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法的作业(共8篇)
小学数学教学法的作业 篇1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题型呆板、形式单调、内容封闭的误区,这样严重禁锢了学生潜能的发展。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看待作业,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作业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
设计趣味性作业
小学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综合,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合理的数学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而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从而全面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在全面实施素质的今天,教师应从作业的主体出发,既要在趣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前提下设计作业,又要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的作业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作业成为学生放飞潜能的天空。
设计探索性作业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1。观察性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2。调查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
3。操作性作业。《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设计生活性作业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1)收集生活中常见的设计精美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包装盒,开一次展览会,从中鉴赏几何形体及图案美;(2)找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食品盒,测量计算出它们贴一圈商标纸的面积。
这样,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又从生活中发现了数学无处不在。在完成这一系列实践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与人合作、收集、学以致用等多种能力,而且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在教学中,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3个层次。基础性、发展性和开放性作业。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发展和开放性作业,中等生可选择基础和发展性作业,差生可选择基础性作业。
设计开放性作业
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为此,作业设计时,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
总之,作业设计应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引,面向全体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作业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创造热情,放飞学生的潜能。
小学数学教学法的作业 篇2
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同时教学中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 学生的差异是多方面的, 包括学生家庭环境的差异、学习速度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 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兴趣经验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等等,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智力发展和学习态度. 因此,统一的作业设计会让“学困生”无所适从,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又会因较长期简单而机械的操练,失去学习的热情. 而“分层作业设计” 可以让每个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并对学习数学充满热情,在学校中快乐学习,体验成功.
分层作业是一种具有针对每个学生特点,涵盖基础性知识、拓展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模式[1]. 实践中,我们将学生的分层作业分为三个板块,即积分制作业、 欣赏型作业和实践型作业. 积分制作业、欣赏型作业和实践型作业三者在分层作业中有不同的侧重.
二、小学数学分层作业实施策略
近年来,教师们在数学作业设计中不断创新,除考虑数学作业的趣味型、开放型等方面外,还在数学作业的合作型、实践型、 教育型、综合型等设计方面,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主动探索数学规律,提高学习技能,掌握数学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2].
( 一) 积分制作业
“积分制作业”就是以数学教材中的“基础性知识”为核心, 从时间节点和知识节点两个纬度进行作业的设计. 在完成这样作业时,采取“积分”的形式,就是难度低的基础题为第一层次习题,难度中等的为第二层次,难度较大的为第三层次. 第一层次的习题每题积分为1分、每二层次的习题为2分、第三层次的习题为3分. 如果当天的作业积分为10分,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这三个层次中的题目,每日达到规定的积分即可. 积分制作业旨在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主要可分为识记类作业和练习类作业.
1. 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 1) 适量性原则.“适量性原则”就是指教师在设计积分制作业时,对学生可选择的题量进行科学的控制,既能让学生通过作业巩固知识,又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 2) 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设计积分制作时,不能随意拔高作业难度,而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心智发展水平进行作业设计. ( 3) 坡度性原则.“坡度性原则” 是指为了满足同一年级、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在同一份作业单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设计的积分制作业题,应该随着积分的上升,难度逐渐增加,从而形成坡度. ( 4) 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原则”是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数学水平的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对积分制作业的类型和难度进行调整,使其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让它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发挥积极作用. ( 5) 丰富性原则.“丰富性原则”是指积分制作业的内容涉及面广, 不再是单一机械的练习,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在完成作业时,应注意时段性原则.“时段性原则”是指教师适当延缓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节点,使学生在完成最低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更多时间,去完成更高要求的作业.“数学教学中下限目标是课堂教学中要求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全员目标,上限目标是使学生尽可能一展才智的发展目标”.
3. 在分析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 1 ) 激励性原则. 教师在分析评价学生作业时,应通过一套科学、系统、可行的评价模式,激励学生向更高难度的作业发起挑战,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 2) 差异评价原则. 教师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应根据积分制作业的完成情况,有效地做出具有激励性或鼓励性的评价.
( 二) 欣赏型作业
“欣赏型作业”就是以课本知识为出发点,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观看影像资料、组织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认识、了解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数学王国的千古之谜、生活中存在的趣味数学知识等. 目的是把学生引向课外的广阔世界,激发求知欲. 欣赏型作业内容的提供者不仅是教师,它还鼓励学生也参与进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以语言表述、作品展示等方式来表达数学特有的逻辑性、科学性的魅力.
1. 确定内容———师生共想. 确定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内容,在欣赏型作业的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欣赏型作业设计,并在此过程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让做作业成为学生乐意做的事.
