x=(200-400)÷8.还是没跳出列算术式解应用题的圈子.所以必须向学生指出,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应用题,列方程比列算术式优越得多,有的应用题很难列出算术式,我们可列举一些例题来说明这一事实.

总之,做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工作,是在小学 数学基础上稳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我们把它做好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有不少知识联系密切,教师要做好它们的衔接工作.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5

江苏省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 顾广林(225312)§1问题的提出

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一抓起.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是没有真正做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2 了解影响初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原因 §2.1教材的原因

目前的小学已全面进入新课改,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材在难度、深度、广度方面降低幅度较大,且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初中学习中经常是变量,几何变换和逻辑推理.且小学部分复杂的内容也转移到初中阶段学习.这样小学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因而初中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和教学要求上都还不能很好地衔接小学教材.§2.2环境与心理的原因

对初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六年级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初中,认为小学学习任务已完成,目标已达到,整个身心完全放松.在两个多月的暑假中,基本不再复习小学数学,进入初中后,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思想继续松懈,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他们上课精力不集中,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不认真完成作业,知识、能力上的问题越积越多;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初中数学很难学,初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2.3教学方法的原因

初中上课容量大,而且在讲授时,常常是知识点一出来,马上就是一道中考题,立即就拔高,当然,学生听不懂,只有自己看书,自己学,这样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征,他们在小学课上能充分享受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一到初中就被抹杀了.因而产生初中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法.教法上未能与小学教法衔接上.§2.4学生学法上的原因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但是,到了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因此,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善于归纳总结规律,在思维的灵活性、可延伸性、创造性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3掌握小初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点

搞好小初数学教学的衔接,使小学初中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初一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3.1算术数与有理数 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清有理数的特点.为了搞好知识间的过渡,一要淡化概念,如讲代数式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式的代数式,再去归纳代数式的概念.二要务必使学生熟练算术的四则运算,再弄懂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即可轻而易举过关.§3.2数与式 初一代数初步知识中,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不过,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x,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所以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此外还应加深对字母的认识,a可以表示正数、负数,还可以表示0,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式的观点来看待数的问题,便更有居高临下之感.§3.3由算术数到列方程解应用题,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比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比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对学生的作业,有些应用题也要求用两种方法去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4初一的“空间与图形”内容主要有“走进图形世界”、“平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全等”.对于“走进图形世界”的教学,要把握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对于 “平面图形的认识”的教学要把握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对于“图形的全等”的教学,要把握由“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4做好小初数学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 §4.1充分利用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初一学生的兴趣何在? 实际上兴趣随时都会产生,对于刚进入初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新鲜感和对“新”的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如何利用好,值得研究!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自己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多体会、多总结,不断从成功(那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中获得愉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于数学的学习,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向老师“刨根问底”,甚至提出“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见解,对于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小小的“闪光点”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强,面子又薄,更需要肯定.为了激发学生兴趣,(1)在处理数学问题时,要再现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定理时,要创设情境,尽量做到再现数学家的发现过程,在同等情境下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索,并经过引导达到真正认识、理解.(2)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他们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2做好学生的心理衔接

我们可通过入学教育增强学生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初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小学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初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明白整个知识在初中的布局;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小初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初中学习.五是给学生讲情在初中学习数学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心境的创设,以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在初中数学中要严格控制讲授的深度和进度,使大多数学生能消化接受,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素材,让每位学生在一周内都能有1-2次机会在课堂上回答教师的问题,精心编制试题,保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能及格.作业批改认真、细致、耐心,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当面批改最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一种成功感,拓宽心理情境,使学生热爱数学.§4.3衔接好教材内容

小学初中教材内容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更抽象,尤其在初一上学期抽象概念多,知识密集,理论性强,同时,初中数学更多地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初中教学中,要求教师加强对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的钻研,找准知识生长点,衔接好新内容.§4.4利用学生的思维特征,衔接好小初教学方法

小学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初中属于理论型抽象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成熟时期,并开始向辩论思维过渡.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有较好的衔接.开学前,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出教

