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

2024-08-26

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共10篇)

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 篇1

当前语文教学有一个怪圈, 幼儿园教小学的, 小学教初中的, 初中教高中的, 高中教大学的, 但到头来谁都没教明白。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首先要从教学目标入手。

一、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要做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经过思考和实践, 我认为首要的是应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有的放矢, 才能有效的展开课堂教学。

(一) 六年级教学目标

1.能读准180个生字的字音, 认清字形, 并能正确书写。能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并能在表达中运用。进一步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能用硬笔、毛笔书写楷书, 且把字写端正, 力求美观。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 还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能借助中心句, 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主旨句, 明确文章主题。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要概述事件梗概, 读诗歌能体会情感, 读说明性文章, 了解基本说明方法, 读非连续性文本, 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增加积累, 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以及指定的课文。学习浏览, 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 运用资料的方法, 并根据需要将资料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能提高默读的速度, 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 (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勤于写读书笔记。

3.能紧扣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 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有一定条理;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练习从内容、语言、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书写规范、整洁。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40分钟能写400字左右。

4.能有中心、有条理的表达;乐于参与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作简洁的发言。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能抓住要点, 作简要转述。

5.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 组织策划简单的班级、校园和社会活动, 学写活动计划, 总结, 演讲稿, 标语, 串词等。

(二) 七年级教学目标

1.掌握七年级语文课后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会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识字。再用硬笔熟练地写楷书的基础上, 学习工整的行书, 提高写字的速度。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同时通过临摹、鉴赏的方式,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力求有抑扬顿挫。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能理清思路, 概括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 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中了解记叙、描写、 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疑难困惑。阅读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感悟体验, 能赏析语言和品析人物。养成默读习惯, 提高速度, 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 阅读总量不少于80万字。训练以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卡片、赏析式批注、手抄报等多种方式进行阅读成果积累。诵读古诗文, 能借助工具书疏通大意, 背诵优秀诗文30篇以上。

3.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生活、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紧扣中心, 内容具体,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注重写作中构思立意、选择材料、列刚起草、修改润色的作用。练习缩写、扩写、改写等多种练笔方式。提高习作速度, 40分钟不少于500字。

4.能根据对象和场合, 恰当地表达和交流。就适当的话题做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或简单的即席演讲, 观点明确, 有一定的说服力。专注的倾听别人讲话, 能明确对方意图, 并有针对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5.能积极参与学校丰富的社团活动, 如文学社办刊, 辩论赛, 课本剧表演, 征文等。能就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或查证收集相关资料, 展开调查研究, 些简单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二、目标整合, 有效衔接

从以上比较可以发现, 课程标准要求六年级与七年级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具有一致性, 只是七年级的要求更高一点也更全面。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衔接:

1.增加字词积累。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方法, 读出语气、语速、语调和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默读、浏览的能力, 提高阅读速度。

3.阅读时培养边读边圈点, 敢于提问, 敢于发言的良好习惯。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提高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口语交际时能注意对象和场合, 学习文明得体地表达和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 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5.写作上能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能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6.逐步养成课外读物阅读的习惯。学习记读书笔记和摘要, 写读后感。

7.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由此可见, 中小学教师都要十分重视重点字、词、句的教学和阅读指导。作为六、七年段的教师, 在教学时至少要关注这两个年段的目标, 方能有的放矢又游刃有余的展开教学。基于学情, 基于课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 将七年级的内容及能力训练点有意识的渗透在六年级的教学中。而七年级教学时, 常温故知新, 勾连之前的内容知识点, 不随意拔高, 也不“撞车”重复。这样也许就能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平稳过渡。

摘要:本论文基于两个课例分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差异与脱节现象, 从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上提出笔者个人观点:中小学六七教师必须要同时明确语文六、七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整合, 最终才能实现有效衔接, 让学生平稳过渡。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效衔接

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 篇2

【关键词】:语文 中小學衔接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

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1] 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4]

