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实效性

2024-06-30

职业道德的实效性(精选12篇)

职业道德的实效性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社会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已很难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当前, 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远远达不到人们的期望, 本文分析了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一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1.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发展也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开阔视野和拓宽知识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它的发展也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的盛行, 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新的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体系还有待完善, 社会的道德法律法规仍然不健全。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低下, 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各高校长远的发展。

2. 道德教育的观念保守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道德教育观念保守是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 我们对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认识是片面和狭隘的。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赋予个体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它不仅约束个体的异己力量, 又保证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 高校缺少道德教育的课程安排, 道德教育的课程相对比较薄弱。再次, 高校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缺乏重视。大学生只是单纯地强调自身的学业和将来的工作, 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少对道德教育引起重视, 大学生普遍都认为道德教育不需要专门培养。

3. 道德教育评价缺乏有效性

道德教育的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针对道德教育工作以及道德教育效果做出判断的过程。虽然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反馈环节, 但对道德教育活动起着调节性的关键作用。客观、公正、科学的道德教育评价不仅能为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 同时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中, 普遍只是关注结果, 很少重视其动机和过程, 使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二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1. 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为了营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我们要把道德教育工作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 加强学校各种行为规范、制度和纪律的建设, 形成一个学术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然后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道德模范。通过社会对道德模范的弘扬来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态度, 为大学生的德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高尚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 对人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 能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唤起大学生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在动力, 使道德从外部调控内化为大学生内心的自觉要求和行为习惯。

2. 把握道德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不仅仅是学校进行教育的结果, 同时也是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 人们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作用下形成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首先大学生必须打破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滞后性, 既要继承中华传统的道德文化标准又要吐故纳新。然后我们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 贴近社会和生活, 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紧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感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塑造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 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规范, 在生活中实现德育目的。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就必须使高校德育的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和生活。

3. 构建道德教育的系统体系

要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就要积极地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系统体系。首先要加强学校各部门的道德教育工作, 保证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其次要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法律机制, 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的有力保障。再次要加强高校道德建设的综合管理, 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环境, 更好地保障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当今社会, 高校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开展道德教育, 根据学生的特点, 不断研究新办法和寻找新思路, 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场合, 只有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发挥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校为道德教育的主导, 以家庭为基础, 以社会为依托, 使道德教育形成一个网络体系。实施全方位的道德教育, 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 真正改变目前德育效率低下的状况, 从整体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淑萍.论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内在原因[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2]郭栋.关于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4)

职业道德的实效性 篇2

论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格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人才的质量.本文探讨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在目前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形成原因.只有正视这些事实,转变观念,不断研究新形式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才能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作 者:邹正生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医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刊 名:零陵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1(2)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教育   实效性  

职业道德的实效性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210—02

职业道德教育是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的工作,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高校培养的是促进民族地区繁荣进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民族地区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重大、长远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族地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事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结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需求合理定位,坚持民族特色,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高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正转变到以内涵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发展轨道上来,坚持“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服务”的特色办学宗旨,结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需求合理定位,坚持民族特色,努力创办高水平的特色型大学。对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事关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学校科学、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更关系到青年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调查显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充分肯定职业道德重要性的同时,对将来要从事的行业的职业道德了解不多,学生知晓的基本为职业道德的共性要求。在与用人单位访谈中,就证实了这一点,用人单位表示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了解多为共性的内容,而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清楚所从事岗位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民族地区高校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是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顺利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一)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是学生最信赖的人,也是学生经常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关系到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民族地区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道德规章制度,只有进行科学的教师道德管理,搞好师德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管理

人员的师德修养,教师的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教师的

立业、敬业、勤业、创业和乐业精神,正是师德高尚的重要表现,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表率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激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需求,应该转变传统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对保守的教育方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把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看作教育者和大学生不断互动的过程,只有通过这种平等交流的互动过程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内在的职业道德需求,指导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位置,立足根本,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行行出人才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把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实现同社会需要及“敬业、奉献”联系起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理想。通过这样的主体性教育,使大学生不再把各种职业道德知识仅仅当作一般的需要了解的知识理论,而把它们当作自身的行为准则,用来规范自己的职场行为,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三)以职场要求为导向,实施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更是一种实践能力,只有当撞击到具体的实践问题时,才能真正彰显其意义。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规范指导下,在环境的熏陶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更好地了解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只有不断融入社会,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道德选择能力,从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来进行。高校和用人单位在职业道德教育上进行合作,搭建校企互动的职业道德教育平台,将行业规范和企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校企合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论教育,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规划等,企业则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渗透职业规范教育,如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从而使职业道德教育走向具体化。可见,实施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也是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重要途径。

(四)典型示范

典型示范就是利用榜样激励、利用典型引路、利用典型的人和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去学习、对照和仿效。典型示范的特点是将抽象的说理变成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被激励、同化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需要,进而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对照和仿效。利用典型示范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运用先进典型高尚的精神激发学生敬业爱岗、乐业勤业、艰苦创业的意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典型,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并把这种情感升华为理性的认识。在典型示范的教育過程中,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并可以监督和激励自己朝着典型榜样的方向努力,最终将职业道德牢固地变成自己的乐意的行为。

(五)引入优秀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职业道德

民族地区高校作为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培养大量从业人员的重要培养基地,在民族地区高校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对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民族地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新特点,促进校园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升校园文化精神,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创设和谐、健康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民族地区高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民族地区高校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既要保证在当前较短的时间取得明显的成效,也要做好长期的规划;既要考虑到职业道德教育共性,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既要保证教育的导向性,又要做到亲和自然。

(一)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民族地区高校要把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学校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要在具体的教学管理服务中充分体现实践职业道德教育,形成全校上下关心支持参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合力,形成全校教育资源主动导向职业道德教育的局面。

(二)师生互动,情理共进

民族地区高校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师生互动。在教育中也要注意理论与学生情感的有机融合,专题的讲述和案例分析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做到理论统领情感,情感深化理论,二者互相促进。

(三)把握关节,注意技巧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育活动载体中去,而各个活动載体也是由各个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对活动主题的实现都非常重要,而不能有任何闪失。因为一个环节不到位就有可能伤及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导致相反的结果。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罗姗,郑永廷.论我国职业道德传统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2]张丽宏,张丽娟.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于加洋.高校多渠道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5]王莹华.引进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6]郑静静.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7]李建设.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融入现代企业文化[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职业道德的实效性 篇4

