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12篇)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
一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一)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1.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要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意观察。并养成综合分析观察习惯。
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善于根据观察的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才是有意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意观察。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15%。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试管装水烧小金鱼的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学生们看到水开了,小金鱼还活着。然后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只试管,让学生自己做这个实验,结果85%—90%的学生将小金鱼烧死了。这说明只有少数学生观察中有意识地发现了现象的特征,火在试管上端烧上端的水开了,试管下端水温度不高,所以鱼才能活。此实验证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可见有意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学生逐步养成有意观察的习惯。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养成综合分析的观察习惯。
2.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技能技巧。
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有计划地进行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实验可分为物理量测量和规律的探索与验证两类。无论对科学家做过的但现在不能再现的探索性实验,还是现在可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在教学中都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和实验设计思路的剖析,以便加强对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独立设计实验,上好实验设计方案讨论答辩课。在分组实验中,注意总结有独到见解和实验操作巧妙的学生的经验,用以启发提高其他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
我将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1)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2)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3)放大法。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3.掌握理想化模型法。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中最本质具有共性的东西抽象出来,将其理想化、模型化,略去其次要因素和条件,研究其基本规律,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在中学物理中应用的理想化模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实体物理模型:质点、系统、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匀强磁场。
②过程模型:等温、等容、等压过程;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简谐振动;稳恒电流等等。
③结构模型:分子电流、原子模式结构、磁力线、电力线。
掌握此研究方法时要特别注意指出理想化模型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是有条件、有范围、有局限性的抽象,所以在运用时就要十分注意其规律的适用范围和运用条件。
4.掌握等效思想方法。等效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又一重要方法。中学物理教材中体现出的等效思想方法有下面几种:
①作用效果等效:力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功与能量变化关系;电阻、电容的串、并联计算。
②过程等效:将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速度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将变加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加速度等效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抛体运动等效为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等等
总之,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时候,还要将研究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揭示出来,以帮助指导学生掌握这些正确的思考方法。
5.掌握数学方法的应用。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数学工具,数学方法在物理上的应用很多,如比例,一次、二次函数方程,三角函数、指数、对数及正、负号,数学归纳法,求极值等等。
值得突出提出的是函数图像在物理上的应用,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在力学中有:S-t图,V-t图,振动图象。热学中有:P-V图,P-T图。电学中有:I-V图。可以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导出表示物理规律的函数式;可依据物理图象求解物理量,对物理问题进行判断论证。
以上所述为研究处理问题的五种基本方法。在平时章节教学中分散训练,贯彻始终,总复习时可分专题总结归纳,以达到条理清晰的目的。
(二)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方法指导
掌握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在平时老师教学中采用“单元自学研讨式”教学法。力图使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学法的训练。“单元自学研讨式”教学方法在下面四个环节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和指导,使自身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1.自学质疑。按照老师下发的单元教学计划,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自学,将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写在质疑小本上交给老师。初期为了帮助学生质疑,在课堂上专门安排提问题竞赛,促进思考。
2.讨论研究。依据的自己疑点及大纲要求确定适当的讨论题目,各抒己见,通过互相争辩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对于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课题,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方案中包括原理、器材选择、实验步骤、记录表格和数据处理方法),经过讨论和完善后,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并分析实验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不仅发挥学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对自己进行了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3.教师精讲。此课将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整理单元知识(其中包括:概念、规律、方法),指导自己理解重点、难点知识,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4.习题。针对分析解答各部分习题的关键,精选例题,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2.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善于在自己生活的集体中找到评价的参照物。如回答下面问题:①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兴趣、意志力、心理承受力、心理调节能力)如何?②知识掌握程度(了解、理解、还是掌握?自己属于哪一层?有何障碍?)如何?③能力(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如何?
