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中小学衔接

2024-08-26

数学教学的中小学衔接(共12篇)

数学教学的中小学衔接 篇1

当前语文教学有一个怪圈, 幼儿园教小学的, 小学教初中的, 初中教高中的, 高中教大学的, 但到头来谁都没教明白。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首先要从教学目标入手。

一、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要做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经过思考和实践, 我认为首要的是应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有的放矢, 才能有效的展开课堂教学。

(一) 六年级教学目标

1.能读准180个生字的字音, 认清字形, 并能正确书写。能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并能在表达中运用。进一步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能用硬笔、毛笔书写楷书, 且把字写端正, 力求美观。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 还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能借助中心句, 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主旨句, 明确文章主题。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要概述事件梗概, 读诗歌能体会情感, 读说明性文章, 了解基本说明方法, 读非连续性文本, 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增加积累, 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以及指定的课文。学习浏览, 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 运用资料的方法, 并根据需要将资料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能提高默读的速度, 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 (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勤于写读书笔记。

3.能紧扣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 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有一定条理;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练习从内容、语言、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书写规范、整洁。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40分钟能写400字左右。

4.能有中心、有条理的表达;乐于参与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作简洁的发言。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能抓住要点, 作简要转述。

5.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 组织策划简单的班级、校园和社会活动, 学写活动计划, 总结, 演讲稿, 标语, 串词等。

(二) 七年级教学目标

1.掌握七年级语文课后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会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识字。再用硬笔熟练地写楷书的基础上, 学习工整的行书, 提高写字的速度。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同时通过临摹、鉴赏的方式,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力求有抑扬顿挫。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能理清思路, 概括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 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中了解记叙、描写、 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疑难困惑。阅读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感悟体验, 能赏析语言和品析人物。养成默读习惯, 提高速度, 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 阅读总量不少于80万字。训练以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卡片、赏析式批注、手抄报等多种方式进行阅读成果积累。诵读古诗文, 能借助工具书疏通大意, 背诵优秀诗文30篇以上。

3.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生活、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紧扣中心, 内容具体,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注重写作中构思立意、选择材料、列刚起草、修改润色的作用。练习缩写、扩写、改写等多种练笔方式。提高习作速度, 40分钟不少于500字。

4.能根据对象和场合, 恰当地表达和交流。就适当的话题做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或简单的即席演讲, 观点明确, 有一定的说服力。专注的倾听别人讲话, 能明确对方意图, 并有针对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5.能积极参与学校丰富的社团活动, 如文学社办刊, 辩论赛, 课本剧表演, 征文等。能就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或查证收集相关资料, 展开调查研究, 些简单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二、目标整合, 有效衔接

从以上比较可以发现, 课程标准要求六年级与七年级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具有一致性, 只是七年级的要求更高一点也更全面。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衔接:

1.增加字词积累。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方法, 读出语气、语速、语调和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默读、浏览的能力, 提高阅读速度。

3.阅读时培养边读边圈点, 敢于提问, 敢于发言的良好习惯。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提高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口语交际时能注意对象和场合, 学习文明得体地表达和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 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5.写作上能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能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6.逐步养成课外读物阅读的习惯。学习记读书笔记和摘要, 写读后感。

7.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由此可见, 中小学教师都要十分重视重点字、词、句的教学和阅读指导。作为六、七年段的教师, 在教学时至少要关注这两个年段的目标, 方能有的放矢又游刃有余的展开教学。基于学情, 基于课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 将七年级的内容及能力训练点有意识的渗透在六年级的教学中。而七年级教学时, 常温故知新, 勾连之前的内容知识点, 不随意拔高, 也不“撞车”重复。这样也许就能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平稳过渡。

摘要:本论文基于两个课例分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差异与脱节现象, 从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上提出笔者个人观点:中小学六七教师必须要同时明确语文六、七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整合, 最终才能实现有效衔接, 让学生平稳过渡。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效衔接

数学教学的中小学衔接 篇2

活动工作总结

准七中 周飞 2014-9-12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总结

准七中

周飞

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上中学后,由于不适应,而导致成绩有所退步,久而久之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举行中小学学段衔接教学活动,发现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衔接方面的原因。结合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及教学体会,探究一下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一些措施.一、引言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的学习方法简单。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上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为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作为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二、分析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难的原因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初中一年级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小学升初中考试,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初中数学很难学,初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统计初步、方程组、负数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初中一年级新生的学习质量。

优化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 篇3

初一新生入校后,面对新学校、新同学、新教材,无一不产生浓厚兴趣,富有新奇感,正是这种新的感觉使学生形成新的追求、新的需要、新的动机、新的学习情感。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而动机又会直接影响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发展,关系到学习的成败。因此过度阶段是不可多得的高效教育时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目前的学习兴趣以及未来对数学学科的情感,直接关系到差生转化的成败,关系到将来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与否。为此,教师在衔接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衔接教学。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动之以情,以情育情,满足新生的情感需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在新生过渡期间,十分珍重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教师的情感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态度定势,在衔接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投放感情,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精心设计教法,唤醒学生情感的产生。