一、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与渠道来实现。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多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 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无法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专业性和实践性更好地结合。专业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 专业教育也是职业道德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规范、职业品德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在课堂中相融合, 使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不仅能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更能在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方面满足企业的需要。

二、全方位、全过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渐进式、全方位的教育过程, 高职院校要营造有利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方式, 树立职业道德先进典型, 发挥其良好的示范效应。在高职院校的日常课程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以及教研科研的过程中, 都应该向学生渗透和灌输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行为规范, 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将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相结合, 将规范教育与社团活动、讲座相结合, 从入学到毕业, 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将职业道德内化为学生的习惯, 内化为其固有的品质和人格。

三、职业道德教育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性决定了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也是有效途径,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 不仅可以使高职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 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 了解岗位工作职责, 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同时, 通过企业老员工、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及专家的言传身教, 能在无形中对高职学生产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因此, 将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岗位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充分利用企业这个真实的教学环境, 可以更好地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 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高度对接。

四、提升职业道德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

在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背景下, 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管理还是后勤服务的工作人员, 他们的工作状态、管理理念和服务态度对学生会产生很大影响, 往往具有吸引、示范和导向作用, 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更多地体现出了教师日常行为与工作态度对高职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以身作则是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因此,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和考核, 通过岗位学习与交流、技能培训、教研科研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从政策上、管理制度上、考核机制建立等方面, 强化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为导向, 校园文化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认知、价值导向和激励功能。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职业道德人格,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通过讲座、实习实践和活动等多种方式, 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六、结语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 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 使学生明确其职业价值取向, 规范其职业行为, 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氛围。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职业道德教育与高职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态度和责任感有重要影响。“90后”已经成为当前就业的主体, 未来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所以必须加强“90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 学生才能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态度,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亚, 世纪桥.试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J].华章, 2012 (11) .

[2]江净帆.职业道德教育低效对策的社会学视角分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1 (9) .

职业道德的实效性 篇5

内容摘要

当前,如何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长宁区团委通过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座谈会、走访相关部门党政领导、到黄浦等区县学习交流等形式就此课题展开调研。本文研究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及具体原则,并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同时,本文还阐述了共青团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 针对性 实效性 共青团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未成年人的素质如何,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伟大复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04年中央8号文件颁布以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上海共有未成年人306万,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上海能否实现“两个率先”、“一个前列”的战略目标。近年来,上海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形成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面对新的形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原则

(一)主要内容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主要内容包括:

1、社会环境。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影响重大,其重点是通过运用包括舆论、文化、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在内的各种有有效手段,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有利于未成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学校教育。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其重点是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3、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其重点是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和关注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等未成年子女的教育。

4、社会实践。社会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其重点是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精心设计载体,丰富内容,拓宽渠道,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阵地建设。活动阵地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形载体,其重点是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坚持面向未成年人、服务未成年人的宗旨,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

6、队伍建设。工作队伍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支撑力量,其重点是加强团(队)干部、青少年社工、志愿者等各类青少年工作者队伍建设,积极发挥他们各自优势,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

7、工作机制。工作机制是保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其重点是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具体原则

要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势制宜原则。势是指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势和特点。这就要求做到“三个转变”:一是观念转变,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针对性、实效性需要我们深入未成年人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二是方法转变,就是要求工作的方法要从“灌输”转变为“引导”。三是自我转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者要有勇气面对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历。

2、因时制宜原则。时移世易,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也必须贴近实际,紧扣时代发展方向。这就要从需求入手解决问题,抓住未成年人渴求知识、渴求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通过学校教育,社会交流等多种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要从困难入手解决问题,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充实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引导他们辨识真善美,提高他们的科学修养和道德法制素养。

3、因人制宜原则。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这就需要我们适当区分不同思想群体的未成年人,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和方法。要从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不同类别的特点和多样化的需求出发,充分调动广大未成年人内在向善、向上、向美的积极性,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广泛参与,发挥未成年人的主体作用。

4、因地制宜原则。各个区县未成年人思想状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就地取材、不断创新,突出工作理念、活动内容、服务载体和工作机制的创新,要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得更活、更丰富多彩。

二、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和社会环境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层次的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时期,社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一是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上对穷富的评价标准发生变化,导致部分未成年人心中不平。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分配的多样化,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多元化。利益的驱动,有形无形之中对未成年人产生重要影响。一切向钱看,成为一些未成年人的目标追求。

二是传统道德面临挑战。国外的先进文化与腐朽思潮同时涌入国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充斥社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败下阵来,西方国家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思想和观念占据主导地位,诱导一些未成年人脱离了现实,思想道德出现危机,理想目标一片空白。

三是文化市场上的审美错位。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为了追逐市场的卖点牟取高利,置社会责任感于不顾,在为未成年人提供的精神食粮中,掺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的腐蚀品,对审美观尚未形成辨别能力比较弱的未成年人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误区

一是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道德标准抽象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

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传统道德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这样造成与青少年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

三是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青少年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

四是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三)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新挑战

根据《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内地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03亿,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网民占较大比重。网上冲浪,已成为未成年人追逐的新潮。网络对于未成年人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极大地开拓了未成年人的视野,有利于现代素质的培养,同时又是一个新的伤害源,往往造成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沉迷于虚拟世界,导致未成年人自律弱化,甚至人格异化,危及身心健康。

一是网上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未成年人从网上获取的暴力、色情信息,以及在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暴力游戏的强刺激中,逐渐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形成以行使暴力为乐,以致人伤亡为快的思想和行为。大量的色情信息,对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未成年人,已经造成许多令人忧虑的心理刺激和不良仿效。过分沉溺于网上聊天、游戏等网上生活,造成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课、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等危害。

二是不良手机短信的影响。由于短信功能从纯文本形式向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的进化,在乐于追逐新潮的未成年人中迅速出现了“手机一族”和“短信文化”。未成年人在享受自由交流的同时,私欲放纵和道德失范等人性的弱点也由此显露。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黄色信息满天飞,以往多在成年人中流传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通过手机短信蔓延到了未成年人中间,对未成年人的辨别是非能力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独生子女群体、民工子弟群体等未成年人群体凸显新问题

当前,受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管理、社会不良风气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部分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心理和人格发育不健全。

