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2024-10-07

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精选12篇)

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篇1

摘要:高中物理涵盖的知识很广,涉及到多学科的衔接和整合,在相互衔接中促进物理教学的稳步发展,使学生能有效地学好高中物理,笔者首先简析高中物理与数学的关系,之后提出两点高中物理与数学衔接方法,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数学,关系,衔接,方法

物理学与数学都是人类通过实践,研究客观物质世界中最基本、最普遍、最低级,也是最重要的特性和规律.物质世界与人类生存、发展有关的特性和规律很多,并且都寓于其他更高级的特性和规律之中,因而,也显得更为重要.那么高中物理和数学之间的关系如何?笔者现分析如下.

一、高中物理与数学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许多物理问题分析可以用代数来表示,这就是物理文献中充满了数学公式的原因.物理和数学从来就是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高中物理的教学效果也是同数学的教学紧密相关的.并且相互促进、不断发展.

1. 以力学的各种物理量为例

力学的主要物理量有:位置、速度、加速度、质量、动量和力和能量等,其中质量是数量,速度是位置的导数,加速度是速度的导数,动量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力是动量的导数,能量是位移元沿力方向点乘积的积分.因而必先建立数量、矢量和微积分等概念.这就要建立各种“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才能具体表达反映有关运动规律的各种公式和方程.并由这些公式、方程及其解,演绎地推导得到新的重要结果.矢量的代数、解析运算,和各种物理方程都推动发展并需要应用相应的数学.

2. 牛顿力学、相对论力学、“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的新物理体系

牛顿力学,按“绝对时间”观念,认为时间与参考系的运动无关,只须采用3维空间的轴矢系.因而,牛顿力学的各种矢量都是3维空间的矢量.并从而产生了3维空间矢量的一整套矢量代数和矢量解析等等的数学.相对论力学,根据高速粒子的实验观测结果,打破“绝对时间”的错误观念,必须采用还有时轴的4维时空的轴矢系,才能正确地表达相应的各种物理量及其特性和规律.而且,由于非惯性牵引运动,还引起时空产生相应的弯曲.因而,要利用黎曼几何的数学成果.

二、高中物理与数学衔接方法

同高中数学学习恰当衔接,可以有效减少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高中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做好高中物理与数学教学衔接.

1.“内容标准”的模块设呈应循序渐进

课程标准应该坚定地服从、服务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定出恰当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妥善解决学生认知规律和物理知识逻辑结构的关系,以及物理同数学等相关学科教学的衔接.建议对“内容标准”进行调整“物理”设三个二级主题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只要求会用正交分解法和直角三角形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力学问题,降低矢量运算的要求.“物理”设三个二级主题动量电场电流.动量只要求解一维的力学问题电场着重于一维情境下的电场力和电势能的教学电流着重于利用电场力做功分析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解决简单闭合电路的问题.这样,在必修部分留有余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选修部分进行复习提高,同高中数学的教学相互衔接,既排除数学学习滞后的困扰,又学了动量、电场、电势能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力现象、电现象的基础知识,遵循统一规律的基本思想,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在物理选修系列中学习多维的力学和电学,着重分析二维的矢量运算及曲线运动.选修本系列模块的学生已经具有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加上高一的数学基础,利于学生对力和运动、功和能等内容的巩固提高.

2. 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因材施教

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自己为中心,对学生产生过高的期待.如国家教委在1990年3月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要求高一、高二上“必修物理课”,高三学理科的学习“选修物理课”.但当时多数学校都是必修选修“打通”教.实践证明,这个做法对于参加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是合适,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高一物理感到困难,不利于兴趣的培养和基本功的扎实.所以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力求程度、分量的适当,因材施教.该保留的还得留,不能只顾自己讲“清楚”,而不管学生是否犯“糊涂”.

要因材施教,就要因材施考.有高考指挥棒总比没有好,关键在于怎样用好指挥棒,使之成为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如1994年考“演示简谐振动图象的装置”,是实验能力培养的有力导向;1995年考“交流电有效值”,成功地引导对概念教学的重视;1999年考“由牛顿定律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体现对最一般的规律教学的重视.但是,一张试卷既考查将入研究型大学学习的精英,又考查将接受职业教育的高技能劳动者是不恰当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国家重点高校应面向全国应届高中生统一联考招生,一般院校包括高职只要依据全省统一管理的“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进行招生,充分利用考评资源,把一部分无高考意愿的高中毕业生解放出来,遏制高中阶段教师和学生盲目进人高难度题海中的趋势.往届生应纳人成人教育的行列,减小社会成本和压力,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提高全日制教育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总之,通过对“内容标准”的调整,教学中力求程度、份量的适当,构建高中物理、数学教学的和谐衔接,可以更好地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岳守凯.高中物理模型建构与数学方法整合的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陈雨田.高中生的物理学习与数学学习相关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12.