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小初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小初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小初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教学中,随时注意多渠道的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可以在学生上初中一周或半月、一月后就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深度.在不影响整学期的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先放慢教学进度,适当减小课堂容量,降低难度,让学生逐渐适应初中数学教学.§4.5加强学法指导,衔接好学习方法

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的探究 篇6

关键词:衔接问题;数学;中小学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与初中是一个整体。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处理的好,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问题是很多数学教师面对的一个难题。在本文中,我就中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给出一定的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一、衔接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中小学的数学教材存在衔接问题

中小学数学教材往往不能很好的衔接,就比如有的中学选用的是华东师大版的教材,而小学却是西师版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矛盾就可能凸显。这两家出版社选用的数学内容有不同的背景,西师版的教材在乡土气息上要浓重很多,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是,华师版编制的数学教材内容则是来源于大都市,城市气息比较浓厚,乡土气息却相对较少。如果学生所在的地域是中西部,且在小学选用的是西师版的教材,当他上了初中以后,对于华师版编制的教材内容,他就可能不熟悉,不太能够理解教材中的数学背景,比较陌生。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能更好地学习初中的数学知识。甚至,对于数学的自信心也會受挫,不利于后续的数学学习。

2.中小学数学教学在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小学教学中,数与代数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这也是教师关注的一个重点。但是,对于概率和空间几何的相关知识,小学没有过多涉及。无疑,这也是可取的,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否则,学生就理解不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到了初中以后,概率以及空间几何等数学知识占了教材内容很大的篇幅,这着重考查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也有很高的要求。由于小学对几何以及空间概念的重视不够,所讲内容较少,到了初中以后,教几何的老师就可能感觉到一定的压力,学生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所适从,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初中的数学教学。

3.上课的时间组织安排是一个衔接问题

小学与初中的上课时间安排以及课业结构有很大的差别,很多学生上了初中后,感觉明显不适应,觉得课业负担大。在小学,由于考核科目主要是语文与数学。所以,小学的课程安排多是语文和数学为主,语文课和数学课的量比较大。但是,到了初中后,课程就增加了很多,语文、数学、英语等各个科目都要足够的重视。数学课的时间在比例上或许会稍微下降,老师要做好辅导工作。学生要将时间给分配好,还要考虑自己的弱势学科,有针对性地加以复习,提高自己的综合成绩。另外,在具体的时间安排上,小学数学一至五年级,每周是4课时,六年级也最多是五课时。但是,上了初中后,课时比小学要多得多。但是,学生为了平衡发展,在数学上投入的时间或许反而更少。

二、应对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1.教师要灵活应对教材的衔接问题

上了初中后,如果数学教材所用的出版社与小学教材所用的出版社不一样,教材的内容与背景有很大的差距。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理智对待,灵活应变。如果学生对于数学教材的背景感到很陌生,教师应该将这种背景转化成学生熟悉的背景,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教材中的内容,将其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熟悉的模型。最后,让自己的数学成绩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2.教师引导学生熟悉新教材与新的数学知识点

进入七年级,如果学生对于初中的数学知识点感到很为难,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浏览一遍七年级的数学教材,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为难情绪的产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心中产生一种踏实感,更好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要告诉学生,虽然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但是只要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学好初中的内容,这样的鼓励可以让学生获得自信。教学中,坚持学情分析,找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话,听取他们对于初中数学学习的感受,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自己的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3.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上了初中后,由于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时间,科学地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此外,初中的课业较繁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教师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对于遇到情感问题或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地找他们谈话,让他们重新回到集体的生活中来,养成阳光开朗的性格。不能够一味地让学生学习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可以组建一个数学学习兴趣小组或者数学小天地,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挥,增强自己关于数学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对自己的数学教学计划做一个周密统筹的安排,让学生的数学水平每天都有点滴的进步。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做好数学辅导工作。每月一总结,发现了教学上的纰漏,要及时地加以改正。在具体的班委任命上,要重视“数学课代表”的带头示范作用,让数学课代表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让课代表成为联系自己与学生的一座“桥梁”。

参考文献:

方建文.谈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几点体会[J].学苑教育,2011(23).