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篇3

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 我不断思考和揣摩, 面对初一新生, 该如何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他们刚从小学毕业, 能否适应初中的课堂模式呢?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好比是飞驰的火车头, 而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就像是一节节的车厢, 如何将它们连接起来发挥最大功能一块向前奔, 这每一节车厢的连接处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 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相当一部分学生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 学习兴趣减退, 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 甚至有些原本成绩很好的学生在进入中学后成绩一落千丈。在即将面对这么一批初一新生时, 老师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一系列问题。

只有弄清了症状, 才可以下药。要增强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发展后劲, 引导他们顺利过渡, 促使老师与学生、教与学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 必须先找到“病因”。

从小学进入中学, 在我们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 但是对十二三岁的学生来说, 面对的是全新的环境, 突然变多的学科和内容, 难度和要求也随之变高。面对突然变得紧张的学习, 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变得应接不暇;从依恋老师逐步朝着独立的方向发展, 对小学教师形成的绝对服从和依赖与升入中学萌发的自我意识并存, 产生思维的矛盾。在这样的状态下, 大部分学生在心态、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处于被动状态, 不能很快适应, 导致部分学生成绩跟不上, 学习成绩出现滑坡。

与此同时, 学习方式也发生变化, 中学变小学反复强调、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为能力培养, 即培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初中语文作业量减少, 基础知识训练量降低, 而学习内容比较多, 对自学的要求较高。一些学生回家很快就能完成家庭作业, 然后茫然不知所措, 不懂得如何复习和预习。小学时期, 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不高, 尤其是考试的压力不大。而初中一改小学时测试较少的状况, 每个阶段都会有各种形式的测试, 这些都会让学生压力突然增大, 且初中语文考试中阅读题难度增大, 学生失分较多……这些情况学生都会很不适应。

从教学看, 小学语文课生动活泼, 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而中学课堂节奏变快, 教学进程加快。傅老师开玩笑说, 他听过一个小学老师上课, 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虽然是句玩笑话, 却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师上课风格的差异。教师风格不同, 语速、频率、板书都有所不同, 有些学生怀念小学老师温柔的声音、整齐的板书, 变得不适应。

除此之外, 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存在差异。中小学语文教材跨度较大, 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小学课文篇幅较短, 中学篇幅较长;小学教材中的名篇都是改编或缩写的, 而中学教材中都是原作, 学生认为已经学过;教材中有不少看似重复的地方, 学生会疏于学习。

结合学生的这些情况和中小学教材的特点, 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 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多联系生活。

在初一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听见这样的喊声:“老师, 慢一点, 我还没来得及记下来!”所以必须教学中教会学生“听”, 在听中抓住重点、记住要点并学会筛选、储存有用信息。

“说”, 是一种运用能力, 是写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说出课文的大意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体验, 在读中学会说话, 在读中培养说的能力。

“读”, 就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而不是死记硬背。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养成多看课外读物的好习惯, 使他们爱上读书、享受读书。

“写”, 指的是勤于动手。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以写作教学为例, 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和情感体验, 最主要的原因是脱离生活。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说过:脱离生活, 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 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 而与生活结合, 则读有嚼头, 写有源头, 全局皆活。学生在她的启发下, 文如泉涌, 效果很好。那是因为这个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 小学生有体验。所以建议:

1.提倡写生活随笔, 鼓励有灵感就写, 不框定范围和题目, 有感而发。张扬学生的个性, 爱惜学生的灵性。要尽量鼓励班级的学生有感而发, 使他们开放自己的思想。相信这与写日记是一样的, 能把心中所想所感都用文字表达出来, 便是一种能力。