2. 实验亲历———自主体验. 我国语言学家刘旬描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教学要则中所提到的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师为主导的关系,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的. 因而,在完成欣赏型作业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要在此过程中,担当引导者,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3. 交流展示———互动合作,形式多样. 基于低、中、高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数学能力等有着较大的差别,以及不同作业类型对人数的要求不一样. 欣赏型作业的交流展示,既可以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展示,也可以是互助式的团队展示. 同时,欣赏型作业还能让表演等不同于传统作业的表现形式成为可能. 学生通过欣赏作业的实践活动,将其作业成果以朗诵、小报制作、小品表演、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
4. 评价总结———透射亮点,多维评价. 研究所希望的作业评价能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深入细致而又有效地适时评价. 因此,欣赏型作业可以采用“等缓打分”结合“鼓励性或指导性评语”的方式,对这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当然,还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学有所得.
( 三) 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就是让学生带着数学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自主实践、自主探究,从而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型作业大致可分为四类: 调查类实践作业,操作类实践作业、探究类实践作业和应用类实践作业.
1. 完成任务———互动合作. 与积分制作业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同,实践型作业更依赖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尤其是对于难度较大,时间跨越较长的作业,往往学生单人当天完成不了,可以设计为能各尽所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团队合作作业. 如“我校一至六年级近视调查统计”,“统计城市街道通过机动车的种类和车次”等实践型作业. 通过分组合作,把学习内容和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提高了人际交往、获得信息及实践的能力.
2. 在为学生分组时,教师要打破稳定的学习小组,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学习小组. 交错的互助学习小组不仅可以由优秀生、 普通生和“学困生”组成,还可以是优秀生与优秀生,优秀生与普通生,普通生与“学困生”组成的多层次的学习小组.
3. 指导评价———抓大放小. 分层评价. 在作业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达到不同目标的情况,进而进行分层评价. 这种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以不同标准来衡量各层次学生.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能够了解到学生对下达的目标的完成情况和递进情况. 对每个学生全面了解、分析、定位的基础上, 对优秀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对普通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指导作业,分析点拨; 对“学困生”采用鼓励评价, 努力寻找闪光点和进步之处,帮助其消除自卑感,树立信心. 实践证明,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表彰先进,促进后进,从而带动中间. 全面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摘要:小学数学分层作业主要有积分制作业、欣赏型作业和实践型作业,分层作业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教学法的作业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作业;运用方式
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的探索出数学作业的最佳运用方式。这是因为正确的运用数学作业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数学作业还有其他一些作用,而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摸索和寻找。
一、作业设计应有层次性
新课标中指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数学的课程要顺应现阶段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能适应不同学生个体自身个性发展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让不同的学生能在不同的起跑线上都获得良好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分层布置作业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分层布置作业不仅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异,还能有效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水平,正視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全面的了解、评价自己,使自身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有深度,多层次,适应不同学生层次的作业,从而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让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两种分层法:一种是按照作业的量来分层,另一种是按照作业的难度来分层。按作业量来分层,主要是可以让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增加一些偏基础的练习,同时让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少做一些基础练习,从而保证通过基础练习巩固所学又不占用过多时间。作业的难度分层则是根据学生掌握能力的差异,将作业设计出不同的难度系数,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可以让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在“面积”学习之后,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一层:小张的客厅长10米宽8米,小张家客厅的面积是多少?二层:小张的客厅长10米,宽比长少了2米,小张家客厅的面积是多少?三层:小张客厅长10米宽8米,如果小张要在客厅铺上,长10分米宽8分米的瓷砖,一共要多少块才行?之后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道适合自己水平的题目去做,这样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之后的喜悦,增强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信心。
二、作业设计要因人而异
在教学中,学生存在知识之间的差异、接受能力之间的差异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地照顾到这些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层次的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挑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比较高。设计作业可以设计以下一些题目,A为基本题,主要用来巩固新知;B为基础题,以当天学习的知识为主,适当与前后知识有一定的联系;C为发展题,主要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由选择。
例如《7的乘法口诀》作业设计如下:
A.写出每道题的积与相应口诀:
4×7=28 5×7=35
口诀:( )( )
B.填上适当的数:
( )×7=21( )×6=42( )×8=56( )×8=64
C.想一想括号里能填几?
4×7+7=7×( )7×5-7=7×( )
三、让日记言心声,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借助数学日记,师生彼此真诚地交流,从而使师生关系友好,融洽和谐,学生从而消除对老师的畏惧,增强教好数学的信心。
记得第一次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时,有一个小女孩在日记写道,老师最近经常批评我上课爱走神,不专心。成绩也下降了,其实我也很想认真听讲,可是想到爸爸和妈妈天天吵架闹离婚,我就烦死了。老师,我该怎么办了?看到这些,我感到既欣慰又内疚。欣慰的是她把老师当成可信赖的朋友,内疚的是自己不问青红皂白就去责备她,而不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那以后,我经常和那小女孩谈心,安慰她,鼓励她,渐渐地使她从家庭的阴影中走出来,安心学习。
四、合作性学习
设计合作性作业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为学生达到学习目的提供了问题情景和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设计“算一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的实践题: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4根绳子,让学生解决量一量问题:4根绳子可以怎样量一量?怎样量可以更省时间?让学生通过现场操作,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一作业中学生会根据各自的特长合理进行分工,这种分工,其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分层,也是学生自主的布置的分层作业。
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数学作业的价值,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找到发挥好数学作业的价值的最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彦,文春蓉.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
[2] 黄军兰.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优化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2).