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篇7

一、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1. 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

由于刚上初中的学生不过十一、十二岁, 年龄尚小, 所学课程及压力陡然增加, 一部分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 影响了学习兴趣和信心, 缺少前进的动力, 特别是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 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也就见怪不怪了.因此, 我们七年级的各科老师都应从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 通过谈心、家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需求, 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让他们生活得舒心, 学得开心, 以便平稳渡过这段“衔接期”, 以更加积极上进的姿态去面对初中生活.

2. 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预习指导, 加强预习训练.还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 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 都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 多问几个为什么, 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另外, 还要让学生养成及时小结, 温故知新的好习惯.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 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小结, 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 如将平时作业、单元测试中技巧性强的、易错的题目及时收集成册, 便于复习时参考,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1. 紧密联系生活, 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我经常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 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更直观、更亲近的感觉, 从而成为他们快乐学习数学的潜在动力.到了初中, 教学内容更抽象, 更加符号化, 由具体到抽象, 由特殊到一般,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才能让学生保持住学数学的兴趣.否则, 一味地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只会让大部分学生远离数学这块神圣的殿堂.

2. 小学适当“放”, 初中有针对性地“抓”

在传统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师讲得多、管得紧, 注重“填鸭式”, 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觉预习的能力而到了初中, 由于课程的增多, 教学时间相对减少, 对于一部分自觉意识差、钻研劲头不足、自控能力弱的学生来说, 在老师管得不够“紧”的情况下, 出现成绩滑坡, 就不足为奇了.因此, 我认为小学高年级教师要适当地“放一放”, 尽力做到少讲、精讲,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觉自律意识;初中教师则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深入全面了解每名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全方位地关注每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 小学要预设, 初中重衔接

新课标教材体系更加系统、科学, 各学段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合理衔接就更为重要.我认为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前预设一些学生易懂的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 初中教师则要注重与小学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 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 由易到难进行教学.例如, 小学在教学解方程时, 可利用等式的性质, 不必依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来解.这样, 学生到中学后就不需要另起炉灶再学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 并使他们学会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 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三、重视教材内容的衔接

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熟悉掌握《数学课程标准》的教材体系则显得十分重要.掌握下面这几个衔接点, 对于搞好衔接工作具有实际的作用.

1. 算术数与有理数

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 (整数、分数、小数) , 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 进入初中后, 引进了新的数———负数, 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 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 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 这次过渡, 负数的引入是关键, 小学六年级提前进行适当的预设和渗透, 使中小学数学教材体系自然对接, 学生也会很快适应.

2. 数与式

在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知识中, 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 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 这种由数到式, 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 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 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 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意义十分重大.

3. 由算术法到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 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 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 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 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设法找出等量关系, 列出方程, 求出未知量.正因如此, 一般地, 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 因而有更多优越性.刚开始, 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 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 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比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 用两种方法对比讲解, 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对学生的作业, 有些应用题也要求用两种方法去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在小学已渗透一些初步知识, 到初中又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和提高.如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初中“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与小学阶段的衔接, 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浅析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教育,教学内容,学习方式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 但进入中学后成绩却很不理想, 家长怀疑教师的教学水平, 而教师指责学生的学习能力。事实的情况是学生没有转变小学的学习方式, 而教师没有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那怎样做好小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工作呢?以下是本人就数学教学衔接方面的一些见解。

一、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实现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初中数学知识实际上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延伸与深化, 只不过小学学习的是比较零碎的、简单的、初步的, 而初中数学知识以块为主, 比较抽象, 思维量增大。所以初中数学教学要认真做好以下四部分内容的衔接, 帮助学生学得轻松、顺畅。

