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

2024-10-06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精选12篇)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 篇1

教学结果的取得与教学过程的开展密切相关。作为教师,谁都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正因为如此,在一个阶段里,关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甚为热烈,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想法和做法,为教学效果的保障提供了愈发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地检点这些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有了一个发现:这些研究几乎无一例外地指向了教学过程的“优化”,把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研究的突破点。

小学数学是一门对教学过程的开展要求更严格的学科。可以想见,一堂静寂无声的课,学生要么专心听讲,要么进行一大堆练习,课堂教学效率能够高到哪里去。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过程的开展上下工夫。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并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教给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品质,并实现在符合校情、班情前提下的教学得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实现数学教学管理的有效,取得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效果的产出呢?

一、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

小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集中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身心容易疲倦。再加上小学数学学科相对枯燥的特点,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形成数学能力,培养数学思维。通过这种途径,学生才会乐学,才会对所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个性化的学习才有实现的可能。不容置疑的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章节的学习内容是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比如《找规律》、《认识人民币》、《认识角》、《观察物体》,这些内容都可以先让学生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情境中去观察、去发现、去比较甚至找出规律,这样的教学环节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肯定有很好的效果。再比如说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排列》,相信有不少数学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是一头雾水。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体验,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反而能够很快就掌握了。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

从思维的类型来看,数学科更倾向于辐合思维。也就是说,数学学科更注重学生掌握数学的结论,要求学生利用概念或者公式解决实际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是忽视了学生自己主动求知的本领,更多地选择教师的讲解或是演示,这样就难免导致教学过程更侧重的是教师为主体而不是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来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的。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从把概念或者公式出发的疑难转化成一个个教学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操作,进行相应的合作探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亲身体会到知识发生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形成真正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比如说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我先是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尝试着把三角形经过拼接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计算面积的图形,然后再用学习过的公式计算出面积。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地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这样有效的教学组织,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很好地合作,形成了深刻而独到的体悟,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学习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因此,在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中,他们自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体会,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个性化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所得,不能因为追求答案的千篇一律而忽视或是抹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是应该好好利用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诱导他们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产生更多更亮的思维火花。特别是在那些一题多解的问题上,多一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果,可以在同学间进行有效比较,由此反推出该同学思维发展的过程并进而比较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之间的优劣。

总而言之,只有优化了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起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大力促进他们个性化学习,并且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课堂学习氛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摘要:教学结果的取得与教学过程的开展密切相关。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效果,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本文提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教学过程: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和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春锡,寇冰.整体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论探.现代中小学教育,1995.

[2]卫长源.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现代教育科学,2009.

[3]鲁长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学周刊,2011.

[4]徐黎.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东方教育,2015.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 篇2

贾洼小学 袁晶晶

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诸方面都取得最大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优素质”,我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本文就此谈一些实践体会。

一、拟定最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区分性。

(一)全面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是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任务。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级要求,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要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项任务。

(二)适度性。拟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 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

(三)区分性。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种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标,同一年段在不同阶段所培养的目标也不同,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要取得教学的“最好效果”,就要通过最佳教学方法来实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

(一)教的优化。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办法。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知识去学懂新知识,突出教学内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达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

(二)学的优化。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中。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最本质、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毕竟是教师演、学生看,学生还是处于被动位置。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过程,要使学生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去听。通过组织学生量一量、做一做,引导他们去探索,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心理过程的优化。

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化 篇3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

教学目标的选择是教师“教”的出发点,也是“教”的总的归宿。教学如果没有一个总的目标的约束,教学的效果也无从谈起。在另一个层次来说,教学是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目标总的规定性,那么这个过程的走向将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第一个要求,也是重要的要求。其最优化具有全面性、适度性以及区分性等三方面的特点:

1、全面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特点,符合我国教育体制的要求,也是我国近年来推行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在要求。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其全面性教学目标是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也要培养学生与数学相关的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培养学生的算术能力,也需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相应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全面性特征的最重要的一方面。数学教育是小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开展数学教育的时候就要进行全面的进行教育,尽量的扩展学生的兴趣面,使其在学数学的时候,最大限度的获得与之相关的知识。