(2)力争通过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教学史料、形象化的教学模型等,使学生置于情感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感。

(3)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更珍重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捕捉适当时机,及时地对他们赋予理解、信任、鼓励等情感,力争在师生之间创造一个心与心撞击、情与情交融的意境,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升华,使他们树立牢固的学习信心,这是衔接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差生的发展方向,制约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要想学生之所需,急学生之所需,顺应学生的动机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新生入校后产生浓厚的新奇感,在过度教学中应注意:

(1)教师要力争突出一个“新”字,以新的教法、新的语言、新的板书等新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求新需求。

(2)在内容的选择上,应避免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副作用。小学算数中书的复习不可忽视,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算数中数的分类;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律时,回忆算数中数的运算律,等等。这样一来,不仅使新旧知识的联系得以加强,理论体系趋于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与知识结构的衔接,而且避免了学生因一味的重复复习而引发的厌烦情绪,和对求新感、学习动机和学习需要的扼杀抑制,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浅析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教育,教学内容,学习方式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 但进入中学后成绩却很不理想, 家长怀疑教师的教学水平, 而教师指责学生的学习能力。事实的情况是学生没有转变小学的学习方式, 而教师没有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那怎样做好小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工作呢?以下是本人就数学教学衔接方面的一些见解。

一、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实现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初中数学知识实际上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延伸与深化, 只不过小学学习的是比较零碎的、简单的、初步的, 而初中数学知识以块为主, 比较抽象, 思维量增大。所以初中数学教学要认真做好以下四部分内容的衔接, 帮助学生学得轻松、顺畅。

1.负数的认识与计算

负数的引入对学生的认知来说是一大颠覆, 比较难接受。小学所学的数大多是正数, 符合我们生活中接触的数, 而负数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没有这个概念。应抓住正、负数是用来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来说明, 比如零上与零下、收入与支出、向东与向西, 用小学所学的数是无法表示出相反意义的量的。

2.用字母表示数

小学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 如一些公式和运算律都用字母表示, 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 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从而理解式比数更具一般性和本质性, 实现从数到式的跨越。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很多学生尤其是数学学得不错的学生, 应用起算术法轻松自如, 反而觉得用方程求解更不爽快、更不直接。在初中刚学方程时, 应让学生同时应用两种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 很多问题用方程求解更便捷、更容易理解, 而用算术法却无从下手, 从而转变思维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4.几何的说理

初中几何的跨越度最大, 对很多学生来说最困难。小学所学的几何都是直观的、具体的、简单的认识图形, 只要求通过观察或动手操作掌握图形的一些简单特征, 而中学的学习都是通过推理论证得到的, 逻辑性、严谨性较强。这就必须实现从形象到抽象, 从具体到一般, 从表面到本质认识上的跨越。可让学生先掌握一些简单的说理, 如应用“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来解决问题, 可结合图形让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并写出每一步的理由, 刚学时有些困难, 要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找出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再判断一些结论要成立需要什么条件, 接下来便可以掌握复杂说理的方法。小学的几何虽然没有严格的说理, 但已具备论证的雏形, 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小学生把三个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 这里用到的是几何中常见的“拼合法”, 初中的教学中可启发学生从小学的方法出发, 想办法把三个角叠加在一起, 再引导学生作出辅助线, 从而把三个角拼在一起。思路有了, 接下来是规范表达的问题。可用分步法, 把整个过程中的各个关键步骤分别写出来, 再找出联系, 串成一体。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 区别新旧异同, 得到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渡

小学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练—讲”,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听—练—听”, 是一种被动的缺乏个性的学习。进入初中后, 学生的心智得到很大的发展, 独立性自主性增强, 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从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

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创景激趣,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身心处于舒展状态,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要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单元小结等环节, 怎样进行数学阅读等等,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 会使课堂充满活力,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来说, 参与课堂讨论是比较合适、有效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 学生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从中拓展思维, 获取新知, 提高学习效率, 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例如, 在《有理数加法》教学中, 教师组织了这样一场讨论:小明在一条东西走向的跑道上行走, 先走了20米, 再走40米, 你能确定小明最后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哪个方向, 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学生面对这个问题, 既兴奋又困惑, 因为问题中没有明确行走的方向。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并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讨论后, 得到4种可能出现的答案。如果再规定向东为正, 就可以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通过观察等式, 探求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 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了知识, 领会了学习方法, 也学会了合作, 学习方式也逐渐发生转变。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强化创新意识

探究学习是初中数学课程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一种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初中生充满着好奇和幻想, 并且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 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创新问题, 不断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 让学生探究“旗杆的测量”问题,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 运用多种测量方法,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体验新知识的产生, 强化了创新意识。