[3]张义才.浅谈高中数学与物理教材的衔接与互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

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篇2

高中数学、高职数学与中职数学这三者之间的教学目标有着很明显的差异,一般情况下,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解题方法,并注重对相关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成绩的上升,并为日后的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中数学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学生们对于解题方式的把握以及对题型的归纳。而中职数学与高职数学的教学目的则是充分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职业院校中的数学教学则主要侧重于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教学的内容相对脱节

高职数学的教学一般比较侧重于研究变量的数学内容,比如说函数或者微积分等;其难度相对较大;高中的数学教学则将重点放在了定量运算上面;而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则注重一些数学基础计算知识的教学。就教学内容来讲,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所涉及的方面很多,而且数学的理论性也相对较强,其实用性强。高中的数学教学相对比较生动形象,而且其掌握程度也较为简单。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内容最为简单,且只是一些比较常見的数学基础,其教学目的也是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能够解决一些相对简单的数学问题。

1.3教学手段严重脱节

高职数学、高中数学与中职数学这三者在课程设置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其所需要的教学手段也不尽相同。高职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突出的是其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但是高职院校的数学内容相对较多,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数学课时有限,因此许多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能力,进而大大降低整个高职教学环节中数学教学的效率。而中职数学的教学手段与高职数学大体相当,但由于其需要掌握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使中职院校在数学课时的安排上面甚至还要低于高职院校。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其课时也多。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注重的也都是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相关解题方式的掌握,而教师们也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点与解题方式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们在课堂中就可以充分掌握高中数学的相关内容。

1.4学习方式的脱节

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篇3

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物理其实并不陌生,他们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接触物理,已有两年的学习过程,这为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由于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之间存在差异,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若其对于物理学习已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则学习高中物理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了。因此,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过渡与衔接工作,对于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物理成绩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一物理教师应注重对初高中教材内容的研究

一方面,高一物理老师应做好相关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的衔接。研究过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师都会发现,初中物理教材偏向于将知识直观的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掌握。比如:初中物理教材中对"速度"的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此定义仅仅是指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在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在各时刻运动的快慢及方向相同,任意时刻的速度都与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但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其各时刻运动的快慢与方向是不同的,这里的速度只能是物体整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因此,准确的来说应该用"速率"来表示。同时,在此也可引出高一物理将要接触到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内容。再比如:初中物理学到的摩擦力,很多同学都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且永远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教师应明确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人走路的时候,主要依靠人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才能前进,此时摩擦力的方向与人运动的方向是相同的。还有一个常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普遍具有的一种属性,可以通过质量来度量其大小。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可以使学生更自然地进入高一物理的学习。

另一方面,高一物理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熟悉物理单位及英文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慢慢的将各种物理量的符号做一规范、统一及渗透。比如:绳子拉力常用"T"来表示,在涉及到有关绳子拉力的问题时,尽可能的要求学生用T来表示;摩擦力通常用"f"来表示,那么涉及到摩擦力的问题尽可能要求学生用f表示;支持力通常用"N"来代表;也就是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不同作用的力,而不是一味地用"F"来表示。

二、培养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人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刚步入高中校门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拥有很强的好奇心。那么高一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利用这一点。例如教材序言部分涉及到的"蛋碎瓦全"、"瓦碎蛋全"、"声音使酒杯震碎"、"带电鸟笼里的鸟安然无恙"等演示实验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对于物理课的兴趣。再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可将一个空饮料瓶在靠近底部的地方钻个孔,实验开始前先将孔堵住,往瓶中倒入适量的水,开始试验,先松开小孔,学生可以观察到水从孔中喷出,然后再放开饮料瓶使其自由下落,可以发现在下落的过程中水不再从孔中喷出,从而由此引出自由落体运动,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及探索欲望进入课堂。也就是说通过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一物理的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相当密切,那么教师就应该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注重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培养

例如:在讲授如何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感应电流的大小、强弱与感应电流的方向两方面进行大胆猜测。那么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可能会想到: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磁场的强弱、切割磁感应线的快慢、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等有关;感应电流的方向大概与磁场的方向、切割磁感应线的方向有关。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熟悉课本、记住概念公式就可以了,物理学习最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主要表现就是习题的练习。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不对题目进行分析,就开始瞎套公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题目的分析,讲清楚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该类题目的切入点,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画图。比如: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画力的示意图,在做有关运动学的题目时要画出物体的运动过程图,解答动力学的有关题目时,最好画出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这样不仅形象直观的展示了物体状态,同时也便于分析题目、理清解题思路。

然后要注重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下上节相关知识,然后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如: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动手实验:在水平放置的光滑斜槽上放置一个小球,让小球在斜槽上运动,(提示: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在实验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小球是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小球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在小组成果展示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规律"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受到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重力作用而做曲线运动",那么这种曲线运动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平抛运动。

四、注重对学生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听课上,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在习题练习方面,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在运用公式解题时,要注意公式适用的条件。如:在解答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题目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还要注意重力加速度g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是垂直向下。解题的过程中用符号而不是文字表述。比如说,到重力加速度,就用"g"表示;说到摩擦力,就用"f"表示;说到重力,就用"G"表示等等。

在习题改错习惯方面的培养。首先,应在设立一个专门的物理改错本。其次,改错本要定期复习。在知识归纳总结习惯方面的培养。必修一的物理知识比较多、比较杂,有很多零碎的知識点。比如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主要包含四个大问题:"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每种运动里有包含各自的定义、规律、公式等细小的知识。通过知识框架的建立,零碎的知识变得有规律可循,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五、小结

浅谈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 篇4

一、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高台阶的产生原因

1. 初、高中物理教材在编写方式及内容要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初中物理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 重记忆、重静态的描述, 内容浅显直观, 以定性分析为主, 并且图文结合, 对初中物理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这种编排方式也给初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 为以后的高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高中物理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 重理解、重动态的描述, 并以定量计算为主, 物理概念相对抽象、严密。

2. 初、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

初中物理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进行定性分析, 即使有定量关系, 都是较为简单的代数运算。高中物理对物理问题的研究不仅是观察现象, 定性分析, 更多的是定性分析, 甚至较复杂的定量计算。

3. 数学知识跟不上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大障碍。

初中数学与高中物理所要求的数学知识脱节, 给高一新生物理带来很大的障碍。学生初中时不可能, 也无必要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而进入高中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是高考所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并且高中力学问题的解决要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代数联立方程、二次函数、图像等数学知识。

