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

2024-05-16

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共12篇)

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 篇1

所谓物理动态问题, 其都有一个共通的特征, 即描述物理现象的各个物理量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 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 当其中一个量发生变化时, 其他量也会随之变化,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物理动态问题对学生严密推理、 综合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等能力有着很好的锻炼作用。

一、例谈物理力学动态问题的部分解题技巧

1.基本知识点。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 即F合=0。

4力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几个力的合力为零, 这种情形叫做力的平衡。

2.结合例题分析力学动态问题解题技巧。

(1) 矢量三角形法。 一个物体如果受到三个不平行的共点力作用, 那么它定然保持平衡, 且这三个力可组成一个首尾相接的三角形。 矢量三角形法就是用这个三角形分析力的变化、大小关系, 相对来说更便捷, 尤其益于解决变动中的三力问题, 例题如下:

例1:如图1所示, 绳OA、OB等长, A点固定不动, 将B点沿圆弧向C点运动的过程中绳OB中的张力将 ( )

A.由大变小B.由小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

解析:如图2所示, 假设绳端在B′点, 此时O点受到三力作用平衡:TA、TB的大小方向不断地变化 (图中T′B, T″B, T″′B...) , 但T的大小方向始终不变, TA的方向不变而大小改变, 封闭三角形关系一直保持成立。由此可见:当TA与TB垂直时, TB取最小值, 故选C。

(2) 相似三角形法。 正确作出力的三角形后, 如能判定力的三角形与图形中已知长度的三角形 (几何三角形) 相似, 则可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三角形中力的比例关系, 从而达到求未知量的目的。 例题如下:

例2: 一轻杆BO, 其O端用光滑铰链固定在竖直轻杆AO上, B端挂一重物, 且系一细绳, 细绳跨过杆顶A处的光滑小滑轮, 用力F拉住, 如上图3所示。 现将细绳缓慢往左拉, 使杆BO与杆AO间的夹角θ逐渐减小, 则在此过程中, 拉力F及杆BO所受压力FN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 )

A.FN先减小, 后增大B.FN始终不变

C.F先减小, 后增大D.F始终不变

解析:如图3所示。 取BO杆的B端为研究对象, 受到绳子拉力 (大小为F) 、BO杆的支持力FN和悬挂重物的绳子的拉力 (大小为G) 的作用, 将FN与G合成, 其合力与F等值反向, 如图3将得到一个力的三角形 (如图中画斜线部分) , 此力的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OBA相似, 可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来解。力的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OBA相似, 设AO高为H, BO长为L, 绳长为l, 由对应边成比例可以得出一组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式, 仔细观察发现比例关系式中G、H、L均不变, L逐渐变小, 所以可知FN不变, F逐渐变小。 故选B。

二、例谈物理电学动态问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中涉及的电学动态问题不在少数, 具体可划分为直流电路动态分析、变压器电路动态分析两大类别, 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例题对这类别动态问题解题技巧进行分析。

变压器电路动态问题常与交流电动态问题相掺杂, 在解析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分类讨论, 一是考虑匝数比不变的情况, 二是负载电阻不变的情况。 具体例题如下:

例3:如图4所示,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是50∶l , P是原线圈的中心抽头, 图中电表均为理想的交流电表, 定值电阻R=10Ω, 其余电阻不计。 从某时刻开始在原线圈c、d两端加上如图乙所示的正弦交变电压。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刀双掷开关与a连接, 电压表的示数为4.4V

B.单刀双掷开关与a连接, 当t=0.01s时, 电流表示数为零

C.单刀双掷开关由a拨向b, 原线圈的输入功率变大

D.单刀双掷开关由a拨向b, 副线圈输出电压的频率变为25Hz

解析:单刀双掷开关与a连接, 由变压器变压公式, 可得电压表的示数为4.4V, 选项A正确;单刀双掷开关与a连接, 当t=0.01s时, 由欧姆定律, 电流表示数为I=U/R=0.44V, 选项B错误; 单刀双掷开关由a拨向b , 输出电压增大, 输出功率增大, 原线圈的输入功率变大, 选项C正确;单刀双掷开关由a拨向b, 副线圈输出电压的频率不变, 选项D错误。 故答案为A、B。

三、结语

在高中物理力学、电学两大部分的动态问题解决中, 一定要先了解关于此类问题的基础知识与应注意的问题, 熟练使用计算公式及客观定律, 随后结合具体例题进行理论知识的实践与应用, 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最终找出切实有效的高中物理动态问题的解决技巧。

参考文献

[1]刘明伟.抓特殊位置解动态问题[J].中学数学, 2009 (18) .

[2]程柱建.剖析电路动态分析中的“三个三”[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 篇2

2、高中物理选择题一般考察的是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考生在答物理选择题时,对于已经作出判断的题目,不要轻易的作出改动。在检查时,只有肯定你的答案是错误的,而另一个答案百分之百正确时,才能作出改动,这一点对于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尤其重要。

3、高中物理选择题是所有学科中难度最大的,但是如果方法选择的好,解决起来还是有迹可循的。想要快速的解决物理选择题,就必须要充分的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深度利用各种信息,尽可能的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提高物理选择题的正确率。

4、有些物理选择题,在解答的时候根据它描述的物理一般情况,较难直接判断选择的正误时,可以利用特例赋值法,把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代入到物理选择题选项中逐个进行检验,凡事特殊值检验证明不正确的选项,一定是错误的,就可以排除了。

5、很多物理选择题可以利用图像法解决,考生可以根据题目的内容来画出图像或是示意图,然后利用图像分析寻找答案,这样便于了解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避免繁琐的计算,迅速的找出正确的物理选择题答案。

高中物理计算题解题技巧分析 篇3

关键词: 高中物理 计算题 解题技巧

一、高中物理力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1.力学中的综合问题运动情景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及往复运动三种情形。