2.我们要大力表扬那些留心生活细节、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 注重文章中可贵的点滴细节和感人的瞬间。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处处有心皆语文。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书, 与父母亲人多交流, 与同学朋友多相处, 甚至到大自然中放松自己。从生活中积累点滴, 写下心灵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在评价文章时, 不吝啬赞美的语言, 对学生作文的闪光点给予鼓励的肯定,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习惯上, 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订正错误的习惯及修改文章的习惯。巴金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若是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的话, 那么升上初中就能更快适应初中繁重而快节奏的学习。同样的, 如果初中培养出这些习惯, 那么到了高中的学习, 也能更得心应手。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反思学习, 学生要先预习, 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尝试解决, 并在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通过做作业等形式完成, 最好每课都进行反思, 或者是单元反思;分专题抓好知识整理和归纳、语段阅读整理等。总之, 尽量消除学生的依赖, 培养他们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 小学的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要保持, 比如小学老师特别重视朗读, 那么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对文本文句实实在在的理解和深入解读, 都应该继承, 并且要把它发扬光大。比如如果有同学对朗读有兴趣, 从感情的把握和节奏的把握上都很精准, 那么可以在班级或者公开课时展示。

(三) 在课堂上,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 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以学生自学为主, 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上充满激情, 充满引导。听小学老师上课既被感染着又被引导着, 是一种享受, 所以中学语文教学时应当增加帮扶的成分, 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学生进入初中, 发现教材变难了, 老师要求比以前严格, 于是就手足无措了。所以初一语文课堂上大多是教师唱独角戏, 师生互动不多。学生更多地像书记员, 把老师讲解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就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语文思维训练的机会就欠缺。所以, 我们可以给予他们一段适应期, 适当地降低难度, 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如果七年级老师上课时与学生一同讨论语文话题, 增加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分, 适当地进行引导, 那么学生就会从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另外, 小学语文课对朗读非常重视,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春》的时候, 让学生反复朗读, 很好地还原课文中出现的美好画面, 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趣味导入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良好的导入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欲望。趣味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可以借助音乐、影片等创设情境, 也可以采用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教《繁星》时, 可以用一些壮观的繁星图片激趣;教《为你打开一扇门》时, 可以设置这样的疑问:要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呢?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呢?

课堂教学方式决定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比如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背诵、散文介绍, 组织学生当小老师, 编排课本剧、辩论、家事小法庭等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乐学, 又能联系生活, 让课堂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教学《春》可以采用由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教学, 课堂气氛活跃和学生的参与性都很高, 上《皇帝的新装》和《变色龙》的时候编排课本舞台剧, 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 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使集体的力量得到增强。

其实, 小学高年级语文和初中语文中的很多方法是相通、一脉相承的, 可以互相借鉴。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多实践, 就一定能使初一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初中语文课, 爱上初中语文课。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5.

[2]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篇4

衔接困难的根由

从笔者的了解与调查来看,根源也许是部分小学和初中老师教学偏轨,以致课程标准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作用,使得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无法正常衔接。这需要分阶段来看: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各个小学没有了升学上的压力,小学教育的各门学科普遍存在着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轻学生基本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实中就出现了两个不争的事实:一是很多学校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又片面追求推行素质教育“遍地开花”“轰轰烈烈”的形式,结果过分轻视学生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如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能在课堂上热烈讨论、踊跃发言、大胆表演,写起作业来却满纸错别字。二是小学没有升学压力,却面临更大的公众舆论的压力。当前社会,一所小学如何争取更多的资源配置,吸引更多的择校生源,靠的是公众的口碑。公众又以什么来评价学校?很简单:考上几个名校。考上名校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极少数的尖子生。这样带来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学校往往重视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多数普通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 初中教学与小学教学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是:初中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学生要通过升学考试,不同的学校和教师也要通过这样的升学考试来接受社会或学校对他们各自的评价。这一区别决定初中各门学科的教学必须重视基本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就得必须正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就得下工夫弥补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中形成的知识缺失。然而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他们在“查漏补缺”方面过多耗费精力,那在落实新课标中的初中语文学习目标上的时间必然就少,以致形成了初中语文教师不能“恪尽职守”的现象,而初中语文知识的缺失必然会给学生高中语文学习带来障碍。此外,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基本不教授现代汉语语法和文言词法句法知识。原因是中考时基本不考。所以,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知识就进行回避,把时间更多地放在考试内容上,进而形成了初中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的不衔接。