4. 初、高中学生在心理及认知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因此, 在学习知识、概念、规律时往往以记忆为主, 并且需要具体形象来支持, 物理中的好多问题需要通过教师举例子、打比方等直观手段加以理解。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得到较好的发展, 他们能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 并能主动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因此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二、消除台阶的措施

1. 把握好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 形成知识的可持续发展。

现行初高中教材的知识编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到深的。教师应明确初中的许多物理概念是不严密的, 应该正确看待这些概念, 高瞻远瞩,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避免照本宣科或讲解不当。

2. 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衔接。

由于初中生在思维上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初中物理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加强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在高一刚开始老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培养, 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引入时一定要慎重, 注意形象与抽象的结合, 同时注重抽象逻辑思维。

3. 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 往往只考虑其主要因素, 而忽略次要因素, 建立物理模型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 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 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做一些实验, 多举一些实例, 多制作各种课件进行展示, 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模型, 想象物理过程, 掌握物理规律, 从而可有效降低学习难度。

4. 教师要精心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

物理教师要认真学习高、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比较其中的联系与差异, 做到有的放矢, 衔接得当。同时, 也要了解初中的教材内容,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正确的判断, 对学生在初中所学的概念要及时做出修正和补充, 这样学生的知识层面才能实现从初中向高中顺利过渡。

5. 加强学生的解题规范化要求。

加强物理解题的规范化要求, 也是物理教学的目标之一, 因为规范的解题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降低学习难度。现在的好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会写解题步骤, 这也反映了学习物理的一大误区, 所以老师从高一开始就要加大在这方面的训练。在解题规范化要求方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谈对象:物理解题时一定要明确研究的对象, 要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

(2) 谈原理:解决物理问题, 一定要将现象与所对应的原理联系起来。

(3) 谈过程: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要明确物理过程, 必要时要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

(4) 谈关系式:在一个物理问题中, 重要的原理式及方程式是非常关键的, 在解题时一定要完整地体现出来。该写原理式的不能用结论式代替, 在方程式中不能随意将式子数值化, 应通过解方程得出结论式, 若有具体的数值, 再将数值代人结论式得出结果。

总之,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 是一个由多方因素共同决定的系统工作。要从物理教学方法、教材、学生以及教师多方面想办法。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 师生互动, 师生共学, 才能有效完成这一衔接。

摘要:物理是绝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学习难点, 尤其是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究其原因, 主要是初高中物理的教与学之间存在台阶。本文从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高台阶的产生原因及消除台阶的措施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谈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篇5

【摘要】 目前我国的教育有好几个阶段,而高中与大学可以说是核心阶段,现今提倡的教学改革,使得人们对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教育进行了思考.数学是一个体系,每个阶段的有效衔接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通过分析目前高等数学教学与高中数学的现状,总结衔接的各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为实现两者的高效衔接提高向导,增加学生尤其是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为教学改革提供巨大的帮助.【关键词】 教学衔接,教学现状,衔接措施

很多大学生对于高数的第一反应就是难,然而作为普遍高等院校的一门至关重要的基本课程,它对于大部分专业后续的帮助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学好高等数学显得至关重要.高中的数学与高等数学相差一个巨大的台阶,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会感到有很大的障碍,同时,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生面对大学里新的教学方式难免有很大的不适应.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加迅速的适应大学教育,更好的学习高等数学值得关注.一、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1.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作为应试教育最明显的高中教学,在数学方面更加突出,往往高中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的是考试,不考的内容就直接略过,学生也就不去关注了,而学生到大学后往往发现,高中略过的内容在大学也仍需要重点掌握.同时,高中数学每节课教学内容相对大学较少,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视对例题的讲解,反复讲解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而这样的教学往往阻碍了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导致很多大学生也缺乏自我创新的能力.2.大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翻开高等数学,几乎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与高中数学相比,其内容和深度都有一个很大的升华,同时大学老师的讲课速度也非常之快,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很快的适应和接收新的知识.不仅如此,大学的课堂更注重的是知识的扩展,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很多的问题都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适应了应试教育的新生来说,如果缺乏自主能动性,就无法很好的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引发很多的问题.二、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方面

1.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1)精简大学教材中的高中知识

面对新鲜的大学课本,当学生看到熟悉的高中知识往往会导致对于学习兴趣的丧失,好奇心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而在高等数学与概率论与疏离统计中都出现了一些与高中几乎一样的知识,而当老师讲这些内容时,学生往往采取不听对策,这就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大学的教材应该是对高中的深化,而不是重复!

(2)对高中删除的内容进行补充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删除了反函数、极坐标的相关知识,可考虑在大学教学第一章第一节“映射与函数”中加入反函数、反三角函数、极坐标的相关知识,以衔接以后学习中的相关内容.(3)数学的应用实用性衔接

高中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已经作出了贡献,那么大学也应当延续这样的思想,学数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生活.生活中数学应用的实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不论哪个领域,数学的应用都是非常广泛的.而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大学数学的实用性教学在大学里显得更加重要.2.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衔接

数学思想与方法贯彻整个数学体系,同时,深入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应用,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无论在高中还是大学的数学,这些思想都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在大学中可以实施开放性的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运用能力.三、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措施

1.起始阶段做好方法向导

在学生踏进大学数学课堂的第一步,就应当让他们清楚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与联系并对高等数学做一个总的概括解说,争取引起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高等数学.大学数学教学还要向学生介绍数学的整体结构,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介绍数学教学与其专业的联系,帮助学生意识到大学数学学习的意义和目的,使得学生能够立志积极地学好数学.2.合理科学的编制高等数学教材