2.从力和运动的关系来看,物体所受合外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否则做曲线运动。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合外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必在同一直线上,这也是解决直线运动问题的常见隐含条件。

3.从规律选用来看:当物体受恒力作用,涉及时间问题时,常选用牛顿运动定律;当物体受变力作用时,通常用能量的观点解决;对于曲线运动问题,除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之外,常用功能关系求解。当研究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时,通常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求解。

(2)设物块刚能通过B点时释放点距A点为s,由动能定理可知:mg(s+3L)sin?兹-F·3L=0,可得s=9L。

二、高中物理动量与能量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对于打击、碰撞、爆炸等问题及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通常用动量守恒定律及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应用动量和能量的观点求解的问题,是中学物理涉及面最广、灵活性最大、综合性最强、内容最丰富的部分,历来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也是许多同学感到棘手的难点之一。

1.理清两条主线:一是力对时间的积累——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二是力对位移的积累——功——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能的转化与守恒。

2.解题时要抓住特征及条件,认真分析研究对象的过程特征,若只有重力、系统内弹力做功就看是否要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若涉及其他力做功,要考虑能否应用动能定理或能的转化关系建立方程;若过程满足合外力为零,或者内力远大于外力,判断是否要应用动量守恒;若合外力不为零,或冲量涉及瞬时作用状态,则应该考虑应用动量定理还是牛顿运动定律。

3.应注意分析过程的转折点,如运动规律中的碰撞、爆炸等相互作用,它是不同物理过程的交汇点,也是物理量的联系点,一般涉及能量变化过程。例如碰撞中动能可能不变,也可能有动能损失,而爆炸时系统动能会增加。

例:如图2所示,质量为m0的小球随着质量同为m0的甲小车一起以速度v0向右做匀速运动,小球静止在甲小车内半径为r的圆弧形槽的最低点。运动中,甲车与另一辆质量同为m0的乙小车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不计一切摩擦,求:

(1)甲与乙车相碰后,两车的共同速度为多少?

(2)小球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是多少?

(3)小球从最高点回到小车圆弧槽底部时,对小车的压力FN是多少?

(2)第二阶段:小球向上滚至最高点,这个阶段小球和两车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2m0v0=3m0v2mv02+·2m0v12=·3m0v22+m0gh可以解得:点评:本题分段明显。第一个问题的求解,虽然两车和小球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动量也守恒,但题目中只需考虑两车的动量;第二个问题中最后三个物体同速,小球在最高点,列式考虑的是三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甲和乙相碰的时候有动能损失,小球沿轨道上升时,系统也有动能损失,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列能量式子时漏掉第一阶段相碰时的动能损失;第三个问题从情景上分析,小球回滚时,两个小车不再分开,所以有共同速度,又根据物理情景取解(1)舍去解(2),最后确定圆周运动的速度v4,求解FN也是一个易错点。

三、高中物理信息题的解题技巧

以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为基础,创设新颖的物理情景,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高考新热点。

解题技法:处理这类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要被新颖的情景和众多的文字叙述所吓倒,要反复读题,做到读通、读透,从而挖掘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建立起熟悉的物理类型,进而解题。

例:某学校的一个实验研究小组以保护鸡蛋为题,要求制作一个装置,让鸡蛋从高处落到地面而不被摔坏:鸡蛋要不被摔坏,直接撞击地面的速度最大不能超过1.5m/s。现有一位学生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一个装置来保护鸡蛋,用两块较粗糙的夹板夹住鸡蛋,鸡蛋夹放的位置离装置下端的距离 s=0.45m,两块夹板与鸡蛋之间的摩擦力都为鸡蛋重力的5倍,现将该装置从距地面某一高处自由下落,装置碰地后速度立即为零,且保持竖起不反弹,不计装置与地面作用时间。g 取10m/s2 。求:

(1)如果没有保护,鸡蛋自由下落而不被摔坏的最大高度h;

(2)如果使用该装置保护,刚开始装置的末端离地面的最大高度H。(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解析:(1)没有保护时,鸡蛋自由下落而不被摔坏,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h=mv2,则h==0.11m

(2)在装置开始下落到着地过程,对鸡蛋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H=mv12。在装置着地到鸡蛋撞地过程,对鸡蛋应用动能定理得:mgs-2FNs=mv2-mv12,又已知FN=5mg。解得:H=4.16m.

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 篇4

一、光学类作图及解题技巧

光学类作图, 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 根据要求作出入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 作出反射角或折射角; 根据平面镜 ( 凸透镜) 成像特点作出物体的像或平面镜 ( 凸透镜) 的位置; 根据给定的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 在虚框内填适当光学仪器。例如, 在2010和2011年铜仁市两年中考物理作图题中, 对凸透镜成像特点连续进行了考查, 一个是要求把蜡烛火焰经过透镜折射后成的火焰像在适当位置画出 ( 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倒立放大实像, 像在二倍焦距以外, 因此只需把烛焰“放大、倒立、实像”画在凸透镜另一侧2F外即可。另一个是要求观察图中给出物体AB及像A'B'的位置, 在图中画出凸透镜及其焦点F的大致位置 ( 如图2所示) 。要解决此题, 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知道像点是由发光点通过凸透镜会聚而形成的, 同时要知道过光心的光线, 传播方向不变,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同时要知道光路是可逆的。考查学生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图的能力, 要牢固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针对光学作图题, 对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平面镱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的熟练掌握和深层次的理解是关键。

在作图过程中, 要借助直尺、圆规、量角器等工具作图; 对于实际光线一定要画实线, 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要画虚线, 特别是虚像一定要用虚线画; 光线上要画箭头, 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 不要断开; 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 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 ( 法线用虚线画) , 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相应的光线; 当光在玻璃与空气或水与空气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发生折射时, 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 ( 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较大; 对于面镜和透镜的作图要记住几条特殊光线: 平面镜成像时, 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 折射光线会聚于焦点。从凸透镜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 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 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虚焦点。