关键在评价体系和教师态度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造成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的关键,在于评价体系和语文教师应对教学状况的态度价值观。评价体系包括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相关教育部门对学科实施的教学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但国家和社会必然会竭尽全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当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时,这种以考几个尖子生来单一评价小学教学质量的说法也就必然消失了。相关教育部门对学科实施的教学评价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设置并实施评价的方法与内容的最主要的前提是落实课标的精神。目前有些地方正在努力推行的动态的、多角度的评价方法,不再由一张中考试卷定终身,教师就能解下身上的考试枷锁。

上述两点对于普通语文教师来说,或许没有太多的思考空间,而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是大家能做到的,也是必须要做到的。那语文教师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呢?前提是心中要有学生。教学不是为个人谋一己私利,而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健康且全面的发展。这样,教师们就不会只重视尖子生,而忽视普通学生,也不会认为“不考不教,考的才教”,更不会不顾及学生从小学至高中的语文学习进程了。

教学要“各司其职”

语文教师要能理解并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与理念,小学、初中语文教学要“各司其职”,教学内容要上下衔接,不断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阅读和作文教学为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所有学生,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初步与文本对话,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中语文教学就可重在引导学生深入与文本对话,揣摩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品内涵,从而使学生能进一步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意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从小学以来形成的语文素养,又可为高中阶段学生的有深度地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阅读做准备。

在作文教学中,小学要重在教会学生能写作文,能正确表达,能把作文作为反映现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需要,我们初中就要重在教会学生会写作文,会通过一定的写作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样高中作文教学就能在此基础上教学生写好作文,学会写出在选材、立意、构思和表达上都具有相当深度的作文来。从这样的分析来看,初中语文教学承担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因此,如若小学语文教学能“恪尽职守”的话,初中语文教学就必须要和小学语文教学相衔接,唯有此,才能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篇5

( 1) 教学衔接就是提前教学。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所谓的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 就开始积极研究中学语文课本,甚至从中抽出一些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这种情况表面上看是为了消除将来小学生升初中后的语文学习压力,实际上反而加重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师把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理解成了提前教学。这种教学认知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反而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当小学生步入初中的时候,反而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无法真正融入到初中语文学习中去。

( 2) 教学衔接就是小学提前备战中考。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开展所谓的衔接式教学,对小学生一开始就实施了中考化的语文教学模式,并以中考的要求来要求小学生。事实上,中小学语文的差距仍然是较大的,其中,小学语文侧重学生的多元化且完整化的阅读理解,而中学语文则看重学生完整理解的基础之上要尽可能的做到理解准确。为了适应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就开始放弃感性的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方式,反而采取了所谓的理性文本阅读分析教学方法。这种认识误区就使得中小学教学衔接陷入到另外一种困境当中去了,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需求,从而让小学生误以为语文学习就应该是理性分析,从而导致他们对情感内涵的轻视或者忽略。

2.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路径

( 1) 从教学理念方面进行教学衔接。这就是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衔接,应该让语文教学从感性走向理性。这就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实现互通,从而真正让中小学语文教学走上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首先,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把那种粗略的讲解转变成对课文的详细讲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他们不仅需要教好几个自然班, 同时还要批改大量的语文作业。因此,他们的工作量是非常庞大的。他们根本无法挤出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认真且细致的备课。他们所做的只能是程序化的教学安排。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仔细考虑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引导来更为深入的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魅力,如何更好的把握住课文写作者的内在情感。这种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只能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即对语文课本内容只是进行简单的解读与粗略分析,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语文学习。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的某种教学技巧, 也要重视一些感性方面的语文教学,尽量让中小学语文教学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顺利过渡。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有意识在高年级阶段加入一些理性分析的成分,而中学语文教师则可以在低年级阶段加入一些感性成分,这样,小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不会如此措手不及。