以上是掌握物理学习方法的一些做法,我相信只要处理好学会和会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学法指导。对提高学习质量会有成效。
其它的方法也是同理
二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吸收热量,Q>0(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P47〕。
九、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注:(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十、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见第二册P10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14〕等势面〔见第二册P105〕。
十一、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电阻关系(串同并反)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RA [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27〕。 十二、磁场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注:L⊥B){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见第二册P155〕 {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ω2r=mr(2π/T)2=qVB;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注: (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见图及第二册P144〕;(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见第二册P150〕/回旋加速器〔见第二册P156〕/磁性材料 十三、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第二册P173〕;(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见第二册P180〕。 十四、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 ;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198〕;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一、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 依据电路知识特点, 学习电路相关知识应该遵循记忆、积累、总结、提高的学习方法. 记忆: 记忆是学习的主要方法, 也是学习中必要的手段, 很多知识如果没有记忆就不可能做到灵活运用, 高中电路知识涉及很多基础知识, 如: 基本概念、规律等常识及结论性知识. 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有将这些概念性基础知识装进脑海里才能在用的时候进行有选择的提取, 如果不能熟悉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在解答试题时就会对题中的一些概念理解不清, 对整个物理系统知识的形成产生内在的不良影响, 说不准在某一次考试中的某道题就因为概念不准而失分. 积累: 是物理学习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关于电路知识的学习, 在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 解题时要对其灵活运用, 因为在解答过程中会积累丰富的题型和解答技巧, 积累的物理知识来源广泛, 有的来自课本有的来自参考资料, 有的来自一道题, 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 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 在搜集整理积累过程中, 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 在整理过程中, 找出相同点, 也找出不同点, 以便于记忆. 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 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 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 当然, 绝不能不加思考地机械记忆, 其结果才能使记忆的比遗忘的还多. 总结: 电路知识是分章节的, 物理考纲要求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 它们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 所以在电路知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总结, 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总结. 这个过程对同学们能力要求较高, 章节内容互相联系, 不同章节之间可以互相类比, 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连为一体, 这样就逐渐从总结中找到知识的联系, 同时也找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提高: 在记忆、积累、总结的基础上要进行提高. 提高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题能力, 首先是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然后是灵活选择解法, 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 针对题目, 首先要看是什么问题———是电路、电荷还是电量, 然后再明确研究对象, 结合题目中已知条件, 综合运用相关物理概念、规律, 也可用一些结论, 最终顺利求得结果. 可以想象, 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确, 题目中既给的条件或隐含的条件看不出来, 或解题有用的公式不对, 或该用一、二级结论, 而用了原始公式, 都会使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受到影响, 考试中得高分就成了空话. 二、电路相关问题的解答思路 1. 解题的基本方法、步骤 电路知识主要是研究电路中各电学量的计算、分析稳恒电流等, 通常用的解答方法有: ( 1) 依据题意, 选定所解答的电路.没有电路图的题目要依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 2) 题目中如果有不规范的电路串并联图可以改画为几个简单的电路图, 一目了然, 方便解题; ( 3) 将题中的已知量标在图中, 将未知量进行逐步分析; ( 4) 根据欧姆定律, 串、并联特性和电功率公式列方程求解; ( 5) 有时需要用到数学方法讨论物理量的极值或固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及其它定值电阻的数值不变进行求解. 2. 含有电容器的电路解题思路 电容器在直流电路中, 相当电阻为无穷大的电路元件, 对电路是断路. 遇到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是: ( 1) 去掉电容器的支路, 将各部分电流、电压值依次计算出结果; ( 2) 电容器两极扳的电压, 等于它所在支路两端点的电压值; ( 3) 依据电容器的电压和电容求出电容器充电电量; ( 4) 根据电容器的电压和平行板间距离求出两板间电场强度, 再分析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 3.