二、力学类作图及解题技巧

常见的力学作图一般有: 根据要求画力的示意图 , 画杠杆的动力、阻力或力臂及最小动力问题, 画滑轮组的绕线方法, 路程时间以及速度时间图像。例如: 2010年铜仁市中考物理作图题之一, 要求: 如图3所示, 一台重2×l05N的救灾挖土机正被重型直升机飞机吊起匀速上升, 用力的示意图画出挖土机所受到的力 ( 用矩形框代表挖土机) 。分析:由于挖土机被匀速提升, 所以挖土机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在竖直方向上, 重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拉力方向竖直向上, 都为2×105N, 考查学生对二力平衡作图的能力。又例如: 2011年铜仁市中考物理作图题, 要求在图中画出力F1的力臂和力臂L2对应的力F2 ( 如图4所示) 。2012年铜仁市中考物理作图题, 如图5所示是两人乘坐双人动力滑翔伞正在空中水平匀速直线飞行, 设O点为整个装置 ( 包括人) 的重心, 图中已画出整个装置所受重力, 请在图中用力的示意图将整个装置所受的力补画完整, 并用相关字母表示出这些力; 一辆汽车在一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速度匀速行驶, 请你在图6上画出汽车行驶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v - t图象。2013年铜仁市中考物理作图题, 请在图7上用字母“0”表示出支点, 并画出撬棒撬石块时最小动力F的示意图及其力臂L。

解决力学作图问题, 根据不同的考查内容, 按题意要求, 认真分析, 规范作图是关键。

在画力的示意图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定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该物体受到几个力? 题目要求画出哪个力? 确定受力物体后, 再进行作图, 受力分析先从重力开始分析, 接触处分析有无弹力、摩擦力等等, 分析力不可无中生有, 一定要找到其施力物体。掌握判断摩擦力方向的方法。结合“力和运动”的知识判断某个力的有无及力的大小。要用实线, 并且要标出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名称。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 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在画杠杆的动力、阻力或力臂时, 一般分为四步: 找准支点的位置;分析哪个力是动力, 哪个力是阻力, 特别注意的是不管是动力还是阻力, 都是杠杆本身受到的力, 而不是杠杆施加给其他物体的力; 画力的作用线时, 从支点开始向动力 ( 或阻力) 作垂线, 支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相应的力臂, 力臂可以用虚线表示, 也可用实线表示。在画动力和阻力示意图时要注意力的方向, 它们分别使杠杆沿顺时、逆时针转动。

在画滑轮组的绕法时, 先要根据题目的要求, 弄清有几股绳子承担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 然后按照“奇动偶定”的规律, 由内至外画出滑轮组绳子的绕法, 另外, 在“测量滑轮组效率”的实验中, 在画绳子绕法时, 当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向上时, 拉力的方向要画成竖直向上。

三、电学类作图及解题技巧

电学类作图题主要有: 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图、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设计电路图、家庭简单电路模拟安装图、电流与电压及电流与电阻图像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例如, 2012年铜仁市中考物理一实验探究题“测出发光二极管的额定功率”中, 设置了一个电学作图题, 有一种发光二极管的额定电压是3V, 正常发光时电阻约为80Ω左右。当他选好器材 ( 电源是电压为6V的蓄电池, 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Ω、1A”字样) 并将实验电路连成如图8所示的情况: 请你用笔画线当导线, 替他把电路连接完整 ( 要求选择合适的量程, 导线不交叉) 。在此题中, 根据发光二极管的额定电压为3V确定电压表的量程为0 ~ 3V, 且与二极管并联; 根据欧姆定律求出额定电流的大约值为0. 0375A确定电流表的量程为0 ~ 0. 6A, 且与二极管串联同时还应该注意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的连接。又例如2013年铜仁市中考物理的一个作图题, 在一电路中已知两个并联的定值电阻R甲、R乙且R甲< R乙, 请你在图9上画出R甲和R乙的U - I关系图像且标出它们并联总电阻的区域S。

大量电学作图实践表明, 电学作图的一般方法采用如下技巧: 在画电路图时, 电路符号与实物图要一一对应; 电路元件的符号要规范;连接导线要横平竖直, 器件布局合理, 图形要美观简洁; 导线交叉相连处的节点要突出。家庭中的交流电源用符号“~ ”表示, 区别于电池的符号。电压表要并联在用电器的两端, 电流表与所测电路串联。严禁任何形式的短路出现, 除非个别题目有要求。应注意结合安全用电的要求和原则, 注意三孔插座、开关的位置, 导线交叉相连处的点, 火线连在螺口灯泡的中间接线柱的锡块上。对于类似图9形式的作图, 还特别要注意充分挖掘题意, 找出隐含条件, 按题意要求一一完成。

四、电磁学类作图及解题技巧

电磁学类作图侧重点在于对电与磁进行综合作图, 体现在画磁感线、螺线管的绕法, 标明磁体磁极、磁针指向、电流方向等方面。例如:2011年铜仁市中考物理一作图题, 根据图10中小磁针的指向, 判断通电螺线管中电源的正负极。要解决此题, 需要掌握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知道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同时还要掌握安培定则, 要知道在电源的外部, 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 流回负极。因此, 结合图像信息, 根据小磁针的指向, 可以得知螺线管的左端为N极; 根据安培定则得螺线管外部电流方向向上; 所以右端为电源的正极, 左端为负极。

电磁学类作图一定要掌握和运用好安培定则, 记住对磁场方向和磁感线分布规律的描述,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此外还要特别要留心原图中现成的条件, 充分利用它们进行正确解答。对电磁继电器电路分成两个部分: 控制电路、工作电路, 这两部分电路分开连接。

综上所述, 中考物理作图题, 注重从光学、力学、电学和电磁学四个方面进行考查, 而解答作图题的技巧关键在于认真审题、灵活应用物理规律、按要求规范作图。

练习:

1. ( 2014·贵阳市) 一条光线照射在平面镜上O点, 如图所示, 请在图11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位置及大小。要求: 用直尺规范作图。

2. ( 2014·贵阳市) 用笔画代替导线完成图12中电路的实物连接. 要求: 两灯并联, 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电流表测量通过L1、L2的总电流, 导线不能交叉。

3. ( 2014·铜仁市) 空气中有一束光垂直射向直角形玻璃砖, 如图13所示, 请作出这束光线射入玻璃砖后并从斜边射出的大致方向。

4. ( 2014·铜仁市) 如图14所示, 为一通电螺线管与一小磁针静止时的情形, 请在图中标出螺线管的N极和电源的正负极。

5. ( 2014·遵义市) 小芸家在装修房子时, 为了美观, 在客厅的天花板上安装了一块平面镜, 如图15所示, 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高考物理解题技巧 篇5

例题1:一架飞机水平匀速地在某位同学头顶飞过,当他听到发动机声从头顶正上方传来时,发现飞机在它前上方约与地面成60度角的方向上,据此可估算出次飞机的速度约为声速的多少倍?

解析:飞机飞行与声音传播具有等时性,设飞机在人头顶正上方时到地面的高度是h,如图所示发动机声传到地面所用时间是t1,声速为v声,则t1=hv声,在这个过程飞机飞行的距离为x,设飞行速度为v机,时间为t2,t2=xv机,由t1=t2,

得v机v声=xh=tan30°=33≈0.58,即飞机速度约为声速的0.58倍.

答案:0.58或33

例题2:如图1-5所示,质量为m=2kg的物体,在水平力F=8N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水平方向右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若F作用t1=6s后撤去,撤去F后又经t2=2s物体与竖直壁相碰,若物体与墙壁作用时间t3=0.1s,碰后反向弹回的速度ν=6m/s,求墙壁对物体的平均作用力FN(g取10m/s2)。

解析:如果按时间段来分析,物理过程分为三个:撤去F前的加速过程;撤去F后的减速过程;物体与墙壁碰撞过程。分段计算会较复杂。现把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整体法),应用动量定理,并取F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有

代入数据化简可得FN=280N

答案:FN=280N

高中物理越学越难的原因

1、高中物理理论化强,比较抽象,而初中物理是通俗易懂,学起来比较容易上手,这使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产生了差别,一些人没有从中转换过来,这也使得不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大降低,导致高中物理越学越难。

2、由于高中物理要学得比较多,高中物理老师为赶进度,一个知识点不会反反复复地给你强调,加之同学们课后可能不去复习,最终高中物理越学越难。

高中物理越学越难的应对措施

1、学习高中物理,要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要即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即时完成作业,有余力的同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谈谈物理解题的基本技巧 篇6

关键词:答题技巧;变题;创新能力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物理学习,又做过诸多物理计算题,想必总是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考试时,平时会做得计算题,由于丢分过多而导致不会做。考试结束后,经同学、教师的点拨却恍然大悟,后悔莫及。这样反复几次,学生就失去了做计算题的信心。原来,高中阶段的物理题不像初中物理试题那样简单,初中的题目基本不要绕什么弯,然后高中的题目隐蔽性强,会有很多的前提条件、有很多限制因素、如果我们在解答题目的时候不能够加以分析,就极容易导致错误的解答。对于平时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可能摸不着头脑。

一、这里我总结了做高中物理题时需要注意的五个字,即“读、思、写、查、纳”,供学生做题时参考

(1)“读”,即是认真读懂题目中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所用的标点符号。题目中的每一句话,就可能阐述了一个物理过程。上题中第一个句号前的应读准“以一定初速度”、“竖直向下”。第二句号前应读准“碰撞弹起”、“上升到20 m高处又下落”,以及括号内的“不计空气阻力、g取9.8 m/s2,保留两个有效数字”,通过这样的读题后,在自己的头脑中就留下了印象,比如在遇到常数 g时该取多少,甚至g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作用,无形中就提醒自己去思考,及在计算过程中小数的取舍,不然就会造成整个过程分析有误,小数保留不正确,造成失分,留下遗憾。这个过程结束后,然后才进行第二环节“思”。

(2)“思”,即是思考的意思。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一定初速度”表明初速度不为零;“竖直向下抛出”,表明向下做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表明小球抛出后只受重力,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是多少?只受重力,说明a=g。综上所述,小球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数字上看,已知下落的位移、时间、加速度,可以求初速度。第二句话中的“碰撞弹起”说明受到地面弹力和重力作用改变了小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如果知道碰撞时间和碰撞后的速度,可以根据动量定理列式子,“上升到20 m高又下落”说明小球没有回到应有高度,碰撞过程中有能量损失,根据“上升到20 m高”可以求初速度。之后做自由落体运动,与地面第二次相碰,假设每次碰撞损失的能量相同,还可以碰多少次,小球不再上升。通过这样全过程的思考后,才进行下一环节“写”。

(3)“写”即是写出各物理过程符合物理规律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关系式解出未知的物理量。这个过程结束后,进行下一环节“查”。

(4)“查”即是检查是否有读题的遗漏,笔误,计算有误的地方。但不是地毯式的搜索检查,而是针对自己做题过程中把握不准的地方进行检查,特别是读题是否清楚,物理过程是否有疏漏的环节,结论的理由是否充分,计算容易出错的地方再演算一下,这都是平时做作业时,有意识地培养的习惯。

当然,以上五步不是绝对独立的,可以边读边思考,但注意最好不要边读边答题。只有全面、细致的思考后再解答,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完成题目要求,否则会造成情绪紧张、失控、发挥失常。只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加上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提高高中物理计算题的得分率。