( 2) 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教学衔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内容之间的有效整合,往往表现的较为分散与重复。这是因为教材编写者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从而造成了教材内容无法实现有效融通。因此,我们应该对其进行重新整合,让中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衔接。首先,根据我们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调查, 我们可以把一些教材中的语文课文篇目进行整合,并把更多类似的课文进行统一安排,避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复教学。这就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教学内容更为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认知特点,切不可再让教学资源被盲目的浪费。

( 3) 从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教学衔接。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对小学生的引导与教授,而中学语文更多体现的是让学生进行自学。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有效衔接,就应该让中学语文课堂也像小学语文课堂那样充满激情与引导。首先,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增加引导与帮扶的教学成分,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性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其次,中学语文教学还可以适当的增加朗读的成分,通过朗读教学来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到课文中的内容。最后,小学语文教学也可以适当的增加自学成分,从而让小学生到中学学习时可以更好的实现语文学习过渡。

例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 篇6

一.癞蛤蟆肚有自知之明

中小学语文衔接, 前提是教师“吃透”教材与“吃透”学生, 这可谓癞蛤蟆懂得自知之明。

苏教版国标语文课本七年级 (上) 《“诺曼底”号遇难记》, 与六年级 (上) 《船长》是同一经典课文, 作者为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不过前者安排在初中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的第四篇, 是雨果短篇小说完整的原著;后者为小学六年级第6课, 选作课文时编者对原著做了一定的改动。

课文的标题不同。初中教材《“诺曼底”号遇难记》, 是雨果小说原名, 侧重事件发生环境、事件变化的过程, 将原著短篇小说全貌展示给中学生, 为初中生打开一扇文学之门, 引导他们欣赏文学作品, 感悟小说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和美的语言;小学教材则重新命名标题《船长》, 突出记叙文中的人物, 将《船长》纳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主题中, 让小学生感受英雄哈威尔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编者的意图不同。中小学教材选取的篇幅、文字与内容都有一些差异。初中教材面向中学生, 忠实原著及其完整内容。小学教材则按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裁减原文篇幅, 压缩部分内容, 删去350多个文字。《船长》删去原文“诺曼底”号介绍、肇祸巨轮“玛丽”号交代, 压缩原文“诺曼底”号遇难的环境描写, 改变了原文一些复杂的长句和原文部分细节描写。

二.胸怀白天鹅的教学目标

癞蛤蟆学名叫“蟾蜍”。蟾蜍乃传说中月亮, 故科举时代有“蟾宫展志”、“蟾宫折桂”之说。如此看来, 胸怀白天鹅, 不是非分之想, 而是脚踏实地之举。中小学语文衔接, 首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的设计。

按照新课程三维体系标准, 《船长》一般可制订下列教学目标:1.独立学会本课八个生字, 理解它们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八个自然段;3.了解本文作者维克多·雨果, 了解本文借助语言、动作和侧面衬托来表现人物的方法;4.通过对本文的解读感受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形象特征。这样设计, 小学阶段突出识字、语言积累和文章诵读。生词要能识会写, 形成语感, 并理解意义和掌握运用;优美的语句要反复朗读, 直至熟读成诵, 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语文常识和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有的是了解就行;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靠潜心涵咏、品味咀嚼来感受。