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的解答思路 ( 1) 在电路计算中, 可以认为电源的电动势、内电阻和各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 而各部分的电流、电压、功率 ( 或各种电表的示数) 将随外电阻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 在电路计算中, 如未给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时, 往往要先将其求出再求变化后的电流、电压、功率. ( 2) 解题时, 首先应搞清电路中各种电表是不是理想表. 作为理想安培计, 可以认为它的电阻是零, 作为理想伏特计, 可以认为它的电阻是无穷大. 也就是说, 将理想安培计、伏特计接入电路, 将不影响电路的电流和电压. 可以把安培计当成导线、伏特计去掉后进行电路计算. 但作为真实表, 它们都具有电阻, 它们既显示出电路的电流和电压, 也显示它自身的电流值或电压值. 如真实安培计是个小电阻, 真实伏特计是一个大电阻, 将它们接入电路将影响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值. 所以, 解题时应搞清电路中电表是不是当作理想表. 关键词:高中物理;动量;能量;知识点 一、前言 动量与能量知识点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动量定理与能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与动能量守恒定律历来都是物理高考试题的热点。但是,与动量和能量相关的题型灵活性高、综合性强以及难度相对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动量和能量知识点时,需要对动量与能量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整合,为物理动量和能量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提供可靠、有效的帮助,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对物理动量与能量知识点的学习思路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文所示。 二、动量和能量的概念 1、动量和动能。动量与动能都能够用于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虽然两者都与参考系数有关,但是存在明显的差别,动量属于矢量,动能属于标量,一定质量物体的动能发生改变,其动量也随之改变;一定质量物体的动量发生改变,但是动能不一定发生改变。给定物体的质量为m,其动能与动量之间的关系表示为: 2、冲量和功。冲量用于表示对时间的累积,会对物体的动量产生影响;功用于表示对位移的累积,会对物体的能量产生影响。冲量属于矢量,功属于标量。冲量和功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是过程量。 冲量的计算过程表现为:①冲量的定义式表示为I=Ft(公式2),高中物理中该公式只能用于恒力冲量的计算。②按照冲量效果进行计算,根据动量定理I合=ΔP(公式3)。③合力冲量的计算包括两种方法:其一,先对各力F1、F2、F3…的冲量进行计算,然后计算矢量和;其二,先计算各力的合力,然后再利用F合t=I合(公式4),对冲量进行计算。 功的计算过程表示为:①按照公式W=Fscosα(公式5)进行功的计算,高中物理中该公式只能用于计算恒力做功。②功的计算利用W=Pt(公式6),如果已知某个力的功率,那么在t时间内做的功就是W,并且时间t内该力的功率是一个定值。③功的作用效果通常根据能量转化量度进行计算,利用功能关系或者动能定理进行功的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力做功与不同能量变化的关系。例如,弹力做功后,弹簧的弹性势能将会发生改变;重力做功后,物体的重力势能将会发生改变;分子力做功后,分子势能将会发生改变;合力做功后,物体的功能也发生改变。④合力功的计算,以质点为研究对象,其合力计算过程包括两种:其一,先对各力所做的功进行计算,然后求代数和,公式表示为W1+W2+W3+…=W合(公式7);其二,先对合力进行计算,然后利用公式F合scosα=W合(公式8)进行合力功的计算。通常状况,对于由若干物体组成的系统,需要利用隔离法对所有物体所受合力的功进行计算,不能采用整体法进行合力功的计算,特别是系统中物体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因为合力为零,但是合力功不一定为零。⑤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功的计算,一对相互作用力,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发生与消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也存在上述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物体的位移不僅受加速的影响,还受初始条件(初始速度、初始位置)的影响,因此,两个物体的位移矢量不一定相同。 三、动量和能量的规律 1、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动能定理与动能定理都是能够将复杂过程转化呈简单的状态,以便于研究,两个定理都是由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既能够适用于物体的单个过程,也能够适用于多个过程;既能够适用于直线运动,也能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能够适用于恒力状况,也适用于变力状况。在应用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时,需要了解两个定理之间的差别,动量定理屬于矢量方程,通过创建坐标系列出相应的分量式;动能定理属于标量方程,不能够列出分量式。在处理位移问题时,应该采用动能定理,在处理时间问题时,应该采用动量定理。因为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总和为零,因此,动能定理仅仅适用于单个质点,不适用于整个系统,而动量定理既能够适用于单个质点,也适用于整个系统。 2、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用于研究系统或者物体运动变化过程中状态的变化,在进行系统或者物体运动过程研究时,只需要对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改变的结果量进行研究,并不需要对过程的具体变化细节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在求解问题时,只需要了解始末状态能量、动量与力在过程中的冲量。对于一个物体系统,物体系统内部存在相互作用时,需要利用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尤其是相对路程问题,需要优先考虑能量守恒定律。在运用守恒定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条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只受弹力,只有弹力做功,弹性势能与动能之间相互转化,例如,物体在光滑水平面运动时撞到弹簧,弹簧势能与重力势能发生转变,对于整个系统来说,机械能守恒;其二,只受重力,只有重力做功,只发生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抛体运动;其三,物体不仅受到弹力作用,还受重力作用,弹力与重力共同做功,只发生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动能的转化,例如,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碰到弹簧,对于整个系统而言,机械能守恒;其四,虽然受其他力作用,但是只有重力、弹力做功,例如,物体在恒定拉力作用下斜面上匀速运动,虽然存在摩擦力,但是摩擦力与拉力大小相同,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②动能守恒定律成立条件,动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整个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者外力合力为零;其二,虽然整个系统外力合力不为零,但是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外力非常小,例如,爆炸过程中,重力作为外力,和内力相比非常小,可以不略不计;其三,整个系统外力合力不为零,但是在某一个方向的分量合力为零,在该方向上可以采用动能守恒定律。 