现阶段大学数学的教材与高中数学的教材有许多衔接不足的问题,应当仔细比对,结合学生的反应,合理删除与高中内容完全重复的部分,补充高中教材删除了而确实是大学一些基础内容的知识,保证数学教学内容上的高效衔接.同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设计相应的专题,结合未来专业中数学的运用,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知识,以便更好地为以后的专业服务.3.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

从应试教育经历过来的大一新生,往往在自主性方面不够.那么,积极引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其自主能动性非常重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起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作用,使学生从自主解决问题中获取成就感.同时,应当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创造空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这样往往能让学生有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四、结 论

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衔接;高中物理

通过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经验和对高中物理的学生和老师的学情调研,本人觉得应该在初中物理教学阶段建立通往高中物理教学的桥梁,以达到降低台阶的目的,避免出现初高中物理教学脱节。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台阶形成的原因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①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概念——质点概念。②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③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 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④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大部分物理现象是“看的见,摸的着”的高中物理阶段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概念、规律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显然教材编排上显著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差别。

2、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转变。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所以,如果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如果不注意转变学习方法,容易陷入“事倍功半” 的恶性循环。

3、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与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在普通中学的学生中显得更为突出 。

二、初中物理教学如何为高中物理教学“埋下伏笔”

1、平时教学中适当拓展,加强引导。初中教师不仅要熟悉初中物理的课程标准,还要积极主动去了解高中物理的教学要求在了解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各知识点的联系,各个知识点在初高中的要求有什么差别例如在运动学中,初中牵涉到的物理量有速度(实际上是速率)、路程、时间,这几个物理量都是标量;而高中物理牵涉到的物理量有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其中位移、速度、加速度是矢量这几个物理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初中教学时就要注意打好扎实的基础,在讲解习题时要培养学生画示意图,把运动过程分析透彻,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等,再例如力学中从初中的二力平衡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三力平衡的问题,为高中共点力的平衡和牛顿第二定律做准备,初中阶段电源是不考虑内阻的,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考虑内阻会怎样?

其次,要注意初高中学生能力上的联系和区别高中阶段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需要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而不要一味的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例如初中和高中教学中都会牵涉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等等,在初中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例如在研究同一直线上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采用了等效替代法如果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右盘放了很多小砝码,记录时很麻烦,请同学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想到用大砝码来替代,在替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出大砝码的质量一定要和小砝码的质量相同,这时教师可以指出替代的过程中一定要等效所以学生在得出合力去替代分力时一定要注意效果相同学生只有在初中确实掌握了方法,才能在高中阶段灵活应用但是初中和高中阶段毕竟还有区别,例如理想模型的应用初中在引入光线和磁感应线时有所涉及,在教学时可以适当渗透理想模型的理念,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扩展 而高中教师要理解初中的教学大纲的目的主要是在备课中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能力储备,以使课堂上能有的放矢,能注重初高中知识的台阶,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例如初中的速度定义和高中的加速度定义有一定的类比性,初中电学和高中电学也密切相连,利用原有知识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不排斥 。

2、加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以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如速度图像、位移图像、加速度图像等,这些是学生进入高中感到物理难学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时,可以适当的把一些定性分析的问题让学生做定量计算例如,介绍摩擦力时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摩擦力的计算高中物理公式运算也非常重要,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也要适当的引导学生习惯公式运算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在完成初中教学任务的同时,适时渗透高中物理知识和提高学习高中物理所需的能力,并让学生明白初中物理的学习是为高中物理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篇7

一、在物理教学中也要加强学生数学基本功的训练

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知道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就已学过长度、面积等单位换算, 但如不了解数学中的单位换算, 不写过程, 只写结果的特点, 在物理教学中不补充讲解单位换算的过程, 学生就会出现类似于“1.5m=1.5m×100=100cm”的错误。

所以, 在物理教学中也要加强学生数学基本功的训练, 并做好以下几点:

(1) 让学生多记一些常用或常见的物理数据, 并弄清其物理意义, 如光速、声速、水的密度等。 (2) 提醒学生在物理中要给数据加上对应的物理量单位, 无单位的纯数字在物理中毫无意义。 (3) 在物理中用好各相关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是快捷解题的重要方法。 (4) 在运算过程中, 要让学生养成先约分化简, 再计算的好习惯。运算的中间过程可以用分数表示或直接用代数式表示, 但最后的结果一般要用小数。

例如:一个重54N的实心铝块, 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有多大?许多学生会根据题意先算出铝块的体积, 再根据浮力公式算出铝块受到的浮力, 这样的计算虽然不错, 但其计算量势必很大, 而且计算结果也容易出错。本题也可以不计算铝块的体积, 直接把公式代入下一步, 计算就可以简单一些。即把V=G/ (ρ铝g) 代入F浮=ρ水Vg, 化简后就可得到F浮= (ρ水/ρ铝) ×G=1/2.7×54N=20N。可见, 通过直接用代数式代入化简后再计算的数学方法解这道题就很简单。

二、要注意学生已学数学知识的水平和深度, 在应用时做到承前启后、查漏补缺

在物理教学中, 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不熟练, 教师就要结合其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讲解, 并引导学生把数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结合起来, 以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比如, 关于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 学生在初一数学中已学过, 在初二物理中再次涉及这方面的知识时, 就可先复习一遍, 并主要结合物理意义进行讲解。而到初三学生学习完正反比例函数时, 就可以再进一步深化物理量的正反比意义, 这样就有效衔接了物理与数学的教学,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如, 科学记数法是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负指数的运算在初二物理中已开始用到, 但科学记数法不是初一数学的学习重点, 负指数的运算到初三的数学中才学到。对于这类知识, 教师要兼顾学生的数学基础, 在进行物理教学的同时, 要对用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补缺, 以培养其此时的数学运算能力。