2、适度性。小学教学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是于启蒙教育决定。启蒙教育的对象是儿童或者少年,一方面这些对象接受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这些对象自身的素质还没有完全的建成。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度性这个原则。因为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如果在教学中过多的采取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或者组织形式,将会是使学目标效果大打折扣。教学需要考虑到接受的程度,接受心理学也成了小学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适度的安排教学目标,不能过高过度的超越学生的接受范围。另外,在小学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素质建成的形态,并使之相适合,达到相协调的状态,促进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目标的优化中适度性原则的把握,是其最优化的根本保证。

3、区分性。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很多种发放组成的,要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就需要使选最佳的教学方法。最佳的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也是内在直接的体现。最佳的教学方法由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

1、“教”的优化。“教”是由教师发出来教育行为,也是教学方法的首要决定因素。“教”的优化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能够根据客观实际,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之最大限度的与小学生接受心理相契合。这个客观实际包括学生的接受心理,思维理解状况以及相应的组织形式。“教”的优化器对象是教师,而教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优化“教”,才能将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教学方法的优化,其出发点和目标归宿点都是教师,因为教学方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的工作,教师的工作组成了教学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需要从“教”中开始,也只能从“教”中入手。

2、“学”的优化。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中。教学是“教”与“学”,学也是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方法不佳,自然影响整体的教学过程优化。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在教知识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培养学生“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将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才能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一个客观需要解决的问题,其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育的开展。过程是教学目标取得重要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唯一保证。没有过程,就没有目标,只有将过程最优化,才能取得好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不仅要从“教”入手,也需要从“学”入手,只要切实的把握“教”、“学”这两个方面要素才能将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第一个层面的要求,就是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优化,可以反过来对教学过程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教学过程对优化的第二个层面的要求,就是优化教学方法。这是最直观,最显见的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教学方法优化了,教学过程必然随着被优化了。在这个层面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一定能够得到实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 篇4

一、以旧入新, 引入课题

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引入新知识的教学, 这对于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明确需要哪些旧知识、学习什么新知识、新旧知识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教师在进行某一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时, 更重要的是需把新知识放在整个知识背景中考虑, 从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中准确地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 并且弄清楚作为新知识固着点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本质意义上的联系是什么、区别是什么。例如, 相同加数的连加法是乘法的固着点。学生学习乘法, 总要从复习相同加数的连加法开始。但是这种复习应注意一是不应再着眼于加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二是也不应当是加法意义的简单重复。从学习乘法的需要出发, 这个复习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加法中加数的观察, 得出相同加数和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的结论。这样使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通过以上过程我们得知:

一是在旧知识中添加新的成分, 就将产生一个能容纳和统领新旧知识的更高层次概括性知识, 这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这个新知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向。二是这个特定的情景既有学生熟悉的一面, 同时又会使学生产生不一致、不协调、不满足的情绪体验。有了这种情绪体验, 学生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在这种需要推动下, 才能把学习和一般发展统一起来。

二、感知操作, 抽象概括

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 但是离不开具体的感知。因此, 从感知操作到抽象概括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知识和认知构建的重要阶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感知操作, 但又不能把感知操作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而要在感知操作的过程中注意通过恰当的设问和语言调节使学生在感知操作的具体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述, 进而转换为数学符号。这样把动作、语言和符号对应起来, 使学生手上会做、嘴上会说, 由动作思维、形象思维, 进而发展为学生的抽象思维。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异中求同的能力, 善于引导学生从繁杂的数学对象中抽象出共性的、普遍性的东西。例如, “商不变性质”这一定律要通过学生对试题的计算获得, 或者, 是通过学生对符号的操作感知来获得但这绝不是说学生计算了这些试题就一定能获得这个商不变的认识。教师一定要从操作开始并在整个过程中正确提出问题, 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集到学习材料的同一性上来, 使学生从这些不同的试题中感知同一的东西, 取得规律性认识。

三、变式训练, 促进迁移

这是在一个知识点、一节课的终结段之后进行的。知识的学习在解决了懂不懂的问题阶段, 还有一个会不会的问题。这就需要在练习应用中去加深理解, 所以练习巩固是十分重要的。练习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意味重复, 必要的重复是有益的, 它有利于认识的强化。但是, 一节课讲什么就练什么, 过多地呈现知识的情景, 会导致知识的窄化和思维的停滞。因此, 要巩固知识更要重视变式和迁移水平的训练。这样, 在一个教学阶段, 一定要讲练习的层次性和发展性。