二、像高考命题一样去研究“变题

如果我们广大物理教师也能象高考命题一样去研究“变题”,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当然,在研究“变题”时,除了严谨性、科学性以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即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防止脱离中心,主次不辩。②要变化有度。即注意审时度势,适可而止,防止枯蔓过多,画蛇添足。③要因材而异。即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变题”,防止任意拔高,乱加扩充。

三、“变题”剖析,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即改变原来例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这种新例题是由原来例题改编而来的,称之为“变题”。“变题”已经成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识题”,这种“似曾相识题”实际上就是“变题”。例如,2002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0题(题略)与1990年《全国普通高考物理试卷》第21题对比可以看出,2002年的第30题是由1990年21题演变而来,但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改变条件、改变情景、改变设问,推陈出新。改编例题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因此,教师如果要对课本例题进行改编,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通过一题多变,“变题”剖析,推动学生思维矛盾运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从变化中找出不变,注意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周密性,培养学生的能动性。

高中数学数列问题的解题技巧 篇7

一、数列知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想要掌握数列知识的相关技巧, 就要首先了解它在高中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地位。高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它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迈入到大学校园当中, 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而高中数学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 都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数列是高中数学中比较关键的一个部分, 它在教材里是一个独立的章节。由此也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对于知识的交叉性来讲, 许多综合性习题都以数列知识作为背景。通过数列能够考察整体知识的灵活应用性与变通性。例如:数列中包括不等式、函数、几何、向量等问题, 也能够根据考察对象实现知识的横向链接。从本质上来讲, 它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表达形式, 为构建知识的良好体系奠定了基础[1]。

二、数列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研究

(一) 基础概念、性质的考察

近两年来, 数列在高中数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也成为了我们数学成绩评估的关键。为了能够做到知识的灵活性应用, 对数列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 基本概念与性质的明确必不可少。第一, 直接运用求和公式与通项进行计算。针对此类问题, 除了在技巧的应用方面, 也要做到基础性质的深化。

例如:在一个等差数列当中, 前n项和设为s1, 已知n属于自然数, 若a2=10, s20=30, 求得s10的总和。在这个数列问题中。我们首先要对相关公式进行分析, 把能够涉及到的项目依次列举出来。如:通项中的求和算法、以“首项”为基础的数列条件, 以及公差比等等。明确了以上问题, 就可以将数据直接带入到其中。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基础掌握能力, 以及能否按照已知条件进行计算[2]。

(二) 通项公式以及方法考查

通项公式以及方法考查是数列中比较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它也属于高考中的必考点之一。例如: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s1, 已知a1与an+1的数值, 前者的数值为1, 后者的数值为二倍的sn, 求得数列的通项an的数值以及数列的前n项和为多少。在这道题中, 主要考察的是我们对数列技巧的了解。首先, 在数列当中, 每个数值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从形式上来看, 两个数列相乘的方式与等比的表达非常相似。因此, 在解题过程中, 我们采用错位相减法来实现具体的规划。

第一步, 将其中的对应项提出, 再根据已知条件中涉及到的等差与等比数列进行判断。以等比数列为基准, 提取其中的首项与公比。接着, 利用方程式算出n的数值。最终将两式相减, 算出数列的前n项和为多少。这种方式的技巧体现在我们是否能够对已知条件进行总结, 并在其中找出一般规律[3]。

(三) 分组求和法与合并求和法

分组求和法与合并求和法也是数列中经常使用的方式。从形式上来讲, 分组求和法不属于等比数列的一般规律, 它通常都是以数列的组合状态呈现出来。因此, 对于这种题型, 我们要善于动脑, 挖掘知识当中的联系性。将具有共同性质的等比或者是等差数列进行分组, 选取每组中容易拆分的部分, 分别求和, 最终合并到一起。而合并求和法则是将数列类型中比较特殊的部分提取出来, 针对每个单项中的共同特点, 找出相通性。最终将个体转换为整体, 引入相关的解题公式, 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化[4]。同时, 我们也要学会两种方式的对应, 挖掘计算中的相通处, 深入到数列的本质当中, 在重点解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为适合的方法, 以建立正确的解题思维。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从数列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性入手, 对数列问题的解题技巧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在数列的学习中, 我们要善于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归结, 选取与一致条件相似的部分, 针对不同的习题类型进行整合, 以分组求和法以及合并求和法为突破口, 注重性质的灵活应用, 为数学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羿汎.探讨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6, 11:32.

[2]曹金停.探讨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 15:103.

[3]张书铭.例谈高中数学数列的解题思路和技巧[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 2016, 09:93.

例析高中立体几何的解题技巧 篇8

立体几何当中最基础的便是线与线, 线与面, 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证明与应用, 我们通过下面这道例题多方面、更通透地了解线面之间的关系.也从侧面初步领会一下立体几何中的多种解题模式.

【例1】如图1, 已知α⊥β, β⊥γ, α∩β=a, 求证:α⊥γ.

解法一:设α∩γ=b, β∩γ=c,

在α内作直线m, 使得m⊥b, 则m⊥γ.

在β内作直线n, 使得n⊥c,

则n⊥γ, ∵m∥n, ∴m∥β, m∥a, ∵m⊥b, ∴α⊥β.

解法二:设α∩γ=b, β∩γ=c,

在α上取一点A, 分别在α, β内作直线使AB, AC, 使得AB⊥a, AC⊥a,

∵AC⊥a, ∴AC⊥α,

∵α⊥γ, ∴AC∥γ,

同理可得AB∥γ, ∴α⊥γ.

【例2】如图2所示, ABCDEFG为多面体, 平面ABED与平面AGFD垂直, 点O在线段AD上, OA=1, OD=2, △AOB, △OAC, △ODE, △ODF都是正三角形.

(1) 证明直线BC//EF.

解法一: (传统方法)

设G是线段DA与EB延长线的交点, 则OB∥DE, OG=OD=2, 同理设G′是线段DA与线段FC延长线的交点,

则OG′=OD=2, 又由于G′和G都是在线段DA的延长线上, 所以G和G′重合.