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知识的数学表达式

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 并不单纯是物理问题的数学运算, 解题过程要受到其物理意义的制约。有不少初中学生把物理公式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纯数学关系, 如密度公式ρ=m/V, 有的学生会认为ρ与m成正比、ρ与V成反比。而在物理学上, 密度ρ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而与m和V无关。又如, 欧姆定律公式R=U/I, 从数学角度来看, 学生会误认为电阻R与U成正比, 与I成反比, 事实上, 电阻R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是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的, 与导体的温度也有关, 而与U和I是无关的。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让学生了解物理与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 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 恰当地运用数学方法和技巧, 往往能够化繁为简, 出奇制胜。例如, 在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要让学生明白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关于法线成轴对称的, 物体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关于平面镜成轴对称的。知道了这一点, 学生在作光的反射光路、平面镜成像图时, 利用几何中的轴对称关系进行作图就会比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来进行作图方便得多, 作图时, 只需利用一把直尺就可以既快又准确地作出光路图来。当然, 在物理中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此不再列举。

五、数理结合时应注意的问题

物理有物理的规律, 数学有数学的特点, 要做好物理与数学的衔接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每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特定的符号或字母, 在解题时, 各物理量应使用各自特定的符号和字母, 一般不用数学上的x、y等符号, 即使用了x、y也多数是将其作为物理量符号的下标使用。第二, 数学上经常用到的四舍五入法, 在物理上不一定适用。比如, 有质量为29吨的货物需要运走, 现用一辆载重为4吨的汽车进行运输, 需要运几趟?用29÷4=7.25趟, 此时不能用数学上的四舍五入法舍为7趟, 而应该是8趟。而在遇到电能表后允许接入的灯的盏数时则只能舍而不能进, 即使等于29.9盏也不能进为30盏, 而只能舍为29盏, 否则, 电路中的总功率就会超过电能表允许接入的最大功率。第三, 在数学上有意义的, 物理上不一定符合规律。例如,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5g10℃的水吸收了1995J的热量时, 温度升高了多少?解:根据Q吸=cm (t-t0) 得t-t0=Q吸/ (cm) =1995J/[4.2×103J (kg·℃) ×5×10-3kg]=95℃。这样的结果从数学上看没有错误。但从物理上分析: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水的沸点是100℃, 所以当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时, 即使继续加热, 水的温度也不改变, 因此水的温度升高了100℃-10℃=90℃, 而不是95℃, 对于类似的问题应多加注意。

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篇8

一、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

1. 教材表达的差异。

初中物理教材, 文字说明比较通俗易懂, 易于理解。高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严谨, 学生有时虽然能够读通文字, 但是并不理解其含义, 从而产生理解教材的困难。

2. 研究方式的差异。

初中物理在研究物理问题时, 一般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 通过实验提出问题, 或者由实验得出结论, 认识过程基本上由感性到理性, 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物理在研究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 有时还要从建立的物理模型出发, 从已经存在的概念出发, 建立抽象的物理概念, 学习过程也不一定遵循从感性到理性。

3. 所学物理现象的差异。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 物理现象比较简单, 且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紧密, 学生并不感到生疏和突然。高中学习物理现象往往比较复杂, 而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像初中那样紧密, 更为本质和抽象。甚至在许多地方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学生总是在潜意识中认为物体下落重快轻慢, 自由落体中明白了这是一错误想法;但遇到两物体叠加在一起放手后仍认为两物体之间有弹力作用;两物体沿斜面下滑又会认为重物体在后面必会对前面的轻物体有推力作用等等。这些想当然的错误想法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 便会导致更多错误的不断出现, 这对学生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4. 思维方式的差异。

初中物理的学习主要是形象思维, 而且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 所以在思维活动方面学生一般能够跟的上。高中物理学习中, 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 学生的思维方式一开始就不易跟上, 由此产生思维方式上的困难。

5. 学习要求的差异。

在初中物理学习当中, 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的掌握, 要求学生在理解、记忆方面较多, 推理、论证方面较少。高中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掌握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还要灵活运用, 如果学生仅仅做到记忆而不求深入理解, 则不能灵活运用, 那么概念规律就难掌握。

6. 作业习题的差异。

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现象的较多, 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 学生完成作业困难不大。高中物理练习题有时不但需要通过发散性的分析, 弄清物理过程, 而且还需要辐射性的综合, 才能建立方程和求解, 一般直接代入公式求解的很少, 所以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并不顺利。

二、改进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1. 上好高中物理第一课, 激发学生强烈的物理学习兴趣。

多数高一新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还是有的, 民意调查显示:64%以上的学生将物理列为 (或并列为) 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科。但这种兴趣往往不太稳定, 还应使他们感到对物理学的需要, 才能产生比较强烈、持久的动机。因此, 对新生上第一节物理课应高度重视, 结合绪论教学, 使他们对物理学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要尽可能的选择一些有趣的实验, 如瓦碎蛋全、蛋碎瓦全, 弹性碰撞, 光导纤维传光、传声、传像等,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2.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细节, 降低台阶, 妥善过渡。

正因为有前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 所以高一特别是第一学期的物理教学中就应该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差异,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的阶段。

(1) 开始时, 适当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 尽可能从初中的角度切入, 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 前后联系。这就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

(2) 对教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 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 也要对数学运算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板演, 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函数知识,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对教材中的物理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分析, 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 从文字、公式、图像等多角度去阐述它们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

(4) 逐渐提高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 使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的情景。如在学习力的平行四边形的时候, 可以用铁丝做一个可以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模型, 使学生容易明白对角线与邻边之间的变化关系。