“衔接是永恒的, 探索是无尽的。”中小学的衔接教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影响很大。教师应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努力实现衔接教育的完美对接, 引导学生走出困惑和苦恼, 用新思维、新方法敲开初中数学学习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孔艳华, 刘彦洪.新课标下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育的思考[J].中学数学:初中版, 2007 (4) .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篇5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汤湘萍 当前,很多初一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语文成绩由原来小学的优秀下滑到中等水平。这种现象正表明了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这也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本篇论文旨意在从分析造成脱节现象的原因入手,初步提出解决这种脱节现象的一些教学对策,以引起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该是一个连续性很强、完整性很强的教育过程,就以初中语文课本的册数(七、八、九)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而实际上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由于现行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的松散、知识系统性差等原因,出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连续、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的不适应等现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衔接问题,锡山区教育局在厚桥中学举行了《中小学学科衔接》的专题研讨活动,活动时中、小学教师各上了几堂富有特色的语文课,听后我颇有感触: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经过思考,我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从小学升入初中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但这一转折点仅靠两个月就想顺利渡过从时间上来看尚有不够。六年级的学生周围的同学都是一些充满稚气的孩子,他们还是擅长用孩子那幼稚的处事理论、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已有一些自己的主见,但是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妥善处理。当学生进入初中这个新学习环境时,他们会感到新奇、兴奋,但同时也会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新老师、新同学,孩子的心理变化决定这个衔接的难度。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小学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小,且内容反复讲、反复练,所以小学的课堂效率很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掌握,极少数不能当堂掌握的学生通过课后的适当补习也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鉴于小学学科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就以查桥小学俞霞老师上的《麋鹿》为例: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非常简单: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了解麋鹿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课堂上形式非常多样: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麋鹿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比较麋鹿和其它鹿种的图片,更形象直观地感知麋鹿的外部特征;让学生尝试做解说员,通过学生介绍加深对麋鹿的印象。经过以上形式的教学展开,学生对麋鹿已相当了解了,老师的教学目标也完成得非常出色。但是一进入初中,考试学科明显增多,特别是教材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记忆性的知识点(记忆性的知识点难度加深,主要体现在文言文部分),阅读量要求比小学明显增多,且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而初中语文教学课时紧,教师上课进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再加上学生往往是几个村校和中心小学合并的,所以班额较大,老师不太可能对每个人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太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中学考试多、难度大、时间少,其中很多题目是要求知识点的迁移,所以部分学生有点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导致原来在小学时相当一部分语文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出现大幅度的后退。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上也存在着脱节现象。小学教学模式是“全扶”式,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备详案,环环相扣,过渡语言也设计得非常完美,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中一步一个脚印,学得很踏实,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缺憾是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日复一日,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会越来越强;教师也不是主导的地位,教师扶的比较多,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学生个性得不到很好的张扬,这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就以厚桥小学浦海华上的《鞋匠的儿子》为例:本课主要通过多种朗读形式(速读、齐读、指明学生朗读、赛读等)让学生理解主题。首先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林肯的魅力。然后老师从文章中选了几个精彩的片段进行赏析,在片段与片段的衔接上老师设计了很精美的语言,给人一种片段顺序不可调换的感觉,而且在几个片段的赏析中,老师也设计了一系列的小问题,题题相扣,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老师的“忠实听众和配角”,老师是一个不错的“演员”。长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小学生一到初中,他们就极不适应初中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会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以怀仁中学张老师上的《金色花》一课为例:这堂课是通过多种朗读的形式来体会诗人的感情。首先老师让学生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进而交流;接着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段落朗读,读出自我,交流朗读时的感受;接着老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在整个课堂中,老师只不过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占主导地位,初中语文课堂给人感觉随意性比较大,但也有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而不是一盘散沙,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放得开收得笼,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从这两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朗读教学,但是教学方法却有很大区别。可见,中小学的教学模式的差异也是造成脱节的原因之一。

这些脱节现象,使得部分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如此恶性循环,还有可能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去改革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加强中小学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经过思考和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做好衔接工作:

一、教材内容的衔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但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缓慢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所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研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和中学语文教师的联系,了解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从而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中体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教学中以发散的方式来增加一些新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学生进入中学打好基础、增强适应能力。同样,初中的语文教师也应该研读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衔接期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想一步到位但往往到不了位。

二、教学模式的衔接。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其身心特点和初中学生已比较接近,学生到五、六年级时,已经学得比较轻松,这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如果我们还是沿用低年级的“全扶”式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更加依赖老师,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在了解中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的衔接。