nlc202309090231 3、典型例题分析。为了强化自身对动量和能量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还应该重点对典型例题进行练习,具体表现为: 以弹簧系统为例,弹簧伸缩过程的弹力方向、大小、相连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在整个过程中多种状态参量(动量、冲量、能、功等)都发生了变化,在进行弹簧类问题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弹簧压缩和拉伸变形过程中,当变形量绝对值相同,则表明弹簧的弹力大小以及弹性势能也相同;②需要对和弹簧相连物体内部机械能的变化进行分析,与弹簧相连的物体在做功时,将会发生弹性势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换;③重视对弹簧变形与关联物运动关系分分析。 例1:如图1所示,长木条M的左端固定一个弹簧,弹簧右端和小物块m连接,两个作用面的摩擦力均为零,开始时M与m处于静止状态,同时对m、M施加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水平恒力F1、F2,整个系统运动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当弹簧大小和水平恒力大小相同时,M、m的动能达到最大值。 B.因为F1、F2分别对m、M做功,因此整个系统的机械能越来越大。 C.因为F1、F2分別对m、M做功,因此整个系统的动量越来越大。 D.因为F1、F2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因此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 解析过程:当F1=F2>kx时,M、m在F1、F2的作用下,分别向左、向右左匀加速运动;当F1=F2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动量和能量知识结构复杂,知识点众多,需要我们对动量和能量的概念、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还应该加强典型试题练习,在练习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如何巧妙的运用动量、能量观点对复杂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实现快速、高效、准确解题,进而提高自身的物理成绩。 参考文献 [1] 郑春旺.巧用动量与能量的观点处理高中物理问题[J].高中數理化,2013,(4):29. [2] 崔伟健.浅谈“一题多解”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2013,(11):223-224. [3] 佟玉满.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黄伟,徐高本.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J].高中生学习(高三版),2011,(4):45-46.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6.电场力:F=qE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 9.电势能:EA=qφA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r*S/4πkd=εS/d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由薄膜的前、后表面反射的两列光波叠加而成,劈形薄膜干涉可产生平行相间的条纹. (2)薄膜干涉的应用 ①增透膜:透镜和棱镜表面的增透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的. 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2)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在数值上等于电荷电势能的减少量,即WAB=εA-εB。 ①当电场力做正功时,即WAB>0,则εA>εB,电势能减少,电势能的减少量等于电场力所做的功,即Δε减=WAB。 ②当电场力做负功时,即WAB<0,则εA<εB,电势能在增加,增加的电势能等于电场力做功的绝对值,即Δε增=εB-εA=-WAB=|WAB|,但仍可以说电势能在减少,只不过电势能的减少量为负值,即ε减=εA-εB=WAB。 说明:某一物理过程中其物理量的增加量一定是该物理量的末状态值减去其初状态值,减少量一定是初状态值减去末状态值。 (3)零电势能点 在电场中规定的任何电荷在该点电势能为零的点。理论研究中通常取无限远点为零电势能点,实际应用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能点。 说明:①零电势能点的选择具有任意性。 ②电势能的数值具有相对性。 ③某一电荷在电场中确定两点间的电势能之差与零电势能点的选取无关。 2.电势的概念 (1)定义及定义式 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2)电势的单位:伏(V)。 (3)电势是标量。 (4)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零电势点 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点叫零电势点。理论研究中,通常以无限远点为零电势点,实际研究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点。 (6)电势具有相对性 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零电势点的选取不同,同一点的电势的数值则不同。 (7)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1.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了现代物理知识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 老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物理知识, 把物理知识讲解得很透彻, 老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物理知识, 这样老实讲学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目的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为了能够在物理考试中取得满意成绩, 老师和学生都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教师教导或是学生学习物理并不是为了学以致用, 而只是为了考试。这样的教育方式和学习目的并不是现代教学目的, 为了改变目前的物理教学模式, 应注意渗透现代物理知识。