首先, 基本练习。所谓基本练习, 它的练习材料应当是这节新课所学习的基本内容, 甚至连呈现知识的情景也不出现大的改变。数量不要多, 但是要求要严格, 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做到。

其次, 变式练习。所谓变式练习, 就是改变所学新知识的非本质属性, 保留其本质属性, 达到概念的守恒。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定律时, 在变式练习阶段有这样两道练习题: (1) 教师同时出示一个特大和一个特小的三角形纸片, 问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2)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纸片, 在学生确认它的内角和是180°以后, 迅速将它剪成两个三角形, 问它们各自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两道题都是从三角形的大小上进行变化, 通过练习使学生确认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再次, 发展性练习。所谓发展性练习是把新概念、原理、性质置于更广阔背景关系之中, 实现转换和迁移水平的练习。

如一位教师在进行乘法的交换律这一节课教学时, 在进入练习阶段后, 很快就转入到乘法交换律应用的练习上。教师把书上练习题变成了发展练习的内容:两三位数的乘法是学生才学过的知识, 用两位数乘, 用三位数乘, 哪个繁、哪个简, 学生是知道的。因为刚刚学了乘法交换律, 教师只要稍加点拨, 学生就会把乘数和被乘数位置交换, 使计算简便。这样在新的情境下的重复已学知识, 使学生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 在应用中进一步认识乘法交换律的含义和价值。

总之,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动态过程。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创设新的情景, 使教学始终处于知识的转换、迁移的训练中, 这样, 教学过程才可能成为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

摘要: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阵地, 是师生进行交流的园地。构建一种和谐的课堂秩序, 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要认真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方式,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过程,组织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新课程教学设计[M].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2.8.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 篇5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阶段。数学课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主要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利用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和学生创造的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展开想象,求异思维,发表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知识间的转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浅见:

一、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如在教学第五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时,我贴出来三幅空盘图,学生感到奇怪:这三幅图能讲什么呢?兴趣随之而来,想听听老师如何讲解。我边释疑,学生边回答。”每个盘里有几个苹果?”“没有,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求三个盘里共有几个苹果,用什么方法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觉得这三幅图大有文章,他们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答出0+0+0和0×3两种算法时,我继续设疑:0+0+0和0×3的结果是否相等?紧接着,通过0×5,0×9„„等的练习,让学生自编零乘任何数得0的题目,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请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得0 的式子有多少个?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么多个和0相乘得0 的式子表示出来?问题的提出,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思考。果然学生通过思维与讨论,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这样一步一步设疑、激趣、再释疑,使学生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种“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态。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愿望。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情趣。例如:在第五册教材中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后,我在黑白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提

出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如果在一个长方形中裁下一个正方形那么周长怎么计算?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裁下的正方形位置不同,周长也不同,第一种裁法周长和原长方形周长相同,第二种裁后周长比原长方形多出两条正方形的边,第三种周长比原长方形多出正方形的四条边。最后,我总结了方法,正要宣布下课。这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如果长方形的宽等于正方形边长的时候,这三种方法都不正确。我仔细一想,这个学生说的是正确的。后来我及时地表扬了他,并且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可能。老师说出肯定答案后,学生敢于怀疑,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品质的学生不但在学校里会创造性的学习,将来也会有助于他们创造性地从事工作。所以老师应从小事中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鼓励这种创新精神。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打破数学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一年级学习“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中,教师在黑板上写了“4”与“3”两个数,问:”这两个数哪个大,为什么?”一位学生走到黑板前,在黑板上画了四面红旗,排成一行,然后在下方又画了三面红旗,也排成一行。说:”四面红旗比三面红旗多一面,所以4比3大。”又问:“那么怎样表示4大于3?”一个学生走到黑板前面写了“4→3”并解释说:“→”表示大的指挥小的。”又有一位学生说:“可把箭头上的一横抹去,变成了‘>’。”并解释说:“这样也可以用来表示大的指挥小的,但比他更简单。”接着老师再问:“刚才这两个同学用了不同的符号,都是表达同一个意思几大于几。那么,我们要选哪一个符号最合适呢?”学生又是一番思考。最后一致认为“>”又简单,又好写,而且好记(开口的一边是大数,尖角的一边是小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