1.负数的认识与计算

负数的引入对学生的认知来说是一大颠覆, 比较难接受。小学所学的数大多是正数, 符合我们生活中接触的数, 而负数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没有这个概念。应抓住正、负数是用来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来说明, 比如零上与零下、收入与支出、向东与向西, 用小学所学的数是无法表示出相反意义的量的。

2.用字母表示数

小学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 如一些公式和运算律都用字母表示, 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 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从而理解式比数更具一般性和本质性, 实现从数到式的跨越。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很多学生尤其是数学学得不错的学生, 应用起算术法轻松自如, 反而觉得用方程求解更不爽快、更不直接。在初中刚学方程时, 应让学生同时应用两种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 很多问题用方程求解更便捷、更容易理解, 而用算术法却无从下手, 从而转变思维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4.几何的说理

初中几何的跨越度最大, 对很多学生来说最困难。小学所学的几何都是直观的、具体的、简单的认识图形, 只要求通过观察或动手操作掌握图形的一些简单特征, 而中学的学习都是通过推理论证得到的, 逻辑性、严谨性较强。这就必须实现从形象到抽象, 从具体到一般, 从表面到本质认识上的跨越。可让学生先掌握一些简单的说理, 如应用“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来解决问题, 可结合图形让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并写出每一步的理由, 刚学时有些困难, 要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找出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再判断一些结论要成立需要什么条件, 接下来便可以掌握复杂说理的方法。小学的几何虽然没有严格的说理, 但已具备论证的雏形, 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小学生把三个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 这里用到的是几何中常见的“拼合法”, 初中的教学中可启发学生从小学的方法出发, 想办法把三个角叠加在一起, 再引导学生作出辅助线, 从而把三个角拼在一起。思路有了, 接下来是规范表达的问题。可用分步法, 把整个过程中的各个关键步骤分别写出来, 再找出联系, 串成一体。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 区别新旧异同, 得到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渡

小学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练—讲”,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听—练—听”, 是一种被动的缺乏个性的学习。进入初中后, 学生的心智得到很大的发展, 独立性自主性增强, 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从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

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创景激趣,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身心处于舒展状态,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要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单元小结等环节, 怎样进行数学阅读等等,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 会使课堂充满活力,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来说, 参与课堂讨论是比较合适、有效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 学生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从中拓展思维, 获取新知, 提高学习效率, 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例如, 在《有理数加法》教学中, 教师组织了这样一场讨论:小明在一条东西走向的跑道上行走, 先走了20米, 再走40米, 你能确定小明最后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哪个方向, 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学生面对这个问题, 既兴奋又困惑, 因为问题中没有明确行走的方向。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并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讨论后, 得到4种可能出现的答案。如果再规定向东为正, 就可以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通过观察等式, 探求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 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了知识, 领会了学习方法, 也学会了合作, 学习方式也逐渐发生转变。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强化创新意识

探究学习是初中数学课程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一种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初中生充满着好奇和幻想, 并且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 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创新问题, 不断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 让学生探究“旗杆的测量”问题,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 运用多种测量方法,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体验新知识的产生, 强化了创新意识。

“衔接是永恒的, 探索是无尽的。”中小学的衔接教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影响很大。教师应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努力实现衔接教育的完美对接, 引导学生走出困惑和苦恼, 用新思维、新方法敲开初中数学学习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孔艳华, 刘彦洪.新课标下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育的思考[J].中学数学:初中版, 2007 (4) .

中小学数学衔接 篇9

一、成因分析

1. 教学内容存在差异

进入中学,教学内容猛增,学习难度加大,部分学生渐渐掉队。分析新课标可看出:初中课程比小学课程在内容上多了很多,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材比较通俗易懂,难度不大,且大多研究的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而初中数学教材较多研究的是变量,不但注意定量计算,而且还需要做一些定性研究。如果学生在小学中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不够,升入初中一批学生将难以平稳过渡,成为学困生。

2. 中小学教法存在差异

小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容量小,速度慢,对学生逐个过关,因而大多数孩子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但也致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中学教师多半注重抽象逻辑思维,教学风格相对简略,一般授课较快,思维跨度大,习题类型多,且比较灵活。这对于习惯“依样画葫芦”,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学生来说,将无所适从。