三、加强中小学语文学科的互动,形成合力。

多一些中、小学语文公开课的展示,特别是多听一些常态课,在听课过程中取长补短。如厚桥中学的三节课各有特色:浦海华老师在环节的衔接上使语言精美;俞霞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比较图片这一环节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解说员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对学生的自信心。该教师板书工整、认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一堂好课。张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方法的指导,整个课堂体现了民主、集中和新课程理念。但是这三堂课也有一些不足:如浦老师的课太过华美,课堂还可以再放开些;张老师的课在中心的挖掘上尚可深入些等等。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老师在各自的课堂上贯彻正确的教学理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这次区里组织了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活动,在听课、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脱节现象的原因,探索到一些具体的改进办法。在这个新形势下,我觉得很有必要把中小学衔接的课题研究继续并深入地开展,中小学要多开展互相听课活动,进行课堂研讨,真正地了解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四、学习习惯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如养成写好字的习惯,现在的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卷面、字迹,特别是中、高考作文,分值很大,所以小学的教师要抓住契机,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写好字,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认真听讲,主动正确地做好笔记),逐渐让学生有意识地增加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适当的课外读本:如《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等,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逐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所以在小学的高年级特别要这方面的加强。

五、学习方法的衔接。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初一新生中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可就方法作指导,如读书的方法:选读、精读等,如何做批注等;指导学生在考试后如何正确地进行检查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心理上的衔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但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认真分析其原因,不断增强其信心,帮帮他在学习中找回快乐、找回自信、找回动力,努力让学生在心理上顺利走过这个过渡期。

厚桥中学开展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交流活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小学语文衔接有脱节现象,虽然这是个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变更教学理念,努力实践,及时总结,不断反思,相信我们会把这个难题顺利解决。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初探 篇6

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初中一年级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这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

初中一年级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这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

为了克服初一新生对这一转化而引发的学习障碍,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代数初步知识”这一章的教学。它是承小学知识之前,启初中知识之后,开宗明义,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重要环节。数学中要把握全章主体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再讲述如何列代数式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代数式的一些初步应用知识。要注意始终以小学所接触过的代数知识(小学没有用“代数”的提法)为基础,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复习,并适当加强提高。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升学感觉的负效应。

学生对于数的概念,在小学数学中虽已有过两次扩展,一次是引进数0,一次是引进分数(指正分数)。但学生对数的概念为什么需要扩展,体会不深。而到了初一要引进的新数———负数,与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联系表面上看不很密切。他们习惯于“升高”、“下降”的这种说法,而现在要把“下降5米”说成“升高负5米”是很不习惯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一时更不易理解。所以使学生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是初一数学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点。我们在正式引入负数这一概念前,先把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由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即自然数集添进数0→扩大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添进正分数→算术数集(非负有理数集)添进负整数、负分数→有理数集……。这样就为数系的再一次扩充作好准备。

初一的四则运算是源于小学数学的非负有理数运算而发展到有理数的运算,不仅要计算绝对值,还要首先确定运算符号,这一点学生开始很不适应。在负数的“参算”下往往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结果的准确率较低,所以,特别需要加强练习。另外,对于运

算结果来说,计算的结果也不再像小学那样唯一了。如|a|,其结果就应分三种情况讨论。这一变化,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的,代数式的运算对他们而言是个全新的问题,要正确解决这一难点,必须非常注重,要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但是,初一学生的数学基础尚不能透彻理解这些运算法则,所以在处理上要注意设置适当的梯度,逐步加深。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最终要归结为非负数的运算,因此“绝对值”概念应该是我们教学中必须抓住的关键点。而定义绝对值又要用到“互为相反数”的概念,“数轴”又是讲授这两个概念的基础,

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7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数学是在算术中研究问题的, 而中学数学一开始就是有理数, 因此, 从算术过渡到有理数是一大转折.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 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 进入初中后, 引进了新的数———负数, 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 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扩充到乘方、开方运算, 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 负数的引入是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清有理数的特点.

初中数学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 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 这种由数到式, 也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 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 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因此, 在教学时, 要逐步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

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法与小学比较有所要转变.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 面临“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种过渡, 也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明显体现出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 设计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 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转变, 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中, 在知识衔接时, 注意确定适合于教与学两方面的坡度, 使教与学的步伐缩小一点, 进行小跨步转化.在学习新知识时, 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 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 这是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 要采用比较的方法, 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是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衔接问题的又一途径.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学生进入中学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初中教学方法的呈现方式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 同时教师讲得详细, 再通过反复练习, 他们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而中学数学内涵丰富, 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比较强, 教学要求高, 教学进度快, 知识信息广泛, 题目难度加深, 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深入浅出地讲解, 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 严格统一书写格式, 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 做到心中有数, 采取有效方法, 或放慢进度, 或分散难点, 或化难为易, 或铺路搭桥, 因势利导, 在教学中要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教法进行有效地衔接与改进.

小学数学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常常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实验操作、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随处可见.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初中的数学教学则更需要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基础, 更注重抽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节奏也相对较快.根据这些要求的不同, 突然面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抽象性与快节奏, 势必使学生有诸多的不适应.因此, 教学过程中, 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 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 让学生看得清楚, 听得明白, 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 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 吸取其中优点,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 改进教学方法.