华师在线大专小学数学教学法作业 篇4
第1题(3)分
“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这一表述是错误的,因为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直径是一条线段。所以应改为:“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原初表述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它违背了数学概念的()。
A、稳定性
B、开放性
C、清晰性
D、可辨别性
第2题(3)分
()是指根据事实材料,遵循逻辑规律、规则,有步骤、有根据地从已知的知识和条件推导出新结论的思维。
A、逻辑思维
B、形象思维
C、直觉思维
D、定向思维
第3题(3)分
如果说高新技术的基础是数学,那么()则是高新技术的基础的基础。
A、计算
B、数概念
C、数学思维
D、数学方法
第4题(3)分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
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B、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C、机械的接受学习
D、机械的发现学习
第5题(3)分
游戏的主要特征是()。
A、合作性
B、体验性
C、开放性
D、趣味性
第6题(3)分 在《算法统宗》中,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这充分体现了数学与文化哪个方面的关系()
A、文学
B、语言
C、艺术
D、音乐
第7题(3)分 今日数学教育出现诸多弊病,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学过程中忽视了()
A、数学知识
B、数学技能
C、数学本质
D、数学方法
第8题(3)分
尼尔·波兹曼在他的著作《娱乐致死》中认为,电视教学节目是这样一种课程:没有前提条件(不需要任何知识基础);没有难题(不需要任何智力上的努力);没有阐述(只用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画面来取悦观众)。他说,“如果要给这样一种没有前提条件,没有难题,没有阐述的教育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只能是‘娱乐’。”尼尔·波兹曼在此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A、教学娱乐化有其弊端
B、电视教学节目比学校课程有更大的优势
C、电视教学节目能降低学习的难度
D、电视教学节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游戏教学
第9题(3)分
()就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重组、改变数学问题的结构,将不容易理解或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容易理解或解决的问题的策略。
A、变换策略
B、递归策略
C、上升策略
D、搜索策略
第10题(3)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
A、能动的主体
B、被动的主体
C、能动的客体
D、被动的客体
第11题(3)分
相同的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问题不同,分析的思路、解题的具体方法都要发生变化,在应用题教学中,下列作答要求符合这一出题思路的是()。
A、列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B、请改变题目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并作答
C、请用两种不同方法作答
D、请根据已知条件,另外再提出一个问题,并作答
第12题(3)分
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本应充满诗意,然而,现实的教学,却缺少了“享受”地品尝,多了无奈地接受。课堂不再是师生心灵沟通、精神相遇的平台,却是师生极力逃避的场所。这表明()。
A、我们需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B、我们需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C、我们需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D、我们需要提高教学的有用性
第13题(3)分
数学模型方法实际上属于思维策略中的()。
A、变换策略
B、递归策略
C、上升策略 D、搜索策略
第14题(3)分 小学生初步培养的数学能力的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计算能力的培养
B、初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C、空间观念的培养
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15题(3)分
()是在对事物感知和分析、比较、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式。
A、概念形成 B、概念同化
C、概念分化
D、概念类化
第16题(3)分
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池塘平均水深1.2米,一个身高1.3米又不懂游泳的小孩不慎掉进池塘里,会不会淹死?这个创造性的问题,学生不能仅凭对平均数的求法的熟练程度解决,而要靠对“平均数”概念的深刻理解。这表明()。
A、创新性思维依赖于对概念的准确理解
B、设计创造性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
C、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可或缺
D、发散思维在问题解决中有重要作用
第17题(3)分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从广义上讲,数学也是一种游戏。
B、数学游戏教学等同于数学游戏。
C、在数学和游戏之间划出一道严格的界限是可能的。
D、自由性和规则性不可能同时成为数学游戏教学的原则,因为二者是相矛盾的。
第18题(3)分 在复习“平面图形”时,教师要求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进行分类。学生根据几个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多种网络图,加深理解了知识的内涵外延,便于学生提取运用知识。这种做法体现的理论是()
A、图式理论
B、信息加工理论
C、完形理论
D、认知地图
第19题(3)分 在平均数应用题教学中,一教师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去填,要求算出调查的数据的平均数,并说说你对计算出来的平均数的看法。通过调查计算,进行全班交流。生1:我调查了我们学校上学期各班得“学生文明号”的次数。平均每班得3.5次,最多的班级得了8次,而我班只得了1次。说明我们还有许多做得不太好的地方,要专门利用班会课开展讨论,找出差距,不断努力。生2:我调查了上周我们学校各班向特困生献爱心的钱数。算出平均每班献爱心535元。最多的班级献了1638元。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生3:我调查了今天体育课中跳绳比赛的个数。我们班平均1分钟跳绳98个,其中张佩1分钟跳了167个,我要向他学习,锻炼好身体。这一做法主要体现了教师创新教学的重要方面是()
A、教育观的创新
B、教育方法的革新
C、内容体系的创新
D、以上选项均不正确
第20题(3)分 “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转变研究对象的内容或形式,即把困难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或新形式的问题,利用变换后新形式的方便和变换中的不变性,通过对已知问题或新形式问题的解决,获得原问题的解决。”这种思想体现了数学中的()
A、化归思想
B、建模思想
C、整体思想
D、集合思想
多选题
第21题(4)分
以下关于“数学概念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
A、抽象地反映某一类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属性。
B、具有较强的随意性。C、表现形式准确、简明、清晰。
D、具体性与抽象性相统一。
第22题(4)分
19世纪到20世纪初数学教育的改革措施是()
A、肯定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消除对数学教育价值的怀疑
B、教材的改革
C、教法的改革
D、削弱了数学的应用性
第23题(4)分
教学评价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
B、反馈功能
C、选择功能
D、激励功能
E、改进功能
第24题(4)分
“绿草茵茵好牧场,一牛恰好吃 1 月(30 天),两牛刚好吃一旬,请问三牛吃几日?”对以上应用题理解正确的有()
A、“一牛恰好吃 1 月”指的是一头牛一个月(30天)吃的牧草等于牧场原有的全部牧草。
B、“两牛刚好吃一旬”指的是两头牛一旬(10天)吃的牧草等于牧场原有的全部牧草。
C、“一牛恰好吃 1 月”指的是一头牛一个月(30天)吃的牧草等于牧场原有的全部牧草加上这一个月新长的牧草。
D、本应用题的答案是三头牛可吃6天。
第25题(4)分
古希腊的教育理念是()。
A、崇尚智慧
B、为现实功利服务
C、崇尚理性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第26题(4)分
数学与游戏的共同之处包括()
A、活动的性质:具有一定的规则
B、结构的形式:具有公理化系统
C、实践方面:需要特殊的洞察力
D、活动的内容: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第27题(4)分
数学思维能力的类型包括()。
A、逻辑思维能力
B、形象思维能力
C、定势思维能力
D、直觉思维能力
第28题(4)分
以下对“估算的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有()
A、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B、通过估算有利于事先把握运算结果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
C、估算能简化运算过程,是优于精确计算的一种计算方式。
D、估算是检验的一种好方法。
第29题(4)分
创新教学体现为()
A、教育观的创新
B、内容体系的创新
C、教学方法的革新
D、以上选项均不正确
第30题(4)分
皮亚杰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
A、感觉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答案 篇5
案例分析:
现实数学观所对应的是理论数学观;生活数学观所对应的是科学数学观。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运用广泛性三个主要的性质特征。