一是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突出。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单一性”,导致长辈过分溺爱、过分期望、过分袒护。孩子在畸形的家庭教育下,发生人格扭曲,养成自私、偏狭、“唯我独尊”的心态和生活上的低能儿。从未成年人的父母来说,父母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一部分父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上,对孩子疏于管教。同时也有人把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到家里,造成未成年人过早接触到社会不良现象,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民工子弟被边缘化。一方面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把孩子委托给爷爷奶奶和学校,使留守未成年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犯罪;另一方面,随父母到大城市的孩子得不到同辈的承认,人格发生扭曲,容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五)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尚未形成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认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是学校独担,出现了学校讲一套、家长说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是又一套的现象,致使现实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重智轻德”、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等现象仍然存在,也表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格局还未形成。同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体措施实施及实施后如何评价的问题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致使各部门间存在着责任不清的现象,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一定阻碍。

三、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针对性、实效性的若干思考

(一)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和谐社会与和谐未成年人是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条件。同样,未成年人群体积极向上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

1、加强宣传力度,抓好舆论引导

良好的舆论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要结合各种纪念活动,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设和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栏,组织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和视听新产品,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要发挥示范群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导向作用,通过运用实际的事例以使未成年人从感性体验而到情感上认同。

2、加大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腐败和不良风气不但影响未成年人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直接诱发青少年犯罪。要通过立法等形式,就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形成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统一认识,以此来加大对文化环境的监管。各级政府和执法机关要对社会环境立法整治,持续不断地进行反腐、打黑、扫黄、禁毒、反邪等项工作,从根本上扭转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

3、建立健全教育阵地,大力开发闲暇资源

积极整合社会德育资源,为未成年人提供德育活动的基地和健康的校外活动场所。整合老党员、老教师等社会资源,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丰富未成年人闲暇生活。注重发挥各类教育基地的作用,争取让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的子女也能够参加学习和活动。同时,还可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馆的建设。

(二)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加强思想引导

1、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确立德育为首的观念,进一步明确学校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规划,建立和完善校长亲自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承担的德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加大学校德育投入,落实德育专项投入,并随着教育经费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要深入社区、深入基层,了解社会、了解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及时掌握社会发展的状况,实现同步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使教师的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选派责任心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担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及班主任,充实德育工作力量。同时,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运用讲故事、角色扮演、讨论、个案学习、游戏等各种方法,使未成年人觉得道德教育是富有挑战、满足感和趣味的学习,而不是老套的说教。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提倡老师与未成年人相互尊重和互动,就道德、价值观等问题展开坦率的对话,把“蹲下来说话”更进一步发展为“坐下来对话”。

2、进一步发展家庭教育

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并不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善用管教方式,多以正面鼓励、诱导感化为主,在活动中使家长与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不断补充、提高和改变。扩大、提升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数量和质量,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的宣传、普及和培训,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成才观,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给子女以陶冶,使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全面关怀中通向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家庭教育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积极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讲究教育方法,并支持和配合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上网,建设健康网络世界

1、加强对网吧、网站的管理

推进放心网吧创建工作,在学校和社区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上网场所,使未成年人能安全上网、健康上网。丰富各类网站中受到未成年人欢迎的网页和专栏的内容,引导他们进入安全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和快乐大本营。支持学校、共青团、网上青年社团等开设各类符合青少年需求的特色网站。

2、加强网上正面引导

组织开展优秀网页制作评比、网上征文、知识竞赛、手机短信编辑大赛等活动,探索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方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实施“百万雏鹰网络计划”,指导未成年人自我制定《文明上网公约》,争当“网络文明小卫士”,引导未成年人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开展“我与父母共在线”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信息环境,“放大”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组织“青春自护远离网瘾”系列活动,邀请专家为青少年做戒除网瘾的专题讲座。

3、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上志愿者队伍

通过“大手”牵“小手”,整合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关注并参与BBS、聊天室、网络游戏等未成年人集中的领域,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以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进行有效传递,有效引导,把握网络话语权。

(四)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有效工作机制和格局

1、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组织协调、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可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办公室等专门机构来负责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把社会各个方面、政府各个部门的力量调动起来、整合起来,共同关心、共同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树立和落实大教育的观念,走学校、家庭、社区共建的路子

学校德育不仅仅是德育老师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校教职工以及家长、全社会关心的工作。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应该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学校教育要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家庭教育要着力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社区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要发挥社区功能。通过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形成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分层分类确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内容既紧密关联,又相互区别,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未成年人每一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必须抓住主要方面,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可根据未成年人在不同发展阶段健康成长的需要和身心特点,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菜单。

4、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把教会未成年人怎样做人放在最基本的位置,从个人(掌握生活技能)逐渐到社会人(学会承担社会角色的权利与义务),然后再发展到道德人(做道德高尚的人)和政治人(做讲政治的人)。通过实施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群体评价、综合评价等方式,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未成年人对工作项目、活动内容进行评估。

四、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坚持正面引导,着力深化团队主题教育

正面引导是团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根本。共青团可以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特点,坚持分层次、有步骤地正面引导,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着力巩固和深化传统的主题团日和主题队会教育活动,通过开展“雏鹰争章”、18岁成人宣誓仪式等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紧密结合中小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关爱教育等,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利他主义意识。同时注重青少年先进典型的道德示范作用,开展“优秀团员”等评选表彰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榜样。

(二)突出道德实践,拓展活动形式

道德实践是团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重点。共青团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广泛开展“手拉手”、“少年雏鹰行动”、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保护母亲河等实践活动,推广青少年道德成长卡、跳蚤市场等项目。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未成年人在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在社会生活、社区生活中做明礼诚信、尊老爱幼的小模范,通过亲身经历和获得真实感受,在实践中教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

(三)注重文化熏陶,营造积极健康的青少年文化氛围

文化熏陶是团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共青团可通过实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和“青少年网上文化行”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倡导读书学习之风。开展青少年文化园创建活动,通过举办特色鲜明的青少年文化艺术节、少先队文化巡礼和各类才艺展示、文体比赛等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使广大青少年在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环境中培养关爱之心,在人人做主人的氛围中培养责任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在追求美好的气氛中培养真善美的品质。

(四)维护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维护权益是团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坚持抓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宣传教育工作,引导青少年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创建力度,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开展“少年儿童平安行动”、青少年毒品和爱滋病预防教育、“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加强对社区未成年人的教育、监督和服务。

(五)加强组织建设,形成富有成效的团队工作机制

职业道德的实效性 篇6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教育;职业道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各大产业迅猛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也随之膨胀,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人才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此,中职学校应强化对中职生德育教育,以德育教育为切入点养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