(5) 多做一些实验, 给学生增加一些感性经验;对于一些想当然的错误经验也可以通过实验及时得到纠正。

3. 培养班级物理学科尖子生, 消除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科“难学”的恐惧心理。

一个班学生物理成绩的好坏, 与该班是否有物理学科尖子生有一定关系。一是物理尖子生的出现, 本身就是证明物理并不是不能学好, 从而消除了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恐惧心理, 给大多数学生坚定了信心, 并树立了榜样。二是这些物理尖子生还可以充当小老师。中等学生或成绩差的学生在请教老师时, 都有一种自卑和畏惧心理, 即使他们没听懂也不敢再问, 而在向物理尖子生请教时, 他们是处于一种平等、轻松的氛围, 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相互帮助和交流。

摘要:本文分析了初中、高中物理学习存在的差异, 探讨了初中、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篇9

1.引言

物理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一直是教学的重点科目,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的难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物理教学模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新的教学模式要求物理教师树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新课程内容中增加了许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实例,紧密地将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相联系,使物理课程教学工作明了化、易懂化,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

2.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相衔接的必要性

高中物理教学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全面重视所有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学习中,我们要坚持“教师要处于主导位置,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1]。

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曾提出:“在传统思想的模式下,学生比较擅长推演复杂的计算,却不擅长使用富有规律的归纳方法,而恰恰物理学不是复杂的推演。”所以,如果在物理教学中只重视理论计算知识内容,而忽视常见的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的联系,不仅会错误地关注教学重点,而且很难提高学生是,小组讨论异常行为并不是短时间可以消除的。笔者试图努力减少学生异常行为发生的次数。经过统计,发现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会出现异常行为的原因,这需要教师采取对策。

1.部分学生在公众面前不愿意发言,这是班级讨论中最普遍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开口,笔者建议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你准备得越充分,自信心也就越强。(2)要积极主动,想出对策,不要被动等老师提问。(3)要主动争取本组同学的支持,不妨用眼神示意他们。(4)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发言。(5)尽可能地强迫自己在讨论时必须发一次言。

2.个别小组的成员不能与组员共同合作。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生活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约翰逊等人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小组的评价调控解决,学生都有上进心和争强好胜的欲望,当他们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是一个“整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教师要求小组保持相对稳定,对于个别行为异常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提醒,及时告诫。对于优胜的小组要给予额外的奖励,促进小组成员进一步合作。如果个别小组确实不能组织有效的讨论,就可以适当进行人员调整。

3.小组在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喧哗现象。小组讨论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噪音”,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斯莱文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课堂看起来应像一个蜂巢,而不应像田径场。”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方法是使的学习创新能力,更不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物理学习内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开拓学生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物理知识不再乏味,还能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物理成绩,真正掌握物理知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融入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很有必要的。

3.如何促进生活中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衔接工作的开展

3.1引导学生发现并参与物理现象的引入。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现象的探寻旅程。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联系物理课本知识,将其引入课堂的实例学习中。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物理现象的研究中,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研究,指明研究方向,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更应该将物理知识与常见的社会现象相联系,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2]。比如,在比重比赛中,为什么参加举重比赛的选手个子都比较低,为什么把筷子放在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在我们看来筷子是弯曲的等,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认真的思考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3.2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起来。

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准备前夕,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准备充分的课堂素材,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讲解物理知识及与之相应的物理现象。例如,在讲解抛物线运动时,我通过一个小球,向学生展示了小球抛所有的小组活动停下来,全班绝对安静,小声告诉或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教师还可以利用某些信号提醒学生,如手势、眼神等。还可以采用小组评价方法,提供附加分,对那些把噪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小组进行奖励。

4.合作讨论中时间观念不强,不能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如果哪个小组不能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有效利用时间,教师就可以在组织小组活动时采取一些措施,确保他们有效使用小组合作的时间。小组讨论中有时一些学生习惯于完成自己的任务,解决问题,认为自己完成任务就行了,而不考虑帮助组内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解决此问题的方法,通常是适当减少小组讨论的任务和学习量,或提醒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加分。

5.小组中个别学生存在“坐现成车”现象。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到位,就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坐现成车”。消除这种现象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作业或讨论任务中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就像“分蛋糕”,每人一份,但大小有所不同。另一种就是使学生各自为讨论任务负责。具体来说就是,对小组的奖励和评价的依据是,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得分的综合为依据。

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学生因事缺勤、学生行为不良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解决。但不论解决方法如何,教师都应当注意体现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即主动性、合作性、参与性和民主性,围绕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设计和处理小组讨论活动。

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马宋甫

(汝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汝州

摘要: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并阐述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所需要培养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观察能力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高中物理教学

一、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学中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表现在:首先,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主要源于实验。其次,每一个物理规律都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可见实验在物理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物理教师要通过“做”实验,给学生设置一个形成概念、探索规律的物理情景,切不可“讲”实验或忽视实验,把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变成推导数学公式的过程,把活生生的物理知识变成字母、符号的组合。怎样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从看热闹变为看“门道”呢?一方面,教师要精心组织,让学生清楚准确地观察到成功的实验现象,尤其是那些极不显著而又非常重要的属性和特性。这样,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从而使学生产生并提高观察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各种实验现象,逐步学会分析、归纳事物本质特征的科学思想方法,认识到实验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用信息技术改造某些已有的实验,增加原来不能做的实验,这是大势所趋。新教科书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尝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再创新。

针对教材内容中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部分,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不要代替学生观察。每做一步都要考察学生的观察结果,再引导学生弄清这种现象说明什么,让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得出规律。