小学数学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要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儿童的数学学习的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先生,即数学学习活动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数学学习应当成为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去仔细地观察,粗略地发现和简单地证明。
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和丰富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辨析、操作等活动,逐步从对象中抽取本质属性,建立数学概念。在本例中,教师设计了实际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观察、辨析并实验、操作,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变为在问题情境的尝试操作下的思考和分析过程,这种融生活化策略和操作性策略为一体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体现了现实数学观和生活数学观。但是,数学概念的学习和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学习上不同的。“平均数”作为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指的是一种词汇的认识;“平均数”作为一个数学概念,是对一组数的集中和离散程度的本质认识。掌握了单个词汇并不一定就是理解了概念。本例中,在采用“常规方法”来组织学习“平均数”知识的班级中,虽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设计了生活化情境,可在跟进活动中学生仍然不能将问题与习得知识建立联系甚至不能理解真实情境问题本身的意义,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作为数学概念的“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在平均数这一概念教学中,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概念是一切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基础,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要素。概念是对两中以上对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概念主要以词的形式来标志;概念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同时也是对经验的加工。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它们具有反向对应的关系,当内涵扩大了,外延会缩小;反之外延扩大了,内涵会缩小。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开发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庞大资源库。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还不如说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这种“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孩子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论述题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设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每天的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等的理解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如对股市中的各类“趋势统计图表”掌握与理解。
最后,生活中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如报纸、杂志中随处可见的统计图表、比例、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符号的理解、识别与阅读。
二、数学自身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随着经典数学的繁荣和统一,许多数学应用方法的产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必然对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课程目标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体会观察、尝试、合情推理、猜想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另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与解题技能的培养目标削弱,判断、优化的能力目标需要加强。
三、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新的儿童发展观关注儿童的发展,从关注精英数学转向关注大众数学,强调学习适合每一个个体的数学,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升公民的素质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02任务
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
几何知识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掌握必要的形体知识,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认识、改造人类生存空间的需要。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不失时机地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下面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开展好立体几何图形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圆锥的教学:我在复习准备时选用粮囤做感知材料,形象地展现了由粮囤(圆柱)变为粮堆(圆锥)的过程。展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是重视学生的操作观察,把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主要建立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等具体的感知动作上,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帮助学生切实建立起立体图形的表象。三是重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形状的物体”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如何测量圆锥的高,就不只局限于书上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五是重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亲身体验,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完成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例如在认识圆柱的侧面时,采用了让学生把圆柱包起来,再展开看一看的方式进行亲身体验,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还应十分强调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形象地展现如:高的平移、圆柱、圆锥侧面展开等难以讲述的内容,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我个人认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起以下作用:
(1)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教师作为承担间接知识传授的学习组织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根据临场的反应作适当的调整,同时要通过自己有效的评价来定位和激励学生,以达到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兴趣的目的。
(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他们受个人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基础的心理特点等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质疑、设疑、组织讨论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并通过教师有效设计的活动和评价方式来激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整体能力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评价等诊断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或调整。
03任务
答: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学生个体千差万别,个性特征明晰可见,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而与之紧密联系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必须要给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间。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时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价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让教师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之感。