在△GED和△GFD中, 由于OB∥DE和OC∥DF, 可知B和C是GE和GF的中点, 所以BC是△GFE的中位线, 得BC∥EF.

解法二: (向量方法)

过点F作FQ⊥AD交AD于点Q, 然后连接QE,

∵平面ABDE⊥平面ADFC, ∴FQ⊥平面ABDE.

以Q为坐标原点, 以QE作为x轴, 以QD为y轴, 以QF为z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如图2) .

【例3】如图3所示, 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的每个棱长都是4, E是BC的中点, 动点F在侧棱CC1上, 且不与点C重合, 当CF=1时, 求证:EF⊥A1C.

解法一: (传统方法)

过点E作EN⊥AC于N, 连结NF、AC1, 由直棱柱的性质可以知道, 底面ABC⊥侧面A1C.又因为面ABC∩侧面A1C=AC, 且EN在底面ABC上, EN⊥侧面A1C, NF为EF在侧面A1C内的射影.

在直角△CEN中, CN=CE, 因为, 得NF//AC1, 因为AC1⊥A1C得NF⊥A1C, 根据三垂线定理可以得出EF⊥A1C.

解法二: (向量方法)

建立如图3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A (0, 0, 0) , B (, 2, 0) , C (0, 4, 0) , A1 (0, 0, 4) , E (, 3, 0) , F (0, 4, 1) , 则= (0, -4, -4) , , 1, 1) , 得= (0, -4, 4) (-, 1, 1) =0-4-4=0, 所以EF⊥A1C.

对高中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的分析 篇9

一、解题前应该了解的问题和尝试

1. 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术语

术语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好所有术语对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了解并且掌握所有的术语。例如,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描写手法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以及对偶等;结构安排有设置线索、首尾呼应等;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抑扬、托物言志等。

2. 现代文中常见的知识以及相关术语

现代文包括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记叙文,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解题技巧。按照说明对象的角度可以将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按照说明文语言特征可以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说明文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及逻辑顺序等。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式有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以及打比方。议论文的三要素分别为论点、论据和论证。其论证方法包括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立论和驳论为论证方式,因此,议论文可以根据这一标准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而立论指的是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主张,驳论是指通过反驳错误的论点来树立正确的观点。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体裁,但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也包含说明、议论以及抒情等。

二、现代文阅读的解题策略

1. 宏观上把握整篇文章

现代文阅读讲究的是对全文内容的正确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我们有着眼于整篇文章的目光。首先我们要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内部的相关性,既要对文章宏观把握,又要抓住其段落和段落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内涵。接下来我们应注意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内容的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发展脉络。最后,我们要浏览文章后面的题型,从题目中揣测文章的主旨以及写作意图,从而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整体大意。

2. 划分脉络,理清思路

在文章的主旨明确之后,我们就应该对文章中的脉络有进一步的认识。在高中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细节以及脉络的考查时有时无,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理清脉络是做好现代文阅读的必然因素。如果在划分脉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请教,在老师指点之后再进行划分和理解。

3. 缩小文章的范围

所谓的缩小范围就是在把握文章大意主旨,理顺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对文章局部进行确认。出题者很有可能从选文中那些存在但是却被我们大部分人忽略的地方出题,进而考查考生对文章细节的把握以及理解能力。这时我们就可以先看文章中的那些段落,并将其与问题进行一一对应,接下来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做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首先找出与题有关的段落,然后对相关的段落进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从而渐渐提高自己的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4. 利用文章中的语句答题

在现代文阅读的解题过程中,每个题型的答案都是紧紧围绕文章的内容,并且大部分答案都可以直接从文章中找出来。在答题之前,我们可以首先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解文章各个段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目的,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当我们在解答每一个题时,我们可以从与题相关的段落中寻找一些句子作为答案,使得答案更加准确。

例析高中立体几何的解题技巧 篇10

一、函数思想在立体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函数思想通常指变量与变量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对应思想, 在数学中, 总是将一个变量看作是另一变量的函数, 反之, 将问题中相对复杂的解析式作用单独字母加以处理, 这就是常说的变量代换. 在立体几何解题中, 可以根据已知条件, 设出变量列出方程实现求解, 在这一过程中都是函数思想在起作用.

例1 PA垂直于圆O, 圆O直径为AB, C为圆O上的一个点, ∠BAC=α, PA=PB=2R, 求直线PB与AC距离.

解析:在求解过程中, 应先求出直线PB与AC之间的最小距离, 同时设定变量, 建立目标函数, 同时求出函数最小值, 因此, 可以在直线PB上取任意点M, 在直线AC上取点D, 在直线AB上取点H, 使直线MD能垂直于直线AC, 垂足设定为D, 直线MH垂直于直线AB, 垂足设定为H, 因此MH垂直于平面ABC, 直线AC垂直于直线HD, 设MH为x.因此可以得出以下内容:MD2=x2+[ (2r-x) sinα]2= (sin2α+1) x2-4rxsin2α+4r2xsin2α= (sin2α+1) [x-2rsin2α/ (sin2α+1) ]2+4r2xsin2α/ (sin2α+1) .

当MD值达到最小时, 也就是当x=2rsin2α/ (sin2α+1) , 此时就可以求得两个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在解答该题型中, 就是将两条异面直线距离向异面直线上两点距离加以转换, 同时求解两者最小值, 这样的解题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函数性质, 完成了立体几何解答.

二、空间几何思想在立体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详细分析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结构, 也是解答高中立体几何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要分析好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平行知识, 计量将其转换为向量之间与向面之间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将问题简单化[1].如两条直线L1与L2的方向向量设定为S1与S2, 平面π1与平面π2的法向量为m1与m2, 要解答题目可以通过向量与向量之间的关系来实现:

L1∥L2S1∥S2S2=kS2, k∈R (线与线平行) ;

L∥πS⊥mS·m=0 (线与面平行) ;

π1∥π2m1∥m2m2=km1, k∈R (面与面平行) .