1.中职生德育教育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关系分析

中职生德育教育是指中职学校对中职生开展的思想教育课程、品德教育课程以及政治教育课程的总称。其中,思想教育课程主要是教育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品德教育课程主要开展道德作风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道德行为教育,是教育中职生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开展培养中职生的政治观点教育、政治方向教育以及政治立场教育。

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离不开德育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而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前提也需要开展德育教育。中职生在德育教育下顺利毕业就业,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可见,中职生德育教育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息息相关的关系。

2.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实效性途径

2.1德育理论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认知

中职生职业道德认知是始于对道德的正确感性认识,是基于职业道德表面认识,畏惧于道德谴责而遵守道德的。可见,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离不开德育教育认知,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中职生职业道德认知,扩大中职生胸怀视野,转变中职生思维方式。

德育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德育理论教育和职业道德的结合点为切入点,在德育理论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如,《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恪守职业道德的要求——我公道”一文中,教材中以刘姝威的感动中国人物实例为主线,辅以网络视频案例,向学生讲授不畏权势,公正办事的要求。在德育理论教学中,以真实案例与学生共同学习案例背后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意义,以生动直观的案例感染学生,说服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将德育理论教学升华至一般性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2.2德育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职业道德转化

中职生在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基础上,想要实现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将道德学习内化为个体行为,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真正认识职业道德的价值所在,从情感上接受职业道德,从理论上认同职业道德,愿意在行为上践行职业道德,实现职业道德从外在转化为内在。因此,中职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时,要充分调动中职生的主观能动性。

职业道德行为是基于后天实践养成的,因此在德育实践教育调动中职生主观能动性,以实践教育作为培养职业道德行为的根本,引导中职生职业道德内在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基于德育教育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中职生职业道德理论转化为行为。在德育实践教育中,教师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实践为平台了解社会,指导职业道德实践。而恰当的实践教育也证明,德育实践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将德育理论知识演练为职业道德行为,以更好的培养职业道德习惯。德育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职业道德转化,将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一种信念,并以信念为基础外化为职业道德行为。

2.3共同教育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较多部门和单位,需要在相关领导支持下,全员参与、多方配合共同实施。中职学校充分调动教学资源,承担中职生职业道德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不断努力,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德育教育合力效应,以整体效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在中职学校日常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学习宣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模范作用,开展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

同时,德育教育需要多方合作,在社会环境内,调动学校、企业、学生和家庭共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中职生受社会、企业和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在认同社会道德基础上,按照企业职业道德要求,接受父母职业道德引导,形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观念,养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所以,职业道德教育需要社会、企业、学校、家庭齐力配合,更好的养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

总之,中职学校在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应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德育理论教育、德育实践教育以及共同德育教育,探索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形成多方互动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提高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惠珠,巧用案例教学法 优化中职德育课教学[J].职校论坛,2012(19).

[2]周秀平,再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改革[J].科技与生活,2010(3).

职业道德的实效性 篇7

一、了解职高生特点,设定实用的教学目标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职高新生普遍存在着以下特点:多数职高生是中考的失败者,对英语失去信心或兴趣不足,英语学习困难重重。要使职高生有扎实的英语文化基础知识,在将来能有效地运用英语,就必须要清除这个信心不足的心理障碍。

首先要改变职高生消极悲观的不良心态,形成勤奋、自信、积极等良好的性格特征,让他们尽可能去体会和享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其次,利用各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联系生活,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创建学生能够开口、也乐于开口的语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使他们在英语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信、昂扬的心理状态。

我认为,职高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拥有一定继续学习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应用英语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此外,配合有关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某一职业岗位应用英语的能力,真正使英语为专业服务。

二、编写英语校本教材,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职业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为专业学习服务。因此,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尊重学生的需要,要与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相关。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能适应职高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我认为职中的自编教材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参考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一级的内容,并借鉴《英语900句》、《李阳英语》、《走遍美国》等口语教材,编写一本《校园英语》。这本教材以话题情景题为主线,以校园生活为背景,教学常用英语口语。在教材上分层,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此外,二年级的学生还应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尽量多地掌握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词汇,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向外发散的基础。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参考现有的一些出版资料,编写一些实用性比较强的、适合职中学生的专业英语教材。但不可追求内容的难和全,否则只会让学生和老师都觉得在自讨苦吃。

三、引入竞赛机制,以竞赛促进教学

众所周知,职中学生英语基础差、自觉性差,如何传授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又培养较强的应用能力,这对所有职高英语教师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我认为,教师应广开思路,积极探索,让学生体验竞争的乐趣,如英文歌学习和竞赛、歌曲卡拉OK比赛、朗诵比赛、话题演讲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他们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能力,也培养他们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多种能力。此外,这些活动也有助于挑选英语尖子,为每一年的英语口语应用大赛做人才的储备。

四、设置新的评价机制,关爱弱势,实现双赢

众所周知,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完全制约着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目前,教学效果的评价仍以书面测试为主要形式。从职高学生的实际来看,我们应突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动手操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考察。为此,应该对测试机制进行如下改进:

1. 创新测试内容。

以往的测试很少测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学生的学习精力也主要放在怎样记住知识上,忽视了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应在测试内容上做文章,增加口语方面的测试。

2. 创新评价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探究 篇8

要理解德育的实效性, 首先要明确德育的概念。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 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 通过内化和外化, 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 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中等职业学校中, 德育课的功能和作用就是通过系统化了的课堂教学, 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德育课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直接担负着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它不仅最具体、最明确地阐述了路要怎样走, 人要怎样做的人生要义, 而且其中一些内容既是各个学科知识高度概括和综合的结晶, 又是指导各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思想方法, 以及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德育实效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 德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由此, 我认为德育课的实效性是指在德育课上, 广大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堂内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思想道德规范, 而且能够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 通过他们的日常学习及生活表现出来。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现状

1.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 存在着对德育课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

无论是从国内相关研究调查, 还是从我个人的实践教学, 都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对中职学校中开设的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

对于学校来说, 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对于为什么要开设德育课, 德育课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对社会的作用没有很好地被认识。这表现在有的学校领导将“重视德育工作, 将德育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在实际工作中, 德育工作“责任重大而处境尴尬, 常常陷入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出了事大喊大叫的被动局面”。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这一问题则表现在学生对于德育课厌学情绪严重。中职学生认为相对于德育课, 专业课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此外, 部分学生认为德育课是重要的, 但当前的教学方式不适应他们的学习需要, 对于德育课上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接触到的社会现实相差太远。学生丧失了对德育课的兴趣。