之所以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因为在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时候, 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老师在教物理知识的时候,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就会改变之前单纯老师讲课、学生听讲的模式, 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 联想现实生活, 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积极获取和掌握物理知识。这样, 学生能够更好、更扎实地掌握物理知识, 并且可以学以致用, 为了生活的美好而学习物理, 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物理知识。所以采用渗透式的物理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给学生物理知识。 2.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2.1重视物理学史, 渗透现代物理思想。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才会主动学习。所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知识, 老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讲解, 通过讲解物理学史,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物理思想, 进而了解中外著名的物理学家的思想及他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 通过了解这些, 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和热爱, 从而愿意主动学习物理知识。所以,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研究前人对物理知识的探索与总结, 从而让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方法, 学习前人的坚持不懈、敢于质疑的精神, 从而指导自己不断思考, 在思考中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 2.2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 主要是指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教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所谓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进行物理实验时, 学会运用物理知识方面的研究方法, 在实际的物理实验中掌握研究方式, 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所谓思维方式, 主要是指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要学会主动、单独进行思考, 理清自己的思路, 学会掌握其中的思维方法, 如分析法、类比法、分类法、综合法、比较法, 等等。无论是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 还是思维方式,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教导学生好好掌握这些方法, 在实际中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 不断学会分析问题, 不断质疑, 不断发现问题, 并进行试验, 从而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进行总结思考。所以, 学生一定要重视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 学习物理知识, 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从而学以致用。 2.3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注重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 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不仅是为了考试, 而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即学以致用, 所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应该注意渗透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毕竟所有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 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存在的。同时, 渗透物理知识的应用性, 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学习, 能够主动、积极、认真地学习物理知识。所以, 老师在教导学生时要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3.结语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老师一定要重视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并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 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负责地采取渗透式教学模式, 对学生进行物理教学, 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 学会独立思考、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 从而能够联系实际,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不断质疑, 不断思考, 不断实验, 从而实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家胜.现代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新课程 (上) , 2013, 01:83. [2]黄敏.高中物理教学中现代技术知识的渗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6. 【关键词】赤道轨道 发射速度和环绕速度 变轨对接 随着神八和天宫的对接以及北斗卫星的逐步发射,卫星问题成为高考热门考点。学生对思路解题和常规知识没有系统的归纳,容易造成知识的错误理解。下面总结了一些易忽略的知识点。 一、卫星的分类 卫星分类很多,若按照轨道划分为:顺行轨道、逆行轨道、赤道轨道、极地轨道等。 1.顺行轨道卫星、逆行轨道卫星 大部分卫星都是顺行轨道卫星。这是因为地球有自转,顺着地球自传方向发射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就可以节省大量燃料,提高火箭的速度或提高航天器有效载荷。航天发射场一般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因为纬度越低,能更有效的利用地球的自传速度。 2.赤道轨道 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的轨道叫赤道轨道。这种轨道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赤道轨道有无数条,但其中的一条地球静止轨道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地球同步轨道。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知: 得到R+h= ,因T= 24小时,可以求出h=3.6×104km,所有同步卫星在同一个轨道上以相同的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运动。