数学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恰当的评价,对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非常重要。但如果评价得不合适宜,过于虚假不真实。那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就没有价值。
(一)数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学生很平常的行为,教师都大加赞赏,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学生往往就会“迷失自我。”
(二)教师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找准评价的切入点,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差异。让课堂上的评价具有个性化特色,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
当然,我在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方面探索得还很不够,今后我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我希望自己通过这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自信,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述题
发展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也是发展儿童数学素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儿童先天就有的,也是无法从其它途径获得的,只能在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和提高。
一、要重视表象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渡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在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二是在学生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的语言运用;三是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二、要加强数学交流
学会数学交流是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有效的数学交流就依赖于准确的数学概念。因此,准确地运用数学概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必须引导学生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二是要给学生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三是要让学生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三、需促进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保证数学思维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概念构建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所以发展儿童数学概念的构建能力,必须充分重视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
04任务
单项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4分,共80分。机上批阅,可多次做)
1.C 2.C 3.D 4.C 5.B 6.B 7.B 8.C 9.B 10.A 11.B 12.C 13.C 14.C 15.D 16. C 17.B 18.B 19.C 20.A
小学数学规则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形成运算的技能,它还与发展儿童数学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发展儿童良好的数感。
数感代表着个人使数、数字系统和运算具有意义的观念,更准确的说,数感实际上代表着不同个体因自己的经验、学习和能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数”的良好的智力结构。良好的数感是形成数量概念和数理推理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的条件,是形成运算技能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可以从多方面发展儿童的数感。1 在实际的情景中形成数的意义
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对具体物体对象的活动来逐渐认识数的,学习中,要使儿童能形成良好的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就应该将学习活动置于儿童具有生活经验的实际情境中,让他们体验,感悟,理解。(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例如,他们认识“5”,开始时带有物质和能量性质的,知道5个苹果,5支铅笔,5个人等,当对这些具有这种相同元素个数特征的“物体的集合”多次的感知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去关注这一类“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形成对“5”的意义的理解。
(2)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例如:小明有3本书,小芳有4本书,一共有几本书?这样的问题,假如学生采用“在第一加数基础上的逐一加”的方式,就支持了他们对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2 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1)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数的位置感首先表现在对一个具体数在某个集合中的位置有敏锐的感觉,同时对于这个数与相邻数之间的相对大小有一个敏锐的感觉。例如学生能较快反映,65这个数在100以内的序列中大致占中间的位置,65比100的一半要大些等。
(2)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例如学习8时,学生知道8是由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儿童对数之间关系的一种 敏锐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数的多种理解。3 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在开始学习加减法时,结合实际情境,学生应当对数和数的实际意义有所理解。例如,图示有3辆小车和4辆小车,并将他们和起来,学生在解答3+4=7后,应该能意识到,这是3个元素和4个元素的合并,结果是7个元素。05任务
一、判断题:(判断题17道,每题2分,共3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二、填空题(填空题15道,每空1分,共46分)
1.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
2.(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
5.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6.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7. 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8.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空间大小
9.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策略(能力)
10.(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11. 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
12.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的语言能力
13.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4.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问题(导入)
15. 认知、联结、自动化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思维,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如:教者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时,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然后通过择优选用简便科学的方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
在创设情境,回顾旧知。以旧引新,通过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分一分、数一数,体会初步的统计思想,为下面探索统计的方法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的基础上,继而进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计问题,激发统计兴趣。
⑴“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⑵师: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几个?可以用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统计方法。
2、参与游戏,探索统计方法。
⑴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你来说,我来记”,做完游戏,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就会得到答案了。⑵ 老师对同学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⑶ 学生分组活动搜集数据。
⑷ 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 ② □□□□□