2. 在德育课教学方式上, 存在着“以本为本”、手段单

一、缺乏互动等问题。

在实践中不难发现, 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本为本”, 把德育教材作为德育教学的唯一内容进行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只注重教材内容, 从知识的讲授到最后的评价, 都围绕教材展开, 教学与实际联系不强, 学生很难空洞地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由于多种原因, 在德育课上, 很难看到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师只单纯地靠讲授、划题、考试的方法来使学生死记硬背大部分的知识点。教学手段的单一和陈旧严重制约着德育课的实效性。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屡见不鲜, 学生们较为反感, 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 德育课堂上死气沉沉。

3. 在教学内容上, 德育课堂上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性不强。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的目标由于只依据社会要求, 而对当代中职学生,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 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品德形成规律及价值取向缺乏了解和研究, 对与中职学生品德形成密切相关的各种教育的交汇点缺乏探讨。中职学校由于德育目标定位不恰当, 片面强调理想, 进而拔高理想, 从而导致把最高德育目标定位为主要德育内容, 而把作为社会基本义务的德育要求, 却给排挤和忽略了。德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使学生对德育目标产生怀疑。在德育内容上, 存在着“道德教育政治化, 政治教育道德化”的问题。经常的情况是, 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 导致学生的反感和厌恶。

三、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有效性的对策

1. 优化德育目标, 树立“以人为本”德育理念。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实效性, 一定要优化德育目标。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 德育课的目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其目标应由低到高循序渐进, 应遵循从做人到做合格的劳动者再做高素质的劳动者的目标去培养。目标明确、具体, 又具有层次性、操作性, 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 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 做到现实性与理想性相衔接, 基础性与特色性相结合, 全方位指导和促进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中职学校德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在德育课的教学中, 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 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而要实现学校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就必须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全面创新高效德育工作。无论从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价值来看, 还是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的弊端来看,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都是必要的。

2. 加强德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要使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教师如果发自内心地对某种道德的义务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就会充满热情地对教育、对学生实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能够自觉地在实践中影响、感染学生, 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在教师之中也应树立典型榜样, 组织德育教师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 使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的思想品德有所提高。

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所在。在德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在德育课上, 德育内容的安排, 德育观念的阐释, 德育问题的解答, 德育方法的选择, 主要都是通过德育教师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入手。首先, 德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自身修养。德育教师“德”的素质与讲课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其次, 德育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文化学识。德育教师不仅应该有德育方面的扎实的知识, 而且广泛涉猎与其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历史等边缘学科, 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使德育课堂活泼生动, 激发学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再次, 在德育教学中, 德育教师对学生有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 并自然流露, 以情动人, 才能消除学生的种种戒备心理。情感是沟通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桥梁, 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尊重, 就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

3. 丰富德育课堂内容, 加强实践性教学。

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之所以对青少年学生缺乏吸引力,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德育教学内容的固定化、模式化, 不能和青少年学生求新求变、乐于体验的心理特征相互融合。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应破除对书本的迷信, 返璞归真、回归生活, 把时代发展涌现出的新观点、新提法、新精神和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用真实的生活来补充、发展和完善我们的教学内容, 教给学生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 鼓励学生在动态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发展真理, 增强教学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动性。

通过社会实践让青少年亲身接触社会, 探索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对一个人进行道德判断, 最终只有通过行为的考察, 只能通过它对道德要求的实践状况来加以判定”。在中职学生年龄段组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尊重公德、关心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品德,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敬业精神。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可分为课堂模拟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两种方式,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适当选择实践性教学。

四、结语

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实效性, 没有立竿见影的方法, 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它需要各中职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在校学生的理解和配合。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 在日常教学中以人为本, 探索德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真正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 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摘要:德育课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是学校工作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 学生对德育课普遍不感兴趣, 德育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实效性明显不足。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探究, 分析了中职学校德育课的现状, 并探索了提高德育课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2]戴先明.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0.12.

[3]陈运贵.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 2002, (12) .

职业中专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探究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要想在职场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每个人必须先学会如何为人处世, 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其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此, 不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学生本身, 都应该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社会发展需要

从目前各行各业的就业情况来看, 学生在各大职、院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出入, 导致学生的就业率低、就业满意度低、社会满意度低等结果, 这些结果交织下所形成的压力, 往往会导致部分德育教育不足的学生做出违反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行为, 大大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不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

2.学校教学需要

相较于全日制高等院校而言, 职业中专本身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上就存在一定的劣势。且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他们的思想相对比较叛逆, 学习能力较差, 也正是因为如此, 中职德育课教学品质的好坏对学校的教学发展以及学生未来的成长显得极为重要。

3.学生发展的需要

职业中专学生本身在学习能力、思考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薄弱性, 同时其处于成长中的叛逆期, 对德育教育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以及排斥性, 教学课堂纪律偏差, 再加上中职校教材编写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及针对性不强, 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不尽如人意, 不利于其步入社会后的发展。

二、职业中专德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案针对性不强

作为知识传授与人格培养的主阵地, 学校所提供的教学平台、德育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 德育教师的教学方案编制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 目前, 由于职业中专的阵容不断扩充, 职业教师在近几年以充气式的方式在迅速膨胀, 教师的过度稀缺, 导致很多职业中专的德育教师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 没有实践经验, 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 新教师的教学经验相对比较欠缺,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个体关注与特色引导, 忽略对学生的思维沟通和行为指导,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德育教育效果不尽人意。

2.教学内容缺乏真实性

从教育的方向来看, 德育课本身存在较强的理论性, 再加上其本身的性质偏教导化, 使得学生的接受度与参与度较低。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 很多老师因自身的教学素养不足以及找寻有效教学方法的失利, 对德育课教学慢慢的失去了信心。针对处于叛逆期的教学对象, 采用了逃避或跳过的解决方法, 将德育课教学仅仅视为一项工作任务, 而将教学课堂变成“一言堂”, 失去应有的育人实效性与深刻性, 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殊不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德育课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生命成长的需要, 通过参与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悟道德, 将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贯穿始终, 即“在生活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3.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在实际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职业中专的德育课教学忽视了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 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具体表现为:一、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实例。德育老师课堂上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理论化的德育知识, 他们忽视了时政新闻教学的效用与功用, 使得德育教育效果几乎化整为零。二、案例分析不足。通常而言, 进行案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但如果案例陈旧过时, 学生失去兴趣, 往往无法进行深入探讨与追究背后深层次的因素, 使得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课外实践不足。由于课外社会实践不足, 学生对社会与生活缺乏足够的认识, 学生对德育课教学的内容缺乏更深层次的认知, 无法体验到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体验, 难以从内心深处产生情感相应与共鸣。