到了中学阶段,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 制定《“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目标, 必须避免与《船长》教学的简单重复, 着力强化《船长》教学的延续性、呈递性以及初中生语言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例如切不可再将“掌握生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入教学目标, 也不可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危急关头能舍己救人, 忠于职守”这些空泛理念列入教学要求。仔细调查斟酌之后, 我们可确立下列基本教学目标:1.理解并学会常用词语“湍急”、“猝然”、“蓦地”、“嘈杂”、“巍然屹立”、“相提并论”等;2.扮演文中角色朗读, 分析本篇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和本篇人物刻画的手法;3.体会叙事写人中插入精辟议论和对比衬托的写法;4.质疑并探讨哈威尔船长牺牲的人生价值。显而易见, 小学生阅读只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 了解《船长》故事的梗概,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中学生则进一步要求欣赏文学作品, 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有情感体验, 对哈威尔船长形象和思想感情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评价, 领悟小说基本的表达方式, 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还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三.比翼双飞的基础策略

上述所言, 教学目标的衔接, 尚停留在备课的静态层面, 操作层面更重要的是目标调控与目标实施, 强化学习过程和方法, 运用一些基础策略, 最大限度去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策略之一, 培养良好习惯,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小学教科书开篇要求学生:“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到初中, 教师应监督学生继续付诸行动。如抓好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在读书卡片上反映自己的预习成果。布置《“诺曼底”号遇难记》预习题:1.精读课文两遍, 查工具书解决疑难生词;2.搜集作家雨果的资料, 以便课堂交流;3.就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准备质疑, 将两三个问题整理在读书卡片上。再如培养学生课上小组合作时大声答问的习惯;培养学生讨论交流时在课本上圈点批注、适时做好笔记的习惯。养成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受用终生, 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策略之二, 加强学法指导,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语文自学能力。初中教学教师应突出过渡期特点, 半扶半放, 帮助学生逐渐消除依赖心理, 鼓励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精讲精练, 课堂上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引导学生经过初步感知, 找准《“诺曼底”号遇难记》阅读的重点与难点———环境描写、侧面衬托与文中议论性的叙述;感悟课文时训练学生由机械记忆过渡到理解记忆, 互动中坚持学生口、心、手、眼的“四到位”, 落实多读、多思、多说、多写的“四法宝”措施。

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 篇7

一、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比较

目的:比较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衔接意识的差异。

材料:《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的目标之中。也即中小学的四个学段中都贯穿了这一理念, 可见其衔接意识要比教学大纲明显得多。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突出跨领域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而且这些基本观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这样前后一致、系统的要求是极力于衔接教学的。这也正是旧有的教学大纲所欠缺的。

二、教师的调查

目的:主要调查教师课堂教学对小学、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影响。

对象:在本市有代表性的三所小学 (裕东小学、东风路小学、草场街小学) 和三所初中 (石家庄市二十七中学、石家庄市二十二中学、石家庄市四十三中学) 进行了教学调查。调查对象有三所小学的语文教师10人, 三所初中的语文教师24人, 分别就影响衔接教学的关键即教师的教学观念、衔接意识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表格的设计参照了胡耐玲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中的做法。调查内容和结论见表格。

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并观察了小学、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 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1. 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学的关键, 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就不会有正确的教学行为。从调查结果看, 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比较落后, 尤其是初中阶段真正全面了解学生状况, 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组织教学的教师只是少数, 大多数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还是教材、教学内容本身, 而对教学的主体———学生关注不够。即使某些教师注意了学生差异, 但关注的还是班上前几名的学生, 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初中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学习状况不了解, 易造成对初一语文教学把握不准, 教学时就容易造成知识链和学习能力的脱节。

2. 衔接意识

从调查结果看, 小学语文教师的衔接意识尤为淡薄, 大部分教师对现行的初中教材和教法都不熟悉, 几乎没有教师到初中听过课。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 从主观上影响了教学衔接的开展。其实这是重中之重, 是问题的根源, 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才可以谈及其他。

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 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 充分考虑了与儿童经验、想象的关系, 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 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 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 知识点增多。其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占50%左右, 记忆量显然增大。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中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发现, 一般来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起点适当且容量小,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的特点, 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并具有直观性。在课堂上, 老师往往用生动的语言, 形象化的表述并辅以丰富多彩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且教学信息反馈及时;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起点偏高且容量大, 初中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结果应用, 不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更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 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信息也未能得到及时反馈。