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举例“7+7+6+7+7”,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地算出答案。学生想出了:“(1)7×4+6(2)7×5-1”第二种想法更有创造性。同学们在讨论中说:”假如加数6也看成是7,有5个7,得数就多1,所以最后要减1。”从他们交流的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讨论是学生思维跃动的较好的方式。所以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讨论的契机,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有一个思考的余地。

四、运用已有经验,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学习过程;发现;解决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发现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会发现数学问题呢?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是这样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我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发现数学问题。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求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例如:计算23456+234567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学生计算后,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的形式,出题“CROSS+ 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几(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因为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且解此题时学生不仅要具有加法知识,还须具备假设和推理能力。

二、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数学问题,应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与任务目标,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应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2、指导学生结合生活素材解决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

总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会尝试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篇7

一、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实施要求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落实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 需要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 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 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完善教学理念, 重视素质教育。

传统的将课本知识以“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式, 只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不仅使小学数学教学显得枯燥乏味, 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也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接受程度, 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 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提高。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化,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 这要求教师必需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树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转变教学理念, 摆脱死板的教学方式, 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强化教师的整体素养。

想要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就必需做到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因此, 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教学理论和知识的补充, 这样才能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引进新颖的教学方式, 展开科学地教学活动, 从而实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

二、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实施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需要教师立足于实际的教学情况, 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 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 遵循科学的教学程序, 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方案, 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 明确教学内容,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这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如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相应的游戏和相关的生活场景练习, 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逐渐爱上数学, 通过生活场景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在这一过程中, 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通过验证假设的问题, 激发质疑和好奇引发的学习动力,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其自觉投入学习。

2. 强化自主学习, 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个环节是以学习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核心, 教师需要通过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巩固基础, 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融合新旧知识自主学习。在课堂上, 将假设问题、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通过学生自行观察了解、大胆猜想、组织探讨、参考资料、验证总结, 实现其思维、动手、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智慧。同时,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拓展到学生熟悉的环境中, 以此加强学生的思考深度。比如, 日常的消费行为包含了数学中的所有基础性的加减乘除计算,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设置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站在经营者的角度进行利润分析, 使其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从而培养学习兴趣。

3. 合理控制教学, 根据教学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有限, 一味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不太现实, 这就需要教师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进行合理的教学控制, 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以此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目前, 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方面, 小组探讨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发挥群体的作用, 在小组互动中, 使学生的思维过程透明化, 教师通过观察, 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从而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点和引导, 实现个性化教学, 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4. 做好信息收集, 通过反馈交流启发导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地进行标准答案的讲解, 而是要在学生提出质疑时, 坚持“没有错误答案”的理念, 组织学生进行探讨,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 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比如, 在学习“认识数轴”时, 学生可能会将数轴与线段进行等同。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不同的思维进行碰撞, 让学生认识到数轴的两端可以无限延伸, 真正理解数轴的概念。这样的小组探讨, 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还能完美解决不同进度的学生在课堂中“吃不饱”和“吃太饱”的矛盾, 同时照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巩固和个性化发展需要。

5. 重视知识总结, 强化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总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提炼能力。在进行知识总结时, 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同时也能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 通过总结还可以让学生发现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将新的内容充实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实现知识点的跨学科运用, 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以提高。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起步阶段, 在此时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就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现状, 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现教学要求。本文就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如何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展开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以学习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钟凌云.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 2015, 24:154.

[2]师延平.对于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03:116.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 篇8

一、创设情境, 激发动机

要想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地位, 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让他们对数学课程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们创设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这不仅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也能够让知识的呈现更为生动直观, 学生家的思维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有效锻炼。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征更有针对性地实现教学情境的创设, 要能够更有效地展开对学生知识应用的有效训练, 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特征”这部分内容时,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教学伊始我便很神秘地对大家说:“同学们, 平时都是老师考你们, 今天给个机会, 让你们来考考老师。你们可以随便说出一个数, 然后老师来判断这个数能被2、3、5当中的哪个数整除。”我把学生说的数字写在黑板上, 并且让学生用计算器当场验证, 结果我说的答案都说对了。当学生感到惊奇时, 我接着对大家说:“是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呢?不是的, 是因为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 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想”。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 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 学生们对于新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异常浓厚。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是非常有效的, 不仅通过悬念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同时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思维。