△△△△△△△ ③ □ |||||
○ ||||
△ ||||||| ④ □ √√√√√
○ √√√√
△ √√√√√
⑸ 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比较简便,愿意使用。
3、整理数据,学会应用。
我们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有表格里(出示表格)图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一共 看图:你从这个表中知道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法的作业 篇6
小学生初步培养的数学能力的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计算能力的培养
B.初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C.空间观念的培养
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11~15 岁的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皮亚杰所说的()A.感觉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在“8、7、6加几”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导入中,老师说:春游时,老师和小朋友们坐着车来到公园门口,但却没有一个人进去,都堵在门口,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翻开教材,不由自主地讨论起来。一会儿,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小朋友们不知道要买多少张票。”那么到底是多少个小朋友参加春游了呢?左边一堆是5个小朋友,右边一堆是8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多少个小朋友呢?请问这一教学案例使用了哪种教学导入法?()A.故事导入法 B.情境导入法 C.游戏导入法 D.视频导入法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思维能力最基本的成分是()。A.思维方式 B.思维素质 C.思维策略 D.思维内容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同时”、“相对”、“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A.让学生读题、述题
B.模拟应用题的情景和直观演示 C.引导学生摘录条件和问题 D.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计算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产生(),建立()的意识,这样才能把数学知识及其数学思想真正传授给学生。A.笔算 B.估算 C.口算 D.运算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我国解放后的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A.《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B.《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C.《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D.《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系统的基本要素是()。A.逻辑思维 B.抽象思维
C.基础知识和技能 D.实际应用能力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0.0
9.第9题
著名数学家哈代曾说:激励数学家做研究的主要动力是智力上的好奇心,是谜团吸引力。以下观点与哈代的话最吻合的是()。A.数学即生活
B.数学即“做”数学 C.数学即文化 D.数学即游戏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一般来说,在教学条件下,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获取概念的主要方式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获取概念的主要方式是()。A.概念形成;概念类化 B.概念类化;概念形成 C.概念同化;概念形成 D.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1.第11题
数学符号与运算符号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A.全异关系 B.包含关系 C.全同关系 D.交叉关系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2.第12题
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必须采用()
A.直线式 B.圆周式 C.单一式 D.综合式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3.第13题
视线能完全沿着图形轮廓不断地积极活动,这是几岁孩子观察图形时的特点()A.3岁 B.4岁 C.5岁 D.6岁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4.第14题
相同的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问题不同,分析的思路、解题的具体方法都要发生变化,在应用题教学中,下列作答要求符合这一出题思路的是()。A.请列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B.请改变题目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并作答 C.请用两种不同方法作答
D.请根据已知条件,另外再提出一个问题,并作答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5.第15题
数学概念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教育家()。A.利贝克 B.比格斯 C.迪恩斯 D.罗素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6.第16题
数学素质教育为以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价值取向上就是有机结合传授数学与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A.意识形态 B.系统知识 C.社会习俗 D.伦理道德规范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7.第17题
将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建立一个等式,把生活语言“翻译”成代数语言,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是()A.数形结合思想 B.数学思想 C.集合思想 D.方程思想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8.第18题
“有一个星期天,三位同学去郊游。李明拿了5样菜,张强拿了3样菜,王刚按价该拿8元钱。如果每样菜的价钱都相等,这8元钱应该怎样分给李明和张强?”这道应用题设计存在的问题是()。A.应用题素材脱离实际 B.题型的套路化很明显 C.应用题的表述不规范 D.应用题素材的单一化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0.0
19.第19题
有人曾批评数学教材“十题七商”的现象,因为只要翻一翻课本,就可以发现多数题与做“买卖”有关。这说明应用题素材存在()的弊端。A.复杂化 B.简单化 C.多元化 D.单一化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0.第20题
()就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重组、改变数学问题的结构,将不容易理解或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容易理解或解决的问题的策略。A.变换策略 B.递归策略 C.上升策略 D.搜索策略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1.第21题
①喜欢足球的有 40 人,喜欢足球的比喜欢篮球的多3∕5,喜欢篮球的有多少人?②喜欢足球的有 40 人,喜欢篮球的比喜欢足球的少3∕5,喜欢篮球的有多少人?这两道题的答案分别是()。A.25人;25人 B.25人;16人 C.16人;25人 D.16人;16人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2.第25题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一名教师在进行毫米与分米的教学中,告诉同学们,学校最近将为同学们定制校园卡的卡套,不过需要大家将校园卡的相关信息告诉生产卡套的公司,请大家帮忙测量校园卡具体的长和宽。在接下来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会遇到长度不够整厘米的情况,进而引发讨论。这一教学案例体现了建构主义中哪种教学设计思想()
A.支架式教学设计 B.自上而下教学设计 C.抛锚式教学设计 D.随机通达教学设计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3.第26题
布鲁纳认为,再现知识的方式有三种,即三种再现模式。这三种再现模式按其在儿童身上发生和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
A.动作模式、映象模式、象征模式 B.动作模式、映像模式、图式模式 C.动作模式、图式模式、符号模式 D.图式模式、符号模式、再现模式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4.第27题
以下哪句格言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最为契合?()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5.第28题
()是在对事物感知和分析、比较、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式。A.概念形成 B.概念分化 C.概念同化 D.概念类化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6.第29题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首先就要做的工作是辨认,辨认即对例证进行比较,根据事物的()进行分析,在直观水平上进行辨别。A.本质属性 B.对象种类 C.外部特征 D.内部特征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7.第30题