综上可知, 小学、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衔接意识、课堂教学等诸方面的衔接上都存在问题。

三、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调查

目的:考察小学、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影响。

对象:部分六年级学生360人和部分初一学生470人, 回收有效卷分别为342份和450份。

研究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主体具备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及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由此, 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小学、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心理等基础因素和学习方法, 并分析其结果。

1. 学习兴趣

从表5可以看出, 初一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比小学生有所下降。在“很感兴趣”这项的选择比例上, 小学生为31%, 初一学生为26%, 降低了5个百分点, 而在“无兴趣”这项的选择上初一学生比小学生高了2个百分点。从表6可以看出:A项初一学生比小学生下降了3个百分点。这说明, 从小学步入初一以后, 语文这门课程使很多学生感到不是那么好学。表6的D项说明, 课业负担较重也是造成初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从B、C项来看,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 教师的讲课方法及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程度都是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能否保持浓厚兴趣的重要因素。

2. 学习习惯

从调查结果看, 很多小学毕业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的主动性差, 能主动预习、复习的很少。有的学生虽然记笔记, 也只是照抄老师的板书, 分不清重难点, 致使听课常常跟不上教师的思路。不良的学习习惯, 使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初中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从初中学生的调查结果可知, 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初中生活, 但不少学生仍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反映了初中教师往往忽略在这方面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3. 学习方法

从调查表结果看, 小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自学能力很差, 对老师的依赖性很重, 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 惯于死记硬背。而到了初中, 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总结,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但初一新生, 往往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 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另外, 学生缺乏在理解上下功夫, 在听课、完成作业、自学方面仍留在小学学习方法的层面上, 致使对初中语文的学习不适应, 造成了学习方法上的困难。由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 都有一大批学生没有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本领。这种情况的出现, 并非学生不想掌握学习方法, 而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总之, 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兴趣、习惯、方法上基本上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境地, 二者之间在衔接方面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又据调查, 在我国广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教师在传授本学科知识的同时, 能够针对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学习具体知识的方法。所有的这些都是需要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和课任老师们去思考并积极摸索探讨对策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胡耐玲.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一点思考 篇8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很多学生开始怀疑自己,开始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知识层面上来看,小学语文主要指“语言文字”,中学语文更偏向于“语言文学”。因此,小学语文侧重于认知、记忆、积累,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知识点反复讲、反复练,学生只要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就能保持较好成绩。而初中语文侧重于阅读、理解、表达,加上科目增多,课时紧张,教师讲课速度较快,课堂容量加大。刚升入初中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由此产生的断层,直接表现为学生成绩由八九十分下降为六七十分甚至不及格。

2.从学生生理、心理角度来看,六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存在的明显差异也不容忽视。虽然仅仅相差一年多的时间,但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多数学生恰恰开始进入身体迅速发育期,心理发展也开始出现成人化倾向。这些身心特点使得他们的心理状态处于极不稳定的阶段,从而造成了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障碍。

3.从现行教育体制层面来看,有无升学的压力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因素。小学和初中,虽然同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但初中教师面临的压力与小学教师面临的压力是有区别的。小学毕业无选拔的分地段招生,大大减轻了学校及教师的压力,学生毕业时,基本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基于此,小学语文更多偏重浅层次教学,以鼓励学生为主;偏科现象严重,对于只是通过课堂考查的科目,很少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小学生大多过分依赖家长,作业往往依靠家长检查,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而进入初中,因为要面临中考选拔,常常几家欢乐几家愁。尤其是初一的教师,往往都是刚从初三循环下来的,刚经历过紧张的中考,自然清楚中考意味着什么,明白其中的压力有多大,因此也容易过分紧张。这种紧张与压力,无形中会让教师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加上初中学习课程的急剧增多,在客观上也对初一新生适应初中语文学习造成了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脱节的客观现实,该如何消除这种脱节现象,使中小学语文教学平稳衔接,和谐发展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1.语文衔接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把目光放长远一些,树立大教育观。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应立足的不是六年计划,而是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为中学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识字、看书的能力,掌握常用的汉字,初步打好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就说明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有着连贯性,学习的过程有着连续性。如果把培养学生比作盖楼,那么小学就是地基,这个地基打得好坏,直接影响初中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小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割裂开来,而应该多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并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断层。