三、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学法方面, 小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 在考试时就能取得好成绩.因此, 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 不需要独立思考和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模仿老师, 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到了中学,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善于归纳总结,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所以, 初一新生往往沿用小学学法, 致使学习出现困难, 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 我们老师应花时间在学法方面对学生进行重要指导, 并花大力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数形结合法等.在数学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 并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及时总结等内容.小学重在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教育, 初中则要求将学习习惯内化, 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形成个性化趋势.七年级起始阶段应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 适当选读课外读物, 培养兴趣, 开阔视野.

四、师生交往的衔接

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 像慈母般关心学生, 与学生同活动, 同学习, 寓教于活动实践之中, 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掌握规律,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 温暖学生的心田,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关爱学生的生活.通过师生间的真情交流, 既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与理解, 又给教师以力量和智慧, 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专注于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古人常说“亲其师, 信其道”,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将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整合成一本颁布, 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性, 加强了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联系, 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但是, 由于现在学校教育的情况仍然是小学和初中独立建校的方式, 这种模式造成了小学与初中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不一致,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数学的教学, 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要做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 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人们认识事物也有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小学的数学内容大多是直观而简单的。而初中数学内容比小学数学内容抽象和复杂得多。但是小学数学是基础, 有些内容是初中数学的特例;初中数学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的拓展与延伸, 所以, 初中教师应认真研究小学教材内容, 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如, 在学习“负数”这一内容时, 学生遇到的就是引进负数的问题, 可引导学生回顾小学中整数和分数的产生过程, 然后通过实例, 说明客观世界中有种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使学生认为负数的引进是必然的, 负数是他们所熟悉的事物中数量关系的反映。引进负数后, 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 进而引导学生按“整”“分”和按“正、负、零”进行分类, 使学生对有理数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用字母表示数是初中代数与小学算术的重要转折点, 从具体的量过渡到抽象的数是数学的一次飞跃, 从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 引进代数式又是一次飞跃。为了克服初一新生对这一转化而引发的学习障碍,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列代数式”这一章的教学。它是承小学知识之前, 启初中知识之后。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 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 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如, 在讲述如何列代数式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以及代数式的一些初步应用知识时, 由一般到特殊, 循循善诱, 让学生能慢慢接受这一知识, 然后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复习, 并适当加强提高。

通过回顾小学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轻松地了解初中知识, 并加以掌握, 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 从而减小升学感觉的负效应。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要想找到一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几乎是办不到的, 一种教育目的的实现, 是多种教学方法穿插使用力争全优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讲得细, 练得多, 直观性强;到了初中, 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 练得少, 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 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及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 进入初中后, 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规律出发, 有效地改进教法, 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初中教师在传授新知时, 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 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 并区别新旧异同, 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如七年级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在于前者需确定积的符号, 而讲解的重点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八年级分式的基本性质可通过小学的分数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小学对概念的掌握要求并不高, 侧重于计算, 而初中数学, 对数学概念要求强化了。七年级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了正数、负数、相反数以及绝对值等概念, 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仍采用小学的机械记忆法是行不通的。如, 学生对a的三种结果能熟练写出, 但遇到2-a这类题便会感到茫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通过变式与比较、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等方式, 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含义、实质, 并通过所掌握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 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 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学习方法。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

1. 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预习是学习中的一个步骤, 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难点, 带着问题听课, 提高听课效率;预习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的过程, 长期坚持能够提高自学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数学概念、定理、应用题等课型, 从布置预习慢慢地过渡到自觉预习, 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2. 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作为中学数学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中, 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 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 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记录、一边思考的习惯。课堂上老师会把有关概念和法则等, 容易出错的地方点出来, 对于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要善于记录下来, 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记录笔记的方法十分重要, 学生在记录时有很多误区, 甚至事倍功半。所以, 老师要对学生如何做课堂笔记做必要的指导。

3. 及时复习,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初步的认识和归纳体会, 难题再做一遍或再看一遍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和新的思路, 简单的题再做一遍有利于在保持准确度的前提下提高速度, 如果能坚持这样复习, 那么做题的准确率将会大大提高, 思路也会相对广阔。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解题, 忽视对有关概念法则的识记, 给一道题会做, 但是问为什么这样做就不明白了, 有的学生是边看例子边做作业, 这是不对的, 做题前要先看书, 该记住的要先记住, 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 通过理解加深记忆, 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我想, 只要我们重视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 摆脱依赖性, 增强自觉性, 我们的学生一定能轻松、愉快地学好初中数学。

参考文献

[1]黄瑞媛.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浅析.科研新时代, 2012.12.

[2]金立淑.引领课前预习的“三步走”方法.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3.2.