三、提高职业中专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可以看出, 当下职业中专德育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都深深的影响了教学效果, 不利于社会发展、学校教学发展、教师职业成就的形成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此, 针对以上问题, 必须进行以下几点改革。

1.强化教学方案的改革

2015年, 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2014年修订) 》, 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 首先是社会的合格公民, 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就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为此, 必须清楚教学方案改革的重要性。改革的第一步, 必须提高对德育教师的评判标准。首先, 要提高德育教师准入机制。在教师招聘的过程中, 要提高对德育教师的准入门槛, 在考验其教学能力的同时, 还要对德育教师的人品、自我职业规划以及自我要求等方面进行考察, 从源头上把控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 校领导必须强化对德育教师的沟通与指导。比如我校每一位新进德育教师都要明白邮电学校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特性以及德育课教学对邮电学校的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使德育教师积极投身到自己的教学管理和创新中去, 实现邮校预期发展目标, 明白无论本校学生毕业之后将从事哪一行业, 都离不开邮电所涉及与覆盖的范围。明白邮电学校的学生将从事的是一个时时需要耐心与包容的行业, 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是他们将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 要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生活性。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 必须做好教案的针对性安排, 通过对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与生活相关场所的信息收集外, 还要思考如何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活情境中去, 使学生的感官得到有效刺激。另外, 还要加大对德育课教学实践的支持力度, 增加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 完善德育课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课外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2.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

笔者认为, 真实性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途径的创新。一是转换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比如, 我校设置电信、计算机、贸易三大类三十多个细类的专业, 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移动、电信、经贸等行业, 要想成为适合未来发展的专技型人才, 就要从课堂中所了解自己的行业及与之相关信息。为此, 可以通过专业案例进行分析、实践等教学方式, 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电信1501班, 笔者引导学生模拟“移动公司进行社区推广营销套餐”案例, 让学生分组进入社区推广营销, 为此, 学生围绕“如何有效推销”展开激烈的分组策划, 最后, 通过竞争比赛、公平推优的方式评出“最佳团队”, 各组竭尽全力制定自己的营销方案, 懂得“沟通———专业———信任”的重要性, 通过专业案例教学来达到“无为而治”, 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德育课教学的育人功效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功效;二是改革教学模式。借鉴国外和大城市德育课教学的成功经验, 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进行传承、改革与创新, 将德育课教学和教学效果提高到一个新层次、新境界。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今的信息化发展, 多媒体的课件制作是越来越精致, 花样也越来越胡哨, 但一节课流于形式的偏多, 育人的功能微乎其微。因此在利用多媒体资源时要有的放矢, 不能滥用。针对职业中专学生的身体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 将德育课教学内容与相关的影像进行结合, 通过立体可感的情境教学达到视听合一的教学不失为一良策。

3.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体验

要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有效性, 必须开展体验式教学, 提高中职德育课实效, 首先, 在课堂实践活动中体验。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可以凸显中职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促进教学更紧密地结合学生生活、职业实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学”。如从就业方面入手进行德育中的礼仪体验, 设计了求职模拟面试, 在职场同事见面、客户到访、向领导汇报工作等环节让学生明白有礼、得体的做法, 激励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自觉展示职业风采。其次, 在“辩论赛”中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能为学生创设自主、轻松的的学习气氛, 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最后,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比如移动、智能、计算机专业是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操作, 可以与所在地的移动、电信公司合作沟通, 让德育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亲临专业现场观摩、操作、实践, 通过身临其境的真实教学, 达到育人目的。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现在职业中专的新增教师多为80、90后的大学毕业生, 思想、行为以及教育理念比较不成熟, 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不良的教学情绪。为此,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定期开展德育课教学培训。聘请专家、学者到校对德育课老师进行辅导与沟通, 提升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心态。二是要求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不断再充电。不断拓展教学方法, 多元化教学途径, 形象化教学内容, 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三是教师要养成实践、总结与反思的习惯。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思考、实践与反思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困惑面前要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 积极化解畏难情绪, 赋予挑战自我的正能量, 构建一个轻松活泼、科学高效的德育课教学氛围,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

四、结语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 如今, 职业教育已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作为从事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教师更应与时俱进变革教学方法、模式与途径, 为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指引方向和目标, 德育教师只有切实有效地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探讨, 才能达到“德”“智”教育的双赢, 这也是中职学校长效发展的立本之基。

参考文献

[1]严萍昌.增强“两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40-42.

[2]马晓宁.中专德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才智, 2012 (20) :270-271.

[3]涂晓琴.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问题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08) :140-141.

[4]吴乙苘.浅议德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职业时空, 2012 (12) :137-138.

[5]吕晓莲.浅谈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职业, 2014 (11) :121-123.

[6]禹崇香, 马军.优化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5 (03) :110-113.

职业道德的实效性 篇10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 是改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现状和当前技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

当前技工学校担负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与专业实操技术的一线技术人员的重任。培养技校生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 固然有多种途径, 但思想道德修养课仍是技校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 对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其道德修养水平, 成长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有着重要意义。但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 当代技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不容乐观。当前技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行不一, 即道德认识基本明确甚至深刻, 但道德意志、行为很差。这一状况迫切要求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效果。但另一方面, 现行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差, 效果不令人满意。这一现状极大地挫伤了技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 扼杀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鲜活生命力。因此, 思想道德修养课要真正承担起塑造学生道德灵魂,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 就必须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实施的宏观途径

首先,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的首要前提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专业课为主、“两课”为辅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而“两课”中又过多地偏重马列主义理论课, 一定程度上淡化和忽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由此, 有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就把思想道德修养课当成单纯的理论课来让, 更谈不上与学校的其他德育途径相结合。这种状况, 不可避免地导致:学校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硬件、软件投入不够, 教学管理干部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课时、教师安排及教师教学质量检查等方面随意性大, 任课教师备课、研究改革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差。这就必然大大削弱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实效性, 使它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其次, 搞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材建设, 是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效性的基本前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也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学的效果。因此,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 必须抓住其课程建设的关键———教材建设。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既要体现理论性、科学性, 更要体现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进行说理分析,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有条件的学校, 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实际的变化, 及时更新、补充完善教材。