二、交流反馈, 启发导学

高效的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交流探讨的机会, 这不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的直观体现, 同时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中受到更多有效的启发, 促进学生对很多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进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给学生们提供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 要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 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 让学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更多有效的引导与启发。

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探究, 并能够在过程中给予学生们更多有效的启发与引导, 我有意识地给学生们创设了相关的教学情境。首先, 我出示了一系列实物, 其中有橡皮擦、黑板擦、方木块等, 让学生比较这些物品哪个大, 哪个小。通过比较学生初步获得物体有大小之分的感性认识。随后, 我拿出两个相同大小的烧杯, 烧杯中的水位相同, 我向其中一个烧杯里加入石块, 水位明显上升。紧接着我让学生讨论烧杯里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通过交流探究, 学生从这一具体实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空间的表象, 并且在分析、比较过程中, 自然地引出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之分。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我在学生的这些发现上进一步引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很好地实现概念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不仅如此, 他们也通过交流探究的过程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习得, 这将帮助学生们更透彻地理解相关概念。

三、总结巩固, 迁移应用

在教学过程的展开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对相关内容的迁移应用, 要在总结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这不仅是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直观体现, 这也是数学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对所学内容进行迁移应用, 这将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教学“鸡兔同笼”的经典问题时, 首先我向大家提出这个题设:“鸡和兔同笼, 共有头8只, 脚20只, 请问笼子中的鸡、兔各有几只?”针对这个问题, 我首先引导学生用传统的列表法――列出可能会有的各种情况:鸡有1头, 兔有7头, 脚有30只;鸡有2头, 兔有6头, 脚有28只……把所有情况都总结出来后, 从而找出对应的正确结论。为了实现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让学生对一些更为灵活的方法有所认识, 接着我又提出, 除了列表法外, 还可以用什么其他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们能够不断拓宽问题的探究思路。在此基础上我再来进一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 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教学过程, 不仅对传统的问题解决方法进行了有效巩固, 也让学生们在此基础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所延伸, 找到一些更为方便的问题解决模式。多接受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自身数学素养的提升将会很有帮助。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 篇9

1.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因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教学环境有限, 教学方法较为落后等, 所以, 在教学活动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此种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探索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从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上看, 大多数教师对现代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能力十分有限, 尤其是数学教学, 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限制, 所选取的多媒体资源对完成教学目标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十分的明显, 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十分有限的情况下, 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乡镇小学, 在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更是显示出了不足, 这对于推行新课改, 强化教学效果等都有一定的困难, 对此, 采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深化教学改革, 使学生能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积极地探索新知识, 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体现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能够良好地进行下去。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地认清自己在课堂上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2]。因此, 教师要积极地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条件, 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积极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良好的学习情景, 对知识点加以梳理, 确立教学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对于学习, 一直将兴趣作为学生重要的启蒙老师, 只有学生对学生产生了兴趣, 他们才愿意去探究知识,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3]。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问题就成为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恒量变。问题的提出是需要思考的, 并且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会有一个强烈的解答渴望,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创新, 通过巧妙地安排和制造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主观探究动力, 从而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 完成教学目标。

2.2 学生主动学习, 积累新的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良好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4]。对于课堂问题, 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并且正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要加以鼓励, 并指出此种做法的实际效果。例如, 比较分数大小, 通常做法是通分, 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 比较分子的大小, 而有的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其他的尝试, 通过得出小数的方式, 分析出分数的大小, 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创造性的伟大。

综述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培养其主观学习意识, 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为此, 要积极地推广和使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 以使小学教学克服传统教学弊端,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领域中掀起了一股新的教学风潮。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提出, 对学生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解读, 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在此过程中被强化, 师生之间的关系固定却又灵活。本文将对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现状上加以分析, 以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要坚持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 从而发挥出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双向作用。

关键词:以学习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代平.论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南北桥, 2014, (12) :11-11.

[2]宁小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初探[J].学周刊A版, 2013, (8) :110-111.