“数学是对所研究对象的数学本质的概括和把握,它脱离了事物的现象,它是对事物本质及其关系最高度、最纯粹的概括和提炼。”这句话体现的数学特性是()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应用性 D.具体性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8.第31题
“数学游戏教学的基本方法”中,体现“做中学”特质的方法是()A.猜想 B.操作 C.竞争 D.观察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9.第32题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体现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要素是()A.协作 B.意义建构 C.情境 D.会话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0.第33题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数学活动教学的特征()A.重过程,重体验 B.以教师引导为主 C.开放性
D.以学生为主体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1.第34题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从广义上讲,数学也是一种游戏 B.数学游戏教学等同于数学游戏
C.在数学和游戏之间划出一道严格的界限是可能的 D.自由性和规则性不可能同时成为数学游戏教学的原则,因为二者是相矛盾的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2.第35题
生活中的丈量土地、计算产量、制定计划,设计建筑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数学,这充分说明()A.数学高度的抽象性 B.数学严密的逻辑性 C.数学广泛的应用性 D.数学的人文性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3.第36题 教师要支持并鼓励学生不平凡的想法和回答,体现了数学游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A.趣味性原则 B.开放性原则 C.体验性原则 D.创新性原则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4.第37题
无论是具象思维、抽象思维,还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必须要明确培养的目的,让学生清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种问题有什么规律,应该采用哪一种思维方法。这表明()。A.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有创新性 B.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有目的性 C.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有灵活性 D.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有组织性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5.第38题
概念同化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如下五个阶段:()。A.定义、分类、同化、辨认、应用 B.定义、分化、类化、抽象、强化 C.定义、分类、同化、辨认、形式化 D.辨认、分化、类化、抽象、应用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6.第39题
加强()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重要方向之一。A.笔算 B.估算 C.口算 D.机算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7.第40题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编码系统”,提出这种观点的认知主义学者是()A.皮亚杰 B.加涅 C.奥苏贝尔 D.布鲁纳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8.第41题
学习了四边形知识后,小学生回到家中,会试图区分和说出:这张桌子是长方形,那扇窗是正方形等等。这体现的数学认知发展过程是()A.顺应 B.同化 C.图式 D.平衡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9.第42题
“32千克减去它的3/4是多少千克?”如果把题中的“32千克减去它的3/4”看成“32千克减去3/4千克”,题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在解应用题时,必须()。A.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B.认真读题、审题 C.计算要精确 D.懂得逆向思维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0.第43题
就数学本身来讲,即使测量上万个三角形也无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说明了数学具有()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广泛的应用性 D.不可测性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1.第47题
数学思维策略的基本原理是()。A.新问题转换为理论模型
B.问题对象要素之间的辨别与转换 C.逻辑思维之间相互转换
D.新问题的解决转到熟悉的领域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2.第22题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性质具有()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义务性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3.第23题
19世纪到20世纪初数学教育的改革措施是()A.肯定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消除对数学教育价值的怀疑
B.教材的改革 C.教法的改革
D.削弱了数学的应用性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4.第24题
直观按具体化程度分为以下几种()A.情境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图片直观 E.语言直观
您的答案:B,C,E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5.第44题
教学评价的功能有()A.导向功能 B.反馈功能 C.选择功能 D.激励功能
您的答案:A,B,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6.第45题
数学活动教学的意义是()A.培养学生高尚品德 B.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 C.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在活动中汇总提高学生的素质
您的答案:B,C,D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7.第46题
建构主义提倡的教学设计包括()A.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 B.随机通达教学设计 C.抛锚式教学设计 D.支架式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 篇7
关键词:数学作业设计,目的性,趣味性,灵活性,创新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 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技能, 培养各种能力, 提高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作业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争取充分地发挥作业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作业设计要有一定的目的性、针对性
目的性是指练习要有目的。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围绕教学目标, 针对学习重点, 突破难点, 精心设计, 这就要求教师深钻教材, 弄清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对设计的每一道题教师都必须明确练习的意义, 通过练习将促进学生深化理解哪些知识, 形成掌握哪些基本技能, 发展哪些基本能力等。
如,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 教学目标是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会正确地进行计算。重点是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针对以上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第一, 填空。 (掌握书写格式, 弄清计算全过程)
第二, 算一算。 (设计的计算结果有假分数、真分数、整数、零、不是最简分数、还有被减数是1的, 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不同结果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计算技能。)
第三, 变式练习。 (不但能巩固计算方法, 还能理解分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作业设计要新颖醒目, 不落俗套
新课标告诉我们, 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 所以在有些章节布置作业时, 可选择多联系生活实际的。
如学完“数据的代表”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后布置学生分别计算一下期中考试自己小组各科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并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说说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新知, 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呢?