再次,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实施者、引导者, 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因而教师的素质、水平必然成为影响和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此,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该队伍的建设, 要着眼于教师业务理论素质的提高, 着眼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思想、人格素质的提高。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实施的微观途径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效性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但主要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的重点, 是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机器, 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不足和危害已被广大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所认识。为此, 广大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像“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等。如在“案例式”教学中, 通过案例教学的引入, 优化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也使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课变得愿学、乐学, 抽象深奥的理论理解、掌握起来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 大大增强了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是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恰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能够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学目标得以达成和落实。为此,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必须尝试探索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自学法、课堂讨论、辩论法、演讲法等。同时尝试多种教学手段, 特别是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感染力, 取得单纯靠教师讲授收获不到的效果。

再次, 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考核方法。考试作为监测学生学习状况的手段, 其内容、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 直接影响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现行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单一、封闭式考试方法, 这种过分追求统一标准答案的考试方法, 造成许多学生把思想道德修养课当成纯粹的知识性课程来应付, 精力多放在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模式中, 无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谈不上道德素质修养。而且试卷也未必能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往往在考试时全部按教科书的观点应答, 但在实践中, 则我行我素, 知行不符。因此,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实效性, 必须彻底改革单一的、闭卷式的考试方法, 实行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除闭卷外, 增加口试、开卷考试、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等考核方式, 还可将学生平时的上课出勤、课堂表现、集体活动中的表现等纳入考核的范围。即使是闭卷考试, 考题的设计也应尽量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 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由发挥余地, 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实际思想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增强学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 应从改进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 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入手, 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形式入手。

职业道德的实效性 篇11

关键词:职业中专 机械制图教学实效性

机械制图是职业类学校一门重要的、学生反映比较难学的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近年来职校生源质量的降低,给机械制图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继续搞好该课程的教学,提高实效性,是我们必须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抓住时机并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机械制图学科的认识。

制图课程是工科专业重要的课程,如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和感受到这一点,就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和自觉性。为此,首先在绪论课中就应该说明这一问题。在讲授学习这门课程时要举例说明任何机械设计和制造人员,如果缺乏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就无法从事技术工作,以最简单的车工和钳工生产实习为例,如果看不懂图,就无法生产零件。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的新时期,对于每一个技术工人来说,学好机械制图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们意识到,学好机械制图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可能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要告诉学生机械制图是一门难度较大的专业课,不能掉以轻心,只有知道“难”,才会知道需要多花功夫,想轻轻松松地混过去是不行的。但若由“知难”而变成恐惧那也不行。要告诉学生,这门课程的所谓“难”,实际是指必须经过认真学习、艰苦努力才能掌握;进而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具有全面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要抓住学生们好奇、有新鲜感这个机会,鼓励该课程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要害怕,从头开始,树立信心。并且带学生参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优秀作业,让他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可以学好这门课,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在课堂上,不能单纯的讲课,也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课堂上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如铅笔盒、螺母等,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制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开拓学生的思维。从实际出发,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挂图、模型、想像三结合,提高学生绘图、识图能力

在机械制图中,绘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如果仅凭书本中几条定理的讲授就能让学生掌握绘图的技巧,那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模型来引导学生,先让学生多看一些简单的基本几何体的视图,如长方体、棱柱体、圆柱体、圆锥体的视图,通过对图形的认识,熟悉这些视图所对应的空间形体,实现从平面一空间的转换,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这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将复杂视图分解成简单图形,便于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模型。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中必须把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进行思维。在制图中,有很多形体结构,初学时单凭想象绘制视图的确有一定难度,此时应准备一些直观的模型启发学生。有了这些直观的教具,再加以适当讲解,学生就觉得画图简单了许多。例如,在讲授剖面图这一节内容时,针对学生容易将剖面图与剖视图混淆起来这一情况,可利用模型,在断开部位画上剖面线,再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剖面图与剖视图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就会降低学生在学习时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绘图识图能力。

三、精讲、精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象制图这门课,题目类型千变万化,不可能将所有的题目给学生一一讲解,主要是教授学生解题的方法,这就要求选择的例题和习题具有一定代表性,即所谓的“精讲、精练”。

1、精讲。精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师生的双向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讲解教学内容,并且要注意改变讲课时的方式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超过这段时间,如不及时改变讲课的方式方法,学生注意力便易分散。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这其中还包括学生的练习时间,所以讲课时一定要抓住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同时还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易出错的例题讲解,进一步突出重点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2、精练。如果一节课纯粹由教师唱主角、满堂灌,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但如果让学生反复做练习,也有消极作用,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精练,要选择各个层次、各个类型的题目,让学生有目的的练,这不仅可以照顾到各层次学生在接受能力上的差异,还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便于在学习时融会贯通。如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解决的形式。制图课里有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有些问题的解决只有最合理的方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这样的问题用讨论的形式解决效果明显。比如就某个零件来说,因为表达方法比较多,可能有好几种表达方案,而用哪一种表达方案比较合适,则可以在讨论中解决。

还如,为了表达某个机件圆筒部分的内部结构,既可在左视图中进行剖切,也可在俯视图中剖切。此时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得出两种剖法的各自特点,从而得出最合适的表达方案。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使学生明确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和用处,并对这个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在讨论过程中,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此时仅凭教材中的内容,就找不到直接答案,这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作进一步分析,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分层次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分层次教学。目前职校生的客观情况呈两极分化趋势,而教学困难主要体现在一部分差生身上,因此要抓好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进而推动对全体学生的教学工作。但我们不能在课堂上只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会浪费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的宝贵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所谓“分层次教学”,即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

并注意提高接受能力快的学生,促进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这样教学既能使大部分学生在课上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又能提高基础较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视图画法时,随意的把一些模型发给同学们,立体感强的同学很快就能画出来,而那些差的同学会发牢骚:“这是什么,看都看不懂,怎么画,他们这么简单,我的这么难。”你一句,我一句,影响了课堂纪律。因此,要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来解决。首先,可对全班学生进行摸底,按其学习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当然不能和学生说,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并在课前准备三个不同层次的木模,一类是最简单的正方类,一类是正方的叠加类,一类是切割类(或带斜面)。然后,在课堂上,把不同形状的模型分发给相应层次的学生,让他们画出三视图。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几乎可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的画出教师所要求画出的图形,这样一来,在全部教学时间内,每个学生的活动都是充盈的、有效的,提高了整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了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职业道德的实效性 篇12