在解答空间几何图形相互垂直的关系时, 不仅要考虑线与线之间的垂直, 还要考虑面与面、线与面之间的垂直关系.向量与向量间的转化如下:L⊥πS=km, k∈R, 由于S与π中的两个向量相互相交与垂直, 它所代表的就是线与面之间的垂直.在这里, 线与线之间垂直关系可以表示为L1⊥L2S1⊥S2S1·S2=0, 而面与面之间的垂直关系则表示为π1⊥π2m1⊥m2m1·m2=0.

三、夹角与距离在立体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在高中立体几何解题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好夹角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重视向量的运用, 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实现解题.如两条直线L1与L2两者的方向向量分别为S1与S2, 那么两个方向向量之间的夹角就是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 确定cosθ=︱cos (S1, S2) ︱=S1·S2/︱S1︱︱︱S2︱.

在这一过程中应先设定直线L与平面π中的投影夹角为θ, 那么θ=π/2-<S, N>, 也就是说sinθ=︱cos (S, N) ︱=︱S·N︱/︱S︱︱︱N︱.同时, 设两个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θ, 那么平面π1与平面π2各自的法向量为N1与N2, 此时cosθ=︱cos (N1, N2) ︱=︱N1·N2︱/︱N1︱︱︱N2︱.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知, 将夹角与距离应用到高中数学解题中, 可以利用平面外一点与平面之间的距离完成计算, 由此计算出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在立体几何中, 就要从动态出发, 将空间几何思想应用其中, 这样就可以使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2].

四、数形结合在立体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在高中立体几何解题过程中, 将数形结合思想应用到解题中, 即将形转化为数, 同时将数结论回归到形中, 在分析数以后, 通过代数运算方式完成解题, 也可以将形的问题通过计算数来解决. 在求解几何体表面所出现的最短距离问题时, 就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方式来完成. 如, 长方体体积为2 米 × 3 米 × 4 米, 有一只小虫在长方体表面爬行, 如果它需要从A处爬到C处, 怎样爬行路程最短?

首先,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立体图形想象为平面图形, 将空间图形转变为平面图形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在空间几何中寻找平面, 另一种是将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 在这种情况下, 只要运用勾股定理就可以完成这一对比, 通过对比与亲自操作方式就可以完成解题, 学生也会发现可以将此类问题通过数的解题方式来实现.

五、建模方法在立体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由于向量是高中立体几何主要学习内容, 这就需要将其应用到立体几何解题中, 减少学生的解题难度,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空间向量坐标完成立体几何方式的运算, 这样就可以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帮助学生解题.

例2正四面体ABCD中, E与F分别落在AB与CD上, 同时AE长度为AB的四分之一, CF长度为CD的四分之一, 那么, 直线DE与直线BF夹角的余弦值为多少?

解析:在解题中可以以AB、AC、AD为基向量, 设定AB=a, AC=b, AD=c, AB、BC、CA之间的夹角都为60°, 同时设正四面体棱长为4, 那么AE=CF=1, AB与AC、AC与AD、AB与AD之间的夹角均为60°, 根据余弦定理可以得到:

再根据异面直线成角定义, 就可以得知直线DE与直线BF之间的成角余弦值为4 /13.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利用基底坐标法有效解决了空间问题, 有效消除了明显的垂直关系, 只要通过三个向量就可以确定空间基底, 读取所需向量坐标, 就可以完成解题.

高中立体几何一直是高中数学重难点问题, 也是考试重点内容, 但由于学生缺少解题方法, 经常受到解题限制, 逐渐也失去了学习信心. 针对这种情况高中数学教师要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降低学生解题难度. 本文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解题措施, 希望能为高中立体几何学习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王玉娟.分析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解题技巧[J].理科考试研究, 2015 (11) :6.

简析高中数学的解题技巧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  解题技巧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025

数学是一门缜密的学科,需要学生心思细密,特别是在解题的时候更需要细心,才能准确解答数学习题,而且数学一直以来就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数学学科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在高考中,对数学的的考查注重数学思想,要求学生具有数学思维,能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而学懂数学的关键是要具有数学思想,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会解题而已,而是要学会举一反三,形成数学思维。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如何形成数学思想;另外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如何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呢?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反思的,以下我就这一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生活中不乏有应用到数学的例子,简单的算术,如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价格计算;复杂的计算,比如精密仪器的组装过程,宇宙飞船的上天,都需要用数学对它们进行最精密的计算。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数学问题。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此来说明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高考中数学分值比重大,语数外都是基础学科,都需要学生掌握。在高考中数学占的分值多,而且高考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的考查,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只为高考而战,只为做题而做题,那么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就不够深刻,在高考考场中,学生就会有很大可能完成不了数学试题,进而影响自身的升学。

二、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包括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函数思想等几类,这些都是数学知识中的基本的几种思想,让学生学习这些数学思想、理解这些思想并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思想,才能让学生从思维层面理解数学。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这几种思想,了解它们的特征,知道它们的常用用法,领会它们的精髓,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得心应手。