3. 管理方式存在差异

小学教师对学生管理细致、周到,扶得多。进入中学后,教师采取的是半开放的管理方式,把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作好预习、笔记及复习,自己归纳小结,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以促使学生自律自强。自觉性不够强的初一新生就很难在各方面约束好自己,问题越积越多,久而久之,造成一批学生的滑坡,最后成为学困生。

二、转化措施

1. 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数学是基础,有些内容是初中数学的特例,初中数学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的拓展与延伸,而绝大部分内容是全新的。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中小学教材内容,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如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采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尽量避免使学生形成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定势。有的小学教师、学生对教材依据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很不理解,总觉得还是依据四则运算的关系解方程便于教和学。为实现小学与初中的平稳过渡,为使学生感知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教师可先安排一些口算练习,让学生逐步熟悉依据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思路。另外对于解方程的内容,可先通过复习,让学生再现、复述等式基本性质,为新知作好铺垫。通过沟通,中小学教师可以了解彼此的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学习。

在我校还存在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通过摸底发现有将近20%的学生小学基础非常薄弱,许多知识都不会,例如分数运算等基础运算不过关,这严重影响有理数的运算的学习。这部分学生已经是学困生,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采取的方法是补小学的运算知识,强化练习。通过努力效果很好,为衔接打下基础,也提高了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2. 综合能力培养的衔接

初中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思维的一个大飞跃,也是他们感到数学难学的原因。因此,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应积极采取一些过渡措施。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凡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能自己解决的就尽量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和尝试。从某个角度来讲这比知识的教学更为重要。如小学阶段,对于动手实践范畴的操作,无论在计算教学还是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教师都很重视。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教材上有动手操作的内容,如果不做,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即使教材上没有,也千方百计地设法让学生做。反思一些动手操作,也存在误区,也有顾此失彼的现象,有时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于小学教材中动手实践内容的教学,应因材施教。一般先让学生独立思维,再分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最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实践操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逐步培养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发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多提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多采取变式、一题多解等形式,合理、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之能灵活解题,逐步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3. 管理方式的衔接

小学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放手让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促使他们由教师包办向学生自律过渡和转化,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例如有一位初二学生,初一时任课教师对他的评价是,课堂上的表现一直不错,听课比较认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刚入学时是中等生。但是半个学期后学习成绩逐步下降,列入到了学困生的行列。经过了解得知,他在小学时,过多地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辅导,天天家长检查作业的对错,遇到不会的不先思考就问家长和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依赖性很强。到了初中,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内容的加深,家长无能力进行辅导,使他逐渐成为学困生。针对这一情况,数学老师制定了干预措施:(1)弥补基础知识缺陷。(2)教会基本解题方法。(3)教他自己找错误,分析错误。通过三个月的个别指导,该生知道了课本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能评价自己的作业,能自己组织复习,初步掌握了数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在家也不依赖于家长的辅导检查了,成绩由期中的34分提高到70分,对学数学有了信心和兴趣。

4. 思想转化的衔接

对于一部分在小学已经成为学困生的孩子,则首先是转化其思想。

过思想动员起始关,谨记“求亲”原则。“亲其师,则信其道”,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以爱为本,摸清每个学生造成学困的原因。只有找到了孩子成为学困生的真正原因,教师的关爱才能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转化成为可能。