一、科学性分析

1. 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的矛盾

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应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职业指导应完成把学生转变为劳动力的任务。无论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从我国看, 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都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而产生和发展的。产生于美国的职业指导, 就是在美国工业革命过程中, 学校教育没能及时跟上工业社会进程、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而产生的。正如职业指导的创始人美国的帕森斯在《职业的选择》一书中的观点, 传统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走向社会职业这一环节上是失败的, 学校教育没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这种失败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涯发展, 也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 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从美国引入我国, 并逐渐得到各方面的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即由计划分配工作转变为双向选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否符合社会职业的需要, 是决定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现阶段, 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 一方面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些技能型人才紧缺, 另一方面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矛盾反映了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需要的脱节。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就是引导学生依据社会对劳动力的规格、质量要求, 确定发展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制定发展措施, 使其顺利转化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使学校教育切实服务于经济社会。

2. 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形成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机制

职业生涯设计由分析发展条件、确定发展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制定发展措施四个基本环节组成。这四个环节, 均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过程, 一方面是引导、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自我, 把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融为一体, 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导、帮助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 认识自我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使学生自觉调整自我、提高自我, 适应职业岗位的过程。

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 虽然对未来有美好的职业目标追求, 但缺乏从眼前做起, 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努力攀登的心理准备;虽然看到了未来事业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但对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的认识存在偏差;想到社会上干一番事业, 事业成就欲望较强, 但缺乏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有较强的自我观念和主体意识, 但缺乏约束自我和把握自我的能力。职业生涯设计教育, 由于直接涉及学生的未来就业与人生发展,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根本利益, 所以它是激励学生朝着美好目标, 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有效“切入点”和“载体”。用美好目标昭示学生努力, 用职业标准促进学生发展, 用实际差距鞭策学生进步, 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3. 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基础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和职业学校学生实际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就业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 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也不能套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甚至接近负增长, 就业市场以“人选职业”为主, 强调从人的个性特质、个人爱好出发择业和转岗。而我国有13亿人口, 有7.5亿劳动力, 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 就业市场基本处于“职业选人”为主的状态, “就业难”的问题比较明显。2003年3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职业生涯设计教育, 能否引导毕业生实现首次顺利就业, 能否很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稳定全局, 是衡量其科学性、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 是在专业定向后, 为从事一定的职业做准备的职业生涯设计。在我国“就业难”的形势下, 学生的专业定向并不等于毕业后的职业定格。一定的专业相对应的是一个职业群, 其中包括多种职业岗位, 为不同特质的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发展机会。在“就业难”的形势下, 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是不可取的, 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成才观,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的选择和发展。要教育学生认识到, 核心职业能力是相通的, 专业能力可以不断提高, 兴趣可以培养, 要有从普通岗位干起的心理准备。要使学生懂得只有把个人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把个人需要与社会经济需要结合起来, 才能使职业生涯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

二、实效性探索

1. 健全组织机构, 全员、全程抓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 本质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划。职业生涯设计教育, 是从学生的自身条件、社会环境及社会需要出发, 涉及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目标、措施、办法, 努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施教过程。它需要学校各部门共同协作。为此, 河南机电学校成立了“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领导小组”。组织德育课、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党、团干部和班主任共同分析研究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问题, 从道德情操、专业素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培养方案。

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贯穿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的全程。我校全程化教育的内容和具体做法是:一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教育。教育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认识专业与就业、职业的关系。二年级重点教育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育学生明确就业竞争力和理想职业目标之间的联系, 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三年级是实施顶岗实习阶段, 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职业岗位。在实践中, 他们对岗位的素质要求, 对自我能力有了亲身的体验, 我们分别到学生顶岗实习的各个企业, 就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发展措施、能力适应情况、努力方向等进行指导。

例如, 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名学生, 在校期间对职业的期望值较高, 到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顶岗实习, 每天在生产线上重复着相同的简单劳动。他认为工作太单调, 没有意思, 感到现实与设想差距较大, 有放弃此项实习的念头。经学校老师和这位学生一起分析就业前应具有的心理素质, 以及实现职业理想应加强知识和技能准备, 使这位学生调整了心态, 安心实习, 到毕业时由于实习期间表现好而被企业录用, 并被企业任命为车间负责人。

2. 突出学生个性开展教育, 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职业生涯设计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每个人都有个人的从业条件, 有自己的职业选择和理想, 有为自己实现职业理想做的不同努力, 从而有着与别人相区别的独特发展道路。所以职业生涯设计教育, 决不是由老师为学生设计一套职业生涯发展方案, 让学生去实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状况和社会、职业的要求, 为学生构建适宜的环境。

3. 开展实践性教育, 使学生通过社会生活体验提高认识

职业生涯设计涉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是全方位、多角度作用的结果。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方式, 应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社会实践, 是学生提高自我认识、纠正偏差与弥补不足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不但能使学生的主观状态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而且使学生能自我发现、自我磨炼和自我完善。

我校曾组织学生进行了社会生存训练活动。即让10名学生身无分文, 不能投亲靠友, 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西安生存5天。从郑州出发前个个抱有较大的希望, 实践证明, 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因岗位目标定的太高, 找不到工作, 活动的第一天就有7名学生露宿街头。后来虽然都找到了工作, 但基本上都是饭店服务之类的工作。同学们虽然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但在异地他乡生存了下来, 而且挣了357元。5天的生存训练活动, 学生有辛酸、有微笑, 得到了真正的锻炼, 收到了在学校和课堂所达不到的效果。参加训练的赵鹏杰同学在总结中写道:“这次训练活动, 使我对中职生的岗位起点认识更准确了, 对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从内心体会更深了, 努力方向更明确了。”

4. 重视发挥示范者的教育作用, 使学生得到激励和信心

在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中, 通过对在职业生涯中成功者的观察和学习, 能够使学生增加激励、增强信心。特别是本校往届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毕业生, 由于在校生与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把他们作为示范者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我校毕业生刘双喜是创业的典范, 毕业后从开始的打工到创办自己的公司, 再到公司发展壮大的奋斗经历, 给在校生以较大的启发和鼓舞, 使同学们看到了今天应做的努力, 明天应走的道路。

近几年, 我校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就业率上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中国教育报曾以“无人才可供告示的背后”为题作了报道。因“出口畅”, 所以“进口旺”, 招生形势十分火爆。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经济信息联播栏目, 以“技能人才市场走俏, 职业院校招生火爆”为题, 对我校的招生、就业作了报道, 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应。

参考文献

[1]蒋乃平, 杜爱玲.职业生涯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蒋乃平.职业生涯设计是设施成功教育的有效载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9) .

[3]张波, 左兵.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看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7) .

上一篇:移动新闻客户端下一篇:对中小学衔接教育