对于初中教师来说,我们要尽量放慢脚步,给学生读书的时间,给学生聆听、思考、品味的时间,维护他们认真听讲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学生的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平稳地过渡。教师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认真分析原因,制定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尽量防止学生成绩出现早分化、多分化。关键时刻不放弃每一个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更不要把学生语文成绩差的责任推到小学教师的身上。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成功的保证。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小学阶段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必须让学生坚守住良好的习惯。小学教师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训练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将好的学习习惯带入初中。我们不妨尝试每学期邀请几个优秀的中学生,为六年级学生作学习经验的介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知识的灌输融合到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富有情趣的课堂教学更能出色地完成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激情,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

3.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能够多提供中小学语文教师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建立相关的中小学衔接教学的教研活动制度,定期开展观摩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围绕一个专题,扎扎实实地研讨一些问题。研讨活动以课堂教学研讨为主,同时在相互听课之外,可尝试更开放一些,那就是小学教师上初一的课文,初中教师上小学的课文。这样的研讨活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内容,了解语文课程目标在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能力训练点上各自的教学要求,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了解中小学之间不同的教学风格,更好地相互交流教学理念,相互学习教学方法,共同取长补短。

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 篇9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 衔接 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进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的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活跃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3.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五、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有着判断、引导、鼓励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归纳和总结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在小学阶段,教师大多是以颁发五角星、小红花等来鼓励学生,初中教师可以借用这种形式,用表扬栏里的红旗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对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总之,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过渡与衔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虹.做好过渡衔接,实施有效教学——浅谈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变化与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3(02) .

[2]宋祥.语文教育学段的衔接: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2(08) .

[3]周卫华.对中小学衔接中教师评价差异的分析及反思——以作文课为例[J].教育导刊,2011(05) .

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 篇10

一、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脱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 涉及知识点少, 教师讲课速度较慢, 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颇深, 知识点增多, 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 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 课堂容量大, 一些教学步骤只能一带而过。小学语文教学涉及字、词等基础知识多, 阅读理解少, 教学时偏重机械记忆, 形象思维。初中课目增多, 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少, 教学时重理解记忆, 抽象思维;由于教师讲得少, 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 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进入初中后, 升学压力加大, 一些中学教师往往把语文教学变成单一狭隘的“工具性”“知识性”和“政治性”的灌输, 忽视了它也是一门文学教学、艺术教学、审美教学的学科。

二、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脱节

中学学习比小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学生由教师安排时间到自主安排时间;学生学习习惯由小学的被动型转到中学的主动型。于是, 相当多的学生在转型上出现了问题。进入中学以后, 大多数学生还在沿袭着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 并没有及早地认识到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的差异性。而中学教师也多数没能很好地给予学生这方面的指导, 中学教师中也很少去通读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1~6年级部分, 把中学教学目的、要求、内容等与小学比较, 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

三、中小学的评价标准脱节

接手初一新生的往往是刚从初三毕业班下来的教师, 我校还有几位老师是从高三下来的, 在思维习惯上受初三、高三教学模式影响, 很难一下子转换角色来适应小学毕业生。他们对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能力估计不够准确, 对待初一新生往往要求过高, 教学进度很快, 甚至有的教师会用对初三学生的要求来要求他们。这样一来, 许多学生刚开始初中语文学习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不知所措, 效率低下, 久而久之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一种畏惧感。

上一篇:新建机组下一篇:兽医临床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