三作业设计要生动活泼, 兴趣盎然
在作业设计时, 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活动中, 不仅能激发学生做作业兴趣, 同时, 学生在充满愉悦的情趣中, 还会做得轻松、做得主动, 进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在学完“质数和合数”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班上有55名学生, 全部编上号从1到55, 每人制作一个牌子写上自己的编号, 符合以下问题的就举起自己的牌子。
(1) 是质数的有___________。
(2) 是合数的有___________。
(3) 是奇数的有__________。
(4) 是偶数的有___________。
(5) 是奇数中的合数有____________。
(6) 是偶数中的质数有____________。
(7)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有_____________。
(8) 最小的质数及最小的合数是___________。
(9) 最大的质数及最大的合数是_____________。
(10) 即是偶数又是5的倍数有___________。
四作业设计要激发思维, 开拓创新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教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性作业, 组织指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激发思维和开拓创新意识。
例如, 教学“米、厘米、分米”后, 给学生设计作业:一是请你调查下列物品的长度, 并记录物品:黑板、桌子、讲台、凳子。二是班级有几把不同刻度的尺子, 你准备怎么测量?这种答案开放的实践题, 学生可根据需要, 作出各种不同的合理选择, 老师只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评价即可, 就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促使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法的作业 篇8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
教师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来设计作业。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能否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具有亲和力和童趣。
1.绘画型作业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型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剪刀等工具设计一些与轴对称图形相关的美丽图案,然后在班内展览。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散发创新的光芒,把这样的作业当成一件艺术品来完成。
2.情境型作业
设计情境作业,是超越知识的符号,是构建生活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能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作业艺术的时代要求。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后,教师设计“帮小动物找家”的作业:“一天,小动物们一起出去玩,回来的路上迷路了,你能根据图中的描述把它们送回家吗?”把课后作业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以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二、设计探索性作业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数学知识,设计有探索意义的作业,培养学生思考、观察、实验和合作的能力。
1.观察型作业
观察是学生思维的窗户,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后,布置学生在自己家里或资料库里找一找身边的钟表,观察和发现钟表的特点。学生借助实物,通过反复多次观察、比较,直至形成表象,才有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和深化。
2.调查型作业
这种作业要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如何开展数学调查。让学生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使学生可以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直接感受、尝试与人交流和合作的乐趣,增加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学会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小数的认识”和“统计”后,可以让学生去做商品价格小调查等。这样的调查型实践作业,经过学生自己的调查研究、计算比较、分析概括,使学生求真、求实,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3.实验型作业
实验操作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后,让学生以做泡泡水的制作方法作为参考,自己配置一些泡泡水玩。学生通过这种动手操作的作业,既能加深理解知识,又能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三、设计生活性作业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种“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点告诉我们,数学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可以设计这样的家庭作业:“有一款家电组合:彩电2000元,功放的价钱是彩电的80%,音响的价钱比彩电贵20%。当时老师身边带了5000元现金,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吗?不够的话怎么办?”设计这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阶梯性作业
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一些有梯度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布置多层次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阶梯式作业就是根据知识点的多少、思维的难易程度、知识交叉联系的程度等把作业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题,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主要突出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第二层次为基本题,针对一般学生而设计,主要突出概念的理解、基本方法的掌握和综合运用;第三层次为发展题,针对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主要突出概念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重要的思想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这种类型的作业,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在不同的目标下练有所得,使他们乐学而不厌,树立了成功的信心,从而达到“人人學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教学目的。
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个人能力和数学素养也得到提升。我想这样的作业才是有价值、有效果的,才是真正的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蕾.创新设计作业 发展实践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4(35).
【小学数学教学法的作业】推荐阅读: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07-19
小学数学作业的批改论文10-20
谈有效的小学数学作业批语06-17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布置(发言稿)11-05
小学数学作业二07-11
小学数学作业随笔08-19
《二期课改下小学数学弹性作业的实践研究》08-25
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09-02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分层设计的几点反思09-06
重新认识小学数学作业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