数学教学的中小学衔接 篇9

一、关注教学内容的衔接

1. 教学内容衔接上的障碍

小学里我们研究的是具体的数, 而初中我们重点研究的是用字母表示数,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学习了非负有理数, 而七年级引入负数后, 数的概念扩充为全部有理数, 进而引入绝对值等概念, 而数的运算则出现了符号法则, 这些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自然地把非负有理数的运算和负有理数的运算有机统一起来, 是七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小学里我们研究是的数的运算, 而初中我们重点研究的是代数式的运算, 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小学里我们研究的是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 而初中我们研究的是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 从思路、方法上看这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的。如何让学生由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转化到用方程解应用题,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 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感受到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并能熟练运用方程解应用题。

2. 构建教学内容的衔接策略

在学习新知识时, 七年级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 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 逐步消除负迁移。教师要认真剖析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的异同点,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采用比较的方法, 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往往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在有理数混合运算时, 连小学的基础都丢了, 出现了“幼稚”的错误。又如七年级的应用题教学, 几乎七年级书上的应用题学生都可用小学的列算式解决, 教师要巧妙设计一个教学情景, 如设计一个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使学生无法用算术法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必要性。

二、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衔接

1. 理清思维发展的缺陷

七年级新生在学习数学时, 思维特征较普遍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 单一化。学生习惯于静止地看问题, 满足于求特殊情况下问题的解,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一般特性, 特别是运动型的问题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

(2) 无序化。学生的思维呈颠三倒四的无序状态, 思考问题时, 缺乏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找不到解题的思路。特别是几何证明题, 很多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对的, 但由于缺乏简洁、准确、流畅的表述能力, 造成书写混乱, 解答错误。因此学生做对的题不能确保正确, 对做错的题也难以发现错误。

(3) 表面化。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满足于对公式或定理的套用。如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停留在数的表象阶段, 不管是正数、负数, 它们的绝对值都是正数, 把负号去掉就可以了;当绝对值里出现数学符号 (如<) 时, 为多少, 就束手无策。这种思维的表面化, 严重制约了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

2. 构建思维发展的策略

针对以上学生出现的思维缺陷,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矫正学生的思维缺陷: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课堂上设计问题要低起点、多台阶, 让每一位学生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 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读题时要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和对问题的仔细推敲, 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做作业时强调解题过程的完整性, 独立解题的必要性, 养成静心做题目的好习惯。

(2) 作业分层布置, 增加“思考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教学实践表明, 大量的重复、强求划一的作业, 超过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负荷, 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敷衍等逆反心理。因此, 老师要精心选编练习题, 选课时可设计三个层次的习题:基础题、熟练题、思考题, 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也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3) 强化数学推理的严谨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七年级是平面几何入门的起始阶段, 是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初始阶段。首先教师示范解题时要板书规范、逻辑清晰、条理清楚。要求学生平时无论是做解答题, 还是说理题, 都要步步有据。教师可以抓住典型错例, 分析错误根源, 把充足理由渗透其中, 杜绝学生无依据推理。其次, 在代数教学中, 可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如比较大小、求等等, 也是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好途径。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衔接 篇10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

1. 数的概念的扩张。

现状:由于负数的引入出现了绝对值等概念, 数的运算出现了符号法则, 这些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很自然地把有理数的运算与非负有理数的运算统一起来, 是教学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对策: (1) 在小学算术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理清正负数的概念, 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 (2) 加强对符号法则的教学, 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容易错误的计算, 反复加强巩固练习, 使学生尽快掌握并熟练地运用。

2.“数”到“式”的过渡。

现状:由“数”到“式”的过渡是一个飞跃, 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 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困难。对策:教学中设法使学生真正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目的, 知道用字母表示数最本质的东西。例如, 对整式与整数、分式与分数、等等,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 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 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3.“算术”到“方程”的过渡。

现状:在小学时, 学生遇到数学实际问题时, 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用算术方法来解决, 而初中学习了方程, 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用方程来解决更为容易, 但是由算术方法到方程的过渡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学生对于列方程感到困难。对策: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要领。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1. 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强化概念的衔接。

如, 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 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 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又如, 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时, 可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等,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2. 激发兴趣, 进行学习心理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 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存在的时期。鉴于这些特点, 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时, 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 特别是对他的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 往往对老师采取琢磨的态度, 因此, 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田,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二是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 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 诸如抢答竞赛等, 活跃学生的身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针对特点, 注重认知规律衔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 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而中学数学, 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加深理解。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1. 预习方法的指导。

刚上初中的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 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用, , 其其预习仅流于形式, 草草看一遍, 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因此, 应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第一遍粗读, 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 掌握本节知识的概况;第二遍细读, 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反复阅读、体会、思考, 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记号, 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2. 听课方法的指导。

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 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 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听好每节课的学习要求, 听好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 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听懂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听好课后小结。“思”是指学生思维。在思维方法指导时, 应使学生注意:多思、勤思, 边听边思考;深思, 即追根溯源地思考, 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 由听到的和观察到的去联想、猜想、归纳;树立批判意识, 学会反思。“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记笔记服从听讲, 要掌握记录时机;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

3. 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刚上初中的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 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 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 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 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 应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 回顾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方法;然后, 独立完成作业;最后, 对所解题进行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 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 篇11