从地面上看,卫星犹如固定在赤道上空某一点,故也称之为静止轨道。 3.轨道平面通过地球两极,这种轨道叫极地轨道 极地轨道和经度线共面,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可以飞经地球上任何地区上空。 不管那种轨道,地球都在轨道的圆心或焦点上。 二、卫星的发射 1.发射过程的加速度会很大吗? 加速度对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影响最大。人体因血液和其他体液的压力分布,人体可承受的加速度在10G左右。现代火箭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电脑控制,运动轨迹更加合理化,升空以后一般是3G的加速度。 2.卫星的瞬时速度可以大于7.9km/s 吗? 卫星的瞬时速度有多大,要首先分析两种速度的区别:发射速度和环绕速度。 (1)发射速度是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初速度,并且一旦发射后就再无能量补充,就比如站在地面上的人把手中的石头抛出,出手的速度就为发射速度。 若发射速度大于7.9km/s小于11.2 km/s,卫星做椭圆轨道运行,如图所示。发射后,因没有动力,在重力作用下而减速然后返回,整个过程能量守恒(不考虑空气阻力影响),所以回到发射点时候速度大于7.9km/s。 (2)环绕速度 当人造卫星进入轨道而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行时,运行速度就是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这个速度可应用地球对人造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人造卫星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而确定,由 得 ,由此可以知道当r越大速度越小。由此可以知道,当r=R地时候,v最大为7.9km/s。 我们所谓的最大速度7.9km/s是指圆形轨道的最大绕行速度。 三、卫星变轨对接问题 1.发射高轨卫星一般采用变轨发射的方法 发射高轨卫星,要先发射到低轨,然后过渡到高轨。以发射同步卫星为例:首先利用第一级火箭将卫星送到180~200km的高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该轨道为停泊轨道1。当卫星到达赤道上空A时,第二、三级火箭点火,轨道调整为赤道轨道,同时卫星的速度增加,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而发生离心运动,进入赤道平面内的椭圆轨道2。当卫星到达最远点B时,恰好到达同步轨道3,由于从A点到B点过程,克服地球引力做功速度减小,万有引力大于所需的向心力,需提高卫星的速度,使万有引力恰好提供向心力,卫星就停留在同步轨道3上,如图所示。 2.飞船如何实现对接的 同一轨道的A如何实现和B对接呢?这里绝不能简单的认为,在该轨道上A加速追上B或B减速等A。圆形轨道,根据公式 可知,某一轨道半径r,对应某一固定速率。 (1)v减小时,r怎么变化? 有同学错误认为:根据 ,当v减小,r增大。因为这个公式是所有圆周轨道才遵守的规律。当v减小时,向心力减小,万有引力大于向心力,应朝低轨道运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在低轨道上以更快的速度转动。 (2)A要追上B,需要先减速到低轨道1,在1轨道上转动速度更快,然后在加速回归到轨道2,实现对接。 卫星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在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可以看到还有超失重问题、电影《地心引力》中卫星的坠落回收问题,只有我们多问、多思、多查资料才会真正的掌握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魏晓光 人造地球卫星变轨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 2.库仑定律:F=kQ1Q2/r2 (在真空中)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物理电学公式 6.电场力:F=qE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 9.电势能:EA=qφA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物理电学公式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 /2,Vt=(2qU/m)1/2 ①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②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长度的测量 ①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工具。 ②正确使用刻度尺 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会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记录的测量结果:数字:准确值+估计值。 4.时间的测量 ①基本工具:停表。 ②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s) 其他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5.误差 ①定义: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误差。 ②误差的来源(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 a.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 b.仪器本身不准确。 c.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二、重难点 重点:1.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和计时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1.长度单位 ①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②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③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10后面均为立方)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2.正确使用刻度尺 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会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记录的测量结果:数字:准确值+估计值。 3.时间的`测量 ①基本工具:停表。 ②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s) 其他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1h=60min=3600s 1s=103ms=106μs=109ns (10后面均为立方) 4.误差 A.误差的来源(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 ①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②减小误差的办法: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B.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C.改进测量方法。 ③误差不是错误: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学;复习技巧 电学的知识比起物理学科中其他版块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对实践以及相关操作的要求比较高,考察的东西更加接近于试验中的相关现象,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知识点考察。因此就格外需要学生掌握相关方法,按照经验得出结果。复习之时就需要着重对知识的难点和混淆点进行掌握,还要结合实际的现象加深理解和印象。 一、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和预习、上课学习一样,复习的过程中也要掌握恰当的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复习的最佳状态。倘若当时的学习状态较差,或是学习的环境不理想,则不适宜复习。只有集中注意力重点复习,才能有足够的效率,最大程度的得到复习的成果。一般情况下来说,是在睡醒之后或是心情愉悦、时间空闲的时候具有最佳的学习效率。 二、理清物理概念和公式,加深理解,准确记忆 物理中的公式极为重要,需要准确记忆,不能混淆。在复习的过程中,对一些最基础的公式复习和理解,看似简单,实则也是十分重要。许多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忽略这一点,导致今后在做题的过程中总是犯一些低级错误,得不偿失。 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找出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理解是学习知识的必经阶段,之后经过理解之后的记忆才能够真正的掌握方法,才能够得心应手。因此在电学相关知识的复习过程中,需要对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题目进行重点的复习。首先课文中的例题就是复习的一个重点。复习时建议首先看一遍课文中的电学相关实验以及例题,对课后的习题中重点和难点进行着重复习。可以进行重新的计算来考察自己的掌握程度。这就需要在第一次学习的过程中多做功课,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标注[2]。当然,完成了书本上内容的复习之后也只是一个初级水平的获取,还需要对课外习题的复习和掌握。其中要对以前教师讲解过的题目、试卷进行整理和归纳,找出标记的难点和需要着重注意的题目,再进行重温或者重复验算。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再次加深自己的印象,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在这个过程中,最好是准备一个习题册,对重要的经典的题目进行记录,以便下次的复习。 四、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寻求教师的帮助 电学知识的复习其实就是对于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加深和理解程度的加深。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大家的力量才是巨大无穷的。在复习的过程中最好是能与同学相互探讨,借同学的习题册和试卷进行复习验算,遇到不懂的或是有疑问的可以与同学相互探讨。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毕竟教师才是最具权威的答案,教师还会根据这一类的知识进行相关的扩展,能够使得复习的过程更加的全面。在复习过程中,倘若碰到难以攻克的题目一定要理解清楚弄明白,最好是再找出相关的题目进行反复计算,加深印象。 五、进行重复试验,加深影响 前面提到电学的相关知识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进行重复的把握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因为实验的过程就是反复记忆、考察与加深印象的过程,不仅如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还能锻炼自己的其他相关综合能力,并且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得复习的过程中充满乐趣,让物理真正的走进我们的生活。 六、经典例题永远是复习的重点 其实知识也是具有相关性的,电学的知识考察也有其目的性,我们需要对那些经典的例题进行反复的思量,这是复习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会一遍遍的加深我们的印象,直到最后我们终于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例题一:解析E=I1(r1+R1)+(I1+I2)r,由题目数据知I2I1,忽略I1对总电流的影响,E=I1(r1+R1)+I2r,即I1=ER1+r1-rR1+r1I2,以I2为横轴,I1为纵轴,作I1-I2函数图,由图得斜率k=-rR1+r1,截距为b=ER1+r1,联立解得E和。 例题2:若选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数据计算电阻率ρ,则所用的表达式ρ=?求电阻丝的电阻率.解析RL=I2r2-I1r1I1,RL=ρL0S,S=π(D2)2,测量数据是I1和I2,表达式I2=(RL+r1)I1r2,作I1-I2函数图,I1-I2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图求斜率,由斜率k=RL+r1r2可求RL,再求电阻率ρ。 总之,我们在进行电学知识的复习过程中,需要再次理解有关的知识要点,对以往以及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印象的加深,而对于那些尚不了解的知识点要通过复习来找出漏洞并通过习题的计算、与老师同学的交流理解清楚。还要学会对当前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准备习题册,将做过的题目和试卷整理清楚明白,对重要的题目进行标注[3]。要把握学习的状态,在各项难题和问题的解决中找到物理学习的兴趣。复习电学的知识其实和复习物理其他版块的知识相似,总之要切实的投入其中,正真的而理解和温习,这样才能达到复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敏.例谈如何进行电学实验的电路设计[J].物理教师:高中版,2011,(11):38-38,40. [2]曹会.高中物理电学实验资源开发与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0. 一、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平行四边形定则, 是力学部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定则, 在讲解“力的合成”时, 首先讲到的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当时讲到这个定则时, 说这个定则不仅适用于力的合成, 也同样适用于其它矢量的合成, 是一个矢量合成的通用定则, 但由于当时对这个定则的应用也只限于力的合成, 对适用于其它矢量的合成理解的很有限。当讲到“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 再用到平行四边形定则, 就要在对前面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复习的基础上, 对新的矢量的合成进行举例分析。 例如, 在讲到“牛顿第二定律”时, 除了求合力时要用到平行四边形定则, 还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求力的合加速度。这时我们就可以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求出每一个力作用在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 然后对各个力产生的加速度进行合成, 比较看出, 两种方法所求的加速度是相同的。