[3]罗志刚.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J].学周刊A版, 2013, (6) :99.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育人价值,过程结构

概念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如何能够高效的进行概念教学,并且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这是非常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针对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对于教学的过程结构也应当有更加合理的设置。教师要选取更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的教学方式,并且要突出概念教学的重点。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学生对于概念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并且更好的发挥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

在探讨如何更好的发挥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并且更为合理的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结构设计前,我们首先很有必要探讨小学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这将会让我们找到更多更富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与教学模式,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来保障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并且充分发挥概念教学的育人功效。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很多都是生活中的常识,不少知识点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基础,也是教师应当有效把握的一个教学方向。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为出发点来更灵活的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将概念充分融入到生活场景中来辅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才是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且能够更有效的让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得以体现。

小学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可以主要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课本中的很多概念常常具有某些自然概念的痕迹,并且,针对儿童的认知特征,会经过某种改造,以适应儿童的学习、掌握与运用。其次,小学数学概念在组织上具有系统性的特征,这是由数学自身的自然结构的精确性所决定的。再次,不少知识点往往是通过大量的直观材料,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观察、分类等感知活动的基础上来构建数学概念的。最后,往往以图画或语言文字为主,以描述的方式来呈现概念。这些都是小学数学中概念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这些特征的有效分析将能够让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方向。同时,教师也应当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合理的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并且让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有效得以发挥。

二、对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可以体现在很多方向,首先,合理的进行概念教学的渗透对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间往往有着非常直观的联系,知识点间的关联与共通也体现的十分明显。在这样的基础上,必须学生有灵活的思维才能够对于这些相关概念有更好的辨析,并且能够更有效的实现概念间的共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点间的这种特征,可以透过一些知识的串讲或者知识点间的比较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这才是概念教学育人价值的一种有效体现。

比如,学完大于号和小于号后,教师可以请同学们把60、108、38、10、61 这些数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再分别用“< ”“、> ”来表示它们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这个过程将会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概念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概念的育人功效,这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更新,是否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灵活地思考问题,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否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教师要有意识的注意这些教学要点,并且要给学生创设更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够让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更好的得以体现。

三、对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非常重要,这也是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取决因素。灵活的进行概念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样会起到帮助,这也是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的一种体现。小学数学中讲到的很多概念不仅关联性十分明显,不少概念还有值得挖掘与探究的空间。教师要透过有效的教学启发来让学生有效的思考相关问题,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挖掘概念中隐藏的一些知识点。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概念有更为全面与深入的认知,这也会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才是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的体现。

比如,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认识标准图形,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多种方位上加以认识,着力进行变式练习。当学完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后,为了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彻底,可让学生练习从不同的图形中挑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地从这些图形中挑出来,那就是被图形的表象所迷惑。教师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种能力反映出来的就是思维的深刻性。由此不难看出,合理的进行概念教学的创设,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这也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与塑造,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错误资源;开发利用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是在动态中生成观点的课堂,要求老师从生态的角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于是在自主尝试、开放探究、自然生成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错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这些错误,把学生出错看作是正常的现象,把出错归为学生的权利。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差错变为难得的资源,并且有效运用,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因差错而有意义,让课堂更真实、更精彩。

一、耐心发现错误,及时解决问题

现代的课堂追求的是高效课堂,于是,老师对于学生频繁出现的错误失去了耐心。不允许学生犯错或者对学生的错误避之不及,都会使我们失去利用、开发这些错误资源的机会。例如,在教学“多位数加法例题”之后,M老师布置学生自己计算例题下面的有关习题,自己巡视并找4个有代表性的错误的学生上前板演。这4个学生在板演过程中,有的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了;有的“坚持”错误。板演后,M老师没有评论,只是微笑着让板演者分别把自己的计算思路讲给大家听。这样一“讲”,错误就“晒”出来了:(1)相同数位没有对齐;(2)没有从个位加起;(3)相加满十没有进1;(4)进来的“1”没有加上……于是老师再次强调要记熟加法法则。可见,要想挖掘错误资源,老师首先要充满耐心和友善,无论是课堂上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回答,还是课后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提问,我们都应怀着不打断、不武断的原则,耐心地倾听学生无论对的错的观点,从而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障碍,进而在课堂上予以集中解决。巧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有助于反馈教学,为学生的思维正确向前发展插上翅膀。