学习策略的衔接

由于学习策略是由多种学习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方法体系,因此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中始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它不仅决定着数学学习策略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活动方式,而且还影响着数学学习策略的实施效果。通过中小学数学学习方法上的比较、融通和深化,精心选择和优化组合去促进其学习策略的优化与完善。

从模仿学习到迁移类推学习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基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材内容为学习线索进行的,客观上决定了学生们在学习中常常采用模仿的学习策略。模仿学习,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到一定的知識,但如运用不当,又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讲解和教材现成结论的局面,从而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发展。

迁移和类推学习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中广泛采用的学习策略,特别是那些与旧知识联系较紧密的新知识的学习更是离不开顺向迁移和类推。顺向迁移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学阶段的作用尤为重要,大量的数学知识需要学习采用这种方式去学习、掌握。类推在这里是指比照某些知识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去推出与它同类型的知识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与规律,这在中学数学学习中是较常见的,也是学生需要发展的能力。类推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过去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推出新知识,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从个体操作式学习到合作探究式学习 学生独立操作式学习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但随着人的成长和时代的快速发展及知识广度、难度的深化,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策略越发显示出重要性,因此在中学阶段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就成为课改赋予现代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学内容的衔接

代数式的教学问题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为了克服七年级学生对这一转化而引发的学习障碍,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列代数式”这一内容的教学。它是承小学知识之前,启初中知识之后,开宗明义,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重要环节。

数的教学问题 对于数的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已有过两次扩展,一次是引进数“0”,一次是引进分数(正分数);到了七年级要引进负数,与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联系表面上看不密切,学生接受起来还是很不习惯。所以使学生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性”是七年级数学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点。在正式引入负数这一概念前,先把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梳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扩展是解决实际生活遇到的问题的需要,是由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认同,进而顺利地把数的范畴从小学的算术数扩展到七年级的有理数,不至于产生较大的跳跃感。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 七年级的四则运算是源于小学数学的非负有理数运算而发展到有理数的运算,不仅要计算绝对值,还要首先确定运算符号,这一点学生开始很不适应。在负数的“参算”下往往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结果的准确率较低,所以,特别需要加强练习。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最终要归结为“非负数”的运算,因此“绝对值”概念是教学中的关键点,而定义绝对值又要用到“互为相反数”的概念,“数轴”又是讲授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一定要注意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性,不能急于求成。

算术方法与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阶段中学习的是初步的、具体式的、不连贯的、列举式的;中学里同样的内容相对而言是抽象化的、理论化的,并且阐述更科学和完整。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大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的不稳定性以及思维模式尚未形成,根据数量关系列代数式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七年级学生在列代数式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找不出数量关系;找出数量关系后不会列代数式;对用代数方法不习惯。七年级教学时,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审题、分析定义,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等活动,了解代数方法实际意义和解题方法的优越性。另外,在教学中提醒学生体会,有些问题用算术法解决是不方便的,有些是比较困难的,只有用代数方法较容易理解。对于某些典型题目在帮助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出后,同时与算术方法作比较,使学生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从而逐渐摒弃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思维习惯。

总之,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大部分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进入中学阶段,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谨性上都有一个飞跃,作为中学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由于能力上有差异,水平上有高低,知识上有距离,教法上有区别,更需要中学数学教师认真研究有关问题,不断学习,经常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对搞好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篇12

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 我不断思考和揣摩, 面对初一新生, 该如何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他们刚从小学毕业, 能否适应初中的课堂模式呢?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好比是飞驰的火车头, 而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就像是一节节的车厢, 如何将它们连接起来发挥最大功能一块向前奔, 这每一节车厢的连接处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 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相当一部分学生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 学习兴趣减退, 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 甚至有些原本成绩很好的学生在进入中学后成绩一落千丈。在即将面对这么一批初一新生时, 老师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一系列问题。

只有弄清了症状, 才可以下药。要增强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发展后劲, 引导他们顺利过渡, 促使老师与学生、教与学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 必须先找到“病因”。

从小学进入中学, 在我们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 但是对十二三岁的学生来说, 面对的是全新的环境, 突然变多的学科和内容, 难度和要求也随之变高。面对突然变得紧张的学习, 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变得应接不暇;从依恋老师逐步朝着独立的方向发展, 对小学教师形成的绝对服从和依赖与升入中学萌发的自我意识并存, 产生思维的矛盾。在这样的状态下, 大部分学生在心态、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处于被动状态, 不能很快适应, 导致部分学生成绩跟不上, 学习成绩出现滑坡。

与此同时, 学习方式也发生变化, 中学变小学反复强调、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为能力培养, 即培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初中语文作业量减少, 基础知识训练量降低, 而学习内容比较多, 对自学的要求较高。一些学生回家很快就能完成家庭作业, 然后茫然不知所措, 不懂得如何复习和预习。小学时期, 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不高, 尤其是考试的压力不大。而初中一改小学时测试较少的状况, 每个阶段都会有各种形式的测试, 这些都会让学生压力突然增大, 且初中语文考试中阅读题难度增大, 学生失分较多……这些情况学生都会很不适应。