例如有个女生,初一入学摸底,数学成绩12分,不会听课,不写作业,对同学与老师充满敌意,又流露出恐惧与自卑心态,因此同学们也经常欺负她。记得有次她与一男生打架后,我找她了解情况,无论怎么问怎么说,她就干瞪着你不开口,最后甩出一句“我不读书了”,抬脚就走。当时我一把抓住她,生气极了,罗列了她很多不对之处,狠狠训斥了一通,她哭得泪流满面。见此,我又给她拿出纸巾,帮她擦干眼泪,心平气和地等她平静下来,再开始交谈。从这次交谈我知道了她的孤独与痛苦,知道了她敌视周围人的原因。因为她从小失去母爱,遭受了生活的不幸,我们没有权利再去责怪她什么。作为她的老师,我们有义务去爱抚她,帮助她正视自己的家庭,懂得与周围的人相处,懂得学习,懂得生活。自那以后,我到她家进行了两次家访,并把她定为我爱心一帮一的对象,从心理上引导她,从生活上关爱她,从学习上关注她。一个学期下来,她的心理、学习都发生了变化,数学成绩由不及格到及格,现在已经是中等生了。

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10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数学是在算术中研究问题的, 而中学数学一开始就是有理数, 因此, 从算术过渡到有理数是一大转折.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 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 进入初中后, 引进了新的数———负数, 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 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扩充到乘方、开方运算, 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 负数的引入是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清有理数的特点.

初中数学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 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 这种由数到式, 也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 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 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因此, 在教学时, 要逐步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

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法与小学比较有所要转变.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 面临“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种过渡, 也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明显体现出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 设计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 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转变, 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中, 在知识衔接时, 注意确定适合于教与学两方面的坡度, 使教与学的步伐缩小一点, 进行小跨步转化.在学习新知识时, 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 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 这是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 要采用比较的方法, 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是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衔接问题的又一途径.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学生进入中学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初中教学方法的呈现方式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 同时教师讲得详细, 再通过反复练习, 他们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而中学数学内涵丰富, 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比较强, 教学要求高, 教学进度快, 知识信息广泛, 题目难度加深, 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深入浅出地讲解, 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 严格统一书写格式, 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 做到心中有数, 采取有效方法, 或放慢进度, 或分散难点, 或化难为易, 或铺路搭桥, 因势利导, 在教学中要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教法进行有效地衔接与改进.

小学数学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常常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实验操作、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随处可见.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初中的数学教学则更需要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基础, 更注重抽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节奏也相对较快.根据这些要求的不同, 突然面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抽象性与快节奏, 势必使学生有诸多的不适应.因此, 教学过程中, 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 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 让学生看得清楚, 听得明白, 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 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 吸取其中优点,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 改进教学方法.

三、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学法方面, 小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 在考试时就能取得好成绩.因此, 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 不需要独立思考和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模仿老师, 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到了中学,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善于归纳总结,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所以, 初一新生往往沿用小学学法, 致使学习出现困难, 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 我们老师应花时间在学法方面对学生进行重要指导, 并花大力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数形结合法等.在数学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 并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及时总结等内容.小学重在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教育, 初中则要求将学习习惯内化, 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形成个性化趋势.七年级起始阶段应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 适当选读课外读物, 培养兴趣, 开阔视野.

四、师生交往的衔接

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 像慈母般关心学生, 与学生同活动, 同学习, 寓教于活动实践之中, 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掌握规律,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 温暖学生的心田,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关爱学生的生活.通过师生间的真情交流, 既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与理解, 又给教师以力量和智慧, 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专注于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古人常说“亲其师, 信其道”,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谈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11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 ; 教学衔接 ; 衔接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32-01

有很多学生在小学时的数学成绩优异,但是到了初中,数学成绩明显下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做好小学和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目前,小学和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情况很不好,小学和中学的教师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这就会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出现断层的现象,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因此,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十分的重要。

一、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因素

1.教材体系不同

初中数学的教材体系和小学的教材体系相比,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知识体系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发生了从数到式、常量到变量、形象到抽象的变化。小学的数学教学所包含的知识量比较少、内容比较浅、难度比较低,知识的过渡比较缓慢,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比较多、知识面比较广、内容比较抽象。存在一些抽象的数学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和逻辑推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为学生带来了学习认知上的困难。

2.教学方法不同

小学数学教育的周课时比较多,教师在讲解难点和重点知识上的时间比较充足,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比较深刻。但是初中数学教学就不同了,初中的数学周课时比较少,教学任务重、难度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掌握,这就会使学生难以快速的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3.学习方法不同