物线运动的过程。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抛物线运动实例,强化课堂学习内容。

再者,教师选取的素材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利用丰富的物理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探究。例如,在物理课堂上引入当今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对航空航天领域的探究,选取一系列的问题素材,如为什么太空舱内的航天员需要平躺,为什么火箭要竖直发射,宇宙飞船在飞行中是靠什么及如何改变飞行轨道的等,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将向心力的基础学习进行强化,锻炼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将开放性试题与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有效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利用常见的物理现象分析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强化基础知识,掌握课程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引入合适的物理现象,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现象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采用联系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教学方法,在使课堂理论知识形象化的同时,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当然,生活中同样也存在一些不理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的培养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条件,把握好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就可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物理迁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物理感兴趣,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物理知识应用准备充分时,就会主动去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促进积极的迁移。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迁移意识,让他们从不懂知识之间有关联到了解思维迁移的规律,从而可以自觉地去寻找迁移点,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让学生具备主动将现在学习和先前学习联系起来、主动整合各知识点、主动学以致用的迁移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迁移意识。比如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技能后,提问:“你们将来在什么地方可能会用到它?我们大家集思广益。”让学生形成主动迁移的意识和态度,从而提高学生迁移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物理科学思维方法,促进物理迁移能力的提高。

物理科学思维方法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指导和调控作用,是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能否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把一些基本的物理科学思维方法(如理想法和等效法、转换法和守恒法、隔离法和整体法等),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循序渐进,使学生慢慢领会,逐步掌握物理科学思维方法,促使学生能顺利地将知识、方法、技能等进行迁移。

(三)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物理迁移能力。

认知水平是影响学习中迁移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引导学生构造知识块和知识链,以及形成知识网。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一题多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避免思维定势。通过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而达到培养其物理迁移能力的目的。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终身教育观念是一种贯穿于人们生活始终的、与人们生想的物理现象、错误生活经验会影响教学质量,给物理教学工作带来困扰。所以,在教学前期,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正确的物理现象,充分发挥物理现象在物理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常见的物理现象设置一些实验操作、习题练习等,让学生在课堂之余强化课堂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效果。物理现象的引入,丰富了物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

4.结语

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相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以后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认真地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联系,探寻出一个合适的、全面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认知能力,从而为高中物理教学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玲玲.探索新课程物理教学——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教学[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1(4):350.

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篇10

高中物理的知识量大, 难易程度加深, 结构复杂, 知识范围相比初中要大很多。仅以力学部分为例: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等都是学生在高中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也是最难理解的内容, 还是每逢考试必考尤其是高考当中必考的热点考题。所以要学好高中物理, 必须要加深对重要物理知识的理解, 有些将由定性讨论进入定量计算, 如力和运动的关系、能量观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面对这样高难度、大容量的要求, 很多高一学生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 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高中物理的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 这是最主要的特点。但是即使是再难学的知识, 总是有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这又如何解释呢?总不能一概地都用“聪明学生的智商高”来解释吧?其实有的学生的智商并不一定就低, 但是在物理的学习上同样束手无策。

笔者在教学中对初、高中衔接问题进行的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 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的失误所导致的。高中物理更加注重学生对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 物理情境的再现和理解。在分析过程中, 必然要用到很多思维方法, 诸如类比、归纳、分析推理等。在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的最初阶段, 初中的物理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直以来, 教师都是作为课堂主导者的身份出现的。但是时至今日, 教师也要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不能再继续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而要做一个引导者, 引导和培养学生在仔细观察和严谨推理之后再作出认真的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学生在初中能养成这样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 上到高中也就不会感觉物理是那么难学, 因为高中物理正需要这样严谨求实的思维方法。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给学生进行及时而适当的指导, 这种指导只能是启发式的, 所起到的作用应“点到为止”。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较为独立的条件下完成课题研究, 在情感上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培养他们积极而广泛的思维活动及思考问题的方法。

2. 学习理科的能力要求更加突出

高中物理的知识量增大, 理论性增强, 系统性增强, 综合性增强, 更加概括化、抽象化, 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很多的内容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 只作定性研究, 而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 作定量研究, 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 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 根据一定的逻辑, 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 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 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 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 加深了学生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 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和方程组等知识技能。所以高中对物理学习的能力要求更高, 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这也为以后的高等教育阶段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 在高一新生刚一入学的最初阶段, 教师就应当给予他们及时指导, 为他们的积极主动思维和自主探究指明方向。

3. 研究问题的一系列变化

研究层次的变化:初中物理定性研究多且简单, 高中不仅要求定性而且要求定量计算;研究对象的变化:初中多数研究单一物体, 高中物理则研究多物体组成的系统整体变化;物理过程的变化:初中多数只研究单一运动过程, 高中则向更为复杂的整体时间过程看齐, 有的还可能研究瞬间前后, 这是初中物理从未研究过的问题。在初中物理的力学中, 只要求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至于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都不作要求, 而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最为直接的感受是:高中物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更加深入, 更加复杂, 无论因果关系还是量值关系都不会很直接, 很难一下找到突破点, 总有点“雾里看花”, 似是而非的感觉。而在初中教学中涉及到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直接, 条件和问题一目了然, 因此一般很容易解决。

总之,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 在研究方法上是螺旋式上升的。学生在此时也表现出很明显的不适应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一定要避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要注意多开展“启发式教学”, 多与学生互动, 及时让学生发现问题, 及时交流, 多听听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想法, 哪怕是错误的也要等学生说完再进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使学生能够在思想上放下包袱, 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迎接这一系列应接不暇的变化。因为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教师总是致力于向学生展示结构完整、知识完备的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养成了依赖、等待的惰性, 进入高中后, 由于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加大, 教师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不可能安排、呈现好所有的细节, 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 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追寻、探究其解决方案。