这样, 不仅证实了平行四边形定则可适用于加速度的合成, 更加深了学生对力的作用的独立性的理解, 即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就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说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这样学生对力的本质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了。 二、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 既可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 这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无疑是一个好现象。例如, 在讲“抛体运动”时, 学生已经学习了很相近的几种运动, 即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就是不计空气的阻力, 认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抓住这个特点, 教师对这几种运动进行对照、分析, 学生就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几种运动了。特别是在研究竖直上抛运动时, 教师可以把它和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比较,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的后半段时间内的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是完全一样的, 而上升阶段刚好和下落阶段相反, 且具有对称的方面。比如上升和下落过程中, 物体经过同一高度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这样学生对竖直上抛运动的理解也就在对照自由落体运动的同时更明确了。当讲到“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时, 除了前面的联系, 又具有相同的水平方向的运动, 这时合成与分解与前面力的合成和分解联系起来, 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能更深一个层次, 特别在竖直方向的运动, 一个是自由落体运动, 一个是竖直上抛运动。这样, 当我们把这些运动进行分解后, 就可根据前面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竖直上抛运动规律解决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于是就给学生建立起一个系统而清晰的知识网络。 三、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 目前, 实验课教学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虽然学生们在物理实验方面投入了不少精力, 但成绩还是不很理想。笔者认为, 教师只有在实验教学中重视知识的联系, 并加以类比, 才能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加深理解, 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如, 在电学实验中电阻的测量方法有多种, 如用伏安法测电阻, 用替代法测电阻, 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档测电阻, 还有用半偏法测电阻, 等等。如果把这些实验放在一块讲解和做效果会更佳。以后再做测金属的电阻率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时, 注意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的联系, 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还应重视误差来源的分析, 最后还有一个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 用电压表测路端电压, 电流表测电流, 用计算法或作图法求电动势和内电阻, 再一次和伏安法测电阻这一实验相照应, 将新旧知识糅合在一起, 起同化作用。 同学们在做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后感到记忆比较深, 以后再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 先让同学们自行或分组设计方案, 于是同学会设计出各种方案, 教师加以评析后, 提出其中有一种最佳方案与前面的一个实验相似, 同学们一下想到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 然后一起回忆复习, 最后开始新的实验, 这样更加深了对前面知识的理解掌握。总之, 物理实验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 高度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自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为探究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在前面所述的基础上, 自然会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别在学习了“牛顿运动第二定律”之后, 既要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先求出合力, 再求出加速度之后, 又要根据运动学公式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这中间就可以解决好大一部分实际问题。其实, 如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加深了, 建立了比较系统、清晰的知识网络, 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巧、综合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知识记忆方法07-27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总结07-16 高中物理实验方法总结12-14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与公式09-06 高中物理3-3气体知识点总结10-22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曲线运动)10-19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20 高中物理知识点:运动和力公式总结12-15 高中物理知识点06-26 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06-15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2
高中物理动量和能量知识点学习 篇3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4
高中物理光学知识点总结 篇5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6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7
高中物理易忽略的卫星知识 篇8
高中物理电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篇9
高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篇10
浅谈高中物理电学知识复习技巧 篇11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