从教学看, 小学语文课生动活泼, 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而中学课堂节奏变快, 教学进程加快。傅老师开玩笑说, 他听过一个小学老师上课, 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虽然是句玩笑话, 却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师上课风格的差异。教师风格不同, 语速、频率、板书都有所不同, 有些学生怀念小学老师温柔的声音、整齐的板书, 变得不适应。

除此之外, 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存在差异。中小学语文教材跨度较大, 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小学课文篇幅较短, 中学篇幅较长;小学教材中的名篇都是改编或缩写的, 而中学教材中都是原作, 学生认为已经学过;教材中有不少看似重复的地方, 学生会疏于学习。

结合学生的这些情况和中小学教材的特点, 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 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多联系生活。

在初一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听见这样的喊声:“老师, 慢一点, 我还没来得及记下来!”所以必须教学中教会学生“听”, 在听中抓住重点、记住要点并学会筛选、储存有用信息。

“说”, 是一种运用能力, 是写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说出课文的大意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体验, 在读中学会说话, 在读中培养说的能力。

“读”, 就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而不是死记硬背。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养成多看课外读物的好习惯, 使他们爱上读书、享受读书。

“写”, 指的是勤于动手。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以写作教学为例, 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和情感体验, 最主要的原因是脱离生活。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说过:脱离生活, 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 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 而与生活结合, 则读有嚼头, 写有源头, 全局皆活。学生在她的启发下, 文如泉涌, 效果很好。那是因为这个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 小学生有体验。所以建议:

1.提倡写生活随笔, 鼓励有灵感就写, 不框定范围和题目, 有感而发。张扬学生的个性, 爱惜学生的灵性。要尽量鼓励班级的学生有感而发, 使他们开放自己的思想。相信这与写日记是一样的, 能把心中所想所感都用文字表达出来, 便是一种能力。

2.我们要大力表扬那些留心生活细节、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 注重文章中可贵的点滴细节和感人的瞬间。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处处有心皆语文。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书, 与父母亲人多交流, 与同学朋友多相处, 甚至到大自然中放松自己。从生活中积累点滴, 写下心灵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在评价文章时, 不吝啬赞美的语言, 对学生作文的闪光点给予鼓励的肯定,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习惯上, 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订正错误的习惯及修改文章的习惯。巴金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若是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的话, 那么升上初中就能更快适应初中繁重而快节奏的学习。同样的, 如果初中培养出这些习惯, 那么到了高中的学习, 也能更得心应手。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反思学习, 学生要先预习, 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尝试解决, 并在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通过做作业等形式完成, 最好每课都进行反思, 或者是单元反思;分专题抓好知识整理和归纳、语段阅读整理等。总之, 尽量消除学生的依赖, 培养他们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 小学的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要保持, 比如小学老师特别重视朗读, 那么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对文本文句实实在在的理解和深入解读, 都应该继承, 并且要把它发扬光大。比如如果有同学对朗读有兴趣, 从感情的把握和节奏的把握上都很精准, 那么可以在班级或者公开课时展示。

(三) 在课堂上,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 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以学生自学为主, 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上充满激情, 充满引导。听小学老师上课既被感染着又被引导着, 是一种享受, 所以中学语文教学时应当增加帮扶的成分, 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学生进入初中, 发现教材变难了, 老师要求比以前严格, 于是就手足无措了。所以初一语文课堂上大多是教师唱独角戏, 师生互动不多。学生更多地像书记员, 把老师讲解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就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语文思维训练的机会就欠缺。所以, 我们可以给予他们一段适应期, 适当地降低难度, 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如果七年级老师上课时与学生一同讨论语文话题, 增加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分, 适当地进行引导, 那么学生就会从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另外, 小学语文课对朗读非常重视,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春》的时候, 让学生反复朗读, 很好地还原课文中出现的美好画面, 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趣味导入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良好的导入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欲望。趣味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可以借助音乐、影片等创设情境, 也可以采用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教《繁星》时, 可以用一些壮观的繁星图片激趣;教《为你打开一扇门》时, 可以设置这样的疑问:要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呢?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呢?

课堂教学方式决定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比如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背诵、散文介绍, 组织学生当小老师, 编排课本剧、辩论、家事小法庭等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乐学, 又能联系生活, 让课堂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教学《春》可以采用由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教学, 课堂气氛活跃和学生的参与性都很高, 上《皇帝的新装》和《变色龙》的时候编排课本舞台剧, 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 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使集体的力量得到增强。

其实, 小学高年级语文和初中语文中的很多方法是相通、一脉相承的, 可以互相借鉴。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多实践, 就一定能使初一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初中语文课, 爱上初中语文课。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5.

[2]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上一篇:网络流管理实现方法下一篇:培训评估流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