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篇11

关键词:高等数学;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1

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在各理工大学中的开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靠,对数学的中心思想理解的更加深刻,同时高等数学也是一个基础课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反映学习的枯燥无味,要想平稳地达到教学指标,必须提高高等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

一、认清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的区别

(一)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从教学内容上存在差别。高等教学教育,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介绍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进度比较快,严格按照进度进行,每节课都有规定的量。

(二)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在思想上存在差异。高中数学是专门与高考制度和课程改革理念相呼应的,其教材反映学生的内心特征,是以教师为主导,仅对知识本身进行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思想。而高等教学更注重对数学理论进行探究,对数学定理和原理进行论证。

(三)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高中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应对高考,能够牢记数学课本的基础知识并应用到数学试题的计算和解答当中是每一个学生的最终目标。而高等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际运用能力。利用高等数学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是高等数学的核心目标。

二、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的阻碍

(一)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存在脱节问题

1. 教学内容的脱节。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改革,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和基本教学理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高校的改革是相对独立的,所以不免滞后于前者,再加上两者缺乏教学内容的交流,脱节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2. 教学难度的脱节。高等数学对理论性的要求是相当强的,对知识概念必须进行内在的探究,而高中数学的学习和运用都是比较简单的,理论论证的方法不专业,抽象思维的练习也不够。

3.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脱节。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学进度慢,课堂信息量小,知识点讲解细致。而高等数学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

(二)高等教学与高中教学环境存在差异。高中时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数学这门课程更是不能放弃的,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和充满无形压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而大学里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使学生自学的时间变得比较多,自我的压力和约束力以及与教师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学生的思想变得松懈,挂科变成了一件普遍的事情。

(三)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存在重复问题。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有部分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的问题。教师讲解不当,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还会导致学生产生了烦躁的情绪。相反的一部分虽然在高中出现过,但却需要更深的推证和论述,用更高的观点阐释,往往却不能被严格对待。

三、完善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对策

(一)完善高中数学教学的方式。高中数学的教学不应当以应试为唯一目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不要步步带领,要结合现代先进的学习软件让学生融入科技的场景学习之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带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做好教学进度的过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由原来习惯性的教学方式过渡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一定时间[5]。如若从一开始开始就进行大幅度的快速教学,学生无法很好的进行适应。所以,大学教师在初始阶段必须进行适当的、缓慢的教学进度,随着学生的适当再逐渐加快,从学生的适应期过渡到正常期,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制度。

(三)注重新课程改革的引入。高校的教师要想与高中数学教学制度衔接,必须主动的去了解如今高中数学的内容,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在高等数学教学的课程计划制定时,要结合一切实际的情况。在全面了解高中数学知识的作用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注重系旧引新,从而制定出最有效的教材。

(四)加强实际的教学应用。通过实际的应用活动不仅能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巩固,而且还会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更深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师的教学中,大量的生活题材是必不可少的。在此,作者认为,可以在每个学年的学习中设置1-2个月的实习,相信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培训和就业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结语

高等数学教育与高中数学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高中数学教育是高等数学教育的基础,高等数学教育是高中数学教育的深化。做好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这就要求必须做好高中数学教学到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过渡,为此后社会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娟.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与区别[J].湖北经济学院学

报,2011,10(8).

[2] 史艳华,王芬玲.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探讨[J].教

育与职业,2013,20.

[3] 沈静,李凌,张舒.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

研究[J].现中国西部科技,2013,11(12).

[4] 庞轶文.浅析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的衔接[J].中国电子商

务,2014,1.

[5] 王继红.浅议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J].投资与合作,

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篇12

一、导致衔接障碍的原因分析

1. 教材内容不对称加大了学生学习的“台阶”。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往往通俗易懂, 图文并茂, 题型少而简单。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 定性分析多, 与绝大部分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高中物理章节内容较多, 篇幅较长, 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 表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 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 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初中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 接受困难。近几年虽然高中教材也有所调整, 但由于受高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在实际教学中, 难度降不下来。初高中教材体系和内容的不对称, 使得学生学习物理的“台阶”比较明显。

2. 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 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 包括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 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和根的合理性的判别, 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 等等。然而, 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 与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

3. 思维方式僵化。

一些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 盲目地照搬旧经验, 不考虑新旧问题间的差异;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 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造成“定势错觉”。初中物理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去猜测正确的结论, 而高中阶段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抽象一些, 并且许多时候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一些经验性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例如, 在“力的分解”中, 一些学生认为拉小车的绳子的拉力大小与绳子的长度有关, 而难以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一些学生不能区别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理概念, 如电压和电动势, 电势与电势能,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这些都导致了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切, 不能抓住其本质。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探讨

1. 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 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 学生应及时顺应新知识, 更新认知结构。

2. 加强直观性教学, 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 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 而忽略次要因素, 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 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 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做一些实验, 多举一些实例, 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 掌握物理概念, 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 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 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教师应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 变抽象为形象, 变枯燥为生动, 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 妥善过渡, 降低台阶。

教师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 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 教师应适当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 应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 注意新旧对比, 前后联系 (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 。另外, 对教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 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 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 而且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 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 (如反三角的表示、倍角公式等) ,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 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 控制难度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 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 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 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 从多角度地去阐述它们。最后, 对学生因想当然犯错误, 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 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 并及时纠正 (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 。

4. 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 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 创设更多的重要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 这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 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 教师在教学中切不可跳跃式地前进, 应该一步一步走, 步步升高。如对教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 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 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 讲评时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 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我们要充分认识初、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差别, 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多想办法, 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 以提高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刘云超.浅谈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8, (1) .

[2]张永红.谈新课程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衔接.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 .

上一篇:司法制度下一篇:降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