第一,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字面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思想重要的两个方面是数、形,研究的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如在填空题中给出了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题。第二,分类讨论思想。数学知识分为几个方面,当几种知识混合出现在一个题目中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分类讨论的方法来解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后一步一步的解答出答案。第三,转化思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学会转化自己的思维,化繁为简,化特殊为一般,化复杂为简单。第四,函数思想。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一部分,利用方程解题,利用画图解题,这些知识点的讲解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三、掌握数学解题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会慢慢接触很多的解题方法。比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学会运用它们就是解题的关键。那么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解题方法呢?如何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解题方法是关键。数学知识中有很多的解题方法,在不断的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很多的解题方法,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做好笔记,让学生理解数学这一学科,从而爱上数学学习。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学习的是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数学思想方法需要学生理解才会运用。就像进入大学以后,如果你选择的是文科专业,那么你接触数学的机会就减少了,时间一久,可能你对某些数学基本知识就会遗忘,但只要你理解了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维就会一直存在于你的脑海中,也就会受益一辈子。配方法是数学知识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解题方法,是对数学式子的一种定向变形,化繁为简,主要运用于数学中关于二次的习题,例如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等知识点中。换元法是把一个式子当成一个整体,然后用另外一个量去替代它,可以高次换低次,分式换整式,在方程、函数、不等式、三角等数学问题中经常用到。

四、反复练习

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之一是多做题、多思考。教师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就会布置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完成,但有些学生可能在上课时没有听懂,所以对习题的完成就会有问题,久而久之会产生畏难情绪。在高中阶段数学知识更细,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这样导致的情况就是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甚至会抄同学的作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注意观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注意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对思想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引导。

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不断的练习,数学书上每个知识点都有习题,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需要学生切实掌握。另外完成数学练习册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巩固自己已学的知识,并且习题册上还有一些激发思维的开放题,对于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老师就应该鼓励他们挑战高难度的习题。对于习题中错误的教师要及时讲解,对于讲解过后的习题,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复习巩固,力求让学生理解每一道习题。另外,还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做笔记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在学习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学会做笔记,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定理,都是学生需要识记的,因此在做笔记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分门别类的记录,方便以后查阅。对于习题中的错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学生对自己薄弱的方面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可以及时改正自己的错题,直到完全掌握这种题型。

对高中物理解题思维方法的解读 篇12

一、整体和隔离

物理教学过程中, 常用的解题方法主要为两种: 整体解题方法和隔离解题方法, 这两种解题方法的解题思维对综合知识要求很高. 高中物理题的解题难度很大, 其解题步骤非常繁琐.整体和隔离的思维模式可以将复杂的物理习题简单化, 通过局部求解的方式, 逐一击破物理难题. 整体思维是习题的宏观考虑, 排除其细枝末节, 将互相有联系的物体事物看做一个整体, 这种解题思路, 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清晰, 还能够将物理习题的难度大大降低. 隔离思维是将局部习题难点, 进行重点突破, 使其脱离物理整体, 从客观的角度考虑其局部的物理含义, 寻求解题思路, 物理习题中的相关等量关系有很多, 隔离思维方式可以广泛的应用在这种类型的物理习题中.

例1如图1所示,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有等质量的五个物体, 每个物体的质量为m. 若用水平推力F推1号物体, 求: ( 1) 它们的加 速度是多 少? ( 2) 2、3号物体间的压力为多少?

解题策略: 因各个物体的加速度相同, 可以五个物体整体为研究对象求出整体的加速度. 再以3、4、5号物体为研究对象求出2、3号物体间的压力.

解题提示: 对整体F = 5ma, 对3、4、5号物体T = 3ma, 得a= F /5m; T = 3F /5.

二、归类与转化

物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 是学生解题的重要环节.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 教师对归类和转化的教学观念并不重视, 导致学生缺乏归纳和转化技巧. 随着物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归类和转化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发展地位. 将同种类型的习题进行系统分类, 规范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之后通过各种解题方法的转化, 可以大大降低物理习题的解题难度. 据相关数据统计, 高中物理习题中有近70% 的习题, 需要用到归类和转化思维, 由此可见, 归类和转化思维方法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重要影响意义.如图2所示, 一个细线连接两个同等质量的小球, 在磁场强度E的作用下, 小球均带正电, 电量分别为Q1和Q2 ( Q1> Q2) . 当细线与电场方向平行时, 小球会发生相应的运动. 这是一道电学题, 通过对习题进行分析可知, 两个小球的运动加速度是相同的, 因为它们受到的外力是相同的, 为E ( Q1+ Q2) . 在解题过程中, 学生可以将关于力和加速度的力学问题,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及物体受力分析便可以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正向和逆向

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是物理解题的两种思维形式, 在高中物理传统教学中, 其思维方向对学生解题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学生在解题时通常会应用正向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的应用范围很广, 但是部分习题并不适用于正向思维, 甚至有时一味寻求正向思维的解题模式会严重阻碍正常的解题步骤, 使学生陷入思维困境. 逆向思维是背离正向思维的一种新型思维模式, 将物理习题倒过来思考, 对于个别习题来讲, 有时逆向思维会大大降低物理解题的复杂程度. 如, 卡车在匀速行驶时, 突然紧急制动, 经过8秒之后才停下来, 最后一秒卡车的位移是2米, 求卡车的加速度和匀速行驶速度. 这是一道典型的运动学物理题, 在解题时应运用常规解题思维, 由于需要计算的各项物理参数很多, 如果这道题的解题步骤相对比较繁琐, 如果在解题时运用逆向思维, 把紧急制动过程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逆过程, 最后1秒位移就变成了匀加速运动的最初1秒位移, 卡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就变成了匀加速运动的末速. 通过简单的运动学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正确答案. 如果条件里有a, s, v三者中两者, 求第三个就用v22- v21= 2as,

有s, a, t中两者求第三个用s = 0. 5at22或有v0时s = v0t +0. 5at2, 有a, v, t中两者求第三个用v = v0+ at.

四、代换和推理

高中物理教学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很多, 其物理原理是学生解题的重要科学依据, 但是如果学生在解题时完全依照传统的解题思路去解题的话, 会增加解题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所以在解题过程中, 有效运用代换与推理解题思维模式, 将固定的物理量转化成一个物理计算过程, 将物理模型与复杂问题解答有效结合在一起, 使解题方法简单化, 并且能快速将问题计算解决, 对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具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 黄金代换公式:

上一篇:ASP.NET源代码论文下一篇:流浪乞讨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