二、用心思考错误,剖析错误根源

每次数学作业的批改,每次考试试卷的阅批,数学老师都会不费吹灰之力地发现学生存在的许多共性错误。对于这些共性的错误,我们要用心思考,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未发展充分,还是自己的教学出现了误导,或是作业或者试题的难度有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根源,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式地予以解决。学生的进步是在错误的改正中取得的,只有解决这些共性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走向深刻。除了共性错误,其实在小学数学实践中,还有一些特殊的错误,这些错误只在个别人身上出现,对这种特殊错误,数学老师更要认真分析,找到错误的根源,及时纠正。

例如,Z老师在教学“多位数的读写”之后,班里有近一半的学生出现读数、写数错误。Z老师找来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共性的问题: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数位顺序表。于是,Z老师利用午休时间给这部分学生“开小灶”,教学生制作一个数位顺序表,读数、写数时要对准数位顺序表。之后,学生读、写数的错误率基本为零。可见,错误是我们发现学生发展障碍的得力助手,用心思考这些错误是利用这些错误的前提。

三、巧妙利用错误,激发学习热情

面对学生课堂上或者作业、试卷上出现的错误,老师及时要求改正、反复验算是必需的,但也是无趣的。如何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改正这些错误呢?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学生互查法。我们可以让学生交换检查彼此作业的正误情况,如果认为对方某题是错误的,要求写出理由并予以改正,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试想,争强好胜的小学生谁不想发现别人的错误呢?被指出错误的人也会认真审视自己的错误,好面子的特点会让他们努力改正这一错误。其次,可以采用比赛法。如,赢用“+”表示,输用“-”表示。豆豆和雪雪玩石头剪刀布,豆豆输了2局,雪雪赢了1局;豆豆和丽丽玩石头剪刀布,豆豆输了3局,丽丽赢了5局;小华一共赢( )局,输( )局时,很多学生都填赢( +1 )局,输( -2 )局。我们就可以把这道题直接转换成判断题,让学生分成几组比赛判断错误的方法,哪一组说出一个判断理由,记一个“+”,哪组“+”多就获胜。利用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利用错误资源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努力探究,定能出彩。

总之,错误资源作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善于捕捉、挖掘和有效运用。它是一条通往有意义教学的途径,有利于提升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一起开发和利用错误资源吧!

参考文献:

[1]闾可和.小议课堂教学模式之改变[J].教学与管理,2014(09).

[2]王德敏.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5(06).

[3]曹春茹.“真”与“珍”的课堂教学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11).

[4]武景云.如何采用“分组分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15(01).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 篇12

一、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而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要取消固定化的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特别是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包括语言激励、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激励等。例如,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有点小,我就说:“你的声音很好听,如果再大些就更好了。”又如,当一个学生探究出一个结论时,我说:“你的发现和科学家发现的一模一样,只要继续努力,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科学家。”这样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讲究语言艺术,营造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二、评价主体由师生共同参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应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传统教学往往注重教师评价学生,并不提倡学生参与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则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于活跃,然后引导学生互评,让学生在互评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和积极的情感。此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例如:当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时,我问其他学生:“这个学生回答得怎么样?”学生纷纷给予评价,一课结束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表现怎么样,这节课谁表现得最好。这样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和学生互相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化。

三、关注个体差异,重视个性评价。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不断调整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保证他们学习数学时有热情和自信心。我们在课堂上的评价要因人而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于智力发展较迟缓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要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教师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赞美,来满足学生渴望得到认可和理解的心理需求。对于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不要轻易表扬,要通过评价来拓宽他们的学习思路,并帮助他们积累学习经验。这样,对各类学生都加以鼓励,保持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在活动中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提高应用能力。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四、控制课堂教学评价范围,把握课堂教学评价尺度。

首先,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范围。如果是以计算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计算活动上,比如教学中先让学生说出计算的算理,然后进行评价。如果是以练习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学生练习的效果上,比如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其次,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定要简练、明确、到位。注重评价的实效性,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控制评价频率,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的现象产生。

积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改变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师生思维,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让我们深入探索和勇敢实践,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养成。

上一篇:工厂中的网球场下一篇:日本工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