在小学阶段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小学教材的叙述方式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大多数的知识都是用图片和表格的方式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初中教材的叙述就比较严谨、规范。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延伸性和创造性。

4.教学环境的不同

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要有一个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中学高起点、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环境,会累积知识、心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措施

1.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衔接

第一,小学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方式,有些学生解应用题的时候喜欢用算术法不喜欢用方程法,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小学教师教学方式不当。所以,小学教师在平时教学生解应用题的时候,既要使用算数法,又要使用方程法。让学生对两种解决方式都有了解,最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解题方式。第二,初中教师要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第三,中小学的教师要共同完成数学的衔接工作,中小学教师之间应该多沟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2.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要明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意义,熟练掌握教材的体系是很重要的。教材内容已经对知识进行了合理的编排,包括内容编排、逻辑次序编排和认知顺序的编排。但是教材上并没有对需要和中学教学内容衔接的部分进行标注,所以教师要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将有联系的部分进行重点的讲解。在初中数学中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数、代数式、方程和几何。中小学数学在数和形上有很大的联系,所以教师需要重点讲解这一部分的内容。

3.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加强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小学数学对学生的概念掌握要求并不高,主要是侧中学生的计算。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加强对概念的掌握,用小学的学习方法没办法很好的掌握概念。教师可以用变式的比较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含义和实质,并用所掌握的概念去解决问题。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生在步入初中后,应该改变过去的学习方法,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中的知识,没办法全面的掌握知识的内容。所以,需要改变学习方法。在课前可以进行知识的预习,在课后可以进行知识的复习,一定要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积极性、创新性。遇到较难的问题不退缩,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步入初中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都和小学有所不同。在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上也有改变。学生应该尽快适应中学的生活。摆脱学习上的依赖性,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其祥.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3(3):74-76.

[2]蔡妍.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国职工教育,2014(6):172.

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几点看法 篇12

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比, 内容加深, 认识上理论性强, 更加抽象, 应用要求更加灵活, 难度大。要做好内容的衔接, 必须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

1.学生在小学阶段对零和正数有了认识, 形成了一定的基本运算能力。对用字母表示数列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得到简易方程也有了感性的认识。

2.直观地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 对图形的了解仅停留在一种识别和判断的程度。

3.会处理一些简单的随机事件, 对更多的概念并没有涉及。

4.形成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具体情境依赖性较强。这些都可以成为后续学习的基础, 但不能满足初中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需要。例如, 学生虽然学了用字母表示数, 由于来自不同的学校, 加之遗忘等因素大多数也只对倍分, 多少, 大小等关系较熟, 对这些关系的认识有些学生也只掌握用“是”来描述的数量关系。不能正确的获取信息使得引课时间过长完不成教学任务, 影响课堂效果。例如, 一元一次方程的引例虽很好但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就过于复杂。教学时我对内容这样处理的:

1.有理数一章的学习, 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很好完成, 就是数的扩充过程。识认了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后, 有理数的运算确定符号后就可以归结到小学数学运算。负数的加减要加强练习。为进行整式加减做好准备。

2.整式教学中用字母表示数列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不但要全面的复习小学学过的内容, 还要将内容加深难度, 做以补充和提高, 并进行反复的练习, 增强学生的符号感, 掌握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化技巧, 为学习列方程扫清障碍。消除学生对列方程的恐惧, 增强学习信心。也为后续函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3.要选自己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实际例子做载体来给学生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例如, 在讲同类项时选了学生都熟悉的碗橱中物品的摆放这一生活中分类的事物来做为观察对象,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处理好学生习惯的衔接

每年新升入初中的学生中无论言行习惯, 学习习惯都差别很大, 有相当一部分不会听课, 表现为坐不住凳子, 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 老师提问时也不加思考就乱说, 做练习题的时候做完一个马上跑到前边来问老师对不对。还有一些学生跟本就不听课, 随意接话, 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影响课堂教学。学完新课老师不留练习题没有一个学生会主动的把书上的练习完成。根据这种情况, 每年开学都用第一节课的部分时间先提出数学课上的课堂要求:

1.让课铃响后, 立即进入座位准备好本课学习用品等待老师上课。

2.课堂上坐姿端正, 注意听讲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有问题举手取得老师的允许后站起来再讲。

3.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老师批改后自觉改正错题, 写入错误积累本。

4.课余研讨时间同学间团结合作, 共同进步。

要求提出后要争得全班学生的同意, 然后举行签名仪式。目的是慢慢的使学生养成符合初中教学要求的学习和活动习惯:

(1) 学会听课, 学会思考。指导学生听课包括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 通过与他人思路、方法与结论的对比来判断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是否正确, 是否最佳。往往听别人回答问题才是开阔自己思路的最好办法。不要在别人发言时就自己开小差。听是为了获取信息, 对信息的正误的判断就要动脑思考后才进行。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差, 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我不会直接告诉他解题方法或是题的结果, 而是教他们一种思维方式, 并加以训练。例如:在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时有的基础差的学生不会用式子表示“今年油产量比去年油产量提高20%”, 我帮他理解题意, 教给他列式的方法:要把这句话改写成判断句“今年油产量是去年油产量的1.2倍”然后就可以用“=”号替换句中的“是”字, 得到等式“今年油产量=去年油产量 ”。然后, 再给他找这类的数量关系让他把方法练熟, 使学生逐步地变问为思。

(2) 会复习, 会改错。复习是巩固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 是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 只有通过复习、改错才能达到知识的内化, 提高能力。让学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 创建让学生自批、互批的组织, 慢慢的习惯了就相对的形成了独立意识。在互批中, 学生尝到了能评价他人的满足感和优越感, 也增强了他的责任感和鉴别能力。

(3) 珍惜时间, 讲究效率。学生步入初中以后, 学习时间很紧张, 学生应该学会合理利用和支配时间, 做事要讲效率, 完成作业要及时, 能课堂上完成的不拖到课后。另外, 对习惯不太好的学生不要心急, 要合理的利用他们的不良习惯, 使不良习惯发生正效应。使其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 对做完题就想让老师看对错却不求是求实的淀粉生, 课堂上我就让他们板演, 让大家来点评, 在大家面前出了错他会很在意的去对待下一次, 我再鼓励他们说“只差这一点点, 加油吧”, “态度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处理好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衔接意义重大。

三、搞好教学方式的衔接

初中与小学在教学方式上有着许多不同,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注重实践、体验, 解决问题时思维方式是直观思维对具体的问题情境的依赖性很强, 课堂容量小, 时间充裕。初中数学教学注重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 着重培养文字叙述和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及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容量大, 时间相对紧张。小学生在那样的教学方式下经历了6年, 仅隔一个月的时间就成了初中生, 面对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怎么会一下子就适应呢。教师如果忽略了这一点, 只顾自己讲着高兴, 会使学生在困惑中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影响教学成绩。因而,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起点上, 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方式。也就是说老师这个时候应该迁就一下学生,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正处于过渡阶段, 老师要帮一下。必要时要问一问小学时老师都是怎样讲课, 或是看看小学课堂教学案例, 尽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使用教材设计一些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 用具体直观的情境帮学生完成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我在完成由小学数的运算向中学的式的运算的过渡教学中。讲合并同类项时用了三个苹果, 手拿苹果边演示边问:1个苹果+2个苹果=__苹果, 如果苹果就是a, 那么1a+2a=__a, 借助苹果这个具体的实物做支撑, 学生就顺利的完成了迁移, 理解了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进而更完整更深入的进行探究, 完成更复杂的同类项的合并。另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对科学的热爱和献身往往是从兴趣开如的。小学生的学习是以兴趣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摘要: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 学习内容虽有一定联系, 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却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何处理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和过渡, 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难关,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内容,学生习惯,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氨制冷压力容器下一篇:针对性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